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外贸员岗位工作计划8篇

时间:2022-12-27 16:30:14

外贸员岗位工作计划

外贸员岗位工作计划篇1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关联度的标准划分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贸易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外贸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因此成为了我国毕业生收入与就业率双高的专业。不过,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长,以及外贸环境日渐复杂多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逐渐变成了毕业生收入与就业率双低的专业。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行业和就业岗位。所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变得多种多样。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也不例外。但是哪些就业岗位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本对口的就业岗位?哪些就业岗位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部分对口的就业岗位?哪些就业岗位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完全不对口的就业岗位?

一般来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是否与所学专业对口,主要与该生所受的专业教育内容密切相关,但由于个人、社会、家庭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不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与其所受的专业教育内容部分相关甚至完全无关。因此,要想搞清楚以上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专业教育的内容。众所周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培养以能在涉外经济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经济与贸易业务、行政管理、调研与策划等工作的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所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育内容安排自然是围绕着这个人才培养目标来安排。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目前,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内容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公共限选课和公共任选课等六个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数据库应用、微积分上、微积分下、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英语精读高级上、英语听说高级上、英语精读高级下、英语听说高级下等课程,学科基础课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专业必修课包括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操作实验、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英语函电、国际金融实务、电子商务概论等课程,专业限选课包括中级商务英语、国际金融、国际商务概论、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支付与结算、服务外包、国际企业经营、国际投资学、跨国公司、现代期货贸易、商务网站经营、统计软件、经济法等课程,公共限选课包括世界文化史、汉字文化、欧洲音乐史、广告作品欣赏、中国财政史、会计史、外国经济史、创业经营、商业机会识别等二百多门课程,公共任选课包括合同法、劳动法、法律与生活、网站建设、地方财政管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跨国公司管理、企业文化、证券投资基金等几百门课程。

根据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育内容,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这些工作岗位肯定是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本对口的就业岗位。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这些工作岗位就属于部分对口就业岗位,而进入教育业、非营利性行业、农业、政府非商务经贸部门从事教育管理与培训、行政管理、农业生产开发、文字综合管理等工作,这些工作岗位则属于完全不对口就业岗位。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关联状况的调查分析

根据以上论述可知,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是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本对口的就业岗位;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是属于部分对口就业岗位,而进入教育业、非营利性行业、农业、政府非商务经贸部门从事教育管理与培训、行政管理、农业生产开发、文字综合管理等工作,则属于完全不对口就业岗位。

为了便于调查和分析,本文选取安徽财经大学2012届和2013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作为调查和分析的对象。安徽财经大学2012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有6个班,共265人,其中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有63人;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的毕业生,有165人,进入教育业、非营利性行业、农业、政府非商务经贸部门从事教育管理与培训、行政管理、农业生产开发、文字综合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有9人;另外有28人攻读硕士研究生。2013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有7个班级,共316人,其中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有90人;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的毕业生,有164人,进入教育业、非营利性行业、农业、政府非商务经贸部门从事教育管理与培训、行政管理、农业生产开发、文字综合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有11人。另外有51人攻读硕士研究生。

通过上述的调查统计,可以明显得出,真正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人数远远少于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的毕业生人数。因此,可以说,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还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完善,以进一步适应这种就业现状。

三、对策建议

通过对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关联状况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当前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还需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完善,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调整培养目标。前面已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培养以能在涉外经济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经济与贸易业务、行政管理、调研与策划等工作的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但是从对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关联状况的调查和分析的情况来看,这个培养目标显然需要调整。在培养能在涉外经济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经济与贸易业务、行政管理、调研与策划等工作的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同时,还应培养思想品德优良,具有广泛经济、金融、物流、证券、营销等理论知识,对人文社会科学都有广泛涉猎,能够运用计算机及网络从事日常工作和涉外工作,具有良好的沟通、应变、协调、创新和创业能力。

2、完善课程的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完善课程设置。既要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也要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能够拓宽理论知识和更好适应社会需要的课程,比如金融投资、物流管理、市场营销、项目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管理心理学等课程。通过以经济学为主,金融学、管理学和人文科学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培养,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提供较为宽厚的学科理论基础。

3、加强实践训练和考核方式改革。学生在课堂里学到的主要是理论知识,很少有实践训炼,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而这与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来说,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在提升理论素质培养的同时,要加大实践训练,改革考核方式,把实践训练纳入考核内容当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的学习。

外贸员岗位工作计划篇2

一、外贸跟单岗位的技能要求

外贸跟单工作是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工作过程包括外贸交易的大部分环节。外贸跟单工作主要包括外贸流程中的样品制作、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跟踪、质量检测、出口货物运输、出口清关手续等,囊括了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和跟单专业的产品和生产知识,以及企业生产运营管理和产品质量管理知识。能够正确读懂外商关于产品的要求和工艺生产流程并进行质量把控是跟单员有别于外贸行业其他岗位工作人员的重要标志。由于交易过程中客户可能会不断提出新要求,跟单员在跟单过程中也需要不断与客户进行沟通,将产品的生产情况告知对方,因此流利的英语书写和口语表达能力是跟单员必备的能力。此外,由于企业生产能力的限制,外发加工的情况随处可见,因此需要跟单员具有较强的沟通和跟催订单的能力。综合来看,外贸基础知识是跟单员上岗的必备理论基础,企业运营管理和产品质量管理是跟单员的核心技能,而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和沟通能力是跟单员内联工厂外联客户的必备技能。[2]

二、外贸跟单岗位的知识储备要求

外贸跟单涉及对外贸易流程的大部分环节,不但需要掌握国际贸易流程的实务知识,还需要有商品学、商务英语、国际货物运输、企业管理等相关学科知识的储备。跟单员需要了解外贸流程中的价格核算、单证制作、报关报检、运输保险等知识,以及国际金融、国际货款结算、外贸磋商与国际商法等内容。跟单工作的特点要求学生在掌握国际贸易相关知识之外还要贴近企业实际,了解企业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的相关内容,这些都是外贸跟单的实际操作知识,也是外贸跟单员岗位的需求。

三、外贸跟单员考试中体现出的对跟单技能的要求

在外贸行业不断规范化发展的过程中,外贸跟单员证书成为检验外贸跟单专业学生能否具备从事外贸跟单工作的基本技能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融入外贸跟单考试体现的岗位技能要求既可以提升学生跟单技能,还能增加学生的就业资本。[3]外贸跟单员考试从外贸跟单岗位技能需求出发,以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两部分综合考核学生跟单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基础理论部分主要考查价格术语,国际货款结算,国际货物运输和运输保险,进出口清关手续等基础知识。而操作部分主要以模拟真实交易的资料考查学生对英文外贸合同的理解,通过样品要求、原材料要求、产品质量要求、产品质量抽样检验方法、产品包装、货运要求、清关手续等跟单环节上设定问题来考查。外贸跟单考试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跟单岗位的技能要求,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跟单员考试的内容,不但可以有针对性地讲授基础外贸实务知识,还可以实际跟单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具体工作任务培养学生对跟单工作的认识,培养学生扎实的跟单岗位技能。[4]

四、以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技能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设计

实现教学内容与外贸跟单岗位技能需求的结合,需要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的教学形式,依据跟单工作的技能要求和工作流程设计教学内容,着重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构建外贸跟单课程体系。

1.外贸跟单课程构建思路

基于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基础的高职课程设计理念,岗位技能内化是课程要实现的主要目标。外贸跟单课程设计的首要任务是找出外贸跟单岗位的核心技能,依据可实现的途径进行分解。课程设计主要突出跟单能力的培养,模块化划分外贸跟单岗位技能要求,突出能力训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和流程,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训练,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2.外贸跟单教学模式设计

首先,以跟单岗位工作内容分析和跟单员考试拟定外贸跟单课程标准并进行项目化细分。课程设置为第一学年以基础课程为主,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为主,企业管理、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和商务英语等相关基础课程为辅第二学年重点开设外贸商品知识、国际商法、进出口清关及外贸跟单实务课程,以外贸业务工作流程的顺序安排课程,紧扣外贸跟单员考试的时间,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跟单操作技能的同时练习跟单考试的相关内容,实现课证融合。其次,教学方式以实训实习为主,突出能力训练。出口跟单可流程划分为选择生产企业签订采购订单(贸易型企业)、样品制作、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工艺和流程、产品质量检验、包装、国际货物运输和保险、出口清关八个项目。进口跟单流程主要划分进口清关手续、产品质量检验、进口运输跟单等项目。依据外贸跟单工作流程设计教学,以能力训练接轨实际跟单工作岗位。最后,在课程考核过程中,以素质教育下跟单岗位技能的要求设计考核,实施包含全过程的考核,不以一纸试卷定高下,以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等方式在各阶段进行考核,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运用。[5]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以“学”为中心的任务式教学法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完成任务为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跟单教学过程中,任务主要根据跟单岗位工作内容进行设定,依据跟单流程设定各项目下的具体任务,根据教学进程分配任务,由学生自主探索或分工协作完成。跟单是连续性工作,既定任务后新任务不断产生,可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

2.着眼于应用能力培养的案例式教学法

实践教学经验表明,纯理论教学既枯燥又难以掌握,而带有故事性的实际案例通过说“事”的方式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案例式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比较和剖析让学生自觉地对号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增强探索发现问题和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就外贸跟单课程而言,将现实跟单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不但贴合专业实际,更由于跟单工作牵涉到外贸的各环节,是发生在身边的或者是通过各种媒介能够听说的事,贴近生活,容易让学生理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以现代技术手段为依托的情境模拟教学法

跟单课程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将企业的真实业务移入实训室进行,选择典型案例流程实施情境模拟教学。跟单实训软件完全模拟实际外贸跟单业务,背景资料由实际跟单业务整理而来,实现了教学与跟单岗位工作的有效衔接。通过外贸跟单实训软件,模拟真实的外贸跟单情境,划分角色,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外贸业务流程。在不同的角色分工下,激励学生专注于本角色面临的问题,操作和思考能力不断提高,在角色互换的过程中分析、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不断进步。

4.融入企业真实业务的工学结合教学法

外贸员岗位工作计划篇3

本文通过对南昌工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

能力导向;国际贸易;人才培养

0引言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量质齐升”的现象。然而,在现有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与外贸各岗位的具体能力素质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正因如此,近几年来外贸企业招工难与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两难”问题愈演愈烈。一方面,外贸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希望他们能够专精于某一具体的岗位;而另一方面,由于毕业生在接受专业培养时,并没有针对各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做相应的训练,导致其难以达到外贸企业各岗位招聘的要求。因此,要破解这个“两难”瓶颈,培养出“适销对路”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就非常有必要对现有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1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名为“应用型”实为“理论型”。在南昌工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培养计划(2010版)中,将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掌握国际贸易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经济学和管理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的国际贸易领域理论分析和实际操作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尽管提及“实际操作能力”与“应用型”,但仍可以看出,这一培养目标更多的还是侧重于“理论型”。从而使得人才培养的重点偏重于学生在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等宏观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而对于国际贸易各岗位具体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专业课程体系中实操类课程偏少。在课程设置中,实务操作类的课程设置非常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课程数来看,该专业总课程数为56门,其中涉及实务操作类的课程仅有10门。从专业学分构成来看,在175个总学分中,实操类的课程学分又仅有21个学分。显然这样的课程体系设置,是过于侧重于“理论型”人才的培养,这与其人才培养目标恰恰是“不谋而合”。

(3)专业人才培养方式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技能培养。首先,从实践教学的安排来看,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中安排有课内实践教学的课程仅有5门课程,其中金融学6个学时、外贸英语口语16个学时、国际贸易实务8学时、纺织服装产品概论4学时、进出口商品检验实务4学时,占总学时的4.95%,比例极低。其次,计划中3周的综合设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国际贸易的流程和有关单证,但与现实中各岗位的业务技能要求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最后,对3周的专业见习和6周的毕业实习,实施过程也是较为简单,流于形式。专业见习通常只是带学生到个别企业去“走马观花”似的参观一下,并不能真正接触到企业外贸各岗位的实际业务。而毕业实习则基本属于“放养”,且实习内容与专业是否相关并无太大关系。这种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技能的人才培养方式,必然会使得毕业生在就业时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难以适应外贸企业岗位的能力要求。

(4)专业人才培养的师资理论水平高于实践能力。许多专业教师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任教,缺少企业实践经历。虽然他们理论水平高,科研实力强,但是有关国际贸易的实践技能却明显不足。所以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只能就教材讲教材,而很难结合实际业务来讲解有关操作技能,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必然缺乏实践技能。同时,该专业“双师型”教师明显偏少,很少有教师取得报关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5)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职业资格证书重视不够。虽然在新生入学的专业教育上,会对外贸行业所需的外贸业务员、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跟单员、外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进行介绍,但在后期的专业教学上却引导得较少。虽然在外贸各岗位上,现在已经没有强制职业资格准入的要求,但有关证书的获取还是非常有利于学生对有关岗位的认知,并能帮助他们较好的掌握该岗位所需要的各种实践技能。

(6)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及培养过程缺少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上,主要是参考其他高校一些好的做法,再由教研室全体老师的共同讨论制定出来。虽然这样制定出来的人才培养计划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却忽略了外贸企业各岗位对人才能力素质的需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带学生到外贸企业进行短期的生产见习外,也几乎很少有与外贸企业进行联合教育和培养,使得学生在毕业前对外贸企业各岗位没有一个完整、正确的认知。

2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

(1)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应用型”。要培养出“应用型”的国际贸易人才,就要将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调整,突出“应用型”。结合外贸企业岗位实际情况,将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掌握国际贸易学科的基本理论,熟悉国际贸易业务流程,能够面向单证员、跟单员、货运、报关员、报检员、外贸业务员等岗位,且具备相关能力要求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专门人才”。

(2)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加大实操类课程比重。着力建设“厚基础、精业务、重实践、能创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发上注重与岗位对接。一是要尽可能压缩公共基础课、通识选修课的学时数,为专业实操类课程的设置留下空间。二是对一些学科基础课与专业必修课可适当合并,如将金融学与国际金融合并;经济法与国际商法合并;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世界经济概论和国际经贸前沿问题合并等。三是适当删减一些与专业紧密度不高的课程,如会计学原理、税法、自然科学发展概要等。四是把原来作为专业选修课的实操类课程调整为专业必修课,如国际货运实务。五是适当增加实操类课程门数及学时数,如增加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国际货运专业英语等,并调整为48个学时。六是可依据外贸各岗位的要求来将相关课程进行归类安排,如可以把国际商务谈判、外贸函电、外贸英语口语、国际贸易地理等相关课程集中到一个学期开课,以此作为外贸业务员岗位的专门训练。

(3)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要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并重。一是要对实操类课程相应增加一些实践教学学时,确保做到每一门实操类课程在老师课堂讲授完成后能有对应的实践训练。二是在课程的教学方法上要积极采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对外贸各岗位的认知。三是要与外贸企业建立长期稳定良好的产学研关系,确保学生生产实习能够真正接触到外贸企业的实际业务。四是要进一步探索仿真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将外贸业务各流程以实体方式展现出来,模拟建设商务谈判室、银行、港口、海关、商检局等,使学生在角色模拟时能够有切身感受。

(4)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大“双师型”师次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锻炼计划,在不降低教师待遇的前提下,积极推动专业教师走向企业积累实践经验。二是要引导鼓励专业教师获取报关员、报检员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提升专业教育处理相关业务的实践技能,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三是要改革现在职称评聘制度,不单凭科研成果,把教学水平与质量摆在重要位置,促使高学历教师认真抓好教学。

(5)构建“课、证、岗”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一是要积极引导学生考取面向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结算师、外贸业务员等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参加考试,让学生掌握相关岗位的业务操作技能。二是利用寒暑假期,组织学生到外贸企业相应岗位实习,实现“教学、考证、‘零距离’上岗”完美结合。

(6)加强与外贸企业的联系推进产学研合作。一是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之前,要尽可能多地与外贸企业联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征求外贸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使课程设置尽可能契合企业的用人需求。二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探索与外贸企业开展联合培养,聘请外贸企业经理为客座教授,为学生讲授各岗位实际业务的操作技能。三是要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鼓励教师与外贸企业共同设立研究课题,同时,也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到外贸企业去应用推广,这既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又能让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增长实践知识与技能。

作者:刘义杰 单位:南昌工程学院

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013年项目《岗位能力导向的应用型国际贸易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XJG-13-18-5

参考文献

[1]孟亮.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国际经济贸易人才培养的定位[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138-139,142.

外贸员岗位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计

近年来,职业教育领域专门从课程建设的角度探索课程开发的文献较多,我国著名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教授所著《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一书首次提出了工作过程导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理念,书中认为,任何职业劳动和职业教育都是以职业的形式进行的。一个专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专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知识系统,即在知识的范畴、结构、内容、方法、组织及理论的历史发展方面有自身的独到之处,而这种独到之处就是由一门门课程有机组合实现的。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工作岗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大学专科层次文化基础知识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能在外贸进出口公司、政府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各大中型企业等岗位,从事国际进出口业务、单证、跟单、报关等工作,能吃苦耐劳,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复合型、技术型的专门人才。

社会上与国际贸易相关的从业岗位主要有外销、跟单、单证、报关、报检、货运等等,这些从业岗位在工作性质上都属于与外贸业务有关的从业岗位,工作内容会涉及建立业务关系、磋商谈判、货物运输与保险、商检与报关、制单结汇等整个进出口贸易业务环节(如图1所示)。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应该根据各个业务环节的特点和从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加以设计,不同的工作岗位要对应不同的能力要求,以相应的课程保证学生通过学习获取岗位工作能力。

作为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能力应包括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

职业基本能力是高职教育能力体系的核心要素。职业基本能力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具有在社会不同职业和岗位之间普遍的适用性、通用性和可迁移性等特点,是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包括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责任感和诚信度、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基本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等。

职业核心能力是高职教育能力体系的中心。职业核心能力是指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这是作为一名专业岗位技术人员必备的能力。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外销、跟单、单证、报关、报检、货运等岗位所需的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具体而言,包括对国际经营环境进行分析的能力,进行国际市场调研和营销的能力,各种职业资格(报关员或国际商务单证员证等)的从业能力等等。

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可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当今社会发展变化很快,面对激烈的竞争,必须具备多种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除了应该具备该专业的核心能力之外,还要具备涉外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电算化能力,调研与公关协调能力,现代办公设备应用能力,公共策划、树立企业公众形象的能力,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人文科学素养,一定的组织、管理、调研、策划能力以及开拓创新和自主创业能力等等。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创新能力是人们取得竞争优势的必备素质之一,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决定着社会的进步。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突出体现在运用创造性的劳动进行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创造出能够满足或超越消费者需求或期望的优质产品,为企业成功地驾驭市场提供新的科技支撑点,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上。

上述三项能力构成一个同心圆。其中,职业基本能力为通用职业能力,处于核心的地位,与特定的职业能力紧密结合,形成多方位、多层次有机结合的能力结构体系;职业基本能力是能力体系中的核心要素,对其他两个能力层面具有辐射作用,同时也要通过具体的职业能力得以表现。

完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的途径

职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应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前提,是接受职业教育的必备条件。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教育的基础课程应确实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发挥其提高、强化、平衡、补偿四个方面的基础功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课可以分两大块。一是文化素质课,主要包括培养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入学教育及军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体育与健康,以及为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而开设的《应用文写作》、《公共英语》,为培养学生必须具备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而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口语》,根据专业特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开设《应用数学》以之代替《高等数学》。另一块为职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经济学原理》、《应用统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国际经贸地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管理理论与实务》、《电子商务》及《商务谈判》等。

1.为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国内外经济、法律、政策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分析经营环境的方法,培养对国际经营环境进行分析的能力,可先后开设《经济学原理》、《国际金融》和《国际商法》三门课程。《经济学原理》主要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体系与分析方法,使学生能够把握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理论的精髓;《国际金融》主要学习国际货币、汇率、国际银行、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监管等内容,使学生掌握外汇交易、国际融资和外汇风险防范的基本业务知识与技能;《国际商法》主要学习国际货物买卖法、产品责任法和商事组织法,这是从事国际商务活动必备的知识。通过学习,掌握本课程的基本体系与调整范围,对国际商务活动所涉及的重要法律的内容有正确和全面的理解,具备运用法律规范和法学理论对经贸实践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这三门课程分别在第二、第三、第四学期开设,形成培养分析国际经营环境能力的主线。

2.为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国际市场调查、营销策略制定、网络营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培养国际市场营销能力,可开设《市场调研和预测》、《国际市场营销》及《网络营销》三门课程。通过《市场调研和预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市场信息的基本知识、市场信息收集与加工的基本方法、调研方案设计、实地调查、调查资料的分析预测及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通过《国际市场营销》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市场细分、价格、广告、销售渠道、销售组合等策划及树立营销者形象和推销技巧等内容;通过《网络营销》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网络营销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并能熟练掌握网络营销业务的全过程,能够设计网络营销计划,能熟练掌握每一种营销策略,并能在企业电子商务实践中广泛应用。这三门课程分别在第三、第四、第五学期开设,形成培养国际市场营销能力的主线。

3.职业资格证书是敲门砖,要正确引导学生参加核心职业资格考证培训(如报关员或国际商务单证员证),必须开设相应的课程,而且应将这些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目前,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包括《外销员资格证书》、《跟单员资格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报检员资格证书》、《国际贸易单证员证书》、《货代员资格证书》及《国际商务师执业资格证书》等,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与相应课程的关系如表1所示。《外销员资格证书》是外贸行业从业人员的上岗证,是签订对外合同的必备条件;报关是进出口贸易中必须履行的一道重要程序,必须由持《报关员资格证书》的报关员操作。两个证书的内容涵盖了国际贸易业务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法》及《外贸英语函电》等十几门重要课程。《国际商务师执业资格证书》是外贸行业中关键岗位的执业证书,由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和人事部共同颁发,是外贸领域中唯一的部级执业资格证书,也是所有外贸类资格证书中级别最高的一张“硬派司”。通过考试者同时还可获得中级职称。考试内容涉及《国际贸易》、《中国对外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合作》、《微观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及《营销与企业管理》等课程。对高职学生而言,可以推荐2~3个核心职业资格考证,譬如《国际贸易单证员证书》和《报关员资格证书》。由于国际贸易单证员证书的考试在每年6月中旬,所以,与之对应的《外贸制单》课程可在第三学期开设;而报关员资格证书的考试在每年的11月上旬,所以,与之对应的《报关实务》课程也只能在第三学期开设。

4.外贸英语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语言及外贸的基本知识,一般开设《英语口语》和《商务英语》两门课程。《英语口语》主要学习英语语言,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英语口语训练,使学生具备从事外贸翻译、管理及贸易实务的潜能。《商务英语》主要使学生了解对外经贸业务知识和外贸交易过程,提高学生对有关外贸文章的阅读、写作能力,初步掌握撰写外贸业务往来书信的能力,培养交易磋商的基本技能。

开设职业拓展能力课程,为社会输送具有创业能力的高职学生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在培养学生具备单证、报关等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必须体现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价值取向。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与创业品质。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自身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需要。

总之,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应基于外贸行业的工作过程,根据各业务环节的特点和具体岗位要求加以设计。同时,要结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以职业需求为中心,与学生发展要求相统一,这是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改革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9.

外贸员岗位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计

近年来,职业教育领域专门从课程建设的角度探索课程开发的文献较多,我国著名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教授所著《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一书首次提出了工作过程导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理念,书中认为,任何职业劳动和职业教育都是以职业的形式进行的。一个专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专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知识系统,即在知识的范畴、结构、内容、方法、组织及理论的历史发展方面有自身的独到之处,而这种独到之处就是由一门门课程有机组合实现的。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工作岗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大学专科层次文化基础知识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能在外贸进出口公司、政府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各大中型企业等岗位,从事国际进出口业务、单证、跟单、报关等工作,能吃苦耐劳,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复合型、技术型的专门人才。

社会上与国际贸易相关的从业岗位主要有外销、跟单、单证、报关、报检、货运等等,这些从业岗位在工作性质上都属于与外贸业务有关的从业岗位,工作内容会涉及建立业务关系、磋商谈判、货物运输与保险、商检与报关、制单结汇等整个进出口贸易业务环节(如图1所示)。www.133229.COm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应该根据各个业务环节的特点和从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加以设计,不同的工作岗位要对应不同的能力要求,以相应的课程保证学生通过学习获取岗位工作能力。

作为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能力应包括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

职业基本能力是高职教育能力体系的核心要素。职业基本能力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具有在社会不同职业和岗位之间普遍的适用性、通用性和可迁移性等特点,是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包括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责任感和诚信度、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基本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等。

职业核心能力是高职教育能力体系的中心。职业核心能力是指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这是作为一名专业岗位技术人员必备的能力。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外销、跟单、单证、报关、报检、货运等岗位所需的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具体而言,包括对国际经营环境进行分析的能力,进行国际市场调研和营销的能力,各种职业资格(报关员或国际商务单证员证等)的从业能力等等。

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可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当今社会发展变化很快,面对激烈的竞争,必须具备多种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除了应该具备该专业的核心能力之外,还要具备涉外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电算化能力,调研与公关协调能力,现代办公设备应用能力,公共策划、树立企业公众形象的能力,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人文科学素养,一定的组织、管理、调研、策划能力以及开拓创新和自主创业能力等等。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创新能力是人们取得竞争优势的必备素质之一,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决定着社会的进步。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突出体现在运用创造性的劳动进行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创造出能够满足或超越消费者需求或期望的优质产品,为企业成功地驾驭市场提供新的科技支撑点,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上。

上述三项能力构成一个同心圆。其中,职业基本能力为通用职业能力,处于核心的地位,与特定的职业能力紧密结合,形成多方位、多层次有机结合的能力结构体系;职业基本能力是能力体系中的核心要素,对其他两个能力层面具有辐射作用,同时也要通过具体的职业能力得以表现。

完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的途径

职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应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前提,是接受职业教育的必备条件。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教育的基础课程应确实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发挥其提高、强化、平衡、补偿四个方面的基础功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课可以分两大块。一是文化素质课,主要包括培养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入学教育及军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体育与健康,以及为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而开设的《应用文写作》、《公共英语》,为培养学生必须具备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而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口语》,根据专业特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开设《应用数学》以之代替《高等数学》。另一块为职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经济学原理》、《应用统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国际经贸地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管理理论与实务》、《电子商务》及《商务谈判》等。

1.为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国内外经济、法律、政策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分析经营环境的方法,培养对国际经营环境进行分析的能力,可先后开设《经济学原理》、《国际金融》和《国际商法》三门课程。《经济学原理》主要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体系与分析方法,使学生能够把握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理论的精髓;《国际金融》主要学习国际货币、汇率、国际银行、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监管等内容,使学生掌握外汇交易、国际融资和外汇风险防范的基本业务知识与技能;《国际商法》主要学习国际货物买卖法、产品责任法和商事组织法,这是从事国际商务活动必备的知识。通过学习,掌握本课程的基本体系与调整范围,对国际商务活动所涉及的重要法律的内容有正确和全面的理解,具备运用法律规范和法学理论对经贸实践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这三门课程分别在第二、第三、第四学期开设,形成培养分析国际经营环境能力的主线。

2.为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国际市场调查、营销策略制定、网络营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培养国际市场营销能力,可开设《市场调研和预测》、《国际市场营销》及《网络营销》三门课程。通过《市场调研和预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市场信息的基本知识、市场信息收集与加工的基本方法、调研方案设计、实地调查、调查资料的分析预测及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通过《国际市场营销》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市场细分、价格、广告、销售渠道、销售组合等策划及树立营销者形象和推销技巧等内容;通过《网络营销》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网络营销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并能熟练掌握网络营销业务的全过程,能够设计网络营销计划,能熟练掌握每一种营销策略,并能在企业电子商务实践中广泛应用。这三门课程分别在第三、第四、第五学期开设,形成培养国际市场营销能力的主线。

3.职业资格证书是敲门砖,要正确引导学生参加核心职业资格考证培训(如报关员或国际商务单证员证),必须开设相应的课程,而且应将这些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目前,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包括《外销员资格证书》、《跟单员资格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报检员资格证书》、《国际贸易单证员证书》、《货代员资格证书》及《国际商务师执业资格证书》等,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与相应课程的关系如表1所示。《外销员资格证书》是外贸行业从业人员的上岗证,是签订对外合同的必备条件;报关是进出口贸易中必须履行的一道重要程序,必须由持《报关员资格证书》的报关员操作。两个证书的内容涵盖了国际贸易业务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法》及《外贸英语函电》等十几门重要课程。《国际商务师执业资格证书》是外贸行业中关键岗位的执业证书,由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和人事部共同颁发,是外贸领域中唯一的部级执业资格证书,也是所有外贸类资格证书中级别最高的一张“硬派司”。通过考试者同时还可获得中级职称。考试内容涉及《国际贸易》、《中国对外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合作》、《微观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及《营销与企业管理》等课程。对高职学生而言,可以推荐2~3个核心职业资格考证,譬如《国际贸易单证员证书》和《报关员资格证书》。由于国际贸易单证员证书的考试在每年6月中旬,所以,与之对应的《外贸制单》课程可在第三学期开设;而报关员资格证书的考试在每年的11月上旬,所以,与之对应的《报关实务》课程也只能在第三学期开设。

4.外贸英语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语言及外贸的基本知识,一般开设《英语口语》和《商务英语》两门课程。《英语口语》主要学习英语语言,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英语口语训练,使学生具备从事外贸翻译、管理及贸易实务的潜能。《商务英语》主要使学生了解对外经贸业务知识和外贸交易过程,提高学生对有关外贸文章的阅读、写作能力,初步掌握撰写外贸业务往来书信的能力,培养交易磋商的基本技能。

开设职业拓展能力课程,为社会输送具有创业能力的高职学生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在培养学生具备单证、报关等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必须体现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价值取向。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与创业品质。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自身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需要。

总之,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应基于外贸行业的工作过程,根据各业务环节的特点和具体岗位要求加以设计。同时,要结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以职业需求为中心,与学生发展要求相统一,这是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改革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9.

外贸员岗位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计 

 

近年来,职业教育领域专门从课程建设的角度探索课程开发的文献较多,我国著名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教授所著《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一书首次提出了工作过程导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理念,书中认为,任何职业劳动和职业教育都是以职业的形式进行的。一个专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专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知识系统,即在知识的范畴、结构、内容、方法、组织及理论的历史发展方面有自身的独到之处,而这种独到之处就是由一门门课程有机组合实现的。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工作岗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大学专科层次文化基础知识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能在外贸进出口公司、政府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各大中型企业等岗位,从事国际进出口业务、单证、跟单、报关等工作,能吃苦耐劳,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复合型、技术型的专门人才。 

社会上与国际贸易相关的从业岗位主要有外销、跟单、单证、报关、报检、货运等等,这些从业岗位在工作性质上都属于与外贸业务有关的从业岗位,工作内容会涉及建立业务关系、磋商谈判、货物运输与保险、商检与报关、制单结汇等整个进出口贸易业务环节(如图1所示)。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应该根据各个业务环节的特点和从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加以设计,不同的工作岗位要对应不同的能力要求,以相应的课程保证学生通过学习获取岗位工作能力。 

作为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能力应包括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 

职业基本能力是高职教育能力体系的核心要素。职业基本能力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具有在社会不同职业和岗位之间普遍的适用性、通用性和可迁移性等特点,是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包括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责任感和诚信度、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基本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等。 

职业核心能力是高职教育能力体系的中心。职业核心能力是指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这是作为一名专业岗位技术人员必备的能力。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外销、跟单、单证、报关、报检、货运等岗位所需的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具体而言,包括对国际经营环境进行分析的能力,进行国际市场调研和营销的能力,各种职业资格(报关员或国际商务单证员证等)的从业能力等等。 

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可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当今社会发展变化很快,面对激烈的竞争,必须具备多种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除了应该具备该专业的核心能力之外,还要具备涉外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电算化能力,调研与公关协调能力,现代办公设备应用能力,公共策划、树立企业公众形象的能力,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人文科学素养,一定的组织、管理、调研、策划能力以及开拓创新和自主创业能力等等。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创新能力是人们取得竞争优势的必备素质之一,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决定着社会的进步。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突出体现在运用创造性的劳动进行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创造出能够满足或超越消费者需求或期望的优质产品,为企业成功地驾驭市场提供新的科技支撑点,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上。 

上述三项能力构成一个同心圆。其中,职业基本能力为通用职业能力,处于核心的地位,与特定的职业能力紧密结合,形成多方位、多层次有机结合的能力结构体系;职业基本能力是能力体系中的核心要素,对其他两个能力层面具有辐射作用,同时也要通过具体的职业能力得以表现。

完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的途径 

职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应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前提,是接受职业教育的必备条件。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教育的基础课程应确实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发挥其提高、强化、平衡、补偿四个方面的基础功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课可以分两大块。一是文化素质课,主要包括培养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入学教育及军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体育与健康,以及为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而开设的《应用文写作》、《公共英语》,为培养学生必须具备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而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口语》,根据专业特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开设《应用数学》以之代替《高等数学》。另一块为职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经济学原理》、《应用统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国际经贸地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管理理论与实务》、《电子商务》及《商务谈判》等。 

1.为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国内外经济、法律、政策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分析经营环境的方法,培养对国际经营环境进行分析的能力,可先后开设《经济学原理》、《国际金融》和《国际商法》三门课程。《经济学原理》主要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体系与分析方法,使学生能够把握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理论的精髓;《国际金融》主要学习国际货币、汇率、国际银行、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监管等内容,使学生掌握外汇交易、国际融资和外汇风险防范的基本业务知识与技能;《国际商法》主要学习国际货物买卖法、产品责任法和商事组织法,这是从事国际商务活动必备的知识。通过学习,掌握本课程的基本体系与调整范围,对国际商务活动所涉及的重要法律的内容有正确和全面的理解,具备运用法律规范和法学理论对经贸实践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这三门课程分别在第二、第三、第四学期开设,形成培养分析国际经营环境能力的主线。 

2.为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国际市场调查、营销策略制定、网络营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培养国际市场营销能力,可开设《市场调研和预测》、《国际市场营销》及《网络营销》三门课程。通过《市场调研和预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市场信息的基本知识、市场信息收集与加工的基本方法、调研方案设计、实地调查、调查资料的分析预测及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通过《国际市场营销》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市场细分、价格、广告、销售渠道、销售组合等策划及树立营销者形象和推销技巧等内容;通过《网络营销》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网络营销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并能熟练掌握网络营销业务的全过程,能够设计网络营销计划,能熟练掌握每一种营销策略,并能在企业电子商务实践中广泛应用。这三门课程分别在第三、第四、第五学期开设,形成培养国际市场营销能力的主线。 

3.职业资格证书是敲门砖,要正确引导学生参加核心职业资格考证培训(如报关员或国际商务单证员证),必须开设相应的课程,而且应将这些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目前,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包括《外销员资格证书》、《跟单员资格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报检员资格证书》、《国际贸易单证员证书》、《货代员资格证书》及《国际商务师执业资格证书》等,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与相应课程的关系如表1所示。《外销员资格证书》是外贸行业从业人员的上岗证,是签订对外合同的必备条件;报关是进出口贸易中必须履行的一道重要程序,必须由持《报关员资格证书》的报关员操作。两个证书的内容涵盖了国际贸易业务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法》及《外贸英语函电》等十几门重要课程。《国际商务师执业资格证书》是外贸行业中关键岗位的执业证书,由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和人事部共同颁发,是外贸领域中唯一的部级执业资格证书,也是所有外贸类资格证书中级别最高的一张“硬派司”。通过考试者同时还可获得中级职称。考试内容涉及《国际贸易》、《中国对外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合作》、《微观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及《营销与企业管理》等课程。对高职学生而言,可以推荐2~3个核心职业资格考证,譬如《国际贸易单证员证书》和《报关员资格证书》。由于国际贸易单证员证书的考试在每年6月中旬,所以,与之对应的《外贸制单》课程可在第三学期开设;而报关员资格证书的考试在每年的11月上旬,所以,与之对应的《报关实务》课程也只能在第三学期开设。 

4.外贸英语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语言及外贸的基本知识,一般开设《英语口语》和《商务英语》两门课程。《英语口语》主要学习英语语言,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英语口语训练,使学生具备从事外贸翻译、管理及贸易实务的潜能。《商务英语》主要使学生了解对外经贸业务知识和外贸交易过程,提高学生对有关外贸文章的阅读、写作能力,初步掌握撰写外贸业务往来书信的能力,培养交易磋商的基本技能。 

开设职业拓展能力课程,为社会输送具有创业能力的高职学生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在培养学生具备单证、报关等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必须体现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价值取向。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与创业品质。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自身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需要。 

总之,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应基于外贸行业的工作过程,根据各业务环节的特点和具体岗位要求加以设计。同时,要结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以职业需求为中心,与学生发展要求相统一,这是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改革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9. 

外贸员岗位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企业需求;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山东科技大学教育教学研究“群星计划”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qx0902139),主持人:李画画

中图分类号:C96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有许多学者给予了关注和研究。特别是1994年原国家教委全面启动和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首次明确提出了研究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改革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的任务,带动了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的热潮。尔后,我国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反复强调要“改革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对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权威的定义是1998年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加大了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尽管各大高校都设立了国际贸易专业,但很多高校培养的国际贸易人才已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从企业的用人角度出发,培养能迅速适应岗位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各大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企业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一)外贸企业岗位需求类型及需求量。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国际贸易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货代员、报关员等。(表1)

(二)外贸企业对从业人员能力、素质的要求。外贸企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能力要求较高,都比较看重学生的技能。比如,进出口成本的核算能力、进出易的磋商能力、函电写作能力、单据制作能力和信用证的审核能力等。从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来看,掌握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做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是从事外贸工作的首要条件。

另外,企业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主要体现在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很多企业认为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应届毕业生主要欠缺的是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和知识,由于缺乏一定的交流水平和沟通技巧,导致专业技能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工作效率低下。其次,企业对从业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后续学习能力也比较重视,企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千奇百怪,大异于书本的描述和老师的讲解,由于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脱节,遇到实际问题刚毕业的新员工不知所措。

三、中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脱节。企业需要的是有较强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并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大学毕业生一踏入企业就能进行独立的操作,减少企业的培训成本。而我国高校人才的培养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即使有些高校加大了实践教学,但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进入企业之后很难独立开展业务,这也是岗位空缺与失业并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专业教师实践技能较弱。高校教师大多是从学校直接到学校,社会实践经验很少,动手能力较弱,而且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新生力量较多,教学任务繁重,几乎没有时间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在教学中也无法将实践操作技能融入课程,即使想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大多数学生在观念上都注重理论学习,轻视实践环节,以致在以后的工作中眼高手低,动手能力较差,不能理论联系实践,尤其是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

(四)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意愿不强烈。由于国际贸易专业比较特殊,学校很难建立起自有的实习基地,只能校企联合。但国际贸易专业的涉外性较强,企业为保守商业机密,大多数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以及接受高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意愿并不强烈。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大多数企业认为校企合作的成本和收益不能成比例;另外,一些企业不清楚校企合作的相关细节,以致没有合作的意向。

四、基于企业需求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高等院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实施教育而使学生最终达到的人才规格。企业需求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要求,培养规格主要体现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

在知识方面,要求掌握本专业的文化基础知识、相关法律知识和经济、管理、会计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及国际贸易专业理论;在能力方面,要求具有从事外贸活动必需的专业操作能力,如进出口成本的核算能力、进出易的磋商能力、函电写作能力、单据制作能力和信用证审核能力等;在素质方面,应具有一定的思想、专业、文化和身心素质。结合以上分析,基于企业需求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国际贸易及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它体现在职业岗位的应用性;能力结构的全面性;知识结构的复合性三方面,是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

(二)制定新的人才培养计划。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建立以应用为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我们要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人才培养计划,以探索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

(三)改进人才培养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必须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对于理论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采取如下的措施:基本理论、重点难点由教师课堂讲授,较灵活的内容以教师引导为主,带动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课余时间开展前言讲座,将本学科发展的热点问题及时介绍给学生。对于业务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采用案例教学、内外联动教学和模拟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根据社会发展和企业的需要来制定核心课程体系,体现高校的办学特色,从岗位需求出发,以实用为原则,以工作任务为指导,将职业资格考试和职业能力测试融入课堂教学,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五)加强校企合作。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必须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加强与外贸企业的联系和合作,由企业的专家对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做指导,对学校制定的培养方案进行审核,并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授,指导学生教学和实习。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董伟统.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调查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26.

外贸员岗位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人才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建设;新建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061-02

一、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我院特色

1.创立了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课证融合”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是面向山东省广大涉外企业,为企业培养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业务员和外贸跟单员。为培养出符合外贸企业对应岗位所要求的人才,我们聘请来自不同类型外贸企业的总经理、经理、各岗位业务骨干,组成专家委员会,创立了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课证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有机结合起来。

2.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围绕着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课证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我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以外贸工作任务为主线,对上述三个专业证书考试对应的6门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改革和重组,共同设计和开发了一套“基于工作过程”、采用项目教学的优质核心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具体做法是力争把《外贸单证实务》建成一门工学结合的省级精品课程,把《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跟单实务》、《报关实务》等3门专业核心课程按工学结合的要求,建成体现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把《国际金融与结算实务》、《外贸业务综合实训》等2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成基本教学资料齐全的课程包,为以后进一步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加强教学体系建设

1.教材建设。已开课的教材拥有率达100%,所选教材基本适用,既能反映该专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又能体现出该专业的核心理论要求,还能突出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目前在已开设的课程中基本使用教育部推荐教材或“面向21世纪教材”或自编教材,教材使用率达95%以上,课前到书率100%。所开实验、实习课都有大纲和指导书。争取到2014年完成全部专业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根据我们的培养定位和生源情况,建设具有核心性、科学性、发展性和注重应用性的适合我们学生的自编教材体系。由专业教研室提出教材编写出版计划,由主编牵头设计教材体系和内容安排,由系教材指导委员会进行统一协调,共同完成专业教材建设的预期目标。

2.教学管理的目标、思路与措施。教学管理应围绕培养定位,科学设置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实现培养对象符合职业要求的综合能力提供有效保障。为此,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研究评价体系”、“现代教法研究评价体系”、“教学过程控制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及奖惩制度”等管理措施,切实保障培养方案的有效落实并实现预期目标。

三、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建核心竞争力

1.科学制定教学计划。根据“以本科教育的核心理论课程为基础,以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融合能力为突破点,培养涉外企业所需要的,业务技能上手快、职业发展有后劲、具有国际化思维视野和市场运作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人才的培养定位和我们初步总结的“能力倒推,知技分解,点线衔接,融会合成”的培养方案,滚动完善我们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将专业综合能力分解到每门课业的相关知识点中,并由后续课程对前期课程提出知识点支撑的必要性要求,由此构成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构成要件并予以严格考核。

2.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教”为中心的线性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受其兴趣、自控力及教师课堂艺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学效果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积极推进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让学生明确专业培养规格的基础上,实现“教师教”要引导并服务于“学生学”的理念转变,同时,在课堂线性教学中积极推进包括“单元角色扮演”等多种互动环节,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在《国贸实务》、《单证实务》和《报关实务》等技能性强的课程后半段,增加模块教学,着力推进学生实务能力的融合。在《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单证实务》和《报关实务》等课程中推行双语教学,在《外贸函电》和《国际商务英语》课程中推行全英语教学,切实提高学生们的英语应用能力。

3.充分利用模拟实训室与情景语言室。国际贸易一期、二期模拟实训室建成后,我们已将《国际贸易实务》、《单证实务》、《报关实务》和《外贸业务综合实训》等实务技能课搬进了实训室,将很多进出口贸易的业务流程及其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实现了教师在模拟实景面前形象、具体、有针对性地手把手地教,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还将《国际商务英语口语》课搬到了情景语言室,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4.高度重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维护。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是学生毕业前将其所集成的综合能力在实战工作岗位上得以全面检验的最重要的校外训练场所,历来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但是,接收高校应届毕业生特别是不具备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的大学毕业生,到单位实施为期不少于半年的顶岗实习,不仅增加了实习单位的工作量,还增加了对实习学生包括安全教育、职业教育、纪律教育及生活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因此,实习单位对接受实习生的态度、可接纳实习生的多少以及可提供业务技能训练岗位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实习学生实习效果的好坏。为此,国际商学院牵线相关涉外企业与国际商学院深度合作以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拟就了“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教学实习基地协议书”。截止到目前,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国际商学院每年投入的建设与维护费用大约在5万元左右,建立起了比较稳固和深度合作的教学实习基地近20家,包括中国外运山东分公司(青岛)、中远报关行(青岛)、中国外运山东济南公司、中国外运山东济南公司运隆报关行、山东新华锦集团(进出口)总公司、山东山孚食品进出口总公司、中国网通北京分公司、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光威集团、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山东山拖农机装备有限公司、山东胜邦绿野股份有限公司和枣庄润国商贸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有效地保证了学生毕业实习的基本需求,为学生毕业后到岗上手快奠定了必要的岗位训练基础。

参考文献:

[1]何解定.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研究及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2).

[2]姜书竹,殷红蕾.区域经济与地方本科院校国贸专业特色建设——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例[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