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初中化学经典例题总结8篇

时间:2023-01-09 10:28:59

初中化学经典例题总结

篇1

论文摘要:抗“非典”斗争中涉及的许多问题都是行政法问题,诸如行政信息公开制度建设问题、行政紧急权力制度建设问题、各类行政权力的综合运用问题、在职渎职行为的法律责任问题、社会组织的作用问题、行政法的国际化问题,都是行政法学者应该关心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灾难是一笔财富。”2003年春季是一个不平凡的春季,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全国人民展开了一场前所未遇的防治“非典”的伟大斗争,工作已初见成效。这次“非典”病毒来势凶猛,人们包括医学工作者都缺乏心理准备和知识、技术准备,因为这是一种过去没有发现、至今还没有完全认识的新型病毒。这一疾病开始发生、传染和扩散时,人们一时手足无措,以至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然而,我们很快镇静下来,在斗争中学习,在工作中锻炼。在初步总结这场斗争的经验和教训时,许多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都意识到,战胜“非典”、一靠精神,二靠科学,三靠法治。作为行政法学者,笔者深深感到抗“非典”斗争中涉及的许多问题都是行政法问题,很值得行政法学者认真研究。

一、行政信息公开制度建设问题

“非典”疫情的发生,是人们所未预见的,这种传染病首次在中国南方出现。在人们没有认识它的成因之前,我们一般理解它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这种疾病的最初流行及其严重后果足以使我们警惕。除了医务工作者的敏感之外,我们的政府部门理应引起高度重视。而政府高度重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要把真实的情况向上反映,同时有关部门应该及时通过媒体等手段,依法定程序向社会公布,以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

但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来看,我们虽然近年来开始探讨和研究行政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但由于缺乏具体法律的支持以及相关制度(例如新闻发布、网络发布、统计制度等)的配合,尤其是有些行政官员习惯于因循守旧的思维方式、习惯于暗箱下操作,因此,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无法得到确切可靠的疫情消息,这在一定程度上贻误了最初遏止疫情蔓延的时机。这是这次抗“非典”斗争中最初时期所获得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训。

在初步展开斗争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果断决定,实行疫情公开通报制度。实践证明,这一举措对战胜“非典”起了不可磨灭的伟大作用。我们应该举一反三,善于从失误中汲取教训。今后,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而且人类永远不可能完全避免偶发重大事件(包括自然发生和人为发生),在任何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最初时间,应该使有关信息通过政府依法定程序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布,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痛定思痛,当我们回忆并总结这场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抗“非典”伟大斗争的经历和经验教训时,我们不能忘记行政公开制度的重要性。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要严格疫情报告制度,所有地方、任何单位都必须及时准确地掌握和上报疫情,决不允许缓报、瞒报和漏报。在卫生部承认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准备不足、要求不明确、指导不得力的情况以后,中央断然采取措施,决定每天公布全国疫情,并公布重点隔离地区名单。信息公开的效果已经为抗“非典”斗争实践证明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这次“非典”疫情的肆虐是一件坏事,但它告诉我们,首先要相信人民,信任人民,把人民看做信息的主人。政府的要务之一,是通过各种渠道把社会重要信息收集整理,而且及时公布,使之成为全社会的财富。在未来的信息社会里,行政信息公开制度将是一项与公民权利休戚相关的须臾不可离开的重要法律制度。

二、行政紧急权力制度建设问题

任何社会,都会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犹如人会遭到突如其来的灾祸和疾病一样,因此必须建立应付突然事件的预警机制和处理机制。非典型性肺炎是一场突如其来的严重灾难,而且这是一种人类尚未完全认识的疑难病症,对政府卫生部门的防疫体系和能力是严峻的考验。实践表明,一开始卫生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准备不足,尤其是北京市在应对疫情之初,未能有效地监控和切断传染渠道,给北京地区乃至全国的疫情控制带来很大被动,造成了不小的损失,教训深刻。其实,举一反三,目前在其他领域的突发事件处理上,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有些领域的紧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可能更差。因此,对于作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主导性力量的行政紧急权力,要加倍注意研究。

在这次抗“非典”斗争中,各地政府和卫生部门根据有关法律,对传染病病人、病源携带者、疑似传染病人的场所、物品和密切接触的人员,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和预防措施,包括采取隔离、封锁和强制检查等强制措施在内的防止紧急措施。这对保护大多数人的生命、健康,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是非常必要的。由于我们对行政紧急权力的研究和宣传都很不够,对其运用特别是依法运用相当陌生,因此在抗击“非典”初期,一些政府部门不知所措,犹豫不决,不知如何采取果断紧急措施;同时也有一些公民和单位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的紧急处置措施,这对“非典”的防治工作带来直接的不利影响。

通过抗“非典”斗争,我们都意识到,行政紧急权力是在特定情况下不得不运用的权力;不采取紧急措施,人民的利益就得不到保障。行政法学者应该研究这种权力形式,应该研究行政紧急权力合宪性、正当性、必要性问题,同时要研究行使行政紧急权力时如何遵循比例性原则、合乎法定程序原则以及权益补救与救济原则等问题。总之,在采取行政强制检查、强制隔离、强制治疗乃至强制解剖、强制火化等行政紧急措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既有无法可依的问题,也有虽有立法但立法不够完善的问题,还有已有立法不知运用、不敢运用、不善运用的问题。

最近,有关部门开始抓紧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并将正式出台,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处置等一系列问题纳入法制化轨道,这是一件大好事。但笔者认为这还不够,还要把视野放得更宽些,今后要把各类行政紧急权力的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宪政课题和行政法课题来抓。特别是在理论探讨方面,我们会发现行政紧急权力运用会引发出其他许多问题。

例如,医疗机构与传染病病人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医疗机构与普通病人之间的关系。由于传染病防治法以及相关法律的授权,医疗机构在防止传染病蔓延和扩散时期,不但负有收治传染病病人的特别义务,而且有管理传染病病人的特别权力,因此医疗机构与传染病病人之间形成了特别权力性质的特殊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学者应该关心和研究这类问题。

三、各类行政行为的综合运用问题

在这场防治“非典”斗争中,各级政府都充分运用各种手段,采取各种方法来开展工作,从行政法学角度看,林林总总规范性文件在各地出台,各种行政行为纷纭繁杂、琳琅满目。如,在行政检查方面,沈阳市卫生监督所制订了《沈阳市公共场所预防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监督检查规范》;上海市政府连续发布关于从发生非典病例地区返沪来沪者必须接受医学观察健康检测等通告,行政许可、行政调查、行政征用、行政优惠、行政处罚、行政奖励、行政强制、行政减免、行政补助等行为方式都结合起来运用,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总结各地的做法,其中有些做法是否都合乎行政合法性原则还值得研究和总结。

在抗“非典”工作中,我们还看到许多不寻常的行政法现象。如,行政指导方式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国家卫生部先后发布了《公众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指导原则》、《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推荐治疗方案》、《公共场所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消毒指导原则》,教育部也发出了《关于作好高校离校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指导建议》等。一方面,行政机关这些指导性意见是经过认真研究的,有些还吸收了专家的意见,具有权威性;另一方面,政府把这些指导性意见告诉群众,如把预防非典的有效的、无效的、不肯定效果的预防方式公之于众,群众是否采用可以由自己判断、自己选择,不把政府的主张强加于群众,对“非典”时期公民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使人们减少受传染的可能,遏止了瘟疫的传染。这种行政指导方式的适当运用在防治工作中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 转贴于

在防治非典工作中,我们采取了刚性行政行为和柔性行政行为相结合的方针,取得了积极效果。行政法学应该关注行政行为的新方式、新内容、新问题。

四、关于失职、渎职行为的法律责任问题

在防治“非典”斗争初期,有些行政官员缺少责任感,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为此,中央采取了果断的人事措施,卫生部长和北京市市长同时被免去职务。在这一工作推进过程中,有些地方和部门的官员也因为管理不到位、防治措施不得力、瞒上欺下、严重的官僚主义等种种失职、渎职行为及时得到了相应处理。事实表明,采取这些内部行政措施是必要而又及时的。因为在非常时期,人民对行政官员的期望很高,政府官员如果在关键时刻不为民着想、不为民谋利,立即就会失去人民的信任,给事业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追究失职、渎职行为的法律责任是理所应当的。尤其是在抗非典斗争的关键时刻,把“占其位而不谋其政”的领导干部从关键性岗位上撤换下来,对保证防治非典工作顺利开展,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但是,什么情况下构成失职、渎职,如何追究失职、渎职行为的法律责任,如何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以及如何科学划分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特别是在非常时期和非常情况下如何保证行政人员廉政勤政等问题的解决,还大有学问。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行政组织法在这方面还亟待健全,有关的干部人事任免、奖惩、升降制度等都有待完善。

另外,对干部的处理即使在非常时期也必须实事求是、不枉不纵,既不能包庇纵容,也不能任意责罚,也要把他们所犯错误的情节、性质、后果向人民公布,这样才能把干部人事制度中的人治因素降到最低程度,减少后遗症。历史和现实例子都告诉我们,我们在处理行政官员的法律责任问题上还缺少成熟的经验,尤其是关于追究领导人员的领导责任问题还缺少严密的科学的稳定的制度,常常发生畸轻畸重的情况。这是我国行政组织法应该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五、社会组织在非常时期行政管理中的作用发挥问题

在这次防治“非典”伟大斗争中,广大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热情支持,是打赢这场“人民战争”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如上海),一些社区、社会团体、社会组织都动员起来,参与管理,参与监督,把防治“非典”及“非典”传染引发的各种问题解决在基层。中央及时地把广大农村防治非典作为工作重点,各地农村的基层自治组织也纷纷行动起来,形成了防治非典的铜墙铁壁。这是一场考验,也是一场洗礼。社会组织在现代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这既是对民主的推动,其本身又是民主政治发展的结果。令人欣慰的是,政治学界、行政法学界许多学者近年来开始关注社会组织的作用问题。

实际上,处于政府和个别公民之间的非政府组织是分为各种层次的。有些社会组织贴近基层,具有强烈的自治性,主要起配合政府管理的自我管理作用;有些社会组织则具有较强的管理性,它们或是获得法律、法规、规章的授权,或是接受行政机关的直接委托,在社会生活中主要扮演着公共管理的角色。就我国大多数社会组织而言,都有程度不等的两重性,分门别类研究它们在现代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既要充分认识它们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参与和民主监督作用,也要防止其可能发生性质变异、滥用权力等问题。

六、关于行政法的国际化问题

“非典”疾病是跨国界的传染病,不但是中国的灾害,也是人类的灾害,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抗击“非典”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任务。

传统行政法被认为是“国内公法之一部分”,行政法的调整范围通常是限制在国界里边的,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只有借助于联合行动,才能赢得对付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瘟疫流行等共同性问题。

卫生问题也早就开始成为跨国界的世界公共卫生的问题。如,国际卫生检疫甚至可以追溯到15世纪。18世纪为防止当时鼠疫的传播,法国等一些欧洲国家纷纷成立检疫站;19世纪初霍乱传入欧洲,各国更加注意联合防范传染病流行,加强联手开展卫生检疫。1951年第四届国际卫生大会通过了《国际公共卫生条例》,1969年第二十二届世界卫生大会作了较大修改以后,更名为《国际卫生条例》,成为各国实施国境卫生检疫的共同行为准则。我国于1976年6月承认该条例,并成为缔约国。1987年5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完全符合《国际卫生条例》精神,成为保护我国人民和全人类健康的重要法律。可见,由于国际关系的日益紧密,人类共同利益要求各国摆脱行政法的封闭性和狭隘性,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篇2

论文关键词:行政法 突发事件 公共卫生 “非典” 论文摘要:抗“非典”斗争中涉及的许多问题都是行政法问题,诸如行政信息公开制度建设问题、行政紧急权力制度建设问题、各类行政权力的综合运用问题、在职渎职行为的法律责任问题、社会组织的作用问题、行政法的国际化问题,都是行政法学者应该关心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灾难是一笔财富。”2003年春季是一个不平凡的春季,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全国人民展开了一场前所未遇的防治“非典”的伟大斗争,工作已初见成效。这次“非典”病毒来势凶猛,人们包括医学工作者都缺乏心理准备和知识、技术准备,因为这是一种过去没有发现、至今还没有完全认识的新型病毒。这一疾病开始发生、传染和扩散时,人们一时手足无措,以至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然而,我们很快镇静下来,在斗争中学习,在工作中锻炼。在初步总结这场斗争的经验和教训时,许多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都意识到,战胜“非典”、一靠精神,二靠科学,三靠法治。作为行政法学者,笔者深深感到抗“非典”斗争中涉及的许多问题都是行政法问题,很值得行政法学者认真研究。 一、行政信息公开制度建设问题 “非典”疫情的发生,是人们所未预见的,这种传染病首次在中国南方出现。在人们没有认识它的成因之前,我们一般理解它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这种疾病的最初流行及其严重后果足以使我们警惕。除了医务工作者的敏感之外,我们的政府部门理应引起高度重视。而政府高度重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要把真实的情况向上反映,同时有关部门应该及时通过媒体等手段,依法定程序向社会公布,以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 但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来看,我们虽然近年来开始探讨和研究行政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但由于缺乏具体法律的支持以及相关制度(例如新闻发布、网络发布、统计制度等)的配合,尤其是有些行政官员习惯于因循守旧的思维方式、习惯于暗箱下操作,因此,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无法得到确切可靠的疫情消息,这在一定程度上贻误了最初遏止疫情蔓延的时机。这是这次抗“非典”斗争中最初时期所获得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训。 在初步展开斗争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果断决定,实行疫情公开通报制度。实践证明,这一举措对战胜“非典”起了不可磨灭的伟大作用。我们应该举一反三,善于从失误中汲取教训。今后,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而且人类永远不可能完全避免偶发重大事件(包括自然发生和人为发生),在任何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最初时间,应该使有关信息通过政府依法定程序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布,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痛定思痛,当我们回忆并总结这场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抗“非典”伟大斗争的经历和经验教训时,我们不能忘记行政公开制度的重要性。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要严格疫情报告制度,所有地方、任何单位都必须及时准确地掌握和上报疫情,决不允许缓报、瞒报和漏报。在卫生部承认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准备不足、要求不明确、指导不得力的情况以后,中央断然采取措施,决定每天公布全国疫情,并公布重点隔离地区名单。信息公开的效果已经为抗“非典”斗争实践证明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这次“非典”疫情的肆虐是一件坏事,但它告诉我们,首先要相信人民,信任人民,把人民看做信息的主人。政府的要务之一,是通过各种渠道把社会重要信息收集整理,而且及时公布,使之成为全社会的财富。在未来的信息社会里,行政信息公开制度将是一项与公民权利休戚相关的须臾不可离开的重要法律制度。 二、行政紧急权力制度建设问题 任何社会,都会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犹如人会遭到突如其来的灾祸和疾病一样,因此必须建立应付突然事件的预警机制和处理机制。非典型性肺炎是一场突如其来的严重灾难,而且这是一种人类尚未完全认识的疑难病症,对政府卫生部门的防疫体系和能力是严峻的考验。实践表明,一开始卫生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准备不足,尤其是北京市在应对疫情之初,未能有效地监控和切断传染渠道,给北京地区乃至全国的疫情控制带来很大被动,造成了不小的损失,教训深刻。其实,举一反三,目前在其他领域的突发事件处理上,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有些领域的紧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可能更差。因此,对于作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主导性力量的行政紧急权力,要加倍注意研究。 在这次抗“非典”斗争中,各地政府和卫生部门根据有关法律,对传染病病人、病源携带者、疑似传染病人的场所 、物品和密切接触的人员,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和预防措施,包括采取隔离、封锁和强制检查等强制措施在内的防止紧急措施。这对保护大多数人的生命、健康,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是非常必要的。由于我们对行政紧急权力的研究和宣传都很不够,对其运用特别是依法运用相当陌生,因此在抗击“非典”初期,一些政府部门不知所措,犹豫不决,不知如何采取果断紧急措施;同时也有一些公民和单位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的紧急处置措施,这对“非典”的防治工作带来直接的不利影响。 通过抗“非典”斗争,我们都意识到,行政紧急权力是在特定情况下不得不运用的权力;不采取紧急措施,人民的利益就得不到保障。行政法学者应该研究这种权力形式,应该研究行政紧急权力合宪性、正当性、必要性问题,同时要研究行使行政紧急权力时如何遵循比例性原则、合乎法定程序原则以及权益补救与救济原则等问题。总之,在采取行政强制检查、强制隔离、强制治疗乃至强制解剖、强制火化等行政紧急措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既有无法可依的问题,也有虽有立法但立法不够完善的问题,还有已有立法不知运用、不敢运用、不善运用的问题。 最近,有关部门开始抓紧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并将正式出台,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处置等一系列问题纳入法制化轨道,这是一件大好事。但笔者认为这还不够,还要把视野放得更宽些,今后要把各类行政紧急权力的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宪政课题和行政法课题来抓。特别是在理论探讨方面,我们会发现行政紧急权力运用会引发出其他许多问题。 例如,医疗机构与传染病病人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医疗机构与普通病人之间的关系。由于传染病防治法以及相关法律的授权,医疗机构在防止传染病蔓延和扩散时期,不但负有收治传染病病人的特别义务,而且有管理传染病病人的特别权力,因此医疗机构与传染病病人之间形成了特别权力性质的特殊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学者应该关心和研究这类问题。 三、各类行政行为的综合运用问题 在这场防治“非典”斗争中,各级政府都充分运用各种手段,采取各种方法来开展工作,从行政法学角度看,林林总总规范性文件在各地出台,各种行政行为纷纭繁杂、琳琅满目。如,在行政检查方面,沈阳市卫生监督所制订了《沈阳市公共场所预防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监督检查规范》;上海市政府连续发布关于从发生非典病例地区返沪来沪者必须接受医学观察健康检测等通告,行政许可、行政调查、行政征用、行政优惠、行政处罚、行政奖励、行政强制、行政减免、行政补助等行为方式都结合起来运用,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总结各地的做法,其中有些做法是否都合乎行政合法性原则还值得研究和总结。 在抗“非典”工作中,我们还看到许多不寻常的行政法现象。如,行政指导方式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国家卫生部先后发布了《公众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指导原则》、《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推荐治疗方案》、《公共场所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消毒指导原则》,教育部也发出了《关于作好高校离校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指导建议》等。一方面,行政机关这些指导性意见是经过认真研究的,有些还吸收了专家的意见,具有权威性;另一方面,政府把这些指导性意见告诉群众,如把预防非典的有效的、无效的、不肯定效果的预防方式公之于众,群众是否采用可以由自己判断、自己选择,不把政府的主张强加于群众,对“非典”时期公民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使人们减少受传染的可能,遏止了瘟疫的传染。这种行政指导方式的适当运用在防治工作中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防治非典工作中,我们采取了刚性行政行为和柔性行政行为相结合的方针,取得了积极效果。行政法学应该关注行政行为的新方式、新内容、新问题。 四、关于失职、渎职行为的法律责任问题 在防治“非典”斗争初期,有些行政官员缺少责任感,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为此,中央采取了果断的人事措施,卫生部长和北京市市长同时被免去职务。在这一工作推进过程中,有些地方和部门的官员也因为管理不到位、防治措施不得力、瞒上欺下、严重的官僚主义等种种失职、渎职行为及时得到了相应处理。事实表明,采取这些内部行政措施是必要而又及时的。因为在非常时期,人民对行政官员的期望很高,政府官员如果在关键时刻不为民着想、不为民谋利,立即就会失去人民的信任,给事业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追究失职、渎职行为的法律责任是理所应当的。尤其是在抗非典斗争的关键时刻,把“占其位而不谋其政”的领导干部从关键性岗位上撤换下来,对保证防治非典工作顺利开展,具 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但是,什么情况下构成失职、渎职,如何追究失职、渎职行为的法律责任,如何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以及如何科学划分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特别是在非常时期和非常情况下如何保证行政人员廉政勤政等问题的解决,还大有学问。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行政组织法在这方面还亟待健全,有关的干部人事任免、奖惩、升降制度等都有待完善。 另外,对干部的处理即使在非常时期也必须实事求是、不枉不纵,既不能包庇纵容,也不能任意责罚,也要把他们所犯错误的情节、性质、后果向人民公布,这样才能把干部人事制度中的人治因素降到最低程度,减少后遗症。历史和现实例子都告诉我们,我们在处理行政官员的法律责任问题上还缺少成熟的经验,尤其是关于追究领导人员的领导责任问题还缺少严密的科学的稳定的制度,常常发生畸轻畸重的情况。这是我国行政组织法应该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五、社会组织在非常时期行政管理中的作用发挥问题 在这次防治“非典”伟大斗争中,广大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热情支持,是打赢这场“人民战争”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如上海),一些社区、社会团体、社会组织都动员起来,参与管理,参与监督,把防治“非典”及“非典”传染引发的各种问题解决在基层。中央及时地把广大农村防治非典作为工作重点,各地农村的基层自治组织也纷纷行动起来,形成了防治非典的铜墙铁壁。这是一场考验,也是一场洗礼。社会组织在现代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这既是对民主的推动,其本身又是民主政治发展的结果。令人欣慰的是,政治学界、行政法学界许多学者近年来开始关注社会组织的作用问题。 实际上,处于政府和个别公民之间的非政府组织是分为各种层次的。有些社会组织贴近基层,具有强烈的自治性,主要起配合政府管理的自我管理作用;有些社会组织则具有较强的管理性,它们或是获得法律、法规、规章的授权,或是接受行政机关的直接委托,在社会生活中主要扮演着公共管理的角色。就我国大多数社会组织而言,都有程度不等的两重性,分门别类研究它们在现代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既要充分认识它们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参与和民主监督作用,也要防止其可能发生性质变异、滥用权力等问题。 六、关于行政法的国际化问题 “非典”疾病是跨国界的传染病,不但是中国的灾害,也是人类的灾害,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抗击“非典”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任务。 传统行政法被认为是“国内公法之一部分”,行政法的调整范围通常是限制在国界里边的,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只有借助于联合行动,才能赢得对付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瘟疫流行等共同性问题。 卫生问题也早就开始成为跨国界的世界公共卫生的问题。如,国际卫生检疫甚至可以追溯到15世纪。18世纪为防止当时鼠疫的传播,法国等一些欧洲国家纷纷成立检疫站;19世纪初霍乱传入欧洲,各国更加注意联合防范传染病流行,加强联手开展卫生检疫。1951年第四届国际卫生大会通过了《国际公共卫生条例》,1969年第二十二届世界卫生大会作了较大修改以后,更名为《国际卫生条例》,成为各国实施国境卫生检疫的共同行为准则。我国于1976年6月承认该条例,并成为缔约国。1987年5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完全符合《国际卫生条例》精神,成为保护我国人民和全人类健康的重要法律。可见,由于国际关系的日益紧密,人类共同利益要求各国摆脱行政法的封闭性和狭隘性,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非典”这种恶性传染病的爆发及迅速传播也是全球化的副产品,是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的恶果之一。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依靠各国、各地区科学家的合作,共同制服病魔;另一方面各国政府间的合作相当重要,国际行政法包括国际卫生行政法的作用不容忽视。最近,国人不但认识了WTO(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而且开始认识到WHO(世界卫生组织)的作用,就是一个明证。温家宝总理参加了在泰国曼谷举行的防治“非典”的国际会议也充分表明了这一点。 由此可见,中国行政法(包括卫生行政法)的河流正在流向世界行政法(包括世界卫生行政法)的海洋,并将为世界卫生事业及其规范化作为应有的贡献。今后,我国行政法学界要和其他国家行政法学界更多地交流和合作,包括在公共卫生行政法律管理领域做更多的共同研究,这对全人类的健康和幸福都是有益的

篇3

论文摘要:抗“非典”斗争中涉及的许多问题都是行政法问题,诸如行政信息公开制度建设问题、行政紧急权力制度建设问题、各类行政权力的综合运用问题、在职渎职行为的法律责任问题、社会组织的作用问题、行政法的国际化问题,都是行政法学者应该关心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灾难是一笔财富。”2003年春季是一个不平凡的春季,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全国人民展开了一场前所未遇的防治“非典”的伟大斗争,工作已初见成效。这次“非典”病毒来势凶猛,人们包括医学工作者都缺乏心理准备和知识、技术准备,因为这是一种过去没有发现、至今还没有完全认识的新型病毒。这一疾病开始发生、传染和扩散时,人们一时手足无措,以至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然而,我们很快镇静下来,在斗争中学习,在工作中锻炼。在初步总结这场斗争的经验和教训时,许多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都意识到,战胜“非典”、一靠精神,二靠科学,三靠法治。作为行政法学者,笔者深深感到抗“非典”斗争中涉及的许多问题都是行政法问题,很值得行政法学者认真研究。

一、行政信息公开制度建设问题

“非典”疫情的发生,是人们所未预见的,这种传染病首次在中国南方出现。在人们没有认识它的成因之前,我们一般理解它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这种疾病的最初流行及其严重后果足以使我们警惕。除了医务工作者的敏感之外,我们的政府部门理应引起高度重视。而政府高度重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要把真实的情况向上反映,同时有关部门应该及时通过媒体等手段,依法定程序向社会公布,以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

但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来看,我们虽然近年来开始探讨和研究行政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但由于缺乏具体法律的支持以及相关制度(例如新闻发布、网络发布、统计制度等)的配合,尤其是有些行政官员习惯于因循守旧的思维方式、习惯于暗箱下操作,因此,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无法得到确切可靠的疫情消息,这在一定程度上贻误了最初遏止疫情蔓延的时机。这是这次抗“非典”斗争中最初时期所获得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训。

在初步展开斗争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果断决定,实行疫情公开通报制度。实践证明,这一举措对战胜“非典”起了不可磨灭的伟大作用。我们应该举一反三,善于从失误中汲取教训。今后,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而且人类永远不可能完全避免偶发重大事件(包括自然发生和人为发生),在任何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最初时间,应该使有关信息通过政府依法定程序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布,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痛定思痛,当我们回忆并总结这场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抗“非典”伟大斗争的经历和经验教训时,我们不能忘记行政公开制度的重要性。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要严格疫情报告制度,所有地方、任何单位都必须及时准确地掌握和上报疫情,决不允许缓报、瞒报和漏报。在卫生部承认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准备不足、要求不明确、指导不得力的情况以后,中央断然采取措施,决定每天公布全国疫情,并公布重点隔离地区名单。信息公开的效果已经为抗“非典”斗争实践证明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这次“非典”疫情的肆虐是一件坏事,但它告诉我们,首先要相信人民,信任人民,把人民看做信息的主人。政府的要务之一,是通过各种渠道把社会重要信息收集整理,而且及时公布,使之成为全社会的财富。在未来的信息社会里,行政信息公开制度将是一项与公民权利休戚相关的须臾不可离开的重要法律制度。

二、行政紧急权力制度建设问题

任何社会,都会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犹如人会遭到突如其来的灾祸和疾病一样,因此必须建立应付突然事件的预警机制和处理机制。非典型性肺炎是一场突如其来的严重灾难,而且这是一种人类尚未完全认识的疑难病症,对政府卫生部门的防疫体系和能力是严峻的考验。实践表明,一开始卫生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准备不足,尤其是北京市在应对疫情之初,未能有效地监控和切断传染渠道,给北京地区乃至全国的疫情控制带来很大被动,造成了不小的损失,教训深刻。其实,举一反三,目前在其他领域的突发事件处理上,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有些领域的紧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可能更差。因此,对于作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主导性力量的行政紧急权力,要加倍注意研究。

在这次抗“非典”斗争中,各地政府和卫生部门根据有关法律,对传染病病人、病源携带者、疑似传染病人的场所、物品和密切接触的人员,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和预防措施,包括采取隔离、封锁和强制检查等强制措施在内的防止紧急措施。这对保护大多数人的生命、健康,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是非常必要的。由于我们对行政紧急权力的研究和宣传都很不够,对其运用特别是依法运用相当陌生,因此在抗击“非典”初期,一些政府部门不知所措,犹豫不决,不知如何采取果断紧急措施;同时也有一些公民和单位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的紧急处置措施,这对“非典”的防治工作带来直接的不利影响。

通过抗“非典”斗争,我们都意识到,行政紧急权力是在特定情况下不得不运用的权力;不采取紧急措施,人民的利益就得不到保障。行政法学者应该研究这种权力形式,应该研究行政紧急权力合宪性、正当性、必要性问题,同时要研究行使行政紧急权力时如何遵循比例性原则、合乎法定程序原则以及权益补救与救济原则等问题。总之,在采取行政强制检查、强制隔离、强制治疗乃至强制解剖、强制火化等行政紧急措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既有无法可依的问题,也有虽有立法但立法不够完善的问题,还有已有立法不知运用、不敢运用、不善运用的问题。 

最近,有关部门开始抓紧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并将正式出台,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处置等一系列问题纳入法制化轨道,这是一件大好事。但笔者认为这还不够,还要把视野放得更宽些,今后要把各类行政紧急权力的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宪政课题和行政法课题来抓。特别是在理论探讨方面,我们会发现行政紧急权力运用会引发出其他许多问题。

例如,医疗机构与传染病病人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医疗机构与普通病人之间的关系。由于传染病防治法以及相关法律的授权,医疗机构在防止传染病蔓延和扩散时期,不但负有收治传染病病人的特别义务,而且有管理传染病病人的特别权力,因此医疗机构与传染病病人之间形成了特别权力性质的特殊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学者应该关心和研究这类问题。

三、各类行政行为的综合运用问题

在这场防治“非典”斗争中,各级政府都充分运用各种手段,采取各种方法来开展工作,从行政法学角度看,林林总总规范性文件在各地出台,各种行政行为纷纭繁杂、琳琅满目。如,在行政检查方面,沈阳市卫生监督所制订了《沈阳市公共场所预防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监督检查规范》;上海市政府连续发布关于从发生非典病例地区返沪来沪者必须接受医学观察健康检测等通告,行政许可、行政调查、行政征用、行政优惠、行政处罚、行政奖励、行政强制、行政减免、行政补助等行为方式都结合起来运用,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总结各地的做法,其中有些做法是否都合乎行政合法性原则还值得研究和总结。

在抗“非典”工作中,我们还看到许多不寻常的行政法现象。如,行政指导方式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国家卫生部先后发布了《公众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指导原则》、《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推荐治疗方案》、《公共场所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消毒指导原则》,教育部也发出了《关于作好高校离校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指导建议》等。一方面,行政机关这些指导性意见是经过认真研究的,有些还吸收了专家的意见,具有权威性;另一方面,政府把这些指导性意见告诉群众,如把预防非典的有效的、无效的、不肯定效果的预防方式公之于众,群众是否采用可以由自己判断、自己选择,不把政府的主张强加于群众,对“非典”时期公民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使人们减少受传染的可能,遏止了瘟疫的传染。这种行政指导方式的适当运用在防治工作中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防治非典工作中,我们采取了刚性行政行为和柔性行政行为相结合的方针,取得了积极效果。行政法学应该关注行政行为的新方式、新内容、新问题。

四、关于失职、渎职行为的法律责任问题

在防治“非典”斗争初期,有些行政官员缺少责任感,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为此,中央采取了果断的人事措施,卫生部长和北京市市长同时被免去职务。在这一工作推进过程中,有些地方和部门的官员也因为管理不到位、防治措施不得力、瞒上欺下、严重的官僚主义等种种失职、渎职行为及时得到了相应处理。事实表明,采取这些内部行政措施是必要而又及时的。因为在非常时期,人民对行政官员的期望很高,政府官员如果在关键时刻不为民着想、不为民谋利,立即就会失去人民的信任,给事业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追究失职、渎职行为的法律责任是理所应当的。尤其是在抗非典斗争的关键时刻,把“占其位而不谋其政”的领导干部从关键性岗位上撤换下来,对保证防治非典工作顺利开展,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但是,什么情况下构成失职、渎职,如何追究失职、渎职行为的法律责任,如何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以及如何科学划分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特别是在非常时期和非常情况下如何保证行政人员廉政勤政等问题的解决,还大有学问。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行政组织法在这方面还亟待健全,有关的干部人事任免、奖惩、升降制度等都有待完善。

另外,对干部的处理即使在非常时期也必须实事求是、不枉不纵,既不能包庇纵容,也不能任意责罚,也要把他们所犯错误的情节、性质、后果向人民公布,这样才能把干部人事制度中的人治因素降到最低程度,减少后遗症。历史和现实例子都告诉我们,我们在处理行政官员的法律责任问题上还缺少成熟的经验,尤其是关于追究领导人员的领导责任问题还缺少严密的科学的稳定的制度,常常发生畸轻畸重的情况。这是我国行政组织法应该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五、社会组织在非常时期行政管理中的作用发挥问题

在这次防治“非典”伟大斗争中,广大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热情支持,是打赢这场“人民战争”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如上海),一些社区、社会团体、社会组织都动员起来,参与管理,参与监督,把防治“非典”及“非典”传染引发的各种问题解决在基层。中央及时地把广大农村防治非典作为工作重点,各地农村的基层自治组织也纷纷行动起来,形成了防治非典的铜墙铁壁。这是一场考验,也是一场洗礼。社会组织在现代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这既是对民主的推动,其本身又是民主政治发展的结果。令人欣慰的是,政治学界、行政法学界许多学者近年来开始关注社会组织的作用问题。 

实际上,处于政府和个别公民之间的非政府组织是分为各种层次的。有些社会组织贴近基层,具有强烈的自治性,主要起配合政府管理的自我管理作用;有些社会组织则具有较强的管理性,它们或是获得法律、法规、规章的授权,或是接受行政机关的直接委托,在社会生活中主要扮演着公共管理的角色。就我国大多数社会组织而言,都有程度不等的两重性,分门别类研究它们在现代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既要充分认识它们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参与和民主监督作用,也要防止其可能发生性质变异、滥用权力等问题。

六、关于行政法的国际化问题

“非典”疾病是跨国界的传染病,不但是中国的灾害,也是人类的灾害,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抗击“非典”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任务。

传统行政法被认为是“国内公法之一部分”,行政法的调整范围通常是限制在国界里边的,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只有借助于联合行动,才能赢得对付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瘟疫流行等共同性问题。

卫生问题也早就开始成为跨国界的世界公共卫生的问题。如,国际卫生检疫甚至可以追溯到15世纪。18世纪为防止当时鼠疫的传播,法国等一些欧洲国家纷纷成立检疫站;19世纪初霍乱传入欧洲,各国更加注意联合防范传染病流行,加强联手开展卫生检疫。1951年第四届国际卫生大会通过了《国际公共卫生条例》,1969年第二十二届世界卫生大会作了较大修改以后,更名为《国际卫生条例》,成为各国实施国境卫生检疫的共同行为准则。我国于1976年6月承认该条例,并成为缔约国。1987年5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完全符合《国际卫生条例》精神,成为保护我国人民和全人类健康的重要法律。可见,由于国际关系的日益紧密,人类共同利益要求各国摆脱行政法的封闭性和狭隘性,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篇4

关键词:初中化学;框图推断题;提高解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9-0114-02

初中化学框图推断题具有考查知识容量较大、综合性强、化学特色突出等特点,在近几年河北省中考试题中已成为固定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运用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比较好的一类考试试题,区分度高。通过对此类题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试题常以四到五个化学反应为基础进行框图设计,由此考查学生对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组成与结构、用途与制取的理解及掌握情况。这要求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还要能将其有效的联系起来,运用严密逻辑思维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将框图中的物质推断出来,最终得出题中所设问题的准确答案。笔者在指导学生提高框图推断题的解题能力过程中分三步走:

第一步:总结常用“题眼”,降低解题难度。解答推断题,关键要找准突破口。学生必须对常用题眼做到心中有数,如常见的有色物质(包括黑色固体、红色固体、黄色固体、白色沉淀、蓝色沉淀、红褐色沉淀、蓝色溶液、浅绿色溶液等)、有特殊性质的物质(包括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气体、密度最小的气体、参与光合作用的气体、能被磁铁吸引的物质、常温下的无色液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的液体燃料等)、有重要用途的物质(包括常见的食品干燥剂、常见的溶剂、重要的催化剂)、重要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包括硫酸、碳酸钙、二氧化碳、水)、有特殊反应条件的化学方程式(包括反应条件为通电、加热、高温、有催化剂的化学方程式)。经过对已学知识的系统总结,学生可以轻松从题干中找到解题突破口,并能准确判断题干中涉及哪种物质或哪个化学反应,解题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需要强调的是在解题过程中切忌顺着一条线推断,可根据实际题目前后左右呈放射性推断。

第二步:总结常考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在学生准确记忆常用“题眼”的基础之上,限时让学生对一道典型例题进行解答,结果至少仍会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是无法得到满分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常考知识点掌握的不牢固。那么推断题中的常考知识点是什么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以引起学生的重视。方法如下:教师为学生提供四至五道典型的框图推断题,要求学生只需审题,不需作答。审题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关注每道题中的四个问题考察的知识点分别是什么。经过对几道题的对比分析,学生会发现推断题中的常考知识点为:①框图中某物质的化学式;②物质中某元素的化合价;③框图中某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④框图中某化学反应的化学反应类型;⑤框图中某化学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此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框图中涉及的任意物质的化学式或任意化学反应均有可能成为考查对象,只有认真分析判断出框图中的所有物质,才能拿到高分。于是笔者要求学生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将以上几道典型例题涉及的所有物质的化学式在框图中标明,并请同学将框图中涉及的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反应类型写在黑板上,然后师生一起逐个分析每个化学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当这项工作完成以后,学生对以上几道例题的答案早已心知肚明。不仅如此,学生还会发现有些化学反应在框图推断题中经常出现,需重点记忆,如:Ca(OH)2 + CO2=CaCO3?邬+ H2O;3CO+Fe2O3=2Fe+3CO2;Fe+CuSO4=FeSO4+Cu;CaO+H2O =Ca(OH)2;Fe2O3+6HCl=2FeCl3+3H2O;CaCO3=CaO+CO2?邙;2H2O=2H2?邙+O2?邙;CaCO3+2HCl=CaCl2+H2O+ CO2?邙;2H2O2=2H2O+O2?邙。在对几道例题的分析总结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了常考知识点,复习了化学式、化合价、化学方程式及化学反应类型的相关知识,掌握了推断题的解题思路及方法,解题能力大大提高。

第三步:实战演练,增强信心。最后当然要检验一下教学成果,限时让学生解答一道典型例题,解题过程分三步:①找准解题突破口;②分析判断出框图中涉及的所有物质及反应化学方程式;③明确反应类型及应用价值,准确作答。

下面笔者用一道典型例题加以说明:

【例题】: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和C的组成元素相同、在常温下均为液体,B为单质,D为常见的碱,E为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它们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反应条件、部分生成物已略去)。

(1)C的化学式为______。

(2)E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价。

(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反应⑤在实际中的应用是______。

【解析】:通读全题,本题题干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根据“A和C的组成元素相同,在常温下均为液体,D为常见的碱,E为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及各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可推出A为H2O2,B为O2,C为H2O,D为Ca(OH)2,E为CaCO3,F为CO2,G为CaO,由此就可进一步确定框图中设计的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基本反应类型及其重要应用。以上问题全部明晰后,学生对于根据题意设计的问题均能准确作答。

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解答框图推断的能力和得分率普遍提高,师生均感受到收获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张仁强,刘瑞元.例谈化学推断题的解题技巧[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1).

篇5

【关键词】初中化学复习;课堂实效性;策略分析

1.坚持以教材为核心,夯实基础

教材是初中化学复习课堂的核心所在。事实上,在我国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我国大多数学校和教师都面临着升学压力,这就导致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机械式的练题,使学生就只会生搬硬套的根据已有的套路来学习、解题,更有甚者,学生形成了死记硬背的思想模式,这就很容易让学生缺乏对基础性知识层面的认识。因此,在初中化学复习的课堂上,教师需要坚持围绕教材为核心来进行教学。在教学时,有效的掌握教材,并进行练习,是仔细阅读和理解教材的必经之路,这样有利于夯实化学知识的基础。而梳理整个初中化学课堂,全方位的进行归纳总结,是整个初中化学复习课堂的流程。

2.引导学生从几道典型的例题中串出相关知识点

众所周知,传统的初中化学复习课堂仅仅是让学生重复做题,大量做题,这样的化学课堂缺乏实用性。有效的初中化学复习课堂应当能够将教师与学生从传统的、繁杂的课堂上解脱出来,具体表现为引导学生从几道经典的例题中串出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能够有自己的解题方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己从实际的练习过程中,有效的提取出隐藏在题目后面的概念以及基础知识,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当然,例题是具体的范例,几道经典的例题不能包含所有的知识点,例题很难全面的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知识点遗漏的现象也大有存在。因此,教师在选择例题时应当结合一些更能具有代表性、典型的例题,减少偏题出现的概率。与此同时,相同的例题也不应该重复使用,教师应当减少例题重复出现的概率,尽可能的避免出现练习过多、泛滥的情况,最终导致教师和学生发生恶性循环的景象。

3.多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

对于初中化学教学课堂来讲,课堂时间对于其他科目来讲相对较少,而复习时间就显得更加稀少。因此,如何利用这较短的时间来做有效的复习练习就需要教师设计出相对来说比较高质量的练习题。教师引导学生练习一题多变的题目不仅可以有效的让学生复习相关的知识点,而且能够通过变形题目实现了其他化学知识的复习目标,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对时间和空间进行了拓展。这种情况下教师所设计出来的题目会显得更有层次性。就目前看来,这种方法通常用来帮助学生练习如何区分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例如,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阳离子或阴离子,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4.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化学学科的实际应用性

在实际的初中化学课堂复习的过程当中,学生要能够做到学以致用,能够做到将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情况当中去,则会达到加强化学学科的实际应用性的目的。因此,如何能够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了学生能够通过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将科技的最新成果和材料讯息相结合所得出的具体问题,与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进行比较,探索出能够解决那些显得相对不太复杂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随着半导体在初中化学试卷中的高频率出现,初中学生在进行化学复习时也应当认识到化学应用在人类社会的重大性。与此同时,分析历年来化学试卷中高频率出现的试题,可以看出一些简单的、基础性的试题都带有程度不同的情景运用,而类型却都显得都不尽相同。分析历年来的化学试卷,不难看出化学试卷都会涉及到关于环境污染的问题。例如,近年来的全球变暖、水污染、酸雨、赤潮等问题都是化学与人类社会的相结合的实际应用性,这是历年来试卷命题的一大亮点。

综上所述,在初中化学复习课堂上,教师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上好化学课对于开展初中化学复习课堂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的初中化学复习课堂上,教师不应当继承传统的、陈旧的教学观念,而是要能够改革创新,要能够将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新课标改革后的理念相结合,这样教师就能够有效的指导学生更好的开展复习化学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温卫峰.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13(08)

[2]李爱娇.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在化学复习课中的运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9)

[3]高爱玲,高秀玲.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设计的关注点[J].山东教育.2014(07)

【作者简介】

篇6

关键词: 经典名题 数学教学 新课 范例教学 课堂习题

有人问:勾股定理你会证明吗?你知道什么是“青朱出入图”吗?这一连串的历史上的经典内容虽不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必修内容,但在“北大自主招生考试中”出现了,也考了,引人深思。

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为此,我们应该适时介绍一些古代背景知识,与数学知识相关联的,包括数学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应用及数学发展史的有关资料。(1)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发展中数学的作用;(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感受古代数学治学的严谨;(4)欣赏数学的优美。例如,可介绍《九章算术》,珠算《几何原本》,机器证明,黄金分割,CT技术等。

由此可见,让学生了解一些经典,品味数学文化,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责无旁贷。

一、在新课中引入经典名题

案例1:“平方根”一课的引入片段。

师:面积为4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

生:2(回答干脆)。

师: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学生一脸茫然,无言以对。

师:讲一个小故事:2500年前,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万物皆是数”(这里的数是指可以表示为整数或整数之比)的理论。有一天,他的弟子希帕索斯在研究边长为1的正方形时,发现对角线的长无法用有理数表示――史称“第一次数学危机”,这个结果让毕达哥拉斯惊恐,下令不许外传,后来希帕索斯还是向世人公布了这个秘密,据说为此他被拉到大海深处淹死了。

第一次产生数学危机的结果是产生了无理数――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无理数。

从面积为4到面积为2的边长的变化,发现面积为2的那个正方形的边长“求不出来”,付出生命代价的第一次数学危机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对初中生而言,“■”这个符号比较生硬而且抽象,不容易记住,只能强记在头脑里。而刚才的那个数学危机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首先从感情上认同它,在随后的教学中又在理智层面上接受了它,课后还有学生追问老师,既然有第一次数学危机,那么应该还有第二次、第三次数学危机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经典故事的引入,让数学的魅力升华,让学生大胆质疑,发现问题,独立思考。

案例2:“反例”一课引入的经典名事。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对真命题进行证明,那么面对假命题呢?如何呢?

学生陷入思考,一片寂静。

师:讲个故事,1640年,法国数学家费马认为自己找到了能表示部分素数的公式2■+1(称为费马数),他用n=0,1,2,3,4来验证,结果都可以,所以他下结论,形如2■+1的自然数都是素数的猜想。由于当时费马的名气相当大,无人,大家都信以为真,长期无人质疑。直到100年后,数学大师欧拉发现,当n=5时,2■+1=4294967297=6700417×641,一个例子就轻易了费马的结论。因此,常常有这样的情况,讲完了一个例子,加深了学生对反例的印象。学生通过这个的经典故事,发现了反例的魅力。

二、在范例教学中使用经典名题

案例:“三角形全等”一课的范例。

师:同学们,拿破仑在戎马生涯中,还抽空钻研数学呢?不少历史上有难度的题目和拿破仑有着直接联系呢?曾经史上有“拿破仑三角形”这个说法,据说任意一个三角形,如图1,分别在ABC的外侧,分别作等边ABD,BCE、CAF、则AE、CD、BF三线共点,并且AE=CD=BF,这个命题被称为拿破仑定理,你能证明吗?数学史上有着许多经典故事,对数学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数学有着无穷的魅力,许多经典故事可以直接做课堂例题使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让出生入死的三军统帅着迷,挤时间钻研数学的拿破仑同样是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三、在课堂习题中使用经典名题

如“垂径定理”的习题,“圆材埋壁”是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的一个问题:“今有圆材,埋于壁中,不知大小,以锯锯之,深一寸,锯道长一尺,问径几何?用现在的数学语言表述为:如图2所示,CD为O的直径,CDAB,垂足为E,CE=1寸,AB=1尺,求直径CD长是多少寸?这是一道经典名题,能加深学生对垂径定理的理解,感受古人文言文的美妙,用古代文学表述数学习题,通过现代画图的结合,翻译成现代的数学习题,展现我国古代辉煌的数学成就。

图1 图2

只有通过典型例子的引用,学生的学习过程才会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驰骋战场的将军(拿破仑)研究数学,绝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出于兴趣,这充分说明数学好玩,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成就中自我,读经颂典,把学生的数学学习引入正确的轨道,让数学不再干巴巴,学起来不再枯燥乏味。这些典故运用在数学课堂上,可以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除了以上的典例外,我们在数学课堂上还经常提到:

(1)“曹操称象”――等量代换。据说聪明的曹冲想出一个办法,用石头的总重量来称大象的总重量,巧妙地运用等量代换,这给学生一个很大的启发,如果直接求解这一数学习题有很大的困难,通过把原有的条件或问题用等价的量去代换,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用典故不仅可以使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上面的等量代换――这一重大转化策略,就比如(x■)■-2x■-15=0,直接求解必然比较复杂,我们可运用转化策略令y=x■,则原方程为y■-2y-15=0,把问题简单化。

(2)司马光砸缸――迁移类比,逆向思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是学生很熟悉的历史故事,一个小朋友不小心跌入装满水的缸中,在使“人离开水”无法办到的情况下,情急之下,司马光想到“水离开人”的巧妙办法,这是一种逆向思维,很多数学问题都需要我们逆向思考。

将趣味盎然的经典故事引入数学课堂,与数学思想方法有机整合,有利于学生把握数学的精髓和内涵。许多历史典故中,都蕴涵着古人非凡的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和智慧,能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发展中的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古代数学家治学的严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初中 新课程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学习是一门科学,有它自身的规律,按规律办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研究学习方法、探讨学习规律已经成为广大学生科学学习的迫切需要。通过测验和调查发现,初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其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1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1.1积累和整合

积累记忆:平时依据课本,查阅字典、词典,逐步背诵语音、文字、词语、成语、文学常识、名句名篇、文言实词和虚词,作者写作背景、重点句式、词类用法、一字多义等;整理归纳:通过整理笔记、分类归纳、按序归纳等方法对知识内容进行归纳,在此基础上总结规律。

1.2感悟和思考

诵读、大声朗读课本及课外优美的作品;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不要只记老师的分析讲解,要注重自己的感受体验,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或从内容和表达上提出问题,或者从观点和材料之间发现问题;学会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对自己发现的问题,如果自己思考解决不了,可以向老师请教,与老师探讨,还可以与同学交流、争辩,求得问题的解决。

1.3应用和拓展

应用包括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说话训练:上课答问、讨论、复述、口头作文,课后积极参加演讲、故事会等活动;写作训练: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关注社会、观察生活,做有心人,记住生活中所有触动和感兴趣的人和事,多思考社会热点问题,积累写作素材,并通过铺叙美好的亲情和友谊,描摹美丽的景物和感人的场面,热爱有品位的文化艺术,省察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历练人生观念、思想方法,了解前沿科学技术的发展,展望预测美好的未来等积淀写作素材,通过蕴含亲情、友情、师生情、乡土情、爱国情等进行情感积淀,通过阅读课本名著、经典名著、名人传记、文化散文、鲜活时文、名言名句、睿智心语,观看影视大片等进行文化积淀,通过学习哲学常识中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辩证观点等进行理论积淀;在此基础上勤于练习,在写日记、作文中,通过审文体、审题意和行文要求等达到审题立意准确、追求深刻,通过改装名作、嫁接术语、援引佳句、妙用修辞等做到拟题立足醒目、追求夺目,通过在朴素叙述中融进丰厚底蕴、在行文诗篇中输入情感血液、在遣词造句中加大思情容量、在理性思辨中高扬人文精神、在形象描述中飘逸诗情画意、在平实对白中闪烁哲理光华、在名著化用中浸透书卷气息、在连词缀句中尽展修辞魅力做到表达立足通畅、追求文采。

1.4实践和创新

在生活实践中创新,在个人言语活动中创新语言,要积极思考,敏锐的发现问题,尝试创作,写调查报告、通讯、相声、小论文、小小说、小诗歌、小戏剧、小散文、小童话、小评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的学习不应局限于课本之中,要注重跨领域学习,广泛涉猎,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共同提高。

2初中数学学习方法

2.1认真学好数学概念

课前自学,不求甚解;注意听讲,重视概念的引出,公式的推导和概念的辨析等三个环节;注意精读课本,学会点、批、划、问。

2.2重视数学例题的学习

掌握例题的目的性和典型性,进行“尝试错误性”例题阅读;掌握例题的延伸线和综合性,挖掘一题多解,重视解法择优和多解求源。

2.3掌握数学解题技能的方法

策略性方法:化生疏为熟悉,化复杂为简单,化一般为特殊,化整体为局部,化数式为图形,化运动为静止,化无限为有限,化正面为反面;操作性方法:基本量法、变换法、辅助元素法、对称方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

2.4提高研究图形的能力

准备画图:熟悉几何术语,学会看图说话,读题画图;观察想象:观察基本图形,掌握基本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分解复杂图形,观察图形间的联系,要看出由图形演变所带来的条件和结论的变化;恰当处理图形:引用教材中常见的辅助线,抓住特征引辅助线,如给中点证线段,常常要引平行线,重视典型辅助线,如找出图形的对称轴。

2.5平时多练习

由易到难,重视审题;抓住典型题,反复练习,总结解题规律,把同类题融会贯通起来;记录错题,认真改正,并且隔一段时间后将作业和试卷中做错的题再做一遍;尝试自制立体几何模型;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尝试开展数学建模的探究活动;经常与同学交流解题心得,相互启发。

篇8

关键词:案例或项目驱动教学法 软件工程学 结构化 系统分析

一、引言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寻找理论与实践恰当结合点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运用个别案例来说明、展示一般;从实际案例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增强知识、提高综合能力和水平的教学方法。它很早就应用在法学和医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现在还广泛运用在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等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然而,在工科教学实践中还不够普及。

二、与传统工程类专业教学的比较

传统的工程类专业教学往往采用讲授法教学。以“教”为中心,即以教师为主体,由教师提供教学资料、组织和控制教学过程。“教法”制约了“学法”,造成学生只能“照葫芦画瓢”,完全被动,使的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大大下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则通过教师采用案例引导来说明理论知识,学生通过案例的研究分析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学生通过深入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加了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在《软件工程学》的教学过程中,以案例教学为先导,在学生充分消化典型案例的基础上,配合以项目驱动的实验教学环节,实施更深入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的学习,对《软件工程学》的理论和相关概念都有了一定的理解,掌握了信息系统建模的方法,便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应用领域,计划做一个小的信息系统。然后,应用所学的信息系统建模方法,进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并建立这个小的信息系统的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

三、设计及教学实践

《软件工程学》教学工作的主要对象是计算机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科学的知识与技能。然而,软件工程学或管理信息系统是典型的综合性学科;而且,它们的教学过程对工程实验都有一定的要求;软件工程学或管理信息系统(MIS)对学科背景知识的准备又有要求,即所谓MIS的三大学科背景:系统工程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

软件工程学或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的这些要求或学术背景条件,已经充分说明了软件工程学或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的难度。而本科学生在学术准备或经验准备这两方面都很缺乏。如何达成软件工程学或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目标,对参与其中的教师和学生而言都会是艰巨的挑战。

1.《软件工程学》课程的案例引入

用结构化方法建立信息系统的逻辑模型的一套逻辑表达工具是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由于数据流程图的画法对大多数初学者而言比较难以掌握,笔者先给学生讲解了一种较易掌握的逻辑表达工具业务流程图作为绘制数据流程图前的准备。如在绘制会计核算系统数据流程图前,先绘制会计核算业务流程图(图1)。

图1 会计核算业务流程图

会计核算业务流程图中的4个业务功能记账凭证处理、明细账处理、总帐处理和编制会计报表分别作为会计核算系统数据流程图中的处理逻辑的候选;4个业务功能记账凭证处理、明细账处理、总帐处理和编制会计报表各自处理的数据:记账凭证、明细账、总帐和会计报表分别作为会计核算系统数据流程图中的数据存储的候选。这样,会计核算系统数据流程图中的两种主要元素就可以确定下来;再加上相应的外部实体;然后,描述各处理逻辑、数据存储和外部实体两两之间的关系,会计核算系统数据流程图零层图和一层图的初稿就完成了(图2)。

图2 会计核算模块数据流程图通过上述案例的讨论和学习,使学生学会先用业务流程图表达用户需求;再由业务流程图确定数据流程图中处理逻辑和数据存储的候选;然后,着手绘制数据流程图。

2.从案例到项目选择

经过上述类似绘制会计核算系统数据流程图的案例的讨论和学习,学生可以初步掌握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用一套结构化建模工具――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建立信息系统的逻辑模型。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组队,经过认真讨论,选择一个他们感兴趣的、有实际应用背景的课题;根据选择的课题,进行实际应用背景的调研;用业务流程图将用户需求初步表达出来;最后,用一套结构化建模工具――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建立信息系统的逻辑模型。

在学习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是以自由组队和自由选题的方式参与其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软件工程学》的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结束语

在案例或项目驱动的《软件工程学》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学生有着较大的自,他们自主组队,自主选题,进行实际应用背景的调研,使学生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