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派出所法制工作交流8篇

时间:2022-12-12 18:46:54

派出所法制工作交流

篇1

    一、总体情况

    我省的会计委派制工作大体上走过了五个阶段,即以1992年忻州地区保德县成立的全省第一个会计局为标志的起步阶段,以1997年运城地区绛县会计管理"一统四改"为标志的自然发展阶段,以1998年在忻地区召开的"全省会计委派现场会"为标志的稳步推进阶段,以1999年吕梁地区中阳县"真派、实派"经验交流会为标志的全面推行阶段和以2000年怀仁县成立会计核算中心为标志的改革深化阶段。截止今年10月底,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共向6552个单位委派了8158名会计人员。11个地市中,有8个地市在地市本级进行了会计委派,委派面达72.73%;123(含4个开发区)个县区中,有106个县区下达了实施方案,其中91个县区进行了会计委派,委派面达73.98%。全省有414个乡镇的4 106个村实行了村帐乡管。全省共有6个地市成立了和84个县区成立了会计管理局。通过会计委派全省共精简机构904个,精简会计人员1003人。另外,今年我省大同市市级、怀仁县、太原市晋源区、监县和交口县成立了"会计核算中心"。会计委派制有效地发挥了会计人员的职能作用,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了国有资产管理,堵塞了财务管理漏洞,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了腐败。

    二、基本做法

    (一)建立委派机构,形成责任主体

    为了更好地推行会计委派制试点工作,我省各地市、县大都成立了会计管理局,隶属本级财政部门,具体负责管理和实施辖区内会计委派制的各项工作和其它会计管理工作,为会计委派工作从组织上提供了保证,使委派会计人员不再依附原单位,具有相对独立性,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会计管理局局长除一部分县市单独配备外,大部分县市由财政部门的分管领导兼任,会计局的工作人员由各级财政部门的会计管理机构整体转移,不足部分由财政部门进行了补充。

    (二)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委派形式

    我省财政部门本着"精简、高效、廉洁、务实"的原则,会计委派形式在地制宜。无论是忻州现场会、中阳现场会,还是保德经验、绛县经验和陕西经验,我省都没有要求全省一个模式,不搞一刀切。我们推广经验是推广他们考虑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处理问题的力度和解决具体总是的措施,决不要求生搬硬套、脱离实际。坚决杜绝大轰大嗡和一阵风。因此,各地市、县都是从本地的实际出发,自行选定适合本地实际的委派形式,故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具体来说,我省推行的委派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是直接委派式。我省会计委派工作中有60%的地市县都采取了由单位推荐,财政、组织、人事等部门进行资格审查,由会计管理机构对会计人员进行原地委派的方式,将委派会计人员的管理权由单位收到了会计管理机构。

    二是交流委派式。吕梁地区地直和全省的37个县区在委派工作中,对会计人员实行严格的资格审查,严密的业务考试和认真的工作考核,在回避的基础上,实行全部或部分交流。如蒲县、盂县、平定县对财会人员进行了全部交流;新绛县在委派工作中采取了"稳定一批、清理一批、交流一批、招聘一批"的办法,对34名合格会计人员进行了原地委派;对16名副科(局)级干部兼任会计的人员和6名50岁以上的会计人员,劝其退出了会计岗位;对12名会计人员进行了交流;公开考试招聘了10名会计人员,委派充实到会计岗位。

    三是实行联会制。侯马市设立了2个会计组,分别负责市委、市政府两个大院各单位的会计工作,将乡政府各机关会计一律并入乡财政所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中阳县、兴县等对难以交流的公、检、法、司等部门委派了财务组,具体负责几个单位的会计工作。汾西县、太原尖草平区对于业务量小、人员少的单位实行了"联会制"。阳泉市矿区委派10个"会计室",负责78个单位的会计工作。交口等县对乡镇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了零户统管制度,将各单位银行账户全部取消,由委派会计人员统一记账核算。

    四是集中委派式,即成立会计核算中心。我省这种方式起源于孝义、交口、保德等县市,从1996年起这些县市的乡镇实行"零户统管",取消了乡镇"七站八所"的银行账户和会计人员,由财政所统一管理、集中核算。截止目前,我省已有2个地市本级和9个县区实行了会计集中核算。从明年起,我省准备在省级党政机关、全额事业单位及有政府授权收费或罚没职能的事业单位全面推行这种形式。省级拟成立会计核算中心,从2001年4月1日起正式运作。

    (三)发挥主体职能,加强队伍管理

    对委派会计人员的管理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直接管理。即对委派会计人员的人事、编制、工资、考核奖惩等都收归会计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属财政供养人员,其工资由财政直接拨入会计局,由会计局按月发放,不是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由会计局向单位统筹,按月发给会计人员。离石市、绛县、洪洞等县都实行了这种方式。成立会计核算中心的县区,其人员成为财政部门的行政事业人员,由财政局统一发放工资。这种方式占到试点县区的30%左右。

    二是部分职能管理。大部分地市县都没有把会计人员的编制、人事权收归会计管理机构,而只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工作、考核奖惩等进行统一管理。灵石县在会计委派工作中,对会计人员进行了全面交流,但只将会计人员的工作关系收归财政局管理,委派到新单位后,其工资、人事关系等仍留在原单位,一切福利待遇不变。

    三是资审管理。有相当一部分试点县区,对会计人员的人事、编制不实行统一管理,也没有调配权,只是对会计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如忻州地区及其所属各县区对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实行了资格审查制度,由会计局对会计人员进行资格确认,向企业推荐,由企业聘任。运城地区建立了会计人才库,各企业及其它经济组织需要会计人员,可在库中选择使用。宁武县对铝业工业有限公司和供水公司的工程会计实行了向社会招考,择优录用,招聘委派的办法。这些作法对企业是只管资审,不管聘任,与《企业法》中的用人自主权得到了有机衔接。

    (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强化责任意识

    为了加强对委派会计人员的管理,省财政厅针对全省委派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提出了持证上岗、会计例会、考核奖惩、回避制度、交流轮岗、离任审计、继续教育等七项后续管理制度,对委派会计人员加强管理和约束。会计例会制度是会计管理部门每月召开一次委派会计人员参加的会计例会,及时传达学习上级下达的各项规章制度,交流工作经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汇报被委派单位的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等。对委派会计人员的考核主要从会计人员的德有勤绩四方面进行,采取会计管理机构考核和单位考核相结合、日常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百分制考核办法,考核工作由会计管理部门组织专人进行。实行委派制度的地市县均按省里的指导意见进行管理,并根据情况从各方面完善了对会计人员的管理工作,有的地市、县区还建立了定期审计、民主评议、违纪事项报告、重大事项登记等制度,对被委派单位的重大事项和违纪行为及时监督、及时反映、及时纠正。监汾地区要求委派会计人员遵守"十项制度",做到"五项统一",加强"两项管理",即奖惩制度、考核制度、资审制度、交流制度、例会制度、培训制度、回避制度、审计制度、汇报制度、请假制度、统一记账方法、统一账簿设置、统一会计科目、统一核算程序、统一会计报表;加强对现任会计人员的管理、加强对后备会计人才的管理。这些管理措施对加强会计队伍的建设,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会计委派制的社会、经济、廉政意义

    (一)加强了会计队伍管理,提高了从业人员素质。

    委派会计人员的调动,任免等都由会计管理机构决定,单位领导不得随意更换会计人员,会计人员的地位得到了明显提高,管理步入了规范化轨道。会计人员通过考试考核竞争上岗,引入了竞争机制,不合格的会计人员被淘汰;会计管理机构定期召开会计例会,把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做为一项制度来抓。这些措施的实施,提高了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强化了监督职能,规范了经济运行秩序。

    会计委派制度使会计人员与单位脱离了人事工资关系,解除了对单位领导的依附,使会计人员能对所派单位的财务实施大胆、独立、公平、公正地监督,确保了会计工作的规范、真实,强化了会计监督,规范了会计工作秩序和经济管理秩序。比如,保德县在会计委派制度试点以前,不设账、不记账、本本账、流水账、传统账等不规范现象和管理混乱现象比较普遍,给国家造成了严重损失和浪费。保德县油脂厂国家投资200多万元,由于会计人员目无违纪,素质低下,单据装在罐罐里,收支记在本本上,不核算,不结账,短短几年中,200多万元国家资产损失殆尽。还有一国有煤矿,承包人凭关系任用无证会计人员上岗,此会计将账本锁在家中,八个月不核算、不结账、不报表,结果负债清、收入流失,给国家和单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实行会计人员统管后,国有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再没有发生此类问题。

    (三)从源头上为制止铺张浪费、贪污腐败和官僚主义提供了可能,推动了党风廉政建设和风气的好转。

    实行会计委派制度后,从机制、体制上为根治腐败创造了条件。过去单位的开支不论合法与否,单位领导点头,会计人员就得拿钱,不合法的开支单据还要靠会计人员伪造,把它变成合理、合法的支出。实行会计委派制度后,不合格的会计被淘汰,领导的亲信被换走,胡支乱花失去了条件,既制止了铺张浪费,保证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又保护了干部,遏制和减少了腐败、减少了经济案件。

    (四)保证了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篇2

一、总体情况

我省的会计委派制工作大体上走过了五个阶段,即以1992年忻州地区保德县成立的全省第一个会计局为标志的起步阶段,以1997年运城地区绛县会计管理"一统四改"为标志的自然发展阶段,以1998年在忻地区召开的"全省会计委派现场会"为标志的稳步推进阶段,以1999年吕梁地区中阳县"真派、实派"经验交流会为标志的全面推行阶段和以2000年怀仁县成立会计核算中心为标志的改革深化阶段。截止今年10月底,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共向6552个单位委派了8158名会计人员。11个地市中,有8个地市在地市本级进行了会计委派,委派面达72.73%;123(含4个开发区)个县区中,有106个县区下达了实施方案,其中91个县区进行了会计委派,委派面达73.98%。全省有414个乡镇的4 106个村实行了村帐乡管。全省共有6个地市成立了和84个县区成立了会计管理局。通过会计委派全省共精简机构904个,精简会计人员1003人。另外,今年我省大同市市级、怀仁县、太原市晋源区、监县和交口县成立了"会计核算中心"。会计委派制有效地发挥了会计人员的职能作用,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了国有资产管理,堵塞了财务管理漏洞,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了腐败。

二、基本做法

(一)建立委派机构,形成责任主体

为了更好地推行会计委派制试点工作,我省各地市、县大都成立了会计管理局,隶属本级财政部门,具体负责管理和实施辖区内会计委派制的各项工作和其它会计管理工作,为会计委派工作从组织上提供了保证,使委派会计人员不再依附原单位,具有相对独立性,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会计管理局局长除一部分县市单独配备外,大部分县市由财政部门的分管领导兼任,会计局的工作人员由各级财政部门的会计管理机构整体转移,不足部分由财政部门进行了补充。

(二)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委派形式

我省财政部门本着"精简、高效、廉洁、务实"的原则,会计委派形式在地制宜。无论是忻州现场会、中阳现场会,还是保德经验、绛县经验和陕西经验,我省都没有要求全省一个模式,不搞一刀切。我们推广经验是推广他们考虑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处理问题的力度和解决具体总是的措施,决不要求生搬硬套、脱离实际。坚决杜绝大轰大嗡和一阵风。因此,各地市、县都是从本地的实际出发,自行选定适合本地实际的委派形式,故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具体来说,我省推行的委派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是直接委派式。我省会计委派工作中有60%的地市县都采取了由单位推荐,财政、组织、人事等部门进行资格审查,由会计管理机构对会计人员进行原地委派的方式,将委派会计人员的管理权由单位收到了会计管理机构。

二是交流委派式。吕梁地区地直和全省的37个县区在委派工作中,对会计人员实行严格的资格审查,严密的业务考试和认真的工作考核,在回避的基础上,实行全部或部分交流。如蒲县、盂县、平定县对财会人员进行了全部交流;新绛县在委派工作中采取了"稳定一批、清理一批、交流一批、招聘一批"的办法,对34名合格会计人员进行了原地委派;对16名副科(局)级干部兼任会计的人员和6名50岁以上的会计人员,劝其退出了会计岗位;对12名会计人员进行了交流;公开考试招聘了10名会计人员,委派充实到会计岗位。

三是实行联会制。侯马市设立了2个会计组,分别负责市委、市政府两个大院各单位的会计工作,将乡政府各机关会计一律并入乡财政所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中阳县、兴县等对难以交流的公、检、法、司等部门委派了财务组,具体负责几个单位的会计工作。汾西县、太原尖草平区对于业务量小、人员少的单位实行了"联会制"。阳泉市矿区委派10个"会计室",负责78个单位的会计工作。交口等县对乡镇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了零户统管制度,将各单位银行账户全部取消,由委派会计人员统一记账核算。

四是集中委派式,即成立会计核算中心。我省这种方式起源于孝义、交口、保德等县市,从1996年起这些县市的乡镇实行"零户统管",取消了乡镇"七站八所"的银行账户和会计人员,由财政所统一管理、集中核算。截止目前,我省已有2个地市本级和9个县区实行了会计集中核算。从明年起,我省准备在省级党政机关、全额事业单位及有政府授权收费或罚没职能的事业单位全面推行这种形式。省级拟成立会计核算中心,从2001年4月1日起正式运作。

(三)发挥主体职能,加强队伍管理

对委派会计人员的管理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直接管理。即对委派会计人员的人事、编制、工资、考核奖惩等都收归会计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属财政供养人员,其工资由财政直接拨入会计局,由会计局按月发放,不是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由会计局向单位统筹,按月发给会计人员。离石市、绛县、洪洞等县都实行了这种方式。成立会计核算中心的县区,其人员成为财政部门的行政事业人员,由财政局统一发放工资。这种方式占到试点县区的30%左右。

二是部分职能管理。大部分地市县都没有把会计人员的编制、人事权收归会计管理机构,而只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工作、考核奖惩等进行统一管理。灵石县在会计委派工作中,对会计人员进行了全面交流,但只将会计人员的工作关系收归财政局管理,委派到新单位后,其工资、人事关系等仍留在原单位,一切福利待遇不变。

三是资审管理。有相当一部分试点县区,对会计人员的人事、编制不实行统一管理,也没有调配权,只是对会计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如忻州地区及其所属各县区对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实行了资格审查制度,由会计局对会计人员进行资格确认,向企业推荐,由企业聘任。运城地区建立了会计人才库,各企业及其它经济组织需要会计人员,可在库中选择使用。宁武县对铝业工业有限公司和供水公司的工程会计实行了向社会招考,择优录用,招聘委派的办法。这些作法对企业是只管资审,不管聘任,与《企业法》中的用人自得到了有机衔接。

(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强化责任意识

为了加强对委派会计人员的管理,省财政厅针对全省委派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提出了持证上岗、会计例会、考核奖惩、回避制度、交流轮岗、离任审计、继续教育等七项后续管理制度,对委派会计人员加强管理和约束。会计例会制度是会计管理部门每月召开一次委派会计人员参加的会计例会,及时传达学习上级下达的各项规章制度,交流工作经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汇报被委派单位的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等。对委派会计人员的考核主要从会计人员的德有勤绩四方面进行,采取会计管理机构考核和单位考核相结合、日常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百分制考核办法,考核工作由会计管理部门组织专人进行。实行委派制度的地市县均按省里的指导意见进行管理,并根据情况从各方面完善了对会计人员的管理工作,有的地市、县区还建立了定期审计、民主评议、违纪事项报告、重大事项登记等制度,对被委派单位的重大事项和违纪行为及时监督、及时反映、及时纠正。监汾地区要求委派会计人员遵守"十项制度",做到"五项统一",加强"两项管理",即奖惩制度、考核制度、资审制度、交流制度、例会制度、培训制度、回避制度、审计制度、汇报制度、请假制度、统一记账方法、统一账簿设置、统一会计科目、统一核算程序、统一会计报表;加强对现任会计人员的管理、加强对后备会计人才的管理。这些管理措施对加强会计队伍的建设,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会计委派制的社会、经济、廉政意义

(一)加强了会计队伍管理,提高了从业人员素质。

委派会计人员的调动,任免等都由会计管理机构决定,单位领导不得随意更换会计人员,会计人员的地位得到了明显提高,管理步入了规范化轨道。会计人员通过考试考核竞争上岗,引入了竞争机制,不合格的会计人员被淘汰;会计管理机构定期召开会计例会,把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做为一项制度来抓。这些措施的实施,提高了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强化了监督职能,规范了经济运行秩序。

会计委派制度使会计人员与单位脱离了人事工资关系,解除了对单位领导的依附,使会计人员能对所派单位的财务实施大胆、独立、公平、公正地监督,确保了会计工作的规范、真实,强化了会计监督,规范了会计工作秩序和经济管理秩序。比如,保德县在会计委派制度试点以前,不设账、不记账、本本账、流水账、传统账等不规范现象和管理混乱现象比较普遍,给国家造成了严重损失和浪费。保德县油脂厂国家投资200多万元,由于会计人员目无违纪,素质低下,单据装在罐罐里,收支记在本本上,不核算,不结账,短短几年中,200多万元国家资产损失殆尽。还有一国有煤矿,承包人凭关系任用无证会计人员上岗,此会计将账本锁在家中,八个月不核算、不结账、不报表,结果负债清、收入流失,给国家和单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实行会计人员统管后,国有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再没有发生此类问题。

(三)从源头上为制止铺张浪费、和提供了可能,推动了党风廉政建设和风气的好转。

实行会计委派制度后,从机制、体制上为根治腐败创造了条件。过去单位的开支不论合法与否,单位领导点头,会计人员就得拿钱,不合法的开支单据还要靠会计人员伪造,把它变成合理、合法的支出。实行会计委派制度后,不合格的会计被淘汰,领导的亲信被换走,胡支乱花失去了条件,既制止了铺张浪费,保证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又保护了干部,遏制和减少了腐败、减少了经济案件。

(四)保证了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通过会计的统一管理委派,不仅提高了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而且加强了他们的责任意识,加之检查考核,业绩评定,奖惩兑现,失职责任追究等制约手段,使会计队伍的组织纪律性明显增强,各项会计基础工作得以规范。从而保证了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可行的依据,促进了经济建设,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

(五)加大了财政收入,推进了经济建设。

篇3

关键词:人事;人事制;劳务派遣;对接

一、人事、人事制、劳务派遣的定义

(一)人事的定义。人事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组织人事部门批准或授权成立的人才服务机构,受单位和个人委托,运用社会化服务和现代化手段按法律和政策规定,为其代办有关人事业务的一种制度。[1]

(二)人事制的定义。人事制是我国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人事管理方式,是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人事管理制度。是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新型的人事管理方式,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适应非公有制多种形式用人单位和众多待业、就业人员的需求,为促进用人单位自主用人和求职者自主择业,由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为综合代管部门,受企事业单位(个人)的委托,对其在人事方面提供社会化的综合管理和服务。[2]

(三)劳务派遣的定义。劳务派遣是指劳务派遣单位根据用工单位的实际用工需要,招聘合格人员,并将所聘人员派遣到用工单位工作的一种用工方式。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负责工资支付及保险缴纳等日常管理工作,用工单位则实际使用劳动者,并向劳动派遣单位支付服务费用。其目的是为了降低用工成本、规避用工风险,以及便于用工管理。

二、人事制与劳务派遣产生背景分析

(一)人事制产生背景。我国传统计划体制下的人事管理制度实行的是“国家干部”统一调配的管理制度。而国家干部在传统体制下概念极其广泛,一般来说,凡是列入干部编制、享受干部待遇,从事各种公务管理工作的公职人员均为“国家干部”。它不仅包括党和国家机关、军队干部,而且包括企事业单位行政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对于国家干部,我国传统人事管理奉行的是单一的进、管、出三步骤“档案式”管理,干部人事调配实行的是人员和档案并行的调配制度,人随档案走和档案随人走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管理的主要特点。“要实现干部人事流动,首先必须通过档案调离这一关,档案调离本质上不是市场行为,是一种计划性质的管理行为。”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下的人才归“单位”、“部门”所有,社会流动性极差,它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人力资源市场配置的需求发生严重冲突。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政策上允许专业技术人才流动,人事逐渐出现。1995年国家人事部总结各地人才交流机构中的人事工作的经验,标志着人事开始走向规范化、社会化、制度化。人事的出现反映了属权与具体用人权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分离,它冲破了传统人事管理体制下人才“单位所有”、“部门所有”的藩篱,使得人才自由流动成为可能。

我国人事大规模出现是在21世纪初,伴随着中共中央办公厅、中组部、人事部(现人社部)、国务院办公厅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及下发,标志着事业单位的改制全面开始。根据《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意见》精神,事业单位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实行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合同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而要实行聘任制改革目标,就必须“从技术层面割断各类人才以人事档案为核心的对单位的依附关系,保证人才有充分的择业的自由” ,同时满足个单位选聘人才需求。人事的社会化服务为事业单位聘用制度改革提供了平台。

(二)劳务派遣产生的背景。自20世纪上半叶劳务派遣在西方国家产生之初,除美国以外各国及国际劳工组织对其采取严厉禁止的态度。但到了20世纪60-90年代,随着各国工业化不断发展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就业形式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劳务派遣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企业和劳动者尤其是高端人才灵活用工和就业的需要。欧洲各国相继对劳务派遣解禁,一些国家如德国、法国、日本等对劳务派遣专门立法,承认其合法性但对其进行严格规制。本世纪以来,为了发挥劳务派遣在促进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各国立法纷纷对劳务派遣放宽规制。

我国的劳务派遣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其快速发展时期是90年代。劳务派遣在我国的发展背景,一方面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大批工人下岗失业、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各地政府面临巨大压力,劳务派遣作为一种解决就业方式被广泛运用;另一方面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对于劳动力灵活配置提出要求,当然降低用工成本是企业采用劳务派遣方式用工的主要动因,由于劳务派遣在我国2007年前一直是在缺乏法律规制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它在实践中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派遣工利益受到了严重侵害。2007年我国《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首次进行规定,立法确立了劳务派遣的合法地位,同时对劳务派遣进行了严格规制。

三、人事与劳务派遣的运行机制

(一)人事的运行机制。从现在全国的人事制来

看,人事服务内容包括:(1)政策咨询与规划。向委托单位提供国家人事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咨询服务;协助委托单位进行人事规划设计,建立新型人事管理制度;帮助委托单位解决人事工作中的问题。(2)人才招聘引进。根据委托单位工作和发展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代拟和人才招聘启事,组织报名、考试、考核。素质测评工作,提出初选名单。根据单位的特殊需求,向省内外、国外招聘引进人才。(3)应届毕业生人事。为委托单位提供应届毕业生就业政策咨询,申报应届大中专毕业生需求计划,为接收的大中专毕业生按转档案,办理转正定级手续。(4)代办专业技术职称申报评审手续。为委托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办理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初走及资格考试报名、晋升推荐手续,组建相应评审委员会,负责对部分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与评议推荐工作。(5)人事档案管理。按照有关政策规定,管理委托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人事档案、考绩档案,为委托人员保留原有身份、计算工龄、调整档案工资、接转党团员组织关系、办理出国(境)政审手续、代办集体户口落户、出具以档案材料为依据的有关证明。(6)办理在职流动人员人事关系按转手续。根据单位工作需要,为聘用人员接转人事关系、党团员组织关系等;为合同期满流动者,办理人事关系转出手续。(7)聘用合同鉴证。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聘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合同鉴证。(8) 协调专业技术人员流动争议。受人才流动争议仲裁机构的委托,受理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流动争议申请,进行调查、取证,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凋解或提交仲裁。(9)开展岗位及专业技能培训。根据单位对人员素质和技能的要求,进行岗位知识及专业技能培训,为单位代培中。长期专业人才。(10) 按照有关协议,向社会推荐委托单位的辞聘、解聘人员重新就业。(11)代办失业、养老保险。按照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定,为委托单位代管人员代办失业、养老保险。(12)为委托单位承办其他人事管理事宜。(13)对个人委托的人事,可参照上述人事内容提供服务。

上述13项业务中,其中档案保存、管理和对存档人员身份认定是人事的最核心业务。根据我国人事管理体制,人事档案管理及其对存档人员身份的认定是一种国家组织全力和行政权力。但从性质上看,纯粹的人事档案保存和管理并非人事,仅为委托合同关系。人事涉及三方当事人和两个法律关系,三方当事人即委托人(用工单位)、人(机构即人才交流中心)、第三人(劳动者);两个法律关系是指:一是用工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用工关系,二是用工单位与机构之间的委托关系。由于人事制度形成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实践中人事机构与用工单位之间的合同分为两类,一类为劳动合同,一类为聘用合同。

(二)劳务派遣的运行机制。劳务派遣在实践中通常以两种方式运营,即常雇型方式和登录型方式运营。所谓常雇型劳务派遣是指派遣机构与劳动者签订长期劳动合同或无固定期限合同,劳动者在等待派遣期间、两次派遣间断期间、派遣机构撤回或用工单位退回劳动者期间,即便劳动者没有提供实际劳动、派遣机构与劳动者之间劳动关系依然有效,派遣机构有义务继续支付工资。登录型劳务派遣是指劳动者在派遣机构预先登记,但不与派遣机构订立劳动合同,直至用工单位提出用工需求时,派遣机构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派遣机构以与用工单位约定的实际用工期间为自己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合同期间,劳动者在用工单位工作期间届满或解除,派遣机构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也随之终止和解除。

一般而言,劳务派遣涉及三方主体,两种法律关系。三方主体是指劳动者、用工单位和派遣机构。两方法律关系,一是指派遣机构和用工单位之间的民事契约关,双方就劳务购买形成对价关系,派遣机构负责为劳动者发放薪酬以及代办养老保险、档案托管等人事业务,用工单位必须向派遣机构支付相应的劳务报酬;二是指派遣机构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形成雇佣关系。

四、人事与劳务派遣对接的可能性

要做好人事与劳务派遣的对接,必须要解决好下面两大问题:一是人事档案管理体制问题。人才交流中心(人事机构)尽管代管人事档案,但档案的制作补充均在用工单位,档案的及时补充转递普遍存在不及时和不衔接问题。且派遣机构代管用工单位的一部分职工档案,这更大程度地增加了档案管理的复杂性。因此理顺档案管理关系极为重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并参照国外经验,由社会中介机构来担任档案保存和管理工作。而人才交流中心作为此中介服务机构比较合适,由于人才交流中心专门从事人事档案保存的管理业务。档案的制作和形成在各用工单位,各用工单位人力资源部门按规定对其员工档案进行制作和补充,并按规定负责向人才交流中心转递档案。二是劳动合同关系对接的问题。在人事中,劳动合同关系是用工单位和劳动者签订,而在劳务派遣中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派遣机构签订。两者的区别在于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对象不同。既然只是对象不同,可以采用将人事的劳动合同关系规定在用工单位和机构之间形成,与劳务派遣的法律关系、结构形成一致。这就为劳动合同关系的对接提供了可能。

人事与劳务派遣在我国劳动力市场配置以及满足用工单位灵活用工需要方面具有相同作用,两者分别运作不仅不利于劳动力资源市场配置,而且会造成理论和实务混乱。在目前我国人事关系、劳动关系相互融合的大背景下,人事、劳务派遣的对接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2] [3] 王云兰 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分析[J] 现代管理科学.2004年版

篇4

为规范有效开展城乡教师交流活动,真正发挥交流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建立长效交流机制,我们要从制度管理层面和学校实施层面细化方法和措施。

交流对象的合理确定是实施城乡教师有效交流的前提。交流教师的确定,既要考虑到派出学校的师资情况,同时也要考虑到受援学校的实际需求,应以受援学校的实际需求来派出交流教师。在确定教师交流名单前,各受援学校要梳理全校专任教师的配备情况,认真分析影响本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站在优化配置的角度,从课堂教学和师资培训两方面向教育主管部门上报紧缺学科教师需求情况。教育主管部门要平衡区域内薄弱学校师资力量,与优质学校商定派出教师名单。交流教师的确定要坚持学科优先、受援学校需求优先的原则,否则,再优秀的教师被派到不需要的学校,也将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区域内优秀教师的派出还应根据受援学校的需要,搭配好学科,实行团队化交流。按照要求,“优质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应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如此多的优秀教师只有科学合理的安排,才能发挥应有的效应。如一所薄弱学校,在数学、英语、化学等方面缺乏骨干教师引领,想在这几科方面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提高教育质量,教育主管部门应整合区域内优质学校派出的教师,集中这几个学科一定数量的优秀教师到这所薄弱学校支教,通过一定期限彻底解决这几科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培养出领军人物,以接替后续工作。集中将一所薄弱学校解决好后再换下一所薄弱学校交流,打好一枪再换另一个地方。如果把有限的优秀教师平均分布到所有薄弱学校,这样会大大削减优秀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优秀教师开展工作的难度也会大大提高。团队化交流不仅能充分发挥优秀教师个体的作用,还会带来团队效应,能营造一种强大的气场,这是单个教师所不能带来的。同时也让交流教师在工作中有同伴互助,在生活中能相互照应,工作更能安心,生活更有乐趣,也能很好地与薄弱学校教师打成一片,融为一体,达到共同分享,共同进步。

确定交流目标是实施城乡教师交流的关键。就目前已开展的交流情况来看,很多优质学校都把教师交流作为职称评定的门票或在量化方案中设定一定的分值,促使想晋升职称的教师自主提出交流申请,交流的期限一般设为一年,这是以解决交流对象安排上的矛盾为前提的交流,是一种处于被动的低效交流。教师一旦把交流的分值争到手以后,就会立刻返回原校,并没有长期的规划。由于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教育效果具有后延性,因此要制定交流目标,确定一定的交流期限,确保交流效果。交流对象确定后,教育主管部门要与派出学校、派出教师签订目标责任书,使交流教师在交流的任期内既要完成数量性的工作,还要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教育效果;既要抓好课堂教学,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还要带好受援学校同学科的教师,发挥出引领示范作用。尤其要与受援学校的年轻教师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培养出能放手的接班人;定期上公开课、示范课和专题讲座,与同科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分享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同科教师。派出学校也要与受援学校紧密配合,经常关注派出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情r,并适时安排学科教研团队定期开展问诊活动,帮助交流教师分析受援学校相关学科的教学现状,共同商定改进措施。交流目标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交流期限作保障,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制的情况,可以划分为一至三年级、四至六年级、七至九年级三个学段,因此交流期设定为三年比较合适。这样的期限就能使交流教师很好地制定一个三年工作规划,将签订的交流目标有机安排在三年计划之内。交流期限结束后,教育主管部门和派出学校要组成专班,对交流教师进行考核,计算目标达成度,从而对交流教师的工作做出定性评价。

优化服务是实施城乡教师交流的保障。参加交流的优秀教师都是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成年教师,他们有自己的家庭,有需要赡养的老人,还有未成家的或在校读书的孩子,工作环境的改变给交流教师的生活、家庭、人际交往等方面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在制度层面上,国家要加大经费投入,解决教师在交流中的交通费等,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让交流教师在物质待遇上享受到应有的实惠。在实施层面上,学校要在教师的住宿、生活等方面给予周到的安排,组建教职工食堂,管好教职工食堂,让交流教师有饭吃;建好用好教师周转房,让交流教师有比较舒适的住宿条件。交流教师到薄弱学校工作,不仅是教好一门书,而是要培养一个学科团队,需要用深厚的感情来完成相关工作。我们只有解决好了后勤服务方面的问题,才能让交流教师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对于交流期满考核格的老师要妥善安排,在评先表模、职称晋升、岗位设置等物质和精神方面给予实实在在的奖励,以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加入交流行列,变被动低效交流为主动高效交流。

若要建立城乡教师交流的长效机制,我觉得首先注意两个问题:一问你能行吗?这是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发问,是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城乡教师交流,派出的是优秀教师,而不是我们通过方案考核排名末尾的教师,是通过城乡交流需要完成既定目标的,而不是闹形式、走过场,这需要教师提升业务素质,努力成为优秀教师;二问你愿意吗?这是教师对教育主管部门的质疑,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政策是否到位?后勤服务工作做得如何?教育主管部门也可以换位思考,对于既定的交流政策,如果你自己是教师,愿意参加交流吗?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切合实际的交流政策,保障交流有效实施。

篇5

一、双向交流的目标

以建立城乡中小学教师双向交流制度为重点,以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优化中小学教职工结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核心,进一步促进教师队伍合理流动,加快用人制度改革,建立符合我区中小学特点的人事管理运行机制。

二、双向交流的对象

原则上,凡我区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且具有中小学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城乡中小学在职在岗的教师,均属双向交流的对象。其中,从未有农村教育工作经历的城区教师应首批到农村学校支教;近五年来没有农村工作经历的城区教师应到农村学校支教;班子成员、党员、骨干教师应带头参加支教工作。

三、双向交流人员的条件

1、思想政治良好。遵守宪法和法律,爱岗敬业,师德表现好。能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符合相应的学历条件。任教以来,年度考核均为合格以上。获得乡镇(街道)以上党委、政府授予的先进(优秀)教师或先进(优秀)工作者优先选派。

2、业务能力较强。有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有较好的专业知识水平,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有进取和创新精神。区级以上骨干教师优先选派。

3、身体和心理素质良好。

四、双向交流的名额

今年,全区计划选派100名教师参加双向交流。城区各中小学按教职工人数在100人以上派4人,50-100人派3人,50人以下派2人,到农村学校支教一学年;农村各中小学相应选派教师到城区学校跟班培训一学年。

五、双向交流人员的管理

1、各学校应在符合条件的教师中推荐选派人员。选派人员一经确定,应服从安排,否则五年内不得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各学校选派的人员应于每学年开学前一个月上报区教育局,由区教育局统一安排交流学校。

2、城区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派出学校、任教学校与教师本人要签订协议书。任教结束后,支教教师要填写《城区学校中小学教师农村任教情况表》,经区教育局、有关学校签署意见后,存入个人档案并在区教育局人事股备案,作为今后职务晋级必备条件之一的依据。

3、双向交流人员应服从任教学校的管理,与师生融为一体,积极参加政治、业务学习和其它各种活动。

4、双向交流人员要按时完成工作任务。期间所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量,应不少于省厅(局)规定的中小学各类人员任课要求;要认真贯彻课改精神,扎实开展课改工作,支教人员每学年至少开1-2次教学观摩课或示范课,做好传、帮、带工作,促进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跟班培训人员每学期要上1-2次教学汇报课,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科学的教学方法。

5、双向交流人员要定期反馈工作情况,认真做好任教工作总结。区教育局每年将组织双向交流人员,认真总结双向交流任教经验,对先进典型予以在全区推广。

6、学校应重视关心双向交流人员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任教学校每学年应对双向交流人员进行一次认真考评,写出考评意见,上报区教育局。区教育局将考核结果反馈原校,同时,按30%的比例评选出优秀支教人员,并进行表彰。被评为优秀支教人员的,当年年度考核定为优秀,不占学校考核优秀指标,专业技术职务可续聘三年,同等条件下可优先推荐参评高一级教师职务。

7、双向交流人员工作结束后均回原学校工作。

8、对不认真完成双向交流工作的人员,除退回原学校外,将视情节轻重给予低聘、缓聘或解聘等处理。

六、双向交流人员的有关待遇

1、双向交流人员原校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同时享受任教学校教师同等福利待遇。

2、跟班培训人员的食宿自理,但住宿确有困难的,任教学校应予帮助解决;支教人员的住宿由任教学校予以安排。

3、双向交流人员的往返路费由原学校负责报销,每月报销往返路费2趟。

4、双向交流期间,双向交流人员的职称均予聘任,不占原学校编制数与高中级岗位数。

七、其他有关事项

1、小学支教人员原则上应到村完小任教。

2、中心小学双向交流工作自行组织实施,具体方案报区教育局审批。

篇6

[关键词] 派 思想政治工作 长效机制

派思想政治工作是指以派为对象,解决派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提高派思想觉悟的工作。它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总和。由于人的思想是动态的,派思想政治工作也便是一项充满变数的工作,必须确立起一种动态的长效机制,并使其成为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生态有机体,才能达到与时俱进的实效。

一、派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功效与价值

思想政治工作是派自身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派成员整体素质提高的中心环节。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的利益关系逐步涌现,国际环境益加复杂;国内各项改革渐次推进,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各种利益矛盾日趋尖锐;不同思想观念激烈碰撞,派成员结构发生变化等,都对派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和新情况,做好派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1.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派成员思想认识水平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派的新成员普遍具有高、中级职称,知识素养较高,业务能力突出。不过,相对于老一代成员而言,马列主义理论的基本功底较薄,在参与政治活动的过程中,政治行为不成熟的作为时有体现。同时,由于新一代派成员成长于政策开放的年代和社会转型的时期,他们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市场观念和市场行为,但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较少,中国传统的义利价值观较弱,处理经济与伦理的关系时较为被动。这不仅影响了派政治和经济功能的正确发挥,也影响到多党合作制度的健康发展。思想政治工作恰恰是提高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有效手段。因此,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帮助派成员系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派成员思想认识水平的根本途径。

2.思想政治工作是保证派继承优良传统继续开拓前进的必要保障。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友党关系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老一代的派成员对于当时民心所向的共产党持赞同与合作的态度,并在相互监督、肝胆相照的情怀下共商国是,参与到国家事务的讨论与管理之中,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而当前派的许多新成员,没有亲身经历那个年代,政治历练少,相当一部分人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根本没有经过任何政治风浪的考验和与共产党合作共事的磨练。因此,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问题既缺乏感性认识,又缺少理性思考。如有个别派成员的认识产生了偏差,认为加入派的门槛比共产党高,派成员在业务能力上也不逊于共产党,对派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存在偏颇。因而只有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保障派成员继承优良传统并继续开拓前进。

3.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保持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元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定目标,也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夙愿。这是一个充满雄心壮志的艰巨任务,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加快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当前不少派成员有着广博的学识、高昂的工作热情,但在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方面往往显得热情不够。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调动他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为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献计献策,就必须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他们对当前社会上出现的腐败、社会治安等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共产党的大政方针有系统的认知,从而更好地发挥各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与共产党通力合作、保障社会和谐,把广大成员的意志和力量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上来。

二、派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现状及挑战

长期以来,派各级组织在思想建设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派思想政治工作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和困难,不能有效地应对新形势和新任务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规范尚未形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各项工作有序进行的保证。当前,对于派的思想政治工作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的规章制度,制度建设方面显得较为零散,规范化工作做得不够,无章可循的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基层组织,大家都忙于工作,要召集起来统一开展政治学习相当不易,久而久之容易造成思想政治工作无人管、懒得管、没法管的危险。

2.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生态尚需建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它既应包含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基础理论,也应内蕴政治经济学、历史社会学、人类文化学、伦理政治学等相关学科,更应该探讨当前国内外的热点、难点及焦点问题,以便满足派成员认知社会的需要。然而,目前各派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很少进行系统知识的学习与研究。

3.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有待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艺术,讲究方式方法。然而目前不少派政工干部不善于做思想工作,缺乏有效的工作方法,站在成员之上或之外的立场,板着冷冰冰的面孔,采取我讲你听的做法;有的不做实实在在的工作,停留在为开会而开会的形式上,走走过场,会后不能真正研究和落实党派成员反馈的情况;有的干部自身业务太忙,没有时间去做细致的思想工作。

4.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仍待丰富。思想政治工作只有进脑才会产生效果。不同的主题需要采取不同的形式。然而目前尽管调查研究等形式已经成为共识,但鉴于派成员多是单位业务骨干或能手,工作繁忙,很难抽出时间去进行专项调研,因而不少派最常见的活动形式是开会。由于派成员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虽然可以开展生动的交流活动,但缺少共同的经验范围,往往各谈各的,难以形成深刻的认知。

三、开创派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

思想政治工作直接关系到派成员思想觉悟的高下、理论功底的深浅、服务水平的高低。当前,我国派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各种挑战,加强和改进派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显得愈加紧迫。

1.创立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规范。一般而言,制度规范是指组织管理过程中借以约束全体成员行为,确定办事方法,规定工作程序的各种规章、条例、守侧、规程、程序、标准、办法等的总称。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常态化,必须建立起各项规章制度。在笔者看来,当前我国派思想政治工作走向制度化至少要注意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派领导干部、骨干队伍和新成员的培训制度,明确方式和内容,使培训制度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培养出一支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派队伍。在培训中要分层次、有重点地利用中共党校和社会主义学院以及各种学习班等形式,分期分批对派领导干部和各基层组织骨干成员进行学习,使广大成员牢固树立坚持和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思想观念。二是形成定期交流制度。定期交流是指在按照一定的周期持续开展交流活动。交流的话题既可以是派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是前期派活动的情况汇报,还可以是派成员工作经验的交流或当时社会热点问题的剖析。定期交流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增强派成员的沟通和联系,也便于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掌握派成员的思想动态,以便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要建立与派成员所在单位中共党组织齐抓共管的机制。实践证明,派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单靠派来完成。因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不只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派历史和章程的教育以及系统的理论教育,更多的是结合工作和改革的实践做好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不仅靠思想疏导,也要靠政策导向和纪律约束;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不仅要做好事后补救工作,更要从研究、分析思想问题产生的根源入手,做好源头预防工作。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走派组织与派成员所在单位中共党组织齐抓共管的路子,逐步建立健全以成员所在单位为主、派为辅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

2.建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生态。思想政治工作是个生态体系。它有以下四个部分的内容:一是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指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中国国情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教育。二是集体主义教育,包括尊重、关心、理解他人,集体成员之间团结协作的教育;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关心社会,为家乡、社会的公益事业贡献力量的教育;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关系的教育;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人生价值观的教育。三是社会主义教育。即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常识教育;邓小平理论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通过教育使派成员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拥护党的领导,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四是道德教育。即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道德评判能力的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职业道德和环境道德教育。五是纪律与法制教育。即宪法及有关法律常识和法规的教育;知法守法,维护社会稳定,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和抵制违法乱纪行为的教育。要让学生树立起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学生自觉遵纪守法、勇于同违法现象作斗争的理念,服从国家和集体的统一意志并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六是统战知识教育。它的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论教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理论教育,派自身历史教育,派与中国共产党友好合作的历程教育。上述这些内容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态体系。

3.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派思想政治工作应在继承原有方法的基础上创新方法。尤其是当前派成员面临着思想问题的多因性、思想活动的多样性、思想行为的多变性、思想视角的多维性等倾向,迫切要求派思想政治工作顺乎潮流,对方法进行不断创新。一是要正视派成员的各种物质利益,力戒空洞说教。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因而派成员的一切活动,无一不与他们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一旦离开了派成员的利益,就失去了自己的立足点和归宿。因此,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正视派成员的物质利益,并给予其实现个人利益以合理的位置。要通过建立广泛的激励机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逐步形成一种新的以激发派成员的内在动力为主的利益机制,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综合效应。二是要讲求实效,克服形式主义。长期以来,那种流于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早已为派成员所厌倦,阻碍了思想政治工作功能的发挥,也败坏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声誉。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为派成员所欢迎,就必须坚决地摆脱形式主义的羁绊,使之贴近群众。即要尽量以简便易行、生动活泼、派成员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思想政治工作搞活做实,并注意把派成员关心的热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为派成员所欢迎,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要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者与派成员的平等关系。无产阶级思想政治工作最初习惯于以居高临下的方式和灌输的方法开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自主意识普遍增强,以往那种“我说你听”的简单的工作方法正在逐渐失去市场并愈来愈与时代的要求不符。为此,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充分顺应派自身的发展规律,尊重人的个性,建立工作主客体间的平等关系,力求在充分调动派成员积极性的前提下,促进派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进步。

4.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运作形式。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派成员们可以获取信息的渠道日渐增多,对思想政治工作及其形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笔者看来,思想政治工作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一是借助网络平台,使派成员能随时跟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最新主题及要求。派成员大多工作繁忙,很难挤出时间参加定期集中召开的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但是思想政治工作本身是动态的,随着形势的变化,新的任务或要求将陆续提出,这就要求派成员必须时时关注。网络的远程沟通功效,使问题迎刃而解,因而它是当前派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形式。二是开展党派知识竞赛,使派成员牢牢掌握统战知识。派是开放型的社会团体,每年都会有许多新成员加入进来,思想政治工作便有一个重要任务,即进行党派历史和统战知识的培训。但是单一的培训效果是有限的,因而每年开展一次所有党派成员的党派知识竞赛,既可以使派新成员尽快掌握党史,也可以增强党派成员的荣誉感,还可以促进党派成员的联系与沟通。三是建立态势分析制度,定期进行调查研究和态势分析,做到见微知著、未雨绸缪,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既要满足其合理的物质需要,又要满足其合理的精神需要,即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当派成员遇到实际问题时,要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应解决而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也应讲明原因以取得理解。四是组织党派成员开展社会调研。派成员虽然可能对政治问题的敏锐性不是很强,但他们都具有爱国热情,对国家的发展十分关心,可是由于受个人工作条件的限制并不能深入了解社会状况,因而社会调研工作不仅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动性,更能加深派成员对社会的认知,其效果将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曹砚辉,徐盈.新时期提升高校派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路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1).

[2]刘志勇.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形式[J].魅力中国,2009(9).

[3]蔡剑文.做好新时期派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J].湖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2).

篇7

内、外勤协作贯穿于整个派出所日常工作。健全的内外勤协作机制会使派出所工作衔接更加紧密、警务更加规范,从而更好地推动派出所的整体工作。笔者根据从事内勤工作的体会,就内、外勤协作机制不健全对派出所统计、信息收集、档案管理等工作造成的消极影响、危害及治理对策,谈谈自己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内外勤协作机制不健全对派出所基础业务的消极影响

(一)内外勤协作不当对如实立案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 内外勤缺乏沟通造成统计不实。改进后派出所的15种基础业务台帐需要外勤填写的主要是接处警台帐,但是就填写的内容来看,常常是要素不全、记录不规范,致使一些要求填写的内容,如:发案时间、地点、损失金额、报警人基本情况及处理结果等项目往往填写不全,看的人不明就理,内勤统计时,常常是问了接警民警再问出警民警,最后还得问带班所领导,甚至凭空想象、估计数字,不仅浪费了人力,降低了工作效率,造成事倍功半,而且很容易产生统计不实的问题。

2、受理接处警定性不准、去向不明,造成案件流失和立案不实。派出所日常受理的接处警有纠纷、求助、治安案事件、走失寻人、灾害事故等等。各种警情的准确定性是正确处理警情的关键,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少数基层民警对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立案标准的了解似是而非,模棱两可,遗漏了一部分治安案件,甚至为了立功受奖,突出成绩,而把治安案件立为刑事案件,人为致使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两类数字“倒挂”。

3、案件文书制作不规范、案件移交手续不完备造成公安统计数字来源无据可查,造成统计不实。如在刑事案件立案统计中,凡具备立案条件的且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制作《刑事案件立案报告书》,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予以立案。在实际操作中,常常是立案标准把握不准,导致立案文书不全或不规范,进而影响立案数字同实际立案数字存在较大偏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明确指出: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刑事案件,在移交给其他单位时应签发《移送案件通知书》。派出所在移交给刑警队刑事案件时,应填写《刑事案件移交登记簿》,连同报案材料,由刑警队侦察员签字接收。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常常是口头移交、移送,无台帐或文书记录,造成各单位之间责任不清、案件去向不明。以上均使立案统计数字失去原始依据,也影响了数字的真实性。

(二)外勤民警收集信息的意识不强影响信息及时收集上报。

内勤向上级公安机关报送工作情况和辖区治安状况时,首先需要向外勤收集各类资料和情报信息,才能做到预警在先,超前工作,并总结经验得失。内勤下辖区的机会比较少,收集情报信息关键需要外勤通过人口调查、物建耳目等治安管理措施获取,而部分外勤民警忙于接处警和查处案件,忽视了对自己责任区各类不安定因素的收集分析汇报,致使内勤在信息收集中工作被动,耳不聪,目不明,无法全面准确掌握整个辖区的治安动向。一个派出所的信息是否鲜活,取决于信息渠道是否畅通,而信息渠道的源头在外勤民警,只有外勤民警增强主动积极收集信息的意识,并在工作中加以积累,及时和内勤交流,才能保证内勤准确、及时汇总筛选分类上报。

(三)内外勤协作不密切影响业务档案资料不能完整及时归档。

按照内外勤工作分工,外勤民警负责自己办理的责任区案件等业务档案资料的积累和立卷,内勤负责对案卷的检查、归档。因内勤与外勤民警之间缺少沟通,在整理打击处理人员、变更强制措施、收取罚没款项等台账时,内勤往往看不到案卷材料,只凭办案人模糊回忆,粗略估计。另一方面,案件资料在外勤办案民警手中长期滞留,不但不利于数字统计,而且不利于资料保管,容易造成案卷资料丢失、泄密。

二、以上问题的存在无疑反映了部分民警因工作责任心不强、业务素质不高而缺乏对中心工作的准确把握及与同事之间的交流沟通,其危害是不容忽视的

(一)统计不实的危害极大,既影响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正确判断形势,科学决策,也埋没了基层公安机关和民警的辛勤工作,反映不出公安机关对警力、经费、装备、基础设施的真实需求。万事万物,贵在求实。海涅说过:“生命不可能在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换而言之,公安事业不会在不实的统计结果上迅速发展。

(二)信息是公安工作的神经,是领导科学决策、临场指挥的依据。只有做到信息灵敏、准确、畅通,领导才能准确地把握治安动态和民警队伍的思想脉搏,才能因情施策,把握工作主动。反之,就可能贻误战机,造成工作被动。另一方面,信息不畅不利于公安宣传工作,好的经验、典型人物先进事迹不能及时收集总结和上报,易挫伤民警工作的积极性。

(三)案卷资料未及时归档,一方面影响统计数字真实性,另一方面不利于对民警规范化执法的监督,易纵容民警受经济利益驱动,对案件降格处理或人为隐瞒而不报, 甚至毁卷、私自消化案件等违法违规行为出现。

三、治理对策

(一)进一步规范台帐和法律文书。派出所要明确接处警人员职责,加强对民警的业务技能培训,严把治安、刑事案件立案标准,使基础业务台帐能准确、全面反映派出所实际工作情况;加强对《刑事案件立案报告书》、《刑事案件移交登记簿》、《移送案件通知书》的监督使用,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办案程序规定办理案件和填报相关文书台账。

(二)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建议由警令部、法制室、督察大队等部门联合督查,采取日常检查与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统计工作进行经常性检查,一发现问题就能及时督促整改。在督查内容上,一是对民警的立案情况开展“倒查”,实地走访了解群众,将案件办理与派出所的台帐相核对,发现立案不实即予以通报并严肃处理。二是查看接处警台帐,核对统计登记表,做到受理一起,统计一起;三是查看案件卷宗与统计台帐,看案件数与统计台帐是否相符,做到件件有登记。同时,要将如实统计与民警责任制挂钩,督促内勤统计人员和外勤办案民警认真履行职责,实事求是地立案和统计,改变统计工作中内、外勤孤军奋战或各自为政的被动局面。

篇8

中国盆景历史源远流长,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着不同风格的盆景,但是他们总是相互继承、相互吸收、相互促进、不断发展的。历史上,各地的盆景制作者并未刻意打造某种流派或制造不同风格。明代计成在《园冶》中提到,盆景是缩小的园林,清代《花镜》一书中提到“吴下盆景多仿倪云林山树画意”。著名近代盆景艺术大师周瘦鹃著《盆栽趣味》一书,在制作盆景上反对矫揉造作,力求自然。他在吸取明、清苏州盆景艺术精华的基础上,重视师法自然,讲究诗情画意,采用“以剪为主,以扎为辅”以及“粗扎细剪”的方法制作树桩盆景。总体上说,都是追求自然山水的风格、诗情画意的境界。

直到现代,盆景流派才被盆景艺术理论工作者强调出来。但是不同的理论家、不同的论著也有不同的划分,有的也似是而非,未有严谨、统一的标准。比如通常所说的苏派、通派、扬派、徽派、川派、浙派、海派,这些流派在风格上和造型技法上有时很难严格区别。如川派的“方拐”、扬派的“一寸三弯”、苏州盆景“六台三托一顶”、徽派的“游龙式”等基本上都是追求树形上的曲折变化生动有致。在枝叶的制作上则多用“云片”、“台片”的制作方法。盆景制作可能有因地域、树种、作者喜好、市场需求的不同而创作出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作品。但是,动辄用流派来区分盆景,难免牵强附会。众所周知,岭南派榕树等观叶树种盆景制作多用“云片”的制作方法,现今全国大多数地区杂木类盆景多采用“截干蓄枝”的制作技法,而“取法自然”、“师承画理”、“以景寓情、以景抒情”、小中见大、缩龙成寸、咫尺千里基本上是每一流派的通用原则。

在交通、通讯、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每一种进步理念、每一门先进方法、每一项优秀成果都在快速交流,互相影响,盆景业也不例外。流派的差别在缩小,技法的交流在增多,一定要用流派来区别各地的盆景创作,不仅迂腐而且可笑。当今世界盆景业方兴未艾,有的国家和地区已有很高的水平,但未见他们划出纷繁复杂的流派,或彼此分门别类、分庭抗争。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一流派、每种风格都有它的优点,亦有它的不足。我们不能因为某一流派产生较早就一味颂扬其悠久历史而忘其弊,亦不能因为某一流派创作风格比较流行就妄自尊大、贬低别人。只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选优汰劣、共同提高才能使中国盆景迅速地赶超世界。这也是每一个中国盆景人的历史责任!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