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写作习惯论文8篇

时间:2023-04-26 15:43:40

写作习惯论文

写作习惯论文篇1

提纲犹如工程的蓝图、作战的计划,要力求写得符合要求。有些同学常写“1.事情的开始;2.事情的经过;3事情的结果”一类的“提纲“.这太空洞,对作文没有什么用处,不成其为“提纲”。也有同学把提纲写成文章的内容提要,这又太繁琐,也不好。还有的同学把提纲写得呆板、生硬,缺少变化,缺少特色,这样的提纲当然也不算好提纲,也会严重影响作文的质量。

应该如何写提纲才合要求呢?

一、提纲要切题。例如,有同学写《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提纲是这样写的:1.“有心”就是有明确的目的;2.“有心”就是有正确的方法;3“有心”就是有认真的态度和创造精神。认真审一下题便可知道,这一种提纲就比较切题。

二、提纲要体现体裁特点。假如要以《门》为题分别写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则其提纲,应该分别体现出不同的体裁特点。

议论文提纲:

总说“门”启迪我们要入好、把好人生的扇扇大门。

知识、生活、社会的大门,门门入好:①入好知识门,才能获得知识;②入好、生括门,才会懂得生活;③人好社会门,才可能成为社会的好成员。

家庭、国家、思想的大门,门门把牢:①把好家门防风雨盗贼;②把好国门防敌人侵犯;③把好思想门防腐蚀变质。4 努力入好、把好扇扇人生的大门,让生命的航船扬帆远航。

说明文提纲:

l.门有古老的历史——与人类向时出现。

2.门有独特的构造——由门面、门框、门袖等构成。

门的种类多种多样——按质地分,有金属门、非金属门;按作用分,有多用途门和专用门;按位置的所属物分,有建筑物的门、交通工具的门、其它器具的门。

门正向轻巧、牢固、美观、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记叙文提纲:

首先,舅舅家是一扇寒伧的小门;

后来,有了一扇红漆大门;

现在,新楼前是一扇威武的大铁门。

三、提纲要简洁。写提纲要根据需要或详或略。但详不是繁琐哆嗦, 略也不是空洞无物,要

做到不管详略,都力求简洁、精炼。

例如有同学写《十年以后返校来》时,其提纲是:

1、宣传窗内,有声有色地放映看历届校友和在校三好生的动人事迹。

2、展览厅里,小爱迪生们的小发明干奇百怪,琳琅满目;

3、图书馆名著荟萃,座无虚席......

写作习惯论文篇2

 

一、引言

 

不同学科都有着其独特的逻辑体系,法学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研究和论文撰写方法也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对于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而言,在法学研究和法学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难免会受到过去所学学科的影响。而本文正是基于对法学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逻辑体系——至少对于部分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而言——给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的学习带来的困扰的理解,结合阅读梁治平《清代习惯法》过程中对法学的研究思路进行的体会,对法学理论研究及法学论文的撰写进行了研究。不论是对于非法学本科的研究生还是对于法学老师而言,这样的研究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于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而言,可以提供相应的学习借鉴;对于法学教学的老师而言,或许可以从这样的个案中发现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盲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升教学的效果。

 

二、《清代习惯法》研究及论证方法回顾

 

《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一书由梁治平著,并于1996年由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的《“法律文化研究中心”文丛》系列图书的组成部分,在《清代习惯法》的主题部分,作者共分十个部分对《清代习惯法》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作者不仅对“法”和“习惯法”的概念进行了回顾,并且对“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习惯法”和“习惯”和关系、“习惯法”和“社会”的关系以及“国家法”和“习惯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作者将习惯法的调查报告、清代与习惯法相关的官方档案以及清代的民间契约书作为研究的原始资料,以“习惯”与“习惯法”为研究的切入点,对“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了研究。梁治平对“社会与国家”问题的研究,不论是研究的方法还是论证的方法都体现出一个法学理论大家所具备的特质,对其研究方法和论证方法的回顾和学习,不论对于法学理论学习、研究还是对于法学论文的撰写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一)《清代习惯法》研究方法回顾

 

文献积累在法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有学者提出“法学就是法律文献学”的观点,在研究中,需要积累大量与研究对象有关的研究文献和研究资料。梁治平在《清代习惯法》中对“社会与国家”问题进行研究和论证的过程中,无处不体现出文献在研究中的作用,而文献的积累和使用,也是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研究方法的重要体现。梁治平在《清代习惯法》中对文献的积累和使用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等三个方面。

 

在研究对象的文献积累和使用方面,梁治平在研究“清代习惯法”的过程中,不仅使用了前北京政府司法部1920前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民商事习惯调查的基础上印行的《民商事习惯调查报告录》,而且还使用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及其他档案馆的清代司法档案,并使用了大量的清代民间契约文书,这些数量庞大的资料都为梁治平研究清代习惯法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而在《清代习惯法》中,作者也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充分的使用。

 

在研究方法的文献积累和使用方面,在《清代习惯法》的导言中,梁治平就大量的使用了罗伯托·昂格尔、黄宗智、沟口雄三和岸本美绪等学者的研究方法,在《材料、概念与方法》一章,作者更是直接将E.A.霍贝尔概念及方法体系引进到对清代习惯法的研究中。梁治平对研究文献的应用充分的体现出其对这些研究方法相关的文献的掌握程度,也反映出研究方法的文献积累和使用在法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在研究成果的文献积累和使用方面,在导言一章中,对罗伯托·昂格尔、黄宗智等学者的研究方法的引用的同时也是对其研究成果的使用,在《导言》一章中对梁启超和梁漱溟的研究成果的引用、在《民间法、习惯和习惯法》一章中对千叶正士的“法的三重结构”以及《再论习惯法》一章中对Arthur Henderson Smith、R.格尔巴特、胡先缙、Martin C.Yang等学者对“面子”的研究成果更是充分的体现出梁治平对既有研究成果的掌握程度,这些研究成果方面的文献积累对梁治平对清代习惯法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论证基础。

 

(二)《清代习惯法》论证方法回顾

 

在阅读《清代习惯法》的过程中,大量文献积累和使用不仅为结论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作者对各种论证方法的熟练使用也使得论证更为严谨。作者在《清代习惯法》中使用了大量的论证方法,本文并不一一进行赘述,仅就作者使用较多的演绎证明方法、归纳证明方法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方法进行回顾和说明。

 

演绎证明方法的使用方面,以《习惯法与国家法》一章为例,作者通过对“小传统”和“大传统”这一一般性原理和原则作为论据,对作为小传统的习惯法和作为大传统的国家法进行比较论证,并继而对习惯法和国家法的相互影响、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以及两者的联结人和联结点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说明。作者在其他章节中还有大量演绎证明方法的使用,这一方法的使用不仅使得论证更易于展开,而且为其结论的形成做了很好的准备,也使的整个论证过程更为合理和完整。

 

归纳证明方法的使用方面,主要体现在《再论习惯与习惯法》一章中,在该章中,作者在回顾E.Ehrlich、P.Bohannan、 L.Pospisil、Roscoe Pound以及Sybille Van der Sprenkel等人对“法”的定义的基础上对“法”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除此之外,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回顾已有的研究成果过程中,也大量的使用了归纳证明的方法。使用归纳证明的方法,通过以已有研究成果为论证的基础,对一般性的原理或论题进行的论证,使得所论述的原理和论题更为客观合理。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方法的使用方面,主要体现在《习惯法起源举例》和《习惯法制度考略》两章(虽然其他章节中作者依然有使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方法,但是以这两章的使用最为广泛),在习惯法的起源举例中,作者枚举了自然、社会变动、智虑者、祖先崇拜、迷信、感情、道德和流传等8种习惯法的起源,而在接下的 “习惯法制度考略”中将习惯法的制度归纳为婚姻、析产与继承、永佃及一田两主、典与卖、找贴、会、中人等8个种类,作者通过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方法,有效的解决了在习惯法起源和习惯法制度论证中面临的困难,对习惯法的起源和习惯法的制度进行了论证。

 

三、法学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的常犯错误反思

 

在阅读《清代习惯法》的过程中,在被作者的研究方法和论证方法所折服的同时,也对一些广泛存在的法学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常犯的错误进行了反思,特别是对当年学术界在法学研究中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和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反思。与梁治平作为法学大家在《清代习惯法》中所体现出的丰富的研究文献积累和严谨的论证所形成对比的是,在当前的法学研究和法学论文撰写过程中常犯的错误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资料积累不足、研究方法选择不当和研究结论缺乏坚实的基础等三个方面。

 

在研究对象资料积累不足方面,在研究的过程中,在选择好研究的对象后,需要收集大量与之相关的研究资料,对于法学研究而言,由于法学研究的特殊性,在研究的过程中,不论是使用理工科以及管理学科的调查和统计的方法进行法学实证研究还是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都需要积累大量与之相关的研究资料,只有在丰富的研究资料和文献积累的基础上才能保证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和公允性,而这,却恰好是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的短板。

 

在研究方法的选择方面,研究方法的选择需要依据研究的对象而定,在确实研究的对象后,需要根据所需要达成的研究目标选择合理的研究方法。而对于非法律本科的法学研究生而言,由于缺乏系统的法学理论学习,在进行法学研究的过程中掌握的研究方法相对较少,在选择研究方法时也缺乏应有的灵活性。

 

研究结论缺乏基础,即论证的严谨性方面,其本身也是由于研究对象资料积累不足和研究方法选择缺乏灵活性的直接结果,在法学研究和法学论文撰写过程中容易出现简单罗列观点、论证不合理以及逻辑不合理的问题。

 

四、法学理论研究及论文撰写方法的建议

 

对于当前的法学研究和法学论文撰写过程中常犯的研究对象资料积累不足、研究方法选择不当和研究结论缺乏坚实的基础等问题,应当分别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克服。特别是对于当前的法学理论研究和论文的撰写,更是应当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克服,提升自身的法学理论研究能力和法学论文撰写水平。

 

首先,应当加强文献积累。加强文献积累,具体而言,包括加强研究对象相关的资料以及文献的积累、加强研究方法的文献积累和研究结论相关的文献积累,对于还未确定研究对象的法学研究生而言,主要是加强研究方法方面的文献积累。

 

其次,应当加强法学理论学习。对于法学而言,在研究的过程中,既可以从实证的角度进行研究,也可以从理论的高度进行研究,但是要想在法学研究中取得成果,只进行实证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分析现实问题的理论实质,因此,在加强法学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应当特别重视部门法学理论、法理学甚至哲学方面的理论学习。

 

最后,应当加强写作锻炼。在法学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论文的好坏会直接受到作者写作水平的影响,而写作水平的提升,除了不断的进行写作之外,并没有其他的捷径可循。在加强写作锻炼的过程中,应当结合文献积累和法学理论学习,多动笔,唯有此,才能撰写出合格的法学学术论文。

 

结语

 

本文以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的视角,结合阅读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的体会对法学理论研究和法学论文撰写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在研究中对法学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常犯的研究资料积累不足、研究方法选择不当和研究结论缺乏基础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强文献积累、加强理论学习和加强写作锻炼的提升法学理论研究能力和法学论文撰写水平的建议措施。由于学习法学的时间较短,并囿于当前的写作水平以及研究时间的限制,文中未免存在不足之处,对于这些不足,期待读者和同行专家的批评指正,以便在以后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写作习惯论文篇3

不同学科都有着其独特的逻辑体系,法学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研究和论文撰写方法也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对于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而言,在法学研究和法学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难免会受到过去所学学科的影响。而本文正是基于对法学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逻辑体系——至少对于部分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而言——给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的学习带来的困扰的理解,结合阅读梁治平《清代习惯法》过程中对法学的研究思路进行的体会,对法学理论研究及法学论文的撰写进行了研究。不论是对于非法学本科的研究生还是对于法学老师而言,这样的研究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于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而言,可以提供相应的学习借鉴;对于法学教学的老师而言,或许可以从这样的个案中发现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盲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升教学的效果。

二、《清代习惯法》研究及论证方法回顾

《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一书由梁治平著,并于1996年由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的《“法律文化研究中心”文丛》系列图书的组成部分,在《清代习惯法》的主题部分,作者共分十个部分对《清代习惯法》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作者不仅对“法”和“习惯法”的概念进行了回顾,并且对“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习惯法”和“习惯”和关系、“习惯法”和“社会”的关系以及“国家法”和“习惯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作者将习惯法的调查报告、清代与习惯法相关的官方档案以及清代的民间契约书作为研究的原始资料,以“习惯”与“习惯法”为研究的切入点,对“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了研究。梁治平对“社会与国家”问题的研究,不论是研究的方法还是论证的方法都体现出一个法学理论大家所具备的特质,对其研究方法和论证方法的回顾和学习,不论对于法学理论学习、研究还是对于法学论文的撰写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一)《清代习惯法》研究方法回顾

文献积累在法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有学者提出“法学就是法律文献学”的观点,在研究中,需要积累大量与研究对象有关的研究文献和研究资料。梁治平在《清代习惯法》中对“社会与国家”问题进行研究和论证的过程中,无处不体现出文献在研究中的作用,而文献的积累和使用,也是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研究方法的重要体现。梁治平在《清代习惯法》中对文献的积累和使用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等三个方面。

在研究对象的文献积累和使用方面,梁治平在研究“清代习惯法”的过程中,不仅使用了前北京政府司法部1920前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民商事习惯调查的基础上印行的《民商事习惯调查报告录》,而且还使用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及其他档案馆的清代司法档案,并使用了大量的清代民间契约文书,这些数量庞大的资料都为梁治平研究清代习惯法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而在《清代习惯法》中,作者也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充分的使用。

在研究方法的文献积累和使用方面,在《清代习惯法》的导言中,梁治平就大量的使用了罗伯托·昂格尔、黄宗智、沟口雄三和岸本美绪等学者的研究方法,在《材料、概念与方法》一章,作者更是直接将E.A.霍贝尔概念及方法体系引进到对清代习惯法的研究中。梁治平对研究文献的应用充分的体现出其对这些研究方法相关的文献的掌握程度,也反映出研究方法的文献积累和使用在法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在研究成果的文献积累和使用方面,在导言一章中,对罗伯托·昂格尔、黄宗智等学者的研究方法的引用的同时也是对其研究成果的使用,在《导言》一章中对梁启超和梁漱溟的研究成果的引用、在《民间法、习惯和习惯法》一章中对千叶正士的“法的三重结构”以及《再论习惯法》一章中对ArthurHendersonSmith、R.格尔巴特、胡先缙、MartinC.Yang等学者对“面子”的研究成果更是充分的体现出梁治平对既有研究成果的掌握程度,这些研究成果方面的文献积累对梁治平对清代习惯法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论证基础。

(二)《清代习惯法》论证方法回顾

在阅读《清代习惯法》的过程中,大量文献积累和使用不仅为结论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作者对各种论证方法的熟练使用也使得论证更为严谨。作者在《清代习惯法》中使用了大量的论证方法,本文并不一一进行赘述,仅就作者使用较多的演绎证明方法、归纳证明方法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方法进行回顾和说明。

演绎证明方法的使用方面,以《习惯法与国家法》一章为例,作者通过对“小传统”和“大传统”这一一般性原理和原则作为论据,对作为小传统的习惯法和作为大传统的国家法进行比较论证,并继而对习惯法和国家法的相互影响、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以及两者的联结人和联结点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说明。作者在其他章节中还有大量演绎证明方法的使用,这一方法的使用不仅使得论证更易于展开,而且为其结论的形成做了很好的准备,也使的整个论证过程更为合理和完整。

归纳证明方法的使用方面,主要体现在《再论习惯与习惯法》一章中,在该章中,作者在回顾E.Ehrlich、P.Bohannan、L.Pospisil、RoscoePound以及SybilleVanderSprenkel等人对“法”的定义的基础上对“法”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除此之外,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回顾已有的研究成果过程中,也大量的使用了归纳证明的方法。使用归纳证明的方法,通过以已有研究成果为论证的基础,对一般性的原理或论题进行的论证,使得所论述的原理和论题更为客观合理。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方法的使用方面,主要体现在《习惯法起源举例》和《习惯法制度考略》两章(虽然其他章节中作者依然有使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方法,但是以这两章的使用最为广泛),在习惯法的起源举例中,作者枚举了自然、社会变动、智虑者、祖先崇拜、迷信、感情、道德和流传等8种习惯法的起源,而在接下的“习惯法制度考略”中将习惯法的制度归纳为婚姻、析产与继承、永佃及一田两主、典与卖、找贴、会、中人等8个种类,作者通过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方法,有效的解决了在习惯法起源和习惯法制度论证中面临的困难,对习惯法的起源和习惯法的制度进行了论证。

三、法学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的常犯错误反思

在阅读《清代习惯法》的过程中,在被作者的研究方法和论证方法所折服的同时,也对一些广泛存在的法学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常犯的错误进行了反思,特别是对当年学术界在法学研究中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和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反思。与梁治平作为法学大家在《清代习惯法》中所体现出的丰富的研究文献积累和严谨的论证所形成对比的是,在当前的法学研究和法学论文撰写过程中常犯的错误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资料积累不足、研究方法选择不当和研究结论缺乏坚实的基础等三个方面。

在研究对象资料积累不足方面,在研究的过程中,在选择好研究的对象后,需要收集大量与之相关的研究资料,对于法学研究而言,由于法学研究的特殊性,在研究的过程中,不论是使用理工科以及管理学科的调查和统计的方法进行法学实证研究还是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都需要积累大量与之相关的研究资料,只有在丰富的研究资料和文献积累的基础上才能保证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和公允性,而这,却恰好是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的短板。

在研究方法的选择方面,研究方法的选择需要依据研究的对象而定,在确实研究的对象后,需要根据所需要达成的研究目标选择合理的研究方法。而对于非法律本科的法学研究生而言,由于缺乏系统的法学理论学习,在进行法学研究的过程中掌握的研究方法相对较少,在选择研究方法时也缺乏应有的灵活性。

研究结论缺乏基础,即论证的严谨性方面,其本身也是由于研究对象资料积累不足和研究方法选择缺乏灵活性的直接结果,在法学研究和法学论文撰写过程中容易出现简单罗列观点、论证不合理以及逻辑不合理的问题。

四、法学理论研究及论文撰写方法的建议

对于当前的法学研究和法学论文撰写过程中常犯的研究对象资料积累不足、研究方法选择不当和研究结论缺乏坚实的基础等问题,应当分别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克服。特别是对于当前的法学理论研究和论文的撰写,更是应当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克服,提升自身的法学理论研究能力和法学论文撰写水平。

首先,应当加强文献积累。加强文献积累,具体而言,包括加强研究对象相关的资料以及文献的积累、加强研究方法的文献积累和研究结论相关的文献积累,对于还未确定研究对象的法学研究生而言,主要是加强研究方法方面的文献积累。

其次,应当加强法学理论学习。对于法学而言,在研究的过程中,既可以从实证的角度进行研究,也可以从理论的高度进行研究,但是要想在法学研究中取得成果,只进行实证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分析现实问题的理论实质,因此,在加强法学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应当特别重视部门法学理论、法理学甚至哲学方面的理论学习。

最后,应当加强写作锻炼。在法学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论文的好坏会直接受到作者写作水平的影响,而写作水平的提升,除了不断的进行写作之外,并没有其他的捷径可循。在加强写作锻炼的过程中,应当结合文献积累和法学理论学习,多动笔,唯有此,才能撰写出合格的法学学术论文。

结语

本文以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的视角,结合阅读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的体会对法学理论研究和法学论文撰写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在研究中对法学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常犯的研究资料积累不足、研究方法选择不当和研究结论缺乏基础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强文献积累、加强理论学习和加强写作锻炼的提升法学理论研究能力和法学论文撰写水平的建议措施。由于学习法学的时间较短,并囿于当前的写作水平以及研究时间的限制,文中未免存在不足之处,对于这些不足,期待读者和同行专家的批评指正,以便在以后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1996.

[2]邵六益.社科法学的知识反思——以研究方法为核心[J].法商研究,2015,02:111-119.

[3]陈瑞华.法学研究方法的若干反思[J].中外法学,2015,01:22-28.

[4]於兴中.法学研究中的科学方法[J].浙江社会科学,2014,09:140-144.

写作习惯论文篇4

关键词:写作习惯;积累素材;摘记

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当前语文课改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在语文教育大讨论中,作文教学中的问题更成为社会议论的热点。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写作教学越来越处于显要的地位。可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有好多问题困扰着广大一线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这里就涉及到了关于良好写作习惯培养的问题。

作文习惯指学生在写作文的实践中逐渐培养成的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性,习惯是客观存在的,它随时都在学生的作文活动中起着作用。实践证明,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良好写作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当务之急。

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的写作习惯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我们往往发现,学生作文程度差异明显,在一部分稚嫩之作中,总有那么一些学生的作文让教师称赞不已。稍做了解,我们便会发现,这些学生之所以“会写”,完全缘于他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平时注意多看、多思。看多了,就可以胸有成竹,信手拈来;多思了,才能下笔如有神,洋洋洒洒,一挥而就。但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写作时都会面临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情况。因此,只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注意平时的积累,才能在写作的时候文思泉涌。

那么,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养成哪些习惯呢?

一、养成观察感知、体验积累的习惯

有一些学生害怕作文,说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原因大多是对生活缺乏观察,或是不习惯思考。“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这是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写作者必须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敏锐的感悟力;热爱生活,笔下才会流出清泉,妙笔才会生花。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积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描写的事物就越生动。因此,必须培养学生观察感知的习惯。

二、设立摘抄本,养成摘记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鲁迅先生就说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做文摘是积累写作语言的一个有效手段。做文摘好比采星摘玉,沙里淘金,积少成多,长期坚持,必然会大有收获。生活中的点滴都可能成为我们做文摘的来源,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拿起笔来,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三、经常动笔,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就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花鸟虫鱼、风雨雷电等,鼓励学生把他们在各种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在日记里。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学生就会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观察实物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点。此时让学生来写作,自然兴趣盎然。

四、反复推敲,养成写后修改的习惯

写作习惯论文篇5

一、听的习惯

“听”在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是须臾也不可离开的,有教育心理学者观察统计,“听”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活动使用频率占用率是最高的,统计显示:“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由此可见,“听”在人们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中指出:“听人说话,能够了解对方的要旨,不发生误会。又能够加以评判,对或不对,妥当或不妥当,都说得出个所以然。”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听”的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在“专心”两字上下功夫,务必使学生养成专心听话的好习惯,这样会使学生的“听”的质量得到极大的提高,而这一习惯的养成也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此外,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先慢后快,先易后难的原则,使学生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掌握到“听”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学情,如年龄、兴趣爱好、学识程度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二、说的习惯

现代语言学家把说话能力的构成要素归纳为定向能力、编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音调控能力和态势配合能力等五种。

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说的好习惯,以锻炼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可采用多种方式方法。

在课内,可以采用朗读、复述、讨论等形式,也可以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演小话剧,辩论赛等,以此来调动学生兴趣,使学生更乐于开口说,并在练习中逐步养成爱说的习惯。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随时进行说话训练,比如讲故事、讨论、争论等,当然,在这些说的训练过程中,教师最好能进行正确指导,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说话能力,也能使学生的交际能力、思想品德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读的习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调动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养成勤读书的好习惯。而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如详读、略读等,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再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学生年龄段、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兴趣的读物,使学生爱读,乐读。

四、写的习惯

写作习惯论文篇6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良好的学习习惯、较强的语文学习能力是优化语文教育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良好的学习语文习惯主要包括九种:

1.勤查字典、辞书、工具书的习惯。学生要学好功课,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学生遇到生疏的字词,教师不要急于奉送答案,而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一查,然后写下来,让学生养成习惯。

2.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圈、点、勾、画,学会旁注、评点文章,对文章的重点词句要动笔画一画、摘一摘,写点简要的评语,记下自己独特的感受。

3.写字端正、清洁、认真的习惯。现在的中学生,写字水平令人担忧。有的潦草得看不清楚,有的不规范。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坐姿端正,握笔正确,笔顺规范,字迹清晰,字体大方。能写一手漂亮的字是立身行事的资本。在这一点上,教师要带一个好头。语文教师的字,尤其是粉笔字,要写得端庄大方,一丝不苟,成为学生模仿的样板。

4.独立思考的习惯。“学而不思则罔”,读书要善于思考,思考的要义在于融会贯通,变知识为能力。有思考能力的人,才是真正力量无穷的人。中学时代正是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许多成果就是思考的结晶。教师要培养学生勤于动脑,遇到问题先认真想一想,改变学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毛病。提高学生思维的品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善于通过教材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5.写日记、周记的习惯。写日记既能磨练意志,又能提高写作水平。教师指导学生写日记、周记要做到:消除学生害怕心理,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指导写作方法,让学生领会、掌握写作技巧;定期给予评讲和表扬,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日记、周记是学生最直接有效的练笔方式,是学生提高作文能力的好途径。写好日记、周记贵在坚持,重在指导,还可以培养学生做事有恒心的品质。

6.切磋琢磨的习惯。只有形成讨论、研究、争辩的风气,才能促成学习上竞争的局面。大多数中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甚至激烈的辩论,对中学生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7.预习功课的习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任何事情都要预先做好准备,才有可能把事情办好。预习是学好知识的一种好的基本方法,是提高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搞好预习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提高听课效率。许多成绩优秀的学生,都能做好课前预习,有一套预习的方法,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课前预习好,听课时目标更明确、针对性更强,就能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和求知欲,化被动为主动。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便可形成和提高,对今后的学习乃至终生进修都有促进作用。

8.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的习惯。听课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积累知识、发展智能的主要途径和形式,是学生的基本学习活动和最主要的学习方法,是学好功课、提高学习质量的关键。上课的时间是十分宝贵的,要提高四十分钟的效率,学生就必须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积极思维。要边听边思考,学中有思,思中有学;要记好笔记,听得全面,记得精炼。上课过程中,师生要积极配合,双边互动,学生积极发言是教师讲课好坏的“晴雨表”;教师要本着“多表扬、不批评”的原则,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9.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做好复习的习惯。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学生总是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一些学习任务。“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就是强调复习的重要性。复习是重温已学过的知识,使之得到巩固,在头脑中加深痕迹,在记忆中得到强化。复习能较好地巩固已学的知识,复习能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复习能够使已学的知识得到补充和深化,复习对提高学习效果极为重要。

这些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对于促进学生自觉获取知识,提高自学效率,发展自学能力,将产生积极影响。这些好习惯可以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良好习惯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坚持不懈地反复强化才行。

写作习惯论文篇7

一、写字习惯的培养

写字的良好习惯,需从小抓起。它应该包含两层:(一)执笔姿势、书写姿势正确。(二)书写符合要求。对低年级小朋友而言,应做到横平竖直、正确、整洁;中年级开始使用钢笔,应要求行款规范,纸面干净,并有所入体;高年级的写字除做到字迹工整、行款整齐外,还应有每分钟不少于20个字的速度。教师应该根据各阶段的具体要求,做有针对性的训练。另外,教师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教师的板书工整、清楚,对学生无疑也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二、预习习惯的培养

自觉、主动的预习习惯,是学习的“原动力”,只有使学生主动开发“潜力”,才会使他们将学习变成自觉行为。

新课标从中年级开始提出“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预习应该重在让学生养成一种观念与习惯。如使学生明白理解词语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要联系上下文,你读了课文后知道了什么,可以用笔在书上写下来,有什么疑问,也可以在书上圈圈划划。强调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主要目的在于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三、使用工具书习惯的培养

使用工具书是读书、写作和寻求新知的需要。叶圣陶老先生认为,一个人应该把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看作是“终身伴侣”。但现有的学生往往怕麻烦,从不主动使用工具书。在教学中,我经常要求学生有不会写的字、不懂的词等等不许问同学答案,要自己动手查字典解决。有时上课碰到吃不准的读音,我就带头和同学一起查字典,并且比一比谁快。我认为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自己解决阅读中的疑难,这不是最典型的主动求知吗?

四、动笔习惯的培养

“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告诉我们无论课内课外,无论看书,听课都要勤于动笔。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习惯,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耳闻目睹,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和写作素材,让他们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必要诉诸笔端的就可以把它记下来,这样,学生天天动笔学写,训练写的次数就多了起来。而在读书笔记中,我要求学生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语言素材,写作文时就可以选择使用,“活期储蓄”,随用随取,“存”、“取”两便。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不限体裁,不规则字数、时间地写,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任学生思路尽情驰骋,自由地倾诉,让学生的习作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少一点条条框框,多一点稚气,从而训练了学生动笔的习惯,也能磨练他们的语言,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五、积累习惯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见作文就头痛,冥思苦想也写不出好的文章,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学生的头脑中空空如也。积累可以从语言积累和文字积累两方面入手。文字积累可以要求学生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精彩的词语,优美的句子则马上摘录在固定的一本笔记本上。或者教学生采取剪贴的办法积累有关材料,并且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学生交流积累的情况,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培养学生良好的积累习惯,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加深他们的文化底蕴。

六、勤于思考习惯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发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勤思善问,“打打破砂锅问到底”,才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作为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运用各种手段激励学生发问,质疑。

写作习惯论文篇8

关键词:习惯;写作素材;反思

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说到作文,都会感到困难。不少的职校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程度参差不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听、说、读、写能力差。作文教学的现状着实令人担忧。针对这种状况,笔者认为要让学生走出写作的困境,教师首先要重视知识技巧的教学,轻能力形成过程的教学;重技能技巧的训练,轻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重基础知识的强化,轻指导课外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意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参与课堂教学、展示才能、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做到学以致用。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

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创造性的自主学习十分重要。学习习惯的好坏,对人生、事业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就语文而言,培养职校生创造性的自主学习习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搜集和处理信息的习惯。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学生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取大量鲜活的信息。课堂教材与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习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指导学生独立动手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疑难问题;2、指导学生主动利用各种手段查找有关语文学习的资料,如作者、作品、背景、语文知识、文化文学常识等;3、指导学生写日记、做读书笔记、参加各种语文活动,在实践中提高自己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提问质疑的习惯。对课文教材的解读,提倡多角度思考,不应满足于接纳和认同,这将有助于学生形成有主见、不盲从、善于思考,勇于开拓的创造性。《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要关注人的发展,培养学生探索求知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其中最佳的方法是首先让学生提出问题。熟语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发鼓动学生大胆质疑,大胆释疑,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来,从小到课题、遣词造句,大到段落、篇章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矛盾,都要养成“问一个为什么”的习惯,才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思中有所认识,在思中找到问题所在,寻找解决问题的门路。

(三)合作学习的习惯。语文学习需要与外界进行多向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主要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1、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创造能力。2、多开展一些课内外合作的(小组)活动。如:讲故事、作演讲、出黑板报。

二、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鲁迅先生说:“学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其实写作也是一个道理。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读好书,指导学生把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结合起来,通过组织讨论活动,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理解,以达到在阅读中积累素材、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目的。但是大多数中职学生不喜欢阅读文学作品,这就导致了他们素材上的匮乏,素材的陈旧和匮乏也带来了语言的陈旧与枯燥。让座的小学生,好心的叔叔,“小明”“小华”始终是他们笔下的主人公;父母、老师在他们生病时对他们无微不至的爱是他们作文中永恒的话题;雷锋、爱迪生则是他们永远的学习典范。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通过以下途径来积累写作素材:首先要充分利用所学过的课文。相信很多语文教师经常看到这样一个现象:教师一安排写作文,就有很多学生立刻拿出作文书或者是期刊杂志寻找写作的素材。可见大多数学生不是不读书,而是缺乏主动积累的意识,不能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收集到的信息。其实,课文中乐观豁达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甫,精忠报国的岳飞,忍辱负重、名垂青史的屈原与司马迁等,都作为作文素材利用。其次可巧用广告词、流行歌曲、网络热词,例如《态度决定人生》《学习决定未来》等,主题鲜明,脍炙人口,多被作为励志素材写进作文。第三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收集整理身边琐事。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写作来源于生活,而生活需要用心观察、体会,否则写作的源泉将枯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走出教室,感受大自然的情趣和奥妙,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领悟人生的意义和真谛。因此,只要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从各个角度广泛地积累材料,把听到的街谈巷议、新闻热点和自身的感悟随手记下,都是今后写作的备用素材。

三、教师也要不断反思

反思作为教师的一种工作方式,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教师必须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在实际行动中研究,并在对话与合作中实现教育的创新与超越。

(一)在教学中反思。在实践中反思是研究型教师的重要品质和特征,教学更是教师进行研究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师实践和智慧获得的重要途径。对教学方案的执行及其结果以及自身的教育行为进行解剖,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为以后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经验。反思的方式可以是课前进行教学构想、课后写反思日记、教学观摩交流、叙写教学故事、文献分析研究等。教学反思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要求教师经常、系统地采用多样化的反思方式进行研究,从而获得教学的优化和自身实践智慧的提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