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武术文化8篇

时间:2023-02-14 13:58:51

武术文化

武术文化篇1

作者:次春雷 单位:吉林体育学院武术系

中国自古代开始就认为解决大众百姓的温饱问题,就可以获得“天下太平”,这对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耕文明国家来说,确实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最低生存保障条件。“太平盛世”可以体现中国人对“养”价值的终极追求。中国人眼中的“养”文化大都表现在“养护身体”、“养家糊口”、“修身养性”等价值观念上,这些内容都与武术发展有着一定的联系。人们通过习武可以使自己身体变得更加强壮,满足生命的需要,体现出“养护身体”的价值功效;习武者在武德的教化下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陶冶情操,改变了自己的性情与性格,满足了人们“修身养性”的需要;人们还通过习武获得了谋生手段,保证了自己和家人的长期生存资格,体现出“养家糊口”的作用。“养”是建立在“生”的基础上,同时又是一种对“生”的现实价值和意义的超越与升华。“养”是为了使人更好的“生”(即存在),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生命观”的深刻认识,表现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尊重以及对人自身的终极关怀。前些年有学者曾提出,“武术属于体育,但又高于体育”,国内学者对此观点颇有争议。笔者认为武术运动具备了体育的健身、娱乐、竞技等方面价值,但还包含了中国传统的养生价值,这个内容成为武术区别于西方体育的重要因素之一。西方体育的观点是“生命在于运动”,以“身体运动文化”为核心的思想;而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运动文化是武术,而武术所体现出的内涵则是以“运动养生文化”为核心的思想内容,集中反映出中国儒、释、道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处世原则,还表现出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以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东西方文化的焦点也在于对“和”文化的追求及“和而不同”思想探讨。武术本身所反映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其核心思想就是儒家文化中的“尚和中庸”、“和为贵”、“和谐”的思想以及对“和平”的不懈追求,而武术本身则具备“争斗”、“攻击”的性质,但这些内容不能代表武术文化思想内涵的全部。武术的自身功能特点与“和”文化的追求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但二者又具备了相互制约,对立统一,协调发展等特点。人类私欲的膨胀与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导致了战争的出现,而动用武力则是平息战争和稳定社会不和谐的重要手段,武力是解决文治以外最有效的方法,以武力的征服建立一个有秩序的新世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的精髓之一就是“以和为贵”,把“和”视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成为自古以来人们为人处事的重要准则和信条。佛家也有句名言叫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道家的主张则是“不争”、“无为”,“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思想。墨家所倡导的是“非攻”、“兼爱”。兵家的至上境界也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说武术文化在中国主流文化儒、释、道、墨、兵家中无论是提倡入世还是主张出世的思想都是期望天下太平而无争,愿世界和平。“和平”体现了武术与奥运,中西文化的共同追求,从奥运的“神圣休战”到武术的“止戈为武”的无处不体现出人类对“和平”的渴望,人类的渴望赋予了奥运与武术共同的神圣追求。中国追求和平文弱的民族性格,导致了不尚征伐,而尚和中庸的民族个性,所追寻的是在和平中求发展、谋进步、倡和谐。因此,中国历史重大战争都是出现在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性格同时决定了武术的价值取向,所体现出的是追求人类和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秩序文化。西方的民族性格主张尚力、尚强,西方人视竞争为生存之本,在竞争中谋发展、求生存。这些内容集中体现了中西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文化意境。武术对“合”的追想中国武术中“合”的追求主要体现在对“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形神合一”、“阴阳合一”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融入与思考。“天人合一”的思想起初所表现的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崇拜,认为自然的力量是不可抗逆的,人要生存就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渴望达到人与自然的调和。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中国古代人具有较强的现实感,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是造物主并主宰着万物,是宇宙并拥有强大的力量。“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人类一种恒古不变的精神追求。后来随着人们对大自然和事物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刻,“天人合一”逐渐变成了人类通过自身实践活动对自然规律的探寻,希望可以使“天道”为“人道”服务的一种追求。天人的追求决定了武术的和谐发展。“知行合一”反映出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重要的认知观点,在武术传承与实践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知行合一”的含义是“知”代表知识、认知;“行”代表行为、实践;知行合一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知易行难”、“知难行易”的矛盾。古代武术谚语有云:“既学艺,必试敌”,体现出古代习武之人对学习认知与实践价值的重视程度,反映了中国古人重视实用价值的观念与思维方式,形成了武术传承中“学以致用”的思想特点。“知行合一”的价值对武术传承质量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为武术的传承与实践提供了思想保障。“形神合一”是构成武术文化的基本要素。“形”指的是人的外部形态,也可以说是由外部形态变化而构成的武术动作与姿态;“神”指的是人的精神、思想,也可以看作是人内涵的反映。“形神合一”是形体与精神在武术行为中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通过武术行为反映出武术文化内涵的外延,举手投足间无不表现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具有东方特色的武术文化。“阴阳合一”是武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学说之一。“阴阳”可以说是古代哲学理论的代名词,用来说明一切事物内部不同属性的相互对立统一与转化的过程。因为阴有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等特点。“阴阳合一”辨证之道和对立统一的思想在武术演练与技击对抗中应用广泛,如武术中经常出现虚实、动静、攻防、刚柔、奇正等变换,无不体现出阴阳调和、多变的意识形态,丰富了武术文化理论体系。同时为武术流派的产生,如:阴阳八卦掌、阴阳五行拳、太极拳等拳种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参考。这些内容也反映出了中国武术的人文追求,集中体现出的是对“和合”文化的追求,其中“和”指的是和平、和谐,“合”相合、融合。在“和合”中求进步,谋发展,这也是中国武术文化的思想本源。

传统文化的内涵所反映出的则是“以人为本”的终极追求。而武术的追求并非局限在对“养”、“生”、“和”、“合”等文化方面的追求,我们可以以此侧面了解到武术的价值追求本身始终都是围绕着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从满足人类需要开始到完善人类需要而结束,不断为人的和谐发展与满足需要而提供服务,其主要价值功能就是为人类服务。通过武术运动使人自身以及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达到和谐完善的目的。武术运动发展的道路还很漫长,成为奥运特设项目只能看作是武术未来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奥运会后的发展才是武术运动所要面临的新课题。若想进一步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就必须要深度挖掘武术的文化内涵,使更多的人通过武术去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在继承和发扬武术文化的同时从中受益,以保证武术运动能够始终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不断发展。

武术文化篇2

面对外异文化应借鉴与吸收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各种文化汇集并碰撞,之后便会产生新的文化。纵观历史,中国文化是具有包容性的,历来对外来文化总是充满着好奇与不排斥。然而中国武术之所以博大精深,也与此特性有着紧密的联系。鲁迅的“拿来主义”是阐述了把外来文化有用的部分为我所用,从而丰富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这与费孝通的“在文化上应该相互学习、借鉴、交流和融合”观点不谋而合。中国武术要积极并勇于把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充分地、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拿进来,才可以促成中国武术自身的文化更新。把西方体育文化作为“他者”,来观照中国武术,才能更好的看到中国武术的不足与长处。关于应该引进与如何引进外来文化的问题上,费孝通的“文化自觉”指出“我们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文化群体之间既要充分认识和坚守自己的文化,又要善于学习借鉴他人的文化,彼此尊重、相互学习”。日本的柔道与韩国的跆拳道能在世界上迅速传播是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他们能为世界所接受,并能很快的融入世界体育文化行列之中,无不与借鉴西方体育文化中的精华有着很重要的联系。如果追溯历史,日本的柔道和韩国的跆拳道的文化“母体”,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他们之所以比中国武术走的靠前,与他们那种不断以自己本土文化为根基和吸取外来文化并创新出新型的文化密不可分。因此,中国武术也要积极融入这种文化碰撞与交流之中。中国武术在不断地向世界推广的同时,也要接受西方体育文化,也在接受西方体育文化的挑战。传播者应自觉地寻求着与西方文化的结合点。在交流中吸取西方丰富的文化养分,丰富自己、提升自己,同时还要坚持自己的文化本位,来认真地守护自己原始的文化记忆,避免传统武术发生衰变。韩国跆拳道和日本柔道的俱乐部在中国市场成功的运行,无疑是给予中国武术扩大受众面的借鉴,充分利用国外的高科技手段大力推广传统武术,并以西方的免疫学、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力学、生物化学来纠正传统武术中的一些缺陷和陋习。众所周知,最具有典型代表中国武术的太极拳,在太极拳研究领域也存在着种种困难与疑惑“,国内太极拳理论和实践的科学化研究水平整体不高,太极拳传统性技术的发展与完善,新时期太极拳理论架构建设问题以及管理部门在太极拳的继承、发展和国际化的传播管理观念落后”等等,与其整天的呼吁革新,不如放开视野地看世界,从西方先进文化理念中,找寻对中国武术发展有利的理论支撑。

面对武术发展应创新与交叉

文化与创新之间是唇寒齿亡的关系。没有创新,文化就不可能发展进步。一个国家如果文化创新的能力不强,或者创造力低下,这个国家和社会也就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与进步。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承载着精神、价值、观念,可作为一种文化引领,能极大地激发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归属感。中国武术为了达到这种“文化引领”,必须把“创意、创造、创新”作为关键手段。中国武术文化创新只有经过市场和消费者检验才能成长起来。在武术文化创新的过程,就是面向大众、面向市场、赢得人心的过程。面向市场并不是模仿与重复,不是把武术文化堕入低俗化、媚俗化和庸俗化的泥潭中。面向大众,也不是只是一味的迎合大众口味,武术文化创新要深入大众的现实生活,感受大众的生活实际,了解大众的精神需求,在与大众深度接触中,探索出一条武术文化创新的新路。在把握正确的文化脉动潮流中,抓住武术文化创新的根基,以提升大众的审美情趣,让大众在享受武术文化产品带来的快乐过程中真正感受到武术的精神力量,从而使人们在对武术文化创新的过程中追求“真、善、美”的目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各学科的交叉对武术文化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了,武术学科的交叉,也是武术历史的必然。武术文化创新,也要与其他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融合、结合。将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与武术学科的理论方法相结合进行创新,使其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而形成新的武术文化。武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不是简单的拼装,而是依存内在的有机联系,进过渗透与融合而形成新的理论和方法。创新发展的中国武术交叉学科是武术发展的新增长点,其作用在于:新形成的武术交叉学科可以健全和完善武术学科体系,增补武术学科体系中的某个环节,或丰富某类学科的内容;新形成的武术交叉学科的连锁作用,引发新学科的兴起;新形成的武术学科对原有相关学科具有重要影响,促进其体系和内容更新、改造和发展。

武术文化篇3

关键词 武术文化 武术教学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Martial Arts Cultural Heritage in Martial Arts Teaching

CUI Changsong

(College of Sport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266590)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oblem of the tradition of martial arts teaching martial arts culture. Firstly, there is help students from awareness of healthy competition helps to cultivate the national spirit of the students, to help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martial arts martial arts teaching martial arts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n made accordingly attention to establish a new concept of teaching martial arts, martial arts attention to clear the contents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as well as attention to ensure and increase the number of hours the proper martial arts teaching martial arts to achieve three strategic cultural heritage effective in teaching martial arts, and hope to be able have inspiration to carry out martial arts teaching activities.

Key words materials arts culture; material arts teaching; cultural heritage

1 在武术教学中传承武术文化的意义

1.1 在武术教学中传承武术文化有利于学生良性竞争意识的培养

社会的进步使得社会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励,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需要面对或者承受巨大的压力,这的一点对于学生来说也不例外。但是,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学生却存在无法正确的面对竞争的问题,极端的甚至为了在竞争中取胜而不择手段,从而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而武术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重视的是礼让的竞争观,讲究的是不为人先、大义服礼、先礼后兵的风度。在武术教学中通过武术文化的渗透和传承,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素养,促进学生个人素质和修养水平的提升,让学生在面对竞争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有助于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观念的形成。

1.2 在武术教学中传承武术文化有助于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武术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凝聚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可以说,我国武术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与我们的民族发展息息相关的,很多都是对民族精神的写照和反映。例如:我国武术文化中“公忠为本,精忠报国”就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武术教学中传承武术文化,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了武术技能的同时,受到民族精神教育,让学生的民族精神意识、民族精神素养以及民族精神品格都因此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让我国的民族精神得到更好的弘扬。

1.3 在武术教学中传承武术文化有助于武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是传承人类知识、进行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为人类文化传播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的途径。学校教育与“日承式”教育或者是“大众传媒式”的教育相比较而言,更具有精确性、系统性以及权威性,这一点对于武术教育来说已是如此。通过把武术文化贯穿在武术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实现对武术文化的精确、系统传授,以确保武术文化传授的完整性和科学性。而且由于学校是专家学者和科研工作人员较为集中的场所,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见解都会在此出现、交流、碰撞,从而对武术文化的创新性传承也会产生积极的促进意义。综上所述,可知,在武术教学中传承武术文化,对我国武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在武术教学中实现武术文化有效传承的策略

2.1 注意树立新的武术教学观念

自从武术进入学校教育教学领域以来,虽然武术教学的观念随着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但是在多数任课教师的教学观念中,武术教学仍然就是传授武术的攻防技术和武术套路,任课教师在开展武术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重视的仍然是学生武术技术的和武术套路的学习掌握情况,以及身体素质的发展情况,而却忽略了武术教学活动的文化传承和弘扬功能。如今要在武术教学中实现武术文化的有效传承,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这种传统的、滞后的武术教学观念,从文化的视角出发,去认识和了解武术中的文化现象,树立武术技术教学与武术文化传承相统一的、新的武术教育传承观,以更好地促进武术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2.2 注意明确武术文化传承的内容

注意明确武术文化传承的内容,是在武术教学中实现武术文化的有效的传承一个基本前提。我国的武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但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以及文化学和艺术学等诸多领域相关,而且还与中国传统的军事思想和医学理论以及社会习俗等多个方面存在密切的关联。因此,其所蕴含的内容非常繁多,甚至可以说是包罗万象。面对这样情况,在武术教学中进行武术文化的传承时,应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才能够在符合学校武术教育教学的标准和要求的基础上,实现我国武术文化传承的最佳成效,以尽可能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就成为了十分关键的一个问题。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在开展武术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就要注意对武术文化的挖掘和整理,通过科学的整理、分析、总结、和提炼,归纳出适合教育教学要求的、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有助于优秀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内容,剔除滞后或是陈旧的内容,以尽可能通过科学的内容组织和内容选择,让学生了解到我国武术文化的精华,实现武术文化科学、系统传承,切忌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问题。其次,还要注意明确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所要传承的武术文化内容。也就是说在武术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武术文化的传承时,一定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内容组织,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武术文化学习兴趣。

2.3 注意确保并适当增加武术教学的课时数

目前在开展学校武术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中小学的武术教学还是高校的武术教学,课时数的安排普遍存在偏少的现象,很多学校仅仅利用目前所安排的武术教学课时根本无法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而且由于目前很多学校的领导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武术教学的重要性,存在对武术教学不够重视的情况,某些学校甚至连现有的教学课时都无法保证,以至于对武术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传承造成了负面影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确保武术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有效传承,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通过宣传、检查以及考核等多种手段,来提高学校对于武术教学的重要性的认识,确保武术教学活动的有效落实。学校则应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注意营造良好的校园武术文化氛围,杜绝挤占武术课的问题的出现,并尽可能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武术文化课教学的课时安排,将武术文化作为武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促进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有效传承。

参考文献

[1] 栗胜夫.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研究[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武术文化篇4

关键词:武术电影;武术文化;影响;精髓

武术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仅是一种技击技术,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集娱乐休闲、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等功能于一体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上世纪二十年代,电影《车中盗》第一次将武术这种技术搬上了电影的荧幕,从此拉开了武术电影的大幕。随后,享誉世界的《李小龙》、《黄飞鸿》等武术电影相继走红。时至今日,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以及几代电影人的不懈努力,武术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市场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并逐渐在世界上掀起一阵阵关注中国武术的狂风。很多外国人习惯上称中国的“武术”为“功夫”,外国就有口口相传的“中国功夫”的说法。

武术电影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武术的传播与发展。一方面,它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熟悉并喜欢上了武术,继而迷恋和学习武术;另一方面,也让更多的外国人真正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武术。中国武术又称“国术”或者“武艺”,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等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徒手的或者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套路和单势练习。[1]

中国武术源于中国,但是属于世界。武术的影响不仅存在于中国,对于世界也有很重要的存在价值。在世界的范围内,人们都知道中国功夫,很多人都知道李小龙、成龙等优秀的武术电影人。

一、武术电影的精神影响

《天龙八部》、《黄飞鸿》、《少林寺》等武术电影里那些习武之人的铁骨铮铮总会让人萌发一种发自内心的钦佩之情,他们的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完美展现他们的精气神。影片中那些习武之人的精气神就是一种对于武术文化、武术精神的有力的宣传。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电影,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远大于电影本身,中国功夫就是其中之一。上世纪七十年代,李小龙一身漂亮的拳脚让世界为中国功夫发出了第一声惊叫,而到了八十年代,一个名叫成龙的男子改变了传统中国功夫电影硬朗的表现形式,让世界为中国功夫发出了再一次的尖叫。可以说,李小龙、李连杰和成龙等为代表的中国功夫巨星把中国武术电影乃至中国武术精神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武术不仅仅是一种体育,可以锻炼人的身体,武术还可以是一种精神,激发人类的内心灵魂。武术是我国的瑰宝,以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通过格斗这种形式来展现人的身体美。随着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广为传播,武术借助这种媒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武术电影的核心是武术,电影中所要表达的也是武术精神。武术是武术电影标志性的符号,武术精神是武术电影的内涵。司马迁曾经这么说过:“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生死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2]武术精神的精髓需要我们世人细细体味。

中国武术文化是一种朴素的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武术电影在极为丰富多彩的理论和技术中反应出较为深刻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中国武术文化,体现了质朴的中国文明。例如看成龙的武术电影,观众心里就会产生一种英雄气节。所以,中国武术电影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在冥冥之中就已注定。

武术电影传达的精神时时在社会上传递着正能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影响了很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影响很普遍。毫不夸张的说,武术电影的精神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指引的作用。每一部正义的武术电影,都能启发一部分人,都有一种精神注入到观众心里。

二、武术文化的认识

中国武术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有着极其深厚群众基础的传统体育项目,发展武术运动,对发扬祖国文化遗产,增强人民体质,振奋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武术文化具有兼容并包、道德至上、宗教中心、务实精神和恒久意识、崇尚权威、追求中和等得文化特征。

武术文化中的兼容并包:武术有几百种武术,有很多派别。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武术技术,各种拳法,腿法都兼容到武术的概念中。

武术文化中的道德至上:很多人都在武术文化中提到“道德”。不曾习武,先习德。每一个习武之人都对武德有着深刻的理解。中国武术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突出了“道德”修养作用,以传统的“美善统一”来协调习武者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以确立“德”与“艺”的统一,这既体现出对社会总体价值系统的继承,又能表现出根据自身的特殊“技击”行为特点,对传统的道德体系不断补充,以便于形成中国传统的无数道德理论的内涵,影响着习武者精神范畴中的特定的行为规范,即以德修身,以德养艺的价值观念。

武术文化中的宗教中心:几乎所有的习武之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的武艺只传给自己的弟子,从不外传。这就是他们的家族观念,传习限制。

武术文化中的务实精神和恒久艺术:每一个习武之人都是从小踏踏实实学习武艺,扎扎实实的练习。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他们提倡“艺无止境”,总是在不断地努力、刻苦的练习。希望自己的武艺能在不断地练习中得以提升。

武术文化中的崇尚权威:从各种武术电影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每一个派别都有自己的掌门人,创始人等。每一个成员都很尊重自己的掌门人或者创始人。他们骨子里有一种很明显的、很突出的门第情谊。

武术文化中的追求中和:武术的内涵离不开儒家、道家、佛家的精髓。是这三家的思想主导着武术的精神。

另外,武术本身是一项体育运动,武术锻炼应该与人的身体健康相吻合,要想提高武术锻炼的效果,习武之人就更应该注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身体的统一和谐。哲学中所谓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指人要与自然和谐统一,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人的行为和内心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其实反映的就是讲述道、理和自然的意思。在武术电影中经常出现“知行合一”的哲学观,“知行合一”其实是武术界最推崇的,是武术的认识基础,也是武术发展的必要机制。只有习武之人知其行为,晓其结果,武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武术文化也与哲学理念相辅相成。

三、武术电影与武术文化的精髓

中国的武术电影或者是武术文化的精髓都体现为“侠”。武术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入了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侠”文化,这种“侠”文化让武术文化保持着非常独特的个性,也成了武术电影长青不老的灵丹妙药,给中国武术电影爱好者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精神震撼。武术是武术电影中的核心,也是电影要表达的主要对象,离开了武术,武术电影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但武术电影如果没有了“侠”文化,那也就失去了灵魂,也就失去了中国武术的独特魅力,也就不能吸引全世界人民关注中国的武术了。

“武”和“侠”本是武术电影里的最独特的东西,对于武术电影来说,“武”就是电影的本质,“侠”是电影的内涵。电影通过“武”来表现“侠”。电影里的“侠客”就承担了这种“武”和“侠”的表现体,侠客使用武术动作把“侠”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喜欢武术电影的中国人心中都有那么几个侠客深深地感染自己,如李小龙、黄飞鸿等等。武术电影的核心是武术,离开了武术也就没有了武术电影,而武术电影里没有了侠义,武术电影也就失去了其灵魂,中国的武术电影也就失去了东方的独特魅力,武术文化也就缺失了很重要的一方面。所以,侠义也是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四、结语

我们应该知道,中国武术并不是电影上华丽的拳脚与特技,也不是荧幕上漫天飞舞的剑仙。中国的武术,应发于防身,立于健身,博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中国的武者通过电影形式正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发扬中国的武术文化,传承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武术精湛的技艺,武术有的武术精神、武术文化都是我们中国甚至可以说是世界的一笔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武术文化篇5

关键词:武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发展

文化是一种积淀。武术是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是一种文化形态。从文化层面看,在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其更多地已从体育属性转化成文化属性。现今文化软实力崛起之际,文化传承价值的重要性即突显出来。文化传承的中心问题是传承的文化核心价值问题。教育即传承。在现今以竞技武术为主导模式发展的时代中,对武术的文化诉求,自北京奥运会之后,已凸显出武术的多元化发展并从技术层面向文化层面嬗变。并且,武术作为一项传统体育项目,其文化体系庞大且复杂,尤其是武术应具有的文化核心价值问题。武术文化又将如何在文化语境下发挥其自身的文化价值和功能传承发展,将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

1.武术文化的构建体系

武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精深的文化底蕴是其传播的根基。中国武术文化内涵既深又广、既本质又表象,不仅具有传统文化的共性反映,又具有武术运动本身特有的个性内涵[1]。武术吸收了儒家、道家的思想,着重强调个体在群体中赋予的多层价值体现,强调在实现个体价值前提下,实现精神的自由以及与外界的和谐,为习武者追求人生理想道德的实现奠定心理基础。使武术文化“大我”与“小我”的价值观更具有人文主义精神。体育运动决定着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从现代文化学视角看,传统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不仅为体育运动提供了核心的理论基础,还决定了其各种具体形态和模式[1]。对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传承,更需要建立在人们思维和生活方式之上。

2.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

近年来,武术文化放置于全球化语境下的探究已经成为当前民族传统体育学中的“显学”,并在一定程度上突出和彰显了武术的文化属性[2]。它作为一个文化载体,武术文化由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其主要核心价值取向的侧重点亦有所不同。

2.1武术的产生、发展,决定了武术的技击防身价值

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人们在自然环境中存活下来。自冷兵器出现以后,随之社会价值功能的转变,生产技能也随之转化成军事战斗技能。军事战争的频繁加剧促进了武术的发展,使人们在实践中学会了多种技击技能。由此可见,人类在这种对抗击打过程中,不仅要随时保护自己的性命,防止野兽或者其他人类袭击的可能。因此,在武术的发展中注定具有防身技击价值。

2.2天人合一的内外兼修理念,决定了武术的健身、养生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意识到了原始武术的健身价值,在南北朝“谱”的出现,使得武术的理论发展具有历史意义。从太极拳论中“动静之极,阴阳之母”,再到形意拳中“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注重精气神的修炼,以此体现了自我“内形于外、重在外在”的身心和谐的运行特点。

2.3崇德思想下的武德要求,决定了武术的修身价值

“武以德立、武以德先”在汲取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传统道德的“忠、义、信、刚、毅、勇、诚”的道德条目为价值内核,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为处世手段,形成“外柔内刚、刚柔相济锐意进取”的道德准则。武术的练习特别是追求较高技艺的过程中,需要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不仅能培养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也是一种修心养性的重要手段。所以,武术教育是一种修德塑人、培育人们健康体魄和高尚灵魂的过程。

3.武术文化核心价值的可持续发展

利用学校为载体普及推广武术运动。学校是体育的摇篮,是原始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的必由之路,给武术在学校体育中的发展带来了契机。鉴于武术文化核心价值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我们要充分借助学校教育平台,为武术文化核心价值教育传承积极营造适宜的环境。将武术作为特色教育活动引入学校体育,建立“从娃娃抓起”的传承保护意识。将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继承和发扬民族体育文化放在首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武术经过学校这个人生成长的必经之路后,就会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接受,从而完成普及和推广。

利用媒体的寓教功能传播武术文化。媒体是当今人类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手段和工具,属其文化载体,其功能是多样性的。如影视媒体在教育层面上,主要有寓教于德的教化功能;寓教于美的审美功能;寓教于新的信息功能;寓教于变的调整功能;寓教于乐的娱乐功能。武术文化的传播需要充分利用媒体的传播功效,通过荧屏、报道等媒介对一些武林豪杰演绎了一幕幕关于尊师重道、自信自强的故事。成龙、李连杰、李小龙等也都是青少年心中的偶像。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媒体的作用是巨大的。由于媒体强大的寓教功能,在武术的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其作用不可或缺[3]。

4.总结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武术文化核心价值成为武术发展的主要动力。通过寓教的形式传播使之更好地为人们所接受,媒体与教育是武术文化的重要传播途径,也是传扬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文化核心价值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武术文化核心价值的继承和传播的有效途径。通过武术教育不仅可以使受教育者强身健体,还能够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高尚、具有民族精神的人。

参考文献:

[1] 迟明莉.从武术文化核心理论谈武术的发展战略[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142-145.

武术文化篇6

众所周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武术也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中国武术从古至今便传承武德、武魂等高尚精神,其独特的方式同样吸引着人们前来学习探究。武术的类别较多并且动作复杂,通过影视传媒便能够对任意一种武术形式进行详细介绍。由于影视传媒现已经成为中国主要的文化传播方式,并且传播的对象及其广泛,因而武术文化传播通过武术影视进行传媒将会取得显著的成果。

二、影视传媒的特点

首先,影视传媒具有试听兼备的特点,因而能够让大众更加直接地接受资源信息,从而让传播效率更加广泛。现有的大众媒体传播媒介通常为广播、文刊、网络等,其中文刊类主要是通常视觉直接进行传播,广播通过听觉传播,影视传媒则身兼视觉、听觉等传播途径,因而更加能够引起大众的关注。其次,影视传媒能够反映真实的场景,因而便能够将剧情、人物进行真实地还原,从而达到历史重现的目的。所以大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便能够直接获取影视所要传达的历史信息。而在高科技发展速度较快的今天,影视传媒更加注重让观众享受身临其中的感觉,在影院中设有的3D立体观影项目不但让观众能够真正融入一部电影中,同时也能够让观众体现到不一样的观影乐趣。最后,影视传媒能够将大量的信息进行传递,从而引起大众的反响。而影视作品通常经由卫星或者无线电波进行传递,大众在家中便能够进行观看。

三、武术影视传媒的主要方式

(一)武打电影

众所周知,电影比电视起步较早,并且其深远的影响力一直持续到现在,而武打电影一直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追捧。我国武打电影通常包括多种类型,拍摄电影的题材十分广泛。中国早期的武打电影明星以李小龙为代表,其在电影中所展示的武术类型为截拳道。而李小龙所演绎的多部电影也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追捧,如《猛龙过江》《龙争虎斗》等均取得了过亿的票房。

(二)武术类电视作品

武术类电视作品的起步则晚于电影,电视其受欢迎程度却与武打电影持平。而武术作品通常包含多种类型,如武术争霸赛、武术纪录片、武术娱乐节目等。由此可见,通过电视进行武术作品传播也成为当今武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

四、影视传媒对武术文化传播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武术在中国文化历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发展时间已经长达几千年。中国武术逐渐走出国门并代表中国文化进入到世界人民的眼中,而真正将中国武术展现给世界的就是李小龙与成龙两位武术巨星。他们在电影中一直向世界传递中国人的自尊不可欺,并秉持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此外,他们在电影中所饰演的角色通常展示了多种武术类型以及高超的技术动作,从而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极力称赞。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世界人民才逐渐体会到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并进行钻研。由此可见,武术影视传媒能够完整地表达人物的动作以及声音,从而利用图像的方式进行传播。这样不但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同时也能够让观众及时融入剧情并提高观众的知识面。此外,武术影视传媒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例如,在《少林寺》播出后,河南嵩山少林寺便成为了大众的必去之处。这样一来,大众在参观的时候便能够直接了解到少林寺的相关文化,同时也能够体验到武僧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武术影视传媒对武术文化传播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与此同时,影视传媒还能够利用先进的媒体设备对宝贵的武术文化进行保存,从而利用电视、电影等媒介进行信息传递,这便是武术纪录片。通过对宝贵的武术信息进行录制,这样就能够避免武术信息的丢失或者失传等现象。通过纪录片,大众能够清晰地观看到每个武术动作的细节,从而便能够做到在家中进行习武。例如,《太极拳》纪录片便受到老年人的广泛热爱,由于太极这一项武术运动动作十分柔缓,十分适合老年人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与此同时,武术影视传媒也丰富了教学手段。由于人类的精力有限,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难以做到精神十分集中,所以在现场学习时便会漏掉许多动作。但是,通过影视传媒练武之人便能够对自己较为薄弱的地方进行观看从而进行弥补。影视传媒的信息会一直留存在互联网中,因而便能够为练武之人提供借鉴。另外,在一些大型武术比赛中,录制人员通常会对全程比赛进行录制。诸多热爱武术的人们无法亲自到场观看,而影视传媒便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大众可以在赛后利用网络媒体进行观。通过研究我们能够知道,武打不但具有竞技功能,同时也具有娱乐表演等功能,而这些功能不但丰富了大众的日常生活,同时也能够让大众更加关注武术,从而将武术文化进行传播。例如,《卧虎藏龙》这一部武侠电影,在电影中每一位演员们就身兼其独特的气质,并且通过诸多唯美的场景以及漂亮的武术动作向观众展现了十分洒脱的精神,这就给予观众诸多美好的向往。这不但让此部电影大获好评,同时也让众多演员走向国际。而演员的成名也能够对武术文化传播起到促进的作用,如李连杰便已经成为中国武术协会的形象大使。李连杰因出演诸多武术电影被世界人民所认知,其所具有的国际影响力能够将中国武术文化进行世界传播。因此,李连杰便开发了太极拳市场,从而带领太极文化真正的走出国门,进入世界人民的眼中。最后,武术影视传媒的另一功能便是促进了经济发展,从而推动了武术文化发展。通过影视传媒,武术不但被塑造成令人崇拜的运动,同时也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与热爱,这在无形中便促进了武术经济需求的增长。在早期时,中国便提出了“以武养武”的发展路线。在此过程中,通过将武术器材以及相关的武术录像、图书进行推广售卖从而达到获取武术经济收益的目的。

(二)消极影响

同时,武术影视传媒也是一把双刃剑。尽管武术影视作品对武术文化传播起到了推进的作用,但同时也对其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由于影视作品通常对现实进行夸大、虚化,就导致了脱离现实的现象。一些武术影视中的人物通常为了达到剧情效果而身兼现实生活中不能达到的能力,如刀枪不入、飞檐走壁等。由于影视媒体的受众对象通常十分广泛,而对于一些青少年来说就极容易被剧情所误导,从而引发诸多事故。此外,影视传媒也忽略了武术的真正内涵。一些传统的武术比赛现在已经成为人们娱乐的项目,这严重违背了武术的文化内涵。由此可见,在武术影视传媒的过程中观众需要明辨是非,这样才能够对武术内涵进行真正的了解,并且发扬中国武术的强大。

五、结语

武术文化篇7

文化包罗万象,有器械方面的、有体制方面的,有举止方面的,还有理念与心灵方面的。之中,表面文化例如生产用具等穿透力稍强,方便传扬;而深层次的文化例如思考模式、文化底蕴、潜意识等穿透力稍弱,不易传扬。武术的深化层面的文化传达了武术哲学理念、武术思考模式以及武术的价值理念,它是隶属思想层面的东西,需要依靠思考模式与传统文化学识才能有感而发,所以通常是难以理解的。尤其是其回味悠长的历史文化韵味、精深的理念,需要花费很多精力才能明白。因此,武术文化的穿透力稍弱,这就是武术文化传扬的障碍的一种。众所周知,我国武术兼备了道学、儒学、兵法等方面的理论的精髓,并将之作为自身的举止标准。然而,尽管我国传统道法对武术的帮助甚大,但是家喻户晓的文化就应用易懂的方式表现出来。到目前为止,我国武术文化过分笼统,不但国外研究人员感觉摸不着头脑,就连我国的武术修习者有时也是一头雾水。而上世纪70年代的功夫巨星李小龙掀起的武术修习狂潮却是一个例外。李小龙功夫片所传达出的意韵在当时的时代有其特殊性,也符合世界范畴内的审美理念。易于理解的文化表现模式,使世界认识了李小龙,并认识了中国,使电影观众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了李小龙和其背后的中华文化。中国武术文化传播必须是偏重叙述、看重体悟、贴近生活、朴实无华的,同时贯彻了我国的文化传播方略。而我国深厚的历史底蕴使得武术文化传播变得墨守成规,这样,只能堵塞传播路径,使民族文化传播成为空谈。只有当文化传播不再固步自封,并展现出通熟易懂的一面,武术文化的穿透力障碍才能解除。

2、过渡重视自我修习的武术观———武术文化的渗透力障碍

软实力竞争的最关键的方式就是针对外邦的文化传播和文化沟通。在如今这个信息化时代,比的就是传播技能。做到这一点,本国的历史文化就能漂洋过海,达到传扬的目的。新时代以来,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互联网的普及,文化的传播途径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化的。我国武术由于遭受传统修习理念的约束,使得源远流长的武术文化在信息化时代的“攻势”下大败亏输,并且已远离了生活的主流。大众普遍以为,武术只能自己修习,武术运动则只是用来强身健体的娱乐活动。而实际情况是:传统武术的修习周期很长,修习十年或几十年的人不在少数。它也逐渐演变成满足人们精神层面需求的一类功法。尤其是一部分上了年纪的武师以提升自我的修习技能并达成“天人合一”的意境为终身目标,他们觉得武术的最高意境是“谐和”,是一种均衡。大众回味着武术以往的成就,然而却无法很好地继承中华文化。目前武术的功效与价值都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多元化的健身形式、娱乐形式,使我国大众开始喜新厌旧,并对武术文化生出了一丝厌烦情绪。当各种武术道场开始遍布大街小巷时,中国传统武术正在被边缘化。以往的亿人修习的传统武术正在没落,而大众不得不借别国的武术来体会竞赛精神。而细心观察我国武术传播的过程不难发现:武术的世界范畴内的传播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武术要发展,就应让其适应市场,不能再沿袭以往的武术文化传播制度,应使武术适应市场发展的客观需求;同时,不能再让我国武术在夹缝中求生存。因此,过度重视自我修习的武术观,是我国武术文化传播的第二个障碍。

3、重仪典、轻细节———武术文化形象力障碍

儒学的创始人孔子主张用传统礼节和制度来管理社会,在该类伦理理念的引导下,中国武术被看作培育人仪典和礼节的代表,它倡导无序竞争和谦和的君子作风,让所做事情有回旋空间。然而作为一类民族文化,不能让其传播流于表面。中国武术中的抱拳是进行武术切磋或武术比赛的礼节,没有硬性规定让武术比赛者要做到赛前抱拳,这只是文化惯性使然。武术切磋前的抱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谦和、尊重等都是其表现形式。然而,大家在武术竞赛中,仍然可以发现很多不受约束、不利于民族形象塑造的一部分不良习惯出现,例如:武术标志、武术着装、武术仪典都不符合标准等等。到目前为止,武术体系中还没有形成一致的形象要求,各界武术人士正在为此不懈努力。中国武术的各类仪典都应标准化,例如:武术竞赛的宣扬观念、武术竞赛中的音乐、武术竞赛的开闭幕式都应注意一致性。而受到儒学文化熏陶的日本和韩国,在其传统的武术竞技项目中(通常指柔道和跆拳道)都有较为严苛的仪典标准。日本、韩国两国的武术项目在其热烈的竞争中都能保持礼貌,这一点是值得称道的。武术的礼节是再简单不过的了,但是在竞赛中大众仍然能够发现不遵守武术道德的情况出现,也会看到参赛选手不遵守武术礼仪的现象,而武术准则中也未进行明文规定。在武术竞赛的规划过程中,武术比赛服饰的规划、场地周围广告的规划、武术竞赛中的歌曲播放等等,其民族元素还少之又少。尽管这只是细节,但却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武术文化底蕴,它对人的修养身心与道德归化有着显著的影响,也是提升武术软实力的前提和基础。举一个例子:大家在看世界杯时,自然而然地就会知晓哪队是巴西,哪队是英格兰等等,颜色标识已经显示出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武术怎样在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大环境下吸取养分,让受众感受到我国武术文化的魅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4、结语

武术文化篇8

关键词:武术文化;门派;继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091-02

武术,即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是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武术帮助人们猎取生活资料、抵御外敌、博取功名,更重要的是,武术一度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用以强身健体。武术是中国人民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时至今日,武术已经成为代表中国走向国际的名片,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一、中华武术的门派

中华武术有四大门派,为少林、武当、峨眉、南拳。在四大派之外,有数量更多的较小一些的派别,犹如满天繁星,形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大观。下面仅将少林派和武当派进行介绍。

1.少林派

素有“天下武功出少林”一语,可见少林派的悠久历史和武林地位。少林是中华武术中范围最广、历史最长、拳种最多的武术门派,以出于中岳嵩山少林寺而得名。因以少林寺所传习拳械为基础形式,曾一度被民间誉为武林的“泰山北斗”,又称少林拳,少林武功等。

少林武术的要旨,传说当日达摩祖师见很多和尚坐禅,萎靡不振,难以入定,有碍佛法,细究其由,发现是因躯体衰弱所导致的,悟到修习佛事必须先强健体魄,于是效仿鸟兽神态创立拳法,因此,少林武功的特点,首要之点即为调呼吸,进退敏捷,刚柔兼济而尤以刚为主,以长手为主,成为各类外家拳法之集大成者。

少林武术的发扬光大,始于隋唐之际的一件大事。武僧谭宗、志操、惠汤等十三人,技艺超群,秦王李世民邀请,参加讨伐王世充战役。出师大捷,解救李世民,打败王世充,活捉王仁则。唐太宗登基后,重赏少林寺僧,赐少林寺大量庄田银两,扩建少林寺,准许少林寺成立僧兵队伍。谭宗被封为大将军,其余的人“时危聊作将,事定复为僧”。少林武功,经受实际战斗的考验,拳艺更有发展,从此,开创了少林武功的新时期。少林寺极盛时期,占地一万余亩、大殿十四座、房屋多达五千间、寺僧发展到二千余众,其中拥有武艺高强的僧兵五百多人。

2.武当派

武当武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元末明初武当道士张三丰集其大成,被尊为武当武术的开山祖师。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重要养生健身价值,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后经历代武术家不断创新、充实、积累,形成中华武术一大流派,素有“北宗少林,南尊武当”之称。武当拳,也称内家拳,这种拳法以养身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具有尚意不尚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延年益寿,祛病御疾,增长智慧等多种特点和功能。目前,武当武术已流传到海内外,并成为人们养身保健、祛病延年的体育活动。

二、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在中华武术中的体现

1.儒家思想在中华武术中的体现

儒家文化最重要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核心是其“仁爱”观念,同时这也是中华武术伦理思想的核心,即武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习武之人最重要的就是“武德”。崇尚伦理、讲求仁义忠信,是中华武术文化的鲜明特色。这一特色,至今仍使得中华武术在世界人们心目中不仅是技击、健身之道,更成为精神修养、人格净化的一种途径。

2.道教思想在中华武术中的体现

道教修炼的基本主张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技法来实现,如太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这一点充分反映了中华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与道教文化的依附关系,同时逐渐形成了我国的独具民族风格的运动形式。

三、中国传统武术辩证的思维方式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形成的一个运动项目。在原始社会,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酷斗争中,人们自然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手段。后来又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并且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这便是武术的萌芽。

中国武术文化是一种朴素的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极为丰富多彩的理论和技术中反映出较为深刻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高尚文明,体现了质朴的民族精神和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它集技击、艺用和体用于一身,并赋予深刻的道德情感思想,成为一种独特的人体文化形式,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

人类的文化创造是意显现为象,象著明为言的过程。所谓“文化创造”,可大体分为“宏观”、“微观”。宏观的,是指作为群体的人类的一切创造;微观的,系指作为个体的个人的精神、物质活动。无论是“人类”或是“个人”,他们的创造历程,都是意象言:在此,意是象、言是用。――人类总是先有了某种体验,或某种意,才去表达无形的意(体验)的、有形的象和言,使意(体验)得以显现。象、言是显现意体之用。

马克思有一段名言,表明了人类的精神活动创造象,进而物化的过程:“建筑师以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他的脑筋中把他构筑成了。劳动过程终末时取得的结果,已经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了。”(《资本论》第一卷)。这种“观念地存在着”的“蜂房”,便是象;蜂房便是物化的象。

表意之象,包括精神之象及其物化形态――物质之象。当然,较为深层的精神之象,大多是不能物化的。

言,是表达体验的另一种方式。严格地说,言是一种特殊的象,或者说,言是象的特例。在某种意义上说,动物的“言”,也是表意之象。而人类的言,无论在何种意义上说,都比动物的丰富得多、复杂得多,有质的不同;究其根本,乃在于人意(体验)的深邃莫测,无穷无尽。人的言,不仅有闻之于声的口语,而且有见诸于形的文字。

我们的汉字系统,不仅是口头言语的书面符号,而且是一种特殊图像;就此而言,汉字在表的体验方面,比任何拼音文字都更优越。――然而,尽管言是一种特殊的象,但言在精神活动中就突出的功能,却是著象:著精神之象和物质之象,尤其是那些不可物化的精神之象;言是象的表述。而且,言所表述的,只能是象;因为象(体验)是无形的,故不可言说;意须现为象,才能用言表述。那些原本不可物化的精神之象,必须经过言的表述,才能具有特殊物化形态。

我们耳闻目睹的,是文化,是象,言。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不在于它绚丽多彩的表层形态,而在于其文化形态,或象、言所表现的体验(意)、境界。为了同于这种体验、境界,我们必须遵循着与意象言相反顺序的言象意的途径,通透言、象,融入意的境界。

武术在我国又这悠久的历史,是博大精神的中华古典文化中一个优秀的文化分支,武术的缠身、发展紧随着种鸽中华文明前进的历程。我国传统武术一直以华夏民族生活范式的表现形式维系着民族的情感,体味着民族的风俗、伦理,构筑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多彩生活,他能使人进入一种高原的境界,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在中华武术中勤劳的中国人民在其中加入了诸多独创元素。其中的数字就能很好的体现,在中华武术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四、结语

武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是高校传统武术教学乃是武术星火相传的最广袤的肥沃土壤。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中国武术往往带有思想冶链的文化特征及人文哲学的特色、意义,对现今中国的大众文化有着深远影响。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契机,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武术文化和谐内涵,寻求科学,合理的武术文化传承途径,是每一个武术文化传承着的历史责任。所以我们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扬下去,将武术传向世界。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
  • 武术研究
    刊号:14-1387/G8
    级别:省级期刊
  • 中华武术
    刊号:11-1293/G8
    级别:部级期刊
  • 书屋
    刊号:43-1243/G2
    级别:省级期刊
  • 物流技术
    刊号:42-1307/TB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