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外包风险论文8篇

时间:2023-03-03 15:59:53

外包风险论文

外包风险论文篇1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设备维护外包对企业的重要性,依据“委托—”理论,分析了设备维护外包的风险。通过外包的博弈分析,我们得到了影响方违规、委托方监督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降低设备维护外包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设备维护外包委托—博弈

一、引言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趋势加强。以业务外包为主要特征的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由“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模式转变的重要体现。通过企业间的外包合作,各个供应链成员,在获取其他企业的优势资源的同时,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集中精力从事企业的核心业务。

设备维护外包,是指企业为了节省设备维护的成本或者提高设备维护的质量,将企业的设备维护部分或者全部外包给实力更强的专业设备维护公司,使企业能够专心从事企业的核心业务,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在当前的设备维护体制下,企业仅仅依靠自身的资源,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对企业设备维护的要求。企业要保证设备的高效运行,必须采用新的管理方式,综合利用社会的设备维护技术与资源,才能获得高质量的设备维护服务、低成本的设备维护费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细分,设备维护市场日趋成熟,设备维护外包必将成为企业未来设备维护管理的重要选择。

但是,设备维护外包双方之间的关系是基于“委托—”关系,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企业在设备维护外包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对设备维护外包的风险进行分析。

二、设备维护外包中的“委托―”关系及风险分析

“委托―”关系是非对称信息的交易关系,占有私有信息的一方为方,缺乏私有信息的一方为委托方。只要当事人各方在拥有的信息中处于非均衡状态,就存在着“委托―”关系。

根据信息经济学原理,并结合设备维护外包的特点,在设备维护外包所体现的“委托―”关系中,设备维护外包企业尽管可以通过方的承诺、市场以及咨询公司对外包进行了解,但在外包实施之前并没有科学的方法对服务的质量、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设备维护外包企业与设备维护企业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实施设备维护外包的企业就是委托方,提供服务的企业就是方。

(一)设备维护外包的逆向选择

总体来说,设备维护的方比委托方更加了解自己的资信、真实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为了能够签订对自己有利的契约,方会在不具备提供应有的服务质量或服务水平下,向委托方发出其适应外包的市场信号。方在签订合约之前,对真实的信息进行掩蔽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目的是为了诱使委托方作出错误的选择,以有利于获得自身本不具备的竞争优势。

(二)设备维护外包的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在执行契约的过程中,方根据自己的私有信息,选择不利于委托人的行为,而委托方既无法接触到这些信息,又不能作出事前的评价。在执行契约的过程中,方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可能采取不利于委托方的行为,如简化应有的部分服务流程、降低服务的标准,进而损害委托方的利益。而且,由于设备维护技术更新的速度很快,设备维护人缺乏来自委托方的激励,为赚取更多的利益反而会限制新技术的应用。这些行动都会导致道德风险。

在设备维护外包过程中,方违反了合同,如果不被发现,付出较小的成本就可能获得较高的收益;如果被发现,就会要付出一定的赔偿和罚金。同时,委托方如果实施强大的监督力度,就能及时发现方的违反合同的情况,改变方的违规行为,保证设备维护的质量。但是,监督的力度越大,监督的成本就越高。如果不实施监督,方违反合同的概率就会越大,就会给企业带来损失。设备维护的委托方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就会产生冲突,由于信息不对称,就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博弈关系。

三、企业降低外包风险的措施

(一)控制和降低企业的监督成本

为了降低设备维护外包的风险,委托方要降低外包业务中的监督成本。委托方应建立一套全面的外包考核评价体系,在实施设备维护外包前,要通过企业的信息系统了解设备维护外包的市场信息,以及通过咨询、评价机构对方的资质、服务的水平、服务的质量等有全面地了解,从而选出服务水平好、服务质量高、信誉好的企业,就可以一定程度的控制企业未来的监督成本。

当委托方把自己的设备维护交由方管理之后,就失去了对设备的直接控制能力。如果双方的权利、义务的界定不清时,就容易导致设备维护失控的风险。委托方应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与方签定详细、合理的外包合同。通过详细、合理的外包合同,委托方就可以对方的行为进行约束,一方面有利于对设备维护外包的事后评价,另一方面又可以减少方在设备维护外包服务中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限制新技术的应用、降低服务的标准等“败德行为”,从而就降低了企业的监督成本。

同时,依据公式②,委托方通过详细、合理的外包合同,能降低方达到合同约定的服务需要付出的成本与实际的服务成本的差值,就可以降低监督的概率,从而降低监督的成本。

(二)通过价格补偿来加强对方的激励

在设备维护过程中,导致“道德风险”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方缺乏来自委托方的激励。根据上面的公式①,如果方按照合同的标准提供服务的收益与实际的服务中的收益差值很大时,方违反合同的概率就会减小。委托方要设计合理、有效的激励措施,在方按照合同的约定提供了服务时,要给予较高的激励,增大收益的差值,就可以减少方违反合同的概率。在设备维护过程中,委托方应通过各种价格补偿来增加方“败德行为

与方就建立了一种长期的战略协作关系。这种战略关系会增加方“败德行为”的机会成本,可以避免方的短期行为,促使方更加关注长期利益,从而为委托方提供高质量的设备维护。

2.对方的努力进行价格补偿。在设备维护外包过程中,当方按照委托方的要求进行了设备的维护,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时,委托方可以采取延长外包合同、企业利润的提成等激励措施,给方一定的价格补偿,调动方的积极性,从而降低设备维护外包的风险。

(三)建立基于过程的外包实时控制模式

在设备维护外包过程中,设备维护的质量、效率等难以量化。因此,委托方应建立基于过程的实时控制模式,进行外包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在外包实施过程中,委托方要制定外包的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建立相应的同步监督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通过基于过程的实时控制模式,委托方一方面可以获取来自方的更多的信息,改善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另一方面,企业可以跟踪、检查和分析方提供的服务的质量与企业计划目标的偏离程度,便于委托方的外包事后评价。

外包风险论文篇2

Abstract: A number of important documents about the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outsourcing risk were reviewed, and the status of current research in this area and the problems were evaluated.

关键词:物流外包;风险;管理

Key words: logistics outsourcing;risk;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3-0031-01

1 国内物流外包风险研究现状综述

目前,关于物流外包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流外包风险的识别、评估及控制[1]。[2]中提到了物流外包风险因素识别,包括六个方面,分别针对物流外包运作流程的六个阶段,包括①业务外包分析阶段,存在物流外包市场不成熟以及物流外包目标不明确的风险;②在物流外包决策规划阶段,存在物流业务范围确定不当以及与承包商关系定位不准确的风险;③在物流外包涉及阶段,存在选择承包商失误、错误的物流外包决策以及与承包商签订不恰当合同的风险;④在业务外包实施过程中,存在内部工作人员的抵触情绪以及内部核心技术泄露的风险;⑤在物流外包终止阶段,不能对物流外包的阶段性结果做出正确评价。同时还对物流外包风险控制的措施,提出了①营造充分竞争的外包环境;②构建有效的外包项目管理团队;③实施有效的物流外包业务的管理方法;④建立物流外包信息共享机制;⑤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3][4][5]中提出了相似的物流外包风险因素,包括①失控;②合作风险;③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④物流外包业务自身的复杂性;⑤企业内部的震荡;⑥决策失误。同时提出了应对措施,包括:①建立高效的信息传递渠道,促进信息共享;②对物流服务商的经营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建立监控机制;③制定发生风险的应急措施,实行风险管理;④促进有目标的灵活性;⑤做好企业内部工作;⑥评估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物流服务提供商。[8][10]对由道德风险产生的激励约束机制在物流外包风险管理中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信息不对称、信息泄露以及信任机制等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最后提出了应对策略,包括了建立和加强第三方物流合作中的激励约束机制,风险防范机制,信任机制以及协商机制。[9]则将物流外包风险归纳为管理风险、信息风险、市场风险及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赶超四类风险,并剔除了与[8][10]相近的风险控制措施。[11]更加强调由于物流外包过程产生的信息不对称对物流外包风险的影响,不确定性越大,外包风险就越大,同时风险同物流外包的决策方式有关,不同的外包方式与风险分摊程度不同。最后给出了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比如加强监督和控制,建立合理的网络化物流外包机制,降低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依赖程度,建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竞争机制、保持独立性、做好合作信任工作等等。[12][13]更加有针对性的对合作风险、道德风险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控制措施。[14]认为物流外包风险的指标体系分别是客户关系管理的风险、经济周期的风险、委托机制的信息风险、机密泄露的风险、减少公司学习机会和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机会,对物流控制能力的降低风险、企业文化风险,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物流外包风险进行评估。[15]认为物流外包风险源于外部、内部、管理、信息四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了警示指标,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物流外包风险进行了评估。

2 国外相关研究简述

[16][17][18]对物流外包及其风险评估进行了研究,其中[16]综合分析了美国物流外包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等。[17]对物流外包及其独占性进行了研究,涉及了部分物流风险识别、评价和控制的研究,但对于物流外包的风险并未做更进一步的讨论,仅仅是给出了理论层次上的分析。[18]对当前物流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讨论,涉及到物流风险管理部分的内容没有利用量化方法进行研究,没有给出有效评估风险的理论依据。

3 物流外包风险研究现状评价

这些研究成果还不够全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首先没有构建系统、完整的物流风险管理理论框架,没有界定物流风险管理的风险主体;其次是没有涉及一套完整的物流风险因素识别方法,缺少逻辑性和完备性;再次,物流风险评估方面,已有的研究没有建立一个完备的物流风险指标体系,没有创建或选择一个合适的评估方法;最后,物流风险控制方面,已有研究基本还停留在具体操作层面的论述,而没有从理论上进行分析,特别是物流风险因素和物流风险产生的后果之间的映射关系,缺乏理论深度,而且控制措施比较零散,缺少一个比较完整的物流风险整体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盛立新,匡兴华,张志勇.物流风险管理研究进展[J].物流技术,2007,(4).

[2]韦松,聂鸣,范体军.第三方物流的风险分析与规避[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3).

[3]彭玉兰.第三方物流及其风险分析[J].商业研究,2004(24).

[4]刘小群,赖益凝.供应链管理下物流外包的动因、风险及其规避[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24).

[5]刘小群.物流外包的动因、风险及其管理[J].商业经济文荟,2004(1).

[6]魏众,等.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形成机理及防范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

[7]袁家凤.连锁零售业物流外包风险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4(6).

[8]曾祥云.试论第三方物流合作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流通经济,2004(7).

[9]黄大容.物流外包的合作风险分析与对策[J].物流技术,2005(11).

[l0]许芳,徐国虎.物流业务外包企业的风险及其防范对策一基于委托的视角[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5(l0).

[11]陈宝国,卢山.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物流外包过程的风险和防范[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l).

[l2]申风平,许正平.第三方物流企业道德风险规避探析[J].中国采购与运输,2006(1).

[13]宁石才,孟祥生.戴青松物流业务外包的风险识别及其模糊评价[J].煤炭经济研究2004,(12).

[l4]刘联辉.企业物流外包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与评价[J].物流技术,2005(9).

[15]汪传旭.第三方物流运作的风险分析及其防范措施[J].物流技术,2003(3).

[16]United States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Report to Coungressinal Requesters:Outsourcing DOD Logistics.

外包风险论文篇3

关键词:金融服务外包;风险识别;风险度量与规避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0)04-0048-06

收稿日期:2009-12-15

20世纪中期以来,为了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部分非核心业务委托内部或外部企业,从而使自身能够集中精力于企业的核心业务能力,以便使企业能够获取更强的竞争优势。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Drueker,1999)在其《大变革时代的管理》一书中曾预言:“在10到15年之内,任何企业都会将所有‘支持性’而不‘产生收入’的工作以及任何不提供向高级发展的机会和活动、业务委托出去给外单位去做。”这里所说的“委托出去”就是本文所讲的“外包”(outsourcing),外包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加里・哈梅尔(Gary Hamel)和C・K・普拉哈尔德(C.K.Praharad)于1990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外包的迅速发展证实了大师们的预言,外包已成为当前企业界与理论界关心的一个热点。

如今,外包模式正在逐渐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中去,并且日益散发着它强大的吸引力,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更是起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从国际范围看,金融服务外包行业正处于行业生命周期的高速成长期,而我国的金融服务外包已经开始起步,并且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德勤fDeloitte)公司2004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未来5年内美国将有3560亿美元的金融服务要外包给海外机构,占现有金融服务成本支出的15%(王铁山等,2007)。麦肯锡公司研究发现,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1~9月,全球金融业价值2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型外包合同数量从130份减少到大约100份,而合同总金额也从180亿美元下降到110亿美元(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等,2009)。

面对全球金融服务外包,特别是离岸外包的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金融行业的特殊性,金融业务外包会对外包双方会带来什么样的风险,我们应该如何识别、度量、控制和规避这些风险,这样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金融服务外包风险分类方面的研究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为主导的“联合论坛”出台的《金融服务外包文件》(魏欣等,2005)分析了金融业务外包存在的10项风险,这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标准。吴更仁(2007)将金融服务外包风险分为六个类别。王铁山等(2007)将常见的金融服务外包业务与其风险表现形式相结合加以研究。卢锋(2007)在其《服务外包的经济学分析:产品内分工视角》中将金融机构外包操作所面临的风险分成5类:战略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缺乏适当的退出战略风险、信息风险。刘浏(2005)对商业银行业务外包--的风险进行了论述,指出业务外包的五大风险,分别是削弱控制权、操作风险、增强依赖性、不确定性风险和加大监管难度。

(二)有关风险识别方面的研究

王瀛、赵鹏大(2008)认为“金融服务外包风险一般来源于机构本身、外包服务商和市场环境等方面”。张云川(2005)在其博士论文《IT外包服务及其执行过程风险规避的研究》中提出IT服务外包中服务商的风险有三个来源:服务商自身,客户和交易。吴更仁(2007)在《金融服务外包风险控制》一文中提出了如何识别风险因素以及分析了风险因素的作用机理。

(三)有关风险度量方面的研究

刘继承(2005)运用定量化的风险评估工具对风险及风险控制经行研究。刘倩(2007)为了度量金融服务外包风险而利用三种风险评估模型将风险量化。Wullenweber,K.,Jahner,S.,Krcmar,H(2008)在其《关系风险缓和:业务流程外包缓和风险的关系方法》一文中,调研了335企业的业务流程外包,通过计量分析,发现通过关系因素可以缓和风险,可以将操作的、履行的方法和财务驱动分离。研究结果表明,关系过程,特殊冲突解决方案,对控制性能风险是最重要;而固有关系属性,例如信任最适用于管理财务风险。最后,建议在各自的风险和利益度量方面,进行一项更加完整的和具体的契约关系机制建立。Wullenweber.K,Weitzel,T.(2007)在其《根据经验探索研究标准化操作如何减少外包风险》一文中,从理论上建立了一个BPO风险模型,研究显示,较少标准化流程的风险要高于较多标准化流程的风险。并通过对126家德国银行的数据研究发现,财务和执行风险在高低标准化业务流程之间是不同的,低规范化的业务流程会有持续的高风险。

(四)有关风险防范和规避方面的研究

《金融服务外包文件》提出规避风险的基本方法,并对各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外包业务监管提出了九项指导性的建议,并对各国监管当局对外包业务的监管进行了比较。张云川(2005)在其博士论文《IT外包服务及其执行过程风险规避的研究》中提出合同中的服务水平协议条款对部分外包风险的规避是有一定作用的。曾康霖、余保福(2006),针对金融服务外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出金融机构要加强金融业务外包的全流程风险管理,通过建立实施业务外包的各项配套机制,利用合同控制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加强外包业务道德风险监控,防止寻租行为出现等。王庆喜(2005)认为,在选定外包业务后,银行必须制定标准来评价服务商有效、可靠并高标准完成外包活动的资格和能力,以及某一特定服务商的潜在风险。提出对于服务商的审查一般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有资质并有充分的资源完成外包工作的服务供应商;(2)确保服务供应商在该活动中理解并能实现银行的目标;(3)落实服务商履行义务的财务能力。杨大楷(2008)认为国内金融机构对外包的风险进行管理时,需要做好合同的设计、制定风险控制计划和制定应急方案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管理研究文献的回顾,我们发现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的案例和实证研究,开发了一些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金融企业的外包实践提供了决策依据。但同时,我们发现现有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缺乏深层次、多角度、定量化的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国内外的理论研究主要从经济学经典理论和管理学理论对外包风险做理论上的解

释,其中有少数理论推理和演绎,也有采用案例分析和市场调查的研究方法,也有采用计量研究的方法。从总体上来看,研究方法不够系统全面,对该问题的研究计量模型研究相对欠缺,应该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将系统研究和个案研究相结合,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从而使研究结果更有说服力。

在研究视角上,对发包商和发包国的研究比较多,从金融服务外包提供商的视角来系统的研究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的相关问题比较少。对外包风险的系统研究明显不足。目前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基于案例研究基础上的风险识别和相关管理措施的制定,对外包风险的产生、风险评估方法、外包中激励机制的设计,以及如何确保风险管理措施的有效性的研究尚欠缺,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风险管理框架,也因此缺乏对企业外包风险管理的普遍指导意义。

二、金融服务外包风险识别

现代经济学明确地将风险定义为不确定性以及由不确定性所引起的不利后果。美国风险管理专家威廉姆和汉斯(C.Arthuz William Jr.and Richartet M.Heins)认为,风险管理是一种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方法。简单的说,风险是某种不利事件或损失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我们可以归纳出金融风险与风险发生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关系:即:R=(fP・C)。其中,R指金融风险程度,P为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C为金融风险造成的可能损失。在多种风险因素并发的情况下,这种函数关系可表述为:R=f(P1・C1+P2・C2+…+PnCn)。

巴塞尔联合论坛在《金融服务外包》文件中指出了10种主要风险,包括:(1)战略风险(StrategicRisk)是指承包商依自己的利益自行处理业务而不符合发包方的总体战略和利益,发包方未对承包商实施有效监督,发包方没有足够的技术能力对承包商进行监督。(2)声誉风险(Reputation Risk)。是指承包商服务质量低劣,对客户不能提供达到发包方要求标准的服务,或承包商的操作方式不符合发包方的规定做法。(3)法律风险(Compliance Risk)是指承包商不遵守有关隐私的法律,或未能充分遵守保护客户资料以及审慎监管的相关法律,或没有充分遵从监管和制度。(4)操作风险(OperationalRisk)是指出现技术故障,或承包商没有充足的财力来完成承包的业务并无力采取补救措施,欺骗或过失或发包方难以对外包项目进行检查或检查成本过高。(5)退出风险(Exit Strategy Risk)是指发包方过度依赖某一承包商,或自身缺乏对有关制度的熟悉而没有能力在必要时收回外包业务,或快速终止外包合同和更换承包商的成本过高。(6)信用风险(counterparty Risk)是指保险或信用评估不当、应收账款质量下降。(7)国家风险(country Risk)。包括政治、社会和法律环境造成的风险,或商业可持续性规划更加复杂。(8)履约风险(contractual Risk)是指承包商不能履约完成合同规定任务的风险。(9)沟通风险(Aeeess Risk)是指外包业务阻碍了发包方及时向监管当局提供数据和其他信息,监管当局理解承包商业务活动有额外的困难。(10)集中和系统风险(cion and Systemic Risk)是指承包商给行业整体带来的风险较大,包括个别企业对承包商缺乏控制,以及行业整体面临系统性风险。

(一)金融服务外包风险影响因素

并不是所有的风险因素都可以导致外包风险。因此,较为准确的判定哪些外包风险是需要控制的,而哪些外包风险则是可以规避的,就成为了外包风险识别的重要内容。

在金融服务外包中,金融机构作为委托方实施金融服务外包战略,将金融服务外包给外包商,战略目标的实现就依赖双方当事人的共同愿景。资源和竞争能力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支持要素,资源和竞争能力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它们除了直接对战略产生影响之外,还可以通过对彼此的改变而间接影响战略;环境的变化会对战略产生影响,并导致资源以及竞争能力的变化;战略本身也暗藏着风险因素,委托方和承包商的战略之间也有很大的相关性。因此不论是各个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还是双方当事人的潜在风险,它们中间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打破平衡,导致风险的出现,因此,外包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保持环境、资源、能力、战略之间的动态平衡(万鹏飞,2008)。

具体来说,影响服务外包的风险因素主要有:第一,外包合同履行的风险。在合同履行期间,由于商务需求和环境可能发生了出人意料的变化,外包合同履行的基础不确定性连接起来,最终导致了法律上的风险。第二,在金融机构的业务外包实践过程中,外包总是不可避免的被改变,这就导致了运行上的风险。第三,机密资料的泄露、服务提供商的雇员可能会违反保密条例从而导致了运行上、法律上和声誉上的风险。第四,缺乏完善的缓解运行风险的管理机构。

(二)金融服务外包风险识别

要有效地规避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仅仅识别其影响因素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追根溯源,从而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本文认为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源可以分为三个,即客户、服务商和交易。具体来说,源自客户的风险一般是客户由于接触不到较为前沿的技术而缺乏创新,或是客户与所外包的服务脱节而不能使得其他相关业务与之相衔接,或是由于客户临时性的需求变动使得服务提供商无法很好地随之更新。源自服务商的风险一般是由于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服务质量不能使最终的顾客满意而对委托外包的客户造成各方面的损失,或者是由于相关操作的服务人员缺乏经验所引起的缺陷,或者是由于服务商疏于掌握新的技术而引起的服务质量及竞争力问题,或者是由于某些服务提供人员将客户资料外泄而造成了法律问题。源自交易的风险一般是在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隐藏成本,或者是在交易过程中双方由于商业上的不确定引起的纠纷和冲突,或者是在交易过程中由于双方缺乏沟通而引起的矛盾,这些往往成为了容易忽视却又影响重大的风险。

三、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的度量

J・P・Morgan的风险值测定法的计算方式为:风险度=风险造成的损失×风险发生的概率。计算公式是:V=C×P(1),其中:V是风险大小的变量,c指风险带来的损失,P指风险发生的概率。在公式(1)中,如何确定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造成的损失是一个比较随机的过程,不同的研究人员会得出不同的研究结论,从而导致整体评估误差过大。

为解决这一问题,风险值测定法将风险对项目

的影响分为5个等级并提供了风险发生概率的解释性说明(见表1)。

在金融服务外包风险测评过程中,可以对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和外包专家进行定量化调查,然后对金融服务外包过程中的具体风险事件的影响程度和发生概率进行加权平均,最终确定各项指标的风险发生概率和损失大小。在得到这些数据之后,就可以根据公式将概率和损失大小相乘即可以得出该项目风险的大小。如果再不能确定风险概率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表1对应出大致的风险概率以及风险带来的损失。

若能对风险的大小进行衡量和排序,便能够为后续的风险控制提供依据。本文采用风险矩阵法,其基本思路是找出外包中的风险事件,然后评价外包风险事件的影响等级以及风险发生的概率(见表1),再通过对照表给出的标准来确定风险等级(见表2)。

对于测定金融服务外包风险来说,可以先根据经验或是理论找出风险事件,然后对照表1中数据得出风险事件的影响等级以及风险发生的概率,之后再对照风险级别对照表即表2中的数据来确定出金融服务外包中的风险等级,最终就可以掌握确定的某些风险事件其中的风险级别。

四、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的规避

在金融服务外包过程中,可以通过签订详细的外包合同条款来规避风险。

第一,通过对服务的描述,将发包商和服务提供商之间的义务加以确定,并且使得双方都对此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避免了一方对另一方的信息隐藏,或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一方的不理解或不知晓。除此之外,由于对发包方的需求进行了量化估计,也就避免了将来在外包执行过程中因为需求过于抽象或是标准不统一而造成一定的风险。

第二,通过对服务质量的描述,发包商将最能符合自己业务需求的服务水平指标明确地规定在服务水平协议中,就使得服务提供商务必按照这些指标的标准来提供服务,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也就可以确保发包商可以避免所获得的服务无法达到需求的水准。

第三,通过对服务质量的度量以及报告机制的规定,可以实现对服务质量的测试,也就可以在一定的时间段对服务商所提供的服务质量进行测评,为后续提供的服务有个良好的参考价值。另外,服务提供商定期提供的报告可以保障发包商及时地了解到所提供服务的最新情况,而不至于将错误犯到无法弥补的境地,酿成无法挽回的结果。

第四,通过惩罚和奖励机制的制定,可以适时地针对服务商提供服务的质量优劣奖惩有别,这样适度的奖励和惩罚可以激励或是鞭策服务提供商更好地提供服务。避免了服务商或是懒于创新,而使得服务不能领先于竞争对手;或是偷工减料,而使得服务质量不过关最终影响了发包商的信誉等。

第五,通过争议解决和合作结束机制的存在,将某些事情的处理方式和原则确定下来,以此避免在发生诸如此类事件的时候,双方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和冲突。

另外,在金融服务外包过程中,通过以上外包合同条款来规避风险。同时,加强源于客户、服务商以及交易风险的管理,可以更好地规避服务外包过程中的风险。

(一)源于客户的风险规避

在金融服务外包中,由客户自身所引发的风险包括:没有新的金融方面的专业知识,缺乏创新能力,所外包出去的业务资源与核心业务紧密相关,并且客户与服务提供商及技术人员之间有可能会缺乏交流。所以,应该在服务外包合同中规定服务提供商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地与客户保持沟通状态。并且列出如果达不到相应的服务质量时服务提供商应该承担的赔偿责任。

在金融服务外包中,对于服务提供商来说由客户所引发的风险包括:由于商业上的不确定性,客户可能在签完外包合同之后改变需求,这就需要服务提供商的迅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具备更新换代的积极适应能力。当然这样的变化并不代表就一定会产生损失,但是站在服务提供商的角度,同样,可以合同对可能发生的类似情况予以规定,以期能够为将来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准备好充分的缓冲机会。

(二)源于服务商的风险规避

在金融服务外包中,对于客户来说由服务商所引发的风险包括:服务人员缺乏经验,服务商疏于掌握新技术,客户过于依赖服务提供商而对自己的相关业务逐渐生疏最终在必要时无力收回,由于服务商恶劣的服务会对客户的声誉造成很大的影响以及由于服务商的工作人员可能将顾客的资料外泄而产生法律风险。面对此类情况,可以为客户建立知识管理体系,并且帮助建立客户的合同管理团队。在外包合同中将服务商可能违反的条例条规进行量化,从而有依据地给予适应的惩罚和监管。

在金融服务外包中,由服务提供商所引发的风险包括:由于服务商提供的服务得不到客户的满意而产生的额外成本增加。因此,服务提供商在提供服务之前就应该通过合同条款中的规定,对客户满意度进行明确的规定和量化,这不仅可以为客户保证服务质量,也可以为服务商所提供的服务确立一个可以度量的标准,使得双方的沟通以及相处关系可以更加有利于双方的利益。

(三)源于交易的风险规避

在交易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包括:交易的过程可能会削弱客户对外包项目的管理以及发生多项隐藏的成本,例如客户选择服务提供商时的交易成本,将业务转交给服务提供商的转接成本,在交易过程中服务未能达到标准而产生的损失成本等。以及在交易过程中双方可能因为商业上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纠纷和冲突,还包括可能在交易过程中由于双方缺乏沟通而引起矛盾。这就要求实施金融服务外包的双方不仅在交易之前需要充分地评估对方,而且在交易过程中应该通过合同条款的规定进行定期的项目评估来达到跟踪服务进程的目的,从而及时地将可能的损失降到最低。除此之外,还要在合同的相关条款中对外包的服务内容和质量进行详细的规定及量化来确保交易信息的透明度和标准化。

五、结语

外包风险论文篇4

关键词:IT外包; 国外; 风险管理; 研究成果; 综述

一、引言

应用服务提供商模式(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 ASP)是指提供商通过因特网或专用网,从其管理的中心服务器群,以一对多的方式,提供一组应用服务。它将“软件作为一种服务”(Software-as-a-Service, SaaS),用户以租用的方式,从一个或多个提供商取得软件应用的使用权。在ASP模式中,客户将IT应用服务外包给提供商,ASP模式是传统IT外包模式在电子商务时代自然演化与创新的结果。

虽然ASP在改善组织开发、运行和维护IT应用系统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但是采用ASP外包模式并不是没有风险并一定会取得成功的。尽管IT外包一开始就表现出很强的吸引力,但是IT外包决策本质上是复杂的。组织引入独立第三方管理关键资源时,经常会面临不能有效控制这些资源的风险。

ASP模式下IT外包中的风险对ASP提供商和ASP客户双方,特别是给ASP客户带来了很大的IT外包风险威胁,严重地影响了ASP客户采用ASP模式进行信息化的信心和积极性,也妨碍了ASP模式潜力的发挥和ASP模式的发展。因此,对ASP模式下IT服务外包中的风险进行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ASP市场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的重要课题[1-3]。本文主要对国外在IT外包风险研究的两个团队的成果进行综述。

二、Aubert和Bahli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对IT外包风险的研究

Aubert和Bahli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以IT外包风险为研究对象,对IT外包风险的定义、风险的存在形式、导致风险发生的风险因素等进行了较为系统、详细的探讨,并通过一些案例研究提出了降低风险的措施。Aubert等的研究成果为企业管理外包风险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和指导。

Aubert等(2004, 2005, 2006)首先对IT外包风险进行了定义,采用“预期损失”的概念,将IT外包风险定义为不利事件造成的损失与不利事件发生概率联合作用的结果,即风险暴露:。这种界定是从管理学观点对外包风险进行的定义,不仅能综合反应外包风险状况,而且较经济学观点的风险定义(将风险视为损失或收益发生的概率分布的变化)更客观合理。

Aubert等(2004, 2005, 2006)进一步以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对导致IT外包风险事件(不利事件)发生的风险因素、风险事件的表现形式、风险后果(风险事件发生导致的负面后果)以及相应的风险缓解措施进行了研究。他们还对已有的关于IT外包风险的认识进行了总结,将IT外包风险归纳为四类:隐藏成本、契约成本、服务质量下降和组织竞争力的丧失。他们还从人、委托人和交易三个方面研究了IT外包的风险因素,并由此提出了IT外包风险的管理战略,进行了相关的案例研究。

IT外包风险识别有两个重要的理论基础:一个是交易成本理论中的契约人行为假设(有限理性假设和机会主义假设)和交易过程的特性(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重复出现的频率);另一个就是研究契约关系中委托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委托理论。对IT外包来说,理论是关于外包企业(委托人)选择外包商(人),激发外包商,并协调双方决策与行为的理论。该理论区分了三个重要的概年:逆向选择、败德行为和不完备契约。作为一种契约关系,外包合作涉及到专业化分工及各方的收益问题。而在委托中,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和私人信息,在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行为假设下,人很可能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为自己谋取最大效用,甚至不惜牺牲委托人的利益,这就产生了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包括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和隐藏行为的道德风险。在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下会产生逆向选择,突出的表现就是企业最终选择了服务质量较差的外包商;而在隐藏行为的道德风险下就会产生败德行为,这主要表现在外包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外包中的资产专用性越高,外包锁定风险也会越大。另外,客户企业通常希望外包商完全按照其需要来执行外包任务。然而,由于有限理性和不确定性的存在,签订和实施一个完善的合约几乎不可能,这无疑也增加了企业外包的风险。Aubert和Bahli研究团队对IT外包风险的研究,为IT外包风险缓解机制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Willcocks和Currie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对IT外包风险的研究

国外Willcocks和Currie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对IT外包风险的研究在通过对大量IT外包案例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IT外包风险分析框架(Willcocks等, 1998; Willcocks和Lacity, 1999; Currie, 1998; Currie和Willcocks,1998)。

Willcocks等(1999)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总结出来自IT外包项目特有情景、签订外包合同过程和外包合同执行过程三个方面的十种风险因素,识别了隐藏的服务费用、法律争端与诉讼、契约协商的困难、服务成本的增长等风险事件,并针对每一种风险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缓解策略,这些风险缓解策略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外包的类型和范围、提供商的选择标准和流程、外包合同(相容和激励机制)、客户保留的IT能力和管理流程以及提供商—客户伙伴关系。Willcocks和Lacity(1999)还进一步通过案例研究验证了激励性契约对于缓解IT外包风险的作用。

Currie和Willcocks(1998)根据IT外包规模和客户与提供商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提出了四种类型IT外包类型:整体外包、多提供商外包、合资/战略联盟性外包和内包,并通过与四类IT外包类型对应的四个IT外包案例分析了不同的IT服务外包类型会导致不同的相互依赖性,依赖性越高,给客户带来的潜在IT风险越大,客户应选择不同的IT外包类型以缓解IT外包风险。Currie(1998)通过两个案例进一步研究了采用多外包商策略来减少对单一外包商的依赖,从而达到缓解客户IT外包风险的目的。

四、结语

国外这两个研究团队针对IT外包风险管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侧重点虽有不同,研究方法也有很大的差异,但他们的研究成果却是互补的,这为后续的研究和在IT外包实践中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财经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 任怀飞, 张旭梅. ASP模式下关键业务应用服务外包中的激励契约研究[J]. 科研管理, 2012,33 (11): 68-75.

外包风险论文篇5

关键词:研发外包;风险管理;风险识别;风险调控;集成产品开发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2-0019-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6.02.009

1 概述

由于研发外包具有节约研发成本、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提高核心竞争力等特点,越来越多的公司从外部寻求技术支持。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企业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利润最大化,以便用更低的成本获取更好的技术,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将研发项目外包给中国等在成本和技术方面更具竞争优势的专业化研发公司。研发外包虽然可以大大降低成本,但是风险也随之而来。本文研究基于集成产品开发理论的五维度研发外包风险调控模型。

2 集成产品开发理论

集成产品开发(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简称IPD)是在PACE(Product And Cycle Excellence)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产品研发模式,旨在缩短产品研发周期、降低产品研发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减少项目失败带来的损失等。国内外许多高科技公司采用了集成产品开发模式,如IBM公司、美国波音公司和深圳华为公司等。集成产品开发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为:

2.1 产品研发是投资行为

集成产品开发理论强调对产品开发进行有效的投资分析,并在整个研发过程中设置检查点,在阶段性评审中检查项目实施情况决定项目的发展方向。

2.2 基于市场的创新

集成产品开发理论强调产品的研发创新要以市场为基础,对需求及竞争进行分析,并在综合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产品研发和创新。

2.3 多部门合作

产品研发团队不仅包括研发部门,还应包括销售部、市场部等多部门,通过多部门协同合作建立沟通顺畅、决策高效的产品研发团队。

2.4 并行工程

在产品研发过程中通过严密的计划、准确的接口设计,把产品研发的不同过程进行并行,将原来的许多后续过程提前进行并行开发,这样可以缩短产品上市时间。

2.5 采用公用构建模块

建立产品研发平台,构建产品研发公用模块,发挥平台的公共使用效率,缩短产品研发时间,提高产品研发效率。

2.6 结构化流程

建立结构合理、清楚完整的产品研发流程,规范管理产品研发活动,为后续产品研发提供有力支持。

2.7 项目管理

首先制定项目目标,将客户需求转化为对产品的需求,进而制定详细计划。该计划不只是研发部门的计划,也是项目实施中各个部门共同的计划。接下来根据计划对每个活动进行预算和资源的调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与计划对照并进一步对其进行完善。

集成产品开发七个核心思想可以作为集成产品开发的系统结构基础,如图1所示。虽然这些核心思想可以分别进行描述,但只有在整个产品研发流程框架中,每个要素才能成功发挥各自功能。

3 五维度研发外包风险研究

企业研发过程中的风险有很多,大体上可以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影响所有企业的,不能通过企业活动而消除的风险,这些因素包括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动、国家政策的变动、自然灾害等。非系统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微观层面上的风险,受企业决策者的影响。本文关于企业外包风险是基于非系统风险,从研发项目管理角度出发,结合企业研发项目的特点,将研发外包风险分为五个维度,分别是成本风险、质量风险、进度风险、信息风险、竞争风险。

3.1 成本风险

成本风险是指研发外包运作中所发生实际的成本远远超过企业预期的成本。国际汇率的波动、公司决策中成本核算失误、隐性的交易成本、管理成本、组织调整成本、外包合同进行管理成本、争议和诉讼、合同契约的修改以及合同的不完善、接包商的道德风险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企业产生额外的成本。这些成本如果控制不当,甚至会超过研发外包所获得的价值。

3.2 质量风险

质量风险是指研发外包产出物不能通过验收或达不到预期能力的风险。研发外包服务质量通常表现为研发成果不能令企业满意、技术不适用等。而导致研发外包服务质量的风险因素主要有:接包企业对承担的研发业务缺乏经验和专业水平、技术;接包商的研发技能、研发人员的技术和经验不足;接包商可能疏于掌握新技术;接包商考虑自己的利益;由于文化、语言障碍等的沟通不到位、需求理解失误;对接包商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不全以及接包商的规模与财务稳定性欠佳等。

3.3 进度风险

进度风险是指导致研发外包活动进度延长甚至无限期延长导致项目失败的风险。而导致软件研发外包服务质量问题的风险因素主要有软件研发技术成功的不确定性、接包方研发能力不强、技术不适用、软件研发需求范围更改、进度安排不合理等。

3.4 信息风险

信息风险是指在研发外包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研发信息泄漏、技术泄密、技术被模仿、技术知识产权风险等。在研发过程中公司会把一些研发的机密信息诸如企业未来的研发战略、技术路径以及产品的生产标准等信息告知接包商,这样可能导致这些商业机密被泄漏出去的风险。同时接包商在使用企业提供的专利技术进行研发过程中产生新成果或者有新的发现,这些知识产权如果被接包商窃取并为自己所用或提供给其他发包商,也将给发包商带来巨大影响。

3.5 竞争风险

主要表现为自主研发能力的下降和由于信息泄露导致的相对竞争能力削弱。公司在长期将研发外包给其他企业时,容易对接包商产生依赖性,导致与研发外包业务有关的专业能力的丧失、创新能力的丧失和对外包活动控制能力的丧失等,这意味着失去了部分专门技术,丧失了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机会。尤其是当这种专业水平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较大相关性时,企业就会面临丧失竞争力的风险。

4 五维度研发风险调控

五维度研发风险在产品研发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相应的调控方法也有所不同。集成产品开发理论决定了产品研发形式及产品开发资源的分配。本文根据集成产品开发理论具体分析每一阶段的产品研发风险并根据研发阶段的不同特点提出相应的调控方法,从产品研发的系统结构层面来分析研发项目的风险及其调控方法。

4.1 研发项目概念评估

在第一阶段,研发人员进入研发项目中,根据客户需求、市场竞争、预期收益等进行研发项目概念评估。在概念评估阶段主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客户需求;(2)新产品、新服务的市场价值;(3)市场已有类似产品、服务的特点及竞争态势。这一阶段中,面临的风险主要是成本风险、信息风险、竞争风险。在对新产品、市场的分析中,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无法全面完整地获取已有产品、市场及竞争产品的信息,从而影响对项目的整体评估,造成潜在成本风险。

4.2 制定项目计划

研发项目计划主要包括产品市场分析、产品概述、竞争分析、生产和供应计划、市场计划、客户服务支持计划、项目时间安排和资源计划、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财务概述等方面信息。在制定项目管理计划时,往往由于竞争分析不完整、客户服务理解存在问题、项目时间和资源安排不合理、财务等方面信息评估不准确造成之后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产生成本风险、质量风险、进度风险等。在这一阶段风险调控需要注意产品市场信息获取完整准确,竞争分析合理,根据客户需求结合资源成本制定合理完整的研发外包项目计划。

4.3 项目决策评审

项目决策评审的目标是迅速评估产品在市场上的机会,并尽快开始产品研发流程。这一阶段的成果是对产品概念和市场做出评审,以此作为下一阶段资源分配的依据。项目决策评审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分析市场机会和战略可行性,采用有效方法获取用户需求,并对需求进行分析。审核后决定项目是否进入计划阶段。在这一阶段为确保项目决策的有效性,降低成本风险、质量风险、进度风险、信息风险的发生频率,减少风险产生的损失,可以运用假设对机会进行评审,假设需明确确定,并通过了有效性审核。

4.4 制定详细项目实施计划

项目团队需综合考虑组织、资源、时间、成本等因素,形成一个总体、详细、高效、具有较高准确度的研发外包项目实施计划。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清晰定义产品,明确功能,定义开发可行性,制定包括成本、人员、进度和资源等的计划和规范。为防止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各种风险,可以制定阶段性评审措施,在每一阶段实施中以及完成后进行定期评审,如总体风险值超过阈值时,具体分析造成风险过大的原因,分析各项风险发生的原因,进而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4.5 研发项目实施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根据上一阶段制定的研发计划,进行设计和研发活动。在研发项目开始之前,应进行正式的技术设计评审。这一阶段的评审主要着重项目工作的实际执行工作。在这一阶段需要定期对风险进行评估,通常会为项目的成本、质量、进度、信息、竞争五个维度设置符合实际的阈值,如果变化超出阈值则说明项目面临的风险较大,其中成本、质量、进度风险较容易用数值度量,信息和竞争风险较难用具体数值度量,可以考虑将其转化为潜在成本进行度量。

4.6 项目测试和评审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完成研发项目的验收测试。对照计划测试和评审项目是否完成计划目标,如成功通过了研发测试,则进行下一步的产品推广计划或直接交付发包方。这一阶段如发现研发过程中存在问题则需反馈至上一阶段继续进行改进,其中发生的成本风险、进度风险需要进一步检测,以便在下一步改进中加以修改。

5 五维度研发外包风险调控模型实证研究

文思海辉技术有限公司作为中国首家获得CMM Level 5认证和6-Sigma、ISO 27001、ISO 9001:2000认证的ITO公司,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世界领先的商业/IT咨询、解决方案以及外包服务。目前已为许多行业领域的众多财富500强企业开发先进技术、流程创新和商业模式,这些行业广泛分布在金融、高科技、电信、旅游交通、能源、生命科学、制造以及零售和分销业等领域。文思海辉技术有限公司设立了风险管理与控制平台,在研发各阶段进行风险的识别和控制,为研发各阶段决策评审提供标准,从而降低研发项目中的各项风险。

为全球办公用品供应商零售电子商务网站提供现代化解决方案是文思海辉技术有限公司一个已完成的实际项目。该项目为全球最大的办公用品供应商创建了新的电子商务套件,提高分销渠道的工作效率,从而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实时响应,为客户设计并提供了友好的用户操作系统,包括一整套应用,从而更好地监控业务交易,并创造现代化的网站设计,将市场营销与中国最流行的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整合。项目共分为四个阶段,项目核心小组在每个阶段都需要对项目进行决策评审,只有通过阶段性评审,项目才能够进入到下一个阶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公司根据五维度模型来评价与控制项目外包风险,并为成本风险、质量风险、进度风险、信息风险、竞争风险这五个维度设置可接受的变化阈值,如果实际维度值超过变化阈值则说明所面临的风险较大。这五个方面的变化阈值可根据以往项目经验及实际项目情况进行设置。

第一阶段需要根据客户需求,检验提出的产品/方案是否可行、是否符合公司的战略。在确定研发外包项目目标后,本阶段主要检查如下信息:客户需求、新产品、新服务的市场价值、市场已有类似产品、服务的特点及竞争态势等。在这一阶段主要考虑研发项目中的竞争风险及信息风险。第二阶段主要是制定项目计划,关注研发项目的计划,项目经理需根据研发计划合理估计将会遇到的风险,并对风险进行过滤、排序和量化。在这一阶段,研发项目组对客户采购部门的最终用户进行访谈,以确定重新设计客户的遗留门户网站的范围,同时还对中国中小型企业的实际采购习惯进行融合,使项目计划完整、准确以减少项目实施中风险的发生。第三阶段是项目实施阶段,在技术层面上,松耦合的在线业务服务需要转换为基于网络的软件架构,同时大量的工作需要编写代码以及修改原始的ERP数据,从而实现新的零售软件能力,这使得研发项目在进度、成本及质量上存在较大的风险。在项目层面,从蓝图批准、回归测试、数据迁移再到用户界面设计,需要在8个月内完成,而同规模的项目普遍实施完成时间是12~14个月,这为项目研发在进度上带来很大挑战。此外,由于有许多离岸交付项目,团队成员必须跨越地域、文化和语言的界限与客户紧密合作。项目的复杂性使得在项目实施阶段需要实时监控质量、成本、进度风险。第四阶段是研发产品的测试和评审,根据文思海辉顾问的建议,在门户网站设计的第一阶段向客户的门户网站中增加了新功能,第二阶段改进WEB门户的可用性和功能,另外对门户网站的内部搜索工具进行了改进和优化,以涵盖更多的材料。

上述研发项目采用安全、可靠、低成本、高效率方式提供给客户,通过基于集成产品开发理论的研发风险控制模型,文思海辉不仅在成功完成项目的同时降低了风险发生频率,而且利用从客户项目中积累的经验提升了在高端IT咨询领域的能力。

6 结语

集成产品开发理论为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提供了一个有效、通用的流程框架,已经成为国内外企业开发的成功模式。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研发外包项目中存在的五维度研发风险,分别是成本风险、质量风险、进度风险、信息风险、竞争风险,并基于集成产品研发理论提出了五维度研发风险调控模型。这一理论模型考虑了研发企业在研发各个风险阶段的主要风险,并将项目风险的集成管理与研发风险的调控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钟瑞琼,程一芳,姜灵敏.企业研发外包动因研究[J].价值工程,2013,(16).

[2] 梁鸣.集成产品(IPD)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0,(17).

[3] .R&D项目风险管理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6).

[4] 高威,贾泮江.R&D项目风险分析的三维模型[J].现代商业,2011,(18).

外包风险论文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服务外包;评价体系;风险控制

JEL分类号:G21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2)07-0105-04

一、文献回顾

国内外对于服务外包领域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但是在金融服务外包方面的研究则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大量的研究主要从金融服务外包的动因人手研究金融服务外包的相关问题。

李元旭和吴晨(2000)认为金融服务外包是商业银行的一种商业战略。这一决策的动因是控制运营成本。陈菲(2005)从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两方面分析服务外包的动因。认为内部动因包括成本控制与提升核心竞争力;而外包动因则包括:技术动因、经济动因和市场动因。杨琳(2009)提出降低成本,专注于核心业务,释放资金用于其他项目,获得世界一流的业务能力等四方面因素是眼下金融服务外包的主要推动力。曾康霖和余保福(2006)认为,金融企业通过金融服务外包可以从提升组织竞争力、规避经营风险、降低经营成本等方面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许小苍和焦勇兵(2007)认为降低成本、转移风险、突出核心竞争力、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业务创新、提高劳动效率、企业自身能力有限等原因将促使企业选择金融服务外包。

曹淑艳(2009)将商业银行进行的金融外包服务按照服务外包的分类,分成以下三种类型(表1):

根据德勤会计事务所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进行外包的金融机构平均可以节省39%的成本,其中25%的被调查机构认为他们的成本支出节省了超过50%。陈菲(2007)通过对财务绩效、运作绩效、竞争绩效3个指标的考察,通过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对服务外包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了计量分析。得出企业可以进一步对更多业务进行外包,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绩效的结论。

在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的分类界定上,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为主导的“联合论坛”出台的《金融服务外包文件》将金融业务外包风险概括为10项。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吴更仁(2007)把金融服务外包风险定义为6类。王铁山等(2007)的研究将风险的表现形式与常见的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相结合。唐柳等(2009)则通过对金融服务外包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将战略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人力风险和管理风险归为内部风险,而系统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以及服务商风险则归为外部风险,并进一步得出了金融服务外包风险是一种项目风险的结论。

对于金融外包过程中的风险度量与控制的研究,吴更仁(2007)较为系统地提出了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防范与管理。唐柳等(2009)在分析金融服务外包风险治理特性和治理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的管理框架。蒋欢(2005)则在需要对风险的重要性进行衡量与排序的前提下,运用了风险矩阵法进行衡量并排序,而唐柳等(2010)在基于风险矩阵法的风险重要性度量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了银行业服务外包的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本研究把不同分类的风险作为银行绩效的驱动因素,不同的风险事件作为测量因子,通过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直接反应风险一绩效各个构件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理论假设与模型构建

为便于与国际通行的研究思路接轨,本文以巴塞尔委员会出台的《金融服务外包文件》中对风险的分类为依据进行分析。结合商业银行服务外包的特点,将服务外包的主要风险归纳为以下6类:

(1)战略风险:商业银行与外包商的战略目标不一致;商业银行对外包商的检查和监控不力;外包商偏离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

(2)财务风险:由于金融服务外包造成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下降,营运资金不足,资产负债率过高,综合盈利能力下降。

(3)人力风险:商业银行的雇员因外包而引起工作安全感缺失,出现工作误差,降低生产率:雇员因外包产生的报酬变动,重新选择岗位。

(4)操作风险:外包商因技术故障、操作差错、内控不严导致客户资料保密性受损;外包商无充足的财力来完成外包工作;外包商存在欺诈或错误。

(5)信用风险:外包商不严格执行或不执行合同:信贷评估不当;应收账款质量下降。

(6)系统风险:市场结构不合理,市场狭小;相当的法律制度不健全,被少数供应商形成市场垄断和对供应商产生过大的依赖带来的风险。

根据前文描述,商业银行进行金融服务外包,只有在控制过程中各种风险的前提下,结合外包商的经验以及信誉等才能保证达到提高银行绩效表现的目的。为了进一步展开对商业银行服务外包风险度量与控制的研究,作出如下假设:

本文针对银行内部提出三项风险,战略风险是指商业银行与外包商的战略发展不一致带来的不安定情况;财务风险是指因外包导致的银行的财务问题:人力风险是指服务外包导致的银行员工工作的不安全感。这三个方面都会对绩效表现产生负面影响,故作如下假设:

H1:战略风险对银行的绩效表现存在负相关影响

H2:财务风险对银行的绩效表现存在负相关影响

H3:人力风险对银行的绩效表现存在负相关影响

外部环境也对银行绩效表现存在负相关影响,系统风险主要指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等;操作风险针对外包商的技术与实力;信用风险指外包商对于合同的履行问题。这三个方面从侧面影响银行绩效,故作如下假设:

H4:系统风险对银行的绩效表现存在负相关影响

H5:操作风险对银行的绩效表现存在负相关影响

H6:信用风险对银行的绩效表现存在负相关影响

基于上述研究假设,本文构建了研究商业银行服务外包风险的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三、实证研究

1、问卷设计与调查。

问卷采用Likert五级量表的形式,根据被调查者对陈述的认同程度确定为(1,2,3,4,5),分别表示(完全不同意,不太同意,一般,基本同意,完全同意)。同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将风险因素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但各项风险因素所代表的风险事件是抽象的。无法进行量化分析,为此,将各项风险因素所包含的风险事件抽象为该事件发生后影响程度的大小。比如,代表A1的风险因素是外包商偏离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将其抽象为银行战略目标的被偏离程度(如表2所示)。

我们在中国银行镇江市分行进行了预调研(n=40),调研者主要为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中基层管理者。在预调研的基础上,对问卷进行了精简,筛选出以下(如表2所示)的18个指标来衡量六个要素。

预调研后通过实地走访、Email发送问卷等方式进行了正式调研。调研对象主要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在内等11家银行的在职管理人员,在职时间全部都在两年以上,从时间角度确保受访者具备一定的经验,进一步提高问卷有效性。本次调研跨越多个部门,从不同角度收集关于服务外,包的资料,以求获得全面的服务外包资料。本次调查总计发出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37份。问卷有效率为94.8%。

2、数据处理与分析。

问卷统计采用SPSS、AMOS等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对包括背景信息在内的问卷数据进行数学统计,计算,最终体现到模型中。

单维构念的效度通过方差解释量来评价,信度通过Cronbacha系数来评价(表3):

在Likert量表法中常用的检验信度的方法为“Cronbacha”系数。一份信度系数好的量表或问卷,其总量表的信度系数最好在0.80以上,如果在0.70至0.80之间,还算是可以接受的范围;如果是分量表,其信度系数最好在0.70以上,如果是在0.60至0.70之间,还可以接受使用,如果分量表(层面)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0以下或总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80以下,应考虑重新修订量表或增删题项。

从表3中可以看出,各维度的方差解释量都超过了0.4,这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

3、假设结果检验及分析。

运用SMART PLS软件,将相关数据代入后,系统自动生成路径图和标准路径系数(如图2所示)。按照结构方程模型的假设检验标准,当估计值为正时,说明二者是正相关的,当估计值为负时,二者是负相关的;另外还要进行显著性检验,这和P值有关系。当P值在0和0.05之间时,一般认为是不显著的,这时候不能拒绝原假设;当P值大于0.05时,则认为是显著的,则要拒绝原假设。按照此标准对本文所提出的相关假设进行了验证。

外包风险论文篇7

关键词:服务外包;决策;契约;风险

中图分类号:F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4)05-0075-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05.16

一、引言

“外包”(outsourcing)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Prahalard和英国学者Hamel于1990年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正式提出,英文直译为“外部资源”。其核心思想是:企业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仅保留其最具竞争优势的业务,而将其他业务委托给比自己更具成本优势和专有知识的企业。服务外包则是发包商将原来在企业内部从事的非核心业务长期外包给专业的服务提供商,而自身则专注于核心业务和核心能力的培育,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目的。

由于服务外包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无污染、资源消耗低、吸纳就业能力强等特点,所以进入21世纪以来,服务外包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掀起了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新浪潮。自2006年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利用服务外包这个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促进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移,先后分两批确定了21个具有聚集效应的“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商务部启动“千百十工程”并且正在成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①。

本文从外包战略决策、协调管理、风险管理和绩效四个主要方面回顾了服务外包理论的研究成果,目的在于揭示服务外包理论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的研究趋势。

二、服务外包决策的研究

服务外包决策涉及到是否外包、在多大程度上外包以及采取何种形式外包等问题。

(一)是否外包的决策

早期的研究文献侧重于服务外包决策,其核心是回答企业是否外包、为什么外包、哪些业务外包等问题,其研究的理论基础多为交易成本理论、资源观和核心能力理论。例如,Teng等(1995)、Poppo and Zenger(1998)、Lei-blein and Miller(2003)、Aubert等(2004)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研究外包决策,指出外包关系中高度的资产专用性、外包活动和流程的高度不确定性、复杂性、难度量性等因素将导致企业更多选择内部提供而不是选择外包[1]。Grant(1991)基于企业的资源观理论提出外包是弥补企业资源和能力不足的重要方式,并且给出了包括“资源识别-能力识别-竞争力评价-战略选择-外包决策”五个环节的外包战略分析框架[2]。

我国研究者郭永辉和钱省三(2005)根据业务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程度将企业的业务分为核心业务、潜在核心业务、重要性业务、支持性业务四个层次,又根据业务的重要程度将外包决策分为战略层次、战术层次和一般层次,在此基础上从核心竞争力、资产专用性和技术三个方面建立了三维外包战略决策模型来决策业务是自制还是外包[3]。

(二)外包程度的决策

在服务外包决策领域研究中,少数研究者开始关注与服务外包程度的研究。例如,Alpar和Saharia(1995)、Aubert等(1996)、Klepper和Jones(1998)从交易费用、资产专用性两个方面研究外包程度,认为交易费用高则选择内部化,交易费用低则可考虑不同层次的外包程度;资产专用性程度高则内部化程度高而外包程度较低[4]。

我国研究者纪志坚等(2007)从企业能力强度、企业规模、资产专用性三个维度构建了资源外包程度模型并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企业能力强度和资产专用性与资源外包程度有决定性关系,而企业规模与资源外包程度并无决定性关系[5]。

(三)外包模式的决策

徐姝(2006)基于对单一外包商和多外包商的外包决策问题的考虑,建立了两阶段的外包决策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两种战略的交易成本分析总结出了各自战略的适用条件,为外包商的选择提供决策依据[6]。

董坚峰(2008)认为目前较为理想的外包模式是总体外包,即企业将业务只外包给一个服务供应商,然后由该外包商去分拆外包项目,这样既获得了选择单个外包商所带来的降低成本、改善质量,建立双方稳固关系的优势,又减少了分散外包可能会带来增加协调费用、管理费用的问题[7]。

三、服务供应商管理的研究

为了进一步明确服务外包的对象,研究者将研究视角转向服务供应商并且关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关于服务外包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研究。例如,刘一君和李宜泓(2011)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企业服务供应商的评估与选择进行了实证研究[8]。王梅源和鲁耀斌(20

05)分析了软件外包中供应商选择失误可能带来的风险,并且通过实证运算对供应商的能力进行实际评价[9]。

二是关于服务外包供应商激励研究。例如,Harter等(2000)的经验研究表明,服务供应商的过程成熟度可以缩短周期时间并且促进软件产品开发[10]。张旭辉(2007)在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的资产能力、管理水平和努力水平三个因素均为非对称信息的基础上,建立了物流外包方与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博弈模型[11]。

四、关于服务外包运作管理的研究

首先是关于服务外包运作环境研究。Aundhe和Mathew(2009)研究了企业离岸外包所面对的宏观经济风险,这种风险产生于汇率波动和政府政策的改变。不同国家间的汇率会影响服务提供商的利润,因为服务供应商外包交易的收益主要基于劳动力套利,客户或服务供应商所在国经济政策的改变也会引发离岸外包风险[12]。

其次是关于服务外包契约设计的研究。研究者认为服务外包本质上是参与方之间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合作伙伴关系。例如,Jim and Riccardo(2007)在其研究论文中,运用契约理论研究外包协议中的契约控制和会计控制,给出了涵盖结构、行为、结果、价格四种关键控制方式的外包契约控制的概念模型,并且运用现实外包数据进行实证检验[13]。田宇(2007)比较随机结盟与战略联盟物流外包的本质区别,提出通过建立恰当的契约机制可以实现战略联盟的物流外包,并且运用博弈论构建了物流外包契约机制体系的理论模型[14]。

再次是服务外包运作过程的研究。Zviran等(2001)基于信任理论研究了UPS(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与Motorola公司委托外包服务的运作过程的关系协调问题,发现随着合作双方的信任逐渐加深,双方的合作从一开始以完成某个合同为目标逐渐转变成了战略联盟[15]。章宁和孙宝文(2009)分析了业务流程外包伙伴关系的风险管理,将业务流程外包伙伴关系划分为交易型、战略型和变革型三种类型,列出了业务流程外包伙伴关系的执行风险,并且根据盈利、责任和信任三个因素提出伙伴关系治理的建议[16]。

最后是关于服务外包运作的绩效研究。例如,Lilly等(2005)从顾客服务、人员关系、员工士气三个维度来考查人力资源外包的绩效,指出人力资源外包市场供应商的竞争对人力资源外包程度有直接影响,进而对人力资源的绩效产生作用[17]。

五、关于服务外包风险的研究

服务外包风险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风险成因、风险识别与评估、风险管理和控制。

(一)服务外包风险成因的研究

Gopal等(2003)研究了离岸软件开发外包风险及其契约设计问题,他们识别出项目类型、项目规模、不确定性、人力资源(培训)、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经验、客户外包经验、项目重要性、客户声誉、未来业务、客户规模、买方竞争、卖方竞争、早期项目数量、合约类型等风险因素[18]。

陈斌彬(2007)指出,由于疏忽了对外包业务运行状况的追踪与评估,或者由于缺乏专业能力而无法对服务商提供的服务进行有效的专业检查,所以在银行服务外包过程中会形成“路径依赖”并带来系统失控风险。因此,监管部门要制定合理的外包监管标准,对于银行服务外包的监管着眼于整个银行系统性的安全与风险控制机制的保障上[19]。

(二)服务外包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Somnath等(2003)基于风险管理理论提出了信息系统外包(ISO)的风险识别与管理框架,该框架涵盖服务水平协议、财务绩效测度、保证和证实功能、第三方担保、组织间价值最大化等方面[20]。

Nicholson和Aman(2008)针对财务会计离岸外包中一些独特的风险和控制问题,研究了英国客户和印度供应商的多个案例,识别出剽窃、欺骗、再谈判和背信弃义等各种相关的风险,并从结果控制、行为控制和社会控制三个方面分析了具体的控制措施[21]。

我国研究者徐娟等(2008)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来研究物流外包风险形成机理,建立了包括风险子系统、绩效子系统和利益子系统的物流外包风险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从系统的角度对模型的运行进行了阐述,为物流外包风险分析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22]。

(三)服务外包风险应对的研究

Goo和Huang(2008)把服务水平协议(SLA)作为正式控制的代表模式着重研究了正式控制机制如何影响外包关系治理,他们发现SLA中的11种契约要素与各方之间的信任和关系承诺正相关;相反,信任和承诺正向影响外包关系,这将有助于外包成功的实现[23]。

Jim and Riccardo(2007)运用契约理论研究外包协议中的契约控制和会计控制,给出了涵盖结构、行为、结果、价格四种关键控制方式的外包契约控制的概念模型,并且运用现实外包数据进行实证检验[24]。

国内研究者也对服务外包风险及其应对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研究。例如,王安宇等(2006)专门探讨了研发外包中的关系契约并构建了研发项目外包中的重复博弈模型,结果表明研发项目外包双方对称性关系契约只与技术成果价值的波动幅度有关,而与承包者的研发生产率系数及私人成本系数等特征参数无关[25]。

(四)服务外包的预警研究

近年来,国内少数研究者关注外包风险的预警研究。例如,刘联辉(2005)运用模糊综合因素评价法对物流业务外包的风险进行分析,确立了风险预警线,描述了物流外包风险预警评价的基本过程,表明了模糊综合因素评价法是物流外包风险预警评估的有效方法,并且以某国有企业物流外包的风险因素为例说明了风险因素的确定[26]。

柴永红和韩树荣(2008)提出来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预警系统及指标体系,指出综合运用风险转移、风险回避等相关措施以规避有效控制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种风险[27]。

六、研究评价

(一)对已有研究的简要评价

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的服务外包研究成果的回顾不难看出,研究者对于服务外包的运作和管理领域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并且取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管理者有效地建立和管理外包活动提供了操作指南。然而,已有研究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

1.研究主题方面。服务外包的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企业实践。现有外包理论研究关注于外包作用、动因、方式等外包决策问题,特别是关注于为什么外包、外包什么以及外包给谁等问题,但是对于企业服务外包实践过程中面临的关系风险及其控制问题则关注不足。另外,现有关于服务外包风险的研究缺乏系统思考,特别是缺乏关于外包风险的应对机制和预警管理研究,而这些恰恰是服务外包实业界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理论基础方面。现有研究大多依据核心能力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来研究外包管理问题。然而服务外包本质上是接发包双方以契约为纽带而建立的利益共享、相互依存的战略协作关系,所以现代契约理论理(特别是委托-理论、关系契约理论)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研究服务外包的理论基础。遗憾的是,现有服务外包的理论研究未能很好地揭示服务外包的契约关系属性。

3.研究方法方面。当前国内外关于服务外包的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国外的服务外包理论研究以案例分析和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为主,通过观察外包业务中的许多现象并对这些现象进行理论上的解释;国内的服务外包研究大多采用逻辑推理和定性描述方法,由于缺乏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所以无法揭示我国服务外包的现实问题,也无法有效地指导企业外包管理实践。因此,服务外包研究的思路应该从质性研究转为必要的定量研究,特别是将数理分析与实证性研究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为清晰和一致性的研究结论。

4.研究视角方面。现有服务外包研究领域大多关注于特定产业(如IT产业、金融服务业等),这种聚焦单一产业视角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深入理解特定产业外包情景,但是其结论的普适性则受到质疑。因此,未来研究需要关注更加广泛的产业背景以提高理论研究的有效性。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服务外包研究者需要不断吸取现代经济管理理论的前沿成果,同时紧密联系产业发展实际,着力解决企业服务外包实践中面临的协调管理和风险控制等问题。在进一步的服务外包研究中,研究者需要特别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服务外包研究应该突破传统理论的局限,组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和系统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来构建系统的研究框架。二是需要改进服务外包的研究方法。一方面,借助于数学建模方法来刻画服务外包关系协调和风险管理的机理,使得服务外包研究得以规范化、科学化;另一方面,引入实证研究方法对中国经济背景下服务外包的调查数据进行模型拟合和实证性检验,这不仅有助于提高理论研究的有效性,而且还可以为服务外包产业的协调管理和风险控制决策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Teng JTC, Cheon MJ, Grover V. Decisions to outsource information systems functions testing a strategy-theorietic discrepany model [J]. Decision Science. 1995, 26(1):75-103.

[2]Grant, R.M. 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y formulation [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1, 33: 114-135.

[3]郭永辉和钱省三.企业外包战略的决策模型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1):93-97.

[4]Alpar, P & A.Saharia, Outsourcing Information System Functions: An Organization Economics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omputing, 1995, 5(3): 197-217.

Aubert, B.A., Rivard, S. & Patry, M. A transaction cost approach to outsourcing behavior: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J].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1996, 30: 51-64.

Klepper R, Jones W. Outsourc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 Systems and Services,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NJ, 1998: 20-22.

[5]纪志坚,苏敬勤,孙大鹏,蔡俊杰.企业资源外包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2007,28(1):78-83.

[6]徐姝, 胡明铭, 李自如.论“单一外包商”与“多外包商”两种外包战略的选择[J].管理工程学报,2006(2):120-122.

[7]董坚峰, 肖丽艳(a). IT外包商选择和管理中的风险及其管理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

[8]刘一君,李宜泓,企业物流服务外包供应商的评估体系[J].统计与决策,2011(13):183-185。

[9]王梅源,鲁耀斌.软件项目外包风险管理中的承包方评价与选择[J].统计与决策,2005(4)(下):59-62.

[10]Harter,D.E.,Krishnan,M.S.and Slaughter,S.A. Effects of process maturity on quality,cycle time,and effort in software product development. Management Science,2000,46:4.

[11]张旭辉.基于三维变量的物流外包合作博弈分析[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 29( 6):132-135.

[12]Madhuchhanda Das Aundhe, Saji K.Mathew. Risks in offshore IT outsourcing: A service provider perspective .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09, 4: 1-11.

[13]Jim R, Riccardo S. Examining outsourcing agreements: The Role of contractual and accounting controls,working paper,2006.

[14]田宇. 物流外包: 从随机结盟到战略联盟[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7(1): 99-104.

[15]Zviran, M., Ahituv, N.,Armoni, A.Building outsourcing relationships across the global community: the UPS-Motorola experience [J].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2001, 10(4):313-333.

[16]章宁,孙宝文. 业务流程外包伙伴关系的风险管理,经济管理[J],2009,3:133-138.

[17]Lilly, J.D., Gray, D.A. &Virick, M. Outsoureing the

human resource function environmental and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at affect HR Performance [J]. Joumal of Business Strategics, 2005, 22(1): 55-73.

[18]Gopal,A.,Sivaramakrishnan,K.,Krishnan,M.S.and

Mukopadhyaya,T. Contracts in offshore software development:an empirical study.Management Science,2003,49,12.

[19]陈斌彬.银行服务外包风险监管的国际比较及借鉴[J].南方金融,2007(12): 38-39.

(下转第88页)

(上接第78页)

[20]Somnath B, Ravi SB, David EG. Business risk perspectives on information systems outsourcing [J].Internation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 2003(4): 75-93.

[21]Brian Nicholson,Aini Aman, Control of Relational

Risk in Offshore Accounting and Finance Outsourcing: Case Evidence from UK and India. Manchester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Paper No.534, January, 2008.

[22]徐娟,刘志学,洪亮.物流外包风险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08(8):17-19.

[23]Jahyun Goo*, C. Derrick Huang,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8,46:216232

[24]Jim R, Riccardo S. Examining outsourcing agreements: The Role of contractual and accounting controls,working paper,2006.

[25]王安宇,司春林.骆品亮.研发外包中的关系契约[J].科研管理,2006, 27(6):103-108.

外包风险论文篇8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在给企业带来快速发展的同时,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必然存在潜在的风险,因为风险是常常伴随着利益而来的。本文首先详细阐释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进而提出了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管理的对策,进而为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管理的理论概述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指的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在把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部分或者是全部内容外包的过程中,因为企业经营环境比较复杂,对企业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识别能力有限,对人力资源外包预测的准确度不够,从而造成了实际外包结果与预期日标不相符合,甚至有导致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活动失败的可能性。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的特征

首先,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具有特定的根源。风险并不是不可推测,它的产生往往具有特定的根源和一定的表现形式。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时,如果不和员工进行沟通,那么将会给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实施带来种种压力,员工有可能罢工、离职等。如果双方不制定一份详细的协议,那么在实施过程中也会产生种种麻烦。

其次,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具有普遍性。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对大多数企业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因此,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必然存在一定风险,但是企业在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握普遍规律,积极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都能减少损失。

再次,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具有多样性。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过程中,常常会伴随不同种类影响因素所带来的风险,如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合同风险、合作伙伴选择风险等。

最后,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具有全局性风险存在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每一个阶段,存在于整个过程中,并不是只存在于某个阶段。风险的影响常常不是局部的或某一段时间、某一个方面的,而是全局性的。

二、强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管理的对策

1.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的预测分析

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之前,首先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目标,即需要考虑企业是否有必要采用外包、哪些管理业务可以外包,要对企业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和企业当前所处的环境做一个宏观而全面的分析。一般认为,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优势视作一项核心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过于机密或具有独特性的都不适合进行外包。同时还要考虑采用外包后可能产生哪些收益和风险,在哪个环节上比较容易出现问题,一旦外包合作出现失败,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外包前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全面的考虑并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预测出外包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风险会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出现,一旦出现将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和影响,以很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

2.大力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的防范机制

首先,健全外包风险的预警机制。在企业的运行和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的防范机制。企业管理者应该认真分析外包风险的来源以及危害,通过概率分析、模糊数学分析以及预测模型来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进行评价,从而能够更好地估算出风险所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在估算风险之后,要健全预警机制来加强前馈控制工作,从而能够把风险程度降到最低;其次,建立外包风险的约束激励机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对外包服务商进行激励报酬设计,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可以更全面地考虑报酬和风险应该相统一,从而建立起双方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约束激励机制;再次,要建立外包风险控制和检测机制。通过监理外包风险控制和检测机制,提高企业的风险意识,更加全面和准确地应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

3.加强企业与外包机构的有效沟通

企业应与外包机构密切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弹性处理人力资源业务。同时,在选择外包机构时应注意对其文化的考察,将由文化差异引起的风险降低到最小。同时也要加强与企业员工的沟通,外包是对企业原来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的一次变革,面对变革,不同的员工反应不一,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团队中,一些人习惯于事务性工作的处理,他们通常是外包的阻力,因为外包将可能使他们失去工作或损失相关利益。而另外一些人更偏好于战略性工作的思考与执行,但他们却常常被一些事务性工作缠身,这些人通常是外包的推动者。通过企业和外包机构之间的有效沟通,从而更好地处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风险,进而为加强风险管理奠定重要的基础。

4.积极优化风险的转移和规避路径

由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企业在最初做出外包决策时,可以选择与外包服务商的短期合作或“临时服务”等进行外包尝试,如达到了预想效果,则可在此基础上开展长期合作;在外包的内容上,最好不要一次将“除核心竞争力外的所有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全部外包,可分期逐步外包,这在某种程度上可减少合作风险,在风险发生时,也较容易脱身。另外,在签订外包合作协议时,尽量应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外包服务商进行有针对性的拟定,这是由于外包服务商提供的标准合同一般有利于服务商,所以企业应尽力避免不公平的现象发生。同时,合同中还需要确定合作的绩效标准和保障性条款,这种标准应尽可能详尽地说明需提供何种服务、谁提供服务、何时何地提供服务等,还要确定如何监控以及相应的评价服务质量标准。企业给予外包商的报酬是以其外包业务服务水平为基础的,而不仅仅是以合作关系为基础。

三、结论

总之,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这一新兴事物,企业应冷静、理智地对待。对于外包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要细致地进行分析,建立相应风险监控机制,最大限度地防范与化解潜在风险;对于己经发生的风险,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控制风险的扩大,尽量消除其产生的不良后果和影响。

参考文献:

[1]肖慧,廖建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解决方案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2第3期

[2]谢晋宇,吴国存,李新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3]赵曙明.中国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陈益云.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及其规避初探[J].现代财经,2004第8期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