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8篇

时间:2022-01-26 11:58:31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篇1

一、指导思想

在上级有关学校德育工作和少先队工作要求为指导下,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切实落实《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加强我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基础,以班集体建设为重点的德育工作思路。面对新的形势,针对特殊教育学校各类少年、儿童的个性特点和身心发展的需求开展教育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突出特殊学校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聋哑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培养举止文明、品德优良、心理健康、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同时加强师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培养聋哑儿童的个性特长,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进一步树立育人为本的德育观念,努力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主要工作目标:

1、牢固树立德育意识,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

2、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和德育队伍的建设,提高德育队伍素质。完善德育评估体系,调动全体师师的育人积极性,争创德育工作先进学校。

3、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将来成为新型合格的社会人而打下良好的基础。

4、继续突出德育和少先队的特色工作。

三、工作内容

1、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各项工作。

在学校的整个工作过程中,需要学校各部门、各位教职员工积极配合做好工作,德育组将以积极、热情、认真的态度接受各项工作,并尽德育组的最大能力,完成工作任务。

2、继续做好学校的常规管理

继续不断完善学校的寝室、教室、包干区的评分制度,使其更加的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透明化,真正体现评比制定表扬先进,鞭策后者的目的,通过各项工作的评比来促使形成全校班级之间进行互相的竞争,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同时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

3、根据我校的特殊性,德育组将始终把学生安全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

德育组将配合学校认真做好全校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把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时刻强调学生安全意识,做到安全工作时时讲,时时做的原则。积极检查学校存在的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德育组将会把安全工作视为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4、认真组织并开展好每一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认识、成长和锻炼。

(1)、在校园内继续大力开展“行军礼”活动。切实提高师生之间乃至于与外界交往中的文明礼貌的习惯。

(2)、继续开展“一枝笔”随身带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写的功能,当在校园内遇到陌生人的时候,学生可以拿出笔来礼貌的询问来者:请问您找谁?……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写话能力,也可以感动来者,使来客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3)、继续教育学生养成“轻敲门”的好习惯。学生因为听力损伤,敲门时往往不能顾及到常人是有听力的这一客观事实,敲门声音会很大,不但影响其他办公室的工作,还给门带来一定的损坏,再说“轻敲门”也是一种礼貌,即使有急事也使自己不乱于方寸之中,学生如此,教工更应如此。大家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共同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塑造我们学校的人文环境。

(4)、让“尊师长”的好风尚在我们校园内蔚然成风。

(5)、继续开展“爱同学”的活动。让大同学帮助小同学的好习惯届届相传。

(6)、庆祝教师节。以黑板报的形式,这样可提供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绘画、美化教室能力的机会。

(7)、庆祝国庆节。以展示平台的形式,给学生提供竞争、展示特长的机会。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篇2

1 全人教育:不是新药料,但是新配方

无需讳言,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很难做,也很难取得明显的突破。客观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地区的职校,这一类的困难只有程度上的差别。那么,从主观上找原因,是我们中职德育工作者分析问题和反思自身的重要方面。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一种不太好的倾向:现实中,一些学校打着改革的旗号,一见别人的提法或经验,就完全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似乎别人的东西就是好的。于是将别人的东西挂为招牌,只靠这招牌来行起死回生的治疗,而实际上却毫无成效。这样的文字游戏式的改革,其实是表面上的激进,骨子里的保守,或者说是拿改革之名来掩饰落后之实。

全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无论其内涵的理解和外延的实践,于我们都是并非陌生的,甚至于说,这样一种教育理念,我们不仅仅是似曾相识,实际上是不意而至身体力行着。所谓不意而至,是说我们虽然没有竖着“全人教育”这样一面旗帜,但无论从教育思想、方法、策略和技巧上,我们已经提过的和正在做的,与“全人教育”的要求是不谋而合,殊“名”而同归的。就笔者所了解,在中职学校教育改革中,如素质教育、生本教育等新型的教育理念,从内容到形式,也都在践行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

事实上,我们一贯地坚持,职业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职业技能,教会他们如何发展职业技能,使学生有能力融于社会,还要使学生得以开发自己的潜能,把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员,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笔者所在的职校,相继提出“学会做人须厚道,懂得办事有专长”、“育人须厚道,教学有专长”等口号,以传统的道德品质“厚道”作为校园文化的起点,对“厚道”在职业、交际、生活、竞争等现实境况中提出拓展的要求,并与现代职校学生的特点和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结合,全力培养学生的“厚道”品质和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专长”,使学生成为品技双优、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

因此,可以说,在实际工作中已经体现出来的德育追求和德育实践,在绝大多数层面是与全人教育理念重叠和交叉的。笔者以为,还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取其所长,补己之短。我们在借鉴全人教育模式的时候,不必迷信它为新药料,寄望于立即就取得神奇的效果,因而弃故求新,用全人教育来取而代之,而是将其视作新配方,为我所用,以便更科学合理地调整本校已经蕴育的德育因素。

2 固本创新求发展

全人教育对中职学校目前的德育工作可借鉴的地方,可从三个层面来看:第一,教育目标与原则方面:同样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更强调将学生视为完整的个体,以充分发展学生潜能及培养完整个体为目标;第二,教育内容与形式方面: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共同目标下,除了我们所注重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外,强调社会实践、美育、职业、事业及情绪等综合因素,所以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所关注的内容全面且有统筹,同时顾及思维与操作、观念与实践、分工与合作、欣赏与创作的学习过程;第三,教育组织与资源方面,在我们所重视的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紧密结合的育人环境外,强调教育行政部门的参与和运作,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作为,提供师生所需的教学材料与行政资源,真正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中职德育格局。

从全人教育理念的具体实施看,对于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实践性方面更有借鉴意义。全人教育理念下所期望的学生,包括:(1)自信心: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肯定自我(认知);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预应问题(技能);责任感、荣誉感、成就感(情意);积极、乐观、主动进取(态度);(2)人文情:知足感恩、关怀社会、尊敬自然;(3)包容力:尊重、宽容、欣赏他人;互动、互信、互谅;群己和谐、团队合作;(4)国际观:国际视野、全球胸襟;外语能力、信息能力;无疆界学习、跨文化融合;(5)竞争力:专业素养竞争力、逆境生存竞争力、人我共荣竞争力。

可以看到,这些教育内容,在我们的德育实践中是完全涉及的,但我们有失于随意,因而规范性不强;有失于宽泛,因而针对性不强;有失于明确,因而短期化或应景化现象明显。可以说如此清晰,如此具体地描述成才远景,我们没有做到,借鉴的意义在于,使我们能对三年中职德育工作进行细致的规划和具体的安排。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篇3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德育;创新

十六大以来,国务院先后三次召开或批准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于2002和2005年两次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把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面向大众、面向社会,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2006年教育部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的精神再次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借此东风,各高职院校在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或半工半读的道路上迈出了较大的步伐,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无论从物质层面、育人层面还是文化层面,校企合作都有待进一步深入。本文拟从德育的角度谈谈校企之间如何加强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所谓校企合作,主要是指职业学校为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目的是让学生将书本知识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所谓工学结合,主要是指将学习和工作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这种模式在美国称之为“合作教育”或“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在英国称之为“三明治教育”,在我国则称之为“工学结合”或“半工半读”。简单地说,所谓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就是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优势,共同培养能够尽快适应社会、适应企业、适应岗位需要的实用性人才。目前这一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办学模式,在此背景下,德育创新的思路主要也是发挥校企优势,实现共同育人。具体来讲要做到“三个结合”。

一、校企两种德育资源相结合

学校的德育资源主要有育人的良师、丰富的图书资源、相对简单高雅的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具有学校特点的制度与管理等。企业的德育资源主要有优秀的企业员工、独特的企业环境与企业文化、具有企业特点的制度与管理等。

1.学校德育资源的优势

(1)德育工作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育人经验,学生从老师和书本那里可以学到很多理论知识,这是德性生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没有正确的道德认知,就没有自觉的道德行为。“一件事情如果是道德的,那么行动者必须具有一个自觉的道德意图,而这种自觉的道德意图显然要依赖于道德认知”。[1]56

(2)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对学生能产生良好的熏陶作用。充满书香的校园、比较单纯的人际关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等对学生素质的养成作用是企业无法替代的。

(3)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以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为目的,有关品德、行为方面的规章制度比较多,对于学生的成长帮助较大。

2.企业德育资源的优势

(1)优秀企业员工身上具有的良好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为人处世经验等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些品质和经验具有社会性和现实性品格,是帮助学生转变为社会人的宝贵财富。

(2)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充满着生产气息、社会气息、功利气息和现实气息等。职场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等迫使学生必须尽快成熟起来,环境的磨练也能使学生很快走向成熟。企业文化使学生对职业、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能够进一步加深。

(3)企业制度与管理模式以服务生产、追求利润为主要目的,同时促进员工的发展。其对员工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严格的管理及利益导向促使员工自觉遵守各种职业纪律,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这种影响比学校的教育效果要更加明显。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应该充分发挥校企两种德育资源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对学校来说,主要是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德育资源,培养高素质人才。比如可以把优秀的企业员工请到学校来,结合他们的实践经历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适度借鉴企业的制度和管理模式,培养企业需要的能够迅速适应岗位的人才;在一些行业特点鲜明的职业院校可以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帮助学生端正职业思想。我们学校在德育过程中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请优秀校友回母校开讲座,和学弟学妹们谈理想、谈人生、谈道德……;按照铁路特点开展半军事化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这些尝试均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除以上做法外,还可以在企业实习实训期间,开展一些专门的教育活动,特别是职业道德、职业纪律、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同时严格按照企业的制度和管理模式要求学生,把学生转变为“准职业人”。学校的德育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制度、管理及文化,以便于在学校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对企业来说,也可以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帮助企业设计企业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能做到这一步,校企合作将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

二、学校和社会两个课堂相结合

学校主要是一个知识课堂、理论课堂,具有相对封闭的特点,人文学术氛围相对比较浓厚;企业则是一个生活课堂、实践课堂,具有开放性特点,是一个现实的教学情境。实现学校和企业两个课堂的结合是德育回归生活的最佳路径。

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2]也有人把这种人才称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既要有高素质,又要有高技能。从现实来看,现在的一些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已不再像以前那样仅仅注重个人的业务能力,而是更多地考虑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品质、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为人处世的能力等。因此,学校必须对德育内容进行充实、重组和改造,使之更加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使学生觉得德育课亲切、可信。要紧密结合专业实际和企业实际,根据企业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切忌空洞的理论说教。可以围绕学生身边发生的实际问题,结合企业的发展和经营讲政治、讲经济、讲法规、讲道德与职业道德等,同时注重发挥企业这一社会课堂的作用。因为学生“在企业环境中学习,不仅指向知识、理论内容,而且更多体现为人生、职业、生活、社会的实际问题。在工学结合中,德育才能更好地和学生的就业、工作、生活、发展结合起来,更加符合学生、职业、社会的真实要求,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社会生活是学生认识道德及其教育对己、对人、对社会的价值和意义的源泉,只有通过对社会生活中各种道德问题、困惑、冲突和挑战的认识、体验与感悟,学生的道德知识才能真正内化,道德观念才能切实确立,道德水平才能不断提高”。[4]在企业课堂里,学生们会遇到许多在学校无法遇到的问题:人际交往、做人、做事等等。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经验会不断丰富,道德判断和抉择能力会不断提高。正如陶行知所说:“我们道德上的发展,全靠着遇了困难问题的时候,有自己解决的机会,解决了一个问题就长进了一层判断的经验,问题自己解决得愈多,则经验愈丰富。”[5]183从德育工作看,在企业课堂里,重点应进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规范教育、职业纪律教育以及国情、社情教育等,这些内容虽然不少都隐含在岗位职责、行业规范、用人标准、劳动纪律和其他企业文化之中,但还是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和引导。此外做好以下德育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帮助学生处理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如岗位不适应问题、生活不适应问题、安全问题以及其它矛盾和纠纷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解决适应社会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困惑;引导学生在职业岗位实践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指导学生调整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

三、校企两种德育途径和方法相结合

从德育途径和方法上看,企业主要是管理育人、制度育人、文化(企业文化)育人、经验育人、生产育人等,主要属于生活德育、实践德育;学校则主要是知识育人,以及与企业不同的管理、制度、文化育人和人文素养的熏陶,主要是知性德育。从品德形成规律看,认知和行为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自觉的道德行为依赖于道德认知,道德认知的最终目的则是道德行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高中毕业的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价值观,对许多问题仍然属于一知半解,对社会、职业、人生等问题的认识更是需要教育和引导。从素质来看,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遵纪守法的习惯,学习为人处世的一些基本礼仪规则,培养较高的人文艺术素养,具备初步的职业素养等是学校德育应该而且可以完成的任务。但是,学校和社会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仅靠知性德育和校园环境的熏陶无法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很快适应社会的人才,这里有一个理论与实践的差别问题,也有一个从知到行的转化问题。因此,注重实践和行为的养成是德育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完成这一环节主要靠参加各种社会实践、通过自我教育来实现。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活动与交往中,在教育与自我教育中实现的。它要完成两个转化:一是社会思想、社会道德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观点、道德信念;二是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观念、信念外化为思想、情感、行为”。[5]356社会思想和道德的内化一方面可以在学校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企业进行。而外化过程在企业和社会中进行将更加自然、效果更佳。企业的管理制度对学生行为具有约束和养成作用,企业文化对学生具有熏陶作用,生产实践和现场工人传递给学生的是直接的社会经验。因此,参加工学结合,在企业这一真实的社会环境中经受磨练,检验在校期间所学的思想道德,进而决定自己的行为,这是学生品德形成的捷径。它可以帮助学生缩短适应社会的时间,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学生迅速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完全符合高职教育期望实现学校与企业人才无缝对接的梦想。

参考文献:

[1]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Z].2004.

[3] 刘树林.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德育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5).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篇4

【关键词】公共德育;学科德育;结合;大学德育;新路径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指出了要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目标是和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在党的提出了新思想、新理论以及新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提出了新要求。[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作了重要讲话,指明了我国高校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要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要与国家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另外,在全国教育大会,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改革创新。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支持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新要求,加快教育现代化发展,提高我国人民的综合素质。[3]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篇5

“路径依赖”是指一个具有正反馈机制的体系,一旦在外部偶然性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而很难被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体系所替代。美国经济学家诺斯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1]好的路径会通过惯性和冲力,产生飞轮效应,进而对事物发展起到正反馈作用,事物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不好的路径会对事物发展起到负反馈作用,可能会将事物锁定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下而导致停滞,这样事物的发展就进入恶性循环状。

“路径依赖”理论的分析框架如下:(一)确定某一系统的性质,并判定其是否具有正反馈机制。(二)确定该系统形成正反馈机制的根源及其作用方式。(三)分析系统演进的过程及其性质。一旦某一系统的正反馈机制启动,系统可能出现的状态有:(1)多重均衡,即制度演化的轨迹不是惟一的;(2)路径依赖,即系统演进的路径决定于系统的初始状态,制运行的惯性使它自身将继续存在一段时间;(3)可能非效率,即由于路径依赖的原因,无效制度是可能的;(4)“锁定”,即一旦偶然性因素使某一方案被采纳,它就很难被替代。(四)确定退出“锁定”条件和作用机制。在社会系统中,要退出次优路径依赖的变迁路径,其条件取决于形成自我强化机制的各种因素的性质。由于系统演进过程存在着“多重均衡”,所以,发动制度变迁和保持制度的均衡都是合理的,既可以维持良性路径依赖,也可以打破非效率制度“锁定”。

二、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依赖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地进行变革,但始终呈现出以社会为本位,以政治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教育方式,以高校党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要管理机制的模式。[2]当前,我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着明显的“路径依赖”现象。如高校传统管理主义理念突出,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独立,“官本位”思想严重,缺乏服务理念;管理职能比较单一,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主;管理手段上依赖于简单的说教和规训,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等。

我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形成路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学习“苏联模式”和老解放区经验的产物,它在计划经济、权力集中和文化一元的条件下对大学生思想道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文化多元时代的到来,“路径依赖”现象禁锢了人们创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思维空间,降低了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根据路径依赖理论,良好的路径可能进入良性循环,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会越来越强;不良的路径可能进入恶性循环,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会越来越弱。

三、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创新的路径选择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确立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观念,提供行为指导、行为规范等内容的制度安排过程。好的思想道德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大学生认同并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努力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高校要努力消解“路径依赖”现象,积极探索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路径。与此同时,高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积极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新路径,注重学生主体性实现,使思想道德教育既要反映出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时代特色,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想实际,还要兼顾现实客观条件及教育者现有自身能力和素质,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学生满意度。

1.建立符合实际的高校大学生评价和激励机制

高校大学生评价机制要体现公平和正义,这样大家才会服从学校的制度安排,自觉选择道德行为。通过评价,学校不仅可以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而且评价结果也可作为检验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评价内容应包含诚实品质、团队精神、沟通能力、个性发展、自我控制等。评价方法可以采用大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家长评价、学校评价等方式。信息评价结果是学校对大学生进行适度奖励和惩戒的依据,是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思想品德考察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工作的重要依据,具有很强的实践参考价值。[3]当完善的道德激励机制和个体良好的自身素质相得益彰时, 人们才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向往更高的道德境界。高校可以开展大学生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对学年获奖的大学生给予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奖励,如发放一定的生活补助,颁发荣誉证书等等来激励大学生的道德行为。

2.探索符合大学生个体需要、富有时代气息的培养内容

大学生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不仅有学习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需求,也有树立和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需求, 还有和谐人际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道德需求;不仅有休闲、娱乐的文化需求, 也有包括学习、生活、环境等物质需求。从经济学的供需均衡原理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符合其教育对象的内在需求。[4]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只有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 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得到学生欢迎和认可,才能为促进高校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文化保证。新时期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有创新意识,积极寻找探索与大学生现时精神需求相吻合、能反映时代变化、有教育意义的教育主题,既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引导作用,又要符合大学生真实的精神需求。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能够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敏锐捕捉具有时代气息的新理念、新观念,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思想道德教育赋予了时代的新意,让大学生耳目一新,既增长知识、增长见识,吸收新文化,开发新思维,从而达到更好的培养和引导效果。

3.搭建社会实践平台,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践行能力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篇6

关键词:学校 学生 思想政治工作 以身作则

承德民族师专是河北省惟一一所全日制民族高校,其前身是始建于1907年的热河速成法政学堂,1960年曾升格为承德师范学院。新校园占地976亩,建筑面积17.2万平方米。在职教职工728人,其中,教授级47人,副教授级250多人,硕士研究生135人。现设有中文系、数学系、英语系、音乐系、社科部等15个教学系、部,开设各类专业43个,本科、专科在校生合计7458人。

承德民族师专党委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针对学校和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与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通过多种途径,有重点、分层次、多角度地开展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了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营造了安定和谐的校园育人环境,促进了学校的三个文明建设,促进了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迄今为止,学校已连续14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此外,近四年来,学校还获得了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河北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高校、河北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河北省家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和谐校园、承德市彩色周末活动先进单位、承德市园林式单位、无偿鲜血先进单位等三十多项(次)各种荣誉称号。《中国教育》曾以《春风催桃李 硕果满枝头》为题介绍了学校的经验。

一、推进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工程,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强保证

承德民族师专党委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在不断完善领导体制基础上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一是建立了检查监督机制。学校坚持每年对各系、部、处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并进行量化考核。二是建立了经费投入机制。学校每年用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经费在40万元以上,并逐年有所增加,保证了思想政治工作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三是建立了激励约束机制。把思想政治工作列入文明单位考核评估体系中,实行一票否决,学校每年考核一次,每两年评比一次,优秀者以学校党委的名义进行命名表彰,对不达标的单位取消评优资格。

二、实施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项目工程,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新思路、新手段、新机制

进入新世纪以来,承德民族师专党委实施了多项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项目工程,主要有方法创新工程、道德建设工程、德育网络构建工程、心理疏导工程、大学生思想教育与家庭教育联动工程、非典防治工程等。创新项目经验材料《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八法”》在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作为典型经验在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师生互动、载体推动、协调联动,全面加强道德建设》、《高校德育主题网》、《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实施心理疏导工程 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实效》分获2004、2005、2006、2007年度承德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项目奖,其中《高校如何抗击非典》还获得了2003年度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项目奖,《实施心理疏导工程 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实效》获得了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项目奖。2005年秋季开学起,学校又开展了“大学生思想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研究和这一创新项目的实施工作,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促进了全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实效的提高。我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些创新做法先后在《光明日报》、《河北日报》、《政工论坛》等报刊上刊载,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和知名度。

三、实施师德建设工程,为“三育人”奠定基础

承德民族师专多年来坚持以德治校、以法治校,不断加强思想道德队伍、思想道德规范、思想道德载体、思想道德环境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加强思想道德队伍建设,为以德育人提供人力保障。几年来,经过探索和完善,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思想道德建设网络;制定实施了《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学校注意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坚持开展“三育人”标兵评选活动,使思想道德建设落到实处。注意发挥“两课”教学的作用,形象生动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从理性认知向情感意志转化。二是注意加强思想道德规范建设,为以德育人奠定坚实基础。学校先后制定并实施了《教师形象规范》、《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系、班评比条件》、《学生公寓管理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抓好师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切实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三是加强思想道德载体建设,不断开拓以德育人的渠道。几年来,主要开展了五种载体建设:1.坚持开展“树立起人生路标”主题读书、征文、演讲系列活动;2.坚持开展“三德三做”教育活动;3.坚持开展道德自尊、学习自强、生活自立、是非自辩为主要内容的“四自”教育活动;4.坚持开展多种竞赛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5.自1995年以来坚持开展“立师志、铸师魂、树师表、养师德、练师能”系列教育活动。同时,每年举办一届校园文化艺术节,迄今已举办。还积极开展了告别不文明行为活动、道德文明示范街建设活动。

四、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打造高品位校园,营造浓厚学府育人氛围

学校千方百计营造一种师生和校园物质环境和谐相处、催人奋进的精神氛围和人文环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道德素质。2006年学校整体进驻新校园后,面对升本要求,重新确定了“一训三风” 并将校训镌刻在学校大门口;对校内各建筑物进行了命名,在校门口设立了两块高品位的校园导视图,在校内主要道路交叉口竖立了八个路标;建设了音乐喷泉、百米文化长廊和东西南北中(校钟)等景观;对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办公楼等大楼内进行了高品位文化布置,既有名人名言、伟人科学家,又有承德名胜古迹照片。2008年筹资100万元实施了校园绿化美化工程,在校园内栽植银杏、国槐、侧柏等各种树木12000多棵。2007年10月成功举办了庆祝建校100周年系列活动,对学校百年文化积淀和办学经验进行了总结,扩大了学校的影响。

五、实施系统教育工程,全程提高学生素质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篇7

【关键词】校园文化 德育工作 建设 联系 对策

前言

随着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道德水平与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德育作为提高当代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已经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是校园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基础,更是促进当代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要想使校园的进步与社会的进步同步,就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德育,以当代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来促进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因此,笔者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拓宽德育工作思路为题进行研究,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

1、校园文化与德育工作的关系

利用校园文化的建设进行校园德育工作的进行,是因为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开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我们就来对校园文化与德育工作的关系进行分析:

1.1 德育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

校园是育人的重要场所,而育人的重要前提就是进行德育。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行规范的重要手段。德育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需要以德育为中心建设。在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之时,校园文化的制度以及精神活动建设的关键点在于教育学生,这也就使得德育成为校园文化中具有主导性作用的因子。德育功能的发挥需要校园文化氛围的烘托,校园文化中的德育内容更使得校园文化具有管理作用。

1.2 校园文化是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凭借

校园文化进行教育工作者与校园管理者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德育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特色性的文化,对于学生的学习为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也可以使学生找到校园精神,校园文化可以与学校的教学文化进行结合,共同满足当代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校园文化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观念产生潜移转化的影响,更会以学生的个性与性格产生作用,使其得到积极地塑造。将德育教育与校园文化进行结合,可以使德育工作开展地更加自然,使学生更愿意接受。

2、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拓宽德育工作思路的对策分析

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推进德育工作的开展,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使二者得到良好的结合。下面,我们就来对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拓宽德育工作思路的方法进行分析;

2.1 从实际出发,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每一个校园都有其独特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应当是以本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为基础的。因此,要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拓宽德育工作思路,就要对学校的办学宗旨与教学目换进行深入分析,开发具有自已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有推动作用,更可以将德育工作进行整合,调动学生的德育学习积极性。学校可以开展多种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加之教师的配合,使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得到推广,从而可以广泛且深入地作用于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另外,校园文化的建设会使学校具有一个十分积极向上的自然课堂,学校可以将校园文化影响下的校园作为一个大的教室,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与实践,使学生将良好的思想品德进行发扬。

2.2 积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是精神层次思想行为规则的建设,学校更要注意学校内外环境的建设,为学生打造一个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良好文化氛围。从学校的自然环境来讲,学校管理者要注重自然环境的打造,利用植树活动使学生参与到健康校园文化的打造当中来。从学校的文化环境来讲,学校可以在条件允许的范围之内添加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雕塑或者是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长廊,使学生找到不思进取的精神动力。从学校的宣传工作上来讲,校园可以利用学校广播,对具有正能量的社会事件与校园事件进行报导。教学环境也是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校要通过教学楼设施的改革,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更要优化教学软件,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体会到与时俱进的优势。只有这样,校园文化建设才能使学生对进步进行更多的思考,将思考成果转换为现实,进行自我提高,促进德育工作成果的提升。

3、结语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与德育工作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德育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笔者从校园文化建设与拓宽德育工作思路的关系出发,对利用校园文化进行校园德育工作的方法进行分析。希望以此来提高校园管理者与教育工作者对于德育的重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德育工作成果的增多,促进当代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滕辉.论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建设[J].教育科学论坛

[2]巨虹.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德育效果[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篇8

【关键词】立德树人;职业教育;德育队伍;德育环境;德育工作新思路;德育评估体系

2012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奋斗历程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报告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其中,在教育方面,党的十强调: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党的十报告重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别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也就是要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对教育的殷切期望。简单的几个字:立德树人,却深刻揭示了我国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描绘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框架,并引领了教育工作的全局。

多年来,我校德育工作一直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学校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收效甚微,老师喊得声嘶力竭,学生却思想消极,不求上进;缺乏拼搏精神和进取意识;缺乏青少年应有的蓬勃朝气,最后落得学生能力羼弱、思想贫瘠、人格幼稚等。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几方面:首先是德育工作框架混乱不清,或虽有架子,无法在实践中产生实际效果。其次是德育工作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或有些领导和老师只停留在嘴上,没有真正下功夫。再者.全员德育成为一纸空文。开展德育活动,忙前忙后的是德育老师和班主任;组织德育活动忙前忙后的处室管理人员。很少有主动关心德育活动的其他教师。最后,德育工作方法陈旧,没有与时俱进,缺乏时代感,拉远了德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所谓立德,乃树立德业的意思,为大上,最好、最优秀的意思。树人是培养人才的意思。《管子・权修》中有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立德树人”,是指树立德业,给后代做榜样,培养人才的意思。党的十这个纲领性文件高屋建瓴地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对于教育发展的论述,让我觉得,学校德育工作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有了一个努力的方向,从此,学校的德育工作这个“老大难”问题好像很清晰地摆在我们的眼前,德育工作的思路也豁然开朗了,因为,党的十把我们一直困惑的学校德育工作的框架勾勒出来了。好好地领会党的十精神,立德树人,构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框架:

一、立德树人,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的队伍。

职业学校传统的德育工作机构,无非是学校领导――学生科(校团委)――班主任一条线的管理,直接而单纯,虽说分工清楚,但其工作效果却不敢恭维,因为这种管理体系严重挫伤了其他老师、特别是上德育课的老师的积极性,排斥了他们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参与和管理,也包括其他教育部门,也好像是跟学生的德育严重分离,教学是教学,德育是德育。学生管理变成完全是学生科、校团委、班主任的工作,其他部门事不关已,高高挂起,老师上班见人,下班溜走。德育工作被偏移成行为管理工作,有关部门心力交瘁,捉襟见肘。

党的十报告重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此引领教育工作大局,对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造,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传统的德育工作体系怎么能达到这个大纲的要求呢?2011年6月20日广东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团省委、省妇联联合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意见,意见强调,职业学校德育应大力加强中职学生、技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加强职业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职业学校要把班主任工作纳入学校重要工作议事日程,选聘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身心健康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每个班级必须至少配备一名班主任。加强班主任专业能力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启动名班主任、骨干班主任培养工程,培养一批素质优良的名班主任。重视中职班主任工作的研究,推动班主任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尊重班主任的劳动,班主任工作要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学校绩效工资分配要适当向班主任倾斜,使他们有时间、有精力、有热情做好班主任工作。要将班主任工作成绩作为教师聘任、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的必要条件,教师高级岗位聘用应向优秀班主任倾斜。职业学校工作表现突出的班主任可推荐为南粤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对象。

本人认为,职业学校德育现状首要任务,是理顺德育工作机构,特别是德育课老师在学校和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地位,让德育课老师参与班主任、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德育工作更科学化,更专业化。从专业角度上来说,德育课老师最适合从事学校的学生德育工作,因为他们才有足够完整、系统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去从事学生的德育工作,他们才懂得从道德、品德、政治、历史、文化、心理等角度去教育学生。但是,往往大部分职业学校都把德育老师冷藏起来了,或者边缘化,他们只是负责上德育课,而所谓的相关部门负责德育管理,这就是最大的浪费,很不合理的管理体制。

二、立德树人,建设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环境。

现在在各学校的校园里,并不是已经有很多的德育工作环境,而是极其缺乏,甚至很多学校根本就没有。所以,学生老觉得一进校园,跟进去一个普通单位一样,没有什么感觉,没有多少的校园气氛。

解读十精神,我建议学校在最显眼的地方,竖起一个巨大的“德”字,并且把它当成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据点,营造浓郁的品德教育的气氛,建设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环境。《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历来中国都很重视“德”,把立德当成是“大上”之举,当成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立德,完全可以形神兼备,靠形来营造充满正能量的环境,渲染良好的氛围,让学生一进校园,一看到巨型的、凸显的、醒目的“德”字,立刻就像有个无形的标准在约束自己,告诉自己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立德,就是树立起巨大的“德”字,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我相信,这个巨大的“德”字,很多就会成为学生的精神支柱,成为校园的一大景点。

印象中看过一间大学的图片,一进校园后要经过三重门:第一重是求知之门,第二重是拼搏之门,第三重是成功之门。经过这三重门,让人感觉到,飘浮的心、躁动的心、厌学的心立刻被挡之门外,学生的心瞬间静下来,摆脱世间的尘嚣,丢掉不安分的想法,心静如水,回到学校认真读书。一个小小的三重门,胜似老师天天声嘶力竭的说教,好过图书馆满馆的图书,美过满园的花草。关键是她对学生的影响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表达,是对学生春风化雨般的感化,特别是细节的教育,让学生自己去学会约束自己,学会自己去理解读书的重要性。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是由这些不起眼的、又能沁人心脾的文化小站所构成。

解读十精神,其次我建议学校认真建设德育阵地,把德育阵地当成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学校的德育阵地包括:宣传栏、墙报、黑板报、标语等等。学校德育阵地,有越来越丰富的内涵,只要你用心,出除了传统的宣传栏、墙报、黑板报、标语之外,还有很多有待我们德育工作者去开发和努力的地方。偌大一个校园,可以说到处都是德育基地。以前我们校园没有读报栏,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觉得学校好像缺少什么,好像没有多少文化的氛围,校园只是三点一线,学生不好管,跟学校关系对立,思想散漫。后来学校在校园显眼的地方开辟了一个读报栏,校园里的校风、教风、学风都好像有了好转和提高。

我们学校最近建立了一个“心理健康园地”,被学生称为校园的“心灵鸡汤”。主要强化“自觉重行规,努力促学习”的意识,着力健全学生的健康心理,并加强珍爱生命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成为学生可信任的基地,并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心灵抚摸,学生亲切地称这管的熊老师为:熊姐姐。

华南师范大学校园里有一个二十年前留下来的宣传园地:校园动态,她伫立在校园最中心的地方,只是一个小小的宣传版报,是由学校记者站的记者每天采访到的新闻提供稿件的,揭起“揭丑赞美,抑恶扬善”之旗,专门报道校园里的各种事情,评论校园的各种现象,成为学校的一个重要的宣传堡垒,受到师生的欢迎。不可否认,她的出现,对校园的德育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也专门派了一个党委宣传部的老师,专职对“校园动态”进行管理。二十年过去了,“校园动态”越搞越出色,发挥了重要的德育功能。

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很重要的示范、熏陶、感染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这是一个比喻,实质上是要求学校注重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一方面,栽种花草苗木,设置人文景点等,绿化、美化、净化校园,让学生在优美洁净的环境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当前我校的花草树木的保护工作、植花。

三、立德树人,拓展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十十分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建设,并对其中的重要环节作了重要指示,明确提到学校德育工作的出路,在于拓展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打破德育教育工作的僵局。

拓展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首先要做到:新时期的德育,应该把:“让学生全面成长”做为出发点。教育要培养全面的人,是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作为接班人,讲究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建设者,讲究建设祖国本领的获取。因此,让学生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学习,这样的学习具有全面性和深刻性;而学校提供全面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有前瞻性和启迪性。

学生成长要讲究“品质”,既是教育的理想所系,也是教育的追求所需。只有当学生的成长有“品质”的内涵,有“品格”的深度,有“品位”的高尚,学校的存在意义,就会不仅显示“物化”的先进,而且有“优化”的神韵。

拓展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其次要做到:德育工作不再虚化。提及学校德育工作,在教育界流传着一句话,“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是必须真正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拓展学校德育工作新思路。

新思路要求校长亲力亲为抓德育,校长是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更重要的是,要以校长的管理思想、管理作风、人格魅力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精神统领。同时,学校遵循不同特点的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道德形成的规律,积极支持和鼓励学校各层面,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形成全员德育的新格局,并加强和提高德育老师的地位,激发德育老师的的工作激情,形成以德育工作小组为载体,以一线班主任为主力,以德育老师为专业指导的格局。重视学生的德育表现,把学生道德行为纳入学期学生全面素质考核中。

教育就是通过课程把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这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没有必要把教育解读得那么高深,教育原本就不复杂。长期以来,我们奉行的是知识本位的教育,实施的是对学生的严管控制,依据的是标准答案,奉行的是灌输和强化训练,追求的是分数至上,培养的是听话的孩子,这往往剥夺了学生体验,探究的权利。

拓展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再者要做到注重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主要途径之一。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在课程中渗透德育,并在每一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有关于“情感态度”的目标,强调要把德育过程和智育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使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这是因为学校中德育活动最有效的载体就是课堂教学。

我们常说: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课堂的问题,这是肯定的,但是教育的问题必须回到课堂上才能解决。课堂是教育的基本形式,要回到尊重学生的天性和权益上,回到从学情出发的认知规律上,回到兴趣和需要上,回到体验和动手上,回到生活和情感上。虽然,学校和教师在主观上一直强调“教书育人”,但由于在管理上缺乏两者沟通的有效机制,学科教师难以在指导学生进行学科学习时顾及其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而班主任又往往力不从心,无法将德育真正贯彻到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生活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远离“忍受”,走出“接受”,走进“享受”。当一切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生命和情感发生关联时,教育便立马活起来了,仿佛鱼游大海、鸟飞山林。当一切的课堂开始交还给学生时,教育便随机发生质变,也便能完成知识与情感、能力、智慧的对接。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立足课堂的同时,要将课堂延伸到校外。要让我们的学生走进自然,走进农村,走进工厂……,要让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提高道德教育水平的生长点,要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成为德育工作新的切入点,大有作为的阵地和创新发展的广阔空间。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立德树人,构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的评价体系

首先的,适应专业教学管理特点,纵向构建职责分明,运作高效的德育工作三级管理体系,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估体系。

职业学校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在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上普遍抛弃了普通学校横向管理的“年级组制”,转而实施以纵向管理为特点的“专业部制”,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体系必须是与之适应的“校级、专业部级、班级”三级德育工作体系。在三级德育工作体系中,理顺三者关系非常重要,只有做到职责分明,各司其职,方能高效运转。学校三级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如下:

校级: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领导,德育工作小组主持日常工作,学生科、团委、学生会、保卫科、德育教研组等协助),负责全校的德育工作,注重工作的全局性、宏观性。着重在于对专业部德育工作的指导、督查、考评,主要抓好学校德育工作制度的建立,德育工作计划的制定,德育模式、德育目标的确定,重大德育活动的策划,专业部落实计划的督查,德育工作队伍的校本培训,德育工作手段和工作方法的示范和推广等八件大事。

专业部级:专业部德育工作小组(在专业部部长主持下,班主任、团总支、学生分会、德育课教师等协助),负责本专业部的德育工作,注重德育工作的专业针对性,在学校德育计划指导下制定符合专业部特点的实施方案,结合本专业部特点开展德育工作。

班级:教学班德育工作小组,(由班主任主持,科任教师参与,班委会、团支部、学习小组协助),负责本班的德育工作,组织本班德育活动的开展,从微观层面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其次,突出职教特色,结合德育工作的评估体系,充实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内容,促进学生职业素质提高。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普通高中德育工作有重大区别,能否抓住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有无特色,有无绩效的主要原因。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重要特点之一是应把专业意识,专业兴趣,职业道德的培养作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在职校生“学业、爱业、就业、择业、创业、乐业”上进行引导,让学生看到希望,看到前途,做到生活有榜样,奋斗有目标,学习有动力。把对专业的认识,专业前途展望,专业兴趣的培养纳入德育工作计划中,抓住学校德育工作和专业的结合点,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前途,了解其市场需求,工资待遇,了解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和素质要求,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剖析自己,主动地进行自我设计。把德育工作和专业意识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美好的未来展现在职校生前。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职业学校老师却丢掉了职业学校的学生的特点,像教育小学生一样,用中小学的评估体系来代替职业学校的评估体系。有一间职业学校,其德育工作的评估体系中有这么一段话:师生仪表、着装符合指标要求(着装符合身份特点,朴素大方,无化妆,戴手饰,染指甲现象和怪异打扮)。不少学校要求学生,不能化妆,不能空高跟鞋,头发男生不能过耳,女生头发不能过肩,不少职业学校,连毕业班的同学都要求每天都要空校服。结果,不少职业学校的学生,能在学校顺利毕业,却不能在社会学校毕业,一出去社会就水土不服,觉得不会说话,不会做事,不懂得跟人交往,生活上一塌糊涂,甚至有些同学,出去工作后几年都还不能适应下来。试问:已经工作的成年人,只会穿校服,牛仔裤,不会穿职业装、正装;只会留短发,不会梳披肩发,不会化妆,不会打扮,不会戴饰品----这能算得上是职业人吗?简直是没出过家门的孩子,没有断奶的婴儿,没有审美观的庸人,学校变成了是个走不出去的象牙塔。职业学校跟普通学校有一个最明显的不同:一脚在学校,还有另外一只脚已经踏进了社会,不要把社会这一大块忽略了!应该在德育评估体系上与社会接轨,而不是远离社会,脱离现实。特别是毕业班,学校应该在德育评估体系中加重职业素质的内涵,让学生的校园里就能学到职业的道德和规范,知道社会人的评估内容,已便尽快融入社会,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