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土地监管论文8篇

时间:2023-03-16 15:48:24

土地监管论文

土地监管论文篇1

关键词:国土资源;综合监管系统;设计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3-0229-02

近年来,“一张图”工程取得如下成果:一是建立了全国所有县的土地利用现状本底数据库(包括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二是将依法批准的基本农田范围形成全国所有县的基本农田数据库。三是2008、2009年通过多源数据采集,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最新遥感影像数据库。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全国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及年度利用快速变更维护新机制,建成了一批覆盖全国的不同比例尺,区域地质,矿产资源,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等级数据库,全国四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累计近6000TB的海量数据,基本完成了国家、省、市三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体系的建设。但目前我国国土资源部各类业务及专题数据分散在各个业务科室独立存储和管理,并没有进行统一的管理,业务数据之间不能进行有效共享和充分利用,不能为相关部门提供辅助决策,也成为推进我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催化剂。

1 课题意义

为保护国土资源,国家了很多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但如何做到令行禁止,又如何使最基层的数据能真实的反馈到国土资源部,以使国家制定出更有效、更完善的政策,便成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最迫切解决的问题。

(1)通过“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的建设,将各项审批与各类数据库密切关联,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弄虚作假,同时减少了国土资源管理人员腐败的可能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日常审批和管理数据通过综合监管平台实时入库,按设定的更新机制及时更新。

(2)“一张图”核心数据库,能够保证数据的唯一性、实时性、准确性,以此作为调查评价、监测工作和数据分析的基础,来调查、分析结果正确性。通过“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对国土资源数量、质量、分布、潜力及开发利用状况等数据进行分析,能够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供调控资源供应总量、布局、结构、时序的依据。

(3)“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具备监测和预警功能,通过对各项审批、各类市场、土地利用计划、供地率、违法违规等指标的监测和预警分析,并分级、分类预警,帮助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发现的问题,改进相关法规。土地督察机构可充分运用“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的数据成果,提高土地督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例如能够避免一个批文多地使用等违法事件的发生。

2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研究目标

依照“金土工程”的总体要求和四川省对信息化建设的整体部署,以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带动国土资源信息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改变,全面提升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与服务水平,实现“数字国土”信息化建设。县级国土资源数据管理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国土资源各类数据为核心,依托地籍数据库成果、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成熟的数据库管理、GIS平台和网络系统,按照统一的标准,建立具有信息管理、数据综合分析、数据分类查询、综合统计分析及信息服务等功能的国土资源数据管理体系,形成标准统一、上下一致的国土资源基础数据采集、更新、传输与应用服务的机制与技术体系,为国土资源管理业务提供顺畅的信息渠道。

2.2 建设内容

2.2.1 h级“一张图”数据库建设

收集、整理全区的土地征收、土地供应、土地利用、耕地保护、土地储备、执法监察、矿产资源、地质环境、土地规划、建设用地审批、土地开发复垦、城乡地籍、业务数据、遥感影像、变更调查等各类专题数据和基础数据,构建西充县“一张图”国土资源数据库。并采用统一标准及技术体系,及时、动态更新各类专题数据和业务数据。

2.2.2 数据应用服务系统建设

采用GIS及数据共享利用技术,将“一张图”数据库中的各类数据内容按要求、按权限到用户桌面,为用户提供数据浏览、查询、定位等功能,统一数据资源,实现“一张图”数据库及服务系统的充分利用和共享。

2.2.3 综合分析利用及监管服务系统建设

紧密结合业务需求,针对县委县政府、领导及业务管理需要,采用数据挖掘与GIS空间分析利用技术,提取国土资源各类信息,以地图、统计图、表格、报表等多形式的直观展示,为领导分析决策提供信息保障。

2.2.4 移动及离线应用服务系统建设

采用移动GIS应用报告及数据共享利用技术,将核心、重要的数据进行离线打包,在移动办公设备中采用轻量或移动GIS技术进行加载,为用户提供数据查询、地图浏览、信息展示服务,并可输出到大屏或进行投影,在项目决策、项目分析与选址、用地规划与审批等提供即时服务。

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是为了更好地全面掌握国土资源状况、改进国土资源监管方式、提升国土资源信息服务能力。通过县级国土资源“一张图”建设,形成覆盖全县土地“批、供、用、补、查”,做到资源状况“一览无余”。为更好的实现一系列任务的同时有以下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3.1 建立“一张图”核心数据库

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撑下,按“一张图”建设的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对不同类别、不同专业的海量、多源、异构数据进行梳理、整理、重组、合并等处理,利用提取、转换和加载等工具以及其它必要的手段,将处理、加工好的数据按照统一的建库标准进行入库,数据按分层分类管理,形成国土资源核心数据库。主要内容有卫星遥感影像、行政区域、地形数据、中心城区规划、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行政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利用现状、城市乡镇规划等。“一张图”核心数据库还包括建设用地审批系统(农转用、土地征收、土地供应等数据)、执法监察管理(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土地矿产动态巡查、低效闲置用地清理等数据)数据库等。

2.3.2 开发B/S架构在线地图浏览服务及C/S结构编辑管理系统

按照满足国土资源核心数据管理共享服务和维护的要求,开发“一张图”B/S架构在线地图浏览服务及C/S结构编辑管理系统,实现对全县土地资源相关数据的集中浏览、管理与更新维护。系统具备数据采集、检查、入库、处理、更新、交换(输入输出)、元数据管理以及数据备份、系统监控、数据迁移、日志管理等较为完备的功能。实现以图形、表格、GIS和虚拟化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准确、动态地展示全县国土资源信息。

开展成果应用服务。在国土资源核心数据库及“一张图”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基础上,充分利用“一张图”成果,开展国土资源信息服务。一是将不同业务环节、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通过空间位置关联起来,为领导决策、业务管理提供综合性信息。二是将地理信息服务(图形浏览、定位查询、空间分析等)进行功能封装,为建设用地等各项行政审批业务系统提供统一的图形数据支撑。三是开发土地利用分析、市场分析和内外业一体化土地执法等专项应用服务。

2.3.3 建立运行环境和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国土资源“一张图”及核心数据库运行网络环境,完成全县国土资源系统业务内网建设,逐步实现县到市的网络互通;二是建立县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在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对主机系统和存储系统进行升级,完成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采取有效的安全管理和技术措施,建立计算机信息安全综合防护体系,确保全县“一张图”数据运行安全,并建立全县国土资源数据生产、汇交、管理、更新、应用服务制度,规范数据生产和汇交流程,建立数据更新机制。

3 课题的研究方法、设计及试验方案,可行性分析:

3.1 课题的研究方法

文献复查法、个案研究法、咨询法、需求分析法、实地调研法。

3.2 设计及试验方案

3.2.1 设计原则

本课题在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了实用性及操作等因素,并为今后的发展、普及、改造等因素留有扩充的余地,具有以下原则:

(1)易用性原则:在技术上,应用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本系统的最终使用用户是土地资源相关部门以及普通的大众。由于用户的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所以,在设计系统的同时会考虑系统的简易性、通俗性。

(2)一致性原则:在设计完整的业务流程过程中,充分安排好各环节的衔接,保持数据流与业务流的一致。系统将用户权限等统一纳入管理,整个系统所有数据采用统一的编码、统一的数据存储格式、统一的用户界面。

(3)可扩展性原则:系统的数据内容会一直随着系统的运行发生动态的改变。除了一些基础数据库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之外,随着土地资源监管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升级,其他各类数据库以及业务管理模式将可能会发生改变。同时,各种办公的流程以及和这些流程相关的表格也会发生变化,在设计系统时会适应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预留一些扩展升级用的接口。

(4)安全性原则:在设计系统时会遵循安全性原则,充分考虑到网络安全、用户权限以及数据的保密等情况,并能够提供数据的备份功能。系统会严格按照相关的信息安全与保密制度和规定,采用安全措施,保证业务部门的数据安全,防止系统外部的非法访问。

3.2.2 技术路线

本文立足于数据管理论、信息论、综合监管系统论及现代管理学、国土资源管理、电子政务、等多学科理论,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技术设计与综合应用示范互为补充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土资源管理的目标、内容、方法的全面分析,界定国土资源监管的基本内涵,并提出土资源监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国土资源监管的目标及主要内容和环节,面向国土资源管理与决策分析,针对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国土资源监管的需求,构建国土资源监管的模型,提出实现国土资源监管的基本思路和监管模式,形成国土资源监管的理论框架。基于形成的国土资源监管理论框架,依托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手段构建实现国土资源监管的技术架构,并根据该技术架构设计和集成所需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以南充市西充县为综合应用示范区进行实证研究,验证其理论的科学性和技术的合理性,以期望真正能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国土资源的精细化管理。

3.3 可行性分析

(1)经济可行性:“一张图”数据库系统由于建设意义巨大,得到了国家的资金支持,建立数据库系统的人力和设备条件充足,保证了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数据库建成后,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2)技术可行性:GIS平台和网络系统应用比较普遍,操作性实用性较强,建设难度不是很大,进而为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外部条件。

(3)具备的优势: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岗位优势,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和技术的支持。

(4)具有较好的资料收集和整理能力以及论文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玲.市级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建设思路[J].北京测绘,2011,(4).

土地监管论文篇2

关键词:水土保持 概念 主要技术 加强措施

中图分类号:S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295-01

我国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在了解和认识水土流失规律的过程中、在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的实践中、在总结和创新观测与评价技术方法中发展起来,并极大地促进了水土保持理论、技术、措施和政策的发展。

一、水土保持监测概念

水土保持监测指以水土流失过程、水土保持活动及其环境因子变化为对象的监测,在我国,水土保持监测通常也称为观测或试验观测。

试验观测是指数据的采集过程,重在通过科学试验过程认识客观规律;监测是指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个业务化运行的系统,重在水土流失状况的变化。监测以观测为基础和手段,通过观测实现。从中国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中,基于地面方法的监测就被称为地面观测。

根据对于信息采集与处理的深度,水土保持监测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水土保持监测是对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信息进行全面的采集和处理过程,包括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服务及其相关的应用系统, 也包括这些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分发等的站网和计算机网络系统。这种理解经常是基于网络环境的,包括监测网络和信息传输网络。根据这种理解,监测和评价其实是一体化的。而狭义的水土保持监测,仅仅指水土保持信息采集。这种监测经常是就某个监测点而言的,只是强调用科学合理、可操作的方法收集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信息。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与水土保持试验观测基本相同。

二、主要技术问题

1 自动化地面观测

当前地面观测的效率瓶颈包括取样、分析、数字化观测结果生成和地表量测等环节。这些环节涉及的径流、泥沙、土壤取样技术,泥沙样品分析技术,滑坡和泥石流监测技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跟踪测量等技术的自动化程度都有所提高,但大多存在经济性和可靠性不高的问题。这些技术也是监测部门普遍关心的领域,自动化地面观测相关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提高监测效率和数据精度,还需要考虑在人工成本日益上升的背景下提高监测经济性的设计。自动化地面观测技术中比较薄弱的领域包括风蚀监测、沟道侵蚀监测等。取样、样地和小区布设的设计等问题也是在提高自动化程度中需要改进的。

2 监测信息管理技术

我国未来的水土保持监测将基于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开展网络化的综合监测。在全国监测网络中,微观和宏观的数据将根据不同的权限进行管理和共享。届时全国数百个监测点将为各级监测机构提供更加全面和完整的数据。新的信息网络专业管理系统,将把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基础数据的采集、传输、交换和处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监测信息管理技术将决定我国网络化监测的总体水平。当前亟需根据各级监测机构的业务需求,发展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由于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的物理结构是一个多层C/S和B/S混合结构,在全国四级监测机构和监测点中的分布和数据、传输与共享需求较复杂,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将有较大难度。而监测点内的数据传输和处理、监测点与监测分站之间的信息交换则是难度较大的另两个领域。在这两个领域,不同环节的数据传输和处理的实时性要求是不同的,其分类对待对技术设计和数据收集、处理的经济性和总体效率影响很大。

3 调查技术

询问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等和地面观测一样,也属于常规监测方法。但相对地面监测和遥感监测技术而言,水土保持监测的调查技术还不够成熟。著名国际水土保持技术合作组织――世界水土保持方法和技术纵揽(WOCAT)设计了一系列水土保持技术调查表(QT),以标准化的方式提供了评价世界各地水土保持技术的依据,值得我国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典型调查参考。

三、关于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设想

1 树立水土保持监测目标责任制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是法律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是水土保持的基础性工作,关系到水土保持事业自身的发展。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促进水土保持信息化、现代化的高度认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领导目标责任制,定期公告水土流失状况和水土保持防治成效。各级水土保持监测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抓住国家建设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的机遇,编制水土保持监测规划,落实任务和目标,并将其纳入当地的水土保持综合规划中组织实施,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监测机构,配备技术人才,完善基础设施,保证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2 大力宣传水土保持监测的重要性

加大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宣传的力度,特别是要面向领导和建设单位宜传,提高他们对水土保持监测的自觉性。宣传是每一项工作的先导,也是监督管理中不可缺的手段。要重点宜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中关于水土保持监测的条款规定,使建设单位明白开展水土保持监测是法律规定的一项义务。从而使建设单位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由消极、被动、敷衍的态度变为积极、主动、负责的自觉行动。

3 加强水土保持监测数据的质量监督与管理

水土保持监测数据质量是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生命线,为了实现先进的水土保持监测预报体系建设目标,必须全面加强水土保持监测数据的质量监督与管理。(1)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监测质量体系,构建质量体系框架,形成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2)建立质量管理评价体系,量化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手段与方法以及评价工作的实施方式,明确评价结果的判定方法。(3)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制定水土保持监测质量管理规定,水土保持监测技术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水土保持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实施细则,水土保持监测网络质量管理办法等。(4)完善质量管理技术体系,建立技术规范,研究监测点的布设,样品采集,监测数据诊断及数据有效性评估与处理,监测信息综合分析等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开发远距离适时监控技术、数据误差诊断与合理性分析等自动监测质量管理技术方法。

参考文献:

[1]许峰,郭索彦,蔡建勤. 水土保持监测历程、研究进展与前景[A]. 全国第一届水土保持监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1

土地监管论文篇3

1土地资源动态监管指标体系构建

1.1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土地资源动态监管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国土资源部门为了满足对土地资源的总量、结构、布局等方面的监测监管要求进行选择的指标,它由若干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的指标构成,其建立应用可以全面动态地提高土地资源监测、管理、服务的效率与水平。本研究中,指标体系构建遵循的导向为全面覆盖、可落实的方向,参考李远远[2]学位论文里提到的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指标选取主要依据以下原则:①科学有效性,立足于客观现实,意义明确;②可操作落实,有可比性,要可量度,同时考虑收集数据的难易程度,统计数据的连贯性和真实性。③代表性,指标要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土地资源监管的目的需求。

1.2指标选取方法1)理论分析法理论分析法是通过对客观现象进行定性分析,概括其一般特点,总结出其规律,提出理论。本研究对土地资源监管体系进行分析、整理,提出了理论上可行的监管指标。土地资源动态监测内容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分类,分类方式包括:监管的对象、监管手段、监管阶段、业务类别。从监管的目标对象可以分为:对业务办理人员的监管、对业务办理过程的监管和对办理结果的监管;从监管手段上可以分为:对业务办理过程的实时监测和业务办结后的阶段评估;从监管项目所处阶段可以分为:批前监管、批中监管、批后监管;从业务类别上,土地资源监管可以分为:批、征、供、用、补、查。2)生命周期分析法土地资源动态监测业务就是要实现对土地资源管理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监测与跟踪监管。本研究根据土地资源动态监管的目标,主要使用生命周期分析法分析土地管理业务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各业务环节对应不同的监管指标。本研究在借鉴喻存国[5]、陈轩昂[6]等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总结出土地资源监测业务的生命周期全过程为“批、供、用、补、查”。3)系统分析法鉴于生命周期分析法逻辑性不足,本研究在其基础上同时结合了系统分析法。在通过生命周期法划分监管的大类目标“批、供、用、补、查”之后,运用系统分析方法,依据各大类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从不同层面进行指标挖掘[7],对其相互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将各个一级类目标逐层分解为二级类,最后细化为各个具体指标,以此评价各类目标实现的程度。4)实地调研法通过调研的方式,收集利用处、规划处等5个核心业务处室对动态监测的需求。土地资源监测业务就是要实现对土地资源管理全过程、全周期的动态监测与跟踪监管,并且实现实时动态展示,直观地反映信息的空间和时间变化。5)成果借鉴法一是借鉴有关政策法规的硬性指标;二是借鉴土地管理类文献关于指标的研究;三是借鉴多省市建设监管平台的经验。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参考《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建设指南》,并对其中的部分指标进行了合并和扩展处理,形成了土地资源监管指标体系,其中6个一级类指标,18个二级类指标,并且包括6个预警指标。

2土地资源动态监管指标体系及说明

2.1土地资源动态监管指标体系分类在对各业务过程进行研究后,采用生命周期分析法、理论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以及实地调研法等方法,对土地资源动态监管指标体系进行了构建。按业务类别划分,土地资源动态监管指标可分为:建设用地审批相关指标(批)、土地供应相关指标(供)、开发利用相关指标(用)、补充耕地相关指标(补)、土地违法查处相关指标(查)。为满足新的监测需求,增加6个全新的预警指标: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供地计划、开工情况、供地率、竣工情况、补充耕地指标。另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资源综合监管的重要依据,为了便于对比监管,将其作为资源概览大类放入指标体系中,从中提取重要指标。

2.2土地资源动态监管指标体系落地化将监管指标细化为可以通过统计数据进行量度的指标。直观起见,根据不同权重简化列出其中的核心指标。1)资源概览指标资源概览是关于土地资源的总账目,是为更好地指引土地资源管理中各项业务合理进行,主要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相关指标值。例如:耕地总量、规划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规划城乡建设用地面积、规划期内新增建设用地量、建设用地承载力、耕地后备资源量等方面。2)用地审批指标建设用地审批重点监管行政审批过程中各项手续是否齐备、项目是否及时办理等。详细指标包括:预审总面积、项目数、年度农转用计划指标、年度剩余农转用计划指标、计划批次农转用审批总量、单独选址项目数和审批总量、城市分批次项目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审批总量、批次数、地块数、征收面积、征收土地项目数等。3)土地供应指标土地供应监管将供地政策落实和合同履行情况作为工作重点,重点排查违法、违规行为。主要指标包括:供地率、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比例指标、供应总面积、土地出让金总额、出让计划面积、出让公告面积等。4)开发利用指标土地利用监管主要监督法规、政策禁止、限制供地和各类建设用地标准落实情况;用地单位依照划拨决定书或土地出让合同确定的面积、用途、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投资强度等建设条件和标准使用土地,项目开、竣工时间以及闲置等情况。详细指标包括:在合同约定期限内开工及超过合同约定时间项目总数、面积,超过合同约定开工时间未开工的项目总数、面积,超过合同约定开工时间未开工满两年的项目面积,合同约定竣工项目总数、面积,已竣工的项目总数、面积,在合同约定期限内竣工项目总数、面积,开工率,竣工率等。5)补充耕地指标补充耕地监管监督各地按照“先补后占”的原则,落实耕地补充情况以及有关责任单位是否按照要求履行补充耕地义务。详细监管指标包括:目前可使用的补充耕地指标,本年度新入库的、土地整治新增的、异地调剂的补充耕地指标,本年度开发整理复垦项目立项数,本年度补充耕地指标已被使用的数量,本年度开发整理复垦项目计划新增耕地面积,本年度开发整理复垦项目新增耕地面积等。6)土地执法监察指标土地执法监察主要是监督对各类违法违规用地的查处情况,尤其是非法征占农用地及土地违法违规重大案件的查处等情况。详细监管指标包括:对未按合同约定开工已进行调查的项目总数、面积,已经处置的开工违约和闲置土地项目项目总数、面积,实际收缴的开工违约金,发出闲置土地调查通知书的项目总数、面积,实际收缴土地闲置费和竣工违约金,闲置土地处置总数占闲置土地调查总数的比率,对未按合同约定竣工已进行调查的项目总数、面积等。

3指标计算、展现与评价

3.1指标计算土地资源动态监测指标是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系统展示的重要内容,是监测、监管工作的直观依据。由土地资源动态监测信息系统根据指标计算模型实时计算生成各个指标数据,如图1所示。

3.2指标展现不同层次、多种展示方式相结合,直观地反映信息的空间和时间变化。如分别以宏观、中观、微观层次进行监管指标展现,反映土地“现状、计划、预审、审批、征迁、供应、利用、违法”状况,实现监测、监管。使用趋势图、柱状对比图、饼状结构图等来反映数据的时空变化,使用颜色标识范围的变化,使用专题图对某个专题进行系统对比、分析等。综合信息表达形式主要包括趋势分析、结构分析、对比分析、专题图分析以及统计表、分析报告等。

3.3指标评价土地资源监管指标的评价分为两个角度,一是验证构建的指标体系能否切实反映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情况,能否有力地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对指标必要性、用户是否能准确地获取所需指标、覆盖是否全面、获取难易程度等方面请专家进行评价,并在实际工作中检验其是否能满足土地资源监管需要。二是对指标体系内部各个指标进行评价。各个指标之间是有差别的,不同指标具有不同的约束性和预警性。另外,因为不同时期或者不同地区监管工作的目标和重点不同,导致一些指标重要性有所不同。为了使其更好地反映土地资源动态监管工作的重点,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8]和专家打分法[9]共同测算指标权重,吸收在线购物网站、信息分类网站的经验,将权重较高的核心指标显化处理,帮助体系也要随之更新。

3.4监管指标应用基于梳理后的土地资源动态监管指标体系,可以建立实时动态、图文一体的可视化监测系统,实现土地“批、供、用、补、查”各环节状况动态、实时显示,从而支持对土地管理业务的监测监管。其应用主要根据土地利用年度计划,通过监测国土资源各项指标的实施情况进行预警提醒。采用仪表盘、进度条、饼状图等不同的展示效果进行表达,形象地对预警指标进行展现。实现对建设用地审批、土地市场、出让合同执行、供地率、违法违规等指标的监测和预警分析,形成预警通报,迅速发现热点、异常信息,并定位到个案数据,以便进一步查看。

4结束语

土地监管论文篇4

关键词:建设用地 土地供应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a)-0243-01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土地管理中普遍存在“重指标争取、轻土地供应,重用地审批、轻批后监管”的问题,导致土地批后闲置或低效利用,这种重审批、轻监管的现象存在,使违法违规用地现象常有发生,并致使土地利用率低和闲置浪费,不利于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要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土地利用新路子,除了严把土地供应审批关,从源头上节约利用土地外,加强批后监管,建立土地供应长效机制,促使土地使用者依法合理利用土地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土地供需矛盾突出是我们面临的客观国情。切实保护耕地,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是关系到民族生存根基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事,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根本方针。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节约集约用地,2004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等文件。国土资源部为落实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先后出台了《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等政策。这些政策和规定的出台,为推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奠定了政策基础。从现在的土地供应情况看,无论是建设用地预审或是具体项目供地,大部分地方都能按照法定程序,依据国家出台的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实行集体决策,严格把关。

为了做好土地供应工作,国土资源部发出了《关于加强建设用地动态监督管理的通知》,强调对建设用地“批、管、用、补、查”等有关情况实行全面监管。

1 加强项目用地预审

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以及节约集约用地的有关要求,切实加强对建设项目用地的预审工作,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符合建设用地定额标准的用地不予办理土地预审手续,从源头上从严把关、从严控制来保证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2 进一步完善供地审批制度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有关政策要求,严格把好土地供应审批关,从源头上保障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无论是出让供地或是划拨供地,土地出让合同和划拨用地文件必须严格约定建设项目开竣工时间、投资总额、规划条件、价款、违约责任等内容,对非经营性用地改变为经营性用地的,应当约定或明确政府可以收回土地使用权,重新依法出让。

建立土地供应管理台帐。不管是出让土地或是划拨土地,都要把宗地出让或划拨时间、面积、坐落、缴纳土地出让价款、开工时间、竣工时间、投资总额、投资强度、规划条件、违约责任等内容反映在台帐上,为批后监管打好基础。

3 加强协调配合,形成部门合力

土地供应长效机制建设涉及国土、规划、发改、监察等多个部门,在国土资源部门内部也涉及多个处室,因此必须明确监管责任,加强协调配合,才能抓好土地供应畅销机制的建设。要做好批后监管工作,国土资源部门的各职能机构必须树立部门工作一盘棋的思想,各内设机构必须密切配合,严格各个关口,发现问题及时互通情况。负责土地供应审批的机构要及时把宗地审批情况或台帐及时移交给执法监察机构,为监督检查提供依据;执法监察机构也要及时将监督检查情况反馈给供地审批机构,以便及时掌握土地利用情况。在执法监管上只有国土部门内部齐心协力,用地单位和个人才无空子可钻,节约集约用地的各种措施才能落到实处。发改、规划、监察等部门要建立联动机制。

4 完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制度

现在,不少地方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国土资源部门都未参与,项目竣工时土地出让合同和划拨决定书约定的土地使用情况究竟是否落实或落实到什么程度,国土资源部门并不知道,甚至有的项目超过了原批准的面积使用土地,也是到用地单位或个人申请办理土地权利证书时才通知。要避免这种被动情况,国土资源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要求,积极与发改委、建设、规划等有关部门协调,参与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工作。国土资源部门参与建设项目竣工检查验收时,必须重点对履行土地出让合同和划拨决定书约定事项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凡是检查不合格的,国土资源部门不出具检查核验意见,并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通知用地单位或个人以及国土资源部门的执法监察机构。同时,国土资源部门要将参与项目竣工验收时发现的问题向社会进行公开,发挥社会对用地情况的监督作用。

5 发挥土地登记对土地利用情况的监管作用

土地登记是土地权利人取得合法土地权利的最后一道关口,也是国土资源部门进行批后监管的一个重要环节。国土资源部门不仅要按“权属合法、界址清楚、面积准确、程序合法”的要求履行好土地登记的职责,而且在土地登记权属来源审核过程中要对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履行情况进行审查。凡是审查时发现用地者未缴清土地出让价款、擅自改变土地用途、超过批准面积用地或未按批准位置使用土地,以及违反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约定的条件违法违规用地,一律不予办理土地权利证书,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通知国土资源部门内部土地利用、执法监察等相关职能机构,便于相关职能机构依法进行查处。

6 转变土地管理理念

要搞好批后监管,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国土资源部门首先必须转变土地管理理念,扩大土地执法范围。土地管理理念要实现从重视供地审批到实行用地全过程的跟踪管理上的转变;执法范围要从重视非法占地行为的查处扩大到“合法”用地的全过程跟踪检查。

7 严肃查处各类违法用地

建立健全“批、管、用全程监管”的政府共同责任机制、土地违法问责制,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把国土资源执法监管工作上升到政府层面,变国土资源部门负主要责任为政府负主要责任。建立健全“政府主动管、部门共同管”的执法联动机制,形成执法合力,变国土资源“一家管、大家用”为“大家管、大家用”。建立健全“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早查处”的执法工作机制,做到群众参与、关口前移,全程监管、防惩并举。

结论:批后监管工作对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实现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的作用初步显现。通过开展批后监管工作,大大提高了土地使用者履行合同的自觉性。土地使用者的任何违反合同约定的行为,都可以在竣工检查核验时一并处理。在土地供应中,要以建设用地批后监管为突破日,逐步建立土地供应长效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土地监管论文篇5

西方国家监督制度理论提倡民主、博爱,呼吁社会高于国家,因此一些哲学巨擘如卢梭、洛克等人的带领下,进行了大量的思考和研究,他们主张在民论,理论以制约权力为主要观点,他们这些理论的领导者甚至提出将分权制衡作为一种政府组织的建构原则,由于时间的推移,理论不断完善,并且在实践中陆续得到推广和验证。分权制衡论由此成为西方国家监督制度的核心思想。西方其他监督理论还包括法治论(Thetheoryofrulebylaw)、有限政府论(Thelimitedgovernmenttheory)、自由主义理论(ThetheoryofLiberalism)、“滥用权力”论("Abuseofpower"theory)、多元民主论(Pluralisticdemocraticthe-ory)等。

二、中国监督制度

在我们国家,议行合一说(TheParliamentandtheexecutivesaid)和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观(Theconceptofpowerrestriction)是主要的监督制度理论依据。在邓小平同志的带领下,不断发展和丰润了权力制约观。国家土地督察制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大潮涌动,不断深化,土地利润丰厚,行政管理权力如果无限制的扩大,会导致滥用,所以,需要严加管理,加强土地行政监督。

2)加强土地行政监督,意在保护公民的土地权利,在此基础上,起到制约权力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要注意监督方式的丰富性,从各方面都要扩大监督手段。

3)土地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从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政府的收入,因此谨防权力失控与滥用。

4)土地公有制,国家监督。

5)权力制约与法治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建立土地督察制度,增强法制。

三、政府监管理论垄断经营会导致市场出现失灵状态

社会资源无法有效配置,政府监管则有效解决此类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不完全和制订政策的复杂性等,政府失灵的情况也经常性的存在,因而土地公共政策失效。在我国,土地公有制,土地所有者属于地方政府,放眼而望,地方政府扮演了市场竞争的参与者角色,制造了市场机制的各种缺陷,没有做好土地的监管职责,针对这种“体制性失灵”,有必要按照政府监管理论重新审视中央与地方的土地管理关系,加强和改进对地方政府土地利用和管理行为的监管。

四、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现状

新中国成立,实行中央高度集权体制延续至今。改革后放权让利,施行地方分权改革,地方政府扩大了自力,由此问题频出。中央政府是集权制度,但权力下放,地方政府有一定的权力,且逐步扩大,但是监督乏力;长期以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央重大决策在地方执行中始终存在走样现象。因此分权体制可以有效地完善中央的宏观调控和监管体制,协调好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们国家有十几亿的人口,政府对土地的宏观调控是对全国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五、利益关系理论

利益是人类的需要,利益关系是生存的本质,是人类行为的物质动因,利益和利益关系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和文明,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即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和公民的个人利益相辅相成,息息相关,如影随形似响应声。利益有一致性,也存在利益矛盾。后者比如在非规范的市场条件下违反法律、扭曲经济规律的地方保护、恶性竞争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利益矛盾不断地产生,也在不断地消除,国家加强土地控制,向地方设立派驻国家土地督察机构,避免重大的违规违法问题,使得政策日趋完善。

六、结语:

土地监管论文篇6

【关键词】土地勘测;质量;措施

国土资源局土地勘测工作承担着县域新增建设用地报批、土地招拍挂勘测定界和城镇地籍信息系统维护等涉及国土资源管理的业务工作,我们为提高勘测工作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水平,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强对土地勘测工作的管理,确保了土地勘测工作的质量,为提高对社会发展的服务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土地勘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近几年的项目来看,乃至国家投资项目,规划设计均存在深度不够的问题。项目规划不符合当地工农业生产习惯,道路等建筑物的布置脱离实际,地形情况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对项目施工中的实际困难没有全面考虑。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测图比例尺不能满足施工图设计的要求;在项目勘测设计过程中,没有进入项目区内及群众当中开展认真细致的调研工作。没有摸清楚项目区的实际地形情况,没有摸清楚项目区内现有基础设施的利用情况,没有摸清楚项目区内工农业生产的实际。确定项目的时间较晚,往往在项目需要上报前的一个月或更短的时间内才委托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及规划设计工作,为了不耽误项目的正常上报,只能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划设计工作,自然造成规划设计报告的质量低劣,深度不够;得不到政府的配合,经常凭借经验“闭门造车”。在这些情况下出现勘测质量问题是在所难免的。

2.提高土地勘测质量的措施

2.1 充分认识土地勘测质量的重要性

土地勘测绘工作是推进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监测地理国情、提高决策水平的重要手段。提供土地测绘公共服务是国土资源局测绘工作的重要职能。近年来,很多所辖范围内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基础测绘“十二五”规划已全面实施,测绘科技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土地测绘服务保障作用也在不断的增强。针对在土地勘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勘测质量不高、勘测任务备案管理制度不落实、勘测诚信体系尚未建立等,应提升对土地勘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从基础勘测工作入手,提高勘测质量。提高认识,加强宣传,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全系统人员做好土地勘测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并对进一步做好测绘管理工作,更好地为县域经济建设提供测绘保障服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目标。为增强全民知法、懂法、守法意识,全方位、多渠道宣传《测绘法》等法律法规,并与其它法律法规宣传统一安排,统一部署,并形成宣传合力,不断增强勘测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加强测绘宣传工作,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测绘法制环境,取得各级领导和政府部门对土地勘测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同时也能够使各项勘测法律制度真正落实到实处。增强服务意识,提供土地勘测服务水平。土地勘测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勘测工作的重要性往往不被人们认识和理解。因此,一定要增强服务意识,认真谋划,主动服务,及时为政府宏观经济决策、规划管理、应对突发事件等提供勘测保障服务,使勘测成果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2.2 强化土地勘测质量的监督

加强土地勘测质量监督的检查工作,强化土地勘测成果汇交,提高勘测服务保障能力。按照《测绘质量监督管理办法》规定,根据要求,进一步加强测绘产品质量管理,完善测绘项目监理制度。结合盘县实际,完善年度测绘质量监督检查流程和评定标准,健全测绘质量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市级测绘质量监督检查专家库,开展常态的质量监督检查。加强土地勘测成果汇交工作,提高土地勘测服务保障能力。加大对土地勘测产品质量的检查力度和抽查比例,及时发现问题,做到及时解决。

2.3 加强行业自律,建立诚信体系

建立健全可量化的土地勘测诚信体系和评估标准,形成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三结合”的有效监管模式。一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测绘行业服务标准和测绘单位诚信评估办法,量化指标值,明确评估指标。二是签订《测绘单位诚信服务承诺书》。三是建立土地勘测诚信信息公开制度,四是开展土地勘测诚信服务调查工作,填写《测绘单位诚信服务用户调查表》,并在项目完成后,将其作为勘测成果汇交的要件。

2.4 规范土地勘测项目管理工作,完善本单位土地勘测管理制度

按照有关条例的要求,规范土地勘测项目备案工作。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明确工作责任,建立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建立了测绘成果统一对外提供制度,确立对外提供土地勘测成果资料的严肃性、权威性。对外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测绘成果均需统一加盖测绘资质专用章。完善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土地勘测管理制度、勘测质量管理制度、勘测技术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勘测管理工作制度,为生产优秀土地勘测成果提供制度保障。

2.5 加强土地勘测业务培训提高勘测成果质量

大力实施人才战略,着力改善人员结构。改善从事勘测工作人员的知识、年龄结构,提高技术人员业务素质,提升勘测技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土地勘测队员业务培训力度,确保土地勘测成果质量。从学习内容上,认真组织学习《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土地勘测定界规程》等业务行规;从学习方法上,采取书面学习与野外工作实践相结合的办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学习形式上,采取老手带新手,技术熟练的组长带组员的办法。通过采取这些措施,使每个勘测队员的业务工作能力在短时间内得以迅速提高,从而提升土地勘测队伍的整体素质。创优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效能,提高职工政治思想素质。在做好业务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根据工作性质和岗位职责,加强对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进一步增强职工的服务意识,真正让服务理念和效能意识深入人心。

2.6 健全土地勘测机构机制,构建和谐土地勘测发展环境

加强土地勘测队伍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保障有力的基础勘测队伍,为全县公益性勘测和政府应急勘测提供队伍保障。充实土地勘测管理人员,注重测绘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引进,努力构建和谐土地勘测的发展环境。

2.7 认真做好测量标志普查、管理及维护工作

一是全面普查,摸清底数。组织人员通过全面、彻底地普查,全面掌握县域拥有的永久性测量标志数量以及状况。二是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对完好的测量标志分别建立档案,利用《测量标志管理系统》软件,全部实施微机化管理,同时详细拍摄各测量标志的点位、标志及附近现状照片,做到底数清楚,现状明白。三是明确责任,加强保护。对各个水准点、三角点、B级GPS点全部委托测量标志所在地乡镇国土资源所(站)保管,将测量标志保护工作落实到所(站)、责任到人,并要求各责任人增强责任意识,定期进行检查,切实加强保护。

3.结束语

在土地勘测工作中,应做到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强化土地勘测质量监督和业务培训,建立土地勘测诚信体系,规范土地勘测项目管理工作,完善本单位土地勘测管理制度,为提供高质量的土地勘测服务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贵州省区域地理信息项目领导小组编.贵州省地理信息数据集[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2]刘纪远主编.中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3]陈帅.RTK技术在图根控制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9(13).

[4]薛天云.RTK与常规控制测量的应用比较分析[J].科技资讯,2009(18).

[5]沈双龙.关于RTK测量在地质工程中应用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9(27).

[6]李镇良.GPS RTK控制测量优势分析研究[J].科技资讯,2009(34).

[7]吴少林.山区土地勘测定界GPS技术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15).

[8]王志勇,守华英.浅谈GPS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21).

[9]韦春琳.浅谈土地勘测定界测量中数据处理的方法[J].南方国土资源,2007(08).

[10]王锦萍.浅谈1:10000地形图3D产品的制作方法与技巧[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一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07.

[11]李黎.GPS集成技术在城市形变监测中的应用趋势[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四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10.

[12]罗名海.武汉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践[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

[13]答星.基于Orthovista的数字正射影像快速成图的方法研究[A].中国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

[14]李琪.城市规划执法实时监控可量测系统[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

[15]肖建华,李江卫,严小平,王厚之.基于CORS系统的城市三维基准维持与稳定性分析研究[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

[16]王瑞莉,官善友.浅谈武汉市地下空间的信息化[A].2009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9.

[17]官善友,庞设典,龙治国.论武汉市环境工程地质问题[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

[18]郑先昌,陈鑫海,洪兴全.某深基坑喷锚网支护整体滑塌事故分析及抢险加固措施[A].岩土钻掘技术在资源、环境和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发展学术论文集[C].2001.

[19]杨育文,袁建新.土钉墙力学性状及其边界元法分析[A].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2000-2001年卷)[C].2002.

[20]孙国庆,施木俊,雷永红,唐传政.三维工程地质模型与可视化研究[A].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2000-2001年卷)[C].2002.

[21]施展.勘测定界数据一体化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实现[A].第九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测绘分论坛)论文集[C].2012.

[22]孙志刚,马春秋.浅谈CORS系统在城镇地籍调查测绘中的应用[A].第十四届华东六省一市测绘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

[23]余剑.土地勘测定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促进科技经济结合,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蚌埠市科协2012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

[24]楚军,黄三发,王海濛.浅谈青荣铁路土地勘测定界的方法与分类面积计算[A].第四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论文精选[C].2012.

[25]魏玉明,党星海,孔令杰,张秀霞.GPS测量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A].第四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论文精选[C].2012.

[26]孙玮玉,谢飞.丰县农村地籍调查中地籍要素编辑探讨[A].江苏省测绘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

[27]金玉玲,耿丽艳,赵永兰.AUTOCAD二次开发在制作地籍影像图中的应用[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上册)[C].2007

[28]李新刚.浅谈建设用地勘测定界工作[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12年卷[C].2012.

[29]纪青,张志进,操瑞红.第二次土地调查内业建库的质量控制[A].华东六省一市测绘学会第十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

[30]齐志飞,倪尧.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建库软件开发技术探讨[A].华东六省一市测绘学会第十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

[31]杨波.浅谈日常土地测绘工作的质量控制[J].魅力中国,2009(25).

[32]薛梦烨.浅谈日常土地测绘工作的质量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3).

[33]张菲,金芳芳,黄明宏.影响土地测绘质量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4).

[34]迟进军.对现代房产测绘中相关内容及质量控制之探析[J].科技信息,2011(13).

[35]高帮胜.浅谈房地产测绘的质量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8).

[36]李潇,张晓玲.关于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建设的质量控制[J].地矿测绘,2010(01).

[37]李广兰.信息化的地籍测绘与质量控制[J].科技创新导报.2008(03).

[38]王灵锋,赵广乾,张炳蔚.水下地形测绘的前期质量控制[J].现代测绘,2009(06).

土地监管论文篇7

土地监察是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单位、个人执行和遵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法者实施法律制裁的行政执法活动。执法监察的对象不仅包括土地管理的相对人,而且还包括享有土地征用和建设用地审批权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这是土地监察的重要特征之一。国家颁布的一系列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为土地执法监察提供了法律依据,而土地执法监察又是实现土地立法的目的和手段。土地执法监察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土地执法监察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精通法律、业务熟练、而且还应具有组织协调等能力的条件方可胜任。对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土地执法监察人员,笔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土地执法监察人员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政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执法水平的高低,影响到执法的方向、原则,是执法的基础。为此,必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自觉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政治敏锐性和辨别力,保持思想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在名利诱惑面前不动心,在大事大非面前不糊涂。通过为思想“充电”,为头脑“除尘”,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追求高雅生活情操,打牢思想基础,提高思想境界,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二、土地执法监察人员要熟练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土地执法监察涉及的法律、法规知识较多,这就要求从事执法监察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不但熟练掌握所执之法,而且要懂得运用所执之法相联系的有关自身权限的法和有关执法行为运作程序之法;不仅要懂得行政法律、法规,还要懂得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规,国家赔偿法等程序性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所执之法,不仅要懂得法定行为之范围,还应等的运用法定行为的条件,遵守行政法的两个基本原则: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做到真正正确地适用法律,正确做到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法。土地监察人员的应该掌握的掌握的法律法规有:(一)掌握国家的基本法律,包括行政法、民法等,如:《宪法》、《刑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讼诉法》、《合同法》等;(二)熟悉所执之法,如:《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三)掌握其他相关的法规、规章及有关司法解释,如:《查处土地违法行为立案标准》、《土地监察暂行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土地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__]14号)等。

三、土地执法监察人员要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这是土地执法监察人员履行职责的基础和条件。随着我国法律建设地不断完善,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执法监察的面越来越广,问题越来越复杂,所涉及的知识几乎涵盖了土地管理的所有业务,是名符其实的“小土地”,因此对土地监察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土地监察人员的主要业务素质要求是:(一)、要熟悉土地审批、发证的全过程。土地审批包括:用地预审——立项(发改委)——有关部门(如:建设、环保、水利、林业、地灾)等意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土地征收、农转用——征地补偿安置——供地——发建设用地批准书或者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属划拨的);土地发证的程序包括:登记申请——地籍调查(权属调查和地籍测绘)——权属审核(初审、复审、审核、公告)——注册登记——颁发证书;(二)、能读懂批文、合同、证照的内容:使用权人、批准时间、是否闲置、批准地点、四至是否移位、面积、有无少批多占、地籍测量基本规则等;(三)、 能读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籍分幅图等有关 资料及图件。如什么叫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现状的分类等;(四)、了解国家对用地的宏观政策导向:如①限制禁止豪宅(别墅)用地;②对在耕地(基本农田)上植树的有关规定(20__.3.20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等行为的紧急通知);③对集约用地的新要求;④哪些用地对象可以划拨供地?(国资部9号令《划拨用地目录》4类:国家机关、军事用地,城市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用地,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用地,其他特殊用地(监狱))。

四、土地执法监察人员还应具有以下四种能力。(一)、有较强地综合分析和判断推理能力,能准确认定违法事实,区分情节轻重,正确运用法律法规;(二)、能学习和运用有关管理方面地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经验,不断提高执法水平的能力(三)、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口头表达条理清楚,语言流畅,符合逻辑;书面表达能按照行政执法程序的规定,记录、填写符合法定要求和行政执法文书,文字书写整洁清楚,语句通顺,措辞恰当,文体规范;(四)、具有组织协调能力。土地监察工作面广量大,监察的对象比较广泛,有机关、企业、个人,这就要求土地监察人员具有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作为执法人员,就要始终牢记宗旨,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作为执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执法,一方面加大对违法建设查处的力度,另一方面应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服务水平,维护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

土地监管论文篇8

关键词:耕地保护,体系建设,科学发展,全面协调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耕地面积只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确保全国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8亿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现阶段,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做到既要吃饭,又要发展。因此,必须多举并措,建立耕地长效保护机制,切实有效保护好耕地。对此,笔者谈以下几点看法:

1、抓好行政监督体系建设

我国的耕地保护工作,主要依赖于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和行政监督,耕地保护监管的内容和形式还比较单一。免费论文参考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仅靠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土地用途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落实,已远远满足不了耕地保护的要求,耕地保护将面临更多的新形式、新任务和新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耕地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耕地保护监督内容、体系和标准建设;必须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领导小组制度,凡大面积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必须经过领导小组核准;必须建立由发改委、国土、财政、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协调机制,将耕地保护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济南市早在1998年就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有关局委办“一把手”为成员的耕地保护领导小组,在市土地局设立办公室,负责全市耕地保护的组织、协调和日常工作。近年来,济南市又成立了城市建设项目审批领导小组,建立了建设项目审批的规范化程序和机制,所有的建设项目都要按程序经过各部门初审和领导小组集体会审。在土地预审环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切实做到项目建设不占或少占耕地、不违反规划用地、不突破计划供地,并且严格按照国家从严从紧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的要求,从用地规模、投资强度、定额标准、供地政策、落实征地补偿安置费和占补平衡制度等方面,严格审核和把关,坚决杜绝项目建设浪费土地,有效保护了耕地和基本农田。

2、抓好社会监督体系建设

社会监督通常是指全社会的监督机制,主要包括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对耕地保护的监督,也包括权力机关的监督。从目前情况看,社会监督职能缺乏相对独立性,内容和程序还不完善,基本上属于行政管理,缺乏独立运行的支撑系统,一旦行政职能弱化,社会监督也就随之减弱。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为人民谋利益”。免费论文参考网。抓好社会监督体系建设的思路就是要构建一个完整的监督体系,建立对行政权力的制约机制,通过多种形式把行政监督、权力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形成多渠道、全方位、一体化的社会监督网络。近年来,济南市注重采取多种方法、多种形式广泛地把耕地保护政策宣传与社会监督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利用“4.22世界地球日”、“6.25全国土地日”和“12.4全国法制宣传日”,通过举办知识讲座、张贴标语、信息广播、宣传车巡回宣传等形式,大力开展耕地保护政策法规宣传,让全社会了解耕地保护政策,发动群众监督耕地保护工作。并在市广播电台开播政务监督热线、建立国土资信息源网站,在完善行政监督体系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在全社会营造了保护耕地和自觉接受监督的良好氛围。

3、抓好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建设

2005年至2006年,国务院、山东省政府、济南市政府分别下发了省、市、县三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各地政府一把手作为第一责任人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其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量负责。免费论文参考网。从执行情况看,各级政府重视程度逐年提高,耕地保护取得了积极成效。从考核自查情况看,耕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的参与和协作,涉及多项指标,标准较为笼统,目前还没有比较科学系统的实施细则和考核标准。政府应组织国土、农业、林业、水种、统计等部门,结合耕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加强对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指标的研究,对组织管理、制度建设、耕地质量、数据资料、奖励惩罚等情况进一步细化和量化,形成操作简便、标准科学、系统完整的责任目标考核体系。

4、抓好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可以看出,耕地占补平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确定的一项以保护耕地为核心的重要制度。但在其实施过程中,由于尚未建立起补充耕地的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尚未制定出具体的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质量的验收标准体系,耕地占补平衡往往停留在“数量”层面。目前我国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果,各地国土、农业等部门应结合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已有成果,从耕地的土壤理化性状、生态环境优劣、配套设施条件等方面入手,尽快研究制定耕地占补平衡质量评价标准、土地开发发新增耕地质量评价体系,从制度上、技术上防止“以质抵量、占多补少”,确保做到补充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质量降低的实行按等级折算,用面积折抵,使耕地保护体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的均衡保护。

5、抓好耕地保护激励体系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利益主体的独立性和多元化日益增强,耕地保护工作的基础和条件也在开始发生变化,必须建立起以农民为主的耕地保护激励体系。各地应积极探索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与农业部门土地承包合同书合二为一的形式,明确农户承包基本农田的位置和面积,落实保护责任,同时参与国家粮食直补形式,每年再给予承包基本农田的农户一定数额的资金补助,激励广大农户保护基本农田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济南市平阴县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块钱解决耕地保护难”的经验,全县推行“一村一名信息员,每人每天一块钱,时时处处有人管”的办法。在全县346个行政村每村聘任1名土地管理信息员,每人生天补助1块钱,如发现违法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信息员可直接向县国土资源局举报,如知情不报,取消信息员资格,停发补助费,基本上做到了耕地保护问题的“早发现、快处置、零信访、零发案”,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

6、抓好耕地保护投入体系建设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