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噪声监测毕业设计总结8篇

时间:2022-06-30 22:15:11

噪声监测毕业设计总结

噪声监测毕业设计总结篇1

关键词:厂界噪声;治理;达标

1 概况

大唐南京发电厂位于距南京市东北方向45km处的栖霞区马渡村,地处长江南岸,装机2台660MW燃煤发电机组,2010年12月投运。该厂厂界噪声排放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2类功能区噪声标准,机组投运后,已采取对汽机房A排0米加装隔音窗处理,对#1锅炉西侧钢架9米以下均加设了隔声屏障,在#1、2炉送风机及一次风机两侧加设了17米高的隔声屏,对#1、2炉引风机两侧加装了11米高的隔声屏,对脱硫浆液泵北侧加装了6米高的隔声屏,对循环水泵加设隔声罩等噪声防治措施,但电厂南侧和西侧厂界噪声仍然超出排放标准,对周围居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需进行降噪治理。

2 厂界噪声影响分析

2.1 噪声现场测量

江苏方天电力技术公司对该厂厂界噪声进行了技术监督监测,测试结果表明,按2类功能区白天60 dB(A),夜间50 dB(A) 厂界噪声排放限值,该厂界噪声白天达标,仅为夜间超标。为分析厂区内主要噪声源对厂界噪声的影响,机组运行负荷590MW时对厂内主要生产噪场源进行了测试,测量时无其他干扰声源。 测试数据如表1。

从测量数据分析,西厂界超标情况十分严重,在正对一次风机的西厂界处目前噪声超标12.4dB(A),南侧和东北敏感点厂界超标较轻,最高噪声值超标分别为3.9dB(A)和2.0dB(A),特别注意的是整个厂区和厂界的低频噪声污染尤其突出。

2.2 各区域生产设备对厂界噪声的影响

(1)南侧厂界的噪声超标主要受二台主变包括凝输泵的噪声和汽机房的推拉窗、百叶窗的隔声量不足所导致,且二台主变的噪声与汽机房的噪声通过衰减到厂界时又产生相互之间的叠加,同时设备产生的低频噪声是噪声值衰减较少的根本原因。

(2)西侧厂界的噪声超标影响因素较多,有一次风机和送风机、电除尘与引风机、氧化机房与浆液循环泵等设备,虽然均采取了增加声屏障和氧化风机增加隔声罩等措施来降低设备噪声对厂界的影响,但声屏障对于声源较低的线声源有一定的效果,降噪量通常在10 dB左右,对于解决现场较大的面声源,尤其是一次风机和送风机区域降噪量较大时,就显得明显不够。

3 厂界噪声治理实施方案

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周边的环境噪声很小,现场测量的噪声数据可以等同于夜间的数据,实施噪声治理时,各区域的降噪值按实际测量的超标值进行方案设计。

3.1 主变区域治理方案

3.1.1 凝输泵电机加半封闭隔声罩

两台凝输泵电机加半封闭隔声罩主要是消除循环水泵的运行噪声对南厂界的影响。半隔声罩尺寸为4100×5200×2000mm,数量2个,隔声罩下部采用砖砌200m基础。半隔声罩用彩钢夹芯板和铝合金型材龙骨组成,半隔声罩三侧和顶部封堵,靠汽机房一层敞开,设计隔声量大于5 dB。

3.1.2 主变附近设置声屏障

声屏障设置在离主变隔离栅网外侧4米处,总长度88米,两台主变周边分别独立设置,声屏障的高度为5米,屏体采用双层吸声板和双层隔声板组合成屏体结构,双层吸声板采用超微孔共振吸声结构,材质为聚碳酸酯,隔声板采用10L厚的中空阳光板,材质为聚碳酸酯。

3.2 汽机房区域治理

汽机房的重点在于增加窗户和百叶窗的隔声量,适当的降低室内的混响声压级。主要是在百叶窗上增加消声百叶窗,消声百页窗按照5 dB设计,厚度为400L,在百叶窗有机构的部位用1.2L隔声板处理,并在隔声板上留有供检修的检修门,在现有透明推拉窗内侧再增加一道透明推拉窗。

3.3 一次风机、送风机、磨煤机区域方案

该区域原已安装高度17米声屏障,但该处对应厂界超标的噪声值仍然有12.5dB,主要是由一次风机和送风机形成,光靠声屏障无法解决一次风机和送风机对厂界噪声超标问题。

在一次风机和送风机区域设置一个大型的半隔声罩,高度依据现有标高17米的钢横梁为半隔声罩的檐口。在西侧已有一部分声屏障安装完毕,半隔声罩在设置时将充分运用该材料,半隔声罩采用75mm厚的聚苯乙烯夹芯彩钢板,理论隔声量约25.8dB(A),半隔声罩主体结构为聚苯乙烯夹芯彩钢板,总厚度为75mm,两侧钢板厚度均为0.5mm。

半隔声罩内进行吸声处理,以降低棚内的混响噪声和提高半隔声罩的隔声量。在半隔声罩内侧(区域为临近西侧声屏障的北侧墙面)安装较大面积的吸声结构。

3.4 电除尘、引风机区域治理方案

3.4.1 引风机设置半隔声罩

沿引风机四周的西侧、南侧、北侧与顶部设置半封闭隔声罩,隔声罩设置在平台上部,依附平台四周安装隔声板,半隔声罩尺寸为4100×5000×4500L,为便于现场维护和检修,在东侧为敞开式,半隔声罩的设计隔声量10 dB。吸隔声板块外部用为钢板厚度为1.2mm,内部吸声材料用厚度0.8L的铝合金穿孔板,中间填容重为24K的离心玻璃棉。

3.4.2 电除尘区域设置声屏障

利用原电除尘区域西侧全部的钢立柱和南侧一跨的钢立柱设置声屏障,声屏障高度与原声屏障一致,高度11米。隔声屏体材料为彩钢夹心板,彩钢板的宽为1000mm,厚度为75mm,为保持与原声屏障的外形一致,隔声板的表面形状与颜色保持一致。

3.5 氧化机房、浆液循环泵区域治理方案

通过计算:氧化机房西侧噪声通过200米的几何发散衰减后到厂界的噪声级为56.68 dB,沿途草地和障碍物遮挡的附加衰减大约有4 dB,对厂界的噪声超标贡献大约在2.7dB;氧化机房东侧噪声对厂界的噪声超标贡献大约在4.5dB;浆液循环泵区域噪声通过250米的几何发散衰减后到厂界的噪声级为70.57dB,对厂界的噪声超标贡献大约在7.5dB;三处噪声源通过衰减后在对应厂界相互叠加,和目前测得的噪声数据59.6 dB基本吻合。氧化机房西侧和东侧的降噪目标值为2.7和4.5dB,浆液循环泵为7 .5dB。

3.5.1 氧化机房西侧与东侧

在氧化机房现有的窗户上再增加固定隔声窗,隔声窗用40*60的矩形方钢管为窗框,隔声玻璃厚度稍大于原推拉窗玻璃厚度,为6L钢化玻璃;更换氧化机房的通道门,用钢制隔声门代替,隔声门用面板分别为1.2L和1.5L钢板,中间填充32K离心玻璃棉,原通风百叶窗更换成通风消声百叶窗,通风消声窗主要由穿孔板、侧板、离心玻璃棉、龙骨组成。

3.5.2 浆液循环泵区域

在原有声屏障的基础上,沿如下区域设置半隔声罩(东侧为敞开式),半隔声罩设计隔声效果大于10dB。

隔声屏体用厚度75mm的聚苯乙烯夹芯彩钢板,表面彩钢板厚度为双层0.5mm,总面积为493m2。半隔声罩从中部向下侧板均采用吸声处理,吸声材料用铝合金穿孔板,中间填离心玻璃棉,设置吸声面积258m2。

4 治理效果

该厂对以上5个区域的主要噪声源实施治理后,委托江苏省环境监测站对厂界噪声进行了验收监测,噪声监测结果表明,6个厂界噪声测点昼间等效声级50.5~51.8dB(A),夜间等效声级47.1~49.6 dB(A),昼夜间噪声均符合《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2类标准。马渡村6个敏感点噪声测点昼间等效声级49.9~52.0dB(A),夜间等效声级47.2~49.6 dB(A),昼夜间噪声均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 2类标准,噪声测试结果如表2。

参考文献:

噪声监测毕业设计总结篇2

论文摘要:论文根据环境工程专业学科的特点,以环境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为背景,从多媒体教学手段、工程实践、考试改革三个方面对《环境物理性污染》这门课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通过授课实践:学生普遍喜欢这授课方式,课堂气氛活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热情,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引言

《环境物理性污染》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物理性污染的一些基础知识,掌握噪声控制的基本原理及控制方法,了解环境噪声评价的基本方法[1]。使学生在噪声控制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针对不同的噪声污染情况提出合理有效的治理措施和方案。怎样把这门工程实践性强、理论知识难于理解的课程很好的传授给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那么《环境物理性污染》的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教学中主要在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考试改革三个方成进行了教学改进和实践,并把教学中的方法和体会总结如下。

1、在环境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的大背景进行课堂教学

《环境物理性污染》一定要在环境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的大背景进行课堂教学,一方面可以避免环境工程专业各门课的孤立教学,对一些专业交叉的知识重复讲授,使学生觉得好多知识都在重复的学习,造成教师授课的尴尬,教学效率低。比如:噪声的测量这一节,环境监测、环境评价都涉及到这一方面的知识,那么在讲到这一节时就应注意到不要知识的重复,要区别于那两门课,要有侧重点;另一方面明确环境工程各门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使所授的课程承前启后,避免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跑题,忽略课程的内在联系。与《环境物理性污染》这门课相关的课程有大学物理、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监测认识实习及毕业设计等,讲授本课首先应以大学物理、环境监测为基础,对于基本原理及公式讲解要透彻,由浅入深,也要为后续课程如:环境评价及毕业设计打好基础,在课程中进行相关知识的渗透。另外还应结合环境监测认识实习中有关物理污染的实习内容,把同学们实习过程中对于噪声、辐射及振动等污染进行实际监测的亲身体会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教学,例如:学生在环境监测实习时,我从站里借出多功能噪声分析仪,给学生简单的讲解怎样使用和监测噪声污染的一些基本知识后,让学生对噪声进行简单的测量,这样学生会产生很多关于噪声的疑问,在上噪声课的时候他们就会带着问题听课,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就会大增。对专业理论的理解更加清晰、透彻,实现认识、实践、再认识的学习过程,真正理论联系实践。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

多媒体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无疑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标志,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粉笔加黑板”的革命,应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形象生动,声形并貌,使单板的课堂鲜活起来,但是每一种新生事物都像一把“双刃剑”,应用多媒体是把抽象的、复杂的理论直观化、简单化及把实验室及实际现场搬到课堂,声形并貌的丰富课堂教学,如果授课教师对多媒体的点击率过高、以至“一个鼠标,一张嘴”[3]的程度,或把整本书的内容翻版到多媒体大屏幕上,大段大段的文字,教师单调的照着大屏幕念,这样的教学非但不会起到加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反而会引起学生对多媒体极大的厌恶,进而牵扯到授课教师,久而久之学生对该课程失去兴趣,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学会怎样充分的、合理的利用好多媒体成为搞好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环境物理性污染》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单凭黑板板书是很难把知识讲清楚的。比如:在讲到隔声屏声学设计计算方法时,学生对于声程差的计算很不能理解,很难建立空间的想象,于是我用PowerPoint作了一个动画效果,把每一个声程差分别显示出来。

《环境物理性污染》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原本枯燥的专业课生动起来,利用一些图片和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些抽象难懂的理论直观化、具体化;播放一些视频片段,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专业前沿信息;利用一些表格向学生传达一些理论数据,虽然这样会增加老师的工作量,但是取得的教学效果是成倍的,而且这些材料是能够积累的,经过几轮的教学,这些都是宝贵的教学经验。

3、注意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就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特别是近几年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强大的就业矛盾,各高校也在不断的进行教学体制改革,使其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而其中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便是社会用人单位考查毕业生的一个重要指标,有较强的工程实践和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学生是具有很大就业优势的。对于高校的教学单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动手设计能力就渗透到了教学活动中来,主要注重以下的培养:

①在讲授专业课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比如:加大专业教学的信息量,用工程实际的例子来解释专业理论及专业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看一些工程设计的录像和设备及工艺的图片,有条件的可以把设备实物拿到教室直观教学等等。

向同学们介绍我们平常生活的场所,看看都属于哪种吸声设计,使用了什么吸声材料和吸声结构,面积有多大,把专业知识和实际生产紧密的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②通过演示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本课设置了《噪声分析仪的使用》演示性实验和《校园内环境噪声评价》综合性实验,两个实验实际是一个提高的过程,第一个实验主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噪声分析仪的使用,第二个实验是用噪声分析仪对校园内噪声功能区或噪声污染突出的区域进行噪声监测,然后根据环境评价相关的噪声污染评价方法对测定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从而确定测定区域噪声污染情况,这也是环境噪声监测和环境噪声评价工作的主要内容,实验内容设计贴近实际工作,培养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

4、通过考试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在学期末还进行了考试改革,把工程设计计算部分改为开卷,学生可以查阅一些参考书,这样在出题的时候也会加大难度,运用工程实例,扩大设计的覆盖面,着重培养学生自主设计计算和创新的能力,学生也很喜欢这种考试方法,自己选设计方法、自己选参数也可自己改良设计步骤,另外在授课期间向学生布置了与物理性污染有关的专题论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撰写论文,老师对论文的内容作了一些要求,论文完成的好坏也算在了期末成绩中,这样使期末成绩多元化,考查学生多方面的素质。

以上针对环境工程《环境物理性污染》这门课的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本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学生反映情况非常好,学习热情和兴趣增强,体会到了学习专业课的乐趣,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参考文献

[1]顾强.噪声控制工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8.

噪声监测毕业设计总结篇3

    论文摘要:论文根据环境工程专业学科的特点,以环境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为背景,从多媒体教学手段、工程实践、 考试 改革三个方面对《环境物理性污染》这门课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通过授课实践:学生普遍喜欢这授课方式,课堂气氛活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热情,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引言 

 

《环境物理性污染》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物理性污染的一些基础知识,掌握噪声控制的基本原理及控制方法,了解环境噪声评价的基本方法[1]。使学生在噪声控制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针对不同的噪声污染情况提出合理有效的治理措施和方案。怎样把这门工程实践性强、理论知识难于理解的课程很好的传授给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那么《环境物理性污染》的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教学中主要在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考试改革三个方成进行了教学改进和实践,并把教学中的方法和体会 总结 如下。 

 

1、在环境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的大背景进行课堂教学 

 

《环境物理性污染》一定要在环境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的大背景进行课堂教学,一方面可以避免环境工程专业各门课的孤立教学,对一些专业交叉的知识重复讲授,使学生觉得好多知识都在重复的学习,造成教师授课的尴尬,教学效率低。比如:噪声的测量这一节,环境监测、环境评价都涉及到这一方面的知识,那么在讲到这一节时就应注意到不要知识的重复,要区别于那两门课,要有侧重点;另一方面明确环境工程各门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使所授的课程承前启后,避免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跑题,忽略课程的内在联系。与《环境物理性污染》这门课相关的课程有大学物理、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监测认识实习及毕业设计等,讲授本课首先应以大学物理、环境监测为基础,对于基本原理及公式讲解要透彻,由浅入深,也要为后续课程如:环境评价及毕业设计打好基础,在课程中进行相关知识的渗透。另外还应结合环境监测认识实习中有关物理污染的实习内容,把同学们实习过程中对于噪声、辐射及振动等污染进行实际监测的亲身体会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教学,例如:学生在环境监测实习时,我从站里借出多功能噪声分析仪,给学生简单的讲解怎样使用和监测噪声污染的一些基本知识后,让学生对噪声进行简单的测量,这样学生会产生很多关于噪声的疑问,在上噪声课的时候他们就会带着问题听课,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就会大增。对专业理论的理解更加清晰、透彻,实现认识、实践、再认识的学习过程,真正理论联系实践。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 

 

多媒体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无疑是教学手段 现代 化的标志,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粉笔加黑板”的革命,应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形象生动,声形并貌,使单板的课堂鲜活起来,但是每一种新生事物都像一把“双刃剑”,应用多媒体是把抽象的、复杂的理论直观化、简单化及把实验室及实际现场搬到课堂,声形并貌的丰富课堂教学,如果授课教师对多媒体的点击率过高、以至“一个鼠标,一张嘴”[3]的程度,或把整本书的内容翻版到多媒体大屏幕上,大段大段的文字,教师单调的照着大屏幕念,这样的教学非但不会起到加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反而会引起学生对多媒体极大的厌恶,进而牵扯到授课教师,久而久之学生对该课程失去兴趣,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学会怎样充分的、合理的利用好多媒体成为搞好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环境物理性污染》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单凭黑板板书是很难把知识讲清楚的。比如:在讲到隔声屏声学设计 计算 方法时,学生对于声程差的计算很不能理解,很难建立空间的想象,于是我用powerpoint作了一个动画效果,把每一个声程差分别显示出来。

《环境物理性污染》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原本枯燥的专业课生动起来,利用一些图片和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些抽象难懂的理论直观化、具体化;播放一些视频片段,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专业前沿信息;利用一些表格向学生传达一些理论数据,虽然这样会增加老师的工作量,但是取得的教学效果是成倍的,而且这些材料是能够积累的,经过几轮的教学,这些都是宝贵的教学经验。 

 

3、注意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就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随着 经济 体制的变革和 科学 技术的 发展 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特别是近几年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强大的就业矛盾,各高校也在不断的进行教学体制改革,使其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而其中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便是社会用人单位考查毕业生的一个重要指标,有较强的工程实践和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学生是具有很大就业优势的。对于高校的教学单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动手设计能力就渗透到了教学活动中来,主要注重以下的培养: 

①在讲授专业课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比如:加大专业教学的信息量,用工程实际的例子来解释专业理论及专业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看一些工程设计的录像和设备及工艺的图片,有条件的可以把设备实物拿到教室直观教学等等。 

向同学们介绍我们平常生活的场所,看看都属于哪种吸声设计,使用了什么吸声材料和吸声结构,面积有多大,把专业知识和实际生产紧密的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②通过演示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本课设置了《噪声分析仪的使用》演示性实验和《校园内环境噪声评价》综合性实验,两个实验实际是一个提高的过程,第一个实验主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噪声分析仪的使用,第二个实验是用噪声分析仪对校园内噪声功能区或噪声污染突出的区域进行噪声监测,然后根据环境评价相关的噪声污染评价方法对测定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从而确定测定区域噪声污染情况,这也是环境噪声监测和环境噪声评价工作的主要内容,实验内容设计贴近实际工作,培养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 

 

4、通过 考试 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在学期末还进行了考试改革,把工程设计 计算 部分改为开卷,学生可以查阅一些 参考 书,这样在出题的时候也会加大难度,运用工程实例,扩大设计的覆盖面,着重培养学生自主设计计算和创新的能力,学生也很喜欢这种考试方法,自己选设计方法、自己选参数也可自己改良设计步骤,另外在授课期间向学生布置了与物理性污染有关的专题 论文 ,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撰写论文,老师对论文的内容作了一些要求,论文完成的好坏也算在了期末成绩中,这样使期末成绩多元化,考查学生多方面的素质。 

以上针对环境工程《环境物理性污染》这门课的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本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学生反映情况非常好,学习热情和兴趣增强,体会到了学习专业课的乐趣,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参考 文献 : 

[1]顾强.噪声控制工程[m].北京:煤炭 工业 出版社,2002.8. 

噪声监测毕业设计总结篇4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湖北 武汉 430063)

摘 要:在目前的技术经济水平下,对受交通噪声影响而导致声环境超标的零散分布的敏感目标,多采用隔声窗进行受声点防护,但安装隔声窗施工繁琐且周期较长。因此实践和探讨了一种新方式,即通过足量货币化补偿的办法,将隔声窗安装交由受影响对象自行实施。实施结果表明,该方式易于被受影响对象接受,有助于节约工期和减少环境投诉,但也存在被补偿对象不按照协议实施噪声防治措施,建设单位无法免除主体责任的隐患。建议确需采用该种方式时,应在补偿协议中规定被补偿对象的污染防治责任并监督其及时落实防治措施。

关键词 :噪声;污染防治;货币化补偿

中图分类号:TB5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1.018

收稿日期:2015-04-17

1 概况

交通噪声主要指的是机动车辆、飞机、火车和轮船等交通工具在运行时发出的噪声,具有流动性大、干扰范围大等特点。控制交通噪声,首先应控制噪声源;其次是阻断噪声传播途径,最后是受声点防护,各种手段的最终目的均是为了保护受声者。对于规模较小、零散分布的敏感目标,采用声源控制或声屏障等声传播阻隔措施,投资过高,在目前的技术经济水平下,可行性较差。而隔声窗一般可以降噪20dB以上,效果较好,且费用适中,适用性强。因此,零散分布的敏感目标受交通噪声影响而导致声环境超标时,通常采用隔声窗进行受声点防护。隔声窗实施过程中,需要逐个测量窗户,并替换成相应形式和尺寸的隔声窗,由于受声点的窗户形式和尺寸不一(尤其是农村地区),隔声窗的制作和安装无法实现标准化,过程比较繁琐,实施过程中,需要逐户约定安装时间,这些都延长了施工周期。而如果能将隔声窗的实施,通过足量货币化补偿的方式,交由受影响对象自行实施,将大大减少建设单位的工作量,节约工作时间,同时,被补偿对象也可根据自身需要灵活安排,不致与自己的生产生活计划产生冲突。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笔者所在团队,在某铁路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中进行了实践探索。

2 目的、原则与实施方法

2.1 目的、原则

货币化补偿的目的,是为了履行建设单位的噪声防治责任,节约工期,同时兼顾受影响对象的个性化需求。实施原则为,受影响对象自愿选择隔声窗实物安装还是货币化经济补偿,货币化补偿按照隔声窗的市场综合单价和受影响对象的窗户面积确定,最终由被补偿对象自行实施噪声防护措施。

2.2 实施方法

货币化补偿实施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①根据环保验收整改意见和图纸,进行现场核对,确认需实施隔声窗的范围;②联系实施范围内的单位、村委会和居民,宣讲补偿原则;③实地逐户测量,和受影响居民及单位确定窗户面积;④由居民和单位自愿选择实物安装或货币化补偿,签署补偿协议;⑤转账付款,完成补偿,对选择实物安装的,另行组织施工队伍进场施工。

不论是隔声窗实物安装还是货币化补偿,现场调查、实施范围确认、原则的解释与宣讲、窗户面积的测定均是必不可少的。最终的差别就在于,采用货币化补偿方式后,隔声窗实物安装的任务由建设者转移至了补偿接受者。

3 实施结果

通过1个实施小组2周的现场工作,完成11个村镇187户和2所小学的货币化补偿,补偿面积约2 700m2。实施过程中发现:

3.1 受影响居民和单位普遍选择货币化补偿方式

由于补偿单价是按市场价格确定,一方面包含了施工队伍的利润和相关税费,单价相对较高,受影响对象选择自行实施措施的货币化补偿,有一定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其可以根据自身房屋的修缮和重建计划,一并实施噪声防护措施,避免浪费。此外,在实施的具体时间上,可以根据自身的作息时间,灵活地安排实施时段。部分举家外出就业的居民,难于中断工作来配合实施隔声窗,故其乐于接受这种方式。

3.2 补偿原则的宣传和解释工作量较大

对于噪声防治措施的货币化补偿,尚没有对应的相关政策。这种补偿,实质上还是一个谈判和签署契约的过程。补偿范围是由环保验收监测结果确定的(只有验收监测超标的受声点,才进行补偿),补偿单价是考察市场价格后确定的,这些技术上和经济上的指标,都需要向补偿对象一一解释清楚,力求公平合理。当然,直接进行实物安装,这些宣传工作量也是同样的巨大。

3.3 接受补偿的对象很少真正落实噪声防护措施

以本次补偿实践为例,接受补偿后,2所小学很快组织了隔声窗采购和施工,并利用假期实施完毕,但普通居民,除了极少数因为房屋修缮和重建的原因,一并落实了隔声窗,其余居民均未实施噪声防护措施。究其原因,是因为噪声污染是一种能量损耗型污染,人体对噪声有一定的适应性,在人体感觉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居民很少有动力去主动采取噪声防治措施。

4 噪声补偿的探讨

按照《环境保护法》和《侵权责任法》规定的“污染者担责”的原则,交通噪声防护的主体责任在建设单位,而不在第三方。因此,若接受货币化补偿的受影响对象未按照协议采取防治措施时,环境保护执法部门首先追究的仍是建设单位的责任,建设单位虽然可以根据补偿时签署的协议,按照《合同法》的有关条款追索被补偿对象的责任,但却不能免除其自身的污染防治责任。但从目前的法律体系上讲,交通噪声污染补偿实施后,要真正履行污染防治责任,最终还是要看防治措施落实与否。

因此,项目建设单位应尽量自行主导污染防治设施的实施,确实因客观条件所限采用货币化补偿方式时,应规定被补偿对象的措施落实责任,包括具体的措施形式和实施时间,并监督其及时落实到位。

5 总结和建议

本次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措施货币化补偿仅耗时2周,节约了建设单位的施工环节和时间,2012年实施完毕后,3年来未发现相关的噪声污染投诉现象,可见,这种措施在工程实践和处理噪声投诉问题上具有积极意义,但该方式也存在隐患,确需采用货币化补偿方式时,应规定被补偿对象的措施责任,并监督其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 曲恩超,张辉,刘阳.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防治现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5)

2 解成岩.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控制对策[J].黑龙江环境通报,2013(2)

噪声监测毕业设计总结篇5

关键词 区域噪声;噪声源;交通噪声;功能区

中图分类号 F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72-0236-01

1 概述

当前,影响博乐市声环境质量的主要噪声源是社会生活噪声、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和建筑施工噪声,其中,社会生活噪声占84.0%,交通噪声占9.9%,工业噪声占4.4%,建筑施工噪声占1.3%左右。

本文对博乐市近5年城市声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关的噪声污染治理对策与建议。

1.1 博乐市概况

博乐市是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首府、建设兵团农五师师部所在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艾比湖西,天山西段北麓,准噶尔盆地西南部。东部和东北部临精河县、托里县,西濒温泉县,南滨尼勒克县、霍城县,北以阿拉套山分水岭为界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150千米。市区距乌鲁木齐市公路里程535千米。全市总面积7801.68平方千米,总人口237703人(2003年)。有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回、锡伯、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塔尔、俄罗斯等29个民族。

博乐市1985年撤县建市。1989年被国务院列为对外开放城市。1990年境内的阿拉山口经批准对外开放,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铁路、公路并举的国家一类口岸,我国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铁路在阿拉山口接轨,标志着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全线贯通。1990年博乐市又被国务院批准为沿边进一步开放城市,1992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博乐边境经济合作区。博乐市是祖国西部的一个重要沿边开放城市和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西桥头堡。

1.2 城市基本特征和功能区基本情况

将博乐市分为几类功能区具体见表1。

表1 博乐市噪声功能区基本情况

2 评价标准及评价依据

2.1 城市区域声环境

评价标准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2008,按照《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技术规定》的计算方法,对噪声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见表2。

表2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db

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按照中国环境检测总站物字[2003]52号文《声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技术规定》中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质量等级划分的规定进行评价,见表3。

2.2 道路交通声环境

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按照中国环境检测总站物字[2003]52号文《声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技术规定》

中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质量等级划分的规定进行评价,见表4。

3 噪声污染成因分析

3.1 城市规划布局不合理

中心城区人口密集,机动车、学校、商业、居民住宅比较混杂。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不能协调一致。

3.2 机动车辆增长迅速

从城区环境噪声现状可以看到,交通噪声是影响博乐市城区环境噪声质量的重要污染源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城区交通干线没有形成主次网络,道路状况差,车辆管理混乱,载重车、拖拉机、摩托等肆意鸣号;机动车发动机噪声高等,造成了交通噪声影响面大、持续时间长的局面。

3.3 商业运行带来生活噪声污染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像卡拉OK等商业经营中使用高音喇叭等带来的生活噪声,愈来愈多的建筑施工噪声、工业噪声也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环境。

4 城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对策

为了有效地改善我市城区环境质量,特提出以下污染防治对策。

4.1 合理规划,确定城市功能区,加强城市道路管理

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有城市区域功能区划已经不能够满足现有城市发展需要,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声环境质量常规监测暂行技术规定》的要求,结合我市的具体情况,尽快对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点位进行全面的优化调整,科学、准确地掌握城市环境噪声的质量状况,制定出切合市情的噪声管理实施办法,对各功能区从严管理,加大执法监督频次和力度,促进各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

4.2 加强城市管理,努力降低交通噪声

由政府协调尽早完善城区路网,改善城区路面结构,搞好城市道路绿化工作,吸声降噪;严格规定各种机动车辆行驶路线,实行客、货车分流;加强机动车鸣号管理,推广使用高优质的汽车消声器。

4.3 控制生活噪声源

进一步加强社会生活噪声综合整治。加强对娱乐噪声的管理,严格控制社会生活噪声源。定期检查整治商场、企业、娱乐场所,特别是商住混合内沿街影响居民生活的高音喇叭、音响,进行限期整改和拆除,使局部区域的声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4.4 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建设

加强城市配套设施的建设,在道路两旁设置绿化带和隔离带,城区建设必须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进行科学合理布局,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4.5 加大宣传教育,强化环境管理执法力度

大力宣传交通法规,提高全民的交通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同时要加强执法力度,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严格环境监管和环保执法力度,对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噪声、商业和生活噪声源要严格管理。

参考文献

[1]张玉芬,钱炳华,戴明新等.交通运输与环境保护[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2003.

[2]赵剑强,董小林.公路交通噪声预测研究[J].交通工程运输学报,2002,1:60-63.

[3]金燕波.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及控制[J].长春大学学报,2005,15,4:64-65.

噪声监测毕业设计总结篇6

[关键词]水泥工业环境影响评价产业政策问题

水泥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原材料。“十五”期间,我国水泥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05年水泥产量10.6亿吨,五年平均增速为12%。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其生产能力所占比重由2000年不足12%提高到40%。大型企业集团迅速成长,产业集中度日益提高。据测算,“十五”期间,由于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减少粉尘排放500多万吨,水泥工业年消纳工业废渣已超过2亿吨,占工业废渣总利用量一半以上。

2006年4月13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等八个部委印发了《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发改运行[2006]第609号),明确了我国今后一段时期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并据此提出了七项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这些意见对水泥生产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1水泥工业的基本污染特征及评价因子

1.1 水泥工业的基本污染特征

水泥生产过程会产生大气、噪声和废水污染。水泥生产过程中,从原料的采掘、均化、粉磨、熟料的煅烧,直到水泥的粉磨、包装,每个生产环节都会有颗粒物的产生和排放,在一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上少则五六十个粉尘污染源,多则可达百余个粉尘污染源,同时,原料粉磨、煅烧和水泥粉磨等工序产生的粉尘量一般在30~50g/m3以上,其它粉尘污染源产生的粉尘量一般也可达20g/m3;而处理加工这些物料,使用大型的破碎设备、粉碎设备、以及风机、空压机、电动机等,都产生噪声污染,因此,颗粒物、噪声是水泥工业主要的污染因子,且污染源数量多,污染源强较大。

1.2 水泥工业主要污染因子和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确定

污染因子的识别和评价因子的筛选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中的重点环节,该项工作应在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阶段进行和完成,通过分析判定项目的污染因子和评价因子,从而确定拟建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影响范围和评价工作内容等,这是评价工作的基础。

通过污染因子影响程度识别表分析,可得出水泥工业项目的主要污染因子和影响评价因子表,见表1。

表1水泥工业主要污染因子和影响评价因子识别表

阶段 工程内容 主要污染因子 主要影响评价因子

水泥厂

施工期 工程占地 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影响生态环境 野生动植物、农作物

场地清理 扬尘、噪声、破坏植被、固废 噪声、扬尘、固废

物料运输 扬尘、噪声 噪声

建筑施工 扬尘、噪声、固废 噪声

设备安装调试 噪声、固废 噪声

水泥厂

运行期 物料破碎 颗粒物、噪声 颗粒物、噪声

物料存储 颗粒物 颗粒物

物料输送 颗粒物、噪声 颗粒物、噪声

物料粉磨 颗粒物、噪声、设备冷却水 颗粒物、噪声

物料煅烧 颗粒物、废气、噪声、冷却水 颗粒物、废气(SO2、NOx)、噪声

熟料冷却 颗粒物、噪声、设备冷却水 颗粒物、噪声

产品外运 颗粒物、噪声 颗粒物、噪声

空压机、风机 噪声、设备冷却水 噪声

非正常排放 颗粒物、噪声 颗粒物、噪声

矿山

开采 施工期 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影响生态环境 野生动植物、农作物

开采期 固废、噪声、振动、扬尘 固废、噪声、振动、扬尘

矿石输送 噪声 噪声

在水泥工业建设项目环评中,最易被忽略的是矿山开采和水泥厂运营期的非正常排放的环境影响。由于环评文件缺乏矿山开采的评价,建设单位没有认真落实矿山环境保护措施,造成非污染生态影响严重的现象屡见不鲜。从已投产的水泥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竣工验收情况来看,由于环境影响因子识别不全,环评文件对于矿山开采和水泥厂运营期的非正常排放不能提出有效的措施,在缺乏环评文件指导的情况下,企业往往疏于矿山开采和水泥厂运营期非正常排放的管理,同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由于环评报告没有矿山开采的环评,难予批复,也不利于日后的环境管理。

2水泥工业产业政策

我国水泥工业前后出台了多部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各地在此基础上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也出台了相应的地方政策。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容易只注重鼓励类符合性的分析,而忽略不符合性的分析,在余热发电政策、“总量控制、等量替代”政策及有关设备选型政策的分析上最为突出,值得探讨。

2.1 关于余热发电政策

项目设计配套补燃余热发电,环评中认为符合产业政策鼓励类项目,而产业政策所指的余热发电实际是指纯低温余热发电,即不需要补充新的热源的发电工程,利用熟料煅烧过程中窑头、窑尾低于350℃的废气进行中、低温余热进行发电以降低水泥生产能耗,而需要补燃的余热发电项目是国家不提倡、不支持的项目。在环评时若发现这种情况应及时与业主和设计单位反馈,修改设计方案。

同时,日产2000吨及以上的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配套余热发电工程,建设和设计单位往往以各种理由申请采用补燃技术。我国水泥行业余热发电技术在“八五”期间开展研究工作,至“九五”期间在充分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后,完成了混压进汽式汽轮机的研究开发工作并运行成功。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配套纯低温余热发电工程已经成为目前国内水泥工业节能降耗的有效途径,因此,在环评中应予以明确配套纯低温余热发电。

配套纯低温余热发电工程后,除了能耗的减少,还在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方面体现其更具先进性,同时窑头、窑尾废气由于先经过换热器再回到原工艺流程,相当于在窑头、窑尾多了一道沉降除尘措施,对窑头、窑尾粉尘的稳定达标排放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这些在环评文件中应予以体现。

2.2 关于“总量控制、等量替代”政策

产业政策中的“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等量替代”与《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要求的“加强总量控制,实施分类指导”是一致的,并要求在落后水泥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要等量替代,即新建多少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同时淘汰等量的立窑等落后水泥产能,在环评过程中应有充分的论证依据,并附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承诺函。

在环评过程中,若出现项目选址于现有总量已超过区域总量的区域,或地方政策要求的替代量小于新建规模的情况,环评单位应加强与地方产业政策管理部门加强联系,其总量和替代量的来源要从其它区域调剂,需有被调剂区域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上级人民政府出具承诺函。

2.3 关于设备选型政策

项目设计采用直径1.83m以下水泥粉磨设备,这通常是机立窑水泥企业改造中易出现的现象,由于项目属符合规模要求的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环评中容易忽视这项规定,在环评时也应及时反馈给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进行相应的修正。

因此,在产业政策分析时应正确理解相关的产业政策要求,还要对项目设计中可能存在的不符合性提出修正意见。

3《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理解和运用

《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2004)于2005年1月1日起实施,对原《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1996)有了多处改进,改进的内容主要有:

3.1 扩大了标准的适用范围

把为水泥生产配套的原料矿山开采、水泥熟料生产后的水泥产品制造和水泥制品生产全部涵盖在内,一方面使受控的工艺和设备更为全面,更为合理,适应了水泥工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环境保护应包含水泥工业生产的整个生命周期,即从原料到用户的全过程监管。

3.2 规范了对颗粒物无组织排放的控制措施

规定“新建生产线的物料处理、输送、装卸、贮存过程就应当封闭,块石、粘湿物料、浆料以及车船装、卸过程也可采取其它有效抑尘措施”,“现有生产线对干粉料的处理、输送、装卸、贮存应当封闭;露天堆场应当采取防起尘、防雨水冲刷流失的措施;车、船装卸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扬尘”。

3.3 要求安装在线监测系统

新、改、扩建水泥生产线,水泥窑及窑体机排气筒(窑尾)应当安装烟气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连续监测装置;窑头应当安装烟气颗粒物连续监测装置;对现有水泥生产线,应按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安装连续监测装置。

3.4 对非正常排放和事故排放提出了控制要求

除尘装置应与其对应的生产工艺设备同步运转,要求考核同步运转率;新建水泥窑应保证在生产工艺波动的情况下除尘装置仍能同步运转,禁止发生非正常排放;因装置事故造成事故排放,应采取应急措施使主机设备停止运转,待除尘装置检修完毕后共同投入使用。

从标准的改进内容和水泥工业项目环评实际工作来看,在环评中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来确保建设项目符合新标准的要求:

3.4.1在接受水泥工业项目环评委托时应确认工程内容是否包含矿山开采和水泥产品制造及水泥制品的生产,如果工程内容不包含上述内容,则在环评文件中应有相应的阐述分析,如矿山开采规模能否达到建设项目生产所需的矿石量及其运输方案的选择、水泥产品的制造地及其运输方案的选择等。

3.4.2在环保措施中应明确颗粒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措施,尤其是标准中规定的物料处理、输送、装卸、贮存过程的封闭措施,块石、粘湿物料、浆料以及车船装、卸过程中的抑尘措施应技术上可行,操作上简单,环保投资节约,其它如道路扬尘、场地、料库等的二次扬尘也应有相应的抑尘、滞尘措施,如清扫、绿化等。

3.4.3环评文件中对于水泥窑的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章节应明确提出在线监测要求,并为在线监测系统提出可行的环境管理制度和监测计划,环境管理制度至少应包含岗位职责、人员上岗培训计划、应急预案及其演练计划及资金保障等,监测计划应明确监测因子、监测记录及建档要求等,便于建设单位执行和环保部门的验收和检查。

3.4.4新标准对非正常排放和事故排放提出了控制要求,因此在环保措施及其可行性分析中,应特别注意除尘设施的选择,在南方地区,根据燃无烟煤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运行实际情况和污染源监测结果,在正常情况下,回转窑窑头、窑尾选用电除尘可以达到标准的限值,但由于窑尾CO浓度值增加后电除尘器防燃爆装置启动,电除尘器只起到沉降室作用,大量颗粒物外排,持续时间大约10~60min不等,且频率较高,少则每月2~3次,多则每月十余次,这种情况的发生是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因此对于窑系统应要求使用布袋收尘器。只要加强管理,严格操作,定期维修并更换滤袋,非正常排放的几率是很小的,基本可以杜绝。

3.4.5在环评中还有一种与标准相关的情况是需要考虑的,就是当环境容量或区域总量不足时,则应执行更严格的排放限值。若需要排放限值低于30mg/m3,根据电除尘器的效率和实际监测结果,往往无法满足要求,即使是布袋除尘器,也无法稳定达到这个要求。根据资料和水泥企业的实际办法,建议采用电-袋结合的除尘方案,即窑头、窑尾烟气先经电除尘器除尘后进行袋收尘器进行二次收尘,可确保要求,同时也解决了由于CO浓度增加造成的非正常排放。

4结语

要做好水泥工业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除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相关规范要求的内容外,应注意接受委托的水泥工业项目所包含的工程内容,是否包含矿山开采、水泥生产制造及水泥制品的生产、余热发电等工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建设项目的施工期、运营期和服务期满后的污染特征及其正常、非正常和事故排放的规律等,这是做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当前水泥工业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还应当做好产业政策的分析、《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执行和余热发电有关的产业政策分析,只有充分注意以上几个问题后,才能做好水泥工业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参考文献:

[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5.

噪声监测毕业设计总结篇7

关键词:公路建设,环境影响,环保措施

 

0 引言

近十多年来,我国公路建设事业发展迅速,公路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06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345.70万公里。全国公路总里程中,高速公路4.53万公里,国道13.34万公里 [1]。但是,我国公路建设的发展所引发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已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如何在公路建设和环境保护这一矛盾体中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是我国公路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1.1 社会环境

公路建设会对沿线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环境产生影响。首先,公路建成后会增长沿线地区的交通量,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干扰附近居民的出行,割断或影响村庄间的原有联系;其次,公路建成后使沿线各地区的土地功能也发生变化,将单一的农业用地、开发用地或商业用地转变成为多行业提供服务的特殊用地,同时也加快了沿线土地资源的开发;三是公路建设难免会造成一定数量居民建筑物的拆迁,使沿线居民人口结构及需求发生变化,影响区域经济布局和生态结构;四是公路的修建,会影响一些原有的历史文化遗址、名胜古迹及保护区或自然风景,产生一定的视觉污染。

1.2 生态环境

公路建设必将破坏原有植被,干扰动物栖息环境,使动物的活动区域缩小或被隔断,领地被重新划分,导致种群变小和种群间的交流减少,一些有特殊要求的生物和种群向偏僻地方或其他地区迁移,使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

1.3 环境污染

公路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振动及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必将污染大气、土壤、水体及周围环境。特别是一些路段穿越民居稠密区或生态敏感区,营运中由于交通量大,机动车辆本身所产生的噪音、振动、废气会给周围环境带来影响,公路上的漏油、尘土还会受雨水冲刷随地面径流污染河流和农田。

1.4 工程地质和水文的影响

公路施工时,由于填方和挖方,将破坏原有植被,改变原有地貌,尤其是边坡开挖较深时.破坏局部山体的稳定性,可能会引起塌方、滑坡、软土层滑移等不良地质病害。又因土表裸露、土质松软,增加了水土冲刷量,造成河流、沟渠淤积。公路建成后,由于公路阻隔原有水分的循环,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通路径,又因汽车排出的某些污染物和施工废渣进入当地水源,造成水质变差。另外,由于桥梁的修建压缩了河床,造成桥前局部壅水,水流速度减缓,泥沙下沉、淤积,阻塞河道,从而容易引发洪涝灾害等。

公路建设的不同阶段,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环保工作的重点不同,所采取的措施必须具有针对性。。

2 公路建设各阶段采取的环保措施

2.1 公路设计阶段

2.1.1 路线走向布设的控制

公路选线、方案比选、变更设计方案时应全方面考虑沿线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注意与自然景观、地形及当地城镇规划相协调,应避开学校、医院、居民集中区、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湿地和鸟类栖息地;选线应满足于公路设施修建,防止或减缓公路潜在的不利环境影响。

2.2 公路施工阶段

2.2.1 生态环保方面

施工时要严控工程破坏植被的面积。在路基土石方开挖回填时应避开雨季,雨季来临前将所开挖、回填的山体、沟壑的土层裸露面应及时加固处理完毕。施工取土时采取平行作业,边开挖,边平整,边绿化。计划取土及时还耕,及时进行景观再造。在雨水充沛地区,合理设置排水沟或截水沟,避免边坡崩塌、滑坡产生,对路堤边坡及时进行植物防护。对施工临时用地,先将原表层土集中堆放,待施工完毕后,再将这些表层土推平恢复原地表层。

2.2.2 噪声防治方面

公路施工过程中,产生噪声的主要是各种施工机械。当施工路段距住宅区小于150m时,为保证居民休息,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施工单位应主动与附近的单位居民协商,对施工时间进行调整或采取其他措施,尽量减小干扰。为减小对操作工人的影响,应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安排工人轮流进行机械操作,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对在声源附近工作时间久的工人,发放防声耳塞、头盔等,对工人进行自身保护。

2.2.3 大气污染防护方面

公路施工堆料场、搅拌站设在空旷地区,相距200m范围内,不应有集中的居民区、学校等。沥青混凝土搅拌站应设在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以外的下风向处,既方便生产,又符合卫生要求;规定防护距离为300m,施工便道定时洒水降尘,运输粉性材料要加以遮盖。

2.2.4 水污染防治方面

施工材料(如沥青、油料、化学品等)应远离地面水,并砌筑环形排水沟和渗水坑以防止意外溢出污染地面水。现场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应建立临时化粪池进行集中处理。在修建道路排水工程时,应建造临时绕行渠道以便继续使用灌溉或排水沟渠。除以上措施外,还要进行环境监测,及时了解公路沿线污染状态,为保护措施及时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为公路的环境管理工作服务。。对居民区和敏感点进行常规监测,一般有大气监测、地面水监测和噪声监测。

2.3 公路营运阶段

工程施工结束后,公路进入营运阶段,环保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2.3.1 噪声防治方面

公路运营中会产生交通噪声,在公路沿线形成一条噪声带,对附近人群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影响。噪声的防治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加强交通管理,上路前进行车辆噪声监测;二是设计时调整纵坡,纵坡过大会导致汽车爬坡时增加噪声量;三是改进路面结构类型,改善面层混合料成分,以求降低交通噪声;四是尽可能采用降低噪声效果好的路堑形式;五是适当设置遮蔽,如修建高围墙,设置隔声屏障,临路两侧密集植树绿化,附近建筑物设置双层窗或加高围墙等;六是对超过噪声标准的路段,采取降噪措施,在附近有学校的路段两端设置禁止鸣笛标志等。

2.3.2 大气污染防治方面

公路营运期,以汽油、柴油为燃料的机动车产生的废气和固体微粒,必将污染大气及周围环境。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特点,在靠近公路两侧,特别是环境敏感区附近密植乔木、灌木,这样既可以净化吸收车辆尾气中的污染物,衰减大气层中的悬浮微粒,又能起到美化环境,降低噪声以及改善公路路域景观的作用。严格执行车辆排放检验制度,利用收费站对汽车排放状况进行抽查,限制尾气排放严重超标的车辆上路。

2.3.3 水污染防治方面

严禁各种泄漏、散装、超载车辆上路,防止公路散失物造成水污染。对公路边的服务区,应尽量靠近城镇,使其污水尽可能排入当地城镇的污水管网,必要时需经过净化处理后才能排放。

2.3.4 潜在风险及农作物污染防治

对运载危险物品的车辆进行严格检查、严格监控,防止事故发生;在洪涝季节,要加强与气象、水利部门联系,确保洪汛期行车安全。在公路两侧30m范围内严禁种植蔬菜、马铃薯等根茎农作物。

3 结论和展望

1)目前,在公路建设对环境造成的空气、噪声、水源污染方面研究较为深入,并形成了一系列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有效地降低了其负面影响,但是在对生态环境、景观环境上研究还较少,没有相应形成成熟的环保措施,而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大多数是不可再生的,一经破坏就很难甚至无法修复,所以在这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

2)对公路环境保护工作重视还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公路环保机构仍不健全,各级公路部门少有设立专门的环保机构来规划、设计、监督公路环保工作,导致公路环保工作管理薄弱,不能得到很好地落实。。而且专门的公路环保人才比较缺乏,给公路环保工作的落实造成困难。

3)需要进一步加强公路环保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环保,减少公路环保设施的损坏和遗失,保证其发挥正常功能。

参考文献

[1]《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 B03-2006)[s].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2006

[2]陈双阳.公路发展建设与环境保护[J].北方交通,2008(5)

[3]余少华.景婺黄(常)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理念与实践[J].中外公路,2007(1).

[4]交通部公路司.新理念公路设计指南(2005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5]戴明新.公路环境保护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6]刘书套.高速公路环境保护与绿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7]张玉芬.道路交通环境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8]汪玉林,杜鹃.高等级公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J].公路,2000,(8):68-72.

噪声监测毕业设计总结篇8

【关键词】40Gbit/sDWDM系统调制网络生存性色度色散偏振模色散

1 背景介绍

随着各种宽带业务的蓬勃发展,运营商及终端用户对带宽容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近几年,以P2P为代表的新型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促使IP流量持续快速增加。目前,骨干传输网络中单通道以10Gbit/s为主的速率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用户需求,部分段落中的10Gbit/s容量甚至已经到了“枯竭”的程度,可以Ay,光骨干传输网络的发展将朝着大容量、长距离、高速率的方向发展。

过去两年,随着40Gbit/s DWDM技术及相关设备的成熟,国内外大多数运营商已经开始或者准备开始大规模在骨干传输网络上部署40Gbit/s DWDM设备。与传统的10Gbit/s DWDM网络相比,40Gbit/s DWDM由于单通道传输速率和容量提高了四倍,导致其对网络建设和运维的要求更为严格。本文从网络建设和运营维护角度出发,对40Gbit/s DWDM网络面临的实现难点及关键技术进行总结和分析。

2 技术难点

对于40Gbit/s DWDM网络,运营商大都选择升级部署的策略,即从原有10Gbit/s系统升级到40Gbit/s系统,先在高负荷区域(例如经济发达地区)部署40Gbit/s系统,以缓解带宽压力,然后把全网系统逐步升级到40Gbit/s。

这种无缝升级策略意味着新部署的[]40Gbit/s系统必须能够在当前10Gbit/s系统中运行,且不能改变当前10Gbit/s传输网络链路结构以及网络连接特性,同时还须具有和10Gbit/s系统一样的传输质量。因此,和现网普遍部署的10Gbit/s系统相比,40Gbit/s系统在噪声累计、色散效应、偏振模色散和非线性效应等方面面临很大的挑战。如图1所示。

2.1 ASE噪声积累

在光纤传输系统中,光放大器产生的放大自发辐射(ASE)噪声是限制传输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在波分系统中,一般通过ONSR来对ASE噪声进行衡量,即通道内的信号功率与0.1mn内的噪声功率的比值。在工程中,对一个40Gbit/s波分系统传输性能进行评估时,往往优先考虑OSNR代价,而不是以往的通道功率代价。系统的OSNR设计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提供系统接收端OSNR和提供系统的OSNR容限。两者之差就是系统的OSNR裕量。

40Gbit/s传输系统的信号带宽是10Gbit/s系统的4倍,因此接收机覆盖的带宽高4倍,所接收的噪声也比10G高4倍,因此接收机需要的OSNR比10Gbit/s大6dB。相应的,40Gbit/s接收机灵敏度也下降6dB,这表明40Gbit/s接收机对噪声更为敏感,需要更高的OSNR。

2.2 光纤色散效应

色散是光纤的基本属性之一,光传输的速率取决于介质的折射率,由于光纤的折射率与波长相关,不同波长的光在光纤中传播的速度不同,这就是色散效应。单色光不会产生色散,但是在光纤通信中,即便用单色光作为光源,数据的调制过程也会使得光信号的波长展宽,调制信号的速率越高,展宽越大。每个光脉冲都包含着不同的波长成分,由于色散效应,该光脉冲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变形、展宽和失真,最终限制了系统的总体性能。脉冲越短、波长越宽和光纤越长都会线性地增加色散,比特率的增加会自然地缩短脉冲、增加带宽,因此,色散会非线性地增加。如图1所示,当传输系统从10Gbit/s速率向40Gbit/s速率演化时,由于比特率增加4倍,其色散值也相应地增加16倍。

此外,信号的色散容限也与信号速率或者带宽的平方成反比。比如10Gbit/s NRZ系统的色散容限是1000ps/nm左右,而40G NRZ信号的色散容限则降为60ps/nm,40Gbit/s信号色散容限比10Gbit/s信号小了16倍。如此低的色散容限对40Gbit/s传输造成很大影响:一方面,在光纤链路中,40G的色散受限距离只有3km左右,这意味着在40Gbit/s网络是色散受限网络;另一方面,10Gbit/s线路色散补偿的精度不能满足40Gbit/s的要求,40Gbit/s系统需要更精确的色散补偿。此外,光纤的色散还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在长度大于1000公里的超长途系统中,温度造成的光纤色散变化会超过40Gbit/s系统的色散容限。

2.3 偏振模色散

偏振模色散(PMD)源于光纤的双折射,使信号的不同偏振态分量产生了离散效应。工程上通常使用差分群时延(DGD)来衡量传输系统的偏振模色散。DGD容限与信号传输速率、调制码型均有很大关系。在40Gbit/s传输系统中,其DGD容限很小,例如40Gbit/s NRZ-DPSK和DQPSK两种码型的系统DGD容限只有8ps和18ps。因此,在实际传输系统的设计中,需要考虑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来降低偏振模色散带来的影响。

PMD是随机变化的,表现为麦克斯韦分布,因此常用平均DGD来表征PMD。在实际系统中对平均DGD进行静态补偿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需要自适应PMD补偿机制来动态地对PMD进行补偿。

2.4 光纤非线性效应

波长系统中常见的非线性效应包括自相位调制(SPM)、交叉相位调制(XPM)、四波混频(FWM)、受激喇曼散射(SRS)、受激布里渊散射(SBS)。

40Gbit/s波分系统和10Gbit/s系统一样,也会受到SPM、XPM和FWM的影响,但40Gbit/s速率信号通道内非线性效应更为明显,由于40Gbit/s系统比特周期较短,由色散引起的脉冲快速展宽很容易造成相邻脉冲间的重叠,相邻比特脉冲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引起非线性。大量研究实验表明,通道内非线性是限制40Gbit/s甚至速率更高传输系统的主要非线性效应。

3 关键技术

近几年,40Gbit/s DWDM技术逐渐发展成熟,设备厂商也开发出具有商用化水平的40Gbit/s DWDM传输设备,可以满足全球运营商骨干传输网络业务发展的需要。为了解决第二小节所列四个问题,同时也为了更好地满足数据业务发展的需要,与传统10Gbit/s传输技术相比,40Gbit/s传输系统在诸多关键技术点上均有较大进步。

3.1 调制码型

针对40Gbit/s DWDM高速传输网络,对于码型的要求主要包括:

抵抗40Gbit/s高速信号在线路上的衰减

高PMD容忍度

与10G业务的兼容性

50GHz的频谱密度

实现简单、成本低、功耗小

针对这些要求,业界先后提出了OOK、PSK、PM三大类调制编码技术,如表1所示。

其中,OOK类编码以改善光信号强度为主,PSK类编码采用相位移动或复用方式,PM类编码同时采用相位复用和偏振复用两种方式。虽然编码种类繁多,但有相当一部分编码已经逐渐退出主流地位,特别是在中国,40Gbit/s传输系统既要实现50GHz波长间隔,同时还要达到长距离传输的要求,因此,诸如NRZ、RZ-OOK、RZ-AMI等编码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综合考虑调制技术、成本和应用场景等多方面因素,ODB、DPSK和DQPSK是目前业内较为流行的40Gbit/s编码技术。

图2从应用场景、设备实现复杂度等方面,对三种常用的编码技术进行比较。

各种商用调制码型所适用的传输领域如图3所示。

ODB编码技术实现简单、成本较低,具有较高的色散容限和频谱效率,在同等误码率条件下所得到的信噪比系统较高,但其抵抗非线性能力较弱,在40Gbit/s高速传输系统中,可支持的最大传输距离仅为800公里左右,因此,目前ODB编码主要应用于本地传输网或者城域网中。

DPSK调制是通过相邻比特的相位差为π或0来表示当前信息比特为1或0。为了实现DPSK调制,发送端首先需要通过预编码芯片,对原始信息比特进行编码。由于DPSK调制会抑制传输信号的频谱,因此具有较强的非线性抵抗能力。DPSK调制在接收端采用平衡接收方式,其OSNR灵敏度相对NRZ信号提高了3dB。

在DQPSK调制中,原始信息中的比特组00、01、10和11分别被四个光信号载波相位0、-π/2、π/2和π来表示,由于每两个比特用一个相位表示,调制得到的光DQPSK信号的速率只有40G速率的一半,其光带宽比NRZ信号减小了一半,因此DQPSK信号的色散和PMD容限显著提高,且适合于50GHz间隔的DWDM系统。但由于DQPSK对于相位噪声比较敏感,因此在10Gbit/s/40Gbit/s混传系统中,混传代价较高。如表2所示。

3.2 业务支持

40Gbit/s DWDM传输系统除了应用于骨干传输层,未来随着城域网业务量的不断增大,对于40Gbit/s传输需求的迫切性也逐渐增强。因此,40Gbit/s DWDM传输技术对于以太网业务和OTN业务的支持,已经成为衡量40Gbit/s技术是否适应未来网络发展的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40Gbit/s设备单板的多业务支持能力,二是40Gbit/s设备单板的客户侧接口能力。

(1)40Gbit/s设备单板的多业务支持能力

图4示意出了一块40Gbit/s OUT单板的功能模块图,在40Gbit/s OUT单板中,一般包括客户侧业务接口、光转发模块(XFP)、成帧和映射模块、MSA模块、TDC模块以及线路侧接口模块等核心部件。

图4客户侧业务接口主要用以接收来自外部输入的不同类型业务,例如STM-256、OTU3或者OC-768等。成帧和映射模块主要基于ITU-T G.709各种业务映射方式,实现将客户侧业务信号映射到线路侧OTU3或者OTU3e1容器中。MSA模块则是OUT单板中的核心部件,各种40Gbit/s调制解调方式,例如DPSK、DQPSK等均通过MSA模块完成。TDC模块主要实现自动可调色散补偿,一旦线路中的色散出现偏差,TDC模块t可实现对色散的自动补偿。

(2)40Gbit/s设备单板的客户侧接口能力

基于节省投资的想法,目前国内本地传输网络建设均倾向于将路由器设备与波分设备通过光纤进行直连,直接将路由器设备输出的信号作为波分设备的客户侧输入信号。

为了满足这种直连模型,需要考虑两个问题:第一,路由器设备的输出信号必须与波分设备客户侧输入信号的业务类型相匹配;第二,波分设备所提供的客户侧接口能力,例如长度、光功率参数、色散容限等,必须满足运营商本地网建设的需要,以保证光信号在光纤中实现无衰耗传输。

3.3 保护恢复

与10Gbit/s波分传输系统类似,根据保护板的位置不同,40Gbit/s系统的保护方式可以分为光通道层1+1保护(OSNCP)、光复用段层1+1保护(OMSP)和光放段1+1保护(OLP)。但考虑到40Gbit/s传输系统所带来的色散、偏振模以及非线性效应等因素,每种保护方式的性能指标、应用场景,与10Gbit/s系统相比有较大的改变。

根据光保护板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保护方式:光通道1+1保护、光复用段1+1保护和光放大段1+1保护。其中,光通道1+1保护属于光通道保护范畴,光复用段1+1保护和光放大段1+1保护属于光线路保护范畴。表3是两者的比较。

3.4 网络运维

一直以来,接收端OSNR值被认为是衡量和评价DWDM传输系统最为关键和有效的参数,也是波分网络运维的重要指标之一。而OSNR是指光链路上的接收信号与附加噪声之比,用于描述链路上的全部噪声效应。

OSNR和误码率(BER)之间有直接的关系,较高的OSNR值意味着传输系统在一个较低的BER水平上运行,一般BER的数量级在1E-12到1E-15之间。如果传输系统OSNR值高于其规定的BER所要求的水平,就意味着整个系统传输能力还有提升空间,即可以传输更多的波长、更远的距离,甚至可以增加传输数据比特率。

在2.5Gbit/s、10Gbit/s传输系统中,运维人员一般通过在MPI-Rm点测试主光通道的OSNR值来确定整个传输系统是否达到指标要求。ITU-T G.697中定义了一种OSNR测试方法:即中心波长处的峰值功率是信号功率Pi与噪声功率Ni之和,Pi+Ni;由于Pi>>Ni,通常认为Pi+Ni≈Pi;中心波长左右υ处的平均功率等效为信道内噪声功率,即为[N(υi+υ)+N(υi-υ)]÷2;两者的比值即OSNR。这种以信道间噪声等效信道内噪声的测试方法(即带外噪声测试法)简单且不失准确性,而且不影响业务,因此得到广泛应用。在2.5Gbit/s/10Gbit/s传输系统中,各设备厂商及运营商运维部门均以此作为OSNR标准的测试方法。

但在40Gbit/s传输系统中,40Gbit/s高速信号所产生的一系列色散效应、非线性效应以及调制码型的变化,对这种标准OSNR测试方法带来多方面的影响,主要包括:

信号频谱的展宽

信号光谱的重叠

噪声频谱的破坏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必须在40G系统中引入其他技术手段,对OSNR进行监测,保证监控数据的准确性:

(1)积分法

目前,40Gbit/s测试仪表一般采取积分法进行OSNR测量,即通过积分计算中心频率左右Br范围内的功率,记为信号功率,再通过积分计算信道中间Bm范围内的功率,记为噪声功率,两者之比则为OSNR值。

为了使计算精度更高,信号光功率的积分范围可以尽量取大一些,100GHz间隔最大可取0.8nm,50GHz间隔系统最大可取0.4nm,噪声功率的积分范围可以取小一些。但无论如何设置,最终都要换算法0.1nm内的功率。

积分法可以有效地解决光信号频谱展宽的问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信号光谱重叠的问题,但对于滤波效应引发的噪声频谱的改变,则无能为力。

(2)带外测试法

为了解决滤波效应引发的噪声频谱改变问题,业内也提出了一种带内测试法:直接关闭光信号,测试对应波道的噪声。为了提高测试准确性,一般使用积分法测试信号功率和噪声功率。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打开测试波道的OTU,用积分法测试整个信号光谱范围内的功率,记作P1。

步骤二:关闭测试波道OTU,用积分法测试整个信号光谱范围内的功率,记作P2。

步骤三:保持OTU的关闭状态,用积分法测试等效噪声带宽Br范围内的功率,记作P3。

步骤四:计算OSNR,OSNR=(P1-P2)÷P3。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解决上述新问题,但是测试时需要中断被测波道的业务,无法实现无损测试,而且测试不同波长波道时,由于增益等问题,存在一定的误差。

(3)带内测试法

带内测试法使用偏振分离的思想,可以实现严格意义上的无损在线测试。带内测试法的基本思路是将噪声看成是无偏振的光源,而信号是具有任意偏振态的偏振光,因此可以把具有偏振态的信号光从无偏振的噪声光中分离出来,单独测试信号和噪声功率,从而得到真正的信道内OSNR。

如表4所示, 以上三种测试方法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具有不同的应用场景。

4 总结

40Gbit/s DWDM是未来几年运营商骨干网络传输的主流技术,由于速率提升,导致信号频谱、色散等一系列技术难点成为40Gbit/s DWDM系统大规模部署的瓶颈。本文结合40Gbit/s DWDM系统测试和工程实现经验,介绍40Gbit DWDM四个较为关键的技术,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N*40Gbps光波分复用(WDM)系统技术要求[S].

[2] ITU-T G-series Recommendations Supplement 39. Optical system design and engineering consideratios[2],2006.

[3] ITU-T G.709. Interfaces for the 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 (OTN),2003.

[4] 顾畹仪. WDM超长距离光传输技术[M].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张 沛:任职于中国联通博士后工作站,博士研究生,2008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光通信中心,现研究领域为光传送与光接入关键技术,在国内外会议和期刊上数十篇。

华一强:博士,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任职于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研究方向为光通信和光网络。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