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网上家访总结8篇

时间:2022-09-17 04:53:49

网上家访总结

网上家访总结篇1

有关部门和地方高度重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坚持边审计、边整改。财政部、民政部、体育总局组织各地对擅自利用互联网销售行为开展自查自纠,并要求根据审计意见和建议,坚决整改到位。

截至2015年5月31日,有关部门和地方已通过追回资金、上缴财政、调整会计账目等方式整改问题金额145.1亿元。其他问题正在进一步整改中,待整改完成后,有关部门和地方将自行向社会公告整改结果。审计署将跟踪后续整改情况,督促整改到位。

(人民网)

收买被拐卖儿童—律追刑责

针对近期网络中关于“人贩子应不应该判死刑”的讨论,最高法院有关负责人称,目前,从刑期看,拐卖儿童犯罪的最低刑期高于故意杀人罪的最低刑期。该负责人表示,随着《刑法修正案(九)》出台,收买被拐卖儿童的犯罪分子将一律追究刑事责任,这将有力打击买方市场。

最高法院方面介绍,拐卖儿童犯罪历来是刑法打击的重点。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条的规定,拐卖儿童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拐卖儿童三人以上、偷盗婴幼儿出卖等八种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从刑期上看,拐卖儿童法定最低刑高于故意杀人罪的最低三年刑,针对情节特别严重的配置了死刑。

该负责人称,当前拐卖儿童犯罪出现了一些新情况,突出表现在采取偷盗、.强抢、诱骗犯罪的发案数量明显下降,大部分被拐儿童系被亲生父母出卖或遗弃,继而被“人贩子”收买、贩卖。

(《新京报》)

网上信访正成为信访主渠道

全国网上信访工作会议于6月25日至26日在山东烟台召开。国家信访局副局长范小毛在会议上通报,国家信访局决定于2013年7月1日起全面放开网上投诉受理内容,两年来,创新和深化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在我国信访总量中,网上信访量已经占到信访总量的43.6%。

2013年7月1日,国家信访局正式全面放开网上投诉受理内容。2014年,国家信访局制定《关于推进信访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以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为突破口,推动信访工作效能水平和公信力的全面提升。2015年1月1日,全国网上信访信息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同日,《信访事项办理群众满意度评价工作办法》正式实施。其中第四条规定:满意度评价的范围是通过全国网上信访信息系统第一次登记受理的信访事项。

网上家访总结篇2

网络访谈栏目作为网络媒体的一个重要的传播手段,其发展和变革的速度也相当快。麦克卢汉对于几种传统媒体的个曾经有过一种相当清晰的表述:“广播延伸了人们‘听’的范围,电视延伸了人们‘看’的范围,而报纸扩大了人们‘想’的范围。”而网络访谈栏目在“听”、“看”、“想”上都更大化的延伸了人类的感知范围。通过网络访谈栏目,网络媒体不仅可以提升网站的点击率、扩大网站的影响力,更能够带来直接和间接的商业效益。因此,网络访谈在网络媒体传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现状:三国演义各领

主流网络媒体访谈栏目现状:主流网站在网民的接受心理及浏览习惯的培育与引导上往往更具有号召力与权威性,这些网站的节奏、用语、运作思路及模板的采用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代表着中国网络媒体的水平与风向。

主流网站部级的以人民网和新华网为代表,这两家属于同一级别的竞争,人民网的访谈栏目以强国论坛为载体,与网友的互动性很强;以内容为核心,访谈的编采十分精良;同时辅以图片和视频,使形式上更加丰富。新华网的访谈栏目,页面形式比较灵活,有的以视频为主;有的以文字+图片的直播为主;有的制作成专题页面,标题制作成图片突出处理,信息量大。因为是部级的主流网络媒体,访谈主题涉及政治、经济、娱乐等各个方面,而且凭借自身的影响力嘉宾都是最高端的人士。

商业门户媒体访谈栏目现状:商业门户最大的两家就是新浪和搜狐,搜狐与新浪一直以来竞争激烈。但总体来看新闻报道上新浪处于相对领先地位,这里主要比较分析一下新浪科技频道的访谈栏目。

新浪科技频道的访谈栏目的总汇名称是《科技面对面》,内容分为:总裁在线、对话3G、创业访谈三部分,除了这种系列的访谈外,还有根据热点事件或者利用各种会议等不定时推出的访谈。新浪科技频道的访谈栏目的最大特点是所有的访谈栏目都是视频的,搭配上文字实录和少量的图片。新浪科技频道对通信信息行业的报道和介入比较深,是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通信专业网媒要善于学习其反映能力和行动能力,在某些思路上更要注意借鉴。

通信专业媒体访谈栏目现状:目前全国专注于通信行业且形成品牌的网络媒体有十几家,我们选取几家有代表性的行业媒体来分析。中国信息产业网、通信世界、飞象网及C114,它们各自的背景不同,反映在访谈类栏目的建设上,从思路、观念、制作套路及风格追求方面均各具特点。

(1)通信世界网与飞象网

因为创办飞象网的主编是通信世界的前主编,因此通信世界网与飞象网在访谈类栏目的风格上比较相似,同时相比之下飞象网的访谈要更胜一筹,所以这里主要分析一下飞象网访谈栏目的建设。飞象网的访谈类栏目有两个:一个是《尖锋对话》,一个是《飞象访谈》,前者是主编在通信世界时创建的栏目,专注于比较高端的嘉宾,后者是在飞象网新创建的栏目,主要关注热门话题。飞象网的优势在于拥有一批做纸媒的资深记者,团队力量比较充足,而且结合了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但缺点是访谈频次一直在下降、内容处理不够深入、细致,整体的水平处于下滑趋势。

(2)C114C114总部在上海,可能跟身处的城市环境有关,市场化程度高,机制活,有什么就说什么。强调技术立网,以弥补内容短项,如推企业黄页、网上商城、舍得花成本下力气做论坛等,均是该网从实际出发做出的选择。因此,C114在访谈类栏目的建设上也延续了这样的思路,以专家访谈为辅,以企业访谈为主,紧贴商业。但是内容的制作上比较匮乏,一是频次比较低,没有固定的周期;二是内容制作简单、粗略,仅仅将访谈文章在网上。而可以借鉴的地方是比较好的贴合了企业与市场,比较容易实现商业价值。

(3)中国信息产业网

中国信息产业网开设的网络访谈栏目为《趋势对话》,从2008年6月推出到2009年11月不到一年半的时间,一共推出了34期,平均每两周一期;访谈的嘉宾都是业界的高端人物,包括相关领域及行业、产业的著名专家或者企业的总裁等;每期访谈从策划、制作到宣传都有一套完整的流程,并以专题为依托,形成直播与录播相结合、图片+观点+文章的表现形式。

《趋势对话》栏目开播以来,访问当天对网站点击率的提升平均达到28%,并在业界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已有出版社邀约将历期对话内容整理成集出书,同时,《趋势对话》栏目还为网站带来了商业价值与经济效益,成为企业客户非常重视的一个宣传推广平台。

突破:七剑出鞘点石成金

结合网络访谈栏目的建设现状,总结《趋势对话》能够在行业网站访谈栏目中后发制胜、异军突起的原因,在于七个要点:

把握趋势,占领舆论传播之制高点。趋势发展对于社会经济、行业发展以及企业发展等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要意义。把握了发展的趋势对于把握社会经济运行、行业产业进步以及企业未来方向和热点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网络访谈栏目如果能够关注趋势,就能够迅速提升媒体在业界的关注度,占领舆论传播的高地。

《趋势对话》栏目在这方面一直关注市场热点,把握行业趋势,因此栏目的访谈效果非常好。2008年5月24日中国电信业实施重组,6月起我们便陆续组织了《重组后的中国电信市场往哪里走?》、《面对全业务经营你准备好了吗?》、《中国信息产业如何“走出去”》、《不对称管制为时未晚?!》等一系列针对重组后电信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访谈,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很多媒体都转载过其中的观点或文章。今年两会期间,我们又邀请了行业内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进行访谈,更在业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因为紧紧把握行业的热点和趋势,使得我们在行业内占据了绝对的话语权。

一流专家,巩固行业地位之根本点。一个高端访谈的先决条件就是需要对话具有话语权、具有权威性的高端人物。高端人物不仅决定了内容的权威性,也大大提升了价值的信息,巩固了媒体的地位。网络媒体当前普遍存在的最大遗憾是原创内容严重不足,有调查显示,做得好的综合门户网络媒体自己采编的内容还不到20%,行业、专业网站中这个比率更低。而且中国 网络媒体由于采取了新闻共享的方式使新闻本身遭遇了“集体贬值”。通过对话一流的专家,就能够为媒体创造出高价值的信息。

《趋势对话》从创办之初就一直坚持对话一流专家的原则,邀请的都是业界相关高校、研究院、咨询公司及在通信业从业多年的专家、学者,还有企业的高层领导CEO、总裁,以及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领导等,这样的专家团队的权威性与影响力使得《趋势对话》栏目的权威性与影响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并奠定了栏目在行业同类栏目中的地位。同时,我们一直注重信息或者说访谈所得到的素材的切割、整合甚至再造,这种切割、整合甚至再造改变了一些访谈栏目直接将访谈内容包括文字、视频等直接在网上的传播形态,使得信息的价值被最大化的利用,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同时也成为最独特的价值。

互动参与,区别传统媒体之兴奋点。网络媒体新闻传播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互动性,它是媒体与受众、受众与受众之间的多向性、互动性传播。把互动做足、做实是彰显网络优势最独特的手段。对此,曾经主持总书记在“强国论坛”上同网民在线交流的人民网社区管理部主任刘红,在一次研讨会上曾深有体会的说:“网络访谈要注重互动,要特别注重跟网友的互动。每次访谈之后,如果有网友反映这期访谈不好,那就说明其中的互动不够。”

《趋势对话》在运作上非常注重互动性,在访谈前期就会通过网站预热,在网站的web2.0互动平台上相关信息,让网友可以及时了解,并可以参与互动,将自己关心与关注的话题留给嘉宾,我们会根据需要在访谈现场向嘉宾提问。同时,在访谈期间我们也开通网络直播,网友同样可以继续通过我们的直播平台进行互动。访谈结束后,我们同样会将相关的内容在网络互动平台上,网友们可以参与评论。并且我们还在网上建立了窗口,网络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与期待的专家告诉我们。通过这种全方位的互动、沟通,使得我们的访谈栏目生动、立体,这也正是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的平面媒体访谈的最大优势。

形式创新,持续网络访谈之支撑点。根据网络媒体访谈栏目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网络媒体访谈栏目都在应用视频直播,这点也符合网络媒体多媒体性的特征。如果能够有效的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FLASH动画等多种形式,可以大大丰富报道的手段,使访谈更为直观、形象、生动,大大增加了访谈的现场感和冲击力。

《趋势对话》根据行业特点,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直播+录播”、“图片+观点+文字”的表现形式。因为是专业的行业媒体,受众对于内容的敏感度要远远高于对形式的敏感度,因此,在现有条件下,我们综合利用各种资源、突出内容的精耕细作,满足受众的需求。同时,网络访谈的形式也不能拘泥于坐在访谈间中进行,还要走出去。去年,我们走出了固定的访谈间,将访谈间搭在了运营企业老总的办公室,搭在了邮电高校校长的办公室,这种灵活的形式可以大大提升影响力,并可以采访到可能没有机会邀请到固定访谈间的嘉宾。

联动整合,延伸拓展影响之关节点。虽然网络媒体集三大传统媒体的诸多优势为一体,但是行业网站的社会影响力与报纸、电视,乃至一些主流网络媒体与综合门户网站相关频道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对网络、对栏目提高知名度、开拓传播方式和强化传播力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整合各方面的资源,进行报网互动、网网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事半功倍。

《趋势对话》栏目在一些选题上与《人民邮电报》、《中国网友报》、《中国新通信杂志》等媒体上联动,访谈前期进行预告,访谈结束后再将访谈内容整理后进行,这样立体式、多方位的互动报道,自然赢得了更大范围的关注,也延续拓展了我们的影响力。

优质内容,提升商业价值之关键点。无论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内容都是支撑媒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好的内容才能吸引受众、吸引客户。而网络媒体自身具有的众多技术优势更加能够提升内容的品质,能够让内容升值、让媒体升值。

《趋势对话》栏目非常注重内容策划,并且利用网络媒体海量信息以及多媒体的特点,可以体现远远多于传统媒体的文字及图片,而制作精良的内容自然而然的吸引了大家的关注和客户的投放。同时,我们也注重将热点话题与商业价值相结合,例如11月推出的“3G与移动互联网发展战略展望”访谈,3G是运营业与制造业共同关注的焦点与热点话题,而制造企业又缺少与运营企业直接沟通的机会,我们就策划了运营商的高层管理者与制造商的高层管理者的联合访谈,这样的访谈不仅紧密跟踪了行业的热点话题,又给栏目带来了商业价值,得到了客户的认可,更为进一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网上家访总结篇3

    此次出访是担任中国国家主席以来的首次国事访问,这对于中国和国际社会来说都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新华社官方微博对于此次出访的新闻报道,兼顾政治性与生活性,注重预热性报道、“跟踪式”报道和总结式报道,打造出了生动的时政新闻微博报道新特点。其不仅完整呈现了此次出访的全部过程,更通过多种内容表现形式将此次访问背后的意义、价值及中国新一届领导人的形象风范多角度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通过对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三个主流媒体官方微博对此次“习主席出访”相关新闻情况的统计(见图1),通过图1可以看出,3月20日到3月31日期间,除了新华社外,《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官方微博也都对此次主席的亚非首访进行了新闻报道。但新华社利用多路微博平台,在报道数量上取得绝对优势。特别是新华社国际新闻即时播报微博@新国际,共此次访问相关新闻微博314条,成为新华社主要的微博报道平台。本文就以新华社@新国际微博为例,分析此次“主席亚非首访”过程中新华社官方微博新闻报道的新特色。

    一、预热式报道:铺垫良好舆论氛围

    新华社官方微博此次对于主席的亚非首访报道,一个新的特点是,在3月22日正式访问之前便提前进行了一系列的预热性报道。报道内容有:1.预告此次访问流程和重点事项;2.增加被访问国家的相关信息介绍;3.采访各国领导人对此的态度;4.刊登评论解析此次出访目的和价值;5.报道新华社记者团的准备情况。

    3月21日,@新国际连续微博预告主席的此次访问流程,如“微解读:非洲行程早知道”,利用“微分享”介绍了主席在非洲期间所要会见的人物和要在哪里进行演讲等内容;除此之外,新华社官方微博的“预热式”报道特别注重国际舆论态度的展现,专门报道了被访问国家不同领导人对于主席此次访问的看法及期待,如俄罗斯副总理德沃尔科维奇表明此次访问将有利于中俄能源项目的合作和俄罗斯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久加诺夫表示“俄共真诚欢迎”等态度。通过国际舆论的微博报道,让更多网友从国际社会背景之下认识此次主席的亚非四国访问。

    通过这些预热性报道,不仅使网友提前了解了此次出访的基本情况,对于后续的关注焦点有所重点选择和安排,同时,也为主席的首次出访制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有效地引导了新媒体舆论场。

    相较于传统媒体舆论场来说,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传播路径更为多元和复杂,其既可以以传统媒体为发端,也可以以互联网和新媒介自身为发端[1]。特别是微博的出现和普及,公众意见交互集合得更加迅速,新媒体舆论场具有自主性、隐蔽性、互动性、开放性、多元性和传播快、覆盖广、影响大等传播特点[2]。在这种情况下,主流媒体需要按照新闻规律对时政类新闻事件进行适时的舆论引导,依据受众的心理需求合理地影响并引领社会舆论发展,有效提升主流媒体公信力。

    二、“跟踪式”报道:重视记者体验

    3月22日访问正式开始后,新华社利用多种手段和报道方式,在网络上对此次出访做了“跟踪式”的全程报道,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报道内容的完整性。此次新华社前方记者跟随主席,对其出席的每一项活动议程都给予了相关的内容报道,信息密集,频率更快,内容完整。二是报道内容的细节化。此次报道除了关注主席出席活动的情况和各项发言外,更加重视内容的细节化和环境渲染。如主席演讲前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大礼堂是怎样忙碌准备的,主席和普京总统22日晚观看的文艺演出《美丽中国》的节目单是什么样的等。使得网友看到了不同于报纸、电视的更多的出访过程中生动的细节化展示,给人以新鲜感。

    具体来说,其报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新特点:

    (一)记者感受内容增加:记者随手拍+记者高访日记。此次新华社官方微博对习主席出访的报道开设了两个特别的栏目,一个是“记者随手拍”,一个是“记者高访日记”,从图片到文字,充分强调了前方记者参与其中后自身感受的直接表达,是典型的“体验式”报道。

    “记者随手拍”是指前方记者用镜头聚焦正式场合与台前幕后的背景信息。正是强调了“随手”二字,其所拍照片既可以是正式场合中政治活动的新闻图片,也可以是会场内外的休闲细节、各个国家的街市风景、各国记者的忙碌模样等。如记者拍摄的会场下众多观众“粉丝”争相与普京合影的照片、金砖峰会上午餐的食物照片等。这一内容的设置,不仅为网友提供了更多新鲜有趣的新闻照片,同时也可以让网友感受到此次访问对于不同国家和人民所带来的多方位影响。

    “记者高访日记”是指记者利用长微博平台,采用“日记体”的写作方式对自己在前方采访报道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进行记录和情感抒发。类似于评论,但风格较为轻松,所写内容也较为宽泛。

    “记者随手拍”和“高访日记”不仅从侧面补充和丰富了此次访问的相关信息,使得时政新闻报道生动有趣接地气,稀释了官方政治性,让读者接收到更多在报纸、电视上难以见到的第一手信息,让其跟随记者的镜头和笔尖一起去访问的前方全程观看。

    (二)解释性内容增加:金砖峰会热词+名言典故+要点梳理。除了突出记者的体验式报道外,此次新华社官方微博对于主席的出访加大了解释性内容报道,及时为网友释疑解惑。如其设置的“金砖峰会热词”和“名言典故”等话题,就专门针对整个访问过程中所涉及的专业名词和主席讲话中的名言名句所做的解释性注释,为广大网友普及相关专业知识,使其在阅读时能更好地理解,贴近实际,做百姓看得懂的时政新闻。

    另一种解释性内容就是新华社官方微博注重对此次访问中的会议、文件或活动成果进行总结性要点梳理,如“中俄举办过哪些‘年’?”“德班会晤成果几何?”等内容,新华社记者就梳理出中国和俄罗斯先后互办的三个“年”和德班五项主要成果为读者作总结性报道。还有主席发言中的“精彩语录”梳理。这样的报道不仅使得新闻要点集中,更加方便了读者直观了解内容概要。

    新华社官方微博此次增加解释性内容报道,正是考虑到时政类新闻往往包含了大量的政治内容和历史内容,对于广大网友而言,这些专业知识如果仅靠单一的新闻报道是难以吸引其注意并让其理解的,因此,就需要解释性内容和总结性报道的梳理和辅助,这也是微博新闻报道欲在海量内容中脱颖而出赢得网友关注的有效途径。

    (三)视频辅助,加大评论。此次对于主席出访亚非四国的网络报道,除了文字信息之外,视频播报也成为新华社官方微博和网站上的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微博上,除了新华视频中心和中央电视台的相关视频内容外,还有专门分享自“拍客”网的相关新闻视频,台网联合,网网联合,用视频来辅助文字,动态与静态相互结合,共同呈现此次主席首访报道。

    利用微博即时更新滚动的报道特色,新华社官方微博在报道此次出访内容时将新闻与评论穿插,基本实现了重要新闻即时评论,通过单条微博的“微评论”和长微博的“分析评论”,注重新闻的分析与舆论引导。

    除了视频与文字的双重配合外,在微博语态下,如何在每一条有限的内容中将时事政治新闻表述得更加生动且具有吸引力,成为微博新闻报道的重要突破口。

    新华社官方微博对此次的出访报道不仅在内容上突出记者的体验式新闻,在新闻标题和语言的表述上,也都避免了以往时政新闻枯燥、老套的刻板报道风格,更加注重情感的渲染。如其微博新闻标题“八千里路云和月”“早餐会上的‘中国味道’”“真朋友最可贵”等,其不同于报纸和电视时政新闻的写实标题,其以评论性的手法进行直观生动的情感表达,使读者通过阅读标题即可直接感受到该新闻所要表达的浓厚情感,而这主要得益于网络环境和微博平台的大众化、草根性、娱乐性等特点。

    三、总结式报道:评论升华主旨

    在以往的时政新闻中,对于领导人出访的报道往往只侧重于其访问过程中的各项议程,但是新华社官方微博此次对于主席的出访报道特别重视后期的总结式评论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此次访问作总结式梳理;二是对其中具有重要双边或多边意义的内容作重新评论解读;三是补充此次访问过程中一些未报道过的内容。

    3月31日,主席结束此次访问回京,新华社官方微博总结了此次出访的核心内容,用大量图片制作成回顾图集,与此同时,还专门增设了“解读”微博,如“数字解读”所统计的“这次访问主席出席了66场活动,与32位国家元首及政要举行了会谈和会见,发表了20多次演讲和重要讲话,出席了10多场人文和公共外交活动。有时一天内不间断工作15个小时”。

    除此之外,还包括了对访问内容的评论性解读,有“解读:外交开局之旅 三大着眼点”“解读:首访发出的明确信息”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系列的“解读”微博评论并不像过去报纸或网站上的长篇大论,而是各领域专家等三两句话高度凝练剖析此次访问意义,这样的总结性报道更加从整体上加强了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

网上家访总结篇4

【关键词】配网故障抢修流程 监测 验证 测试报告 时长

为了提高供电企业供电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必须提高配网故障的抢修效率,是否能够顺利、高效地完成配网故障的抢修,直接反映出电力企业的服务水平。因此,监测配网故障抢修流程,可以促进制度落实、业务协同、流程优化和效率提升。

1 设计依据

公司依据配网故障抢修流程监测的业务设计说明,对其中涉及的《国家电网公司配网故障抢修管理规定》[国网(运检/4)312-2014]、《国家电网公司电网调度控制管理通则》[国网(调/1)93-2014]、《国家电网公司95598故障报修处理规范》[国网(营销/4)272-2014]进行核实。经验证,其内容与设计说明文档中设计依据的内容相符。

2 监测要素及监测维度情况

在与公司配网抢修指挥班沟通后了解到,按照省客服中心安排,现配网故障抢修流程中工单审核环节已经取消,地市配网抢修指挥班收到抢修班组的工单回复后直接向国网客服中心回复,因此建议取消对工单审核环节时长的监测。主要从配网故障抢修总时长及业务受理、接单派工、到达现场、故障处理、回访归档5个关键环节时长开展业务验证。

2.1 配网故障抢修总时长监测

共梳理相关数据字段10项,均为线上数据,涉及客服工单管控系统,包括:供电单位、工单编号,用户名称、联系电话、电压等级、故障报修类型、城乡类别、故障处理部门、业务受理时间、回访归档时间。验证结论:经验证,配网故障抢修总时长虽不能从工单管控系统中查出,但可通过数据字段业务受理时间和回访归档时间计算得出。故涵盖的10项数据字段可满足配网故障抢修总时长监测要求。

2.2 关键环节时长监测

共梳理相关数据字段16项,均为线上数据,涉及客服工单管控系统,包括:供电单位、工单编号,用户名称、联系电话、电压等级、故障报修类型、城乡类别、故障处理部门、业务受理时间、派发时间、接单派工时间(工单到达)、接单派工时间(处理时间)、到达现场时间、故障处理时间、回访归档时间(工单到达)、回访归档时间(处理时间)。验证结论:经验证,接单派工环节时长和工单回访归档时长不能在工单管控系统中查出,但可从相关时间节点计算得出。通过对比其余主要环节时长与规定时长,可掌握制度执行情况。其他监测要素和监测维度基本满足配网故障抢修流程关键环节时长监测业务的预期要求。

3 业务系统及数据支撑情况

依据已确定配网故障抢修总时长和关键环节时长两个监测要素,对相关业务系统和业务数据支撑情况进行梳理,确定相关字段16项,均为线上数据,涉及客服工单管控系统。

3.1 业务系统支撑情况

配网故障抢修监测业务相关的16项线上数据,均可从客服工单管控系统中提取。经验证,业务系统可满足配网故障抢修监测业务的系统支撑。

3.2 数据支撑及数据质量情况

经验证,线上16项数据中,10项数据(供电单位、工单编号、用户名称、联系电话、电压等级、故障报修类型、城乡类别、故障处理部门、到达现场时长和故障处理时长)可通过系统直接提取。业务受理时间(工单到达、工单处理)接单派工时间(工单到达、工单处理)、回访归档时间(工单到达、工单处理)系统中可提取数据,通过这几项数据可计算得到配网故障抢修流程总时长、业务受理时长、接单派工时长、回访归档时长。因此,16项线上数据可以满足配网故障抢修监测业务的系统支撑。详细数据支撑情况见附件二。

4 监测价值

按照业务设计确定的监测维度和要素,从国网铜川供电公司2016年4月份配网故障报修工单中按供电单位选取了18份工单,重点对各环节涉及数据准确性、完整性、可用性进行验证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4.1 配网故障抢修总时长监测

因设计说明《国家电网公司95595故障报修处理规范》[国网(营销/4)272-2014]中未涉及配网故障抢修总时长的时限要求,且配网故障抢修流程中的业务受理环节和审核归档环节为国网客服中心完成,时间不受地市公司支配,具有一定监测价值。业务受理环节时长监测:经验证,18组数据的工单到达时间节点均与业务受理时间节点一致,在2分钟的规定时限之内,有一定监测价值。

4.2 接单派工环节时长监测

通过客服工单管控系统导出的数据,接单派工环节时长包含工单到达时间和处理时间,可由这两个时间节点计算出接单派工环节时长。经验证,18份工单的接单派工环节平均时长为19秒,远小于设计依据规定的3分钟时限,表明地市配网抢修指挥班对国网工单的接收下达执行情况较好。从监测分析结论看,可促进配网故障抢修流程的优化和效率提升,具有较高监测价值。

4.3 到达现场环节时长监测

经验证,将18份工单按照供电单位来分,印王分公司6份、耀州分公司6份、宜君分公司6份,分别计算每个单位的到达现场平均时长,印王分公司为17分41秒、耀州分公司为18分39秒、宜君分公司为16分52秒。对比三个单位的平均时长,可发现耀州分公司的6份工单中有5份为农村用户,其到达现场平均时长最长,故到达现场时长受用户地理位置影响。但抢修班组可通过建立有效的应急机制等途径减少到达现场用时,因此监测到达现场环节时长具有较高价值。

4.4 故障处理环节时长监测

经验证,故障处理环节时长受现场环境状况、备品备件是否齐全、故障修复难易程度等因素影响。通过对比三个供电分公司的故障处理平均时长,可在不同单位间进行横向比较,促进部门间的良性竞争,提高供电服务水平,因此监测价值较高。

4.5 回访归档环节时长监测

通过客服工单管控系统导出的数据,接单派工环节时长包含工单到达时间和处理时间,可由这两个时间节点计算出工单回访归档环节时长。经验证,18份工单的回访归档环节时长均在规定时限内,但由于工单的回访归档是由国网客服中心完成的,时间不受地市公司支配。因此对于地市公司来说,回访归档环节时长具有一定监测价值。

5 结论

5.1 验证结论

优化完善监测要素和监测维度。结合数据获取和业务现状,建议取消工单审核环节时长的监测。

5.2 分析结论

配网故障抢修流程的回访归档时长受国网客服中心掌控,因此建议地市公司将监测重点放到接单派工环节时长、到达现场时长和故障处理环节时长上,其他项(配网故障抢修总时长、业务受理环节时长、回访归档环节时长)作为一般关注。通过验证,接单派工环节、到达现场环节和故障处理环节的用时均在设计依据的规定时限内,反映出公司对配网故障抢修相关制度标准执行情况较好,部门间工作流程流转顺畅。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配网故障抢修管理规定[国网(运检/4)312-2014.[Z].2014.

网上家访总结篇5

网络访谈是指基于互联网传播平台、能够体现互联网新闻特色的种重要的互联网新闻传播形态。在互联网新闻传播中,网络访谈有着特殊的传播意义。网络访谈的传播形态既可以是演播室的图文、视频同步直播,也可以是更加注重互动性的微博直播;既可以是家网站独家进行访谈,也可以几家网站联合进行访谈;既可以是不受打扰地进行封闭访谈,也可以邀请其他媒体对访谈进行采访;既可以是访谈实录,也可以是在访谈中把嘉宾谈话的亮点及时提炼出来并以即时新闻出去,访谈结束后再以综合稿件的形式全面体现访谈内容的精华,甚至对重要访谈在网站头条进行突出展示以扩大影响。

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有评判一场网络访谈是否真正成功的度。怎样把握这个标准、如何提高网络访谈的质量和水平成为很多人关注的话题。

得当的访谈主题、充分的内容展示

确定个好的访谈主题就是主题先行,根据个时期内的大事、大是、大势和网民所关注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我们新闻报道计划的需要,确定一个能够引起社会关注的访谈主题,可以分为访谈话题的选取、访谈主题的确定、访谈问题的设置三个步骤。

如可以根据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重大政策、行动以及其他的国内外重大事件,邀请有关部门的官员或者专家学者等进行解读,这样通过访谈在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新闻热点事件的当事方和民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通过访谈作好舆论引导、宣传解释,全面、准确地解读好党委、政府采取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回应和解答好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的疑问,有效地保障民众的知情权、话语权、监督权,从而消除误解、误会,赢得理解和支持,使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心连心,使网络更加文明、和谐。好的访谈主题都是广大网友非常关心的焦点、热点话题,与当前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幸福等问题密切相关,自然会产生很好的社会反响。

对于时间少则半个多小时、多则三四个小时的网络访谈,网友如果一直看冗长的访谈实录,无论是文字还是视频,都会感觉读起来很累,而且难以把握重点。为了方便网友阅读,也为了扩大访谈影响,做好每场访谈摘要已经成为新华网的“规定动作”,这样可在访谈进行过程中就将精彩内容提炼出来,通过新闻稿件的形式传播出去,事实也证明这样效果非常好。

综合稿件可以使网友对访谈的主要内容有个集中、全面的了解,不仅将整个访谈的精华内容整体展现给网友,而且对进步升华主题、扩大访谈影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访谈结束后短时间内及时推出能集中展示全场访谈精华内容的综合稿件。如2006年河北文安地震后首家网络访谈中,新华网现场共发出访谈摘要稿件十多条,《北京近期无大震——文安震后第一网上权威答疑》就是其中的条,在访谈还没有结束时就被各大网站迅速转载,产生了定的社会影响。

与网友互动、与嘉宾交流

与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访谈相比,网络访谈最重要的是注重与网友的互动。成功的网络访谈能有效地将传播者的主动性和受众的需求结合起来,让传播者和受众形成良好互动。与网友形成互动、关注网友的感受至关重要,因此,一切有助于互动建设、能推动互联网良性发展的方式、方法都可以拿来使用,把互动做足、做实、做好,这是彰显网络这个广阔的平台优势最独特的手段。

每次访谈都应该注意提前访谈预告,把访谈嘉宾和访谈主题提前公布,在论坛置顶,欢迎广大网友提问,同时利用好微博、博客等沟通手段积极听取网友意见、建议。并且,要专门派人整理、归纳网友提出的问题,并注意在访谈中采用网友的精彩提问,如新华网对温总理的访谈中有很多问题都是来自网友,这为整个访谈的成功增辉不少。

事实证明,只有尊重网友、重视网友,才能拉近网友与访谈嘉宾之问的距离,才能够得到网友的尊重和认可,才能够网聚人气人心、汇聚民意民智,真正体现出网络访谈这座新闻金矿的价值。此外,还可以把一些提出精彩问题的网友和访谈嘉宾

起请进访谈室,共同和网友进行在线交流,让网友深度参与到访谈中来,可以更好地调动广大网友参与的积极性。

在网络访谈中,访谈嘉宾身份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民对访谈的关注度。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言一行备受关注,中央各部委办局的主要负责人关于本部门、单位工作的谈论、表态、答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对其辖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总结、剖析、展望等,国外领导人关于其国家的热点问题以及对华关系等,都会引起网友的强烈关注。

网上家访总结篇6

【关键词】新华社;官方微博;;亚非首访;新闻报道

2013年3月22日至31日,中国国家主席对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四国相继进行了国事访问,并出席了在南非德班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新华社在此次“主席首访亚非四国”的新闻报道中,专门派出前方报道记者团,打造出微博“直播”为主,网站整合为辅的报道方式,充分利用了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全媒体式新闻报道。

此次出访是担任中国国家主席以来的首次国事访问,这对于中国和国际社会来说都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新华社官方微博对于此次出访的新闻报道,兼顾政治性与生活性,注重预热性报道、“跟踪式”报道和总结式报道,打造出了生动的时政新闻微博报道新特点。其不仅完整呈现了此次出访的全部过程,更通过多种内容表现形式将此次访问背后的意义、价值及中国新一届领导人的形象风范多角度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通过对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三个主流媒体官方微博对此次“出访”相关新闻情况的统计(见图1),通过图1可以看出,3月20日到3月31日期间,除了新华社外,《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官方微博也都对此次主席的亚非首访进行了新闻报道。但新华社利用多路微博平台,在报道数量上取得绝对优势。特别是新华社国际新闻即时播报微博@新国际,共此次访问相关新闻微博314条,成为新华社主要的微博报道平台。本文就以新华社@新国际微博为例,分析此次“主席亚非首访”过程中新华社官方微博新闻报道的新特色。

一、预热式报道:铺垫良好舆论氛围

新华社官方微博此次对于主席的亚非首访报道,一个新的特点是,在3月22日正式访问之前便提前进行了一系列的预热性报道。报道内容有:1.预告此次访问流程和重点事项;2.增加被访问国家的相关信息介绍;3.采访各国领导人对此的态度;4.刊登评论解析此次出访目的和价值;5.报道新华社记者团的准备情况。

3月21日,@新国际连续微博预告主席的此次访问流程,如“微解读:非洲行程早知道”,利用“微分享”介绍了主席在非洲期间所要会见的人物和要在哪里进行演讲等内容;除此之外,新华社官方微博的“预热式”报道特别注重国际舆论态度的展现,专门报道了被访问国家不同领导人对于主席此次访问的看法及期待,如俄罗斯副总理德沃尔科维奇表明此次访问将有利于中俄能源项目的合作和俄罗斯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久加诺夫表示“俄共真诚欢迎”等态度。通过国际舆论的微博报道,让更多网友从国际社会背景之下认识此次主席的亚非四国访问。

通过这些预热性报道,不仅使网友提前了解了此次出访的基本情况,对于后续的关注焦点有所重点选择和安排,同时,也为主席的首次出访制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有效地引导了新媒体舆论场。

相较于传统媒体舆论场来说,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传播路径更为多元和复杂,其既可以以传统媒体为发端,也可以以互联网和新媒介自身为发端[1]。特别是微博的出现和普及,公众意见交互集合得更加迅速,新媒体舆论场具有自主性、隐蔽性、互动性、开放性、多元性和传播快、覆盖广、影响大等传播特点[2]。在这种情况下,主流媒体需要按照新闻规律对时政类新闻事件进行适时的舆论引导,依据受众的心理需求合理地影响并引领社会舆论发展,有效提升主流媒体公信力。

二、“跟踪式”报道:重视记者体验

3月22日访问正式开始后,新华社利用多种手段和报道方式,在网络上对此次出访做了“跟踪式”的全程报道,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报道内容的完整性。此次新华社前方记者跟随主席,对其出席的每一项活动议程都给予了相关的内容报道,信息密集,频率更快,内容完整。二是报道内容的细节化。此次报道除了关注主席出席活动的情况和各项发言外,更加重视内容的细节化和环境渲染。如主席演讲前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大礼堂是怎样忙碌准备的,主席和普京总统22日晚观看的文艺演出《美丽中国》的节目单是什么样的等。使得网友看到了不同于报纸、电视的更多的出访过程中生动的细节化展示,给人以新鲜感。

具体来说,其报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新特点:

(一)记者感受内容增加:记者随手拍+记者高访日记。此次新华社官方微博对出访的报道开设了两个特别的栏目,一个是“记者随手拍”,一个是“记者高访日记”,从图片到文字,充分强调了前方记者参与其中后自身感受的直接表达,是典型的“体验式”报道。

“记者随手拍”是指前方记者用镜头聚焦正式场合与台前幕后的背景信息。正是强调了“随手”二字,其所拍照片既可以是正式场合中政治活动的新闻图片,也可以是会场内外的休闲细节、各个国家的街市风景、各国记者的忙碌模样等。如记者拍摄的会场下众多观众“粉丝”争相与普京合影的照片、金砖峰会上午餐的食物照片等。这一内容的设置,不仅为网友提供了更多新鲜有趣的新闻照片,同时也可以让网友感受到此次访问对于不同国家和人民所带来的多方位影响。

“记者高访日记”是指记者利用长微博平台,采用“日记体”的写作方式对自己在前方采访报道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进行记录和情感抒发。类似于评论,但风格较为轻松,所写内容也较为宽泛。

“记者随手拍”和“高访日记”不仅从侧面补充和丰富了此次访问的相关信息,使得时政新闻报道生动有趣接地气,稀释了官方政治性,让读者接收到更多在报纸、电视上难以见到的第一手信息,让其跟随记者的镜头和笔尖一起去访问的前方全程观看。

(二)解释性内容增加:金砖峰会热词+名言典故+要点梳理。除了突出记者的体验式报道外,此次新华社官方微博对于主席的出访加大了解释性内容报道,及时为网友释疑解惑。如其设置的“金砖峰会热词”和“名言典故”等话题,就专门针对整个访问过程中所涉及的专业名词和主席讲话中的名言名句所做的解释性注释,为广大网友普及相关专业知识,使其在阅读时能更好地理解,贴近实际,做百姓看得懂的时政新闻。

另一种解释性内容就是新华社官方微博注重对此次访问中的会议、文件或活动成果进行总结性要点梳理,如“中俄举办过哪些‘年’?”“德班会晤成果几何?”等内容,新华社记者就梳理出中国和俄罗斯先后互办的三个“年”和德班五项主要成果为读者作总结性报道。还有主席发言中的“精彩语录”梳理。这样的报道不仅使得新闻要点集中,更加方便了读者直观了解内容概要。

新华社官方微博此次增加解释性内容报道,正是考虑到时政类新闻往往包含了大量的政治内容和历史内容,对于广大网友而言,这些专业知识如果仅靠单一的新闻报道是难以吸引其注意并让其理解的,因此,就需要解释性内容和总结性报道的梳理和辅助,这也是微博新闻报道欲在海量内容中脱颖而出赢得网友关注的有效途径。

(三)视频辅助,加大评论。此次对于主席出访亚非四国的网络报道,除了文字信息之外,视频播报也成为新华社官方微博和网站上的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微博上,除了新华视频中心和中央电视台的相关视频内容外,还有专门分享自“拍客”网的相关新闻视频,台网联合,网网联合,用视频来辅助文字,动态与静态相互结合,共同呈现此次主席首访报道。

利用微博即时更新滚动的报道特色,新华社官方微博在报道此次出访内容时将新闻与评论穿插,基本实现了重要新闻即时评论,通过单条微博的“微评论”和长微博的“分析评论”,注重新闻的分析与舆论引导。

除了视频与文字的双重配合外,在微博语态下,如何在每一条有限的内容中将时事政治新闻表述得更加生动且具有吸引力,成为微博新闻报道的重要突破口。

新华社官方微博对此次的出访报道不仅在内容上突出记者的体验式新闻,在新闻标题和语言的表述上,也都避免了以往时政新闻枯燥、老套的刻板报道风格,更加注重情感的渲染。如其微博新闻标题“八千里路云和月”“早餐会上的‘中国味道’”“真朋友最可贵”等,其不同于报纸和电视时政新闻的写实标题,其以评论性的手法进行直观生动的情感表达,使读者通过阅读标题即可直接感受到该新闻所要表达的浓厚情感,而这主要得益于网络环境和微博平台的大众化、草根性、娱乐性等特点。

三、总结式报道:评论升华主旨

在以往的时政新闻中,对于领导人出访的报道往往只侧重于其访问过程中的各项议程,但是新华社官方微博此次对于主席的出访报道特别重视后期的总结式评论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此次访问作总结式梳理;二是对其中具有重要双边或多边意义的内容作重新评论解读;三是补充此次访问过程中一些未报道过的内容。

3月31日,主席结束此次访问回京,新华社官方微博总结了此次出访的核心内容,用大量图片制作成回顾图集,与此同时,还专门增设了“解读”微博,如“数字解读”所统计的“这次访问主席出席了66场活动,与32位国家元首及政要举行了会谈和会见,发表了20多次演讲和重要讲话,出席了10多场人文和公共外交活动。有时一天内不间断工作15个小时”。

除此之外,还包括了对访问内容的评论性解读,有“解读:外交开局之旅 三大着眼点”“解读:首访发出的明确信息”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系列的“解读”微博评论并不像过去报纸或网站上的长篇大论,而是各领域专家等三两句话高度凝练剖析此次访问意义,这样的总结性报道更加从整体上加强了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

通过此次微博报道的整个评论可以看出,对于主席首访亚非四国,新华社始终将报道视角置于世界和国际社会的发展坐标中,特别重视十以来“新政”给中国所带来的政治新风,突出强调了主席所提出的“中国梦”与“世界梦”之间的关系和未来发展,策划完整,重点清晰,定位准确。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做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中明确指出:“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这对于新媒体环境之下时政新闻的报道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学者称这一规定的提出是要时政新闻报道做“减法”[3],各主流媒体也纷纷在对领导人的出访、外事会见、调研视察和一般会议的新闻报道上突出重点,压缩空间,积极践行十之后“改文风”活动中新闻报道的“短、实、新”精神,注重加强舆论引导。此次新华社官方微博对于“主席出访亚非四国”的新闻报道对新媒体时政新闻报道方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借鉴。

首先,弱化政治性,融入生活化,做通俗的时政类新闻报道。借助网络和新媒体,新闻的更新频率加快,信息密布,如何让内容从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就需要从细节入手,挖掘有意义的背景信息,改变单一政治角度,稀释硬性政治色彩。同时,要对内容和读者的疑问及时作出分析阐释,让读者在完整的政治信息和国际环境大背景下阅读时政类新闻。

其次,营造“现场感”,做活时政类新闻报道“第一现场”。新华社此次的网络报道就是借助网站和微博的合力,呈现出一种读者跟随记者在现场共同观看的“过程感”,以此来吸引受众观看阅读。此次新华社官方微博的出访报道,从形式到内容都做“活”了时政新闻,拉近了时政新闻同网友的距离。

如何让党报微博成为融合、沟通“两个舆论场”的桥梁,引起了众多主流媒体的关注。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陈芸认为,传统媒体刚进入微博,因为话语方式一时难以转变,难免会遭遇“板砖”。必须主动改变,适应微博的传播规律,才能有效引导舆论。[4]

最后,在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要善于引导新媒体舆论场的舆论态势,让新媒体舆论场中的媒体言论和网民的“民间舆论场”交互重合,这不仅需要主流媒体加强与网民的互动,更要推陈出新,设置具有吸引力的有效议题,从而进行舆论引导。

参考文献:

[1]宁宁.新舆论场的形成与消解——新媒体时代下的舆论场[J].新闻世界,2010(9).

[2]范文德.网络时代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2010(10).

[3]王磊.浅谈时政报道的“减法”[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4).

[4]河南日报新媒体部.媒体微博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3(3).

网上家访总结篇7

关键词:推进三网联动; 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00-001

去年轻纺城南管理中心党建创新工作的主题是“推进三网联动,和下岗职工增进互信、沟通情感,扶贫助弱,构建和谐”。(三网:即推进党员和困难下岗职工“一帮一”的结对帮扶网、中心工会救助慰问网、下岗职工联络员工作联系网)通过开展“扶弱济贫、关注民生、实施“三网”联动”创新活动,使中心在岗党员时刻把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下岗职工的疾苦挂在心里,时时处处想着百姓、一言一行为下岗职工做好服务。使职工满意,为职工疾苦提供帮助、为政府扶贫提供依据。切实帮助下岗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做点实事,扎扎实实做好“管人理事”工作。使企业、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一、建立“三网”工作联系机制,发挥网络整体功能,力求维稳管理工作信息化

为加强中心维稳防控体系建设,努力防止群访事件发生,我中心全力构建“三网联”联动机制。我们中心采取了三项措施:1.在扩大和完善下岗职工工作联系网过程中,充分发挥下岗党员职工的作用,选用以他们作为主体的联络员队伍,使下岗党员积极为中心建立和完善下岗职工联系网做奉献。2.推进中心在岗党员和困难下岗职工“一帮一”的结对帮扶网活动,中心在岗党员和中心下岗职工低保户、下岗因病致贫的职工、年龄较大,就业困难,家庭生活贫困的下岗职工,结成帮扶对象,从各方面加强对帮扶对象的援助。3.完善中心工会扶贫帮困网。对中心工会救济、援助的下岗职工进行动态管理,定时、定点、定人进行跟踪、观察、调整。通过以中心党总支书记挂帅的中心“三网”工作委员会协调,极大发挥了“三网”整体功能,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劳资关系,让中心有限的人力、物力发挥了最大的维稳帮困效果,基本实现中心维稳工作网络化管理。

二、改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作风,变上访为下访,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多年来,轻纺城南管理中心因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劳资纠纷、职工福利待遇等问题,上访不断,上访的原因众多,有有理蒙冤的,有无理取闹的,有处理不公的,也有漫天要价的,情况复杂。造成下岗职工来中心上访,去集团、省市相关部门。给管理中心造成很大的被动和工作压力。

造成上访、的一系列的社会矛盾,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在改革发展深化过程中间出现的新矛盾,这些矛盾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原企业解决不了的问题,群众只好到上级相关部门上访,寻找解决问题办法和途径。工作如果把“上”字改为“下”字,变群众访“我”为“我”访群众,变层层转办为“一竿子插到底”直接调查、处理,不让下岗职工背着问题跑断腿,既伤心又落泪,还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结果。“变上访为下访”既能减少群众的奔波之劳苦,又能减少中间环节,节省老百姓的时间,避免官官相护,迅速解决群众的问题,化解基层矛盾。除了提高效率之外,更重要的是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的心态和工作作风发生了变化,所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中心党总支要求党员干部应深入原企业下岗职工中,与职工群众面对面,心对心交流,就象拉家常一样,倾听着群众的心声与诉说。对事情已经清楚,能在现场解决的,责成管理中心有关部门现场答复解决,需要进一步梳理的,管理中心有关部门研究拿出办法,与群众及时沟通,实在解决不了,要耐心向群众说明情况。

三、以“稳定托管”和“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理念,关注、细化大走访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在管理中心推进和开展大走访活动中,中心和下岗职工联系网的联络员保持密切联系,请联络员协助管理中心做好原企业下岗职工的思想工作。遇到上访矛盾,及时启动下岗职工联系网,主动化解不稳定因素,把矛盾控制在始发阶段,力求维稳防控工作的长效化;对企业下岗多年的职工进行走访,将企业目前情况和联系方式及时告诉职工,让下岗职工和中心保持密切联系;对重点困难群体进行家访,及时了解困难群体的实际困难和急需帮助解决问题,对中心困难职工进行“量体裁衣”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困难职工的电子档案,充分利用中心“三网”管理网络的平台为困难职工送温暖。

做下岗职工的主心骨,这是今年轻纺城南管理中心党总支建立“三网”工作联系机制提出的明确要求。“上访”与“下访”,一字之差,却体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态势,密切了干群关系,缩短干群之间的“距离”,也体现了管理中心“稳定托管”和“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理念。

四、发挥中心党总支战斗堡垒作用,走访有目的、有指标、有考核,让大走访活动帮助下岗职工解决问题,获得实惠

网上家访总结篇8

【关键词】图书采访;文献;网络;自动化建设

21世纪,是知识信息飞跃发展的时代,高校图书馆传统的纸质文献逐步落后,已经朝着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的方向发展,文献的载体也多样化,如胶片、磁带、光盘等,总之,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图书馆采访人员要跟上时代的发展。

采访部门是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保障部门,也是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环节。它必须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教学教研的需要,以读者为本,以服务至上为宗旨,建设本校特色的馆藏体系,从而保证重要文献资源的完整性、系统性和连续性。2003年以前,我校图书馆采访工作的状况是:(1)手工操作,即新书目上圈阅订单。把《社科新书目》、《科技新书目》、《地方版新书目》送给专家,由他们来选书(2)形成的图书订单无法依据馆藏信息进行彻底,从而造成重复购书,使得图书复本量过大;(3)图书验收采用手工操作,对供应商无法控制,无法计算到货率,财务统计手工操作,既不准确又烦琐;(4)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较快,图书经费有限,新专业的图书匮乏,而采访人员对学科建设、专业发展方向不了解,读者需要的书往往又找不到,从而使有限的购书经费得不到合理的使用;(5)报订订单为纸质,传递速度慢,影响到货时间,从而使文献信息传播滞后。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采访工作到底出了什么偏差?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在网络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时代,这种传统的采访方式不尽合理。首先,是采访人员把各种图书目录送给有关的教授、专家圈选,圈选后进行,形成订购目录发送给书商,称之谓专家选书。有时采访人员不愿意到学院请专家,往往自己圈选。这种专家选书的优点是专业性、学术性突出,但也有其局限性。由于专家人数少、面窄,同时也受到时间、地点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到现场采购,加上自身的一些因素,使采访的效果不太理想。

2)传统式的图书采访模式缺乏现代化、自动化的手段,信息闭塞,易造成重复建设。

3)目前,高校图书馆采访人员的学历参差不齐,有一部分人员是非图书情报专业的,他们或是有多年的工作经验,或是有图书情报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是有某一专业学科方面的知识,在采访工作中多凭自身经验、能力和水平来判断,同时又受自身的知识结构、学科背景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制约,不可能胜任所有专业图书的选择,因此,必然会给采访工作带来偏差,从而不能更好地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可见,由于受专业知识以及经验、能力的限制,无论专家教授和采购人员怎样合作都难以达到较理想的采访效果。

那么在新环境下,图书采访工作应当怎么做呢?以下是我们馆的做法。

1)强化改革意识,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我馆对1998年引进的清大新洋6.3版集成系统模块进行分析,找出制约采访工作自动化的各种因素为:(1)图书采访功能不完善,数据导入导出标示不明确;(2)集成系统没有与网络平接,无法进行远程操作与管理;(3)采访系统没有批功能;(4)图书验收功能也不尽完善等。

2)由馆长领导的图书馆专业技术骨干对上述问题进行专题讨论,派出专人与原集成系统开发商进行业务洽谈,并请有关高校图书馆的专家进行论证,将原图书馆集成系统升级至8.0版,增加了原先没有的技术功能。

3)组织全馆职工对我馆已升级的清大新洋8.0版图书馆集成系统进行业务培训。采访人员须进一步强化计算机及网络系统专业知识的学习,采取现代化科学手段,利用网上资源,广泛征集信息来源;对清大新洋8.0版图书馆集成系统要不断探索学习,对采访系统各种模块的使用,必须彻底理解、反复操作,在实践中学习,掌握系统中的各种功能,从书目数据的导入导出、书目征订、批业务、形成电子文档的采访数据、在网上传递信息及提交订单,到图书验收、财务统计等全部采用计算机系统及网络系统操作,从而加快图书文献征订的速度,提高图书采访的质量,努力实现文献采访工作的现代化。

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我还深深地体会到,要做好图书采访工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素质,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面

图书馆采访人员不仅要有图书馆学、情报学等有关专业知识外,还应该掌握计算机和网络信息知识。同时,采访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了解个学科现状及发展趋势,在专业学历领域,不但要有图书情报学历,最好还要有相关学科专业的基础学历,成为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图书采访工作自动化的要求。

2)树立读者为本的思想

图书采访要以满足读者需要为前提,藏书建设离不开读者的参与。因此,必须认真做好读者调查工作。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现在很多高校的专业也随之变化,新的专业、新的课程的设置,我们图书馆的采访人员要及时地掌握和了解,积极地与出版社及书商联系,采购他们急需的参考书、工具书等,为教学、科研服务,满足读者的需求

3)图书采购的多样性

在图书采访的形式上,将网上选书、“三目圈选”和组织专家现场购书结合起来,通过图书馆与各系、部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各种创新、激励机制,使具有较宽知识面、较多专业知识和较高外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脱颖而出,使这部分人转化为学科馆员或专业馆员,并最终成为“选书专家”,从而胜任不同学科专业的图书选择;

4)成立馆长负责的采访小组

高校图书馆的采访工作,可以建立以馆长为核心、采购人员和学科馆员、流通借阅人员为骨干,同时引入本校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热心从事图书文献资料研究的专家、教授的采购小组。每次订购前,采购人员与各学科的专家、教授等互通图书订购和文献利用信息,多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制定出订购计划和目录,报请采购小组审核、参谋和把关,形成选书质量预审机制,确保图书的质量,使馆藏资源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适应性,将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做好图书文献资源建设。

5)举办各种形式书展

积极与图书供应商联系,在学校里举办各种形式的书展,让读者根据教学、科研及专业的需要,有针对性的选书,提高采购的准确性和文献的使用率。采购人员根据读者的意见去购书,可避免根据书目选书的盲目性和不准确性,同时也提高了读者参与藏书建设的积极性。

6)总结经验,不断评估

图书采购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一次采购结束,又接着下一次采购,需要不断地对上一次采购结果进行评估,真正做到购入的图书“物有所值,物尽其用”。

以上是我多年来在图书馆工作中的一点体会,有不妥之处,请同行们赐教。图书采访工作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努力学习、不断探索、善于总结,本着为读者服务的宗旨,就一定能够做得更好。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