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8篇

时间:2023-02-27 11:11:08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篇1

【关键词】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引言: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留守儿童是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关爱留守儿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这些孩子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温暖,缺乏监护人细心的学习引导和管理,使他们在学习、心理、身体上存在着很多问题。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大多数孩子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孩子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这些不良习气的存在给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危害,也给班级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为了关爱留守孩子,保障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班主任应尽力地担负起留守儿童教育这一任务。那么,班主任应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呢?

1. 关爱留守儿童要充分做好家校联系工作 作为班主任要认真调查清楚留守儿童的数目、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联系方式。把自己的的电话号码告诉学生及其监护人,以便及时联系,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平时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培养更多帮扶学生家长成为“家长”。

2. 关爱留守儿童要加强对他们心理方面知识的教育 (1)班主任要建立“留守学生”专项档案,记载好留守学生父母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家庭情况、学生监护人姓名、联系方式等。充分关注到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和个性需求,把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以及各阶段变化情况记录下来,且有针对性地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个别教育、进行补偿教育,并主动与学生监护人联系。

(2)班主任要对留守儿童适时开展心理辅导,以这样的方式知道学生在想什么,这样一方面可以弥补留守儿童的感情缺失,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加强学生教育。但是一定要注意保护好他们的隐私,不能对学生造成伤害。班主任也要站在留守儿童的角度上去看问题、做工作。

3. 关爱留守儿童要利用活动,多鼓励他们 大部分留守儿童脱离双亲在祖辈的溺爱中成长,孩子勇于表达想法,思维也相对活跃,班主任应适时发展他们的想像力,思考力,培养创新精神。因此在课内、课外尽量多组织一些有趣味、有意义的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活动、留守孩子的生日等,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发挥留守学生的特长、优势,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爱好,使他们自觉远离不良诱惑,同时也觉得自己成为被关爱的对象,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忘却远离父母的孤单,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4. 关爱留守儿童要用心对待,因材施教 作为留守儿童每个家庭环境、经济状况迥然不同,其情况也千差万别。班主任在全面把握每个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同时,针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欠缺的留守儿童,区别对待,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有意识组织这部分留守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健康有益活动,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5. 关爱留守儿童要寻找机会,多表扬 缺少亲情,缺少关爱,缺乏督促,很容易使“留守儿童”们变成了“问题学生”。但留守儿童并不一定都是问题学生。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留守儿童,发现他们的优点。他们中也有自立自强的,部分留守儿童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水平远高出其他同龄人。班主任要珍视留守儿童的这些特质,利用一切契机激励、表扬他们,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精神。

6. 关爱留守儿童,用温暖去抚慰他们失落的心灵 首先,班主任要关爱学生,更加关爱留守学生。更应该多的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增加感情投入,用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千方百计从感情上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的缺失。再者,班主任要经常家访,了解留守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况,管理、指导他们的吃、穿、住、行、睡等问题,帮他们解决困难,用真正的师慰留守儿童的心,使其对父母的依赖转到对老师的依赖,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最后,开展以“留守学生”为主题的结队帮扶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帮助一、二名贫困留守学生,树立留守学生自立自强勤学守纪的榜样,以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在班集体为留守学生集体过生日、唱生日歌、送小礼物、送祝福等。

总之,关爱留守儿童是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关爱留守儿童,教育好下一代,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关心、爱护、教育、帮助这一弱势群体。作为班主任要更加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快乐生活、健康成长。让他们在同样的天空,同样的阳光下,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学刊,刘霞、赵景欣等《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适应特点》2007,6:7-20.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篇2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关爱 管理

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在获取金钱的同时,却将子女留在家里成了“没爹没妈的孩子”――留守儿童。这些处于学龄期的儿童正值他们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温暖,缺乏监护人细心的学习引导和生活管理,使他们在学习、心理、身体上出现了很多问题,有些孩子因此变得任性、自私、性格孤僻、厌学、逃学、辍学、小偷小摸、打架斗殴、沉溺网吧,甚至违法犯罪。这些不良习气的存在,给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的危害,也给社会、家庭、学校、班级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尤其是其心理成长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作为“班集体灵魂”的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切实可行的方法,用真诚的爱滋润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温情,从而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那如,何当好留守儿童的班主任呢?又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呢?

一、班主任要深入实际,及时与家长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班主任不仅要传道授业,还应像朋友一样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随时随地同学生“心理换位”――想其所想,了解实际情况,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才能真正成为孩子们学习生活的良师益友。因此,班主任们要做好留守儿童的工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班主任要调查研究,制定具体详细地留守儿童教育计划和工作方案。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排上日程,摆上桌面,配合学校大力营造关爱留守儿童教育的氛围。认真贯彻落实关爱留守儿童的措施方案,真正把学校和班级建设成为留守儿童学文化,学做人的“临时家园”。其次,班级里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开通亲情电话,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关系与交流。通过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班级留守儿童情况,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动态档案,其主要内容为:家长姓名、联系电话、务工详细地址、身体状况、年龄等情况,或监护人的详细情况,并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学生家长及其监护人,以便及时沟通信息。其次,根据本班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档案的相关内容,确保建立起学生、家长、老师之间的沟通渠道的有效性。最后,班主任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父母反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他们座谈、交流,征求他们对学校、班主任、对科任教师的要求和建议。另外,班主任若发现这些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或某个问题多次教育效果不明显或面临棘手的问题等,及时向家长反映共同协商解决问题的办法,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并要求家长采取多种方式,倾听他们的心声与愿望,鼓励他们积极上进,让他们真切体会到父爱母爱,形成合力效应。

二、班主任要用心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找到温馨的“家”

班主任是一位亲人的角色,视留守儿童为亲人,贴近他们的心灵,让他们觉得有“家”的感受,得到有“家”的温暖。“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留守儿童大多数年幼无知,正需要亲情的关爱。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亲情的缺乏和隔代教育,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时,没有亲近的亲人可倾诉,有的我行我素,如脱缰的野马;有的沉默寡言,变的自我封闭。因此,班主任要转换角色,不但要当一个好老师,还要做留守儿童的“爸爸”、“妈妈”,和他们一起参加农村劳动,一起做饭,一起做游戏,一起聊天。经常家访留守儿童的吃、穿、住、行、睡,辅导他们的学习,帮助处理“家务”,解决实际困难,教导孩子做人的道理。用诚挚的爱心,亲切的话语和细致入微的体贴,关爱来贴近学生,天凉了告诉他们要多穿衣服,天热了要告诉他们及时更换,病了多唠叨提醒其按时吃药,违纪了和他们面对面谈心,带给孩子爸爸妈妈般的亲切关爱,这样他们有苦可以诉了,“心结”打开了,从而减少留守儿童情感寄托的空缺,排解他们心中的疑惑、自卑、愤恨、焦虑,让他们孤独的心灵进入爱的港湾,从而自由愉快地成长。

班主任是沟通者的角色,“大手牵小手,共享相聚情”。倡议每一位科任教师帮助一两名留守学生,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孩子都会高兴,他们会从心里觉得你们是可亲的老师、朋友。自觉地担负起留守儿童的“管教职责”,做孩子学习的引路人,生活的知情人,成长的保护人。“爱心手拉手,留守不孤单”。同学手拉手,体现“兄弟姐妹”情,班主任提倡在班级中开展“结对子”“一对一”帮扶活动。平时上学,放学由年龄大的照顾年龄小的。辅导他们看书、写作业、帮做家务,或外出放牛、割草、做饭,这样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可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空虚与无聊,有利于留守儿童养成自立、自强、勤学守纪的好习惯,达到不是兄妹却胜似兄妹的帮助效果。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篇3

关键词:寄宿制 留守儿童 关爱

一、前言

现阶段,由于很多家长都外出打工,就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寄宿制学校,但是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无论在学校方面,还是在家长和学生自身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达到关爱寄宿制留守儿童目的,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二、寄宿制学校中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校方面

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生活的主要场所,但就目前寄宿制学校的现状来看,学校未能充分发挥此种功能。首先,教育在实用主义和功利性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判断事情的标准都靠向了眼前的利益,教育使人异化的现象十分严重。学校的教育以抓学生的成绩为主,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极为机械化。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被扼杀了,学生作为个体的价值也就被抹杀了。过于繁重的课业,侵占了学生课余生活的时间,学生沦为了分数的奴隶。然后,由于学校教师缺乏系统的生活教育的知识和方法,在生活实践课上,不能给予学生很好的指导。教师除了分派劳动、命令似的要求学生打扫校园、打扫寝室外,就无其他生活方面的知识教育。

2.家长方面

和常规“核心家庭”中的孩子不一样,主要是因为其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与子女面对面交谈的机会少,很少给予子女必要的生活知识教育。目前,寄宿制学校中留守儿童的父母也只能通过电话的方式了解其子女的成长状况。但通话的时间有限,父母往往只能关注子女在学校的一些基本情况:如孩子听不听话、在学校有没有打架、成绩如何等一些常规话题,很少问及孩子在学校的课余生活内容、校园生活是否有趣、是否喜欢校园生活等。家长这样的态度,容易使子女形成一种心态:我只要学习成绩好父母就会高兴。于是慢慢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况。

3.学生自身方面

寄宿制学校的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的原因,在身体的发育期,没有成年人的正确引导,易形成不健康的人格。性格内向的留守儿童极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他们往往生活在自我的世界中,埋头学习,缺乏与同伴良好沟通的能力,长此以往,此类儿童极易形成心理问题,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 [1]

三、如何关爱寄宿制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由于缺失亲情,在其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没有至亲的亲人给他生活上以指导,所以极易形成不健康的生活观,影响到整个人生。所以寄宿制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中责任重大。寄宿制学校的任务不仅仅只是教会孩子如何学习,还应教会孩子如何生活。[2]

1.组织活动、丰富学生生活

寄宿制学校要把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作为学校的首要目标。通过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合理安排,从方方面面渗透生活教育。杜威曾指出,教育要融入儿童的生活当中去,只有生活中的教育才是儿童真正需要的教育。因此,农村寄宿制学校要结合自身的特色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

(1)校外生活教育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要使儿童更好地发展个性,形成创造力,就必须构建符合儿童特征的教育环境。因此,必要的校外活动场所,是寄宿制学校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学校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大自然的美丽,借此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比如季节性校外活动的开展,组织校外春游活动等。寄宿制学校要把计划落实到每班级,在班级老师的带领下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如农忙季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外劳动实践课,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到生活的价值。校外活动是学生生活的真实体验,组织好该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2)校园生活教育

寄宿制学校由于受条件的制约,没有足够的场地开展大型校园活动,但是寄宿制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有限的资源开展学生活动。比如在操场兴建一个较为合理的篮球场地,再利用小片地方放上乒乓球桌,并在每个年级组之间开展知识竞赛活动,比赛的形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如此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使学生摆脱了校园枯燥乏味的生活状态,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在活动中学习社会经验。

2.培养教师树立生活教育知识观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学校生活与日常生活相比,带有一种明显的人为性,是一种“为了教育的生活”。寄宿制学校的教师面对着的大部分是缺乏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其教育的复杂性更为突出。培养教师正确的生活教育理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

首先,教师要意识到学生的未来生活是不可限定、不可全盘计划的。学校教育必须以儿童生活的特性为基础,帮助学生构建有意义的生活。而当前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多的沦为成年人为实现自己意志和生活观念的场所。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时候,不能限定其生活,不能只是让学生从书本、从成人的经验里去被告知生活的样子。教师真正要做的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让他们参与到现实生活中,逐渐积累生活经验。

其次,教师可以改变课堂教学形式,可以把课堂搬到教室外,结合场景讲解知识。让儿童切身体会到书本知识源于生活的感悟和发现。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书本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是儿童真正需要的知识,才能真正有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3]

(2)把时间还给学生

教师要意识到课余生活是儿童成长的一部分,合理安排课余生活能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但当前寄宿制学校教师往往把学习生活和课余生活明显地区分开来。教师认为只有学习生活才是学生最重要的。因此将儿童的时间切割成不同的块分给不同的学科,再加上各种补习活动,属于儿童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就是本该属于儿童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也正在被上课时间侵占。这样的教育只会导致学生的生活沦为一潭死水,没有生机,无疑对学生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寄宿制学校的教师要树立起生活教育的理念,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余生活当中去。并要善于引导,让儿童在课余生活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发掘生活中的真、善、美的内容。这样的教育,才会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如何关爱寄宿制留守儿童进行了分析,寄宿制学校作为当前留守儿童教育体系的中坚力量,应该将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与生活教育融为一体,充分认识到生活教育在留守儿童认知及生活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学校、家庭及留守儿童自身三方面的努力,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M].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篇4

【关键词】班主任;关爱;留守儿童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 其子女更需要学校给与更多的帮助 ,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去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影响。因而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已成了学校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些孩子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正面教育或教育不当,将不仅会出现学习成绩下降现象,还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尤其我们的农村中学,这些情况更严重。我在乡镇中学担任班主任工作10几年,在自己探索教育方法的同时,借鉴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总结出了一些做法,以供大家交流。

一、建档案,便沟通

每个新学期开始,首先通过认真调查研究,摸清本班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并为本班的每个留守儿童建立了专门档案。其主要内容为:家长姓名、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和自己最要好的同学是谁、和自己家最近的是谁、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情况,并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学生及其监护人,以便及时联系。同时,并适时根据本班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档案的相关内容。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建立起学生家长与老师之间方便的沟通渠道,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联系网络。

二、 用心爱,多引导

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在班主任工作中应把对学生的爱放关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关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作为班主任要努力从生活上、学习上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针对留守儿童最缺乏的就是亲情关爱,我在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中,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 注重从生活细节、亲情体验、心理健康教育等各个方面加强教育引导,力争让留守儿童找回亲情、找回快乐,健康成长。

1、制定计划,注重平时

我所带的班级留守儿童就有10几个, 根据留守儿童不同情况,逐个进行分类、分组,制定帮扶计划,将每个学生的学业情况、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逐一列成表格,按计划实施。并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对他们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

2、 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作为留守儿童每个家庭环境、经济状况迥然不同,其情况也千差万别。 在全面把握每个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同时,针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欠缺的留守儿童,区别对待,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二、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外出务工父母无暇顾及孩子,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影响。留守儿童一般内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较脆弱。另一部分学生是父母在外打工,经常往家里寄钱,有的甚至给孩子买了手机,加上监护人的娇宠溺爱,导致孩子养成大把花钱、逃学、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这样的学生往往自私、孤僻、暴躁、蛮横。针对这一特点,班主任要利用班会讲节俭的重要性,放一些民工在外打工的片,让他们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体会父母的不易,让他们感到父母出去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使他们生活更好。并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办有图书角、手抄报、音体美兴趣小组,这些活动的开展即能填补学生心灵的空白,又让他们觉得学校生活充实、美好。另外,开展心理资询活动,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帮他们少走弯路。鼓励、组织留守儿童们多参加业余活动,以填补父母不在身边的空虚。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们不能在父母身边撒娇,和父母一起享受天伦之乐,所以他们的思想上难免会出现空虚,又由于他们有比别人多出来的大量的时间无所事事,如果不能正确引导,他们很容易养成自闭的性格或是迷上打游戏等不良的嗜好。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在平时多引导他们参加一些有益的业余活动。

三、 利用活动,多鼓励

大部分留守儿童脱离双亲在祖辈的溺爱中成长,孩子勇于表达想法,思维也相对活跃,班主任应适时发展他们的想像力,思考力,培养创新精神。因此在课内、课外尽量多组织一些有趣味、有意义的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活动、留守孩子的生日party等,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发挥留守学生的特长、优势,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爱好,使他们自觉远离不良诱惑,同时也觉得自己成为被关爱的对象,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忘却远离父母的孤单,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四、 寻找机会,多表扬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篇5

一、培养健康心理,正确认识自我

留守儿普遍的心态是认为自己缺乏父母的爱,过去在学习上是个失败者;从而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长期处于这种消极的心境中,就容易造成心理障碍,妨碍学习进步。因此,首先必须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这是关爱的关键所在。

我们采取的措施有:1、调适心理状态。引导这些学生认识到消极心态的严重危害性,主动地接近老师和同学,敢于讲心里话,正视自己。同时,老师应该努力营造班级健康、乐观、向上的集体氛围,让集体对他们产生一种亲和力和感召力。事实证明,在良好的班集体中,留守儿的消极因素易于消除。2、唤醒自尊情绪。留守儿的自尊情绪在考试中遭受打击,总感到在同学们面前低人一等,抬不起来来,长此以往,会产生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唤醒学生自尊情绪的秘诀在于教师给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感到自豪,增强信心。3、磨炼意志品质,留守儿往往意志薄弱,缺乏与困难作斗争的意志力。因此,必须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使他们认识到家庭上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克服困难的唯一办法是凭自己的顽强努力,也许当初正是由于意志薄弱导致学习落后,所以如今付出比别人多的时间与精力是正常。解决他们心理的问题也就达到了成功的一半。

二、运用情感激励,促使奋发向上

1、课内: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用充满信任、期待、亲切的话语去感动他们,尤其要真诚地关注他们听课的反应,并据此作相应的调整,切不可冷落、忽视了他们的存在。同时,教师要以情动情,达到师生间心与心的相契,情与情的交融。当全体学生情感奔放的时候,留守儿童的兴趣、热情、思维、参与均可达到最佳状态。

2、课外:留守儿因成绩差,往往较害羞,他们在课外见到老师总是十分为难,不好意思打招呼。这时,教师应该主动与他们联络,给予微笑与鼓励,使他们消除顾虑,乐于主动接近老师,从而自觉地在学习上多下工夫。另外,老师在课外可寻找机会,与之促膝谈心,分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并介绍给他们适合的学习方法。教师还应为他们建立学习档案,及时记录他们的学习情况,并给他们分析讲解,使他们及时明白自己的学习状况。只要教师付出爱心、苦心、耐心、恒心,那么高尚的师德必能催开情感激励的花朵。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设计一些相对浅显的问题让他们回答。教师可以用稍加夸张的语气肯定其正确之处,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听讲、思考时也兴趣倍增。对答错之处要以惋惜的语气加以纠正,但切不可让全体学生觉得这些问题是专给留守儿准备的。

2、设计稍有梯度的问题让他们回答。教师在他们回答前即可作些解题的铺垫或暗示,使他们的思维循着正确的思路展开,并最终自己得出结论。应注意的是,当他们作答时,教师的语气要亲切,表情要松弛,提示要中肯,表扬要热情。

四、加强个别辅导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位教学专家说:“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语文的喜爱较以往好多,但好得更好,差的更差”当留守儿没有掌握课堂上应掌握的知识点时,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知识与技能的关系,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对话的平台,应成为师生生命共同发展的家园,但这样的对话,应立足于相应的知识基础,任何抛开知识,空谈能力的做法也是我们力求避免的,如果教师在课外再不能给以重点的关注,假以时日,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只会越来越差。新课程不排斥必要的辅导,新课程呼唤具有现代色彩的课外辅导。当然,这样的辅导不是一味地加班加点,不是强行灌输,而应是学生在教师的爱心感召下,学习的兴趣得以激发,学习的勇气得以激励,拉下的知识也得以重温。这样的辅导也不应再是教师的专利,而应成为小组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篇6

随着近期爆发的农村校车惨痛事故、系列留守儿童成长环境恶化与人身伤亡案例发生,关爱教育缺失引发农村少年犯罪等触目惊心状况披露,在社会产生强烈反响。我国留守儿童生存发展困境一时成为媒体报道热点,这本是凝聚社会合力推促问题解决的起始,但报道不善取向和不佳表现却带来负面效果,需要及时改进规避,以提升报道品质和整体效果。

推广帮扶有效经验 实现事前监督价值

翻看相关报道,多是政府部门机构和社会团体、大学生、爱心人士等组织的正面活动,围绕“温情关爱、帮扶救助、反响良好”大做文章,展示帮助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已取得很大成绩,表达他们关怀中的付出与收获。利用正面成就性报道倡导传统助人为乐的美德和弘扬济困救难的义举,推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慈善理念和引领参与行为,无疑值得肯定,也是必要的,但负面效果需规避:过多报道有“自我表扬”之嫌,让受众产生抵触反应——其结果难以激发更多人爱心,大大削弱社会效应;不能如实反映留守孩童心灵希冀,达不到聚集力量解决难题的目标;报道局限部分地区关爱活动不能代表整个工作态势,一叶障目选择发达地区或先富农村做法不一定适合贫困地区。诸如此类偏颇取向既违背新闻职业全面客观要求,又不利于其他地方现状改善。记者要眼观全局挂怀更多农村留守儿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更具有推广价值的关爱操作机制和方式,进一步提炼帮扶、教育、心理安抚等经验,推促各地举一反三、因地制宜积极实践,由此惠及更广泛群体,也更具报道传播价值。

还应注意“报喜不报忧”模式中,比例失当地传播帮扶事迹成效显著,却有意无意掩盖深层次矛盾,造成视线转移,蒙蔽公众和决策者;忽略报道对象真正的需求愿望,有些本末倒置和主次不分,根本起不到告知和推动改进的职能。因此,记者报道视角应转向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导致“情感缺失”“精神弱势”儿童的真正痛苦;因教育不到管理不周而性格孤僻和交流有障碍孩子的心理煎熬,由此积聚的现实威胁和潜在隐患等危机之重,尽到媒体反映职责。此外,媒体应全力发挥监督功能,到广袤非发达地区,审视造成留守儿童现象的社会原因,曝光职能部门作壁上观或当甩手掌柜不闻不问的失责——保证儿童受到良好教育是各级政府不能推卸的法律责任。真正有忧患意识和悲天悯人情怀的记者要有智慧和勇气敦促政府带头负责,深入事件实质激发民众的善良热情,召唤全社会重视并行动解决,完成报道守望社会、警示推进的事前监督大善目标。

走出评判偏颇误区 扩延媒体人文精神

有些报纸报道和电视画面中充满责怪埋怨留守儿童父母的情绪倾向,如批评他们只知打工赚钱却不顾亲情,把嗷嗷待哺小孩留给长辈或亲戚料理,放弃自身责任有生无养无教育。媒体可怜无辜孩童之心情有可原,也彰显媒体人文大爱精神,但暴露记者对打工家长没有同情和理解的冷漠。现实生存的艰辛与无奈,改变命运的内在追求,使得他们不得不割裂天伦之乐,舍弃孩子远离故土到城市异乡谋生。有报道从打工父母平时打电话很少,据此评说他们不关心孩子,并表示非常不理解,此种话语取向说明记者不了解这个群体的节俭(电话资费是付出,何况有偏僻地方不便联系)。不加客观分析的言辞是精英意识作怪还是其他?没有设身处地为打工父母心理情感着想,没有深入一步换位思考体谅,反加重他们的愧疚感和精神负担。不解人意的不当评判和乱贴标签现象要规避纠正。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切实维护人生存状况,密切关注生存利益,充分肯定人格尊严价值,以人为本凸显人性光芒。一字一句总关情。关爱留守儿童主题的善心良愿报道不能顾此失彼,不能丢掉人文精神的深度与广度。《南方日报》报道2011年11月28日调研范围涵盖全国31省的《中国农民状况发展报告》出炉,称在贫富差距、城乡差距逐步拉大等情况下,农民的尊严感或继续下滑。尽管中央加大三农扶持力度,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但长期实行的户籍制度、抽乡补城税费剪刀差、再次分配不均等,造成了我国农民弱势境遇,也是形成留守儿童、进城务工潮和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的根源。媒体应从系统看问题,站在延伸提升人文精神和追求社会公正的高度,挖出现象背后实质,以富有力度和效度的报道鸣不平,呼吁督促政府尽快改善农民状况,因为他们的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息息相关。

坚持追求标本兼治 凝聚社会合力行动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篇7

【关键词】留守儿童;乡村小学;学校教育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价值观扭曲

由于孩子的父母们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家长容易产生负疚感,不断增加给孩子的零花钱和物质方面的享受,而忽视对子女的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2.道德行为差

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造成一定程度的道德缺失和不良行为。如行为自私、任性,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不良行为。

3.学习成绩差

由于留守儿童大多数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这些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或责任心不强,没有能力或没有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指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纪律涣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4.心理不健全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关爱,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不少留守儿童性格内向,情感淡漠,情绪低迷,心理承受力差,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的思想,有较强的孤独感。个别留守儿童内心封闭,缺乏安全感,精神压抑,不合群,不愿意与人交往。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1.监护不力、管理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

由于较长时间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父辈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艺术。而有的亲戚和朋友的责任心更差,许多只是口头应承而已,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盲区,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

2.父母在外、缺乏亲情抚慰,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偏差

由于不在父母身边,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缺失的情感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孤独、自卑、精神压抑、性格孤僻,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导致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

3.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孩子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不少孩子认为“读书没用”。

4.学校、家庭不合拍,导致学校、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盲区

留守儿童在家中由祖辈或者亲属照看,在学校让老师、学校监管。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应该是由学校完成的,并不是取决于家庭。但是学校在许多时间、空间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不能代替家长,从而造成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诸多不便。这样,孩子在学校可能是一个好学生,而在家中却是另一个样子。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实行留守儿童寄宿制,确保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孩子的有效监管,解决对留守儿童管理监护不力、管理不到位的实际问题

父母不在家,学校的作用就变得非常重要。在寄宿制学校中,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生活和安全责任实行全方位管理,教师既做到教书育人又扮演“父母”身份的角色,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直接关心和临时监护人无力辅导功课等问题。

2.我们在每学期开学初都会对学校内所有留守儿童进行一次集中、全面、深入、细致的排查,逐级逐班核实留守儿童人数、所在年级、父母及监护人以及学习生活状况等基本情况。为了解决留守儿童缺乏亲情抚慰,导致出现心理偏差、学习成绩差、安全等问题

(1)发动全校教师与留守儿童组成“一对一”管护对子,做他们成长保护人,要求老师要主动与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的父母、在家监护人沟通,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多开展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家访,在生活上细心照顾、学习上悉心指导、心理上耐心疏导,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依靠政府和社区力量,开展“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手拿手,联系企业家开展帮扶留守儿童的专项帮扶活动等,让留守儿童感受社会温暖。

(3)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群体活动对于他们影响非常大。在群体里有和他们同龄的同伴,相似的年龄往往有相似的心理特征,孩子们可以在同伴之间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一个温暖团结向上班集体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因此,学校成立由一个优秀学生带动的活动小组。要求每周开展一次有益的集体活动。让留守儿童积极参与集体生活,这样既可以转移他们思念家长的注意力,又可以让他们在集体中成长进步,养成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的良好作风。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置心理辅导室,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作用,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1)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认真负责,不但要教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于留守儿童,还要教会他们以书信、电话的方式来加强同父母的情感交流,指导他们学会把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乐告诉父母,使情感得以抒发。

(2)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要对“留守儿童”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动机和态度。为他们建立起“心理健康卡”,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并作详细记录,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并进行有关心理辅导,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

(3)留守儿童因父母的远离,使得他们普遍缺少了和父母的沟通,缺少父母的赏识,缺少了来自父母的压力,自律能力相对差,内心孤独。心理辅导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到学生的家庭里中去,经常和这些学生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同时,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比如给他们过生日,让每一同学都来关心、关怀他们,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自卑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4.积极推行家长学校的建设,提高家长教育孩子水平,解决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对留守儿童教育偏差的问题。开办家长学校

(1)设立家长热线,保持学校与家长、临时监护人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在出现特殊情况时能够第一时间与家长和临时监护人沟通。

(2)定期对留守儿童家长进行教育孩子的知识培训,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交流管教孩子的方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5.几点建议

(1)目前农村学校的生活设施比较简陋,不利孩子的成长,建议政府加大投入,从硬件设施方面改善学生寄宿条件,让孩子们有健康成长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 关爱 成长

在我们的童年,物质还不那么丰富,我们没有五颜六色的玩具,我们没有光鲜艳丽的新衣服,我们也没有各种各样美味可口的零食,但是,不管我们是生于富庶之堂还是贫寒之屋,每当我们回忆起我们的童年,每个人的脸上都会洋溢起幸福满足的笑容。但是现在的留守儿童,他们幸福吗?

目前留守儿童面临以下社会问题:

1.情感心理问题

在对留守儿童的访问中,孩子说的最多的就是,“想念爸爸妈妈,希望爸爸妈妈回家”,甚至还有孩子哭着说道,“不能陪我,还不如不生我。”是啊,每个孩子都想跟自己的父母在一起,渴望关爱,渴望得到照顾。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象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2.学习问题

小孩子,本来自学能力都还没有培养成,如果没有父母的督促培养,学好学坏一个样,反正没人管。学习差了,爷爷奶奶是不管的,学习好了又得不到爸爸妈妈的认可与表扬。很多孩子,渐渐厌学,逃学。留守儿童也是祖国的花朵。他们同样需要精心呵护养育,才能成才。

3.生活问题

一般将孩子忍心留在家里的,都是比不得了,实在是在农村找不到生计才会远离孩子到他乡去工作。这种影响直接到了小孩子身上,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了。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城市儿童,是备受父母及亲友呵护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

4.社会关爱不足

自家孩子没人疼,其他人家的关爱就可想而知。甚至有些时候,留守儿童不仅没有收到他人的关爱反而收到了歧视。而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他们多在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

从上面的简单说明我们可以看到,出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很多,也很严重,已经不是个别人的问题了。“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他们也是祖国的花朵,他们也是满足的寄托与希望。明天也是他们的。这已经不仅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考虑的问题,这是整个社会都要关心的问题。只有解决了整个问题,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才能不至于耽误一代人的成长。

作为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又可以做些什么呢?

在目前的教育方面,留守儿童受到的待遇很不公平。拿我们恩施州来说,3-5岁幼儿有112677人,其中在园的43768人,在园率仅为38.84%。而那些不在园的大多都是留守儿童。而师资力量方面也是很匮乏的,目前全州有幼儿教师2794人,专职人员1646人,专科653人,本科50来人。而农村,没有一个本科学历的幼儿老师。这个数字与沿海地区相差甚大(上海的大专以上占60%以上)。这就需要我们的社会做更多的投入在幼儿教育事业上,也需要更多有志于幼儿教育事业的年轻人做更多的动员与社会的支持,如师范院校可以更多的招收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社会拿出相关补助来鼓励他们投身于幼儿教育事业。

而每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充满对孩子的热爱,给予孩子,特别是留守的孩子们更多的关注与关怀,可能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句关心,一句表扬,都会让孩子觉得快乐,幸福。尽可能地多做些帮教活动,比方说有时候跟她讲讲悄悄话,一起看看录像,倾听他们的倾诉,要多跟孩子交流,要多做游戏,让孩子们多交流,这样才能避免孩子之间的冷漠自私。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尽量不要用批评的口吻,多表扬,多鼓励,小孩子的自尊心是很强烈的,特别是留守儿童,他们的自尊心又是很脆弱的。这是份崇高的职业,我们要默默地,微笑着,鼓励着,给他们帮助,教他们成长,像春雨滋润幼苗一样,润物细无声,用博大无私的爱去关怀他们。

从工作实际来讲,必须切实做到保护幼儿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家长将孩子交到我们手上,这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保护好他们。给社会一个满意的答卷。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要逐步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培养他们热爱学习、生活,规范他们的行为举止,培养他们热爱劳动,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还要教会他们自我保护,城市守信,遵纪守法。

最后我真切呼吁全社会都关注关心留守儿童,用自己的一份爱心,帮助他们茁壮成长,在农村地区,可以像城市一样,建设一些幼儿活动中心,这样即使没有幼儿园,至少有一个让孩子在一起的乐园,这样也方便照顾管理,安全方面也更好保障,还能让孩子们在群体的交流中体验儿童应有的乐趣,学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也许这是个比较天真的想法,但我坚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用心去关怀这些孩子,全社会都关心他们,哪怕我们不能提供父母的关爱,但是我们的这点关爱,也会让他们体会到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他们的明天也一定是美好的。

参考文献:

[1] 蒋曼曼,岳红娟. 家庭功能弱化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1(02)

[2] 庄莉,杨琳莉.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问题――以广西贺州市富川县走访调查为例[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3] 徐爱东. 家庭功能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与对策[J].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9(04) [7] 赵宁,李雅兴,郑波.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其对策[J]. 陇东学院学报. 2009(0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