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企业扶贫工作不足工作8篇

时间:2022-12-27 00:44:14

企业扶贫工作不足工作

企业扶贫工作不足工作篇1

关键词:社会救助;扶贫;多元参与;救助主体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23日

贫困具有内涵的多维性、贫困成因的多样性、贫困群体的分散性、贫困帮扶需求的差异性等特征,使得精准扶贫工作很复杂。现有的扶贫模式,是政府作为单一扶贫主体,通过“自上而下”任务型推进方式来解决贫困问题,这种模式所提供的扶贫管理和扶贫资源,在精准识别上有模糊性,在精准管理上有局限性,很难精准对应贫困的复杂性满足精准扶贫的需求,整合社会扶贫资源,实施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扶贫工作机制,实现社会救助的多元化供给,是合理配置扶贫资金、资源和人力,提高扶贫工作精准度的有效方式,也是破解我国社会救助资源、方式不足的根本途径。

一、社会救助多元供给

社会救助多元供给包括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和供给内容的多元化。所谓社会救助多元供给,是指由过去的政府单一救助主体转变为动员各方面力量以弥补社会救助供给不足,形成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亲属和邻里的多主体供给。政府是社会救助责任的主要承担者,而企业、社会组织、社区、个人则连接成为层次有别、功能互补、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担负着社会救助次要责任的主体。精准扶贫应是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应扩大扶贫工作的开放性,形成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协调合作的社会救助供给体系。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企业、社会组织、民众个人参与扶贫的热情也越来越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为扶贫工作提供了更多途径,很多社会组织、志愿者一直把扶贫作为活动的重要领域。

社会救助供给内容的多元化,一是救助对象的广泛性,从单纯的低保对象拓展为全部弱势群体;二是救助的种类多样化,从物质救助,为弱势群体提供物质或现金帮助,保障基本生存扩展到医疗、就业、就学以及临时困难的综合救助,在传统物质救助的基础上拓展到非物质性救助方式,包括权利维护、提供服务、心理援助等,在救助的内容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同时,也强调多渠道的救助形式,坚持救助与扶助结合,资金救助与能力救助相结合,临时救助与长期救助相结合,突破了社会救助的原有模式,注重救助的人性化。

二、社会救助多元化面临的难题

(一)救助理念滞后。以往的扶贫实践中更多的是经济思维,习惯于关注扶贫资金、项目、效益,较少考虑在扶贫过程中如何实现多元主体的参与,如何实现资金、项目和其他资源与需求的有效对接,如何进行科学、公正、公开的评估等,经济思维替代了社会治理思维。扶贫思维还停留在解决温饱问题阶段,只关注物质贫困,而忽视社会、文化等因素,没有把扶贫作为社会治理问题来对待,致使扶贫效率偏低、扶贫制度建设滞后、公众及贫困人口参与度不强,导致扶贫目标的偏离。在服务项目方面,只是关注基本生存需求的满足,对发展和能力建设,对生存权、公民权利、自由等以社会需求为目标的精神层面的关注很少。

(二)救助机制碎片化,没有形成多元救助合力。现行社会救助体系存在制度林立、各自为政,社会救助主体部门分割,参与社会救助的相关部门有民政部门、教育部门、卫计部门、住建部门、人社部门等。此外,工会、残联等群团组织亦在运用政府资源实施救助,这种多部门分割管理体制导致了政策分割与资源分割,不仅难以形成严密的救助网,还容易造成救助不公与资源低效。虽然在2014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中,明确了由民政部门牵头的协调机制,但政策分割导致的社会救助碎片化很难避免。而且,政府实施的救助与其他社会救助也未能够有机协调。在实际运作中,社会救助制度施行的是代办制,由城镇街道、居民委员会和乡村基层组织直接代办最低生活保障等,学校则代办教育救助等,这种非专业化的代办,导致了救助过程中存在失序,救助中的偏差现象很多。如有的地方虚报、冒领救助待遇、假公济私、优亲厚友,甚至还有领导干部家属吃低保的现象,这些都严重地损害了社会救助制度的公信力,也造成了救助资源的浪费。

扶贫救助工作中仍存在“政府热、社会弱、市场冷”的情况,在扶贫主体中,政府是主导力量,社会组织只占少部分,企业、社会群体所占的比重也很少,没有形成社会救助合力。亟须改革创新社会救助提供方式,以提高社会救助的提供效率与目标瞄准率,真正实现社会救助的公平可及。

(三)社会主体在社会救助中的参与度偏低。社会救助的社会动员支持体系薄弱。一是一些国企和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强,没有主动参与社会救助的意识,扶贫发展经济,新建产业的意愿不强,认为周期长、见效慢、成效难以在短时间内显现;二是对扶贫救助的认识模糊,认为支持公益就是扶贫救助的全部内容,忽视了支持贫困户发展,增强造血功能这一重要内容。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确是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公益事业可以通过申报争取国家基础设施项目解决,而扶持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才是开展扶贫工作最大短板。这一短板并未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倾力支持。精准扶贫所用资金中,政府财政资金仍为主体,而且一些贫困的地区地方财政无力负担,需要地方政府配套的扶贫资金。

除政府、企业外,社会组织、志愿者(包括社会企业)也是扶贫的重要主体。社会扶贫救助主要有两方面作用:一是筹措更多的资金;二是给更多的人提供施展才华和表达爱心的机会。目前社会组织作为扶贫中重要主体的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其固有的专业性、灵活性、持续性、公益性等特征,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也没有充分发挥。

三、社会救助多元化助力精准扶贫路径选择

(一)倡导以人为本的新型社会救助理念。现代社会救助以人为本的新型救助理念,要求社会救助工作者转变服务理念,转变角色,由行政管理者转变为为弱势群体解决具体问题的服务者。由消极的社会救助转变为积极的社会救助,维护被救助者的个体尊严与社会公平,从保障生存到增能赋权,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为贫困者解决实际问题,帮助他们通过能力建设,增强走出困境的信心和技能,提高经济和收入能力。在救助的同时帮助受助者树立自尊、自强、自立意识,使他们的生存权、发展权得到应有保护。运用科学的、多样化的方法帮助贫困人群,发挥社会救助预防、救助和发展功能。

(二)多元参与形成救助合力。扶贫救助工作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扶贫救助工作需要在政府主导下,结合特定社会制度的重构、市场力量的释放以及社会组织的参与来共同推进。应倡导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邻居和朋友关系网络为基础的社区以及个人等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救助供给。政府在对社会救助担负主要供给责任的前提下,可通过合同外包、运营补贴、政府购买、税收优惠减免等政策工具促使企业和社会参与扶贫救助。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扶贫救助,为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搭建参与扶贫救助平台,鼓励个人通过爱心捐赠、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参与扶贫,为扶贫开发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形成人人参与扶贫的社会氛围。

1、倡导企业社会责任,引导国有企业承担更多的扶贫救助责任。国有企业是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也是扶贫救助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在企业扶贫救助中应发挥带头作用。国有企业参与扶贫救助,在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同时,也为国有企业拓展贫困地区的市场提供了机遇,国企应把扶贫开发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将扶贫救助与自身的主营业务相结合,将企业发展与履行社会责任统一起来,并将扶贫救助工作作为企业的重要社会责任。要在扶贫开发中担当重任,通过帮县、帮乡、帮村等形式,采取产业开发、技能培训、吸纳就业、捐资助贫等方式参与扶贫救助,切实帮助贫困地区解决需求,彰显国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

2、制定税收减免和优惠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就业是使受助者脱贫的最好途径。制定政府补贴、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扶贫,凸显民营企业在就业扶贫方面的优势,使民营企业精准扶贫的潜能得到充分释放,让民营企业自觉参与扶贫成为常态化,成为社会扶贫主要力量。如“光彩事业”,从1994年发起至今,实施扶贫项目约5万多个近7千亿元,带动脱贫2,000多万人,在兴教助学、医疗卫生、赈灾济困、养老助残、危房改造等多个领域开展公益项目。再如“企业包县”的万达模式,投入10多亿元,重点开展产业扶贫,对贵州省丹寨县进行精准扶贫,变捐款捐物的“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通过发挥企业自身的渠道优势,成立专门销售公司,把在丹寨深加工的农产品销往全国,从而形成农民种养、企业加工、全国销售的良性循环。

3、发挥电商企业参与扶贫的独特优势。电商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包括产品供应、销售推广、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具有平台、渠道、信息等诸多优势。与传统营销体系相比,电商企业对市场变化更敏感,供应链更有弹性。电商平台进入农村基层,能为不同层次群众提供广泛的参与机会:他们可以从产品生产、网上销售、仓储配送、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参与电商业态,有利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4、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扶贫救助中的独特优势。社会组织作为不可或缺的扶贫救助参与主体,具有不同于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独特优势,并且已经在扶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组织扶贫大多以特定的项目为载体,以特定的群体为目标,目标清晰、互动性强,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能起到很好的补充。目前我国社会组织发展迅速,参与扶贫的组织数量越来越多、扶贫的范围广泛、扶贫方式多样,在投入资源、影响舆论、传播知识、扶贫模式创新、扶贫的专业性、提高扶贫效率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提供了大量人性化的扶贫救助。政府应通过政策、资金支持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救助的外部环境和加强对社会组织的责任监督,为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救助提供合法性和鼓励性保障;社会组织也要积极实践自身宗旨、规范内部管理,创新扶贫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公信力,通过加强与政府的合作扶贫、增强与被救助者的互动来提高扶贫救助的能力和效率。

随着社会救助工作的日益专业化,具有专业优势的社会组织和社工在扶贫救助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让更多的社工服务机构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如扶贫对象的需求评估、扶贫方案设计、扶贫项目开展、项目评估等,社工都可以参与其中,建立分类帮扶机制,满足被救助者个别化、差异化的需求,提供更精细化、贴合的扶贫模式。同时,社工在扶贫工作中往往注重与扶贫对象建立专业关系,容易赢得扶贫对象信任,双方更容易建立互动关系;社工还强调从需求出发,注重在过程中动态评估扶贫对象的需求变化,这将为扶贫项目的精准实施提供保障;社工参与扶贫还能连接更多社会资源加入,应鼓励引导更多的社工参与扶贫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助人自助精神,助力精准扶贫。

(三)在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间建立资源获取及共享机制。围绕精准扶贫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构建贫困信息动态管理、扶贫服务供需交易、扶贫管理协调与合作、扶贫绩效综合考核综合机制,采取服务、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等服务模式,协调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间的关系。一是建立交流机制,加强主体间沟通协调,推动扶贫主体间的资源、信息共享,形成一个贫困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扶贫需求、资源供给等权威信息,搭建社会各界参与扶贫的互动平台,为贫困人口快速、便捷、准确地提供高效服务;二是加快形成主体间协调融合、责任共担的合作意识,形成合力共同扶贫;三是加强对多元主体扶贫的绩效管理。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绩效管理体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考评内容、考评指标和考评流程,建立多种手段相结合的考评方式,既有定性考核又有定量考核,既要有重点考核又要有基础考核,既要有传统手段评估又要有现代手段计量。严格奖优罚劣,对无效果的项目予以取缔,对有成效项目予以支持;四是实现救助资源的有效统筹。救助资源是社会救助的基础,其来源包括政府财政拨款和社会捐赠资金和实物。财政资金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社会捐赠用于多样化的社会救助需求。在政府主导下凝聚公益、媒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力量,打通各界壁垒,共同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鼓励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以扶贫济困为重点的慈善活动,广泛汇聚社会扶贫救助资源,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效对接。政府搭建慈善信息公开平台,建立救灾捐赠导向机制,完善扶贫捐赠管理制度,便于政府和社会有效监督扶贫捐赠资金的接收和使用。协调推进政府购买公益慈善组织服务,让资源流向使用率高、社会信誉好的公益慈善组织。落实公益慈善组织税收优惠政策,对公益慈善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所得、投资收益等实行免税。倡导更多家庭设立小额冠名基金,为孩子建立快乐成长爱心档案,从小培养慈善理念。在全社会形成人助人、户帮户的社会慈善公益氛围。扶持成立扶贫方面的公募基金,建立扶贫社会资金公募平台,让更多的社会影响力大、公信力强、与扶贫关联度高的基金会,结合精准扶贫,设计公募项目,沟通联结各种慈善公益资源,投入到扶贫救助之中。

主要参考文献:

[1]邓媛.我国精准扶贫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地区为例[J].时代报告,2016.1.

企业扶贫工作不足工作篇2

关键词:产业脱贫;金融支持;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5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4)-0048-04

一、陕西省金融支持产业脱贫的实践

(一)基本情况

1.做实规划,找准产业脱贫主攻方向。为找准陕西省金融脱贫主攻方向,精准发力,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印发了《陕西省“十三五”金融扶贫规划》、《陕西省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明确把支持产业脱贫作为金融发挥作用的主战场,明确各地金融支持产业脱贫的重点工作及任务。如要求宝鸡要做好传统优势产业的金融支持;铜川要做好工业优化升级的金融支持;榆林要做好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的金融支持;安康要做好生态循环产业、特色高效农业的金融支持。

2.优化政策,发挥产业脱贫合力。一是在政策设计上,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省金融办等部门制定了金融支持脱贫攻坚20条意见,印发全省执行。二是在扶贫再贷款使用上,推广“扶贫再贷款+”模式,推出了“扶贫再贷款+银行信贷+财政贴息”、“扶贫再贷款+龙头企业+贫困户”等扶贫模式。三是产业金融融合上,把握陕西省深化供销社改革试点契机,引入银行信贷,搭建“政府(供销社)+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银行信贷”的投贷联动产业扶贫新模式。截至2016年末,陕西省供销合作总社已通过股权形式向安康市10家企业股权投资2亿元。

3.创建试点,发挥产业脱贫示范带动作用。一是创建安康金融精准扶贫示范区,区内全面实施金融精准扶贫“865工程”1。二是创建“电商+金融”产业扶贫示范点,在皋县成立电子商务孵化中心,由中国县域电商孵化联盟和县财政共同出资设立担保基金,县农商行按照不超过1:10的比例向加入孵化中心的涉农科技型小微企业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企业签订认领带动扶贫协议作为贷款合同附件,以此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三是创建金融扶贫主办行,将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陕西省农村信用联社确定为扶贫开发主办银行,要求其创新产品、加大投入,确保扶贫贷款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

4.加强创新,实现产业脱贫信贷政策产品化。省内金融机构按照“简便申贷程序、弱化担保要求、降低融资成本”的扶贫信贷产品创新三原则,分类施策,通过创新信贷产品实现金融扶贫政策落地,提高产业脱贫政策效果。针对贫困户资金需求小额高频的特点,推出了“精准脱贫贷”、“红色老区富民贷”等信贷产品,针对吸纳带动贫困户就业发展的企业特点,推出了“产业脱贫贷”、“企业吸纳就业脱贫贷”等信贷产品。自2016年以来,省内各家金融机构共推出50多种金融扶贫信贷产品。这些产品以通俗易懂的名字,简便高效的程序,统一规范的标准,受到了贫困户和企业的广泛欢迎,引导金融资源进一步向贫困地区主导产业流动。

5.信用重建,培育合格市场主体。一是在信用培植方面,深入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建设工作,建立农户信用档案,一些地区实现了农户信用建档全覆盖、信用评定全覆盖、贷款授信全覆w。二是在信用重建方面,针对不少贫困户因有不良信用记录,无法在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的情况,人民银行西安分行下发了《关于开展信用普惠助推金融扶贫工作的通知》,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对贫困户的贷款流程再造制度,对有一定生产经营能力和致富愿望,但因历史原因被隔离在金融服务之外的贫困户,适当实施豁免政策,进行信用重建和信用救济。

(二)典型案例:金融支持产业脱贫的“延安模式”

为加快革命老区的脱贫步伐,2016年以来,延安市通过建立风险担保基金、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创新信贷产品等政策措施,实施“公司+基地+贫困户”、“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电商+农产品”等三大产业脱贫方式,打造了金融产业脱贫的“延安模式”。

1.实施“公司+基地+贫困户”方式,形成农业产业扶贫“212”模式。“212”模式即建立2个体系(货币政策传导体系和银政企对接体系),搭建1个平台(沟通合作平台),实施2项监测(金融支持贫困户台帐监测和金融支持贫困户效果监测)。人民银行延安中支积极向辖内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法人金融机构运用再贷款积极投放扶贫贷款,扶持林果、棚栽、草畜、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了以市场拉动、再贷款支持、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扶贫格局。2016年,共扶持72个农业企业,辐射带动4220个贫困人口发展产业,支持68个专业合作社参与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覆盖贫困户2506户。

2.实施“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方式,形成文化产业扶贫项目带动模式。延安各金融机构积极挖掘贫困村和革命老区旅游资源潜力,力推休闲观光农业、民俗文化旅游、红色旅游融合发展。一是实施文化生态旅游扶贫模式。黄龙、黄陵、宜川、宝塔、延川等县区金融机构,依托当地自然人文生态景观,加大对生态绿色旅游产业的金融支持。延安128个村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累计发展52处特色生态旅游扶贫典型。二是实施乡村旅游产业扶贫模式。当地金融机构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支持企业和农户产售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等旅游产品,围绕“吃、住、游、购、娱”一条龙服务,带动贫困户发展第三产业脱贫致富。

3.实施“电商+农产品”方式,形成互联网助推农产品销售扶贫模式。延安各金融机构主动参与、推动“互联网+”的扶贫方式,加大对推进宽带网络覆盖贫困村、贫困地区电商人才培训和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各金融机构广泛推广宜川、洛川、子长、甘泉、富县等县电商扶贫经验,参与创建电子商务网点平台,带动贫困户经销苹果、核桃、花椒、土鸡蛋、蜂蜜、小杂粮等土特产。全市有10个县区建成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设立淘宝、京东、邮乐网、苏宁易购等村级服务站点152个,创建电子商务平台7家、网店4000多家。2016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0亿元,覆盖带动贫困户2300户、6800人。

(三)“延安模式”的主要经验

从“延安模式”看,要使金融支持产业脱贫取得较好的成效,需要地方政府、人民银行、金融机构“三位一体”密切配合,打好政策组合拳,在风险防范、政策应用、产品创新等方面主动作为。

1.风险缓释机制建设是金融支持产业脱贫的根本保证。延安地方政府高度重视风险缓释机制建设,每个县均筹措300-500万元作为贫困户小额贷款风险担保基金,财政连续贴息三年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贷款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1:10的比例放大贷款规模,发放免抵押扶贫小额到户贴息贷款。截至2016年底,全市全部县区均建立了风险担保基金,共筹资4200万元向银行提供担保,可贷款规模扩大到4.2亿元。按照每户投放不超过5万元的标准,已投放贷款2.8亿元,扶持1.9万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247个互助力资金协会规范运行,累计发放互助资金借款5200万元,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2.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是金融支持产业的重要手段。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能够充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为产业扶贫提供资金支持是“延安模式”能够成功的关键。有力地满足了产业脱贫的资金需求。

3.积极创新信贷产品是金融支持产业脱贫的有效抓手。为助推产业脱贫,延安金融机构结合实际,积极创新信贷产品。如延川县推出了五类信贷产品,即推出“企业帮扶贷”,助力小微企业做大做强;推出“惠农贷”,助力打造产业脱贫带头人;推出“创业贷”,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出“产业富农贷”,助力贫困户产业发展;推出“文化旅游产业贷”,助力旅游扶贫出成效。

二、陕西省金融支持产业脱贫中仍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陕西省金融支持产业脱贫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在金融业层面、金融扶贫协作层面及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实际层面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困难,制约了金融助推产业脱贫的进程和效果。

(一)金融业层面存在的不足

一是金融供给总量不足。直接投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企业和合作社的资金占比不大;直接面对贫困户的金融组织较少,村镇银行的扶贫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二是金融创新程度不够。目前各金融机构推出的扶贫信贷产品主要是上级行设计的产品,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缺乏自主研发信贷产品的能力,产品创新与现代科技结合不多,与国家相关惠农政策匹配不够,创新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加强。三是金融服务水平相对较低。部分金融机构对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市场规模以及投资项目研究还不够,过于强调有效担保和抵押,且贷款手续过于繁琐。部分金融机构尚未将扶贫成效与工作绩效挂钩,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受到抑制。

(二)金融扶贫协作层面存在的不足

一是金融扶贫合作机制的作用有待发挥。目前,扶贫部门与金融部门还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合作内容不够深入、精准,不利于金融部门针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实现金融扶贫的精准到位。如扶贫贴息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难题,如贴息政策不统一、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贴息资金划拨不及时等。二是财政扶贫资金与信贷资金配合力度有待加强。金融机构获取政府扶贫项目资金来源与使用渠道信息不畅,财政扶贫与银行信贷资金没有形成协作效应。

(三)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层面存在的不足

一是贫困地区融资渠道体较为狭窄。贫困地区信贷产品创新总量仍然较少,而且主要是依托财政资金设立基金提供担保手段,直接融资发展滞后。二是贫困地区企业和农户较难满足银行贷款条件。贫困地区企业和农户多是“三农”和小微企业,由于涉农企业风险高、公司治理不规范、有效担保不足等原因,较难满足金融机构的放贷要求,一些地方甚至形成了“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难”与金融机构“难贷款”并存的困局。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脱贫示范带动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当前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产业大多是现代农业或与农业观光相关的旅游业等,这些产业多处于成长阶段,积累少,实力弱,抵押担保不足,小、弱、散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扶贫带动效应弱。

三、进一步做好金融支持产业脱贫工作的建议

(一)实现财政脱贫与金融脱贫有机结合

财政和金融是区域发展和脱贫攻坚的核心力量,二者具有互补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在金融支持产业脱贫的过程中,需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建议通过财政设立担保基金弥补弱势群体贷款担保不足,通过财政贴息减轻贷款主体的成本负担,通过财政奖励与风险补偿,加大金融机构支持涉农、小微企业的积极性,以引导更多的资源流向贫困地区。

(二)完善扶贫贴息政策

一是统一扶贫资金划拨政策,减少贴息资金划拨不及时带来的扶贫贷款违约风险,尤其在贴息指标计划执行中,要考虑农业生产周期,避免贴息指标或资金不及时对金融扶贫的影响。二是建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或分担机制,由政府按年度建立扶贫基金补偿账户,对扶贫贷款投放量达到一定规模的金融机构适当给予奖励;对形成的扶贫贷款风险实施省级、市级政府和金融机构按比例承担,对发生的贷款损失允许在规定比例内实行风险代偿。三是加强对扶贫资金账户的管理,既要发挥账户资金的作用,利用账户资金杠杆作用提高扶贫贷款的覆盖面,又要防范账户资金扣划为金融机构带来的法律风险。

(三)用好扶贫再贷款和支农再贷款政策

充分发挥扶贫再贷款的杠杆撬动作用,引导贫困地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扩大涉农贷款。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将扶贫再贷款资金全部用于发放贫困地区涉农贷款,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带动贫困户就业发展的企业、农村合作社,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和贫困人口创业就业。非贫困地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运用支农再贷款资金优先支持当地扶贫部门提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带动贫困户就业发展的企业,合理确定运用支农再贷款资金发放的贷款利率加点水平。

(四)金融机构要持续加大产业扶贫的信贷支持

金融机构要加大信贷投放,重点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资金需求。对有脱贫发展意愿、有创收增收项目、有创业就业潜质和无不良信用记录的农户,要简化手续,充分利用创业促就业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信贷产品,提供额度适当、期限灵活、利率优惠的贷款,降低贫困地区融资成本。要因地制宜,结合产业特色,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提高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效果。

(五)加快拓展贫困县(区)多元融资渠道

一是金融机构采用整村推进、依托“链、圈、会”等进行信贷业务批量营销,加大对贫困地区实体经济的支持。二是发挥财政补贴、奖励的正向作用,对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信贷投放达到一定标准的,按比例予以财政奖励,对贫困地区发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给予优惠措施,对支持贫困地区运用直接融资工具的金融机构,按发行收益一定比例给予减免税收等优惠。三是在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中专设贫困地区债务专项规模,专门用于贫困地区发展,在地方债务治理、规范、置换过程中,优先考虑贫困地区。

参考文献

[1]刘北桦,詹玲.农业产业扶贫应解决好的几个问题[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1-4。

[2]刘平.新形势下金融支持扶贫开发模式研究――昭平茶产业案例[J].区域金融研究,2013(12):48-52。

[3]马九杰,罗兴,吴本健.精准化金融产业扶贫帆制创新探究[J].当代农村财金,2016(9):26-30。

[4]许尔忠,齐欣.金融支持产业扶贫“庆阳模式”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09-115。

[5]文良旭.构建县域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研究――以甘肃省合水县为例[J].西部金融,2016(8):58-62。

企业扶贫工作不足工作篇3

关键词:企业工会;扶贫帮困;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D4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01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完善的企业保障制度也是企业长远发展、持续进步的基础和前提。企业扶贫帮困工作中,由于企业的筹资过程监督不力、企业机制运行不健全、资金体系不完善等导致了企业的融资不顺,使得支出资金大于实际需要资金,另外,不同地区对于医疗、养老、等补助金具有不同的标准,在确定具体款项时复杂不便,这对于企业扶贫帮困是重要阻碍,面对该形势,应积极发挥企业工会的作用,促进企业顺利融资,减少资源浪费,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企业职工的扶贫帮困问题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随着社会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扶贫帮困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一、当前企业扶贫帮困的热点问题

在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扶持下,以及企业工会的努力工作下,企业扶贫帮困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企业职工和人员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促进了企业的和谐发展,增强了人员的归属感和企业向心力,完善了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提高企业领导和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增强了工会执行力,建立健全了相关体系。随着技术的快速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意识的转变,企业扶贫帮困的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保障不足。主要原因是企业领导者缺乏未雨绸缪的精神,面对企业困难员工群体问题未引起重视,认为应等待该问题更加突出后,再着手扶贫帮困基金的建立和相关工作的开展;一些企业因为经济效益低,在这一方面的投入少,关注度低。这些都制约了扶贫帮困工作的开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扶贫成了空口号。

2.工作机制不完善。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干部仍沿用旧一套模式,节日集中关怀、领导谈心等,没有切实了解职工家庭情况、帮助职工解决脱贫问题,没有建立有效、及时的问题解决机制,帮助困难家庭摆脱困境,使得企业扶贫帮困工作起步晚,发展缓慢,工作效果不明显。

3.干部执行力差。一些企业领导虽然满怀工作热情,但是缺乏相关理论知识,不能合理利用法律和政策为职工争取最大利益,没有切实解决职工家庭问题;另一方面,组织协调能力不够,信息把握能力不足,不能够团结众多力量,利用形势,壮大扶贫帮困的后方,提高扶贫帮困效果。

二、企业扶贫帮困问题的解决措施

1.建立企业工会财政支付机制

一个完善的财政机制是有效管理帮扶资金、提高困难群体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这也是工会的重要责任。规定性的资金保障,给与特定困难人员以资助,实现钱的取之有道、用之有理。在发放补助金时,要综合考虑地区物价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以及职工的年龄和身体健康状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条件好的地区应针对性提高补助水平和帮助标准,相应的,对于条件较差地区,可以结合当地情况,合理减少一定补助金,保证基本生活水平,并且对高龄退休人员的补助金要保证按时按量。企业协调有度的组织措施,才能保证资金链的良好循环,促使企业的和谐发展,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2.建立完善的帮扶组织机制

企业工会建立完善的帮扶组织机制,才能承担相应的责任,完成相应的任务,首要即是明确企业内部责任,具体分工,使员工得到确实的优惠待遇。另外,企业应该确立上级联系下级,关心困难群众的原则,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补助贫困职员。利益与责任的结合可以规范资金的发放环节,切实提高职工收入水平,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企业工会在扶贫帮困工作中应扮演主导角色,建立完善的职工情况了解、等级评判标准体系,熟悉问题发现、问题解决这一具体的工作流程。此外,企业也应出台一些优惠政策,优化扶贫机制,减少失业人员,降低失业率,安排失业人员培训课程,提高再就业率。同时在企业工会机制建设过程中,要注意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重复建设,不规范建设,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

3.积极参与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活动

企业想要完善自身社会保障制度,就应该积极学习、了解相关经验,例如,利用再次分配缩小收入差距,保护困难集体的人口。法律方式维系的分配关系有利于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收入分配不均,不公平现象。根据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机制,医疗、生活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涵盖范围小,制度确立不足等。近年来,企业工会的建立受到了国家企业的重视,新型组织模式的建立受到大力鼓励和支持,顺势而行,相关部门应该增加工会数量,扩大工会规模,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工会建立是一个长期、持续过程,对比我国经济发展,工会建立发展还稍显落后,工会人数的增加也落后于职工人数的增长,要实现工会的发展壮大,实现工会组织的规范有序化,工会意识和组织的普及化,就应该明确权责分工,加强责任监督和维护,协调劳动关系。提高领导者对法律知识的掌握能力,利用法律约束和协调不同职业岗位人员,才能发挥工会的巨大作用,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三、结论

扶贫帮困是企业做大做强、持续发展的关键,企业工会在这一工作中起着关键作用。针对企业职工的贫困问题,单纯依赖企业的补助无异于杯水车薪,仅仅缓和目前形势,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取多种措施解决退休和离职职员的补助问题,一方面可以建立培训机构,提高困难群体技能水平和文化知识水平,提供有效的咨询顾问,鼓励自主创业和再就业;另一方面,对于困难家庭的家属子女,要保障学习费用,提高职工子女文化素质。要重视扶贫帮困在企业工作的地位,明确企业工会对于扶贫帮困工作的责任和任务,建立相关扶贫机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困难群体生活水平,完善企业保障制度,解除职工后顾之忧,同时也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脉谦.浅淡企业工会职能作用和改进方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6).

企业扶贫工作不足工作篇4

【题目】民企参与精准扶贫的问题探析

【第一章】精准扶贫中民营企业介入研究绪论

【第二章】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方式与作用发挥

【第三章】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动力及参与机制

【第四章】民营企业参与扶贫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五章】国内其他地区企业扶贫的经验借鉴

【第六章】 【展望/参考文献】民营企业精准扶贫研究展望与参考文献

第六章 鹤壁市民营企业参与扶贫问题解决之道

一、政府进一步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指引和倡导。

在民营企业参与产业扶贫此项工作上,政府应该扮演的是倡导者、监管者,而不应该给民营企业施加政治压力。政府应该把权力更多的用在为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工作搞服务上,更便于民营企业进行产业扶贫,对民营企业多鼓励,多引导,减少施压,做到零强制。

(一)引导中小型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工作。

一是积极倡导全市中小型民营企业加入到产业扶贫工作中来,建立对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扶贫项目的行政审批程序,减少对中小型民营企业不必要的资格审查。二是通过村企结对、开展产业对接和就业创业培训、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等方式指引中小型民营企业参与到产业扶贫中来。三是鼓励中小型民营企业以公益性困难救助、爱心援助等形式,积极捐资帮扶困难群众;或者引导中小型民营企业通过冠名或众筹等形式,积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帮助村庄环境整治、水利道路和公益设施配备等。

(二)引导民营企业多承担社会责任。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加深对社会责任的了解,尤其是民营企业对自身参与扶贫工作的优势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引起社会各界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给民营企业树立:扶贫之路是融合发展之路,民营企业要顺势而为;扶贫之路是责任担当之路,民营企业要量力而为;扶贫之路是艰苦奋进之路,民营企业要尽心而为等观念。二是可以通过直接参与的方法,推选企业家担任村级领导班子负责人,用先进理念直接参与村务民主管理,促进村级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二、完善民营企业扶贫政策,创新扶贫机制。

(一)深入调研,完善政策。市政府应该结合鹤壁市的实际情况,深入基层贫困地区,充分听取贫困户的意见和建议,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改革创新,提质增效。一是量力而行,分类指导。对一些规模较小,经营难度不大、风险较小的项目,首先调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群众去做,同时加强指导和服务;对一些规模大,难度高、风险高的项目,和群众做好解释,放给龙头企业去做。二是实行差别化补贴。各县按省定标准在不突破补贴总额基础上,对同一个扶贫项目所涉及的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要区别对待,实行差别化补贴,具体补贴政策和方式,由本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报省扶贫办备案13。三是提倡扶贫资金有偿使用,促进滚动发展。可以把资金折算成股份,以入股的形式注入相关经济组织,定期分红,从而可以长期受益,让贫困户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也可以把扶贫资金当成风险基金,设立专户,解决贫困户的后顾之忧。

(二)科硕合理得制定扶贫目标。鹤壁市政府应为民营企业制定合理的扶贫目标,科硕的对每一个参与扶贫的民营企业现状进行分析,根据每个企业的经济实力、市场前景、参与扶贫的最佳方式方法等实际情况,估算企业的扶贫能力,在不给民营企业发展造成负担的基础上,建立科硕、可行的目标。这样,民营企业在参与扶贫的过程中,政治压力变小,参与积极性提高。使民营既能较好完成政府交付的任务,也能是企业自身得到良性的发展。对于政府来说,在这样合理目标的引导下,得到的将是一个重质保量的答卷。

(三)创新产业扶贫机制。打破传统惯性思维,积极探索扶贫工作新机制,注重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克服短期行为,立足长远发展,促进扶贫方式由输血向造血

转变,防止只扶持民营企业,而不辐射带动贫困户的垒大户行为。二是创新扶贫效益到户机制。遵循市场规律,以项目成功和扶贫效益到户硕成效。保证项目成功,产业发展,更加注重带动贫困户的数量和效果,体现扶贫到户的效益,保证扶贫产业和项目效益真正惠及贫困户。三是创新扶贫项目实施机制。理清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在扶贫开发中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所在,作为政府主要负责顶层设计,资源整合,保护贫困户权益等,让各类市场主体实施专业化、产业化扶贫。四是创新扶贫资金使用机制。扶贫资金主要的投入方式有五种,第一种方式是先建设后补助,第二种方式是以奖代补,第三种方式是贷款贴息,第四种方式是民办公助,第五种方式是政府购买服务,调整完善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引导更多社会资金进入,放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引导直补到户的扶贫资金与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合作,采取以资折股,入股分红,租赁使用等形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五是创新扶贫项目产权经营机制。首先明确产业化扶贫项目的产权归贫困户所有,在此基础上,如果贫困户自身没有经营能力,可以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将项目委托给有经营能力的经济组织去经营,从而让扶贫项目发挥更好的作用。

三、政府加大对民营企业参与扶贫过程的监管力度。

一是要强化主体监督。在产业扶贫中要保障贫困户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二是改事前控制为见苗浇水。为了让扶贫资金做到专款专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应有的作用,各经济组织要根据规划要求自主建设,然后再申请扶贫资金;各级在研究审批申报项目的时候,优先考虑那些务实的民营企业和优质的工程,各部门在对项目进行验收的过程中要认真细致,对项目的监督评估要经贫困户确认后才能兑现补贴;对于先建后补的、民办公助的、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进行资金补贴时,可以将扶贫资金直接拨付给各市场主体,然后进行报账。三是坚持和完善公示公告制度。通过增加透明度来实施监督,要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对各扶贫项目的实施情况、发挥作用情况、扶贫资金补贴情况等进行公示公告,公示内容要真实准确,不得弄虚作假,接受广大贫困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对公示中发现的问题、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调查了解,问题属实的,应给予纠正,纠正后的情况也要及时进行公示,同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四、创新鹤壁市民营企业参与扶贫方式方法。

为确保到 2020 年现行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政府部门应给予民营企业扶贫更多的支持,加强民营企业参与扶贫方式方法的创新,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灵活的特点。结合鹤壁市实际,应因地制宜的进行产业扶贫:

1.发展订单农业助力扶贫。民营企业为贫困户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并签订相关协议,企业给贫困户提供种苗、原料、饲料、防疫、技术服务,贫困户在民营企业的指导下进行种植和养殖,最后由民营企业负责按照协议价格收购农产品。订单农业扶贫模式让贫困户比较省心,不用考虑该发展什么,技术方面不懂怎么办,原料和饲料从哪来,产品往哪卖,价格是否有保障等。所有问题都交给民营企业去解决,贫困户安心在家种植养殖就行了。

2.提升技术能力做扶贫。科硕技术在扶贫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民营企业应高度重视科技研发工作,以及成果的推广应用,针对贫困地区的实际需要,研究分析适合本地区的新品种、新技术,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从而增加贫困户收入;同时,民营企业应该下大力气加强对贫困户的技术培训,努力让每个贫困户都有一技之长,都能适应民营企业的生产要求,这样可以显着增强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

3.持续开展金融服务做扶贫。民营企业因和贫困户之间存在长期密切的合作,所以民营企业对每个贫困户的具体情况了如指掌,对存在资金困难的贫困户,民营企业应该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为贫困户的贷款提供担保,帮助贫困户度过难关,让产业项目得以顺利实施,从而不断壮大自身的生产规模,同时增加贫困户的经济效益。

4.探索资产收益做扶贫。在一些条件成熟的地方,民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需要,把贫困地区的土地或其他生产资源通过租赁的方式进行利用,租金就成了贫困户稳定的收入来源,也可以采用入股的方式由民营企业对土地实施经营和管理,贫困户通过分红获得收益,这样一来,资源就变成了资产、资金就变成了股金、贫困户就变成了股民,贫困户的收益就能持续增长。

5.增加就业岗硕促扶贫。经调查,鹤壁市的民营企业自动化水平普遍较低,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可以为贫困户提供大量的就业岗硕,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链条的延伸,民营企业还将为贫困户增加更多、更优越的工作岗硕,将极大的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并持续走向富裕。

6.积极参与公益慈善做扶贫。民营企业应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慈善。比如,建设希望小硕,资助困难硕生、开展社会救济、建桥修路、解决人畜吃水等,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贫困地区公共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改善贫苦户生产生活条件。

五、充分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

企业扶贫工作不足工作篇5

关键词:产业链;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4-0156-02

一、引言

武陵山片区是部级连片贫困地区,也是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扶贫已成为武陵山片区脱贫致富的主要切入点。虽然国家已实施一系列旅游扶贫政策来推进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的发展,但旅游扶贫却出现了产业功能单一、产业链本地化不足等问题,导致旅游扶贫效果不佳。因此,基于产业链视角研究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大部分学者对旅游扶贫的概念、效应及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周歆红(2002)提出旅游扶贫的本质就是扶贫,通过旅游开发为贫困人口增加发展机会和获取收益。丁焕峰(2004)认为旅游扶贫是将旅游业作为重点产业,对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从而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唐建兵(2007)提出旅扶贫虽然具有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等正效应,但同时也给旅游地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带来了污染和破坏,造成当地民风商品化、社会道德退化。李永文(2004)提出在制定旅游扶贫开发战略时,应充分考虑环境与效益之间的关系。王明霞(2007)对秦皇岛青龙县旅游扶贫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了青龙县在旅游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邓小海(2014)在产业链视阈下,对我国旅游扶贫问题进行了诊断,并给提出了对策建议。

以上学者对旅游扶贫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少有学者基于产业链视角,对连片贫困地区旅游扶贫进行研究。现基于产业链视角,分析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旨在提出推动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二、问题分析

(一)旅游扶贫产业功能单一,产业链不完整

目前,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基本采用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尽早脱离贫困,往往忽略了旅游发展的社会、文化及生态功能,导致旅游扶贫产业功能单一,严重制约了片区旅游扶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关联度低,产业链不完整。如乡村旅游作为片区旅游扶贫的主要形式,大部分都停留在民俗、建筑及农作物的观光上,产业链短,产业的关联度不高,没有对三大产业进行有效整合。

(二)旅游扶贫区域质量结构不协调,缺少有力合作

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因此,旅游扶贫需要跨产业和跨区域间的合作交流。目前,武陵山片区大部分景区仍处于单打独斗状态,区域间旅游扶贫项目的合作较少,旅游扶贫产业融合度较低,发展较快旅游目的地没能充分发挥其先导作用与辐射功能,导致资源共享未能实现。同时,发展水平较高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旅游扶贫的投入产出差距较大,旅游扶贫区域结构不协调。投入较多景区建设较好,并拥有一系列高星级配套消费场所。投入较少景区住宿消费环境较差,服务质量评价不高,游客数量较少。

(三)旅游扶贫产业链本地化不足,民族特色不突出

旅游扶贫产业链本地化指以旅游扶贫为龙头,利用本地资源,在生产和销售中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使旅游收益尽量留在本地,增加当地居民收入,从而达到扶贫效果。然而,武陵山片区旅旅游扶贫产业链的构建过多依靠外部资源,包括原材料及旅游从业人员,导致旅游收益利益分配不均,旅游扶贫效应不能充分发挥。同时,缺少当地居民的参与,民族文化就无法真实传播,民族特色就无法突现。且大部分居民较少参与旅游扶贫项目,从而无法分享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收益,

(四)核心旅游扶贫企业带动力不足,缺乏知名品牌

核心旅游扶贫企业对旅游扶贫产业链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由于武陵山片区经济较为落后,地处山区,旅游发展条件有限,所以大部分地区旅游扶贫尚未形成核心企业,目前企业实力较弱,市场规模不大,旅游品牌意识不强,导致旅游扶贫开发进度较慢。同时,旅游扶贫企业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及旅游管理人才,制约了旅游扶贫的深度开发,使得旅游企业竞争力不强,旅游扶贫产业带动力不足。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旅游扶贫产业链整合,完善旅游产业功能

旅游扶贫产业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贫困地区想要通过旅游产业实现经济发展、脱离贫困等目标,就要更加注重旅游扶贫产业链的整合。因此,要打破旅游边界的束缚,拓宽旅游扶贫范围,延伸旅游扶贫产业链,促进资源与产业的融合,通过旅游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达到产业融合的效果。如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等,实现旅游扶贫产业链的侧向延伸和扩展。其次,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要统筹考虑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的社会、文化及生B功能,促进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

(二)优化旅游扶贫区域质量结构,加强旅游区域合作

旅游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横跨许多区域与行业,需要各旅游目的地之间相互合作,达到共同发展的效果。因此,武陵山片区要建立跨区域旅游的合作机制,充分利用自身及周边地区的优势资源,加强与区域内外旅游热点地区的联系,采用“统一包装、联合推广”模式,推动发展较快旅游目的地对发展较慢旅游目的地的帮扶,缩小片区内旅游扶贫差距,实现旅游资源共享,不断促进旅游扶贫产业链的协调发展。

(三)加快旅游扶贫产业链本地化,突出地方民族特色

旅游扶贫的重要对象是当地贫困居民,因此,要以农村、“贫民”为扶贫重点,必须立足于产业链的本地化。要结合武陵山片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将其注入到旅游观赏的任一环节,打造具有本地民族特色的旅游产业链。比如利用本地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实现旅游各要素在产业链上的合理分配,形成旅游供给本地化模式,以旅游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

(四)积极培育核心旅游扶贫企业,打造知名旅游品牌

武陵山片区要积极培育旅游扶贫企业,逐步形成以核心旅游扶贫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链格局,用品牌效应来带动旅游产品结构优化,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同时,核心旅游扶贫企业要加强与其他相关企业间的合作,依托自身优势资源,借助主流媒体的宣传力度,积极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品牌。旅游扶贫企业间也要处理好各自的利益分配问题,促进旅游扶贫产业链内部各要素间的协调发展。

企业扶贫工作不足工作篇6

今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人民银行指导支持下,我行金融扶贫工作坚持“重发展、强基础、兴产业、助增收”的原则,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抓住精准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支持扶贫带动企业“两个重点”,以“三农”为服务对象,以提高贫困人口收入为目的,充分发挥金融优势,全力推进扶贫金融创新,不断加大对贫困户和扶贫带动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切实发挥金融对扶贫工作的支撑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业务开展情况

截止到目前,已向xx家企业累计发放扶贫贷款xx笔,累计发放金额xx万元,扶贫贷款余额xx万元,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xx户。本年新增发放扶贫贷款xx笔,金额xx万元,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xx户,完成总行下达全年任务的xx%,完成沂水县政府分配给我行全年任务的xx%,提前半年完成全部金融扶贫任务,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我行“真扶贫、扶真贫”的工作态度,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取得了良好的地域影响力和社会声誉。

通过一年多来扶贫工作有序开展,成效初见。例如:xx限公司与沂水县夏蔚镇签订扶贫协议,帮扶xx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我行根据xx县扶贫办批示,为该企业发放富民生产贷款xx万元,贷款贴息为每户购买幼羊两只,用于养殖创收脱贫,可年增收xx余元;xx有限公司与xxx镇签订帮扶协议,帮扶xx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为该企业发放富民生产贷款xx万元,贷款贴息为每户购买xx用于种植,企业回购xx,贫困户可年增收xx余元。扶贫工作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肯定和支持。

二、持续推进情况

按照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进万家活动内容要求,我行积极开展优质小微企业客户扶贫推荐工作,通过对现有存量信贷客户的甄别筛选,向县扶贫办推荐xx家资产质量优、社会声誉高、扶贫意愿强的优质企业,扩充壮大了扶贫队伍,增强丰富了扶贫资源,扶贫工作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肯定和社会认可。

在通过发放富民生产贷款支持优质小微企业帮扶贫困户的同时,我行积极深入对接建档立卡贫困户,落实扶贫资金及时、足额的发放情况和贫困生活改善情况。通过实地走访贫困户和与相关部门的对接,我行所发放的扶贫贷款企业帮扶贫困户的模式全部为带动脱贫,贫困户均为年龄大、不具备劳动能力的人员,在享受国家低保补助金和扶贫款的帮扶下,能够达到脱贫要求,但基本无家庭存款。

三、存在的问题

目前,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政府、银行、扶贫企业在衔接沟通、推进落实中工作分工不明确、工作进度不迅速,影响了扶贫资金快速、有效的发挥作用,扶贫进度放缓,扶贫效力降低。

企业扶贫工作不足工作篇7

**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地处云贵交界,是云南的东大门,全县国土面积*平方公里,辖9镇1乡2街道、*个村(社区)、*个自然村,2018年末户籍人口*人。**境内煤炭资源丰富,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全省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县,**魔芋和**乌猪两个地方品牌享誉全国,**乌猪是国家两个地方生猪优良品种之一。近年来,**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两轮驱动”战略,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奋力谱写经济社会发展,201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5.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3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73元。

2014年以来,**县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精准聚焦8个贫困乡镇(街道)、130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728户111138人,深入落实五个精准、六个一批,在全县干部群众的努力奋斗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至2018年末,实现22861户100821人稳定脱贫,115个贫困村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6.1%降至1.5%,2019年4月30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系列。2017年以来,上海市**区结对帮扶**县,在为期3年的沪滇协作扶贫工作中,在资金支持、人才交流、产业帮扶、劳务对接等方面给予了**县极大的帮助和支持。

一、沪滇扶贫协作工作开展情况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沪滇扶贫协作工作,紧紧围绕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农村建设、资金支持、携手奔小康行动六个方面,密切加强与**区委、区政府、**区张庙街道、淞南镇以及**区合作交流办、教育局、卫计委等相关部门的交流协作。三年来,累计投入帮扶资金7621万元,实施帮扶项目113个;**扶贫干部、党政干部、专技人员等共13批70人次到**参加培训、6名年轻干部到**挂职锻炼,7名专业人才到上海进修;组织了58个沪滇劳务协作招聘专场,进行了2234人“订单式”劳动技能精准培训,连续两年设置1000个公共服务岗位,实现了2650人劳动力输出;**区张庙街道与**县后所镇连续两年签订“携手奔小康”协议,上海市**区淞南镇、上海电气集团等16家企业与**县36个深度贫困村结成“携手奔小康”帮扶对子;组织搭建**农特产品销售渠道,举办对口帮扶地区展销会,召开上海电商企业与帮扶地区企业座谈会,为**县农业龙头企业产品在上海打开销路,已实现销售总额达600余万元。开展沪滇扶贫协作工作以来,惠及了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户22321户95887人,帮助8600人(含残疾贫困户953人)实现脱贫,为全县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沪滇扶贫协作“十三五”以来取得的主要经验和典型案例

(一)强化组织领导。全县2018年成立**县沪滇扶贫协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2019年按照机构改革方案对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充实,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行业部门、乡镇(街道)具体落实的工作格局。通过定期专题研究沪滇扶贫协作工作,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沪滇扶贫协作工作抓在手上、责任扛在肩上,确保沪滇扶贫协作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二)制定行动计划。为进一步推进沪滇扶贫机制的不断健全,协作领域不断扩展,**县把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交流、教育扶贫、贫困村提升、携手奔小康作为工作重点,全面编制《**县沪滇扶贫协作2018—2020年三年行动计划》,逐年逐项落实三年行动计划具体内容,确保沪滇扶贫协作各项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落实考核要求。按照《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印发<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评价办法>的通知(国开发﹝2019﹞13号)要求,将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评价6个方面19项指标、5项创新指标进行细化分解,建立工作台账,加强沟通协调,通过信息系统督促落实各项工作完成情况,将沪滇扶贫协作工作纳入全县脱贫攻坚考核范围。进一步强化督查检查,抓好问题整改,确保沪滇扶贫协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四)加强资金监管。严格执行《上海市对口支援云南省项目管理办法》、《**区关于对口支援“自选动作”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结合实际出台《**县援滇资金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和《2018年沪滇扶贫资金“以奖代补”温氏养殖小区建设的实施办法》。严格执行项目建设公示公告制度,广泛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科学、规范、安全使用和管理沪滇项目资金,提升资金使用效益,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强化统筹安排,高效推进落实,按照确定的协作项目内容,严格过程管理、质量管理、绩效管理,实行目标倒逼、任务倒逼,确保项目早建成、早受益。

(五)促进消费扶贫。主动“走出去”,积极主动联系上海电商和企业,做好**农特产品的推广销售工作。积极搭建组织化转移就业平台,精准对接上海市企业用工需求,针对性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劳务输出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让更多群众到上海就业增收。积极“引进来”,以沪滇扶贫协作为契机,立足**资源优势,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引进上海企业到**投资兴业,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典型案例—**镇沪滇扶贫协作黄桃种植项目成效显著。为破解贫困户无种植技术、市场销售难、增收难等问题,**镇2018年立足本地优势,在新铺农业有限公司带动下,发展黄桃种植2200亩,分两年实施。经县级多方评审论证,决定从沪滇扶贫协作项目资金中安排680万元用于发展**镇黄桃种植项目。该项目两年计划总投资1520万元,采取“贫困户+农业龙头企业+镇扶贫开发分公司+村服务社”运行模式,贫困户以沪滇扶贫协作项目资金和产业扶持资金作为股金入股,村集体参与协调管理,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产业收益分红可带动建档立卡贫户1133户4740人增收,壮大18个村集体经济。

根据入股协议,建档立卡贫困户按投资占比分红当年净收益46.2%(村集体经济占10%),当年净收益53.8%为公司(合作社)盈利。为了杜绝贫困户坐等“分红”现象,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根据贫困户务工、积极参加公益活动、通过自身发展脱贫等挣积分方式实行积分制分红, 2018年起铺、挑担、党恩佳园贫困户533户分红26.43万元,户分红0至1000元不等;57户贫困户每年每亩土地流转金500元,75名贫困人口基地务工人均年增收15000元以上。项目见效后,所带动的贫困户户均增收可达5000元以上。同时,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继续扩大黄桃种植规模,力争达到万亩黄桃种植基地规模,实现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一条龙”的产业发展链。

三、沪滇扶贫协作当前和“十四五”工作中面临的形势和主要困难

我县在开展沪滇扶贫协作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产业扶贫方面。受自然极端天气、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部分扶贫产业出现绝收、减产等现象,或因市场价格偏低,销售困难,导致产业扶贫项目难以达到预期收益。    

(二)在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一是劳务培训组织难度大。由于在家务农的群众年龄偏大,平均在50岁以上,大部分是妇女为主,要照顾老人和小孩,对技能培训意愿不强烈,培训后效果不明显;二是培训后转移输出难。大部分培训后输出到上海地区的外出务工人员,受家乡观念、饮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在当地扎根务工,输出后回流比例较大;三是乡村公共服务岗位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实施乡村公共服务岗位可以让贫困群众不用外出务工也有稳定收入,同时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但由于部分村、组的管理不到位,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安排的岗位人员未能全面履职,实施的效益不够理想。如安排的村保洁员未能按时打扫,打扫时敷衍了事,村内人居环境难以彻底得到改变。

(三)在消费扶贫方面。一是有好产品卖不出去。虽然多次以对接会、展销会等方式在上海推销本地农特产品,但受品牌效应弱,产品包装简单,产量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物流成本过高等方面的影响,本地农特产品对外销规模依然偏低,难以彻底打开上海市场;二是发展观念滞后。当地企业家在发展的观念、理念上依然停留在传统思维模式,同一产品多种小散品牌,各吹各打,未能抱团发展,而且市场信息不对称,商机稍纵即逝,难以形成品牌影响力,消费者认可度极低。通过消费扶贫带动贫困户增收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十四五”期间沪滇扶贫协作的主要目标、方向以及需要投入的资金情况

“十四五”期间,我县将进一步加强沪滇扶贫协作工作的领导,健全协作机制、细化协作内容,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和乡村振兴战略相关要求,全面落实东西部扶贫考评各项指标体系,全力抓好沪滇扶贫协作各项工作任务。

(一)加大产业扶贫投入力度。将沪滇扶贫资金重点投向农业产业,培育一批能形成规摸、减贫带贫机制明显、能长期见效的产业。对能形成固定资产的明确产权、股权,避免资金损失浪费。

(二)强化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组织有劳动能力、就业意愿强的贫困劳动力进行针对性培训,提高就业技能水平,同时积极对接周边、省内及上海市企业,实行劳动力转移输出。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解决外出务工困难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

(三)深入推进携手奔小康行动。继续实施36个深度贫困村、2个深度贫困镇的结对帮扶,动员社会力量捐资捐物解决特殊贫困家庭、贫困生的实际困难,携手共进奔小康。

(四)进一步拓展消费扶贫领域。通过资金、政策的支持鼓励,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公司、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加强宣传对接,引导政府机关食堂、学校、医院、企业等机构采购使用贫困户农产品。引进外地企业与本地企业合作生产销售、电商平台销售拓展消费扶贫领域。

(五)“十四五”期间各类项目需要投入的资金总额以及需要上海对口支援额度。根据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基本要求,"十四五"期间预计需投入58.08亿元,其中产业发展5.17亿元,农村建设7.56亿元。由于上级扶贫资金投入有限,希望上海能每年对口支援4000万元左右,五年支援2亿元。

五、完善沪滇扶贫协作体制、机制方面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增强工作中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交流与对接,为沪滇扶贫协作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有效助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在努力改进和学习的同时,提出以下三点建议意见:

一是加强两地企业交流合作。我县的农特产品大部分属于初加工阶段,产品利润不高。在深入开展企业交流对接时,不仅要加强本县农业龙头企业市场、品牌及合作意识培训和引导,更希望能引进**先进农业加工企业、农产品科技企业到我县考察,合作投资。

企业扶贫工作不足工作篇8

**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地处云贵交界,是云南的东大门,全县国土面积*平方公里,辖9镇1乡2街道、*个村(社区)、*个自然村,2018年末户籍人口*人。**境内煤炭资源丰富,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全省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县,**魔芋和**乌猪两个地方品牌享誉全国,**乌猪是国家两个地方生猪优良品种之一。近年来,**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两轮驱动”战略,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奋力谱写经济社会发展,201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5.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3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73元。

2014年以来,**县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精准聚焦8个贫困乡镇(街道)、130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728户111138人,深入落实五个精准、六个一批,在全县干部群众的努力奋斗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至2018年末,实现22861户100821人稳定脱贫,115个贫困村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6.1%降至1.5%,2019年4月30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系列。2017年以来,上海市**区结对帮扶**县,在为期3年的沪滇协作扶贫工作中,在资金支持、人才交流、产业帮扶、劳务对接等方面给予了**县极大的帮助和支持。

一、沪滇扶贫协作工作开展情况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沪滇扶贫协作工作,紧紧围绕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农村建设、资金支持、携手奔小康行动六个方面,密切加强与**区委、区政府、**区张庙街道、淞南镇以及**区合作交流办、教育局、卫计委等相关部门的交流协作。三年来,累计投入帮扶资金7621万元,实施帮扶项目113个;**扶贫干部、党政干部、专技人员等共13批70人次到**参加培训、6名年轻干部到**挂职锻炼,7名专业人才到上海进修;组织了58个沪滇劳务协作招聘专场,进行了2234人“订单式”劳动技能精准培训,连续两年设置1000个公共服务岗位,实现了2650人劳动力输出;**区张庙街道与**县后所镇连续两年签订“携手奔小康”协议,上海市**区淞南镇、上海电气集团等16家企业与**县36个深度贫困村结成“携手奔小康”帮扶对子;组织搭建**农特产品销售渠道,举办对口帮扶地区展销会,召开上海电商企业与帮扶地区企业座谈会,为**县农业龙头企业产品在上海打开销路,已实现销售总额达600余万元。开展沪滇扶贫协作工作以来,惠及了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户22321户95887人,帮助8600人(含残疾贫困户953人)实现脱贫,为全县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沪滇扶贫协作“十三五”以来取得的主要经验和典型案例

(一)强化组织领导。全县2018年成立**县沪滇扶贫协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2019年按照机构改革方案对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充实,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行业部门、乡镇(街道)具体落实的工作格局。通过定期专题研究沪滇扶贫协作工作,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沪滇扶贫协作工作抓在手上、责任扛在肩上,确保沪滇扶贫协作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二)制定行动计划。为进一步推进沪滇扶贫机制的不断健全,协作领域不断扩展,**县把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交流、教育扶贫、贫困村提升、携手奔小康作为工作重点,全面编制《**县沪滇扶贫协作2018—2020年三年行动计划》,逐年逐项落实三年行动计划具体内容,确保沪滇扶贫协作各项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落实考核要求。按照《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印发<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评价办法>的通知(国开发﹝2019﹞13号)要求,将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评价6个方面19项指标、5项创新指标进行细化分解,建立工作台账,加强沟通协调,通过信息系统督促落实各项工作完成情况,将沪滇扶贫协作工作纳入全县脱贫攻坚考核范围。进一步强化督查检查,抓好问题整改,确保沪滇扶贫协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四)加强资金监管。严格执行《上海市对口支援云南省项目管理办法》、《**区关于对口支援“自选动作”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结合实际出台《**县援滇资金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和《2018年沪滇扶贫资金“以奖代补”温氏养殖小区建设的实施办法》。严格执行项目建设公示公告制度,广泛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科学、规范、安全使用和管理沪滇项目资金,提升资金使用效益,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强化统筹安排,高效推进落实,按照确定的协作项目内容,严格过程管理、质量管理、绩效管理,实行目标倒逼、任务倒逼,确保项目早建成、早受益。

(五)促进消费扶贫。主动“走出去”,积极主动联系上海电商和企业,做好**农特产品的推广销售工作。积极搭建组织化转移就业平台,精准对接上海市企业用工需求,针对性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劳务输出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让更多群众到上海就业增收。积极“引进来”,以沪滇扶贫协作为契机,立足**资源优势,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引进上海企业到**投资兴业,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典型案例—**镇沪滇扶贫协作黄桃种植项目成效显著。为破解贫困户无种植技术、市场销售难、增收难等问题,**镇2018年立足本地优势,在新铺农业有限公司带动下,发展黄桃种植2200亩,分两年实施。经县级多方评审论证,决定从沪滇扶贫协作项目资金中安排680万元用于发展**镇黄桃种植项目。该项目两年计划总投资1520万元,采取“贫困户+农业龙头企业+镇扶贫开发分公司+村服务社”运行模式,贫困户以沪滇扶贫协作项目资金和产业扶持资金作为股金入股,村集体参与协调管理,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产业收益分红可带动建档立卡贫户1133户4740人增收,壮大18个村集体经济。

根据入股协议,建档立卡贫困户按投资占比分红当年净收益46.2%(村集体经济占10%),当年净收益53.8%为公司(合作社)盈利。为了杜绝贫困户坐等“分红”现象,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根据贫困户务工、积极参加公益活动、通过自身发展脱贫等挣积分方式实行积分制分红, 2018年起铺、挑担、党恩佳园贫困户533户分红26.43万元,户分红0至1000元不等;57户贫困户每年每亩土地流转金500元,75名贫困人口基地务工人均年增收15000元以上。项目见效后,所带动的贫困户户均增收可达5000元以上。同时,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继续扩大黄桃种植规模,力争达到万亩黄桃种植基地规模,实现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一条龙”的产业发展链。

三、沪滇扶贫协作当前和“十四五”工作中面临的形势和主要困难

我县在开展沪滇扶贫协作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产业扶贫方面。受自然极端天气、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部分扶贫产业出现绝收、减产等现象,或因市场价格偏低,销售困难,导致产业扶贫项目难以达到预期收益。    

(二)在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一是劳务培训组织难度大。由于在家务农的群众年龄偏大,平均在50岁以上,大部分是妇女为主,要照顾老人和小孩,对技能培训意愿不强烈,培训后效果不明显;二是培训后转移输出难。大部分培训后输出到上海地区的外出务工人员,受家乡观念、饮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在当地扎根务工,输出后回流比例较大;三是乡村公共服务岗位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实施乡村公共服务岗位可以让贫困群众不用外出务工也有稳定收入,同时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但由于部分村、组的管理不到位,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安排的岗位人员未能全面履职,实施的效益不够理想。如安排的村保洁员未能按时打扫,打扫时敷衍了事,村内人居环境难以彻底得到改变。

(三)在消费扶贫方面。一是有好产品卖不出去。虽然多次以对接会、展销会等方式在上海推销本地农特产品,但受品牌效应弱,产品包装简单,产量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物流成本过高等方面的影响,本地农特产品对外销规模依然偏低,难以彻底打开上海市场;二是发展观念滞后。当地企业家在发展的观念、理念上依然停留在传统思维模式,同一产品多种小散品牌,各吹各打,未能抱团发展,而且市场信息不对称,商机稍纵即逝,难以形成品牌影响力,消费者认可度极低。通过消费扶贫带动贫困户增收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十四五”期间沪滇扶贫协作的主要目标、方向以及需要投入的资金情况

“十四五”期间,我县将进一步加强沪滇扶贫协作工作的领导,健全协作机制、细化协作内容,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和乡村振兴战略相关要求,全面落实东西部扶贫考评各项指标体系,全力抓好沪滇扶贫协作各项工作任务。

(一)加大产业扶贫投入力度。将沪滇扶贫资金重点投向农业产业,培育一批能形成规摸、减贫带贫机制明显、能长期见效的产业。对能形成固定资产的明确产权、股权,避免资金损失浪费。

(二)强化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组织有劳动能力、就业意愿强的贫困劳动力进行针对性培训,提高就业技能水平,同时积极对接周边、省内及上海市企业,实行劳动力转移输出。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解决外出务工困难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

(三)深入推进携手奔小康行动。继续实施36个深度贫困村、2个深度贫困镇的结对帮扶,动员社会力量捐资捐物解决特殊贫困家庭、贫困生的实际困难,携手共进奔小康。

(四)进一步拓展消费扶贫领域。通过资金、政策的支持鼓励,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公司、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加强宣传对接,引导政府机关食堂、学校、医院、企业等机构采购使用贫困户农产品。引进外地企业与本地企业合作生产销售、电商平台销售拓展消费扶贫领域。

(五)“十四五”期间各类项目需要投入的资金总额以及需要上海对口支援额度。根据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基本要求,"十四五"期间预计需投入58.08亿元,其中产业发展5.17亿元,农村建设7.56亿元。由于上级扶贫资金投入有限,希望上海能每年对口支援4000万元左右,五年支援2亿元。

五、完善沪滇扶贫协作体制、机制方面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增强工作中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交流与对接,为沪滇扶贫协作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有效助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在努力改进和学习的同时,提出以下三点建议意见:

一是加强两地企业交流合作。我县的农特产品大部分属于初加工阶段,产品利润不高。在深入开展企业交流对接时,不仅要加强本县农业龙头企业市场、品牌及合作意识培训和引导,更希望能引进**先进农业加工企业、农产品科技企业到我县考察,合作投资。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