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8篇

时间:2023-02-28 15:36:37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篇1

空间;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6―00108―01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学生主动认知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心理接触和情感交流过程。因此,教师应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用自己饱满的热情,良好的心态,真诚地面对每一个学生,既要当好“组织者”,又要当好“参与者”。努力创设宽松、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成为孩子们可信赖的学习伙伴。一次,笔者有幸观摩了三年级的一节语文课《动手做做看》,感触颇深。开课伊始,在轻松、柔和的乐曲声中,教者以讲故事形式导课,设置悬念,揭示课题,并随即引导: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使学生产生“欲知下文”的欲望。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当中。

二、创设新奇的学习情景,“唤”学生积极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兴趣为契机,不断挖掘教材的兴趣因素和艺术魅力,创设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并以良好的心态去接受新知识 。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首先由“天堂”一词导入,接着话题一转“鸟儿们也有天堂,你听!”随即播放了一段鸟鸣声,让学生仔细听,用心体会: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悦耳、清脆的鸟鸣声拨动着学生的心弦,学生目睹着“小鸟天堂”优美的画面,耳中聆听着鸟儿自由、欢乐的叫声,很自然地想到了:鸟儿们生活得快乐、自由、舒畅;这里是鸟儿的乐园,也是“鸟的天堂”。新奇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这里为什么成为鸟的天堂?鸟的天堂有多美等一系列的问题油然而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于是,很自然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之中。。

三、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诱”学生乐于探究

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必须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而在课堂上教师应和学生平等相处,共同学习,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天地,去自由观察、思考、表达,质疑,小结等,做学习的小主人,在热烈的探求新知氛围中,产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动力,从而自觉获取知识。

首先,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思维定势往往使思维受到局限,语文教学应通过对情境的超越,打破思维定势,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去思考问题。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红领巾真好》一文后,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你们还有什么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不约而同地都举起了小手。有的学生问:“小鸟为什么说‘红领巾’真好?”“小鸟怎么会说话?”面对这些很有价值的问题,有的说是因为‘红领巾’给小鸟做了巢;有的认为小鸟有了自己的漂亮房子非常高兴,它们便在枝头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以表示它们的快乐心情,多出人意料呀!教者顺势引导,最终师生达成了一个共识:保护鸟类,人人有责!大家的各抒己见,充分展示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进一步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其次,鼓励学生质疑,向教材和权威挑战。如我在教学《燕子》一文时,有学生提出文中的“几痕电线”中“几痕”用错了,应该是“几根”。但说不上理由。我让大家小组内探讨。经过反复读书、画简笔画,小组成员争议后,一致认为“几痕”用得妙,并纷纷阐明自己的观点:反映了从远处看,电线的真实情况;写出了电线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等。我随即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应该注意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在众多的答案中,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答案。与此同时,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内在的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整个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课堂已经变成了师生思维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课堂。

四、呈现形象的多媒体课件,“促”学生形象感知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渗透;情感;延伸;环保意识

语文是语言文字形式和思想感情内容的整合,学生学习课文,不仅要学习语言文字形式,而且要了解语言文字和它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之间的联系。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些课文思想内容就包含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其中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鸟的天堂》一文就有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思想内容。教学时可充分利用课文中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渗透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一、充分利用课文与环保内容有关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并借助多媒体,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体会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理解,借助图片、音响直观地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爱自然,愿意并善待生命的情感和意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大榕树的美丽、奇特,激发欣赏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师培训手册《可持续发展教育》中指出:“在课文中渗透环境教育,比较适宜的做法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感受和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体会人类与环境和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鸟的天堂》第7、8自然段,写了大榕树的静态美,是很好的朗读材料,作者把这棵大榕树写得栩栩如生。在具体进行中采用了“初读―深读―听读”的方式进行教学。

2.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欣赏众鸟纷飞的景象,激起学生乐于善待其他生命的情感

要培养学生对其他生命体的关爱意识,只有学生对非生命体产生喜爱时,他们才能自觉地参与保护,才能对环境或其他生物遭受破坏或伤害时产生强烈的同情,进而对造成这些迫害的人或行为加以抵制。《鸟的天堂》第12、13自然段,主要写大榕树上百鸟纷飞,万鸟齐鸣的热闹场面。为了激起学生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之情,我在教学中抓住重点词、利用多媒体把鸟各种颜色、各种姿态、各种声音的场面直观地反映出来,激发学生思想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带着学生跟着巴金怀着美好的情趣和愉快心情观赏大自然的美丽。

二、课外延伸,强化环保意识

学习《鸟的天堂》一文后,启发学生自感自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进行课外延伸。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观察家乡的景色,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设问:“同学们,大榕树美,有鸟的大榕树更有生机更美,你今后怎样做到保护美丽的大自然呢?”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想象,热烈讨论,纷纷发言。于是,我进一步启发:“你们的想法很好,那么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把你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表达出来?”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篇3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生态评价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运用有效的评价手段,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诊断的功能。实践证明,语文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能纠正别人的错误;学生的自我评价,能让学生自己及时反省。多种内容、多种方法、多种艺术的评价,正在语文课堂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评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开展教学研究、促进自我发展的过程。那么,如何评价一节语文课呢?以往的评价标准是“以教论教”,即以看老师的教来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它注重的是老师的教,而忽略的是学生的学。新的评价标准是“以学论教”,即以学生的学来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它注重的是学生的学。诸如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及学生参与程度、自主自觉学习程度等。新的评价标准也注重老师的教,但它注重的是老师的教学理念与思想、教学方法与手段及“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等。

因此,我认为好的阅读课应该具有如下特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评价一堂课的成败,首先看其是否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表现在对语文课的喜爱和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情境,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善于触及到学生情感的琴弦,善于挖掘潜藏于学生身上的积极性,善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想学、愿学、乐学,才能使课程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课堂的教学效果得以提高。

2.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也无法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自身感悟、个性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放权,要少讲、少读、少写、少做,让学生多讲、多读、多写、多做,要给学生自,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利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合作性,激发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思考、质疑、问难、分析、理解、感悟、表达,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可以这样说:教师引导是否有方、落实学生主体意识是否到位,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关键。

3.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认识、掌握知识的过程。《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质疑、合作、探究、解疑、交流的过程。所以,看教学过程首先要要看教师是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有效组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还要看老师是否起到组织者、引导者更多的是参与者的作用。其次要看教师是否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再次要看教师能否讲究一定的教学艺术,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时间安排科学、恰当。

4.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

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总是把激活课堂、与学生平等对话和沟通放在首位。他们总是努力为学生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力求与学生达成感情的交融,心灵的默契。他们总是鼓励学生去大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探索、乐于交流与合作。教学中,当自己一呼不能百应时,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或调侃、或煽情,适时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乐学、善学、学有成效。而一名蹩脚的语文老师总是把安静的课堂、学生对老师的诚惶诚恐放在首位。他们说“我讲课的一个特点是需要课堂安静,稍有一点动静,我的课绝对要讲糟。”。因此他们的课堂往往是一片沉闷、死寂,老师唱独角戏,学生是被动的看客。《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诸多能力,如: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创新能力、人生观、价值观等。试想:这样一节气氛沉闷、老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语文课上,学生的诸多能力怎能得以培养?所以,积极向上、张驰有度的教学气氛是衡量一节课良莠的标尺。

5.充分落实教学目标

看一节课不仅要看落实是否目标,还要看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课后反馈是否紧紧围绕、落实教学目标。此外还要看老师是否善于发现教学内容的创新新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否根据语文特点和学生学习规律,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并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此外,一节课里教师还应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本身的教育因素,注重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节好的阅读课应该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实践呈现

2009年9月,我执教了研究课《鸟的天堂》。《鸟的天堂》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制第七册第一组第3课,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课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们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教学片段(课文10-14段):

师:我们来看看作者又是怎样写鸟的。课文哪几处具体写了鸟?

生:课文第12.13自然段具体写了鸟。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这两个自然段,其他同学看看你最喜欢哪句话。(指名读)

师:你喜欢写鸟的哪个句子?

生:我喜欢“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这句话。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生:“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可见鸟儿飞得很快,我们只能听见它们的声音,看见它们的影子掠过,我觉得这里写得非常美。

师:说明这儿的鸟怎么样?

生:多。

师:(板书:多)还有谁说说你喜欢哪一句?

生:我喜欢“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说明各种颜色的鸟到处都有,很多我没见过的。

师:你说得真好!那景色又美又壮观。(板书:叫 飞 扑)从这几个写鸟的动作的词来看,你们觉得鸟儿生活得怎么样?

生甲:鸟儿在这里生活得非常幸福。

生乙:鸟儿们很自由。

生丙:它们很快乐。

师:(板书:快乐)和榕树比较,作者对鸟儿采取了什么方法描写?

生:(齐答)动态描写。

师:作者抓住鸟儿活泼好动的特点,主要从声音、位置的变化和动作等方面进行动态描写。(播放录像:群鸟在大榕树上纷飞欢闹)

〔点评:借助现代化的电教手段,播放群鸟在大榕树上活动的录像,真实地再现了众鸟纷飞欢闹的壮观景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

师:看了这段录像,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甲:我觉得这儿鸟非常多,而且颜色很鲜艳。

生乙:鸟儿飞起来的景象真壮观。

生丙:鸟儿叫声悦耳,非常可爱。那只小画眉鸟真像个顽皮的孩子。

生丁:鸟儿生活得很快乐,我也想变成一只鸟在那儿生活了。

师:用一句话说,你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样?

生甲:这个地方十分美好。

生乙:这个地方真是鸟儿幸福生活的乐园。

师:你说得真棒。这就是第二个“鸟的天堂”的含义。那为什么第一个打引号?

生:第一个打引号的“鸟的天堂”,指的是那株茂盛的大榕树。

师:对,第一个“鸟的天堂”特指那株被人们称作“鸟的天堂”的茂盛的大榕树,打上引号起强调作用。

〔学生开头提出的三个问题,在教师指导启发下,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至此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师:看来同学们和作者一样深深地爱上了这里,让我们带着肯定和赞美的感情读读最后这句话。(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把这句话放在课文结尾有什么作用呢?

生甲:总结全文。

生乙:点题。

生丙:点明中心。

师:对。这样写还照应了开头,也更加突出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发自内心的赞美。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放配乐朗诵全课文录音,让学生边欣赏边回忆课文内容。最后,请同学们说说课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十分美好。

生:非常神奇,充满活力。

生:真是人间仙境啊!

生:多么和谐啊!

师:为了更好地保护鸟类,不破坏美好的自然环境,我们该怎么做?学完这篇课文后,在这个问题上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生:不乱捕捉鸟。

生:不乱砍伐树木。

总结:巴金爷爷的这篇文章很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喜爱、留恋、赞美之情。文中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有静有动,相映成趣,给我们留下了极为美好的印象。文中有许多片段写得极为精彩,希望同学们把这篇文章背诵下来。

三、个人反思

告别了“鸟的天堂”,巴金的心情是留恋,而我心里更多的却是遗憾。“遗憾是残缺的美吧!”我想。我也常对学生说,人生中总是免不了遗憾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遗憾中辨析得失,将遗憾减少到最少。的确,当我一次次反思着这堂课,回味着这份遗憾时,却觉得,不只是遗憾了!

1.得意

我以为,在课前我已做了充分的预设,我甚至有点得意。因为,我在教案上不仅将每个环节的时间调控精确到分秒,还将学生可能生成的东西也罗列了下来。比如说,谈话导入环节中:“同学们,你想象中的鸟的天堂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问题抛出后,我预设了学生有这么几个回答:那里应该有很多的树?那里的鸟一定很多,那里的环境一定很美?然后针对问题,我来导入下一个环节。很幸运,预设和生成是吻合的。再比如,初读课文后我问“同学们书中描写的鸟的天堂和我们想象的一样吗?”同学们也很自然的结合课文和自己的想象说了不一样和一样的内容,很自然导入到课文重点部分:“大榕树”“鸟”。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意外

一直到课堂快结束为止,课堂生成就如一部手机的广告语――一切尽在掌握。但是,“课堂是动态的艺术,是极具现场性的,是一个即时性的舞台”。说得真的一点没错,在要求学生说说学习品读课文后对课文的印象时,一个学生给了我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和谐。

之前,我预设了好多的答案:“美”,“神奇”,“充满活力”或是“人间仙境”,但都不如那份“和谐”来得更为贴切。可是,当时的我只是一句简单的评价:“说得真好”就过去了。其实,那真是一个绝妙的回答!在展示课完后,作为补救,我和学生围绕“和谐”展开讨论,挖掘出了榕树之所以旺盛的秘密:因为榕树的根和土是和谐的,小岛的水和树是和谐的;我们挖掘出了鸟之所以快乐的原因:因为人与鸟是和谐的,鸟与树是和谐的。这么多的和谐才是使得那个小岛成为了“鸟的天堂”,而如果我们期待更多的“人间天堂”,就要努力去营造和谐,这不也正是现在这个社会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吗?这份意外的收获让我和学生对这“人间乐园,鸟的天堂”,更添了一份深刻的理解。

3.遗憾

可是当时,我的评价太肤浅!

对于我,因为一次简单的、敷衍的评价错过了一次精彩的生成,错过了一个可能出现的课堂亮点;对于那位学生,她错过了一次展示自己的良机,错过了对自己独特感悟的肯定,错过了被所有同学赞赏甚至崇拜的可能;而对所有的学生来说,更是错过了一次对文本魅力的深刻感受,错过了对和谐课堂的亲身经历。

4.思索

这次遗憾,让我看到了自己作为教师,在教学机智上的缺憾。也让我看清了在教学评价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明确。在学生的生成和预设的教案之间,我选择了后者。看来,我还是无法从课堂的主宰者这个高高的阶梯上走下来,无法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有人这么阐述:如今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平等中的首席者!的确,随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开放性的增强,学生在课堂上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势必大大增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时刻关注着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要,去尊重他们的即兴创造,珍视他们的独特生成,并能把这些作为推进课堂进程的重要资源,来灵活调整教学重难点。“平等中的首席者”不仅仅是一句“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能诠释的;“平等中的首席者”应该成为教师心中一把恒久的尺,教师要用它来衡量自己的课堂角色,真正用它去把握“学生自主”和“教师主导”之间的平衡。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后,课程才可能是动态的、发展的,教学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篇4

一、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

在小学阶段,阅读课文中说明文占相当比例,如传统篇目《太阳》、《马踏飞燕》等。这些说明文大多语言朴素,内容平实,文章结构也清楚明了,有规可循。编者旨在让学生多了解大自然,认识并掌握某些科学知识,因此,教学这类课文时方式可以灵活多样,要本着“激发学生兴趣,促其自主学习”的原则来进行,下面我就以《冬眠》一课为例,谈谈教法的一些新尝试。

1.了解内容,提出问题。说明文活动化的教学方法,不拘泥于传统阅读课文的教学模式,对课文内容不深究细挖,对语言文字也不逐句剖析,而是借鉴活动课“趣、活、动”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开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为自主、更为愉快地学习。教《冬眠》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带着“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从中能读懂哪些内容”的问题,反复通读课文,学生依据不同的阅读水平,在各自头脑中形成文章内容的“雏形”,再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进行交流,在这种小范围的知识传递中,既能使学生就一些简单的内容达到共识,又能互为补充,缩短学生彼此之间的认识差距。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各抒己见,把在学习小组内读懂的内容在全班汇报,以巩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学启于思,思启于疑”,以对课文内容深入理解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于是顺势引导学生带着《冬眠》这篇课文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进一步来读课文。由于教学中没有琐碎的问题拽着学生的思维,因而学生学起来轻松,学生在自悟自得、互问互答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高涨的学习热情,这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也使更多的学生获得了表现自我的机会。

2.广泛涉猎,拓展视野。应该说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外,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在课堂上承担的“任务”决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家庭作业,因为这不是课堂内容的机械重复,学生要想很好地完成任务,就必须动脑筋,下功夫,费气力。学生面对自己和同学们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都急欲探知究竟,但由于我们的学生平日里无意识看书居多,缺少社会实践,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不能对这些不知从何入手的学生不闻不问,而应抓住机会,适时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环节打破教学中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学生的学习形式更开放,学习内容更自主,学习情绪更积极。

3.交流反馈,求同存异。“十次表扬,不如一次表现”。学生经过认真的学习、准备,对上节课的内容都有一定的理解,而此时学生最需要的就是有一个能够展示自己学习成绩的机会。所以,及时地给学生提供交流、展示的机会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由各学习小组选出代表,对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进行汇报,组内其他成员予以补充,其他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的学生也可以加以补充或纠正。在汇报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对课文中包含的问题,学生没有太多分歧,但对课外的一些问题却有些争执,如“什么样的动物冬眠”这个问题,就出现了“冷血动物才冬眠”和“冬眠的动物除了冷血动物还有哺乳动物”这两种意见。类似的问题学生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这时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某一方面。不妨让学生带着“究其所以然”的强烈愿望,再到“课外老师”那儿去找出答案。这种求同存异的教学方式,表面上是给课堂教学留下了“小尾巴”,而这恰恰激发了学生征服疑难、探求真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保持着长久的学习内驱力。

二、培养自主学习,促进主动发展

在教《鸟的天堂》时,我采用“扶放结合、变序导入、质疑问难、激发想象、自读自悟”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读、说、议、悟来理解句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1.采用变序法,指导质疑。文贵在精,往往精华也许只在一句,甚至一字。《鸟的天堂》课文末尾,有一概括句“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教学时,我采用变序法,从“骗”字入手,帮助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课文。回顾全文,让学生明白两次观察的结果才使“我真正认识‘鸟的天堂’,才没有受‘骗’”。由这两个“骗”字巧妙地让学生悟出:对大自然的正确认识,必须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从而引出本单元训练重点“静态”和“动态”。

2.抓住重点,读议结合。这篇课文较长,重点段落突出,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使教学更有效呢?根据课文的特点,进行分析时抓“榕树”和“鸟”这两个字重点段中的重点词、重点句进行分析,这样就能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品析,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认识活动中,不仅体会到大榕树充满生机的美,从而发展了多向思维和求异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

3.放手自学,激励想象。苏霍姆斯基认为:“教师是思考的培育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要创设让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教学第三段时,我要求学生速读课文,说说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描写鸟的活动的场面,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喜欢,从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体会“鸟的天堂”里热闹的景象。教学第13自然段前,我可先让学生观看录像,让学生身处“鸟的天堂”,再现作者“应接不暇的情景”,然后启发想象。说明鸟和人类一样有感情,鸟儿把这株树当作自己的家,可见鸟儿生活在这里是非常的幸福、自由和快乐,从而让学生明白文中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指鸟的乐园,而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指茂盛的大榕树。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文化;自主;对话;感悟

追求具有魅力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是现代教学的本质要求。为此,必须改变机械、呆板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注入文化的元素,让文化为课堂增辉。文化作为课堂上的一种客观存在,充盈于课堂之上,渗透在师生之间。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又不易被人所意识到。

文化的课堂,似甘露,润物无声,能不知不觉影响学生的心灵;文化的课堂,如清泉,令人渴望,能唤醒学生对未来的憧憬;文化的课堂,是佳酿,醇厚甘甜,让人回味无穷!文化乃课堂之根,活力之源。

文化:让学生在自主中感受生命的价值

按照马斯诺的需要层次论,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当这种需要获得满足的时候,便是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的时候。课堂教学中,也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这种潜在“需要”,使之成为学习发展的内驱力。

要激发学生的潜在需要,必须构建自主的课堂。自主的课堂,并非放任自流,而是有“收”有“展”,体现的是教师的从容与豁达,一种文化的侵染。

一位教师在上《鲁班和橹板》一课时,针对低年级儿童爱提问题这个思维发展的特点,教学伊始,教师由板书“鲁”和“橹”这两个生字人手,导人新课。先让学生认识并比较这两个字的异同,分别组词“鲁班”和“橹板”引出课题;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课题对课文内容进行自由猜测,自主发问。对于同学们的种种提问,教师先不回答,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他们带着自己的小问号去自由初读课文。

学生通过这种自主探究和发现知识的过程,获得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和自我价值感的实现,从而不断地超越自我,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向自主探究和发现知识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文化:让学生在对话中产生智慧的灵动

对话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精神的相遇。对话教学不是简单的你问我答的语言形式,而是超越了这种语言意义上的独白式交流,具有社会和文化的意义。对话教学既体现了师生关系的民主和平等,同时它又是沟通合作的教学。

下面是《鸟的天堂》教学片断:

生(齐读):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鸟的天堂出现了两次,第一次为什么加引号呢?它指什么?

生:第一次加引号是因为作者认为那里不是鸟的天堂,后面不加引号是因为他最终明白了那里真的是鸟的天堂。

师:当别人告诉作者大榕树是鸟的天堂时他就有点怀疑,当他第一次在那里没有看到鸟时就更怀疑了。现在,他已经真正感受到那里的确是鸟的天堂了,那文中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指什么呢?

生:榕树。

师:那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又指什么呢?

生:鸟的家园。

师:还有吗?

生:鸟的世界。

生:鸟儿自由生活和快乐成长的乐园。

师:假如你是那棵大榕树,你为什么说自己是鸟的天堂呢?假如你是那里的一只小鸟,你又为什么说那里是你的天堂呢?假如你是那里的一个游客,你又为什么说那里是鸟的天堂呢?

生:我是一株大榕树,我认为自己是鸟的天堂,因为我为鸟儿创造了温馨的家园。我相信,几百甚至几千年后,这里还是鸟的天堂。

师:大家掌声鼓励一下。别的“大榕树”还有没有补充啊?

生:我是大榕树,我有强壮的身体,因为我有不可计数的气根垂到地上并伸进泥土里。我还用许许多多翠绿的树叶为鸟儿创造了优美的栖息环境。所以,我是鸟的天堂。

师:大家应该为这株美丽、慈爱的大榕树鼓鼓掌。

生: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我非常庆幸自己有这么一个美丽的家园。在这里我每天都想唱歌。

生:啊,这里真美!我终于找到我的天堂了。

师:多么幸福的小鸟啊!

生:我是一名游客,我是慕名而来的,我目睹了大榕树的生机与活力,倾听了百鸟齐鸣的盛大演唱会后,我真正感受到了这里确实是鸟的天堂。

生(齐读):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生在民主平等氛围中的对话,实现了学生畅所欲言,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智慧火花。

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老师对话,与自我对话,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主动沟通;同时,面对对话过程中随机生成的问题和学生的反常思考,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问题的价值主动引导、点拨,营造出一种对话生成的教学文化。

文化:让学生在感悟中获得情感的熏陶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只有在一堂课中注入那涓涓的情感细流,让教师、学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此时学生的感情、人格也才会受到感染,情操也才能得到陶冶。

感情不是强加的,而是体会、感悟出来的。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以文本为载体,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经过教师引导、点拨而得以实现的。

案例:《丰碑》

教师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示范朗读课文后,要求学生带着如下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1)这只队伍是在什么样的天气什么样的情况下前进的?从哪些段可以看出?

(2)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有哪些?

(3)指出描写将军及将军神态变化的句子。

教师分析并不断生成问题,学生齐读一、二段。

教师询问学生在冬天会有什么样的动作和感受。

(学生谈感受,通过比较军需处长在冰天雪地里十分镇定的样子,衬托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

让学生用难过和敬佩的心情读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这段话。

分析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将军神态的句子。

最后归结到文章主题:为什么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为军营的丰碑?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不断生成问题,在对问题的分析中不断激发学生情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不断深化着思想认识,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

语文感悟学习的目的是尊重人的独特性,构建人格的完整性。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直面文章,感受、体味、揣摩,走进作品,亲历阅读实践活动,从中悟出文本内涵、寓意及情感,从而体味文本表达的精湛。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篇6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的有关句段,感受“鸟的天堂”里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理解“应接不暇”、“留恋”等词语的意思,会用“应接不暇”说句子。

3、精读课文,分析比较描写特点。体会课文描写景物动态和静态的方法,了解作者观察描写的细致、巧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激趣引入

上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到新会县的天马河中观赏了鸟的天堂,这株奇特美丽的大榕树,你们喜欢吗?(喜欢)老师也很喜欢。(出示小鸟图)请看着大屏幕齐读两遍课题。

2、背诵课文第一部分你喜欢的文段。(机动)

指名背诵文段。(评价背诵结果,表扬做得好的同学。)

二、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同学们,本节课老师将和你们再次来到新会县的天马河中观赏了鸟的天堂,看看早晨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1、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第12、13自然段,完成阅读思考

(1)【课件出示】

阅读思考: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并说说你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知道的?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学生汇报。(我的感受是……。是从课文的……知道的。)教师评价。你们真是个认真学习的好孩子!

(2)【课件出示】好句赏析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板书。

A、学生读文段,找动词,说句子意思。创设“众鸟纷飞、百鸟齐鸣”的壮观景象。分角色表演情境,深化、理解文段内容。

B、感情朗读训练。指导读出惊喜、欢快的感情语气。

提问:这句中你们还读懂了什么?

初步认识排比句,有的……有的……有的……,用词说句子。同学评价。

(教师板书)

(4)小结:不管是众鸟纷飞的场面还是一个鸟的活动,作者都观察得很细致,描写的很具体。

2、学习课文14自然段

(1)女生朗读文段。角色朗读第一句话。析“留恋”意思并进行接龙。

(2)角色朗读第二句话,欣赏句子。

【课件出示】“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理解这两个“鸟的天堂”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学;检查反馈。

3、师小结

这部分运用动态描写的表达方法,体现了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以及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板书 喜爱 赞美)

三、熟读课文,体会写法

1.分析比较表达上特点

自由读课文第一部分7、8自然段、第二部分12、13自然段内容。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两个部分在表达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板书: 相同点:有描写、有赞美。

不同点: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引导学生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领悟作者观察、描写的精细和巧妙。)

2、小结文段,体会情感

师:文中一静一动的表达方法相结合,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四、延伸课文,鼓励探索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感受了鸟的天堂的美。学习了文章的表达方法,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1、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课件出示】质疑

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中,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要用双引号【“”】而第二个不用双引号呢?(在质疑中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弥补一些教学中遗漏的问题,可以称为教学民主,也可以理解为因学而教。)

2、说说 “导游词”

师:鸟的天堂是旅游胜地,现在请你们当导游,带我们一块去观赏吧。

(1)出示预习作业本,小组交流“导游词”。

(2)掌声请出小导游,为我们介绍鸟的天堂独特的风光。

【课件出示】导游词。

3、爱国爱乡教育。师简介家乡风光。(播放“平远旅游区”视屏。)

五、作业布置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篇7

[主题词]引导预习主动学习合作探究创新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实现“教即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为此,我在语文课堂预习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引导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学生刚开始学习课文时,往往不知所措,不知从何入手,要么提几个问题应付了事,要么提出几个生字、新词草草收场。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这时我积极帮助学生,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他们认真仔细阅读课文,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从课题入手进行指导,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清楚;你最喜欢哪几个部分说说理由;你是怎样利用工具书或网络查询解惑的。如《长城》一课,学生经过反复阅读,仍不明白长城有什么作用,秦始皇为什么要修长城。很多学生回家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不仅知道了长城的作用;秦始皇修长城的目的。还了解了长城的相关传说,对长城有了全面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在讲授该课时学生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争先恐后回答,把长城的长、高大坚固,建造的艰辛清楚地表达出来,学得十分轻松。

二、检查预习,促进主动学习

预习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我要求学生在反复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至少要提出五个以上的问题,供大家探讨,对同学探讨的结果不满意,提问者必须给予补充回答,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我自己则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生字是否注音;新词是否做勾划;圈点是否认真。发现问题及时指出,扶着学生前行,促进学生认真自学,提高预习质量。

《鸟的天堂》一课,有的学生没有认真去读,没有抓住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的时间思考,因此对第一次来未见到鸟的原因,说不清楚,阐述不了了第一次为什么看不见鸟的原因,是因为鸟儿歇息了。通过学生质疑解答,预习效果得以充分体现。学生也明白了为什么要以“鸟的天堂”作为课题,是因为这株大榕树适合鸟儿繁衍生息,是鸟儿生长的乐园。

预习的检查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

三、合作预习,培养创新能力

在学习篇幅较长的课文时,我会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共同预习、共同探究。

《凡卡》一课,学生经过反复读,基本弄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思路。凡卡为什么要写信了?凡卡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凡卡受到哪些非人的折磨?凡卡的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他为什么把凡卡送去当学徒?不去当学徒行吗?凡卡的乡村生活真的愉快吗?学生们提出了很多问题。细心的孩子却从凡卡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方面提出自己的问题,凡卡为什么要偷偷写信?老板打他难道不违法吗?提出了许多过去课堂上不曾遇到的问题。凡卡的希望能实现吗?学生们对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最后认识统一,凡卡的悲剧是沙皇的黑暗统治造成的,凡卡的悲剧不重演只有沙皇的黑暗统治。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篇8

近年来,微课很“火”,教育界如火如荼,行政层大力提倡,学术界争议不断,可汗学院、电子书包、翻转课堂、混合学习……各种微课的应用形式使课程改革百花齐放,但一线教师制作的大部分微课并没有应用于实际教学,在常态化教学中叫好不叫座,尤其在“翻转”难度最高的语文课堂,更是让一线教师无所适从。在从事初中散文微课开发与应用的研究中,课题组把微课作为辅助教学的资源或手段,使其在课堂上得以常态化应用,提高了学习绩效、激发了学习欲望。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对于用口授方式无法解释清楚的内容,或学生由于缺乏生活体验不易理解的知识,或教师觉得自己讲解得不够清楚到位的地方……都可以有计划地运用“插播微课”的方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插播的微课可以帮助教师设置情境、突破重难点、提示易错点……常用的有讲授型微课和故事型微课两种类型,在散文《猫》的教学中,微课是这样融入课堂的:

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6课《猫》第2课时,讲解第三只猫死亡的原因。

教学目标:1.回顾作者家中的三只猫;2.寻找吃掉芙蓉鸟的真正“元凶”。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由郑振铎先生描写的《猫》,猫是人类的好朋友,作为宠物之一,深受人们的喜爱,现在,笔者就与同学们来看一看生活中那些可爱的猫们。

教师把课前录制好的微课视频,投放到教室大屏幕上给学生们看,猫的图片,猫的声音,数字化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带来自由、宽松的学习体验,使注意力最大程度地集中。

每一只猫啊,都非常可爱,同样作者家中也曾养过三只猫,我们今天就与同学们一起回顾这三只猫,寻找吃掉芙蓉鸟的真正“元凶”,先来一道回顾课文,从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几个方面说说它们的不同形象。

第一只猫,是从隔壁家要来的……第二只猫,是从舅舅家抱来的……(着重讲)第三只猫是张婶从门口捡来的(来历);毛色花白,并不好看,瘦,毛还被烧掉了几块,更加难看(外形);它与前两只猫在性情上很不同,不活泼、又很忧郁(性情);所以在家中呀,若有若无,得不到大家的喜爱(家中地位);最终却因芙蓉鸟事件被我打跑,在邻居家的屋顶上死掉(结局)。

在这里的讲述,教师插入一段讲授型微课帮助学生明确,由于采用这种视听结合的方式,使课堂丰富、活泼并具有吸引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会更加清晰,而且,分享微课后,上课开小差没弄清楚的同学可以课下反复地看,真正实现让每一个学生“精熟学习”。

联系全文知道了因作者以为芙蓉鸟是被第三只猫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最后受冤而死在邻居家的屋脊上,后悔莫及的作者,难过得家中永不养猫。究竟是谁吃掉芙蓉鸟的?为了还它一个“清白”,我为同学们请到了侦探界的大家柯南先生,看看他是怎么侦破这次的案件的。

这里是森林110,现在接到郑振铎先生家的芙蓉鸟被杀的情况,对此立案侦查。先看案发的现场,在第20段中这样描述:“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在22段:“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可见,当时非常得惨烈。如今,把犯罪嫌疑人定在第三只猫的身上,来看看它的作案证据有哪些。案发前,“那只花白猫对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两个“凝望着”让作者对它产生了怀疑。案发后,又看见“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吃着可怜的鸟腿了。”弄假成真,最终惩罚它:“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然而,真凶却不是它,因为李嫂一天早上发现猫又来偷吃鸟,乍一看原来是一只黑色的猫,到这里,本案告破!案件定性:这是一起冤假错案。

在视频中,教师充分发挥个性与创造力,将传统课堂里芙蓉鸟死因的“灌输”,设计成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动画片,让学生做个真正的神探,体会警察破案的经历。精练简短的教学视频,随时随地的观看体验,自由选择的趣味学习,这些充满时代气息的元素,令学习这件事有了不同的意趣。

案件告破了,作者有了反思,我想请同学们也想一想“在这个冤案中,作者错在哪里?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把你的答案写在作业本上,明天一同交流分享。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一次微课再会!

这节课最后,教师适时地播放了一个讲授型的课后练习微课,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和回答。课堂中师生边看视频边答题的做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以饱满的精力学到了解题的方法,视频中“老师”讲授与课堂里老师的“实时互动”相融合,也有效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在这堂课上,教师在教授关键知识点时,选择用微课来替代当堂讲解,那么学生的反应又如何呢?

课后,大部分学生很支持这种形式――

“能够当小侦探,我觉得好开心!”“很喜欢,因为视频中老师讲得时间短、条理清晰,比平时有意思。” “和老师上课讲的内容一样,不过微课更能吸引我。” “视频可以拷贝到手机上,回家也看看,不会做就再看几遍不用担心听不懂了。”……

也有个别学生感到不适应――

“不喜欢,因为讲的进度太快了。”“如果可以边看边讨论,就比较有趣。”

由此可见,学生对于插播微课的课堂是喜闻乐见的,因为教师在微课里讲解得更加简短、清楚;看完微课后,学生可以立即就不明白的地方向老师求助、跟同学讨论,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微课视频带回家随时观看,实现了学生的“混合学习”。而学生的建议则是:不必等到微课全播放完再讨论,可以在关键处暂停,有困惑的地方随时讨论、及时解决。

上述插播微课的案例也带来一些启示――微课播放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反应,即可适时调控课堂的学习节奏,又可发现、归纳出学生的学习特征:哪些知识容易造成学习障碍、哪种形式的讲解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运用微课的目的在于强化课堂的利用率,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细节,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微课不同于PPT,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动态讲解才是微课的最大特征和功用;微课所呈现的故事情境可多参看电影、新闻和网络视频,经筛选之后,创新为故事型微课的素材。

推荐期刊
  • 啄木鸟
    刊号:11-1522/I
    级别:部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