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人力资源开题报告8篇

时间:2023-02-28 15:37:01

人力资源开题报告

人力资源开题报告篇1

[关键词]计量模式;会计核算;人力资源

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加大力度推动经济建设是国家面临的重要情况,而在全球资源紧张的大环境下,我国需要面临的大问题应该是在资源紧缺的环境中发展经济。所以,科学优化配置资源在经济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从广义上来讲,资源主要有人力资源、货币资源和物质资源,发展经济就是要优化配置这三方面资源。传统的会计工作只注重控制和核算货币资源以及物质资源,但是对人力资源,直到现在,还仅仅局限在理论知识方面,明确其是经济发展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但是在会计控制与核算上,与前两者相比存在明显缺陷。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人力资源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得到了明显提高,人力资源与货币资源和物质资源间共同发展的趋势也越来越突出,传统会计将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因此建设人力资源会计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1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的现状

我国是个地域广阔、人口数量多的国家,在人力资源尤其是劳动力方面有着丰富的资源,但这只是针对数量来说。除了数量上的规定外,人力资源还有质量上的要求,也就是专业技能。人力资源具有投资时间长、见效慢的特点,并且也没有直接体现出收益和投入之间的关系,导致有些企业只着眼于眼前的短期利益,对保健和在职培训等方面的投入非常少。会计制度的作用主要是监督与反应,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会计显得比较落后。社会经济的发展还需要物力资源与人力资源间的相互协调,传统的会计对核算人力资本没有引起关注,只注重可断物质资本,这样就不能为协调物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提供有价值和客观的依据。现阶段,我国部分企业一味地引进先进的基础设施,并没有考虑配备专门的操作人才,导致很多先进设备出现闲置情况,甚至成为废铜烂铁,从而大大浪费了资源。如果进行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将有助于推动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之间的协调。并且,人力资源适当流动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长时间以来,我国劳资部门坚持摸索解决方案,创新我国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如今,已成功推行了部分改革措施。比如,企业拥有向社会公开招聘选用人才的权利,拥有自行招聘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的权利;允许人才适当流动;组建人才讨论中心和开放劳动力市场。上述的方式是人员与单位之间享有双向选择的资格,将为“人力”提供更多含有“成本”与“价值”上的经济特征,人力是一种资源开始被大家所熟知。因此,随着我国劳动人事制度的全面发展,就经济管理角度来说,人力是一种资源得到了管理、使用和开发,这就需要明确记录、准确计算和确认人力资源的成本与价值,深入分析推广人力资源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而实行人力资源会计就能充分实现上述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根据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国家能够及时了解各单位维护和开发人力资源的现实情况,能借助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方式使企业注重利用、开发及维护人力资源,明确投资人力资源的趋势,积极引导人力资源实现适当流动。

2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2.1人力资源会计推行的相关基础理论供给严重不足

人力资源会计产生于美国,尽管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但是在高新技术企业、会计师事务所、银行业以及保险行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中仍未有广泛的应用。而人力资源会计发展的趋势警醒着人们其重要性与紧迫性。人力资源会计尚未广泛应用的关键问题,就在于人力资源会计赖以构建的基本理论供给严重不足,主要可以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忽视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理论是会计学的基础,企业理论的最新发展成功也将成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理论支持;另一方面是过分拘泥于工业经济时代产生的以财务资本为中心构建的传统权益理论,而人力资本应纳入权益理论这一概念还没有被广泛接受,使得会计学角度人力资源信息进入财务报告体系存在困难。2.1.1人力资源财务会计与人力资源会计的划分不明确目前普遍认为人力资源会计包含了人力资源财务会计与人力资源管理会计,但是两者内容的划分缺乏明确性。在我国,绝大多数理论研究都将人力资源财务会计认为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将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视为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一部分。理论的划分使得人力资源会计在实践中的应用受到较大的限制。2.1.2计量模式的分歧为了解决人力资源会计的难题,谋求突破性的发展,国内的企业会计理论界使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研究人力资源的价值计量问题,提出了货币性计量方法、非货币性计量方法等多种人力资源的机制计量模式。目前的国内大部分企业使用的货币性计量方法均为工资报酬折现法,但具体的计量模式方法仍然需要改进和调整。纵观全球的会计理论界,尚未出现权威的计量模式。2.1.3人力资源报告存在一定片面性人力资源报告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企业如何将关于人力资源的信息传达给员工。绝大部分企业均存在对人力资源报告概念认识不足的情况,加上操作中存在的诚信问题,使得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报告在实际使用中有很多问题。首先,是人力资源报告未形成市场化,使得部分企业有意形成不对称信息,从而造成信息阻塞,影响了人力资源报告作为商品的地位。第一,人力资源报告过于单一,只从静态的角度去考察问题,而静态反应的人力资源价值与企业创造的实际利益不对等,无法反应真实情况。第二,无法及时、快速地进行财务会计报告。信息时代,及时有效的信息有时就代表着机遇和利益,而过期的信息可能就如同废纸一般,失去了利用的价值。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作为企业的财务信息,也是具有时效性的。第三,无法反映非货币信息现有的财务会计报告只显示以货币来计算的财政信息,而对于如人才潜能、企业信誉、企业文化、原材料的来源等无法用货币来计算的无形资产,财务报告却无法显示。第四,反映信息不准确,可靠性低。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决定着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质量,如果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较高,那么经过认真工作制作出的财务会计报告质量较高,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点,都会影响财务报告的质量,造成信息的不可靠性。

2.2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2.2.1加大人力资源会计的推行力度

第一,更新相关工作人员的传统观念。转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会计核算意识,并明确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及人力资产的内涵、特点及联系,同时还要将人力资源成本项目和人力资源价值计量资本化等,此次纠正相关工作人员对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思想误区,转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传统会计旧观念,实现人力资源会计新观念。第二,建立健全人力资源会计制度。要求相关管理者利用规章制度对人力资源会计核算行为加以确认、控制及管理。第三,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工作要根据相关工作流程进行。第四,增加人力资源会计试点。相关政府部门应根据人力资源会计推广进度,增加会计试点。

2.2.2构建正确的人力资源会计评定机制

构建正确的评分机制,能够促进人力资源核算的准确性,提出符合人力资源管理的评定机制,才能保证企业重视“以人为本”。第一,在“以人为本”用人观念下,确立人力资源会计划分标准。第二,在人力资源会计与人力资源区分过程中要注意“以人为本”用人理念的确认,以此作为正确人力资源会计评定机制的构建前提。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要根据人力资源会计发展现状、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关会计工作法律法规,制定符合人力资源管理实际的会计评定机制。第三,从企业招聘、企业薪酬结构及企业投资等方面确认人力资源资产,以此区分人力资源会计与人力资源,实现人力资源会计评定机制的构建。

2.2.3建立合理有效的计量途径与核算手段

选择合理有效的计量途径与核算手段能够更精确地计算人力资源。由于每个人的能力差异,使得人力资本具有一定的非同质性,企业可以根据一般能力、组织能力以及特殊能力将其人力资本分为两类,一种是生产型人力资本,这类人具有知识存量以及一般能力,另一类是经营管理型人才,即企业家型人才和管理型人力资本。对于这两种不同的人力资源应该采用不同的计量方式。

2.2.4创新和完善人力资源财务会计报告内容

第一,拓展人力资源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内容。要求企业必须做到:重视企业文化、企业信誉及企业知识产权等软实力中的资产信息,因为这些信息对企业未来发展具有预测作用;要积极将衍生金融工具应用于人力资源财务报告,一次探测出企业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在财务报表中披露股东权益稀释方面的信息,并完善财务报表附注内容;第二,相关会计工作人员要做好财务报告的生成周期,因为财务报告时间周期长,会导致有效财务信息使用时间缩短,所以,相关工作人员要严格控制财务报告的时间周期;第三,改进人力资源财务报告结构及形式。要求企业要与时俱进,根据企业发展现状、会计制度改革等,改进和完善人力资源财务报表结构及表现形式;第四,在人力资源会计核算过程中,要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原始性等,使编制出的财务报表可信度高,能被各界相关人员所使用。在我国实施人力资源会计制度的可能性还有很多困难因素,但是,可以选择一个以人力资源为主要资源的企业进行试点,比如体育俱乐部、高新技术企业、师资队伍管理等,从而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认识,逐渐得到完善,然后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春梅.关于人力资源会计应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4):35.

[2]曲丽敏.关于人力资源会计应用于企事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财经界,2016(12):364.

[3]李俊辉.我国企业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策略探讨[J].中国科技投资,2014:414.

[4]张贺发,智博.对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几点思考[J].今日湖北,2014(11).

[5]张瑞洁.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科技纵横,2012(7):212.

[6]陈岩.对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0(20):93-96.

人力资源开题报告篇2

关键词: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人力资源

成本会计作为一种新的会计形式,很多企业对其依然停留在大致了解阶段,部分企业虽然引入并应用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状况并不好,很多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中存在的误区更是导致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成果差强人意。更为重要的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在大多数企业中进行应用正在受多种因素影响,探寻出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更好应用的策略也十分必要。

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概述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综合管理中的重要一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开展好坏对企业综合管理活动也具有直接影响。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与人力资源管理高度相关的一种成本会计计量方式。企业在人才招聘、员工培训活动开展上需要消耗一定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实际上就是对这部分成本进行管控的一种会计形式。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上的实例表明,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有利于人力资源成本的管控,也能丰富企业的会计体系。

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上的难点

(一)会计信息确认和计量较为困难。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在应用上的难点首先体现在会计信息确认和计量较为困难,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会计形式,很多企业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并不了解,以往成本会计下的历史成本法和重置成本法如何应用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中也需要进行重新思考。此外,人力资源成本与企业其它形式的成本支出存在差异,特别是在企业员工流动性较大时,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下的会计信息在确认和计量上便会较为困难与复杂,这些因素的客观存在使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在实际应用上的难度也相对较高。(二)会计人员综合素养较低。在很多企业中,会计人员综合素养较低是不争的事实,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在应用上也会受这一问题的影响和制约。中小企业中,财会人员数量有限,且财会人员通常要处理财务工作,会计工作甚至是现金出纳工作,某些会计人员对新的会计理论和知识并不了解,依托以往经验开展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下,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工作自然无法较好开展。此外,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与其它形式的成本会计存在一定差异,某些会计人员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工作开展上忽视了这一特点,这一做法下,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开展的效率较为低下,且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开展中容易出现很多问题。(三)会计报告综合利用率低下。很多企业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最终会计报告并未进行较好利用,这也使得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在企业中的综合利用效率极为低下。一般而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报告可以对人力资源成本消耗情况进行如实反映,通过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报告进行分析,企业可以对人力资源成本的主要支出方向予以确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企业忽视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报告的利用事宜,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报告最终无法为人力资源管理策略调整提供参照时,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利用价值便极为低下。这一状况无法得到扭转下,相关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积极性也会逐渐降低。

三、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更好应用的建议

(一)依托科学方法进行会计信息确认及计量。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在企业中更好应用首先要准确进行会计信息的确认和计量,建议企业选择更为科学及有效的方法进行会计信息确认及计量。现阶段,会计电算化水平有了很大程度提升,很多优秀的成本会计软件也相继问世并在很多企业成本会计操作得到了较好应用。建议企业鼓励会计人员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探寻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信息确认及计量方法。在会计资源相对不足情形下,企业可以考虑购买相关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软件,在提升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电算化程度基础上,提升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在会计信息处理上的精准度。(二)注重会计人员综合素养提升。会计人员综合素养高低与否会对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产生直接影响,提升会计人员综合素养也能为企业更好进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做出贡献。建议企业在应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同时坚定人才理念,通过定期培训的办法使得企业内会计人员对成本会计,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有更好的了解。在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诸多会计方法作为培训内容下,企业内会计人员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工作开展中的灵活性也能有所提升。更为重要的是,会计人员综合素养得到较好提升下,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报告的质量也能获得同步提升。(三)强化会计报告的综合利用率。会计工作与企业综合管理间具有密切联系,企业管理依托会计报告进行策略调整也是一般选择。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在企业中更好应用从本质上要求更好的对会计报告进行利用。建议企业不断强化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报告的利用程度,并通过每季度定期进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报告分析的办法,使得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报告的有效性可以更为充分地发挥出来。做好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报告分析,企业需要针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报告内容,对人力资源成本消耗进行分析,并结合企业宏观成本控制战略,对人力资源成本消耗状况进行扭转。值得注意的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报告利用率提升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报告,因此,提升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报告准确性便尤为重要。特别是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提升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报告准确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在企业中更应用于多种因素息息相关,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会计信息的搜集、整理和运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与一般性企业会计在操作上有很大不同,传统的会计方法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活动开展上也无法有效适配。这些因素影响下,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价值发挥势必会受到影响,但也需要看到,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前景较为广阔,相关企业想要进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就需要对其进行较好规划和构思。

参考文献:

[1]何慧莲.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视野,2016(15):95-95.

人力资源开题报告篇3

2006 年10 月20 日,中国人力资源界迄今规格最高的高级人力资源管理交流活动,第三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年度盛典暨2006 中国最佳雇主年度报告会将揭幕,200 多位行业相关的政府官员、学术界的人力资源专家将与众多著名企业CE0、高管、人力资源总监聚集一堂,共同分享中国HR 界最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最权威的前沿资讯以及最实用的管理工具使用方法。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保持国家的竞争力就要保证企业的竞争力,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就是要保持人才的竞争力,保持人才的竞争力归根结底是要打造良好的雇主品牌,最终对实现企业整体品牌、战略发挥作用。《北大商业评论》、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在成功主办第二届的基础上,联合推出“第三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年度盛典暨2006 中国人力资源年度评选颁奖典礼”活动。本年度主题为“打造雇主品牌,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年度盛典由北京爱普惠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和注册国际人力资源师管理办公室共同承办,盛典安排了年度国内外领先的大师讲座和尖锋对话,主要采取圆桌对话的方式,让近60 位国际HR 界的领袖大师、中国500 强企业的CEO 以及纵横HR 业界风云多年的人力资源总监,就“最佳雇主与和谐劳动关系、快乐工作和企业可持续发展、核心人才管理与企业共成长”三个主题进行专题讨论,让参会者在激烈的尖锋对话中分享顶级大师和实战派管理专家的精辟见解,共同探求企业组织基业常青、人企和谐发展的奥秘。

《2006 年中国最佳雇主年度报告》将于10 月份隆重

同时,本次盛典还将由“2006 年中国最佳雇主年度报告”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2006 年中国最佳雇主年度报告》。

人力资源开题报告篇4

[关键词]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会计 确认 计量

人力资源会计是指对组织的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它是会计学科发展的一个新领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作为科学技术的载体,是企业经济增长的依托,对人力资源成本的有效管理将成为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力资源会计的推广创造了历史性的契机。

一、我国建立人力资源会计的必要性

1.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和竞争。在我国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发展前景,决定因素已不仅仅局限在其经营规模的大小,财产物质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其是否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是否持续地对人力资源投资,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将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资产,运用会计的方法对其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以满足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外部有关人士对企业信息的需求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

2.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使人力资源有更多的经济特征,要求确认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价值,对人力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进行研究分析。通过人力资源会计报告,国家可以掌握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维护现状,从而采取相应的宏观调控手段,促进人力资源的供求平衡,确定人力资源开发方向,引导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在宏观上优化人力资源的配制。

3.企业提高效益的需要

市场经济下,谁争取到合理的高素质人才,谁就会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人才,加大了人力资源投资,包括提高物质待遇、改善人际关系、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提供在职培训等。而投资的效益如何,这是企业管理当局所关心的问题,相应地就要求会计上对人力资源的收益与成本进行核算,考察其经济效益。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用人制度的不断完善,这种对人力资源进行核算的动力将会逐渐加大。

4.财务会计核算原则的要求

事实上,单从会计核算原则考虑,现行会计对人力资源的处理也有诸多不妥。一方面,将人力资源投资计入当期费用,违背了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企业在人力资源投资上的投资支出,其收益期往往超过一个会计期间以上,属于资本性支出,应先予以资本化,然后再分期摊销,而现行会计却是将其全部作为当期费用入账。另一方面,将人力资源支出费用化,必然使各期盈亏报告不实,导致决策失误。同时,当企业大量裁员时,尚未摊销的人力资源投资支出应作为人力资源流动的损失,计入当期费用,但现行会计并不能反映出这种损失,不利于经营者进行正确决策。所以,从符合会计原则的角度而言,实行人力资源会计也很有必要。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与计量问题

1.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

谈到人力资源会计,应该先明确一个前提条件,即人力资源能否作为会计资产。这一点历来是会计学者争论的焦点。因为这一问题是关系到人力资源会计能否存在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加以论述。所谓资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是这样界定的:“某一特定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获得或控制的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按照此规定,作为会计上的资产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是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能被企业拥有或控制;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人力资源是否可以作为资产。

(1)人力资源属于商品交易取得。企业投资购买人力资源,购买的是人的劳动能力,而不是劳动者本身,劳动力属于企业的资产,而劳动者并不是,将劳动力予以资本化并不会有损于人的尊严。

(2)人力资源能被企业拥有和控制。当企业聘用某一劳动者时,在聘用期内,劳动者向企业提供劳动,企业要支付工资等费用,企业实质上控制了该劳动力的使用权。

(3)人力资源具有未来的服务潜力。由人力资源的经济特性所决定,人力资源所创造的价值将远大于其本身的价值,因此它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4)人力资源能用货币进行计量。关于这一问题,实践中已经作了回答,只不过传统会计将人力资源所有支出全部作为费用处理而已,虽然这种处理大部分不尽合理,但毕竟计量可行这一点已经被证实。

(5)人力资源是一项经济资源。经济学把可以投入到生产中去创造财富的生产条件通称为资源,显然人力与物力一样同属于资源的范畴。如果没有劳动力的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法进行。

基于上述分析,根据我国对资产的界定,认为人力资源是资产,由于人力资产能为企业长期提供效用,因此它属于一种长期资产。

2.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

将人力资源资本化,就涉及到人力资产的计价问题,而对人力资产的计价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对人力资产应按照其获得、维持、开发过程中的全部实际耗费人力资源投资支出作为人力资产的价值入账,因为这些支出是实实在在的,是客观的,这种方法称为成本法;另一种方法认为,对人力资产应按其实际价值入账,而不应按其耗费支出入账,因为企业获得、维持、开发人力资源的过程中的支出往往与人力资产的实际价值不符,对人力资产应按其实际价值入账,该方法称为价值法。本文较为赞成第一种观点,认为成本法下数据的获得较为方便,更符合实际情况。

人力资源计量的成本法是通过单独计量人力资源招聘、选拔、安置、培训等成本,将有关人力资源取得和开发的成本进行资本化形成人力资产,然后按受益期间转作费用。对于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历史成本法。此法是以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安置、遣散等实际成本支出为依据,并将其资本化的计价方法,历史成本法操作简便,数据确凿,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但人力资源的实际经济价值与历史成本有较大的差异,人力资源的增值或者摊销并不直接与人力资源的实际生产能力相关联,拥有相同生产能力的职工所分摊的招聘、培训等历史成本可能并不相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力资源计价的可比性和真实性,此法运用于一般企业。

(2)重置成本法。此法是在当前的物价条件下,对重置目前正在使用的人员所需成本进行计量的计价方法。它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由于现有雇员离去导致的离职成本;另一个是取得、开发其替代者的成本。该方法提供的信息更具有决策上的相关性,但由于对什么是相同的人力资源,重置成本到底有多大等问题的确定标准主观性过强,从而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3)机会成本法。此法是以企业员工离职使企业蒙受的经济损失为依据进行计量的计价方法。这种计价方法接近于人力资源的实际经济价值,但与传统会计模式相距较远,导致核算工作量繁重。适用于雇员素质较高,流动性较大且机会成本易于获得的企业,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

人力资源计量的价值法不是以投入价值而是以产出价值作为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基础。这使得对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不可能绝对准确,而只能采用推算的方法。目前常见的计量方法有经济价值法、商誉评价法、工资报酬折现法、拍卖价格法等。但不论哪种方法,不是主观判断及估计性较大,就是晦涩难懂,费时费力。例如,以未来工资贴现法确定人力资源价值,工资只是人力资源的补偿价值,与人力资源价值在数量上并非相等,且预期工资支出与效率比率完全凭主观判断而已。另外,人力资源价值还受到许多因素,如工作条件的好坏、职工工作态度的影响,所以除了货币计量外,还需大量应用非货币计量的方法,方能较为确切地计量。

通常情况下,对人力资源的资本化应该采用人力资源计量的成本法。这是因为:一方面,成本法数据的获得较为方便,获取的数据较为客观,能防止经营人员利用处理方法的主观性篡改数据,粉饰报表;另一方面,会计遵循稳健主义原则,而人力资源计量的价值法所含主观因素较多,结果也因人而异。但价值法也并非一无用处,它能够避免成本法低估人力资源价值的弊端,同时也能促使企业管理当局更注重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投资。

三、人力资源会计的报告

人力资源的会计信息应于会计期末单独汇编成各类报表,以便企业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情况。企业出具的人力资源会计报表认为应当包括两部分:对外报告与对内报告。

1.对外报告

人力资产在财务报表中如何列示,目前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应将人力资产列于递延资产之后;其二认为应将人力资产列于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之间。本文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因为人力资产的列示,应使管理者注意到人力资源的价值问题,为提高人力资源而设计并执行最佳的管理决策。人力资产由于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而形成,持续期往往大于一年,而且一般会短于某些固定资产的经济寿命,考虑到其流动性,应列示于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之间。将人力资产摊销列在人力资产项目之后,体现出人力资产净值,将人力资本项目列在实收资本之后,以完整反映企业所有者权益。

另一方面,应在附注中,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详细揭示人力资源的状况。从动态方面,反映企业在本期为招收、聘用职工而花费的人力资产取得成本和企业对职工进行培训而花费的人力资产开发成本,揭示报告期内追加的人力资源投资总额、投资方向、占本期总投资的比重等数据;从静态方面,应报告人力资源占企业总资产的比率,企业员工的学历构成、职称等情况,以展现企业人力资源的全貌。

2.对内报告

内部报告反映人力资源变动情况,通过比较人力资源在期初与期末人员数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人力资源价值的评估变化情况,反映人力资源为企业盈利能力的变化。内部报告的内容应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非货币信息,主要是企业现在的人力资源组成,分配及利用情况,对于一些高成本引入的重要人才,应重点揭示。另一部分是货币信息,主要是企业各责任中心人力资源的现值,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比,对于一些高成本引入的人才,应单独分析成本与其创造的效益,以确定其投资收益率。

参考文献:

[1]安明硕:对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几点思考[J].财会月刊,1999.11

[2]廖康礼:关于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探讨[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4

人力资源开题报告篇5

关键词:高校 人力资源会计 问题 对策

人力资源会计指对组织的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进行估量和报告的一种会计计算程序和方法,它是会计学科发展的一个新领域。高校人力资源会计是指把人作为有价值的组织资源,以高校的人力资源为核算对象,确认,计量和报告高校的人力资源信息。为使用者提供决策信息。

一、高校人力资源会计必要性

1.国家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及内部管理需要

人力资源是知识的载体,是经济时代的财富源泉。高校的人力资源会计所提供的决策信息,为国家全面了解我国人力资源的总体情况提供了保障。尤其是高校人力资源发展的情况,为国家的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的人才发展战略提供了依据。要想有更好的办学理念,就要有更好的教育工作者,而这些教育工作者何尝不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投资。因此,高校充分利用第一手的资源优势,保证高校的综合实力,促进高校更好的发展。

2.正确考核高校的办学效益和评价办学的综合实力

当今是一个人才竞争的年代。中国进入WTO组织以来,对于人才的需求十分强烈,对人力资源的关注也日益加强,各大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各大高校的综合实力又取决于拥有创新的人才,也就意味着高校的竞争在于人才的竞争。高校人力资源会计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命脉,对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和价值的确认,为高校的办学效益和高校的综合实力提供了依据。

二、高校人力资源会计问题

1.管理体制

高校的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发展规划等都是必须由人来策划,由人来实施的。人作为策划者,组织者,执行者,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各大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和研究处在初级阶段,完善的人力资源会计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制度缺乏。缺乏相应的管理体制,导致人力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制约了高校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

2.计量技术问题

严格意义上说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已经经历40多年的历史,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人力资源会计理论方面仍遭到质疑,最大的争议就是人力资产的计量方法。由于没有系统的计量技术方法,技术可行性缺乏,导致操作没有针对性。这些问题造成了高校培养人才的成本计量与实际报告中的相违背。

3.会计制度问题

人力资源作为教育事业的强大后盾,时刻为我们提供着资源保障。高校的综合实力体现在人,财,物的总和,三者缺一不可。目前的高校财务会计所体现出来的只是一些物质上的报告,没有人力资产的报告,这就导致了高校的综合实力和人力资源会计有关的信息没有全面的反映出来,造成了信息采集者不能准确的使用资料和做出判断,提醒我们人力资源会计的制度建设也迫在眉睫。

三、高校人力资源会计解决措施

1.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人事为本,天道为末。”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围绕着激发人,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展开工作,加强职工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加强跟踪检验,并根据人员的具体表现合理调整其工作岗位,增强其实践的效率。在高校可以设立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力资源的开发。使高校的人力资源得到更好的发展。

2.人力资源计量方法

计量问题又是人力资源的核心所在,人力资源的特殊性导致了人力资源计量难度系数很大程度的扩大,计量的方式又是多种多样,那我们就要加快对计量方法的改革。人力资源的价值体现在货币和非货币两种计量,两者缺一不可,应两者相结合,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保证准确反应货币的所提供的计量信息。并设立系统的计量方法,确保操作具备针对性,使高校培养人才的成本计量和实际报告更好的体现其真实情况。

3.完善现行高校会计制度

人力资源会计在会计实务中迄今为止还是一片空白,真正的推行就要从高校入手。而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并不完善,创新为主题的科学发展观作为人力资源发展的基础,其人力资源的管理和计量应得到重视。应以低成本高效率的发展形式为前提,加强对教育的开支问题,并对一些没有明文规定的高校会计制度制定相应法律条文,做到有法可依。人、财、物三者相结合,物质报告和人力资产报告更好的反映高校的人力资源会计和综合实力的信息,更好的为信息采集者做出正确的判断。

总之,高校的人力资源承载着培养高端人才和搞好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所以在大学管理中,应遵循公正的科学管理,将人力资源的潜能发挥到最大,建立科学、有序、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确保高校人力资源会计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开题报告篇6

关键词:投资体制改革;核准制;企业投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U651+.4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7

1.认识核准制

核准制是指对企业投资建设不使用政府性资金的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不再由政府进行审批。政府只是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核准。项目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来源和产品技术方案等均由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但要依法办理环境保护、土地使用、资源利用、安全生产、城市规划等许可手续。实行核限制的范围和权限,由《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作出规定。

2.与原审批制的不同之处

2.1适用的范围不同

原审批制适用于所有项目,改革后的审批制只适用于政府投资项目和使用政府性资金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则适用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性资金投资建设的重大项目或限制类项目。

2.2审核的内容不同

改革前,政府既从社会管理者角度又从投资所有者的角度审核企业的投资项目,《项目建议书》、《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上报的必备材料和审查的对象,以上报告的内容由粗到细,由浅入深,不仅包括港口现状及存在问题、吞吐量发展预测及建设规模、装卸工艺、水工建筑物、配套工程、市场前景、盈利能力等内容,还包括了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相关的准入条件等内容;改革后,政府只是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审核企业的投资项目,上报和审批的对象是《项目申请报告》,其内容主要是:项目申请单位及项目概况、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及行业准入、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节能方案分析、建设用地和相关规划、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环境和社会影响分析等,与《可行性研究报告》相比,有着根本的不同。政府主要审核“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而不再代替投资者对项目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来源和产品技术方案等进行审核。

2.3审核的程序不同

过去审批制审核的程序一般为:(1)企业进行机会研究。(2)企业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预可行性研究报告(预可研),向交通主管部门报批。(3)企业根据预可研审查意见编制项目建议书,向交通主管部门报批。(4)企业依据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立项),开展以下专题研究,进行专项报批:填写申请表,向规划局办理建设项目规划选址意见书;上报用地预审申请,向国土部门办理建设用地预审意见;委托编制河工模型试验研究、二维水流数模计算分析、岸坡稳定分析报告以及防洪影响分析报告,向长江水利委员会办理占用岸线水域的批复;委托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环境影响报告书,向环保部门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批复;委托编制劳动安全预评价报告,向交通部人事劳动司办理劳动安全卫生评价批复;委托水运工程监测站对工程节能情况进行评估,并编制节能评估报告;办理银行贷款手续,获得银行贷款承诺函。说明:专题研究的内容视项目需要和研究的性质、目的而异,它主要是研究解决一些关键性问题,为可研创造条件、奠定基础,其成果则构成可研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5)企业根据以上专题研究及相关批复意见,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可研)。(6)企业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附规划选址、用地预审、岸线、环评等审批文件。(7)企业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文件向城乡规划部门申请办理规划许可手续,向国土资源部门申请办理正式用地手续。

现在核准制的审核程序一般为:(1)企业委托编制可研初稿,向发改委申请办理“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的通知”,即人们常说的“路条”。(2)企业办理以下支撑文件报批工作:填写申请表,向规划部门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完成区、市级用地预审审批,同时委托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并获批复以及完成压覆矿产资源情况地质调查报鉴定报告后,向省级国土部门办理用地预审意见;委托编制防洪影响报告,向水利主管部门办理涉河建设方案的批复;委托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办理环评批复;(这个环节省去了《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编制)委托编制通航安全及通航环境评估报告,向航道主管部门办理工程建设涉及航道有关问题审查意见的函;委托编制通航安全评估报告,向海事主管部门办理通航水域岸线安全使用的行政许可决定;委托编制安全预评价报告,向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办理安全生产监督备案;委托编制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向卫生主管部门办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审核意见;委托编制节能评估报告,向交通主管部门办理节能评估审查批复;上报使用岸线申请,向交通主管部门申请办理使用岸线的批复;办理其银行贷款承诺函。(3)根据支撑文件批复意见,修改完善可研报告;(4)委托编制项目申请报告,向发改委申请核准;(5)依据项目核准文件向城乡规划部门申请办理规划许可手续,向国土资源部门申请办理正式用地手续。

在过去审批制的情况下,政府对企业投资项目一般要经过批准“项目建议书”、“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申请报告”等审批环节,而在核准制的情况下,政府仅审核企业投资的“项目申请报告”,“项目建议书”、“预可行性研究”直接省略,一步到工程可行性研究,开工申请报告实行同级备案制,简化了程序,提高了报批效率。

3.核准制对企业投资项目审核的转变

投资体制改革后,政府审查的角度开始发生变化,对于实行核准制的项目,更多侧重于从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市场准入、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对其外部性条件和影响进行审查。具体为:(1)从“内部性”向“外部性”转变:原来关注投资是否可行,现在只关注外部性和公共性问题。(2)从“微观审核为主”向“宏观公共事项审核”转变:从微观企业决策转化到社会公共利益的宏观问题。(3)从“技术经济论证”向“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综合论证”转变:审核所涉及的层次更高、内容更广,对前期论证提出更高的要求,对项目核准机关的专业素质要求更高。

4.核准制给企业、给政府带来的影响

4.1企业是最大的受益者,拥有了更大限度的投资自。

按照投资体制改革的思路,企业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从项目上讲,政府仅对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角度进行核准,从程序上看,核准制只需项目申请报告一个环节。从审核内容上看,政府只在"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把关,企业则具备了更大限度的投资自,从时间上讲,项目核准期为20个工作日,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改革之后的投资体制的确在多个方面比以往的审批制都有了极大进步。

4.2企业在拥有自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

投资体制改革后,政府仅对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角度进行核准,其他项目无论规模大小,均改为备案制,项目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来源和产品技术方案等均由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这就相当于把企业推向市场,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和市场竞争的主体,使企业在享有更大自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风险。

4.3外企、民企跨入垄断领域的“门槛”降低

由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实行,国家鼓励国内外经济组织和个人依法投资建设、经营港口码头等垄断性行业,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营造了各类投资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得民间资本、国外资本跨入垄断领域的“门槛”变低,可便捷地进军水运等原来处于垄断地位的行业与领域,国有垄断行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4.4优化政府工作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企业投资建设实行核准制的项目,仅需向政府提交项目申请报告,不再经过批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报告的程序。政府对企业提交的项目申请报告,主要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核准。对于外商投资项目,政府还要从市场准入、资本项目管理等方面进行核准,这样一来,就简化了政府的工作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政府可腾出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从事宏观的监督和管理。

5.存在问题

5.1审核程序并未实现实质性的简化

实行核准制后,政府是只需要核准项目申请报告书一个环节,但在上报核准申请之前,企业所做的工作与核准前的审批制相比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首先,关于“路条”,在任何正式文件中都未提及,但在项目的核准过程中,已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称呼,也是一个必经的程序,否则,支撑文件无法顺利办理;其次,十一大支撑文件缺一不可,并且几乎每一个支撑文件都要委托编制专题报告,召开专家评审会,这对企业来说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

5.2国有企业投资效益低下的问题也没有真正解决

对国有企业来说,最关键的问题是投资效益低下。改革后的投资体制依然没有建立国有投资的责任制度,产权对投资活动仍不能形成根本性约束。依然难以杜绝各单位为了政绩一哄而上拼项目、上投资带来的投资效益低下问题。

6.结语

实行核准制是投资体制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最主要的一点是确立了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企业更多的享受企业经营的自利和承担市场变化而带来的风险,充分体现了“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二是营造了各类投资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随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形成,民间资本跨入垄断领域的“门槛”变低,可便捷地进军水运等原来处于垄断地位的行业与领域,在给港口企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是简化了项目前期工作报批环节,提高了报批效率,缩短了报批时间。改革使企业投资自大大增强,投资活动可以更及时地适应市场变化,自主决策建设了一批投资项目,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较好地满足了市场需要。同时,企业也感受到自主决策的压力和挑战,自我约束有所增强。

参考文献

[1]国发[2004]20号文.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

人力资源开题报告篇7

学术界普遍认为,报纸同时具有商品和宣传品的二重性质。所不同的是,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报业经济的研究不能忽视报纸的宣传品属性,报业经济运行的许多规律都会受到报纸宣传品属性的影响。但是,对报业(尤其是都市报)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则应是报纸的商品属性,正是报纸的商品属性决定了报业运行的基本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本文着重从经济的角度对报业运作模式进行探讨。

一、以新闻性信息为基础的公共品研究及报纸的运作模式

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报纸(即新闻纸――刊登新闻之纸)来说,它所刊登的主要是一种特殊的信息――新闻。一般读者买报,主要目的是为了获知新闻。

现代经济学认为,有一类物品或劳务(或称使用价值),由于其特殊的社会性质和物理性质,是不能作为完全竞争的商品来生产或消费的。这就是公共物品或服务。它有三个基本判断条件,其一,产品在消费中的外部影响大小;其二,消费中争夺性大小;其三,消费中竞争性强弱。一般认为,其消费的外部影响较大的物品(或劳务),至少是准公共物品(或服务);而一种物品,只要满足消费中无竞争性和无排除的可能性两项条件之中的任何一个,都可判定为公共物品。

由于新闻对于其消费者的判断和选择有极为重大的直接而显著的影响,而且其消费者极为广泛(与社会公众群体重合),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能直接影响社会成员的社会态度,从而影响社会整体的决策活动以及决策的实施过程。因而,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社会决策信息,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公共性,也就是说该种使用价值在消费中具有重大的外部影响。在这个意义上,新闻具有“社会必要信息”的性质。对于其消费者――社会公众而言,应该是没有排除性的。这是因为在新闻消费中的任何排除性条件,都会阻碍新闻传播的广度和速度,而与社会的最大利益相悖。

而且,新闻作为信息的一种,与信息一样具有可共享性,即非竞争性。换句话说,就是一条新闻在被某甲获知的同时,也可以被某乙获知,而某甲的获知,并不会丝毫影响到某乙的获知。这些特性,加上由于政治与社会的原因必须限制乃至消除其消费上的排除性,一般地应该定义为公共物品(或服务)。在通常情况下,这种物品或劳务是应该由社会管理机构直接组织生产,免费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关于新闻这种使用价值的这一性质,无论是在西方现代传播学的“守望”论和“沟通社会”论中,还是社会主义新闻学的“耳目喉舌”论中,都是题中应有之义。这是因为无论“守望”、“沟通社会”,还是充当“耳目喉舌”,都是社会性极强的功能,都是直接为社会整体提供的使用价值,而且由于该种使用价值具有“广泛的外部影响”,因此,原则上,它应该是由社会(实际上是它的管理者和代表)直接生产的使用价值,一种公共物品或劳务。

由此可见,在现代社会中,报业提供的新闻固然是一种公共物品,而非纯粹的商品,在当代已无法以分割出售方式完成其价值补偿。但报业在新闻及其他信息传播中形成的传播能力和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力,在现代社会中,却是一种奇货可居的商品,它可以转化为广告服务,由报业出售给广告主。

从经济性质上,广告服务在它特定的消费群体――广告主中,是一种“外部影响”比较小的使用价值。广告主甲购买和消费某一媒介的广告服务,对于广告主乙的影响并不很大。另一方面,广告服务这种使用价值本身在消费中具有争夺性。某媒体在特定时间的特定广告版面和广告时段,都只能提供给某一特定客户。而且这些广告版面和时段均可以分割出售,不具有共享性。由于广告服务这种使用价值的形成本身需要大量资源投入,要取得补偿,必须向广告客户收取相当的费用,再考虑新闻及其他信息的传播在形成媒体的传播能力和社会影响力过程中的使用,以及这一过程中耗费的各种资源,未能在媒体与公众之间的交换关系中得到完全补偿等因素,实际上凝结在广告服务中的劳动价值量是比较大的。因而,广告服务的价格必然是具有相当的排除性,也就是说,广告服务是一种使用者必须付出使其提供者满意的价格才能获得的使用价值,是不折不扣的非公共物品,是完全的商品。

以上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导致报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经济运作模式。这就是报业实际上是把新闻传播作为一种公共服务,免费或半免费地向社会大众提供,报业在此过程中获得和发展的传播能力及社会影响力,则以广告服务形式转化为商品,出售给广告主。广告服务被认为是经济学意义上报业的最终产品,现代报业只有通过广告服务才能真正实现其劳动价值和资本增值。

这种报业经济运作模式发生作用的主要结果之一是,它导致了报纸售价相对低廉,降低了由社会成员个人直接负担的社会信息传播费用,建立了这种费用的转移支付机制,从而使更多的社会成员拥有了平等参与社会信息传播和交流过程的实际权利,符合社会整体目标和整体利益。

这一运作模式发生作用的主要结果之二是,它使报业的发展受到广告活动规律的极大影响。由于报纸实际上的最终产品是广告服务,因此,影响和制约报业经营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经济因素,就是广告市场上广告客户(厂商)的市场营销需要和支付能力。在这二者之中,前者总是更活跃,更积极,更主动,从而对后者有导向作用,而后者总是相对稳定的。在当代,广告客户的市场营销活动有很强的地域性,通常总是在其较大的市场或潜在的市场所在地展开。因此城市特别是作为全国或区域经济中心的大都市,往往存在更广大、更活跃的广告市场,从而导致这些地方报业经济的繁荣。我国近年来广告收入列前几位的报纸集中于京、沪、穗、深等地,就反映了这一特点。

而在这些地方的诸多报纸之中,往往是发行区域相对集中,读者对象与广告客户目标对象重合率高的报纸更受广告客户欢迎。因此,出现了都市贴近市民生活,从而普通市民阅读率高的报纸经济效益较好的情形,出现了在广告收入上,大都市里全国性报纸不如地方性报纸,省报不如省会市报,日报不如晚报的状况。由于都市报纸广告收入多而采、编、发行费用却较全国性报纸低,所以,在利益驱动之下,很容易导致报业的都市化,使报纸成为都市人办、都市人买、都市人看的都市报。虽然在西方国家历史上,正是其人口的都市化造成了报纸产业化的条件和前提,但在我们的国情之中,在我们这样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社会中,报纸产业化运作造成的报纸自身过分的都市化,却有可能使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居民无法平等参与社会的信息传播与交流过程,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

二、基于信息资源与注意力资源交换的商品性研究

(一)资源的定义与资源分类

对于“资源”这一概念,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资源是指人类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在自然界存在的物质(材料)和动力的天然来源。而广义的资源,则是指人类用来帮助从事一定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一切要素和有利条件的总和,简单地说,资源就是人类活动所必需的一切东西(这个说法很通俗,但它能够概括“资源”概念的实质性含义)。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们才把信息也作为资源来看待,因为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个体的肢体协调运动)都离不开信息的引导和调控。人力资源是人类活动的根本性资源,因为没有“人力”的驱动和参与,就根本没有什么“人的活动”。人力资源包括体力资源和智力资源,而智力资源又包括人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等。因此,从资源的广义含义上来看,信息、时间、智力等都是资源。

资源配置应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有形资源的配置,如对人力、物力、财力等的合理使用;另一方面是对无形资源的配置,如对时间、注意力、智力等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人们对可以节约、贮存的有形资源(如物资、能源等)的配置很重视,而往往忽视了甚至还没有意识到对无法节约、贮存的无形资源(时间、智力、注意力等)的合理配置。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爆炸”是人们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而人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怎样处理这两种相关资源――信息和注意力的关系?怎样合理配置注意力资源?这对于人们的思维、决策、研究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信息资源与注意力资源

对于信息我们不仅要知道怎样使用它们,还需要对它们进行科学的组织,需要明智地控制它们的分配。就材料、能源和信息三种资源而论,我们应注意到它们之间的显著不同之处。材料和能源的危机表现为供应匮乏或短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匮乏”或“短缺”问题。在信息社会中,信息危机则完全不同,它不是匮乏的问题,而是数量过剩的问题,即“信息爆炸”带来的问题。对于“信息危机”,人们的主要任务是:怎样应付“过剩”局面?这个问题更为困难,因为各种各样的信息是如此之多,针对一种具体情况,人们应怎样从大海似的信息中获取有用的信息?面对丰富的信息,人们怎样合理有效地分配和运用自己的注意力?这将是人们面临的新问题。

把注意力作为一种资源来看待,并不意味着它可以代替其他资源,或者把它与物质、能量、信息等资源相提并论。作为一种资源的注意力,它的作用和地位当然不能同物质、能量和信息这些资源相比,但作为人类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它和物质、能量、信息一样,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这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所决定的。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定向性,即有意识、有计划地达到一定的目的。人类活动的定向性,要求人在活动过程中,必须使自己的意志服从这个过程的目标。“但是这种服从不是孤立的行为。除了从事劳动的那些器官紧张之外,在整个劳动时间内还需要有作为注意力表现出来的有目的的意志。”

由上分析,在报业经营模式中,报纸通过给消费者提供信息资源来与读者交换其注意力资源及部分货币资源(货币),并在此基础上,将交换来的读者注意力资源再与广告客户的物质资源(广告费用)进行交换。其直观图如下: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报纸加工生产出的信息资源是其经营管理的出发点。面对如今信息供过于求的状况,如何提高信息质量、信息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报纸质量的核心要素。

人力资源开题报告篇8

>> 单位GDP要创造更多就业 水资源危机与保护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水资源问题引起更多关注 浅谈水资源保护问题 水资源保护危情时刻 淡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水资源环境保护的研究 浅析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浅谈如何加强水资源保护 保护水资源,促进人水和谐 水资源保护技术探析 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水资源循环保护技术 谈水资源的保护及管理 水资源保护及对策探究 水资源污染问题与保护对策 县域水资源分析与保护 保护水资源,从现在做起 浅谈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保护水资源 创造更多就业 保护水资源 创造更多就业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杨晓 马金桥")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与会嘉宾点亮《2016年联合国世界水发展报告》

全球有一半的劳动者――15亿人――受雇于水与自然资源依赖型产业。《2016年联合国世界水发展报告》于5月11日在中国北京,报告主题为“水与就业”。报告指出,水资源短缺及与获得水和卫生设施相关的问题可能会在未来数十年限制经济的增长和就业岗位的创造。

“推动高质量就业的同时保护环境并确保可持续水管理,这会减少贫困、促进增长并为大家创造一个体面就业的未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助理总干事史凤雅(Flavia Schlegel)女士说。5月11日,她与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驻华代表一同了最新版本的《联合国世界水发展报告》。 著名歌手尚雯婕现场演唱

“就业岗位的增加、经济增长与体面工作的创造依赖于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及水相关服务的提供。”联合国世界水资源评估计划(WWAP)的协调人史蒂芬・乌伦布克(Stefan Uhlenbrook)说。

该报告于2016年世界水日当天在全球。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背景下,报告彰显了水资源在向绿色经济过渡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该议题对中国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联合国世界水发展报告》由世界水资源评估计划为联合国水机制撰写。该机制是联合国机构间关于淡水资源和相关议题的协调机制。报告详尽说明了当前全球水资源的状态。2012年之前,报告每三年一次。从2014年起,报告针对与水相关的特定主题每年一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参加了此次活动。天士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对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 与会嘉宾畅谈“水与就业”

天士力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闫希军:

通过创新提高水资源合理开发 天士力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闫希军发表精彩洋溢的演讲

《2016年联合国世界水发展报告》活动受到天士力控股集团大力支持。多年来致力于水资源保护和研究的天士力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闫希军在会上做了精彩洋溢的演讲。

水是人类发展的核心问题

水是生命之本,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保障人们卫生健康的基本条件。世界上与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有限的淡水资源其供应和质量正受到严峻的威胁,水资源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关系人类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国际社会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而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也必须提到重要的位置。

今天,《2016联合国世界水发展报告》以“ 水与就业”为主题,特别凸显了水资源对世界范围内的摆脱贫穷、创造就业、改善生活、支持发展的基础作用,这种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联合国的倡导下,对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和管理的理念日益得到广泛的认同和进一步的实施,这是人们期望的积极的成果,也是未来必须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我们生活在一个人口不断增加、经济逐年增加、城市化持续推进、消费不断提升的时代。联合国在去年的《水发展报告》中就指出:以目前的用水比例推算,全球在15年后将缺少40%的水。我们非常赞同去年《水发展报告》中所提出的观点,目前水资源可以应付全球的需求,但要确保仍可满足需求,我们就必须大幅度改变水的应用、管理和分享的方式。

水的供应状况、质量和水平影响着生命的质量。人们对水的研究和认识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通过创新的解决方案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水平,将是人们应对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的重要选项。

天士力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一家企业的作用是有限的,但我们希望融入到联合国倡导的这样一个大行动之中,协同进行合理地保护,科学地管理,可持续地利用水资源。对中国来说,水资源的保护、管理、研究和利用任重而道远。作为企业,我觉得责任非常重大。一是要管理好我们在生产过程中怎么能够不污染环境,不污染水源;再一个就是要用我们已经知道的技术,去节约开发水资源,研究怎么能利用好不同的水。

天士力作为大健康的倡导者、实践者和发展者,在我们的健康三个板块的布局之中,每一项都离不开水。我们把水作为一个大文章来做,作为一个大科研课题来做,我们与北大和国际著名的科学家成立了水的标准研究室,我们第一个奉献给社会的是“C胞活力小分子团”矿泉水。我们知道中国一泉好水就在长白山,它是世界上三大矿泉水资源之一,水周边生态环境非常好。其地下的水资源要经过50年以上的火山岩的净化,再自涌到地表,水没有被污染。我们每天喝水,除了组织间隙需要水,更重要的是细胞需要水,发挥物质代谢、能量代谢的生物活力。人体需要矿泉水,每天补充一到两瓶是最好的。

中国现在不但水缺乏,好水更为缺乏,因此需要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为保持水资源的持续开采,我们从自涌的泉水中只取一部分,30%要放回大自然。我们的水通过第三方检验,符合欧盟优质矿泉水标准,品质卓越。谁说中国没好水,这个水就是达到世界行业标准的一瓶好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助理总干事史凤雅发表演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助理总干事史凤雅:

投资水就是投资工作

《2016年联合国世界水发展报告》实际上是联合国的最权威的出版物之一。它由31个联合国水机制成员以及38个国际合作伙伴共同努力调研和撰写完成的,真正体现联合国系统发出同一个声音。2015年9月,国际社会确定了下一个15年的发展目标,该目标和水息息相关。许多发展中国家其农业、工业和城市化发展速度非常之快,实际上已经面临着水短缺的问题,而且有可能受到气候变化等一些负面的影响。据预测,到2050年,全球生产用水量将增加400%左右。那么这些水将从哪里来呢?联合国确定的目标非常明确,其中人权目标就是要给大家提供体面的工作和生活,同时减少贫困,促进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水的质量和水的卫生毋庸置疑也是跟这个紧密相关的。然而目前每年还有200多万例死亡跟不合格的水质有关。我们的信息非常明确:投资水就是投资工作,就是投资可持续发展。现在,一些低技能的人工正面临失业。但是,创造高技能的工作,同时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能够形成可持续性的发展,从而减少贫困,促进经济增长,创造一个光明的未来。 联合国世界水评估计划协调员史蒂芬・乌伦布克发表演讲

联合国世界水评估计划协调员史蒂芬・乌伦布克: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