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文艺先进个人事迹材料8篇

时间:2022-07-12 10:06:32

文艺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文艺先进个人事迹材料篇1

勤奋学习,开阔视野

在学习上,她刻苦好学,勤于动脑。从一年级到现在,各科成绩一直在年级名列前茅,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少先队员”。同时,广泛阅读课外书集,增长课外知识,开阔眼界,且在阅读比赛中荣获六年级组一等奖;XX年白云区首届中小学生教材文艺赛上荣获第二名;XX年第一学期新市街(含七所学校)小学生创新作文比赛(四年级)中荣获一等奖;数学日记评比中荣获一等奖;秋游活动为主题的作文比赛荣获二等奖。《快乐的一天》已入选《当代中国青少年优秀作品精选》被授予“希望之星”中国青少年文学奖——银奖荣誉称号。

天天向上,兴趣广泛

“向上”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力量源泉,张淳蔚同学的身上有着一股强烈“向上”的追求。她追求思想向上。“做个好孩子,做个好学生”。她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守校规校纪,对人讲礼貌,自觉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深得邻居、家长、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进入小学校园不久,通过认真学习,她被选为校大队长、中队长、国旗指挥员、仪仗队指挥员,同时担任班长、组长职务,她严格要求自己,力行少先队员的先进性,时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她追求全面发展,除认真学习课本知识外,在校外还是个南方小记者、舞蹈小演员,她多才多艺,爱好广泛,钢琴、竖笛、胡芦丝样样精通,受过专业的舞蹈训练,参加了许多公益活动和大型文艺演出。XX年第四届《德艺双馨》中国文艺展示荣获广东省金奖;首届香港国际青少年艺术节广东赛区荣获银奖;XX年和谐颂全国艺术教育成果展演——金奖;广州市中小学生艺术大赛——二等奖;XX新加坡国际青少年舞蹈艺术大赛广东赛区荣获金奖;她制作的百变花瓶帽成为XX年度最佳dv候选作品,XX年度荣获南方电视台tvs5优秀南方小记者。

传递爱心,助人为乐

在XX年的暑假,小小年纪的她和广州志愿者到四川灾区探望绵竹、绵阳、板房中心小学在5.12地震中受伤的中小学生,了解他们的灾后情况,把5.12大地震中受伤的9位朋友接到广州度过美丽的快乐假期,并主持“四川孩子在广州手拉手” 爱心活动,得到爱心家庭和社会对肢残孩子的关爱。看到——爱——川粤少年儿童手拉手抗震救灾爱心晚会上的灾情实况,她第一个带头上前把包中所有的钱捐助到捐款箱中,结果走了近二小时的路才回到家里,心里倍感踏实和轻松。她还多次利用假日的时间和广州义工联-起到增城的小学,尽自已的能力做些义务工作。做到体验和学习两不误。在任南方小记者的期间,采访报道拍摄了很有价值的科教题材,拍下许多校园内外的奇、特、趣事。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音乐前线》之童声同气竞选节目小主持。

张淳蔚的事迹数不胜数,游览各大网站的视频,都有关于她的爱心体验,名副其实的爱心小天使,在家是父母的好孩子,在校是老师的好帮手,希望淳蔚在已初步养成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发扬优点,克服不足,再接再厉,争取更好的成绩,成为祖国明天美丽的花朵!

优秀小学生干部事迹材料

商务局申报“十佳文明单位”事迹材料

近年来,我局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各项奋斗目标,广泛深入扎实地开展文明机关创建活动,不断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改进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树立了献身、求实的良好形象...

图书管理员先进事迹

作为一名图书管理员,我始终抱着对学校、老师、学生高度负责任的态度抓好图书室管理工作,尽力为学生创设出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和读书气氛。我在工作中,改革创新,主动出击,使图书室工作更上一层楼,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肯定。

企业优秀共产党员事迹材料

同志,30岁,XX年入党,XX年到xx华北物流工作,现任金融物流部经理助理。**同志始终如一坚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工作中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讲党性、重...

优秀小学生干部事迹材料

张淳蔚,女,现年十二岁,是广州市白云区棠涌小学六年一班的学生。她德艺双馨、品学兼优、良好的思想品质,优异的学习成绩,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连续六年任班长、组长,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

好少年好儿童先进事迹

xxx同学是xx学校四年级一班的学生,担任了班级学习委员,文娱委员,班长,中队长以及校少先队大队部督察员等职务。她待人诚恳,富有爱心,热心公益活动。

中学优秀学生干部事迹材料

同学是高一(12)班学习委员。被评为“-年度市三好学生”。在学习上,她能积极要求上进,认识到: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使自己融入这个社会。高中的学习与初中相比,学科多、速度快、时间紧、难度大。

优秀团员先进事迹

xx同学是xx中学高二级学生,现任校学生会宣传部部长,班宣传委员,是xx中学第七期青年党校毕业党员。曾任校文学社美工编辑部部长,团支书,楼长,团宣传委员,班纪律委员。

文艺先进个人事迹材料篇2

关键词:“胡呐喊”;马迹塘“故事”;“赛龙舟”;五道茶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当你走向远方,向朋友们介绍你的家乡,你是否意识到你真正了解她吗?记得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组曾录制过一期关于湖南省桃江县(以下简称“桃江”)的节目,当主持人问及五道茶时,桃江小美女的介绍竟然有些含糊。我当时就觉得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课堂上融入的家乡元素真的乏善可陈。那么,怎么让家乡民俗文化走入课堂呢?我想应该可以通过微课这个载体来搭建学生了解家乡民俗文化的桥梁。

一、明确内容,整理资料

桃江的民俗文化有哪些呢?首先我们研读的是厚重的《桃江县志》,这是一部描述家乡的权威全面之作,内容丰富翔实,关于桃江的民风民俗在这本书上均有详细的记载。我们从中选择了最具特色的大栗港“胡呐喊”、马迹塘“故事”、三堂街“赛龙舟”、五道茶进行了研究。

1.大栗港“胡呐喊”

流行于桃江大栗港一带的胡呐喊是一种极具特色的高腔山歌,相传是2000多年前屈原用诗文吟唱的方式而产生的。没有严格的曲谱,歌词也是临时发挥,但胡呐喊在形式上高亢激越,在田间地头的劳动中能飞山飘垅,故又叫过山仑。胡呐喊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有什么理由不能走进桃江学生的课堂呢?

2.马迹塘“故事”

马迹塘“故事”在桃江可谓是家喻户晓,这是一种舞台人物造型的高台艺术。每逢元宵节,演员扮成牛郎、织女等各种人物,立在高高的台上,在大街上穿行而过。高台是一种可移动的立体舞台,民间高台艺术最简单、最常见的莫过于踩高跷,高跷就是一个“高台”。但马迹塘“故事”远不是高跷这么简单,它是将三米多高的铁轴固定在一个平台上,旁边用石块、铁块稳定重心,上面用人物造型,编成“许仙游湖”“牛郎织女”“唐僧取经”等。“故事”的重点、难点在扎制高台,所以这种“故事”不是讲出来的,而是民间艺人用灵巧的双手、高超的技艺“扎”出来的。桃江民间有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它:“奇事,巧事,马迹塘‘故事’。”

3.三堂街“赛龙舟”

桃江与屈原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渊源,传说诗人被流放到花园洞一带,曾在桃花江畔的凤凰山脚垂钓,并在此写下千古名篇《天问》。后来屈原因难展报国之志,忧愤投江自尽。人们为纪念他的爱国情怀在江中筏舟,洒下糯米,求鱼儿不要再伤害他的身体。划龙舟、吃粽子这些活动逐渐发展成湖南一带的端午习俗,而屈原流放地的桃江更是盛行。每到端午前后,桃花江上鼓声震天,队员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手持木桨,口喊号子,拼尽全力划向终点;江畔观看龙舟大赛的人群如潮,加油声此起彼伏,成为五月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

4.“五道茶”

桃江的茶文化别具一格,很有地方特色,最具特色的当属“五道茶”。婚嫁寿诞,远方来客,贵宾临门,主人都会献上“五道茶”,表示礼遇。招待一般客人则省去其中两道,用“三道茶”。一道茶是煎茶。每天早晨在茶壶内放进茶叶,倒进开水,泡一大壶茶,家家必备,煎茶也叫凉茶。二道茶是泡茶。来了客人,用芝麻、茶叶、豆子放进杯子,倒进开水,又叫芝麻豆子茶。三道茶是擂茶。用一个特制擂钵,将生姜、茶叶、芝麻、花生等放进钵内,再用擂茶棒擂碎,而后加进白糖、开水,形成糊状液体。四道茶是甜酒茶,也可蛋茶代之。甜酒茶用自家特制的糯米甜酒放入开水中煮沸,再加进一个捣烂的鸡蛋冲入煮沸的甜酒中。蛋茶,即荔枝、桂圆、红枣加鸡蛋(煮熟去壳)煮汤即成,一般煮两个鸡蛋,因用材都是圆的,寓意“圆圆满满”。五道茶是面蛋茶。一个小碗里放一个煎熟的“荷包蛋”,上面加盖一些煮熟的面条或米粉。“五道茶”是桃江一道独特的景观,也是一种特有的民俗。

二、走进乡村,广泛取材

微课通常由文字、图片与视频组成。我们整理了一下已经拥有的相关资料,比较齐全的是关于四种民俗文化的文字资料,通过图书与网络的查询已经在第一步准备完毕。图片资料需要补充的是关于“赛龙舟”与“五道茶”的。视频资料方面只有“胡呐喊”最为丰富,因为2010年7月17日,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益阳》电视系列片栏目组来到大栗港镇对益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胡呐喊”进行实景拍摄,此行拍摄的纪录片真实全面而深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几位教师分组到民俗发源地进行了实地的采访拍摄与调研。

我们第一站到达的是马迹塘,找到了故事的第七代传人蒋老师。他向我们介绍马迹塘“故事”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马迹塘“故事”演艺团每年举办一至二期小演员培训班、一期高跷人员培训班和上装人员培训班。现有踩高跷学员二十多人,上装人员有八人。他还把一些珍藏的图片与视频资料一一呈现出来与我们共享。

我们第二站来到了洋泉湾,这里是“五道茶”最盛行的地方。在农家小院,热情的大嫂为我们现场打起了擂茶。我们一边拍摄一边聊家常,擂茶的原材料全是家里的,芝麻、花生、绿豆、茶叶等都是产自大嫂自家田间,葛根、鱼腥草就在围屋山边,实打实的绿色食品啊!喝着白花花、香喷喷的擂茶,内心舒畅无比。陆续喝完“五道茶”,我们又拜访了几户人家,拍摄了关于“五道茶”的许多颇有美感的图片资料。

因为龙舟赛是在每年的端午节前后几日,于是我们选择在农历的5月2日来到三堂街镇。这里一年一度的龙舟赛是两岸民众的头等大事,自古就有“宁愿误种一季田,不可输掉一舱船”的说法。比赛时,两岸龙舟分别悬挂红白旗帜,划船者手持桡片,站立在船侧;比赛规则是约定俗成的,或比速度,或比拐弯技巧等。我们闻讯赶去时,正是龙舟赛如火如荼之际,家家户户几乎倾巢出动,为自家船队摇旗呐喊。我一路观赛,一路拍摄,不时与乡亲们聊龙舟比赛的趣事。

素材收集完毕,我们先按照民俗起源、民俗展示、桃江人说民俗、民俗的明天四个方面进行编辑。以马迹塘“故事”为例:先用文字图片资料介绍故事的由来。相传,1853年洪秀全率领太平军打下南京,号为天京。庆祝胜利时,有人别出心裁,扎数十“高台”以迎“天王”。从此“高台”造型艺术成为天京军民同乐的一种艺术形式。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军中的文员黄春林、金世才(马迹塘籍)将“高台”艺术带回故里,并将它演变成一种由演员扮成各种人物造型立于高台,在大街上穿行而过的表演形式,民间称其为马迹塘“故事”;再用视频资料展示如何扎“高台”及元宵节长街表演故事的情景;接着播放采访片段马迹塘人如何看故事;最后用文字与图片的形式介绍蒋老师和他的弟子们如何继承发展马迹塘“故事”这一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

四、结语

文艺先进个人事迹材料篇3

那么综合材料绘画在其语言体系上呈现出哪些形态呢?

首先,综合材料绘画在语言上首先体现出来的是对“物”的形态、属性及语义的理解认识和重新建构,是对各种物质材料在进行艺术创作中功能和价值的再认识。任何的物质材料其本身都是具备两种内质的。一个是物质本身具备其作为物的形态和属性,这种形态和属性也就是材料本身所具有的“表情”,即它的材质感。这是它作主体语言参与到画面组构上的最重要特性。二是物质所具备的物的语义,也就是其作为材料存在而具备的文化积淀。物质在存在的过程会被其所存在的文化环境赋予的相应文化内涵和精神指向。我们单纯地看木头、土、乳蜡、油脂、钢铁、水泥、玻璃等物质材料时,会因为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区分开这些物质材料具有的冷暖特性。在综合材料的艺术创作中,物质材料正是依托其本身的“物”性和所承载的文化内质与绘画者赋予的精神相结合,来实现着物质与精神的对话。在这过程中,艺术家对材料的物质材料的敏感度和对物质材料的属性性能的把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艺术家克拉斯和布罗克迈尔就是选取了金属铁板材料进行创作,他们利用铁板材料的不透明、可腐蚀、色泽突出等特性,通过铁板的自然锈斑和制作出的画面痕迹相结合,表达出了他们的一种庄重、深沉的生命体验。而博伊斯在作品《动物脂》中,则用毛毡和油脂材料进行艺术创作,他正是利用这种材料毛毡和油脂本身就具有暖性的物性特征来完成他的艺术构想的。画家朱进在他的《时光》系列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不断的运用黄色土、五色土和褐色土等土质性材料来完成他的艺术作品。他利用土质材料具备的与人天生就有亲和力的物质属性来实现着自己的艺术诉求,画面上,“土”所独具的材料属性和文化内质成了画面的主体语汇,观看者面对画面所产生的内心触动几乎都来自于这些涂抹、堆彻、龟裂在画面上黄褐色土料。

其次是综合材料绘画的艺术语言呈现为一种媒介的综合运用状态。不同媒介的综合使用为综合材料语言体系的拓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由于不同的物质材料之间是无法融合的,正是由于多种媒介的参与结合,才使各种材料在碰撞冲击之后产生了流动进而变得亲和起来,达到了一种不同材料冲撞后的平衡,我们才会感觉到材料所形成的艺术张力和精神的升华。艺术创作者们正是通过使用众多的特定媒介,来完成其内心特有的生命关注与体验,我们可以从众多艺术家的创作中得到体会。法国画家简•杜布菲在材料的使用上可谓是多种多样,他把泥土、沙子和其他材料做成厚厚的有颜色的基底,并且一改用色彩进行绘画的形态,使用沙砾、海绵屑、木板等材料进行制作,通过在这样的画面上作画,画面上经常出现的是斑驳的色痕,各种奇特的形象就是在这样的基底上浮现出来的;作为西班牙非定型绘画大师,安东尼•塔皮埃斯在大量的艺术创作中把抽象表现主义和材料语言进行了结合,在画面上,他大量使用大理石粉、沙子、粘土、纤维等材料进行各种综合材料创作,在具有浮雕感和丰富肌理的画面上采用刮、割等手段创造出了完全属于他自己的语言面貌;而作为二战后的德国艺术家基弗具有深深的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他把现成的物质材料和媒介进行整合,并保留材料的符号属性,在作品中完成了物质材料在视觉上的解读和喻示。干裂的泥土、残破的废墟、荒芜的大地充满着他那巨大的作品中。他把钢铁、铅、沥青、灰烬、纸、石头、植物、油彩、油墨、沙土、丙烯、水泥等等综合物质和综合材料运用的画面,画面上材料与媒介不断的进行着反复堆砌,观者在视觉上就能感觉到作品上物质的重量感和可触摸感。在作品《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中,两个高大的书架上陈列着用腐蚀制作过的铅皮作成的一部部敞开的巨大线装书,强大的视觉震撼力撞击着人们的眼睛和内心,来描述着德国的历史和磨难。德国的另一位艺术家伊米尔•苏荷马则是从物质的无形状态中寻求另一种表现手段,他把浓稠的黑色沥青直接铺撒在经过制作的厚实画面上,在他那泥土般的背景下,黑色的线条深沉奔放,在画面上形成了极具生命感的张力,从而脱离了材料的制作性转而进入到一种写意的境界。

再次,综合材料的语言运用经常表现为一种对文化的借用与转换。文化的资源是艺术赖以发展的土壤。在整个文化资源中,既囊括着自然资源也包括着精神资源,当自然资源和精神资源能够在艺术家的创作中找到对应时,材料与精神就会形成了一种互动和互通,从而完成了艺术创作者与画面、观看者的一种对话。对传统文化进行借取和转换是很多材料艺术创作者的共同取向。在艺术家蔡国强的一系列的火药爆炸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艺术家本人对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这种借取和转换。他将火药和颜料铺设在画布上点燃,画布在爆炸后形成了痕迹,在整个作品的制作过程中,他寻求火药这种媒材的材料属性和这种媒材的中国文化性的融合,在点燃火药同时,他也在点燃一种博大恢宏的文化力量,作品在此时成为了将这种中国传统材料转换成了一个可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开展对话交流的符号客体,让观看者能在画面上感受到来自中国古老文化的震撼。在艺术家徐冰的作品《天书》中,我们感受到的更是艺术家对传统的文化资源的巧妙的借用。作品《天书》可以算是对我国汉字进行的最彻底最激进的解构,他所书写的“汉字”中,所有的文字都是他自己想象出来的,在经过传统木板印刷技术进行印刷和装订,真可算是一次对中国最有力的书写汉字的彻底颠覆。而与徐冰的天书相对应的另一个代表艺术家吕胜中,则是对中国传统民间技艺“剪纸艺术”进行了借取。他将民间传统的剪纸语汇加以提炼,创作并利用一个“小红人”的符号形象进行艺术创作,吕胜中通过剪纸这项技艺把自己的艺术创作回归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将这项古老的民间技艺转变为了一种能够进行深层沟通的媒介,成为了其与社会、与观看者对话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取之不尽的东方文化精神积淀,从传统文化入手,寻求传统媒介材料与当代精神的融合交流,成为综合材料艺术创作的一个有效手段。

另外综合材料绘画在自身语言体系的建构上则更加强调语言的偶然性和实验性、观念性和精神性。综合材料绘画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性为主要创作方法的视觉艺术,它对所有物质材料认识和运用都是一种实验性的探索。因此作为综合材料艺术的创作者,为了有效利用物质材料,传达自己的艺术诉求,就要对不同物质材料的语言属性进行反复梳理、归纳、再认识,通过不断的实验运用,才会使物质材料能够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语言。因此这种不断的艺术实验性就成为了综合材料绘画艺术在技术探索和实现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物质材料应用的无限可能性为其艺术语言的形成与建立提供了无限发展的可能,这也就使其语言的形成具有了极大的偶然性特征,偶然性便成为了综合绘画材料语言形成的另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激发大脑的各种发明,是让人们观察断壁残桓,未息的余烬,以及斑石、云朵和土块,因为这些不规则的“偶然性”形态中能使人产生奇妙的发现,使艺术家进入一种梦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想象力就开始在那些墨点和不规则的形状中施展魔术,而同时这些形态又反过来帮助他进入一种朦胧的虚幻状态,使艺术家的内在视觉得以投射到存在的事物上。”(达芬奇语)[2]在综合材料绘画创作过程中,正是依托这种给人充满想象空间的偶然特性才会使创作者能够把握住画面形成的那些具有美感和抽象意味的“迹象”,并对这种“偶然之象”进行重新的选择组构,把那些具有视觉美感和冲击力的痕迹保留下来,形成新的视觉审美趣味。实验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而成为了综合材料绘画艺术的一种最为重要的品质。其次,在材料的运用上,绘画者更加强调材料所具有的观念性和精神性,更加注重这种精神观念同物质材料的结合与对话。其实物质材料其本身是不具备精神性和观念性的,是绘画者在艺术创作的实验过程中,对物质材料进行了分析、梳理、认识、运用和转化,并在画面上赋予其一定的精神内涵,从而使物质材料成为了创作者精神诉说的载体。创作者是把材料在经历过时间和特定文化沉积后所形成的那种神秘“物质”不断进行挖掘,并把这种“物质”当作传达精神与观念的载体在画面上直接呈现,这时的物质材料便因为精神的存在而具有了全新和独立的审美价值,物质材料所蕴涵的特定文化暗示便穿透材料而传达出来,材料的精神便在画面上得以提升和彰显。

文艺先进个人事迹材料篇4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kasatina”为你整理了这篇开展王玉校长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工作汇报材料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开展王玉校长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工作汇报材料

2021年1月26日,贵阳市南明小学副校长、从江县丙妹镇大歹小学第一校长王玉因病抢救无效逝世,享年48岁,用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2月3日,中共从江县委、从江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全县广泛开展向王玉同志学习活动。为做好王玉校长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工作,从江县结合实际,按照“六个一”开展系列宣传报道工作。

一是开展一批典型事迹宣传报道。把王玉校长支教帮扶病逝的典型故事作为宣传从江脱贫故事、讲述从江战贫感人事迹、传递从江扶贫正能量的重点任务,积极对接省委宣传部和州委宣传部,主动对接央级媒体和省州媒体,精心策划做好系列宣传报道,先后在《贵州日报》《贵州新闻联播》《新华网》《中国教育报》《黔东南日报》《黔东南新闻联播》等媒体宣传报道,加强正面宣传,打造先进典型。

二是开展一场先进事迹报告会。为扩大宣传教育效果,拟定在全县“两会”期间举办一场王玉校长先进事迹报告会,安排贵阳市南明小学校长曹凤英、贵阳市南明小学支教教师赵发勇、省纪委驻大歹村扶贫干部林思宇、从江县大歹小学校长王绍东等作先进事迹报告,精心准备事迹报告稿,确保宣传教育效果。

三是开展一系列感恩感师宣传教育活动。由县教育工委和县教科局谋划安排“七个一”系列活动,即:一是开展一场先进事迹报告会、二是开展一次专题研讨会、三是组织一次师德师风演讲活动、四是开展一次宣讲活动、五是组织一次主题班会、六是绘制一次手抄报、七是树立一块感恩墙。各中小学校在春季开学后,组织全体教职工深入学习王玉校长先进事迹,学习她以爱育爱、潜心育人的大爱精神,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情系苗乡、献身教育的奉献精神,矢志不渝、忘我工作的担当精神。全面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开展感恩感师活动,引导广大教师投身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乡村教育质量。

四是编撰一部舞台剧目。由县文旅局和县艺术团牵头,以王玉校长患癌康复后到深度贫困山区大歹村支教先进典型事迹为原型,编撰一部多语言版本的舞台剧目,以情景舞台剧等文艺创作方式进行展演,作为大歹景区定时表演内容之一,丰富文化旅游业态,助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文艺先进个人事迹材料篇5

1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材料在绘画中的地位已经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现当代绘画的语境下,大理石粉、沥青、土质材料、油彩、沙子、铁屑、铅皮、稻草、树枝等等更多的材料开始运用到画面,随着越来越多的材料混人到画面并被充分利用起来,材料开始逐渐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出现,寻求着自身本体的一种表达和述说方式。绘画者采用的创作方式也开始多样化,拼贴、综合材料、装置、影像等艺术形式变成了关注材料语言的艺术创作者的主要表现手段。材料开始转变为了画面的主体语言。正如刘晓纯所说:“在古典艺术中,比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中,颜料、水、胶、笔、墙壁乃至涂色、勾线的工具、材料、色、线、点、面、体、光、空间、结构又是塑造人和物的手段、人与物又是为组成故事服务的,故事又是为宗教教义服务的。媒介物质在这里是手段的手段,‘仆从’的‘仆从’。经过近现代艺术的一系列变革,‘主人’的‘主人’一层层退位,‘仆从’的‘仆从’一步步升格。媒介物质终于在当代艺术中从‘仆从’上升为‘主人’。”“在材料的利用中,随着混人的材料越来越复杂和新材料越来越多地被起用,媒介物质一步步自主自立,从艺术语言的辅助手段上升为艺术语言本身,这里最重要的是生命与物质材料的对话,思想与材料物质的交流,这种对话和交流最终留下的是注人了生命和思想的物质痕迹”。当物质材料广泛运用到绘画中所形成的语汇就变得极为广泛且多变,当物质材料完成了从为画面形体塑造服务到主体语言的角色转换时,其内涵便出现了多义性,从而完成了从物质到精神的超越。

2材料作为主体语言运用到画面,是利用材料本身所具备的物质和文化属性来实现的

任何的物质材料本身都具备两种特性。一是材料本身具备其作为物的“表情”,也就是物质本身的材质感,材料首先就是通过自身的材质“表情”作主体语言参与到画面的组构上的。二是材料同时也具备其作为存在而具备的文化积淀。材料在存在的过程中必然会融合历史为它所赋予的文化内涵。木头、土、乳蜡、油脂具备的是暖性特质;钢铁、水泥、玻璃具备的是冷性特征;斑驳的铁锈和枯黄的稻草代表的是破败,国画书法所用的材料载体宣纸在经历了千年的沉积,其本身就成了中国东方传统文化的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之一……,这些都是材料本身所具有的一定的文化指向。材料正是依托其本身的“物”性和所承载的文化内质与绘画者赋予的精神相结合,才实现着物质材料与精神的穿越与渗透。在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基弗和他的老师博伊斯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觉到材料语言所带来的这种材料与精神的完美融合。基弗作为二战后崛起的德国艺术家,他对战后所造成的破坏和伤害有着极为深刻的感触。干裂的泥土、残破的废墟、荒芜的大地充满着他那巨大的作品中。在材料运用上,他把钢铁、铅、沥青、油彩、油墨、沙土、丙烯、稻草、水泥等等材料综合运用的画面,材料在画面上反复堆砌,让观者在视觉上就能感觉到画面物质的重量感和可触摸感。在他的作品《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中,基弗用腐蚀过的铅皮制作成一部部敞开的巨大书籍陈列在两个高大的书架上,他通过把材料进行重新制作和组合,同时保留着材料的符号特性,通过物质材料在视觉上所产生的喻示来描述着德国的历史和磨难。博伊斯是基弗的老师,他用毛毡和油脂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毛毡和油脂本身就具有暖性的特征,在作品《动物脂》中,博伊斯正是利用这种材料物性特征来完成他的艺术构想,实现着材料的艺术性话语转变。我国画家朱进在他的《时光》系列作品中,运用五色土、黄色土、褐色土质材料来进行艺术创作。由于土质材料本身就因为人和土的亲密关系而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量,他正是利用土质材料这种物质属性和亲和力来实现着自己的艺术诉求,来拉近作品和观看者之间的距离。在画面上,土质材料所独具的物质表情和文化内质成了画面的主体语汇,画面的形象倒是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观看者面对画面所产生的内心触动几乎都来自于这些涂抹、堆彻、龟裂在画面上黄褐色土料。从众多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材料的介人已经为绘画者实现其独特的绘画语言打开了一扇更为宽阔的门,同时也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段。

3材料语言在绘画中的这种语义转变是有着自身的表述特征的

文艺先进个人事迹材料篇6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kasatina”为你整理了这篇开展王玉校长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工作汇报材料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开展王玉校长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工作汇报材料

2021年1月26日,贵阳市南明小学副校长、从江县丙妹镇大歹小学第一校长王玉因病抢救无效逝世,享年48岁,用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2月3日,中共从江县委、从江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全县广泛开展向王玉同志学习活动。为做好王玉校长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工作,从江县结合实际,按照“六个一”开展系列宣传报道工作。

一是开展一批典型事迹宣传报道。把王玉校长支教帮扶病逝的典型故事作为宣传从江脱贫故事、讲述从江战贫感人事迹、传递从江扶贫正能量的重点任务,积极对接省委宣传部和州委宣传部,主动对接央级媒体和省州媒体,精心策划做好系列宣传报道,先后在《贵州日报》《贵州新闻联播》《新华网》《中国教育报》《黔东南日报》《黔东南新闻联播》等媒体宣传报道,加强正面宣传,打造先进典型。

二是开展一场先进事迹报告会。为扩大宣传教育效果,拟定在全县“两会”期间举办一场王玉校长先进事迹报告会,安排贵阳市南明小学校长曹凤英、贵阳市南明小学支教教师赵发勇、省纪委驻大歹村扶贫干部林思宇、从江县大歹小学校长王绍东等作先进事迹报告,精心准备事迹报告稿,确保宣传教育效果。

三是开展一系列感恩感师宣传教育活动。由县教育工委和县教科局谋划安排“七个一”系列活动,即:一是开展一场先进事迹报告会、二是开展一次专题研讨会、三是组织一次师德师风演讲活动、四是开展一次宣讲活动、五是组织一次主题班会、六是绘制一次手抄报、七是树立一块感恩墙。各中小学校在春季开学后,组织全体教职工深入学习王玉校长先进事迹,学习她以爱育爱、潜心育人的大爱精神,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情系苗乡、献身教育的奉献精神,矢志不渝、忘我工作的担当精神。全面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开展感恩感师活动,引导广大教师投身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乡村教育质量。

四是编撰一部舞台剧目。由县文旅局和县艺术团牵头,以王玉校长患癌康复后到深度贫困山区大歹村支教先进典型事迹为原型,编撰一部多语言版本的舞台剧目,以情景舞台剧等文艺创作方式进行展演,作为大歹景区定时表演内容之一,丰富文化旅游业态,助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文艺先进个人事迹材料篇7

我们都是中原工学院教师,有幸承担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选题油画《焦裕禄》的创作任务。自2006年申请《县委书记的好榜样》选题的创作任务起至今,经过收集与研究创作素材,深入生活,构思和绘制,总共已将近3年。3年来,创作组始终在焦裕禄精神的感召下努力工作。油画《焦裕禄》的创作过程,既是我们为弘扬焦裕禄精神所做的艺术实践的历程,也是我们学习焦裕禄精神,用焦裕禄精神充实和激励自身的历程。

2005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正式启动,美术创作由国家组织实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其规格之高,规模之大,都前所未有的。这项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文化工程旨在展示国家形象,振奋民族精神。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办公室的共100余个选题,题材范围为鸦片战争以来我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被列入选题目录。我们的创作方案通过了多轮评审。在2007年初,创作组进入初选作者名单。我们认真领会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专家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深入生活,深化对选题内涵的理解,反复地对草图进行修改完善。在2007年5月正式签约承担了这项由国家下达的油画《焦裕禄》的创作任务,目前已进入正稿绘制阶段。

自长篇通讯报道《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发表后,从1964年到1966年的上半年,我国的美术家们曾以巨大的热情创作以焦裕禄的事迹为题材的美术作品。当年以焦裕禄为题材的美术作品的产生,既有来自有组织的创作活动,如筹办大型的焦裕禄专题展览,先后有兰考县焦裕禄纪念馆(1965年)和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焦裕禄专题展览(未展出,1966年),都集中了当时规格最高的美术创作队伍开展创作活动。此外,还有全国和各地文化主管部门和文艺团体主持的美术作品展览所组织的焦裕禄题材的作品,中央和地方的报纸杂志和各地美术出版社的专题约稿等。作品形式有中国画、油画、雕塑、版画、宣传画、连环画、插图等。可以说是全国各个行当的美术工作者都动起来了。此后,这一题材的美术创作受到“”的干扰而被冷落。“”前夕曾经有过焦裕禄题材美术创作的高潮,其间产生了不少这一题材的好作品,对传播焦裕禄的事迹和他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年的美术家们在短期内完成的这些作品,有许多方面值得今天的我们借鉴。首先,是创作者的情感。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是使艺术作品产生感人力量的先决条件。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尤其是英雄人物形象尤为重要。

在1966年“”中,由于“造反派”认为领导筹办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焦裕禄事迹展览的是“砸三旧”的对象:、文化部和北京市委。在一些政治野心家的导演下,“红卫兵”以“干扰”、“干扰路线斗争的大方向”为由,封掉了北京、兰考两地正在展出和筹办中的焦裕禄事迹展览。在动乱中,大量已经完成和接近完成的以焦裕禄为题材的美术作品原作已下落不明。在我们为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焦裕禄选题作图文资料调研时,接触到当年的美术作品主要是曾经刊载在报刊上的作品。

从一些回忆文章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当年的作者们对焦裕禄的敬仰之情,在他们的心目中,焦裕禄是最纯粹的共产党人,是那个时代的民族英雄。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是使艺术作品产生感人的力量的先决条件。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尤其是英雄人物形象尤为重要。当年为焦裕禄题材创作美术作品,曾组织了有较大规模的美术作者队伍。他们的第一件事是到兰考深入生活。在焦书记工作过的地方,他们从基层的干部群众中了解到的是鲜活的焦书记的形象,感受到的是兰考人民对焦书记的信赖与怀念之情。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他们收集形象素材的方式。他们是通过现场速写获得第一手的形象素材的。有的作者,如参加过这一活动的鲁迅美术学院李泽浩教授,至今仍保存着他当年在兰考所作的大量的农民和农村环境的现场写生,包括焦书记深入基层时曾与饲养员同吃同住的牲口棚及饲养员肖大爷的速写。老一代美术家对焦裕禄题材的创作热情和深入生活的创作方式是不会随着岁月的推移而过时的。

当年焦裕禄题材的美术创作也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较明显的是因为赶时间而使一些作品在艺术上相对地显得有些粗糙。也有一些作品存在政治标签式的简单化倾向,如为了表现焦裕禄是的好学生,就画焦裕禄手握毛选迎风前进。我们今天应该历史地看待这些问题,不能因此而从整体上怀疑当年焦裕禄题材美术创作的积极意义。当时的艺术家不可能像今天的我们,能从执政为民,科学发展观和解放生产力的角度来理解和表现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题材的美术创作的起起落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从“”前夕至今的政治动向和文艺导向。在“”的文化专制施虐时,焦裕禄题材的美术创作被压制甚至被扼杀,但焦裕禄作为共产党人榜样的光辉终究是“”阻挡不住的。2006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办公室经中央办公厅同意选题目录,把《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列入国家历史题材美术创作选题,肯定了焦裕禄和他的事迹曾经对我国历史发生过的重大影响。由国家主持焦裕禄选题的历史画创作,反映了党和政府对焦裕禄的高度评价,是凝聚党心民心之举,是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推动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加强党性修养,树立良好作风,促进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

焦裕禄的心里总装着党和人民,他把自己的工作和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兴亡联系在一起。他作为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永远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我们在完成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油画《焦裕禄》的过程中,在思考焦裕禄精神本质的同时,也启示我们思考当代美术家的责任和使命。

改革开放以来,艺术家有了更大的自我个性发展的空间,各种艺术样式与风格流派争相竞艳。但是当代的美术家在强调自我的时候,不要淡忘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淡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审美需求。应该注意的是,在试图把中国美术“与西方体系接轨”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是西方的艺术殖民。一段时间内,反映我们民族奋斗精神和奋斗历史的重大题材曾有被冷落的倾向,便是一个危险的征候。我们的美术事业需要有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本体的价值体系和文化立场,要把美术家的自我发展融入于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复兴的伟大目标之中。美术的任务不只是艺术家的自我陶醉和满足少数人的闲情逸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更多的美术家投身于建设先进文化的宏伟事业,致力于表现中国人民的伟大业绩,歌颂我们民族的英雄和他们的战斗史诗,创作出具有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激发奋斗热情的作品。当代的中国美术家应该向焦裕禄同志学习,首先要学习他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品质,牢记国家和民族赋予美术家的文化使命。

河南是焦裕禄工作过并最终为之献身的地方,焦裕禄最感人的事迹和最重要的精神思想都产生在河南的兰考县。美术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样式不可替代的。历史画、历史雕塑在表现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方面,有其独到的视觉和心理效应的优势。发挥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特长,表现国家历史的大事,创作以焦裕禄为主题的美术作品,传播焦裕禄的光辉事迹,弘扬焦裕禄精神,是我们河南美术家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感是我们创作油画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选题油画《焦裕禄》的动力,而准确地领会选题内涵是做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首要条件。如何调动绘画元素准确地把握焦裕禄这个选题的精神内涵,反映历史真实,如何对待当代社会对特定历史人物的感受,作为当代的美术家,创作组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油画《焦裕禄》。从最初草图到最后定稿,作品构图经历了数次重大变体。每次都与我们认识的深化相关。

有关焦裕禄的报告文学、回忆录等文字资料对人物和事件做了全方位的展开,前期大量的案头工作有助于我们切入工作。然而,单纯依靠文字资料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搜集与研究文献素材,只是前期创作中的一个环节。历史画不是史料文字的绘画版本,更重要的是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真实,也不仅仅是情节和场景的真实。历史题材的创作构思还要求作者有足够的情感积累。到焦裕禄工作过的地方深入生活,以艺术家特有的敏感,在实地获取情感氛围的真实体验,是一项与搜集可视素材同样重要的工作任务。我们这样做也是受到了焦裕禄同志注重调查研究的精神的感召。在实践中,我们的体会是,这样才能使视觉心理得到触发,使视觉联想走向活跃,从而使《焦裕禄》选题的内涵得到形象化和情感化的体现。我们油画《焦裕禄》创作组自2006年起,共78次深入到兰考农村体验生活,访问当地的干部群众,收集创作素材,征求当地农民对我们所做的草图的意见,还参加了农村的植树造林劳动。

在当今的兰考,想要寻找60年代初焦裕禄刚到那里工作时悲凉的乡野景貌,想要寻找一块盐碱地、一个光秃的沙丘,已不再可能。画面的环境素材找不到了,人们的精神状态、衣着打扮,也和当初大不相同了。然而,焦裕禄的意义并没有随着往日那片荒芜的土地一同逝去。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在今天的兰考,有一样东西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乡亲们对焦书记的深厚情感。听说我们要画焦书记的事迹,当地的农民都十分热情,他们争着给画家当模特。当我们提出付给这些农民模特报酬时,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肯接受。他们说:“要不是我们得了焦书记的益,哪有今天?!”我们带着草图照片到兰考深入生活时,请焦裕禄的亲属及乡亲们对草图评头品足,他们积极地给画稿提意见出主意,使我们深受感动。我们在兰考找到的不只是画面需要的具体形象和动态素材,更是焦裕禄这个人物的党性光辉和人格魅力。这也让我们认识到要画好焦裕禄,就先要经得起兰考人民的评价。

在2007年初通过的初选稿中,我们着力表达了焦裕禄的历史事迹,画面场景广阔,人物众多。画面左侧的近景表现焦裕禄带领群众深挖黏土,封盖沙丘的事迹;画面右侧的前景,描绘了人们种植泡桐,以林网防风固沙的场面,这些就是当年被焦裕禄称为“扎针”和“贴膏药”的措施。画面的远景还表现了人们挖排涝沟、治理盐碱的场景。焦裕禄最被人们称颂的治理“三害”的事迹都被综合在画面之中了。

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文艺创作不能游离于历史事件。油画《焦裕禄》构思的切入是不能脱离“上个世纪60年代初和‘兰考’”这特定的历史年代和环境,不能脱离具体的情节的,但它的终极目标是在历史背景中创造凝炼和感人的艺术形象。初选评审结束之后,我们对初选稿进行了重新审视,觉得人物还不够突出,画面还不够感人。我们反复思考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关系,思考以焦裕禄为主题的历史画如何避免使人物淹没在叙事之中。我们在兰考深入生活,最真切和最强烈的感受是人们对焦书记的深厚情感。焦裕禄是一块丰碑,是一块镌刻在兰考人民心中的丰碑,只有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个层面上,才能更深刻地挖掘和表现人物的内涵。

焦裕禄同志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这句名言同样适合于指导我们的艺术创作。历史画创作也存在如何以亲身的调查研究为决策依据,如何创新工作的课题。随着党的执政观的发展,对焦裕禄精神在认识上也有了新的发展,认识更完整更准确了。这就要求我们在以绘画形象诠释焦裕禄精神时有新的作为。只有这样,才能从作品内涵与作品形式的双重层面上避免与已有的焦裕禄题材美术作品雷同。

创作组曾参加过兰考的春季植树活动。当看到植树的农民用手举、肩扛、车推等形式,把树苗运向另一块田地时,我们被天地间人群和树苗的剪影震撼了。我们直觉地把这组图像和40多年前这块土地上的人和事联系起来。这是综合了人物和环境,综合了动势和情感的图像。虽然只是一个劳作的片断,却可以发展出以一当十的画面。画稿中,人们肩扛的树苗形成相互交错的线条,让人联系到革命战争年代中将士们的进军景象。虽然这里没有敌人也没有刀枪,却在和自然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抗争,他们的勇气并不亚于战士的豪情。树干、树根和人的相互呼应,产生出强烈的视觉刺激,衍生出深刻象征内涵――焦书记是扎根于人民的干部。

有了清醒的认识,我们反复斟酌,下决心改动原有的方案,几乎了原有的初选稿。新构图中的人物活动集中为人们在焦书记的带领下扛着树苗走向沙荒的场景,人物中包含有焦裕禄的朋友老农民和林业技术员。画面人数虽然减少了,但情节更集中了,情感更醇厚了,焦裕禄的形象也更有感染力了。2007年5月,调整后的油画《焦裕禄》方案报送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办公室审查,成为该选题的定稿。

文艺先进个人事迹材料篇8

事件经过

2000年,喜欢书画艺术品的W先生灵机一动,想投资书画赚点钱。于是,他到银行贷了几十万元的款,首先按照报纸和其他媒体的介绍,专程到湖南某著名纪念馆,找到该馆名家字画中心的L先生。在L先生的陪同下,W先生看中了一套齐白石的作品。L先生对此大加赞赏,他告诉w先生,这套作品是齐白石的早期原作,为馆藏调拨的展销品。后来,L先生亲自把画送到W先生家,W先生收到画后付了全款28万元。买到了满意的名人画作,让W先生心花怒放、信心倍增。在得意之时,W先生又通过一份部级报纸上所刊登的广告,购买了湘潭市城正街某厂Y先生提供的一套齐白石早期人物画,付画款39350元。贷的款花完了,急燥、激动的心也平静了下来,再看花几十万元买的这些齐白石画作时,发现了一些疑点,于是,他携画进京,请专家帮助鉴定真伪。在得知所购画作全系伪作后,愤怒的W先生将两位卖画人告上了法庭。

鉴定书揭秘

2001年11月,北京首都博物馆中润文物鉴定中心接受山东省W县人民法院的委托,根据该中心文物艺术品鉴定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本着客观、独立、公正、科学的原则,按照文物鉴定评估的一般公认办法,对送鉴人W先生所送的齐白石《群仙图》(132×71cm)、《八仙人物图》(149×63cm)、《天皇像》(177×77cm)、《曾广铨像》(88×50cm)、《人物影像》2件(113×56.5cm)、《工笔人物画》4件(166×68cm)共10件设色纸本画作,由该中心文物艺术品鉴定专家按照必要的程序和规定,对委托鉴定的作品进行了研究考证,最后出具了《鉴定〈齐白石人物画作品〉评估报告书》(北京中润[2001]鉴评报字第8号)。

北京首都博物馆中润文物鉴定中心的专家们依据有关文物鉴定资料,经过反复研究考证、综合分析,最后得出结论:齐白石的《群仙图》、《八仙人物图》、《天皇像》和《工笔人物画》7件作品的创作年代为晚清――民国年间,是民间常画的神像题材;根据绘画风格及笔法,专家们认定为民间艺人所做,而非齐白石大师所绘。7件画作的印章均为仿制,印色油迹与此作品的年代不符;现存齐白石绘画资料中未发现此类绘画题材。因此,专家们断定以上7件作品均为伪品(赝品)。齐白石的《曾广铨像》、《人物影像》(2件)共3件作品应为家族先辈影像题材,根据其绘画风格和艺术手法考证,这3件作品绘画手法差,功力极为低劣,并非出自齐白石大师之手。这3件作品画面所盖印章在《中国书画印鉴款识》和其他印鉴资料及齐白石款识印鉴中未曾用过,因此断定,3幅画作上的印章为伪刻。根据以上内容综合考证,这3幅画作均为伪品(赝品)。参考当时现行文物艺术品价格,还有古玩市场、文物商店、拍卖市场同类或近似作品价格,根据仿制年代、艺术手法及水平的高低,经过专家综合评议,送请鉴定的10件画作总估价为人民币5000-8000元(有效期为2001年11月――2002年11月)。

花了30多万元买到的“名家画作”不值1万元,这个教训不可谓不大。w先生的受骗经历告诉我们,在任何地方买东西时,不要被场地环境、现场气氛所迷惑,不能盲目迷信任何单位或个人头上的某种招牌;买重大艺术品时,一定要请专家帮忙把关,以免问题发生以后引来无限烦恼。

齐白石《黎夫人像》真迹

此件作品是白石老人约1895年为黎夫人所绘,为白石老人早期人物肖像画作品。款识、印鉴是白石老人86岁时题记并钤印。这件作品从绘画技法、功力、着色等方面考证,其绘画技法纯熟,人物造型准确,线条自然、舒畅,神态表情自然;在整个画面着色上,给人一种透亮之感,与其他仿品的绘画技法及用色形成鲜明的对比。

齐白石《群仙图》、《八仙人物图》、《天皇像》、《工笔人物画》(4件)共7件赝品

1、以上7件作品的创作年代为晚清――民国年间,是民间常画的神像题材;根据绘画风格及笔法考证,均为民间艺人所作,而非齐白石大师所绘。

2、以上7件作品画面所钤盖白石印鉴均为仿制,印章刀法功力极为低劣,所刻字型线条软弱,且印章的印色油迹与作品创作年代不符。

3、以上7件作品画面内容在现存齐白石绘画资料中及文章记述中都未见此类绘画题材。

4、因此,根据以上几各方面综合分析考证,最后认定这7件作品均为赝品。

齐白石《曾广铨像》、《人物影像》3件赝品

1、在齐白石早期作品中(26-35岁),为养家得少许报酬,在老家湖南曾画过肖像画,但以上这3件人物肖像画从绘画风格、笔法、功力、着色及创作年代考证,与齐白石早期肖像人物画的真迹作品绘画技法相差甚远。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