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青年心理学结课论文8篇

时间:2022-05-04 05:58:15

青年心理学结课论文

青年心理学结课论文篇1

【关键词】青年教师的特点;问题;成长规划

一、研究背景

跨入21世纪,信息时代的来临,经济全球化趋势,高科技迅猛开发与运用,物质财富的空前增长。在社会变革和发展趋势的作用下,英语教育的重要性变得无可比拟。社会,公众对英语教育的期望、对英语教师的教育的教学素质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们愈来愈理性地认识到:英语教育的推进的成败关键在教师,而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直接影响到未来教育改革的成败。随着小学英语教学开展的逐年深入,小学英语教育作为英语教育的基础部分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英语学科开设的时间并不长,这个学科汇集了众多的青年教师,促进这部分青年教师的专业可持续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的关键一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且急需开展的课题。

二、英语学科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

1.理论与实践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转化的瓶颈难以突破。教师对已学的教学理论无法自如地运用到教学教育工作中去,有的教学实践工作又无足够的教学理论支撑。对自己教育教学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自己的思考很难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书面的总结,推动自己的发展。

2.能教与善教 大部分青年教师都能轻松地完成自己的教学教育工作,也都下意识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如何使自己的教学特色鲜明化,有效化,形成一个个性化,创造性的教学模式。如何使这些教学模式值得推敲,值得借鉴,扩大成果,形成影响。在参与的各项课堂教学竞赛和观摩教学中,要让教师不仅关注展示的那节课,还要关注课堂前、中、后的各个环节的设计和记录,做好课后的问题解决和反思重建的工作,保证上的每一节课能真正的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而不是追求短暂的荣誉和赞美。

3.科研与发展 青年教师都参与了课题组,但缺乏主动性,没有自己的主攻方向,别人参加了自己也参加。缺乏对课题的深入思考,无法领会课题的教学指导作用,无法将课题所研究的成果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在参与的各级课题研究中,如何真正发挥课题组这一研究平台,真正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成为教学实践中的“理论专家”。

4.时间与精力 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有发展的紧迫感,但不知如何寻求机遇,把握最佳机会,谋求最佳发展,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每个青年教师心中都有自己的目标,也积极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但青年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日常工作的忙碌,家庭孩子的负担,无成绩成果的收获。就形成了自己职业的倦怠,便安于现状,盲目前行。

三、对英语学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建议

校级层面的工作 创造发展氛围

学校牵头制定青年教师发展和培训规划、校本培训计划、课题申报研究等。建立“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专题网页,提供青年教师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的平台。组织青年教师上传教材研究小结、教材教学案例、教材教学随笔心得等。每学年都精选出部分青年教师优秀的教育教学论文、案例编印 “优秀青年教师论文、案例集”,供英语教师学习。

建立教师 “专业成长袋”,不断完善评价机制。由学校统一管理,定期检查。把每一位教师教育、教学实绩复印件存档,并作好专门的记载,以便学校能及时掌握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情况,有利于更好地做好骨干教师的培养、指导工作。学期年级组考核,学年学校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评优、评先、评聘职称的重要依据。并于每学期末评选“优秀青年教师”。利用橱窗、校园网等宣传推广优秀青年教师个人发展的心得和成长路径。

个人层面的工作 制定合理规划

我们提出了如下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即“自我认识和反思 ——理论的学习和准备——实践和行动研究——总结和专业提升”。这种模式与已往的模式(学校要求——学校组织学习——教师实践——总结)相比,更具有主动性、针对性、研究性,是青年教师成长的一种理想模式。为了这一模式的顺利实施与完成,制定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予以保障。而对如何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目前的研究与实践比较少。我们采取了三年专业发展规划、五年专业发展规划等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扎实有效的规划目标。在三年、五年的专业发展规划中包括了以下的一些建议:

在三年专业发展规划中

(1)读书是教师成长的基石。教师只有静下心来博览群书,吸纳先进文化精髓,潜心学习前辈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继承与创新并重,自己的文化素养才能不断得到提高。关于读书有一句名言“不动笔墨不读书”。把抄书、摘录、背诵作为增长知识、提升自己素质能力的重要手段。

(2)“名师教学”是教师成长的捷径。“教师的成长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么可供教师依靠的巨人是谁呢?是“名师”。教师要不断“学”名师,可通过观看特级教师的教学视频,整理听课记录,记录教学中的“闪光点”,值得学习的地方,如何借鉴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3)写作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写作是教师用文字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途径。写作能使你的心思更为缜密,精神更为集中,思维更为敏捷。写作和读书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只有写才能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知不足才能加倍地读。教师可以从一些随笔、反思性的小文章入手,不必长篇大论,引经据典,只要有感而发就行了。

(4)定目标,要成绩。在做大量扎实的理论学习准备的基础上,可给自己定一些实质性的目标。如,学历的进修,职称的评定,论文的发表,更多公开教学的机会……。

在五年专业发展规划中

(1)研究型 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能够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实现理论与实践中的相互转化,能够形成自己有理论支撑的实践的成果模式,有自己的个人经验总结集,随笔反思集等。

(2)智慧型 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的艺术,不盲从;课堂的驾驭能力,得心应手;能够合理处理自己发展与工作生活中的冲突,达到相互和谐。

青年心理学结课论文篇2

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思想文化领域,一元与多样、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本土与外来相互交织,社会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多样多变,社会思潮更加纷繁复杂。当代青少年作为思想最为活跃的社会群体之一,更容易受到影响。切实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深入领会中央精神、全面贯彻中央部署,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同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结合起来,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结合起来,同引导青少年成长成才结合起来,不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向深入。

一是加强课堂教学工作。小学的生活与品德课、初中的思想品德课、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课程,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渠道。要按照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要求,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针对青少年不同年龄段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修订完善义务教育德育、语文、历史、体育、音乐、美术课程标准,修订完善普通高中德育、语文和历史课程标准;积极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继续加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制定下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测评体系,全面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积极推进教学基地和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推出一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视频公开课。通过构建目标明确、内容科学、结构合理、学段衔接、循序渐进的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体系和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充分挖掘大中小学各门课程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资源,把知识传授与理论普及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耳、入脑、入心。

二是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生动形式,是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要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保证开展社会实践的课时,并把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毕业资格认定范畴。要深入挖掘课程和社会两种资源,充分发动学校和社会两种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局面。应在党委政府的统筹协调下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各类校外活动场所等,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践基地,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走出校园,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开展学雷锋活动,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验感受和认知理解。

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要引导学校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加强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为保障,积极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充分利用好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和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健康有趣的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开发优质校园网络资源,高度重视各种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及时发现、研究青少年关注的文化热点,积极倡导优秀、健康的文化,有效抵制不良文化。

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的能力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效果。提升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必须抓好提升教师素质这个关键环节。要严格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选拔和任用,加强对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训,使其成为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率和模范。要在师德建设中突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既重教书又重育人,既重言传又重身教,以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和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

五是加强理论研究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需要理论研究的强力支撑。要充分利用教育系统人才密集、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深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背景、发展历史及理论根据,深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主题、精髓、基础,深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途径,推出一批有创新价值的研究成果。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要针对青少年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创新理论普及的形式和方法,把宣传普及与释疑解惑、排忧解难有机统一起来,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青年心理学结课论文篇3

镜头一:

3月21日傍晚,西乡塘小学校园内已空无一人,但二(1)班的教室里,热烈的讨论气氛依旧持续着,谁也没有留意夜幕已悄悄降临。原来今天是两周一次的青年教师座谈沙龙会,主题是“教育教学的困惑研讨”。

镜头二:

“黄副,我觉得作文课特别难上,你什么时候上第二单元的作文课?我想去听一节课。”六(3)班的语文老师唐海瑜追上了刚上完课的黄副校长。

“当然可以,我安排在第四周星期五上午的第二节。你对我们上次讨论的问题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我现在有一点新的体会,想与你分享分享。”

“好啊,好啊,到我们的办公室去吧!”

走廊上,这对师徒边聊着边走向办公室……

镜头三:

“快点!一节课的时间不多,不能迟到了!”上课铃声一响,西乡塘小学五六个青年教师便脚步匆匆地走向阶梯教室,阶梯教室的门敞开着,组长李汶峰老师已经在那里等候了。这是西乡塘小学体卫艺教研活动的时间,分管教学的黄副校长和教导处的黄主任今天也来参加他们的活动。

背景介绍:

南宁市西乡塘小学现共有907名学生,48名教职员工。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共33人,占教师总数的68%。他们大多刚大学毕业,带着满腔热情投身教育事业,但他们在专业理论和教学技能上,却是经验不足。面对学校近年来教师队伍越来越年轻化的情况,西乡塘小学以“启动青蓝工程、成立教师沙龙、落实听课制度、坚持备课模式”为举措,推动青年教师从合格教师开始,向经验型教师发展,最终成长为骨干教师。

做法及成效:

1.启动青蓝工程,促使师徒共进

为加强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为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的教育教学能手,学校出台了“启动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的举措:每位青年教师由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导师主要从教学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包括钻研新课标和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课堂组织调控的能力、命题和分析试卷的能力、撰写教学工作总结和论文的能力等。学校行政领导、教导处和政教处形成合力,对师徒结对活动的开展加强管理,对指导教师和青年教师分别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导教师要全面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指导期以一年为一阶段;指导教师要每两周给青年教师上一次示范课,青年教师作好详细的听课记录;青年教师要尊敬指导教师,主动交流,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在该模式下,青年教师与指导教师形成了一种互教互学的氛围,师徒在互动中更上一层楼。

2.成立教师沙龙,营造交流氛围

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学习研讨氛围、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使青年教师尽快地成长为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学校开展了“青年教师沙龙”活动。

青年教师沙龙主要有三个形式:(1)研讨汇报式。由青年教师提出工作生活中的思想困惑或心得体会,大家研讨、分享或帮助解决。(2)咨询观摩式。定期邀请学校领导或有经验的教师介绍工作经验或就社会、教育热点问题进行访谈,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3)争鸣论坛式:平时青年教师注意收集认为有讨论价值、能贴近工作实际或紧跟时代要求的议题,在沙龙确定的主题讨论日中展开论述。

每次活动青年教师都积极踊跃地参与,受益匪浅。

3.落实听课制度,加快教改步伐

为了解青年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情况,学校领导深入青年教师的课堂,把听课落实到每周的工作安排中。领导们听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听课时要做到听、看、记、思、议有机结合;听课后要认真评课,及时反馈,肯定青年教师的成绩和优点的同时,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教学方案和教学管理的建议。周末对听课落实情况进行小结,并张贴在学校的公告栏。

听课制度的落实加强了青年教师们的紧迫感,教师们有了压力就有动力,从而不断取得进步。

4.坚持备课模式,增强研讨意识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核心,而集体备课对发挥教师团队的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集体备课主要采用“研究加展示”的方式。这一教研活动先后要经历几个操作过程:第一轮,同一年级组内的教师面对同一教材,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采取不同的教学设计,在不同的班级轮流施教,然后集体评议,个人修改;第二轮,每个年级选出一名青年教师代表在教研活动中进行展示,学科组的教师进行评课,执教教师进行二次修改,再执教;第三轮,为青年教师抓住一切机会,只要有城区级以上的课堂教学比赛,学校都为他们积极报名参赛。

青年教师们经过多个来回的备课、磨课、评课和反思,增强了研讨意识,锤炼了教学技艺,得到了专业化的发展。

青年心理学结课论文篇4

而青年教师是学校的生力军和顶梁柱,“青年教师兴则学校兴;青年教师强则学校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分局职代会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外国语学校应再造一批名师”的要求。因此,学校十分重视青年教师团队的培养工作,搭建成长平台,提升专业技能,积极创造条件,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铺路搭桥,使青年教师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做好人才保证。

总结这几年培养青年教师团队的工作,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我们认为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建设校园文化,营造青年教师成长的环境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在有专家认为,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场。这是启示学校需要创设一个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所需要的环境,要用健康的一流的校园文化去影响教师。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细节决定成败”的核心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是教师提升认识,形成凝聚力,践行学校文化思想的过程,是凝炼教师的进取精神和高尚师德,使教师乐于成为一个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正气正义,富有责任的外校人的过程。近五年来的30多名年轻教师,虽然毕业于不同的院校,但是到了我校,那种无形的核心文化让他们积极凝练自己,很快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争先恐后,迅速站稳了讲台,成长为一个学生喜欢、家长认可、学校欣赏的青年教师,学校两年被评为吐哈油田教育分局“青蓝工程”优秀单位。

二、搭建成长平台,拓宽青年教师成长的途径

一流的校园文化固然会激励青年教师,但要青年教师能持续快速成长,释放青年教师特有的激情和才华,必须搭建青年教师的成长平台,多渠道,多途径地为青年教师提供用武之地。

作为外国语学校教师,由于承载着家长和社会的厚望,承载着上级领导所给予的期望,很容易导致教师产生较大的职业压力,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思想。但是如果因之而不敢让青年教师承担各种岗位的工作,既是对学校的品牌化发展不负责任,更是对青年教师的成长不负责任。所以,学校放手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平台,并积极引导青年教师乐观面对生活和工作,养成在各种重要岗位工作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去积极从事重要岗位的工作,不断提升职业幸福指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搭建的平台中成长,在少先队辅导、班主任、部门干事、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重要岗位的多途径工作中不断成长,悄然成长。

以本学期为例,大队辅导员由青年教师担任,在27个班主任中,青年教师就占13个,11个教研组长中,青年教师为3个,还有9名备课组长,各部门干事中,青年教师有5个。这些青年教师不愧是外国语学校发展的生力军,充满朝气,充满活力,他们尽力工作,努力工作,显示出他们思维敏捷,具有独创精神的特点,不断地用自己新鲜的思想和青春的激情为学校的发展带来新的欣喜。青年教师王,潜心于班主任工作,方法灵活,贴近学生的心灵,深受学生的喜爱。她在分局第十次班主任例会上的主题发言《“o型血&胆汁质”---我的班主任之路何去何从?》从“职业性格“超越“自然性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以致用、品人vs读书、做不成“淑女”做“书女”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做班主任的经验,引起了全体班主任老师的共鸣。

三、制定发展目标,明确青年教师成长的方向

目标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明确的、有价值的目标能诱发人的动机和行为的产生,并指引人的活动方向。学校认识到“只有教师会思考了,才能教出会思考的学生。只有教师会制定自己的发展目标了,才能引导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发展目标”。学校指导青年教师建立教师个人专业化成长学年发展规划,让每—位青年教师教师设计自己的发展蓝图,明确个人的发展目标,有阶段性个人发展计划。能结合工作实际,结合学生发展实际,提出适合自己特点的个人发展要求,选择符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这个发展目标的具体内容包括个人专业成长现状分析和学年个人成长目标。个人专业成长现状分析,从优势与不足正反两个角度,可涉及课堂教学、学生管理、教学研究、教学设计、作业设计、理论学习等方面进行分析。学年个人成长目标。结合现状分析,可制定一个总目标。然后结合学校确定的青年教师成长具体方案中的要求,从自身素质、教育教学专著研读、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设计、作业设计、编制试卷、听课学习(确定自己主要听课学习的导师)教学研究博客、学困生转化、撰写教学反思、评课稿、教学叙事等方面确定具体目标,要求既要有数量,又要有质量。

学校要求在制定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更要落实行动,并建立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档案盒。档案盒的建设使青年教师的成长的积淀更加丰厚,体现了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过程,有助于青年教师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形成个性的教学风格和思想,为成长为名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中青年教师张老师的档案盒中整理了学科教师课改实验计划、小结,培优补差计划、总结,教师个人教学工作计划、总结,语文考试试卷、期末单科成绩表、试卷质量分析、学年个人成长计划、教师个人业务工作总结,课改教案、学习体会、论文、教学反思、听课记录、学生作品等内容,资料翔实,装订规范,很好的显示了青年教师的成长轨迹。

四、提升专业技能,加快青年教师成长的速度

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因此,作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专业结构、教育教学技能进行调整,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研究和反思,必须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经验进行整合,这是教育发展的时代需要,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教育分局教研室的指导下,学校很重视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

(一)课题研究体现具体行动

学校特别注重校本教研,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积极倡导“我的问题,我面对,我解决”的教研思路,要求注重过程,注重实实在在的成效,在研究课题中学校把申请的大课题具体细化为方便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小课题,以切实突出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在行动中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近几个学期以来,学校专门召开小课题研究交流会,推进小课题的研究。目前学校现有中语会课题一项,自治区教研室课题两项,分局课题四项。学校加强指导培训,营造研究氛围,重视实施过程,重视研究实效。在这些课题研究中,青年教师勇于承担研究任务,30多位青年教师中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研究任务,其中中小学语文组的孙、王、李、张等教师在自己的“录评课活动和论文交流活动”中,积极展示“积累与创新写作”课题的研究成果,勇于承担研究课,使课题研究和自己的专业成长紧密结合起来。青年教师王和尤,分别是本课题组的组长,两位老师怀着一颗谦虚的心,积极地开展工作,创造条件参加分局课题结题评审活动,提升了自己的研究水平。

(二)三类课程提倡勇于承担

随着“两基”迎“国检”工作深入进行,分局高瞻远瞩,站在时展需要的高度,站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高度,积极主动的开设了“三类课程”。但是,大多数老师对“三类课程”的认识还停留在理念认识阶段,因此,为学校开设该课程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学校明确“三类课程”的开设,师资力量主要培养青年教师,依靠青年教师来实施教学。所以,广大青年教师纷纷担任劳技课、研学课、国学诵读课,一边教一边学,学课程特点,学教学理念,并积极实施。在分局组织的“三类课程”教学研培交流活动中,青年教师火和李分别承担了研学课《实验教学法》和劳技课《制作环保手提袋》两节研讨观摩课,以学生为主体,重视问题探究意识,赢得了与会专家和听课老师的好评,特别是劳技课《制作环保手提袋》更是得到自治区专家的高度评价。

(三)研讨交流突出有效教学

近三个学期以来,在教育分局教研室的指导下,学校想青年教师之所想,急青年教师之所急,成立导师团队,借助录像设备,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举行“夯实各个环节,追求有效教学”的备课、授课、评课、论文交流“四位一体”系列活动。

备课,突出“智慧协同”。在整个备课过程中,导师引领,同伴讨论,青年教师归纳整理,通过全面读懂教材、全面掌握学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教学设计成为青年教师、导师、同伴的“智慧协同体”。

授课,突出“学生主体”。在授课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老师只起引导、组织、反馈作用,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走进教材、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自主学习体”。

评课,突出“反思成长”。在评课中,导师主评,青年教师反思。既整体观照课堂教学状态,又对照录像微观分析各教学细节,做到充分肯定优点激发青年教师的发展潜能,善意提醒不足防止课堂教学无效。使评课过程成为反思过程、激发优点、再次改进的“成长助推体”。

论文,突出“总结提升”。在论文撰写中,学校特别引导青年教师,既要立足于这节课,从课堂教学中挖掘素材,更要用新课程的理念关照自己的课堂教学,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自己总结提升,使自己的论文写作不仅仅满足于这节课的分析,而应成为自己一段时间以来以这节课为例的“总结提升体”。

一系列的教师专业成长载体的夯实,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青年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和“三类课程”的教学能力有明显提升。授课、授课、评课、反思、论文写作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

青年心理学结课论文篇5

关键词: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课程结构

中图分类号:G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0)04-0073-03

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在培养运动员的三级形式中是中级形式阶段,是我国培养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主阵地。鉴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及体育运动学校的功能定位,就学校办学思想而言,既要注重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成绩的提高,即“金牌效应”的追求,也要注重运动员在德育、基础文化课程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即“素质教育”的追求。但是,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重训轻文的弊病导致其在课程设置上出现运动训练课与文化课的比例失衡现象,其直接后果是青少年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缺失以及文化修养的下降。本研究立足于“六三”制整体课程观,系统探究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结构问题,以提升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没计的有效性,从而保证青少年运动员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以促进体育运动事业有效与持续的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辽宁省、广东省、河南省、浙江省等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相对集中的10所学校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调研 通过对“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国家体育总局信息中心数据库检索与该研究有关的文献,并进行整理与分析。

1.2.2 访谈法 走访了辽宁、广东、浙江、河南等体育局以及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领导及主管人员,进行非结构式的访谈,获取有关资料,并做梳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从课程结构各要素的比例关系看,文化课程门类开设比较齐全,但差距较大由材料分析可知,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文化课程开设了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等基础文化课以及解剖学、心理学、生理学、保健学、教育学等体育基础理论课,开设的门类相对比较齐全。但是,由于体育运动学校的管理体制问题,一些设施没备要求相对较高的学科如计算机、英语听力教学等开设情况相对薄弱。与同级的普通高中学生相比,体育运动学校的文化课程在掌握的深度与广度上存在较大的差距。

2.2 从课程结构各要素的空间关系看,必修课设置过多、要求过高,但缺乏灵活性从十所体育运动学校的文化课程设置来看,必修课与选修课关系失衡,学科课与活动课设置不当,表现为统管过死的现象。例如,语文、数学、计算机等学科课程所占的比例过大,而其他如劳技课、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课程等活动课所占的比例较小。调查结果显示,开设劳动技能课的学校仅4所,占12.9%;开设历史课的有12所,占38.7%,开设地理课的有13所,占41.9%。这使得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结构体系显得僵化,设置不均衡,不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2.3 从课程结构各要素的时间关系看,基础文化课与专业平台课的纵向组合有序性强,但掌握度欠缺由文献及走访可知,十所体育运动学校的文化课程受学科中心主义的影响,在课程实践中,从基础文化课程、体育基础理论课程、体育技术课程到专业训练课程等各类课程之间遵循了严格的逻辑开设顺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但是,鉴于各体育运动学校学生本身的学习动机问题、文化课教师的认识问题以及学校文化课教学评价的导向问题,学生对文化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浓、效果不好。

2.4 文化课程、活动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的课时分配不合理,缺乏必要的综合课程重训轻文的体育运动学校的一贯做为使得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及实践课程出现课时分配不合理问题,文化课程的课时被大量缩水,直接导致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文化修养的大滑坡。从资料分析可知,公共选修课仅占总时数的6.64%,专业课课时太多。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很少,自然科学和体育科学课程则相对较多。理论课的课时数较少,专项训练课比重太大,占总时数的46.69%。由此,这样的课时分配极不利于文化课程的开展,自然也不利于青少年运动员的成长。此外,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在设置上大都以单一课程形式出现,缺乏必要的综合性。文化课程课时分配比例的不合理是目前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现存的最大问题,课程设置上的单一性问题是造成青少年学生知识整合度差、知识迁移性差的问题根源之所在。

3 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结构体系的重建

3.1 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结构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3.1.1

均衡设置思想 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内容,是构建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结构、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关键。就文化课程而言,每一门课程在青少年和谐成长中都具有无法替代的价值,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的设置要体现德育为导向、智育为基础、美育及劳动技术教育起辅助的设计原则,充分关注全面发展与素质发展的均衡性,以保证青少年运动员的健康成长。

3.1.2 整体设置思想按照“六三”制的整体课程观构建课程结构,是构建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保障。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六三”分段学制,使青少年运动员的年龄跨度为小学和中学,基于课程的整体性特点分析,体育运动学校在课程安排上既要体现小学的基础课程,又要体现中学的课程,这既符合“六三”学制的整体课程观,也较符合知识传递的整体连贯性,更符合青少年运动员不同阶段的认知水平。所以,充分关注体育运动学校课程设置的整体性,以保证文化知识的合理解性掌握。

3.1.3 灵活设置思想 均衡设置各门课程的课时比例,整体设置小学与中学的衔接关系,并不是僵化的要求各门学科或领域在课程中平均设置,而是要有所侧重。应按照青少年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发展需要,根据课程的重要程度,按照一定的课时比例灵活设置课程。例如,文化课程和学科课程的比例约为81.9%,活动课程为18.1%;而每一学科课程的比例大约为20%,(可以根据情况做改动)。由于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特殊性质,文化课程与实践课程安排应该更加机动、灵活。

3.2 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原则

3.2.1 多样性原则 单一的课程结构只会造成课程结构的单一化,而多样性课程才是构建课程结构的前提。实践证明,单一的课程结构不利于课程整体结构的发展,也不利于课程整体结构的优化。因此,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

既要设置学科课程,又要设置活动课程;既要设置分科课程,又要设置综合课程;既要设置理论课程,又要设置实践课程。

3.2.2 整合优化原则 在设计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结构时,须加强各学科内部及各学科之间的整合,以突破学科界限,向跨学科和综合化的方向着手。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特殊性使得其在文化课程构建过程中不能设置过多的课程。因此,其课程结构的构建就要采取整合优化的原则,选取适合青少年运动员的学习需求、利于凸显特色,适合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开展的课程。

3.2.3 选择性原则

考虑到未来青少年体育运动员的不同发展路径,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结构应根据学科发展、教学需要、学生实际及学校办学条件等方面因素,开设若干专业选修方向以及足够多的系列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这既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扩大知识面,满足学生的爱好兴趣,培养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又有利于提高本专业的专业学术水准,充分发挥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

3.2.4 均衡性原则 这一原则的提出,主要是为了保持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各个课程之间的平衡性。只有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等之间保持均衡的发展,才有利于青少年运动员的发展,利于青少年运动员对于知识的全面掌握,最终保证青少年运动员身心的和谐发展。

3.3 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结构体系的举措 为了保证青少年体育运动员的身心和谐发展,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不仅仅要考虑设置什么样的课程,更要考虑所选择的科目如何有效的组合、排列以保证所选课程效用的发挥。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体系主要有以下的几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单一课程与综合课程相互配置;第二种方式是核心课程与个别化课程的相互配置;第三种方式是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互配置;第四种方式是系统课程与微型课程相互配置;第五种是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以及研究性课程相互配置。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文化课程结构体系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采用其中的任何一种配置方案。

3.3.1 精减课程 由于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特殊性,既要进行文化课的学习,又要进行必要的训练,这对学时的安排就显得十分紧张。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差,难于消化普通中学的所有课程。由此,必修课、限选课中的那些“可学可不学”、“可以自学”、“不学也能“懂”的课程须退出必修课,腾出课时补充十分必要的课程,做到少而精。学者吕爱风的调查表明,大多数校长赞成浓缩教材内容或者将浓缩教材内容与删减学科两种方法兼而有之。这就表明,目前的体育运动学校的文化课程设置过程中有一些课程设置的意义不是很大,可以用这两种方法来优化体育运动学校的课程结构。

3.3.2 既重视核心课程也重视边缘课程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新学科的不断涌现,是否将这些新的学科都纳入到课程之中这便成了一个争论的问题。由于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课程体系的容量有限和学校条件的限制,所有的新学科都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显然是不可能的,这须要将这些新学科按照某种标准划分,有些学科被纳入到学校课程体系。有些被排除在课程体系之外;有些进入核心课程,有些作为边缘课程存在。因此,为了促进文化课程的发展和课程体系构建的完善。不但要重视核心课程,还要重视边缘课程。

3.3.3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并重 必须课程是要求学生必须习得的课程,必修课程包含着民族、国家和人类社会共同的文化要素。选修课程是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等自由的选择一些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开设的课程。要调整公共必修课的配置,加大选修课的时数;增设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以缓解读与训、教与学的矛盾。

3.3.4 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发 上文所说的一些课程在某种角度而言,可以划分为显性课程。但社会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学生的理想信念形成、学习态度培养都是隐性课程的重要领域。隐性课程意识的增强是课程构建的重要内容。可见,隐性课程的开发具有极大的重要性。随着隐性课程研究的越来越深,就应该注重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隐性课程开发。

青年心理学结课论文篇6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师素质;优化新课程标准;潜能开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种素质培养,更是一种理想和世界观的建立,青年教师是教育主力军,同时也是新课程的直接承担者和课程改革的实施者,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将面临怎样的抉择?本文针对青年教师基本素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拟从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对青年教师基本素质要求的变化这一视角出发,以系统理论和教育实践为指导,阐述如何优化青年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提高青年教师基本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1. 青年教师基本素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秉持全新的教育理念,在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课堂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其中课堂结构改革是核心,增加了课堂活动课程、探究课程、研究型课程。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和发展理念,潜在地规定了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1) 青年教师要有广泛的专业知识和更强的专业适应能力。(2) 青年教师要有全面的和更新的教学技能。研究性课程、探究性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技能冲破学科的限制,变得更全面。比如,对于数学教师来说,应用问题经常出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各学科的问题,因此,各学科教师身上的技能,都应具备,且要有将它们统和起来的能力。活动课程、研究型课程具有很强的过程性和情境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恰当设计,故课程设计技能便也成为青年教师的一种必备技能。(3) 教师要有更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课程结构改革使教师面向一系列以前从未面临过的问题,如探究课程的教学、活动课程的实施、研究型课程的设计等,这些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一齐冲向青年教师,这就要求青年教师有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但目前我国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还不能较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主要表现在:(1) 知识面狭窄,基础知识薄弱,文理分割严重,知识结构不良,且缺乏应有的变通能力,只能依样画葫芦,不能举一反三,知识运用能力差。(2) 教学技能,把握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的能力不足。(3) 是研究意识不强,研究方法简单,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不强。(4) 教育教学中有部分青年教师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创新能力较差。导致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还不能较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但从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来分析,主要的原因有以下3个方面。(1) 课程目标中缺乏对青年教师基本素质的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受课程目标、教育目的的制约。现行的课程目标忽略了青年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2) 新课课程标准部分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例如,在前一章的习题中出现了后面几章的内容。(3) 教学内容与考试题的脱节。马克思说得十分深刻,“人的感觉、感觉的人类性——都只是由于相应的对象的存在,由于存在着人化了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1]青年教师基本素质的养成离不开生活、社会的实践基础,离不开课堂中的磨练。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就得从优化青年教师教育能力、动手设计课堂入手,再结合多派青年教师外出学习、改善教学的软硬环境等手段,一定会大大提高青年教师基本素质。

2. 青年教师课堂结构的优化

课堂是教师教育的主要载体,教师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优化课堂结构实现。优化课堂结构对于提高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促进青年教师素质和谐全面发展影响深远。

2.1 课堂结构优化的理论根据。

教师的课堂结构是指构成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各部分之间的组织、排列和配合形成。因此,课堂结构与培养目标是联系在一起的,课堂结构的优劣,决定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课堂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2.2 课堂结构优化的基本原则。

根据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教师教育课堂结构的优化,必须遵循以下五条基本原则。

(1)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在课堂结构优化中,师生应授受科学的知识、技能、方法。应重视课堂内容的思想性,结合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防止两者的孤立与脱节。

(2)授受知识与培养能力统一。在课堂结构优化中,要注意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和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

(3)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在课堂结构优化过程中,既要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知觉、记忆、想像、思维等智力因素的功能,加强各因素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智力水平,也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把培养非智力因素落到实处,使其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以使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4)反馈与调节统一。在课堂结构优化中应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地调节或强化课程设置,实现有效控制。

(5)全面与个性化相统一。在课堂结构优化中,课堂目标要指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的内容和形成要多样化,既满足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普遍需要,又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化的要求,从而具备一种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竞争的本领。

2.3 优化新课程标准。

在新课程标准结构上,要注重潜在课堂的建设,加强基础内容学习,设置多类型的课堂、实践性课堂、活动课堂和创新能力课堂。

第1层次——基础性课程。目前,基础性课程的设置,普遍存在着理论知识重复、负担重、效率低的弊端,没有体现基础性课程的基础性特点。从而导致目前大学生普遍呈现单向、线型平面的低功能的知识结构。为了克服基础性课程设置的弊端,首先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见多才能识广,才能拓展思维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习。其次是防止“偏科”,注重各学科的相互渗透,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为教师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2层次——实践性课程。学生的能力是在生活、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参与实践。通过实践能力课程实现理论向能力养成的有效过渡。一是研究新课标和新教材,提高教材研究能力。只有加强新课标和新教材研究,才能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得到相应知识的深刻思考。二是备课、写教案,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备课写教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是保证课堂教学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第3层次——活动课程。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方式,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源泉和动力。“人的活动是社会及其全部价值存在与发展的本原,是人的生命以及作为个性的发展与形成的源泉。”[2]活动课程应围绕青年教师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来组织。例如,举办“假如我是班长”(班主任、教师)等类型的演讲,对如何教育学生、管理班级等各抒己见,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或做一个小调查,并举办这类优秀调查报告的征文、评奖活动。总之,活动课程可以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同时又能锻炼学生的社会能力,以适应青年教师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需要。

第4层次——创新能力课程。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3]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教学的水平直接联系、互为反馈、相得益彰,如果教师拘泥于传统的机械性教学思维,就会阻碍学生创造思维的健康发展,使学生的创造力萎缩而失去生命。

3. 潜能的开发

教师教育中直间或间接地起影响那些潜在的、无意识的、非正式的因素,是对学生起潜移默化作用的教学方式。它蕴涵在学校的各种情境中,如校园环境、课堂学习气氛、教师人格、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生组织等,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重要影响。潜能的开发,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在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得到“文化心理层”某些内容的改变,从而使学生心理结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出现改变。

潜能的开发虽然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但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4]因此,在教师教学中,潜能的开发对教师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在教师教育中重视的课堂设计而忽视潜能的开发,强调掌握学科知识而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因素、个人需要和兴趣,课程设计中的“偏”现象,在学生身上留下了鲜明的特征,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学生相比,我国学生在逻辑、记忆等方面较擅长,而在创意、感情、交往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显得薄弱。所以,我们在优化课堂结构的同时,还必须高度重视潜能的开发,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发展,使学生个体的智商和情商和谐发展,成为善于学习、善于合作和善于创造的人。

优化新课程标准和潜能的开发有机结合,发挥“新课程标准”的整体功能,有利于促进教师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新课程标准的优化,使课程结构更加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灵活、学生更容易接受,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更有针对性,重视能力培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教师基本素质的形成。其次,潜能的开发,确立教师教育的主体文化,使学校的环境、人际关系、校园文化等社会学、文化学的因素为教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一片肥沃的土壤。最后,将新课程标准和潜能开发结合成一个整体,各自的优势和缺点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弥补,必然构成一个“新课程标准”的有机整体。这种有机整体是合乎规律地组成的,是没有内耗的整体,因而能发挥最大的功能,促进教师基本素质的协调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79

[2]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 课外校外活动(第11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

[3] 况平和.让学生从学习重负中解放出来——沙塔洛夫教学法评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87

青年心理学结课论文篇7

关键词 地方高校与区域特色文化 校园文化活动 价值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3.010

近年来,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高校青年学生对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水平要求在不断提高。为顺应高校青年学生的文化活动需求,团中央、省市共青团组织对高校青年学生科技及文化活动创新建设的高度重视,力求提高举办文化活动的质量水平,加强高校青年学生参与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增加活动的多元性和取向性。

随着近年来团组织在高校青年学生科技及文化活动中的挑战杯、科技节、文化节等项目为切入点,从而推导各项学生活动与特色文化相结合的运作概况,提出优化特色文化融入高校青年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及文化活动中的对策与建议。如何就地取材,用原汁原味的特色文化精髓如何与高校青年学生科技及文化活动相融合。通过发挥文化生态的功能,既让高校青年学生科技及文化活动当中有文化的时代感,又能够有特色文化的厚重感和近距离感。

1 探索在区域特色文化中为当地高校青年大学生的课外学术以及校园文化活动寻找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高校青年大学生课外科技及文化活动开展形式是多样化的,在与特色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是对特色文化的提炼,同时也是对特色文化的传承。从宏观的角度而言,特色文化与高校青年学生科技及文化活动相融合是一项特殊的系统工程;从微观而言,特色文化与我们共青团组织所开展的“一个杯”(挑战杯)、“两个节”(科技节和艺术节)都存在普遍的联系。通过挖掘特色文化与地方高校青年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及文化活动联系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探讨梳理相结合的种种纽带因素,对我们运用特色文化素材与推动高校青年学生科技及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效果。

首先,对开展高校青年工作而言,如何深刻理解和把握文化对高校青年学生课外科技及文化活动的内涵价值,进一步增强推动运用特色文化在开展高校青年学生工作中的自觉性、坚定性,就要求我们结合社会主义特色文化、挖掘区域文化,用文化的现实生态作用灌输到学生活动的整体策划中,从高校青年学生课外科技和文化活动紧密结合显得有必要。通过挖掘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优秀的理论文化精髓,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高校青年学生的科技和文化活动注入更具实效的生命力。对加强推动高校青年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和文化活动的理念、机制和工作模式建设都具有深远的实际意义。

其次,高校科技和文化活动形式日新月异,需要推陈出新。随着社会改革深化,创新驱动的时代要求。高校青年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及文化活动及共青团事业发展面临着新挑战,高校青年学生群体建设和工作的难点和薄弱环节之一也郁结于活动的理念设计和形式的多样化。因此,摸清文化与高校青年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及文化活动结合的基本状况和工作开展情况,及时掌握了解高校青年学生科技及文化活动工作开展存在的问题,创新工作模式、手段和载体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其中对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政策的识别、传达与执行作为高校青年学生科技及文化活动建设的重要一环,也开始备受关注。

因此,在高校青年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和文化活动当中更进一步地融入特色文化的元素,以文化自觉推动高校青年课外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建设,在高校青年课外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整个工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理应承担起我国特色文化的研究和传播的功能,紧密结合实际,努力贯彻落实,以实际行动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①因此,挖掘、运用五邑侨乡特色文化,发挥其品牌效应在高校青年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作用,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五邑侨乡文化的人本理念、文化凝聚力及寓教功能对于高校青年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启示、指导意义。

2 五邑侨乡文化对高校青年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价值实现的意义思考①

校园课外学术科技和文化活动在高校青年学生学习生活中是具有特别重要现实意义,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开展科技和文化活动是寓教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青年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过程都伴有科技和文化活动的有效启发作用。把中国梦的主题教育和高校青年学生高校青年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和文化活动开展相结合,是当下共青团开展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中国梦的正确理解就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推动高校青年学生对文化的认同就需要对中国基层特色文化的不断挖掘、不断创新。众所周知,运用鲜活的中国基层特色文化精髓育人去鼓舞人、激励人,用文化的生命力量与高校青年学生的科技和文化活动工作相结合开展,就是把高校青年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和文化活动与中国梦的文化主题教育具体结合的重要内容,把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成高校青年学生教育活动的具体。这样一来,既能够推动高校青年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和文化活动乃至共青团各项工作水平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又能使高校青年学生的科技和文化活动开展得更具有时代性和特色元素。

2.1 人本理念是五邑侨乡文化的灵魂,也是高校青年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的指导思想

侨乡文化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多维体,是侨乡人民在战胜困难,寻找凸显人的价值的理念,是侨乡人携手踏平崎岖,共度时艰的历史凝聚,侨乡文化的精髓正是围绕着以人为本追求生存到寻求发展的一部人类文明进步史。人本理念是侨乡文化的灵魂,也是高校青年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的指导思想。“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青年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者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在校园中得主体地位,心中牢固树立学生是校园的主人的观念。高校青年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在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研讨中不断调整,随着高校青年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理论有了深厚的理论根基,新时期的高校青年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注入了以人为本、服务为主的工作理念。如五邑籍的三十多位院士和五邑侨乡代表人物之一冯如等杰出人物的奋斗历程和精彩人生都是地方高校结合开展青年课外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抓手,这样以人为本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高校青年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创新的需要,更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五邑侨乡文化的人本理念对高校青年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启发、借鉴意义。

2.2 五邑侨乡文化的凝聚力对高校青年课外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意义

华侨在异国他乡艰苦创业,团结是华侨生存的基本条件。华侨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是华侨在异国他乡扎根生存的根基。这种相互关心、相互帮追的团结精神经过历史的沉淀而成为五邑侨乡文化的凝聚力。高校青年课外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是一项任务繁重的群体性工作,对象是人,要把人的工作做好,首要任务就是要团结人、凝聚人。高校青年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在任何时候都需要把凝聚力放在首位,只有得到多数人的认可才可能把高校青年课外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向着鲜明的主题推进。侨乡文化的凝聚力对高校青年课外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方面,在整个学校的高校青年课外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当中,组织者需要站在大局的角度,明确高校青年课外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的目标,分清高校青年课外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的主次,按照需要建设高校青年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团队。在这个过程中,团队的凝聚力是团队成功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用侨乡文化的魅力感染人、凝聚人,在整个校园当中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认同,达到一定的沟通默契,使学校所开展高校青年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更能得到集体的响应,学生团队及团队之间的凝聚力是至关重要的。用侨乡优秀的文化教育人、团结人,就能使学生团队齐心协力,共同推动高校青年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更上一个台阶。

2.3 五邑侨乡文化对高校青年课外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的寓教意义

青年心理学结课论文篇8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217-02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逐步扩大,高校青年教师已经越来越成为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学历普遍较高、知识面较宽,但大多未接受过专门的教师职业训练,教学经验积累少,社会实践经验不足等成为了制约其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所在课题组依托专门的教师教学发展机构,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尝试构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以期为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发展提供有效帮助。

一、前期调研

课题组在前期工作中,选择了9所“211工程”高校进行了调研,主要了解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实际状况。课题组设计了三种类型问卷:学校管理部门调查问卷、学科专业负责人调查问卷、青年教师调查问卷,共发放了学校管理部门调查问卷9份,实际回收7份;发放专业负责人调查问卷180份,实际回收151份;发放青年教师调查问卷1800份,实际回收1432份,有效问卷1417份。在此基础上,笔者对调研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二、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现状及影响其教学发展的因素

这项调研的统计结果表明:高校师资队伍呈现年轻化趋势。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在岗教师比例平均达44.3%;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青年教师数占总数的26.1%。青年教师学历普遍比较高,学术思想活跃,对教学工作充满热情。大多数青年教师来自非师范院校,缺乏教育教学教师所应该拥有的基础的理论知识和在师范院校会接受到的正规的实践和训练;尤其是青年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上岗,直接踏上讲台做一名教师,他们没有积累多少教学经验,有的可能只是对以前老师的认识和了解;所以造成了一种现象,青年教师业务素质的形成要靠在工作过程中慢慢积累和探索而形成。这些现象都是经过调查和统计过的,根据这些统计,学校的培养机制、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社会和学校对高校教师的要求、在求学过程中对学问知识掌握熟练的程度、工作生活学习中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在实际工作中对于课堂的实践管理等因素都会影响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综合能力。通过分析还能看出,青年教师相对来说会有比较看重的条件,主要有: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和职称评审政策;学校有没有或者能否有希望提供学习和交流、参加培训、出国进修的机会、学校对青年教师的重视程度、是否建立起培养青年教师的机制、学校的科研支持条件和科研团队的情况等。

三、构建青年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

江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是我国轻工、食品、生物技术高科技的摇篮与依托单位之一,2010年初成立的“江南大学教师卓越中心”是致力于本校教师教学发展的一大举措,希望通过中心的工作拓展出一条适合本校教师的卓越发展之路。

基于对前期调研结果的分析,并结合江南大学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教师卓越中心启动了江南大学2011~2012年度教育科学研究专项课题――“教师卓越工程”计划。以课题形式立项资助青年教师的教学理论研究以及教学改革创新,从而展示他们的教学成果、实践他们的教学理想,为学校培育校、省、部级“教学名师”提供平台。该专项课题接受全校青年教师组成项目组进行申报。教师卓越中心从中遴选并立项资助。中心围绕“教师卓越工程”,开展一系列青年教师教学发展活动,逐步形成了由青年教师、教学专家、教学咨询师等组成的,以项目组为主干,以系列教学发展活动为纽带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

“教师卓越工程”对每个项目组结题给出了明确要求,其中主要有积极参与青年教师教学发展活动;面向全校开设公开展示课;组织学院层面的主题教学、教研交流活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等。教师卓越中心的教学咨询师、学校教学专家库中专家,以及中心聘请的国内外教学名师全程参与各项目组的教学发展活动。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开展的教学发展活动,主要有:①卓越讲坛。聘请校内外相关专业的专家开设教育、教学讲座;专家讲座的视频在“卓越资源网”上展示,让广大青年教师共同分享、提升。②精品展坛。邀请教学名师、精品课程主持人、学生最喜爱的教师,结合课堂教学进行面向全校的公开课展示,聘请相关专业的专家予以点评,供青年教师体会和学习。③互动论坛。征集与设计一定的教学主题,通过“卓越资源网”网络论坛兼以“研讨会”等形式,搭建“擂台”,邀请青年教师作为“擂主”主持论坛交流。④卓越评坛。在“卓越资源网”上开设评论“窗口”,邀请教学专家就教学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盲点问题”、“病理问题”等进行评论,组织青年教师进行专题研讨。⑤微格教坛。旨在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技能,通过“自荐”、“推荐”、“邀约”等方式接纳青年教师的个性化要求,通过“微格教学”为他们提供“一对一”、“多对一”的教学指导服务。⑥教育技术辅导。此项内容既是从理论层面上让青年教师对教学的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能从实践中得到经验知识并提供的合适各种实际的技术指导;通过一些方式诸如开展教育技术研讨班,使优秀教师还有专家进行语言指导、案例演示帮助青年教师掌握需要的某项技术。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的构建,促使青年教师尽快融入了教学研究的团队;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与教学名师、精品课程主持人等面对面交流;鼓励他们参加专题培训、协助他们开展教学研讨会。教学专家也毫无保留地将自身的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通过这些实践探索,充分展现了高校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情,也反映出青年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的生机与活力。

四、总结

本研究基于前期的调研数据分析,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针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探索了一条以项目推动为形式、以教师卓越中心为依托、以教学专家为智力支持的青年教师教学发展道路。今后笔者会综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参考国内外高校教师发展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明确教师发展理念,积极探索教师发展的路径,研究教师发展的问题,为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师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余承海,姚本先.论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及其优化[J].高等农业教育,2005,(12).

[2]张大良,纪志成,周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体系与影响因素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09,(9).

[3]范彦彬,沈贵鹏.高校教师发展的经验与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10,(11).

[4]周萍,纪志成.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调查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