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物流管理专业论文8篇

时间:2022-10-29 03:53:21

物流管理专业论文

物流管理专业论文篇1

由于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所以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目录外本科专业由北京物资学院于2001年进行首次招生。目前而言,我国高校本科教育中设置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专业,不过对于这两个专业的区分和具体的教学安排,各个高校的理解和做法有所不同。“物流工程”专业往往是在理工科背景的高校设置,该专业侧重于用工程的方法来研究物流的问题,与生产运作、现代制造技术、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结合较为紧密;而“物流管理”专业一般是在偏重于文理科的大学设置,主要侧重于用定性或者定量的方法来分析和规划物流系统。据教育部物流教学指导委员会2007年12月9日举办的关于“制定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专业教学计划的指导意见”研讨会上获得的信息,全国设置“物流管理”或者物流工程的高校有200余所。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有相当一些高校并不是在管理学院中发展或者设置物流类专业,而是在传统的交通学院、机械学院等与物流学科相关的学院中设置物流专业。这些高校的物流学科往往是建立在传统的优势学科基础之上,因此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深刻影响着该校物流学科的发展轨迹和特色,就连教材和课程的设置都有明显的倾向性。如,在电子信息学院设置的物流专业,其方向偏向于企业物流信息化的设计、电子商务等;在机械学院设置物流专业的,其方向则偏重于企业生产作业规划,甚至一些带有某些传统学科色彩的管理学院所设置的物流专业,也是偏向于企业供应链管理和设计等物流学科中的某些方面。这种现状必须引起重视,毕竟从现代物流的角度而言,这些高校的专业设置还是不足以体现出物流学科的内在要求与特点。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专业定位不明确由于受我国物流业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现状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虽然有不少院校设置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等相关的专业及专业方向,但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生没有对该专业的定位有清楚的认识,人才的培养受到了较大的局限。

2.2师资力量薄弱,影响整体教学水平目前国内的学历教育现状是,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但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与传统“母专业”的依托关系,物流师资力量大多是从经济学、机械工程学、营销学、交通运输学等专业教师转移过来的,数量不足,补充渠道不畅,特别是教师的实践能力较缺乏。

2.3教育层次结构不合理从目前我国设置物流或相关类专业的学校数目与我国物流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可看出,至2007年为止,我国共计200多所院校设置了物流专业,其中有50多所院校设置的物流工程专业,150多所院校设置的物流管理专业。而据中国交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物流专业人才缺口为600余万人,到2010年对高级物流管理人员或物流战略、物流设计管理人员的需求将达30万人以上,差距悬殊。而物流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需要大量的操作型物流人才和综合素质强的高级管理型人才。

2.4课程设置不成体系在物流专业主干学科划分、专业课程设置和核心课程设置上各高校有较大分歧,由于本身的学科历史沿革,导致“物流管理”的课程设置几乎是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物流管理概论、采购与供应管理、运输管理等几门专业课,从而还没有形成合理的教学体系。

3“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构建

本文从培养物流人才社会需求有效途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两个维度研究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提出了系统化的培养体系。

3.1依据物流岗位群、物流人才社会需求,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界定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审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和应具备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根据物流专业人才的职业层次、物流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群等方面来确定,以保证其更具专业针对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目前,物流从业人员主要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中职层次,节点性、操作性初级管理人才;第二是高职层次,综合性、操作管理人才;第三是本科层次,学科性、物流策划、管理人才;第四是研究生层次,研究人才、学术性高级管理人才。具体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研究型,一种是应用型。大多数人认为研究生教育层次所培养的人才是理论研究型的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又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二是高职高专层次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它侧重于具体的岗位技能应用与操作能力的培养。从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近几年就业来看,大多数停留在作业操作岗位,如物料保管员、车辆调度员、货车(叉车)司机等,对高职高专而言,就业岗位及其应用技能的要求可能是明确的,但对本科层次而言,除仓储、采购等岗位外,毕业后就能立即从事主管岗位工作的很少,所以物流管理本专科专业可以分领域设方向,如工业企业方向、电子商务方向、信息管理方向等。因此,根据社会需求设计明确的物流管理岗位以及构建其应用技能,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3.2“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市场和物流业发展的需求进行合理设置,各高校应该是在物流专业目录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在物流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必须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

课程体系构建主要考虑三个方面:首先强调课程体系符合培养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目标;其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集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相互协调的高素质人才;再者,构建的课程体系不仅满足当前就业的需要,还要着眼持久的发展潜力。每个专业按照技术领域和专业岗位(群)任职要求,遵循上述开发路线进行分析,分解成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然后根据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与对应课程响应,最终形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根据知识、技能的渐进教学规律和理论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划分成三个模块:专业基础模块、职业技术模块、职业拓展模块,模块之间的理论教学构成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构成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内部贯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互为支撑和依托。课程体系构架严密、环环相扣、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

摘要:分析当前高等教育中物流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从培养物流人才的社会需求有效途径、专业课程体系两个维度研究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提出了系统化的培养体系。

关键词:物流管理本科教育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何明珂.物流系统论[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物流管理专业论文篇2

关键词: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一、我国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现状

现代物流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然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缺乏相关的物流管理类专业学科,导致物流行业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片面、能力不强、素质不高。同时,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建立和完善、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对物流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急剧上涨,且呈多样化趋势,2005年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这就存在着一方面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加剧,另一方面物流人才特别是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匮乏的不协调现象,因此,国内教育界的重点研究问题是迫切需要加快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系统研究,制定切实有效的目标,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具有独特技能和优势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

二、我国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物流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物流系统由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配送和信息处理等七大系统构成。从物流工作的活动范围上看,可分为国内物流和国外物流;从物流业务性质上分,又可分为物流管理、物流设计规划、物流技术等三方面。所以,物流人才应该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由于物流业务和技术跨度较大,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在确定培养层次的基础上选择一定的专业范围进行准确定位。如,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较强的学习和交流能力,扎实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坚实的外语、数学和计算机基础,系统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的动态、最新物流概念、物流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具有物流管理和经营的实际运作能力,能在物流业及各类工商企业、跨国公司从事物流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工作;既能适应现代物流管理的需要,又能从事物流系统优化设计和物流经营、管理、决策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2.课程体系建设。(1)课程设置:针对目前国内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情况,我们在课程设置的时候,要从社会需求入手,不能设置一些与社会需求相差太远的专业课程,这个方面可以采取市场调研和问卷的形式来完成。另外针对物流管理人才的特点,在培养的过程中,要结合本学校的特点,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将来就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和了解企业现状方面,而不能让学生把时间只耗在纯理论探索等领域。

(2)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针对专业学科特点、课程特点和实践应用需要,尽可能多地使用符合企业需要的教材和教具;还可以多开展案例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和视频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速物流知识的传播和更新。

(3)在教学的时间安排上,要增加应用课程的比重,加大社会实践教学的力度。要根除本科教育纯理论化的痼疾,加大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重,减少课程的课堂授课时间,使学生有足够的实验和社会实践时间,把书本知识变为实际工作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一支适应高校物流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难度很大、费时较长的系统工程。为了让教师队伍朝“双师型”方向发展,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一方面要在理论上进一步深造,选送一些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物流专业办得成功的院校进修学习,引进一些高层次的物流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物流实践活动,为教师构筑一个实践的平台。例如,选择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物流企业,让教师深入到企业的各个工作环节参与一定的业务管理工作;或者利用科研和教学实习活动进行现场调查研究,增强教师的物流实践能力。

4.专业教材建设。纵观目前市面上各种介绍物流学、物流管理或物流的某个方面的书籍,大多在内容上存在相互重叠。如物流概念、物流的产生与发展、物流的要素、不同行业的企业物流(生产物流、供应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物流中心建设、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等都是重复率较高的内容,几乎在大部分的书籍中都有论述。其他的如物流自动化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系统的设计等,基本上也会出现在多种类型的物流书籍中,并且都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这些书大都体系完整,看一本便能知物流之大概。教学内容要避免相互“撞车”,关键还在教材的选取。这就要求有可选之教材,一要在数量上可供选择,二要在质量上可以入选。所以,组织相关专家、学者编写体系、结构、内容合理的物流系列配套教材。

5.实训环节建设。物流专业环节多、系统性强、科技含量高、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等特点,高校的物流教育需要注重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传统的物流教育在只注重传授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显得较为薄弱。未来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解决物流管理专业学习与专业知识脱钩的矛盾,未来的物流教育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增加实践课,在实际操作中去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也就是说,加强物流管理教学,必须要加强实验基地和实验室建设,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具体可采用:聘请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综合案例教学、建立校内模拟实验室以及建立校外参观、实习基地等方法。

三、结束语

目前,中国的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物流教育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因此,只有把物流教育和物流人才培养放在战略地位上考虑,充分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并经物流实体企业和教育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才能有利于物流教育培养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反之,物流管理人才又促进物流教育的加速发展。

物流管理专业论文篇3

一、中职物流专业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一般意义上讲,课堂教学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和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教师在上一堂课时,不仅仅是站在教室讲台上讲解知识,更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者,是整个这一堂课的管理者。课堂是教学的基本场所,学生获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绝大多数都是在课堂中,而课堂中集结、交织着各种教学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相互间形成的各种关系,课堂教学管理需要协调、控制、整合这些教学因素及其关系,即对这些因素及关系进行有效管理,使之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能够顺利地进行。以某校物流专业《运输与配送管理》课课堂教学管理为例,有老师尝试使用分小组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由于课前他并没有准确地把握好这门课的教学要求与目的,而且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安排与活动组织也没有到位,结果使得学生在课堂中根本无法配合,就出现了学生不知如何动手的混乱局面。即使学生遵守课堂纪律,没有做一些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行为,但是最后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教学过程无法顺利推进,也无法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因此,课堂教学管理不仅仅只有课堂教学秩序的维持,还应该包括课堂中各种相关的因素,特别是学生、教师及教学内容,当然影响三者有效交互的其他因素也同样重要。在中职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有效的课堂管理,就无法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更加无法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总之,中职课堂教学管理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积极地探索行之有效的技巧与方法。

二、中职物流专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中职物流专业课堂教学的现状与问题笔者认为,目前中职物流专业课堂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在中职物流专业教学中,有些学生不喜欢这个专业,甚至厌恶这个专业的学习。二是有些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课,玩手机、睡觉、翻阅课外书籍是常见的情况。三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听教师指挥、不按要求完成课堂任务或作业、顶撞教师、逃课,甚至是因不满意安排而与任课教师起冲突等等。四是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都只是按教材进行理论的讲授,甚至在这些理论讲授过程中,有些内容过于深奥难懂,教学方法过分单一,与学生的交流不足,导致整堂课下来的课堂气氛十分死板沉闷,致使学生对物流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兴趣进一步下降,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中职物流专业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物流专业学生方面的问题。(1)中职物流专业学生的基础差,学习能力低,自控能力薄弱。从某校近三年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录取分数来看,2011年为380分(不区分专业),2012年为395分,2013年为402分。虽然录取分数每年都有一点点的提升,但是中职物流专业的学生也还是跟普遍中职学生一样,有相同的特点:文化基础较差,学习困难,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差,而且自控能力薄弱,上课时爱讲话、玩手机,学习兴趣缺乏,人生目标不明确。由于中职物流专业学生具有这样的特点,如果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没有将这点因素考虑进去,授课内容的理论知识偏多或过深,那么学生就很容易像听天书一样听不懂,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兴高采烈,学生在台下却昏昏欲睡。(2)中职物流专业学生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加大了课堂教学管理的难度。从高职院校到中职学校,物流专业学生都存在着男女比例失衡的情况,而且这种情况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以物流专业一个55人的班级为例,2007年,男生30人,女生25人,男女比例为6∶5;2010年,男生40人,女生15人,男女比例为8∶3;2013年,男生47人,女生8人,男女比例为11.75∶2。因男生相对女生来说比较容易出现懒散、调皮、思想冲动,甚至打架、斗殴、吸毒等行为,所以管理难度比女生大。而在开展中职课堂教学时,为使课堂效果更好,教学目的更容易达到,教师往往会在课堂中会增加如提问、小组活动、动手实践等活动。如果在女生较多、男生较少的班级,这些教学活动的学生参与度会高些,而且完成的效果也会好些。如果在女生较少、男生较多的班级,要达到相同的参与度和效果,可能授课教师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去准备和更多的精力去组织管理课堂。所以,男女失衡这种情况,加重了中职物流专业的教学管理工作。(3)中职物流专业学生对物流专业的认识不够。在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之前,这些学生根本就没有接触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也不了解什么是专业,什么是物流。从学生到学生的家长,他们都只是认为读完初中,就升入高中继续学习,希望完成高中后继续升读大学。所以大部分的学生都依然像初中阶段一样,较为重视语数英三科的学习,忽略专业课的学习。然而,中职教育是技能实践型的职业教育,对物流专业学生侧重于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会尽量安排些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如《仓储管理》这门课程中的入库操作,教师在讲授理论———入库操作流程后,就会安排学生到实训室里进行入库实际操作。部分学生在讲述实操感受时都反映说:原来物流就是搬运工,这么低级的工作,我以后才不想做这样的工作。学生先入为主认为物流就是低层工作,导致物流专业课开展时,学生对物流专业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对专业实操活动较为马虎,使得课堂教学管理的难度大大增加了。(4)学生人数较多,不利于实训课(理实一体化课)教学的开展。由于物流专业的班级学生数量较多,基本都是55人以上。在上实训课(或理论实操一体化课)时,一个教师负责指导的学生数量过多,导致教师教学过程对学生管理无暇顾及。

2.物流专业教师方面的问题。(1)教学准备不足,基本功不扎实。由于教师备课不充分,所以缺乏教学组织能力,照本(或PPT)宣科,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或者教师的表达能力差,对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自己也解释不太清楚,讲解不当或教学失误,教师在学生面前讲课显得无能、迟钝、笨拙,而且一段时间只困死在一个问题上,那么学生就有可能置功课于脑后而捣乱起来。(2)课堂管理方法不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遵守课堂纪律方面肯定会出现各种情况的,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违纪行为反应过激,大加训斥,滥用惩罚手段,往往会激化矛盾,使个别学生的违纪行为扩散开来。实践证明,对学生的违纪行为反应过激或滥用惩罚手段,不仅不能很好地维持课堂秩序,还会大大地降低教师的威信,甚至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怨恨情绪。另外,如果教师对频繁出现的学生违纪现象疏于管理,或熟视无睹,也同样导致课堂秩序越来越混乱,影响课堂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降低教学质量。(3)教学方法落后。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以黑板、粉笔以及简单的原始工具为主,现在已经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但部分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也仅限于将原来板书的内容打入PPT中,用PPT代替板书,对多媒体的其他功能运用不够,已不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要求。21世纪是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时代,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会为教学创新提供良好的条件。教师除运用传统手段外,还必须学会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运用投影、幻灯、录像等辅助教学手段,并学会应用计算机网络教学以及开发、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也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4)缺乏专业知识。要知道,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因素,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由于我国的物流专业教育起步较晚,物流专业教师比较缺乏,现有教师较大一部分是从管理、经济、计算机等专业转行而来,物流知识不系统、不全面、不扎实,同时也缺乏物流实践经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照本宣科,以知识的灌输为主,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听,这样就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物流专业学生就慢慢地失去了对物流专业学习的兴趣,以至于不愿听、不愿学,严重地影响了课堂教学管理。

三、提高中职物流专业课堂教学管理有效性的技巧与方法

(一)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4]在中职物流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多采用分小组教学,在小组中树立典范,利用基础较好的学生优势,引领其他组员,同时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具体培养的方法如下:第一,根据每次授课的内容,设计问题,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性学习,归纳总结出小组的答案后公布。对准确找到答案的小组,可以邀请其向全班同学进行说明和分享,并适当给予表扬和加分鼓励。第二,因中等职业教育是技能实践型的职业教育,对物流专业学生应侧重于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所以在物流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根据每章节的内容和教学任务需要,都应适当安排具体的实例操作。在实例操作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辅导和培养小组长,让小组长协助再在组内指导其他成员的操作。同时,教师要多观察学生操作的完成情况,发现完成效果好的学生,要及时鼓励表扬,甚至还可以邀请该学生进行全班的展示示范。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其他同学更主动开动脑筋探索问题,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有事可做后自然就有利于课堂教学管理。

(二)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在物流专业学生入学时,学校应该对新生和家长开展物流专业专题介绍会议,邀请专业教师对物流专业课程、教学要求、发展前景、就业岗位、中职物流人才定位等内容进行详细的介绍。让学生从入学第一天开始就对自己的学习进行从新的定位,明确自己中职学生的身份,了解物流专业的相关课程的重要性,不能停留在只学语、数、英、物、理、化、生的初中阶段。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到中职教学是技能实践性教育,中职物流专业学生毕业后面对的就业岗位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一线操作岗位,但不是搬运工。只有对中职物流专业有了准确的认识,这样才能有助于中职物流专业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的学习不产生排斥心理。不排斥,才能慢慢形成兴趣,有了兴趣才能更好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有利于课堂教学管理。

(三)改革教学方法,营造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物流专业课程都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对这类课程并不是十分适用,需要采用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能启发和挖掘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不仅仅要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应该是通过课堂的教学,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论,懂得基本的操作技能,还要培养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还能让课程的教学内容变得更为直观,学生更容易接受。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还应该和学生实际需要结合,改变死板的教学方式,多增加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多结合实际经验,多与学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让学生学得更有兴趣,才能使课堂教学挂历产生效能。

(四)提高物流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物流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任课教师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中的知识、照本宣科,应能够在上课时灵活地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所以应鼓励物流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多参加进修、交流会等。这样,一方面能够在此类活动中积累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收集教学素材;另一方面也能结识更多业内物流专业人士,拓宽人际关系,掌握更多的实践案例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践经验融入到课程内容中,远比从书上看到的陌生死板例子生动多了,学生听起来也更积极,对任课教师的崇敬也相应增加了,对这门物流专业课也慢慢地喜欢了。只要学生喜欢上这门物流专业课,那在课堂上的表现自然也会更加积极主动,乐于参加课堂中的教学活动,那对任课教师来说,课堂教学管理就变得容易、轻松多了。

(五)严格课堂管理制度,掌握处理问题行为的尺度,灵活运用奖励手段在开学第一堂课时,教师就应该跟学生明确这门课程的课堂纪律,而且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第一堂课提出的纪律要求来管理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外,还应该仔细观察课堂中的状况,注意学生的动态,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一旦发现学生的问题行为,要及时作出适当的指导,公平公正地按管理制度进行教育处理,但处理的方法要注意尺度,不能过于强硬或激烈。曾经有人在某中职学校进行调查,发现有96.7%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课堂问题行为,并分析认为中职学校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总体上有“普遍性”、“复杂性”、“持久性”等特点。如果要完全杜绝这些课堂问题行为,是绝对不大可能的。在出现的各种不同程度的课堂问题行为处理方法上,除了惩罚方法外,我觉得还可以灵活运用奖励手段,例如:口头表扬、加平时成绩、给予学生某种荣誉、发奖品等,这样不但鼓励表现良好的学生,还可以促进落后的学生。

物流管理专业论文篇4

企业文化由美国泰伦斯·迪尔和艾伦·肯尼迪在《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提出,他们认为,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共同遵守,但往往是自然约定俗成的而非书面的行为规范;并有各种各样用来宣传、强化这些价值观念的仪式和习俗。[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在自身发展和生产实践中积淀形成的全体员工认可并自觉遵守的共同价值观、共同信仰、共同意识,它是企业软的实力,具有凝聚功能、约束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协调功能、维系功能、教化功能、优化功能。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稳步发展,在提高学生技能、促进学生就业的同时,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能力强的高素质劳动者。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高职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能力,成为了高职院校促进自身发展,提高竞争力的关键。[2]高职教育只有质量提高了,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高职教育应该开放办学,建立多元化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渠道,以应对高职院校面临招生与学生就业的双重压力。因此,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融入企业文化是强化高职教育职业性的内在需求。职业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这就需要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学生技能培训,使学生掌握企业相应岗位的操作规范等技能知识;引导学生解决职业困惑,培养学生适应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养。而忽视了职业素养的培养,将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全面适应企业需求。企业文化蕴含了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的要求。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遵循程度是衡量其职业性文化素养的重要指标。企业文化的融入能够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凸显其职业性的特点,保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第二,融入企业文化是强化高职教育高等性的有效途径。要达到高等教育所规定的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更要注重与就业岗位相关的人文知识、科学知识、行为准则的学习,让学生谙熟知识逻辑和文化内涵。企业文化是区别于岗位技术的素养要求的文化表现。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遵循程度是衡量其人格、道德品质等综合素养的重要指标。高职教育融入企业文化可以强化学生基本素养的养成,塑造学生深厚文化底蕴,健全人格品性,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企业文化对高职教育的积极作用

第一,高职院校加强企业文化教育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教育是培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一线人才的教育,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的特殊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立足实际,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为办学目标,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育人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融入企业文化,有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高职教育中融入企业文化可以形成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基于高等性和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职业性也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特征。职业性源于企业,也是企业的固有特性。因此,企业文化的融入,必将促进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组织、管理服务等方面汲取优秀企业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蕴含企业理念的特色文化,打造学校的特色,形成强校之本,最终成为独具特色的高职院校。

第三,高职教育中融入企业文化可以促进学生零距离就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仅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能直接面对、解决生产一线中的实际问题,还要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能领导班组、生产线或者企业员工科学生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高职教育中融入企业文化,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真实地感受企业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可以加快学生的社会角色转化,提高作为未来职业人的职业素养。企业文化的融入,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岗位与产品生产数量、质量的关联,逐步养成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让学生学会处理与客户、企业领导、同事之间的各种关系,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让学生适应严格的规章制度,逐步养成敬业的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为追求短期内迅速提高就业率,教育重点变为职业技能的培训和强化,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缺乏合理性。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探索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教育,在四届物流管理专业“苏宁班”的基础上,江苏城市职业学院2012年开始实施与苏宁合作育人项目。这个项目有如下特点:

第一,创新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坚持与苏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致力于创新“按需顶岗、机动教学、灵活管理”的双赢合作机制,保证人才培养“五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要求与岗位技能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学院与苏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共同组织实施人才培养,共同开发了《企业文化》《苏宁员工规范》《苏宁物流体系知识与运作》等4门课程,保障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紧密贴近生产实践。聘请苏宁管理和技术人员,担任班级兼职导师,为学生讲授苏宁文化、讲解专业课程、设计实习方案、指导毕业设计。结合专业课程教育,定期安排学生到苏宁物流配送中心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苏宁物流商品入库、上架、转仓、拣货、分货等各环节运行的真实情景。

第二,引进“人品优先、能力适度;敬业为本,团队第一”的苏宁人才文化。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苏宁一直秉承“人品优先、能力适度;敬业为本,团队第一”的用人观。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中,引进苏宁人才文化,坚持把道德品质和价值理念的培养作为重点,在班干部选拔、奖学金评选、党员发展等方面,把诚信、忠诚、敬业、进取、团结作为最重要的指标,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价值理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三,引进“制度重于权力”的苏宁制度文化。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感受到的是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与企业的生产组织活动分属不同的体系,感受到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氛围迥然不同。为使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能够了解、熟悉并认同苏宁的企业文化,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与苏宁共同设计,把制度和规范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涵,让学生了解苏宁“制度重于权力”的制度文化,用学生守则、道德规范、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约束师生员工的日常学习、工作,规范言行举止。

物流管理专业论文篇5

[关键词]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B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是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综合运用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技能的重要手段,更是对学生将来工作的实践准备。

一、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现状

目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就是结合实际工作岗位完成毕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毕业论文在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评比中取得过三等奖和优秀团队奖等较好成绩。但是目前依然存在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是抄袭、拼凑完成的,个人观点比较少,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比较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形式只有毕业论文一种,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写论文的被动局面长期存在,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为此必须要加快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的研究。

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存在问题

多年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深深的体会到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形式就是毕业论文。在近几年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提出了很多要求,如必须结合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岗位来确定毕业论文题目,毕业论文不得直接从网下抄袭,不得直接拼凑,虽然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标准,但是毕业论文质量还不是特别的高。目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只有一种,就是完成毕业论文,这极大地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积极性。

(二)毕业设计(论文)不能及时按计划完成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往往安排在第5学期学生跟岗实习结束后至第6学期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这一段时间学生主要在企业实习,又要忙于找工作,压力特别大,自然很少将心思放在毕业设计(论文)上,根本不可能想办法创新毕业设计(论文)形式;由于压力大、工作忙,学生就不能按照计划及时完成写作任务,总是一拖再拖,最后只好在论文答辩前、中、后的几天内匆匆选题、匆匆完成论文。

(三)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比较差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往往安排在第5学期学生跟岗实习结束后至第6学期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在这期间学生忙于实习和找工作,无法有充足的时间考虑论文主题,往往随便确定主题,也无法有充足的时间安心完成毕业论文,只能在答辩前一周,甚至在答辩时匆匆上网下载资料,直接拼凑论文,根本不考虑论文主题是否合适,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化根源分析

纵观近几年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具体情况,不难发现目前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完成中只有毕业论文一种形式。综合分析,这是有一定原因的。

(一)创新、进取意识薄弱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目前只有毕业论文一种形式,这主要原因就是指导老师和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指导老师由于教育教学、科研、班主任等工作,再加上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在全系专业中还是比较优秀的,有些老师就安于现状,缺乏创新和进取意识,所以很少考虑毕业设计(论文)形式改革。学生由于在企业实习,又要忙于找工作,根本无法花时间想法创新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只是安于现状,按老师的要求为毕业论文的完成准备资料,甚至有学生还无法按计划及时完成相关任务。

(二)思想上不够重视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这是由于思想不够重视造成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虽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但是它与能否顺利毕业,能否顺利找到工作,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学生降低了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不考虑毕业设计(论文)的多样性、时效性,也不考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指导老师认为毕业设计(论文)虽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认为其不同于课程教学,院系对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考核又不严格,所以很少考虑如何改进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甚至有些老师认为大专生没有必要做毕业设计(论文),做毕业设计(论文)纯粹是浪费时间,思想上不重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只是安于现状,按老模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

(三)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一方面没有健全的制度约束、规范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也没有激励机制刺激学生改进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学生往往在跟岗实习后返校的两天内与老师进行交流,形成相关的论文思路,然后在如此漫长的4-5个月的时间内,就没有健全的制度约束、规范、激励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另一方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缺乏科学、健全的考核制度,对老师的指导工作没有明确的考核要求、考核标准和激励制度,最终导致指导工作不规范,指导老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四、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多样化思考

(一)毕业论文形式

毕业论文是物流管理专业目前采用的最普遍的形式。对于物流管理专业中的专接本学生,由于其第5学期和第6学期没有参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在校的时间比较长,用来学习的时间也比较充足,与老师交流接触的机会也比较多,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选择毕业论文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部分学生可以随时与老师沟通交流,一起形成写作思路,一起确定论文题目,一起罗列论文提纲,能及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初稿、二稿、三稿等,这样可以切实提升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二)专业技能测试形式

专业技能测试就是以物流专业的核心技能为基础,依据企业、行业、岗位的需要,由物流专业老师制定出一些具体的能够达到毕业设计(论文)培养要求的专业技能测试项目,由学生选取相应项目来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第三学年多数都在企业实习,用于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比较少,为此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中,一部分专业技能比较娴熟的学生可采取专业技能测试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部分学生的专业技能测试成绩就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

(三)现代物流作业方案设计和实施形式

现代物流企业方案设计和实施就是根据具体工作岗位的要求,结合江苏省的现代物流技能大赛,依靠学院的软件资源,可让学生根据给定的企业背景资料、货物、设施设备情况、作业成本等要求,制订作业方案;然后按照作业方案,在模拟仓储和运输环境中,完成现场完整的作业流程,以检验方案的可行性。一部分过去参加过现代物流技能大赛训练和参赛的学生,可采取现代物流作业方案设计和实施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部分学生的作业方案和方案实施情况的具体成绩就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

(四)实习报告形式

实习报告就是学生结合实习的企业、岗位的具体情况,分析企业、职业岗位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企业、职业岗位中存在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想法,最终形成实习报告,以此作为毕业设计(论文)。一些经过一年实习,对企业、职业岗位比较熟悉的,又有想法和思考的学生,可以采取实习报告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实习报告的成绩就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践问题的重要环节。只要师生高度重视,不断创新,锐意改革,健全管理,规范指导,严格考核,定能使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更上一步。

[参 考 文 献]

[1]倪莉莉.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探讨[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1):127-131

[2]曹海红,王宏军.高职学生毕业设计模式多样化的探索与实践[J].电子测试,2015(7):73-75

物流管理专业论文篇6

【论文摘要】 现代 物流行业急需各个层次的管理人才,高职院校如何站在为区域 经济 服务的角度,加强 教育 改革,培养满足 社会 需求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正在引起高职院校高度重视。 【论文关键词】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课程教学 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 发展 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石家庄作为河北省省会、华北重要商埠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逐步由潜在需求转换成为需求现实。下面就高职院校如何结合16号文件精神培养出适合石家庄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石家庄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 现代物流行业涵盖生产、流通、销售各个领域,以社会化大生产为背景,旨在整合各项资源,提高全行业生产效率。虽然整个行业发展较快,但国家与国家间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比如 中国 与欧、美、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在物流发展水平上存在巨大差距;即使在国内,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就落后很多。具体到石家庄地区可以说整体水平较低,依然停留在运输、仓储等物流传统功能上。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石家庄市物流行业还会有大发展,将会需要更多的物流人才。 二、物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整个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员很多,且分为多个层次:其中最低是操作层,这部分人的主要岗位是装卸搬运工、汽车司机等。人群特点为学历要求不高,有一项技能或有把子力气,这部分人的数量最多;其次是基层管理者,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主要岗位是库房管理员、车辆调度员、物流客户服务人员、采购员等,这部分人数量也较多,但少于操作层从业人数;再次是中层管理者,这部分人主要岗位是物流业务经理、运输经理、采购经理等,他们与基层管理者的区别是他们熟悉并掌握部分物流流程,并对其中某个环节或某个结点进行计划、组织、决策等管理活动,人数较少,通常是 企业 或用人单位的业务骨干;最高层是整个物流系统的设计、掌控者,人数凤毛麟角。 通过以上对物流行业人才层次 分析 就可得出高职院校所培养学生的定位。首先,我们不能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操作层,主要原因是不能突出学生的专业和技能优势,是对自身才能的浪费;其次,我们也无法将学生定位为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因为这在客观上达不到。因此,我们物流管理专业培养人才只能定位在基层管理者,主要岗位为库房管理员、物流市场营销员、车辆调度员、采购员。我们的学生毕业时要能掌握货物保管、车辆调度、物流市场营销等知识,熟练运用相关软件,胜任基层的物流业务管理工作,有两三年工作经验后能够快速晋升为职业经理。 这种人才培养定位是否得到了市场的检验呢?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第一批05级毕业生107人今年面临就业的考验,截止2008年3月底,已有过半数的学生与企业用工单位签订了用工意向协议,就业单位包括石家庄中储物流中心、北京西南物流中心、芜湖安得物流有限公司等,主要从事质押监管、物流市场营销、库房管理等工作,试工期间月工资在一千元左右。通过行业市场调研和与学生座谈等方式我们发现学生就业呈现以下两个特点:第一,我校培养的毕业生所具备的专业能力,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第二,物流行业工作的艰苦程度超出了部分学生的预期,一部分学生还在等待观望,是否有更好的机会。 三、高职教育如何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一)改革课程体系,适应市场需要 要真正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形成一种“按需育人”的培养模式。课程建设要面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扣 时代 发展的脉搏。可以把学校学生就业人数相对比较集中的企业“老总”、技术人员请到学校召开专业论证会,同他们共同 研究 物流专业课程调整,按照物流专业的技能达标方案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变动,适时调整相关教学计划和教学 内容 ,使课程建设市场化。 【论文摘要】 现代 物流行业急需各个层

物流管理专业论文篇7

第1章 现代物流与铁路运输. 2

1.1现代物流的概念和特征. 2

1.2铁路货运发展现代物流的必要性. 2

1.3铁路货运发展现代物流的优势. 3

第2章 运用现代物流理念,推进铁路运输企业的发展. 6

2.1加快铁路运输规模化发展. 6

2.2建立快捷货运体系. 6

2.3全面开发铁路货运服务功能. 8

2.4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货物实时追踪. 9

2.5加快现代物流人才的引入和培养. 9

第3章 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业拓展需解决的问题. 11

3.1要建立与物流业相适应的运输组织体系. 11

3.2要建立网络化的物流组织. 11

3.3要加强物流业的现代化建设. 12

第4章 运用现代物流理念推进铁路货运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13

物流管理专业论文篇8

1.实践技能不够系统,且缺乏特色

物流业是一门综合服务性行业,涉及的行业、部门及岗位较多,这使得很多技能操作之间并不存在横向或纵向的联系,例如,叉车作业、分拣与数码字小键盘录入。因此,在培养物流岗位操作人员时,如果课程设置没有一条主线做指导,学生学到的技能是繁多且松散的。另外,物流业的性质也决定了物流专业实训课程设置上缺乏特色,像数码小键盘录入在会计专业中也有涉及,而叉车作业也只能模糊的界定为物流专业课程的范畴。

2.技能操作没有统一的标准

中职课程以教授学生岗位操作技能为主,但是由于物流行业为新兴行业,在行业标准上并没有像会计、食品等专业有统一的标准。例如,在出入库作业上,不同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岗位分工是不同的。此外,对于实训操作项目,例如分拣作业、堆码作业,企业在操作要求上也没有统一的考核评价方式,这对于实施教学的实用有效性上也大打折扣。

二、中职物流专业教学和管理改革措施

1.课程设置定主线

初学阶段以模块知识扩展训练为主———内容围绕主线以专题模块向外辐射;巩固阶段以任务教学为主———培养学生专项上岗技能。物流业涉及的岗位繁多,学校设定的课程要设定一条主线,打造自己的特色教学,对岗位角色进行分解教学和综合实训,在打造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向外辐射。例如以仓储课程为主,可以向配送物流或超市物流的岗位操作技能辐射,罗列出基本技能,相互重合处便是需要重点以多种形式培训内容,比如下表中阴影部分,对这部分内容每一项以多种形式强化训练。巩固阶段,将下面的模块融合在一起,设计出快递员收件、仓储员收货及超市理货等任务教学。打破“教室、黑板、投影仪”的教学模式,进入校内实训室、深入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在学生对设备或操作有一些认识的条件下实地开展理论教学。

2.课程设置要优先考虑德育教育,再以教授专业技能为主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