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连锁经营管理8篇

时间:2022-05-15 03:37:36

连锁经营管理

连锁经营管理篇1

1.成员企业多头开户,无法对资金流动实施有效监控

连说企业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形成了管理阶级多的组织机构,在对连锁企业来说存在大量的闲置资金,这些资金相对比较分散;同时又在银行贷如大量的资金,这也就存在了闲置资金高、贷款高的想象,也就很多时候也就导致资金的利用效率比较低,对于连锁企业的财务费用和成本的增加,也就影响了连锁企业的发展。由于长时间的控制,对于每一连锁企业的资金的发展进行全力的配置,也就可以高校的利用企业资金,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在对公司资金的运用中要有详细的记录,保证资金的去向准确。对于企业内部人员的控制,我们要进行全面的管理,保证公司的真实的资金的情况,在会计核算中能够正确的反映出来,账物不符对资金管理有章无序,导致资金管理严重不足。对于一些管理不到位的资金运用项目,也要长期对企业资金进行监督。确保资金的是有效益。对于连锁企业要保证企业的正常的发展,对待这些问题没有响应的制约制度,导致项目部的资金使用失控,单独依靠传统的财务会计手段,总公司无法得到资金流动的全部动态,也就给连锁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和经营风险。

2.缺乏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无法做到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

在对连锁企业进行资金计算的时候,缺少统一的资金计划和调度控制,没有良好的将银行信息和企业信息进行对接,在资金信息传递的过程出现问题,在集团管理者拿到资金使用报表也就不能进行相应的核对,失去了财务管理原有的作用。在对会计和资金运营情况进行核对的时候,也不能完全一致,在对财务会计、资金计算、投资和融资等资金信息集中不起来,连锁企业管理者也就很难有效的进行监管,也就不能提供有效的决策,在对资金缺少预算,事前缺少控制,在对项目施工中资金的审计监督都是没有严格执行,导致财务风险增大。

3.内部交易形成内部三角债,汇兑费用加大

在对连锁企业管理中,企业内部存在大量的内部交易,在没有进行良好的结算和内部结算系统,也就形成了集团内部相互拖欠的三角债,导致企业无法正常的运转,同时大量的内部交易使得银行处理中形成了高额的汇汇兑费用,形成了大量的资金浪费,导致连锁企业在对资金使用效率降低。

二、连锁企业经营管理现状

1.经营管理的组织形式与功能单一

对于资金管理中多地方都存在严重的拖欠现象,没有较为有效的处罚制度,还有一些项目施工部门在对资金管理工程中挪用闲置的资金,导致大量的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使用,这也就很大程度的伤害了连锁企业的共同利益,在对今后施工中留下了隐患。在对资金结算中心中大多数是连锁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机构,一些施工连锁企业在实行结算和财务处理的都是同一个部门,没有保证企业资金的结算的独立,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导致了资金的浪费,很大程度的限制结算中的职能的体现和发挥,很多时候也就无法分清财务工作和资金的管理工作的界定,对于一些连锁企业对资金管理中,没有进行统一的管理,对于财务管理也是相对较为分散,对于功能也十分的单一,对企业的信息不能很好的反映出来,也就没有对外融资、中介、投资等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

2.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对于目前的连锁企业我们使用不同的资金管理模式,不断的完善相应的资金管理制度,对于连锁企业将资金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混为一谈,根本没有理解到资金管理的重要性。虽然有些连锁企业制定了资金管理制度,但是具有很多的漏洞,制度的管理性比较弱,没事实际的操作效果,同时还要受到人为的制约。其中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就是结算中心的内部贷款制度不健全,与银行管理制度相比,没有严格的审查制度,对于资金的回收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第二就是在对资金结算中的考评和评价缺少准确的监督,导致资金的分配不合理,导致平均主义经营的腐败性,很大程度的损害了内部成员的利益,还影响了一些单位的积极性;第三就是没有对子公司进行有效的管理,没有良好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对于子公司和项目部也就花费了更多的时间来寻找自己的退路,不断的削弱了国有连锁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导致内部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低下。

3.经营管理系统技术平台建设缺少整体规划

在对资金集中管理系统技术平台的建设中,技术平台就是指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在对软件高效平台的使用,必须要保证软件平台的稳定、安全和高效,这样才能更好的获取资金的详细信息,管理人员才能对资金流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在整体看来连锁企业缺少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的整体观念,对相应的信息化工作没有总体的规划,在资金实际的管理中只是对单一的业务环节或者是单一的功能进行信息化,在对信息系统应用中也就是东一块、西一块,整体的集成和沟通程度不高。

三、完善连锁企业经营管理系统

1.选择适合连锁企业的组织形式

组织结构是企业的管理形式,在对于设计和定位的合理性也就很难确定,这些也就会影响资金集中管理的顺利实施,由于控股公司随意调度子公司的资金导致资金管理失分不合法,在对资金结算中心和国家相关的法律完全不符,所以我们应该建立企业财务公司,利用财务公司的融资、投资以及委托投资和贷款等中介服务功能,为企业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同时将富余的投资按照高效产业进行,优化企业的生产结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度,促进企业集团资金的集中化管理。

2.建立健全资金集中管理制度

要配备良好的管理制度,更好的保障资金集中管理系统的建设,对于连锁企业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经营特点和内部需要制定相应的账号管理制度,和资金的结算方式,更好的确立风险管理和监督制度,能够最大限度的消除制度执行中的认为因素,可以运用技术信息手段设定硬件和软件程序,吧管理制度和企业规章变成大家都准守,并无法变更的计算程序,运用程序规范人们的行为。

3.合理规划资金管理软件平台,提高资金管理人员素质

连锁经营管理篇2

关键词:农产品;农资;连锁经营;前景;政策支持

连锁经营是一种先进的经营形式,它把大规模工业生产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的思想引入零售业,通过规模经营和资源共享来降低企业经营的平均成本和每一单位的边际成本来提高市场绩效。农产品与农资的连锁经营就是要在农产品与农资流通中引入这一先进的经营方式。一是利用核心零售企业的无形资产、现代化的管理水平和良好的商业信誉和高度的资源共享性,降低农产品与农资进入市场的成本,节省经营费用;二是通过企业的批量采购,统一配送,连锁网点销售的方法,降低农产品的采购成本、库存成本和流通资金占用,从而以最低的流通费用、最少的流通环节,加快农产品流通,降低销售成本;三是连锁门店良好的购物环境、可靠的商品质量和低廉的价格吸引起来越多的消费者。

加入WTO后,农村流通体制向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农村市场已呈现出多条经营渠道、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形式的新格局。农村市场迫切需要提高商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引入现代流通方式来促进农村流通的现代化[1]。农产品与农资的连锁经营有利于摆脱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困境,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推进农业产业的发展。用现代流通方式,走连锁经营之路,无疑是新时期开拓农村市场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一、中国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的现状

1、农产品连锁经营情况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正在我国各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地迅速兴起:如南京市去年开办了首家“生鲜超市”,超大现代农业集团利用自己雄厚的基地实力,正着手在全国各地设立农产品超市,苏州南环桥、无锡朝阳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始向加工配送延伸……

前欧美等发达国家连锁经营的生鲜食品已占总消费的80%%,美国更是高达95%%以上[2]。21世纪初我国已经总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居民生活水平较高,工作和生活节奏快,对方便、快捷食品的需求日益扩大,客观上具备了推行农产品大规模连锁经营的条件。同时,近年来无公害、标准化、品牌化农产品比重的不断增加,也为连锁经营统一进行商品化处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奠定了基础。与传统的农产品营销业态相比,连锁经营在经营环境、经营理念、质量控制、管理服务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利于实现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有一些大型超市如“苏果”陆续进入农产品销售领域,涌现出一些比较成功的连锁经营模式:一是“连锁超市+批发市场+基地+保险承诺”,二是“连锁超市+基地”,三是“放心粮油专卖连锁店+加工企业+基地”。三种模式各有其独到之处,但有一个共同点是,均以超市、连锁店为销售终端,以基地为供货源,中间或与加工企业合作,或与批发市场、配送中心合作,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如无锡由朝阳蔬菜批发市场牵头,将锡山、惠山等近郊的种植大户组成无公害蔬菜产销合作社,批发市场下辖的配送中心对来自放心菜基地、经检测合格的蔬菜进行加工整理、定量包装、定牌管理,每天配送至33家天惠连锁超市,实行优质优价,同时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无锡分公司承担产品责任险,保险期限一年。消费者一旦发生食用意外,每次事故每人最高赔偿额为10万元,事前质量控制加上事后意外保险,让消费者吃了“定心丸”。盐城有12家粮油店、10家食品店和12个生产加工企业主动加盟“放心粮油”连锁经营,自去年1月正式开业以来,销售量稳步上升。

上述三种连锁经营模式之所以获得成功,我们认为,一是拥有稳定可靠的供货源。连锁经营需要大批量采购,统一配送,必然要有规模化的供货源。目前国内的一些大型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如“超大”集团等,租用土地自己生产,不仅可以保证货源供应,而且便于控制产品质量。但作为刚起步的连锁经营企业,囿于实力,可与规模基地紧密合作。如无锡的朝阳蔬菜批发市场、镇江的万方超市等,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赢得稳定巩固的“大后方”。二是具有良好的品牌形象。镇江的“万方”超市一方面设专柜经营基地的名特品牌产品,如七里科技示范园的“嫩绿牌”系列蔬菜,江心洲的“滩八样”野生系列蔬菜,另一方面创立自己的品牌,如“龙脑牌”豆腐等,在节假日还推出品种多样的“万方礼品菜”,不仅吸引了消费者的认同,而且迅速树立了企业的知名度。三是政府部门服务到位。如盐城的“放心粮油”连锁经营就是由该市农业质量标准办公室牵头,将当地的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分散的粮油销售店有机整合起来。

2、农资连锁经营的情况

2000年5月,我国现代农资超市的始作俑者、北京金色谷超市管理公司在位于北京西单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办公大楼成立。该公司主要发起股东是北京东方渴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东方海体置业有限公司和中华供销合作总社机关报——《中华合作时报》。该公司已在全国8个省(市)建立县级超市30多家,乡级网点350个,2002年销售额超过了20亿元[3]。

2002年3月19日,由红太阳集团下属的上市公司——南京红太阳股份有限公司(股权98.75%)和南京天和化学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投资8000万元人民币共同组建南京红太阳农资商贸连锁有限公司,并启动了“千县万乡十万村”的农资连销网络工程。目前已在江苏、安徽、江西、广西、重庆等地投资设立连锁公司30多家,形成了覆盖5省30多个地市区县380多个乡镇的“红太阳农资连锁”经营网络。该公司同样宣称,将“红太阳农资连锁”建设为中国农资流通领域中的第一品牌。

农资网络的建设,2003年已经开始筹备,2003年正式启动了以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为核心企业的全国供销社农资连锁配送为农服务工程。中农集团计划到年底,与国内相当一部分省级农资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使加盟的配送中心和连锁店达到300个左右;同时,加快对公司直营网络体系的改造步伐,力争对现有的480多个直销网点的60%进行规范改造。全国供销社总社的期望是,“我们共用的‘中国农资’品牌,要遍布农村市场,目标是要占领70%的农村。”

地方尤其是省级供销社对建立属于自己的农资连锁公司也表示出极大的兴趣,相当一些省、市供销社都正式注册成立了农资连锁经营企业:四川省农资集团有限公司组建了四川邦立达农资连锁有限公司,并逐步发展到在四川省内和省外长江以南的13个省、市(区)的农资商品集散地建立了60多个一级连锁配送中心,连锁经营门店达2000家左右,深入到农村的连锁网点实行24小时服务。新疆奥环公司则把眼光瞄准了西部畜牧业农资连锁经营,欲打造中国畜牧业的沃尔玛;江苏苏农农资连锁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省供销社、福建省“龙得宝”、新疆供销社等以供销社系统为主的传统农村流通组织,正在重新整合,力求抓住机遇再创辉煌;各类民间资本,正在强力扩张农村流通市场。一系列迹象表明,与农村生活生产有关的连锁经营,作为一个新的商业投资机会,正受到各类资本的强力追捧。专家认为,从品牌农业到品牌农村流通业,再到品牌农产品消费,是未来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思路;考虑到国家正在全力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在农村建超市其实商机无限。

3、农产品与农资连锁经营存在的问题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连锁经营必将成为农产品零售的主渠道。如美国,78.5%的农产品通过生产基地——配送中心——超市、连锁店——消费者的方式完成其销售,只有20%的农产品通过生产者——批发市场等销售渠道完成销售过程。从我国农产品连锁经营现状看,由于绝大多数连锁企业没有自己的生产基地,专业的农产品物流配送组织建设滞后,所经营的农产品基本上是各连锁网点直接从农产品批发市场采购,然后转手销售的方式来经营的。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降低经营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是连锁经营的主要目的之一。以农贸市场采购方式配送农产品,由于各网点独自采购,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在降低农产品采购成本,从而降低经营成本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由于存在众多中介主体,中间流通环节复杂众多,经过反复落地倒运,市场运行过程承负过高的交易费用和社会交易成本,造成农产品采购价格不断提高。据有关资料显示,未经加工的蔬菜从生产者、消费者、产地中间商、市场批发商、市场中间商、连锁店等一系列中间过程到消费者,价格要增加3-10倍,农产品的经营管理成本、分装费用也提高,损耗增加。

(2)难以实现标准化经营。目前的农产品配送方式,一方面各连锁企业难以提供相同的产品与服务,就连价格也难以统一,失去了连锁经营共享品牌资源的意义;另一方面不利于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没有成规模的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标准化只能是一句空话。

(3)农产品的质量难以保证。消费者到连锁网点购买农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是信赖它的质量安全和品牌信誉,因此连锁企业应注重商誉,应该有更强的自律性。但当前连锁企业零星采购农产品的方式,使得农产品供应链过长,农产品在供应链的众多中间环节被反复倒手,产品质量(特别是生鲜产品的新鲜程度)下降,迫使许多消费者放弃连锁网点而转向农贸市场购买农产品。这种现象不仅仅影响了连锁企业对农产品的销售,对企业的信誉也造成不好的影响。

二、中国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的发展前景

(一)形势喜人,形势逼人

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的数量大、品种多。2003年,粮食产量43067万吨,糖料9670万吨,棉花487万吨,油料2805万吨,蔬菜53960万吨,烤烟201万吨,茶叶78万吨,水果14470万吨,肉类总产量6920万吨,水产品4690万吨[4]。这些商品除部分农民自用外,大都成为商品需要物流,数量之大,品种之多,都是世界罕见,形成了巨大的农产品物流。

可见,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大背景下,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调整结构、增加农民加入。而调整农业结构的基础和启动点,首先不是“产”,而是“销”,不是看你种什么,养什么,能不能把东西生产出来,而是看你能不能销得出去,赢得市场,使农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取得合理的收益。当今市场流通产业已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成为农业扩大再生产的决定性环节。可以说,各级政府对农产品市场流通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因此,对从事农产品市场流通的企业来说,确实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喜人形势。

就农资而言,一些经济专家基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而做出农民购买力不足、农村消费疲软的判断是笼统的,也不够准确。根据寿光农业部门的统计,该市农民人均农资消费量为2700元,接近山东省平均水平的3倍,净消费量达16亿元。而且随着寿光花卉等高效农业的发展,消费量逐年增长。据市场调查,寿光市农民的农资消费量为户均9000元,农田亩均3000元。而每亩大棚蔬菜的农业生产资料消费量为亩均5000元。寿光市大棚蔬菜面积共80万亩,以此计算,毛消费量为40亿元。而且随着高效农业的发展,消费量呈逐年增长的势头。这些数字表明,农资市场的容量和潜力十分巨大。

(二)把握机遇,发挥优势

当前,农产品与农资批发市场就是要抓准我国市场流通行业大发展、大调整、大推进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根本上改变设施简陋、管理粗放、交易方式落后和“脏乱差”的形象,采取综合措施,加快与批发市场有着天然的优势:一是货源集中、充足,品种齐全;二是靠“买全国、卖全国”,货源稳定不断档,这是靠建立一个或若干个生产供货基地无法以做到的办法,其成本和价格相对较低。因此,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发展配送和连锁经营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事实上,许多批发市场早就给大专院校、机关团体和宾馆酒楼等大单位按需按时配送农产品。不过这类配送的动作比较初级、简单。现在已涌现了象深圳布吉、天津金钟、无锡朝阳等批发市场在发展配送和连锁经营领域的成功探索和实践的典型,它们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和推广。

(三)积极创新,稳步推进

面对新、新任务,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要在新的起点上创造新业绩。首先,要强化创新和开拓意识。多年来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对解决农产品卖难和保障城市供应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是有目共睹、为世人公认的。但是,不能仅仅满足于过去,更不能集贸在管理收费、日子过得“蛮不错”的状态。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要以观念创新带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通过锲而不舍,扎扎实实的工作,使批发市场实现全面的提档升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配送和连锁经营,在决策步骤和具体操作上,既要大胆探索,又要坚持从现实基础出发,量力而行,稳步推进。根据我们对各地的调查与思考,觉得有以下几点请大家考虑。

第一,如上所述,批发市场在货源供应和供货渠道的选择上确有优势,集中批量采购的成本低,在市场建立配送中心、发展配送业务,不会有多大风险,可以放手发展。

第二,有条件的市场或者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发展连锁经营。因为连锁经营与传统批发交易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在经营理念、营销模式、管理方式和盈利点上,二者全然不同。发展连锁经营,一是要有相当的资产规模和资金实力,开三、五个连锁店,形不成规模,就不会有多大效益;二是要有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和技术硬性能力,有一支懂经营、会管理的中高级人才队伍;三是要拥有一定的经营资源。除商品货源外,还要有知名度、美誉度较高的企业品牌;四是每一个连锁店的方位、地址的选择,目标市场和消费者群体的锁定,经济学上叫做“市场细分”,对无自下而上发展空间至关紧要,这又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原有商业网点布局及其经营特点、居民消费水平与购买习惯、培育集聚人气的预期等因素,权衡利弊,慎审决策。

第三,连锁经营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实行“五统一”。即统一采购配送、统一经营管理、统一财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服务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在人、财、物的实际动作中体现出连锁经营的优势。如果仅仅统一了店名、店貌,而没有统一采购配送、统一商品价格和服务规范,那是“连”而不“锁”,徒有虚名,最终效益也上不去。

第四,连锁经营不是唯一,更不能完全等同于超市,据美国商务部的资料,美国的连锁商店至今已有140多年历史,至1992年共有连锁店(2包括店及2店以上)52万家,占全国零售店总数总数的20%。我国国家经贸委提出,至2005年,全国连锁店数达到10万个,年销售额占当年社会产销品零售总额的20%。应当说这个发展速度很可观了。即便如此,也还是超市、大卖场、百货商店、零售经营门店(包括便民店、专场店、专业店)、农贸市场(至少在中小城市和集镇如此)等,多路型态并存,一个都不能少。考虑到生鲜农产品销售和顾客的需求特点与家电、服装、日用小面货等不同,农贸市场毕竟也有优点,即方便、东西全、新鲜,还可以讨价还价,符合一些人长期以来形成的消费心理。因此,可以也应当对农贸市场进行改造、完善与规范,以方便社区居民生活。如北京、上海、广州等正在搞“退路进厅”,不失为良策。

三、中国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的政策支持

我国连锁经营企业保持年增长50%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的年增长水平。配送和连锁经营成为当今市场流通行业发展的新潮流、新趋势。但总的看,我国发展水平还很低,突出表现在连锁经营企业少、规模小、规范化程度低。因此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我们认为,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政策支持对象必须以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技术部门所办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体

发展连锁经营是企业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而选择的一种营销组织形式,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由企业自主决策和运作。在推进企业发展连锁经营中,要注意把握好几个条件:一是企业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连锁经营依靠规模效益盈利,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开设的连锁店数量达不到一定规模,经营总额和效益很难上去。二是要有先进的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和过硬的管理队伍。连锁经营实行集中配送、分散销售,在人、财、物、信息管理等方面对企业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要有全新的管理模式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特别是要有一支懂经营、会管理的中高级管理人才队伍。三是要有一定知名度、信誉度的企业品牌。连锁经营在相当程度上是品牌经营,既靠品牌吸引消费者,打开市场,也靠品牌吸引供货商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没有品牌难以做大做强连锁经营。四是每一个连锁店的开设,在方位、地址的选择,目标市场和消费者群体的锁定方面,要慎重决策,充分考虑到原有商业网点布局及其经营特点、消费水平和购买习惯等因素,权衡利弊,充分论证,避免盲目投资。

2、政策支持必须分类指导,促进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健康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引导和推动各类企业发展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从连锁经营的概念与类型看,有直营直销式、自愿加盟式、特许加盟式、委托加盟式等不同连锁经营方式。对这些不同方式,既不能完全照搬“城市超市连锁店”、“各类批发市场”等经营模式,也不能对各种模式进行简单叠加去应用。所以,在发展农资连锁经营的过程中,必须有其独到的特点和特色。发展连锁经营,首先要创办好原型标准店。不管是转型于连锁经营,还是改制重新创办农资连锁经营企业,亦或借用、嫁接连锁经营模式,首先必须选择一个合适的区域创办“原型标准店”或“样板推广店”。

3、要支持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的管理与技术培训

现实中的农产品与农资市场是一个非常分散的、地域性极强、有着明显的季节性,交通通信落后的市场。农资产品包括的范围很广,不仅是种子、化肥和农药,还有农机具、农膜等其它农用生产资料,具有明显的品种多、规格多、占地大、不易陈列和摆放、技术含量高、季节性强、地域性强、易损易坏、售后服务麻烦等特点。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将给连锁经营中的货品管理、仓储、运输、陈列、销售、服务等业务环节带来很多挑战,如果不能进行恰当高效的管理,也将会出人意料地加大经营成本增加经营风险。经销商的文化素质是信息系统建立和使用的最大障碍,必须先期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使其掌握必要的技能同时接受你的企业文化。

4、支持制订农产品与农资系列标准

农副产品进入大都市菜场首要是确保农产品质量,提高产品信誉度。为此,作为农业科技部门必须编制各类农产品地方标准,并在种苗选良、栽培技术和质量要求上制订可操作标准。与此同时,建立无公害配药网络,做到统一供药、统一配方、统一防治时间,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在我市使用。积极推广应用生物肥药和物理防治,推广使用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减轻硝酸盐、亚硝酸盐在农产品中的污染和土地中的残留量。此外,要加大无公害监督力度。由于无公害建设涉及千家万户,为了提高生产者素质,还必须建立镇村两级的培训机制,分级培训种植大户和农业负责人及农户。并加大对基地无公害建设的检测和监督力度,成立农产品农残检测中心,组织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的认定工作。

5、支持创品牌,让更多的农产品走进连锁超市

连锁超市和集贸市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卖场。集贸市场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销售方式,从生产、流通到销售环节都没有十分严格的标准,商家可以随行就市,见利叫价,生产者则由于无人管理,质量无标准,产量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而连锁超市同样卖农副产品,但一个“连”字,使得“销售”的意义发生了根本变化。各类卷心菜、辣椒、黄瓜等蔬菜走进连锁超市后,质量已不单是农产品的品种问题,而是该品种的整体品牌、连锁超市的企业形象连在一起。在超市,经营者必须把农产品的安全性作为自己的“卖”点,采取一系列质量保证措施以吸引顾客。当然超市需拥有稳定的货源,而我们有丰富的蔬菜供应基地。超市农产品优质优价也对促进农产品增效和农产品结构调整产生较大意义。实践证明,连锁超市中“安全农产品”的走俏,说明传统的“提篮叫卖”的销售方式和临街设摊的市场环境,已不能适应现代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实行农产品超市连锁经营,是现代零售业的发展趋势,也是农业商品化生产成熟的标志。

6、支持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开发,提升农产品的档次

目前,我国外销的农副产品90%是末加工或经冷冻保鲜处理的初加工产品,如沿海等地虽具备较丰富的海淡水产品资源,但大都以中低档大路货出售,时鲜蔬菜、瓜果虽有较好的内在质量,但外包装没能跟上等等。这些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差,市场面狭窄,效益低下。如果农副产品经过深度加工,既可提升档次,拓宽销售渠道,大大提高其经济效益,又可促进当前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7、扶持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培育壮大连锁经营队伍

一是支持和鼓励发展农民自办购销组织;二是支持农民合资、合股兴办中介组织(自愿为原则),开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服务,参与农产品流通;三是促进国有流通企业(粮食、供销)深化改革,利用其原有农产品加工、流通方面优势,努力开拓城乡市场,强化为农民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在流通领域作用,依托当地资源和主导产品,把产加销联成一体,带动农民走向市场。

8、建立全国联网的“绿色通道”

进一步疏通和建设好农产品与农资运销的“绿色通道”,落实搞活农产品流通的有关政策,清理和取消农产品流通中的不合理收费,降低农产品运销成本。

9、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在信息时代,信息是市场流通的命脉。政府已有农业信息网络工程帮助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组织和农户建立一体化的信息网,收集、汇总、分析农产品销售信息,提高企业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指导农业生产,尽量避免因市场信息匮乏而造成生产和销售脱节,盲目生产而造成农产品滞销,给农民带来增产不增收结局,提高整个供应链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农产品配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保证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畅通无阻。

参考文献

[1]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意见》,2002年9月。

[2]任鸣鸣.物流是农产品连锁经营的关键环节[J],经济论坛,2004(08):98-99。

[3]郑少明.农资流通的新模式——连锁经营,农民日报,2003年3月12日。

连锁经营管理篇3

[关键词]连锁经营;企业战略;战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3-0046-02

1连锁经营企业及连锁经营企业战略管理的定义连锁经营企业具有多种定义,目前较为普及的定义是:连锁经营企业是指通过统一的经营理念、统一的经营管理权,并通过企业形象的标准化、经营活动的专业化、规范化等管理手段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使得复杂的零售业活动在职能分工的基础上实现相对简单化,把独立的经营整合为整体的规模经营的企业。

战略管理与日常经营管理并不是两种完全独立的活动,往往混合在一起。尽管我们可以在概念上对战略管理和日常经营管理进行较明确的划分,但在实际管理活动中,我们却难以分清哪些行为属于战略管理方面的,哪些行为属于日常经营管理方面的。日常经营管理处理的是在产品方向和市场方向既定的前提下,对企业从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转换过程中的设计、作业和控制。这一类工作经常重复地出现,周而复始循环地进行,通常可以制定出一套相对稳定的工作程序,使之规范化和标准化,因而被称为日常经营管理。另一类管理工作则是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而进行的决策。对于这一类问题的总体设计、谋划、抉择和计划实施,直到达成企业预期的经营目标的全过程的管理,称之为战略管理。战略管理研究企业的功能和责任、所面临的机会和风险,重点讨论企业经营中跨职能领域的综合性决策问题。它试图超越企业日常经营运行的细节,从整体上把握企业,解决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的总体发展问题。

2连锁经营企业战略管理的作用

结合连锁经营企业自身特点,连锁经营企业战略管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21重视对经营环境的研究

由于战略管理将企业的成长和发展纳入了变化的环境之中,管理工作要以未来的环境变化趋势作为决策的基础,这就使企业管理者们重视对经营环境的研究,正确地确定公司的发展方向,选择公司合适的经营领域或产品市场领域,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外部环境所提供的机会,增强企业经营活动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从而使二者达成最佳的结合。

22重视战略的实施

由于战略管理不只是停留在战略分析及战略制定上,而是将战略的实施作为其管理的一部分,这就使企业的战略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根据环境的变化对战略不断地评价和修改,使企业战略得到不断完善,也使战略管理本身得到不断地完善。这种回圈往复的过程,更加突出了战略在管理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23日常的经营与计划控制,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结合在了一起由于战略管理把规划出的战略付诸实施,而战略的实施又同日常的经营计划控制结合在了一起,这就把近期目标(或作业性目标)与长远目标(战略性目标)结合了起来,把总体战略目标同局部的战术目标统一了起来,从而可以调动各级管理人员参与战略管理的积极性,有利于充分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并提高协同效果。

24重视战略的评价与更新

由于战略管理不只是计划“我们正走向何处”,而且也计划如何淘汰陈旧过时的东西,以“计划是否继续有效”为指导重视战略的评价与更新,这就使企业管理者能不断地在新的起点上对外界环境和企业战略进行连续性探索,增强创新意识。

总之,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是企业的战略管理,它在现代的任何企业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战略管理涉及影响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各种不可控的、带有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因素,因此制定具有发展意义的正确战略方向对企业是否能实现远期目标存有决定性意义。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得出,作为连锁经营企业在持续发展中要想保持长久的优势,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必须要加强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规划、选择和管理。企业战略对企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些导向作用具体体现在对企业宗旨、使命的确定,资源的有效整合,经营领域的选择以及企业优势的定位。

3连锁经营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

31确定组织当前的宗旨、目标和战略

定义公司的宗旨旨在促使管理当局仔细确定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范围。对“我们到底从事的是什么事业”的理解关系到公司的指导方针。当然,管理当局还必须搞清楚组织的目标以及当前所实施的战略的性质,并对其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估。

32分析环境

环境分析是战略管理过程的关键环节和要素。组织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管理当局可能的选择。成功的战略大多是那些与环境相适应的战略。管理当局应很好地分析公司所处的环境,了解市场竞争的焦点,了解政府法律法规对组织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公司所在地的劳动供给状况等等。其中,环境分析的重点是把握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关于环境的信息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外部资源来获取。

33发现机会和威胁

分析了环境之后,管理当局需要评估环境中哪些机会可以利用,以及组织可能面临的威胁。机会和威胁都是环境的特征。威胁会阻碍组织目标的实现,而机会则相反。在分析机会与威胁时,如下因素是关键的:竞争者行为、消费者行为、供应商行为和劳动力供应。技术进步、经济因素、法律政治因素以及社会变迁等一般环境虽不对组织构成直接威胁,但作为一种长期计划,管理者在制定战略时也必须慎重考虑。分析机会和威胁还必须考虑压力集团、利益集团、债权人、自然资源以及有潜力的竞争领域。如某公司发现竞争对手在开发新产品并削减价格,该公司所做的反应首先应是加强广告宣传、提高其品牌的知名度。

34分析组织的资源

这一分析将视角转移到组织内部:组织雇员拥有什么样的技巧和能力?组织的现金状况怎样?在开发新产品方面一直很成功吗?公众对组织及其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的评价怎样?这一环节的分析能使管理当局认识到,无论多么强大的组织,都在资源和能力方面受到某种限制。

35识别优势和劣势

优势是组织可开发利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积极的内部特征,是组织与众不同的能力,即决定作为组织竞争武器的特殊技能和资源;劣势则是抑制或约束组织目标实现的内部特征。经理们应从如下方面评价组织的优势和劣势:这些因素包括市场、财务、产品、研究与发展。内部分析同样也要考虑组织的结构、管理能力和管理质量,以及人力资源、组织文化的特征。管理者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报告来获得有关企业内部优势和劣势的信息。

36重新评价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按照SWOT分析和识别组织的要求,管理当局应重新评价公司的宗旨和目标。

37制定战略

战略需要分别在公司层、事业层和职能层设立。在这一环节组织将寻求组织的恰当定位,以便获得领先于竞争对手的相对优势。

38实施战略

无论战略制定得多么有效,如果不能恰当地实施,仍然不可能保证组织的成功。另外,在战略实施过程中,最高管理层的领导能力固然重要,但中层和基层管理者执行计划的主动性也同样重要。管理当局需要通过招聘、选拔、处罚、调换、提升乃至解雇职员以确保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39评价结果

战略管理过程的最后一步是评价结果:战略的效果如何?需要做哪些调整?这涉及控制过程。

总之,企业战略管理过程包括: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控制三大部分。战略规划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规定组织使命;制定指导组织建立目标、选择和实施战略的方针;建立实现组织使命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决定实现目标的战略方案的一系列决策。战略规划的构成要素: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措施。战略实施是指根据战略的要求建立实现战略的组织结构,确保实现战略所必要的活动能有效进行而配置资源、分配工作,并通过计划,预算和进程等形式实施既定的战略,监控战略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的有效性进行的成果和效应评价。战略控制就是将经过信息反馈回来的实际战略实施成效与预定的战略目标进行比较,检测二者的偏离程度,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纠正,以达到战略目标的完成。战略控制的必要性: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实际情况与计划相背离的情况,这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控制制度来应对激烈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以便满足公司战略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韩肃,苗钟颖连锁经营管理[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2]武亚军9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研究趋势[J].南开管理评论,1999(2):4-10.

[3]杨顺勇连锁经营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陈宏琳煤炭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与控制[J].中国市场,2014(31).

连锁经营管理篇4

论文关键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初探

1.连锁经营现状

连锁经营是一种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是现代商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世界上第一家近代连锁店——美国“大西洋和太平洋茶叶公司”成立于1859年,这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正规连锁公司。此后不久,在工业发达国家,连锁经营取得了普遍成功,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先进的工业国家和地区也先后引进了连锁经营,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连锁业不仅在量上发展很快,而且从零售、餐饮等行业渗透到各种服务业,并且经营趋向国际化。

我国的连锁业起步较晚。虽然连锁经营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极为迅速。目前我国拥有连锁体系5000多个,是世界上连锁经营体系最多的国家。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共有各类连锁门店约10万家,占零售业和餐饮业总额的20%,并且还在以年递增35%的速度持续发展。然而连锁业的发展速度还是难以适应我国经济飞速增长和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现实。

但与连锁业的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却相对短缺。由于行业发展过速而人才培训机制不足,连锁经营行业正在面临人才荒,其中尤为稀缺的是管理型人才。按保守估计,目前全国连锁行业的管理型人才缺口至少为60万。连锁经营行业正在面临巨大的人才荒,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加快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望提供人才补充。

2.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目前来看,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急需大批应用型人才,而开设连锁经营管理这一专业的学校并不多,所以说专业建设成为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

科技含量高是连锁经营最突出的特点之一,这一特点对从业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连锁经营管理人员必须能懂得现代连锁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知识,具有连锁门店运营管理操作技术,以适应现代连锁经营规范化、制度化、规模化、现代化的要求。然而,由于我国连锁经营发展迅速,人员需求过猛,相当多的经营管理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学校教育或培训,不少管理人员虽然经过短期的上岗培训,但远远适应不了连锁企业经营、管理上的需要。

高等教育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上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近年来,连锁经营的迅猛发展给高等院校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就是加快连锁经营管理理论研究,以指导连锁经营管理实践。就目前来看,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尚属起步阶段,只有部分院校开设了这一专业,且以专科院校为主。由于是新增专业,毕业生人数也相对较少,所以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现在还很少,这种状况与连锁业急剧发展的态势极不相称,专业建设问题迫在眉睫。

专业建设是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一般而言,连锁经营所需人才可以通过以下形式进行培养:一是出国考察和委托国外先进企业培训,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经验。二是鼓励先进企业采取国外连锁企业的办法,设立自己的培训机构,根据连锁企业的实际需要,对原有企业的员工进行连锁经营实用技术的培训。三是依托大专院校、研究单位,对连锁经营企业的员工进行系统培训。这种方式是最切实可行的一种人才培养途径。这也就对我们院校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加快专业建设步伐,强化连锁经营管理理论研究,建立连锁经营管理教育培训基地,有条件的院校应考虑设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可见,专业建设是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

3.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

正是因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为培养连锁经营人才的高校应当发挥其优势,培养更多的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毕业生为企业服务。下面拟从订单式、2+1式、弹性学期制、实验实训室建设四个方面分析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1“订单式”培养模式

所谓“订单式”,是指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后,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选拔学生、组织教学、考核上岗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企业定期派资深人士指导校方教学工作和提供实习指导,校方则按照企业要求有选择地录取学生进行定向培养。订单式办学模式,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有效地解决校企之间对人才的供需矛盾。这种办学模式、人才培养规格和能力标准是由双方制定的;理论教学在学校,发挥了学校理论教学的优势;实践教学在企业,充分发挥现场和企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在培养学生技能上的作用,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获得操作能力;企业对合格的毕业生可以全部录用。

连锁经营管理篇5

《连锁经营管理》是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基础性的东西,学习好该课程能为学生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高校连锁经营管理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学大纲仍需完善、过分注重理论教育而忽视了实践教育、缺乏优质教材、缺乏实训基地、教师经验不足。推进高校连锁经营管理课程建设应做到:重新界定课程的培养目标,完善教材内容、增加实训内容,强化市场营销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注重连锁经营管理实训基地的建设,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

连锁经营管理;课程建设;实训

一、引言

当今社会,现代流通已经成为了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关于连锁经营的重要性,国务院早在2012年9月份的时候就已经指出过了,当时的《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有如下论述:要鼓励在我国社会中发展连锁经营,推动连锁经营向多行业、多业态的方向发展,要注重提升流通业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有充足的具备一定连锁经营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支撑,因此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也就有了其存在的意义和必要性。《连锁经营管理》是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基础性的东西,学习好该课程能为学生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连锁经营管理》课程的定位是: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企业培养素质全面、有较高综合管理能力的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帮助学生掌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帮助学生连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科前沿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校《连锁经营管理》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大纲仍需补充和完善教学大纲的设计是否完善和科学决定了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培养目标的制定是否科学,在课程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引言中已经论述过,《连锁经营管理》课程的定位是: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企业培养素质全面、有较高综合管理能力的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帮助学生掌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帮助学生连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科前沿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连锁经营管理》的教学大纲设计应该根据该课程的定位,着重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主,以学生能力培养为重点,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以将学生培养为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二)过分注重理论教育,忽视实践教育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认识到连锁经营的重要性,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建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各高校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中,开设《连锁经营管理》课程已经成为了一个共识,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学生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学好理论课程,从而为日后的实践工作做准备。同时,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相对来讲,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还属于一个新生事物,设立的时间不长,科学、完善的学科体系仍未建立,学科的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各个高校在教学方法上也没有什么新的思路,仍使用原始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方法、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这对于一个实践性要求很高的专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三)缺乏优质的课程教材由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开设较晚以及一些其他原因,目前关于连锁经营管理的教材比较少,各种与之配套的练习题以及案例库更是少之又少,这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发挥是非常不利的。如果没有优质而又内容全面的教材,学生就无法全面掌握连锁经营管理的相关知识,而学生专业知识的缺乏又会导致学生专业素质的低下,进而难以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此外,在现有的教材体系中,还有一个问题比较严重,那就是过分注重理论论述,而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

(四)缺乏实训基地,实习实训存在困难连锁经营的显著特征是:一家连锁企业会下辖成百甚至成千上万的门店,因此对于连锁经营企业的管理难度较高,需要先进的物流配送技术、信息技术以及采购技术的支撑,这对企业的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在培养连锁经营专业人才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由此,高校学生的实训要求显得尤为迫切,但这又恰恰是高校连锁经营管理课程中难度最大的部分。因此,现有的教学条件仍然难以满足连锁经营人才的需求。

(五)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有其特殊性,实践性较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为了应对错综复杂的市场情形以及纷繁多样的连锁经营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能简单地将教科书的内容照搬,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注重实践教育,这对教师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就高校连锁经营专业的师资来看,多数教师并不具备连锁经营方面的实践经验,也不具备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一来,教师们教给学生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照本宣科”的方式也很难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三、高校连锁经营课程建设的思路

(一)重新界定课程的培养目标,完善教学大纲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迅速提升,我国的教育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在高等教育层面,我国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了大众教育。这种背景之下的高校,应该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是为了培养社会精英的,不同类型的院校应该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尤其是那些地方院校,更应该注重实践教育,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要根据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及学校的基本情况来科学地制定本校连锁经营管课程的培养目标,这对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应对其教学大纲进行完善,制定出一份科学的教学计划,充实教学内容。《连锁经营管理》的教学大纲设计应该根据该课程的定位,着重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主,以学生能力培养为重点,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以将学生培养为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二)完善教材内容,增加实训内容连锁经营管理的实践性要求较高,同时该课程的培养目标也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将学生培养为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在编制教材时兼顾理论性与实践性,同时还要做好实训教育等配套内容的建设。关于教材的编写,有能力的高校可以组织一批专家、学者、课程主讲教师以及企业实际工作人员来参与,自行编写教材。教材的编写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为目标,同时还要具有特色。《连锁经营管理》课程的教材,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同时还要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教材的编写,首先应该保证学生能够掌握“三基”——基本的理论知识、基本的专业技能以及基本的学习方法,在此前提之下,可以考虑增加一些其他知识和技能,例如,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关于企业运作流程的知识,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连锁经营领域新兴的实用技术,这样也便于高校连锁经营专业学生工作以后及时进入工作状态。

(三)强化市场营销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鉴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较强的实践性,高校在打造师资队伍时,可以考虑在企业中聘请一些具有丰富的实践连锁经营管理经验的人员,来为学生传授经验,指导学生的实践;其次,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师中,大部分并不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此,高校可以通过强化与企业间的联系,有计划地安排高校教师到企业中去,感受企业连锁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促使企业形成一种双向、共赢的合作机制,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强化了校企之间的联系,丰富了高校教师的实践经验,为培养高质量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了可能和前提;另一方面又能解决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非常大的好处。

(四)注重连锁经营管理实训基地的建设《连锁经营管理》的课程建设,要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学生的实训基地,使学生在企业中学习课程。一般来讲,实训基地都是一些运营状态正常的企业,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实训,体验到的是真实的连锁经营环境,所执行的企业标准也是国家规定的正确的标准,学生实训的岗位也是其专业相对应的岗位,这对于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有非常大的好处。因为处于真实环境下的实训学生,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真正地得到锻炼和提升,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好处诸多。

(五)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师应更新其教学理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思想来为学生教授课程。关于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可以根据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可供使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专题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企业实地参观、热点讨论以及模拟实习等,教师可以将这些方法加以灵活运用,让学生在学习到扎实的连锁经营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能够了解一些连锁经营管理的具体操作技能,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颖.连锁经营课程“2+1”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2).

[2]王晓斌.基于工作任务的连锁经营实务课程建设[J].技术与教育,2012(02).

[3]商琦.连锁经营管理课程在高职中存在的问题和思考[J].科技信息,2011(21).

[4]吕凯.刍议高职院校连锁经营专业人才的培养[J].山东工会论坛,2015(02).

连锁经营管理篇6

关键词:连锁经营 管理专业 教学改革 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5-0083-01

随着现代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对服务型人才的需求更加紧迫,因此很多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对服务型人才的培养,促进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培养各方面人才的过程中,始终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探索出具有各个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道路。针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适用的服务对象,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水平,更好地满足门店经营管理、总部管理、配送中心调配与管理类等经营岗位的各种需求。学生通过在不同岗位的磨练切实提高自身的素养,包括与人沟通、接人待物、专业技能、信息处理等。

一、关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特点分析

在职业院校的教学课程中,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是其中的特色专业,主要的目标是为一些连锁经营企业、门店的管理和技术岗位输送高素质、高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一般来说,该专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发展时间较短。连锁经营企业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其发展有一定的背景,与国外连锁经营的发展趋势是分不开的,但是我国在引用连锁经营的理念上时间比较短暂。(2)技术要求高。结合连锁经营的特点来说,连锁经营企业要有成百上千的连锁门店以及小的分公司。(3)需求量较大。近年来,连锁经营企业发展速度较为迅速,尤其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更是缩短了我国连锁经营企业发展的时间,也就意味着需要更多连锁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加入到连锁经营企业的发展中。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改革途径探究

1.明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

只有具备明确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改革目标才可以有效地指导经营管理的各方面工作,使之打破传统的改革理念和思想,在引进国外的先进的专业改革理念的同时加入自己的特色。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勇于改革创新、开拓进取,探索出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改革道路。同时,还要考虑到不同岗位的不同需求,制定好教学大纲,根据教学岗位的不同需求设置实践性教学课程,并且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要对实践教学的质量做好监督,在整个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改革的实践教学中,这是值得深思的教学改革难点。应该打破传统教材内容的限制,对整套课程进行全面的专业配套教材设置。

2.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材设计更加科学

在经营连锁管理专业的改革中,教材的科学化、专业化是重点。目前,就教材的设置而言应该是在结合多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借鉴国外的连锁经营管理理念,结合我国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全面建设更具有专业理论的教材体系。同时,教材的编订应该遵循实践性、专业性原则,引进当今最新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力求打破传统的基础课程教材中的理论体系,更加追求经营连锁不同岗位的能力需求。另外,应该注重经营连锁管理专业课程中实践与理论的紧密结合,加入更多的实践性内容。

3.壮大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能否实现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改革的重要保证,要建成一支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和素养的师资队伍,切实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改革的质量。充分利用现代的教育理念,通过不断地完善和调整师资队伍建设结构,以便建成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适应连锁职业人才培训要求的专业师资队伍。也就是说,要提高经营连锁管理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使他们的教学内容更现代化。旨在通过专业教师的教学活动,并且在教学教研和教学改革实践中,鼓励培育专业的教学骨干教师。可以聘请在该方面资质较高的专业教师,同时每年还要组织有资质的年轻教师进修,建设一批批具有高专业素养以及较高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在现代高科技技术的应用下,鼓励教师利用好现代的科研技术成果,例如多媒体、仿真模拟等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帮助教师可以提升教育业务水平,利用好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除此之外,要做好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评价体系,实时进行教学质量的监控,在绩效考核和激励制度的刺激下,不断优化教学环境。在提高专业教师综合素质的前提下,最终建成符合专业教学实际情况、高素质、专业性极强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

4.创造良好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改革的校内和校外环境

要想真正做好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改革工作,需要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相互配合。在综合利用好现有的资源的基础上,根据经营管理专业的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逐步完善设施,建设较为科学先进的实验教学基地。同时,要建成完备的校外实践基地,在践行好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能够真正起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提供教学专业咨询、实习指导和适当就业安排的作用。只有建成相对完善示范性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才可以更好地指导连锁经营管理企业的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对于社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为更高,因此需要职业院校重点关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开展,切实促进学生德育等素质的提高。就目前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现状而言,需要加强对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力度,更需要广大的师生的共同努力,最终培养出各个行业所需要的连锁行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持不懈并配合以教学方法的创新途径,目标是为企业和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连锁经营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潘家俊.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19-21.

[2]陈中耀,杨翠.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学园(教育科研),2012,01:47-48.

[3]高皖秋.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改革[J].学理论,2013,35:260-261.

连锁经营管理篇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因此开展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对于刚起步的连锁经营专业而言,如何培育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校企合作模式正是培养专业有效性、科学性的重要渠道。鉴于此,本文从基于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中校企合作模式的特殊性入手,分析当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建设所存在的问题,从而优化创新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建设策略,推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够朝着应用型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基础。

关键词:

高校;连锁经营管理;校企合作模式

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对高等院校的教育活动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是要求教育活动能够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为市场提供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是要求加强对各个专业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已达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因而本文展开对教育活动的探讨,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而言,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大零售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拥有市场销售管理理论并能够充分调动不同地区的不同资源,实现高职院校和服务业的双赢。因而急需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够抓住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趋势,基于当前高职院系教育体制改革,从专业发展特点入手,培养出较高就业能力的学生。

一、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建设的特点

连锁经营管理是上世纪末正式添加的经营管理专业,同其他的经济专业相比,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更加注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个商品、品牌、各区域卖场等各项资源的有机融合管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对产品的营销,因而在经济新常态的趋势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成为市场发展主模式,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中开展校企合作要求教学内容能够同当前连锁经营企业相联系,以具体的市场活动作为教材,同时带动学生参与到企业活动中,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并丰富理论知识。具体而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经营管理综合素质较高,营销专业知识扎实,能够很好的适应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各类资源的配置情况,并能够很快的掌握该地区的营销优势,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强等特点。

二、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现状

(一)缺少重视

目前,高校专业已经初步执行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但由于发展起步较慢、理论不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当前高职校企合作模式出现较多的问题。首先是在思想观念上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认知不清,觉得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校,企业主要是展开经营活动,因而主动成为学校合作方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学校在寻找合作企业进行校外实训时,所在的企业发展模式不足。如本文所提到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需要进入到具有完整的连锁经营体系的企业来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是学校对于校企合作模式重视不足,导致在寻找合作企业的时候不够尽心,如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而言,能够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规模的连锁企业中展开校外实训无疑是最科学、全面的合作方式。但事实上,学校方面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即便参与到校企合作模式中展开教学实践,也不能提高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缺少制度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属于新起步的专业,当前仍有众多高校未将这一专业独立出来形成一个新的学科,并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展开教学培养目标的确定等。所以具有先天不足的特点。与此同时,要想扩大该专业的发展规模、发展的专业性,同时展开新的教育模式,提供市场导向型的人才必须要有制度支持。事实上,当前拥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高校未能制定独属于该专业的发展策略和相关制度,同时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执行同其他专业相一致。如某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前往同一个企业展开校外实训,致使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不能很好的对连锁企业发展情况进行有效掌握。

(三)缺少专业性

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在教育体制安排下展开的,对于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同样如此。通常情况下,只有制定完整的合作机制、如企业掌握学校的教学活动安排情况、学校了解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情况才能推动合作的专业性、科学性发展。当前我国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缺少专业性。一方面是双方信息未能及时全面共享导致;另一方面是由于当前我国尚未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发展提供有效的文书、正常等方面的支持。从而导致校企活动仅仅是表面上的合作,而非本质上的具有实际效力的合作。

三、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优化策略

(一)对校企合作模式树立正确的认知

为提高高校和企业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正确认知,一方面要求高校能够利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学校的教学活动,这将使学校正确认识到关于企业经营管理的若干本质,从而在选择合作企业的时候能够更加注定该企业的专业性、可持续发展性;另一方面是要求相关部门能够提供校企合作模式的文件等支持,如支持校企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项目建设,提高给校企平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从而使高校和企业都能够支持这一模式的开展。

(二)建立健全双方的合作机制

加强校企合作模式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中的合作机制,要求双方多能够根据对方发展现状,从而规范双方的合作,使合作达到应有的效果。建立健全合作机制一方面要求学校能够在尊重当地连锁经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教学计划,并展开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是要求企业能够按照高校的发展状况,提供专业的、具体的职位帮助,如某南方高校中,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偏向于对食品连锁店的管理,因而要求食品连锁企业能够主动同高校合作,使双方的合作关系更具体科学。

(三)以双方共赢作为合作目标

当前校企合作出现的专业性不足问题,在于学校所培养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未能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也表现在企业所提供的职位未能满足学生实践理论知识的需求,因而要求能够基于双方互赢的目标展开校企合作模式。一方面是要求企业员工能够进入到高校进行学习和展开教育活动,另一方面是要求教师和学生进入到企业进行参观并共同完成一个项目。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建设具有特殊性和普遍性,在发展中遇到较多的挑战。因而要求发挥政策、企业管理等的作用,推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发展,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

作者:高霞 单位:黑龙江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连锁经营管理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 连锁经营 课程开发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52-02

近年来,零售连锁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连锁企业的规模和销量也在迅速扩大。连锁企业对连锁经营管理类人才的需求量激增,并且越来越注重进入企业的人才是否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是否能够迅速的适应岗位,是否在理论的基础上更多的能够动手操作能力,这就给我们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学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由于连锁经营管理是新增专业,因而在课程设置、开发等方面沿用着许多本科教育或企业管理类专业的做法,课程多理论性强,实践性和应用性差,虽然部分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学生有了良好的实习环境,但就现阶段情况来看,学生和企业都普遍反映课程与实际工作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如何对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合理的开发建设成为目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发展的一个重点。

一、课程开发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现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连锁企业用人标准越来越高,既注重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要求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旨在培养面向基层、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连锁经营管理人才为目的,重视知识商品、品牌商品、权益商品、企业总体作为商品、社会总体资源组合作为商品等新经济商业形态的营销与管理。

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大量缺乏为高职院校提供发展契机,同时也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各高校从各个层面开展校企合作,加强人才培养建设的质量。目前各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面已取得较大成就,但对专业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关注则相对较少。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开发的迫切性

课程开发建设是高职院校教育的核心,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所以开展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开发工作属当务之急。课程开发体系建立和完善对于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在公认的课程开发概念是指在一定的课程观的指导下,产生一系列课程方案与课程文件的过程,它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三个环节,其中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与课程内容的选择。高职课程开发是课程开发的子概念,是指高职教育中为适应社会发展,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循环反复的过程。

目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对于多数高职院校而言都是新专业,处于发展建设阶段,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多半沿用企业管理这个综合专业的框架下进行各门课程的选择,例如,企业管理专业会开设的《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也会开设,虽然会在各课程名前面加上连锁二字以区别,即《连锁企业市场营销》、《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连锁企业财务管理》、《连锁企业信息系统》,但从课程实质内容和讲授方式与企业管理并无太大区别,这就导致了学生无法学到真正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知识,也无法使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突出自己的专业特点。因此,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必须结合各自院校自身校企合作平台去进行有效的课程开发,设计一套符合连锁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二、构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体系

(一)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包括对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确定。因此,在课程设计之初,首先要明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简言之,就是学生毕业后将会进入到哪些企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岗位。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都与各大连锁企业签有“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这些企业以地方性零售连锁企业为主,特别是超市大卖场这种业态居多。超市大卖场中工作岗位主要有理货员、收银员、营业员、防损员、客服员、营销员、物流员等基层岗位,店长助理、副店长、店长等中层岗位。在明确岗位后,这些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以及学生如何获得这些知识、技能和态度就是连锁经营企业需要学生达到的预期职业要求,也就是课程设计需要去做的内容,即明确课程的“教与学”的具体内容。

(二)课程实施

按照预期职业要求对相应课程进行设计后,在具体课程实施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具体课程内容的选择。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每个老师可以根据自身学识水平、学校校企合作基础条件、学生水平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但设计教学中很多老师会以自身学识水平来规划该门课程的讲解,这样做可以减轻教师备课压力和时间,但违背了高职教育的初衷。因此,应该以学生为本,以具体连锁企业管理需求为出发点来选择课程讲解内容,如以超市大卖场为合作对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连锁经营管理》课程中就应着重超市业态的讲解,《连锁门店经营管理》则应把超市日常门店管理的技能作为讲解重点,《连锁企业信息管理》则应重点讲授超市的前台收银系统、后台管理系统和电子订货系统。

二是具体课程的讲授应采用多变的形式。许多高职院校一直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这种方式的教学效果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且这种方式在未来依然会是主流教学方法之一。但只依托一种方式去讲授知识肯定是不行的,应该采取多变且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其灵活的商业思维和动手能力。例如,连锁企业各种业态的了解完全可以以市场调查的形式开展,分析案例时可以随机将学生进行分组互动式讨论,给予每个人具体的职位,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此外,可以引入科技手段如模拟软件教学、模拟商业谈判等。在经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后,学生再进入到企业顶岗实习,进入岗位角色快,动手能力强,能较快进入工作状态。

(三)课程评价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对于课程评价多以学生在期中或期末的教学评价打分为主,这种方式不能反映该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是否满足了企业对于学生在工作岗位中的技能要求。所以,对课程的评价除了学生这个层面外,更多地应该放在企业层面。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各科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应随时和校企合作单位的基础管理人员,如学生顶岗实习的直接领导人、毕业后留在企业继续工作的学生、企业培训部门和招聘部门的领导,这些人员是最清楚企业具体工作岗位人员质素要求,也就是这些岗位具体需要哪些知识、技能和态度。此外,课程评价的时间点选择也很重要。除了期中和期末外,平时教学可以随时让学生进行评价,如哪些问题是最容易记住的,哪些问题是最有价值的,哪些教学方式能产生最佳的学习效果,然后教师根据具体评价不断改进课程实施过程中采用的知识、资料和方法。

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体系建立的保障措施

(一)加深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中最重要的特点和优势,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同样如此。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平台基本已经搭建,下一步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深化。最初的做法都是到时间高职院校将学生输入到相关企业顶岗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既能提升学生的实际技能又能为企业解决人才缺乏的难题。但只在这个层面发展显然是不够的。今后,校企合作应深入到每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去,让学生和老师都能不断接受到来自企业发展的信息和企业工作岗位对于技能发展的新需求,具体做法可以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学生的要求以及教师的教学设计来确定。

(二)转变思想观念

高职院校属于高考招生中的第四批次,所以很多教师在观念上就会固化认为这些学生底子不好,不好教,而这本身就违背了基本的教育理念和工作态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育人为本”的要求中并没规定学生必须具备如何的层次水平,而是强调了不管学生如何,教师都要做到协助学生装备人生,让他们具备满足企业工作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所以,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工作态度,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如何做到协助学生装备人生上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三)加强团队合作

团队合作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团队精神要求组织中的成员的一切行为须以组织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协助学生具备一定知识、技能和态度能够胜任连锁企业各种岗位就是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最大利益。这个团队包含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四个层面,每个层面内部要共同协助、互相帮助,学校之间可以交换经验,教师之间可以交流教学方法,学生之间可以交流学习技巧,更为重要的是四个层面之间必须共同协作,学校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教师之间、企业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都要以实现组织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来加强沟通、合作,不断改进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杨百梅,姜义林.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程宜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新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商琦.连锁经营管理课程在高职中存在的问题和思考[J],科技信息,2011(21).

[4]伍瑛.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26).

[5]邓志革.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项目课程开发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2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