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流行文化8篇

时间:2023-01-22 15:23:03

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篇1

本文分三个部分,逐次讨论流行文化的基本属性、 艺术 在流行文化中的转型和流行文化 时代 美学的文化功能。20世纪后期以来,伴随着西方文化 理论 的全面扩张,流行着一种否定美学的当代文化价值、取消文化 研究 的美学维度的观念。针对这个流行观念,作者在本文中主张,美学在当代文化活动中,对流行文化的 发展 具有不可否定的独特功能;面对流行文化的普遍发展,重申美学的文化价值、开拓美学的文化功能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流行文化 艺术 美学

1, 流行文化

今天,当我们使用流行文化概念的时候, 自然 受到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理论发展语境的限定。在这个限定之下,“流行文化”所指对象,就是在 现代 社会 的世俗化发展中,特别是20世纪以来,新兴的大众化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与传统的文化类型相比,流行文化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流行文化是现代社会生活世俗化的产物,它不仅以商品 经济 发展为基础,而且直接构成一种商品经济的活动形式;第二,流行文化以现代大众传媒为基本载体,并且在大众传媒的操作体制中流行、扩展;第三,流行文化是一种消费性文化,呈现出娱乐性、 时尚 化和价值混合趋向。由于这个三个基本特征,流行文化的兴起不仅从根本上冲击了传统文化活动,迫使它在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体制文化与民间文化)两个层次传型,而且使当代文化发展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危机运动。西方文化理论研究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这种普遍的文化危机感为契机的。

文化作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首要功能是为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提供特有的意义和价值。文化建设的要义就是为人们的日常活动建设具有普遍性、持续性的意义和价值体系。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又被界定为发现和建立理想的活动。 流行文化的第一个 问题 是文化意义和价值的失效、瓦解。相对于传统文化以宗教为内含的精神至上原则,流行文化推行的是一种世俗化的非精神原则,即以个体的享受、娱乐和为动机。由于这个文化原则的转换,在18世纪直到19世纪中,在传统文化崩溃的背景上,流行文化的早期发展表现出一种精神溃败(颓废)状态。卢梭作为现代文化的启蒙者同时成为它的第一个批判者,乃是因为他对这种精神溃败状态的预言家式的敏感和不满。他以个体自我的精神自由的建设为目标,反对现代文明确立的流行的(社会化)生活方式,主张向自然的真实性和独立性回归。席勒则认为,现代文明建立的是一种个体与社会、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分裂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中,人性的完整性被破坏了。他认为,重建完整人性的途径是对人进行审美 教育 ,建设为人的自由完整生活提供基础的审美文化。

流行文化的世俗化发展开拓了现代文化民主的空间,在对感望和自由享受的肯定中否定了经典和权威的文化权力。这就导致了流行文化在总体上混乱无序的非理性(“无政府”)状态。针对这个状态,19世纪中期阿诺尔德(m. arnold)提出了一种反对流行文化的(中产阶级)精英意识。这种精英意识把文化限定为“在本世界中被思想和表达的最好的事物”,并主张文化是只能由少数精英创造和发展的事业。 阿诺尔德的精英立场无疑包含了资产阶级的文化霸权而不得人心。但是,他仍以偏激的形式指出流行文化的第二个问题,即文化活动是否需要保持其内在统一性和超越性的问题。所谓雅—俗之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坚持或反对文化的内在价值和超越意义的争论。无疑,流行文化是否定文化的内在价值和超越意义的。这反映到流行文化的产品形式中,则是流行文化产品中普遍存在的机械复制、拼贴、重复等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形成的对文化差异的消解(文化同质化)。在现代社会运动背景上,对文化产品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它应以其独立完美的存在形式成为对个体独立和自由的象征性表现。这是文化产品的现代美学价值。但是,流行文化产品不仅否定了现代意识对文化产品的原创性和独立性要求,也成为对人自身的独立和自由价值的象征性否定。 这是阿多诺(t.w.adorno)、麦克唐纳(d.macdonald)和詹姆逊(f.jameson)诸人反对流行文化(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化作为人的一种基本行为方式,怎样保证、体现人类自我存在的独立和自由,是现代文化意识的核心所在。在这个核心点上,流行文化面临着第三个问题,而且是它致命的问题:在大众传媒和市场经济的联合操作下,流行文化的生产和接受方式是否能够保证它是人的独立和自由的体现?阿多诺(t.w.adorno)认为,流行(大众)文化是资本主义文化 工业 的产物。文化工业通过大众传媒操作的标准化、合理化生产,对它的消费者(大众)施行自上而下的有目的地整合和统治。文化工业的整合实现了对大众自我意识的物化,即意识被整合为一致性的非意识。 “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力量在于,它用统一取代了意识”。 在对流行文化的批判中,阿多诺非常重视大众传媒对文化生产和接受的意识形态控制力量。这是阿多诺的深刻处。但是,如费斯克(j.fiske)所指出的,流行文化在承担资本和技术的意识形态控制功能的同时,也为现代的文化民主提供了空间,为大众的自我表达提供了资源。 霍尔(s.hall)引用葛兰西的文化霸权观念,把流行文化界定为一个不同阶级争夺文化霸权的战场。他反对把统治者与大众、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做非 历史 的、静态的二元对立的理解,认为在争夺文化霸权的斗争中,对立的双方互相作用、 影响 并转化着对方。他认为大众作为被统治阶级,也不具有单纯的统一性,他即不是纯粹的主流文化霸权的被动接受者,也不是纯粹的反抗者。大众在流行文化中生活于反抗与顺从的矛盾运动中。

2, 当代艺术

流行文化在整体上改变了传统文化的生产方式、接受模式和价值体系。但是,在所有传统文化形式中,艺术的转型是最基本的,最具有主导意义的。因此,研究流行文化,必须把艺术的转型作为主要对象。实际上,在上面讨论的文化理论中,无一例外地都把艺术的转型作为识别文化变化、转型的基本标志。为什么艺术转型对于流行文化的形成具有主导意义?这有四个基本原因:第一,在传统文化活动中,高雅文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艺术、宗教和 哲学 ,艺术是最接近日常生活的,而且传统流行的民间文化主要是以艺术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当代文化的流行化转型,必然以艺术为主体;第二,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宗教的衰落留下了价值实践体系的真空,艺术实际上代替宗教成为价值实践的新体系。因此,当艺术失去了为宗教服务的作用以后,艺术不仅被直接挪用为现代 政治 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而且成为现代个体自我确认、自我表现的基本方式;第三,艺术与大众传媒在制造形象化文化产品上的统一性,决定了两者相互促进和统一的前提。艺术与大众传媒统一的发展,不仅构成了流行文化的主要景观,而且实际上是流行文化的基本(主导)形式。第四,艺术的流行化转型所产生的巨大商业价值是其他文化形式所不可比拟的。流行艺术成为流行文化的主导形式,有商业动机的驱动,而且充分表现了流行文化的商品经济属性。艺术在现代文化、特别是流行文化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不仅是现代文化理论家特别关注艺术的基本原因,而且是美学在现代文化中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原因。

艺术从传统文化进入现代文化,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是艺术从对宗教的附属关系中解脱出来,成为独立自由的形象塑造活动。这就是现代性所赋予艺术的自律性,也是美学得以确立的一个直接前提。康德美学作为美学的奠基,原因之一,在于它第一次以哲学的形式明确系统地阐释了审美和艺术的自律性。根据康德,艺术的自律性有三个基本原则:第一,艺术是自由创造的产品;第二,艺术是非功利、无目的(以艺术品自身为目的)的创造;第三,艺术是艺术家(个人)的天才的产物——不可重复的原创品。 但是,转型为流行艺术,艺术在同样的三个方面丧失了自律性。大众传媒作为流行艺术的主要生产机器,从内容到形式,从工具到手法,都控制了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把他们整合到传媒体系中,先天地决定了流行艺术的标准化和批量化生产方式。因此,本杰明(w.benamin)认为大众传媒的发展使艺术进入了机械复制的时代。艺术的机械复制在取消艺术家的独创性的同时了取消了艺术品存在的自律性??艺术品作为原始手工作品的唯一性和独立存在。这不仅使艺术品丧失了奠基于原创性的神韵,而且使之丧失了基本的神学仪式价值,取而代之以纯粹的观赏价值。本杰明肯定这个转型,认为在世界历史上机械复制第一次把艺术从它对神学仪式的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

无疑,解放为艺术的文化民主和非宗教的精神自由提供了前提,但是也使艺术作为主体自我确认和自由的表达形式失去了内在前提和先天的基础。因为作为机械复制的艺术,艺术不再是艺术家自己自由独立的产品,因此也不再能够直接成为他的个性和自由的体现。阿多诺反对流行艺术,原因就在这里。反对向流行文化转型,艺术的重要课题就是寻求维护自身独立性的可能性。先锋艺术运动,则是以一种拒绝认同和介入大众(传媒)文化的立场和相应的激进反叛形式,坚持着艺术独立的文化价值。阿多诺和麦克唐纳都把先锋艺术作为一种抗议的文化形式而寄与希望。但是,先锋艺术本身有两个难以克服的困难使它的反叛和抵抗不可能作为一种基本的和常规化的文化反叛形式。第一,因为先锋艺术拒绝认同和介入,它相应地拒绝了交流的可能性,这使先锋艺术的反叛对于大众只具有形式的意义而没有内容的意义??因为通过形式进入内容的途径被截断了,而且事实上先锋艺术运动的发展本身是向不断形式化和技术化的方向展开的。第二,先锋艺术发展的不断形式化、技术化,导致了它的制度化发展。制度化发展不仅使先锋艺术失去反叛机能,而且注定了它被商业和传媒合作的流行文化同化、整合的命运。正是在先锋艺术被整合的意义上,今天我们才面对先锋艺术的衰落:先锋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反叛形式被流行文化保留和吸收,但它反叛的动机和力量都消解了。反体制的先锋艺术被体制化,它的反叛形式被审美化为一种流行风格,融入流行文化和日常生活中。

艺术自律性的丧失, 也就是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的取消。结果是,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文化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唯美主义成为艺术活动的主导精神,即艺术的形式主义原则取代或压制了艺术的精神理想原则。这使得艺术活动被简化为审美??娱乐形象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因此,艺术和商品经济、大众传媒共同组合成了大众传媒操纵的商业流行文化。这种商业流行文化以形象娱乐为主题活动,极大限度地消除了传统文化界限,而使自身成为无界限的流行物。在商业流行文化中,消费主义和游戏精神实现了最好的结合,它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刺激欲望和满足欲望的游戏。在这场游戏中,整合一切的流行文化不取消什么,而是消解一切深度,使被纳入其中的一切都趋于同质的平面存在。就此而言,流行文化是非意识形态的、或多元化的文化。但是,它在表象之下仍然推行着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共生的意识形态,并把这种意识形态化成无条件合理的生活欲望在大众文化生活中展开和扩张。流行文化的解放意义和压抑意义都表现在这里,而大众在流行文化中的自由与被动性也表现在这里。在流行文化的影响下,大众的形象消费欲望被极大限度地扩张了。这又刺激了流行文化的形象生产扩张。在20世纪下半期,由于 电子 技术的加速发展,极大限度地扩大了流行文化的形象生产能力,实际上形成了全球化的形象生产过剩。结果是,如鲍德里亚德(j.baudrillard)所指出的,传媒形象生产的扩张,在根本上取消了现实与虚拟、原型与摹本之间的区别,我们生活在一个虚拟形象代替真实事物的世界。 对真实知觉和感觉的危机,是流行文化面临的根本危机。这个危机在极大限度扩张艺术的形象塑造功能的同时,也把艺术活动转变成为流行文化的基本症候。

3, 美学的文化功能

流行文化的 发展 和 艺术 的流行化转型,不仅产生了商业与文化的相互渗透、转化,而且形成了商业文化的普遍扩张。詹姆逊认为,商业文化把形象生产普遍化,使审美形象弥漫在一切现实活动中。现实普遍地被转化为视觉形象,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商品化。商业文化的扩张打破了审美形象的封闭空间,使它向既有的整个文化环境开放。因此,审美独立的传统区别模糊或消失了,与之相应的是审美的自律性结束,美学的自律性结束。詹姆逊把这个转变定义为 现代 向后现代的转折。他指出,必须认识到,审美形象在后现代 时代 中的复兴是商业文化体系统治的表象。在后现代的文化活动中,遵循商业逻辑的形象生产渗透和代替了一切活动。“形象是今天的商品,这是为什么不能期待它否定商品生产逻辑的原因;归根到底,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所有的美都是商品的原因。当代伪审美主义对美的呼唤,只是一个意识形态的花招,而不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助。” 因此,詹姆逊宣告美学的终结,而且否定美学复兴的主张。

詹姆逊揭示了当代文化运动的基本趋势和美学所面临的深刻困境。那么,在流行文化整合和消解文化差异,把文化普遍形象化的时代,美学是否真的失效而必须终结呢?我不能认同詹姆逊的美学终结论。在流行文化中,艺术自律性的瓦解和文化普遍形象化产生的意义危机,的确导致了对美学的审美—艺术自律原理的否定,并且使美学的审美(精神)升化原则落空。但是,詹姆逊宣布美学的终结仍然包含了对美学的误解和对流行文化的简单化理解。在其中,他有两个基本错误:第一,他把现代与后现代的差异绝对化,并且把美学限定在现代的范围,认为随着后现代对现代的取代,美学必然成为现代的殉葬品;第二,他把审美—艺术的自律原理等同于美学原理,实际上把美学限定在艺术自律的封闭空间中,认定这个空间的开放就意味着美学基础的瓦解。正是由于这两个基本错误,詹姆逊轻率地抛弃了康德、黑格尔和阿多诺等人的美学为当代文化提供的思想资源,并且在流行文化 研究 中,武断地用 社会 学研究取代美学研究。我认为,根据流行文化的基本特点,社会学的研究无疑是一个必要和重要的层次。但是,一方面,艺术形式是流行文化的基本形式,另一方面,流行文化的重要 问题 在根本上是与美学问题联系的,甚至本身就是美学问题,因此,美学研究同样是流行文化研究的一个必要而重要的层次。进一步讲,在流行文化研究中,社会学对文化与社会运动整体联系的描述和社会批判的功能,是美学所不能取代的;同时,美学对文化(艺术)的内在机能和意义的阐释,对文化的内在建设的功能,也是社会学所不能取代的。如果我们要积极地,既是批判性地、又是建设性地研究流行文化,必须重申和开拓美学的文化功能。

在现代文化发展中,美学的第一个文化功能是对以自由与独立为内含的现代人文精神的阐释和张扬。艺术自律性之所以成为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对于现代人文精神的基本象征意义。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的存在的物化,艺术品的自律存在(审美形式)形成了一种文化抗议形式,如马尔库塞(h.marcuse)所言,“是认识和控诉的手段” 。但是,艺术自律性也包含了深刻的矛盾,因为它的封闭原则在形式上、象征性地肯定主体自由的同时,也成为对这个自由的内在性和现实性的否定。美学的进一步展开就是寻求对自律的封闭原则所包含的否定性的克服。席勒、谢林、黑格尔和马克思,都通过对生命、精神、 自然 、社会和 历史 内容 的引入,拓展或开放了审美—自律的空间,并且使之具有丰富的精神内含和真实内容。实际上,从18世纪中期确立以来,美学的整体运动总是在自律与他律的基本矛盾中展开的。这不仅保证了美学对人文精神的象征性的展示,而且把这个展示发展为人文精神本身矛盾运动的深化。个体与整体、感性与理性、自由与统一、有限与无限、形式与内容,这些矛盾关系是现代人文精神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也是美学在审美—艺术活动中研究和寻求解决的主要矛盾。更为重要的是,美学面对这些矛盾,坚持通过审美—艺术的自由创造寻求一个审美升化的统一境界。在这个意义上,美学已经发展为一种包含了人文精神和理想性的审美精神。今天,针对流行文化对人文精神的物化和理想性的消解,重申审美精神是非常必要的。重申审美精神就是坚持文化活动的人文精神立场,就是坚持理想性对于文化的必要价值。无疑,重申审美精神应落实为美学对流行文化活动的批判性的介入。“在真实的意义上,文化不仅要使自身适应人,而且同时要对人生活于其中的物化关系提出抗议,把光荣给予他。” 美学的批判性介入,就是在当代文化运动中,构成美学与流行文化的张力关系。这个张力关系是保证文化和人文精神不被流行文化的商业操作完全整合和同化,保证人在文化中存在的光荣。

美学不仅在审美、艺术活动中贯彻以人文精神为内含的审美精神,而且把这种审美精神实现为一种辩证的审美方式。美学的审美方式,在肯定审美对象感性存在的丰富性的基础上,追求审美对象精神意义的丰富性。美学既承认审美对象个体的特殊性,不可为整体归并或整合的个性,同时也承认审美对象实现审美升化(超越)的潜能。在美学的审美方式中,审美对象在感性形式和精神意义两个层次都是指向它自身的发展的——审美对象总是意味着比它的实在性更多的东西。美学的审美方式使审美活动成为创造性的感受和体验活动。阿多诺认为,艺术与自然一样,作为真正的审美对象包含了不可确定的性质。这个不可确定性是艺术需要 哲学 对它加以阐释的原因。哲学解释艺术,提示出艺术不能直接表达的东西。 海德格尔把艺术的本质阐释为存在的真理的展现。在对凡高的绘画《农妇的鞋》的阐释中,他揭示出艺术所蕴含着的世界性意义。 这正是美学的审美方式在艺术鉴赏批评中的典型体现。流行文化的消费主义操作,通过过剩形象的生产、倾销,以单向度的感性刺激和欲望满足压抑或取代了审美活动的创造性感受和体验。审美活动因此变成了纯粹机械性的他律的感觉活动。这使大众在流行文化活动中普遍遭受着无意义感。文化的一个基本功能是展现为生存意义的象征性体系。我们不能期望普遍无意义的流行文化普遍地显示出生存意义。但是,我们仍然应当从一些具体的作品发现意义的因素,并且将它们发展为意义的积极建设。在这里,美学,或美学的审美方式具有独特的抗拒消费主义彻底整合文化(艺术)的功能。美学不否定物质,相对于商业文化把一切物化、形象化,美学是真正地珍惜物质,它肯定并且坚持每一个存在物都是独特的存在,都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价值和意义。

在最高的层次上,文化应当被理解为人的精神家园。现代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现代文化的相应变化,都瓦解了现代人的精神家园,使之成为无家可归的精神漂泊者。家园对于个体的意义,在于把栖居的整体感(归宿感)赋予个体。当谢林说,“现代世界开始于人把自身从自然中分离出来的时候,”他不仅表达了人与大自然的分离,而且表达了包括大自然在内的生存整体感的丧失。所以他又说,“因为他不再得到一个新的家园,被遗弃的感觉笼罩着他。” 因此,现代文化运动的一个基本目标,一个与自由和独立的精神表达同样重要的目标,是重建文化的整体感,重建精神家园。海德格尔对艺术的世界性意味的阐释,特别是他把对存在深处的“无”的倾听作为诗意的本体,认为诗意地栖居就是天地神人四方共建一个整体的世界,其着眼点即在于人生整体感的重建。 在生存整体感的重建中,美学注重的不是个体、有限、理性、社会,而是整体、无限、感性、自然。而且“自然”在其中具有包含和超越一切的绝对意义,是最高层次的生存整体感的境界。就此而言,最值得阐发的是 中国 传统艺术在艺术意境创造中所展现的生存整体感,即自我与万物为一体的天地境界。宗白华的现代意识,正表现于他对中国艺术意境的积极阐释,以期使之成为现代艺术重建人生整体感的一个重要的启发。他指出,“艺术的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 流行文化的消费主义操作,在以大众传媒整合、同化个人的时候,却总是向个人倾销虚假的个性偶像,以激发他的个人主义欲望来获得更大的商业价值。这不仅不能减轻个人对整体的分离,而且机械性地强化了这个分离。重新启发人们对整体、自然、无限的意识,并且把它实现为一种自觉、积极的审美感受,即为现实人生重建整体感,这乃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课题。美学的第三个文化功能正在于以人与自然统一的整体感为基础,重建人生整体境界。

我们重申美学的文化价值,并主张拓展并美学的文化功能,无意于神化美学、把它作为完美的 理论 在当代文化中推行。在最根本的意义上,美学的文化功能,不在于它可以作为一个理论或观念体系从外强加于流行文化,而在于它可以作为一个渗透了人文精神内含的一种文化方式介入流行文化。美学的介入,使流行文化获得一个积极的对立的维度,一种文化发展的必要张力关系。这是流行文化健康发展的一个必要措施。这个措施,在当代中国流行文化发展中并没有实在的建立来和发生效用。这要求中国美学自身的检讨和调整。

r.willimas, ‘ the analysis of culture’, in j. storey (ed.),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a reader(london, 1998).

j. storey (ed.),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a reader (london, 1998), pp. 4--5.

d. machdonald, ‘a theory of mass culture’, in j. storey (ed.),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a reader(london, 1998).

t.w.adorno, the culture industry, ed. by j.m. bernstein (london, 1992), p.90.

j.fiske, reading the popular (london, 1989), p.2.

s.hall, ‘ notes on deconstructing “the popular”’, in j. storey (ed.),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a reader(london, 1998).

i.kant, critique of judgment, by, tr. w.s.pluhar (kackett, 1987), p.170.

w.benamin, illuminations, ed. and tr. by h. arendt (new york, 1985), p224.

p. burger, the theory of the avant-garde, tr. by m.shaw (minneapols, 1984), pp.47-54.

j.baudrillard,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tr. by s.f.glaser (ann arbor, 1994),pp.1-3.

f.jameson, the culture turn (new york, 1998), p.135.

[德]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212页。

t.w.adorno, the culture industry, ed. by j.m. bernstein (london, 1992), p.86.

t. w. adorno, aesthetic theory, tr. & ed. by r.hullot-kentor (minneapolis, 1997), p.72.

m. heidegger,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 by a. hofstadter(new york, 1975), pp.36-37.

f.w.j.shelling, the philosophy of art, tr. by d.w. stott ((minneapolis, 1989), p.59.

流行文化篇2

今天,当我们使用流行文化概念的时候,自然受到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理论发展语境的限定。在这个限定之下,“流行文化”所指对象,就是在现代社会的世俗化发展中,特别是20世纪以来,新兴的大众化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与传统的文化类型相比,流行文化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流行文化是现代社会生活世俗化的产物,它不仅以商品经济发展为基础,而且直接构成一种商品经济的活动形式;第二,流行文化以现代大众传媒为基本载体,并且在大众传媒的操作体制中流行、扩展;第三,流行文化是一种消费性文化,呈现出娱乐性、时尚化和价值混合趋向。由于这个三个基本特征,流行文化的兴起不仅从根本上冲击了传统文化活动,迫使它在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体制文化与民间文化)两个层次传型,而且使当代文化发展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危机运动。西方文化理论研究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这种普遍的文化危机感为契机的。

文化作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首要功能是为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提供特有的意义和价值。文化建设的要义就是为人们的日常活动建设具有普遍性、持续性的意义和价值体系。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又被界定为发现和建立理想的活动。 流行文化的第一个问题是文化意义和价值的失效、瓦解。相对于传统文化以宗教为内含的精神至上原则,流行文化推行的是一种世俗化的非精神原则,即以个体的享受、娱乐和为动机。由于这个文化原则的转换,在18世纪直到19世纪中,在传统文化崩溃的背景上,流行文化的早期发展表现出一种精神溃败(颓废)状态。卢梭作为现代文化的启蒙者同时成为它的第一个批判者,乃是因为他对这种精神溃败状态的预言家式的敏感和不满。他以个体自我的精神自由的建设为目标,反对现代文明确立的流行的(社会化)生活方式,主张向自然的真实性和独立性回归。席勒则认为,现代文明建立的是一种个体与社会、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分裂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中,人性的完整性被破坏了。他认为,重建完整人性的途径是对人进行审美教育,建设为人的自由完整生活提供基础的审美文化。

流行文化的世俗化发展开拓了现代文化民主的空间,在对感望和自由享受的肯定中否定了经典和权威的文化权力。这就导致了流行文化在总体上混乱无序的非理性(“无政府”)状态。针对这个状态,19世纪中期阿诺尔德(M. Arnold)提出了一种反对流行文化的(中产阶级)精英意识。这种精英意识把文化限定为“在本世界中被思想和表达的最好的事物”,并主张文化是只能由少数精英创造和发展的事业。 阿诺尔德的精英立场无疑包含了资产阶级的文化霸权而不得人心。但是,他仍以偏激的形式指出流行文化的第二个问题,即文化活动是否需要保持其内在统一性和超越性的问题。所谓雅—俗之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坚持或反对文化的内在价值和超越意义的争论。无疑,流行文化是否定文化的内在价值和超越意义的。这反映到流行文化的产品形式中,则是流行文化产品中普遍存在的机械复制、拼贴、重复等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形成的对文化差异的消解(文化同质化)。在现代社会运动背景上,对文化产品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它应以其独立完美的存在形式成为对个体独立和自由的象征性表现。这是文化产品的现代美学价值。但是,流行文化产品不仅否定了现代意识对文化产品的原创性和独立性要求,也成为对人自身的独立和自由价值的象征性否定。 这是阿多诺(T.W.Adorno)、麦克唐纳(D.Macdonald)和詹姆逊(F.Jameson)诸人反对流行文化(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化作为人的一种基本行为方式,怎样保证、体现人类自我存在的独立和自由,是现代文化意识的核心所在。在这个核心点上,流行文化面临着第三个问题,而且是它致命的问题:在大众传媒和市场经济的联合操作下,流行文化的生产和接受方式是否能够保证它是人的独立和自由的体现?阿多诺(T.W.Adorno)认为,流行(大众)文化是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产物。文化工业通过大众传媒操作的标准化、合理化生产,对它的消费者(大众)施行自上而下的有目的地整合和统治。文化工业的整合实现了对大众自我意识的物化,即意识被整合为一致性的非意识。 “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力量在于,它用统一取代了意识”。 在对流行文化的批判中,阿多诺非常重视大众传媒对文化生产和接受的意识形态控制力量。这是阿多诺的深刻处。但是,如费斯克(J.Fiske)所指出的,流行文化在承担资本和技术的意识形态控制功能的同时,也为现代的文化民主提供了空间,为大众的自我表达提供了资源。 霍尔(S.Hall)引用葛兰西的文化霸权观念,把流行文化界定为一个不同阶级争夺文化霸权的战场。他反对把统治者与大众、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做非历史的、静态的二元对立的理解,认为在争夺文化霸权的斗争中,对立的双方互相作用、影响并转化着对方。他认为大众作为被统治阶级,也不具有单纯的统一性,他即不是纯粹的主流文化霸权的被动接受者,也不是纯粹的反抗者。大众在流行文化中生活于反抗与顺从的矛盾运动中。

2, 当代艺术

流行文化在整体上改变了传统文化的生产方式、接受模式和价值体系。但是,在所有传统文化形式中,艺术的转型是最基本的,最具有主导意义的。因此,研究流行文化,必须把艺术的转型作为主要对象。实际上,在上面讨论的文化理论中,无一例外地都把艺术的转型作为识别文化变化、转型的基本标志。为什么艺术转型对于流行文化的形成具有主导意义?这有四个基本原因:第一,在传统文化活动中,高雅文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艺术、宗教和哲学,艺术是最接近日常生活的,而且传统流行的民间文化主要是以艺术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当代文化的流行化转型,必然以艺术为主体;第二,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宗教的衰落留下了价值实践体系的真空,艺术实际上代替宗教成为价值实践的新体系。因此,当艺术失去了为宗教服务的作用以后,艺术不仅被直接挪用为现代政治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而且成为现代个体自我确认、自我表现的基本方式;第三,艺术与大众传媒在制造形象化文化产品上的统一性,决定了两者相互促进和统一的前提。艺术与大众传媒统一的发展,不仅构成了流行文化的主要景观,而且实际上是流行文化的基本(主导)形式。第四,艺术的流行化转型所产生的巨大商业价值是其他文化形式所不可比拟的。流行艺术成为流行文化的主导形式,有商业动机的驱动,而且充分表现了流行文化的商品经济属性。艺术在现代文化、特别是流行文化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不仅是现代文化理论家特别关注艺术的基本原因,而且是美学在现代文化中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原因。

艺术从传统文化进入现代文化,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是艺术从对宗教的附属关系中解脱出来,成为独立自由的形象塑造活动。这就是现代性所赋予艺术的自律性,也是美学得以确立的一个直接前提。康德美学作为美学的奠基,原因之一,在于它第一次以哲学的形式明确系统地阐释了审美和艺术的自律性。根据康德,艺术的自律性有三个基本原则:第一,艺术是自由创造的产品;第二,艺术是非功利、无目的(以艺术品自身为目的)的创造;第三,艺术是艺术家(个人)的天才的产物——不可重复的原创品。 但是,转型为流行艺术,艺术在同样的三个方面丧失了自律性。大众传媒作为流行艺术的主要生产机器,从内容到形式,从工具到手法,都控制了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把他们整合到传媒体系中,先天地决定了流行艺术的标准化和批量化生产方式。因此,本杰明(W.Benamin)认为大众传媒的发展使艺术进入了机械复制的时代。艺术的机械复制在取消艺术家的独创性的同时了取消了艺术品存在的自律性――艺术品作为原始手工作品的唯一性和独立存在。这不仅使艺术品丧失了奠基于原创性的神韵,而

且使之丧失了基本的神学仪式价值,取而代之以纯粹的观赏价值。本杰明肯定这个转型,认为在世界历史上机械复制第一次把艺术从它对神学仪式的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 无疑,解放为艺术的文化民主和非宗教的精神自由提供了前提,但是也使艺术作为主体自我确认和自由的表达形式失去了内在前提和先天的基础。因为作为机械复制的艺术,艺术不再是艺术家自己自由独立的产品,因此也不再能够直接成为他的个性和自由的体现。阿多诺反对流行艺术,原因就在这里。反对向流行文化转型,艺术的重要课题就是寻求维护自身独立性的可能性。先锋艺术运动,则是以一种拒绝认同和介入大众(传媒)文化的立场和相应的激进反叛形式,坚持着艺术独立的文化价值。阿多诺和麦克唐纳都把先锋艺术作为一种抗议的文化形式而寄与希望。但是,先锋艺术本身有两个难以克服的困难使它的反叛和抵抗不可能作为一种基本的和常规化的文化反叛形式。第一,因为先锋艺术拒绝认同和介入,它相应地拒绝了交流的可能性,这使先锋艺术的反叛对于大众只具有形式的意义而没有内容的意义――因为通过形式进入内容的途径被截断了,而且事实上先锋艺术运动的发展本身是向不断形式化和技术化的方向展开的。第二,先锋艺术发展的不断形式化、技术化,导致了它的制度化发展。制度化发展不仅使先锋艺术失去反叛机能,而且注定了它被商业和传媒合作的流行文化同化、整合的命运。正是在先锋艺术被整合的意义上,今天我们才面对先锋艺术的衰落:先锋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反叛形式被流行文化保留和吸收,但它反叛的动机和力量都消解了。反体制的先锋艺术被体制化,它的反叛形式被审美化为一种流行风格,融入流行文化和日常生活中。

艺术自律性的丧失, 也就是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的取消。结果是,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文化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唯美主义成为艺术活动的主导精神,即艺术的形式主义原则取代或压制了艺术的精神理想原则。这使得艺术活动被简化为审美――娱乐形象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因此,艺术和商品经济、大众传媒共同组合成了大众传媒操纵的商业流行文化。这种商业流行文化以形象娱乐为主题活动,极大限度地消除了传统文化界限,而使自身成为无界限的流行物。在商业流行文化中,消费主义和游戏精神实现了最好的结合,它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刺激欲望和满足欲望的游戏。在这场游戏中,整合一切的流行文化不取消什么,而是消解一切深度,使被纳入其中的一切都趋于同质的平面存在。就此而言,流行文化是非意识形态的、或多元化的文化。但是,它在表象之下仍然推行着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共生的意识形态,并把这种意识形态化成无条件合理的生活欲望在大众文化生活中展开和扩张。流行文化的解放意义和压抑意义都表现在这里,而大众在流行文化中的自由与被动性也表现在这里。在流行文化的影响下,大众的形象消费欲望被极大限度地扩张了。这又刺激了流行文化的形象生产扩张。在20世纪下半期,由于电子技术的加速发展,极大限度地扩大了流行文化的形象生产能力,实际上形成了全球化的形象生产过剩。结果是,如鲍德里亚德(J.Baudrillard)所指出的,传媒形象生产的扩张,在根本上取消了现实与虚拟、原型与摹本之间的区别,我们生活在一个虚拟形象代替真实事物的世界。 对真实知觉和感觉的危机,是流行文化面临的根本危机。这个危机在极大限度扩张艺术的形象塑造功能的同时,也把艺术活动转变成为流行文化的基本症候。

3, 美学的文化功能

流行文化的发展和艺术的流行化转型,不仅产生了商业与文化的相互渗透、转化,而且形成了商业文化的普遍扩张。詹姆逊认为,商业文化把形象生产普遍化,使审美形象弥漫在一切现实活动中。现实普遍地被转化为视觉形象,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商品化。商业文化的扩张打破了审美形象的封闭空间,使它向既有的整个文化环境开放。因此,审美独立的传统区别模糊或消失了,与之相应的是审美的自律性结束,美学的自律性结束。詹姆逊把这个转变定义为现代向后现代的转折。他指出,必须认识到,审美形象在后现代时代中的复兴是商业文化体系统治的表象。在后现代的文化活动中,遵循商业逻辑的形象生产渗透和代替了一切活动。“形象是今天的商品,这是为什么不能期待它否定商品生产逻辑的原因;归根到底,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所有的美都是商品的原因。当代伪审美主义对美的呼唤,只是一个意识形态的花招,而不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助。” 因此,詹姆逊宣告美学的终结,而且否定美学复兴的主张。

詹姆逊揭示了当代文化运动的基本趋势和美学所面临的深刻困境。那么,在流行文化整合和消解文化差异,把文化普遍形象化的时代,美学是否真的失效而必须终结呢?我不能认同詹姆逊的美学终结论。在流行文化中,艺术自律性的瓦解和文化普遍形象化产生的意义危机,的确导致了对美学的审美—艺术自律原理的否定,并且使美学的审美(精神)升化原则落空。但是,詹姆逊宣布美学的终结仍然包含了对美学的误解和对流行文化的简单化理解。在其中,他有两个基本错误:第一,他把现代与后现代的差异绝对化,并且把美学限定在现代的范围,认为随着后现代对现代的取代,美学必然成为现代的殉葬品;第二,他把审美—艺术的自律原理等同于美学原理,实际上把美学限定在艺术自律的封闭空间中,认定这个空间的开放就意味着美学基础的瓦解。正是由于这两个基本错误,詹姆逊轻率地抛弃了康德、黑格尔和阿多诺等人的美学为当代文化提供的思想资源,并且在流行文化研究中,武断地用社会学研究取代美学研究。我认为,根据流行文化的基本特点,社会学的研究无疑是一个必要和重要的层次。但是,一方面,艺术形式是流行文化的基本形式,另一方面,流行文化的重要问题在根本上是与美学问题联系的,甚至本身就是美学问题,因此,美学研究同样是流行文化研究的一个必要而重要的层次。进一步讲,在流行文化研究中,社会学对文化与社会运动整体联系的描述和社会批判的功能,是美学所不能取代的;同时,美学对文化(艺术)的内在机能和意义的阐释,对文化的内在建设的功能,也是社会学所不能取代的。如果我们要积极地,既是批判性地、又是建设性地研究流行文化,必须重申和开拓美学的文化功能。

在现代文化发展中,美学的第一个文化功能是对以自由与独立为内含的现代人文精神的阐释和张扬。艺术自律性之所以成为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对于现代人文精神的基本象征意义。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的存在的物化,艺术品的自律存在(审美形式)形成了一种文化抗议形式,如马尔库塞(H.Marcuse)所言,“是认识和控诉的手段” 。但是,艺术自律性也包含了深刻的矛盾,因为它的封闭原则在形式上、象征性地肯定主体自由的同时,也成为对这个自由的内在性和现实性的否定。美学的进一步展开就是寻求对自律的封闭原则所包含的否定性的克服。席勒、谢林、黑格尔和马克思,都通过对生命、精神、自然、社会和历史内容的引入,拓展或开放了审美—自律的空间,并且使之具有丰富的精神内含和真实内容。实际上,从18世纪中期确立以来,美学的整体运动总是在自律与他律的基本矛盾中展开的。这不仅保证了美学对人文精神的象征性的展示,而且把这个展示发展为人文精神本身矛盾运动的深化。个体与整体、感性与理性、自由与统一、有限与无限、形式与内容,这些矛盾关系是现代人文精神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也是美学在审美—艺术活动中研究和寻求解决的主要矛盾。更为重要的是,美学面对这些矛盾,坚持通过审美—艺术的自由创造寻求一个审美升化的统一境界。在这个意义上,美学已经发展为一种包含了人文精神和理想性的审美精神。今天,针对流行文化对人文精神的物化和理想性的消解,重申审美精神是非常必要的。重申审美精神就是坚持文化活动的人文精神立场,就是坚持理想性对于文化的必要价值。无疑,重申审美精神应落实为美学对流行文化活动的批判性的介入。“在真实的意义上,文化不仅要使自身适应人,而且同时要对人生活于其中的物化关系提出抗议,把光荣给予他。” 美学的批判性介入,就是在当代文化运动中,构成美学与流行文化的张力关系。这个张力关系是保证文化和人文精神不被流行文化的商业操作完全整合和同化,保证人在文化中存在的光荣。

美学不仅在审美、艺术活动中贯彻以人文精神为内含的审美精神,而且把这种审美精神实现为一种辩证的审美方式。美学的审美方式,在肯定审美对象感性存在的丰富性的基础上,追求审美对象精神意义的丰富性。美学既承认审美对象个体的特殊性,不可为整体

流行文化篇3

When I got the title, I first thought about what is pop culture - TV series and advertisements? Or pop songs, movies, Bestsellers?

不可否认,流行文化对于我们青少年的吸引极大,虽然我对流行文化本身没有任何热爱,比如说有些畅销书,我认为都是粗制滥造的文化快餐,再比如说那些在台上咿咿呀呀的流行歌手,这些在我看来我简直可以用“恶俗”来形容。

It's undeniable that pop culture attracts our teenagers a lot. Although I don't have any love for pop culture itself, for example, some best-selling books, I think they are all made of rough cultural fast food, for example, those pop singers babbling on the stage, which in my opinion can be described as "vulgar".

伴随着社会的变化,流行文化全方位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似乎成为这个社会当中主流的、强有力的东西,在我们当代生活中无所不在。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构建着我们的文化,可以这样说,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这一代又一代的人有些开始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可是喂养他们长大的这些流行文化却处在一个尴尬的状态当中。说实话,我们沉浸在周杰伦字句不清的音乐声中,沉浸在那些速食文化中,我们受流行文化的影响比那些经典文化要大得多。

With the change of society, popular culture has influenced our life in an all-round way. It seems to be the mainstream and powerful thing in this society, which is ubiquitous in our contemporary life. It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our lives, building our culture, so to speak, it has an impact on generations of people, generations of people have begun to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this society, but the popular culture that feeds them has been in an awkward state. To be honest, we are immersed in Jay Chou's ambiguous music and fast food culture. We are much more influenced by popular culture than those classic cultures.

流行文化的声色感受,流行文化的直观刺激,流行文化的绚丽形式,在当代青少年生活中无处不在地影响着年轻一代,它们巧妙地、不失时机地迎合了身心未定的、缺乏判断能力的青少年。它们制造着一种如泡泡糖一般的快乐,我们这一代人从未经历风雨,尚未步出教室,哪里领悟社会的繁杂?尚未经历困苦,哪里体味人世的辛酸?尚未健全自己的文化取向,哪里能知所归趋,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们完全束手无策,只得任其摆布。老师讲课,往往拿出一摞书,大谈特谈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一股脑地灌输给我们经典文化,其实我回到家却去看《大话西游》、去看日剧韩流,去听后街男孩、孙燕姿。我们欣赏并且喜爱这样的文化,觉得它给我提供快乐,虽然只是一种简单的快乐。它们构造了我的情感方式、我的价值观念、我的生活方式和我的向往。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影响。

The feeling of popular culture, the visual stimulation of popular culture and the gorgeous form of popular culture are influencing the young generation everywhere in the contemporary youth life. They cleverly and timely cater to the young people who are uncertain in body and mind and lack of judgment ability. They create a kind of happiness like bubble gum. Our generation has never experienced wind and rain, and has not yet stepped out of the classroom. Where can we understand the complexity of society? Have not yet experienced hardship, where to appreciate the bitterness of the world? Without a sound cultural orientation, where can we know the trend and make the right choice? We had no choice but to let it go. Teachers often take out a pile of books to talk about Tang poetry, Song Ci, Yuan Opera and novel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fact, when I come home, I go to see Dahua westward tour, Japanese drama and Korean current, and listen to backstreet boys and Stefanie Sun. We appreciate and love this culture and feel that it provides me with happiness, although it is just a simple happiness. They construct my emotional style, my values, my life style and my yearning. In a sense, it has an impact on my life.

当然,真正重要的是要去读那些厚重的、已经经过历史筛选的重要著作,它会在不知不觉当中,提高你、改善你、影响你。余秋雨说,只有经典,才能将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把历史上一切早已消逝的高贵灵魂的讯号传递给你,把一切的美丽和智慧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

Of course, it's really important to read those heavy and important works that have been screened by history, which will unconsciously improve you, improve you and influence you. Yu Qiuyu said that only classics can irrigate vast space and long time for you, transmit to you the signal of all the noble souls that have long disappeared in history, and present to you all the beauty and wisdom compared with ignorance and ugliness.

流行文化篇4

关键词 流行文化 价值观 在校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D296 文献标识码:A

一、青年流行文化的定义

流行文化是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属于文化的范畴,是大众文化中的一种,以大众传媒为媒介,以特定阶段的年龄群体为主体。青年流行文化则是以青年人为主的流行文化。它主要表现在衣饰、娱乐、语言、音乐等方面。美国社会学家E.A.罗斯把流行列入社会心理现象之一。流行的汉语解释为在一段时间内兴起的,被人们所追逐的、模仿的新颖的东西。(E.A.罗斯《社会心理学》1908)

流行文化的特征是:

1、消费性。流行文化的背后是一种商业运作。流行文化的盛行会引发大众最求更高层次的消费。

2、周期性。流行文化都会风靡一段时间,然后沉默一段时间,然后受到一些因素的刺激又在次盛行。

3、新异性。流行总是以它新颖的,与众不同的一面吸引正大学生为之向往。

4、规模性。流行不是一个人所追崇的东西,而是一群人所共同追崇的东西。所以说,具有一定的规模性。

青年流行文化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产物,青年流行以互联网为媒介,以广大的青年大学生为对象,覆盖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学习生活,难免会受到流行文化的冲击,影响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从而影响到大学校园中的主流文化以及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

二、大学校园中的流行文化

大多数追逐流行文化的人,无疑体现在是在时装、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当代的大学生时常被人们称为“新新人类”,追崇的流行文化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高科技性,具体体现有以下几方面:

(一)网络文化。

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社会中,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离不开网络,所以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地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大学生通过网络以最快捷的方式接触到社会上最有时效性最时尚的资讯,社会热点问题等。可是,在大学生在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内外大事,学习各种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网络文化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例如,网络游戏,网络电视,各种健康的网站,聊天室等等虚拟的网络空间让多少青年大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二)星座文化。

星座文化称得上是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星座文化对大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大学生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星座成为了他们的共同语言。在他们的日常交谈中都会出现一句话:你是什么星座的。一些对星座文化过于痴迷的青年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同星运连接在一起。现在,不仅是许多大型网站上就有星座的测试,市场上也有许多关于星座的书籍。大学生通过星座测试来预测自己的运势,比如:本周的幸运数字是多少,有没有财运、桃花运以及是属于什么样性格,应该与什么星座的人相处等等。一些心理比较脆弱的大学生往往把自己的不如意归因于运程的不顺,从不考虑是自身的因素。

(三)语言文化。

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靠语言来传达和接受的,人能够借助语言来学习社会文化掌握社会规范和社会技能,通过语言来广泛地学量间接知识,迅速扩展自己的信息量。语言还帮助人们实现了社会互动。再看看当今的语言文化,大量的新潮的网络词汇在大学生的生活中疯传,美眉,屌丝男,蜗居,蚁族,小资等。这些词汇成为了大学校园的流行语。

(四)偶像崇拜文化。

偶像崇拜是当今大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许多大学生把明星当做自己的偶像。有的追星族对自己的偶像一味地追随,甚至达到了疯狂的地步。社会中有许多追星引发的热点新闻想必我们也早有耳闻了。每当走在校园中的是时候,甚至上课的时候,你都会顶到有些同学在讨论着明星的新闻;在宿舍楼里,你也都会看到到处都粘贴着明星的海报、照片等。

三、 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青年流行文化腐蚀着大学生的价值观。

流行文化中的偶像崇拜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有极大的影响。由于大众传媒对明星的过度炒作和包装,把明星塑造的神乎其神,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向其靠拢,以偶像的价值观作为自己的标准,失去了自己的原则。星座文化为让大学生失去有事物的理性判断,将自己的不足归结于星运的不好等等。青年流行文化侵入大学生们的学习、工作、娱乐、休闲活动,使得他们失去了判断事物的值不值得、有没有益处、美不美、是非、善恶、荣辱能力,变得狭隘私心,追求浮华名利、为低俗物所获,进而变成一个低级趣味的人。

(二)流行文化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当今社会中,不少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虚拟是世界,甚至逃课去上网、玩网络游戏、唱歌跳舞等青年流行文化中。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过度追求,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其的身心造成伤害,甚至最后了荒废学业。大学生热衷于流行文化生活,不分是非、不分美丑地认同流行文化的行为,都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产生不利影响,甚至阻碍其社会化进程。

(三)流行文化引发大学生不正确的消费观。

在流行文化的背后牵挂着一条巨大的产业链。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追求必定会引发其对高层次消费的需求。沉迷流行文化的大学生会紧跟时尚潮流,从而改变了原有的消费结构,如今除了日常的生活消费之外外,紧跟潮流的发型、服饰、手机,网购一些没有价值和意义的物品,以及追星的花费你等等在无形中有增加了大学生的消费。这些看似很时尚和时髦的东西,却一点用处也没有,而且时时刻刻都地冲击着大学生的消费观。

流行文化篇5

一、青年流行文化的定义

流行文化是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属于文化的范畴,是大众文化中的一种,以大众传媒为媒介,以特定阶段的年龄群体为主体。青年流行文化则是以青年人为主的流行文化。它主要表现在衣饰、娱乐、语言、音乐等方面。美国社会学家e.a.罗斯把流行列入社会心理现象之一。流行的汉语解释为在一段时间内兴起的,被人们所追逐的、模仿的新颖的东西。(e.a.罗斯《社会心理学》1908)

流行文化的特征是:

1、消费性。流行文化的背后是一种商业运作。流行文化的盛行会引发大众最求更高层次的消费。

2、周期性。流行文化都会风靡一段时间,然后沉默一段时间,然后受到一些因素的刺激又在次盛行。

3、新异性。流行总是以它新颖的,与众不同的一面吸引正大学生为之向往。

4、规模性。流行不是一个人所追崇的东西,而是一群人所共同追崇的东西。所以说,具有一定的规模性。

青年流行文化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产物,青年流行以互联网为媒介,以广大的青年大学生为对象,覆盖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学习生活,难免会受到流行文化的冲击,影响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从而影响到大学校园中的主流文化以及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

二、大学校园中的流行文化

大多数追逐流行文化的人,无疑体现在是在时装、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当代的大学生时常被人们称为“新新人类”,追崇的流行文化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高科技性,具体体现有以下几方面:

(一)网络文化。

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社会中,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离不开网络,所以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地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大学生通过网络以最快捷的方式接触到社会上最有时效性最时尚的资讯,社会热点问题等。可是,在大学生在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内外大事,学习各种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网络文化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例如,网络游戏,网络电视,各种健康的网站,聊天室等等虚拟的网络空间让多少青年大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二)星座文化。

星座文化称得上是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星座文化对大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大学生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星座成为了他们的共同语言。在他们的日常交谈中都会出现一句话:你是什么星座的。一些对星座文化过于痴迷的青年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同星运连接在一起。现在,不仅是许多大型网站上就有星座的测试,市场上也有许多关于星座的书籍。大学生通过星座测试来预测自己的运势,比如:本周的幸运数字是多少,有没有财运、桃花运以及是属于什么样性格,应该与什么星座的人相处等等。一些心理比较脆弱的大学生往往把自己的不如意归因于运程的不顺,从不考虑是自身的因素。

(三)语言文化。

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靠语言来传达和接受的,人能够借助语言来学习社会文化掌握社会规范和社会技能,通过语言来广泛地学习大量间接知识,迅速扩展自己的信息量。语言还帮助人们实现了社会互动。再看看当今的语言文化,大量的新潮的网络词汇在大学生的生活中疯传,美眉,屌丝男,蜗居,蚁族,小资等。这些词汇成为了大学校园的流行语。

(四)偶像崇拜文化。

偶像崇拜是当今大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许多大学生把明星当做自己的偶像。有的追星族对自己的偶像一味地追随,甚至达到了疯狂的地步。社会中有许多追星引发的热点新闻想必我们也早有耳闻了。每当走在校园中的是时候,甚至上课的时候,你都会顶到有些同学在讨论着明星的新闻;在宿舍楼里,你也都会看到到处都粘贴着明星的海报、照片等。

三、 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青年流行文化腐蚀着大学生的价值观。

流行文化中的偶像崇拜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有极大的影响。由于大众传媒对明星的过度炒作和包装,把明星塑造的神乎其神,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向其靠拢,以偶像的价值观作为自己的标准,失去了自己的原则。星座文化为让大学生失去有事物的理性判断,将自己的不足归结于星运的不好等等。青年流行文化侵入大学生们的学习、工作、娱乐、休闲活动,使得他们失去了判断事物的值不值得、有没有益处、美不美、是非、善恶、荣辱能力,变得狭隘私心,追求浮华名利、为低俗物所获,进而变成一个低级趣味的人。

(二)流行文化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当今社会中,不少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虚拟是世界,甚至逃课去上网、玩网络游戏、唱歌跳舞等青年流行文化中。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过度追求,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其的身心造成伤害,甚至最后了荒废学业。大学生热衷于流行文化生活,不分是非、不分美丑地认同流行文化的行为,都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产生不利影响,甚至阻碍其社会化进程。

(三)流行文化引发大学生不正确的消费观。

在流行文化的背后牵挂着一条巨大的产业链。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追求必定会引发其对高层次消费的需求。沉迷流行文化的大学生会紧跟时尚潮

转贴于

流,从而改变了原有的消费结构,如今除了日常的生活消费之外外,紧跟潮流的发型、服饰、手机,网购一些没有价值和意义的物品,以及追星的花费你等等在无形中有增加了大学生的消费。这些看似很时尚和时髦的东西,却一点用处也没有,而且时时刻刻都地冲击着大学生的消费观。

四、应对流行文化的策略与建议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面对于青年流行文化在大学校园广泛传播的现状。我们不能不予理睬,任其发展,我应该及时给予大学生予解释和正确的引导。本文由收集整理

(一)利用校园社团文化指引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校园中的点点滴滴都会影响到大学生。优秀的大学校园文化必然会对大学生的身心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高校中的社团是最时尚最靠近潮流最吸引大学生的地方,但是许多大学社团在招募社员后就没有下文了,导致了社团的魅力值下降。学校可以通过改革社团建设,加大监督力量社,通过社团将社会上最新时尚最积极的文化引入校园中,并与校园文化想融合开发出对大学生既有利,又能吸引大学生的文化。这些文化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时时刻刻都熏陶着大学生。所以学校应该注重高校社团的建设,通过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校园文化来塑造大学生的性格品质, 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

(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集中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代表了人们生活现实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等的根本观点。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来帮助大学生建立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是光荣还是可耻的评价标准,以提升大学生对青年流行文化的判断。让大学生认识到沉迷不健康的流行文化对是不但一种劳民伤财而且损害身心健康的行为。积极引导学生树立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打造一个健康的媒体平台。

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大众传媒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它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为了正确诱导大学生,就要对当今的大众传媒进行改革,加强对传播媒介的监督和管理的力度。媒体不能只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而肆意传播一些不健康的文化。大众传媒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其职责应该发掘优秀的文化以激发大学生积极主动地追求美好的未来,而不是沉迷流行文化之中。尤其是互联网平台,应该以积极的文化引导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不是让大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四)适当包容、改造青年流行文化。

青年流行文化作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任何东西都具有两面性,同样,青年流行文化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我们应该对青年流行文化进行适当的改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应致力研究如何将主流文化和青年流行文化相结合,开发一种新的青年文化模式,其既顺应主流文化发展的方向,又能够吸引青年大学生。

(五)建立学校社会工作站。

大学生追随流行文化很多时候是因为自己自卑,不自信,自我认同度不高的心理原因造成的。通过建立社会工作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科学知识帮助大学生发掘自身的潜能,以及让这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通过社会工作中的小组工作,把具有相同问题的大学生集中在一起,共同探讨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对策等等。

五、结语

流行文化篇6

1.“大众文化”的基本概念

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被文艺界奉为圭臬。它对大众就是“最广大的人民”、“革命的工农兵群体”①的解释,影响了国人对“大众”一词的认识。由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的特殊身份,这个解释带有特殊的国情意识和强烈的政治色彩;并且这个理解强调“大众”的一致性,与现今的“大众”的特征相距甚远。

“对‘大众’身份的追问,它应该属于‘公民’与‘消费者’范畴,它代表了最普通意义上的个人与社会的互动。相对于阶级和革命而言,‘大众’是强调一种非意识形态的公民身份,一种与市场化选择、消费选择相联系的个人身份,一种平等消费者的身份,一个社会流行中时尚者的身份……”②大众是“一种新的人口结构,是一种松散的、流动的、非家族式、(非)亲缘式的集合体”。③

是私人领域的扩展、民间力量的壮大才使得“大众文化”得以出现甚至肆虐。“私人领域是与公共领域尤其是与国家权力机关相对应的一个范畴,其本质特征在于私人活动的独立性、自由性与自律性,处于国家行政权力的控制之外。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确立与社会结构的转型,为私人领域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私人领域的不断扩大必然吁求特定的文化表现形式,以填补这一空白地带,这就使得大众文化迅速崛起,并成为私人领域准意识形态的代言人。”④

“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的范畴,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是“以消费为中心,以大众传媒市场流行为走向,以文化时尚为内容,以社会大众为对象的文化样式”⑤,具体到“中国的‘大众文化’”则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伴随着日渐繁荣的商业文化环境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消费文化。

大众文化最重要的特点是通俗性、趣味性和时尚性,这在流行音乐的诸多方面都有反映。

2.大众文化的通俗性与流行音乐的通俗性

“大众”与“通俗”是两个不能类比的概念,即便在我国很多人眼中“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长相差不多,事实上它们也有着本质的取向区别,“通俗文化不具有真正的民间性、独立性。大众文化具有相对独立的大众意识,把自身的生活作为描写对象,不仅表现在对文化的趣味上,同时表现在价值观念上,以独立的、鲜明的个性存在于文化形态当中,在文化趣味上有趋众性、民间性,在价值观念上有独立的生存观”。但大众文化具有“通俗化”的特点却是基本的事实,“大众文化的通俗化是指其文化内容、表现形式是通俗的、娱乐性的,让人们喜闻乐见的”。⑥

“文化”本来是一个高贵的字眼,在19世纪还主要是由“上层社会”掌握其生产和消费的专利权。随着市场经济和平民社会的到来,民主法制观念日渐深入人心,个人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生活空间和选择权利的扩大,以及艺术作品制作技术的发展,“文化”的规模和数量飞速发展,最终使“文化”走下神坛,飞入寻常百姓家。“大众文化”使艺术平民化,由此带来了艺术从内容到形式的“通俗性”,“抹平了高雅文化的深度,使过去那些极端个人化的、神秘幽玄的、形而上的,非依靠丰富的知识、特殊的感悟和相当的时间才能领会到的东西一下子变成人人能懂、可感可知的东西,它使审美又回到了生活,使粗糙的生活变得光滑,美与生活的距离缩短了……”⑦

这里的“大众文化”和我们以前所熟知的“群众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群众文化”有着强烈的政治目的性,在内容上有严格的政治限定;而“大众文化”的发展恰恰销蚀了权力色彩,以显著的商品性突破了文化与经济之间的界限。

“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商业价值的实现,在生产时就把讨好市场作为考虑内容:为了满足更多人的欲求,在内容上消解崇高,迎合世俗,讨最广大的市民市场的好;在形式上也不讲究技巧,以低姿态的方式迎合人们的口味。

流行音乐正是这样,捕捉了大众普遍的心理渴求和繁复生活中的生存焦虑。为了获取与大众之间的“共振”,流行歌曲在内容上消除时间感、历史感,对人们都敏感的“爱情”话题分外钟情,风花雪月的小情调是最常歌咏的对象;消除距离感,多采取个人的、小“我”的角度。形式上,流行音乐演唱摒弃了美声、民族唱法远离日常生活的声音造型,而选择了培养周期短、不太注重技巧的自然化的演唱方法;旋律走向上,注重个人口语化,大多在自然音域之内流动;流行歌曲不纯净的嗓音和人们的自然嗓音契合,发泄性的嘶喊则可以缓解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所承受的压力――当然,轰鸣的机器声响也锻炼了现代人的耳朵,使他们能够接受具有“噪音”性质的歌唱。

3.大众文化的趣味性与流行音乐的趣味性

要吸引大众,仅有通俗性是不够的,还要“有趣”(不等于“幽默”,而偏向于以感性形式引起人们的注意)。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通常由官方把持,优越的地位和“教化”的功能指向使其通常以“一本正经”的面目出现,缺少俚俗文化的趣味。即便是现在,“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家”还是“这样排列文艺功能顺序的: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⑧。很长时间内,对娱乐的轻视导致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市场由外来音乐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

而大众文化是自下而上的,并且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这就要求它必须吸引大家的目光,以“有趣”示人。尤其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流行音乐所能实现的认识功能有限;作为一种短小的艺术形式,教育功能也不是流行音乐强项;作为一种简单的艺术形式,流行音乐的审美功能也无法和协奏曲、交响乐相比。“娱乐功能”是流行音乐最重要的功能。

流行音乐的风格很是多样,以引起不同受众的不同兴趣。流行音乐的节奏最能说明问题,形式多样,并越来越远离强弱(二拍子)或者强弱弱(三拍子)的循规蹈矩的音乐进行,多采用重音和重拍分离的摇曳生姿的有趣节奏效果。流行歌曲的歌词也比以前有意思,《猪你生日快乐》、《大学自习课》等等就是例子,尤其是RAP,更注重歌词的趣味性;而众多描写情爱的歌词,“如果你不是你/我不是我/那该多快乐”,“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等等都充满情趣,让众多年轻人痴迷。

流行乐手的演出现场也是如此,多是载歌载舞,灯光绚丽多彩,服装华丽多变,注意在视觉上造成冲击力;表情特别夸张,注重与现场观众的交流,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虽显浅薄却很有效果。流行音乐的MV,在短短几分钟内纳入了大量视觉材料,从多方面刺激受众的兴奋点。而唱片公司对乐手的铺天盖地的推广宣传中,趣味性更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绯闻遍天飞,“作秀”成常态,乐手本人也拿肉麻当有趣,直叫流行乐坛热闹异常。

对趣味性的追求,或曰“快乐原则”,突出表现在“大众文化的身体化潮流”⑨上。人类的肉体曾被权威话语解释为低级的、肮脏的,而大众的崛起则使声色犬马充斥我们的感官。而这是和我国的传统的下层文化相通的,“在封建历史中的大部分时期中国人流行的性观念是压抑的、清教徒式的、男性中心的。也许对于未受教育的下层大众来说,性习俗上要比士绅阶层宽松一些”。⑩传统民歌说明了这一点,它的大部分组成就是“酸曲”(肉麻的情歌),比如明代冯梦龙的《挂枝儿・山歌》中关于男女爱情生活的作品。

现代流行歌曲加强了这个趋势,舞蹈与歌词、歌唱语气的性暗示或者性明示比比皆是。特别是在酒吧、夜总会的演出中。

4.大众文化的时尚性与流行音乐的时尚性

“时尚”是在大众内部产生的行为方式的流行现象,具体是指一个时期内相当多的人对特定趣味、语言、思想和行为等各种模型或标本的随从和追求。时尚具有很大的力量,“无论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民族,都无一例外地追逐时尚。……但时尚只有在商品社会才异常风光,消费时代依赖的就是时尚逻辑。”{11}因为大众的从众心理和时尚强大的心理诱导作用,对时尚的追求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特点,而时尚传播、普及和发展依靠的主要手段就是“流行”。即谓“时尚”,对“新”的追求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事实上,相对于精英文化和严肃文化,大众文化也正属于最无操守、形式最多变的文化类型。

中国流行音乐短短二十多年的发展正体现了这一点,从来没有一种音乐比流行音乐更亲近当下的大众生活。从抒情音乐到“朋克”和“R.&B.”(节奏布鲁斯),从吉他、架子鼓进入乐队到电脑音乐超出人类想象的无限可能的音响效果,从在被窝里偷听磁带到上网冲浪欣赏流行歌曲FLASH,都可以视作音乐人与受众互动、制造和追随时尚的反映。在流行歌曲演唱风格方面,最初对港台“柔情”的学习是时尚,“西北风”遍地刮是时尚,摇滚的嘶喊是时尚,如今的爵士回潮还是时尚。流行音乐还靠推广时尚形象、时尚观念来制造音乐和演唱风格的时尚。像青少年疯狂的追星行为、像陶础⒅芙苈琢砝嗟难莩风格大规模流行、像“女子十二乐坊”的异军突起,都可以这样来解释:因为这是时尚,不这样做就意味着落伍――而这是现代人最怕听到的。

在工业社会,流行音乐的时尚性还表现在对新科技的追逐上。话筒是流行唱法、流行歌手赖以存在的条件;从木吉他到电吉他、再到电吉他拾音器,从电子琴到合成器、再到音源卡、电脑音乐制作;从收音机到录音机,到卡拉OK、CD,再到MP4、INTERNET……流行音乐时刻追随着科技进步,而电子技术革命也把流行音乐的制作、传播方式、观念、形态、特色推到了一个新的天地。

时尚的价值取向也影响了流行音乐的价值取向。时尚装点了我们的生活,但也抹平了生命的意义。“时尚的本质是没有内涵的作态,是一种游戏。它避开对意义的追寻,在对真善美和假恶丑不作价值判断的倩况下,按一定的游戏规则操作,从中获得,从而冲淡了生存的严肃性和严酷性,取消了生命的批判意识。”{12}我们会看到众多的流行音乐作品和流行音乐演出只是放纵、只是狂欢,却不知道当放纵和狂欢成为自由的时候,放纵和狂欢就再不能构成自由的姿态、更罔论自由的内容。

时尚是即时性的,并不追求永恒的价值,这使音乐从神圣的仪式组成转换为喧嚣的哗众取宠。时间早已进入21世纪,流行音乐的意义早已不是当初的突破禁锢、给民众更多的选择机会,流行音乐在商业的驱动下,它相当程度上是在无聊地制造话题,疯狂裹挟大众,使大众在时尚中好像获得个性似的、实实在在地失去自我。而这正是我们在承认其存在之合理性的同时不可不思考的。

①选集(3)[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5―856.

②叶志良.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12.

③叶志良.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15.

④李红春.当代中国私人领域的拓展与大众文化的崛起[J].天津社会科学,2002(3):108.

⑤刘成思、陈阳.论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J].成人高教学刊,1996(5)4.

⑥王.论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区别[J].江西社会科学,2003(7):43-44.

⑦许文郁、朱元忠、许苗苗.大众文化批评[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10.

⑧陈国权.请跟我来:通俗音乐欣赏[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17.

⑨李子慧.大众文化领域中的身体化潮流及欲望想象[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78.

⑩(美)杰克•卜德.中国文明中的性[A].性别诗学[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16.

{11}许文郁.论时尚的大众文化品性[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60.

流行文化篇7

在悠久的中国文学史上,诗词以其独特的情感寄托、丰富的描写内容、奇妙的韵律节奏让多少文人倾心于它们的创作,让多少百姓醉心于它们的品读。流行歌曲似乎难登大雅之堂,更难与古典诗词相提并论,但唐诗宋词与现代的流行歌曲,就是流行与经典的结合,如果不是这股中国风,恐怕华语歌坛会非常寂寞。

唐诗宋词直接成为流行歌曲的表现主题和内容,给了流行歌曲另一方表现空间,一方面考量着流行歌曲创作人对文化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流行歌曲的表现功能,且提升了流行歌曲的层次。

最有名的当属邓丽君。她曾经出版过一张名为《淡淡幽情》的个人专辑,其中收录了李煜和多位宋代词作名家的经典作品,包括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等,曲与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再加上她婉约清丽的唱腔,使这张专辑成为现代音乐史上足以传颂的精品,《音像世界杂志》曾将该片评为“十张最适合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

唐诗宋词构成了现代流行歌曲创作的一个重要素材来源,并成为其创作的一种手段和表现方式。

文学创作素来讲究广征博引、引经据典、物为我用,从而提示其所表现主题的广泛性。许多现代的流行词作者,更喜欢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或内容,将其展开或以其为思路加以演绎,继而展现一段现代的故事情感。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有两个人,一是台湾的琼瑶,她的很多歌词里都喜欢借用一些唐诗宋词中的名句,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庭院深深深几许”“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等。一个是大陆的陈小奇,他有一个颇有影响的“涛声依旧三部曲”,《涛声依旧》(毛宁)、《白云深处》(廖百威)和《巴山夜雨》(李进),单从歌名上来看,已是和古诗词有了扯不断的关联,为中文流行歌词创作形成一个典范。

从创作的形式上来看,唐诗宋词也为现代流行歌曲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思路,或是确立了另一种风格。

流行文化篇8

关键词:流行文化;主流文化;价值契合;功能互动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79-02

一、流行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辩证关系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文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和不可分离的。因为文化建设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前提和条件。更进一步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把人从旧的枷锁和旧的时代烙印中解放出来,唤醒并形成人的文化创新意识、培养人的个性及心智能力的发展,是促使人从“丰富的个体”到人全面自由发展的超越性过程。文化建设不仅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障,而且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结果,其最重要的和终极的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就需要多种文化营养,而不是单调的文化来源。

(二)文化的多元化整合: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

文化建设具有指导思想的主导性、思想来源的多元性、文化形态的多样性等基本特性,因此,处理好文化建设的一元化和多元化关系,实现文化的多元化整合,是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面对当前社会及其文化结构的日趋开放,形式的日趋多样化,内容的日趋多元化,功能的日趋综合化这个现实,单一的主流文化将不可能再一支独秀,主流文化不可能再完全地、独裁地发生最大作用,它必须要以广阔的社会文化为背景,要与多元化主体、多样化形式、不同性质影响的非主流文化相竞争、相融合。现代社会应当是一个真正多元文化并存共荣的社会,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流行文化和民间文化共同发展。

(三)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双向互动: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

1、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就是在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或能够为该社会确立价值导向,并能整合和引领其他文化的文化。它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1]。

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具体说来,我国的主流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化,主要包含着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精髓的,包括优秀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反映时代内涵的部分,西方外来文化中合理与科学的部分,以及大众文化中有益的、先进的文化。

2、流行文化

广义的流行文化是指在特定的时期内,按一定的节奏,以一定的周期,在一定的地区甚至全球范围内,被不同阶级所广泛分享的信仰、行为和将他们组织在一起的事物。而狭义的流行文化是指时装、流行文化作品、流行音乐及其他流行艺术等。从本质上说,流行文化就是广泛通行于社会大众层面的一种文化形态。

我们今天所关注的当代中国流行文化,是指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生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契合并受市场规律支配,以城市大众为主体和主要消费对象,以流行和时尚为突出特征,以娱乐为基本功能,以现代生产方式生产经营,并通过大众传媒广泛传播的新型文化形态。[2]

二、流行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价值契合

(一)建设文化强国的目的需要二者在价值目标上契合

主流文化作为一个表达国家正统意识形态的文化,在价值目标上必定以建设文化强国为目的,以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流行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文化子系统,是一种副文化形态,也称亚文化。一般而言,副文化对主文化是一种辅助与协商的关系,它反映的是社会文化多样性的一面。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社会亚文化体系越发达,就意味着这个社会越开放,这种发达是建立在高度开放与自信的社会文化心态之上,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度、开放度的重要文化指标。

总之,主流文化重内塑修养,流行文化重外塑形象。两者在价值目标上都以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旨归。

(二)文化格局的和谐构建需要二者在价值取向上协调

构建一主多元的文化格局,既需要坚持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又尊重文化的多元性与并存性、差异性与互补性,通过对流行文化多样性丰富资源的选择、吸收再创新形成时代特色与创新发展的文化体系。

就社会价值方面而言,流行文化总是试图从文化的边缘走向社会主流文化的中心,走向文化的未来,承担起推动文化发展的重任,以证明自己社会价值的存在意义。主流文化也总是在时代的变迁中以崭新的姿态寻求文化的“落差”,将流行文化视为自己的“对应物”,而调整着前进的方向。

(三)青少年发展的特殊性需要二者在价值功能上互动

可以说,流行文化是思想的力量,主流文化是道德的力量。流行文化的形成并逐步走向繁荣与青少年自身特殊的内在需求有很直接的关系。目前,当代大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从感性的认同到理性求索的趋势日益明显。而流行文化体现时代精神、与时俱进,张扬个性,富有朝气,崇尚科技创新,这是思想的力量,有助于青少年实现自我价值。

但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青少年自身发展的不成熟性,社会的正确引导与教育是必须的外部力量,进行主流文化的教育能够使其价值选择在坚持主流文化与主导价值观的前提下有鉴别地吸收流行文化的合理元素,充实自我、满足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三、流行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功能互动

(一)以主流文化为引导,保证流行文化正确的价值导向

1、积极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明确流行文化的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对于国家来讲,在发展流行文化时,要时刻注意文化的导向作用,弘扬主流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让主流文化深入人心。

2、用主流文化元素填充流行文化现象,提升流行文化的品位

流行文化有多种表现形式,体现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如网络文化、偶像文化以及游戏文化等。但流行文化形式的多样性也使流行文化的品味呈现了高雅与低俗的差异,用主流文化的元素搭载流行文化现象,不仅提升了流行文化的品味,同时又使主流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二)以流行文化为载体,强化主流文化的主导力量

1、将主流文化精神注入流行文化,强化其渗透力

流行文化以大众意识和平民感受为视点,追求个性化思维和独立的价值立场,比较容易进入社会大众的私人空间。因此,文化人应当以社会责任出发,使流行文化获得应有的价值意义和必要的思想深度,应该给流行文化注入人文精神,使其承担起提升大众审美情趣和道德理性的“教化”义务。

2、借鉴流行文化的表现形式包装主流文化,强化其号召力

流行文化是广泛通行于社会大众层面的文化形态,具有“内容通俗化、格调感官化、形式简单化及包装时尚化”等特点。政府可以借用传媒之力,对流行文化进行“改装”,让其中良好的成分兼收并蓄到主流的文化中来,也可以通过利用一些流行文化的表现形式来重新包装主流文化元素,让人们自觉自愿的接受和回归主流文化。

3、用流行文化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强化其保障力

流行文化是一种以娱乐为目的的消费文化具有强烈的市场特征和商业性质,流行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市场需求联系紧密,流行文化的商业性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文化力量。流行文化以其强大的流行声势,能够在社会文化届掀起波浪,一种流行文化现象在一夜之间几乎能家喻户晓,流行文化的出现,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一股激流。

(三)以传播媒介为渠道,促进二者的整合发展

不同的传播媒介是文化生产力的一部分,既是文化生产力的内生变量,又会对既有的文化形式、文化风格进行改变。[3]流行文化传播的自由载体是媒体,流行文化的迅速发展时期恰好搭乘于传播媒体的影响上升时期,所以,流行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媒体的发展相得益彰。可以说流行文化是与传播媒介共生的产品。负载着各种流行文化意涵的传播媒介己经成为人们建立世界观及价值观的最重要来源,政治教化以流行文化为载体会更具渗透力。流行文化已成为隐性教育的有效活动载体。因此,以传播媒体为渠道打造主流文化的主导平台,推动主流文化大众化,是实现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整合发展的重要途径。网络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就是两者实现整合发展的最好诠释。依靠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开拓网络社会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以此补充发展主流文化既有的核心内容,这种扩大主流文化范围的作用称为“网络文化对主流文化的补阙作用”。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