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汽修毕业学生个人总结8篇

时间:2023-03-13 11:08:10

汽修毕业学生个人总结

汽修毕业学生个人总结篇1

【关键词】汽修专业,中职毕业生,职业发展

一、调查背景

龙岗中专作为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长期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学生毕业后能否立足于社会,是否掌握了满足企业需求的知识技能,是评价学校教学成效的重要指标,也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

对汽修专业部往届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及对毕业生反馈信息进行认真思考,并积极采纳毕业生提出的宝贵意见及建议,可以让我们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并对课程进行调整,使学生毕业后更能满足就业需求,这成为一个提高教学成效的关键。

汽修专业部的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对近年(2005―2009届)104名往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了重要的毕业生职业发展信息。

二、调查实证

(一)调查设计

1.调查对象。以汽修专业2005―2009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共104人。

2.调查方法。(1)问卷调查。本研究采取简单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主要采用封闭式的调查问卷形式,于2011年7月和8月进行了问卷调查。(2)访谈。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对汽修专业部部长及专业教师进行了访谈,并对11位汽修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个案访谈。对老师的访谈能够增加我们对汽修专业的认识。

(二)调查的现状描述

通过认真分析收集回来的往届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相关信息,从工作单位、与所学专业相关度、汽车行业工作岗位、工资待遇、资格证书、继续教育情况及毕业生对中专加强课程的建议等进行归类统计,得出了《汽修专业往届毕业生调查统计表》

结合数据背后的客观情况,认真分析《汽修专业毕业生调查统计表》,我们得出汽修专业往届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大体情况和存在问题如下:

1、总体就业率较高,但汽车行业就业人数的比例偏小。

在被调查的104位毕业生中,我们可喜地看到有90位同学现在有工作单位(包含继续教育),占到总人数的87%,总体就业率较好。但仔细分析,在90位有就业单位的同学当中只有36位从事汽车行业工作,只占调查总人数的35%,汽车行业就业人数的比例偏小。

2、汽车维修就业岗位种类在增加,传统机电维修岗位所占比例在减小。

36位从事汽修行业的毕业生岗位包括机电维修、汽车美容、业务接待、钣金喷漆、汽车司机、汽车保险、汽车配件营销、仓管员等,岗位种类明显比之前的有所增加。其中,汽车机电维修有13位同学,仍是龙头岗位,但所占比例已明显下降;钣金喷漆、业务接待等岗位就业人数在不断增加,逐渐成为汽修专业部学生毕业就业的新生重要方向。

3、大部分汽修专业毕业生工资待遇集中在1000~3000元。

在有工作单位的90位毕业生中,除去正在接受继续教育21位同学,剩下69位中有7位工资待遇在1000元以下,1000~2000元的有29位,2000~3000元的有21位,3000以上的有14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真正有工资待遇的69位毕业生中,有49位工资在1000~3000元之间,占71%,这是比较符合汽修专业毕业生目前的工资水平。

4、继续教育情况较好。

随着社会对毕业生学历要求的提高,这几年汽修专业毕业生主动参加继续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加,在调查的104人中总共有26人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占到总人数的25%。也就是每四位毕业生中就有一位参加继续教育,情况较好。

5、人际交往能力有待大力提高。

在调查表中,我们注意到,在毕业生对学校课程的建议当中,有55位提出要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训课程,占被调查人数的一半以上。这充分说明了我们大部分学生就业后倍感自己的交际能力欠缺,与自己的领导、同事等等缺乏有效沟通。

三、对策建议

针对汽修专业部往届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大体情况及存在问题,以及为了让在校汽修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更好地满足企业及社会的要求,保证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对汽修专业部课程改革提出以下建议及相关措施:

(一)加强培育学生吃苦耐劳品质,争创机会,增加学生的社会、企业实践。

因为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现在中专学生的吃苦耐劳能力普遍偏差,一遇到辛苦的工作就喊苦喊累,容易辞职或转行。因此,如何加强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能力,增加学生社会、企业实践的机会,成为提高并保持学生就业对口率的关键之一。

(二)增加汽修相关岗位种类的知识技能课程,以适应就业岗位种类的不断延展。

以培养机电维修技能为主的课程体系是否能满足钣金喷漆、业务接待岗位的要求?汽车美容、车险理赔需要的知识技能如何培养?这些都是我们应高度重视的问题。随着学校跟东部公交等公司的校企合作,以及全国技能大赛钣喷项目的开展,学校已经开始搭构钣喷班的框架,正朝着这一热门岗位要求的方向发展,其他就业岗位也在积极寻求改革之道。

(三)明确汽修专业毕业生的目标工资,用优秀就业案例鼓励学生追求更高工资待遇。

从调查表反映大部分汽修专业毕业生工资待遇集中在1000~3000元,这是汽修专业毕业生目前的工资水平,加上汽车行业相关工作技术服务的劳动辛苦程度较大,容易使他们产生辞职或转行的想法。因此我们要用优秀就业案例去引导和鼓励学生追求更高的工资待遇。比如在这次调查中,黄思迪同学的工资更是4000元以上,是因为黄思迪同学具备企业需要的综合能力。在校期间,他作为班长辅助班主任老师管理班级,培养了较强的管理能力及组织领导能力;学习认真刻苦,掌握了扎实的操作技能;参加工作后从学徒做起,吃苦耐劳,通过努力改善自己的工作环境及提高自己的工资待遇。

(四)以新政策引导学生参加继续教育,增加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在104位被调查的毕业生中,有26位参加过不同程度的技能培训或继续教育。往年获得部级三等奖以上或省级比赛一等奖学生可免考就读大专的政策,到2011年中专学生只要考取相应专业技能证书就可报名参加各大专职院组织的选拔高考等政策,充分表明了国家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态势。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汽车维修中级工技能考核,增加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五)通过各种渠道大力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毕业生建议学校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相应课程。参加工作后,不管面对上级、领导还是同事,如果言辞稍有不当,不是遭领导批评教育就是得不到同事相应的帮助,从此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非常重要,渠道有:

1、通过主题班会等班会课培养基本的礼仪礼貌。懂得基本礼仪礼貌,学会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才会敞开心扉较深入交往。

2、通过学生社团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提高其人际交往的信心。如果你的技能或特长在学生社团中得到别人的认可,那么在交往中将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会感觉如鱼得水。

3、组织学生到社会、到企业参与活动、参观实习等。比如2010年龙岗区汽车文化节,学校汽车商务俱乐部的学生积极参与,得到社会好评,同学们的交际能力也得到较明显的锻炼和提升;

小结

通过对往届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了汽车部现有的课程体系与毕业生职业发展实情不很对称的问题,并由此明确了专业部课程改革的方向:以机电维修为基础,丰富就业岗位课程,如商务、钣金、喷漆等,以满足社会对汽修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种类的日益多元化。可喜的是,我们已经走在课改的路上:比如钣喷班的开设、商务俱乐部的成立与拓展式活动、师生篮球比赛的开展等;这一切无不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满足“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同时也满足其自身成长和成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冯华.《五种因素影响了毕业生择业――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

汽修毕业学生个人总结篇2

关键词:人才培养 系统工程 汽车检测 维修技术

1 “五合一”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彰显特色

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质量,是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之本,而没有办学特色的专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我院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以形成办学特色为指导思想和定位,通过科学分析社会需求、准确估价自身的办学实力、主动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来实现正确定位,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制订出切合实际的专业发展目标,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

“五合一”是在工学结合的基础上,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了“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徒弟、理论与实践、操作与维修”“五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独立完成汽车检测与维修任务,实现岗位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同步,提高对实际工作岗位的综合适应能力,同时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1.1 制定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适应汽车服务行业需要的、熟练掌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领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依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根据汽车服务行业需要,以“实用、前沿”为原则构建本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岗位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突出特色,教学内容应特别注重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与核心技能的培养。

首先,打破学科体系,进行课程开发与整合,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重组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与素质教育体系。一是建设具有职业特色的6大专业核心模块课程。通过企业调研,确定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将能力进行分解,实现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建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测与修复》、《汽车底盘机械系统检修》、《汽车电气系统检测与诊断》、《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结构与维修》、《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检测与修复》、《汽车整车故障诊断与排除》,具有职业特色的六大核心模块课程体系。二是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素质教育课程。其中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有:习教礼仪、汽车文化等;课外素质教育课程有:形势与政策、职业发展规划与创业、就业指导。通过素质课程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学会做人。三是注重精品课程建设。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六大核心模块课程,教师上课有教学录像、课件;学生学习有任务工单、技术资料等。在此基础上建设了5门省级精品课程、和50GB的教学资源库。 四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学年修订一次。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行业技术标准等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将职业证书的考核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毕业前取得相关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与就业竞争力。

1.2 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以现有的院级教学团队为基础,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专任教师“双师”素质能力提升和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强化教师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过程设计、实施能力,着力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本专业现有教师36名,其中专任教师18名,兼职教师18名。专任教师中有院级教学名师2人;副高职称7人、中级职称6人;硕士学位10人;5人具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6人具有技师职业资格;兼职教师都是区域内高校、汽车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并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教授2人、高级工程师6人、高级技师4人、技师5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2012年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其教学团队也被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1.3 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已成规模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筑面积约4500m2,建有汽车检修技术实训基地、汽车电控系统检修实训基地、汽车检测维修服务中心3个实训区、30个一体化教室,设备总价值236万元。并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在校内建立大学生“汽车美容”创业基地。本专业与12家汽车生产、维修企业、工程机械维修企业合作建立了紧密型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在“订单式”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就业及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

1.4 专业社会服务颇具影响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实训基地担负烟台市汽车技术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任务。近3年,为高职院校及中职院校举办汽车技术培训班3期,培训师资103人;为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进行汽车技术培训160人。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训基地作为市属的技能鉴定所、山东省高级汽车修理工仿真考试基地,承担汽车维修工、汽车电工、汽车钣金工等工种的职业鉴定工作,年均鉴定量达到600人次;与烟台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合作,承担了汽车修理工二级(技师)职业资格培训工作,年均培训量到达120人次;专业骨干教师为烟台电视台《靓车无疆》栏目进行技术讲座12人次。

1.5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本专业学生近3年已有22名毕业生升入对口本科院校学;2008年和2011年代表学院参加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分别获得山东赛区一等奖和二等奖;连续3年参加山东省高职院校汽车技能大赛,获得两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

汽修毕业学生个人总结篇3

一、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分析

根据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淄博职业学院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最近三届毕业生一年后的就业率及各专业平均就业率见表1。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最近三届毕业生的就业率稳定提高,2010年已经超过各专业平均水平,主要原因如下。

1.学生的培养质量逐年提高

淄博职业学院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以实施“教学质量工程”为主线,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师资队伍建设、重点专业建设、课程和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有效地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水平。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以学院“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培养融为一体、教育与教学融为一体、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技能培养融为一体、课内与课外培养融为一体”的思想为指导,面向汽车后市场,创建并实施了“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汽车机电维修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育德为先、能力导向” 的学分制考核体系、“就业发展、跟踪服务”的评价反馈机制等。

该专业教师与专业技术人员、教育专家共同修订了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了项目工作课程。专业课教学实行“教、学、做合一”,充分发挥职校学生的形象思维优势,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理念和敬业精神。

2.汽车后市场逐年扩大,就业机会增加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汽车工业加快了国际化进程。目前世界主要跨国公司均已进入中国,并不断加大投资力度。

在淄博市产业发展规划中,确定了一系列汽车产业的发展方针,包括积极融入国内外大型汽车企业的生产体系,搞好配套与协作,推进轻型载货汽车、特种车及汽车零配件发展,并在淄川规划建设以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为重点的产业区,形成年产30万辆轻型载货汽车的生产能力。同时,近年来,淄博市汽车保有量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据淄博市交警支队车辆管理所的统计,2011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达83万辆,其中私人拥有汽车72万辆,仅2011年私家轿车上牌就达8万辆。在汽车拥有量急剧增加的背景下,汽车销售、汽车维护修理、汽车保险理赔、汽车美容等岗位对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良好的区域经济环境,促进了淄博职业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率的稳步提升。

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析

根据麦可思的统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最近三届毕业生一年后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各专业平均相关度见表2。最近三年,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毕业生一年后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逐年下降,但2010年仍超过各专业平均水平十个百分点。

1.原因分析

随着汽车后市场的迅速扩大,学生的就业渠道越来越宽。有些学生为了提高收入或发挥自身优势,选择了汽车销售、汽车保险理赔等岗位;有的学生擅长钳工工作,选择了汽车钣金岗位;有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了技术含量较低的汽车美容工作。学生的就业范围扩大了,到汽车维修岗位就业的比例就降低了,因而近三年该专业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呈现下降趋势,见表2。

2.对策

为了顺应学生的职业选择,建议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如在专业拓展课程中开设汽车营销、保险理赔等课程,扩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三、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毕业生平均月收入分析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最近三届毕业生一年后的平均月收入、各专业平均收入的对比见表3。最近三年,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毕业生一年后的平均月收入逐年提高,增加幅度远远超过各专业平均水平,2010年甚至超过各专业平均水平近20%。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是汽车维修,这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很难胜任此工作。因此,超高的技术含量决定了从业人员的收入也会高人一筹。此外,随着汽车市场的火爆,汽车后市场出现了用工荒,汽车检修专业的学生供不应求,许多4S店、综合修理厂为了吸引汽车维修专业人才,不得不提高员工的待遇。

汽修毕业学生个人总结篇4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0C-0012-05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依据2012年江苏省出台的《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溧水中等专业学校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合作培养试点。在中职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与高职院校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之间进行对接。为确保该项目能够高质量完成,对接学校积极开展企业调研,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衔接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构建,开发衔接课程内容。

一、汽车检测与

维修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高职衔接应该是基于一种知识、能力、素质全方位的衔接,不能是基于“学历嫁接”的教育层次上的简单衔接。所以必须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系统化设计。但是,目前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中高职衔接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衔接

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与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所面向的企业岗位或岗位群基本相同,都是汽车后市场的机电维修岗位,这导致中高职的培养目标基本相似,无法体现中职和高职的层次区分。这也是职教专家、专业教师一直讨论的热点。

(二)课程体系不衔接

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与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在课程设置中,除文化基础课程外,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基本都会开设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电工电子基础、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汽车故障诊断技术、汽车维护保养等课程,致使中高职的课程设置重复率过高。

(三)课程内容不衔接

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与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在课程设置基本一致,而且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基本相似,主要是讲授汽车的结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调整、维护、检修和故障的诊断及排除,导致中职学过的内容在高职阶段再重复一遍。

二、通过企业调研明确培养目标和定位

为保证该项目能够有效、顺利实施,针对存在问题,合作学校认真开展了前期的调研工作。调研主要围绕中高职学生的能力期望、工作岗位满意度、技能证书要求进行。通过对汽车维修企业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归纳、总结,形成了以下基本结论。

(一)汽车维修企业对中、高职毕业生专业能力的期望

汽车维修企业对中职、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毕业生专业能力的期望如图1,反映了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专业能力的期望要高于对中职毕业生专业能力的期望。

(二)汽车维修企业对不同学历的从业人员满意度评价

汽车维修企业反馈的信息如图2。从中可知:高职毕业生最适合从事生产一线的业务操作,同时他们也最适合从事基层管理工作,如维修作业班组长;中职毕业生主要适合从事技术含量较低、处于生产最基层的工种,如:油漆钣金工、维修工等。

(三)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所需要的职业技能证书

汽车维修企业认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毕业生应当持有的,最重要的三种技能证书为中级维修工证、汽车驾驶证、中级电工证,然后是高级维修工证和计算机操作等级证,而对大学英语三级证的要求相对较低。

三、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根据企业调研的结论,进行有效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逻辑起点是中职、高职的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前者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后者规定培养到什么程度。有此基础,才能着手进行衔接方案的一体化设计。

在进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时,我们遵循了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坚持以职业生涯为依据,明确衔接的培养目标。根据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的要求,按照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确定技能型人才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明确各层次培养目标上的递进、延展和衔接的关系,保证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都能获得相应的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二是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衔接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按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分析中职、高职就业岗位的差异性和在各阶段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考虑到毕业生今后的职业发展,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注意各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既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又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三是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参照,强化衔接的技能训练和技术应用。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进行中级维修工培训,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进行高级维修工培训,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四、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

按照以上设计原则,完成衔接方案的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内容的开发,并组织实施。具体为“四个衔接”,即培养目标的衔接、课程体系的衔接、课程内容的衔接、技能目标的衔接。

(一)培养目标的衔接

中职阶段主要是培养汽车维修服务一线的“汽车护士”,具体目标是培养面向汽车后市场,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具备汽车总成拆装与调整能力、汽车维护与保养能力,在汽车维修生产一线主要从事汽车维护与保养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技术技能型人才。

高职阶段主要是培养汽车维修服务一线的“汽车医生”,具体目标是培养面向汽车后市场,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汽车总成检修能力、汽车性能检测能力、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能力,在汽车维修生产一线主要从事汽车性能检测与故障诊断排除或技术生产管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的衔接

专业培养目标的衔接最终要通过课程体系的衔接来实现。合作学校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通过多次的研讨,最终明确在中职阶段学制为“2.5+0.5”,高职阶段学制为“2+1”,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衔接课程体系。

此课程体系主要特点有:

1.在不打破原有中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加强了学生的文化基础课教学。将数学由180课时提高至352课时,将英语由144课时提高至352课时,为高职教育奠定良好基础。

2.将中职原来的汽车综合基础课程拆分为机械识图、汽车机械基础等课程,同时增开了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提高专业基础教学的针对性。

3.将中职原来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和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三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企业调研的结论进行了调整,侧重汽车的结构、原理、拆装和维护。将课程名称修改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拆装、汽车底盘构造与拆装和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拆装。同时将原来中职专业课程中的汽车空调系统维修、自动变速器维修等课程并入高职的专业课程中。

4.在学生中职阶段学习了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和汽车电气设备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7门项目化专业课程的学习,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形式,进行项目课程改革,侧重元件检测、汽车性能检测、故障诊断、故障排除。

5.高职阶段开设了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和汽车故障诊断技术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的衔接

在课程内容衔接,中职阶段专业课程侧重汽车的结构、原理、拆装和维护,高职阶段专业课程侧重元件检测、汽车性能检测、故障诊断、故障排除,具体课程内容设置见表1,表2。

(四)技能目标的衔接

根据企业调研,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毕业生应当持有汽车驾驶证、中/高级维修工证、中级维修电工证以及相应的计算机操作等级证和大学英语三级证等职业技能证书。

结合毕业生应该获得双证书的要求,分别在中职、高职教育阶段加以实施、考核、获证。中职阶段应取得的证书为汽车维修工中级证书和计算机证书,高职阶段应取得的证书为汽车维修工高级证书、汽车驾驶证、英语应用能力证书。中级维修电工证则不做明确的要求。

五、结束语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溧水中等专业学校中高职“3+3”分段合作培养试点3年,针对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中高职的培养目标,构建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中职―高职衔接培养的课程体系,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为汽车维修类专业的中职―高职衔接教育提供一个示范性样例,对其他专业的中职―高职衔接教育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陆国民,王玉欣.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开发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4(6).

[2]焦传君.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4(29).

[3]段标.“3+3”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3).

[4]李贵炎,杨益明.中高职衔接“3+3”分段培养实例分析[J].江苏教育研究,2014(1).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Automobile Inspection

and Maintenance Techn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hesion

WEN Ai-min

(Nanjing Communicatio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188, Jiangsu Province)

汽修毕业学生个人总结篇5

关键词:专业现状;专业“特色”;确定特色;具体措施

1 何为专业的“特色”

所谓“特色”就是一个专业在所在区域内的比较优势,这种优势包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内容、培养模式、教师整体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技术装备水平、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2 如何确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特色”

明确了“特色”的内涵,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建设,创建一个特色专业也就水到渠成了。到所在地区汽车行业进行调研,了解行业对员工的要求;往届学生在企业的工作状况;横向考察兄弟学校及行业先进学校的先进经验,了解区域内的专业教学状况;通过听课,评课,及学生反映情况了解专业教师的整体教学情况。对调查的情况进行分析汇总,找出突破口。具体按照轻重缓急,还要从培养目标及内容、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建设、技术装备水平、专业科研水平、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等几方面入手。

3 具体措施

3.1 培养目标及内容

汽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内容要遵循适应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是具体指专业培养目标及内容要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需制定,体现社会职业对人才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中所设汽车专业均为应用性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要能直接有效地服务于汽车维修、维护、保养等生产一线。只有遵循适应性原则,才能实现其专业设置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

首先,汽车专业培养目标及内容必须与区域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适应。职业教育的一个主要功能是为经济建设服务,因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设置与内容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同步和匹配。为适应汽车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变化的需求,学校必须切实做好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调整的分析工作,合理安排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培养目标,使之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相适应。

其次,汽车专业口径要与社会职业分工情况相适应。确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培养目标及内容,应当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具体要求。

第三、汽车专业培养目标及内容在实现社会需求和社会功能时,要考虑其是否经济合理,效益是否最佳。其要旨是指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培养目标及内容应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内容符合社会职业劳动实际,培养的人才能顺利就业,创造社会财富。

3.2 培养模式

汽车行业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有很大不同,生源对就业的要求不同,生源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生源的学历及年龄不同,就业企业对在职员工培养要求不同,就决定了中职学校必须针对教育主体多头并举,采用多种灵活的培养模式,特别是区域内的重点学校与重点专业在这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必须走在前面。我校的汽车专业在这方面作为相应的探索。

3.3 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培养目标与内容及模式的改变呼唤一支高素教师队伍,就需要在教师培训上进行必要的调整。

努力实现专业教师培训工作重点和运行机制的转变:从基础性培训和学历补偿培训转变为着眼于更新知识,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继续教育;在职为主,立足本专业,形式多样,加强实践,要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着眼于加强师德教育,更新和拓展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师培训内容应主要包括:教师的思想培训、职业道德培训、教育法规培训、教学能力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多媒体应用技术培训、教师教学科研创新能力培训等。

3.4 技术装备水平

围绕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多方筹措资金,进行专业的实训场地与设备建设。设备技术水平首先与就为企业相适应并适当提高技术水平,设备技术水平要在区域内适度领先,科学规划提高设备的可利用率。

需要指出的是在设备的规划中,不可肓目追求高档而降低了有限资金的利用率,增加了设备的维修保养费用。

3.5 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养成

有的毕业生思想观念一时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认为当工人不会有什么作为,进入企业后简单操作岗位不愿干,关键岗位又做不好;这也不习惯,那也看不惯;总是不如意,工作没劲头。好像自己进了企业很屈才,一肚子怨气;工作出了问题,从不找主观上原因,一味强调客观原因;工作不能马上进入角色,环境也不能尽快适应。总之,这种现象在毕业生的工作岗位表现较为突出,毕业生的情绪波动很大。

不想吃苦、怕脏、怕累,愿意干轻巧活,任性,经不住批评,经不住挫折,一点委屈就可能离开企业。经过几次挫折后,才能有所醒悟,端正自己择业观念,找准自己的位置。在职业认识上,职业道德观念不明确,不懂得企业的规章制度是对员工的约束与管理。有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后,没有长期工作打算,抱着一种临时试试看的观念,行就干一段时间,不行就离开,工作不安心,一山望着一山高。在企业里工作表现一般,劳动纪律松散,经常和同事闹纠纷,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职业道德意识较差。

要解决这些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学校对毕业生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活动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2)讲道德、讲奉献,进行团结协作精神教育。

(3)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是当今社会发展和组织管理而要求每一个人必备的素质。因此学校要加强对毕业生进行爱祖国、讲道德、讲奉献的理想教育,学做人、学做事,树立团结协作精神。使毕业生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应履行的义务,同心同德、齐心协力,为完成共同的使命,实现团队的目标而积极、主动、自觉地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总之,如果一个专业能从以上几个方面做好工作,一个特色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产生,必将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学新编》李向东 卢双盈,高等教育出版社

汽修毕业学生个人总结篇6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融合 问题化教学 与时俱进教学

汽车维修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十分紧密的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等的重要。先前我们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分开来讲授,在后来的教学总结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很多缺漏和不足。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我校的学生由于大部分初中毕业,少量是高中毕业,即使是高中毕业,文化知识基础也十分薄弱,单纯的去讲解理论,由于缺乏空间想象力,普遍感到学习困难。尽管尽量采用了直观教学的方法。但学生仍然对汽车零件的空间形体、零件之间的位置关系、装配关系及传动关系、工作原理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维修时大多依靠死记硬背的方法,不能自己利用理论知识分析找出维修的技巧。进入修理技能的实际操作阶段,虽较感兴趣,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已遗忘太多,只能是老师教一点学一点,而面对新的类似的故障,却不能利用理论上的相似点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针对学生的这种现状,总结经验教训后,我们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尽量利用实物演示,将书本上的零件名称,具体的工作原理,通过实物展示,展现在学生面前。为此,我们学校购进了一批实用性非常强的教具,使用教具的教学方法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理解,缩短了认识过程。而对整体性非常强的机构组合,如变速箱的构造,发动机总成结构等,我们就把理论课堂直接设在了实训操作场地,一边拆卸,一边讲授。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改进措施,学生能较快地将书本上的理论与实践融合,促进了理解,加深了记忆,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根据汽车维修这门课的特点,我们还发现了问题化教学的独到好处,毕竟维修汽车就是找汽车的问题所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探讨问题的风气。问题能不停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灵感。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喜欢动脑、自我解决问题的习惯,为以后从事汽车维修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现在科技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汽车新技术的日新月异,大量新器件和计算机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使以前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今天的现实,但教材内容的滞后,如果教学局限于书本,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已是落后的受淘汰的修理人员。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最新汽车发展技术;还要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多读一些与汽车维修有关的近期杂志,接触新的知识,开拓思维,增长见识,在吸收既有的维修经验的基础上,敢于探索新技术,摸索新的维修方法,有意识的突破前人。只有这样,培养的学生才有较新的知识结构面对社会的需要,才会有较强的竞争力。

结语:汽车维修教学是一门比较难的课程,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不停地研究、思考,实践和总结,努力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地去发掘新的技术,新的知识,盯紧现在汽车维修的热点问题,努力引导学生牢记理论,掌握技能,积极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和实习条件,充分利用好现有设备,积极引进新的技术设备,为进行好汽车维修课程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孔令来著,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张子波著,汽车故障诊断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葛仁礼,车新结构新技术及其使用与维修[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汽修毕业学生个人总结篇7

关键词:汽车维修;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3-0115-02

根据甘肃省交通警察总队和甘肃省道路运输管理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截止2015年底,甘肃省汽车保有量达到2720978辆,被许可的汽车维修企业8 505户,其中一类企业167户、二类企业1 292户、三类企业7 046户,4S特约维修站351家,未办理行业许可的路边汽修店约有7 000多户,行业从业人数达到13万人(含路边店从业人员),汽车维修持证上岗的从业人员42 777人,全省汽车维修行业年完成工作量12 920 463辆次。针对行业从业人员的现状,课题组于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采用抽样调查、问卷调查、电话调查、走访调查的方式对全省范围内的354家汽车维修企业人力资源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

1 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

课题组对甘肃省汽车维修行业从业人员的学历统计,采集到了两个样本。一是以甘肃省道路运输管理局统计的持有从业资格证书的42777人为统计样本;二是以课题组调研企业从业人员为统计样本,得到不同学历人数及其在总人数中的占比,两个样本的统计结果,见表1。

样本一中的人员要么是单位推荐参加行业管理机构组织的从业资格培训的员工,要么是自我进步意识较强的员工,他们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样本二是课题组调研企业的从业人员,由于调研条件的局限性,课题组选择的调研企业是兰州市和地级市的企业,县市及乡镇的企业没有统计,因此,样本二中的人员相对整个行业的实际情况,文化程度也是比较高的。通过行业专家讨论分析,确定行业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比例,如图1所示,本科及以上占1.50%,高职和大专占17.31%,高中占12.21%,中专占23.80%,中技占22.76%,初中及以下占22.42%。

2006年,甘肃省汽车维修企业从业人员中,大学学历占 0.12%,大专学历占0.36 %,中专和中技占1.53%,高中学历占3.22%,初中学历占96.2%,小学学历占0.09%,大学(包括大专)与中学(包括中专、技校、高中、初中)与小学的比例为=5/ 1 097/1[1]。与10年前相比较,在行业现状中,大学学历比例略有增加,初中及以下学历所占比例明显下降,高职专科学历明显增加。根据课题组统计分析得到的结果可计算出:(本科及以上)/(高职专科)/(高中及相当于高中)/(初中及以下)=1/12/39/15,从而可以看出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中高职毕业生成为行业的主要从业人员,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趋向合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不够理想。日本、德国、美国在10年前就对汽车维修从业人员提出,学历要求最低为高中,而且还必须通过相关考试,并取得证书,才能进入行业工作,技术员必须是大专或职业技术学校(相当于大专层次)以上的毕业生[1]。目前,甘肃省汽车维修从业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和高职专科的比例仍偏低,初中及以下的比例仍偏高,说明甘肃省汽车维修行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有待提高,高职专科层次的人才需求具有很大空间。

2 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

甘肃省汽车维修行业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21~30岁之间的从业人员占比达到42.74%,31~41岁之间的占29.43%,41岁以上只占7.52%,行业从业人员以年轻人为主。

课题组调研企业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时,发现民营企业50岁以上的人员非常少,这个年龄段的员工几乎都在国营或由国营改制的企业中。

3 从业人员持证情况

3.1 概 况

在统计样本范围内,相关技能证书持有情况,如图3所示。

根据省运管局的统计,全省汽车维修行业从业人员大约13万,持有行业从业资格证书人员42 777人,占比32.91%;课题组调研企业354家,从业人员9 558人,持证人数3 067人,占比32.09%,其中持有行业从业资格证书人员1 813人,占总人数的18.97%,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2 076人,占总人数的21.72%,持双证以上的人员有2 014人,占总人数的21.07%。行业从业人员的持证率较低,说明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有待加强。

各种证书持有人在总持证人数中的占比,如图4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计算机等级证和驾驶证的持有人比较多,驾驶证是从业者的工作需要和生活所需。计算机等级证书较多是因为,职业高中、技校、中专学校和高职专科院校学生均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

3.2 技术等级证书情况

持有技术等级证书的2 076人中,高级技师11人,技师56人,高级工556人,中级工964人,初级工489人,各级技术等级人员分布情况,如图5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高级技师和技师的占比合计仅有3.23%,说明高技能人才的持证比例很低。

3.3 技术职称情况

在调查样本中,高级职称人数11人,中级职称126人,初级职称188人,职称情况分布,如图5所示。各职称人员在调查样本中的占比,如图6所示。

调研发现具有职称的人员绝大部分在国营或由国营改制的企业中,说明民营企业对员工职称评定不重视。

4 高职专科毕业生从业岗位情况

课题组以高职专科学历人员为调查对象,以工作岗位为类别,对高职专科学历的人员进行统计。高职专科学历人员在各岗位从业的占比,如图7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有12%的高职专科毕业生担任企业厂级领导,22%的人员为部门负责人,36%的人员负责企业的技术管理工作,只有30%的人员从事具体的维修技术工作。而在2006年,大多数中专毕业生担任较重要的领导工作(其中厂级47%、部门级33%)[1],这说明目前高职专科毕业生已逐渐成长为企业的中层负责人和技术管理人员,并开始进入企业的领导层,成为汽车维修企业的主要人才。 高职毕业生的满意度调查结果,如图8所示。

5 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

汽车维修企业对从业人员基本条件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技术工人的学历最合适的是高职,管理人员的学历还是本科比较好。

②企业最想聘用的员工年龄段为23~35岁之间。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是,人品第一,然后依次是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专业知识、团队协作能力、个人综合能力,最后才是学历。这说明行业认为从业人员的学历和现有知识水平并不是最重要的,而人品和学习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③课题组综合分析认为,甘肃省汽车维修行业从业人员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趋向合理,但仍存在着技能人才比例偏低、工人文化程度偏低、工人技术水平偏低这“三低”情况[2]。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私家小汽车在不断增多,对汽车维修行业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3]。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售后服务行业对人才需求量是很大的[4],特别是高职专科层次的毕业生深受行业欢迎。因此做好高职汽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为解决社会就业和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一斐.甘肃汽车维修业人力资源现状简析及相关对策[J].甘肃科技,

2006,(3).

[2] 范赵.汽车维修企业人才需求与中职汽运专业教育改革探讨[J].新课 程研究,2011,(5).

[3] 甄怀宁.现代汽车维修业的发展与职业教育开展策略探讨[J].才智,

汽修毕业学生个人总结篇8

【关键词】人才培养;汽车维修;职业能力;岗位

1 调研目的与对象

1.1 调研目的

为配合我校完成国家示范校建设任务,提高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质量,以便服务本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加深与企业的联系,同时,办出更有特色的教学模式,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团队在贵港市及周边地区开展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调研,以便重新制定实施教学计划,明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2 调研时间、人员、对象、问卷回收情况

调查时间:2013年7月15日-8月15日

调研人员:陆梓务、朱乾琳、温志力等

调研对象:如下表1所示

问卷回收情况:调研总共发放调查问卷250份,回收207份,有效问卷为163份。关于贵港市汽车维修行业人才需求的调研问卷28份,关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调查问卷(职业院校版)15份,关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调查问卷23份,关于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毕业生调查问卷97份。

2 调研方法

结合我校毕业学生就业地区,为清晰全面地了解企业对汽车维修专业毕业学生的岗位能力需求,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团队对上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座谈、问卷调查与文献调查法。

(1)实地考察:深入考察企业,到企业生产、维修车间考察,了解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及工作过程。

(2)座谈:与企业主管和员工分别召开座谈会,通过当面深入的交谈了解企业对汽车维修专业毕业学生的岗位能力需求。

(3)问卷调查:在拜访前制作调查问卷,分别对企业负责人,企业管理人员,第一线员工进行调查问卷调查。

(4)文献调查法:通过寻找文献搜集有关市场信息的调查方法,了解现有的汽车维修市场人才需求定位与未来的趋势。

3 调研的情况分析

3.1 岗位需求分析

目前贵港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就业岗位主要有汽车机电维修工、维修服务顾问、钣喷维修工、配件管理员、整车销售顾问、保险索赔员、汽车美容技师、船舶维修工、物流用车维修工等。根据调研结果,目前贵港地区汽车行业最急需专业人才的岗位有汽车钣金、汽车喷漆、汽车美容、汽车服务接待等四个岗位,并且其4个岗位的薪资水平都普遍比机电维修岗位要高,就业前景更加广阔。而据权威数据显示,包括贵港在内的全区范围内的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招生人数超过所有专业招生总人数的16%,而急需的汽车钣金、汽车喷漆岗位却由于社会认可度不高,普遍认为这些岗位就业环境差、对身体有害而缺乏生源,因而造成中职学校开设相关专业难度较大,汽车美容、汽车配件管理和汽车服务接待也因人们普遍认为其是“非技术”类岗位而不被认可,机电维修是“技术”类岗位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学好技术,才有出路”的思想引导下,更多的家长选择机修专业就读,因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生源是人满为患,其对应岗位的需求基本趋于饱和,造成了专业人才培养与汽车行业企业需求之间的巨大矛盾。

同时考虑到贵港地处西江亿吨黄金水道,物流用车及船舶物流非常发达,相关的物流用车与船舶维修也需要大量的人才,我校应增加物流用车与船舶维修专业方向,以满足贵港地区的人才需求。

3.2 每个岗位对能力要求的分析

调查汽车维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应达到的职业能力,表2以汽车钣金工为例:

3.3 对于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分析

通过和汽车维修企业主管的交流,我们发现企业主管对中职汽修毕业生在技能方面要求不高,只是要求具有基本的汽车维护、保养知识和动手能力,对中职汽修毕业生不要求能排除复杂的汽车故障。主管强调我们的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好的沟通交流、文字表达、5S等基本的素质,要热爱汽修行业,工作的时候精神饱满,衣着整洁,操作规范,遇到顾客应能主动打招呼,对于顾客提出的汽车维修问题,要给满意的回答,视顾客为上帝,以让顾客满意为最高宗旨。

3.4 对于实训场地与师资的分析

根据调研,企业希望毕业生具备基本的汽车维护和保养的能力,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因此我们学校的实训场地应让学生体验到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职业素养及作业规范流程,使学生从入学初期就开始接触实际工作岗位的具体操作技能。

师资方面应大部分达到“双师型”教师,近年来,由于本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本来就非常紧张的师资更加是不堪重负。同时,本专业相当一部分的教师是从其他理工科专业、甚至是文科类专业转型,仅仅经过简单的中职师资培训就上岗,造成专业课教师教学任务过重,而非专业课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胜任专业课程的教学。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以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把他们的从业经验、职业素养及作业规范流程通过言传身教给我们的在校学生,可以使学生获益良多。

4 调研的结论

4.1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通过以上的调研分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应定位为: 为汽车企业、大型车辆及船舶物流企业培养机修、钣喷、汽车美容、汽车销售、汽车维修接待、大型车辆及船舶维修各个岗位的具有较好的沟通交流、文字表达、5S等基本的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基本技能型人才。

4.2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加强与贵港本土汽车维修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以服务贵港西江亿吨黄金水道的区域行业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目标,以需求为导向,培养符合贵港本土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汽车运用与维修基本技能型人才。本专业在汽车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查、开设同类专业的中高职学(院)校调研、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结果分析的基础上, 引入汽车行业标准规范,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出“工作导向、项目递进”工学结合的“1+3”(一个主方向、3个专项技能方向)人才培养模式。

4.3 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适应贵港汽车市场需求,以培养学生的机电维修、汽车钣喷、汽车销售、汽车维修服务、物流用车的维修和船舶的维修等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本专业就业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融入国家汽车运用与维修、船舶运用与维修相关职业标准、技术规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与“工作导向,项目递进”人才培养模式配套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在构建本专业课程体系时,既考虑融入行业企业的作业规范和标准,所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本专业师资、教学条件和学生综合情况,采取由职教专家牵头,组织汽车行业企业专家、专业骨干教师、公共课教师共同开发的方法,在职教专家的组织和指导下,将本专业毕业生所对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行动领域)转化为所要开设的课程(学习领域),由此形成了以企业实际需要为依据、“基础课程为专业服务、”“理论必须够用”的可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刘芳.对汽车人才的需求及培养模式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5(4).

[2]刘建平.汽车运用与维修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广州教学研究,2005(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