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社区医学论文8篇

时间:2022-05-18 15:39:28

社区医学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医院社区门诊部医疗废物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国务院2003年6月16日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社区门诊的垃圾分为感染性废物和损伤性废物及部分生活垃圾。由于受地理位置、环境、设施等条件的限制,在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上存在一定难度和问题,往往容易被忽视。为了加强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 保护环境,保护人体健康,防止疾病传播。为此, 我们对我院8个社区门诊部的医疗废物管理情况进行了现场调查, 并针对发现的问题采取了整改措施,现总结如下。

1. 存在问题及现状

1.1 医疗废物未按要求分类??实施医疗废物环境规范化管理的关键环节首先是要做到严格分类放置,由于门诊流动人员多、少数工作人员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 或是为图方便,将利器、针头损伤性废物放入感染性废物容器内、感染性废物放入生活废物容器内、生活废物放入感染性废物容器内等,如使用过的棉球、棉签、输液贴膜、采血器、输液针头及玻璃安瓿等用物,易出现管理不善的情况[1]。

1.2 医疗废物收集过程中未严格执行规定护理人员偏少,管理意识差,常是忙于配药、打针而疏于管理。清洁工为图方便进行凭感觉估算重量,在登记本上写上称重时间、重量, 两人未进行认真核实就签名字,也常有漏签或补签的现象, 存在一定的流失隐患。

1.3??医疗废物的包装不规范??为了节约开支管理学论文,减少消耗,医疗废物的包装物或容器内存放的医疗废物过满,不利于封口,同时标签填写不规范,不完整。利器盒不注明启用时间,未做到定时更换。

1.4 医疗废物暂存地点管理不规范由于个别门诊部离医院较远, 每日产生的医疗废物较少, 不能做到医疗废物日产日清。通过检查发现后及时予以批评, 并与经济处罚挂钩, 对个别容器不清洁,检查人员当场督促清洁工人进行消毒、清洗处理, 对医疗废物管理中出现的缺陷, 及时予以指出纠正。

1.5 社区居民对医疗废物知识匮乏由于门诊人流量大、宣传不足和缺乏相关知识,对医疗废物的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多数社区居民将拔针时按压的棉签随意扔在生活垃圾桶中或者将用后的医疗废物带回用作他用。

1.6 各种应急预案知识了解不够 不能正确掌握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时的应急预案,应加强定期学习,同时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掌握锐器损伤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切实做好自我防护免费论文。

2. 对策

2.1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成立医疗废物管理委员会,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具体负责整体工作的组织与协调, 并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和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各社区门诊部设立医疗废物管理小组, 由负责人任组长,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加强环节和终末质控。认真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封口、标识, 使用专用容器盛装,感染性废物3/4满时,将塑料袋扎口并标识,损伤性废物放于符合标准的具有不撒漏、防刺穿、有损伤性废物标识的利器盒内,3/4满(48h内)时封闭集中处置。同时由医院专人专车负责医疗废物的清运, 每日一次或者至少每两日一次,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真正把制度落实到工作中来。

2.2 加强沟通齐抓共管 根据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查找问题的根源,提出整改方案, 同时向上级领导反映,写出书面报告,与各相关部门及时联系,加强沟通,相互配合,保质保量的完成医疗废物的收集转运工作。

2.3 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有关医疗废物的各项法律法规, 进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能做到从医务人员到清洁员, 人人知法律,人人会应用,提高其对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认识和具体操作。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采取多种方式确保培训效果。

2.4 加强环节质控责任到人 制定计划,每月定期不定期的对各门诊部进行检查,从医疗废物的分类、容器是否符合要求、收集交接登记是否按规定执行,到医院专人专车转运全过程的检查,认真对医疗废物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检查,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并查找相关的责任人管理学论文,对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整改的相关责任人给予相应的处罚, 提出通报批评,并有持续改进措施。

2.5 加大医疗废物管理的投入为使各门诊部医疗废物得到更好的管理, 医院领导加大了投入力度,配置了专用的医疗废物储装桶,配备专用称,准确称量该部位医疗垃圾的重量,制作了医疗废物的警示标识及宣传画,宣传有关医疗废物的危害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人们积极地配合医疗废物管理。同时增加医疗废物专用转运车一辆, 做到日产日清。

2.6 全民动员共同防卫 大力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力度, 提高社会和公众对医疗废物危害性的知晓率,同时做好监督工作,使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和监督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 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的良好氛围。

通过对社区门诊部医疗废物管理现状的调查,体会到医疗废物分类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对医疗废物分类管理要持之以恒, 从它的领取、使用、收集、暂存、运送、上报核实等各环节抓起,才能实现医疗废物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加强社区门诊部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不仅是国家法律法规所要求的,更是防止医疗废物扩散造成疾病传播、污染环境和维护辖区居民健康安全所必需的[2]。

[ 1 ]刘素球,聂玉兰,韩永毅,等. 门诊公共区域医疗废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5) : 552 - 553.

[2] 刘素球,菜尤菊.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疗废物管理初探[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3):257.

篇2

1.1研究对象

选取自2012年6月起,我市进行全科医学试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层随机抽样,共抽取实施全科医学医疗模式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和乡镇卫生所4个作为全科医学组,同期选取未行全科医学医疗模式的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对照组,每组随机选取30例社区医生及100名就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1.2研究方法

1.2.1全科医生问卷调查

选取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社区医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全科医生问卷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包括:社区医生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学历、是否执业医师等;岗位适应情况,包括工作环境适应能力、人际关系沟通协调能力、诊疗技术能力、仪器设备使用操作能力4项,每项下设定多个条目,被调查者依据自身情况进行填写,并将条目定量化转为得分值,统计同一项下的各个条目得分值,计算各项总评分。

1.2.2就诊居民问卷调查

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就诊居民问卷进行调查,主要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调查,如就诊居民的性别、年龄等;卫生需求度调查,如期望接受健康教育、疫苗接种、疾病咨询、慢性病防治等等;卫生服务满意度调查,如服务质量满意度、服务价格满意度、服务态度满意度、工作技能满意度等等。就诊居民根据自身需求及感受认真填写,后将条目定量化转为得分值,统计同一项下的各个条目得分值,计算总分。

1.2.3质量控制

调查问卷的发放由经培训的专业调查人员于实施全科医学医疗模式6个月后进行,问卷调查过程中,及时解答被调查者的疑问,及时发现问题并修改。两组全科医生问卷分别发放30份,回收3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两组就诊居民医生问卷分别发放100份,回收1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观察指标

统计并对比分析全科医学组和对照组社区医生的临床技能及能力素质评分及就诊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及满意度评分。

1.4统计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对比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社区医生临床技能及能力素质评价

通过开展全科医学医疗模式,全科医学组社区医生的临床技能及能力素质各项得分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具体见表1。

2.1就诊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及满意度评价比较

全科医学组就诊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及满意度评价得分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如表2所示。

3讨论

全科医学是以突出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学模式,其以个人或者家庭为单位,提供全方位、高效率、长时间的医疗服务,打破了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模式,不再局限于专科就诊,而是进行全方位的医疗管理,不仅减少疾病治疗的费用,同时对于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全科医学医疗模式发现,全科医生的介入和全科医学专业知识的培训,能够促进社区医生临床技能及能力素质的提升,从而更好的处理日常常见病、慢性疾病等的预防和治疗,方便社区居民就近就诊并进行健康咨询,也促进了就诊居民对于卫生需求的增加,调查结果显示,全科医学组的就诊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及满意度得分情况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表明全科医学的开展对于社区诊疗具有促进作用。目前,国内全科医生的培养体系尚不完善,多数社区全科医生并非属于全科医学专业[5]。因此,加大教育投入,加快全科医生培养,是开展全科医学医疗模式的关键[6]。对于全科医生而言,须具备全面的医学知识,掌握常见健康问题的检查方法、预防措施等;同时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如讲解糖尿病、高血压等的防治方法、鼓励社区居民进行体检。此外,提供健康咨询服务,注意倾听社区居民的真实感受,解答社区居民的疑问,提供科学全面的解释和指导,缓解就诊居民的消极情绪和精神压力,铲除威胁健康的潜在隐患[7,8]。

篇3

1.1服务模式缺失

目前社区医疗药学服务仍然还停留在旧的工作模式上,仅仅是保障药品的供应。药师的工作往往是被动的,患者与药师的交流很少,患者对药师缺乏信任,药学服务很难打开局面。如何才能确保社区患者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使用药物,建立一个新的社区药学服务工作模式是至关重要的。①要由专人负责社区药学服务工作,保证药学服务人员队伍的稳定。②结合本社区的人口特点及慢病的普查情况,确定药学服务的工作计划、侧重点及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可操作性强。③确定药学服务的内容及规范。药学服务要为患者提供药物选择、药品说明书解析、用药指导、不良反应防治、药学情报信息收集及医疗事故防范等服务[1],在药学服务过程中药师要严格按照药学服务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④设立药师咨询室。⑤对社区常见病、慢性病及老年人建立用药档案,定期随访,追踪病人用药情况、督导病人理性用药,给病人提供合理化建议,并实施信息化管理。⑥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讲座、板报、问卷调查及宣传手册等。

1.2人员缺失

社区药学服务在有些地方还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例如没有单独设置的药房、药学服务专业人员配备不足、学历偏低、专业不对口等。在对社区药学专业人员的调查中发现,50%的药学专业人员学历为中专学历,学历偏低,专业知识有待提高;30.61%的药学专业人员所学专业为中药专业,社区医疗用药以西药为主,中药专业满足不了社区医疗药学服务的需求;5.1%的药学专业人员所学专业为护理专业,更是难以胜任药学服务工作。所以应强化药学专业人员的准入制度。

1.3能力缺失

由于缺乏对药学服务专业人员的培训,药学专业人员普遍存在专业知识陈旧、沟通能力欠缺、社区药学服务经验不足等现象,常常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及困惑不能给予正确的解答或指导,患者没有感受到药学服务的预期效果,患者对提供的药学服务认可度不高,导致药学服务工作难以持续和深入。

1.4手段缺失

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对药物的过度依赖日趋严重,倡导理性用药、反对过度用药是摆在社区药学专业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那么,如何才能打开社区药学服务工作的新局面,首先是通过问卷调查,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普遍存在的用药误区、常见病及慢性病的用药、如何正确看待保健品、滥用药、用药品种过多等现象,应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给予用药指导,例如请专家讲座、现场答疑、板报宣传、电话咨询、上门服务等,药学服务要听得见、看得见、摸得着,让社区患者确实感受到药学服务的存在。

1.5信任缺失

患者在与医师或药师沟通时,往往会出现同一个问题得到了不同的解答,造成患者的质疑;药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敷衍了事,缺乏足够的耐心;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药学专业人员往往低估了人们对药物的认知,这些都使得患者对药学专业人员提供的服务缺乏信任。

2提高社区医疗药学服务水平的对策

2.1开展常态化的培训

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并举,理论培训应以国家基本药物的培训为重点,国家基本药物的推广使用作为社区医疗机构责无旁贷,药学人员要掌握国家基本药物的种类、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积极向患者推荐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同时还要加强药学岗位技能的培训,例如规范药品调剂的流程[2]、掌握通过阅读药品说明书解决患者提出问题的能力、学会追踪收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并及时上报。在培训过程中防止走过场,确保培训人数及培训时间,定期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

2.2医师与药师的培训要相互渗透、相互参与

药师要参与医师有关常见病、慢性病的临床培训,熟悉目前的诊治水平及临床用药;反过来,医师也要参加药师的有关常见病、慢性病的用药专题讲座,了解药物治疗效果的最新评价及新药进展[2]。当患者分别与医师或药师沟通时,医师与药师的解答一致,才能赢得患者对药学服务的认可及信任。

2.3药学专业人员要定期到大医院轮回

篇4

1.1稳固性。全科医生服务于社区,他的服务对象是固定的,不具备流动性。他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不会随疾病的消除而解除,反而会通过不断的跟踪巡诊、家庭咨询等医疗活动得到长时间的维持和延续。全科医生在家庭背景中照顾个人,在社区背景中照顾家庭。在社区中,全科医生的工作方式、态度及能力会影响社区的每个居民,社区居民由此而产生的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整体评价和反应也会影响全科医生的工作。因此,在医疗活动中,社区中全体居民和医生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1.2互动性增强。保护人群健康、提高生命质量是全科医生追求的目标。在给个体提供服务时,全科医生需要综合生理、心理、家庭环境和工作环境等各种影响健康的因索来考虑个体的问题,只有充分了解个体的特征、生活、工作及社会背景,才能给个体提供合适的帮助和照顾。因此,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和密切互动在社区医疗活动中十分重要。在提供社区卫生服务的过程中,全科医生不是旁观者和指挥者,而是作为与病人处于平等地位的医患互动公的一部分而发挥作用。

1.3情感化。显然,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使全科医生与个体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其中包括对疾病的治疗,生活上的照顾及心理上的调节。这种紧密联系使医患之间形成朋友式的互信互助关系,情感化增强。

2新型关系对全科医生的人文要求

2.1新的服务意识

首先,社区医疗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卫生服务。在医疗活动中,全科医生与服务对象是两个交互的主体,发挥着同等的作用。不仅个体需要配合全科医生的建议与安排,全科医生也要重视个体的主观感受和身心需求。健康的促成是医患双方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全科医生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其次,全科医生在家庭环境中照顾个体。因此,全科医生不仅要了解个体,还要对个体家庭的环境、背景、条件、结构和功能进行了解和评价,掌握个体健康问题的根源,通过家庭干预或家庭咨询寻求解决个人健康问题的策略,与家庭一起制订治疗计划,在有效控制和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的基础上,使家庭重建新的平衡生活。因此,全科医生还应建立起主动进行家庭评估与干预的意识。

2.2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全科医生的工作遵循“照顾”的模式。个体健康时期、疾病早期乃至经专科诊疗后无法治愈的各种病患的长期照顾都在全科医生的职责范围内。因此,责任心是社区居民健康生活的保障。此外,全科医生在提供卫生服务的同时,还要兼顾医疗服务的公平性、经济性与可及性,提高医疗服务效率,节约医疗卫生成本,带来社会效益,体现公益性。全科医生负责基层卫生工作但责任重大,一个合格的全科医生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3丰富的人文情感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人为本”的医学服务,人文关怀(humanisticcare)是全科医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人文关怀源于丰富的人文情感,这种情感让全科医生具备深厚的同情心,细腻的感受,敏锐的洞察力以及较强的理解力,能及时把握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活动,体验患者的痛苦,对患者在心理和精神上进行关怀,让患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灵的宽慰。这是“以人为本”的根本体现,是社区医疗服务取得理想效果的重要条件。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说:作为医生,应该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一个不是人道主义的医生,无论他医术多高明都不是一个够格的医生。归根结底,新型社区医患关系不仅要求全科医生积累广博的医学知识,还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质。

3对全科医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3.1将人文精神贯穿到培养过程中

人文素质的养成绝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首先应该营造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应该始终把人文精神贯穿其中,在传授医学理论的同时,兼顾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与感染,将医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培养融为一体,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发展为一个德艺双馨的社区医师。

3.2加强人文知识教育

人文素质的提高离不开人文知识的学习。因为全科医生面临的是疾病和生活交织的问题,这些问题分布在医学知识与人文社会科学接合的边缘,所以,人文知识是全科医生服务于社区的基础。医学院校可以通过开设人文社科类讲座或选修课的方式,将医学理论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相结合来培养医学生宽厚的人文社科知识底蕴,从而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他们的情感智慧,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使医学生建立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社区居民服务的理念,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做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3.3强化社区教学实践

医学人文精神覆盖了社区医疗活动的一切环节,其核心在于把医学知识转变成为提升人们生命质量的力量。因此,人文素质的培养不能脱离医学实践。社区是全科医生最终工作的岗位所在,社区教学实践是把全科医生培养目标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全科医学教育在重视系统性、理论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实用性,要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医学院校应增加全科医学生社区实践的相关课程,并选择经营状况良好、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先进,有一定病源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实践基地。让医学生在医学实践中培养人文素质,丰富人文情感,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在将来的医疗活动中,将医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融为一体,使全科医学更好地造福社区人群。

篇5

1.1稳固性。全科医生服务于社区,他的服务对象是固定的,不具备流动性。他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不会随疾病的消除而解除,反而会通过不断的跟踪巡诊、家庭咨询等医疗活动得到长时间的维持和延续。全科医生在家庭背景中照顾个人,在社区背景中照顾家庭。在社区中,全科医生的工作方式、态度及能力会影响社区的每个居民,社区居民由此而产生的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整体评价和反应也会影响全科医生的工作。因此,在医疗活动中,社区中全体居民和医生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1.2互动性增强。保护人群健康、提高生命质量是全科医生追求的目标。在给个体提供服务时,全科医生需要综合生理、心理、家庭环境和工作环境等各种影响健康的因索来考虑个体的问题,只有充分了解个体的特征、生活、工作及社会背景,才能给个体提供合适的帮助和照顾。因此,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和密切互动在社区医疗活动中十分重要。在提供社区卫生服务的过程中,全科医生不是旁观者和指挥者,而是作为与病人处于平等地位的医患互动公式的一部分而发挥作用。

1.3情感化。显然,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使全科医生与个体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其中包括对疾病的治疗,生活上的照顾及心理上的调节。这种紧密联系使医患之间形成朋友式的互信互助关系,情感化增强。

2新型关系对全科医生的人文要求

2.1新的服务意识

首先,社区医疗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卫生服务。在医疗活动中,全科医生与服务对象是两个交互的主体,发挥着同等的作用。不仅个体需要配合全科医生的建议与安排,全科医生也要重视个体的主观感受和身心需求。健康的促成是医患双方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全科医生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其次,全科医生在家庭环境中照顾个体。因此,全科医生不仅要了解个体,还要对个体家庭的环境、背景、条件、结构和功能进行了解和评价,掌握个体健康问题的根源,通过家庭干预或家庭咨询寻求解决个人健康问题的策略,与家庭一起制订治疗计划,在有效控制和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的基础上,使家庭重建新的平衡生活。因此,全科医生还应建立起主动进行家庭评估与干预的意识。

2.2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全科医生的工作遵循“照顾”的模式。个体健康时期、疾病早期乃至经专科诊疗后无法治愈的各种病患的长期照顾都在全科医生的职责范围内。因此,责任心是社区居民健康生活的保障。此外,全科医生在提供卫生服务的同时,还要兼顾医疗服务的公平性、经济性与可及性,提高医疗服务效率,节约医疗卫生成本,带来社会效益,体现公益性。全科医生负责基层卫生工作但责任重大,一个合格的全科医生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3丰富的人文情感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人为本”的医学服务,人文关怀是全科医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人文关怀源于丰富的人文情感,这种情感让全科医生具备深厚的同情心,细腻的感受,敏锐的洞察力以及较强的理解力,能及时把握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活动,体验患者的痛苦,对患者在心理和精神上进行关怀,让患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灵的宽慰。这是“以人为本”的根本体现,是社区医疗服务取得理想效果的重要条件。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说:作为医生,应该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一个不是人道主义的医生,无论他医术多高明都不是一个够格的医生。归根结底,新型社区医患关系不仅要求全科医生积累广博的医学知识,还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质。

3对全科医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3.1将人文精神贯穿到培养过程中

人文素质的养成绝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首先应该营造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应该始终把人文精神贯穿其中,在传授医学理论的同时,兼顾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与感染,将医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培养融为一体,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发展为一个德艺双馨的社区医师。

3.2加强人文知识教育

人文素质的提高离不开人文知识的学习。因为全科医生面临的是疾病和生活交织的问题,这些问题分布在医学知识与人文社会科学接合的边缘,所以,人文知识是全科医生服务于社区的基础。医学院校可以通过开设人文社科类讲座或选修课的方式,将医学理论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相结合来培养医学生宽厚的人文社科知识底蕴,从而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他们的情感智慧,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使医学生建立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社区居民服务的理念,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做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3.3强化社区教学实践

医学人文精神覆盖了社区医疗活动的一切环节,其核心在于把医学知识转变成为提升人们生命质量的力量。因此,人文素质的培养不能脱离医学实践。社区是全科医生最终工作的岗位所在,社区教学实践是把全科医生培养目标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全科医学教育在重视系统性、理论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实用性,要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医学院校应增加全科医学生社区实践的相关课程,并选择经营状况良好、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先进,有一定病源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实践基地。让医学生在医学实践中培养人文素质,丰富人文情感,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在将来的医疗活动中,将医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融为一体,使全科医学更好地造福社区人群。

篇6

关键词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学;理论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7)10-0010-03

Reform and thinking of standardized residency training theoretical course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

CHEN Lihong1, WANG Lulan1, NI Weijie2, SHI Rong3

(1. Department of Hospital Management ,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 Shanghai 200025, China; 2. Office of Dean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 Shanghai 200025, China; 3.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students in the residency standardized training theoretical course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 in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 to provide the practical basis for further exploring the medical college to carry out the unified general medicine theoretical teaching mode after graduation and improving the training work combining with the course set up. Methods: By a random cluster sampling 265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d in 2015 course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tudents’ learning of the theoretical course (7 items) and satisfaction with community practice teaching (3 indicators). The 5 point Likert scale was used for assessment. Results: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the students to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was 4 (3.57 and 4.57). The median of satisfaction degree of community practice teaching was 4.67 (4 and 5).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Z=-8.65, P=0.00). The scores of the 3 satisfaction indicators of community practice teaching of the students were high. The score of the satisfaction of assessment indicators in the theoretical course was lower. Conclusion: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mechanism should be set up in the university, clinical training base and community teaching base to combine the theory of curriculum teaching arrangement with hospital standardized training procedure, to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community practice teaching an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course and optimize the training evaluation mode.

KEY WORDS residency standardized training; general practice; theoretical curriculum; reform

上海市于2010年在全市y一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规培)制度,并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之并轨[1]。与其他学科住规培不同的是,全科医学专业的住规培需要参加相关的理论课程学习。因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自2010年起,受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委托,应各培训医院要求,承接此项工作。

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包括三方面,即临床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社区医疗卫生相关知识和技能、全科医学理论课程[2]。其中,全科医学理论课程的目的是使学员初步建立全科医学理念、培养全科医生的综合素质,了解全科医学思想、内容及全科医师的工作任务和方式,为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全科医师打下基础[3]。为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在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设计之初即考虑将理论课程与住规培过程有效衔接。经与培训医院管理部门、各培训基地与教学团队充分研究,制订了理论课程的教学计划。每年8月医学院为规培第1年学员开设《全科医学概论》、《医患关系与医学伦理学》、《康复医学》、《临床心理咨询》4门必修课,为规培第2年学员开设《社区预防保健》、《实用卫生统计与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科研设计与论文撰写》、《社区卫生服务管理》4门必修课。课程以大班授课结合专家讲座方式,考核采取理论考笔试的方式。授课教师由三支队伍即我院及其他医学院校的全科理论师资、各培训医院的临床专家以及全市十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执业全科医师共同组成。

经过多年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课程班教学计划不断完善、教学管理日趋规范,品牌效应逐渐显现,除附属医院外,其他培训医院也陆续加入,培训规模已近全市的二分之一。2015年3月,我院又根据上海市全科规培基地督导反馈中学员普遍要求早接触社区的意见,实施课程改革,压缩部分理论集中授课课时,新增了《全科医学概论》、《社区预防保健》两门课程的社区实践教学,采取分医院、分社区、小班化形式,采用集中培训与社区老师一对一带教相结合的方式,以提供规培学员早期接触社区的机会。为此,学校专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两本社区实践教学大纲,遴选了12家全科医学社区教学基地,举办了全科规培师资培训班,通过专家授课、教学研讨,帮助社区带教老师充分掌握这项社区实践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的同时加强他们的带教能力与水平。预期通过社区实践教学,进一步提高理论课程的培训质量与效果,最大程度地使学员获益。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5年交大医学院全科医学理论课程班学员为研究对象,共265名,其中2014级(2014年进入住规培)学员112名,2015级(2015年进入住规培)学员153名,约占全市全科医学专业住规培学员总数的50%,分别来自全市20家培训医院。

1.2 方法

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访谈,定量分析采用自行设计的《交大医学院2015年度全科医学理论课程班教学质量及学员满意度调查问卷》,为避免记忆偏移,于2015年8月31日课程班结业考试当天向全体学员发放,并于考试结束后随机选取部分学员对课程学习和社区实践教学的情况进行访谈。评价表采用5分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设四个部分:①理论课程的评价包括授课内容、授课教师、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资料、教学环境等7项指标;②社区实践教学的评价包括教学内容、带教老师、教学效果等3项指标;③整体评价;④意见与建议。满意度评价的应答项有“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5种,分别记为5、4、3、2、1分。将理论教学的7项指标相加得到理论教学满意度分值,社区实践教学3项指标相加得到社区实践教学满意度分值。

1.3 统计学分析

用Excel 2013录入并核对所有数据,用 SPSS(2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非参数检验的Mann-Whitney、Wilcoxon、Kruskal-Wallis以及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比较不同分组学员之间的满意度差异。P

2结果

2.1学员基本情况

共发放问卷265份,回收252份,回收率为95.1%,均为有效问卷。其中,来自2014级学员104份(41.3%),2015级学员148份(58.7%);男生72名(28.6%),女生180名(71.4%),平均年龄为(24.96±1.67)岁;本科毕业生240名(95.2%),硕士毕业生11名(4.4%),博士毕业生1名(0.4%)。本科生中“5+3”(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结合)学员57名,占本科学历的23.8%。

2.2课程满意度评价

学员对课程班的总体满意度较高(表1),理论教学满意度中位数为4.00(3.57,4.57)分,社区实践教学满意度中位数为4.67(4.00,5.00)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65,P=0.00),提示学员对社区实践教学的满意度高于理论教学。

学员对各项指标的满意度评价见表2,可见学员对社区实践等指标评价较高,对考核方法的满意度较低。男女生间、不同学历学员间和学位衔接与非学位衔接学员间各项满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从表3可见,学员对社区基地的满意程度均较高,在实践内容、实践收获2项指标上,各社区基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不同社区带教老师的满意度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798,P=0.026)。

调查还得到,在社区实践之前,近60%的学员对社区工作不清楚或了解程度一般,而在社区实践之后,96.4%的学员认为对今后从事的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88.5%的学员认为理论课结合社区实践教学是必要的。另外,65.9%的学员对于目前两段式的理论课程学习的模式表示赞同。

在访谈中,学员表示在社区多看多听对学习理解更有促进,许多学员认为社区教学时间太短,应适当延长;但也有学员反映所在社区基地教学管理松懈,还有的提出培训基地已安排每个月至社区实践,如此造成重复培训。对于理论授课方面,学员主要反映了课时太紧凑、考试难度大、教材与上课内容不太匹配等问题。

3讨论

综合上述分析,我院在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全科医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创新,学员对课程班的总体评价较好,特别对社区实践教学的满意度很高,但调查结果也暴露了一些存在的问题,仍需我们去不断完善。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对于全科医学理论课程应该如何教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尚无标准模式[4],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因此,总结经验和提出建议如下。

3.1三方协同,制定教学计划,加强教学管理

全科医学理论课程这一教学任务对于培训医院而言,往往面临学员人数少、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因此,必须依托大学,凭借优质的教学资源、强大的师资团队以及规范的教学管理统一组织实施。课程培训的实施主体虽然是大学,但大学必须与临床培训基地和社区教学基地三方协同,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建立管理机制,加强教学管理。特别是非大学附属医院的培训基地及其社区教学基地,更需建立三方协同管理模式,才能使教学计划得到有效的实施,达到培训目标。

3.2提倡理论课程与住规培相结合的相互衔接和融合的实施方案

全科医学理论课程可弥补规培生在院校教育中全科医学教育的不足,虽然仅占整个住规培的时间不多,但作用非常重要。课程体系作为全过程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与临床阶段培养及社区阶段培养交融在一起,具有贯穿弥合作用。通过贯穿的课程使全科的理念、全科的深层内涵在其中得到渗透,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在全科医生培养中起到统筹和引领的作用[3]。因此,本文中采取了分段式的教学安排,将课程学习穿插在培训过程中。第一年的学员尚未正式进入临床,先安排全科医学基本理论、医患关系等基础课程的学习,进入第二年后,再安排科研论文撰写、统计、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等高阶课程,以体现课程安排的层次性、与培训过程的契合性,以及更好地保证学员在每个阶段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学员认同这一模式。据了解,目前各培训基地学员的轮转计划特别是7个月社区轮转实施方案不相一致,有可能导致重复培训。需要将三个方面的内容统一设计,形成完整的相互衔接和融合的实施方案。

3.3加强理论课程建设,编写系列课程教材

大学作为全科医学理论基地,承担教学任务,要对课程安排进行充分研究,对课程体系进行充分论证,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完善课程内容。目前,对理论课程相关教材的研究还缺乏,要充分发挥临床师资、社区师资和全科理论师资三支队伍的作用,加强研究,编写更贴合社区卫生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全科医生执业过程对知识技能的需求的系列课程教材,以适应课程教学的需求。其次,今后“5+3”模式是我国全科医生培养的主流模式。调查显示“5+3”学员与非“5+3”学员对课程的满意度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访谈中他们表示出对相关课程如科研设计与论文撰写等的更高需求,因此,全科医学理论课程的开设还应同时兼顾考虑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要求的相关理论课程,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接轨。

3.4提倡大班集中授n与小班社区实践教学相结合

338学时的理论课程完全通过单一模式的2个月大班集中授课的培训效果往往不理想,因此,社区实践教学的开展得到了学员们的一致认同,满意度很高,说明他们渴望了解社区,更希望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贴近社区,这种教学安排契合了他们的需求。但值得注意的是,要真正实现社区实践教学的目标,就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规范的培训计划、统一的培训标准,否则容易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对于两个年级的学员,如何分别开展不同层次的社区实践教学也是关键问题。因此,下一步还需进一步细化社区实践教学大纲,加强社区师资教学能力的培训和完善社区基地的建设,以保证社区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5建设网络教学平台,优化培训考核方式

对于学员普遍反映的教学安排太紧凑、路程远等问题,可考虑建设全科医学理论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部分理论课程内容可让学员利用空余时间以在线学习的方式修完学分。另外,学员对考核方式满意度低,一是由于理论课程与考试安排紧凑,且各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均为笔试;二是由于本科学历规培生通常在进入规培的第二年的理论课程时正好面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压力较大。因此,考虑结合日常考核、网络教学平台题库建设等方式,适当调整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 邵黎兵. 上海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上海: 复旦大学, 2013.

[2]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联席会议办公室.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试行)[EB/OL]. (2010-4-12)[2017-3-16]. http:///zhuyuanyishi/shanghai/ yc1701117052.shtml.

篇7

顾医学”的任务与使命;三是承担重朔医生形象,推进卫生改革的任务与使命。全科医师的服务对象是社区中的全体居民,包括既病者和健康者,与专科医生只关注来就诊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古老的中医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与需要专业训练才能掌握的现代医学不同,中医在防病、治病、养生等人文文化方面,更易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普及和为民众所接受,其作用在中国颇具先天优势,应加以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 中医 全科医师 社区卫生服务 作用

1在承担个体与群体的预防服务与使命中的作用

个体与群体的预防服务,是指在关注个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社区人群(含家庭成员)整体的健康。社区卫生服务是基层医疗,它面向社区,关注既病者也关注未病者、关注就诊者也关注未就诊者,由于贴切居民,被称为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代言人和管理者,因此运用中医理论提高社区居民预防思想,实现预防服务非常有利。

1.1认识健康

即帮助居民认识健康是一种“状态”。

在社区,“没病就是健康”等是百姓普遍的健康观,常常导致他们在生活习性、求医行为、遵医性等方面的偏歧,缘由于对人往往波动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的认识不清,特别是对许多病理基础不明的疾患或功能问题、心理欠衡问题等这些在生物医学领域中仍不能定义或称作疾病的状态无法甄别,却与生活习性、求医行为、遵医性等方面长期不良密切相关。因此帮助居民正确理解“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的健康概念,是个体与群体的预防服务思想的重要策略。中医“治未病”、春“发陈”夏“蕃秀”秋“容平”冬“闭藏”之“四气调神”、“整体观念”等理论,可帮助社区居民加深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健康观的理解和认识,改善不良生活习性、求医行为、遵医性等,并自觉承担自我保健的责任具有积极意义,而且这些理论简朴、贴切生活、哲理丰富,易于理解和强化。

1.2结合中医理论开展疾病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是依据疾病周期进行的综合性预防措施,社区卫生工作的重点是慢病管理,

需提供长期、综合、持续、协调的照顾,其中改善不良生活习性至关重要。中医思想在日常生活习惯中有很好的指导教育意义。王蕊芳等[2]从精神防御、运动防御、饮食防御、卫生防御及药物防御总结概括了民俗文化中的中医预防思想,五大防御思想归纳出生活常见良好和不良的风俗习惯,并援引了诸如“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怒则气上……思则气结”、“五谷为养……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等中医经文,颇具说服力;梁承志[3]引用了复方丹参滴丸对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的防治作用,对“治未病”包含未病预防和已病防变进行了说明,尤其对心血管疾病不同发展阶段,从微观药理到临床实践结论,充分阐述了中医药毒副作用少,便于长期运用的优势地位;赵贵军等[4]阐明亚健康与治未病的关系等,均论述了中医对“无病防病”、“有病早查防变”和“限制残障、减少后遗症,改善生活质量”的现代三级预防措施的作用。

2在承担发展“照顾医学”的任务与使命中的作用

“照顾医学”[5]源于对“医学目的”的讨论,通过“审查医学目的”,敦促从对“治愈

和高科技”医学的优先选择转移到重点为公共卫生和预防的“照顾医学”上来,提出“预防疾病损伤,促进维持健康、解除疾病引起的痛苦、治疗照顾患病与无法治愈者、避免早死、追求安详死亡”,为此需要在医院以外的广大社区发展“照顾医学”,用主流医学和替代医学为手段,实现为慢病患者解除痛苦和改善生命质量。在国外,“世界各地很多病人转向选择医学,原因就在于正统医学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2002年为了回应日益高涨的使用选择医学的浪潮,WHO创立了第一个全球战略规划,分析传统和选择医学治疗,力图推进其成为卫生保健服务的一个部分”[6]。“照顾医学”的提出,说明了当现代医学对治愈无望时,以其他替代(选择)医学的手段加以补充是极为必要的,我国中医学有着几千年临床实践形成的完善理论体系,是社区“照顾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医学手段,针灸、中药、推拿、太极、气功等疗法多样,经济实用,广受欢迎,况且中医乃我国主流医学之一,应在社区卫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3在承担重朔医生形象、推进卫生改革任务与使命中的作用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医改的重要部分,由于全科医师是接受立足于社区的全科医学

的专门训练,在服务模式、重点、对象、内容、主动性、连续性、服务单位、处理问题特点、诊疗手段与目的和医患关系层面上与专科医生有着很大区别。回顾全科医学马鞍式的发展历程;当“治愈和高科技”等弊端使社会的负担过重、民众对医疗的不满、医者疲于应付时,就无不怀念通科“郎中”在民中的和谐互惠时代。要重朔过去郎中下社区的服务形象,而不要冰冷的“高科技”来替代一直以来的温馨言语和肢体触摸的温暖,全科医师任重而道远。中医的诊疗技术是望闻问切,体系的独特性,要求在诊疗中收集大量的信息,使得医患交流更充分,了解更深入,体念更深刻,因而拉近了医患距离,成为长久以来患者对中医颇具好感的原因之一,这为中医在促进改革、缓解医患矛盾,重树“白衣天使”形象中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我国提出发展中医药的根本原因之一是要缓解看病难和看病贵的矛盾,中医药历来以其经济实惠等广受民众的欢迎,为此全科医师应当注重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地位并加以探索运用。

参考文献

[1] 梁万年, 郭爱民主编.全科医学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9-20.

[2] 王蕊芳, 于恒, 曹瑛.论中国民俗文化的中医预防思想[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9):20-21.

[3] 梁承志.从复方丹参滴丸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看中医治未病的理论[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3):643-644.

[4] 赵贵军, 李品明, 韩如刚.以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治亚健康[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9):14-15.

篇8

关键词:社区医疗;业务水平;评估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02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我国居民的寿命也随着延长,人们越来越重视社区健康知识的学习,而作为一项投入少、见效快、收益大的健康教育也逐渐被卫生行政部门、各级政府部门所高度关注。社区卫生服务是通过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它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和保证社区居民的健康。这是一种新型的服务体系,将服务对象逐渐的有病人转向社区全体居民,将服务内容逐渐扩展为“六位一体”的全新服务内容。这种改变不仅改变了原有的服务内容、服务对象和服务目的,而且也推动了整个社区居民对健康知识的学习热情,增强了自身应对疾病的能力。笔者从事社区疾病防治工作数年,从中较为深刻的感受到健康教育在我们日常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些年在社区实施健康教育的经历,深有感受社区医务人员业务水平的重要作用。

一、评估社区医务人员业务水平的意义

我国的社区公共卫生学科一直处于人才短缺的状况,社区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可以缓解这一状况,提高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能力。疾病控制以预防为主,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医疗机构设置、卫生经费的使用和医疗人员培训重点都是以预防为首要目标。加强疾病预防是控制和消除疾病的有效手段,也是减轻医疗机构临床压力的重要方式。我们应该懂得保持健康才是正道,只有万不得已时才会去寻医问药。而保持健康的最好方式就是预防,我们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习惯。洪绍光教授曾经说过:“我们应该知道,现在生活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疾病都是由于我们的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如果我们一直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是不会得病的”。因此,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人们的预防意识,有助于保持人们的身体健康。

虽然通过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努力,我国社区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人员业务水平提高了很多,但是,由于历史遗留原因和其他各种因素的限制,我国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人员素质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二、社区医务人员业务水平评估及系统构成

2010年4月,国家疾控中心在全国进行了公众健康素养立项调查,我们选取其中一个分项目点对目标区域440户居民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显示,当地居民的健康知识明显匮乏,被调查居民中,完全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者只有78.43%,了解慢性病(高血压)疾病知识的只有64.41%,懂得高血压定义的更少,只有32.9%。而基层社区医务人员能基本掌握健康教育知识的仅有60.47%,对慢性病的了解明显不足。知识机构陈旧,对许多新的健康知识和医学定义不了解。这可能是基层社区义务人员的组成不合理造成的。在社区医务人员中,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仅有60.24%。而大专(不含)以上学历的仅有28.93%。这样的人员素质是无法满足当前社区健康教育需求的。

通过调查还发现,医务人员是否经过全科医师培训,综合医术水平是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因文化程度不同,专业不同造成的综合医术水平也无统计学意义。他们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分类医学上面,在传染病和环境健康这两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比较欠缺。在当前疾病预防的这两个重点方面,文化层次高的具有更好的领悟能力。

经过各级部门的多年努力,人们的健康知识水平与健康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逐渐提升,那么原来的健康知识教育工作就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发展要求,就要求我们的基层医务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业务水平评估系统的组成部分有以下几个方面:

1.健康知识与技能的状况

通过7个方面进行调查,包括:传染病(结核病、艾滋病、禽流感、肝炎等)、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心理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生理、急救及环境与健康等。

2.专业技能的状况

社区医疗机构的责任医师和责任护士的业务水平掌握状况。在公共卫生学科方面人才比较缺乏,宣传教育跟不上要求。由于历史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公共卫生学科的发展比临床学科相对滞后。

3.文化程度组成结构

基层医疗机构的专职卫生监督人员和公共卫生技术人员相对缺乏。文化层次上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也需要提高现有人员的文化水平。社区性的健康教育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4.社区医务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

社区医务人员业务水平的评估很大程度上依靠医务人员的理论水平。社区医务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在两个方面表现偏低。一个表现是药理知识不足,经常出现用错药或者剂量不正确,疗程安排不合适的情况。另一个表现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虽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无法做到归纳总结,不利于自身业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医疗技能经验的交流和推广。

社区医务人员业务水平评估系统示意图如下:

社区医务人员业务水平评估系统示意图

三、如何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1.在职人员再教育

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单位的工作安排,采用函授、自考、脱产进修等方式进行学历再教育,比较适合的是采用函授和自考这两种方式,既可以给自己一个挑战压力的机会,又不会影响工作。社区医务人员应该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才能满足工作需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式进行理论水平的提升:首先,医疗单位组织定期学习进行全员培训。其次,可以请理论知识比较丰富的专家进行短期培训或者开堂授课,并进行相应考核。其次,鼓励和支持医务人员参加函授、自考等学历教育,通过学历教育提升理论水平。

2.安排到所属医院进修

社区医疗单位的领导应该在保证正常工作的基础上,统筹安排时间,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医务人员到所属上级医院或者更大的医院进修学习,主要加强多发病、常见病的学习,如,肠胃炎、呼吸道感染、跌打损伤等。

3.聘请专家进行授课

基层社区医疗单位应该与上级医院建立长期关系,定期请专家来社区坐诊、授课,加强某些疾病的病理、病因及临床表现等理论知识的学习,传授一些诊断检查、治疗方面的新技法。

4.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学习

(1)先进带动后进,让一些业务能力强的同志定期对其他同事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带动理论知识差的同志进步。(2)定期安排一位同志根据需要制定或者自行安排课程讲课,加强学术交流。(3)强化模拟训练。主要进行心肺复苏、溺水抢救、心肌梗死、事故救护等模拟演练。(4)加强实践。利用抢救设备组织实际操作演练,要熟悉抢救设备的各种用途和功能,以便在出现急症或重症患者时,可以进行有效救治。(5)加强学术论文创作。社区医疗单位应该给医务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多进行学术论文创作,并进行适当的奖励。

5.社区医务人员再教育应该建立完善的激励和制约机制

让社区医务人员积极主动地参加继续教育,是提高社区医务人员业务水平的重要方式。要将继续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制度被固定下来。应该建立一套奖励机制对这种方式进行鼓励,例如可以公费再教育,可以给予物质奖励。还可以给予职称、评优和参加学术交流机会等精神方面的奖励。除了奖励机制,还应该建立相应的制约机制,与奖励机制相互配合发挥积极作用。

6.基层医务人员应该接受全科培训

设立全科医生的培训基地,对所属区域内或定点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进行全科医生的培养,并将之纳入再教育的机制体系。

针对我国医疗机构的地位、性质和发展问题,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做出政策性规定,把基础社区医疗卫生工作列为重点。社区医疗单位主要进行多发病和常见病的预防和控制,并辅助伤残康复,进行社区健康教育;承担防疫工作并为出院病人提供继续康复服务。如此繁重的任务需要大批经验丰富的各科医生来承担,但是各社区医疗单位的人才储备明显无法满足这一需求,需要通过基层医务人员的再教育和进一步培训来解决。所以研究社区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评估体系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胡睿,李晓雅.基层医务人员呼吁多途径提高技术水平[J].中国社区医师,2009(11):3-5.

[2]张川,金承洛,祝青国.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建设提升基层医师综合业务素质的一些设想[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05):562-564.

[3]杨永岐.提高基层医务人员业务水平的途径[J].人民军医,2009(05):291.

[4]徐良玉,陈健.全面发展社区健康服务夯实卫生服务工作基石[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6(01):35-37.

[5]那丽娟,王力争,刘丽华,张滨英,刘晓微.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的体会[J].中国卫生经济,2004(05):3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