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写作素养论文8篇

时间:2023-03-13 11:10:36

写作素养论文

写作素养论文篇1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高校扩招带来的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各种社会不良风气的误导和影响等,这是一般性原因。也有学生专业学习不到位,专业基础不扎实,专业研究不充分等一些具体的原因。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却容易被忽视、被遗忘的重要原因,那就是学生对学术及其相关问题的生疏乃至无知。而这一点,又和我国高校目前在学术品格、学术教育方面的普遍缺失有着直接的关系。

现代大学的功能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体现大学传统功能的学术意义和地位,仍然特别重要、不可或缺。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中曾谈到:“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1]在《北大一九一八年开学式演说词》中,他进一步强调:“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2]当然,蔡元培的大学理念并不一定完全适合当今大学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和需要,但大学与学术之间的渊源和联系,却始终是不容割裂的,否则大学将不成其为大学。也就是说,学术和学问即便不是现代大学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也应该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绝不应该成为可有可无的装点,或者仅仅当作一种途径和手段。

对于这一具有核心意义的基本办学思想和理念,很多大学并没有给予真正的重视,或者说没有全面充分地贯彻落实到大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在当下注重实用、急功近利的总体社会环境背景下,大学课堂重知识轻方法、重技能轻学养、只要结果不做研究、只求是什么不问为什么的现象普遍存在。虽然在大学教学的各种课程和环节当中,也都或多或少地渗透了学术教育、学术研讨、学术陶冶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显然不够完整系统,不够充分深入。因此学生对学术的认识和理解往往是散乱破碎的,是肤浅空泛的,有术而无学,多识而少智,仍然身处学术之外,而没有成为学问中人。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学术素养普遍下降,学术基础和功底明显薄弱,而这些问题最直接、最突出的影响和体现,就是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

从文体性质上看,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论文的范畴,是学术论文的一种具体形式、特殊样式。而毕业论文工作则是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最重要的学术活动和学术任务,毕业论文不仅是对学生大学期间专业学习情况的综合检验,也是对学生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考查,是学生整体学术素养和学术水平的集中体现。而学术素养和水平的提高,无疑是一个长期积累和修炼的过程,因此,忽略大学生的学术教育和学术修养,必然直接导致本科毕业论文水平和质量的明显下降。

要扭转这种不利局面,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几方面思路和措施:

一是进一步提高对本科生学术素养、学术能力的重视,加强学术教育,强化学术风气。

二是进一步提升专业课程的学术含量,强化学术色彩,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得到更多的学术引导和学术训练,获得更多的学术陶冶和浸润。

三是结合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开设专门的课程或组织专题讲座,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学术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术研究方法。

四是通过设置名著自读学分或开列必读书目等形式,要求学生有选择地研读一些中外学术名著,增加学术文章的阅读量,开阔学术视野,强化学术积累。

五是编写与毕业论文相关的教材或指导手册,对毕业论文及相应的学术研究工作进行直接的指导和规范。

六是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毕业论文的指导环节,切实提高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学生学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学习积累、综合培养训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针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要,还应该帮助学生重点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认识学术的性质和特征

什么是学术?学术是系统的专门的学问。学术研究则是以超越功利的态度,对人类面临的一切疑难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的科学活动。就学术和毕业论文的关系而言,毕业论文是学术研究的总结和成果,学术研究是毕业论文的必要前提和准备,不经过具体的学术研究,就无法进行真正的毕业论文写作。很多学生在接受毕业论文任务的时候,对这些基本概念和常识并不清楚,他们的毕业论文写作没有一个正确的、明确的方向,盲目性很大,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写什么、究竟在写什么,不知道毕业论文和一般议论文、和其他文章究竟有什么区别。

因此,要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关于学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学术的性质和特点,特别要重点把握好三个方面。其一是学术的客观性,学术是从客观的立场和角度出发,研究客观世界、客观现象,追求客观真理;学术研究最反对、最忌讳主观臆断、妄下结论,排斥主观倾向和情感的介入。其二是学术的科学性,学术研究是一种科学研究,需要以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的探索,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而科学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实证,一切科学结论都是可以证明的,一切科学结论都应该得到证明,科学研究就是一个求证的过程。只有充分理解和认识学术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学生才能真正把握学术研究与毕业论文的精髓和要义,明确毕业论文写作的根本目的和要求,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其三是创新性,学术研究是创造性的劳动,是人类不断探索未知世界、不断获取新认识、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创新性是学术研究的生命,直接决定学术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具体地说,学术创新就是要能够发现新的现象、提出新的问题、运用新的方法、建立新的观点、得出新的结论,创造新的理论。当然,在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学术创新方面,我们不宜提出过高的要求,甚至也不一定非要有创新,但至少应该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树立起自觉的创新意识。

二、了解学术研究的一般规律、过程和方法

学术研究是一项复杂的高级智能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要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掌握这些规律,把学生“带上道”“领进门”,避免走弯路、走错路。

首先,学术研究必须有一定的积累和准备,需要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和过程。应该说,做毕业论文之前的所有专业学习活动,实际上都是学术研究的积累和准备过程,但是仅有这些一般性的积累和准备是远远不够的,在确定了具体研究对象和内容之后,还必须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和思考。学校为学生安排的毕业论文写作时间,通常为半年左右,尽管这期间学生还有其他任务和事情,但是如果能够抓紧时间、全力以赴的话,还是可以比较从容地完成毕业论文工作的。但是有些学生对此没有充分的认识,不懂得学术研究的特点和规律,把写毕业论文当作写作文、搞创作,以为有个三天五天、十天半月就可以突击出来,总是拖到最后才开始动手工作,其论文质量可想而知。

其次,学术研究必须首先有所继承。所谓继承,就是要学习掌握、借鉴运用前人的学术研究成果,把前人的思想认识作为形成自己观点见解的基础;就是先做“研究的研究”,在“接着说”之前首先了解前人都说过什么、怎么说的。因此,没有继承,就无法开始真正的学术研究;没有继承,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并且,对于本科毕业论文而言,继承实际上远比创新更重要。在这个问题上,很多学生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错误现象和做法:一是对前人的研究成果知之甚少,乃至一无所知,完全从自己的感觉和理解出发,凭空杜撰、闭门造车;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对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完全照搬照抄、剪切拼贴,把抄袭剽窃当作借鉴继承,投机取巧、敷衍了事。

第三,学术研究一定要充分体现专业和专攻。毕业论文在选题方向和内容上有严格的限定,要求学生必须在本专业学科领域范围内,选择相关的问题加以研究探讨,不能选择本专业以外的问题,这就是学术研究的专业性。这个问题说起来简单,但在实际操作和处理过程中,有时候也会表现的比较复杂,特别是在专业领域的边缘和交叉地带,经常会出现一些游离和偏差。而所谓专攻,就是要求在本专业范围内,选择一个具体的研究方向,确定一个具体的问题,展开具体深入的研究探讨,而不应涉及过多过宽,选题不能过大,不能太空泛。一般来说,本科学生学术研究的选题,应该是越具体越小越好,从普遍情况和经验来看,小题目并不一定好做,题目越小,越需要深入剖析挖掘,难度往往更大,当然,理论价值也会更高。

第四,要掌握一定的学术理论研究方法。学术理论研究的方法有三个不同的层次,即一般哲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和专门研究方法。

哲学是人对世界整体的、本质的把握,对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作用,而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学术研究尤其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可以说,没有哲学就没有真正的科学理论,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哲学的学习和思考,重视哲学方法的指引。

一般科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学术研究领域,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我们在研究和思考过程中经常运用的各种思维方法(如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想象思维)、逻辑方法(如归纳方法、演绎方法)等都属于一般科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也包括一些常见常用的思想理论方法,如系统论方法、信息论方法、控制论方法等。

专门研究方法是隶属于不同学科的具体研究方法,它因学科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就中文学科而言,常见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考证方法、诠释方法和分析方法等。此外还有针对各个不同专业的更具体的研究方法,如古文献研究中的版本对照法,语言学研究中的替换法、分布分析法、变换分析法等。

三、明确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程序和规范

学术研究和毕业论文写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工作,在具体工作程序、写作内容和体制形式等各个方面,都有比较严格的、统一的规范和要求。在进入毕业论文工作之前,必须让学生明确并牢记这些程序和规范,做到心中有数、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有条不紊。

就程序方面来说,毕业论文写作一般都要经过这么几个步骤,那就是选题、开题、搜集资料、课题研究、论文撰写、修改定稿、排版打印。其中选题就是确定研究课题,课题是学术研究的具体内容和对象,是通过研究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确定了课题,才能够展开具体研究,有了研究成果,才能撰写论文。因此,选题是毕业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直接决定论文的价值和论文写作的成败。搜集资料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毕业论文写作一般需要三方面的资料:一是原始资料,就是关于研究对象本身的资料,如作品研究中的具体文本,语言研究中的各种语料等。二是研究资料,也叫参考资料,是有关前人研究成果的资料,又分为一般性研究资料和专门性研究资料。三是相关资料,即与课题相关的理论思想、理论方法等。课题研究则是毕业论文写作最实质性的工作,要帮助学生明确课题研究的具体思路和方法,让学生知道从哪里入手,朝哪方面努力。

就规范方面而言,毕业论文有很多具体而严格的要求,必须让学生全面了解,充分掌握,认真遵照执行。如关于引文注释的完整信息的要求、毕业论文结构和篇幅的要求、毕业论文打印格式的要求等。

四、充分理解学术精神,自觉端正学术态度

从事学术活动、学术事业还需要具备一种特殊的精神,这就是学术的精神。学术精神似乎有些抽象甚至空洞,但它对于我们的学术研究和毕业论文工作的意义却是非常深刻而深远的,是无形却又无所不在的。学术精神的核心内容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热爱真理的精神。热爱真理意味着要把真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不因其它任何原因而背叛真理、放弃真理。其二是独立思考的精神。独立思考就是不受任何干扰,不为任何力量所左右,以真正的理性去进行自由的思考。独立思考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因袭他人,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抄袭和剽窃。其三是怀疑一切的精神。真理是相对的、是发展的、是永远不会终结的,因此,在学术探索的视野里没有什么是完全确定的,是绝对正确的。一切都可以怀疑,一切都值得怀疑。正如王诺在《读哈佛》一文中所说:“怀疑精神是独立思想得以形成的一个主要的内在动力。”“怀疑精神的培养,不仅是学生个人思想和学识增进的必需,也是国家和民族能够不断反思过去、质疑现在、求新变法、充满活力的必需。”[3]对于大学生而言,首先要对权威和定论进行大胆的怀疑,其次要对常识保持怀疑,再次就是要对老师不断地怀疑。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怀疑老师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不怀疑老师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大学学习。

从事学术活动、学术事业还需要有正确的态度,比如认真求实的态度,脚踏实地的态度,谦虚谨慎的态度,自甘寂寞的态度等。这些内容和一般的学习态度没有很大的区别,不再赘述。

总之,强化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培养良好的学术品格和习惯,不仅对于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具有直接的、现实的促进作用,也可以为学生未来的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各方面的长远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建设性的影响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第5页.

写作素养论文篇2

关键词:信息素养;物理学;毕业论文;高等教育

作者简介:刘婷婷(1978-),女,山东泰安人,泰山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孙海滨(1974-),男,山东泰安人,泰山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山东 泰安 271021)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10GG04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175-02

信息素养是人们的一项基本生存技能,它形成了终身学习的基础,[1]是人们成为信息化社会中独立的终身学习者的关键。信息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敏锐的信息意识及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收集、整理、评估、利用、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良好的信息协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信息免疫能力及信息伦理道德修养;将所获得的信息用于问题解决,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开发能力。[2]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应该也不可能脱离专业课程的教学。为了获得最佳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必须实现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即实施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专业信息素养教育是基于学科的专门信息素养,是高等教育各专业课程体系的前提和基础。[3]

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培养物理学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非常有效的一个现实途径。对于物理学专业学生而言,信息素养是物理学专业素养、文化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交集。[4]在物理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要素有机融入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各种教学资源中,在各个教学环节渗透信息素养教育,以满足大学生对海量信息的迫切需求,进而更好地实现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5]

一、基于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以物理学专业为例

作为物理学专业学生重要学习环节的毕业论文写作,是一种重要的专业实践教学形式,是全面发展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指出:“论文内容可以是理论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综述、调研报告或应用开发。论文应具有完整性和一定的系统性,对所研究的问题应有比较充分的调研,分析具体,结论可靠。提交的论文应符合通常科技论文的规范和要求,内容基本正确。对论文的评价重点是学生的学风、对知识的综合掌握、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因此,结合物理学专业特点制订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科学合理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将信息素养能力纳入自身能力建设中,使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随着专业知识的增长而得到不断的强化,并最终成为保障其终身学习的一种能力。[7]

对于物理学专业学生而言,基于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总目标是在发展学生物理学专业素养的同时,促进信息素养的发展,使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具体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一是使学生掌握信息检索策略,学会运用专业数据库,具备检索物理学专业信息的良好能力;二是使学生学会批判性的运用所获得的信息,并选择有益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价值体系,会在所获取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学术创新;三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遵循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和信息道德;四是在答辩过程中能够有效的传递、交流信息。

二、基于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策略

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基于物理学专业情境的学习过程。这种渗透式的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物理学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发展学术素养,全面提升信息素养。

1.通过论文选题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物理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可以是教师科研项目的组成部分,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由选题。例如,与教师科研项目相关的毕业论文题目:一维三原子链的晶格振动分析,一维线性谐振子薛定谔方程的数值计算,相互作用带电粒子运动轨迹的数值模拟与分析,航天器变轨过程分析,光学涡旋的产生及衍射特性,数字全息显微技术研究,光学实验中的图像处理与应用,等等。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可以增加科研实践机会,拓展物理学专业知识视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时,要综合考虑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和专业能力,并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定论文题目。学生可以从科学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以及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中自主选题,也可以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选题。无论如何选题,都是以大量信息为基础的,充分利用信息,善于捕捉为己所用的信息,了解课题的学术意义、学术创新和国内外最新进展,就会大大拓宽研究思路。[8]

在论文选题过程中,课题检索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课题检索,有助于学生掌握各种物理学专业数据库的检索途径、方法和技巧,如学会熟练运用中国知网、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库、维普等中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了解SCI、EI、ISTP、EBSCO、IOPP、Science Direct、SpringerLink、IEEE Xplore等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这样可以督促学生自觉主动地利用图书馆的各类馆藏文献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学会课题检索,掌握文献检索知识,丰富信息知识,巩固所学物理学专业知识,使学生的专业信息能力得到发展。

2.通过文献综述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在确定好论文题目之后,学生需要进一步进行文献的检索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指在全面掌握、分析与课题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该课题在一定时期内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述而形成的论文。文献综述一般要对研究现状进行客观的叙述和评论,以便预测发展、研究的趋势或寻求新的研究突破点。[9]

在文献检索过程中,教师要指点学生注意文献资料的新颖性、价值性和真实性,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筛选、评价所获取的信息资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内容,并将收集到的文献资源进行分类,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在此基础上,应充分利用所获取的信息,完成文献综述。当然,本科生的文献综述只要能够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述评即可。文献综述的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充分了解课题的全面情况,把握课题的发展规律,熟悉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从事该课题工作的主要学者的成就和水平;[10]第二,可以培养学生熟练运用信息检索工具的能力以及根据主题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第三,文献综述对参考文献的要求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士学位论文的规范要求;第四,文献综述可以有效减少学生的抄袭现象,便于对学生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教育。

3.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的物理学专业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扎实的文字功底。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利用所占有的各类信息资源,运用各种创造性思维,在综合归纳材料、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论文写作的各个细节,如要让学生掌握科技论文的结构:一是论文前置部分,包括封面、题名、中英文摘要、目录;二是主体部分,包括引言、材料和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结论、致谢、参考文献;三是附录;四是致谢。在开始论文写作前,要列出论文的写作提纲。写作提纲要提纲挈领、主次分明、组织合理。在写论文的主体部分时,要注意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文字通顺、衔接自然、用语符合技术规范,图表清楚,格式规范。论文中的论据应该真实可靠;论证要合情合理;论述要具有科学性、专业性、创新性;结论与全文观点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4.通过论文答辩评价学生的物理学专业信息素养能力

论文答辩是毕业生在规定时间内展示自己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由答辩委员会就论文进行点评,指出优缺点及修改意见的过程。论文答辩是学生展示、交流毕业论文成果及学业成就,检验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论文答辩可以全方位检验学生对所写论文的认知程度,对物理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运用论文观点回答问题的应变能力,以及对文中创新点的解释能力。

三、结论

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学习的有机整合是发展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最佳途径。物理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是基于物理学专业情境的学习过程,是专业素养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机整合。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信息知识,拓展信息视野,锻炼信息能力,培养信息道德。因此,毕业论文写作既是一种重要的专业实践教学形式,也是全面发展学生物理学专业素养和信息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把信息检索、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创新、信息交流、信息伦理等内容渗透到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如文献查阅、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文献综述、论文提纲与结构、论证方法、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图表处理、论文撰写与排版、文献引用等。与此同时,指导教师自己也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不断优化教学,探索出适合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师自身也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信息能力,发展信息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享各类信息,充分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11]

参考文献:

[1]Abdelaziz Abid.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lifelong learning[EB/OL].http:///IV/ifla70/papers/116e-Abid.pdf.

[2]Tingting LIU,Haibin Sun.Analysi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Strategies for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J].Modern Applied Science,2011,(5):227-231.

[3]孙平,曾晓牧.面向信息素养论纲[J].图书馆论坛,2005,(4):8-11.

[4]黄波,殷玉华.信息素质课程教学设计与CDIO工程教育理念[J].图书馆杂志,2010,(6):57-60.

[5]杨晓光,王丽娟,安秀敏.高等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运作[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4,(3):93-94.

[6]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J].物理与工程,2011,(4):3-26.

[7]符勤.嵌入专业课程的信息素养教学案例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4):89-92.

[8]戴艳阳,钟晖.信息素养培养与文献检索课和毕业论文的关系[J].中国冶金教育,2009,(5):80-81.

[9]王琪.撰写文献综述的意义、步骤与常见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1):49-52.

写作素养论文篇3

摘要:本文分析了大专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及其产生原因,阐述了文学教育在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所具有的优越性和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专院校文学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若干思路和对策。

一、文学教育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具有优越性

"文学即人学":文学教育"育人"的有效性据《中国青年报》载,自2003年2月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几名研究生自费搞了一项"百名博导推荐书目"调查。他们向社科院330余名博士生导师发出问卷,请教这样一个问题:"哪些书籍曾经对您的学术思想、为人产生过重要影响?"调查反映出一个有趣的现象:对很多博导影响最大的,不是专业书籍,而是非专业书籍,且多数是小说。这种调查结果让人在深思之后,并不觉得奇怪。高尔基曾提出"文学即人学"的著名命题,认为义学的主要任务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必须深入到"人学"的层面,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区分出人性的善恶、忠奸、美丑;从人物的命运中,感悟人生的要,并受到灵魂的激荡和情感的洗礼,进而转化为自觉的人格上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这说的正是文学教育在"树人"方面的独特效果.

二、加强和改进大专院校文学教育,实施人文素质培养的对策思考

(一)强化人文性,重新审视大专院校文学教育的教育功能。要正确认识大专院校文学教育的教育功能,必须首先把"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区分开来。本来,"文学"只是"语文"即"语言文学"的一部分,区别显而易见;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把文学课上成了语文课,甚至上成了语言课,咬文嚼字,离章析句,成为字词、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的堆积,而偏偏"不见文学"。文学教育的任务应该是使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了解生活,感受命运,陶冶性情,体验痛苦与幸福,培养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人格,培养其责任感、使命感,使其能够主动把自己的命运与他人的命运、社会的命运以及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

(二)优化教学方法,遵循大专院校文学教育的感性审美原则。

思想指导行动,观念引导实践,在认清文学教育的功能之后,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文学教育?教无定法,文学教育当然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任何学科教育必须遵循学科自身的属性和原则才能起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对文学教育而言,就是要以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为切人点,以情动人,以美育人,即遵循感性审美原则,这主要包括:遵循文学教育意会体悟的原则,使学生学会用心去理会,去体验,去涵养,抛其形而得其神;遵循意象运动原则,用形象思维去把握文学作品,得其精髓;遵循直觉思维原则,"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发挥联想和想象,以跳跃性思维方式去心领神会;遵循整体把握原则,文学作品中的每个字、词、句、人物形象,都离不开整体环境和情景创设,离开了整体,意义就很难界定,其优劣亦很难评判。为此,必须改革和优化大专院校文学教育教学模式,要彻底摈弃"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强调教育的艺术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灵活运用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阅读感悟教学、情景体验教学、发现研究式教学等方式方法,立足以学生为本,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给予学生张扬个性、发挥潜能的舞台和智慧,以培养他们的自立意识、独立精神和创造精神,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人文境界。

(三)精选和补充内容,注重大专院校文学教育的资源效益。

大专院校的文学教育主要是通过一些专业开设的《大学语文》中的文学部分和公共文学选修课来实现的,课时非常有限,这就要求对文学作品的内容进行精选,同时又要加以适当补充,使之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根据大专院校学生语文功底不厚、知识面较窄、学习兴趣不浓等现象,对文学作品的选择和补充应注意这样几个原则:一是宜浅不宜深,尤其是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如果过于艰深,势必要化费过多的时间来解释词句和疏通意义,影响对作品的理解。二是要注重趣味性。文学作品有趣味,才能有吸引力,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欲望,从而才能谈得上发挥文学教育的效果。三是题材要广泛一些。目前较为流行的《大学语文》中的文学作品部分,古代文学作品占据很大比例,而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比较少,这个结构不合理,必须加以调整;其次,教师还必须关注网络文学、短信文学、生态文学、美女文学等现状,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健康成长。四是注重文学教育的内容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把企业要求人才的人文精神作为一个风向标。此外,还应该注重作品的经典性,因为文学经典横越时空,历经检验,文化内涵丰富,精神底蕴深厚,具有永恒的魅力,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好题材。

(四)注意延伸和引导,加强大专院校文学隐性课程建设。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情怀。文学以它独特的方式所体现出来的彼岸关怀与现实关怀是其它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彼岸关怀是一种对人类未知空间的探询态度,这种探询能够使人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从而追求人性的完善;而现实关怀则主要表现为文学的社会承担性,关注弱势群体,反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抑和不公平,是一种对现实人生的悲悯情怀。而这样一种人文素质和人文情怀的养成非常"需要潜移默化的环境和实践的陶冶",因此"必须加强高职人文隐性课程的建设。隐性课程包括校园文化与学校开展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比如举办文学讲座、创办文学报刊,开展读书活动,举力、文化艺术节等等,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引导学生热爱文学,热爱文化,感动人生,关怀社会,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思想、情感、智慧、意志和精神的浸染和熏陶。

结语:文学是人类存在的诗意栖居之地,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文学教育对培养大学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方面的优越性、重要性,要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策略,加强和改进大专院校文学教育,使文学教育真正成为人性的教育、人文的教育和"成人"的教育。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写作行为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都是由网络构成的,它纵横交叉,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犹如气象学上有人所提出的"蝴蝶效应"那样,说是东半球某处的一只蝴蝶扑动一下翅膀,由于气流振动的连锁反应,在西半球某处受此波及可能发生一场风暴。在一次写作行为过程中受主客观某些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写作行为过程各个环节的剧烈变化是可以肯定的。而不管在哪一个环节上产生这种变化,要给予有效控制所需要的往往是写作主体综合的操作能力,绝不仅仅是某一具体环节的单一的操作能力。总之,写作行为过程不是单一的线状的过程,而是在综合能力作用下的立体演化的过程,运思构想贯穿于每一次写作行为过程的始终。

参考文献:

[1l刘锡庆.基础写作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65.

[2]王光祖,杨荫浒.写作[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36.

[3]浏忠惠.写作[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10.

写作素养论文篇4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指出:“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评分时除了考虑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应把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作为重要依据。”但因缺乏信息素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令人担忧。结合英语学科论文教学和论文指导,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对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和实践意义。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概念

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1996年,美国学院和学校协会南部学院委员会下的定义是“具有确定、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成为独立的终身学习者”。被人引用最多、最经典的信息素养定义,是由RobertBurnhein在《信息素养———一种核心能力》一文中的概括: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从以上定义不难看出,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个方面,其中信息能力,尤其是信息处理创新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身处网络时代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信息素养不仅应包括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新环境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由此可见,信息素养的内涵基本覆盖了以下几个方面:对信息进行有效检索;能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能批判性地评价、鉴别信息及其来源;将所获得信息和自己从事的专业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成为终身学习者。

二、英语专业学生论文写作中信息素养的缺失

21世纪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进程,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根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2006大学评价报告》,超过80%的高校开办了英语专业。目前,大部分高校英语专业的发展定位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削弱英语专业学生的研究能力,即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逻辑论证能力、科学研究方法等综合能力。总体看来,英语专业学生论文写作水平、学术与研究能力不容乐观,其原因,信息素养的缺乏是重要因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道德的缺失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信息道德,主要包括信息使用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学术道德与规范和学术研究活动相伴而生,只要有学术创作,就必须遵循相应的学术行为准则和规范。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论文范畴,自然应该遵守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但笔者在毕业论文的批改、评阅和分析中发现,不少学生错误引用或随意改变引文内容,文献引用格式很不规范。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信息素养意识和信息素养能力欠缺,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信息类课程,但是对于信息素养教育还局限在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文献检索课和怎样利用图书馆等的专题讲座这样狭窄的纯技术性范畴内。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他们很可能会把这种作风带入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造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和工作作风,后果不堪设想。

(二)信息获取能力的缺失根据抽样调查,目前大多高校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或者举办了文献检索讲座,但很少与英语学科相联系,缺乏现场操练,学生感觉抽象或缺乏兴趣,结果仍对信息检索一知半解。此外,不少学生仍习惯于利用传统纸质文献,对电子文献的利用知之不多。部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较低,不了解图书馆馆藏结构和检索方法,不能正确地运用图书馆为其提供的检索工具获取信息,尤其是网络电子信息,不能“广、准、新、精、全、快”地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信息检索手段单一,论证资料匮乏,论证过程中缺乏有说服力的文献材料。根据路文军对五所高校468名英语专业毕业生所作的实证研究: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来源于图书馆的占78%,主要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只有10%(44人),参阅相关论文的只有10%(46人)。研究还表明:2/3以上学生的参考文献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图书馆纸质资料,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使用率还很低。而对另一常用的查阅参考文献的方法———滚雪球(snowballing),也只有10%的学生使用,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同学还没有掌握这一查阅参考文献的方法。这样,英语专业学生缺乏参考文献来源并结合自己的毕业论文进行深入思考,更谈不上思维火花的迸发了。

(三)信息处理的创新能力缺失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和论证过程中,缺乏发散思维,很少能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写作思路狭窄。在写作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仅限于对现有知识的梳理与重组,对语言现象或教学过程的描述上,内容缺乏深度和新意。他们思维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思维,主要原因在于不能充分利用和检索各种信息进行广泛阅读和批判性思考。此外,他们不能准确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得体地论证自己的观点。究其原因,与他们合理利用、检索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不无关系,即信息素养匮乏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

三、培养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提高毕业论文水平

(一)将知识与能力培养渗透到学科论文写作教学中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受教育者适应“基于资源的学习(resource-basedlearning)”,即以信息社会存在的各种现实的信息资源作为学习工具,并利用这些工具进行信息的存取访问、组织和评价等,从而实现学习的目标。英语专业学生处于国际化前沿的学习环境中,面临着更丰富的多元化信息选择。但他们在信息检索和信息选择中,往往不加分析和筛选,或者不能充分认识和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因此,应将信息素养教育和具体学科论文写作结合,现场操作,为他们创造信息实践的机会,指导他们开展信息实践活动,使他们成为信息活动的主体,培养他们自己动手的能力,从而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信息素养培养。根据问卷调查,学生对学校统一开设的文献检索课不太满意,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能结合具体学科,缺乏自己动手操作的实践环节。把信息素养的培养渗透到学科论文写作教学之中并进行操作实践,能让他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正确、合理利用信息资源特别是电子数据库资源,最终达到提高信息素养的目的。超级秘书网

(二)培养学生文献信息检索能力除论文写作教学课外,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还可以结合自己指导方向的实际情况,给所指导的学生“开小灶”。指导教师把信息检索与获取、信息评价和鉴别的方法渗透到论文指导的各个环节如开题报告、文献查阅、文献引用、论文结构、论证方法、论文格式的要求等。与此同时,指导教师自己也应在教学之余不断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不断优化教学,探索出适合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师自身也要加强信息素养的修养,把自己的信息检索方法与所指导的学生共享。其次,定期召集所指导的学生进行讨论,把论文写作过程中所利用的信息检索工具、方法和思路进行交流,取长补短,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共同进步。

(三)借助图书馆培养学生自主利用信息的能力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摇篮,是提供文献资源检索、文献信息服务、信息素质教育等全方位的信息中心。因此,图书馆是培养信息素养意识和能力的重要基地。图书馆在信息检索课程中应该增加计算机检索内容,将电子资源检索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培养大学生应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与此同时,图书馆应加强与本校院系之间的合作,要有专业教师的参与和介入。图书馆界的信息素养教育应该借鉴其他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成果,让信息素养融入整个教育体系之中,而其他学科也要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认识到唯技术论、唯计算机论等观点的片面性,把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去,共同勾画出信息素养教育的新体系。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和英语学科论文教学教师的合作与联系,定期举办相关的现场指导和培训,充分利用其文献信息资源优势、信息环境优势以及信息技术优势,对培养学生自主、合法、规范地使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根据已有知识和所获得的经验,构建个人理解,也即是将认识与本体结合,最终实现创新与突破,这也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渗透到英语学科教学之中,也即是英语教师对学生的论文评阅及分析中找到学生缺乏的信息素养因素,然后在论文指导和写作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培养并提高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必然会提高他们的写作与研究能力,从而提高其论文写作质量。对英语专业论文写作中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对其他语种和其他专业学生论文的改进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张厚生,袁曦临.信息素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路文军.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调查与建议[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1).

[4]卜友红.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1).

[5]张进良,张克敏,何高大.从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谈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3,(8).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6]马桂花.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构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3).

[7]符绍宏,夏方,李宁.国外信息素质教育研究动向[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

[8]刘春静.浅谈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8,(4).

[9]王守仁.加强英语专业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8,(3).

[10]刘纪菲.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4).

写作素养论文篇5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与人文素养培育相融合的探讨

【摘要】应用文写作教学,应遵循写作规律,秉承“文以载道”精神,巧于融合人文素养,提升堂堂正正做人的本分,增强“知行合一”的人格魅力;“学以致用”时,严于遵规守矩,善于规范行文,展示认认真真做事的本领。因此,构建融合人文素养的教材体系,从教学内容和方法入手,有利于改善写作课程的功能和作用,达到应用文写作知识教育与人文素养培育的完美融合,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 遵循规律巧于融合学以致用

进入新时代,高职人才不仅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还应是具备较好的人文素养,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要求。而人文素养培育,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是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1]因此,承载着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应遵循写作规律,巧妙而系统地融合人文素质教育,与现实生活和工作需要对接,这既是该课程教学的应有之义,也是改善课程教学的有效措施,这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浸润学生智慧道德等方面是非常关键的。

一、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亟需融合人文素养

(一)教学现状亟需融合人文素养

现在,会写常用的应用文已经是每个现代人从事工作和生活的基本能力。而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虽然在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上有所突破,但是仍局限于“以就业为导向”,或是“以技能为导向”上,忽视了职业发展理念和人文素养的培育,有时随意调整教学内容,有时增删教学文种,陷入不清不明、随意取舍教材的状态。有的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重传授知识,而轻视实践教学;有的虽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专业必修课程,但在师资配备和教学条件上则比较随意,忽视该课程的教学特点。这使得应用文写作课程处于可有可无、可教可不教的被边缘化的状态,有悖于设置该门课程的初衷及其教育意义。

另外,高职生源文化基础相对较弱、人文素养缺失和综合素质不高等普遍性问题,况且高职学生在大学求学期间,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育意义认知有限。以上情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制约着高职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人才培养需要融合人文素养

邓小平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复合型人才,针对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和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深刻认识“应用文写作能力作为复合型人才的关键能力之一”的思想内涵,努力构建应用文教学科学体系,让应用文写作课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素养和优秀职业品质的有效载体,积极探索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已成为高职院校必须引起重视的紧迫任务,更是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理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二、人文素养培育与应用文写作教学相融合的意义

(一)应用文写作蕴含丰富人文素养

1、人文素养的内涵。人文素养,内化于心,是形成人的相对稳定的人格、气质、品质、修养等内在涵养的体现;外化于行,表现为人们在人文方面达到的发展程度,其内容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以及人文精神等四个方面。[2]人文素养培育是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引导人们达到人性的自觉,深刻感悟自我与外界的关系,进而达到自律自悟至灵魂升华,激发人们追求崇高的理想,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等高尚品质。一言以蔽之,人文素质就是教育人们“懂得做人做事”,“学会做人做事”,是关于“为人处世”的学问。

2、应用文蕴含丰富的人文素养。自古以来,应用文不断沿革与创制,不断完善与传承,引起历朝历代的重视。自南宋出现应用文名称,到“五四”时期,应用文才作为独立的文章体裁而得到广泛应用。“文以载道”、“知行合一”、“文贵实用”的传统体现着中国古作理论的特点,也传承着写作的社会功能。[3]这说明,应用文承载着中华传统政治文化风韵,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古代每一种应用文体,如颂、赞、祝、章、表、奏、启、议、封禅等,都是中国历史沿革、政治制度、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社交礼仪诸多方面的经验总结,其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传承、繁衍的故事,呈现着古代读书人的天下义利观、社会责任感和实事求是追求治国安邦的高贵品质,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3. 新时代需要应用文写作教学融合人文素养。进入新时代,高职院校根据人才培养教学要求和学生专业学习和心理特点等实际情况,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融合人文素养培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努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做、用”中历练,在工作和生活的对接中受益,使学生“懂得做人做事”,“学会做人做事”。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同时通过渗透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分析判断、语言表达、科学决策和审美等综合能力。

三、应用文写作教学与人文素养培育相融合的基本对策

(一)在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培育人文素养

1.在教学的内容上注重融合人文素养

所谓“人文”,就是“人类文化的内在和外在形态”,人文即文化。从人文即文化的角度看,人文素养就是文化修养的程度。在教学内容的规定上,注重融合人文知识,才能懂得应用文写作“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义,才能清楚“写什么”、“怎么写”和“什么应该写”、“什么不应该写”等一些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理解写作应用文所蕴含的人文思想,明白事理,懂得应用文写作的社会价值。也只有这样,才能深刻把握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素养的载体的应用文,携带着人文精神、职业品质和规范行为,走进课堂、走进“学做用”的工作和生活中,这是职业人的正确选择和内涵所在。

2.在教学的方法上渗透人文素养

(1)在教法上创新。作为教学任务承担者的教师,必须有崇高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深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及其学习诉求,在教学方法要有所创新,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对应用文写作课的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枯燥无味,教学效果自然不佳,学生兴趣全无。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做文章。

(2)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景。利用视频、现实故事和学生校园实践活动等案例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情景模拟亲自完成任务,从而掌握知识和相关技能,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如要求学生根据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如“大学生辩论赛”,将学生分成若干职能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工作任务,如“活动策划”、“通知”和“邀请函”的写作等,每个小组成员为完成既定的任务通力协作,出谋划策。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当堂进行评价,并讲解这些应用文的写作格式。学生从中既学到了应用文写作的知识,也掌握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懂得通力协作的重要意义,进而提高团队意识等。

(3)巧借“及时雨”,润物细无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巧借“及时雨”,实现“润物细无声”。所谓及时雨,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抓住时机,将人文知识、人文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使应用文写作教学在“润物细无声”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如在讲解申请书时,以入党申请书写作为例,既要将申请书的写作格式讲解清楚,也要将入党申请书的严肃性及其背后所反映的思想政治教育、人生理想追求等内容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端正入党动机。又如在讲解决定决议时,以党的及两会为例,既讲解决定决议的写作格式,又能将当前发生的时事政治告知学生,引导学生关心国家时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二)构建融合人文素养的应用文写作教材体系

(1)积极调研,研究编写校本教材。目前使用的教材还没有完全体现高职特色,也没有融合人文素养的内容,难以适应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与时俱进,根据“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要求,以及高职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教材建设以及学生学习特点等实际情况,研究编写适合本校学情的校本教材。

(2)遵照文件精神,编写好使用好校本教材。编写校本教材,应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以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素质、高技能实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将应用文写作和人文素养统一起来,使之相辅相成,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养,构建合理符合高职特色的课程教材体系,体例模块化,教学情境化,学做程式化,考核标准化,以职业发展和能力为导向,注重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强化教师素质,传承与创新结合

(1)强化素质,“德艺双馨”。教师要教好应用文写作课,既要重视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又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和人文知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好“教学做”模式,编辑规范的应用文,以增强理论和实践知识构成的厚度和广度。高职教师要强化素养,追求博学多才,德艺双馨,要涉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理论知识,加深对应用文写作蕴含人文素养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有计划的选派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把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和专业培养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激发大学生们的学习和写作兴趣。

(2)传承与创新结合,激发“学以致用”兴趣。应用文写作教学是一门应用性、规范性和实操性较强的课程,也是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学科。重视传承和创新结合,联系实际,项目驱动,任务引领,就会激发“学以致用”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认知应用文的历史发展及其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又要融合人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和职业品质,达到应用文写作知识教育与人文素养培育的完美融合,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松竹,张晓磊.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模式探析——以应用文写作课程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6(22):199.

写作素养论文篇6

一、为什么读——为什么要教阅读

(一)从个人的视角看读书的目的

1.涵养德性、性格

读书可以培育人的精神、个性。孔子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礼记·经解》)阅读关乎教化,阅读文化经典,是培育良好的德性、性格所不可或缺的。

2.懂得处世、交往

读书,可以从中学会如何为人处世,与他人交际应对,并获得基本的文化素养。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阅读使人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获得社会生活的能力,与他人良好地沟通、相处。

3.取知识(含情感、思想)、才干

读书,可以满足人的求知本能,促成才能发展。知识高于经验,知识的学习,其功效胜过单凭经验的思考。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荀子也如是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阅读能够获取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增长才干,滋养智慧。

4.学习写作、创造

读书,可以获得精神创造力、言语表现力。这是对前三条的含蕴与升华。言语表现、精神创造即写作,是读书的最高价值所在。涵养德性、性格,懂得处世、交往,获取知识、才干等,只有最终都融入到写作——言语表现、精神创造之中,其意义才能得以最佳呈现,其建树才能超越时空。

(二)从人类的视角看读书的目的

1.为人类文化、文明的建构奠基

人类物质家园、精神家园的建构,最重要的基础便是读书、求知。知识,是人的精神创造的成果,也是人的精神创造的充分必要条件。人是符号的动物、言语的动物,人类的特性就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上的“自由理性”。人类的一切认知和观念,主要是建构在以语言为载体的求知、思考之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写作,才可望实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共同愿景。

2.为人类精神生命的延续

言语表现、精神创造是人类的本能,阅读也是一种本能,为言语、精神创造的延续所必须。胡适说:“人类之所以与别的动物不同,就是因为人有语言文字,可以把智识传给别人,又传至后人……”(胡适《为什么读书》,见《胡适论教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页)读书、写作,个人精神创造的成果融入人类文明、文化史中,为后人所继承、发展。读书,是人类精神生命承前启后的媒介。读书、写作、读书、写作……是人类精神血脉薪火相传的良性循环。

3.为人类价值的实现和品质的提升

人类在读书、求知基础上,通过写作进行精神创造,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途径。没有读书、写作,人类不可能进行高水平的理性思维、精神创造,人类的智能、思维质量无法得以发展、提升,人类品质无法得以提升。

这样,读书的具体目标与终极意义就弄清楚了。具体目标是为了涵养德性、人格,处世、交往,知识、才干;终极意义是以言语表现、精神创造,彰显个人乃至人类的生命、精神的存在价值。

最简单地说,阅读,是为了写作;教阅读,就是教写作。换言之,教阅读是为了培育言语动机、写作素养。

二、读什么——阅读教什么

为培育言语动机、写作素养而读,就要读作者为什么写作,该文具体而微的构造,写作的运思过程,要写出这样的文体、文章,需要具备哪些写作素养、能力,为学生写作同类文章培育相应的写作素养。

写作素养分为非智能素养与智能素养。前者的重要性大于后者。

(一)写作的非智能素养

从阅读中培育写作的非智能素养,首先要清楚作者“为什么写作”。将上述对“为什么读”的认知,转化为对“为什么写”的认知,教学生懂得作者“为什么写”,实即激发其言语动机,唤起写作欲、表现欲、自我实现欲,这应是贯穿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

每篇文章具体的写作动机都是不一样的,作者的表现意图也是千差万别的,这都需要在教学中去探究、发现,潜移默化于学生的写作心理、行为,以激起他们对写作的热爱与向往,对自身言语生命的憧憬与追求。这是语文教学的基石、根本。

此外,写作的非智能素养还包括与写作相关的德性、情感、态度、习惯、意志等精神与心理因素的培育。学生要从文本中读出作者对写作的热爱,对写作精益求精的追求等,并将此迁移到自己的言语生命意识中去。

(二)写作的智能素养

系统培育写作智能素养,是阅读教学内容的基本目标、具体目标。统摄、择取文本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从中获得对美文与美文写作能力的基本认知。

历代经典告诉我们“美文”是怎样的,好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要写出好文章者须具备哪些智能素养。读出这些,才能迁移为学生自身获取、积淀写作智能素养的目标与途径。

须从文本中解读的写作智慧、智能、技能内容如下。

写作才情:灵性、智性、悟性、诗性;

写作学养:文内功夫与文外功夫的统一,即内核学养与学养的统一;

写作意识:最基本的是创造意识,涵盖主体意识、客体意识、读者意识、载体意识;

基本表达方式:叙事、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文体写作要素与技法:学习小说、诗歌、散文、新闻、随笔、杂文、评论、论文等真文体的要素与技法,摒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伪文体、伪写作;

文章体式感:文感、篇感、段感、句感、词感。

写作行为感:培养基本学养、选题、感知、立意、选材、结构、表达、修改、反思……的能力;

贯穿、渗透于“两感”(体式感、行为感)中的写作核心竞争力:言语想象力、创造力。

这些就是写作智能素养系统的构成因素,非智能素养或显性或隐性地渗透其中。语文教材以此为基本内容进行编撰,特定的文本服务于特定的教学目标,师生就会知道某篇文本主要该读什么,而不至于“乱读”。

并非每篇文章的阅读都要面面俱到,也不是可以就上述内容随便挑点什么作为阅读内容。每篇文章“读什么”,从总体上说,要体现作者因言语“表现”而显示出自我生命“存在”价值这一总目标。在这个总目标指向下,建构起一个写作素养教学系统。需要“读什么”,是由写作素养教学目标系统、结构与要求决定的。这就是“写作—存在本位”思维下“读什么”的具体目标的确立。

三、怎么读——阅读怎么教

“表现—存在本位”思维,则是决定“怎么读”(怎么教、怎么学)的主旋律。

(一)教法理念

言语动机培育,是教法思维的主线,也是教师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应渗透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身教重于言传,语文教师要为学生的写作树立一个精神上的高标,任何教法,任何典型案例,都不如教师爱写作、会写作,教师现身说法对学生是最具感召力的。

(二)教法原则

以写为本。“写作—存在”这个总目标时刻都在引领着阅读,阅读教学要始终围绕着写作。语文教育中学习修德、处世、求知的特殊性,在于它始终与“写作”素养的培育融为一体,是在揭示文本中潜藏的写作奥秘的过程中,体验、汲取作者的德性、阅历、胸襟(知、情、意)素养,助成学生言语人格与写作能力的发展。

为写择读。围绕培育写作素养的目标,选读相关的经典名篇(包括文言文、白话文)、学生作文(优质文、问题文)。纯粹的文本理解性的目标,不应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也不应作为教学重点。写作学情重于阅读学情。

以写促读。对文章体式、写作行为的认知,对作者的写作动机、素养、写作运思过程与文本特点的探究等,这些都可以看成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活动,根据教材中设置的写作教学目标,分解为若干问题、课题,借助写作来达成。要养成学生“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以评点、札记、鉴赏、随笔、评论、小论文等方式,推动对文本的深入思考、理解,促成对写作教学目标的达成。

由读悟写。在对作者写作行为的还原过程中,要让学生进入具体的写作情境中去,感同身受地体验写作的发生、构思、表达、修改等行为,与作者同步运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与作者、文本、教师的对话与交流,体验言语创造的进程,反思自身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潜移默化地积累写作认知与经验,提高写作灵性、智性、悟性。读出文本的个性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从文本个性中寻求文体共性。

读以致写。从一开始就让学生知道,“语文”是为了提高写作素养与能力而开设的课程。不但读的目标是写,听、说的目标也是写,其他语文教学、活动也要与写相互关联。当然,不是每堂课都要进行写作训练,但要让学生每堂课对写作都有所体会、领悟。

(三)教法常规

在培育写作智力素养的过程中,渗透着培育写作非智力素养。

写作素养论文篇7

医学写作教学对于我国医学院校进行人才培养而言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医学文章不仅仅是医学生文学素养的体现,同时从写作中也能够体现出学术研究内容与科学研究水平等,这同样也是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具体体现。下文将通过两个方面具体阐述“医学写作教学是提高医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以此实现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1医学写作内涵分析

对于医学写作而言,主要就是医学人员对于信息的交流,在搜集医学信息的情况下,合理地对医学信息进行处理,提升医学写作工作质量。在实际写作中,医学论文与写作之间产生直接联系,医学写作者可以通过写作方式反映出医学的客观事物。

医学写作,主要就是对医学实践活动进行研究,利用文章格式、文章写作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医学写作能力,促进医学知识的交流与表达,提升医学科研服务工作质量。同时,在医学写作中,主要就是针对各类医院等日常工作进行记录与调查,逐渐提升学生对于医学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增强医学专业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写作能力,提高医学写作教学质量。

2医学写作教学对于提升医学生素质的意义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与推进,医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是目前人才教育培养内容中的重要部分,为了促进医学院能够加强对于医学人才的培养,需要提升医学生的医学素养,促进学术能力与科研能力的进一步培养,而医学写作作为学生科研水平与学术水平的重要体现,医学院加强对于医学生的医学写作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是为学生综合发挥科学研究能力、组织能力奠定相应的基础。[1]

事实上,现代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总体上是蓬勃发展的态势,而且很多临床医学以及医学研究和医学方面的假设的提出都是以医学写作为载体,并且医学的很多突破以及进步都是医学理论先行,所以医学写作是能够较好呈现理论与实践结果,促进医学发展的良好体现,医学领域离不开医学写作。

从实际就业角度上来看,医学生一旦实际在医院就职,无论是哪一个环节,都需要文学素养与写作功底,比如病例的填写、手术报告的填写上交、医学论文的撰写等,都无法脱离医学写作。所以提前对医学生进行医学写作教学,能够促进医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医学生们未来在工作岗位中,以流畅明确的文笔,给予自身更多的工作学习机会。

3加强医学写作教学的具体措施

因为医学教育中离不开医学写作教学,所以要将医学写作教学作为基础性学科。首先在进行医学写作教学之前,需要帮助学生们树立医学写作思想,正确认识加强医学写作教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学生们只有从根本上理解医学写作教学,才能够提升教学课堂的参与程度与深化程度。

31培养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

要先让学生们锻炼应用文的写作,在常?意义上的应用文能够熟练写作的同时再引入医学写作的意义。因为写作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循序渐进,[2]不断进行培养的。可以从几个方面上进行相应的训练和培养:写作内容、格式规范和写作技巧等。

首先,从写作内容的角度上进行分析,考验学生能否将自己所有想表达的内容都能够通过文字清楚地进行相应的表达。并且在教学上还会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所以学生还需要能够结合不同领域的内容,进行知识内容的联系与综合。而且任何的写作都离不开对于素材的理解以及积累,想要提升医学科研能力,加强医学写作教学,就需要学生在平时业余时间,能够阅读并且学习大量的医学科研材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能够为学生进行医学成果以及医学理论的熟练运用奠定基础。所以对于医学生进行医学写作的学习而言,无论是医学写作内容的理解还是积累都能够较好地为学生们的学习起到推动与促进的作用。

其次,从医学作文中的基本格式来讲,常规的医学论文都是有自己的相应格式的,基本结构大致分为标题、署名、单位以及摘要、关键词和引言材料方法等,[3]这些基本结构需要学生们进行了解与掌握。这里最为重要的就是需要学生们能够掌握参考文献的查询与引用方法,如何去搜索文献并且进行文献的检索等。掌握医学写作的技巧,可以学习一些经常套用的经典的句子以及词汇等,进行医学术语的学习,也要正确使用医学术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同时也需要向学生们渗透医学写作的严肃性,保证文章内容的同时,也需要注重文章是否是真实有效的,并且满足重复率的标准。

最后,从实践训练角度上看,学生对于医学写作的学习离不开相应的训练与联系,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定期进行医学写作的练习,然后教师进行讲评与修改,以此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另外教师也需要积极鼓励学生们进行相应的学术,这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们的写作自信心,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们的写作潜能,增强对于医学写作的学习积极性。以医学论文撰写的方式来带动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

32制定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案

在医学写作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制定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引导学生明确医学题目,使其掌握更多的前沿性知识,优化学生的学习体系,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医学写作教学中,教师需要先引导学生搜集各类医学专业写作知识,逐渐提升学生的写作准备效率,在学生做好写作准备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一些国外文章进行翻译。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于医学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体系,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对于医学术语的掌握能力,提升学生对于医学术语的掌握效率,优化学生的学习体系,引导学生在实际学习与写作中,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写作素养论文篇8

关键词:高中生 写作 素养 培养

“写作素养”是指包括写作情感、写作动机、写作技能、写作习惯、写作思维等在内的写作各方面素质的修养。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把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集中在阅读和写作训练上,没有把新课标对写作素养的各方面要求有机融合起来,收效并不明显。如何才能全面提高中学生的写作素养,笔者从激发兴趣、强化训练、抓好评改三个环节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激发兴趣是前提

1.抓住时机,给予学生更多的表扬。成功感是人们渴望获得的情感之一。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那些写作能力暂时较差的学生的作文“闪光点”,及时给予中肯的肯定,对他们的作文切忌吹毛求疵,苛刻要求。例如,我任教的高一学生扎西顿珠在一次作文中提出了一个新观点,尽管这个学生的观点有些牵强,但我在批语中还是写上了“推陈出新,有新意”的评语,鼓励学生向求新求异的方向发展。

2.鼓励学生到从身边的生活中去挖掘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中生作文之所以提笔发怵,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素材枯竭。若提笔作文总感到腹中空空,纵有生花妙笔也难以写成好文章。教师应鼓励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素材,发现美。入学军训、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运动会、诗歌朗诵比赛、辩论赛乃至阅读一本有意义的课外书等,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如,学校举办运动会,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要领,提醒学生注意捕捉那精彩的瞬间,写出记叙性的片断作文――《激情瞬间》,也可让学生感悟事件的意义,写出诸如《运动会――班级凝聚力的启示》等议论性文章。

3.语文教师要参与到学生作文中去。若教师敢于并乐于同学生一道作文,形成一种百舸争流、师生同作的局面,这种氛围定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作文写完后,师生若可以互相比较、品评,更能激发出学生写好作文的激情。我常常在作文课上先给学生作必要的写作指导,然后当众宣布:“今天,我同大家一道作文。”学生听后无不兴趣倍增,很想看看教师写作文与学生有何不一样。在这样一种其乐融融的作文氛围中,学生的写作激情全面迸发,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实践证明确实如此。

二、写作训练是手段

1.有序的同步训练与题型训练相统一。我们不仅要依据单元作文要求进行有序的同步训练,还要在此基础上适当拓展训练,选择易于打开学生思路、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组织学生去写。训练时还要注意题型训练,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选题作文”这五种中考常见作文题型训练到位。这样,学生在提升写作素养的同时,也能提高应试作文能力,确保学生在中考中轻松应对,取得佳绩。

2.课堂作文的训练和应需作文的训练相结合。限时课堂作文能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训练写作思维,有效地遏制抄袭现象,但也会抑制学生写作思路的扩展,甚至会出现“为情造文现象”。应需作文是生活作文,包括通知、申请书等日常应用文和日记、口头作文、随笔等等,易于表达学生的真情实感,这也是学生写课堂、考场作文的好素材。“我手写我心,写就写出真实情感来”,这样的文章才是耐读的佳作。

三、抓好改评是关键

1.注意评讲方法。就是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修改后的习作和老师的评语,使学生加深对自己作文优缺点的认识。首先,对字、词、句的评注和修改,像文中最主要的词语、最精彩的语言,教师可采用一套较固定的修改符,学生见符号就知道自己作文的优缺点。其次,指导阅读时要求学生结合语境去读修改后的字、词、句和调整后的篇章,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修改,这样修改有什么好处。

2.注意评改形式。评改形式要多样化,以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作文讲评的形式有三种。一是老师讲解、评析;二是师生共同参与进行同评;三是学生进行自评。要把三种形式与高中作文教学有效结合,综合运用,防止讲评形式单一化,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产生疲倦心理。

3.注意评改后的反馈。在习作评改后,教师可以拿出15分钟左右的时间点评有代表性文章及优秀评语。对习作中及评改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以平等身份与学生共同讨论问题的解决办法,不断改进,让他们体验被尊重的感觉以及独立动手或协同解决问题之后的感悟。长期坚持评改反馈,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也就不断提高。学生在重视别人习作中存在问题的同时,不断思考着自身存在的问题,能有效培养高中学生的写作素养。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入手,加强训练,抓好评改,就会更富成效地培养好学生的写作素养。

参考文献:

[1]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