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文化地理学论文8篇

时间:2023-03-08 14:57:00

文化地理学论文

文化地理学论文篇1

传统的地理教育将其功能定位在“知识的传播上”。知识社会无重量经济的飞速发展正以摧枯拉朽之势冲刷着传统的地理教育观,培养创新力作为地理教育的真谛在大浪淘沙后真容初显。个性是滋生和培育创造力的丰厚肥沃的土壤。论文百事通人的个性化的充分发展。必然会提供个体更为强烈的创造欲望,更为丰富的创造机会。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更富激情的创造活力。创新呼唤人的个性化的发展,人的个性化发展呼唤个性化的地理教育。

一、个性化地理教育诠释

1.个性化教育

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是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独特组合构成的整体。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①完成某些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②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③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特征,即性格;④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这些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错综复杂交互联系,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着调节和控制。

回眸传统的地理教育,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学校按国家下达的地理课程规格要求培养学生。过于集中统一的地理教育模式,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个性特征难以彰显。

创新与个性是孪生兄弟。僵化、一统的地理教育行为,产生的往往是刻板、缺乏活力的个体行为模式。因此,要实现将创新力培养作为地理教育的核心功能,就必须实现地理教育的个性化。即把富有个性、创造性的人才作为地理教育的培养规格标准,注重地理教育的多样性、个性化,使得地理教育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其实,我们通常强调地理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功能.将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关系置于矛盾的境地。实际上,个性化地理教育观与全面发展并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全面发展教育观中个性成份的进一步张扬,是指通过地理教育使受教育者个性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和谐发展,是个性的全面、充分和健康的发展。因此。个性化地理教育观与全面发展观不是相互替代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2.个性化地理教育的价值功能

个性化地理教育的价值功能集中体现在对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培养上,并因知识社会的逐渐来临。日益显示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和新的意义。从哲学渊源上来说,个性作为个体的能力、气质、性格及兴趣差异的总和,它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为个性化地理教育的存在提供了哲学基础;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认识。实施个性化地理教育,为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而文化多样性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个性化地理教育能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充分和健康的发展,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张扬相对于本人个性中其它成分或他人个性中相同成分占据优势的个性成分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具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创造力。

实施个性化教育体现着地理教育对受教育者的深厚的人文关怀,是对我国传统的地理教育观念和行为的一次重要变革,是地理教育向人本教育的回归,蕴涵着对人的个体独特性价值的尊重。更为重要的是,地理教育复兴的机遇可能就蕴藏在其中。

二、中学地理教育中的个性化教育策略

以创新力培养与个性化教育的因果关系作为逻辑起点来认识地理教育,其根本目的之一是促进中学生个性的全面充分和健康发展。因此,在进行中学地理教育的过程中实现个性化教育,对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功能。进而言之,学生个性的全面充分和健康发展将对中学生整个生命过程产生极强的示范、迁移和辐射作用,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持久的贡献。在地理教育中实施个性化教育的主要策略有:

1.课程设谊多元化

课程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长期以来,中学地理课程仍承袭传统的单一、一统的课程模式。从国家到地方都十分注重制定统一的课程方案,并通过行政的力量加以推行。如此的课程模式不仅难以适应全国教育人文社会背景的区域差异,更无从谈起在中学地理教育过程中针对巾学生的个体特征实行个性化教育。因此,中学地理课程模式必须革新,要顺应当今个性化教育潮流,以增加学生对所接受地理教育的选择权和自由度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着重在下列四个方面进行改革。

(1)课程多样化其中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微型课程的开发,以一系列独立或半独立的地理专题构成若干门微型课程,形成课程菜单以供中学生按需选择;二是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学校的组织、环境及师生交互作用显示出来的教育价值都属隐性课程的范畴。

(2)课程个性化为适应个体的能力和倾向,发展中学生的兴趣、特长,建立个性化的地理课程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通过个性化的地理课程实现中学生的个别化和自由化学习。在这一领域,我们可采取的行动策略是减少必修课,更多地从中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出发.设置地理选修课和活动课,给予中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自由度。

(3)课程乡土化中学地理课程可以在全国统一的课程计划指导下,根据本区域地理环境特点和学生特点,构建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或者在全国统一安排的课程中,留出一定的比例安排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课程乡土化和校本化可以从另一种途径来加强地理课程的个性化。

(4)课程综合化现代学科发展的综合化趋势日益显现。课程综合化是实现中学生个性全面、充分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这一领域,应十分强调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交叉和融合,注重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例如,可通过设置以地理问题为中心的“超越学科的学习单元”课程,构建综合化的活动课程。课程综合化是对课程个性化的强化和补充。

2.教学策略个性化

中学地理教育的核心环节是教学过程。因此,教学策略个性化乃是实现个性化教育的主阵地。教学策略个性化主要下列三方面内容构成:

(1)班级规模小型化一般而言,小班制的教学法比大班制教学更有利于个性化教育的实现。1978年,洛拉斯等人对以往有关班级规模与教育效果的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学生的平均成绩随着班级规模的缩小而提高,而且当班级规模达到15人以下时,其效果迅速提高。我们在中学调研过程中发现。小班化教学最受中学生欢迎。小班化教学可充分实现师生交流,发挥学员主体性,这其中蕴含着中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2)教学空间设计灵活化不同的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需要不同的教学物理环境,尤其是在要实现个性化教育的情况下,借助教学空间的物理设计,可把教育意图渗透在安排好的环境中,间接地对中学生的学习发生影响。这是非常重要而又是过去我们在地理教育中所忽视的。应该把地理教室布置成一间充实的学习中心,为师生的交往、学习、研讨和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氛围。在设计教室时,主要考虑座位排列、走道、工作区域、设备、教具和教学材料等方面的合理安排和布置。避免以往通常采用的秧田式座位方式,代之以模块形、方形、圆形和马蹄形的布景,给中学生提供民主的自由的学习空间。

文化地理学论文篇2

不同地域产生的文化艺术呈现不同的特征,本文结合东北剪纸艺术的审美意象进行研究,分享了东北剪纸艺术的审美价值,仅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艺术;剪纸;东北;审美

剪纸艺术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流传广泛。东北的剪纸艺术具有鲜明的氏族社会大地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文化特征,与当地普遍信奉的萨满教关系密切,本文以东北剪纸艺术的审美意象为例,研究地域文化艺术中的美学理论。

一、审美与剪纸艺术

(一)审美。我国当代美学理论研究在学习西方美学的基础上,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形成了以实践美学为主流的美学理论体系,审美是一种实践活动形态,与人生实践紧密相关。相比古人,现代人更加需要审美。美学以审美活动为对象,通过审美这一特殊的实践活动,构建人类审美的价值体系。审美价值则是在审美主体与对象的精神互动过程中确立起来的。

(二)剪纸艺术。剪纸艺术包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东北剪纸艺术是我国民间剪纸艺术当中的一个类别。任何艺术品都是人们按照自身审美观念以及生活习俗创作出来的,将自身情感和信念融入其中,表达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剪纸艺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其独特的人文性和民族意蕴,见证和传承着深厚的中华文明。

二、东北剪纸艺术的审美意象

(一)东北剪纸艺术。东北剪纸艺术以吉林和黑龙江为代表,题材上有满族祭奉祖先的古俗之物,即旗装马靴的姥媳人(神)。萨满教中,萨满即为沟通人与神的巫,其所供奉的神即为姥妮人,也就是老太太神。东北剪纸艺术与民间信仰萨满教关系密切,满族祖先很早便用鱼皮、兽皮等剪刻成神偶用于祭祀,这只是东北剪纸当中的一类题材,此外还涉及婚丧嫁娶、衣食住行,常见龟、蛙、人参等,剪纸人物人神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二)审美意象。审美意象,从中国古典美学的角度来说是处于核心地位的,也就是艺术的本体。如果从中国现代美学体系的角度看,它同样居于核心地位。艺术家用某种媒介物构建出意象,表达感情,就是艺术。也就是把情感融入某个符号化的意象,人物、动物等元素构成实物剪纸,而在审美当中,审的不是剪纸本身,而是其蕴含的意蕴,也就是象。东北剪纸中,娃娃、莲花、葫芦等象征着多子多福,家禽家畜等象征着吉祥幸福。每当重大节日,人们就会用剪纸来布置环境,操办喜事也惯用喜字剪纸等。这种方式将东北剪纸艺术的审美意象呈现出来,将人们心中的意象用实物传达给其他人。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表现人的精神价值和精神需求。东北剪纸艺术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因素,有着强烈的生活气息,无论是复杂还是简单的剪纸作品,都能使人产生联想和美感,并获得不同的身心感受。

(三)审美价值。首先是题材美。东北剪纸艺术可以说是东北老百姓自己的艺术。一般剪纸艺人多集中在农村,闲暇时,他们用灵巧的双手将生活的感受融入剪纸当中。剪纸作品通常歌颂正面和积极的情感,表现对生命的热爱。鸟兽虫鱼、花木、粮食、人物等元素构成有趣而精巧的剪纸造型,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如图1所示,该作品蕴含多子多福、望子成龙之意。其次是寓意美。剪纸一般用于纳吉祝福、劝勉警诫、祛邪除恶。这些内涵表达着人们的感情和对生活的追求,体现一种内在精神品质。第三是构图美。一把剪刀就能剪出龙凤、剪出人物、剪出鸟兽虫鱼,具有鲜明的构图美感。第四是含蓄美。剪纸作品题材来源于生活,用简洁朴实的图案表现生活的点点滴滴,只要细细品味,就能够发现剪纸艺术巧妙的手法和表达方式。同时抽象且含而不露的形象,让人联想和思考,耐人寻味。第五是教化之美。剪纸中蕴含的意象有吉祥造型、神话传说等,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时也是对黑土地文化的传承,教化了一代代的东北人。

三、结语

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体系来看,东北剪纸艺术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值得人们细细品味鉴赏。其所表达的美学意蕴,深含当地的文化特性。剪纸来源于民间,映射着老百姓的精神世界,美学观念积淀于民族文化心理深处,灌注进剪纸艺术当中,发挥着强大的魅力与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尚一墨.当代文化中的总体艺术观现象瓦格纳美学理论评析[J].美术观察,2016,(11):135-141.

文化地理学论文篇3

【关键词】文化艺术;剪纸;东北;审美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175-01

剪纸艺术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流传广泛。东北的剪纸艺术具有鲜明的氏族社会大地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文化特征,与当地普遍信奉的萨满教关系密切,本文以东北剪纸艺术的审美意象为例,研究地域文化艺术中的美学理论。

一、审美与剪纸艺术

(一)审美。我国当代美学理论研究在学习西方美学的基础上,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形成了以实践美学为主流的美学理论体系,审美是一种实践活动形态,与人生实践紧密相关。相比古人,现代人更加需要审美。美学以审美活动为对象,通过审美这一特殊的实践活动,构建人类审美的价值体系。审美价值则是在审美主体与对象的精神互动过程中确立起来的。

(二)剪纸艺术。剪纸艺术包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东北剪纸艺术是我国民间剪纸艺术当中的一个类别。任何艺术品都是人们按照自身审美观念以及生活习俗创作出来的,将自身情感和信念融入其中,表达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剪纸艺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其独特的人文性和民族意蕴,见证和传承着深厚的中华文明。

二、东北剪纸艺术的审美意象

(一)东北剪纸艺术。东北剪纸艺术以吉林和黑龙江为代表,题材上有满族祭奉祖先的古俗之物,即旗装马靴的“姥媳人(神)”。萨满教中,“萨满”即为沟通人与神的巫,其所供奉的神即为姥妮人,也就是老太太神。东北剪纸艺术与民间信仰萨满教关系密切,满族祖先很早便用鱼皮、兽皮等剪刻成神偶用于祭祀,这只是东北剪纸当中的一类题材,此外还涉及婚丧嫁娶、衣食住行,常见龟、蛙、人参等,剪纸人物人神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二)审美意象。审美意象,从中国古典美学的角度来说是处于核心地位的,也就是艺术的本体。如果从中国现代美学w系的角度看,它同样居于核心地位。艺术家用某种媒介物构建出意象,表达感情,就是艺术。也就是把情感融入某个符号化的“意象”,人物、动物等元素构成实物剪纸,而在审美当中,审的不是剪纸本身,而是其蕴含的意蕴,也就是“象”。东北剪纸中,娃娃、莲花、葫芦等象征着多子多福,家禽家畜等象征着吉祥幸福。每当重大节日,人们就会用剪纸来布置环境,操办喜事也惯用喜字剪纸等。这种方式将东北剪纸艺术的审美意象呈现出来,将人们心中的意象用实物传达给其他人。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表现人的精神价值和精神需求。东北剪纸艺术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因素,有着强烈的生活气息,无论是复杂还是简单的剪纸作品,都能使人产生联想和美感,并获得不同的身心感受。

(三)审美价值。首先是题材美。东北剪纸艺术可以说是东北老百姓自己的艺术。一般剪纸艺人多集中在农村,闲暇时,他们用灵巧的双手将生活的感受融入剪纸当中。剪纸作品通常歌颂正面和积极的情感,表现对生命的热爱。鸟兽虫鱼、花木、粮食、人物等元素构成有趣而精巧的剪纸造型,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如图1所示,该作品蕴含多子多福、望子成龙之意。

其次是寓意美。剪纸一般用于纳吉祝福、劝勉警诫、祛邪除恶。这些内涵表达着人们的感情和对生活的追求,体现一种内在精神品质。第三是构图美。一把剪刀就能剪出龙凤、剪出人物、剪出鸟兽虫鱼,具有鲜明的构图美感。第四是含蓄美。剪纸作品题材来源于生活,用简洁朴实的图案表现生活的点点滴滴,只要细细品味,就能够发现剪纸艺术巧妙的手法和表达方式。同时抽象且含而不露的形象,让人联想和思考,耐人寻味。第五是教化之美。剪纸中蕴含的意象有吉祥造型、神话传说等,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时也是对黑土地文化的传承,教化了一代代的东北人。

三、结语

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体系来看,东北剪纸艺术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值得人们细细品味鉴赏。其所表达的美学意蕴,深含当地的文化特性。剪纸来源于民间,映射着老百姓的精神世界,美学观念积淀于民族文化心理深处,灌注进剪纸艺术当中,发挥着强大的魅力与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尚一墨.当代文化中的“总体艺术观”现象――瓦格纳美学理论评析[J].美术观察,2016,(11):135-141.

文化地理学论文篇4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高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学。

其一,运用生活化的提问方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通过提问让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和已经了解的地理知识、规律,将地理问题变成生活问题,由于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件、现象非常熟悉,因此会感觉到地理问题新奇、熟悉、具有挑战性。地理知识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地理知识加以解释,因此生活化的问题能够消除学生对地理的陌生感,同时锻炼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如何运用生活化的问题呢?例如在讲解热力环流知识时,教师可以提问:“大家都见过空调暖气,为什么暖气安装在地面上,而空调安装在房间墙壁上方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见过暖气、空调,因此他们会将自己学习到的地理知识联系到仪器上,让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鲜活起来。

其二,构建生活化的学生活动。活动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些活动和教材紧密结合,活动量具有选择性,教师可以利用这部分内容,构建生活化的学生活动。例如:①选房购房活动,让学生收集开发商的广告,上网查阅资料,并到房产处实地考察,分析周边商品房的设施、布局、环境和价格等,模拟选房购房,让学生能够锻炼手动能力,在活动中学习地理知识;②模拟导游活动,让学生选择本地区一个地点,设计旅游活动,并自己模拟导游,写出选择、介绍景点、规划旅游路线、选择交通方式的文字方案,加深学生对本地区的了解程度,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重要作用;③解决环保问题活动,让学生到周边地区收集城市污染的资料,并上网了解环境污染给城市发展、居民健康带来的巨大危害,并让学生提出缓解环境污染的方法。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和环境是紧密联系的,培养学生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优秀品质。

其三,运用生活化实例。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地理现象,教师可以适当地利用这些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创建教学情境,将地理知识融入到生活环境中,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产生疑问,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周边环境资源,创建探究活动。例如在环境污染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自己家乡的环境问题,了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问题,采用何种措施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到自己家乡存在严重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问题,并且经常出现酸雨,这时教师就要让学生知道环境问题的危害程度,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观念。其四,恰当利用多媒体教学。地理知识比较抽象,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为形象的图片、声音、动画等,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招聘会拥挤的场景、城市堵车的图片等,这些内容都是和生活相贴近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此引导教学。

二、生活化教学案例分析

下面将以高中地理的“地球自转”为例,分析生活化教学的具体案例。

第一,教学目标的确定。虽然在初中教学中,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经有一定了解,但是囿于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能力,只知道基本的概念,而高中地理“地球自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第二,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地球是在不停运动的,这是“神舟七号”的运动轨迹,可以看到,它的运动轨迹是非常优美的曲线,那么同学们知道这种曲线是如何产生的吗?生: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球引力,吸引“神舟七号”做这种曲线运动。师:很好,那么同学们可以拨动一下手中的地球仪,看看地球是如何自转的,然后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在手中的地球仪上标出南极、赤道和北极的位置,并思考一下,如果同学们站在这三个位置,看到地球的运动方向是什么呢?生:在北极时是顺时针,在南极时是逆时针,在赤道上空看是由西向东运动。师:同学们回答得不错,那么地球是球形物体,转动是有周期的,我们如何确定地球自转的周期呢?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片:师:在图片中有同一恒星,如果太阳和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恒星和太阳的距离为4光年,那么同学们能够计算出太阳转动24小时的角度和与恒星自转360°所用的时间吗?生:地球转动24小时的角度是360°56'''',恒星转动360°所用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钟4秒。师:很好,我们将这两个数值成为太阳日和恒星日,一般情况下我们以太阳日为地球自转的周期,那我们每天见到的日升日落、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生:是由于地球自转。师:对,昼夜交替等现象就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文化地理学论文篇5

关键词:高校思想理论课;地域性文化;探索

前言

《中共中央宣传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建立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而笔者提出的高校思想理论课教育教学与地域性文化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无疑是符合当下时局的能够改善思想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提出高校思想理论课教育教学与地域性文化相结合的背景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的提出

《中共中央宣传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有这样一句话“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效果。”若只由教育者直接向学生输送理论知识就结束的教学工作并不完整,还应当有后续就是实践的部分。如果将人视为树,那么理论教育就是灌溉,实践教育就是疏导和转化。教育者将理论以灌溉的方式灌输给受教育者,只是将理论变为了受教育者的工具而通过实践以后这些工具会被疏导并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习惯,行为。唯有这样,教学内容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被接受,教学过程才是完整的,有意义的。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也应与世界接轨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也应该学习国外优秀的德育理念,取其精华应用于国内的德育教育中,有利于实现自身的改革提高。如美国,英国和法国这样的国家,虽然德育教育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在一点上都是相通的,即重视实践。美国注重德育氛围的营造,会投入较多的资金去修建各种纪念馆、展览馆、公园等,以这些为依托让学生在无意识中感受到美德,并且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在美国高校志愿者随处可见。英国的德育重视“行为矫正”。新加坡也在不断完善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提出“六顺七结合”的理念。

(三)我国历史悠久,地域文化独特

我国历史悠久,各地也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些优秀的地域文化共同组成优秀的中华文明。这些在历史时期形成的优秀文化早已和地域的环境融为一体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思想观念。这些独特的优秀地区文化氛围对高校思想理论的教学十分有利。

二、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采取在课堂上由教师讲授,学生坐在讲台下听的方式进行,这样讲授的效果就使理论和实践存在着差距,学生极易丧失学习兴趣,假如再有老师语言表述方式不当等情况的出现,极易出现教学敌对情绪。

(一)较多的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

据调查显示,许多学生消极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原因是意识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追求利益才是立足社会的机会,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的再好也改变不了工作岗位重利的局势,在这样实用主义思想的支配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成了学生休息或者学习其他课程的课。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任课教师教学方式陈旧,缺乏创新意识

当今社会发展过快,许多思想内容的更新速度也快,但是我国许多思想理论教育老师的教学理念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即使他们工作努力也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而且有的老师只是追求安稳的教师生活,对教学工作得过且过,并没有当初进校的热情,他们的教案是几年前的,数据资料没换,讲课方式没变,这样的讲课教学效果从何而来。

(三)课程设计重复,课程内容陈旧

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要教材就是那几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这些课程对于高中是文科的学生来说没有新意,教材上大多重复高中的内容,而对于高中学理科的同学来说,这些枯燥的理论相对乏味,缺乏兴趣。再者这几门课程在内容上又有相互交叉重复的地方,学习起来就会显得单调无趣。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地域性文化结合的意义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缺点多的情况下,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必然更为容易被学生接受,而将地域性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就是满足理论与实践结合并且对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有创新有突破的新方式。

(一)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各地的高校学生来自于五湖四海,将地域性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也符合当代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推动文化传承。并且高校学生群体素质较高,有较为强烈的创新意识,有能力对传统文化取精华,去糟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当地文化进行创新,为当地文化增添活力。

(二)有利于丰富高校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内容,提升高校学生品德素养

优秀独特的地域文化都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往往留有建筑、遗址、史实资料等载体,在课堂上老师对这些奇闻轶事、风景遗址等联系理论知识细致进行讲解,一方面可以增添学生的见闻,丰富理论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可借由载体让学生感受到先辈们的优秀品德,激发心中的敬仰之情,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讲到第二章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时,可以结合老师自己的经历,将自己去过的地方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既形象又生动。

(三)有利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增进现代化进程

高校的人才培养不仅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精神和品德的塑造,用优秀而独特的地方性文化去影响高校学生,可以增加大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加深高校学生心中的自豪感,培养学生与地区间的情感,吸引学生投身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中,培养出愿意、乐于为地方服务的人才,从而推动地区发展,造福社会,利国利民。

四、怎样将思想理论课教育教学与地域性文化结合起来

本文在前面的行文中论述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地域性文化结合的目的、背景及意义,既然这种方式这么有需求,这么有效果,各高校理当尝试,但是怎样去做,如何做好仍需要探索。笔者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地域性文化相结合提出几点思考以供参考。

(一)科学技术进课堂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设备,学校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要求教师人人会用,课堂上积极使用新设备、新仪器。在教学中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第二章‘爱祖国的灿烂文化’时,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教师可以通过视频、三维立体动画、音乐、图片等载体将当地的优秀文化展示出来,放一些红军浴血奋斗的影视作品,唱一些激情澎湃的革命歌曲,如此既丰富了课堂教学也开阔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带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又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讲到改革开放的相关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做一些PPT演示,展示一下自己家乡的变化,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促进师生交流。

(二)业余时间充分利用,实践活动多开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光只在课堂上进行,课外业余时间也应当利用起来,不仅要透过图片、视频看看当地的文化底蕴,更应该实地访查看看当地的民风民俗、景点遗址,查阅资料看看人民生活的变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实践活动,比如美术生,去高校所在地的名人故居或者纪念馆去采风,完成本门课的作业。也可以组织一些辩论和演讲比赛,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谈谈时事,短期来看,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论的理解,长远来说,有利于传播真理和先进理念,启发学生的思想。当然,这些辩论和演讲都要有前提,就是结合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将身边的历史名人、身边的历史故事以及身边的文化传统融合进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科书

前文中也提到过有关思想理论方面的教科书,数量少,内容乏味,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放宽选书的政策,一些古籍如《大学》、《中庸》以及颇具地方特色的人物志等书籍供学生选择。还可以开设一些选修课,如我校所开科目《历史文化名人略说》作为选修科目,用以培养学生的兴趣,这些历史文化名人重点放在广东省的名人,这样就将地域性文化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关的部分拓展到教科书中,以例证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体会理论知识。

(四)建立思想理论课教学的评价奖惩制度

有竞争才会有进步,制度的建立可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如让学生填写老师满意度调查,对教师的教案进行实时检查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地域性文化相结合的策略的实施。

五、结束语

我国各地也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些在历史时期形成的优秀文化早已和地域的环境融为一体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思想观念。如此独特优秀的地区文化氛围对高校思想理论的教学也十分有利。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地域性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实现在当地文化氛围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质量,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焦子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2(23):72-74.

文化地理学论文篇6

关键词:高校思想理论课;地域性文化;探索

前言

《中共中央宣传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建立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而笔者提出的高校思想理论课教育教学与地域性文化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无疑是符合当下时局的能够改善思想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提出高校思想理论课教育教学与地域性文化相结合的背景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的提出

《中共中央宣传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有这样一句话“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效果。”若只由教育者直接向学生输送理论知识就结束的教学工作并不完整,还应当有后续就是实践的部分。如果将人视为树,那么理论教育就是灌溉,实践教育就是疏导和转化。教育者将理论以灌溉的方式灌输给受教育者,只是将理论变为了受教育者的工具而通过实践以后这些工具会被疏导并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习惯,行为。唯有这样,教学内容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被接受,教学过程才是完整的,有意义的。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也应与世界接轨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也应该学习国外优秀的德育理念,取其精华应用于国内的德育教育中,有利于实现自身的改革提高。如美国,英国和法国这样的国家,虽然德育教育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在一点上都是相通的,即重视实践。美国注重德育氛围的营造,会投入较多的资金去修建各种纪念馆、展览馆、公园等,以这些为依托让学生在无意识中感受到美德,并且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在美国高校志愿者随处可见。英国的德育重视“行为矫正”。新加坡也在不断完善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提出“六顺七结合”的理念。

(三)我国历史悠久,地域文化独特

我国历史悠久,各地也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些优秀的地域文化共同组成优秀的中华文明。这些在历史时期形成的优秀文化早已和地域的环境融为一体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思想观念。这些独特的优秀地区文化氛围对高校思想理论的教学十分有利。

二、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采取在课堂由教师讲授,学生坐在讲台下听的方式进行,这样讲授的效果就使理论和实践存在着差距,学生极易丧失学习兴趣,假如再有老师语言表述方式不当等情况的出现,极易出现教学敌对情绪。

(一)较多的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

据调查显示,许多学生消极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原因是意识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追求利益才是立足社会的机会,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的再好也改变不了工作岗位重利的局势,在这样实用主义思想的支配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成了学生休息或者学习其他课程的课。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任课教师教学方式陈旧,缺乏创新意识

当今社会发展过快,许多思想内容的更新速度也快,但是我国许多思想理论教育老师的教学理念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即使他们工作努力也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而且有的老师只是追求安稳的教师生活,对教学工作得过且过,并没有当初进校的热情,他们的教案是几年前的,数据资料没换,讲课方式没变,这样的讲课教学效果从何而来。

(三)课程设计重复,课程内容陈旧

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要教材就是那几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这些课程对于高中是文科的学生来说没有新意,教材上大多重复高中的内容,而对于高中学理科的同学来说,这些枯燥的理论相对乏味,缺乏兴趣。再者这几门课程在内容上又有相互交叉重复的地方,学习起来就会显得单调无趣。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地域性文化结合的意义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缺点多的情况下,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必然更为容易被学生接受,而将地域性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就是满足理论与实践结合并且对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有创新有突破的新方式。

(一)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各地的高校学生来自于五湖四海,将地域性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也符合当代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推动文化传承。并且高校学生群体素质较高,有较为强烈的创新意识,有能力对传统文化取精华,去糟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当地文化进行创新,为当地文化增添活力。

(二)有利于丰富高校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内容,提升高校学生品德素养

优秀独特的地域文化都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往往留有建筑、遗址、史实资料等载体,在课堂上老师对这些奇闻轶事、风景遗址等联系理论知识细致进行讲解,一方面可以增添学生的见闻,丰富理论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可借由载体让学生感受到先辈们的优秀品德,激发心中的敬仰之情,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讲到第二章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时,可以结合老师自己的经历,将自己去过的地方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既形象又生动。

(三)有利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增进现代化进程

高校的人才培养不仅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精神和品德的塑造,用优秀而独特的地方性文化去影响高校学生,可以增加大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加深高校学生心中的自豪感,培养学生与地区间的情感,吸引学生投身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中,培养出愿意、乐于为地方服务的人才,从而推动地区发展,造福社会,利国利民。

四、怎样将思想理论课教育教学与地域性文化结合起来

本文在前面的行文中论述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地域性文化结合的目的、背景及意义,既然这种方式这么有需求,这么有效果,各高校理当尝试,但是怎样去做,如何做好仍需要探索。笔者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地域性文化相结合提出几点思考以供参考。

(一)科学技术进课堂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设备,学校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要求教师人人会用,课堂上积极使用新设备、新仪器。在教学中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第二章‘爱祖国的灿烂文化’时,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教师可以通过视频、三维立体动画、音乐、图片等载体将当地的优秀文化展示出来,放一些红军浴血奋斗的影视作品,唱一些激情澎湃的革命歌曲,如此既丰富了课堂教学也开阔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带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又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讲到改革开放的相关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做一些PPT演示,展示一下自己家乡的变化,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促进师生交流。

(二)业余时间充分利用,实践活动多开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光只在课堂上进行,课外业余时间也应当利用起来,不仅要透过图片、视频看看当地的文化底蕴,更应该实地访查看看当地的民风民俗、景点遗址,查阅资料看看人民生活的变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实践活动,比如美术生,去高校所在地的名人故居或者纪念馆去采风,完成本门课的作业。也可以组织一些辩论和演讲比赛,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谈谈时事,短期来看,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论的理解,长远来说,有利于传播真理和先进理念,启发学生的思想。当然,这些辩论和演讲都要有前提,就是结合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将身边的历史名人、身边的历史故事以及身边的文化传统融合进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科书

前文中也提到过有关思想理论方面的教科书,数量少,内容乏味,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放宽选书的政策,一些古籍如《大学》、《中庸》以及颇具地方特色的人物志等书籍供学生选择。还可以开设一些选修课,如我校所开科目《历史文化名人略说》作为选修科目,用以培养学生的兴趣,这些历史文化名人重点放在广东省的名人,这样就将地域性文化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关的部分拓展到教科书中,以例证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体会理论知识。

(四)建立思想理论课教学的评价

奖惩制度有竞争才会有进步,制度的建立可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如让学生填写老师满意度调查,对教师的教案进行实时检查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地域性文化相结合的策略的实施。五、结束语我国各地也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些在历史时期形成的优秀文化早已和地域的环境融为一体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思想观念。如此独特优秀的地区文化氛围对高校思想理论的教学也十分有利。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地域性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实现在当地文化氛围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质量,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焦子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2(23):72-74.

文化地理学论文篇7

关键词:地方文化;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优势

一、地方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分在本地的缩影

中华民族历史长河几千年积淀的优秀文化,是以分布于各个地域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各地有自己的特色文化,有些文化纯粹属于地方性质的,有些虽然存在于本地,但它的内容却是国家和民族层面的。比如:北京故宫、明十三陵,西安秦陵兵马俑,山东曲埠孔庙,湖南永州舜帝南巡九嶷山、浯溪碑刻《大唐中兴颂》,等等,看似小地方、欠发达地区的文物,其实蕴含着我们国家某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大学问。为此,我们以湖南永州市为例,梳理积淀在永州地区的文化资源。

湖南永州古称零陵,素以“锦绣潇湘”驰名中外,历史悠久,是湖南省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被誉为“永州一本书”。一是历史名人名事繁多且层次高。有中华始祖之一的舜帝,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书法草书之源的怀素,理学鼻祖和道学宗师、湖湘文化之源的周敦颐,党的创始人之一、党的第一届核心领导人李达,叱咤风云、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陶铸等。二是地方文化资源丰富且档次高。很多文化表面上属于永州,其实已上升到国家和民族层面,比如舜文化、柳文化、理学文化、廉洁文化、碑刻文化、女书文化、稻作文化、红色文化等。此外,永州有历代形成的古陵、庙、塔、阁、桥达两千多处,被国家、省、市、县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38处。永州地方文化在两千多年社会发展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内涵,其中尽管没有明确提出心理健康的理论体系,但作为永州文化主流的舜文化、柳文化、理学文化、红色文化等等,或多或少涉及到了心理健康的内容。作为所在地方高校,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使其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与开展,同时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价值。三是优秀文化哲理深刻且立意高。既有舜帝南巡的德孝文化、柳宗元遭贬谪受挫后的民本思想、周敦颐出身贫寒展现的清廉正气君子形象、浯溪碑刻蕴含的爱国强国梦想文化,也有近代革命志士精神风范和工农红军转战永州的红色文化:李达――宣传马克思主义贡献及建党先驱;李启汉――为真理而“把牢底坐穿”的大无畏精神;陶铸――为革命和建设奉献一生及“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无私精神;中国工农红军五次转战永州、艰苦奋战的长征精神等。梳理这些积淀在永州却上升到国家民族层面的优秀文化,发现里面包函着大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因子,我们可以随手可得。

二、优秀地方文化资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特殊的功效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转型、科学迅猛发展,经历了高考“黑色六月”的大学生群体有着微妙复杂的心理。

一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不可小觑。国家非义务教育收费教育改革后,大学生普遍承受来自经济、知识技能汲取、爱情、就业、人生定位等方面的压力:“毕业即过时”的知识技能更新、“毕业即失业”的就业形势、浪漫爱情与现实问题的背离焦虑、社会问题与书本知识的脱节困惑,让曾为“时代骄子”的当代大学生确实不容易。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导致竞争加剧,多元化文化和价值冲突加深,使人们面临的压力增大,心理健康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由于大学生不仅是接受高等教育、具有高自我价值感的群体,还是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承受高压力的群体,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心智成熟的重要阶段,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社交与封闭等矛盾与冲突交织在一起。为此,增强心理调试能力势在必行,以提高心理素质、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人格完善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活动,显得越来越重要,已成为学生工作关键的一环。

二是需要心理辅导、调试和健康教育。心理学表明,思想心理是个人心理的重要方面,思想心理素质与能力、身体、文化等素质等共同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素质平面,而人的思想心理素质在素质平面中占主导地位,起关键性指向作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历经被认识、予以重视、加强和完善的过程。其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主要来自国外,如何使这些科学理论及方法适应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就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探究地方文化资源中的积极因素,使之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对于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三是心理健康教育要有优秀文化支撑。文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文化传承具有稳定性、延续性,文化与价值观有密切关系。文化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所以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形成习惯性的思维定式和意识力量。同时,文化又是受价值观念引导的体系,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是价值观,文化满足的是价值标准的需要,因而文化与价值观密切相关。

第一,开设地方文化公共选修课。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相关课程的开设。例如,根据永州特殊的地方文化资源,开设《舜文化研究》、《柳学文化研究》、《理学文化研究》等课程,向学生系统介绍永州地方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发展等,这不仅可为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出一条有益的途径,也是为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进行更积极的尝试。

第二,开设地方文化专题讲座。专题育讲座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也是丰富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永州本土高校可结合新生入学教育、聘请专家开设地方文化系列讲座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地方文化熏陶,使之成为本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重要阵地。

第三,编辑地方特色教材。地方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扶持广大教师开展地方文化研究和相应课程及教材建设,形成一系列完整的永州地方文化课程教材体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素质内容进行补充,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直观性。

第四,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大学生大都来自全国各地,对高校所在区域文化缺乏了解和感受。因此,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参加当地的各类纪念活动及学术研讨会、参观工厂、企业、农村、街道等,可让他们亲临其境,了解永州当地的历史文化遗迹,了解永州的开放发展进程,领略永州风土人情,感受永州民间文学艺术等,从而使之对永州地方文化有更多的感悟,并上升到理性的沉思,促进其人格的完善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第五,营造文化氛围平台。这包括举办地方文化专题展览、建设专题网站,拍摄电视纪录片、电视剧、电影,出版宣传读物等,利用传播媒体和形式多样的宣传、展示活动,营造良好的地方文化氛围及宣传平台,使大学生受到永州地方文化的感染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本土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地方优秀文化价值观

文化是心理的凝结,心理是文化的驱动,文化载着价值观。“文化是心理学理论中最重要的,也是误解最深的一个概念……如果不考虑文化背景,任何精确评价、有意义地理解和适当地改变行为的尝试都是误导的、天真的和危险的。以文化为中心的观点提供了除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对人的行为解释之外的第四个解释的维度。”[1]

第一,“德孝”文化的熏陶。中华民族始祖舜帝以德、孝闻名于世,南巡苍梧之地、归葬九嶷山的故事家喻户晓,构成了舜文化的核心价值。这是教育学生孝顺、有德性的绝佳材料。在永州宁远县城南,舜帝南巡归葬陵庙每年吸引着海内外数成千上万的华夏子孙前来祭拜。“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是《史记・五帝本经》的记载。舜帝是道德文明始祖,九嶷山成了中华人文始祖之一舜帝的长眠之地。舜帝推崇天下大同、天下为公、天人合一、社会和谐,推行“以和为贵”,舜文化之魂可为“德为先,重教化”,要求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和谐共处。因此,《韩非子》记载:有争地盘的,“舜往耕焉,期年畎亩正”;有争水面的,“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有争陶地的,“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牟”。此外,《尸子辑本》、《淮南子・修务训》也有类似记载,都表明舜到哪里,哪里就“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第二,“和合”中庸的调节。舜文化的和谐催生了阳明山“和”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直接关系,建立和谐、友善、亲密、积极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是非常有益的。反之,不和谐、紧张、敌对、消极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是有害的。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大学生自我意识还不完善,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往往因不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而导致出现心理问题。因此,作为永州本土高校要善于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中舜文化这种独特的为人处世观,强化对大学生“和谐人际观”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文化地理学论文篇8

关键词:地方文化;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优势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0-0216-03

一、地方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分在本地的缩影

中华民族历史长河几千年积淀的优秀文化,是以分布于各个地域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各地有自己的特色文化,有些文化纯粹属于地方性质的,有些虽然存在于本地,但它的内容却是国家和民族层面的。比如:北京故宫、明十三陵,西安秦陵兵马俑,山东曲埠孔庙,湖南永州舜帝南巡九嶷山、浯溪碑刻《大唐中兴颂》,等等,看似小地方、欠发达地区的文物,其实蕴含着我们国家某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大学问。为此,我们以湖南永州市为例,梳理积淀在永州地区的文化资源。

湖南永州古称零陵,素以“锦绣潇湘”驰名中外,历史悠久,是湖南省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被誉为“永州一本书”。一是历史名人名事繁多且层次高。有中华始祖之一的舜帝,唐宋家之一的柳宗元,书法草书之源的怀素,理学鼻祖和道学宗师、湖湘文化之源的周敦颐,党的创始人之一、党的第一届核心领导人李达,叱咤风云、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陶铸等。二是地方文化资源丰富且档次高。很多文化表面上属于永州,其实已上升到国家和民族层面,比如舜文化、柳文化、理学文化、廉洁文化、碑刻文化、女书文化、稻作文化、红色文化等。此外,永州有历代形成的古陵、庙、塔、阁、桥达两千多处,被国家、省、市、县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38处。永州地方文化在两千多年社会发展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内涵,其中尽管没有明确提出心理健康的理论体系,但作为永州文化主流的舜文化、柳文化、理学文化、红色文化等等,或多或少涉及到了心理健康的内容。作为所在地方高校,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使其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与开展,同时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价值。三是优秀文化哲理深刻且立意高。既有舜帝南巡的德孝文化、柳宗元遭贬谪受挫后的民本思想、周敦颐出身贫寒展现的清廉正气君子形象、浯溪碑刻蕴含的爱国强国梦想文化,也有近代革命志士精神风范和工农红战永州的红色文化:李达――宣传马克思主义贡献及建党先驱;李启汉――为真理而“把牢底坐穿”的大无畏精神;陶铸――为革命和建设奉献一生及“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无私精神;中国工农红军五次转战永州、艰苦奋战的长征精神等。梳理这些积淀在永州却上升到国家民族层面的优秀文化,发现里面包函着大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因子,我们可以随手可得。

二、优秀地方文化资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特殊的功效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转型、科学迅猛发展,经历了高考“黑色六月”的大学生群体有着微妙复杂的心理。

一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不可小觑。国家非义务教育收费教育改革后,大学生普遍承受来自经济、知识技能汲取、爱情、就业、人生定位等方面的压力:“毕业即过时”的知识技能更新、“毕业即失业”的就业形势、浪漫爱情与现实问题的背离焦虑、社会问题与书本知识的脱节困惑,让曾为“时代骄子”的当代大学生确实不容易。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导致竞争加剧,多元化文化和价值冲突加深,使人们面临的压力增大,心理健康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由于大学生不仅是接受高等教育、具有高自我价值感的群体,还是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承受高压力的群体,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心智成熟的重要阶段,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社交与封闭等矛盾与冲突交织在一起。为此,增强心理调试能力势在必行,以提高心理素质、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人格完善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活动,显得越来越重要,已成为学生工作关键的一环。

二是需要心理辅导、调试和健康教育。心理学表明,思想心理是个人心理的重要方面,思想心理素质与能力、身体、文化等素质等共同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素质平面,而人的思想心理素质在素质平面中占主导地位,起关键性指向作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历经被认识、予以重视、加强和完善的过程。其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主要来自国外,如何使这些科学理论及方法适应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就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探究地方文化资源中的积极因素,使之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对于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三是心理健康教育要有优秀文化支撑。文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文化传承具有稳定性、延续性,文化与价值观有密切关系。文化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所以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形成习惯性的思维定式和意识力量。同时,文化又是受价值观念引导的体系,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是价值观,文化满足的是价值标准的需要,因而文化与价值观密切相关。

四是地方优秀文化资源有优势与作用。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一定的地域和历史时期形成的,伴随着一定的民族传统、民族习性和审美观念而显现出独特性,对本土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有独特的优势作用:(1)贴近。除少数地区以外,新世纪以来我国基本上每个地级市至少有一所高校,地级市的面积一般是1~3万平方公里、人口几百万,运行模式是市区向县区农村辐射,所以在市区就读的大学生了解本地优秀文化资源并不难。(2)亲切。本地优秀文化常常积淀于口口相传、遗迹之中,很大部分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也许大学生的亲属就能娓娓叙来,用家人、亲戚所感知的文化来劝导大学生、疏导思想情绪,胜似家庭教育,亲切和蔼。(3)自豪。把本地优秀文化挖掘、展示出来,特别是联系中华民族的“大文化”来审视本地“小文化”,联想中小学、大学教科书提及的事件、典故来观察本地文化实现“以小见大”,当地大学生会豁然开朗,感到由衷自豪。(4)吸收力和感染力强。随手拿来、随时可见的优秀文化经过加工、透视、联想以后,伴随着家人共鸣、社会反响,用它们做心理健康辅导材料,学生肯定能记忆犹新、内心感触不小,甚至有时起到四两拔千金的功效。

可见,如果能“跳出永州看永州”,“润物细无声”地把这些优势文化从本土层面拓展到国家民族层面来认识,利用它们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本土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会产生独特优势作用。

第一,开设地方文化公共选修课。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相关课程的开设。例如,根据永州特殊的地方文化资源,开设《舜文化研究》、《柳学文化研究》、《理学文化研究》等课程,向学生系统介绍永州地方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发展等,这不仅可为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出一条有益的途径,也是为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进行更积极的尝试。

第二,开设地方文化专题讲座。专题育讲座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也是丰富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永州本土高校可结合新生入学教育、聘请专家开设地方文化系列讲座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地方文化熏陶,使之成为本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重要阵地。

第三,编辑地方特色教材。地方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扶持广大教师开展地方文化研究和相应课程及教材建设,形成一系列完整的永州地方文化课程教材体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素质内容进行补充,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直观性。

第四,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大学生大都来自全国各地,对高校所在区域文化缺乏了解和感受。因此,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参加当地的各类纪念活动及学术研讨会、参观工厂、企业、农村、街道等,可让他们亲临其境,了解永州当地的历史文化遗迹,了解永州的开放发展进程,领略永州风土人情,感受永州民间文学艺术等,从而使之对永州地方文化有更多的感悟,并上升到理性的沉思,促进其人格的完善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第五,营造文化氛围平台。这包括举办地方文化专题展览、建设专题网站,拍摄电视纪录片、电视剧、电影,出版宣传读物等,利用传播媒体和形式多样的宣传、展示活动,营造良好的地方文化氛围及宣传平台,使大学生受到永州地方文化的感染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本土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地方优秀文化价值观

文化是心理的凝结,心理是文化的驱动,文化载着价值观。“文化是心理学理论中最重要的,也是误解最深的一个概念……如果不考虑文化背景,任何精确评价、有意义地理解和适当地改变行为的尝试都是误导的、天真的和危险的。以文化为中心的观点提供了除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对人的行为解释之外的第四个解释的维度。”[1]

第一,“德孝”文化的熏陶。中华民族始祖舜帝以德、孝闻名于世,南巡苍梧之地、归葬九嶷山的故事家喻户晓,构成了舜文化的核心价值。这是教育学生孝顺、有德性的绝佳材料。在永州宁远县城南,舜帝南巡归葬陵庙每年吸引着海内外数成千上万的华夏子孙前来祭拜。“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是《史记・五帝本经》的记载。舜帝是道德文明始祖,九嶷山成了中华人文始祖之一舜帝的长眠之地。舜帝推崇天下大同、天下为公、天人合一、社会和谐,推行“以和为贵”,舜文化之魂可为“德为先,重教化”,要求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和谐共处。因此,《韩非子》记载:有争地盘的,“舜往耕焉,期年畎亩正”;有争水面的,“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有争陶地的,“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牟”。此外,《尸子辑本》、《淮南子・修务训》也有类似记载,都表明舜到哪里,哪里就“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第二,“和合”中庸的调节。舜文化的和谐催生了阳明山“和”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直接关系,建立和谐、友善、亲密、积极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是非常有益的。反之,不和谐、紧张、敌对、消极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是有害的。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大学生自我意识还不完善,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往往因不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而导致出现心理问题。因此,作为永州本土高校要善于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中舜文化这种独特的为人处世观,强化对大学生“和谐人际观”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第三,亲民爱民、自强不息精神的驱动。柳宗元、怀素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唐宋家之一的柳宗元贬谪永州十年,在朝廷政治上形同囚徒,老母病故,爱女早夭,五年内连遭四次大火,天灾人祸,饱经摧残,柳宗元未老先衰,百病丛生。但他没有消沉、颓废,没有怨天尤人、一蹶不振,而是通过了解民情,发愤著述,从事文学创作,让不长的一生留下了近700篇诗文。谪居永州十年,恰恰是柳宗元思想最成熟、创作大丰收的十年。联系现实,人生旅途不会一帆风顺,人们的追求有时总会与现实背道而驰,每个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总会遇到障碍和干扰,这就是挫折。学习上的困难、生活上的不顺、身体上的不适、同学间的摩擦、恋爱中的波折、就业中的失意,都会给大学生带来挫折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应该是加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教育。在这个方面,永州地方文化中有非常成功的思想和实践值得借鉴。唐代狂草书法第一人怀素,是永州人,他勤学苦练书法的精神使人叹为观止。由于家境贫寒,连书写的纸张都买不起,只好在寺庙墙壁上、衣帛上、器皿上练字,后来用木板做了一个漆盘和一块漆板,在上面练字,写了擦、擦了写,久而久之,竟把盘子都磨穿了。“弃笔成冢,盘板皆穿”,怀素这种勤学苦练精神和不辞辛劳、千里求教的毅力及练就的草书风格,为世人所钦佩,成为书法史上与张旭齐名、引领一代的草书法家,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因此,本土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把柳宗元在逆境中自强不息地奋进、怀素锲而不舍地进取的博大精神,融入到对大学生的教育之中,学生就会形成只有具有刚强意志人生态度的人,才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去获得成功的思想意识,而不是坐享其成的社会市侩思想。

第四,理学文化的激励。周敦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理学家、道学宗师、思想家、哲学家,“上承孔孟,下启程朱”,是廉政廉洁的典范、清正象征,而且“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北宋文学大家黄庭坚语)。体现周敦颐修养观的《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是历代帝王治国、百姓持家、君子修身的典章。尤其是《爱莲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周敦颐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坦坦荡荡,不攀附权贵、趋炎附势,不媚俗、不同流合污的人格品质,是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绝好素材;周敦颐出身贫寒家庭,自幼丧父,勤奋读书,从道县农村奋斗出去、最后实现“小小鲫鱼敢在黄河起浪”的成材之路,无疑对家境寒酸的大学生有示范作用,激励他们自立自强、刻苦进取的精神,摈弃自卑自大、依靠关系的腐朽思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古人认为“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是人生三大悲剧,现在很大程度上已转为“出生豪门、少年得志、飞来横财”。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再次转型的加快,民主意识、公平理念的加强,“穷不过三代”,“拼爹”、“拼官”的情况越来越少,贫寒家庭出人才、出成果是一个现实问题,周敦颐成材之路给大学生提供了可鉴的路子。同时,周敦颐的“理性命”三范畴在批本体论上联结了性与命,解决了理学“人是什么”的中心问题,也就是解决人的本质、本性与自我、心理等问题。所以,周濂溪关于“性命合一”的心理发生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特殊意义,因为心理发生观是心理学的重要问题,揭示了心理属性和来源。可见,用理学文化精髓激励永州高校学生的情感、毅力,是难得的材料。

第五,红色文化的滋润。永州是红色文化十分丰厚的地区,境内出现了很多党史人物、革命志士和军事活动,有党的创始人之一李达、英勇捐躯的“黄埔第一杰”蒋先云、革命女英雄何宝珍,以及李启汉、陶铸、江华等。陶铸同志“心底无私天地宽”的伟大情操、“松树的风格”及中国工农红军多次转战永州体现的长征精神,是永州市高校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最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绝佳素材,对大学生某些价值观扭曲、社会弊端跟风、参与非物质利益、好吃懒做等非健康心理活动,有相当的针对性。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