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生态农业可行性报告8篇

时间:2022-09-07 20:53:20

生态农业可行性报告

生态农业可行性报告篇1

一、项目概要

该项目由×市×区财政局申报,×区×镇×村组织实施,农业生态旅游园区座落在×镇×村,新扩建2,460亩,建设时间从XX年9月开始,于XX年9月结束,时限3年。

主要建设内容:

1、鲜果采摘区扩建1500亩;

2、鲜花温室基地建设花卉日光温室70栋,到XX年末达到180栋,占地500亩;

3、开发历史遗迹区-日本碑和俄国坟,占地200亩;

4、鲜花观赏基地建设花卉日光温室40栋,新奇花卉品种达到20余种;

5、建设占地160亩的水上娱乐垂釣区,开发水面50亩;

6、建设占地110亩的森林浴场一处;

7、农事实践基地建设日光温室50栋;

8、建设200亩葡萄园,建日光温室50栋;规划100亩,作为新品种水果实验基地;

9、别墅渡假区建设别墅30栋;

10、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主要是园区建柏油路、水泥路、田间作业道、整治田间排水沟、引水上山及治河、水电配套、绿化美化等工作;

1

1、水产、花卉、果树、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1

2、无公害农产品检测室的建设。

该项目总投入资金7,473万元,其中农民投入2,535万元,招商引资2,774.3万元,村集体投入563.7万元,市区财政自筹480万元,申请国家财政投入960万元。

二、背景分析

该园区位于×市东北部,距市中心12公里,邻近机场、港口、火车站及丹大、沈丹高速公路起点,三维交通十分便利。园区距鸭绿江断桥12公里,距虎山长城10公里,距河口度假区50公里,能增加丹东沿江旅游的景点,园区内青山绿水,山水相映,既有日俄战争遗址——日本碑和俄国坟,又有远销俄罗斯、黑龙江等国家和地区的无公害水果——燕红桃和寒富苹果;可以说,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人文景观,发展迅猛的无公害水果、蔬菜、花卉、水产品,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奠定了坚定基础。

×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虎山长城、鸭绿江,已成为丹东的代名词;燕红桃、寒富苹果已走出国门;×杜鹃花誉满全球;以鸭绿江公鱼为代表的水产品畅销全国。

园区扩建后,在向世人展示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的同时,重点展示园艺型农业、示范性农业、观光型农业。成立×市生态农业旅游协会,负责生态农业旅游市场的开发,把园区与鸭绿江断桥、虎山长城、河口渡假区连接起来,扩大园区知名度和影响力,使丹东旅游业内容更加丰富。

三、需求分析

1、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都市农业的大力发展,园艺型农业、示范型农业、观光型农业将是今后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果农、菜农、花农的科技水平逐渐提高,无公害水果、蔬菜、花卉、水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环节中的难题逐步得到解决,现在丹东水果产量在30万吨左右,水产品产量22.7万吨,无公害蔬菜产量3万吨左右,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有必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每年×市杜鹃花生产总量在1亿株左右,商品量在1,000万株以上,占全国杜鹃花商品量的25%,每年到×游客达280万人次,旅游产业渐成规模,有必要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园区建成后,将带动发展果树面积8000亩,水果商品量达到8000吨以上;水产品养殖水面1000亩,商品量可达500吨;无公害蔬菜10000亩,商品量30000吨;花卉面积7000亩,商品量3500万株左右。

2、社会需求

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乡发展格局正逐步向“以城带乡,城中有乡,乡中有城,城郊一体化”的方向迈进,这就要求城郊农业要为市民提供旅游休闲娱乐场所;要为市民提供无污染、无公害的新鲜水果、蔬菜、花卉和特种鲜活或观赏用农产品;要为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供场地;要为城区建设提供合理的绿色空间,改善都市生态条件,美化都市环境;要为农民致富奔小康提供载体。

3、生态改善

该园区扩建完成后,植被状况良好,具有水资源涵养保护、调节气候、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达到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的生态效果。

4、经济发展

园区扩建完成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将大幅度提高,科技示范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旅游产业的内容将更加丰富,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5000人,带动果农增加收入 1400万元;花农增加收入5600万元;渔民增加收入300万元;菜农增加收入XX万元;将吸引社会闲置资金1000万元投入到农业、旅游业发展中,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增加产值1800万元。

四、条件分析

1、资源条件

×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旅游资源丰富,软环境建设正在向国际化方向迈进,与国际接轨;无公害水果燕红桃、寒富苹果等已远销俄罗斯等国家,农业的出口创汇能力正逐步提高;鸭绿江水系特有的品质,使其水产品畅销海内外;花卉品种丰富,适宜的温度、丰富的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已被广大干部和群众所接受,并越来越被重视。果农、花农、菜农、渔民群体大,农业绿色证书持有率逐年加大,技术含量逐年提高。

2、原材料条件

日光温室等基础建设材料可就地取材加工,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仪可国内外采购,项目发展不会受到原材料的限制。

3、交通运输

距边境口岸鸭绿江断桥12公里,距×机场20公里,距大东港35公里,距丹东火车站12公里,距沈丹、丹大高速公路17公里。

4、经营管理能力及技术情况

×镇×村委会成立农业生态旅游园区管理委员会,负责日常服务协调工作。水果、蔬菜、水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由无公害农产品协会负责;花卉的生产、加工、销售由花卉协会负责;旅游市场的开发及对外宣传工作,由农业生态旅游协会负责。广泛聘请省内外专家为技术顾问,成立区级无公害农产品科学研究所,负责新品种选育和新技术开发推广。

五、方案设计

1、目标

①、园区扩建2,460亩,到XX年全区果树面积发展到10000亩,花卉面积发展到7000亩,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10000亩,水产养殖水面达到1000亩;

②、水、电、河、路配套环境优化;

③、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体系完善,自我检测能力增强;

⑤、该园区年产水果9000吨,花卉300万株,水产品100吨,无公害蔬菜XX吨,发展成为全国效益最好的农业生态旅游园区,该园区扩建部分,年产值可达8000万元,年纯收入1870万元,年上缴税金100万元。

2、实施地点和范围

地点:建于×省×市×区×镇×村7000亩山峦、耕地内。园区位于×市东北郊区,距市中心12公里,园区内耕地平坦,果树茂盛,自然环境优美,无城市和工业污染,有郊线班车路经该园区,临近沈丹、丹大高速公路,直通港口、飞机场、火车站,交通十分便利。

3、实施内容

园区内:①、鲜果采摘区扩建标准果园1500亩;②、鲜花温室基地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70栋;③、开发日俄战争遗址——日本碑和俄国坟;④、鲜花观赏基地建高标准日光温室40栋;⑤、建设水上娱乐垂钓区和森林浴场各一处;⑥、农事实践基地、葡萄园各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50栋;⑦、别墅度假区建设别墅30栋;⑧、建设无公害农产品检测室200平方米,综合服务楼3000㎡;⑨、引进新品种、新技术50种、40项;⑩、基础配套设施:修柏油路6.8万平方米,水泥路11.1万平方米,硬化田间作业道6万平方米,田间排水沟护坡4万延长米,绿化美化2.92万延长米,治河三条浆砌石护坡1万延长米,修建农用桥8座,铁索吊桥一座,打机电井500眼,提水站50个,蓄水池50个,室外给排水管网各1.2万延长米。

4、实施计划

园区建设从XX年9月—XX年9月。完成扩建果园1500亩;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210栋、别墅30栋;完成引水上山工程及治河工程;完成柏油路、水泥路、田间作业道、田间排水沟的整治任务;完成森林浴场、水上娱乐垂钓区和综合服务楼的建设任务;完善宣传网络;引进和应用新品种50种、新技术40项。

5、支持环节

①、50个新品种、40项新技术的引进应用资金;

②、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仪器配套资金;

③、公用基础设施配套资金。

6、组织落实

园区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由分管区长负责,财政、农业、城建等部门负责项目的技术指导和检查监督,并负责制订园区实施方案,×镇×村委会具体实施。聘请中国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农科院、×市风景旅游局等十名专家为技术顾问,成立专家科技指导组;园区组织建设,管理协调服务由管委会负责,对外宣传由农业生态旅游协会负责,生产、经营由花卉协会和无公害农产品协会负责,国家投资的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公开招标,设备、仪器购买实行政府采购。

六、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

产品成本

项目投入运行后年总生产成本 850 万元。

投资估算

示范基地项目总投资 7473 万元。

产品利润销售税金

项目投产后,年增加收入 2820 万元,年上缴税金 100 万元,税后利润 1870 万元。

财务效益分析

投资回收期限

静态投资回收期 4 年,动态投资回收期 6 年(含建设期)。

投资的利润率

25.02%

财务净现值

财务净现值 npv = 4 , 759 万元(计算期 11 年,其中:建设期 1 年,生产期 10 年,折现率按 8% 计算)。

财务内部报酬率

irr = 21.82%

国民经济效益分析

基本评价指标

项目扩建投产后,可带动农民发展花卉生产 7000 亩,果树 8000 亩,无公害蔬菜 10000 亩,水产品养殖水面 1000 亩,农民增收 9300 万元。

就业效果

直接、间接解决 5000 个农民就业,同时可带动 23000 人发展同类产业。

农民增收

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 XX 元。

对财政的贡献

财政年收入增加 500 万元。

投资盈亏

以产量表述的盈亏平衡点为估算产量的 30.14% ,表明项目有较好的资金回收能力。

风险分析

项目中产品的价格和产量相对比较稳定,表明项目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七、项目资金筹措(单位:万元)

预算筹措渠道

一、财政投入

1600.00

1 、申请中央财政补助

800.00

2 、省级财政投入

320.00

3 、市地财政投入

320.00

4 、县级财政投入

160.00

二、项目单位投入

3,098.7

三、银行贷款

四、其它资金投入

2,774.3

预算投资总额

7,473

八、项目投资估算(单位:万元)

项目预算明细

预算金额

合 计

7 , 473

新品种引进费

50.00

50 个品种

新技术引进费

40.00

40 项

专家活动经费

10.00

国家和省十名专家

柏油路

306.00

公用部分

水泥路

621.6

公用部分

绿化美化

41.2

29 , 200 延长米及森林浴场植被 110 亩

引水上山

719.00

机电井 500 眼,提水站 50 个,蓄水池 50 个及配套电缆管道

治河架桥

259.00

治理河道 3 条,架桥 9 座,(含水上娱乐垂釣区铁索吊桥一座)

田间排水沟水泥板护坡

156.00

40 , 000 延长米

硬化田间作业道

72.00

60 , 000 平方米

场地平整

33.00

别墅渡假区运土方 30 , 000 立方米

无公害农产品检测室

17.00

公用部分,含主体建设及仪器设备、运输费用。

30 栋别墅主体及配套设施

1 , 239.38

含室外给、排水管网,自来水、照明电、动力电。

凉亭

10.00

10 座

果园扩建

1 , 050.00

农民自筹

210 栋高标准日光温室

2 , 100.00

农民自筹、招商引资

综合服务楼

270.00

3 , 000 平方米,公用部分,招商引资

60 座休闲屋

216.00

招商引资

6 座水上木屋

12.00

招商引资

人工湖

240.82

招商引资

向国家缴纳的费用

10.00

九、结论

根据以上研究成果,项目投产后,年增加收入2,870万元,并通过示范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引导和带动周边农民发展花卉、果树、水产养殖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可有力地推动我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项目区位于×市近郊,距市中心12公里,项目投产后,在发展水果、蔬菜、水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的同时,还可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旅游观光服务项目,随着×市对外开放工作的进一步发展,项目在旅游观光服务方面将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生态农业可行性报告篇2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概要

该项目由×市×区财政局申报,×区×镇×村组织实施,农业生态旅游园区座落在×镇×村,新扩建2,460亩,建设时间从2005年9月开始,于2008年9月结束,时限3年。

主要建设内容:

1、鲜果采摘区扩建1500亩;

2、鲜花温室基地建设花卉日光温室70栋,到2008年末达到180栋,占地500亩;

3、开发历史遗迹区-日本碑和俄国坟,占地200亩;

4、鲜花观赏基地建设花卉日光温室40栋,新奇花卉品种达到20余种;

5、建设占地160亩的水上娱乐垂釣区,开发水面50亩;

6、建设占地110亩的森林浴场一处;

7、农事实践基地建设日光温室50栋;

8、建设200亩葡萄园,建日光温室50栋;规划100亩,作为新品种水果实验基地;

9、别墅渡假区建设别墅30栋;

10、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主要是园区建柏油路、水泥路、田间作业道、整治田间排水沟、引水上山及治河、水电配套、绿化美化等工作;

11、水产、花卉、果树、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12、无公害农产品检测室的建设。

该项目总投入资金7,473万元,其中农民投入2,535万元,招商引资2,774.3万元,村集体投入563.7万元,市区财政自筹480万元,申请国家财政投入960万元。

二、背景分析

该园区位于×市东北部,距市中心12公里,邻近机场、港口、火车站及丹大、沈丹高速公路起点,三维交通十分便利。园区距鸭绿江断桥12公里,距虎山长城10公里,距河口度假区50公里,能增加丹东沿江旅游的景点,园区内青山绿水,山水相映,既有日俄战争遗址——日本碑和俄国坟,又有远销俄罗斯、黑龙江等国家和地区的无公害水果——燕红桃和寒富苹果;可以说,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人文景观,发展迅猛的无公害水果、蔬菜、花卉、水产品,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奠定了坚定基础。

×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虎山长城、鸭绿江,已成为丹东的代名词;燕红桃、寒富苹果已走出国门;×杜鹃花誉满全球;以鸭绿江公鱼为代表的水产品畅销全国。

园区扩建后,在向世人展示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的同时,重点展示园艺型农业、示范性农业、观光型农业。成立×市生态农业旅游协会,负责生态农业旅游市场的开发,把园区与鸭绿江断桥、虎山长城、河口渡假区连接起来,扩大园区知名度和影响力,使丹东旅游业内容更加丰富。

三、需求分析

1、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都市农业的大力发展,园艺型农业、示范型农业、观光型农业将是今后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果农、菜农、花农的科技水平逐渐提高,无公害水果、蔬菜、花卉、水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环节中的难题逐步得到解决,现在丹东水果产量在30万吨左右,水产品产量22.7万吨,无公害蔬菜产量3万吨左右,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有必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每年×市杜鹃花生产总量在1亿株左右,商品量在1,000万株以上,占全国杜鹃花商品量的25%,每年到×游客达280万人次,旅游产业渐成规模,有必要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园区建成后,将带动发展果树面积8000亩,水果商品量达到8000吨以上;水产品养殖水面1000亩,商品量可达500吨;无公害蔬菜10000亩,商品量30000吨;花卉面积7000亩,商品量3500万株左右。

2、社会需求

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乡发展格局正逐步向“以城带乡,城中有乡,乡中有城,城郊一体化”的方向迈进,这就要求城郊农业要为市民提供旅游休闲娱乐场所;要为市民提供无污染、无公害的新鲜水果、蔬菜、花卉和特种鲜活或观赏用农产品;要为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供场地;要为城区建设提供合理的绿色空间,改善都市生态条件,美化都市环境;要为农民致富奔小康提供载体。版权所有

3、生态改善

该园区扩建完成后,植被状况良好,具有水资源涵养保护、调节气候、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达到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的生态效果。

4、经济发展

园区扩建完成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将大幅度提高,科技示范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旅游产业的内容将更加丰富,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5000人,带动果农增加收入1400万元;花农增加收入5600万元;渔民增加收入300万元;菜农增加收入2000万元;将吸引社会闲置资金1000万元投入到农业、旅游业发展中,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增加产值1800万元。

四、条件分析

1、资源条件

×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旅游资源丰富,软环境建设正在向国际化方向迈进,与国际接轨;无公害水果燕红桃、寒富苹果等已远销俄罗斯等国家,农业的出口创汇能力正逐步提高;鸭绿江水系特有的品质,使其水产品畅销海内外;花卉品种丰富,适宜的温度、丰富的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已被广大干部和群众所接受,并越来越被重视。果农、花农、菜农、渔民群体大,农业绿色证书持有率逐年加大,技术含量逐年提高。

2、原材料条件

日光温室等基础建设材料可就地取材加工,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仪可国内外采购,项目发展不会受到原材料的限制。

3、交通运输

距边境口岸鸭绿江断桥12公里,距×机场20公里,距大东港35公里,距丹东火车站12公里,距沈丹、丹大高速公路17公里。

4、经营管理能力及技术情况

×镇×村委会成立农业生态旅游园版权所有区管理委员会,负责日常服务协调工作。水果、蔬菜、水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由无公害农产品协会负责;花卉的生产、加工、销售由花卉协会负责;旅游市场的开发及对外宣传工作,由农业生态旅游协会负责。广泛聘请省内外专家为技术顾问,成立区级无公害农产品科学研究所,负责新品种选育和新技术开发推广。

五、方案设计

1、目标

①、园区扩建2,460亩,到2008年全区果树面积发展到10000亩,花卉面积发展到7000亩,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10000亩,水产养殖水面达到1000亩;

②、水、电、河、路配套环境优化;

③、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体系完善,自我检测能力增强;

⑤、该园区年产水果9000吨,花卉300万株,水产品100吨,无公害蔬菜2000吨,发展成为全国效益最好的农业生态旅游园区,该园区扩建部分,年产值可达8000万元,年纯收入1870万元,年上缴税金100万元。

2、实施地点和范围

地点:建于×省×市×区×镇×村7000亩山峦、耕地内。园区位于×市东北郊区,距市中心12公里,园区内耕地平坦,果树茂盛,自然环境优美,无城市和工业污染,有郊线班车路经该园区,临近沈丹、丹大高速公路,直通港口、飞机场、火车站,交通十分便利。

3、实施内容

园区内:①、鲜果采摘区扩建标准果园1500亩;②、鲜花温室基地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70栋;③、开发日俄战争遗址——日本碑和俄国坟;④、鲜花观赏基地建高标准日光温室40栋;⑤、建设水上娱乐垂钓区和森林浴场各一处;⑥、农事实践基地、葡萄园各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50栋;⑦、别墅度假区建设别墅30栋;⑧、建设无公害农产品检测室200平方米,综合服务楼3000㎡;⑨、引进新品种、新技术50种、40项;⑩、基础配套设施:修柏油路6.8万平方米,水泥路11.1万平方米,硬化田间作业道6万平方米,田间排水沟护坡4万延长米,绿化美化2.92万延长米,治河三条浆砌石护坡1万延长米,修建农用桥8座,铁索吊桥一座,打机电井500眼,提水站50个,蓄水池50个,室外给排水管网各1.2万延长米。

4、实施计划

园区建设从2005年9月—2008年9月。完成扩建果园1500亩;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210栋、别墅30栋;完成引水上山工程及治河工程;完成柏油路、水泥路、田间作业道、田间排水沟的整治任务;完成森林浴场、水上娱乐垂钓区和综合服务楼的建设任务;完善宣传网络;引进和应用新品种50种、新技术40项。

5、支持环节

①、50个新品种、40项新技术的引进应用资金;

②、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仪器配套资金;

③、公用基础设施配套资金。

6、组织落实

园区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由分管区长负责,财政、农业、城建等部门负责项目的技术指导和检查监督,并负责制订园区实施方案,×镇×村委会具体实施。聘请中国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农科院、×市风景旅游局等十名专家为技术顾问,成立专家科技指导组;园区组织建设,管理协调服务由管委会负责,对外宣传由农业生态旅游协会负责,生产、经营由花卉协会和无公害农产品协会负责,国家投资的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公开招标,设备、仪器购买实行政府采购。

六、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

产品成本

项目投入运行后年总生产成本850万元。

投资估算

示范基地项目总投资7473万元。

产品利润销售税金

项目投产后,年增加收入2820万元,年上缴税金100万元,税后利润1870万元。

财务效益分析

投资回收期限

静态投资回收期4年,动态投资回收期6年(含建设期)。

投资的利润率

25.02%

财务净现值

财务净现值npv=4,759万元(计算期11年,其中:建设期1年,生产期10年,折现率按8%计算)。

财务内部报酬率

irr=21.82%

国民经济效益分析

基本评价指标

项目扩建投产后,可带动农民发展花卉生产7000亩,果树8000亩,无公害蔬菜10000亩,水产品养殖水面1000亩,农民增收9300万元。

就业效果

直接、间接解决5000个农民就业,同时可带动23000人发展同类产业。

农民增收

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元。

对财政的贡献

财政年收入增加500万元。

投资盈亏

以产量表述的盈亏平衡点为估算产量的30.14%,表明项目有较好的资金回收能力。

风险分析

项目中产品的价格和产量相对比较稳定,表明项目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七、项目资金筹措(单位:万元)

预算筹措渠道

金额

一、财政投入

1600.00

1、申请中央财政补助

800.00

2、省级财政投入

320.00

3、市地财政投入

320.00

4、县级财政投入

160.00

二、项目单位投入

3,098.7

三、银行贷款

四、其它资金投入

2,774.3

预算投资总额

7,473

八、项目投资估算(单位:万元)

项目预算明细

预算金额

备注

合计

7,473

新品种引进费

50.00

50个品种

新技术引进费

40.00

40项

专家活动经费

10.00

国家和省十名专家

柏油路

306.00

公用部分

水泥路

621.6

公用部分

绿化美化

41.2

29,200延长米及森林浴场植被110亩

引水上山

719.00

机电井500眼,提水站50个,蓄水池50个及配套电缆管道

治河架桥

259.00

治理河道3条,架桥9座,(含水上娱乐垂釣区铁索吊桥一座)

田间排水沟水泥板护坡

156.00

40,000延长米

硬化田间作业道

72.00

60,000平方米

场地平整

33.00

别墅渡假区运土方30,000立方米

无公害农产品检测室

17.00

公用部分,含主体建设及仪器设备、运输费用。

30栋别墅主体及配套设施

1,239.38

含室外给、排水管网,自来水、照明电、动力电。

凉亭

10.00

10座

果园扩建

1,050.00

农民自筹

210栋高标准日光温室

2,100.00

农民自筹、招商引资

综合服务楼

270.00

3,000平方米,公用部分,招商引资

60座休闲屋

216.00

招商引资

6座水上木屋

12.00

招商引资

人工湖

240.82

招商引资

向国家缴纳的费用

10.00

九、结论

根据以上研究成果,项目投产后,年增加收入2,870万元,并通过示范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引导和带动周边农民发展花卉、果树、水产养殖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可有力地推动我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项目区位于×市近郊,距市中心12公里,项目投产后,在发展水果、蔬菜、水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的同时,还可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旅游观光服务项目,随着×市对外开放工作的进一步发展,项目在旅游观光服务方面将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生态农业可行性报告篇3

王塌系**县保安镇新窑湾村的一个完整小流域,北靠孙岔墩湾,东临张家湾,南接新窑湾,西连**县城和马岔村,距县城5公里,与县城小石山、电视塔、炮楼山遥遥相望。

流域总面积2.2平方公里,属白于山系、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梁、峁、沟地形突出。原是县植保植检站的果园示范基地,后拍卖给该站职工陈生金所有,与植保站共同开发种养业综合治理示范试验研究。目前,已建成基地800亩,其中水平梯田200亩。已有人工草地500亩,果园93亩(其中苹果80亩,葡萄、核桃、大桃、李子、大杏13亩)。拥有乔木林4.8公倾,经济林14.8公倾,综合治理度达到了87.3%,林草覆盖率达到61.1%。拥有土窑洞6孔,土木结构房11间,骡、驴各一头(匹),猪100头,羊100只,家禽1000只,果库一处,库窖1320平方米。有农用三轮车2辆,工作人员10名,其中农艺师1名,助理农艺师2名,技术员2名,农工5名。电力设施齐备,交通便利。

二、规划依据

1、区位优势。王塌紧靠县城,交通便利、经济基础较好,而且县城有常住人口3万多人,流动人口近2万人,有强大的消费群体做后盾,具有能消售、能带动的优势和消费群体消费层次较高的优势。

2、地理优势。王塌处于白于山脉南端、**县城的中部,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山、峁、沟、坡、梁特点及黄土特性明显,海拔高1500米,四季分明,黄土风情、黄土风貌浓烈厚重,有利于展示**特色。

3、开发优势。近几年通过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和农业综合治理试验基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植被基本得到恢复,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产业开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培养了一批农业综合开发科技人才,为进一步开发夯实了发展基础。特别是该区域地域空间相对开阔,空气清新,环境洁净,乡村景观保存良好,农业生产种类多样,特色明显,形成了资源—市场,功能—空间上的互补态势。

4、产权优势。2.2平方公里的区域,产权由同一法人所有,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规模化发展,对吸纳周边分散农民参与的引力较强,有利于整个山势整体开发。

5、政策优势。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支持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较多,县上以工哺农、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明显加大,且又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同步,为加快开发迎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6、市场优势。**县近年来经济社会取得明显成效,人均财力居全省第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7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000元左右,但旅游业发展缓慢,休闲娱乐功能滞后,开发的目标人群空间大,主要压力是如何引导消费和引领消费潮流。

三、建设思路

本规划以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农耕文化为前提,以规划、设计、修建为手段,以创设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为载体,以输出观光、休闲、采摘、购物、品尝、农事活动体验和传统农耕文化回味为目的,把新农村建设与体现传统农庄风貌结合起来,把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结合起来,讲求“原汁原味”,避免“视角污染”,追求设施与农业系统、生态系统、人文景观系统的和谐统一,围绕农庄活动场所,依托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农村聚落及农村传统的生活习俗资源,向游客提供一种自在、自然、幽静、野趣、新奇的新型游乐空间,尽力体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消费心态,形成一个集旅游观光、农业高效、优化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功能为一体的原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娱乐新型农庄。

四、建设内容

1、种植园区建设。围绕基本农田,建设50亩以杂豆、小米、糜子、玉米、洋芋、荞麦、黄芥、瓜类为主的小杂粮种植园,种植采取小畦种植、标准化作业,尽力体现田园风光;建设10亩以苦菜、黄花菜等为主的食用野菜种植园;建设5亩食用药材种植园;建设5亩大路菜种植园;建设5亩保护地温室大棚反季节蔬菜种植园,达到陕北粮菜应有尽有。合理搭配,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四季生产、四季消售,既体现观赏性,又体现食用性。

2、栽植园建设。围绕现有93亩果园,进行改造,提升和扩建,增加新特优时令水果种植面积和土梨、土桃、土杏、小杂果的栽植面积,建设10亩大棚果园,尽力达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果。

4、养殖园区建设。围绕500亩人工种草工程,实施舍饲和围栏养殖,把肉食性和观赏性结合起来,建设百只舍饲养羊区、百头标准化养猪区、千只围栏养鸡区、百只兔养殖区、10只狗养殖区、5匹驴、5匹马、5匹骡、5头牛养殖区,并积极引进新特奇品种,养殖驼鸟、马鹿、鸽子、七彩山鸡等。并建鱼塘一座,投放鱼、鸭、鹅等。

5、生态系统配套。按照山地农业开发的立体框架,以宜则宜配套生态功能。沟底打22米高、坝控面积0.98平方公里的坝一座,建造393.6亩栽植园,提升514.5亩草地,建设751.95亩景观林带,改造103.35亩农田,尽力体现田中绿野、山中绿荫、道中绿廊、沟中碧水、庄中花、草、树相映衬。

6、休闲设施配套。围绕现有村落,把民族性与现代性、观赏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改造6孔土窑洞,新建30—50孔砖石窑洞的休闲宾馆;建3—5户独院民居,一个食府、一个土特产批零门店;建标志性门庭2个,改造提升一条专职旅游公路4公里、开辟旅游登山石阶路1公里;建停车场2个,打通一条观光巡回幽静田间院落小路;建设一处民族文化展示宫、一个演艺广场、一座登高观景标志性阁楼,一处高山流水景观,一处石拱桥式的小桥流水景观;建造20个邮票式点缀小型花园,30个休息亭台、一座游泳池。

7、基础设施配套。新打机井一眼,辅设水网;建造扩大库容为2000立方米的贮藏库一座,建沼气池10口公厕6个,铺设路灯,建设排洪、排水渠等,力争做到设施齐备、功能齐全,节能高效、循环利用。

通过以上“三园区、四配套”的实施,把王塌建成**县城居民的后花园、后粮园、后菜园、后果园、后游园,建成陕北生物、植物品种的展示地、黄土文化的宣传中心、农特产品的集散地、风光展示的写作摄影基地。

五、经营理念

1、观光。

一是风貌观。观赏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特有的山大沟深、山尖坡陡、梁峁纵横、绵延不断、群山环抱、多路相连、多村点缀的风光,观赏黄土高原春花、夏绿、秋黄、冬褐四季分明的山色,观看黄土高原农村田园风光、高山流水、特种养殖。二是物候观。早观日出、晚观霞,晨看浓雾、夜听风;春看山花烂漫,夏尝风雨彩虹,秋品山村秋色,冬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原驰蜡像。三是古迹文化观。看尽县城明代城墙、炮楼、红色革命遗址,直接进入民族文化展示宫,了解民情、民意、民风。

2、休闲。住:宿冬暖夏凉土石窑洞、农家小院;吃:坐土炕、吃农家饭;玩:垂钓、游泳、日光浴,骑乘、狩猎、、山地健身等;娱:在演艺广场与演艺人员共同参与陕北大秧歌、民间剧演出,进张干大、李干妈家拜访,与民同乐

3、采摘。根据不同收获季节,指导、组织游客直接进入田间地头、大棚、园子里用农民特制的筐、篮、篓进行有偿采摘新鲜水果、时令蔬菜、瓜果,让游客即体验收获的喜悦,又观赏田园风光,即增长见识,又感受劳作。

4、购物。用自行编织的形状各异、规格不同的筐、篮、篓将生产的杂粮、野菜、蔬菜、水果、肉类或经特殊加工的熟制品盛于其中,进行包装,并收集农村针织、编织、剪贴、手工等工艺,让游客根据喜好、能力自行选购。

5、品尝。在采摘品尝、入住品尝的同时,按照农历12个月每月一节的习俗,推出农村节令大荟萃,让游客真切感受陕北饮食文化。

6、农事活动。根据农事季节,让游客在农艺人员的指导下,参与有偿农事活动,也可以直接将田、园、圈租赁、承包给游客,由农艺人员代管,让游客参与季节管理及生产种植、收获等农事活动全过程。并广泛举办粮、菜、蔬、果生产竞赛活动、赛畜活动及农产品交易活动,吸纳周边村、镇、县农户参与,打造农事活动节令盛会。

7、农耕文化。挖掘文化资源,大力开展农艺展示、大秧歌演示及婚事活动,让游客参与其中,体验陕北文化,做到天天有展示、夜夜有演示、时时有婚事,随到随体验。

六、可行性分析

1、适应了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推进了现代旅游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拓宽了旅游资源开发的路径,而且把旅游、农业、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了结构调整,提升和丰富了旅游的内涵,减少了旅游开发的投资风险,迎合了大众消费心理。

2、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改变。旅游业具有极强的关联带动作用,开发农业旅游,向二、三产业交叉渗透深,对第三产业带动作用强。同时充分开发利用了农村丰裕的空间资源和众多的家事活动、传统文化、风俗等无形资产,所需资金少,不但可缓解农村非农化过程中资金不足的矛盾,而且可增强农民的商品意识,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动性加快,农产品的变现速度加快。

3、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加快脱贫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积极开发农业旅游,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富裕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来相关行业5个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压力,而且扩大了农产品销售市场,实现农业的多项、多次增值,为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与旅游完美结合拓出新路子、找到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城乡差距缩小。

4、可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交流,提高农村生活质量与品位。项目开发不但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提升了农村生活质量,而且增强城乡交流,加快观念更新、提升品位、推动进步。

5、可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开发农业旅游的生产素材是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环境,因此对加快生态建设、农地保护、规范开发、资源永续利用力度大,有利于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6、可以缓解假日高峰旅游压力,促进城乡消费。不但可以有效地对部分旅游者进行分流,就近带动消费者,同时也提高了游客的游览体验质量,丰富城乡人民的消费及文化生活。

七、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本规划建设设计建设年限为5年,投资约合人民币500—600万元。项目建成后,年可创纯收入300万元,2年可收回成本。如在建设期间逐渐投放运营,收回成本年限可缩短。预期最佳高峰期年收入可达到800—1000万元。因此本项目市场前景广阔,具有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不失为一条促进分工、统筹城乡、推动发展的有效增收途径。

八、实施措施

1、项目支持。该项目的基础是农业开发,因此要加大农、林、水、牧、文化、陕建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并将此项目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行列给予财政支持。

2、招商引资。采取联合、入股、拍卖、转让、加盟的方式加大吸商、引商力度,欢迎独资开发,加快开发进程。

3、政府扶持。农业旅游的开发,重点要体现完整性,因此镇政府要配合项目实施区,加快周边区和道路的改造、提升建设力度,以体现大旅游、大生态、大服务、一整体功能。

生态农业可行性报告篇4

[关键词]生态文学;生态批评;有吉佐和子;生态问题;报告文学

[中图分类号]I31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4)01-0092-05

[作者简介]杨晓辉(197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文学博士,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生态文学、日本文学研究。(辽宁大连 116034)

[基金项目]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青年基金项目“日本当代生态文学研究”(13YJC752028)、辽宁省教育厅2012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日本当代生态文学研究”(W2012072)和大连工业大学2012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跨学科视野下的文学课程建设与研究”(JGLX1243)的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沙青的《北京失去平衡》(1986)、徐刚的《伐木者,醒来!》(1988)等作品作为中国早期生态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引起文坛关注,这类作品反映了林林总总的中国生态危机问题。但鲜为人知的是,日本女作家有吉佐和子却早于中国作家,于70年代末就在其文学创作中阐述了她对中国生态问题的思考,这就是多年遭冷落的《有吉佐和子的中国报告》。这部作品既表达了作者对20世纪70年代中国生态问题的深深忧虑,也肯定了当时中国的一些环保举措。

有吉佐和子(Ariyosi Sawako,1931-1984)作为日本当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导演,是战后畅销作品最多的女性作家,与曾野绫子、山崎丰子并誉为当代日本文坛“三大才女”。有吉佐和子1931年生于日本和歌山县和歌山市,其父为横滨正金银行(现东京三菱银行)美国分行职员,1937年6岁时,她随父亲去了爪哇(现印度尼西亚),10岁回国定居东京。童年的海外旅居生活对她后来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

1949年,有吉佐和子考入东京女子大学英文科,在校时她对日本古典和演剧活动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于1956年凭借《地歌》获文学界新人奖。她的代表作品有《并非因为肤色》(1963)、《暖流》(1968)、《恍惚的人》(1972)、《复合污染》(1975)、《出云的阿国》(1967-1969),以及有关中国题材的《墨》(1961)、《年轻的母亲劳动模范罗淑珍》(1961)、《孟姜女考》(1969)和《有吉佐和子的中国报告》(1979)等。有吉佐和子与中国有着特殊的情结,是访问中国次数较多的少数日本作家之一。纪实报告文学《有吉佐和子的中国报告》就是她第五次访华成果的结晶。

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正值我国翻译界兴起“日本文学热”,大量日本文学作品被译介到中国,《有吉佐和子的中国报告》虽然于1979年(昭和54年)就由日本新潮社出版发行,但在我国仅是在1980年1月的文艺刊物《当代》书讯中被提及过,直至今日尚无中译本,相关研究亦寥若星辰。直到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向远的《中国体裁日本文学史》对该作从中国纪行文学角度作了简要评论,但篇幅不长。

今日重读《有吉佐和子的中国报告》,我们多少可以了解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生态问题的实际状况,以及作品透射出的超越国境的生态关怀。但与《恍惚的人》、《并非因为肤色》、《暖流》等相比,《有吉佐和子的中国报告》在我国却较受冷落,本文认为原因有三。其一,纪实文学或报告文学是否算做文学,在我国文学界一直存在争议,部分圈内人士认为这类作品缺乏文学性。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译介了大约529种文学作品,44种儿童文学作品,①这其中也包括有吉佐和子的作品,但《有吉佐和子的中国报告》却未在其列。其二,这是一部外国人视角的纪实文学,记述的内容或发表的观点是否准确尚被质疑。其三,农业公害问题在我国当时还未引起足够重视。虽然在总理的指示下,我国的环保事业已于20世纪的70年代起步,但在风暴的“洗礼”下,国人对农业公害问题的认识还远远不足,“认为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社会主义制度不可能产生污染,谁要是说中国有污染,有公害,谁就是给社会主义抹黑”。②只是近些年随着食品安全、农业公害成为一个越来越严峻的话题,我们才开始采取行动。

《有吉佐和子的中国报告》介绍了中国农村的农药使用情况,并记述了作者向当地农民、技术员甚至科研机构工作人员介绍化肥、农药的危害的情况。该作对“”刚刚结束后的中国农村的描述未必全面,但必须承认的是,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外国人视角下的中国农村的某些侧面,尤其是能够了解有吉佐和子站在“中国”这个场所,对中国生态问题的文学思考,所以极有必要重新回顾这部佳作。

二、跨越国境的生态思索

“”结束后的1978年,有吉佐和子第五次来到中国,目睹并记录了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变化,这是一部日本作家视角下的后的中国农村写照,是“迄今为止日本文学史上仅有的有关中国农村的调查报告,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③1966年至1976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时期,十年浩劫使中国的经济遭受了重创,一般认为,期间中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工作出现了停滞不前或倒退现象,但我们从《有吉佐和子的中国报告》可以了解到,事实并非如此。西铺大队的农业试验场栽培出了建明一号、二号玉米,西铺大队实行了农业间作奖励;1964年开始,遵化新建起了碳酸氮铵化肥厂,化肥能够自给自足;农药、化肥在数量和种类上较之前有了很大变化,等等。有吉佐和子对后的中国农村问题非常感兴趣,但她最关注的还是农药、化肥的使用问题。她以女性的纤细敏锐,创作了长达二十五个章节的《有吉佐和子的中国报告》,其中有十六章即64%的章节谈到中国农村的农业污染问题。

1975年,有吉佐和子发表了《复合污染》,将日本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小说的形式公诸于世,在日本民众中引起极大反响。环境问题没有国界,属于全球性问题,中国作为日本的近邻,是否存在同样问题,这是她发表《复合污染》之后继续关注的生态问题。从5月到6月,从北方到南方,每到一处,有吉佐和子便向当地技术人员和农民宣传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危害。她不仅站在农业公害问题启蒙者的立场上向普通农民做宣传,甚至面向中国的农业专家做讲座、发表演说,近乎幼稚的执着中透射出的勇气和精神着实令人钦佩。因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有吉佐和子未必能够在作品中非常准确地描述当时中国的农业状况,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她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发现了中国人自己没有发觉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一些农民甚至农业技术员对农业公害知识知之甚少。时期提出了农业八字宪法,即“水、肥、土、种、密、保、管、工”,第六个字的“保”,却被理解为通过农药杀虫来保护植物。“一切都是按照的八字宪法做的。”“八字宪法是什么?”“就是关于农业的八字宪法。即水、肥、土、种、密、保、管、工。”“第六的保,就是植物保护,用农药杀虫。”①从动乱年代走过来的农民往往把提高农作物产量,解决温饱问题看成现代化的标志。正如有吉佐和子所言:“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农村的骄傲。这与二十五年前的日本完全相同。机械、化肥、农药对农村而言是现代三大神器,谁都没有考虑过这种现代化会使农村病人增加,甚至出现死亡事件。日本的农林省和农民万万没想到农业的现代化使日本粮食自给率下降。”②七年前在日本禁止使用的DDT还在中国的西铺使用,这令有吉佐和子感到焦虑甚至愤怒。有吉佐和子认为,当时一些官员的急功近利思想——当务之急不是考虑百年后的危险,而是要让百姓摆脱饥饿,③造成农业公害的扩大。而美国和日本却扮演着“死亡商人”的角色,把在本土禁用的化肥、农药运往国外销售获利,遵化县使用的化肥是贴着“财神牌”商标的日本货。

刚到建明,映入眼帘的景象也让有吉佐和子大为吃惊:“河北省遵化县建明的公路铺设完备,一眼望去便知道这是一个忙碌的收获季节。新鲜的是,马路上铺展着刚刚收割的麦子。车辆从麦秆上飞驰而过。”④“收割的麦秆被置于烈日当空的马路上晾晒、粉碎的场景,和悠然站在马路中间、拿着传统的竹筐筛选麦子的农夫的身影,勾画出现代与古代相结合的画面。农民全然不知汽车是引发人身事故的凶器。我心惊胆战不时地想,那位大叔会不会被车撞了?”⑤

每到一处,有吉佐和子便不厌其烦地向农民宣传DDT等农药的危害和害虫的耐药性。她向当地人介绍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和自己的《复合污染》,并把自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告诉中国人,向中国农民和技术人员提出忠告:“工业从农业中争夺劳动人口,反过来又向劳动力不足的农村输送机械和化肥”,“人类支配自然的想法是狂妄自大的。我认为与自然保持友好的关系,农业才能正确、安全地发展”,“我并非完全否定杀虫剂杀菌剂的使用,作为自然现象,五年或十年会有一次病害虫异常繁殖的时期,农药应该是那个时候使用,而不是将其当做营养剂每年定期使用。”①平实的语言背后显现着一颗忧虑的心,唤醒了一批有着生态良知的人。

王向远认为,“从《有吉佐和子中国报告》中还可以看出有吉佐和子是将环境污染问题、公害问题作为一个超越国界的人类共通问题来看待的,这也是她要深入中国农村考察的根本动机”。②有吉佐和子在1975年完成《复合污染》的创作后,越发关注日本以外其他国家的生态状况,将环境污染问题当做超越国境、全球性的问题来对待,其对中国生态问题的文学思考则具体体现在《有吉佐和子的中国报告》这部作品中。

三、关于两种生态作为的思考

有吉佐和子的创作不是只顾埋头写作、不观察社会风云、不考虑读者的阅读需求,她总是慎重审视自己想写或所写题材是否有足够的价值和意义。有吉佐和子观察到,1979年的中华大地似乎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态作为,其差别在于农业生产中是否使用农药和化肥。

河北省遵化县西铺大队1953年开始使用化肥,1955年开始使用DDT,1961年开始使用有机磷杀虫剂。青年农民对害虫的耐药性、喷洒农药的注意事项等农业知识一无所知,有吉佐和子似乎看到了过去的日本,日本经历的农业伤痛正在另一个国度重演。

而在另一些地方,有吉佐和子了解到很多令她吃惊和兴奋的事情。首先,她发现后牧大队1969年开始停用DDT和有机磷,比日本早两年。第二,沈阳五三1964年停用DDT,1966年停用六六六(BHC),是世界上最早停止使用DDT的地区。第三,远在南方的苏州长青从未使用过DDT,六六六也早在1966年停止使用。当深受现代化之苦的日本农民发现无农药的农业产出更好,从而开始选择有机农业、循环耕作的时候,长青的农民却早已从经济角度考虑,放弃了部分农药的使用。这里的农民知道农药的危害性,所以,他们一年只喷洒一次1605和203的混合液,而且由专业人员负责实施,喷洒时戴皮制长手套和口罩,穿长裤,尽量不让皮肤;喷药后,竖起旗子,提醒大人孩子一周之内不要靠近;烈性药有专人管理,这是日本农林省也做不到的;这里的技术人员对作物抗药性等农业知识比较了解。第四,河北省遵化县的沙石峪大队曾经“土如珍珠水如油,满山遍野大石头”,而今天“层层梯田绕山转,满山遍野绿油油”。“从招待所放眼望去,沙石峪山峦映绿,层层梯田绿油油。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诧异,在这个缺土的地方竟能有如此的绿色,但当我走到外面一看,才发觉脚下都是石头。右脚碰到石头,左脚踢到岩石碎片,所谓的路也是用岩石碎片重叠铺上的。农田的土是红色的”。③沙石峪人愚公移山的精神令有吉佐和子大为感动。通过她的作品,日本人对中国农村又有了新的认识。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的农业环保事业虽有不及发达国家之处,但某些方面已有超越。

有吉佐和子第四次、第五次访问中国的时候,中国的环保事业刚刚起步。《有吉佐和子的中国报告》虽然并未触及中国的环境政策,但在重读这部作品时,了解一下当时中国的环保举措,对反思当下的中国环境现状不无裨益。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环境污染事件频发:大连海湾、渤海湾、上海港口、南京港口等因陆源污染导致六处滩涂养殖场关闭,许多食品饮料因滥用化学添加剂造成严重危害,等等。可以说,70年代的中国,海湾污染、工业污染、农药污染等问题已慢慢凸显出来。总理高瞻远瞩,意识到环境污染的潜在威胁,于1972年6月5日派出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代表团成员的曲格平参会后大为感慨:“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国在极左路线的支配下,在‘’风暴的‘洗礼’下,我们自负地嘲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害,却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产生公害。”他“猛然间看到了中国环境问题的严重,中国城市和江河污染的程度并不亚于西方国家,而自然生态破坏的程度却远在西方国家之上”。1973年8月5日,中国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1979年9月,五届全国人大第十一次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标志着中国的环境保护走上了法制轨道。“该法律明确了环境保护的范围,规定了环境保护的任务,并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防治环境污染做出了若干具体规定。”①

有吉佐和子未必详细了解中国当时的环境政策,但她通过实地考察、数据佐证的方法,及时地发现、指出了中国的农业公害问题,揭示出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使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深邃的历史感,还具有前瞻性。她以通俗化、大众化、生活化的表述,使更多的读者能参与其中并获得共鸣。可以说,这部作品对读者的感染力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正是因为作品的题材与内容触摸到了时代的敏感神经和当时社会生活的脉搏,所以与公众的内心渴望相呼应,从而引发了无数读者的深深共鸣。

生态农业可行性报告篇5

4月20日,2015年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在北京召开,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5-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肉类、蔬菜等18种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变化趋势等进行了信息。

《报告》中预测,未来10年中国谷物播种面积将保持总体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进一步提升。2024年,预计中国稻谷、小麦、玉米总播种面积将稳定在13.6亿亩以上,产量将达到5.8亿吨,总消费量预计为6亿吨。展望期内,中国谷物将保持合理自给率,稻谷、小麦两个口粮品种口粮消费自给有余,能够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目标。

根据《报告》预测,未来10年,中国谷物、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奶类、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继续稳步发展。

与之相对应,我国主要农产品消费也将保持较快增长。展望期内,大米消费年均增长0.3%,小麦消费年均增长0.6%,玉米消费年均增长3.1%,2024年预计达到2.65亿吨。蔬菜、水果、禽蛋、奶制品、水产品等的消费需求都呈增加态势。其中饲料工业已跨过快速增长期,进入成熟期,“饱和式增长”将成为未来10年中国饲料市场的主基调。

《报告》认为,中国农业未来面临着食物消费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农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等有利条件,也面临着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约日益突出、农业生产结构优化不够和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等重大挑战。总体来看,未来10年,中国农业生产将继续稳步发展,统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将稳步增强,国内农产品市场供需将保持总体平衡。

据介绍,农业展望是研究和判断未来一段时期农产品市场供需形势变化,并通过释放市场信号引导农业生产、消费和贸易活动的重要调控手段,是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普遍做法。

对此,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表示,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建立以重要农产品市场运行核心数据监测、分析预警、信息和生产经营者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制度。

《报告》称未来10年,中国农业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单产水平提高将成为主要增产因素,农业产业链将进一步拓展延伸;粮棉油糖肉蛋奶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继续稳步发展,农产品市场供需继续保持平衡态势,“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目标能够实现;农产品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农产品价格在成本推动下总体呈温和上涨态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稳定增长,国内外农业互动融合明显增强。

会议研讨认为,这次农业展望活动是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机制的有益举措,也是农业管理方式的探索创新。展望报告分析未来10年农产品市场总体形势,对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引导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有积极作用。

生态农业可行性报告篇6

1既有研究简述及相关研究界定

1.1林业生产与农户林业生产行为林业生产是从人类干预自然、征服自然,将森林资源纳入人类社会经济周期开始的,主要包括森林的培育(造林和抚育)和利用(采伐)2部分[14]。即林业生产过程主要包括造林、抚育(含管护)和采伐活立木等,其中造林和抚育主要是林业生产投入阶段,采伐是林业产出阶段。林业投入是林业生产的基本前提,无论林业产权制度如何,无论林业经营主体是谁,投入都深刻影响着林业产出及增长;林业产出是农户林业生产行为的原动力,传统林业生产的产出主要来自采伐活立木或竹材。林业基本生产过程和林业投入产出过程是林业生产中相互交融的2个维度。农户林业生产行为是农户在林业生产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从以下方面研究后林改时期农户林业生产行为的动态趋势:第一,从林业生产过程角度研究农户造林、抚育和采伐行为的动态趋势。第二,从林业投入角度来看,林业生产投入要素主要包括资金、劳动力、土地和经营者能力4个方面。林改后,虽然政府鼓励林地流转,但根据国家林业局调查的数据,农户普遍流转意愿不强,且农户林业经营能力在短期内基本稳定。因此,林业资金和劳动力应成为后林改时期农户林业投入行为研究的主要对象。本文主要研究农户林业资金和劳动力投入行为的动态趋势。第三,分析林业产出与农户林业生产行为的关系及动态变化。

1.2变量说明由于研究目的和角度不同,现有文献对农户林业生产行为变量的选择也有较大的差异[6]。在《林学名词》中,造林就是森林营造本身[14],农户造林行为就是森林营造的表现。因此,造林面积指标能很好地衡量农户造林行为。以此类推,本文用抚育面积和采伐面积评价农户抚育行为和采伐行为。其次,林业资金投入主要包括种苗、化肥农药、机械或蓄力等,林业劳动力投入包括自投劳动力和雇佣劳动力。为使数据更具有可比性,本文以“工日”为计量单位衡量劳动力投入。最后,林业收入是农户从林业生产经营中所获得的收益,是衡量农户林业产出的主要变量。

2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2.1研究区域湖南省是南方重点集体林区省份之一,林业用地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04%,其中94%的林地是集体林地。2007年湖南怀化等16个县开展了林改试点,2008年在全省全面启动改革。截至2010年底,湖南省林改主体改革基本完成(《2010年湖南林业发展报告》)。林改主体改革完成后,为了深化和巩固林改成果、维护林农利益,湖南省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林改配套政策以鼓励农户积极从事林业生产,其中包括对全省公益林进行政策性统保、改革木材限额采伐制度、建立林权交易市场、提高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和发展林下经济等。湖南省林改及配套政策的完成和实施走在其他集体林区省份的前列,得到了农户和国家林业局的充分肯定。因此,以湖南省作为农户林业生产行为的研究区域具有典型代表性。湖南省在林改前绝大部分林区农户都有自留山、责任山或从村集体承包的林地。为了减少林改可能产生的林权纠纷、适应林业经营周期长的特点,各村普遍采用原自留山、责任山、承包林地基本不变,根据家庭人口变动对林地进行微调的方式进行林改,即林改前湖南林区农户就有林业生产行为。这为对比分析林改前后农户林业生产行为的动态变化带来了可能,也使湖南作为研究区域更有价值和意义。

2.2数据来源本文数据均来自2011—2013年国家林业局课题“湖南省集体林权制度跟踪监测(2011FMA-16,2012FMA-4,2013FMA-4)”。该课题根据森林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0县45个乡(镇)50个村500样本农户(每村10户)为固定观测点。样本县分别为平江县、茶陵县、衡阳县、蓝山县、慈利县、凤凰县、花垣县、会同县、新邵县、沅陵县。根据调查数据,建立了报告期为2010—2012年的数据库,一共获得1200个农户样本。其中,2010年报告期只调查了4个县(平江、茶陵、衡阳和蓝山)20个村200农户;在此基础上,2011—2012年报告期都调查了10个县50个村500农户。2010年报告期的调查数据中,有11个农户(其中衡阳县2户、茶陵县9户)不清楚自家的林地面积(未确权发证),予以删除,故2010年报告期有效样本数为189户。此外,在2011年的农户调查中,不仅获得了2010年报告期189户的有效样本数据,而且还补查了2009年报告期和林改前(2008年)的农户林业生产行为数据,2008年和2009年报告期的有效样本都为189户,这为研究林改前后农户林业生产行为动态变化提供了数据基础。

3农户林业生产行为动态趋势

3.1从林业生产过程角度分析农户林业生产行为动态趋势

3.1.1造林行为造林是农户林业生产的起点,采伐是一个林业生产周期的终点。从林业生产持续经营的角度,农户造林行为主要受到采伐行为的影响。从调查数据来看(表1),因受到采伐行为波动的影响,农户造林行为数据表现出波动性。林改前(2008年)样本农户造林面积均值为0.48hm2/户;2009年和2010年开始林改确权后农户造林积极性提高,均值达到0.7hm2/户和0.51hm2/户;2011年造林面积样本均值为0.73hm2/户,超过了2010年和2011年采伐面积样本均值之和;2012年造林面积样本均值虽然只有0.2hm2/户,但是超过了2011年采伐面积样本均值。林业具有长周期、持续经营的特征,不同于农业生产周期短、农户农业生产行为具有同步性的特点。样本农户在同一年内没有造林或其他林业生产行为是正常情况。虽然无法直接从林改前后农户造林行为的数据看到明显趋势,但是每年的造林面积基本都大于或相当于采伐面积,说明样本农户采伐后及时进行了更新造林,林业生产经营积极性高。

3.1.2抚育行为抚育行为是反映农户林业生产积极性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继造林之后的另一个重要林业生产环节。从表1来看,林改前(2008年)抚育面积样本均值为0.28hm2/户,林改后一直持续上升,2011年抚育面积样本均值达到1.28hm2/户,而2012年抚育面积样本均值下降到0.66hm2/户。可能的原因是抚育行为主要针对刚造林或造林后的中幼林,2012年造林面积样本均值仅为0.2hm2/户,故2012年抚育面积均值有所下降。从数据可以看出,林地分山到户后,农户并没有出现弃之不顾,一直积极进行抚育。

3.1.3采伐行为采伐是农户林业生产收入主要来源之一,主要包括木材采伐和竹材采伐。林改是否会导致森林被乱砍滥伐一直是政府和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从表1来看,2010—2012年报告期样本农户家庭林地总面积均值分别为4.83hm2/户、4.96hm2/户、3.92hm2/户,采伐面积分别为0.52hm2/户、0.14hm2/户、0.5hm2/户。从采伐面积与林地面积对比可以看出,整体上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乱砍滥伐,但是采伐面积在2011年降低后2012年出现迅速上升。从表1可以看出,一方面2012年采伐面积上升到与2010年持平,另一方面从2011年到2012年木材和竹材采伐量都在急剧下降。采伐量下降而采伐面积上升的原因可能是,在入户调查数据采集中没有对林木成熟采伐和抚育间伐(透光伐或卫生伐等)做区分,抚育间伐涉及的采伐面积大、采伐量少,林改后农户造林、抚育积极性较高,因此2012年采伐面积增加的原因可能是农户主要进行的是抚育间伐(透光伐或卫生伐等)。从数据可以看出,林改后农户并未出现大面积乱砍滥伐。2010年为农户采伐面积最高的年份,其均值也仅占占家庭林地面积均值的10.76%,农户林业采伐行为较为理性。

3.2农户林业生产投入行为动态趋势

3.2.1资金投入行为从表2可以看出,林改后农户林业资金投入意愿不断增强。特别是2010年湖南基本完成林改主体改革后,林业资金投入样本比例从林改前的41.8%上升到2012年的50.2%。从林业资金投入规模来看,2009年是湖南省开始全面林改的第一年,却出现了林业投入的低谷。其原因可能是林改带来的不确定性使农户对资金的投入变得十分谨慎。从2010年开始林业资金投入均值开始大幅攀升,特别是2011年农户投入资金样本均值达到22413.92元/年;而2012年略高于2010年,但远远低于2011年的投入水平。2011年报告期资金投入出现极值的原因可能是,湖南省2010年基本完成林改确权到户(林改主体改革)后开始启动鼓励林地流转和促进规模经营等配套改革,2011年报告期的样本农户中有大户①承包情况(主要出现在茶陵县、沅陵县②);而在报告期2012年损失了这些大户的样本信息,所以2012年报告期的样本农户资金投入均值回归正常。

3.2.2劳动力投入行为从表2可以看出,林改后,农户对林业的劳动力投入意愿明显增强,特别是在2010年湖南基本完成林改主体改革后。从样本农户劳动力投入规模来看,林改后劳动力投入样本均值持续上升,从林改前(2008年)的77.05工日/年增加到2012年的211.38工日/年。从表2还可以看出,第一,样本农户林业资金投入决策行为比劳动力投入决策行为更加小心谨慎,投入资金的样本农户比例在2012年只有50.2%,而投入劳动力的样本农户在林改前就达到56.61%;第二,林改后,样本农户资金和劳动力投入比例和规模都有所增加,但是劳动力投入比例增加幅度要高于资金投入。

3.3林业产出与农户采伐行为动态趋势林业增收是农户林业生产行为的原动力,也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农户林业收入变化一度成为林改后的研究热点,研究文献普遍认为林改后农户收入有所增加[12-13,19]。根据湖南省《2012年林业发展报告》,湖南省农民林业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由2007年不到10%增加到2012年的20%以上,部分重点林区县达到60%。调查发现,农户家庭林业收入可以概括为8个方面,即用材林收入、竹林收入、经济林收入、林下经济收入(含林下种植、养殖等)、涉林打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收入③和其他收入。从表3可以看出,林改后样本农户林业收入比林改前要高,2010年报告期是近5年(2008—2012年)林业收入样本均值最高的年份。这与农户采伐行为密不可分。2010年是调查年份中农户采伐面积和木材、竹材采伐量最大的一年(表1),而这一年用材林和竹林收入之和达到总收入的55.44%。2011年农户林业收入样本均值有所下降,但还是要高于林改前。2012年林业收入样本均值又上升到与2010年持平,但2012年农户木材和竹材采伐量是林改后的最低值(表1),说明样本农户的林业收入结构在发生变化。从数据来看也确实如此,样本农户用材林收入占比2012年为14.59%,也是近几年最低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一,湖南省在2010年基本完成林改主体改革时,出现了一次采伐小高峰,促进了样本农户林业收入的上升,但是2010年后样本农户采伐行为逐渐减少。第二,用材林收入在农户家庭林业收入中的占比虽然在下降,但依然是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林下经济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林下经济和涉林打工已经成为样本农户林业收入的主要来源。这说明林改后样本农户家庭林业收入来源越来越多元化,采伐不再是唯一的林业收入来源。

4结论与讨论

生态农业可行性报告篇7

关键词:农业生态学;教学;实际应用

农业生态学是应用农业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把农业生产作为一个整体,研究起结构、机能、生产力及其调控和管理的学科。他是应用生态学的一个分支,着重从客观整体上研究农业生产。我国正在大力实施生态农业建设工程,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合格的生态农业建设人才,可满足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对科技人才的需求。通过《农业生态学》系统课程建设,可培养不同层次的掌握农业生态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生态农业应用人才,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包括《农业生态学》《作物生态学》《生态农业设计》3门课程。本课程教学在安徽农业大学已有20多年的历史,2005年该课程为安徽农业大学校级重点课程建设,2007年被为安徽农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2009年被为安徽农业大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农业生态学是农学、园艺、植保、资环、桑蚕、种子、茶学等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生态农业设计是农学类专业的选修课,作物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是作物遗产育种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植物营养学、农业气象学等学科的研究生课程。现每年选修的人数超过300人。随着我国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全国出现“生态热”,特别是大学扩招以来,我校选修《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的专业和人数越来越多,导致《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不同程度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短缺、教学手段落后、教材建设滞后、时间湔雪环节薄弱等问题。因此,为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开展《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1取得成果

1.1转变教育教学思想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适应我国现代农业不断向产前和产后延伸的需要,适应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对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生态农业建设、农村可持续发展、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学生能自觉尊重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注意资源的保护,为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服务。培养系统观点和生态环境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爱好、特长发展的需要,坚持“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夯实专业基础,加强实践教学,强化科研训练,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创业型人才。1.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1)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针对农学等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本课程组提出了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的构成和建设思路。课程组反复修订了系列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实纲,为校内外专家认同。教学手段:按照各专业的要求及学校学分制教学计划原则,修改了农业生态学课程的教学大纲,确定以“理论教学扎实+实践环节强化+技能培养延伸”为指导的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组织思路。教师以教学大纲为基准,编写教学日历、认真备课、写讲稿,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注重将科研、生产实践最新成果、问题充实到教学中。(2)立体化教材建设。主编或参编不同层次的教材;出版不同形式的教材;出版和使用的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教材有纸质版和电子档(ppt、音频、视频、Blackboard等)两种形式。农业生态学、草地生态学、生态农业设计、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耕作学等全部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其中农业生态学使用课程组教师参编的部级教材。课程组还研制了农业生态学、草地生态学、生态农业设计.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耕作学等5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ppt),其中农业生态学通过Blackboard教学平台实现了网络辅助教学,部分课程教学中穿插音频、视频等教学内容。编辑不同内容的教材:主编和参编的5本教材作为相应课程的理论课教材;主编和参编的教材作为系列课程的实验实习教材;参编的和收集的与系列课程有关的书籍(共49本)可作为教学参考书。1.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1)探讨启发式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和灌输式等习惯教学方法,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总结出一套适合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讨论式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等。(2)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结合校多媒体课件研制项目,制作完成等6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并投入使用,其中农业生态学通过Blackboard教学平台实现了网络辅助教学。同时,根据农业生态学学系列课程各门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大纲要求,课程组制作了相关挂图20多幅,收集了农业生态学案例100多种,作为辅助教学手段。1.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1)实验室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结合农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及综合实验室建设,对与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实验实习有关的实验室进行合理布局,添置先进仪器设备,新建仪器和设备,完善了实验室条件;在大杨店校教学科研示范基地建立农业生态学实习基地1个;在肥东建立“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1个;在庐江建立“农业生态学实习基地”1个;在滁州建立“草业科学专业教学实习基地”1个。(2)实验教学的改革:立项建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2个;实验指导书与实验报告书配套使用,课程结束后实验报告书交课程组保留存档;采取“先实践后理论”的教学顺序,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改革课程考核办法,加强学生对教师的监督。教师对学生的每次实验报告都认真批改,实验成绩的评定办法为:总成绩=实验报告成绩×50%+技能测试成绩×50%。实验课程结束,要求每位学生在实验报告书中写出对本实验课程教学及授课教师的评价。(3)实习教学的改革:通过立项建立了3个校外实习基地,为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的校外教学实习提供了保障。每次实习均提前制订详细的实习计划和实施方案。实习考核采取现场操作、实习报告以及交流等全面考核。要求学生每人规范撰写1份实习报告(一律用A4纸打印,以便装订保存),在规定期限内,交给指导老师评分;分班级进行实习报告交流,评选优秀实习报告;将有关实习内容列入相关课程考试题。1.5教学及管理制度建设建有完整、系统、科学、合理和规范的教学及管理制度,如“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组制度”“耕作与生态教研室青年教师培养制度”“耕作与生态教研室教学经费使用办法”“耕作与生态实验室管理人员职责”“耕作与生态教研室研究生及毕业实习生管理制度”“耕作与生态教研室公用电脑使用管理规定”以及“耕作与生态教研室毕业生论文答辩工作计划”等。建立教学文件及档案,并有专人保管。建立试卷库,规范成绩考核。课程组师资队伍在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方面均较为合理,“团结,认真,和谐,奋进”的精神较强。发表了一系列教学科研研究论文;指导了一批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

2创新点

该成果从农科高等院校实际出发,紧扣农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较多的创新点。概括起来,创新点有以下几点。2.1提出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的构建思路以转变教育教学思想为先导,提出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的构建思路;以立体化教材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教学及管理制度建设;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办法等的改革。2.2系列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主编或参编不同层次的教材共7本,其中副主编部级教材3本,参编部级教材3本,参编省级教材1本。出版和使用不同形式的教材,包括纸质版和电子档(ppt、音频、视频、Blackboard等)2类。编辑不同内容的教材,包括理论课教材、实验实习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等。2.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立项研究并实施综合性实验项目2个,立项建立校外实习基地3个。通过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改革实验实习教学,强化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应用和推广

该成果是安徽农业大学农业生态学教学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在农业高等院校的教育中具有极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可行性。3.1理论研究成果丰富针对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开展了理论研究,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第1期教学成果2001年完成(校级),2005年校级重点课程和2007年校级精品课程立项后,进行完善、提高,应用时间为2001年9月至2008年7月。第2期教学成果2008年完成(校级),应用时间为2006年9月至2012年9月。教学成果主要内容已分别在农学、烟草、农学(种子方向)以及种子(高职)等专业完成了3a以上的实践检验,教学效果明显,学生成绩优良率达85%,实验实习优良率达90%。2005年《农业生态学》被列为校级重点课程(2005-2006年),2006年在项目完成验收时,有关专家对本课程评价较高,等级为优秀,2007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7-2008年)。2008年6月通过验收,等级为优秀,专家组给予了很高评价,一致认为“研究工作认真、扎实,研制过程都有详细的记录,是应予肯定的特色,值得所有课建项目学习。”2009年被评为安徽省教育厅《农业生态学》精品课程项目(教高[2009]9-3-36)(2009-2014年)。学生对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满意率达90%以上,网上教学评价为优良。系列课程之一《农业生态学》已通过Blackboard教学平台实现了网络辅助学。完成了10余项校级教育教改研究课题、并撰写和发表数篇教学研究论文。3.2应用研究取得实效2007年1月,开始实施以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思想的实验教学体系。对课程进行针对性的动态调整和完善;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并在实践中实施,动态跟踪人才培养全过程,及时反馈和调整。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综合测评制度。从而形成了一个制度化、良性运转的验教学质量监控的动态过程,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积极倡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技创新大赛,参与安徽农业大学每年的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申报。各类比赛,成绩可喜。本项成果的实施和应用不仅优化了我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增强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要,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反响。

参考文献

[1]罗慧中.关于提高课堂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20-22.

[2]杨晓菁,顾延生,葛继稳.“普通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地质教育,2009(4):114-117.

[3]李正文,顾明华,袁涛.地方综合性大学农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2(1):14-16.

生态农业可行性报告篇8

关键词:媒体+;三农;南方农村报;服务商;转型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2

以新农村建设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为标志,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军农村掘金,新农人群体快速兴起,中国农村进入了发展新阶段。相对于主流大报的高端化,都市报的市民化,地市报的本土化,留给三农媒体的生存空间是似乎只有专业化一条路。

《南方农村报》是一家有50年历史的涉农媒体群,几乎每一份报纸都是农民和涉农人士自费订阅的,从1963年创刊起就担负着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攻农村市场的任务。近年《南方农村报》逐渐认识到,必须走专业细分道路,服务于农产业的产业链交流与合作,将传播价值变成传媒机构的品牌力、经济上的增值力乃至在农产业中的竞争力。2013年1月,在《南方农村报》纪念创刊50周年之际,正式提出新的业务定位――独特价值三农综合服务商,从战略上明确了会展等服务型经济在经营业务中的地位。这是《南方农村报》当前转型策略的核心,将助推报业获得持续发展。

一、独特价值三农综合服务商的内涵

1.三农是使命。《南方农村报》是为三农而生的,其前身广东农民报就是在陶铸的直接关怀下创办的,用于服务当时的农村工作。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及媒体的多元化探索方兴未艾之时,确认这个50年历史媒体的天命是什么,重申几代南农人对于三农的坚守,这对报社在今后的行程中不偏航具有重要意义。

2.独特价值是根本。《南方农村报》是中国最早实行市场化的报纸之一,上世纪80年代复刊伊始,报社就通过邮局直接面向农户征订,以及面向市场开拓广告业务。可以说,市场化是《南方农村报》的基因,已经深深融于血脉之中,更是把创造和传递独特的市场价值作为经营工作的根本。

3.综合是策略。“综合”是将不同部分、不同事物的属性合并成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在互联网时代,仅仅为企业提供广告服务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以企业的营销和市场活动为导向,《南方农村报》已经能为企业提供物料设计、品牌策划、广告刊登、舆情监测、市场调研、产品招商、渠道布局、品牌推广、会议展销、人才招聘等一站式服务,甚至能为企业量身定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4.服务商是方向。对于传统纸媒来说,更多是作为一个生产商的面目出现,只负责生产内容,发行交给邮局,广告交给公司。后来,部分报纸搞自办发行,直接跟企业洽谈广告,这已经有了渠道商的性质。目前,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报纸,几乎都在向服务商转型,提供上述各种服务以满足企业需求。“服务”后面加个“商”字,表明报社提供的是增值服务,不再是随广告赠送的低价值服务。

上述四者当中,又以独特价值最为关键。所谓独特价值,其实也可以视为《南方农村报》相对于其他同类市场服务主体的比较优势,即差异点和优胜点。时至今日,如何提供独特价值的服务,已经成为媒体生存之根本及与其他媒体竞争的法宝。展开来说,独特价值应该包括专业性价值、平台性价值和系统性价值。专业性价值的要义在于用专业主义贯穿媒体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用专业知识穿透每个垂直细分领域中的每个环节。而平台性价值,则是以涉农产业链的某个环节为核心或主体,打造一个平台,将相关资源组织化,并让产业链上的各种资源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对接、交换和重组,从而为每个环节都带来价值。系统性价值则主要是从客户需求出发,在服务载体、手段和方式上做到多样化和系统化。

二、独特价值三农综合服务商的组织形态

服务商的组织形态是什么?从2012年起,《南方农村报》对每个业务单元实行阿米巴管理方式,打破采编和经营过度分割的界限,将他们整合成一个业务小组,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进行紧密协同和互相支持。这种管理方式较好地利用了利益机制,在业务增长空间较大的情况下,可以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合各方面资源,获得快速增长。另外,好经验的溢出效应明显,哪个业务小组出现了创新,其他小组即可马上借鉴。但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各业务小组对报社公共服务的使用基本没有计价,即没有形成所谓的内部市场,这样可能会对公共资源的使用造成浪费或损失。另,还有一个隐忧就是,如果在既有的业务遭遇挑战或者新拓展的业务打不开局面的情况下,即业务增量遇到瓶颈时,则人均效率和效益可能会掉头向下,如不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则可能造成报社和小组的双输局面。

组织形态服务于企业的使命,要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进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为了应对多任务工作模式的挑战,组织形态的变革也被寄予厚望,即要求专业、小团队、灵动、快速响应、互联互动、有效协同等。对《南方农村报》来说,组织形态的演化可能会面临几个转变:一是组织不断地裂变。超过一定的人员规模就有可能产生裂变,这既是站在管理效率的角度考虑,也可能是出于精耕细作的需要,要求人员与业务进行更精确的对应和匹配;二是不断地扁平化。以后的中层更多地体现为对于自己所属业务小组的管理与服务,以及发挥现场指挥和决策前移的功能,而不再是上传下达,等待上层的指示再行动;三是组织当中的“技术派”会越来越多,而单纯的“文字工作者”比重将出现下降。这也是由服务商的性质决定的。

三、独特价值三农综合服务商的生态系建设

服务商的生态系建设如何布局?最近几年,《南方农村报》在各个板块的生态系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布局,按照资源组织化的思路,围绕产业价值链的每个价值节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组织化工作。组织化建设的内容并不复杂,一是围绕每个价值节点是否构建了能与报社互嵌的组织?二是各个组织之间能否根据报社的需要进行互动?三是每个组织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吸引力如何?生态系的建设,对于《南方农村报》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以旗下杂志《农财宝典》的金牌经销(服务)商为例,不仅帮报社把杂志精准地投递到种养专业户和规模户手中,而且帮报社构建了在基层的有关服务执行体系,这个功能随着以后本报落地活动的增多表现将日益突出。

当然,生态系的建设也要与时俱进,随着产业链当中中间商的弱化,生态系建设的重点应该围绕终端种养大户和规模户进行,《南方农村报》作为服务商,为各个品种的种养者构成的社群提供信息服务只是基础,其后跟上的是技术服务、购销服务和各种各样的增值服务,例如整合金融机构进行投融资服务等。相对来说,在企业端,《南方农村报》所进行的组织化建设还不够好,这一方面是因为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另外就是《南方农村报》的气质更加偏向于接地气,玩转企业圈子的主动思路和作为存在不足,亟待补课。

生态系建设强调共生共荣,对于报社来说,就是要为生态系中的其他群落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在此基础上他们才会回馈报社。否则,只是圈了一堆地而已。

四、独特价值三农综合服务商的未来

服务商的未来是什么?《南方农村报》有个一以贯之的观点,即三农媒体未来一定在于与产业深度融合,而不是浮在表面对行业进行所谓的指导。在与产业融合方面,《南方农村报》已经迈出了几步,比如各种展会、农资大平台公司和新牧网公司等。与产业融合的阶段或者形态大概可划分为:一是搭建平台,促进行业的交流与交易;二是组建公司,将物化的科技成果进行推广;三是成立相关的投资基金,通过投资一些关键性的项目,引导产业进行升级;四是跨界发展,将一些发展经验嫁接到其他行业。目前,《南方农村报》还处在第二阶段,未来可谓任重而道远。

《南方农村报》与产业融合采取的是“媒体+”策略,如媒体+会展,媒体+公司,媒体+基金等,是充分利用媒体优势进行的转型。但“媒体+”策略存在一个问题,即转型后的业务类型基本是建立在人力扩张基础上的,人均效益方面难有突飞猛进的跃升。如何才能做到“媒体×”以实现乘数效应,目前尚无答案。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