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企业管理科工作总结8篇

时间:2022-06-23 06:22:42

企业管理科工作总结

企业管理科工作总结篇1

1、编制了物资供应目录,并按重要程度进行了分类。供应科对公司经常使用和可能使用的物资,编制了物资供应目录,并按对公司生产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分类,具体分为A类(特别重要)、B类(重要)、C类(一般)。A类主要包括高冰镍、镍渣、硫酸、氧气以及主要生产设备;B类包括煤、备品备件、化学试剂等;C类包括基建材料、五金电料、杂品等。通过分类便于在工作中抓住关键,保证全局。

2、按照《质量管理手册》要求,对主要物资供方质量保证能力进行了评定,如新乡市心连心气体有限公司、获嘉县制氧厂、新乡磷肥钾肥有限公司、鹤壁宏鹏化工有限公司等主要物资供方,供应科按照评定标准对以上单位的质量保证能力进行了评定,只有被评为合格供方后才能编入合格供方名录,并分别建立合格供方档案,实施动态管理。

3、供应科根据生产副总签发的各部门月需求计划,并结合物资库存情况,制定相应的采购计划,以月计划为主,以临时计划为辅,突出供应工作的计划性。大宗物资均由合格供方提供,签订采购合同,对供货质量、数量、时间、售后服务等给予具体约定,坚持了大宗物资的合同化管理。

4、把好物资入库质量关。物资进厂由仓库通知质检科抽样检测,不合格物资不予入库,并记入供方档案。

5、及时向供方反馈物资质量信息。为了解物资在使用中的质量情况,确保生产,供应科积极主动与车间和生产部门沟通,掌握物资在生产中的质量信息,并及时反馈给供方,提出质量控制要求,使物资质量更加符合生产的要求。

6、仓库严格执行仓库管理制度,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高冰镍、浸出渣严格检斤计量,并分类分批存放;硫酸、煤先化验后计量,不合格不入库;氧气进厂后实行“三本四核实”保证数量准确;五金杂品等物资分类,分品种摆放整齐,及时贴上标签,做到井然有序;发料以料单为准,规范发料手续。

企业管理科工作总结篇2

1.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不完善

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是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保障,同时也是实施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载体。完整的预算管理机构至少应包括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工作机构和预算执行单位。预算管理委员会是预算管理工作的中枢,预算管理工作机构是预算工作的具体负责机构,预算执行单位是预算工作的主要实施主体。从预算管理的现实情况来看,我国许多企业于于预算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造成预算管理工作协调不畅、管理责任不清,预算管理流于形式。部分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工作机构,预算工作由财务部门进行,造成各部门认为预算管理工作就是财务部门的事。预算管理难以发挥有效的管理作用。

2.缺乏科学的预算跟踪评价体系

企业预算管理往往只重视预算的编制工作,没有将预算指标分解至各部门,部门没有将预算指标分解至部门所属人员,缺乏对预算执行过程的控制措施,预算执行完毕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缺乏科学的预算跟踪评价体系。企业要重视预算跟踪评价体系,现在许多企业的预算管理是不完整、单一的管理体制,缺乏科学理念性。没有把预算管理关系和工作人员的经验有效的组织起来,只是针对财政支出、现金归纳实行管理,有部分企业建立预算管理只看到利益的一面,没有亏损意识。还有的是因为把财务经济和预算管理混合在一起,觉得可以把财务经济和预算管理相互放在一起进行管理。这些管理体制是缺乏缺乏科学的预算跟踪评价体系,形成管理的缺失,导致预算管理在企业上发挥不了作用。

3.领导对预算工作不重视,影响预算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

实际上,很多企业对预算只是存在表面上的理解,其实预算是企业对以后的活动、生产经营进行的一种规划,就是说在企业固有的生产经济基础上对未来进行的一项计划。由于领导对预算工作不重视,影响预算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只要企业合理运用现在经济条件和企业的资料,明确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好预算管理目标,从企业全局出发,做好预算管理工作。但是,现在的企业就是缺乏预算管理目标,没有合理运用现有的资料和经济条件去对企业未来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导致很多企业缺乏科学性的战略目标。

二、企业预算管理的应对策略

1.建立完整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企业要从指导预算的方向出发建立完整预算管理组织体系。要做到服务、完善、服从企业的预算管理,成为企业指导性的战略手法。企业制定完善的预算管理理念,首先要通过市场调查,得出合理的预算管理资料,再结合企业环境和目标去制定预算管理理念,预算管理理念的确定要使预算管理体制相互连接起来,要有长远的预算管理发展方向。最后,要以市场为主去制定理念,现在很多小型企业都是以市场为主要发展方向,所以企业的预算管理也属于销售管理。从销售管理的根本去制定管理理念,从采购、生产、人工预算、材料、运费、固定资产、资金流动等去进行预算制定。还有,我国的市场经济变化莫测,企业树立完整的预算管理理念时,要以市场为依据,制定有弹性的预算管理体制,给企业和市场留有一定的反弹位置,减免企业预算风险,提高市场应对能力。

2.构建科学的预算跟踪评价体系

运用科技创新手法去建立新的科学的预算跟踪评价体系是企业预算管理发展的主要目标。要对预算采取编制时,企业就要把所有的财务分配信息通过核算得出完整的结果,要从每个不同部门出发,了解实际情况去进行研究调查。最后总结企业环境和实际情况去编制预算管理体制,要运用创新的手法去进行编制,并实施跟踪评价,摒弃传统的管理思想,做好企业未来发展的规划。所以,公司要积极对预算管理进行总结和分析,不断去了解企业发展的发展方向,制定科学的预算跟踪评价体系。

3.领导重视企业预算总结分析、执行预算管理

企业在下达预算管理工作期间,要明确预算目标,完成工作后要重视部门对预算管理工作的总结和分析,做好考核预算工作。许多企业在预算管理上只重视调整和预算报表的工作,忽略预算过后的总结分析和执行过程。在预算管理中执行过程是企业的首要任务,其次企业要通过管理人员的总结去了解企业预算存在的问题,同时,企业要重视预算执行过程,在执行期间发现问题所在。企业在落实执行时要明确好执行目标、方向、措施,其执行的主要工作是不是从预算方向出发,然后各部门是否配合执行工作任务以及协调性,结束后是否对执行进行总结和分析。最后,在总结期间要结合企业的环境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去进行分析,内容是否具备企业环境问题、预算根本、原因、解决方案等去进行分析,在总结过程中要按照原则出发,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条件,这样有助于合理的进行预算管理。企业还可以通过对工作人员进行预算评价,把工作人员的经济利益和执行预算的成绩相互结合起来,办好惩处奖项,运用经济手法去激励员工的工作激情,调动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有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合理完善预算管理体制。

三、结束语

企业管理科工作总结篇3

1建筑施工企业科技工作现状

1)思想认识与科技进步的时代要求有较大差距国务院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然而,建筑施工企业与其他行业相比,科技创新速度比较缓慢,取得的成果也较少。主要原因是对当前行业科技进步的状况和发展趋势缺乏了解,企业很少甚至没有在科技管理和科技创新上积极思考和主动作为;有的企业即使有新发明和新创造也不愿意公开。这些都与当前国家实施的科技兴国战略方针相悖,阻碍了建筑施工企业的持续发展。

2)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较低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科技经费投入占企业施工产值的比例不足1%,90%以上的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几乎没有科技资金投入,就算有也只是零星购置些常用设备,而世界500强企业科技经费投入达5%~10%。

3)工程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综合性人才缺乏建筑施工企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严重失调,既懂技术又精通管理的综合性人才更是缺乏。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仅为20%左右,距离国家要求相差较远,与发达国家40%以上技术人员的比例差距更大。

4)科技资料收集不及时,科技档案管理不规范近年来,建筑施工企业普遍推行了项目法施工。由于项目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素质偏低,以及许多工程项目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只重视工程进度、质量与效益,忽视对科技资料的管理,这就使得施工企业的科技档案不能系统完整地收集归档,影响企业效益和科技创新水平。

5)对群众性技术革新工作重视不够,企业员工技术创新意识淡薄企业员工和部分管理人员往往有一种观念:技术改革和创新是总工程师、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事,一线员工和技术工人只需服从班组长的安排,按绘制的图纸进行施工即可,无需也不愿主动进行技术革新。企业也未制定有效的鼓励技术工人进行技术创造和技术革新方面的制度和措施,这些都制约了企业员工进行技术革新的积极性。

2加强科技工作的必要性

2.1科技工作是建筑施工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代表和重要标志,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实力和业绩,影响着企业的未来,是企业实现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企业保持持续发展的关键。另外,200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中,对企业申请特级资质条件也要求企业必须拥有部级工法、专利及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项或主编过工程建设国家或行业标准等科技成果。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强科技管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否则不仅不能持续为市场提供满足要求的产品,而且企业资质等级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

2.2科技工作是企业员工个人发展的需求自1993年,国家对科学技术工作者开始实行专业技术职称制度,职称一般采取评审的方式进行评定,评审的主要依据是科技工作者在科技活动中取得的科技成果。企业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若能注重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的积累,将会在职称评定、职位升迁等机遇中得到更多的垂青;企业员工若都愿意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并取得一定成果,这样在机遇降临时,才有能力把握机会。因此,企业员工技术水平及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其个人的发展紧密联系,科技能力会影响企业员工职业生涯。

2.3科技工作是工程项目建设的需求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建筑施工企业科技创新要依托工程项目才能完成,同样,工程项目建设也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来提升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建筑产品的需求已经从原先的简单实用提升到了环保、节能和智能等方面,这就更要求建筑施工企业要持续地进行技术创新,不断制造新型产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3加强科技管理的措施

3.1解放思想,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建筑施工企业对科技工作要多宣传和引导;用企业取得的科技成果和实际效益进行宣传教育、表彰奖励,使企业各级管理者从思想深处重视科技工作,真正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有计划、系统地对各类科技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使他们了解行业技术进步趋势,掌握科技创新的方法;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建筑产品质量,切实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把科技进步同企业发展真正结合起来。

3.2完善科技管理制度,调动各方积极性1)抓好科技投入机制的建立健全建议企业按年产值比例提留科技资金,单独开立科目专款专用,用于企业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费用支出和科技成果奖励。企业科技领导机构或其负责人根据科技项目进展情况分阶段拨付科研经费,对取得的科技成果根据科技成果奖励制度进行奖励。同时,合理调配科技资源,进行科技投入与产出分析,将宝贵的科技投入用到最能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和提高效益的科技活动中。2)完善科技成果奖励制度企业要制定科技成果评审和奖励制度,及时对科技人员进行科技活动产生的成果进行评定,在年度科技工作会议上对技术上领先,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的重大科技项目进行重奖;对施工技术方案、技术总结、科技论文进行评优和表彰奖励。在对优秀科技成果进行奖励的同时,对工作业绩突出的科技管理人员也要进行鼓励与奖励,因为要使企业科技工作迈上新台阶,离不开科技管理人员的积极推动与主动作为。这些措施都能大大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成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和技术进步以及效益的不断增长,提高科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3)将科技管理工作纳入项目部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项目施工管理中,一般未把科技管理工作纳入项目的业绩考核体系中,这样就容易出现施工项目部舍不得在科技上进行投入,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活动开展不多,科技成果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现象。所以在业绩考核体系中对科技工作加以明确和量化,也有利于企业的科技进步和持续发展。4)开展群众性的技术创新活动鼓励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建议、小设计、小革新,提高施工技术含量,在全企业制造技术氛围,搞活科技进步。

3.3抓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1)强化以企业总工程师为核心的科技管理体系企业要建立由集团总工程师领导的由各分公司总工程师为主要负责人的技术开发与管理体系,集团总工程师负责制定企业科技进步规划,审批科技经费;各分公司总工程师和各重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负责科技项目研究,技术科长、建造师、工程师及各类技术人员要积极参与。企业科研、试验、技术开发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定期向企业总工程师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企业总工程师作为企业实现科技创新、科技进步的带头人,要经常组织科技人员学习、研究“四新”技术,抓好企业科技进步。2)建立科技带头人制度企业选拔一批有能力善于创新的技术人员为科技带头人,每年或每几年评聘一次。被聘为技术带头人的技术人员,不仅要在某个方面要具有公认的技术权威性,而且在技术上要能起到带头作用。3)落实师徒结对制度企业为使新加入的员工尽快适应企业环境,掌握工作技能,一般都会制定师徒结对制度,安排老职工带新职工。企业在落实师徒结对制度时要注重结对效果的考核与考察,对考核合格的师傅予以津贴补助。4)加强企业一线施工人员(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把一线员工的培训制度化,每年有计划地对新老员工进行技术培训,使其能很快地掌握基本施工技术,达到国家规范标准,同时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逐渐掌握企业核心技术,将企业科技成果应用到建筑产品中。

3.4科学规划企业科技发展战略建筑施工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几乎每一个建筑都是一个新产品,科技研发对实际工程的依赖性强;创新模式一般以模仿创新为主,即以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运用为主导的技术升级换代,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因此,企业在规划科技发展战略和科研项目选择与立项时,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承揽的工程项目情况和企业的科技实力、创新水平,精心策划、合理布局,提高科技投入的产出率,避免趋同现象发生。

3.5加强科技档案管理科技档案是保存备查的直接记录和反映企业科技、生产活动的科技文件资料,它为企业调整产业结构、生产经营和科技创新等活动提供重要的信息和依据。完善的科技档案在企业开展市场竞争、提升经济利益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采取措施,切实加强科技档案工作。1)建立制度保障要把科技档案的管理列入企业各级管理的目标中,与企业产值、效益、质量、安全等一同进行考核、实施奖惩,使企业各级管理者从内心重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自觉采取措施加强科技档案的管理。每个工程项目启动之前,要对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提出明确的规划和要求,使科技档案的形成与工程项目的建设确实做到同起步、同进行、同完成,各类归档的资料做到真实可靠、系统完整。2)要加大硬件投入按规范要求建立设施和功能齐全的科技档案室,存储纸质档案资料。同时配备足够的存藏设备,采用微缩、音像等手段,购买或开发实用的检索工具,把企业科技档案全部数字化,建成档案资料数据库,提高科技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3)做好日常管理每年根据企业承揽工程项目的工期情况,制定在建工程项目资料归档计划并督促落实;组织专门人员,对企业历年形成的科技档案,按照档案保管要求进行分类鉴定,将无价值的档案资料进行销毁,对有价值的档案资料进行开发利用。开发利用时,可以根据完成时间、工程类别、投资金额、专业类型、获奖情况等对科技档案进行统一编码,依托企业内部网络平台,将资料上传,方便企业各级领导和科技人员进行检索和查阅。为企业领导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参与市场竞争,为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攻关提供服务,充分发挥科技档案在企业建设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3.6加强科技成果管理科技成果是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技活动的结果,是科技工作者智慧与汗水的结晶,科技成果管理是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企业要加强科技工作,就必须切实加强科技成果管理工作。1)对科技项目实施进行全过程管理企业在规划好科技项目之后,及时对每个项目指定专人进行科技成果管理,从立项之初至项目完成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科技项目获批准后,要及时落实实施方案,协调技术力量,使科技项目有一个良好的开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除及时了解项目进展、经费使用、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等情况外,每年年底由企业总工程师牵头,组织科技管理人员对科技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通过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对未按进度完成的项目认真分析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办法,保证科技项目按计划完成任务。2)要做好科技成果奖励申报工作科技成果奖励申报是科技成果管理的重要内容,且申报奖励在时间上一般要求比较紧,需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报奖材料组织好,这就要求科技管理人员既要熟悉业务又要熟悉项目,还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比如,提前通知和布置奖励的申报工作;科技项目完成后及时组织企业内部专家进行成果鉴定;根据科技项目考核和成果鉴定的情况,把握最佳申报奖励时机;加强与行业专家及鉴定机构沟通协调,掌握行业科技动态。3)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企业进行科技管理和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自身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取得科技成果后,要以科技示范工程作为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的有效载体,迅速在企业内部进行培训和推广,将其真正转换成企业现实生产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应变和创新能力,使企业增强活力,保持可持续发展。

企业管理科工作总结篇4

一、相关概述

铁路企业在实施工资分配管理时应当严格按照以下原则来落实,即坚持按劳分配和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坚持权责明确,依法管理、规范管理的原则;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统筹兼顾,保持职工队伍稳定的原则。贯彻落实国家及铁路总公司工资分配政策,完善工资分配管理制度,优化工资分配机制,努力构建“分配制度健全、分配机制有效、分配关系合理、分配秩序规范”的工资分配管理体系,促进铁路企业经营效益、劳动生产率和职工工资收入同步提高。

铁路企业职工工资分配关系到职工队伍的稳定,同时也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科学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能激励职工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经济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正是基于此,切实做好铁路企业工资分配管理工作成为铁路企业管理者的一项重要管理内容。

二、铁路企业工资分配管理内容分析

按照“统筹兼顾、以收定支、有序发放”和全面预算管理要求,根据铁路企业工效挂钩办法和生产经营指标预算情况,科学编制工资总额收支预算;认真落实铁路企业工资总额管理有关规定,加强工资总额支出过程控制,合理安排工资总额发放进度,不得超工效挂钩结算工资总额发放工资。铁路企业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考核办法,明确工效挂钩模式,确定挂钩指标体系和挂钩比例,核定挂钩指标基数和工资总额基数,科学构建工效挂钩考核分配机制,促进铁路企业效益效率提高,实现职工工资收入合理增长。规范工资总额列支行为,正确进行工资核算,凡纳入工资总额管理范围的各项支出,均应纳入工资科目核算,不得在工资科目外列支职工工资、奖金等工资性支出;严格执行对账制度,实现劳资工资总额发放、财务工资总额核算、劳动工资统计各项数据核对一致,不得瞒报、漏报、虚报工资总额统计数据。

铁路企业要以促进运输生产、安全、提高效率效益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奖金考核分配办法,发挥奖金的激励作用,体现责任、贡献和报酬的统一。严格控制单项奖、一次性奖和各种评比奖。奖金是对职工超额劳动和做出特殊贡献,与职工岗位履职履责考核结果挂钩的劳动报酬。奖金分配应有考核办法,明确安全、效益、效率考核指标,并进行严格考核。要建立健全奖金管理制度,明确奖金分配的操作程序、审批权限、款源渠道等。要建立考核奖励办法的动态管理机制,对考核激励作用不明显的要及时废止或修订。对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设立的各类没有奖励款源的评比、表彰活动,原则上给予精神鼓励。奖金分配实行劳资部门归口管理,除另有规定外,其他部门在各类文件办法中不得夹带奖励性质条款或下发奖励性文件。杜绝无发放办法、无领导审批、不实行工资账户(卡)支付的奖金发放行为。

三、强化铁路企业工资分配管理建议措施

第一,强化企业领导层对于工资分配管理的责任。对于铁路企业来讲,工资分配管理是其日常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企业领导层必须高度重视,强化领导,切实提升管理能力,并严格执行相关的政策和工资管理规定。在促进生产管理,做好工资分配政策,有效推动改革发展的同时,规范企业工资分配行为,加强政策纪律,切实担负起工资分配的领导职责。对于铁路企业在工资分配管理中所出现的各种违反工资政策挤列成本、提列工资以及发放不统计、工资不进账等各项问题,企业管理者都应当坚决予以纠正。同时,对于情节比较严重的工资发放问题,还应当对领导责任进行追究。

第二,严格按照工效挂钩方式进行工资总额计提。铁路企业应当严格按照规定,依照工效挂钩办法进行工资总额计提,并狠抓落实工作。在强化铁路企业工资总额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净化企业工资总额列支渠道,对于运输业、施工企业、工附业以及其他多种经营企业所提取的工资,都应当纳入到工资总额,进行统一管理。按照铁路总公司的津补贴分级、归口管理要求,各个单位都无权制定以及出台津补贴项目,不得擅自扩大范围或者提高标准,在管理过程中严格执行总公司的津贴补贴项目。要规范分配秩序,妥善处理好干部与工人、机关与车间、主要行车工种岗位之间、主要行车工种岗位与其他工种岗位之间的分配关系,调动和保护各个层面的积极性,保持职工队伍稳定。同时,归口管理部门还应当进一步建立并完善津贴补贴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管理要求,掌握执行情况。对于各个地方政府所出台的地区性特征比较强、针对企业职工的一些津贴补贴项目,相关单位都需要报路局,并由路局报铁路总公司进行审批,经过审批之后方能执行。

第三,加强铁路企业工资分配的归口管理工作。铁路企业要强化工资分配管理,其基本前提就是做好归口管理。铁路企业主管领导应当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履行职责,统一制定工资计划,统一管理工资基金并统一出台分配办法,切实保障铁路企业工资分配能够做到归口管理,领导审批,并一本账结算,按照办法进行发放。各个铁路企业的工资发放要以收定支,量入为出。要不断地对工资分配的约束机制进行完善,确保企业的工资发放跟企业的经济效益相适应,同时也要符合国家政策规定。不断完善企业工资分配的激励机制,以此来提高铁路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资产经营责任各项指标的顺利完成。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要制定并完善铁路企业的内部工资发放管理方法,对工资管理行为进行规范。不仅如此,还应当对不按规定进行工资发放的行为进行纠正。

第四,规范多种经营企业的工资分配管理工作。铁路企业工资实施工效挂钩管理之后,各单位应当采取措施进一步规范企业工资分配管理,逐步实施全成本核算,按照权责明确,产权清晰的要求,理顺经济关系,建立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利益分配关系。按照企业减员增效要求,按照投资关系科学界定好多种经营企业的经营范围,并增加多种经营企业的经营收入,从而提高利润,结合工效挂钩办法切实增加挂钩工资。

第五,强化对工资分配的监督和审计,并做好统计管理工作。对铁路企业工资分配管理实施审计监督,能够有效规范企业管理行为,强化企业监管也有助于企业执行国家相关政策。各个单位都应当切实配合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确保审计报告能够真实全面反映企业的相关情况。对于审计中发现的违规问题要及时进行纠正。各单位还需要强化内部工作的监督检查,认真实施年度工资管理的自查自纠。并强化法制观念,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作者单位为济南铁路局青岛站)

参考文献

[1] 马瑞.国有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1(03).

企业管理科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企业统计;意义;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5-0074-02

在当前的企业经营运行中,提到企业管理,首先人们就会想到企业管理的经营方式、运行机制、组织形式等,而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往往就会被企业管理者所忽视。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使企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对企业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现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和完善,是提高企业统计工作的重点要求。企业运行机制是否有效,对企业适应市场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如果没有科学的统计依据,从企业而言,对于各项管理就如同摆设,华而不实,管理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找到切入点。因此,强化企业统计工作,无论是对企业的经营,还是对政府的宏观调控都具有重要意义。

1 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1)统计工作就是指通过收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在统计信息工作上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是指数量性。它是通过数字来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是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作出正确的决定。这样看来,统计信息正在逐渐和其他信息结合在一起,都是以统计数字显示或以统计数字为依据的,可利用程度也大大提升。另一方面是指综合性。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性,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了国民经济各种行业、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以及人民生活的每个方面,同时,也涉及了宏观与微观的每个环节和每个领域。利用统计信息的特点,不仅可以对事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而且还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可以总结历史和探测未来。

(2)由统计的特性所决定。如果一个企业的建立,是以完善一套科学合理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工作制度为基础的,那么,这套制度对于企业而言,就具有一定的作用,它既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也可以反映企业在特定时期内的动态性。①从现状上看,一方面它可以反映企业目前的各种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它反映企业的机构、资产、负债等各方面情况。②再从动态观察,它既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以及科技开发、经营销售、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还可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反映企业的规模和结构。③结构上,它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质量结构等,反映企业的速度,也反映企业的效益与效率。④从规模上看,它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生产规模和营销规模等。

(3)长期以来,企业主营业务统计大都是由计划部门所负责的,而生产型企业和流通型企业,统计信息运行方式都是从下至上的单向或纵向运行,则统计数据由班组到车间再到计划部门,最后再经计划部门汇总后呈现给企业领导,并对外报出。而在一些劳务型企业工作当中,不论是何种类型的企业,其非主营业务的统计,如基建技改统计、人员工资统计以及科技开发统计等,都是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并分别向主管领导呈送并对外报出。但这种管理体制的运行方式有三个不利因素:①目前对企业收集、汇总的各种统计信息难以进行更高层次的配套分析,这就使信息的利用仅停留在初级阶段。②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从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多侧面和多角度、从经营管理的全方位来综合考虑企业各个方面所需要的统计信息,以及收集这些信息的有效方法。③企业各部门之间很难实现信息交换与共享,使信息的可利用范围缩水。在当前的企业体制下,仍有部分企业重视统计工作,支持业务统计部门负责设计本企业统计制度以及综合各种统计信息工作。

2 统计工作的问题

企业经营活动的表现形式就体现在统计工作上,而且也是市场检测企业的主要科学依据,能够有准确、科学的数据可以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作出准确的判断,也可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目前企业的统计工作仍未彻底摆脱传统的统计模式,统计在企业管理中未能充分发挥其基本职能,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1)企业统计不够完善。在当前的企业工作中,统计机构不健全,缺乏行之有效的统计机构管理体系。现如今,有一些企业还没有设专门的统计机构和专职统计人员,特别是中小企业大多仅隶属一个科室,像生产科中设一个综合统计组。这种综合统计,事实上只不过是一种生产记录,对企业各方面如产品质量、技术进步、计量、能源、环保等的统计工作仍无专职统计人员负责。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企业平常对上级下达的专业统计报表不求质量,只是敷衍而已。

(2)统计方式不够健全。当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发展在不断的进步,因此,需要不断充实统计内容和完善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统计指标体系,这就需要掌握先进的统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等,进一步发挥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馈、检索、传输作用,为企业科学、客观的经营决策提供适用的统计信息。而在实际中,企业统计工作手段虽然已做到人机结合,但基本上还是以手工为主,使用计算机的水准还只限于利用上级部门下发的现成软件来完成数据汇总、计算和报表生成任务。对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应用能力的严重不足,制约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和进一步发展。

(3)企业统计不够科学化。企业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造成统计数据质量的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发展到包括私营、个体、股份制、外商投资等多种形式并存,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也多样化,许多企业应运而生。在这些新成立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像老企业那样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填报。

(4)统计人员的素质偏低。根据调查,现有企业统计人员除了极少数大中型企业配置专职人员外,大多数为兼职的企业统计人员,一般都是以会计或其他工作为主,统计工作为辅。这些人员学历较低,素质较差,因此对统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远不及专职人员。在实际工作当中,往往凭经验或运用不正确、不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就会造成统计数据的差错、失误,甚至不向企业领导及有关部门适时提供针对本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有效内部统计资料,也未进行统计调查、分析与预测,提供统计咨询,实行统计监督等。

3 结 论

总之,统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处于重要位置,它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只有把企业的统计工作抓紧抓好,切实解决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程毅.加强企业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0(1).

[2]仵金龙.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外资,2008(3).

企业管理科工作总结篇6

Abstract: Good management can make enterprises win the biggest profit with the minimum cost. A financial officer should grasp all the information, scientifically plan the cost, have scientific prediction and control methods for the risk, give advice for the enterprises' long-term development need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best enterprises' financial management.

关键词: 财务管理;国营企业;成本核算;会计核算

Key words: financial management;nationalized industry;cost accounting;financial accounting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5-0187-02

0 引言

笔者长期在国营园林施工企业从事财务管理,现结合多年来在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实践,对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何高效使用建设资金,控制和降低施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谈些看法。纵观当前一些兄弟单位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可以总结为财务核算方面十分混乱、工程施工的财务功能没能得到有效发挥、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杂乱无序缺乏条理、缺乏科学的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等。下面,笔者就对这几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逐一论述。

1 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表现

1.1 财务管理理念缺乏、机构简单化、制度不健全

1.1.1 缺乏现代化的财务管理理念 很多中小企业,尤其是建设型的施工企业,很典型的管理模式表现为企业老总同时充当投资者和经营者这两大角色,一言堂,如何进行财务管理都得老总说了算。有钱投资并不意味着管理水平和管理素质就强,作为投资者当然希望能将管理成本降到最低,因此,这样的企业老总一般不愿意用现代化的财务管理观念武装自己的思想,更不会将财务管理与企业管理进行有效结合,沿用传统管理思想衡量和任用人才,使财务管理形成虚设。

1.1.2 不设财务管理机构、无证上岗现象严重 有的中小企业,虽然设立了会计部门,不愿意再设立财务管理机构,认为有了会计和出纳管理记账和现金收支就够了。对财务管理重视不够,在人员选用上也就自然降低标准,没有接受过专业化、系统化知识教育的野路财务人员也敢聘用,很多财务人员没有相应的财会专业技术职称,导致无证上岗的现象严重。

1.1.3 任人唯亲影响财务功能发挥 还有部分中小企业由于资本金不足,老总们从节约成本出发,干脆任人唯亲,觉得管钱的只有亲戚来担当才会真正替自家开源节流,于是乎七大姑当会计,姨当出纳,有的甚至让会计岗位长期空缺,临时外聘兼职会计定期来做做账应付税务检查;有的中小国营企业,虽然勉强建立了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却没有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审计部门,却受制于用人上血缘、亲缘、地缘等裙带关系影响,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使财务审计制度执行产生困难,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

1.1.4 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滋生漏洞 有的企业老总忽视会计工作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或者怕麻烦不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让具体操作的财务人员缺乏制度依据和约束,自然容易滋生各种管理漏洞,导致企业管理水平低下,缺乏持续经营能力,无法获得长效利润,长远发展存在严重障碍。

1.2 企业财务部门对概预算审查把关不严 当前,在中小企业施工建设中普遍存在建设项目概算超计划、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等“三超”现象。细细分析原因,大家会发现主要表现为下述几个方面。

1.2.1 对概预算审核不严 因为企业内部某些管理因素制约,导致对建设工程的概预算工作要么流于形式,要么只审核而不管调整,对那些本应做出科学调整的工程项目概预算不进行及时、对应的调整,导致施工企业实际进行施工时,各项工程量与指标远远超出原定概预算。

1.2.2 概预算流于形式或超过计划 有的开建项目,未按照按批准的可行性报告,开展严格的设计工作和编制设计概算。当然,也不排除企业内部的设计部门,受部门利益诱惑,抱着私下多收设计费的目的,人为抬高工程设计概算,导致工程编制的概算远超计划,增加了不必要的工程建设成本。

1.2.3 故意力压缩概算与财务计划脱离 有些中小施工单位为了能在竞标中以低价中得建设项目,或者为了让建设项目顺利向上级申报,或者为了减轻税费负担,故意压缩概算数据。而一旦工程项目批复下来,又会自作主张,将工程投资额度加大。另外,也有一些企业为了赶时间,在项目立项上绕开财务部门,搞计划外工程,形成先斩后奏的结果,使得工程运营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年度财务计划不相符。

1.3 建设企业基建报表完成额度失实 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有时基于维护企业自身利益的目的,会计人员也会采取一些小花招。比如为了便于年终决算报表的顺利通过,为了下年度上缴利税不会被增加,或者为了完成上级主管部门考核,受领导指示,财务机构在年终财务决算时,会根据实际需要,对已完成的真实工程额,在账务上进行细部调整。最常见的手法是:有的财务部门会将企业当年超额完成的工程量部分,暂挂在“其他应付款”或“应付工程款”中,待下年年初再进行调回;有的财务部门会将企业当年未完成的工程量部分,提前结转,暂挂在“其他应收款”或“应收工程款”中,以完成年度考核指标,这样得出的报表就失去真实性。上述行为,都会影响到企业领导对公司经营状况的误判,严重影响到下一年的公司经营计划。

1.4 财务管理不科学,导致公司投资效益低下 ①因为财务管理的不科学,追求短期目标,只注重有形资产,不能将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有效开发和盘活,致使中小企业缺少投资所需资金,无法给企业决策层提供更好的投资,导致企业无更多资金投入更大的项目。②企业一把手一言堂,财务机构没有获得参与项目投资决策的资格,导致投资盲目性大、结构失衡,使企业经营陷入内外举债失控、资金流动不畅等财务经营困境,难以自拔。③目前建设单位施工存在管理不严、施工质量差的普遍现象,施工过程中的材料浪费、工时浪费更加严重,如果建设工程单位的财会人员业务技能不熟练,使项目的成本核算、会计核算弱化,再加上伸向建设工程的收费项目越来越多、标准越来越高,一个工程项目下来,各项税费开支占总投资的比例十分高。④有些工程项目的基建资金,很大比例是贷款获得的,过高的投资期利息负担拉高了建设成本,工程资产交付生产部门后,效益十分差,当前重点建设项目成了重点浪费项目十分普遍。⑤部分中小企业施工企业在工程竣工结算上,高套定额、多计材料、多计工程量、多计设备价格和数量,有的擅自在施工现场对设计变更增加的部分通过签证重新计入,而变更减少部分却不作调整,致使重复计费、多计费用现象时有发生。

2 对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2.1 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①作为企业领导,要积极加强企业老总和全体员工的财务管理意识,转变观念,摒弃家庭式的传统管理方式,重视人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引进高级人才,用先进而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武装自己,并积极推行到企业经营活动中,从根本上实现用合理科学、完善的财经制度管理企业。②要努力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架好梧桐树,吸纳更多高级人才加入,给企业带来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推进企业健康展。在具体运行上,要通过岗位分工制和轮换制,特别是分工明确的会计和出纳岗位,不能放任一个人去任职;对于同一个岗位,比如出纳,同一人担任的时间应有时间期限,到了这个期限,就应当实行轮换。③规范企业会计核算,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对于会计科目的使用,要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要根据相关规定来制作会计报表等资料,使之符合《税法》、《会计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各总账、明细账以及流水账等会计账目之间要相互勾稽,内容清楚,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使企业的会计资料能够真正为企业各项财务分析和决策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数据。④有条件的企业,要尽快实行财务总监审查制。设立财务总监,通过总监高度专业而独立的事前控制、经常审计、及时反馈,帮助企业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确保公司的总体经营方针和目标是基于公司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之上,切实使公司的各项利益和权益得到维护。

2.2 提高财务人员素质,让他们有能力为领导做好参谋,帮助企业增强融资能力 ①作为企业财务人员,要熟悉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各项财经纪律和制度,恪守财务职业道德规范。同时,还要树立创新精神、竞争意识、现代风险观念、负债经营观念以及盈利效率观念。②作为企业管理者,一方面要为财会人员提供多种进修充电机会,让他们接受不间断的财务知识培训,使知识得到及时更新;另一方面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实行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相结合,按照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同时注意鼓励的有效性和及时性,使财务管理者能分享企业增加的财富,增强其对企业的归属感。只有这样,财务人员才会主动发挥诸葛亮的作用,在资金运用上,有效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根据中小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的特点,尽可能地把资金投放到回收期短、风险相对较低的项目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益。③学会科学平衡各相关主体的利益,既能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也能让相关主体的利益得到照顾。

2.3 在工程项目管理上实现全面预算管理,投资方面要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 ①贯彻国际通行的预算管理制度,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科学控制,使其实现既定经营目标。通过预算编制,企业各部门可以明晰各自权限和责任范围,落实企业的财务计划细则,对企业日常运营进行有效控制。②作为财务管理部门,要给企业经营提供真实的财务报表,让决策者通过真实的财务报表,科学分析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实现投资多元化的同时能达到科学的投资取向,控制和降低投资风险。③随着经济全球化,货币风险日益加大,风险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相当重要的一个问题,对风险程度大的项目,决策面临不确定性的风险方案应主动回避。随着企业资产结构中无形资产所占比重飞速上升,必须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予以足够的忠实,进行相应的财务管理变更,加强和完善企业的无形资产管理。

无规矩不成方圆,总之,针对中小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财务管理问题,笔者建议企业管理者,要学会用科学的会计政策来规范企业基础会计工作。作为公司决策层和财务管理层,要通过制度的科学建立,全面维护中小企业正常的会计工作秩序,健全会计基础工作,督促和支持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和办理各项会计事务,进行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对公司各部门的财务控制与考核,促使公司实现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温素彬.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环境与财务策略[J].财务会计.

企业管理科工作总结篇7

管理是生产力,建立人工成本管控体系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力,还关系到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人才的流向。在国民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人工成本管控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加强人工成本管理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科学有效地使用和调控好人力资源成本,不仅有利于企业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而且也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另一方面加强人工成本管理是企业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关键环节。恰当的人工成本管理有利于企业对薪酬激励机制和用工水平的监测和引导,有利于人力资本投入产出最大化。光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市场前景广阔,吸引着大量企业投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国有光伏制造企业要在行业中占据优势地位,科学合理的人工成本管控尤为重要。

二、人工成本构成要素及指标体系

人工成本包括员工的劳动报酬、社会保险费用、职工福利费用、教育培训费用、劳动保护费用以及住房费用和其他人工成本。人工成本的核心要素是员工工资额,其他构成要素随着员工工资额的变动而变动。在人工成本管控中,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结构,并按照人工成本的指标进行客观的分析,从总量类、结构类和比率类指标着手,能够客观的反应企业劳动力要素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并作为企业人工成本调控的依据。

1.总量类指标。总量类指标一般用人工成本总量与职工人数的比值来反映企业用工水平及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水平。在构建总量类指标时,通常用人均人工成本、生产工人人均成本等具体指标来反映用工成本的高低。

2.结构类指标。一种是内部构成指标,即人工成本各构成要素占人工成本总额的比重,用来反映人工成本各构成要素投入的变动和优化程度。另一种是人工成本比重,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一般用来反映同行业企业间的竞争潜力。

3.比率类指标。比率类指标将人工成本与企业经济效益联系起来,用来反映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水平,也可以衡量企业人工成本相对水平高低程度。主要指标有,①劳动分配率为人工成本的总额与增加值之间的比率;②人事费用率为人工成本的总额与销售收入之间的比值;③人工成本利润率为利润总额与人工成本总额之间的比值;④劳动生产率为企业增加值与职工人数之间的比率。通过对各类指标的综合分析,可以对比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差异,为改善人工成本状况提供依据。

三、国有光伏制造企业人工成本管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用工人数的增加,结合企业目前人工成本管理现状,分析了企业人工成本管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工成本管理意识薄弱,管控方式单一。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人工成本管理也受到许多国有企业的关注,但只停留在简单的报表数据统计,未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工成本管控体系,未对人工成本进行深层次分析研究。许多企业管理者对人工成本的概念和内涵比较模糊,加之企业的宣传力度不够,人工成本管理理念尚未受到足够重视。

2.人工成本管控对标值难以确定。在市场环境下,成本优势是企业生存的关键。加强成本管理,全方位开展行业对标,是企业提高竞争实力的有效途径。但从实际情况看,光伏行业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人工成本的可比性小,行业对标参照值难以确定。主要原因是在人工成本构成中,除去员工工资额外,其他社保保险、福利、教育、劳动保护四项费用的开支远高于私有企业,尤其是社会保险缴纳费用,私有企业普遍存在少缴或不全缴的情况。另外,国有企业会建立养老和医疗两类补充保险,大部分私有企业不建立。因此,在进行人工成本对标时,不能简单地从成本的高低进行论断和确定参照值。

3.不可控因素加大人工成本管控难度。企业在对人工成本管理中,有些不可控因素增加了成本管控难度。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费用受地方政府相关政策的影响而定期调整,如:社保缴纳基数和比例,最低工资标准等。二是员工流动性大增加了人工成本的隐性支出,如招聘成本、员工离职损耗、培训成本等。三是人岗匹配度不高,员工的技能素质水平导致员工的技能培训投入所带动的生产效率提升效果低下。

四、加强国有光伏制造企业人工成本管控的对策

加强人工成本管控,不是单方面控制或降低人工成本的支出水平,而是对人工成本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将人工成本的增长幅度控制在合理的水平。针对国有企业人工成本管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1.增强企业对人工成本管控的认同度。人工成本既是成本概念,又是收入概念,具有“双刃剑”作用。合理的人工成本管控,不仅关系到员工工资水平的市场竞争力,而且关系到产品价格的竞争力,是企业处理好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的重要经济行为。为了确保国有企业的资产的保值增值,不断地提高企业员工的人工成本管理水平,加大宣传力度,使企业员工认识到人工成本的重要性,从而在思想上、行为上保持高度一致。

2.加强人工成本精益管理,合理确定人工成本含量。企业应依据国家相关政策,以高平均人工成本与低人工成本含量以及低人事费用率或劳动分配率为原则,制定人工成本管控目标。要建立和完善人工成本与各项指标管理分析及监控体系,研究分析指标数据,根据分析结果,进行企业内的纵向对比和同行业的横向对比,从而为企业制定合理的人工成本提供参照值。同时要将人工成本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环节,做到精细化、科学化管理。

3.树立降本增效意识,控制用工总量,发挥薪酬的激励约束机制。为了更好地降低人工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企业应着重从两方面加强人工成本管理。一方面控制用工总量。用工总量和劳动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用工成本。先进的劳动定额,科学合理的定岗定编,高效的人岗匹配度是加强管理、降低人工成本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发挥薪酬的激励约束机制。工资总量是人工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最具激励的因素。建立具有激励约束机制的收入分配制度,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及工作效率,间接节省人力资源的成本支出。要细化绩效考核,使员工劳动所得真正体现员工的劳动成果和工作绩效,并在企业内部建立职位人工成本指导体系,有利于企业形成一种对内公平对外竞争的分配制度。

企业管理科工作总结篇8

院长:王金华

总会计师:汤保国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简称“煤科总院”)是一家拥有近50年发展史,如今又面临关键机遇期的转制科研院所。煤科总院作为煤炭工业领域唯一的综合性专业研究机构,1999年7月整体转制为大型科技型央企,旗下拥有全资子公司18家(京外全资子公司10家,京内全资子公司8家)以及控股子公司2家,其中上市公司1家。参股企业包括上海能源股份公司等十多家已上市或拟上市的股份公司。2005年末煤科总院资产总额43.43亿元,净资产15.19亿元,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18亿元,利润总额5.43亿元,转制以来,总院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管理模式都悄然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获奖理由

作为一家由事业单位转型的科技型中央企业,煤科总院确立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并实施了财务管理战略,制定了企业发展战略。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其实最被强调的就是执行力,没有执行力,企业发展战略只能是纸上谈兵。煤科总院在确立了战略目标之后,建立并完善了企业业绩考核制度,有力地保障了战略目标的执行,全面支撑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转制伊始,煤科总院确立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在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和激励机制诸方面开展了一些与市场经济对接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制订并实施了财务管理战略,建设“财务六大体系”,即:以“五统一”为切入点,建立统一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以规范运作为目的,建立适合院情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以预算管理、业绩考核为手段,建立事前预算、事中动态控制、事后分析考核的预算评价体系;对科研、产品、工程分类成本核算,构建精细准确的成本管理体系;以风险控制为核心,建立高效集中的内部控制体系;以增强总院控制力为目的,构建上下结合的财务人员管理体系。

煤科总院转制为中央直属的科技企业以后,及时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在做大产业、做强实业、做大市场、持续创新等方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同时,亟需建立完善的经营业绩考核机制,以确保总院战略目标的实现,切实履行出资人权利的需要,引导各子公司经营行为、抵御经营风险,建立煤科总院激励机制的基础,最终全面提高煤科总院整体管理水平。

一、业绩考核整体框架结构

煤科总院业绩考核体系整体框架由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计分以及奖励实施三部分内容组成。

(一)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是开展业绩考核工作的关键,它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业绩考核结果的公正性。煤科总院评价指标体系具体由基本指标、评议指标、分类指标三大部分构成。

1.基本指标体系。基本指标是最重要和最基础的指标,它具有骨骼作用,关系到整个业绩考核体系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煤科总院基本指标体系由五个方面构成,分别是代表预算完成情况的收入目标完成率、利润目标完成率;代表财务效益状况的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代表资产营运状况的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代表偿债能力状况的资产负债率以及代表企业发展能力状况的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指标。

2.评议指标体系。考虑到基本指标作为定量评价指标不能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和管理过程,因此,煤科总院又设计了评议指标,评议指标考虑到企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发展潜力等因素,用于对基本指标评价所形成的基本结果进行定性分析验证,以进一步补充完善基本评价结果,使业绩考核结论更加全面真实可靠。煤科总院评议指标由七项非计量指标构成,具体包括:领导班子基本素质、产品市场占有能力、基础管理比较水平、在职员工素质状况、技术装备更新水平、行业或区域影响力、企业经营发展策略。

3.分类指标体系。煤科总院是一家从科学事业单位转制的中央直属的大型科技型企业,其业绩考核既有与其他企业共性的一面,也有作为科技型企业的特性一面。一方面它作为转制科研机构,既是科学原理、自然规律的探索者,也是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中坚力量,既要着眼于当前业绩的创造,也要重视后劲,保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科技产业也是煤科总院的重要战略目标,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是煤科总院作为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基础,为了建立健全煤科总院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煤科总院科技产业的发展壮大,就必须对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进行评价。所以,煤科总院又引入了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水平评价分类指标,评价煤科总院作为科技型企业的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水平。

(二)业绩考核计分

由于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包括基本指标、评议指标、分类指标三个部分,其评价计分就是先对不同指标分别计分,再按照赋予各指标的不同权重加权计算业绩考核的总得分。基本指标评价计分采用功效系数法,功效系数法是用于综合评价的一种重要方法,它的原理较为科学明了,计算简便,可操作性强,得出的结论较为符合实际。评议指标计分主要采用综合分析判断法。煤科总院在指标计分中还引入了经营难度系数,通过资产总额、收入指标、利润指标、职工平均人数四个方面的因素,对基本指标计算结果进行修正,以产生较为全面的业绩考核基本结果。

(三)奖励实施

奖励与考核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没有了奖励,业绩考核也就是失去了一个重要作用,而且不利于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管理层实施的动力也不足;不是建立在业绩考核基础上的奖励模式也会使得奖励的公证性和客观性受到怀疑。煤科总院业绩考核奖励分为基本奖励与效益奖励。基本奖励是根据年度业绩考核结果和单位职工人均收入挂钩确定;效益奖励与实现的利润总额挂钩。基本奖励与单位人均收入挂钩是因为现阶段企业经营者薪酬和职工工资之间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情况下,职工工资水平较高的企业,经营者的薪酬也比较高,国家现行政策也还是将经营者的薪酬水平与职工工资水平相挂钩的。

二、煤科总院业绩考核特点

(一)紧密结合煤科总院院情,建立了以基本指标为主导、评议指标为补充、分类指标相结合的三个层次的立体评价指标体系。

(二)在指标计分方法上,对基本指标的计分,选择了功效系数法,真实客观反映企业经营者的主观努力程度。

(三)将业绩考核与预算管理结合起来。煤科总院将预算完成情况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使业绩考核与预算管理结合起来,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四)设计了经营难度系数。考虑到企业规模的不同,在经营难度上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在考核计分时,采用经营难度系数对基本指标得分进行修正,真实反映经营者的主观努力程度,经营难度系数的影响因子包括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职工人数四个方面因素。

(五)将业绩考核与激励紧密挂钩。

三、业绩考核实施效果

(一)企业集团稳步发展,收入利润持续增长。实行业绩考核以后,总院在壮大产业规模、提高科技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经济实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二)技术创新成果显著。总院引入科技业绩考核分类指标,目的在于推动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内在机制,形成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的有效模式, 2005年总院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8项,其中国家奖两项,省部级奖26项,616篇,论著6部,授权专利27项。

(三)奖优惩劣,真正将考核与奖励挂钩。2005年分院所考核结果大部分达到了良和优的水平并且分别按照考核结果兑现了奖励,这种偏右正态分步的评价结果既能合理保证大多数使经营者的利益,对完不成任务的又有惩罚。考核办法真正将收入与单位经营状况挂钩,提高了经营者的积极性,促进煤科总院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

(四)资产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显著提高。作为业绩考核核心指标的净资产收益率来看,2000年煤科总院净资产收益率为5.71%, 2005年净资产收益率为30.1%,总资产报酬率也从2000年的1.8%上升到2005年的14.98%。从资产营运状况来看,总资产周转率2005年达到1.05,流动资产周转率2005年上升到1.6。上述指标都表明总院资产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