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农民考察报告8篇

时间:2022-10-04 03:29:12

农民考察报告

农民考察报告篇1

一、主要感受

*、*、*、*城建及新农村建设工作,起点较高,规划科学,特色鲜明,带动作用强。每到之处,我们都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受到一派新农村建设的新气象。回顾考察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1、领导思想解放,重视程度高。我们考察的四个县市在城建及新农村建设当中,地方领导层都十分重视城建工作,给我们的感受是县市主要领导把城建作为重头戏,倾注全力投入工作,思路开阔,思想解放,迈步大,力度大,效果明显。领导重视。坚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明确政治责任,夯实各级各部门包重点的工作责任,着力建设示范样板工程,形成了抓城建就是抓发展的浓烈氛围。

2、宣传到位,社会认识到位。各地都紧紧抓住解放思想这个“牛鼻子”,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强化“项目是生命线,投资者是上帝,引资是功臣”,破除陈腐思想的束缚,树立以城建发展凝聚人心,以城建发展论英雄的观念,始终坚持以发展说话,发展以数字说话,数字以事实说话。各地都坚持围绕城建发展抓合力,形成合力促进城建发展,四大班子之间、各级各部门、广大干部群众都围绕发展这个中心,转变观念、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了“一心一意抓发展、万众一心求发展、千军万马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3、科学规划,严格标准。在城建及新农村建设工作总体规划上,注重实施亮化工程,大力培育特色城建。在具体规划上,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努力发挥优势,做到一地一特色。*、*以工业发展为推动发展城建,抓城建抓新农村建设,*就发挥地理优势发展城建,*东城新区立足区域优势,以金融贸易区、出口加工区、高科技园区为基础,建设功能完备的产业园区。

4、项目支撑,资金到位。在重点工程建设工作中,坚持引进项目,以项目为支撑,整合各类资源,倾注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支持重点开发建设。坚持外向带动战略,增强发展动力。这几个地区城建发展呈现出强大的活力与其坚定不移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积极扩大项目招商,牢牢把握对外开放不同阶段的重要机遇,不断巩固发展外向型经济有密切关系。以项目招商为龙头,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扩大开放,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统筹安排各类项目,整合各类资金,建立捆绑使用机制,形成了整体推进的强大合力。

5、措施得力,力度较大。强化领导责任制、责任分包制、建设督查制、效果评价制、责任追究制等各项制度,确保建设进度和质量。建设措施硬,力度大,速度之快。同时,强化全程服务,创造“四个环境”:一是创造上下同心,开明开放的舆论环境。二是创造主动热情、廉洁高效的服务环境。确立服务是第一投资环境的理念,着力建立长效服务体系,推行服务全程制,从各个环节服务投资。确保政策不在自己手中截留,差错不在自己身上产生。三是创造公正严明,安全稳定的法治环境。四是创造优惠宽松、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

6、整体效果好。从四个县市建设的整体效果上看,都表现出重建设出成绩的良好效果。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建设标准高,展现了新农村建设的新气象,良好的外部形象给招商引资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二、主要启示

*、*、*、*城建及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设格局,他们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值得我县学习和借鉴。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领导重视是前提。领导重视是搞好工作的前提。城建开发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各行各业,仅靠城建部门是不行的。搞好城建开发工作,必须进一步夯实各级各部门一把手抓的责任,形成一把手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必须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走“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路子;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真正把城建开发工作作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开发县域经济的突破口来抓,真正形成全社会抓建设的局面。

(二)科学规划是基础。科学规划是做好建设的基础。在实施建设中,要坚持把科学制定规划放在首位,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一是坚持立足长远,着眼当前;二是立足实情,注重实效。规划工作要充分结合实际,既要看到基础,又要看到潜力,既不好高骛远,又不畏首畏尾;三是注重特色,准确定位。要充分发掘优势和特色,在结合现实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外地经验,形成独具特色的建设格局。

(三)资金是关键。资金投入是事关城建工作的关键。城建工作,既涉及路、水、电、广电、通讯、民居等基础设施建设,又涉及产业发展和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仅靠政府的资金,根本无法满足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只有通过项目招商,充分利用外商资金,才能形成强大的助推力,才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突破。同时要组织发动群众对直接受益的建设项目进行自我投入,引导群众作为投入主体,充分发挥受益群众积极参与建设和管理,成为推进城建开发工作的不竭动力。

(四)真抓实干是保障。城镇建设工作项目多,任务繁杂,能否树立真抓实干的作风是保证建设项目取得实效的关键。要通过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夯实工作任务。实行一个重点落实一名县级领导牵头,一套工作机制考核,一套干部力量实施,各部门联动,将工作项目细化到具体部门,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加强督促检查,确保规划项目、资金、技术、人力捆绑使用到位。

三、几点建议

学习*、*、*、*等地城建及新农村建设工作经验,建议我县今后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寻求城建及新农村建设的新突破。

1、加强领导,理顺体制。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强化各级各部门抓建设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明确各级各部门一把手抓城建工作的责任,切实将城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理顺城建工作机制,形成领导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超常工作的运行机制,形*、乡镇、部门三级联动,齐抓共管的格局。

2、注重规模,形成特色。坚持把规划工作做在建设之前,做到着眼长远、抓好当前,突出特色,着力挖掘资源,形成独特的建设布局。建议县里今年将老*开发建设作为重点,加快项目招商,以招商项目促进建设步伐。

农民考察报告篇2

一、考察情况

(一)____县的主要做法。__县位于__省关中平原腹地,__市辖域北部,泾、渭河两岸,总面积294平方公里,辖8乡镇,2个管委会,总人口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万人。8月该县被__市确定为城乡统筹试点县。3月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率先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5月份出台了《__县新型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目前进展顺利,运行态势良好。截止8月底,全县参保人数已达到9万多人,参保率已达76.4%。累计缴费1347.7万元,已为2360人发放了养老保险金57.9万元。

1.建立了与本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坚持权利与义务相适应;坚持低水平起步;坚持政府主导,个人、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效率与公平相统一,激励与约束相一致,待遇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原则,以“低水平、广覆盖、适度保障”为目标,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探索建立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财政补贴相结合的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

2.确立了公共财政多种方式补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首先,对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个人可以不缴费,均可享受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80元(市县财政各承担50%)。基础养老金标准可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指数等因数适时调整。其次,对所有参保人员按所选缴费档次给予适当补贴,补贴标准为缴费基数的1%(由市县财政各承担50%),财政补贴资金列入当年市县财政预算。第三,对于年满60周岁参保人员,缴费年限满15年以上,每增加一年缴费,其基础养老金增加2元。

3.制定了分类享受的养老保险待遇。首先,45周岁以下人员缴费年限必须在15年以上,45周岁以上人员不需要补缴,缴费年限为60减参保缴费起始日本人年龄,从现在起只要每年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到养老年龄就可以领取养老补贴和个人帐户养老金;其次,达到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年龄但未按规定缴足养老保险费者,应按规定补缴(含利息),从缴清欠费次月起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补缴时段不享受财政补贴;第三,领取养老待遇或缴费期间死亡的,可以将个人帐户中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的本息余额退还给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参保人员因职业变动、户口迁出统筹地区且不能迁转保险关系的,其个人账户中个人和集体缴费储存额可一次性退还本人。

4.实行“捆绑式”的养老保险方式。60岁以上老年农民不需要缴纳一分钱,可直接享受养老待遇每人每月领取养老补贴80元,但家庭人员(专指其儿子、儿媳、上门女婿及配偶),不论是否另立户口,只要在一个村民委员会管辖范围内,均应参保缴费。

5.兼顾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对人均不足0.3亩地的农村居民参加新型社会养老保险时,缴费补贴(进口补)为每人每年100元,养老保险补贴(出口补)在每人每月80元的基础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增加40元,达到每人每月120元,有效地化解了新征地与已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待遇政策上的差异。

(二)____市的主要做法。__市地处祖国大陆几何中心,东有九曲黄河穿境而过,西倚雄壮峻美的贺兰山,辖三区两县一市,总面积9555平方公里,总人口165.43万,农业人口55.7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33.68%。,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4.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17元。__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主要以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和村干部养老保险为突破口。

1、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的主要做法

一是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已征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水平,确保政府能承受、已征地农民能接受,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逐步提高;统一制度因地制宜。既有别于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又考虑条件具备时能与城镇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相衔接;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二是凡在__市内,自1月1日以后,由土地储备中心统一征用土地全部失地或人均低于0.5亩耕地并已办理农转非户口手续,至12月31日,年满18周岁以上的人员都纳入了参保范围。从《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或协议》批准之日,属于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和退伍军人户籍关系在征地范围内退伍后自谋职业的人员均为参保对象。空挂户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或协议》批准之后,因婚嫁等迁入户等人员不能参保。

三是分类管理,明确了缴费标准、待遇计发和财政补贴及基金管理。第一类人员是男年满60周岁以上,女年满55周岁以上(达到领取养老金年龄)的,个人(含村集体补贴)缴费满15年,可按月领取300元养老金。缴费总额为23828元(个人、村集体补贴和市政府补贴各承担50%)。第二类人员是男年满18周岁不满60周岁,女年满18周岁不满55周岁的人员,均以自治区年社会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14709元*60%),按18%费率,先行一次性缴纳15年、10年、5年(个人、村(居)集体和市政府各承担50%),还没有达到领取养老金年龄的,再由本人继续按年度缴纳费用(财政不予补贴),缴费标准按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及从业人员相应缴费标准缴费。在缴清一次费用并继续履行缴费15年(含一次性缴费年限)以上,达到领取(来源:文秘站 )养老金年龄的按月领取养老金。月领取养老金=达到领取养老金年龄时上年度自治区月平均工资×缴费年限×1%+个人账户储存额÷120个月。参保人员建立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养老保险缴费总额的60%记入个人账户,40%进入社会统筹基金。

四是人性化的养老保险基金的返还、继承及关系终止、转移政策。对参保人员参保期间出国定居,其个人账户资金本息返还本人,死亡的参保人员,个人账户资金本息返还法定继承人;对参保人员在领取养老金期间死亡的其个人账户资金本息扣减已享受各项费用后余额返还法定继承人;参保人员跨地区就业、定居、个人账户转移或退还由个人自愿选择。参保人员在城镇就业并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其个人账户资金本息转入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并视同缴费年限;参保人员被录用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参加了社会保险的,账户进行划转,未参保的其个人账户资金本息返还本人,终止养老保险关系。

2、村干部基本养老保险的主要做法

在 劳动年龄段内(年满18周岁以上,且男性未满60周岁,女性未满55周岁的人员),对任职满一届(3年)以上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参照自治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现行政策中有关个体工商户等自谋职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按缴费基数的18%缴纳社会保险费,其中:个人缴纳8%,区县(市)财政负担8%,村集体负担2%。村干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后,社会养老保险机构为其按个人申报缴费基数的11%建立个人账户,其中个人缴纳的8%,乡、村集体缴纳的2%,区县(市)缴纳的划转1%;其余7%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村干部,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个人缴费累计满15年以上的,由所在地乡、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申报、经审批后,办理领取养老金手续,按月领取养老金。村干部参保后达到领取养老金年龄时,由于中断缴费等原因,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个人账户中全部储存额及利息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允许达到领取养老金年龄的人员自愿延长缴费时间,但延长时间最长不超过5年。在领取养老金期间死亡的,其个人账户储存额中个人缴费部分返还继承人,并发给相当于本人三个月养老金的丧葬费。

二、几点启示

(一)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提高农村社会文明水平的有效途径。两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不仅覆盖面不断扩大,基金有积累,而且还提高了社会文明程度。在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推行过程中,许多农民怀着既为自己上保险,又给父母尽孝心的心情参加养老保险,有效地促进了家庭和睦;他们参保时说,这不是“捆绑”的问题,而应尽的孝道和义务,是一种天然的关联。农民解决养老的后顾之忧,不仅从千百年来传统的养儿防老转变到参加养老保险防老的观念上来,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而且还有利于加速城市化进程,扩大即期内需,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党委政府重视是前提,财政支持是关键。通过对____县、____市等地的学习考察,我们感到,没有党委政府的重视就没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当地党委、政府不仅把农村养老保险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事来抓,而且作为为民办的实事、好事向社会公开承诺。__县为搞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县委副书记挂率,劳动、财政、公安等相关部门协同工作。财政大力支持,__市财政拿出万财力给予支持,__县先期拿出了500万元作为养老保险补贴基金,拿出80万元作为启动办公经费,建立起了覆盖各乡镇、管委会的社保管理网络体系,选调人员建立了建立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工作机构。。

(三)社保部门要在科学设计制度的基础上,带着对农民的感情规范操作。在学习考察中,我们感受他们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激情,时时流露着对农民的负责之心和关怀之情。他们普遍认为建国以来,广大的农民为工业化的发展及城市化的建设作出巨大的牺牲,现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就是把原来农民作出的贡献用社会保障的方法来补偿农民,并不是对农民的恩赐,而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文秘站:

三、几点建议

(一)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和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认识。农村人口老龄化是我市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目前我市有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697703人,占农村人口的15.1%,农村老年人中60-64岁的323836人,65-70岁的289149人,70岁以上的84718人,预计再过5年,我市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将占到全市农村人口的19%以上,10年后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23%以上,农村老有所养的问题将日益突出。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如果不普遍建立以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为目的的养老保险制度,将产生诸多社会问题,最终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因此,加速建立和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和谐建设顺利进行的势在必行的战略措施。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为我们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我市虽属于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但与西部地区比,我市更具备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我们要借鉴他们好的做法,适应农村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需要,从长远考虑,积极探索和着手建立适应本市经济发展水平,又具有本地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要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摆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摆在党委、政府的重要议程,作为民生工程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要认清人口老龄化的形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解除农民后顾之忧、顺利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加快建立和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重要意义,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各级政府要通过各种方式向农民宣传社会养老保险,使农民能主动接受。

(二)准确把握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要坚持政府支持、政策吸引、权责一至、关联参保和农民自愿相统一的原则,要顺应农民的要求,在全面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做加法”,确保农村老年居民基本生活,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心理上、物质上的承受能力,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思路,采取个人缴纳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从维护农民的长远利益出发,创新激励机制,加强政策扶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保的积极性,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生根开花。

(三)把新农保与征地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有机结合起来。学习__县的作法,在加强征地社会保障金征收管 理的基础上,对未农转非的,由征地社会保障金再“补进口”和“补出口”;学习__的做法,对农转非的,建立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相互衔接的制度。这与我省的政策指导也吻合。各区县市不要出台新的政策,只要把省里的政策和外地的经验用好,就可以解决好我们面临的征地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操作问题。

(四)建立适合我市实际的统筹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模式和工作体系。建议区县按照“整合资源,精简机构,集合职能,提升效能,节约政成本”的原则,将现在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建安企业劳动保险的职能集合,组建正局(科)级的“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服务局”,而不宜新增设一个农保管理机构。5月22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中学习时,总书记指出: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城乡、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配套推进......要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衔接,推进各类社会保障制度整合......完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管理平台。”按照总书记的讲话要求,国务院制定的机关事业单位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办法,把制度都统一到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上,把待遇计发办法统一为“基础养老金加个人账户养老金”。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客观上要求机构体制的统一。张德江副总理在全国新农保试点工作会议上指出:我本应为大家说话,但我不得不说,不得新增一项工作就增加一个机构。省里希望各市州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特别是新农保试点县,要整合机构,县里建立正科级的管理机构。因此,将几个养老保险的职能和机构进行整合是中央和省里的要求,是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和完善社保公共管理服务平台的客观要求,是统筹协调管理全市社会养老保险的要求。

农民考察报告篇3

1、产业结构因素。这是影响我县农民增收的最主要问题。我县农民收入70%左右来自于种植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当政策、价格、供求关系等方面发生变化时,使得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受到的冲击较为严重。很多农民往往是一年种地赔了,几年都翻不了身。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况,是因为绝大多数农民除了从事种植业以外,没有其它的收入。过分依赖单一的产业结构,必将导致在市场风险面前束手无措的结果。

2、市场价格因素。入世以后,随着与世界接轨进程的不断加快,粮食价格逐渐放开,农民需要面对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双重压力。而我县的农业生产水平和生产能力根本无法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较,经营风险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严峻问题。一旦国际、国内粮食价格下跌,将直接影响农民增收。

3、成本质量因素。由于我县所处特殊的地理区位,种粮成本和销售成本普遍高于内地市县。同时受气候条件、品种选用等方面的制约,粮食作物的质量普遍不高,单产提高幅度不大,平质、低产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加。

由此可见,促进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民增收的安全性,必须化解包括各种自然灾害在内的经营风险,必须选择多元化增收的途径。

二、对策和建议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深层次的原因是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适应农业发展阶段性变化的要求。因此,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农民增收的多元化,是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根本途径。

一是靠结构调整促增收。农村经济的希望在于利用资源的精深加工,在于产业化经营。我县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农民增收只能从结构调整入手,走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道路。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推进种植业规模化,为发展畜牧业腾出空间。加快农村人口分工、分业步伐,加速土地流转速度,促使土地向少数人手中集中。引导城镇闲置资本向农村流动,向发展畜牧业流动,结合土地规模经营腾出的人力资源,加快主辅换位进程。同时,大力推进加工业规模化,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和流通增值。牢固树立只有做强龙头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业才能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主体观念,积极培育基地+农户+企业+市场的产业模式,不断扶强、扶大龙头企业,稳步推进农户和加工企业利益共同体的形成,引导农民成为龙头企业的股东,稳定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进而提高龙头企业的加工能力,变我县粮食原料市场为农产品加工市场。

二是靠发展畜牧业促增收。畜牧业作为中轴产业,上连种植业下连加工业,承载着诸多的劳动因素,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几年,全省畜牧业的迅猛发展,不仅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而且逐渐代替种植业成为主导产业。我县作为农业县份,打好畜牧业这张牌尤其重要。从我县的自然条件看,存在着大力发展畜牧业的比较优势;从大多数农户养殖少量畜禽看,具备了从事畜牧业规模生产的初步条件;从农民的思想状况看,不愿意背井离乡去外地求发展。从以上情况看,发展畜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最佳选择。为此,要按照"基地化建设、科学化养殖、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思路,推进畜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全力推进把畜牧业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财政增长替代产业的历史进程。

三是靠提高科技含量促增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很难立足市场,更难取得良好的效益。我县乃至于许多地区以种植业为主体的现状,使推行良种、良法,稳步推进农业标准化作业成为一种必然。同时,结合我县实际积极申报绿色品牌,力争通过打"科技牌"、"绿色牌"培育促进农民增收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民考察报告篇4

一、*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村概况

*村座落在民权县县城的东北部,与县城相连,距县城22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1公里,公路从村中穿过,地理条件优越,全村总面积为13.5平方公里,辖8个自然村13村民小组,713户人,全村可用耕地3024亩,水面面积50亩,20*年人均纯收入42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6万元,全村共有65名党员,设一个党总支,二个党支部,下设11个党小组,村级组织健全。

(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1、精心谋划,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群众参与,科学编制,坚持标准,逐步到位”的原则,设定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

2、理清思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利用*村地处城郊的地理优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强集体资产的管理,着力抓好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和村级集体经济稳步发展。一是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和效益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积极引导村民发展优质粮食作物,大棚蔬菜、瘦肉型生猪等农产品,并不断扩大大棚蔬菜种植和家禽家畜养殖规模,如司庄、梅山、黄村、仰村八个村民小组利用毗邻城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建立了占地800亩的大棚蔬菜基地,为城区居民提供新鲜蔬菜,菜农收入稳步提高。二是积极发展种植草莓、甘蔗基地400亩和农村种类中介服务组织,扶优做强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带动村民积极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三是积极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输出工作,增加劳力经济收入。

3、整合资源,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村坚持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农民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实际问题入手,面对农村行路难,饮水难,灌溉难、看病难等“热点难点”实际问题,村两委干部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村民也自愿捐款,多渠道筹措资金,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4、建立机制,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领导。

按照林七乡党委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组,*村总支书记王继思为组长、村委会主任王继祥为副组长,两委村干部为成员,村文书为信息报道员。并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新农村建设工作,真正形成了“市指导、县组织、乡镇主抓、村实施”的良好氛围。

二、*村新农村建设的一点成效

1、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从*村的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切合村情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做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性目标的关系,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打好基础,分步实施。

2、整体推进,突出重点。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村下辖8个自然村,一方面既按照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另一方面,又从解决好农民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找准突破口,根据当前的资源和工作力量,突出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分步实施。

3、干群关系得到一定改善。

以前乡镇干部及村干部下农村入农户时,是“要钱要命”,而现在是“送钱送物”。

三、*村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1、徐村党员干部和农民中尚有较为严重的“等、靠、要”思想。

该村党员干部虽然对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很清楚,但是说起如何结合实际推进工作,多数人却表示要等上面布置;多数农民也没有把自己摆进去,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部分村干部认为提不提新农村建设,对抓建设促发展没有区别。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农村为载体、以农民为主体来进行的,这表明*村部分农村党员干部还存在思想不够解放,不够开拓性,创新性地去开展工作。如此看来,*村两委领导班子尤其是村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素质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该村新农村建设行动的成败。

2、农村小型基础设施投入少问题。

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实行一事一议制度,但由于各种原因,一事一议较难统一农民的意见,使得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目前农业投入方面的一个薄弱环节。

农民考察报告篇5

一、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基础问题,关键要克服瓶颈制约,找准平衡基点,整体推进。

村委会民主选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诸如选举的理念、选举的功能、选举的技术、选举的程序等构成了一系列民主选举中的理论和实践网络。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村民虽然都对民主选举这一举措表示赞成和肯定,但村民的法律意识普遍较差,民主选举的主动性和优越性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在调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主选举中的瓶颈制约:

(1)法律规定的前瞻性与文化传统的滞后性矛盾。一般说来,法律规定总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与客观现实需求相适应。我国的村级民主选举,本身是一种法治民主的助推剂,它既是对广大农民的培训,也是对整个社会的培训。正是这种自下而上的、带有一定超前性的民主选举制度,推动着我国社会的民主进程。然而,这种推动作用是个渐进过程。一方面,在我国,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情况下,客观形势亟需法治民主的深化;另一方面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的滞后性有着较深的传统文化根基。反映在村委直选中,不少选民对村委班子成员的选择并非出于他们的主动,而往往是被“塑造”出来的。对候选人要素重要性的认识远远低于对利益分配的关注或者政治象征背景的联系和与自己的亲疏远近。《村委会选举办法》规定的三种投票形式,流动票箱投票仅作为一种辅助形式,应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但在具体实施中,大多数村没条件进行大会集中投票,而不少村民又不想去固定的投票场、投票站投票,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卖票”现象。因而,村级民主选举的规定与选民本身的需求明显地相背离,选举中投票率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反映选民民主意识的强弱。

(2)法律规定的有限性与实际操作的复杂性矛盾。我国农村的民主法治化进程与改革开放同时起步,各种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具有不确定性,这一环境下形成的民主选举制度还是初步的,它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因此,《村委会组织法》对民主选举的条文规定不可能顾及全面。虽然地方法规的《选举办法》能给一定配套,但也有不少局限性。在法律法规与实施细则,原则规定与具体措施之间的空隙较大,有的规定过于原则,不便操作;有的虽有行为模式,但没有法律后果;有的内涵模糊,不好统一理解等。这里仅列举几点,以见一斑:一是村委会成员候选人标准难把握。《村委会组织法》十二条规定“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村委会选举办法》第十三条对候选人的推选条件作了细化。如果选举委员会资格审定时,认为虽有被选举权但不符合推选条件的人被海推为候选人后,他可否被确定为正式候选人就比较难把握,尤其是在选举委员会与选民有较大意见分歧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二是选举中的“拉票”现象难处理。拉票行为,既有正常、合理的行为,也有不合理,甚至带有“贿选”等痕迹的行为,同时又会有两者兼之的。如何界定它们之间的区别加以妥善处理,法律依据不足就带来了选举中的杂音。三是选举结果的有效性难认定。在一些细小环节上难免出现偏差或不妥,有的可以即时得到纠正,有的却事后难以操作,一旦选举结果产生后,如何认定其有效性就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2、民主选举中的平衡基点:

村民直选法律运行的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关键在于其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中求得自身内部结构的相互协调。因而,在实际中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需求与可能。任何社会关系都需要相应的社会规范加以调整,以维护正常秩序。村委直选的有序性也必须根据农村的客观需要,在“收支”平衡的运行中加以实现。一方面,村委直选具有通过一定法律规范实现广泛的利益需要。另一方面,乡村客观现实应具有支付法律运行成本的能力。因此,在规范民主选举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农村社会需求的各个要素对法律规定的制约作用及相互关系。有时候,就当地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而言,具有规范某个法律行为的需要,但不一定具备其相应的成本支付能力。

(2)效益与成本。在社会支付能力相对不变的情况下,法律的运行成本越低,那幺它的效率越高。村级民主选举的法律效益,应以最低的运行成本来获取最佳的选举目的。使一大批素质较好、群众信赖的农民走上村委会工作岗位,是民主选举最直接的目的,从而来辐射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实现长远的整体效益。在村级民主选举的法律运行中,如何求得成本与效益的相对平衡,有不少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

(3)周密与简便。于法周密和于法简便相结合的原则,是农村民主选举中法律运行的内在要求。村级民主选举的

整个过程必须一环扣一环,法定的程序不能变,规定的步骤不能少,不能怕麻烦,图省事,更不能走过场。但是受农村客观环境和村民文化心理素质的影响,从选举实践看,能达到同一选举目标,村民更乐于接受简单易行的选举方法。在有些地方推行的无候选人直选,之所以受到农村群众的欢迎,并且取得成功,组织严密、形式简便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3、整体推进——民主选举中的对策措施:

(1)在引导与磨合中,强化村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增强村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是农村民主自治的软环境。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的这种理念与思想,再好的民主选举的法律规定也会走样变形。不断丰富的村级民主选举实践,是营造民主法治环境的大课堂。对于广大村民来说,只有他们认识到自己由权力的对象不同村里不同的条件所决定。

对于实行民主管理,首先要坚持和完善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通常人口少且居住集中的村采用村民会议,而人口多且居住分散的村采用村民代表会议。明确规定村民代表会议的人员组成及其条件、职责、权利制定议事内容和议事规则,确定活动方式,活动程序和活动时间,并按规定严格执行。其次,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明确规定民主议事的内容,凡属村务管理的重大事项以及农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都应先召集党员大会讨论,再分别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按大多数人的意见实行民主决策,坚决纠正不顾群众意愿而由几个干部自行其是的做法。要实行民主管理,还要切实加强群众对村干部的民主监督。

三、民主决策在村民自治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实行民主决策,是民主集中制在党委决策上的本质体现;加强民主决策,是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这个重大课题中应有之义,只有提高党委民主集中制的质量,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和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农民考察报告篇6

一、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情况和变化趋势

(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演变。我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演变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03—2005年为消费水平缓慢增长阶段。由于这一时期前两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产品价格低,农民负担高。因此,进入新世纪的前三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总体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二是2006年为消费水平快速增长阶段。我市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使我市的农业经济迅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

(二)消费结构的演变。调查显示,受收入水平和收入预期低、支出预期高的制约,农村居民消费还是以一般性消费为主,衣食、居住消费等占的比重较大。随着收入的大幅增长,消费支出也大幅增加,消费结构也有了明显的改变。一是伴随着连续几年婚嫁高峰的过去,农村旧房改造已基本结束,建房热已开始降温,在消费支出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居住消费却大幅度减少。二是食品和衣着消费的比例有了突发性增长。由2005年的人均700元上升到1038元,增幅达48%,比重由37.2%上升到43.6%。三是交通通讯支出平稳增长。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交通和通讯工具不断进入寻常百姓家,农民外出频繁,对外交往不断扩大,使得农民的交通通讯支出在2003年就大幅增长。

(三)消费方式的演变。从某种意义上说,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而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消费方式转变的结果,消费方式的转变反过来又促进消费结构的变化,并转化为拉动消费市场的动力。近年来农民消费方式主要有以下变化:一是由满足生活需要向追求生活质量提高转变。在食品结构上,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各种副食消费不断增加,膳食结构向营养、科学型发展。在衣着消费上,农民穿衣在成衣化的基础上,更注重时尚化。2004年人均衣着支出140.1元,同比增长35%。二是由重食物消费向物质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食物消费更多表现为生存型消费,而服务型消费更多表现为提高型和享受型消费。服务消费比重逐年上升,反映出农民消费观念的积极转变,也反映出农民消费方式的多元化。三是由自主性与市场化结合消费向更高的市场化消费转变。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消费的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金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

二、扩大农民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农民收入问题。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以收入的提高为前提的。近两年,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的购买力提高了,对收入的预期也提高了,消费水平就明显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现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还要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并保持收入的稳定增长。

(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收支预期的不稳定,是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近几年,我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养老、医疗等方面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保障体系,但这些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普及率也不高,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看不起病,吃不起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存钱养老、存钱防病的思想在农民中还普遍存在。另外,收支预期的不稳定,越来越高的教育投资,婚丧嫁娶的盲目攀比,也使得农民不敢贸然消费。

(三)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和消费环境欠佳是影响消费的重要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设备、日用品等有赖于新型业态如连锁超市在农村的延伸,而目前农村商业流通组织方式落后,商品流通不畅,成本过高,商品价高质次、假冒伪劣严重等问题,不能满足农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和适应农民消费方式的转变。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讯、自来水等近几年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远远落后于城镇,运行成本、运行费用高也使得农民对一些耐用消费品买得起用不起,限制了农民的消费。

三、进一步推动农村消费的措施和建议

(一)增加农民收入。从长远看,增加农民收入是推动农民消费的根本措施。要增加农民收入,既要全面贯彻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又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随着近几年农民增收各项政策的全面、强力出台,今后对农民增收的政策支持将进入常规阶段,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也是间接的、有限的。今后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不再是由政策决定的生产积极性,而是农民生产经营水平。因此,今后农民增收的核心应转向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上来。:

(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体系,使更多的农民从传统的储蓄养老、家庭养老的方式中解脱出来;使更多的农民参入医疗保险,看得起病,吃得起药,降低因病致贫的风险。进一步理顺农村信贷关系,落实农村信贷政策,简化信贷手续。进一步降低学生“学杂费”,特别是高中、大学阶段的学杂费,使农民不致为了让孩子上学而贫困或债台高筑。

农民考察报告篇7

一、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就新农村建设,中央提出“二十字”方针,概括了新农村建设的五个主要内容:

一是经济建设。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提高农业综合能力,发展农村经济。只有农业发展了,农民富裕了,农村才能走向文明,农民才能更多地分享发展的成果。才能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是农村党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真正成为带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领导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三是公益事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缩短城乡差距,差距表现在很多方面,最突出的是两个方面,一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另一个方面,就是农民享受到的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比如教育、卫生、文化等等,这些方面和城市差距非常大,甚至这方面的差距超过了在收入方面的差距。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快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益事业的发展。

四是精神文明建设。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新农村的目标,一个显著特点是“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新农村需要健康、文明、和谐、有序的农村生活;需要遵纪守法、崇尚科学、移风易俗的品德;需要不断提升农民的精神文明素养。

五是民主法制建设。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完善的村民自治机制。只有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

二、明确了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方面,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归根到底是重塑新主体、创造新农民。这种新农民,就是振作的农民、充实的农民、健康的农民、幸福的农民。归纳起来可以有以下几点:

(一)让农民振作起来。城乡差距扩大使农民产生失落、彷徨的灰暗情绪,导致一些农民的精神振奋不起来。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应坚持多年来国家扶贫以扶志为重的经验,有必要重提文化是号角和鼓声,是旗帜和火炬,帮助农民找回奋发图强、迎难而上的血性和胆魄。

(二)让农民充实起来。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信息更新加速的今天,农民陷入精神上新的窘迫和困顿,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要成为农民精神上的加油站,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存发展的能力。

(三)让农民健康起来。今天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卫生条件已有很大改善,但“怕有病”仍是“最怕”。农村传统文化活动越来越少,农民连在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中调节身心的机会也失去了。如果把部分传统文化活动恢复起来,并且开展新的文化艺术活动,特别是娱乐与健康相结合的活动,则能实现1917年提出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设想。

(四)让农民幸福起来。农民的幸福指数是检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尺度。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的落后,社会性的歧视,造成了农民幸福感缺失。农村社会矛盾的增多,加剧了农民的内心冲突。经济生活水平的改善当然是农民幸福的依靠,但幸福感有时并不与经济生活水平成正比,生活富裕并不一定幸福,生活不富裕却自有快乐,这就是文化的作用。新农村文化要让农村多一些春意与安宁,让农民生活多一些祥和与笑声。

三、在新农村建设中,下大力气抓好文化工作

按照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要求,围绕解决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在“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抓好农村“十个一”文化工程建设。即,每个乡镇有一个综合文化站、每个乡镇有一个业余表演团体、每个乡镇有一支乡电影放映队、每个乡镇有一个文体产业项目、每个乡镇有一个特色文化新村,每个村有一个文化活动室、每个村有一支文体骨干队伍、每个村有一个网络信息服务点、每个村建设一个标准篮球场,每个自然屯有一户文化中心户。按照这一总体建设工程,20*年,文化部门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积极争取资金设备,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的沟通联系,一方面,争取文化演出流动车、电影放映流动车及共享工程配套设备,力争年内到位。另一方面要调动乡镇的积极性,多方筹措资金,加强乡镇文化站及村文化室建设。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组织开展第十三届金秋农民文艺汇演、乡镇篮球赛等大型文体活动,组织好农民文化活动月。举办农民画展,出版农民画精品集,扶持农民画作者陈淑江于6月在长春举办个人画展。抓好广场文化活动,力争举办广场文化演出15场。

农民考察报告篇8

一、*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情况

*去年底提出城乡一体,加快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村庄规划、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素质提高、组织建设等六个方面。

(一)*农村科。农科村以生态为重点。以民俗为特色,不断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在友爱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农科村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充分利用传统花卉、苗木栽培技术,不断探索和创新,逐步走出了一条从一般粮食生产向种植花卉、苗木、桩头盆景等高效农业转变的路子。并突出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农业、民俗观光旅游业。创造出了公司加农户、一三产业有效嫁接,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

(二)*区*村。*村以万亩观光果园为基础,借助桃花节,推动农家乐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三)*区*村。*区政府把当地特色物产和文化结合起来,进一步打造农民新居。打造“花乡农居”、“江家菜地”、“幸福梅林、“荷塘月色”、“东篱菊园”这“五朵金花”,覆盖*区80%的农村地区,20多万农村人口将直接融入*市的现代文明。

二、*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成效

(一)农村面貌变化较大。所参观的村庄,都进行了村庄建设规划。拆除废弃牛栏、猪圈、茅厕,完成了村庄改水改厕,完成通村公路,绿化村庄,修建垃圾箱,配备卫生保洁员。

(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青山、碧水、整齐而有特色的村居、通村达户的水泥路、柏油路让人耳目一新。真可谓;旧貌换新颜墙白院宽空气清新、环境大变样整洁卫生身体健康。

(三)农村资源集约利用。*市把那些破旧不堪、杂乱无章的村庄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人口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通过人口积聚,一方面促使部分农民从第一产业脱离出来,进入农村二三产业,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初显端倪,推动农村人力资源人集约利用,降低农业生产人力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把原有的农村宅基地复垦成良田,增加单位人口的耕地面积,推进农村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启示

启示一,要突出规划先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要先行。村镇规划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按照“特色鲜明、内涵全面、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要求,实行城乡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适度超前。高度重视城市化进程、发展布局、农村自然和文化发展脉络需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同时,按高中低为农民免费设计各种符合本地风俗习惯、地方特色的户型,使新住宅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避免一代人建几次房子的现象,从根本上解决村庄建设杂乱无章问题,彻底改变“有新房、没有新村”的状况。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