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海洋教育论文8篇

时间:2023-03-16 15:47:45

海洋教育论文

海洋教育论文篇1

摘要:

通过对现代海洋观教育现状的分析和对海洋观教育拓展必要性的论述,针对目前面对的困境,指出和论证拓展现代海洋观教育的途径和可行性,并展望现代海洋观教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现代海洋观;拓展;载体

《现代海洋观》作为一门跟进海洋发展局势,解读“一带一路”战略和“海洋强国”战略思想,诠释海洋观念课程,旨在引导“爱国爱家,自主自强”的民族精神,引领“程序化和逻辑化”的规划性思维,弘扬“进取奉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国民综合海洋意识和人生内涵。民族性的海洋意识和海洋观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支柱,单靠理论性教育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对现代海洋观教育的载体、资源和途径进行整合和拓展。

1现代海洋观教育现状

1.1现代海洋观教育的定位

目前,存在将海洋观教育定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海洋观作为一种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缜密、立体、长远地考虑了国家的安全、利益和发展,顺应当今国际海洋局势和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发展形势,已经升华为民族意识,形成了现代海洋观的新内涵。其内涵中包含了现代海洋观具有的可以用来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思维和逻辑性原理,值得深入发掘并推广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现代海洋观已经超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应当成为一门综合性和实用性兼备的原理性课程。

1.2现代海洋观的教育对象

面对部队、涉海院校师生和义务教育学校师生的现代海洋观教育正在逐步展开,但距离全面普及提高全民海洋意识的需要仍然相差甚远。

1.3现代海洋观的教育形式

现代海洋观在普及和推广当中被作为一门意识形态逻辑性课程,通常采用讲座或选修课形式实施,仅仅局限于理论性的宣讲和诠释,内容略显空洞,缺乏体验性的实践。

1.4现代海洋观教育的载体

现代海洋观教育引用网络、影视等通用载体,没有凸显其亟待全民推广的特殊性和迫切性,借用海事战备或航海资源建立基地作为载体,受到地域性、领域性等居多限制,缺乏普适性。

2拓展现代海洋观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海洋观的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历史学者开始提及清末海洋观与海军建设到总理公开阐述中国海洋观为止,仅仅用了20年左右时间,而且一直经受着经济改革大潮的冲击,海洋观教育基础薄弱,亟待拓展。

2.1发掘现代海洋观课程内涵的需要

现代海洋观作为一种宏观、全面、立体认知海洋发展的国家和民族意识,饱含了深邃的认知事物的逻辑理论,可引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借鉴于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海洋观课程内涵亟待理论结合实际地持续发掘。

2.2与时俱进地更新现代海洋观内涵的需要

从郑和下西洋到清朝南洋水师的覆灭,从中国版图的纵向设置,到2016年和在新加坡亲切握手,中国的海洋观念从弱到强,从混沌到清晰,从国家意识进化到民族意识,正在逐步成熟与发展,并向更高层次升华。现代海洋观课程需要与时俱进地拓展以适时合理地诠释现代海洋观的发展。

2.3改善海洋意识教育载体和教育系统性的需要

现代海洋观作为一门综合型课程,跨越了多个领域,简单归类于思政、人文社科或科技类课程都会制约课程内涵和价值的充分发挥,亟待组织合适的师资力量,采用有效的教育形式,形成完备的教育系统,包括教材,实体教学场地和教学资源等。同时,需要建立海洋意识教育与生活实体链接,实现理论与实践实体的结合。现代海洋观的普及教育需要有效拓展载体,链接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才能达到实效。

2.4增强民族意识内涵和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为避免社会意识形态短浅化和趋利化现象蔓延,需要对现代海洋观朴实的程序思维和逻辑思维进行实践性拓展,以充分阐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也是必然要接受世界的挑战,民族意识作为民族和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必然受到长久和激烈的挑战。利用现代海洋观通透理解阻碍国家和平统一和快速发展的现象,以透彻诠释民族生存和国家的发展需要公民的付出,透彻理解民族和国家是个人及家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领地,不可侵蚀和动摇。引导正确分析和评价国家政策,严正对待和应对侵蚀公民生存基础的行为,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有效提高防范民族分裂的能力,增强国民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

3拓展现代海洋观课程的途径

随着中国海洋战略的逐步实践,传统的海洋观已经逐步转型发展为现代海洋观,完全可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赋予海洋观现实载体,通过不同途径凸显中国现代海洋观对中国和平崛起和百姓日常生活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

3.1拓展现代海洋观的内涵

现代海洋观作为代表国家和民族意识形态的逻辑体系,其来自浩瀚历史长河的程序性,横跨多领域的全方位逻辑性,战略性规划的缜密性,这些具有独特实用价值的内涵亟待发掘。既能用于引导国家海洋战略,更能引导地区性建设,家庭发展和公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优化,从而与日常生活和工作实践紧密联系,使其落地生根。

3.2拓展现代海洋观受教育群体结构

现代海洋观教育需要以立体全方位的模式开展,不能局限于部队官兵和在校师生。可以将深刻体会过唇亡齿寒和民族危机的老一辈,辛勤劳作和经营能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的中年一代和追求“白富美、高富帅”的新生代链接起来,设立平台进行交流互动,互通有无,拓展现代海洋观教育群体的年龄限制。同时,利用其独有的战略程序性和缜密逻辑性将大学教育与平民生活链接起来,让现代海洋观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而突破现代海洋观教育的沿海地域性限制和涉海专业的专业性限制。

3.3拓展现代海洋观的教育方式

沿用说教和理论分析方式开展现代海洋观教育脱离实践,缺乏说服力。若能以引导学员利用现代海洋观内涵和原理随机分析生活中的细小事务并做出正确决策为要旨,即便是百家争鸣,也能激发责任感,危机感,正义感,通过明辨是非的逻辑演绎达到现代海洋观教育联系实践的根本目的。拓展海洋观教育应当采取百花齐放的方式,达到殊途同归的教育目的。

3.4拓展现代海洋观的载体

现代海洋观以海洋价值认识为主体,蕴含着人类认识海洋的思维方式,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需要多样化的载体体现其全方位价值。除现有的义务教育、新闻、网络载体外,可拓展引用相关教育基地、海洋博物馆、涉海专业实训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等作为载体,有效拓展现代海洋观的应用和诠释时机和空间。譬如:以航海类专业的实训基地为载体可拓展为海洋意识教学,海洋文化宣传,海洋科技创新,现代海洋观辨析堂等等。

3.5拓展现代海洋观的教育体系

现代海洋观教育目前较为偏重于义务教育和高校师生教研。应当向系统化和制度化发展,逐步建立海洋观教育内容专业化、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成果推广大众化的教育理念,形成常态化和持续化的教育体系。并将海洋观的逻辑理论应用于企业的发展规划,科技创新规划和提高生产力上来,亦可用于指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及人生规划上,从而拓展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理论,形成有价值、有应用、有产出的现代海洋观教育体系。

4拓展现代海洋观课程的可行性

通过多种途径发掘现代海洋观底蕴,通过链接企业文化和人文教育充实现代海洋观内涵,通过与实体企业相融合实现现代海洋观原理的应用价值,形成一条全社会共同参与研究和推广应用的产业链,让现代海洋观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

4.1源远流长的资源

中华民族经历五千年的沧桑曲折巨变依然坚强复兴,每一寸热土都饱含着忍辱负重、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为现代海洋观的拓展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中国近代丧权辱国的历史为拓展现代海洋观教育提供了确凿的经验教训资料。现代“海洋强国战略”等一系列得力举措和丰硕成果为现代海洋观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佐证。古今中外,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相辅相成和此消彼长,大国崛起和国家兴衰的演绎,当今海洋时代“圈海运动”的精彩博弈和前途未卜的发展局势,为现代海洋观的拓展研究提供了源远流长的资源。

4.2恰当成熟的时机

从1980年《国际海洋法》的出台,新中国经过近30年睿智进取,勇于开拓地改革开放和创新,从艰苦走向卓越,从坚韧走向坚强,在风起云涌的世界中不断摸索和实践,奠定了坚实的海陆空国防基础和国民经济基础。我国是海洋大国,但还不是海洋强国,维护海洋权益是推进国家安全和发展、实现民族复兴与崛起的时代使命。民族复兴,亟待全民参与、响应和支持。需要将海洋意识传送到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心中,激活每一个细胞。近年国家确定“航海日”,大力推进“一路一带战略”等一系列海洋强国举措,对于拓展海洋意识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为现代海洋观教育的拓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和良好的契机。

4.3足够的可拓展空间

现代海洋观课程内涵丰富。从教育科目上可以向地理、人文和哲理等方向拓展;从应用理论上可以向思维程序性理论和逻辑性理论拓展;从学科应用上可以向企业管理和战略规划拓展;从时间上可以追溯千古和探讨未来拓展;从地理空间上可以探索地底和展望太空拓展;从教育模式上可学历教育、通识教育,亦可向全民普及教育拓展;教育方式可课堂教育,亦可向微课、慕课、网络课程拓展;教育规模可开万人大讲堂,亦可向百姓闲聊拓展;从理论联系实践上,可指导说话做人,亦可向制订人生规划和企业规划上拓展;从教育成果体现上,可提高生活质量,亦可向指导企业发展实现产品和货币增加上发展......现代海洋观具有立体空间和发散性的拓展空间。

4.4优越的人力资源保障

通过“海洋强国战略”和“一路一带战略”的实施,我们已经具有一批能研究和运用现代海洋观的高级人才。通过课程前期试探性和渗透性教研已经积累了相当一部分能诠释和应用海洋观的高层次施教人才。通过对在校学生进行海洋历史观、海洋建设责任感、海洋战略意识和海洋保护意识等方面内容的教育,为我们奠定了具有时代使命感和危机感的新生代人力基础。这些为拓展现代海洋观课程提供了老中青层次分明,教科研结构合理的人力资源保障。

4.5有利的平台和载体资源

依据教研平台,共享教学设施和场地,交流师资力量和受教育群体,为海洋观教育拓展的减负和降低阻力。现有健全的教科研体制为现代海洋观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成熟的人文教育体系和革命思想教育体系为现代海洋观教育拓展提供了丰富的载体。尤其是交通行业的航标灯精神和铺路石品格,具有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为利用现代海洋观诠释历史问题提供了充足的可拓展资源。雄厚的师资,良好的基础和巨大的远期需求使得现代海洋观教育在时间上和空间领域上的长足拓展成为切实可行。

5结语

推进全民海洋观教育是一个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不懈地拓展和与时俱进地更新才能满足时代和现实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正视国民海洋观教育的现状,着眼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大力发掘现代海洋观的内涵,依据恰当的载体,搭接合适的平台,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教育途径,将正规的海洋理论知识教育和非正规的海洋科普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将海洋观的内涵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现代海洋观的平民化,通俗化和实用化,让海洋观的理论接地气,迎朝阳,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以旺盛的生命力更好地服务于海洋强国战略,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何立居.海洋观课程的创新与实践[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45-46+61.

[2]杨雁,刘杰华.关于海洋观教育实践的思考[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46-48.

[3]朱宗军,韩增林.中国海洋观的变迁[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6):60-63.

[4]胡素清.以人海关系为核心的海洋观[J].浙江学刊,2015,(1):131-134.

[5]王世汉.中西海洋观的变迁与反思[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学报,1991,(1):10-16.

[6]高建平.论国民海洋观教育体系的建立[J].浙江学刊,2012,(1):184-189.

[7]孙光圻.绿色海洋观:历史传承与理论创新[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4):80-95.

海洋教育论文篇2

关键词:海洋意识 海洋社会组织 海洋民间信仰

进入21世纪,“蓝色国土”、“海洋世纪”等词语不绝于耳目,随着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及近年来我国关于“”、“南海”等海洋问题的激化,我国的海洋权益、海洋安全和海洋意识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公民的重视,这一切让我们意识到海洋越来越重要。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海洋的开发利用与海洋权益的争取和维护,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海洋意识状况[1]。

一、 世界海洋强国公民海洋意识的发展历程

从世界历史来看,尤其是在近代史上,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它的海洋战略分不开的,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葡萄牙称得上是海上霸权国家,它的发展崛起,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的。亨利王子、若昂二世的海洋意识很强,在他们的支持鼓励下,达.伽马、麦哲伦、迪亚士先后进行了航海探究,这些远航探究使葡萄牙的航海事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也奠定了葡萄牙在海外贸易的主导地位,给葡萄牙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

二战后,美国海洋事业获得较快的发展,为提升公民的海洋意识水平,美国教育、科研、海洋各部门相关代表召开了研讨会议,要求因时因地建立多个海洋教育网络中心,为全国海洋意识教育活动的推广提供平台。为了能让海洋意识教育进入美国中小学课堂并在美国全国范围内普及和发展,美国国会了世纪海洋蓝皮书,该书阐述和强调了海洋意识教育的意义,奠定了学校普及海洋意识教育的坚实基础。美国认为海洋意识是为了增强公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意识和知识,是建立公众和海洋之间的联系,让公众通晓海洋问题,知道和理解海洋在他们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因此美国大力宣传海洋意识教育,努力让海洋成为国家进步繁荣的法宝。

日本作为一个典型的海岛国,它的公民海洋意识相对比较普及,日本政府特别重视全体公民的海洋意识教育,他们在小学生国情教育的教学资料中写到“我们没有土地和资源,只有阳光、空气和海洋”。韩国很早就开始向幼儿园提供海洋玩具,而且在小学、中学中逐步增加海洋内容,在大学开设海洋专业,海洋意识教育逐步深入[2]。

二、我国公民海洋意识相对薄弱的原因分析

在这个海洋的世纪,相比于以上国家,我国公民的海洋意识相对比较淡薄。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历史原因

虽然秦、汉、唐、宋都是海洋意识得到推崇的时代,但这大都是统治者为了长生之道而开展的。秦始皇时徐福东渡寻找长生不老之药,汉武帝时方士寻找海上长生之地等等,唐朝时鉴真东渡还算是有点意义,但是到了清朝时期,为防倭患昏庸的封建统治者实行了消极保守的海禁政策。这些错误在一定程度上使公民的海洋意识弱化了很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伤痛。

(二)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海洋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上重视力度不够

1998年进行的 “中国青年蓝色国土意识调查”显示近九成的被调查者竟然不知道除960 万平方千米的国土外,我们还有300 万平方千米的海疆国土。我国对公民海洋意识教育的探索开始的比较晚,且也只是在部分涉海高校领域内,因此在战略规划和教育体系的研究方面比较匮乏,基础教育研究的深度不够,更欠缺全体国民研究的广度,缺少政策理论和经济物力的支撑,与其他涉海国家比起来差距还很大,海洋意识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3]。虽然政府在公民海洋意识教育上也有较多的政策引导,比如出台了《关于提高海洋意识加强海权教育的工作方案》、《全民海洋意识教育指导纲要》等方案纲要,但还没能细化、没能有效地落到实处,更没能形成有效地指导海洋意识培养的相关理论体系。

综上所述,加强国民的海洋意识教育的任务刻不容缓。要提高公民的海洋意识,中国必须量身定制一些海洋意识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公民的海洋意识。

三、我国公民海洋意识培养模式的探讨

随着世界战略格局的转变和海洋战略地位的提高,人们对海洋权益的争夺,已进入白热化的地步。从过去的以军事殖民为目的转变为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由争夺有利的海上通道转变为争夺海洋。当前,我国的海洋权益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岛屿被不良居心的人侵犯、海域被无礼的分割、资源被无情的掠夺,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4]。显而易见,捍卫我国的海洋权益,是不容置疑的事情。但当我们越来越多的将目光投入到海洋权益维护的时候,首先必须要改变的是我们的海洋意识,树立一种全新的海洋观。

(一)改变学校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海洋意识

我国海洋意识教育在学生层面暂时还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没有形成一套专门的教育模式理论。但是有一些涉海学校在海洋意识培养模式方面却做出了突出成就,为我国海洋意识培养模式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青岛市39中学在2011年被评为全国第一个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基地。这所学校的做法是,让海洋知识“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引导学生从小认识海洋、了解海洋、倚重海洋。该校还将海洋教育融入到学校课程中,建立了海洋教育专门人才培养班,在校长白刚勋的带领下,青岛市39中学又被评为全国第一个中学海洋教育课程体系,并创立了全国第一个海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班。舟山市沈家门小学是我国第一所小学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学校定位在海洋特色教育层面,校园内到处都充满着海洋文化气息,无论是海味七彩园和海洋绘画秀秀墙,还是海洋知识长廊和海洋艺术长廊等,都蕴含着对海洋的热爱与崇敬之情。平时学生可以通过电子影像、报告论坛、博客等各种现代媒体手段了解海洋文化、学习海洋知识。他们的海洋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海洋和了解一些海洋课本知识,而是为了把海洋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浙江海洋大学是全国第一所“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也是一所以海洋为特色的大学,近年来学校致力于海洋历史发展战略研究、海洋观教育研究,学校坚持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采用思想政治教育与海洋观学习有机结合的方式,在深化传统理论研究的同时,开展有关海洋的特色研究。

综上所述,我国已经在小学、中学、大学三个层次上展开了海洋意识培养模式的初步探索,全国开展海洋意识教育可以借鉴他们的模式,但是这些模式还不是很成熟,因此还需要我们的进一步努力和探索。

(二)运用媒体的高效传播特性来提高公民的海洋意识

21世纪也是新媒体的时代,各种媒介不断涌现,像微信、微博、QQ等等。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催生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海洋时代的特征将为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注入新的精神内涵,二者互为补充,互为融合,互为促进,相生相长[5]。要提高我国公民的海洋观念,唤起大众传媒的海洋意识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大众传媒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对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大众传媒的类型以及优缺点见表1。

大众传媒不仅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助推器,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二法宝。在国民海洋意识培养教育过程中,大众传媒的独特特点是我们应当充分发挥的,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运用各种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技术手段,大规模地制造、翻印、传播有利于提高公民海洋意识水平的新闻、信息、影视作品及娱乐节目,让 “海洋问题”的关注度在公民中不断提高,使有较高海洋意识的现代公民层出不穷,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智力和精神支持。

(三)借助海洋社会组织的作用强化公民的海洋意识

海洋社会组织,是指一切在海洋社会中活动的群体。海洋社会组织有两种,一种是正式的,另一种是非正式的,两者的内容及功能作用,见表2。

正式的宣传海洋意识的社会组织,这些机构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海洋意识的宣传工作,比如开展有关海洋事业成就的宣传教育、组织开展有关海洋文化的论坛等。非正式的宣传海洋意识的社会组织,它是由社会热心人士组建的,不要小瞧这种非正式的组织,它是最有效,也是最接地气的组织,它能很好地宣传海洋意识。

(四)运用海洋民间信仰传承海洋精神

海洋民间信仰是指对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信仰和崇拜,认为有神灵主宰海洋、决定人世命运,它是伴随着海洋社会的发展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海洋民俗是指涉海居民依托于海洋,受海洋环境的影响,在日常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它反映着海洋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地貌、社会形态以及日常心理[6]。二者的特点与作用,见表3。

由于古时候海洋科技的不发达,海洋上的一些现象不容易被人们认清楚,海洋的浩瀚和神秘,让人们对海洋有了的无限假想,久而久之人们就不约而同的形成了对海洋的敬畏之情,进而形成了对海洋的信仰。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他的积极作用来培养公民的海洋意识,比如可以利用海洋信仰劝人们爱护海洋,维护好海洋社会的秩序,利用海洋信仰博大的文化内涵教化人们,使人们提高文化知识素养,进而增强海洋意识。

四、结论

十三五规划要求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可见海洋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海洋意识的强弱关乎中国海洋权益的大小和整体利益的得失,中国要想在已经到来的海洋世纪里成为一个海洋强国,就必须根据自己的基本国情,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来稳步的提高国民的海洋意识,使国民树立起一种全新的海洋观,让每个国人都对海洋产生一份信仰之情,让他们在了解认识了海洋后,能更合理的利用和保护海洋,进而较快的实现海洋强国梦。

参考文献

[1] 赵宗金,尹永超.我国海洋意识的历史变迁的类型分析[J].临沂大学学报,2012(4):65- 69.

[2] 郭景鹏,王雪梅.美国卓越海洋意识教育中心简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10):56- 57.

[3] 高建平.论国民海洋观教育体系的建立[J].浙江学刊,2012(1):184- 189.

[4] 何立居.海洋观教程[M].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01.

海洋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海洋意识教育;形势与政策;国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41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186-03

公元前500年,古希腊海洋学家狄未斯托克提出了“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的预言。在当下,海洋意识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的,历史上我们经历了过惨痛的教训:失去海洋上的权利,我们不仅由于战败而丧失民族与国家的尊严,并一度面临亡国的危机。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海洋意识发展有了巨大的进步。海洋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带来了文化科学交流的新天地、也带来了海疆领土争端乃至区域格局的复杂化演变。经历这些变化,中国大学生身处其中,不自觉地产生了海洋意识。除了这种自发的海洋意识之外,高校专门针对大学生所开展的海洋意识教育可谓为数寥寥、成果不彰。尤其身处沿海地区的各级高校,本该走在海洋意识教育的前沿,如今看来,效果堪舆。如何加强高校海洋意识教育,本文就海洋意思教育进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的实践做出一些分析和建议。

首先,海洋意识教育进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必要性。有多项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大学生的海洋意识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海洋价值和海洋战略地位的认识十分匮乏。当今大学生形成的海洋意识多属于自发性的。在信息媒体时代,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和移动媒体,以及报纸、电视等媒介获得新闻知识,相关内容如海洋开发、周边地区形势发展与变化、各国海上力量、区域海洋问题摩擦与争端、海洋环境保护等等,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发的海洋意识。

在大学课堂中,海洋意识教育所占的比重极低,不论是教科书还是课外畅销读物等涉及海洋的内容非常少,大学里开展以海洋为主题的活动鲜见。普遍来讲,高校开展海洋意识教育理念和方法上是中学阶段海洋意识教育的复制,所以形式简单、内容单一、逻辑散乱、效果不彰。形式主要是海报挂板宣传、海洋知识竞赛等,进入课堂教学内容很少。内容集中在我国海洋国土、海洋权益争端、海洋经济价值等方面,基本上是海洋相关知识的普及,与国际形势、区域形势的发展变化关联较少。只有当周边区域形势变得紧张而敏感时,高校课堂才做出反应,如2009年“南海问题”、2012年“问题”在部分高校做专题解读。这些略显粗糙简单、仓促和被动的教育方式,很难满足我国要建设海洋强国所需要的海洋意识基础。

就当今高校教育的现状来看,若想使海洋意识教育切实有效地开展,进入大学课堂是必要的方式。而“形势与政策”课,则有着开展海洋意识教育的先天基础。第一,“形势与政策”课的时政性强。“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自2004年、教育部下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以来,形势与政策课针对大学生思想特点,结合国内外热点问题,通过课堂与教育实践,帮助学生认清了国内外最新形势。形势与政策课中的海洋意识教育不仅事关中国海洋利益的维护以及与世界主要大国和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更加包含我国国家战略的走向。同时,当今世界谋求发展的国家无不把海洋权益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方面,海洋意识的发展成为全球趋势。形势与政策课正是应对变化发展中的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的有效教育平台,亦是实施海洋意识教育的有效平台。第二,“形势与政策”课具有思想理论深度和政治方向性。高校开展形势与政策课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与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和政策观。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就是从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和民族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唯物主义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握形势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认识论,不断提升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和水平。马克思主义政策观就是从推进社会的总体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为人民谋利益,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海洋意识教育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与方法。

海洋意识教育进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需要清晰准确的内容布局。海洋意识教育在“形势与政策”课堂上应当讲授哪些内容?总体来说,海洋意识教育包含六项内容: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科技、文化。在这六项内容中,笔者认为前三项是高校海洋意识教育的重点内容,后三项可作为辅助和补充整合为一个内容项。这四方面布局构成了高校海洋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一方面海洋政治板块中,包括海洋权益在国际关系、国际战略、国际法等方面的内容。当前海洋竞争为代表的国际关系呈现出复杂性和不稳定性,海洋意识是全球性概念,亟须国际视角加以诠释。国际关系是研究当代海洋问题的重点和基础,缺乏对国际关系的整体性认识,不可能形成完整深刻的海洋意识。比如当今国际关系学界中备受争议却影响巨大的地缘政治学理论,如有美国学者阿尔弗雷德・马汉的“海权论”、英国学者麦金德的“陆权论”和美国地理学家斯皮克曼“边缘地带”论等,均对国家的兴衰更迭和海洋实力之强弱关系做出了有力的阐释。当然,作为高校通识课教育,形势与政策课无须完整系统地讲授地缘政治学理论,但当前全球海洋权益竞争充满深刻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地缘政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当前不少大学生对于南海问题和问题的认识存在误解和困惑,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地缘政治观念。不仅如此,还需要从国际战略的角度构建现代海洋意识。不同的国家,以及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海洋权益的追求是不同的,所采取的海洋战略也是不相同的。当某一国家告别自然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的时候,就会产生向海洋寻求更大市场和更多资源的客观需求和自觉行动。这期间的海洋意识发展同国家发展之间存在着客观的规律性联系,揭示这种规律性联系进而上升为国家海洋战略是高校海洋意识教育的重点。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国际政治民主化,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代表的现代海洋法规基本文件,为确立海洋权益提供了国际法依据和行为准则。需要注意的是,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海洋法并非国际海洋争端的终结,因其是各个国家协调、斗争乃至妥协的结果,没有强制性的约束力,同时其中也因为模糊的解释而使海洋利益纷争广泛存在。但是,《公约》的基本内容对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有利。在指导学生认清海洋权益纠纷的复杂性的同时,还要明确学会利用规则,建立规则,趋利避害,有效维护海洋权益。

第二方面海洋军事板块中,包含军事战略、海上力量等内容。树立正确的战争观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重点之一。在此可以从军事战略和海上力量两方面着手。面对复杂的海洋利益争端,“战争”与“和平”的选择与把握最受人关注,也最容易走向误区。现代国际局势下,军事打击手段的效能是有限的,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非战争手段的积极运用才能有效控制局面。当前我国海上军事战略要追求的不是作战方面的“胜利”,而是战略主动和战斗效能上的“窒息”。这就需要创建边疆空间和强大的海上力量。有学者指出,在沿海国家所属和管辖的海疆基础上,存在一个为维护本国与世界和平、保障公海作业与航行安全而合法延伸的海上疆域,这种战略延伸可称之为“海上战略边疆”,即“战略海疆”。基于这样的战略意图,我国采取的战略选择就必然是主导型的海洋军事战略,强大的海上力量呼之欲出。海上力量主要指海军,但并不仅限于海军,它是国家总体国防力量的集中表现,包括外层空间技术在内的陆海空远程精确打击技术并被应用于海上作战的力量。在这里航空母舰的特殊重要作用凸现出来,航空母舰作为集中陆海空及一切最先进军事技术于一身的作战平台,因其全球范围具最机动性质而成为发展海上力量必不可少的军事工具,所以中国在发展航母的道路上应当走得更远。要明确的是,中国的海洋战略并不走新兴大国挑战传统大国的老路,掀起全面海军军备竞赛并挑战现存的海权优势并不是中国的战略选择。

第三方面海洋外交板块中,主要内容分为海洋条约和协定、地区和国际海洋事务、海洋军事外交、海洋权益争端等。首先围绕海洋事务展开双方或多方谈判,通过谈判缔结海洋条约和协定,以书面形式规定海洋外交中的权力与义务,赋予其法律意义。其次海洋外交还包括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海洋事务,如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上人道主义救援、打击海上犯罪行为、反海盗、开展海洋科考等。军品贸易炮舰外交、海军外交、海洋法律外交、海上合作外交和涉海民间外交。除此之外,还有把军事与外交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国家外交重要分支的军事外交。军事外交即军事部门之间关于海洋活动的交流合作,包括海军互访交流、海上联合军演、建立海上信任措施、开展海上安全合作等形式。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军事外交特点在于积极推动双边和多边安全合作深入发展,既展示了中国的海军力量,也传递出和平发展的理念,表达了与世界各国友好相处的愿望;与有些国家把海洋军事外交作为推动结盟、兑现安全承诺、威慑潜在危险和孤立竞争对手的工具,不断酝酿新的紧张因素的做法是截然不同的。第四,海洋外交的内容还包括妥善解决海洋权益争端。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各沿海国家均可拥有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不超过350海里的大陆架。因此,任何同濒一个海域且海岸线之间的距离小于400海里的两个国家或多个国家之间,都存在海域划界问题。海洋权益争端难以避免。世界上有2/3的海洋权益纠纷未得到有效解决。但存在争端并不意味着一定就会引发危机与冲突,关键在于如何认识问题和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和平、妥善地解决海洋权益争端是海洋外交所争取实现的重要目标。

第四方面海洋经济文化板块中,包括海洋科技、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等三方面内容。海洋科学和技术是世界科学和技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是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健康和实行海洋综合管理的依据,是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开拓生存空间和扩大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支撑。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海洋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主要包括两大类别:一类是融入新科学、新技术和新型管理手段,不断进行结构升级、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传统海洋产业,如海洋造船与运输业、港口业、海洋渔业等等;另一类是依托高新科学技术而直接发展起来的新兴海洋产业,例如海洋油气业、海洋材料化工业、海洋能源产业、海洋生物制药业等等。无论传统海洋产业还是新兴海洋产业,科学技术在其中都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海洋文化是人类在认识、把握、开发和利用海洋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人与海洋之间的关系,通过开发和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海洋文化内涵丰富,按照文化系统所包含内容的结构层次,可以分为四类:海洋物质文化、海洋制度文化、海洋精神文化和海洋行为文化;根据海洋文化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来对其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划分为九类:海洋民俗生活、航海与交流、海港与港市文化、海洋风情、海洋信仰、海洋文学艺术、海洋科学活动、海洋经济活动、海洋环境保护。根据不同地域高校的特点,选择重点,酌情安排海洋文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最后,海洋意识教育进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有赖于师资力量的有效提升。海洋意识教育本身处于交叉学科之中,不仅要求具备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地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相关基础性知识,还需要根据形势热点难点的变化对基础性知识加以融会贯通,根据政策要求做出准确的价值判断和形势评估,甚至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形势与政策的发展走向给出合理的预测和建议。可以说这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是一种难度极高的挑战,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壮大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首先,以专题授课为主要形式,由固定的教师负责所擅长方向的专题。在授课准备过程中,发挥教师团体的优势,集体备课,共同交流,达成共识,确定统一授课教案,强化教师对授课内容的把握。培养稳定性和灵活性共存的教师队伍。其次,建立良性的听评课机制。交叉听评课,课上发现优势与不足。总结经验,对于教学效果良好、教学方式先进的经验加以推广;反之加以纠正。最后,重视学生课后的反馈和成效评估。海洋意识教育也是一种思想教育,除了理论教学以外,实践应用和实际体验也不可忽视。同时还要与学生建立课后沟通平台,如与学生建立微信、微博等交流平台,掌握学生对于海洋形势与政策的理解与把握情况,观测海洋意识教育的成效。根据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检测来发现与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鞠海龙.中国海权战略[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43.

[2]郑志.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中海洋意识教育现状探究[J].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0):28.

[3]杨震,周云亨.中国海权战略选择与战略海疆拓展[J].社会主义研究,2014(1):145-151.

[4]沈雅梅.当代海洋外交论析[J].太平洋学报,2013(4):38-40.

海洋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海洋教育 中小学教育 海洋意识 国外海洋教育

我国拥有3000000km2的“蓝色国土”,自古就是海洋大国。但由于海洋能源开采能力有限、邻国邻海领土的争端和军事技术的落后导致海洋形势非常严峻。公民的海洋意识相对淡薄,常识极度缺乏。专家学者强烈呼吁强化全民海洋意识培养,加大基础教育层面海洋教育的力度。

一、海洋教育概念的发展

什么是海洋教育(marine education或ocean education)?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海洋教育一词最初的含义是培养海洋专业人才,因此,开展海洋教育的学校主要是高职与大专院校中有关海事、水产、渔捞等相关专门学校,所以“海洋教育”等同于“海事教育”,而直到近年来才由“培育专业人才”的含义逐渐扩大为“基本文化素养”的含义。

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的“2000年世界海洋科学培训和教育面临的挑战”的报告中将海洋教育区分为“专门性的海洋科学课程”和“普通的海洋科学课程”。专门性的海洋科学课程以培养海洋科学家为主要目标。因此,从小学开始,对于未来不选择接受专业性海洋教育的学生,应提供非正规的公共教育,以推动海洋概念的普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

中国海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马勇教授从人海关系的视角提出海洋教育的定义。他认为:“广义海洋教育包括一切增进人的海洋文化知识,增强人的海洋意识,影响人的海洋道德,改良人的海洋行为的活动。狭义海洋教育是指由学校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以有关海洋自然特性与社会价值认识、海洋专业能力以及由人的海洋知识意识、海洋道德与人的海洋行为等素质要素构成的海洋素养的培养活动。”

我国台湾学者吴靖国认为海洋教育是:“引领学生亲近海洋、探索海洋,进而关怀海洋的行动,由人文、科学、生态的认知发展,进而解决海洋环境资源问题的教育历程。”他还提出了“知海、亲海、爱海”的教育主题,并提出提升小学生海洋环境保护态度与行为的VBN(Value-Belief-Norm)理论,提倡从价值、信念、准则三个层面对小学生实施开展海洋教育。

二、海洋教育的意义

(一)海洋教育有助于改善全民海洋意识相对薄弱的现状

美国研究者始终强调加大高等学校海洋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加大中小学海洋教育投入,将海洋知识编入中小学教科书。

(二)海洋教育有助于培养优秀的海洋人才

基础教育阶段的海洋教育,为学生将来从事海洋相关职业奠定情感基础;职业海洋教育,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是海洋事业的发展重要保障;专业性海洋教育是传承和发展的基石;其他形式的海洋教育,对海洋人才的教育是有益补充。

(三)海洋教育有助于海洋经济的发展

自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以来,世界各海洋国家纷纷制定相应的海洋发展战略,制定实施海洋教育的具体规划。

三、国外海洋教育现状

(一)澳大利亚的海洋教育

自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澳大利亚政府为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促进本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海洋战略和政策,包括1997年的《澳大利亚海洋产业发展战略》,1998年的《澳大利亚海洋政策》《澳大利亚海洋科技计划》等。通过实施不同层次的海洋教育,从整体上提高全民海洋素养和海洋意识。

澳大利亚发展海洋教育的主要途径有。

1.在中小学开展海洋教育。澳大利亚政府于2004年颁布《海岸与海洋教育课程纲要》,其中包括海水的性质、人与海洋的关系、社会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关系、海洋资源的种类;在海洋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分类、调查及陈述信息的能力和对持续性的、稳定发展的理解海洋和关心海洋的情感态度等。

2.整合公共资源和多种媒体开展海洋宣传活动。联合海洋馆、博物馆定期组织多种活动,联合研究所举办海洋知识讲座和专题讨论,通过网站开展海洋教育,普及公民海洋知识,定期公布海洋事业发展动态和海洋资源数据,鼓励民众参与讨论,提高全民关心海洋的意识。

3.高等教育部门调整相关专业及课程,以实现联邦政府国家海洋发展的战略目标。生物院系从单纯的海洋生物研究领域扩展到海洋多领域的研究;环境工程院系,增加了大量海洋相关课程;专业性的海洋院系校和研究所拓宽了研究方向,增加了研究内容,如海洋信息研究、海洋通讯研究等。

(二)美国的海洋教育

美国是海洋强国。自2000年以来,美国通过建立多层次的海洋教育体系,推进全民海洋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

美国发展海洋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

1.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美国有大量的补助金资助海洋教育活动,如,创立于1966年10月的海洋补助金1/3基金来源于非联邦机构,2/3的基金来源于联邦资助。资金的用途之一就是资助海洋教育。包括海洋科学课程的开设,专题讨论会的举办,论文集的出版发行,公共信息的报道以及对大学生提供帮助等各种活动。海洋补助金计划在美国海洋教育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美国国会于2004年《21世纪海洋蓝皮书》,在蓝皮书别强调海洋教育的重要性及推进海洋教育的必要性。

2.建立卓越海洋教育网络。2002年至2006年期间,美国在各州建立“卓越海洋科学教育中心”达13个。

3.大力推动海洋教育发展。在全美推行1-12年级海洋教育;涉海高校数量多,已超过142所,包括物理海洋学,研究海流、潮汐、湍动等如何影响海水的运动,海洋化学,如营养盐对海洋生物发育的影响;海洋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以及海洋生物学专业等。同时加速海洋学与地球科学、大气科学、资源科学、空间科学、地质科学、环境科学和渔业等多学科交叉融合。

4.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海洋教育活动。

(三)其他国家的海洋教育

英国的海洋教育是终身教育,从娃娃抓起,把海洋教育列入中小学的国家课程范围,在中小学全面实施。

日本人对海洋也同样是终身教育、国民教育,对中小学生,他们通过纲要规定在各门课程中涵盖海洋教育。中小学各门课程中都体现出海洋教育的相关内容。海洋相关概念在各门课程的各教育阶段中都占有较高的比重。

韩国海洋教育相关内容在中小学生的主要课程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四、我国的海洋教育

(一)我国大陆地区的海洋教育

1.海洋专业教育。我国大陆地区传统意义上的海洋教育是指大中专院校和研究所开展的专门性海洋教育,特指培养海洋专业人才,同时开设海洋教育的院校和研究所数量也比较有限,海洋教育的范围主要是海事、水产、渔业、科研等。自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以来,国家对海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海洋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并得到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大陆只有中国海洋大学一所以海洋命名的高等院校,至2000年末已达四所,包括中国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广东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出现了一些新兴的海事大学,如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大连水产大学。此外,还有一些大学开设涉海专业,开展涉海科研工作。

2.海洋通识教育。近年来,一些普通高校开设了海洋通识教育课程,如厦门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广州大学。部分中小学开设了海洋教育校本课程。2012年,青岛三十九中学、青岛同安路小学等许多中小学校结合本地特色,编写了海洋教育校本课程教材。

3.存在的问题。我国大陆在海洋人才培养和推进海洋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1)基础海洋教育没有普及。中小学的海洋教育仅是特色,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没有接受过海洋教育。学生海洋意识淡薄。

(2)中小学开展海洋教育缺乏专业教师。这导致目前的中小学教师极少有海洋相关领域的学习经历,开展海洋教育力不从心。

(3)其他海洋教育形式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主流媒体对海洋的宣传、报导力度缺乏,海洋科普读物和影视、艺术作品种类少,大众缺乏认识海洋的渠道。

(二)我国台湾地区的中小学海洋教育

我国台湾的中小学海洋教育起步较早,政府的海洋教育政策较系统全面,人才支持、资金支持、政策支持等状况都很到位。台湾于2009年举办了海洋教育国际研讨会,邀请本地和国外有突出经验的海洋教育者进行海洋教育有关问题的交流,台湾各地区的代表畅谈了海洋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规划。

台湾地区成功开展海洋教育值得借鉴之处有以下几点。

1.政策主导,为开展海洋教育创造氛围。2001年首度提出《海洋白皮书》积极推进海洋人才培养;2004年拟定《四年教育施政主轴》时,特将海洋教育纳入行动方案,同年政府颁布《海洋政策纲领》开始规划在中小学开展海洋教育;2006年颁布《海洋政策白皮书》,白皮书立足于培养产业界所需优质人才为主轴,阐明国际海洋政策及发展趋势,明确海洋教育策略目标及规划具体策略,通过整体政策的架构完成海洋教育蓝图的整体性布局。

2.开发相关教材和补充教材。针对教育主管部门的所定的主题(包括海洋生物、海洋科技、海洋法律等)开发小学、初中、高中、职高的补充教材。

3.通过开展教案设计比赛、多媒体素材设计比赛等活动,宣传海洋教育,同时将获奖作品编辑成册发放各校,供教师选择和使用。

4.培养中小学海洋教育师资力量。由政府资助教师培训机构开展系统性和专业性的海洋教育师资培训,包括中小学教师海洋教育暑期进修学分班、海洋教育硕士学位班及海洋相关产业所属学术机构举办种子教师研习等。

5.发展海洋特色学校。临海学校在发展海洋教育的基础上,将已发展的乡土教育或社区教育重新整合而转型为海洋教育特色学校,同时建立海洋教育校本课程。有些区域性临海学校自发建立海洋教育联盟。非临海学校以区县为单位,寻找可以发展的课程规划和教学方式,共同发展海洋教育。

6.整合校外海洋教育资源。校外的海洋资源包括海洋社教机构(如海洋生物博物馆、海洋科技博物馆等)、大学海洋实习场所、海洋生态风景区、民间海洋团体等。其中,海洋生物博物馆不仅常年扮演海洋社会教育的角色,并且接受各校提出申请辅助教师进行教案设计与开展学校海洋教育和校外海洋教学活动、举办研习营等。另外,设有海洋相关院系所的大学,也帮助推动中小学海洋教育活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海洋实验场所进行体验学习;有些县市政府结合民间渔船办理相关海洋研习与教学活动以推动中小学开展海洋教育活动。

五、对崂山区的启示

青岛市于2011年颁布的《青岛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明确指出开展“蓝色海洋教育实验。探索适应蓝色经济区建设需要的蓝色海洋教育特色,打造教育新品牌。

政府政策引领,部分小学积极开展海洋教育尝试,其中凤凰台小学、汉河小学、石老人小学、晓望小学四所小学海洋教育成效显著,于2013年被青岛市评为海洋教育特色学校。然而,中小学海洋教育仍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一)教育管理部门制定一定的政策和规划以推进海洋教育的开展

受校内外各种因素的制约,使得各学校开展考试之外的课程时总是思虑再三,开展国家课程之外的课程更是畏首畏尾。海洋教育不属于国家课程,因此,开展海洋教育亟需政府的政策支持,为海洋教育提供政策保障。

(二)政府增加资金投入

海洋教育的范围不仅限于书面知识,校外教育、参观活动、实践活动、校外活动的交通费用等需要一定的资金,资金的缺乏必然限制海洋教育的开展实施。在目前的财务政策下,学校需要政府提供资金支持。

(三)成立海洋教育教材编写委员会,进行教材的专业性编写

编写海洋教育教材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需求与国家海洋课程的关系等因素。

(四)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崂山区境内的极地海洋世界、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标本馆、国家海洋局标本馆、大学院校海滨实习场所、渔村渔船等都可以作为开展海洋教育的资源。

(五)与中国海洋大学和国家海洋局开展合作

举行海洋知识、科技、资源系列讲座;培养海洋教育师资队伍,为中小学海洋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海洋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民族;海权;教育;对策

海洋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多么重要,用100多年前美国学者马汉的话说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通过海权,它才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当前在沿海大开发逐步向西部大开发推进过程中,不能淡化海洋国土和海权意识。今天我们必须聚焦海洋,聚集南海。南海诸岛之争集中体现在海洋国土的之争、归结为海洋资源和航道安全之争。海权之争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斗争。中国海权,就是“权利”部分而言,包括实现中国“海洋权利”和“海洋权益”两部分。[1]需要大力加强全民族的海洋观教育、增强海洋国土和海权意识,这对加速建设海洋强国意义重大。

1 从近代中国海战失败的原因看海权观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史在相对稳定的地域中持续和发展,西部由高山屋顶作屏障,中国的东南方是辽阔的海洋,它提供人们渔业和盐业资源,除了有点风浪外,没感到有威胁国家安全的地方,中国的统治者长期将海洋当作对外防御的天然“长城”,影响国家安全的地方主要来自北方,于是就修建了中国的万里长城。15世纪初郑和七下西洋,算是中国历史上的光辉一页。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起,到1433年结束,前后长达28年,先后有208艘船和2.78万人参加了这八次航海活动,足迹遍及30余国和地区,打通了中国到东非海岸长达15000英里的交通,其规模、人数、船的吨位、航海里程、航海技术等等方面,都远远超过后来西方的航海探险家发现新大陆的航海活动。[2]

但中国人也只是把海洋当作夸耀国家的演戏舞台、没有真正认识到海洋的价值。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才发觉有来自海洋安全的问题,开始了海洋防御的里程,但是越防国家损失越大,越防越对海洋恐惧,因海洋而割地赔金,因海洋而丧权辱国。

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晚清政府开始加强海防。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海防战略有了提升,由海岸变为海疆防御,开始建设海军,创设北洋、东洋、南洋三支舰队。北洋海军到1888年已被誉为远东最强海军了。然而,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还是败得惨不忍睹。追究其原因,除了政治腐败,没有大海洋的思维、以陆地为基础的守势战略、也是导致海战失败的重要因素。

没有制海权不行,有了较为强大的海军为何还是不行?其根本原因就是从掌权者到普通老百姓缺乏大海洋的观念,缺乏海洋文明能够带给人类无限利益与福音的认识。中国没有适时的进入海权国家,没有唱响海洋蓝色文明,总之,明朝郑和下西洋的辉煌一闪、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都证明了一个命题:没有强大的海上力量肯定成为不了海权大国,但有了强大的海上力量也未必就能成为海权大国,它需要有海洋制度、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三个条件作孵化器。

因此,今天我们面向海洋,对13亿国民加强海权观教育是何等的重要。

2 从现阶段中国海洋意识的匮乏看海权观教育的迫切性

先举个韩日对海洋意识的例子:韩国著名的“独岛光荣”事件值得我们深思。韩日之间有一个小岛,长不过200米,全是礁石,不生草木。韩国人称之为独岛,日本人命名为竹岛。这个小岛在韩日关系中的地位,恰如中日之间的。二战前,日本占有该岛。独立之后的韩国宣布对该岛拥有。1953年5月,日本右翼人士趁韩国正为朝鲜战争所困之时,登上了这无人的小岛,修建起了标志物。而韩国人是怎么做的呢?在日本人登上独岛之后,一个23岁的韩国青年洪淳七趁战争期间枪支管理不严,通过非法手段采购了一批枪支,召集了几个热血青年,渡海登上了独岛,赶走了日本人,在岛上升

起了第一面韩国国旗。

在那之后,洪淳七靠着一杆步枪,独自一人守卫独岛三年零八个月之久。在他的日记里,记载着无数次和日本舰艇、渔船对峙的记录。后来,韩国政府彻底从战争中脱身出来,派出海上警察完成了对独岛的控制,洪淳七才结束了神圣的“守护国土大业”。但韩国政府没有惩罚他的“无组织、无纪律行为”,也没罪责他私买枪支,反而颁发勋章,表扬他的爱国行为。目前,韩国军队已牢牢控制了这个小岛。韩国在独岛常年派驻34名警察,同时配置了驱逐舰,快艇、直升机,随时戒备日本渔船和海军舰艇的侵犯,令日本船只不敢轻易越过雷池一步。日本人除了口头抗议,别无他法。韩国青年洪淳七,一个人一杆枪登上“独岛”赶走日本人,插上国旗,一守就是三年多,最终在个人的努力和全民的呼声中,韩国政府出兵收复管理,这是全民海洋意识的体现,对国家海洋维护的意识。

日本政府的海洋意识教育更是一种自上而下提高的典范,前面的3.4节(实行海上囤田战略)已提到,日本对位于东京以南千余公里外海洋中一个名叫冲之鸟礁的地方,却是“精心打造”,投资700多万美元用来在此礁人工养殖珊瑚,企图以此来宣布,为其开发附近丰富的海洋资源提供方便。

再看我们的祖国,因人们长期围绕“黄山、黄河”生活养家,沿着“长江、长城”糊口养育,对陆地文化的感情根深蒂固,对海洋的感情直到今天还是那么的浅薄,以致于深表遗憾!据报道,共青团曾对上海大学生做过一次调查,9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的版图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而不知道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许多大学生更不知道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等海洋国土的基本概念。有高知识文化水平的大学生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他文化水平相对低的群众了。在中小学初级的地理历史教材中对中国海洋历史地理的讲述是少之又少,而上面中国的版图描绘,只是以陆地疆域为主,而我们管辖的海洋呢?在日常生活中,海洋文化意识的缺失更是屡见不鲜,中国跨世纪的标志性工程——北京“中国世纪坛”,为了展示中国的疆界,就用760块方砖组成代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居然只字没提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上海市“东方绿舟”教育基地知识大道上的历代中外名人雕像,其中有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却没有当年盛极世界的明朝舰队统帅郑和下西洋,这些海洋文化意识的现状多么让国人触目惊心、心急如焚啊!

美国海洋战略家马汉在《海权论》中说过,一个民族的强大与发展,将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海洋文化的建设,海洋意识观念的强弱。是的,海洋文化是相对于大陆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开放型文化。它是千百年来沿海人民顶狂风、战恶浪、不畏艰险、勇于拼搏、敢于冒险的精神的结晶。海洋文化在任何时代都代表了当时的一种先进文化,海洋文化较之于内陆文化,更具有开放性、外向性、多远性、兼容性、冒险性、开拓性和进取性。

3 增强海洋意识,加强海权观教育的手段、方法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更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在这进程中,维护自己的海洋、捍卫领土完整是首先要完成的任务,而来自海洋方面的挑战包括、问题、南中国海问题构成了中国所面临的最棘手的几个问题。[3]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一个民族海洋文化观,培养全民族的海洋意识。

3.1海洋国土知识在中小学课本中占重要位置

今天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就应该大力宣传海洋国土观念,增强国民的海洋意识,把人们根深蒂固的大陆意识尽快转移到现代海洋意识上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陆地空间不足,资源有限,海洋是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海洋教育一定要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的教材中应增加海洋国土和海洋资源的内容,在中华民族的幼小心灵中迅速植下一颗绿色的海洋心,将中国的版图面积=960万平方公里+300万平方公里的概念牢牢固化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溶化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

&

nbsp; 当前中国海洋安全形势严峻,,我们的“三海”即黄海、东海和南海均与周边国存在争端,面临着海岛归属、海域划界争议、海洋资源争端、海上通道安全、、南海诸岛及其海域等一系列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与挑战,有些问题,经过我们努力可以在我们这一代得到解决,有些问题看来只有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来加以解决。因此,这些海洋意识与中国的海权现状应该如实的让我们的下一代知道,海洋国土知识在小学课本中应占重要位置。这一点日本就做得比我们好,他们的海洋意识比我们国人强。

建议在中学课本里,在《中学地理》中开设专门的课程《中国海洋与海洋权益概论》。

3.2各级政府进行海洋观教育时建议向青岛市政府学习

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就需要党和政府立法来加以推动。1994年11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正式生效,标志着人类正进入全面开发海洋的新时代。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和管辖权的海洋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海洋大国中名列第5位。目前,中国有4亿多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创造了6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然而,我国在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权益、保证国家安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与南海周边的越南、菲律宾相比也有不小的距离(如越南政府鼓励渔民到我南海诸岛海域捕鱼,实行“三免”的富民政策,即三年内免征资源税、免营业税、免个人所得税)。

近几年来我国各沿海省市政府相继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宣传,让人最为欣喜的是青岛的以海洋为主题的综合性的海上教育基地开工,为我国在海洋文化、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科技、海洋军事方面进行全面的展示和教育提供了平台,这对我国海洋意识的培养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在我国沿海地区,对国民进行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方面的教育建议要以青岛市政府为榜样,掀起海洋观教育的热潮。青岛市为了增强公民的海洋意识,加强海洋观的教育,在中国海洋大学早已设立了青少年“海洋观全国教育基地”,中国人民海军还送一艘军舰给教育基地,军政携手,共为市民积极营造海洋文化的氛围,承担起“加强全民族海洋观教育”的重任。“海洋观教育基地”大致可分为六个部分:(1)海洋国土与海洋权益;(2)中国海洋近现史;(3)海洋意识与海洋强国;(4)海军博物馆(在军舰上);(5)海洋资源与海洋科学;(6)人类与海洋美好的未来。[4]各级(省、市、县、镇)政府都要建立海洋观教育的基地和场所,建设海洋公园,各中小学每年组织去教育基地,免费到海洋公园参观学习,把这项工作设为政府工作的一部分。

3.3教育部门在海洋观教育方面大有作为

海洋既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源头,又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宝库。在当今海洋竞争的时代,如果不能有效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我们的国家利益就会受到重大损失,国家的发展就会受到极大制约。海洋权益包括国家的海洋权利和海洋利益。海洋权利属于国家的范畴,是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而形成的权利,主要指沿海国对领海和毗邻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权利和管辖权,以及在公海和国际海底的各项自由和权利。国家的海洋利益是综合性的,包括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等。[5]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教育部门可以大有作为。关于海洋知识的题目要作为每年高考试题、硕士和博士生考试的必考题,高等学校都要开设《海洋科学导论》公选课,沿海地区的高校要开设海洋知识的必修课,国家公务员考试的题目,海洋知识类的题不可或缺,就是各类晋升职称和职务的考试,也要有海洋知识类的题目。只有这样,把平时教育与关键考试结合起来,海洋观教育工作就会大大推进,国民的海洋意识就会大大增强。

3.4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各级党、团组织将可以大显身手

2011年11月17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在视察广东海洋大学时说,海洋产业在广东是非常有前景的!广东省陆地面积不到17.8万平方公里,而海洋面积有41.9万平方公里。总体上讲,陆地开发过度,海洋开发不够。所以,面对新的世纪,海洋是我们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海洋

产业是一个战略性产业。海洋大学的事业是最有前景的事业。要向全社会普及海洋知识和海洋意识。做好海洋科普工作,让大家知道海洋里有什么,如何利用海洋,新世纪海洋开发对缓解陆地压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何意义,让大家都来注意海洋里的学问。[6]这表明中国沿海地区的领导已经认识到发展海洋产业与加强海洋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正在采取行动将其落实到实处。

团中央和各级党、团组织可以利用组织生活,广泛开展海洋知识竞赛活动和海洋知识辩论活动,可以利用暑假,组织优秀团员青年去南海诸岛参观旅游、夏令营活动,各市、县政府可以组织优秀干部、职工不是出国而是去南海诸岛考察。这一点既是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又是一次海洋意识的培训,对推动全民国防海洋意识十分必要。

我国一年公务员出国考察费用竟然接近3000亿元,如果能作为国家意志与行为,把一部分公务员出国变为去南海诸岛免费旅游,在原来出国的3000亿元中节约1000亿元,用于补贴给去南海诸岛的飞机、船用汽油费,那么,我国国民的海洋国土、海洋文化教育将大幅度提升,建设海洋强国之路将会提前完成。

3.5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新闻媒体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我们迈入21世纪海洋世纪的时候,面对相对落后和薄弱的思想和观念意识,那么我们就需要我们海洋文化来阐释海洋世界新的理念,引导社会舆论和人民重新认识,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观。当今世界各个海上强国都有着其特有的海洋文化,比如英国、法国、美国,其海洋力量之所以强大是来自于其传统海洋文化的竞争决定了他们海洋发展的方向,形成新的海洋意识,海洋观念,使他们屹立于世界海洋强国之颠。

新闻媒体有传递信息功能,影响舆论功能和宣传教育功能。在革命战争年代,同志就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一定要发挥新闻媒体在海洋文化和海洋国土教育方面所起到的宣传教育作用,把我们国家的海洋发展战略,南海诸岛及其海域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运用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实事求是地通过事实,来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教育群众。

办好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系列活动和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海洋科普教育基地评选与挂牌等相关活动。支持沿海各地业已形成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海洋宣传节庆、论坛活动。加强海洋宣传工作队伍和工作机制建设。逐步打造一支专业化、固定化的宣传工作队伍。[7]

3.6军民携手走向深蓝色的海洋

海洋教育论文篇6

浙江省沿海地处在我国漫长海岸线的中部,岛屿密布,早在5000多年前,中国最大的岛群――舟山群岛就有先民进行海洋活动,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积淀。浙江海洋学院位于东海之滨的千岛名城――舟山,海洋办学特色是它的立校之本、强校之基。学校以“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打造特色海洋文化,凝炼校园文化底蕴,做大做强“蓝色”教育品牌,营造了“人文、科技、艺术、品德”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近半个世纪以来,学院扎根海岛,艰苦创业,以“海、渔、船”为办学重点,形成了理、工、农、文、医、管理、教育、经济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教育体系。目前学校已形成了以海洋科学、海洋工程、海洋渔业、海洋经济、海洋文化为重点的学科体系。在这样一个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大学中,如何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以完善学生行为机制为目的的系统工程。系统工程的整体性、集合性、目的性、相关性和环境适应性等原理同样适用于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海洋特色大学来说,如何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体系,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海洋科学的最新技术,让海洋经济思想、海洋发展战略、海洋开发与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得到传承与发展,是一项重大的责任。

一 运用系统工程的整体性和集合性原理,谋求和谐、全面发展

所谓系统,是指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由若干部分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包括许多内容,要由学校的许多部门齐抓共管。各部门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系统。整体性是系统方法论的一个最基本原则,它要求以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的所谓“整体性悖论”出发去研究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协调系统各部分、层次、环节之间的配合关系,以保证系统特定功能的发挥。把系统的整体性原理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去,就能大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效能。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思想政治工作成果的直接体现是行为。人的行为复杂而多变,大学生的思想异常活跃,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表现也常常与我们所传授的理念背道而驰。对于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学生也普遍存在着逆反心理。加之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学生中政治理论课程成绩很高、而思想道德水准偏低的情况不占少数,甚至因种种原因走向犯罪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此,如何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和谐一致,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为了确保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浙江海洋学院在各二级学院成立了学生工作办公室,在校学工部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相互联系,建成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紧密结合学校的海洋办学特色,针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这个系统工程制定了衡量成果、反馈信息的评价体系。人、行为、评价体系三位一体,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和谐共进,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创新模式。

二 运用系统工程的目的性原理。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目的性原理是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原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和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相反,如果“大路朝天,各走半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就丧失了存在依据,丢掉了立足之本,实际操作起来也就苍白无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功能、体现优势:

1 以理论课教学改革为主渠道,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面对国内外各领域的新形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新特点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根据当前全国高校进行新一轮“思政课”改革的需求,积极采取措施,确定总体目标,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质量。一是确定总体目标,以目标作为前进动力。坚持目标管理,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案,确定“思政课”的教学改革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并将此目标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核心动力,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努力方向。二是深化理论教学改革,以改革作为提高手段。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真正体现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因此在强调课程建设的同时,还要围绕理想信念、民族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发展观等方面的内容开展专题教育。

厚重的海洋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海洋特色大学生学习、成长的宝贵财富。学校充分利用海洋资源、海洋文化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实现对本地海洋特色文化的接纳、继承、弘扬和超越,建设富有海洋特色的校本课程。挖掘与利用海洋文化,使学校教育基于地域特色、基于学生生活,如在学生中成立了“海洋文化研究会”、“海洋环保协会”等。

2 以深入广泛、生动贴切的社会实践为特色,促进“知”“行”结合

多年的实践表明,深入广泛、生动贴切的社会实践、是巩固和加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形式,通过“知”、“行”结合,以“行”促“知”,对于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全面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让学生广泛吸收中外文化营养的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以海洋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宣传和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在与海洋旅游文化、海洋商业文化、海洋企业文化的联合开发、友好合作中增添校园文化活力。

首先根据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充分利用周边资源,比如积极参与地方社会进步、海洋科技开发、海洋产业发展等重大课题研究;其次要通过参观调研、参与实践、援助奉献等手段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在实践中去理解、体会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授的科学理论,并逐步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比如开展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多年来学校通过组织开展以服务社会主义渔农村建设、校区共建、环境及旅游规划协调发展等为内容的德育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学生德育实践调研论文集《蓝色报告》等系列文化成果。

三 运用系统工程相关性和环境适应性原理,加强约束力,建立评价机制,使大学生知识能力与思想水平齐头并进

相关性是系统的一个重要原理,就是说系统内部与外界环境的关联,系统与系统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只有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才能存在与发展。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的作用。环境特性的变化往往引起系统特性的变化,而系统的作用也会引起环境的变化。两

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有可能使系统改变原有的功能,因而系统必须具备一种特殊的功能,以便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恢复自身应有的功能,这就是系统的环境适应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事物、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更新观念、保持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

创新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为一门科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不断发展的必然性,因此需要创新。当前形势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提出了“增强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的迫切要求。我们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来丰富和发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从实践来看,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缺陷也需要通过创新加以解决。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有新视角、新思路。我们既要继承过去好的传统、好的经验,更要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要在思想观念、方法机制、设备手段和队伍素质方面积极创新、不断提高,努力提高思想组织工作的“现代化”程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新情况,必须同教育管理紧密结合,必须以活动为载体,增强吸引力、感染力。

为健全评价体系,避免学生在理论上夸夸其谈,而实际行为却背道而驰,在注重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理论知识、技能水平考核的同时,学校还专门制定了学生思想道德量化考核制度,将学生的思想表现、学习成绩、工作业绩、课外活动、获奖情况以及受处分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详细量化,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奖、人党的硬杠条件。通过综合量化考核,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形成制约和约束,确保在教育过程中所接受的先进观念变成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自觉行为,避免“学的是一套、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这种思想教育和现实行为相脱节现象的发生。

为把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入拓展,学校将青年人对人生、社会、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的思索作为基础,以“开放、创新、互动、合作”为宗旨,以“新海院、新思维、新发展”为口号,打造出良好的海洋特色人文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加快学校的改革发展。

作为具有海洋特色的大学生,应该了解海洋经济,认识海洋资源,懂得海洋保护。沿海地区的学校通过开发并利用海洋资源来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是一项重大的责任。学校教育应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地域文化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实现对本地海洋特色文化的接纳、继承、弘扬和超越,建设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海洋院校所具有的独特科技、人才和创新优势,使其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成为主要的资源中心。学校在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充分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针对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和社会发展的特点,以人才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为地方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形成鲜明的海洋特色,从而实现了整体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海洋教育论文篇7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1]。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明确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海洋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因此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有其内在逻辑和规律性[3],是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海洋生态文明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对海洋生态文明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在许多国家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高校是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培养专业人才的前沿阵地,海洋生态文明教育不容忽视。

一、海洋生态文明的内涵

海洋生态文明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虽然还没有一个完备的、被广泛认同的概念,但是综合多位学者研究成果,可以认为海洋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了延续生存而不断更新的一种海洋文明形态[4]。陈建华认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包括海洋生态的意识文明,道德文明,行为文明,制度文明和产业文明[5]。刘健将海洋生态文明的内涵概括为包括海洋意识、海洋产业、海洋行为、海洋环境、海洋文化和海洋制度六个因子的“六因子论”[6]。海洋生态文明是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的综合概念,是人、海洋、社会三者和谐发展的直接体现,是人类遵循科学发展理念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二、高校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1.高校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说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7]。“中国梦”具有特定的“实力特征”“幸福特征”“文明特征”和“价值特征”,而生态文明是中华文明的进一步演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丈量“实力”“幸福”和“价值”质量的重要指标。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深刻总结世界主要海洋大国和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部署,这充分显示了党对当前我国海洋事业科学发展的高度重视,推进人类、社会和海洋三者的和谐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因此,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环,而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海洋生态文明教育应贯穿大学生教育的始终,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海洋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相结合,使大学生能够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发挥作用。

2.高校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是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新形势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国情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否则将与时代脱节。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精于专业技术,而是知识、心理、道德、视野等都要过硬的全面发展的人。这就要求高校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的发展,逐步完善知识结构,实现对社会发展更全面的观察。海洋生态文明是社会的热点问题,是关乎人类自身发展的重大课题,蕴含着科学发展的理念,理应纳入高校教育,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

3.高校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德育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8],海洋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海洋生态文明教育自然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部分。大学生的海洋生态文明观念是全面衡量他们综合素质的重要尺度,也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一环。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应当着眼未来,具备海洋生态文明观念和高度的海洋生态责任感,将生态文明观念内化进自己的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良好的生态道德,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危机意识,这是直接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因此,必须把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大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到我国的海洋资源和环境现状,积极主动地履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三、高校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环境教育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起步,但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9]。教育部门一直没有对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也没有把生态文明素质作为21世纪大学生必备素质列入培养目标,高校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不足,因此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观念普遍不高。而海洋生态文明教育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近几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被提出的,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普及严重不足,仅在几所涉海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所体现。高校在普遍缺乏海洋生态教育公共必修课的情况下,加强面向各层次、各科类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的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力度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要将海洋生态文明观念贯穿到各个专业人才培养课程的教学中去,以围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推动海洋课程体系优化建设[10]。

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范围较广。涉海高校承担了众多海洋科研课题,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探索和科学研究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教师是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主体和关键,但高校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决定了高校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效果,因此教师只有经过不断学习、实践,具备较高的海洋生态文明理论水平和从事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海洋生态文明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因此,目前很多高校将在实践中构建海洋生态文明教师队伍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一环。

另外,对于开展了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涉海高校,大部分仅停留在课程上的专业教育,而忽视了第二课堂的作用,不能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联系的完整体系。有的高校通过引导高校环保社团的方式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环保社团是生态文明理念影响下的具有明确思想观念和文化内涵的学生社团,主要依托如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建立,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具有弘扬环保观念的热情,通过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向广大同学宣传环保、践行理念,并融入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高校对于学生社团具有引导作用,因此可以依托学生社团开展广泛的海洋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工作,寓教于乐,通过社团活动充分发挥这个载体的作用,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但在具体操作、执行过程中发现,目前绝大多数社团不具备专业的海洋生态文明知识和技能,很难达到社会要求的海洋生态文明宣传和实践。

海洋教育论文篇8

海洋经济教育是一种“特点突出”的教育,像对大海之神往那样,我们对海洋经济教育也会有一种莫名的深情.所谓海洋教育,通俗的说就是和海洋、航运有关的教育.其中内容有很多,有工程技术方面,也有科学理论方面.这里不准备泛泛讨论海洋教育的一般特点及其特殊性,而是针对海洋教育与发展经济的关系,结合海洋与人类的关系谈点个人的一些思考,期望有助于推动我国海洋经济教育的开展,进而有助于推动我国海洋经济的崛起.

1海洋与经济的关系

人类与海洋的关系远远流长.人类是从水里走出来的,而水则来源于大海.海无疑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而且地球上所有的水都是源自海洋的.由此来说,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都是来自海洋.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依赖自然,同样也依赖海洋.在人类与海洋这个基本关系的基础上,人类走上了自己的演化发展及变迁之路.人类作为自然链条上的一个有机环节,在发展演化中成就自己也成就自然.当人类逐渐清楚并把自己和自然分开的时候,人类的主体性和目的性随之产生.为了主体性和目的性的缘故,人类的经济生活变得日益重要.经济由此成为人类谋取生存和发展的手段.当经济成为不可缺少的手段的时候,人类依靠经济生活.但人类依然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依然要一定程度上依赖自然.人类的发展一方面体现在对自然的利用上,另一方面体现在自身的发展上,而且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对自然的利用程度和自身发展程度相互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关系,人类不断面对并与时俱进地加以协调,以形成良性互动———当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程度高的时候,自然给人类以更大的回报;当人与人的关系和谐程度高的时候,人类自身发展程度就高,并且具有更强的能力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人类获取更大的发展.

在人与人的关系发展中,人类从部落、民族,到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构成部分,且都有自己的主体性和目的性,并为实现自己的目的性和主体性而相互利用或博弈,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人类要取得更好的发展,既需要竞争也需要合作.这是人类社会性在经济生活中的集中体现,且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的和谐程度反映人类社会的和谐程度.人类就是在人类的和谐程度不一的各种状态下逐渐走到今天的.竞争与合作需要平台,最大的平台就是自然,海洋亦是这样的平台之一.海洋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平台,以至于今天人类的不同部分对这个平台还相对缺乏认识(主要是内陆国家和民族).特别对中国来说,如何认识海洋这个平台,体现我们对海与经济的理解把握程度.总的来说,我们还没有完全把海看作我们生产和发展的生命线,对海洋的认识差距还很大,我们的努力还很不够[1].

人类具有经济扩张的本性,所以人类的舞台或平台相对于人类的欲望来说,总是狭小的,就像经济学中的稀缺所告诉我们的道理一样,已获取的东西相对于自己的欲望来说总是不足的.人类的贪婪是无限的,体现在各种平台上.无论哪个平台,作为战场,总有得意者和失意者,也有东山再起以及大意失荆州.都是人类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对于特殊的主体来说,谋求得意以及为处于主动地位,可以千方百计.自然包括海洋成为人类博弈的战场,人类不同部分之间以及不同部分与人类整体的主体性不断形成各种各样的冲突.海洋平台成为人类不同部分的角斗场由来已久[2].所谓不同部分,主要以部落、民族以及国家的形式进行的.人类各不同部分与海洋的联系各不相同,程度千差万别.但无论差别有多大,一定的联系总是存在的.而且这种和海洋联系的程度与其自身的强大程度存在正比例的关系.特别是近代国家产生以后,多大程度上征服海洋,也就能够多大程度上征服世界.这就是海洋与经济的直接关系.

2海洋教育与发展经济

征服海洋需要海洋知识,丰富海洋知识需要海洋教育.因此海洋教育是各种教育形式构成的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当今世界各国对海洋教育十分重视,把海洋教育放在极为特殊的地位,充分发挥海洋教育在经济建设中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仅使教育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也使经济的视野更加开阔.反思我国的海洋教育,差距相当明显.我国的海洋教育有3个因素起了决定性的用.一是国情的影响.国情包含历史、现实以及其他很多内容;二是近代国家发展道路的影响,如西方发达国家的崛起,关于海洋教育的作用,不能不加以考虑;三是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的社会主义选择,决定了中国海洋教育的内容和框架.目前我国海洋教育的差距主要有:1)思想认识方面的差距.2)海洋观念、理念及意识的差距.3)海洋管理控制方面的差距.4)海洋开发利用方面的差距.5)海洋研究考察方面的差距.6)航运经济实力方面的差距.7)造船产业核心能力的差距.8)港口业务核心竞争力的差距.9)航洋舰队巡航能力方面的差距.等等.所以,我们海洋能力的差距是全方位的,明显的且影响是深刻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中华民族要崛起,没有海洋经济实力的崛起,使难以想象的.虽然我们主张和谐世界,但也使需要强大的实力来保障的.海洋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是值得进一步讨论的话题.海洋对人类具有有特殊的重要性,因而海洋教育也必然有与之相应的特殊性.首先,驯服海洋是人类生产力的标志,是人类开拓新生存空间的需要.其次,通过海洋能够获得局限于自己生活的范围所没有的东西,无论是精神方面还是物质方面.第三,通过海洋获得较好的发展条件,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第四,对海洋的认识以及关于海洋的教育需要特殊的努力[3].我国海洋教育相对落后,也是我国海洋产业落后的根本原因之一.历史上的中国虽然曾经是航海大国,但由于运用方式方法的行政主导性,造成了巨大的航海能力与没有获得相应的海洋利益的巨大反差.近代西方海洋大国伴随资本主义的崛起,却日益衰落以至于不仅海洋里已无法保护甚至陆上利益也遭受侵犯,这就是中华民族近代的主要屈辱,使我们自己永远都不应该忘记的[4].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成功让中国站立起来,百年的屈辱逐渐隐身远去.但与世界其它民族相比较来看,相应的海洋能力并没有完全因此恢复起来.在海洋权益的保护和发展方面所存在的差距就是鲜明的例证.但我们毕竟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够以一个真正海洋大国的形象,重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p#分页标题#e#

3推进我国海洋经济教育的几点思考

既然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如此密切,既然海洋教育与发展经济又如此重要的联系.因此,发展海洋经济教育就是非常重要了.但是,我国的海洋经济教育,依然还存在的某些困扰或束缚,对中国经济崛起作用还相当有限,迫切需要认真研究加以化解.海洋经济教育涉及内容很多,首先,从目的性或达成经济的手段来考虑,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洋本身作为对象,开发海洋和利用海洋,主要体现为海洋和开发的研究,是人类陆地活动在海洋空间的延伸;另一类则把海洋作为提升人类利益的手段,把海洋的研究和这个人类的研究结合起来,从造福于人类整体的角度开发和利用海洋.可以进一步说明的是,前一类是把海洋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后一类则不局限于海洋本身.其次,从我们自己所面对的实际出发进行海洋经济教育.

首先必须弄清楚我们面对的实际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实际,这个实际与海洋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我们今天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都与海洋紧密相关.政治、经济及文化方面的实力,体现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关海洋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实力的权重,在整个综合国力当中占有更为关键的地位.近代民族国家的崛起,从根本上说就是有关海洋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崛起,与之相适应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崛起,也必然体现在中国有关海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实力的崛起.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