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食品专业实训总结8篇

时间:2023-03-10 14:53:19

食品专业实训总结

食品专业实训总结篇1

文章以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海洋食品类专业为例,提出要按照依托行业、对接市场的专业建设思路,开展实地调研,确定企业全程化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订单培养的联盟化,构建职业岗位群的课程体系,建设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和校企合作的专业实训室和教学实习基地,以确保专业人才的培养真正对接市场发展。

关键词:

专业建设;海洋食品;市场发展

全球经济正在缓慢复苏,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发展,2015年的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其中消费的贡献率高达50%。消费势头保持增长的同时,民众还关注安全消费,绿色消费,促进消费对消费者健康水平的提升。食品工业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渐趋提高和健康安全意识重视程度的日渐提升,“安全无污染、绿色健康、优质营养”的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推崇与青睐,当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切时,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也越来越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类人才需求也非常迫切了。依据舟山群岛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来准确把握人才培养规律,是提升食品工艺与检测专业(海洋食品方向)整体办学水平的钥匙。针对舟山区域范围内的海洋食品相关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进行了全面调查,通过对行业、企业、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组织座谈、深度访谈等形式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对如何进行建设专业,确保专业人才的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1海洋食品类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在高等教育的领域里,开设食品类专业主要集中在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方面,而海洋食品类专业不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缺少该类型的专业人才约30万以上。舟山海洋经济正在高速发展,专业建设也相辅相成地发展,以对接市场为宗旨,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和专业建设机制;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建立校企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完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

2海洋食品类专业建设的机制研究

2.1海洋食品行业现状与人才需求现状从2005至2015年这十年间,食品安全事件一直困扰着中国的食品安全,同样成为制约出口水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的主要瓶颈。2005年孔雀石绿事件开始,出口水产品因激素、抗生素、微生物超标遭遇技术壁垒,对我国水产品出口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企业面临的困难是质量管理,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指标的关键要素是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培养这类适应市场发展的应用性人才,因此海洋食品安全监控方面的人才培养和教育工作还任重道远。舟山群岛新区,是国家一项海洋经济战略决策所成立的新区,舟山区域总面积22000公顷。其中陆地面积12410公顷。2011年6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是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部级新区。海洋食品加工业是舟山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海洋食品企业拥有烤鱼片、烤鳗、鱿鱼制品、各类单冻机、鱼油提炼、湿法鱼粉、虾仁、鱼糜等先进生产线200多条,年加工能力达80万吨以上,水产品冷库300多座,日冷冻8000余吨,冷藏能力20万吨,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品种比较繁多的海洋食品系列。海洋食品加工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舟山全市共有海洋食品加工企业300多家,从业人员1.5万人,在食品安全形势严峻的今天,从事食品安全质量管理的人数也远远不够。我们走访调查了舟山代表性的海洋食品加工企业,就企业从业人员组成、年龄和技术等级结构、工资收人,作了广泛的调研,从调查结果看,从事质量管理和质检人员少于10%,而小企业基本在5-7%左右,高层质量管理人员更少,其中几个代表性企业的情况如表1。对企业管理层人员构成情况(如表2)调查来看,一是大多数企业员工年龄偏大,管理层的断层已经形成,而且还呈加剧的趋势,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个艰苦的行业;二是企业不重视技术员工的培养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企业在人才培养不愿意花精力和金钱,员工的技术等级在低位徘徊,一线劳动力的素质也得不到提高;三是管理层员工的学历分布也不合理,由于企业处于低技术水平,很难留住高学历人才,同时具有本科学历的年轻人也不安心民营小企业;四是员工的总体工资收入较低,而且工资增长潜力较小。从企业的员工结构调查来看,舟山企业对大专类学生很是青睐,学生也有用武之地。调查显示,对学历的要求大专为主,其次是本科,最后是研究生,他们认为大专学历人群能扎根企业的艰苦工作环境。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基于我校立足舟山、面向全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办学方针,本专业定位与舟山区域经济、市场发展需求联系紧密,培养一批具有海洋食品精深加工技术专长的人才,为舟山海洋食品加工输送合格的技术人才,打造我校食品工艺与检测专业的“海字号”特色。

2.2建立和完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学院双主体人才共育的办学格局已经兴起,瞄准市场发展和企业需求,实施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建立以“能力本位”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结合舟山海洋食品企业人才的需要,以食品工艺与安全检测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突出食品工艺、食品保鲜、质量检测、质量安全管理方向的职业能力培养;采用“2+1”教学模式,即两年学校教学,一年企业顶岗实习。

2.2.1实现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程化组建以行业、企业、学校专家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开展本专业人才需求的市场调研,了解区域内企业产业调整、职业岗位人才需求变化,与企业、行业专家一起分析职业岗位的定位与需求,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保人才培养规格与市场需求的一致性,每年召开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制定职业能力标准,形成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海洋食品质量检测、海洋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储运的工作流程,构建课程体系;实施“双证书”制度,学生毕业至少取得一种职业资格证书。

2.2.2实施订单培养的联盟化所谓联盟化订单班就是根据多家企业的人才需求量,共同组建一个“订单班”。舟山海洋食品企业中企业员工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企业只占总数的1.6%,可见企业规模总体结构布局不够理想,绝大数是中小型企业;然而从事水产品出口贸易的企业100多家,占工业企业数的31.0%,这百家企业已建立起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如HACCP计划、ISO22000:2005体系等,他们通过了欧盟、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注册,所以这些企业都需要专业人才来保证企业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正常运行。同时这些企业的主营产品由冻品类、鱼糜制品类、休闲干制品类,产品种类基本一致,生产工艺也大同小异,企业需要的质量管理和生产管理的人才要求也基本相同,所以设立联盟化的订单培养模式比较科学可行,这样既实现学生的订单培养,又使企业得到了合格的人才。

2.3构建职业岗位群的课程体系和教材

2.3.1对接市场发展和企业岗位需求开发课程体系借鉴先进的CBE教学模式,即“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ompetencybasededucation)”的职业教育模式,将一个职业目标进行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二个层次的分析,分别得出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从而提炼出该职业技术岗位的学习领域。根据对海洋食品企业调查情况分析,企业真正需求岗位主要是食品安全管理、食品生产管理、质量检测等,其他岗位需求量不大,具体分布如图1:图1岗位需求根据职业技术岗位的学习领域,构建以人文素养、专业素质、岗位技能类课程的课程体系;专业和技能类课程以典型工作项目为载体,确定教学单元或教学模块,使用理实一体化教室,结合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实施。部分技能类课程在校外实习基地开设,采用“企业导师授课制”和“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方式,学生成绩按完成企业工作任务的实绩来评定。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达到岗位应知应会要求,具备了岗位操作技能,成为一名技能型人才。人文素养课程由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科技文化类等的构成,规定学生必须获得足够职业教育学分,同时广泛邀请事业有成的校友、行业专家等开设相关讲座,开拓学生的视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2紧密校企合作建设校本教材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教材改革是关键。专业教师必须深入企业一线,就教材内容、实训项目组成,开展充分的调研,搜集第一手资料。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基础,组织教学内容编写,编写定稿后请企业专家审定,最后确定课程标准。对于培训教材,专业教师要与企业相关人员共同研究教材内容,由企业专家执笔写作,这样才能反映企业生产的最新技术,避免闭门造车。学校要充分依托企业优势,运用现代化手段,把企业的工艺流程和生产实景拍摄成录像,丰富教学资源,避免现行教材的文字形式,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场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的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4建设校企合作下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尤其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一是专业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参加省培、国培项目学习,落实教师培训结束后必须在全校教师大会上作专题讲座的制度。按照专业与岗位对口原则,要求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锻炼和访问工程师项目,教师带着项目下企业,全面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二是兼职教师管理工程,每年从知名企业聘请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任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业务档案,实施动态管理。同时通过聘请、引进、培训、交流、竞赛等多种形式,引进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改善师资结构。三是年轻教师的培养工程,新引进的教师最好是研究生或以上学历、有企业工作经历人员,建立新进教师导师制,由资深教师结对,一对一指导。新进教师在1年内取得教师资格证,2年内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和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健全“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2.5建设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实验实训室和教学实习基地实验室训条件如果不能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实训环节难以得到落实,教学质量无法达到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是空话,建设符合人才培养的专业实验实训室和教学实习基地是十分重要。

2.5.1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校内基础实训室,针对相应课程开展的实验实训,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基本职业技能。我校专业的实训中心有二个功能区域,①食品工艺综合实训室,基本解决食品工艺方面的实践教学需要;②食品质量检测实训室,目前能完成常量物质和微生物的检测,还不能进行微量物质的检测,新的实训室正在建设中。同时建设校内厂的实训基地,由企业提供实训设备,模拟企业化工作过程,目前已建成舟山金园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检测中心。

2.5.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区域经济中发展良好的水产品企业建立长久的校企合作基地,如浙江兴业集团有限公司、舟山晶和食品有限公司、舟山金园水产食品有限公司、舟山正龙食品有限公司、舟山骏威水产有限公司等,拥有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且运行与管理规范,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提供条件,学生每年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毕业实习与就业达50%以上。

2.5.3试行“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形式按照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和项目化课程体系的特点,每年根据企业的生产情况安排“工学交替”教学模块,如《海洋食品加工技术》课程就采用工学结合方法,组织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训,一是现场参观当前的水产品加工技术和加工工艺,二是聘请企业专家对学生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参加生产一线操作,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整个工作流程,熟悉企业工作环境,大大提高了教学和实训、实操的针对性,所学知识与现代化生产紧密结合。加强学校专业老师、企业现场指导老师紧密联系的顶岗实习模式,把学生顶岗实习的实践成绩评定交于企业现场指导老师完成,实习报告、行业调研交给学校指导老师完成,这两个成绩作为学生顶岗实习的成绩。

2.6融入区域产业,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学校拥有具有科研能力的教师和较为先进的实验设备,企业需要有人来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搞好校企合作是一个双赢局面。一是教师借助企业平台把科研成果、发明专利转化为生产力,企业得到了推动生产发展的助力;二是教师可以根据市场发展的科技需要来调整自己的科研方向,使之更符合区域经济和市场发展的需要,使科技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企业和学校可以借助各自的实践实训条件,共同开发培训项目,包括企业新员工培训、企业员工转岗培训、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等,这样企业依靠学校的优势,提高员工职业素养,帮助企业培养科技创新能手,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而学校依托企业力量,培养了能参与市场竞争的可用人才,这样既帮助企业发展又提升自己的社会服务能力。

3结束语

在我国经济转型的新常态下,高职教育的发展要以区域经济为依托,融入到市场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专业建设要不断创新,增强自身发展与市场发展的良性互动,主动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才能使高职教育在整体上的健康发展,才能使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玲,陈思东,李卫.地方医药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有效对接的改革[J].药学教育,2007(03):1-3.

[2]凌伯勋.对接地方产业发展的高职药学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9):23-26.

[3]楼燕飞.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03):98-99.

[4]张丽英.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依托区域经济发展的实施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6):60-63。

[5]李习平.市场需求导向下高职药学专业建设浅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4(22):27-28。

[6]陈兵红,陈茂铨,王东明,应俊辉,张鑫燕.依托实训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J].中国林业教育,2015(03):20-22.

[7]李茂松.浙江省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09):30-32.

食品专业实训总结篇2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践行科学监管理念,突出人才优先、以用为本,以食品药品监管需求为依据,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基层监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强化教育培训基础、完善教育培训体系为载体,以人才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为手段,壮大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营造良好人才成长环境,为切实履行食品药品监管职责,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与广泛的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强化责任,服务监管。坚持把保证食品药品安全作为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坚定不移地维护公众健康权益的责任感,优先推进监管人才发展。围绕食品药品监管的发展目标确定人才队伍建设任务,根据食品药品监管发展的需要制定人才政策措施,用食品药品监管的成果检验人才工作成效。促进食品药品监管人才队伍向高素质、专业化方向转变。

高端引领,夯实基层。大力培养善于创新和实践科学监管理念的领导人才、熟悉国际监管事务的国际化人才、高水平的技术监督骨干人才,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层行政监管和技术监督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基层人才队伍素质,促进全国食品药品安全保障能力的区域协调发展。

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推进食品药品监管各类人才的全面协调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坚持改革创新,重点解决制约监管人才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构建有利于促进监管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人才体制机制,为人才工作提供根本保障。

分类建设,分步实施。在人才发展战略总体框架下,根据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工作实际和人才队伍现状,分类确定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分步实施各项工作任务,逐步形成数量充实、结构优化、素质优良、高端引领的特色人才发展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培养造就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的食品药品监管人才队伍,不断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为加快食品药品监管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监管人才总量稳步增长。到2015年,监管人才总量达到0.11人/千人口配备标准,到2020年,监管人才总量达到0.13人/千人口配备标准,人才规模基本满足监管工作需求。

监管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5年,大学本科以上人才比例不低于75%,到2020年达到95%以上;到2015年,硕士研究生以上人才比例超过15%,到2020年达到20%以上;到2015年,食品药品监管紧密相关专业人才比例超过75%;到2020年,技术监督人才占监管人才总量的比例大幅提升,专业人才的分布和层次趋于合理。

监管人才素质和能力进一步提升。到2015年,各类监管人才年度专业培训比例实现100%,具有法律教育培训背景的行政监管人才比例逐年增加;到2020年,实现对监管人才职业生涯全过程的教育培训,具有法律教育培训背景的行政监管人才比例达到100%,监管能力满足科学监管需要,专业技术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监管人才发展政策环境显著改善。到2020年,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更加科学完善,人才发展的法制和政策环境明显改善,人才使用效能显著提高。

二、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一)加强高层次技术监督人才队伍建设

建设目标:培养造就一批国内权威、在国际监管事务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层次技术监督人才。到2020年,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技术监督人才1000人。

主要举措:拓宽渠道,加大投入,建立高层次技术监督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分类制定和实施培养、引进计划。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流动站、重大课题和工程、部级重点实验室和联合实验室等,有计划地培养检验检测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建立科研基金,扶持中青年研究人才,培养一批研究型检验检测人才。重点依托国际机构和国际组织,实施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推进计划,着力培养和引进了解食品药品研发趋势和发展前沿、适应食品和医药行业发展水平,具有深度参与国际监管事务能力的技术审评、监督检查和监测评价的高层次技术监督人才。

(二)加强急需紧缺技术监督专门人才队伍建设

建设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和引进一批监管急需紧缺技术监督专门人才。到2020年,培养各领域技术监督骨干人才1万人,检验检测人才总量增加至3.9万人。

主要举措:制订技术监督人才队伍建设指导意见。培养和引进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开展审评员专业培训,重点扩充药品、医疗器械审评队伍规模,建成专业结构合理的部级和省级审评队伍。建立药品、医疗器械部级专职检查员队伍,逐步推进省级药品、医疗器械检查员队伍专职化发展。加快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检验检测和监督检查人才队伍建设,扩大培训规模。重点扩充部级监测评价队伍,合理配置省级监测评价专职人才,定向培养业务骨干。重点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技能型检验检测人才,科学配置人才比例。

(三)加强基层监管人才队伍建设

建设目标:以提升行政监管和技术监督能力为重点,建设一支适应监管工作需要的基层人才队伍。到2020年,基层监管人员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0万人。

主要举措:制订以地区人口、监管对象和监管面积数量等为依据的基层监管机构人才配置指导意见,合理扩大基层监管人才队伍规模,促进乡镇和农村监管力量配置。制定基层监管各类人才准入标准。配齐配强食品、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监管人才。全面实施岗位专业化培训。加强基层稽查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和管理力度。加大基层检验检测人才培训力度,强化快检技术培训。建立检验检测人才持证上岗制度。推进基层监测评价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程度。大力开展基层监管人才继续教育,鼓励参加在职学历教育,提升基层监管人员学历层次,提高食品药品监管所需专业人才比例。

(四)加强各类监管人才队伍建设

建设目标: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培养适应科学监管需要的人才队伍,优化监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统筹推进各类监管人才协调发展。

主要举措:夯实各类监管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建立健全以提高素质与能力为核心的监管领域多专业、分级分类教育培训体系,设置和优化各类监管人才所需相关学科和专业,开展大规模教育培训。实施监管系统一把手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行政监管人才职业化培训工程。大力加强政策研究人才队伍、信息化人才队伍、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和新闻宣传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可靠、业务过硬,集行政管理能力、业务管理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为一身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全面加强外聘专家管理。

三、制度和机制

(一)建立和完善监管人才准入制度

定期开展人才需求预测,优先选拔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研究制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监管人才素质能力模型和岗位职责规范,确立各类监管岗位的任职条件;健全公开招聘、考试考察、推荐测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人才选拔机制,探索监管人才委任、聘任、选任等任用方式,完善竞聘上岗和合同管理等制度,全面规范监管人才职业准入。

(二)建立和完善监管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根据监管专业化特点,逐步建立食品药品监管相关学科体系;打造监管岗位规范化教育培训体系,逐步建立新任培训、日常培训和深造培训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覆盖监管人才职业生涯全过程;加强培训基地、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考核评估、组织实施的规范化管理。

(三)建立和完善监管人才交流机制

坚持多岗位任职,在转岗和轮岗中锻炼人才,实行关键岗位人员定期交流制度,推动行政监管机构和技术监督机构间的人才交流;鼓励优秀监管人才向基层和边远地区流动,选派国家局和省级局监管人员到基层,特别是到西部地区或贫困地区挂职锻炼;建立有利于提升基层监管能力的人才与技术合作交流机制,加大西部地区人才培养,选派西部地区监管人员到东、中部地区监管部门进行岗位实践;选派技术监督人员在教育、科研、生产等机构进修。

(四)建立和完善人才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人才职业水平评价办法,建立人才多元化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促进人才脱颖而出。健全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稳定人才队伍。加强监管人才培训考核,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学分和教育培训档案等管理制度,建立培训考核与人才管理的联动机制,健全优秀人才评选表彰奖励制度,加大人才表彰力度,激发人才队伍创新活力。

(五)创新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监管人才队伍管理模式

按照药品、医疗器械全过程质量管理的要求,建立监督检查队伍专业化、专职化制度,完善技术审评队伍专业化、专职化制度,创新审评职务体系管理模式;创建学校教育、专门培训、工作实践相衔接,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结合的高层次、国际化审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检验检测人才职业通道和合理流动机制,以及人才重点培养和国际引进机制。探索建立技术监督首席专家制度。

四、重大人才工程

(一)高层次国际化监管人才推进工程

积极推进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分类制订食品药品技术监督各专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充分发挥部级监管机构的引领示范作用,每年至少引进1-3名科技领军人才,到2020年不少于20人;每年至少选派10名中青年业务骨干赴国外深造,到2020年不少于100人;每年至少举办一期20人规模的国内外食品药品技术监督高级研修班;每年至少重点培训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技术审评、监督检查、监测评价相关领域高层次专业人才100名。

(二)监管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改善民生的需要,围绕监管理念、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实务,开展大规模知识更新培训,不断提升监管人才队伍履职能力。各级监管部门充分利用中央补助地方监管能力建设项目经费和各级财政经费,到2020年,平均每年培训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人才不少于2万人,培训药品监管人才不少于1.5万人,培训医疗器械监管人才不少于1万人。其中,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不少于1.1万。定期开展省级监管机构领导班子成员、地县两级行政监管机构和省地两级技术监督机构主要负责人部级轮训。

(三)行政监管人员任职职业化培训工程

开展针对新进监管队伍或新任监管岗位、且不曾有行政监管工作经历的人员进行专门的新任培训。设置标准化培训课程,每年实施部级示范培训,重点培训相关人员100名。并分级组织实施,完成全部应训人员的岗前培训,做到不培训不上岗。

(四)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科学核定人才队伍配备标准,及时划转和配备监管执法队伍,逐步建立一支总量不低于0.06人/千人口配备标准的专业化监管队伍。建立监管人才素质能力模型,严格准入标准,配齐配强监管队伍。分级分类实施全员轮训,强化专业知识、监管实务、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培训。建立食品监管工作的社会协管员和社会监督员队伍,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力量布局,确保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检验检测人才队伍建设,到2020年,努力建设一支规模达到1万人的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检验检测队伍。

(五)监管人才教育培训基础工程

建立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高级研修学院为龙头、以区域性教育培训基地为支撑的监管人才培训教学体系;配备并逐步完善适应监管各类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科研和演练设施;建立并逐步完善监管学科、课程和教材体系,大力培养和建设专兼结合的培训师资队伍;建立覆盖全系统的远程教育培训网络平台。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规划实施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制定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和重大工程实施办法。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订具体的队伍建设方案。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持不懈地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二)落实重点任务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和单位要以规划的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为重点,结合工作实际,分解目标任务,明确分工和时间进度,组织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强化责任,细化步骤,协作配合,确保规划的各项任务全面落实。

(三)加强人才工作管理

加强人才研究队伍和机构建设,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考核机制,加强督促检查。持续开展监管人才发展战略研究。推进监管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完善人才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健全监管人才统计和定期制度。加大人才工作战略思想和政策宣传,营造有利于规划实施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四)强化人才发展投入保障

促进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食品药品监管人才发展投入机制,优先保证对监管人才发展的经费投入和财政支持。拓宽教育培训经费渠道,积极争取国际组织、政府间的人才培养项目,形成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设立人才建设专项经费,培养监管杰出人才。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和评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食品专业实训总结篇3

一、培训目标

进一步提升我市食品安全监管人员执法能力和水平,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保障全市人民饮食安全。

二、培训任务和内容

(一)培训任务

市本级及各县(市)、区。市本级48人次,各县(市)、区19人次,培训时间为每人5天。

(二)培训内容

主要包括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食源性疾患和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处置、餐饮食品安全行政执法文书制作、食品安全法自由裁量标准解析、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和重大活动保障、保健食品监管工作重点等内容。

三、培训项目组织实施

(一)组织形式

市卫生局负责是定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对培训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与考核评估,培训结束后,向省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处与卫生监督处提交培训项目执行情况报告,市卫生监督所具体实施培训工作。

(二)培训方式

以脱产集中培训方式进行理论授课,结合实际工作进行专题培训。培训教材:《卫生监督员培训系列教材》和《卫生监督员手册》。

(三)资金安排

本次培训项目实施利用中央财政食品安全能力建设人员专项资金。根据省卫生厅、财政厅《关于印发省2012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卫生监督业务培训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卫监督秘〔2012〕784号)。

四、培训执行时间

2012年3月底前完成。

五、培训工作要求

(一)培训师资要求,师资必须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有丰富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经验及教学能力,参加过国家或省级组织的专业培训人员。

(二)考试:学员培训后进行教学理论考试,考试采用闭卷方式进行。

食品专业实训总结篇4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 300350)

摘要:食品加工产业是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应从食品加工产业对全世界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出发,探讨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需求及其意义,阐明了建设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必要性。

关键词 :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食品加工产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143-03

食品加工产业是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食品加工产业是现代科技研究和开发的重点,得到各国重点支持

民以食为天,食品加工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有着密切的关联。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提高的追求,现代食品已朝着营养、绿色、方便、功能食品的方向发展,未来还会研发多种功能食品,集合植物学、食品工程学、营养学、生理生化学、遗传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采用高新技术,从天然动植物资源中寻找和提取各种特殊功能因子,或者采用生物技术进行微生物的转化生产。多种学科集合研发新型食品产品,必将使食品加工产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世界上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食品加工行业的发展,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实现了农产品保鲜产业化、食品加工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原料基地的固定化建设、农业生产各环节的管理以及食品加工市场体系的完善,进而促进了食品加工工业的蓬勃发展。以美国为例,以农产品加工为基础的食品加工业已成为该国各制造业中规模最大的行业。现在,更是把食品工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各国都意识到食品工业承担着为世界人口提供安全、放心、营养、健康食品的任务,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因此在食品加工业的技术投入及设备研究开发等方面都进行了很大的投入。未来各国食品加工的发展趋势是将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的每个环节,提高精细加工能力,最终朝着安全、绿色、休闲方向发展,并且重视加工设备的研发,向新型、节能、高效、环保方向发展。

(二)食品加工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我国食品产业科技发展“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指出:“食品产业是与营养科学、食品科学、现代医学及生物、信息、工程、新材料和先进制造等新技术密切关联,与国民营养健康息息相关的民生产业和基础产业。新世纪以来,我国食品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2010年总产值突破6万亿元,其增加值占国民经济GDP的4.6%。预计未来5~10年食品产业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成为拉动内需、增加就业、保障民生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专业技术人才能够推动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因此,食品加工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在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食品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很多新兴食品专业岗位(群)不断产生,这对企业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队伍和从业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传统食品加工从业人员已难以胜任。目前,食品加工企业十分缺乏能掌握和运用新技术的人才,尤其缺乏从事食品加工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需求

(一)国家食品加工行业企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企业技术革新和员工培训等缺乏标准、缺乏资源,急需教学资源库

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对食品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人才的培养急需教学资源库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需要大批的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我国的食品工业还是以农副食品原料的初加工为主,农副产品原料的加工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效、就业增加和农民增收。食品工业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城市转型的战略性产业,许多地区将食品工业建成精良产业,带动了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这些都需要大批的食品加工专业技术人才,大批人才急需建立教学资源库加以培养。其次,天津市发展地方经济需要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我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继续突出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条主线。通过创新,大力推动食品工业大项目、好项目的实施,全面搞好食品安全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不断提升全行业整体发展水平。目前,天津市共有食品及相关产品获证生产企业1 612家。2013年,市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总产值达到1 907.33亿元,同比增长了43.9%,实现利税201.28亿元,产值同比增长43.9%。我市非常重视食品安全工程,2014年,天津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了《2014年天津市食品安全监管计划》,将不断开展食品安全风险排查和专项整顿工作,大力开展放心食品系列民心工程建设。天津市食品工业经济的发展、食品项目的开发以及食品安全的监管都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因此培养紧缺的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迫在眉睫。

食品行业的发展依靠大量食品专业技术人才推动 首先,食品行业快速发展依靠食品技术专业人才推动。近十年来,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快速发展。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战略研究指出:“食品工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逐步提高,出现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知名企业或企业集团。全国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的数目逐渐增多。同比之前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工业总年产值也比之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工业的快速发展也会带来许多就业的机会,因此食品工业就业人员的数目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行业发展如此之快,急需从事食品加工和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些人员除了需要掌握相应的现代食品贮藏、加工、管理、营销等相关理论知识外,更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其次,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急需食品专业技术人才。农产品加工在食品加工行业中占据一定的比例,我国农业总产值与食品工业产值相差悬殊。因此,食品加工工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指出:“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基础薄弱,企业创新发展的后劲不足,企业技术人才缺乏,在全国食品加工企业职工中,大中专毕业生只占1.5%左右。”由此可见,国家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急需大批具有一定知识技术水平的食品专业技术人才,而这些技术人才的培养更急需教学资源库系统。

食品加工企业技术革新、员工培训等缺乏标准和资源,急需教学资源库 新形势下,食品加工企业在很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行业装备水平和关键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经过技术和设备引进,食品大中型企业装备水平基本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并且研制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加工关键装备,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与食品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和研发投入配套的是食品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机构建设。依托于食品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研究项目,食品企业领军人才数量不断增加,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高校基础型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联合初步形成。为了培养适应新形势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必须加强现代企业培训体系的建设。由于培训资源不完善、不系统、不规范,暴露出企业培训体系的较多问题。

总之,食品加工行业的技术进步和高技能人才缺乏,食品企业的技术创新、员工培训等都要求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职教育食品加工专业教学资源库,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就是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全国食品加工技术专业院校资源资料严重不足、缺乏高职特色,急需教学资源库

由于各院校所处区域不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办学历史不同,职业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服务面向有很大差异。目前,教学资源与资料严重不足的主要表现是:已有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其中信息化、数字化程度较低,在对当前专业课程进行全面改革的过程中,现有教学资源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尤其是实验、实训类的文本、视频、动画资源不足已经严重影响了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已有教学资源建设没有遵循统一的标准,使得建设成果无法实现大范围的共享;缺乏系统性、标杆性的教学资源建设成果;缺乏教学资源共享和应用推广平台。另外,缺乏能够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资源,因为职业教育是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的,需要将实训过程中所涉及的技能训练、理论知识、素质锻炼贯穿始终。而目前建设的教学资源库主要以文本、视频、课件、素材等传统资源为主,有利于技能训练的虚拟多媒体、模拟仿真和实景展现操作演示的资源等比较匮乏。

所以,急需建立全国统一的、具有示范性的、能够共享应用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共享型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可以大力推动全国各院校相关专业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带动高职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整体提升我国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教学资源库是示范性院校数字化展示和推广优质教学成果的资源平台,也是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自主型学习,形成开放、高效的新型教学模式的网络学习平台。因此,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必将带动全国高职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第一,能够提高职业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重点突出实训、实践能力。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使用对教师非常有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库的资源进行备课、授课。同时,教师通过学习资源库中的材料,能够有效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师根据食品加工资源库的资源,能够指导学生掌握食品加工工艺、食品机械与设备的操作以及维修、对食品生产中常见单元操作进行分析和控制的能力;掌握控制食品检验理化指标、出具检验报告、整理分析检验结果的能力;掌握原辅料、半成品及成品的质量控制和管理能力、配方及配料管理能力、进行产品研发与产品改良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胜任食品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工作;教师可促进自身专业课示范教学能力的提高。

第二,能够帮助在岗员工提高并更新技能。教学资源库建设应以企业技术应用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共同设计和开发。由于汇集了国内食品加工行业企业知名专家、代表性院校和高水平教师团队,专业资源库将建设成为集开放性、先进性、实用性、通用性等特点于一身的共享平台。企业利用教学资源库中内容新颖、贴近实际、生动开放的教学资源,可对企业员工进行专项技能培训、新技术培训、岗前与岗后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便于企业了解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学生实习与就业信息,制定人力资源计划,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有机结合。

第三,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可利用职业资格鉴定与认证培训等资源对学生进行初、中、高不同等级的相关技能培训;可方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能力要求,所对应行业、产业的职业岗位,相关课程的性质与设计思路等,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

第四,可为社会人员再就业提供学习、考核及技术能力评价平台。社会人员尤其是农民工是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可为社会人员搭建再就业平台,让社会人员尽快致富。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社会人员岗位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社会人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职业院校可根据我国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设置培训课程,通过资源库中的培训素材,使社会人员经过培训后各方面的技能都能得到行业单位的认可。

教学资源库中的素材丰富且新颖,既可增加教学的容量,充实、拓宽教学内容,又可提供比较完整的教学解决方案,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学习者的需要,方便他们进行自主学习。依托先进开放的网络平台,教学资源库可为广大用户提供跨院校、跨企业、跨地区的学习,可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实现良好的互动和无界化便利服务,从而提升食品加工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产业司课题组.我国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4):3-23.

[2]黄卫萍,杨昌鹏,农志荣.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岗位需求分析[J].法制与经济,2008(9):128-129.

食品专业实训总结篇5

关键词: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食品加工产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143-03

食品加工产业是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食品加工产业是现代科技研究和开发的重点,得到各国重点支持

民以食为天,食品加工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有着密切的关联。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提高的追求,现代食品已朝着营养、绿色、方便、功能食品的方向发展,未来还会研发多种功能食品,集合植物学、食品工程学、营养学、生理生化学、遗传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采用高新技术,从天然动植物资源中寻找和提取各种特殊功能因子,或者采用生物技术进行微生物的转化生产。多种学科集合研发新型食品产品,必将使食品加工产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世界上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食品加工行业的发展,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实现了农产品保鲜产业化、食品加工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原料基地的固定化建设、农业生产各环节的管理以及食品加工市场体系的完善,进而促进了食品加工工业的蓬勃发展。以美国为例,以农产品加工为基础的食品加工业已成为该国各制造业中规模最大的行业。现在,更是把食品工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各国都意识到食品工业承担着为世界人口提供安全、放心、营养、健康食品的任务,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因此在食品加工业的技术投入及设备研究开发等方面都进行了很大的投入。未来各国食品加工的发展趋势是将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的每个环节,提高精细加工能力,最终朝着安全、绿色、休闲方向发展,并且重视加工设备的研发,向新型、节能、高效、环保方向发展。

(二)食品加工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我国食品产业科技发展“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指出:“食品产业是与营养科学、食品科学、现代医学及生物、信息、工程、新材料和先进制造等新技术密切关联,与国民营养健康息息相关的民生产业和基础产业。新世纪以来,我国食品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2010年总产值突破6万亿元,其增加值占国民经济GDP的4.6%。预计未来5~10年食品产业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成为拉动内需、增加就业、保障民生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专业技术人才能够推动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因此,食品加工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在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食品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很多新兴食品专业岗位(群)不断产生,这对企业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队伍和从业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传统食品加工从业人员已难以胜任。目前,食品加工企业十分缺乏能掌握和运用新技术的人才,尤其缺乏从事食品加工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需求

(一)国家食品加工行业企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企业技术革新和员工培训等缺乏标准、缺乏资源,急需教学资源库

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对食品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人才的培养急需教学资源库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需要大批的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我国的食品工业还是以农副食品原料的初加工为主,农副产品原料的加工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效、就业增加和农民增收。食品工业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城市转型的战略性产业,许多地区将食品工业建成精良产业,带动了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这些都需要大批的食品加工专业技术人才,大批人才急需建立教学资源库加以培养。其次,天津市发展地方经济需要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我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继续突出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条主线。通过创新,大力推动食品工业大项目、好项目的实施,全面搞好食品安全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不断提升全行业整体发展水平。目前,天津市共有食品及相关产品获证生产企业1 612家。2013年,市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总产值达到1 907.33亿元,同比增长了43.9%,实现利税201.28亿元,产值同比增长43.9%。我市非常重视食品安全工程,2014年,天津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了《2014年天津市食品安全监管计划》,将不断开展食品安全风险排查和专项整顿工作,大力开展放心食品系列民心工程建设。天津市食品工业经济的发展、食品项目的开发以及食品安全的监管都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因此培养紧缺的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迫在眉睫。

食品行业的发展依靠大量食品专业技术人才推动 首先,食品行业快速发展依靠食品技术专业人才推动。近十年来,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快速发展。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战略研究指出:“食品工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逐步提高,出现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知名企业或企业集团。全国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的数目逐渐增多。同比之前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工业总年产值也比之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工业的快速发展也会带来许多就业的机会,因此食品工业就业人员的数目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行业发展如此之快,急需从事食品加工和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些人员除了需要掌握相应的现代食品贮藏、加工、管理、营销等相关理论知识外,更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其次,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急需食品专业技术人才。农产品加工在食品加工行业中占据一定的比例,我国农业总产值与食品工业产值相差悬殊。因此,食品加工工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指出:“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基础薄弱,企业创新发展的后劲不足,企业技术人才缺乏,在全国食品加工企业职工中,大中专毕业生只占1.5%左右。”由此可见,国家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急需大批具有一定知识技术水平的食品专业技术人才,而这些技术人才的培养更急需教学资源库系统。

食品加工企业技术革新、员工培训等缺乏标准和资源,急需教学资源库 新形势下,食品加工企业在很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行业装备水平和关键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经过技术和设备引进,食品大中型企业装备水平基本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并且研制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加工关键装备,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与食品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和研发投入配套的是食品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机构建设。依托于食品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研究项目,食品企业领军人才数量不断增加,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高校基础型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联合初步形成。为了培养适应新形势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必须加强现代企业培训体系的建设。由于培训资源不完善、不系统、不规范,暴露出企业培训体系的较多问题。

总之,食品加工行业的技术进步和高技能人才缺乏,食品企业的技术创新、员工培训等都要求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职教育食品加工专业教学资源库,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就是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全国食品加工技术专业院校资源资料严重不足、缺乏高职特色,急需教学资源库

由于各院校所处区域不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办学历史不同,职业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服务面向有很大差异。目前,教学资源与资料严重不足的主要表现是:已有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其中信息化、数字化程度较低,在对当前专业课程进行全面改革的过程中,现有教学资源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尤其是实验、实训类的文本、视频、动画资源不足已经严重影响了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已有教学资源建设没有遵循统一的标准,使得建设成果无法实现大范围的共享;缺乏系统性、标杆性的教学资源建设成果;缺乏教学资源共享和应用推广平台。另外,缺乏能够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资源,因为职业教育是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的,需要将实训过程中所涉及的技能训练、理论知识、素质锻炼贯穿始终。而目前建设的教学资源库主要以文本、视频、课件、素材等传统资源为主,有利于技能训练的虚拟多媒体、模拟仿真和实景展现操作演示的资源等比较匮乏。

所以,急需建立全国统一的、具有示范性的、能够共享应用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共享型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可以大力推动全国各院校相关专业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带动高职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整体提升我国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教学资源库是示范性院校数字化展示和推广优质教学成果的资源平台,也是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自主型学习,形成开放、高效的新型教学模式的网络学习平台。因此,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必将带动全国高职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第一,能够提高职业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重点突出实训、实践能力。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使用对教师非常有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库的资源进行备课、授课。同时,教师通过学习资源库中的材料,能够有效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师根据食品加工资源库的资源,能够指导学生掌握食品加工工艺、食品机械与设备的操作以及维修、对食品生产中常见单元操作进行分析和控制的能力;掌握控制食品检验理化指标、出具检验报告、整理分析检验结果的能力;掌握原辅料、半成品及成品的质量控制和管理能力、配方及配料管理能力、进行产品研发与产品改良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胜任食品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工作;教师可促进自身专业课示范教学能力的提高。

第二,能够帮助在岗员工提高并更新技能。教学资源库建设应以企业技术应用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共同设计和开发。由于汇集了国内食品加工行业企业知名专家、代表性院校和高水平教师团队,专业资源库将建设成为集开放性、先进性、实用性、通用性等特点于一身的共享平台。企业利用教学资源库中内容新颖、贴近实际、生动开放的教学资源,可对企业员工进行专项技能培训、新技术培训、岗前与岗后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便于企业了解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学生实习与就业信息,制定人力资源计划,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有机结合。

第三,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可利用职业资格鉴定与认证培训等资源对学生进行初、中、高不同等级的相关技能培训;可方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能力要求,所对应行业、产业的职业岗位,相关课程的性质与设计思路等,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

第四,可为社会人员再就业提供学习、考核及技术能力评价平台。社会人员尤其是农民工是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可为社会人员搭建再就业平台,让社会人员尽快致富。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社会人员岗位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社会人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职业院校可根据我国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设置培训课程,通过资源库中的培训素材,使社会人员经过培训后各方面的技能都能得到行业单位的认可。

教学资源库中的素材丰富且新颖,既可增加教学的容量,充实、拓宽教学内容,又可提供比较完整的教学解决方案,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学习者的需要,方便他们进行自主学习。依托先进开放的网络平台,教学资源库可为广大用户提供跨院校、跨企业、跨地区的学习,可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实现良好的互动和无界化便利服务,从而提升食品加工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产业司课题组.我国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4):3-23.

食品专业实训总结篇6

[关键词]高职 特色专业 课程一体化

[作者简介]李影球(1971- ),女,广西贵港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食品分析、食品营养与职业教育。(广西 南宁 53000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8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四批立项项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08B107)和2011年度广西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食品营养与检测”(项目编号:GXTSZY05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104-02

“特色决定生存”已成为共识。但目前很多院校在办学时仍未能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未能突出从事食品专业基本实践技能的培养,未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建设原则

1.体现区域特色。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建设要体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以广西区域为例,广西重点发展粮油食品产业,辐射东南亚,因此要着力提高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样本课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对区域急需的专业人才培养为依托,结合充分的市场调研与论证,设计工学结合的具有广西区域特色的课程体系,把区域特色建设与课程特色建设结合起来。

2.体现专业特色。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特色课程体系,将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与“双证制”有效衔接。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建设成为粮油特色鲜明的特色专业,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在全面总结和归纳核心课程、主干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将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的建设方法扩展到专业所有课程,开发化学基础、分析化学等专业样本基础课程,最终使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全面实现。

3.体现教学特色。大幅度提高专业课程与实训教学水平,根据区域与学校人才培养重点,突出专业教学特色,体现教师教学独特风格。体现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及课程教学以实践为主的特色;促进所有课程教学水平共同进步;实施“实验―实训―实习”的三段式实训体系;以专业实训、基础实验和岗位实习为基础,形成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持续创新的教学模式。

4.体现师资特色。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使专业带头人、核心课程负责人的教学能力(理论与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科研能力等)得到迅速提升,能胜任校内外实训实习教学的任务。培养一批专兼结合,在同领域具有引领作用和突出专业影响力的食品营养与检测学科带头人及核心课程负责人。

二、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步骤

1.以市场调研为基础,确定专业及人才培养规格。从广度和深度上动态地对食品行业进行市场调研,以就业为导向,由企业管理者、岗位从业者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分析行业特点和岗位(群)的人才定位,进行专业课程开发。为准确定位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及人才培养规格,课题组对广西区域进行了周密的市场调研后发现:中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迫使社会需要增加大量的食品检控人才;食品工业是广西优先重点发展的“14+4”千亿元产业集群第一个突破千亿元的产业,其水产加工业、油脂加工、方便休闲食品加工发展迅猛;传统粮食院校改制撤并、粮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的退休转行,造成广西现有粮食储检专业人员青黄不接;国民日益严重的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现代文明病比率大幅上升使社会对营养师的需求也日趋热烈。针对上述市场调查结果,由企业管理者、岗位从业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分析,尊重学院是广西唯一直接为粮食行业提供粮油储检专门技能人才的历史,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定位为食品检控岗位、粮油保管岗位和营养指导岗位,针对这些岗位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以核心课程建设为突破,建设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以岗位要求重新设计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出发,参考最新食品检验国家标准,与食品检验工、粮油保管员、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全面接轨,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重点突出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特别突出粮油检验及粮食保藏的特色;以“食品分析与检验”“粮油保藏”两门核心课程建设为突破重点,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这两门核心课程,重构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多岗位弹性就业,课程体系彰显粮油特色。重构后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包括6个模块:职业素质课程模块、职业基础课程模块、食品检控技术课程模块、粮油保藏技术课程模块、营养指导技术课程模块和校外职业实践课程模块。在主要课程模块还设置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项目;每一个模块包括相应的课程,在此基础上,融合进不同种类的跨学科课程。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建构的课程体系,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充分考虑了专业特色、学生认知和职业发展的规律。以粮油保藏技术课程模块为例,此模块包括“粮油保藏”课程,融合了“粮油储藏、粮仓机械与设备、粮油品质分析、储粮害虫与防治”等跨学科课程;同时设置了粮油保管员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在不设置课程边界的前提下,融合跨学科课程,使专业与课程融为一体;每个模块设置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使课程更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提高了课程的重要性和实效性。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校本教材。以适合学生学习的引导文和工作任务单,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案、电子课件、教学进程表等相关配套文件,并开发试题库。设置课程网站,将以上学习资料放在课程网站上;设置网上实验室;设置标准操作示范录像、纠错操作示范录像等模块,给学生提供24小时开放的实验室;开通网站交流讨论平台,帮助学生解决课程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打破了课程体系的时间和空间的阻隔,使课程焕发出勃勃生机。

3.以骨干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提升理论与实训教学水平。“食品分析与检验”“粮油保藏”等核心课程教学都需要有较强的师资队伍。为此,首先要进行专业带头人培养。派送专业带头人带项目到国内著名大学、法定检测中心和合作企业进行学习与挂职锻炼,提高其技术开发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教研教改能力,使其能敏锐地把握专业改革方向、制定改革措施。有意识地把食品分析与检验、粮油保藏课程负责人放到相应企业挂职锻炼,或开展技术攻关,使其具有扎实的实践技能及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增强课程教学能力及科研、技术服务能力。通过“传帮带”的师资培养方法,对“食品安全检验”等5门主干课程负责人进行指导,帮助他们进行主干课程的建设。如将食品营养配餐实训室、食品加工实训室改造为食品加工厂,创建“校中厂”;教师指导学生利用食品加工厂生产糕点、饮料,为校内师生提供食品;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食品加工技术实训、食品营销实训的同时又给学生一定的经济补贴。通过这些方法还能提高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使师资队伍与实训室建设处于良性发展的循环中。此外,对兼职教师加强教学业务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校企互兼互聘师资,努力实现专任教师企业化、兼职教师专业化,同步提升专兼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以“导师带培”“新老教师结对”等方式进行新老教师、兼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鼓励青年教师以学历深造、业务培训、短期进修等方式提高业务能力;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工作学习,使青年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教学竞赛和技能竞赛、申报科技项目、参加社会服务,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形成合理完善的专兼教师队伍。

4.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形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如“粮油保藏”课程教学中,设置了情境教学:“粮情检查”项目,下分“检查温度”“检查湿度”“检查粮堆气体”“检查害虫”“检查粮油质量”五个环节;以学生宿舍环境为实践基础,要求学生按要求检测出各自宿舍一周的温度和湿度,绘制温度曲线和湿度曲线图;然后,将学生带到粮库,分别在教师和粮库技术员的带领下,按实际工作程序完成储存粮油库房的温度检查、粮堆气体检查、害虫检查、粮油质量检查。然后通过集体讨论,画出普通粮仓气温、仓温、粮温的检测点;每个小组分别用PPT展示一个小环节的工作过程及技能要求。每次展示完毕,师生再共同讨论问题所在,并提出问题解决办法;最后教师总结归纳。这种教学方式,师生同是教学方案的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学生成了教学的“主体”,教师更多是作为教学活动的“主持人”,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奉献精神、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均得到了有效提高,培养了学生主动适岗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也符合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当然,高职院校要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分四个阶段:职业基本素质训练、职业技能训练、顶岗实习和预就业。第一学期是职业基本素质训练,如化学基础训练;第二、三、四学期为职业技能训练,分别开设粮油保管员及食品检验工职业技能训练;第五学期为顶岗实习;第六学期为预就业,顶岗实习和预就业均在专业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这种实践教学安排完成了从职业基本能力到职业综合能力、从一般工作员到主管的阶梯式培养。同时,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方式。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老师评价、社会评价综合考核,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成效。学生的平时成绩由自评、小组长评价、小组间评价、教师评价按相应权重相乘相加而来,占总成绩的60%;期末成绩则参考食品检验工、粮油保管员职业资格考试笔试内容,占总成绩的40%;如果学生通过了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考证,则直接以食品检验工的考核成绩作为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成绩,即由社会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考核体系能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符合工学结合课程评价体系的基本要求,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5.以实训基地建设为保障,形成覆盖所有课程的教学实训基地。引入生产性实践教学环境的同时,根据课程要求完善校内外实践基地。有选择地挑选与课程建设关系密切、条件优秀的检验机构及龙头企业作为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利用教师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为企业输送后备人才、直接为企业培训员工等方式,密切校企合作关系,使企业乐于接受专业学生实习就业,从而为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社会、树立专业思想、热爱专业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

总之,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建设需要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突出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粮油课程专业的特色;着眼于创新人才培养,使毕业生实现“零对接”就业,提高就业层次,提高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成效。

[参考文献]

[1]郑学玲,李利民.坚持粮油特色方向 建设好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0).

食品专业实训总结篇7

(广东省南方技师学院 广东 韶关 512023)

摘要:通过对食品检验工职业技能鉴定场所要求的鉴定标准项目进行分析,提出以现有化学实验室条件为基础建设食品分析实验室及食品微生物检验室的方案,旨在满足新设食品检验专业实验实训需要并符合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机构的设置条件。

关键词 :食品检验工;实验室建设;无菌室;职业技能鉴定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116-03

目前,我国的化工产业正以较快的速度向前发展,行业的发展水平高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平均水平,已逐步建立起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的化学工业体系。化工产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食品专业概况

食品行业是化工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生命工业,是一个最古老而又永恒不衰的常青产业。尽管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但食品工业仍然是世界制造业中的第一大产业。食品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已成为反映人民生活质量高低及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但近年来我国屡次发生食品安全事件,人民群众也更重视食品安全,这给了食品行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食品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对食品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需要能将食品专业的理论和技能应用于食品生产、食品检验与质量管理中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因此,近年来食品行业人才缺口较大,需求充分。所以,技工学校开设食品检验专业对紧跟就业发展趋势,拓宽就业思路有着重要意义。

专业建设背景

我院的化工类专业创建于1986年,是我院的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和建设,教学积淀深厚,是广东省技工院校中少数几所设有“化学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院校之一。近年来,为满足食品行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旺盛需求,我院进一步加大了对化工专业实习实训设备的投入,并以“化学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为依托,开办食品检测专业,利用现有的良好的教学设施与成熟的教学管理,为企业培养食品类高技能人才。

食品检测专业是我院新设立的专业,专业以“食品检验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来培养技能人才,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素质教育贯穿始终,突出职业技能的办学特色,构建了以一体化教学为支撑的课程体系。

食品检验工鉴定场所设置标准

为了促进职业技能鉴定所认定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统一设置标准,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所的管理,确保鉴定质量,根据原劳动部颁布的《职业技能鉴定规定》和相关职业(工种)标准,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对食品检验工(初、中、高级)鉴定场所有着明确规定。摘录如下:

(一)场地要求

理论鉴定场地 标准教室2间以上(每间不少于50平方米),考场内配置至少40套课桌椅,讲台、黑板等设施齐备,并有良好的照明和通风条件。

实操鉴定场地 有满足操作技能鉴定需要的场地,符合环境保护、劳保安全和消防等各项要求。技能实训场地须满足容纳人数40人、面积不少于250平方米的条件。

(二)设备要求

满足样品制备、常用玻璃器皿使用、无菌操作技术、食品检验检测项目设备要求(具体设备略)。

(三)鉴定项目

分为食品微生物检验及食品理化分析检验两大模块。

食品实验室改造方案

本专业现已建设完成有分析测试中心,下设七个功能实验室:基本操作实训室、天平室、721分光光度室、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室、原子吸收光谱室、气相色谱室、大型仪器仿真实验室。总建筑面积超过500平方米,基本满足样品制备、常用玻璃器皿使用及部分食品检测项目实验实训和技能鉴定需要。但食品微生物无菌操作及部分食品理化检测项目还不能进行,需对一间普通教室进行改造,建成食品分析实验室。

因此,根据我院现有教学场地及教学设备,充分发挥化工专业优势,并紧密结合食品检验工技能鉴定要求,克服新场地面积不足和资金紧缺的困难,制定了以下实验室建设方案。

(一)方案概况

此方案分为食品微生物无菌实验室及化工食品综合实验室两大功能实验室,总建筑面积150平方米。(1)提供食品(化工)理化分析检验操作台40个工位;进一步满足职业鉴定及实习需求,提高实习运作能力。(2)建立洁净工作区(含微生物培养室、微生物检测室及无菌室),为食品微生物检验提供场地。(3)购入各种食品分析检验设备,满足职业鉴定设备要求,使学生掌握先进的食品分析检验手段,并可在技术上对食堂的食品卫生安全进行监督。

(二)化工食品综合实验室

化工食品综合实验室建筑面积为120平方米,主要作为化工、食品分析检验实验实训及鉴定场所,并配备理化分析检验及基础微生物检验所需要的实验设备和器材。如图1所示。

显微镜柜 由于场所设置及场地大小限制,不能专门设计显微镜室,所以显微镜采用即取即用的方式。显微镜柜设计为全木结构,玻璃门,上下两层可容纳30台显微镜,符合实训教学需要及鉴定站的要求(16台)。

中央实验台 C-Frame结构,13mm厚千思板台面,带线槽插座,中央带铝玻试剂架。可提供实验操作工位40个,进一步满足实训教学并符合鉴定站的要求(40个)。

边台实验台 C-Frame结构,13mm厚千思板台面,带线槽插座。作为公用操作台,可放置公用试剂及轻便的公用仪器(如:电炉、托盘天平、水浴锅、均质器等)。

通风柜 全钢结构,环氧树脂防腐蚀柜面,带水龙头及水槽。改善实验环境,可防止实验中的污染物质向实验室内扩散。

药品柜 全木结构,上下两层。放置实验常用药品试剂。

大理石实验台 C-Frame结构,大理石台面。用于放置较重的仪器设备(如:干燥箱、马弗炉等)。

水槽(附拖把池) 大理石台面,PP塑料水槽,实验室专用三联水龙头。设计时因为给排水管道都位于教室墙边,原本教室中央没用配备给排水管道;考虑到美观及施工难度,所以水槽没有与中央实验台搭配而是统一安装在教室一面。

(三)洁净工作区(无菌室)

洁净工作区(无菌室)是微生物检测的重要场所与最基本的设施。它是微生物检测质量保证的重要物质基础。

食品工厂GMP通则为:(1)为了防止微生物之污染,装潢材料表面必须光滑。(2)污染、旋尘不易附着之材料。(3) 耐久性高、易消毒、易洗涤者。(4)天花板、壁面极力避免凹凸。(5)内装材料表面不能采用有吸湿性者。(6)万一被污染也容易洗涤者。

整个洁净工作区采用一体化设计,面积30平方米,高度2.4米,如图2所示。墙面隔断及吊顶均使用聚苯乙烯彩钢板,地面铺以PVC地板胶,墙角边缘用圆弧状铝合金材料包裹,以确保空间六面平整、光滑,不易藏污纳垢,便于清洗。安装恒温恒湿净化中央空调,并在各区安装高效过滤送风口,可防止外部带菌空气进入;并装有紫外线消毒灯,确保洁净工作区达到洁净标准且处于合适的工作温度及湿度。

缓冲间 缓冲间由三部分组成:(1)更衣室。配制更衣柜,为进入无菌室的工作人员提供灭菌服装、帽子、拖鞋、口罩等。(2)风淋间。是人员进入洁净工作区由风机通过风淋喷嘴喷出经过高效过滤的洁净强风吹除人或衣物表面吸附尘埃的一种局部净化设备。(3)缓冲室。是为不同洁净度级别洁净室之间所设。

培养室 配制生化培养箱及冰箱,为培养微生物提供合适的条件。是细菌、霉菌、微生物保存、育种实验的专用恒温设备。

微生物检测室(操作间) 操作间和缓冲间之间配备带紫外灭菌功能的样品传递窗,传递窗是洁净室内外之间输送动物及物品时,防止污染的通道式传递装置。设置传递窗是控制污染、节省能源的一种方法,一般采用双层互锁式,使净化区与室外空气不直接接触。操作间内配置超净工作台和生物安全柜,满足局部工作区域高洁净度的需求,并保护操作人员和环境,防止操作的病原微生物扩散造成人员伤害和环境污染。

可实施性项目

通过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室建设,完成后可满足以下实训及技能鉴定项目。

第一,食品理化检验基础技能实训。可进行食品一般成分检验(水分、灰分、酸碱度、脂肪、糖类、蛋白质、膳食纤维、感官等)项目实训,并满足职业技能鉴定中样品制备、常用玻璃器皿使用、部分食品检测项目等的设备要求。

第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能实训。可进行无菌操作技术、食品菌落总数测定、食品中大肠菌群测定、食品病原菌测定等微生物的实训教学,并可完全匹配职业技能鉴定中微生物检测模块。

第三,各类型食品检验。将此食品分析实验室结合现有的化学分析测试中心,可完全满足职业技能鉴定站(所)的场地及设备设置标准。可对粮油、糕点糖果、乳及乳制品、酒类、饮料、罐头、肉蛋及其制品、调味品等食品项目进行分析检测。食品实验室建设完成后,可同时容纳40人开展食品检测专业各项操作技能的实验实训、技能鉴定培训及考核,以培养学生全面掌握食品检验工(初、中、高级)技术人员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检验技术及检验操作技能。

结语

综上所述,本实验室改造方案在场地条件有限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并结合现有条件及空间,为新开设的食品检验专业能顺利开展技能实训完善了实验场所,也为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考核的进行提供了场地和设备。现我院已顺利通过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审批程序,获得食品检验工(初、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资格。

参考文献:

[1]孙强,孙洁心,牛红云.高职食品安全与检测课程一体化设计探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6).

[2]李文锦.无菌室之规划与管理[J].中外科技信息,1999(10).

食品专业实训总结篇8

关键词:商检技术专业;综合实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9-0124-02

综合实训是指学生在完成主要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各专项技能训练后,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在校内集中进行的综合性、系统化训练。综合实训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学生知识整合和技能综合,有助于教学和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是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商检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学生通过掌握商品检验的基本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食品质量与安全检验各项技能,进而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毕业即可胜任食品加工企业和化妆品企业的检验工作。为了更好地培养商检技术专业人才,开展综合实训,模拟工厂环境下进行的食品企业检验项目,可以达到进一步掌握和深化专业知识与专业技术在工厂的应用,熟悉企业规范检验流程和标准的目标。

综合实训的教学原则

为了提高综合实训教学质量,充分体现综合实训教学的实践性、系统性、职业性、开放性和针对性,保证学生的技能达到实习岗位的最低要求,综合实训教学应符合以下原则。

实践过程系统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去实践,并且这样的实践只是针对某一门课的某一部分内容去训练。而综合实训可以把学生在大学中学习的各门课程分散的知识系统地整合到一起。

训练内容项目化 选择市场常规性的饼干、调味品、酒类、罐头等多种食品的检验为实训项目,以检验指标为主线,以仪器使用和数据处理为重点,在检验过程中接受全面的技能训练,进而使学生体会工作岗位的内涵。

实训评价多样化 综合实训教学的评价标准要与行业评价标准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掌握专业核心能力和关键技术能力的程度。在评价内容上,采用课程内容与检验项目相关联的考评体系,实现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实训过程评价与学生汇报评价相结合的办法,最终给出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综合实训成绩。

实训过程连续化 商检技术专业的综合实训安排在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的期末,这两个学期正是商检技术专业学生学专业课的时间。在完成了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学习后,立刻进行这样的实训,可以很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同时可为第五学期的顶岗实习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综合实训的具体实施

综合实训指导方案的制定 根据综合实训的教学原则,制定出综合实训的指导方案,简述如下:(1)以小组为单位。现代食品或化妆品企业中一般有专门的化验室或检验部门,他们都是靠一个团队来完成实训,因此,本次实训采用小组为单位,与企业中的检验部门中的团队相似。(2)实行组长责任制。食品或化妆品企业,一般实行检验部长负责制。组长相当于企业中的检验部长,规定组长和组员的责任。如组长负责编制工作计划,对小组工作任务进行分工,检查指导小组成员的工作进度和工作结果,对检验记录和检验报告进行审核,最后进行实训汇报和总结。组员则根据承担的工作任务编制工作计划,按计划完成工作任务,协助组长完成最后实训汇报和总结,配合其他小组成员完成小组工作任务。(3)制定考核方法。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实训项目方案、学生的平时考勤、卫生监督和检查、学生的实训过程、学生实训结束后的汇报及总结等五方面的内容。

实训前准备 首先进行实习前培训,通过培训,使学生明白综合实训的重要性,清楚地了解综合实训的主要流程和内容,并将每班分成8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整个实训过程。之后,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每组学生选择不同的检验产品,根据检验的产品查找相应的产品标准,根据出厂检验要求设计检验项目,根据检验项目查找相应的国家或行业检验标准并制定检验方案。同时,查找相应的卫生标准,作为实训结果的判断依据。在此过程中,学生需及时与指导教师沟通,指导教师应对其提出的问题做详尽的解答。教师对其实训方案进行审核,并及时将审核意见反馈给学生,经反复修改,确定实训项目方案。

实训过程 根据实训前制定的实训项目方案,学生开始进行实训项目的检验工作。首先,购买实训所需要的样品(食品);然后,根据实训项目和检验标准,找出检验方法。根据检验方法列出所需的实验仪器及试剂清单,并计算各种检验项目所需的试剂、溶液的用量,在食品分析检验实验室、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和仪器分析实验室准备实施项目检验。在实施实验实训的过程中,实验员负责对学生平时考勤、卫生监督和检查,及时记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记录在实训结束后给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卫生情况评价。指导教师负责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技术性问题,审查实验项目的设计,检查原始的实验数据及其处理情况,同时,指导学生填写检验报告。其次,实训结束后,根据项目实施方案、实验原始记录、检验报告结果,学生制作PPT并就实训过程做出汇报,指导教师在听取汇报后,根据学生汇报过程中不清楚的地方提出问题或质疑,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指导教师在每个小组汇报结束后,对学生汇报过程中的错误内容予以纠正,对整个实训过程及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对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一指出。最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训方案完成实验项目、实验记录、检验报告及汇报过程中教师给出的意见和建议,撰写实结。

实训后结果评价 实训成绩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实训项目方案。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训项目方案制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给出该部分的成绩,占总成绩的10%。(2)学生的平时考勤、卫生监督和检查。实验员根据试训过程中对每组学生的考勤和卫生保持情况的记录,给出该部分的成绩,占总成绩的10%。(3)学生的实训过程评价。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对仪器的操作是否标准、实验项目的设计是否合理、实验数据的处理是否正确、实验报告的填写是否规范给出该部分的成绩,占总成绩的50%。(4)学生的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实训情况和回答问题的情况给出该部分的分数,占总成绩的15%。(5)实训总结。指导教师根据实结给出该部分的成绩,占总成绩的15%。

经过此次实训,学生基本上能够系统地将这学期的专业课程系统地整合在一起,能够完成在模拟工厂环境下进行的食品企业对产品的检验,进一步掌握和深化专业知识与专业技术在工厂项目检验中的应用,熟悉企业规范检验流程和标准检验结果报告的书写。此外,综合实训对学生的团结协作、职业操守、应用写作等多方面素质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吕振凯,毕万新,熊丽华.对高职综合实训课程的改革与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8,10(3):74-75.

[2]胡晓波,张一鸣,王艳芳.食品机械专业综合实训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

[3]陈爱群.综合实训课程与高职教学改革[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0(3):l5-17.

[4]雍丽英.机电工学结合项目教学法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4):21-22.

推荐期刊
  • 新食品
    刊号:51-1678/TS
    级别:省级期刊
  • 中外食品
    刊号:11-4823/TS
    级别:部级期刊
  • 现代食品
    刊号:41-1434/TS
    级别:部级期刊
  • 食品界
    刊号:10-1162/TS
    级别:部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