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货币升值论文8篇

时间:2023-03-17 17:58:30

货币升值论文

货币升值论文篇1

去年以来国外一些人以中国输出通货紧缩为由要求人民币升值,逐步形成了一曲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大合唱”。目前这一势头仍有增无减。

(一)人民币升值论的导火索

表面上看,人民币升值论是由去年10月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的文章<中国因素)而起,但实际上是与特定的国际背景密切相关。这一波人民币升值论的直接背景是,去年以来由于美元对西方和亚洲主要货币贬值,而人民币钉住美元,也随美元出现了相对贬值,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出口价格竞争力的提高。一些人忘记了自1997年以来人民币跟随美元对全世界绝大多数货币持续升值的历史以及中国为此付出的代价,而抓住人民币短期内的相对贬值大作文章。

(二)人民币升值论是“中国”升温的新表现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经济稳定快速增长,“中国经济”不断发展。最新一波的“中国”,是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复苏面临重重难题,而中国经济贸易表现良好的背景下出现的。近两年来,一些国家经济陷入衰退,而且复苏遥遥无期。为了转移矛盾,一些国家的决策者和企业经营者极力喧染或随声附和“中国”;更多的人则出于心理不平衡,对中国经济的良好表现患上了“红眼病”。正如罗奇所说的,西方一直错怪中国,在全球经济疲软的环境下西方急于寻找一个替罪羊,于是将矛头指向中国。

(三)日本是制造人民币升值论的急先锋

除了媒体和经济界大肆鼓噪外,日本政界人物直接跳到前台,制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去年12月,日本财务大臣盐川正十郎在内阁金融会议上率先发难,声称日本通缩长期难以克服,是因自中国进口大量低价商品缘故,人民币应该升值。这一声明得到了日本执政党和在野党的一致附和。日本财务次相黑田东彦也四处兜售人民币应该升值的种种论调。特别是日本企图与其他发达国家联手通过类似“广场协议”的文件,逼迫人民币升值,是一个重大阴谋。

日本制造人民币升值压力,与其国内经济深陷泥潭有一定关系。由于日本对外贸易长期失衡,受到了美国的不断敲打。来自美国的持续高压,引发了日元的长期升值或升值预期,出现了日元升值综合症,诱发了泡沫经济。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从90年代初开始陷入衰落,进入所谓“失去的十年”,进入新世纪以后仍无起色。而且大量银行坏帐和旷日持久的通货紧缩,使日本经济进入山穷水尽的地步。日本从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优等生跌落,严重挫伤了其国民民族自尊心,导致国民情绪急剧右转。一般国民对中国经济的良好表现在心理上感到很不平衡、很不舒服,一些政治家和右翼人士更是借此大做文章,企图转移国内视线。再加上历史矛盾,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更是对中国的发展如坐针毡,恨不得搞垮中国经济而后快。

人民币汇率升值论的演变趋势分析

(一)人民币汇率正面临类似日元曾经遭遇的升值压力

在一些西方人土看来,中国对外经济与日本七、八十年代有很大相似之处:对外贸易顺差日益增加,外汇储备日趋庞大,并认为中国与日本一样都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和市场保护,经济都高度依赖出口。而且,中国还实行固定汇制和资本管制。中国出口扩张十分迅猛,正在步日本成为世界工厂的后尘,成为世界工业制成品日益重要的制造基地。一大批轻纺和机电产品出口在世界名列前茅,市场份额达到较高水平,特别是在某些目标市场上占有率日益提高;新兴IT产品迅速崛起,竞争力大幅提高。目前,中国已成为日本第一大进口国;按美方统计,已成为美第一大贸易逆差来源地;按照欧盟统计,已成为欧盟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与许多发展中国家贸易都存在顺差。这与七十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在世界贸易中地位迅速提高的情形十分类似。随着我国贸易地位的进一步上升和对外竞争一面的凸现,日本和其他国家很可能会像当初美国借贸易不平衡打压日本一样,寻找种种借口对人民币汇率施加压力,将人民币汇率问题国际化和多边化的企图不仅不会罢休,反而可能掀起更大波澜,使事态不断升级。

(二)人民币汇率问题国际化、多边化的可能性

美国逼迫日本签订广场协议的前车之鉴值得记取。事后很多分析认为,广场协议是美国搞垮日本经济以减轻对自身威胁的重大阴谋。日本将人民币汇率问题国际化、多边化已昭然若揭,其不达目的是不会罢休的。日本在中国缺席情况下将人民币汇率问题提交西方七国财长会议,已经开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先例。

目前美国对人民币汇率的压力也在增加。尽管日本提议没有得到美国的支持,但这并不表明美国未来态度不会改变。借贸易逆差问题对外施压是美国的一贯伎俩,现在日本这个对手的威胁减小了,中国将逐步成为其打压的目标。美国一些团体和企业一向对人民币汇率问题颇有微辞,美国某些政界人士也攻击我现行汇制。美国现在的主要目标是反恐,为了取得中国的支持或减少中国的反对,自然不便附和日本的提议。随着伊拉克战争的结束和全球恐怖主义势力的削弱,一旦时机合适,美国附和日本主张直至带头向我施压的可能性不能排除。美国政府已受到美国产业界和国会的压力,如美制造商协会认为人民币低估约40%,建议美政府采取措施,说服中国将人民币汇率提升至由市场决定的水平,并使货币定价市场化。如果美国跳到前台,国际社会力量对比会发生很大变化,一些与我有贸易摩擦的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很可能会加入到美国的阵营。

另外,虽然欧盟与美国近来有矛盾上升的一面,但由于欧盟与中国贸易也存在较大逆差,加上其经济复苏受欧元升值拖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欧盟也不见得会反对美、日的主张。因此,搞得不好,未来几年美、日、欧联手将人民币汇率问题纳入国际金融协调框架的可能性将会增加,对此我们不能不做好足够的准备,并早谋对策。

人民币汇率升值论的风险和选择

(一)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的危害

人民币升值论一旦多边化并被纳入国际金融协调框架,必将使人民币升值或升值预期成为长期困扰国民经济的一个外生变量,带来重大风险。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一旦人民币持续大幅升值,将会对我国对外经济和国内经济两方面带来重大危害。

第一,阻碍我国对外经济的良好发展势头,使我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发生逆转。人民币持续升值会使我国长期国际竞争力受到重大损害,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的比较优势会不断削弱,我国在机电和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初步积累的竞争优势会受到重大损害。在我国目前出口主要依靠价格竞争力,而产业结构重大调整和非价格竞争力提高仍需假以时日的情况下,人民币持续升值的结果必然是出口严重受阻,国外产业转移的步伐大大减慢,国际直接投资流入减缓,我国作为全球制造业重要基地的地位将会受到削弱。这将会大大延迟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和产业升级的步伐,加重就业压力,使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进一步突出。日元升值使日本出口从战后年均增长10%以上跌落为1990~1995年年均增长0.4%,就说明本币持续升值会对出口带来重大打击。当前,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使我国具备建成全球先进制造中心的战略机遇。我们必须防止因为人民币持续升值而使这一进程发生逆转。

第二,加重通货紧缩,使宏观调控面临种种陷阱。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作用下,世界工业制成品价格一直呈现持续走低的趋势,特别是90年代下半期以来出现了全球性通货紧缩的态势。本来,世界性价格下降就会通过进出口渠道等对国内价格产生重大下行压力,而人民币持续升值更使国内物价雪上加霜。一是人民币升值会导致出口产品成本走低,进而对国内价格产生一种比价效应,使关联产品价格下跌;二是人民币升值使进口成本下降,会形成输入性通货紧缩,助长使用进口投入品部门及相竞争部门的价格下跌;三是人民币汇率持续的升值预期,会对市场价格产生超前的和赶浪头式的下行压力,造成市场运行的扭曲和紊乱,使通缩压力加倍放大;四是持续强劲的本币升值压力和预期,还会通过金融和投资渠道对国内物价产生间接的、有时是非常强烈的紧缩冲击,如日本在日元升值诱发的泡沫经济破灭后,金融体系背负天文数字的呆坏账,出现了持续的信贷收缩,明显加重了日本的通缩。

持续的本币升值和升值预期一旦固化,还会对消费、投资和其他经济行为带来一系列干扰,形成不良的心理预期,搞得不好会使宏观调控陷入困境。一是在我国面临有效社会需求不足这一突出矛盾情况下,使民间投资和消费更加疲软;二是使经济增长对积极财政政策的依赖日益加重,不仅政策效应会逐步降低,而且财政风险日益加大;三是伴随本币升值与通货紧缩的循环,货币政策面临陷入流动性陷阱的风险。这些都会使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空间日益缩小,调控的余地愈加有限。加上,本币持续升值还会带来人们收人的虚涨和资产的虚增,极易诱发泡沫经济,刺激虚拟经济的非理性膨胀,最终给宏观经济带来更大的冲击。

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本国货币汇率持续大幅贬值乃至货币危机固然会对一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同样,本币持续大幅升值或者旷日持久的升值预期,也会给一国经济带来灾难性影响。如果说以本币持续大幅贬值为标志的货币危机是一枚重磅炸弹,那么本币持续大幅升值毫无疑问就是一副慢性毒药。前者虽危害剧烈,但容易引起内外高度重视和防范;后者虽短期影响不显,甚至还会出现一时由“升值泡沫”支撑的虚假繁荣,在这种氛围下人们会不知不觉地慢性中毒,反而会毫无警惕地陷入不可救药的地步。日本某种意义上就是这种慢性中毒的病例。所以,我们对人民币汇率面临的长期升值压力或预期必须高度警惕。

(二)高度重视应对人民币汇率可能持续升值问题

我国1994年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总体上呈现温和升值的走势,虽然给宏观经济特别是物价也带来一定压力,一段时间还曾对我国出口和吸收外资造成冲击,但由于升值幅度有限,这种负面影响还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加上我国及时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一定程度上抵销了来自内外部的通缩压力,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这说明,目前阶段的应对总的看是成功的,但潜在的问题也不可小视。

未来我们有可能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应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和难度可能将显著加大。一是随着我国市场开放的扩大,我国可能进一步面临许多发展中国家、地区同样的难题,即大规模资本流人加大本币升值压力,给宏观经济管理带来更大麻烦;二是随着对外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我国资本管制的有效性将大大降低,一旦宏观经济不稳定,资本外逃的风险也大大增加;三是加入WTO以后,我国双顺差格局可能进一步加强,从而引发更加严重的外部贸易摩擦乃至金融汇率摩擦,外部对我汇率及宏观经济政策的挤压日益升级;四是在上述外部压力下,我国现行汇制和汇率政策有可能束缚宏观调控的手脚,降低宏观政策的效率,并易诱发各种宏观陷阱。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一些国家较为成功地化解了外部贸易金融摩擦,避免了本币升值对宏观经济的重大冲击。如原西德名列第二贸易大国、马克同样面临来自美国的升值压力,但由于其贸易结构以欧盟为主、对美依赖程度低,加上其奉行自由贸易政策,市场较为开放,进出口基本平衡,最后能安然化解升值压力,还保证了宏观政策的自主性。亚洲“四小龙”也经历了持续的本币升值过程,虽付出一定代价,但最终也基本完成了经济的调整任务。近年来,我国积累了在人民币小幅升值条件下加强宏观调控、治理通货紧缩、刺激内需、扩大出口和引资等方面的操作经验,总体上保持了宏观经济和对外经济的良好势头;未来只要我们更好地发挥我国固有的政治经济优势,牢牢把握宏观调控的主动权,坚持货币汇率政策的自主性,适时推进相关改革和调整,就有可能化解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性。

货币升值论文篇2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升值股票市场资金流动升值预期

1引言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人民币汇率改革对我国股票市场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2人民币汇率调整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必将改变我国现有进出口状况,进而影响对进出口依存度大的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及业绩,尤其是以美元结算的商品影响较为突出;对于出口型企业也有一些负面影响。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但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居主导,主要是以价格取胜,一旦人民币升值,价格优势将不复存在,从而出口将受到严重影响,目前1300多家上市公司中与进出口直接相关的个股主要集中纺织、机电、从事外贸进出口的企业。同时,由于进口的增加,人民币升值意味进口产品成本的降低,一些原料依靠进口的上市公司也会因成本降低受益,如:石化板块、航空板块的上市公司,因为飞机、汽油等进口物品成本的大幅度降低,盈利上升,总体表现为利多。高科技产业也将受益人民币升值,这些行业的关键设备或配件往往依靠进口,随着人民币的升值,这些公司的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会明显下降,公司盈利将上升。下面对不同的行业做具体得分析。

2.1房地产行业

人民币升值一般意味着国内经济整体向好,投资机会多而且收益水平相对可观,因此,将有大量的外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国内市场,房地产等市场由于流通性较好将成为这些资金集中的场所,最终导致房地产价格上扬,这在日本和台湾市场表现得比较明显。

2.2银行业

汇率调整对银行业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汇兑损益、资本金充足率、实体经济的影响等等。汇兑损益、资本金充足率主要影响的是净外币头寸比较大的银行,根据去年的统计,在目前上市的银行中,民生银行的外币净头寸在几家银行中最多,汇率调整会使其产生大量的汇兑损益,对其净利润影响较大,浦发银行所受到的影响最小。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可能是对银行业影响最大的问题,一旦实体经济不能经受汇率调整所带来的冲击,银行在短期之内坏账就会上升,金融体系可能受到影响。

2.3航空业

人民币升值将使外币负债水平高的行业公司,以支付较少的人民币完成原先等额的外币债务支出,其中交通行业以航空股的外币负债最为集中,航空公司有大量的航空器材融资租赁负债,每年需支付一定数量的利息费用和本金。以南航为例,其资产负债率基本维持在70%左右,经测算人民币每升值1%,航空公司毛利率将提高0.5%百分点。上海航空、南方航空、东方航空人民币每升值1%,产生的汇兑收益折合每股收益约0.035元、0.026元和0.021元。

2.4钢铁业

人民币升值对钢铁行业的最大利益在于降低钢铁行业的采购成本:目前40%左右的铁矿石依赖进口,而以铁矿石为主的原料占钢材成本的30%~40%;受益的上市公司主要包括宝钢、武钢、马钢、济钢、南钢等以进口铁矿石为主要原料的公司,这些公司的铁矿石国外进口和国内采购的比例基本是7:3,其他如鞍钢、新钢钒这类公司以自有矿山为主的公司,则影响较小。

2.5石化行业

我国石化行业进出口模式是资源换技术和资金,就进出口结构而言石化行业出口主要集中在基础化工加工原料,产品附加值比较低,例如:尿素、纯碱、烧碱、磷肥、硫酸镁、碳酸钠等基本化工产品;进口主要集中在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品。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国际市场高附加值产品增强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也会削弱资源类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优势。受人民币升值直接影响比较小的主要是依靠非关税壁垒保护的化工产品,配额外的高关税能够减缓价格下降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作用。而对于中国石化这种具备完整产业链的公司来看,整体受益于人民币升值。

2.6纺织行业

据研究,人民币每升值1%,纺织行业销售利润率下降2%~6%。如果人民币升值5%~10%,行业利润率下降10%~60%。特别是出口依存度较高的服装行业受损较大。上市公司中的先进企业,因利润率较高,导致成本中可贸易品占比下降,每百元受损的绝对额较大,但利润率下降的幅度较小,但如果人民币持续升值,其升值的边际负效应会扩大。我们对升值后内销产品利润率变化的判断是:理论上计算,因成本中可贸易品的存在,内销产品的利润率应上升。如果动态分析,外销产品利润率的下降必然导致销售的“外转内”,内销的“升值优势”很快消失。

2.7旅游业

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使境内居民出境旅游变得更加便宜,而外国游客入境旅游变得相对昂贵,这对国内的旅游景点类公司显然是不利的,但对旅行社类上市公司有利。

2.8造纸业

由于我国优质纸浆大量依靠进口,人民币升值能降低造纸成本,对造纸和纸包装类上市公司是利好。

3从资金的角度来看,升值以及升值预期为股票市场带来了增量资金

3.1从总体上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1)全球视野下,人民币升值可以提高国内证券市场的估值水平,因此将吸引国际投机资本,以正规和非正规渠道进入中国证券市场进行套汇,人民币升值将提升以人民币计价的A股的国际估值,随着全球对中国经济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对中国市场机会感兴趣。而QFII则打通了外资进入中国证券市场的一个重要通道,2005年6月我国将QFII额度从40亿美元提升到100亿美元,随着未来市场对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预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进入国内证券市场,并提升整个证券市场的国际化估值。

(2)由于人民币升值幅度远未达到热钱的预期,投机性热钱进入市场的可能性在进一步加大。对于人民币升值幅度的预期普遍在5%~10%左右,因此在人民币升值幅度远未达到热钱预期之前,投机性热钱进入市场的可能性在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在是否升值的不确定性因素消失后,投机性的热钱可能会迅速放大,进入市场。所以从“热钱”预期效应来看,人民币升值对近期证券市场构成正面影响,冲淡长期的负面因素,因此“热钱”很可能会继续进入房地产、债券和股票等人民币资产。

(3)基于升值通缩效应以及国内宏观经济处于回落阶段,促使国内维持低利率水平的预期得到加强,各行业预期回报率下降将凸显A股市场的资金洼地效应。由于国内宏观经济已经处于回落阶段并且政府也担心通缩压力加大,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内的利率仍将维持较低水平并且各行业回报率水平仍在下降。除了股票市场,当前我们已经难以发现另外一个可以替代股市的长期下跌的处于历史低位的市场。多数实业投资的暴利让位于宏观调控;多数大宗商品价格处于历史高点;黄金价格随着美元走强开始疲弱;房地产价格受到国家严厉监控;债券市场收益率已经下降至2003年底水平,国债收益率已经与当前银行存款的税后收益率相当;货币市场收益率也持续下降。我们发现,在市场游动资金在房地产、大宗商品、债券及货币市场的游走过程中,从吸引力角度来看,随着其它投机机会的逐步消退,股票市场无疑越来越具备投机吸引力。

3.2人民币升值将对A股、B股、H股市场形成结构性的冲击

(1)A股市场。实质利好,但潜藏一定风险且会产生新的分化。汇率升值,会带来资本市场效应,使大量外来资金投到股票市场上去,有利于市场资金的扩容,活跃A股市场,增强市场信心,从中长期的技术面上看,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实质性利好。同时,通过带动直接投资直接进入各行业,形成资本投入、购并和重组的热潮,成为促进A股上涨的另一条途径。尤其是不断升值的预期对不断上扬的股市起到进一步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同时,人民币升值有可能成为影响股票市场的不稳定因素。我国证券市场正处于一个谨慎的逐步开放过程中,随着开放步伐的加快,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互动关系将更为明显。预期人民币升值会对国际资本,尤其是投机资本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而金融资本的流入短期内无疑会增加国内资本市场的资金供给,刺激市场行情上涨,但基于投机资本“快进快出”的特点,一旦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减弱,会造成资金的抽离,对证券市场构成很大的冲击,增加市场剧烈波动的风险,也将使监管当局面临巨大压力。

(2)H股市场。H股是以港币标价的人民币资产,人民币升值意味着H股升值,而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潜在收益将成为刺激行情上涨的重要力量。目前H股公司资产优良,经营稳定,业绩增长较快,优势突出,加上与对应A股股价水平相比偏低,H股行情依然可期,而升值预期的影响也将为其行情演绎推波助澜。

(3)深、沪B股市场。人民币升值后,B股上市公司的资产将增值,有利于其开展业务和增强盈利能力。人民币升值对沪深B股的影响略有差异。由于深市B股和沪市B股分别以港币和美元计价,美元的走弱会使沪市B股市值缩水,投资者面临着系统性汇率风险造成的投资损失,对沪市B股投资者产生极大的心理不安。从2001年2月B股对境内居民个人开放以后,国内投资者逐渐成为B股市场的重要投资主体,人民币潜在的升值预期导致多数投资者目前不愿以现在价格兑换美元投资B股市场,以避免人民币升值给自己的外汇资产带来损失。由于缺乏资金支持,沪市B股整体走弱将难以避免。但从另一个层次来看,如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家为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启动B股市场,人民币升值的长期性与B股投资的高收益将成为投资者未来博弈B股市场的两种选择。深市B股市场由于毗邻海外短期资本活动频繁的香港,因而资金供给将比沪市相对宽裕,虽然目前港币采用紧盯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在人民币升值下,香港汇率制度和港币币值走向实际上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而持有港币非像持有美元那样必定受损。

参考文献

1张艳,陈鸿鸿.从广场协议看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4(3)

货币升值论文篇3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快速、持续的发展,累积了大量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经突破万亿美元的大关,2008年5月末外汇储备余额近1.8万亿美元,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人民币汇率已成为涉及到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简要分析了人民币升值的背景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以及就人民币升值,如何趋利避害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1人民币升值的背景及原因

1.1背景

2003年,中国经济在扩大内需投资和对外贸易增长的带动下,经济保持年增8.2%的强劲势头。我国近10年来的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尤其是来自美国的顺差,目前已成为排在日本之后全球第二大贸易顺差的国家,这是国外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虽然外汇储备对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至关重要,但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的各项指标远远高于国际警戒线,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在长期内影响着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使得人民币面临着长期持续的升值压力。

1.2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我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和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与美、日、欧盟等经济体的贸易摩擦进入高发期,这些经济体基于本国内经济和政治需要持续要求人民币升值,并对我国施加各种压力。在综合考虑我国经济持续增长需要和整体承受能力的基础上,以国外要价合理让步和对我发展整体有利为前提,我国政府宣布自2005年7月21日起人民币汇率不再紧盯单一美元,它标志着中国在迈向真正有弹性和可浮动的汇率制度方面走出了关键性的历史一步。在公布了这一政策后,人民币持续小幅度升值。

2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利弊影响

2.1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有利影响

(1)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我国长期以高能耗,低效益,技术含量低,甚至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在国际贸易竞争中,低估人民币币值,鼓励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型产品的生产出口,虽然赚取大量外汇,但回报的价值并不是很高,资本积累相当困难。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尽管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经济、技术、管理都有了一定的积累,这是我国向更高的技术领域、更高的产业层次发展的基础。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可以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的价值含量,可以生产更高技术要求的产品,扩展市场空间,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提升资源的商品价值,还可以开发许多原材料替代品,减少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产业升级,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尤其是外汇资本的投入。现在,人民币存在升值压力,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人民币升值后,同样美元价格的设备转换成人民币要少得多,引进投资品的成本变得相对低廉,同样的专利技术、同样的先进设备,却只需支付相对低廉的成本,这将大大调动企业引进先进设备、购买新技术专利的积极性,最终将会加快我国技术更新的速度,从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符合中国产业结构转变的发展方向。人民币升值对于推动我国企业贸易结构调整并激发其自主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人民币升值可以优化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

从理论上讲,人民币升值降低了进口要素价格,对于国内那些利用较多国外资源、较多地进口国外先进设备、技术是一定程度上的鼓励。相应地,人民币升值起到提高与出口相关的各要素价格,也就是说对那些以大量资源要素投入和低成本为竞争优势,附加价值较低竞争力不强的出口商品,相对于高附加值出口商品起到更大的抑制作用。这些都将进一步促进我国贸易中的比较利益和产业技术的提高。

(3)人民币升值可以改善贸易条件。

商务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993——2000年,以1995年为基期的中国整体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3%。其中制成品贸易条件下降了14%,初级产品贸易条件下降了2%。2003年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为104.7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为109.7,贸易条件指数为95.4%,低于上年的98.8%。这就是说,我国的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比值在下降,即我国必须出口更多的商品才能换回同样数量的进口商品,国民福利向外流失。人民币升值可以促使我国企业做出结构调整,改变出口商品结构,加速先进技术引进,提高生产效率,进行产品更新换代,实现产品动态比较升级,改善贸易条件,提升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减轻我国经济受国际经济动荡的影响,使中国经济保持健康稳定成长。

(4)人民币升值有利于缓解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争端和摩擦,减少反倾销诉讼。

我国出口增长长期快于进口增长,在有力地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经济内外部失衡风险增大、一些国家还越来越多地利用技术壁垒、环境壁垒、知识产权壁垒等非关税贸易壁垒对中国商品出口设限,贸易磨擦频繁发生。中国近几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近10多年来,我国一直是世贸组织成员中遭受反倾销投诉和调查最多的国家,大约占世贸成员投诉量的三分之一。就近一、两年的国内外市场形势看,我国出口增长速度略微放慢一些,进口增长适当加快一些,总体上有利于缓解这类矛盾和问题,人民币适度升值有利于我国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和谐发展。

2.2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

(1)人民币升值会促进进口进一步增强,对国内相关企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大大消弱其国际竞争力。人民币升值,使国内大量相关企业面临优质进口产品的更大冲击,同时,出口企业在价格方面的国际竞争力被大大削弱,在国际贸易中越来越处于不利地位,导致自身贸易条件恶化和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增强。

(2)人民币升值过快过猛,将造成我国出口的大幅缩减,影响国民经济平稳增长。

人民币升值过快和幅度过大,一方面,可能造成出口增长速度大幅回落,这样不仅对资源性、低价位和低附加值商品,也会对整个出口加工产业发展以及就业造成较大打击;另一方面,是可能刺激一部分商品大量进口,冲击国内市场,甚至引起一定的通货紧缩。中国的出口贸易大多集中在纺织,服装,制造业及电子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主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在于其产品相比其他国家同类产品有明显的价格优势。由于产品的技术含量少,附加值低,产品之间差异化程度小,相互替代性强,这些行业的产品出口价格弹性较大,在短期内,人民币升值对这些行业的出口贸易将产生不利影响。2007年1-7月,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值是754.70亿美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7.55%,增幅同比回落约7个百分点,比2005年降低了近20个百分点。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和出口退税的减少。

(3)人民币快幅升值挫伤外商对我国投资的积极性。

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优惠的条件吸引了大批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进入国内,而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除在中国国内销售外,一大部分份额都用于出口到国外。这一期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份额在我国总出口额中的一度保持了较快增长。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外商对华投资成本的增加,受此影响,国外资金可能会转向流入中国的资本市场,影响对我国“三资企业”的资金投入。因此,人民币升值可能会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作用。

(4)人民币升值影响我国大型成套设备的出口。

我国一些大型成套设备出口期较长,一般从签约到交付使用大约需要5-10年,而付款时间可能更长。如果人民币保持不断升值,企业对远期汇率水平难以预测,目前金融机构现状是一般只提供一年左右的外汇对冲工具,所以企业承担的汇率风险以及规避风险的成本将较大,这将不利于我国出口大型成套设备。

3人民币升值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应采取的对策

鉴于人民币升值对一国经济发展存在以上诸多负面影响,从经济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来看,就人民币升值,如何趋利避害提出了几点建议:

3.1降低国内企业对外贸的依存度,积极扩大内需

我国在汇率升值的情况下,企业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企业应更加注重国内市场的开拓,注重内需的发展,以减少国民经济增长对外贸的依赖,弱化世界经济起伏动荡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从而使得中国经济更加健康的发展。这是从我国实际出发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前经济战略转型和政策选择的着力点。

3.2努力完善国内金融市场,增强外贸企业抵抗汇率风险的能力和途径,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我国金融工具、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匮乏,使得众多外贸企业缺乏规避外汇风险的有效手段和渠道。人民币升值对外贸出口企业来说,应着力增强其汇率风险意识,增加结算币种,并学会运用更多的汇率避险工具来规避和管理风险,增强消化汇率升值而带来成本的风险的能力。

对于那些单纯以自己的成本和资源来获取比较优势的外贸出口企业,应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努力提高其产品的附加值。对于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企业应着力提高其人力资本和技术投入以提高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3.3政府应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

(1)对出口退税率要进一步调整,对那些高能耗低附加值商品要减少出口补贴。税率下调会使我国的出口增长放慢,从而使得经常项目余额减少,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促使我国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2)合理控制、适度利用外汇储备。从微观角度分析,人民币升值压力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巨额的外汇储备,因此充分利用我国目前大量外汇储备来进口石油、粮食、矿砂和技术设备等我国紧缺资源和急需技术,这不仅可以缓解因大量外汇储备所累积的人民币升值压力,而且还可以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最终促进对外国的产品出口,从而充分发挥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的有利作用。

(3)转变观念,转变只重视出口,忽略进口重要性的唯顺差论。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巨额的贸易顺差,为缓解这一压力,消化庞大的外汇储备。就要加大进口力度,进口时必须首先考虑进口外国先进的机器设备及相关技术和不可再生的生产资料,如石油、铜、铁矿砂等我国稀缺资源,保障国家安全作必须的准备。超级秘书网

4结语

从以上分析得出,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改善贸易条件、优化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使得我国原有模式的出口大幅缩减,对经济稳定造成一定影响。面临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的现有阶段,人民币升值需要与国内的市场利率改革相结合,充分发挥人民币升值的有利影响,规避其不利影响,有效规避汇率风险,这样才能真正缓解国际贸易顺差,以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光.人民币汇率问题:升值及其成本-收益分析[J].经济研究,2005,(5).

货币升值论文篇4

【关键词】货币流动性 国际黄金价格 影响分析

近年来国际黄金价格波动剧烈,很大程度上是受国际货币流动性变动的影响。那么货币流动性对国际黄金价格的影响究竟如何?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分析。

一、货币流动性概念阐释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流动性是指某种资产快速变现的能力,某种资产快速变现能力越强,则流动性越强。对于货币流动性的概念,学术界没有给出权威的定义,综合研究多家观点,笔者认为货币流动性主要分为狭义和广义的角度,从狭义上来讲,货币流动性是指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数量,央行发行的货币数量越多,流动性则越大;从广义上来讲,货币流动性是指一国的利率水平,利率水平越高,货币流动性越大。在理论分析中,货币流动性指标主要采用M/GDP指标来度量,即货币供应量与一国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二、流动性理论概述

主流经济学对流动性对资产价格影响的理论研究主要分为货币数量论和货币传导论,这些理论选取某经济体货币供应量作为衡量货币流动性的指标。由于数据选择的不同,计算方法存在的差异,不同的理论得到的结论也不大相同。下面本文就流动性理论进行简要概述。

(一)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以费雪方程式为理论基础,其基本内容为货币供应量对物价起决定性作用,在货币流动速度既定的情况下,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物价水平上升;当货币供应量下降时,物价水平下降。费雪方程的基本表达式为:MV=PT,其中M代指货币供应量;V代指货币流通速度;P代指物价水平;T代指交易量。综上,该公式可以表达为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等于物价水平与交易量的乘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费雪方程越来越难以反映实体经济的运行,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修正。修正如下,货币不仅能够满足商品流通的需求,也能够满足资产交易的需求,因此经济学家在费雪方程式中加入新的代表资本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变量,即MV=PT+S,其中S代指除商品以外的资本市场对货币的需求,我们称其为修正后的费雪方程式。修正后的费雪方程式将货币供需分为两个部分,商品市场对货币的需求和资本市场对货币的需求。根据修正后的费雪方程式,当V和T不变时,M增加,如果P保持既定水平,那么S必然增加。这就表明,当商品价格保持稳定,货币供应量增加,货币会流向资本市场,导致资产价格上升;反之,则导致资产价格下降。

(二)货币传导论

1.托宾Q理论。在研究理论变化和国民收入变化关系时,经济学家托宾将参数“q”引入研究中,q代指企业资本价值与其重置成本之比。在参数q计算中,分子为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价值,分母为企业的基本价值,即其重置成本。当q值大于1时,表示企业重置成本比资本市场价值低,当q值小于1时,表示企业重置成本币资本市场价值高,等于1时,则二者相等。当货币供应量下降时,实体经济运行中对货币需求会增加,银行利率则上升,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下降,股市资本会流向银行,导致股票价格下跌,q值进一步减小,进而导致投资进一步减小,产出下降。

2.生命周期理论和财富效应理论。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是由其一生的收入所决定,而不是由短期的收入所决定,所以其消费均匀地分布在其一生中。金融资产是消费者一生财富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其一生的消费决策。因此,当货币供应量增加使得利率下降,从而对资产需求增加时,资产价值上涨,资产价值上升影响着消费者的财富收入,消费者的财富收入相对增加,使得其消费增加,进而导致国民收入增加。

3.单纯相关论。弗里德曼认为货币同股票、债券、房地产等资产一样,只是资产的一种形式,由于金融资产具有可替代性,所以超额的货币供给可以用适当的方法予以完全消除。作为资产的一种,货币可以被投资到实际资产市场中,当利率下降时,货币投资收益相对下降,资本会流入实际资产市场中,导致实际资产价格上升,资产收益上升,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在新的产出水平下达到均衡。

三、货币流动性对国际黄金价格的影响分析

(一)货币理论解释

货币理论持有者认为货币政策从本质上决定了货币流动性,通过货币传导机制影响着货币流动性。当经济体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量增加,对货币的需求相对减少,短期利率水平下降,进而长期利率水平下降。利率水平下降导致货币投资收益下降,资产投资收益则相对上涨,进而导致大量资本流入资产市场,引起资产价格上涨,黄金作为一种资产,其价格也随之出现上涨;反之,货币供给量减少,利率水平上升,对货币的需求增加,货币投资收益相对上升,资产投资收益相对下降,黄金价格则下降。

(二)S―LM理论解释

从IS―LM理论模型来看,价格水平由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决定,当代表货币市场的LM曲线向右移动时,利率水平势必会呈现下降趋势,由于资产价格与利率水平成反比,理论下降,资产价格必然会呈现上升趋势,即货币流动性增加导致资产价格出现上涨,黄金作为投资资产,其价格必然同样会出现上涨趋势。反之,若LM曲线向左移动,利率水平出现上升趋势,资产价格相反会出现下降趋势,即货币流动性减少导致资产价格出现下降,黄金价格同样呈现下降趋势。

(三)货币数量论解释

修正后的费雪方程MV=PT+S表明,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共同受到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即货币供应量同时影响着两个市场。货币不仅需要满足商品市场需求,还需要满足资本市场需求。实体经济价格水平保持不变时,当货币流动性高于经济发展需求时,资产价格就会上升,国际黄金价格势必会呈现上升趋势;当货币流动性低于经济发展需求时,资产价格就会下降,国际黄金价格势必同样呈现下降趋势。从近百年来发生的国际经济危机情况来看,多次经济危机都出现了物价相对稳定而资产价格飞速增长的状况。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理论界对货币流动性对资产价值的影响基本达成共识,即货币流动性通过利率等传导机制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资产价格。当货币发行量增加,流动性增加时,大量资金会流向股票、债券、房地产市场等各类金融资产,从而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当货币发行量紧缩时,大量资产会退出资本市场,资产价格下降,宏观经济呈现不景气状态。黄金作为投资性金融资产,其价格同样受货币流动性的影响。当国际货币流动性过剩时,投资国际黄金市场的货币增多,国际黄金价格必然会出现大幅上涨趋势;当国际货币流动性紧缩时,投资国际黄金市场的货币减少,国际黄金价格则会出现大幅下降趋势。

货币升值论文篇5

美元汇率、人民币汇率以及中国的通货膨胀一直是中国08年之前若干年的热点问题之一。其间搀杂着其他的各种问题,包括贸易顺差(失衡)、外汇储备、利率政策、货币的流动性等等。在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虽然有过一段时间通货紧缩的危险,但是,在各国的以注入流动性为主的积极的货币政策的影响下,随着我国4万亿次级消费的资金进入货币市场之后,我国率先从金融危机的阴霾中走出来,目前,潜在的新一轮的通货膨胀风险已然存在,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所以,我们研究通货膨胀和人民币汇率的关系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

1.通货膨胀与汇率的关系分析

通货膨胀被西方经济学称为公众的头号敌人,其表现为国内价格持续的上涨。而通货膨胀和汇率的关系也非常复杂,因为存在着理论和现实不符的事实。

首先,通货膨胀和汇率存在负相关关系。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通胀水平高的国家其货币必然对通胀水平低的国家的货币贬值。但是购买力平价理论有两个不足,其一在于其假设商品能被自由交易,并且不计关税、配额和赋税等交易成本;其二是它只适用于商品,却忽视了服务,而服务恰恰可以有非常显著的价值差距的空间。

其次,汇率取决两种货币的供求关系。如上述的国际借贷说、利率平价理论的本质是通过改变两种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广义的非特定地理区域的)的供求关系而影响两种货币的相对价格,这有点类似普通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如同“一只无形的手”作用于外汇市场。只不过引起两种货币供求变化的因素是多种的,包括国际贸易、资本流动(直接投资、证券市场融资、国际转移支付等)、利率差导致的套利行为、金融投机行为等等。

有专家认为,2007年1月~8月,欧元对美元升值大约12%左右;同时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有限,同时由于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是的人民币本身具有升值的压力。正是人民币对外升值有限,使得对内表现为巨大的通货膨胀。

2.中国近阶段的情况较为特殊,即“货币对内贬值而对外升值”。

货币具有的购买能力也称为对内价值,相当于物价的倒数(物价越高,货币购买力越低,反之亦然);以另外一国货币表示的本币价值(间接标价法)即为汇率,这也被称为货币的对外价值。理论上货币的对内与对外价值应该一致。但多种主客观因素会使得货币的对内与对外价值偏离,包括:

(1)外汇在外汇市场上作为一种商品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并发生波动,从而导致货币的对内和对外价值发生偏离,甚至长期和大幅度的偏离。

(2)通货膨胀会降低货币的对内价值,从而使价值分离。

(3)利率的提高会提升货币的对内价值,会产生价值分离。

(4)在钉住及联系汇率时,被钉住的货币升值或贬值从而使钉住货币发生内外价值偏离。

(5)其他各种因素,如政府管制、投机及心理因素,等等。

目前,中国国内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8年6月CPI涨幅7.1%上半年GDP增长10.4%,导致人民币对内大幅贬值,国家统计局发言人李晓超表示:虽然近两个月居民消费价格出现了回落,但是目前的价格水平还处在较高的位置,价格长期在高位运行,不仅影响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而且还影响到百姓的生活,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居民的生活。所以,我们还要继续控制价格的过快上涨,防止通货膨胀。

同时我国对外贸易存在“双顺差”,国际上对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依然持续存在,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人民币升值正承受着国内国际的压力。在国内,随着中国出口增速下滑,出现了人民币升值放缓的呼声。海关统计显示,6月贸易顺差达213.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0.6%,净减少55.4亿美元。虽然同比下降,但顺差数据仍旧是今年以来月度最高,“顺差依旧巨大,国际上对人民币继续升值还是有一定压力。”

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我国流动过剩的局面日益严重,外汇占款的规模不断扩大,并且由于持续存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热钱不断涌入,央行由此也面临着巨大的对冲压力。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人民币尚未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这两大特殊因素,决定了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仅限于相对货币之间(如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人民币汇率升值很难达到提升国际购买力的效果,反而会由于外资的涌入,导致流动性泛滥,进而使物价上涨,引发人民币对内贬值

目前看来,只有对内疏导通货膨胀压力,削弱长期贬值倾向,对外平衡贸易收支,化解短期升值压力,才能改善人民币现在这种进退两难的困境。

二、相关文献综述

自2005年7月21日启动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连续几年来持续呈现小幅上扬态势。特别是08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步伐进一步加快,破“6”已在市场人士预料之中。世界经济形势不确定因素增多,美元持续贬值,人民币汇率走势格外引人关注。在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汇率出现小幅反向变化,但是,仍旧超过08年的值。针对人民币是否应升值的问题,国内国外学者有着激烈的争论。

2006年,乔海曙、王军华在《投资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检验》一文中用单位根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的方法,对投资和通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证实了投资和通胀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2006年,王喜平在《外资流入与通货膨胀的Granger因果关系》一文中采用因果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对1983年~2003年年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短期内外资流入是通货膨胀的Granger原因,反映外资流入与通货膨胀长期关系的ECM对通货膨胀也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

2006年,李洪凯在《中国通货膨胀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的研究表明,包括能源和原材料的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变动并没有在CPI中表现出来,国际初级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不能成为推高我国物价水平的原因。

2007年,鲍银胜在《评论:人民币何以对外升值对内贬值》一文中提出了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人民币尚未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这两大特殊因素,决定了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仅限于相对货币之间(如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人民币汇率升值很难达到提升国际购买力的效果,反而会由于外资的涌入,导致流动性泛滥,进而使物价上涨,引发人民币对内贬值的观点

2007年,武建东在《中国完全可以市场化的方式主导人民币对外汇交易的定价机制和交易体系》一文中提出可考虑将现行的强制结售汇体制改为中国自主结售汇体制。

易纲(1997)、谢多(1997)、张斌(2001)、YuYongding(2001)都曾提出过类似将强制结售汇体制改为比例结售汇体制,同时提高银行的结售汇周转头寸的限额,将变周转头寸的最高限额为最低限额。或者对外资流入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以防止国际收支的过度不平衡,解决或部分解决外汇占款问题的观点。

2008年,俞乔在《中国经济存在两大矛盾》一文中指出今年中国经济从金融层面来看,国民储蓄率高居不下,经济中存在极大的流动性,国家积累了巨额的财富,不得已而转向国外购买金融资产以对冲流动性,化解通货膨胀压力;而国内大量的投资机会和社会公众又难以获得资金,内部融资需求难以满足。

2008年,马涛在《在效用损失外汇储备过多的后遗症》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外汇储备过多对政府和社会产生负效用,大规模外汇储备引发的外汇占款是当前通货膨胀的重要诱因;同时意味着将一定量的国内资源提供给国外使用;强制结售汇形成的巨额外汇储备体现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不公平分配;弱化了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并指出应建立适度的外汇储备存量,不宜过多持有外汇储备

2008年,巫燕玲在《结汇核查缉捕热钱单边升值预期可能将反转》中认为近期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正在减弱,但热钱与人民币升值的矛盾与斗争仍在继续

三、理性思考

笔者认为,我国目前所面临的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以及人民币面临的“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两难处境,一方面两者都存在着各自特有的客观因素,一方面两者也具有一定的联系:

1.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人民币尚未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这两大特殊因素引发人民币对内贬值

首先,人民币并非自由兑换货币,决定了:

(1)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仅限于相对货币之间的升值,并不代表人民币国际购买力的提高。

(2)人民币难以形成真正有效的汇率机制,反映真实的汇率水平

(3)在外部资金不断流入的情况下,导致了外部资金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单向流动

其次,由于人民币目前还不能与美元一样,成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国际大宗商品、金融产品标价也不是以人民币来标价的,由此决定了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只是相对货币之间的升值行为。在美元大幅贬值、美元标价仍在国际大宗商品标价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人民币并不能通过相对于美元升值的途径去抵御国际通涨压力。在美元不断贬值的背景下,人民币只能成为国际通胀的被动接受者。在美元不断贬值的趋势下,国际原料价格大幅上涨使我们并没有得到多少实惠。而外部投机性资金出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进入中国资本市场,推升资产价格,却使中国国内面临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并加剧了人民币虽然表面上升值,但实际购买力却相对下降,这个奇怪的经济现象。

外部资金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单向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国内货币资金供给增加,使中国经济面临通胀压力。外部资金对人民币计价的资产进行投机性炒作,必将使人民币汇率、国内资产泡沫之间呈现“水涨船高”式的联动关系,进一步加大了国内资产价格泡沫。导致资产价格快速上涨,而人民币对内实际贬值。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中国国内的金融稳定。

2.建议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在紧缩的世界大背景下,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是政治要求,但是,我国原先所存在的内外不均衡的问题仍然不容小觑,在紧缩的环境中,处理好潜在通货膨胀和人民币汇率的关系仍然是关系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面对“内忧外患”笔者认为我国应首先处理好以下两方面:

首先应理顺资产价格。提高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出口商品价格,将是抑制贸易顺差的有效手段。

其次,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汇率制度,同时要加强对境外投机资金入境的监管,这是特殊条件下抑制我国国内资产泡沫、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

针对人民币是否应升值,不同学者有各种不同的见解。同时,西方发达国家也不断的向中国施压,要求中国让人民币升值,其背后的目的是为了其本国的国家利益而栖牲中国的利益。人民币绝不能迫于政治压力而升值,日本的当初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但是,人民币确实存在升值的压力,并且以最近两年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表现看,人民币升值的前景越来越清晰,人民币长期以较大幅度升值是符合经济规律并有利于实现中国更大利益的。但是,短期更适合逐步升值。

[参考资料]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问答(一).中国金融,

货币升值论文篇6

人民币国际化与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进,给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币汇率就一直处在不断探索与变革过程中,经历了从严格管理与控制到有管理浮动汇率制的逐步改革历程。尤其是 2005 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呈现不断升值的态势,并且随着外汇交易浮动幅度的进一步放大,人民币汇率与之前相比波动加剧,汇率变化不确定性更加显着。虽然近期人民币呈现一定的贬值回暖,但是从长期来看,受国内外经济因素影响,人民币仍具有持续升值的预期。人民币汇率作为一种价格表现,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并且会因为价格效应影响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人民币在亚洲乃至全球货币体系的地位逐步增强,亚洲区域货币体系的货币关联关系也在不断变化。同时,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亦是一种风险,将对中国经济尤其是货币错配产生冲击影响。

在本章中,主要阐述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意义,理清论文研究中涉及的相关理论概念,系统的评述该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文献,为论文后续的研究搭建坚实的理论平台。同时简要的给出论文的结构安排、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增长增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人民币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同时,人民币汇率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国外汇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市场行情呈现出弹性增强的特点。当前全球经济依然不景气,经济回暖态势不明朗,西方国家货币泛滥,借着此轮货币战争批判声此起彼伏之际,市场也有声音将矛头指向中国,导致当前人民币汇率仍然面临严重的升值压力。虽然受美国宣布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呈现小幅贬值回暖现象,不过人民币长期升值的预期仍然存在。在当前国际国内背景下,本论文系统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变动的相关问题,研究的主线为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的现状,考察汇率变动的货币政策原因,检验汇率变动的贸易后果,探究汇率变动的区域货币联动机制,进一步分析汇率风险对货币错配的影响,并试图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建议。

1.2 汇率相关理论阐述

汇率(Exchange Rate)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是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以另一国货币来表示本国货币的价格,其高低最终由外汇市场决定。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币值不一,名称不同,所以一国货币对他国货币要设定一个兑换比率,即汇率。汇率问题涉及的概念较多,在系统研究汇率之前,有必要对论文涉及的汇率相关概念进行界定。

1.2.1 相关概念界定

一般而言,外汇汇率有两种标价方法,一种是直接标价法(Direct Quotation),又称价格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1,100,1000 等)的外国货币为基准,来计算折合本国货币多少单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直接标价法。在直接标价法下,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折合的本国货币量大于前期,则说明本币币值下跌或外币币值上升,称为外汇汇率上升,反之叫做外汇汇率下跌,即本币的价值与汇率的涨跌成反比。还有一种是间接标价法(Indirect Quotation),又称应收标价法,它是以一定单位(如1个单位)的本国货币为基准,来计算应收外国货币的数量,其中欧元、英镑、澳元等汇率均为间接标价法表示。在间接标价法下,本国货币的数额保持不变,外国货币的数额随着本国货币币值的变动而变化,如果一定单位的本币能兑换的外币数额比前期多,这表明外币币值下降,本币币值上升,即外汇汇率上升,反之成为外汇汇率下跌,此时本币的价值和汇率的升跌成正比。可见,间接标价法与直接标价法相反。

目前国内外关于汇率的研究中,使用的汇率相关概念指标较多,包括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名义有效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单边汇率与双边汇率、买入与卖出汇率、即期与远期汇率、官方与市场汇率等等。其中,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成对存在,前者剔除一国通货膨胀后即为实际汇率。有效汇率是一种加权平均汇率指数,通常以报告期一国与样本国双边贸易额占该国对所有样本国全部对外贸易额比重为权数,计算出与基期汇率之比的加权平均汇率之和。有效汇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指标,反映了一国货币汇率在国际贸易中的总体竞争力和总体波动幅度,常被用作研究货币危机的预警指标,还可以用于研究一个国家居民生活水平相对于另一个国家的高低。基于购买力平价汇率决定理论,有效汇率又可派生分为实际有效汇率(REER)和名义有效汇率(NEER),一国的名义有效汇率剔除通货膨胀对各国货币购买力的影响后,就可以得到实际有效汇率。实际有效汇率在应用中使用的更为频繁,因为它能够综合地反映本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和相对购买力。在有效汇率测算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特殊目的来设计加权指数的计算方法、贸易权重和样本货币范围等相关参数,得出的结果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国际清算银行(BIS)、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际经济组织都基于贸易权重定期编制了各国名义与实际有效汇率,为各国汇率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货币升值论文篇7

关键词: 人民币汇率 通货膨胀 汇改 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2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8-020-04

一、引言

2007年以来,我国国内物价水平不断上涨,以物价指数的上升速度衡量的通货膨胀率出现近年来的最高水平,在金融危机时期出现短暂的下行态势后仍在高价位上持续攀升,其内外部诱因应作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剖析。而2005年7月,我国推进的人民币汇率弹性化改革,使人民币汇率在汇改后的通胀高企时期扮演着与利率、准备金率等相同的平抑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角色。

既有国外文献在汇率变动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研究上,主要通过“汇率的物价传导效应”(Menon,1995),如汇率变化最终可以显著传递到国内价格变化(Choudhri and Hakura,2006)。但在经验研究上,汇率变动对国内价格水平的传导效果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如Leith(1991)认为,汇率波动将国际市场价格完全地传递到了博茨瓦纳的国内价格,Kim(1998)基于回归模型的实证研究表明,美元汇率与美国价格指数之间在长期内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性。McCarthy(1999)通过回归模型对1976―1998年主要工业化国家汇率对物价指数的传递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汇率对消费者价格的传递效应是适中的。

国内研究在人民币汇率对我国通货膨胀的传递效应的研究上还存在着诸多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二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例如贝多广和朱晓莉(2007)的研究认为,人民币升值对通货膨胀存在潜在影响,但人民币对外升值会导致国内资产价格的膨胀,而不是体现在传统意义的CPI上涨。这与Li和He(2007)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即人民币升值会促成流动性过剩,进而推高资产价格,但并未显著影响通胀率变化。而另一种观点认为汇率的波动与通货膨胀之间具有替代关系,即认为汇率的持续升值可以降低国内通货膨胀率,或者说人民币升值可以抑制国内的通货膨胀,并提出应加快人民币升值的建议,如“应以较稳定的人民币汇率作为抑制通货膨胀的重要工具”(唐东波,2008);“人民币加速升值是对抗中国通货膨胀“最有效”的方式”(哈继明,2007);“人民币大幅快速升值是解决中国通货膨胀的‘唯一’出路,否则中国必须接受高通货膨胀”(Liang和Qiao,2007)。

由此可知,对于人民币汇率与国内通货膨胀的关系存在着诸多争论,若“人民币升值能够抑制国内通货膨胀”,那么在 2005 年汇改以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也应具有较汇改前更强的统计上的显著性。但从新汇制运行60多个月的宏观数据来看,尽管人民币持续升值,双向浮动特征明显,汇率弹性显著增强,但通胀压力依然如影随形,挥之不去,国内的通胀水平居高不下。为解开这一谜题,本文拟从汇改前后两个阶段的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走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检验与分析,系统地研究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动态关系,并从这一角度度量新汇制对我国货币政策绩效的改善效应。

二、汇率变动传递效应的模型构建

Takatoshi Ito,Yuri N.Sasaki & Kiyotaka Sato(2005)认为,汇率波动对价格的理论传导路径主要通过外汇储备和货币供给渠道。汇率波动通过影响国内外资产的相对价格,刺激跨国投资和热钱的流动, 从而影响外汇储备, 在央行货币冲销不完全的情况下, 货币供给将随之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将最终传导到国内价格中去。据此,本文构建人民币汇率―外汇储备―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之间的宏观传导模型如下:

其中,LER为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LFR为外汇储备,LM2为广义货币供应量,LCPI为通货膨胀率,各变量均为月度数据(由于分时段进行验证, 要求样本比较大, 所以采用月度数据),时间跨度为2000年1月-2010年12月。将整个样本区间分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前时期(2000年1月-2005年8月)与汇率制度改革后的时期(2005年9月-2010年12月)两个阶段。外汇储备数据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广义货币与通货膨胀率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来源于国际金融统计(IFS),是一种加权汇率, 权数为各国与我国的贸易额占我国总贸易额的比重,并经过了指数化处理(以2000年1月为基期100),采用间接标价法标价,指数上升表示人民币升值。为消除季节影响因子,各变量均用 X-12做季节调整。

如果当期的LCPI与当期的LER、LFR、LM2、LCPI以及前期的LCPI均为一阶单整序列,且它们的线性组合为平稳序列,那么我们可以求出误差修正序列,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检验各变量的平稳性是进行协整检验以及建立模型的前提。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具体检验结果详见表1、表2。

在检验时,依据赤池信息准则(AIC) 的最小化原则选择趋势项,以及确定常数项是否存在,确定最优滞后变量的阶数,即设定单位根检验的基本类型 (c,t,q)。通过检验,从表1可以看出,LCPI,LER,LFR,LM2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接受原假设,为非平稳变量。其次,分别对它们取一阶差分,结果确良LCPI、LER、LM2、LFR在1%显著性水平下均拒绝原假设,为平稳变量,即所有变量均为一阶单整,I(1)。

(一)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长期关系效应研究

由于VECM模型构建的前提是协整序列,所以应先进行协整检验,在获取协整信息的基础上构建VEC。 由于各变量都为一阶差分平稳序列,本文采用 Johansen 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协整检验以判断LER、LM2、LER与LCPI之间是否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根据AIC和SC准则,确定了汇改前与汇改后的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均为5,即VAR(5),经稳健性检验模型是平稳的。在此基础上进行协整检验,经数据生成检验得到系统没有线型趋势, 协整方程有截距项没有趋势项。

由表3可知,汇改前的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检验表明以上变量存在1个协整关系。即LER、LM2、LNEER与LCPI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协整方程:LCPI=0.590709LER+0.282277LFR+0.497007LM2

(2.3912)(-3.1573) (3.6774)

从上式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与通货膨胀膨胀呈正向关系,即人民币升值在一定程度上对通货膨胀率有一点的驱动效应,外汇储备与广义货币供应量变动与通货膨胀率的变动呈正相关关系。

相应的误差修正模型 (VECM) 为:

D(LCPI) =- 0.1860* ECMt-1- 0.0926*D(LCPI(-2)) + 0.08887*D(LCPI(-4)) + 0.1046*D(LER(-2)) + 0.1204*D(LER(-4))+ 0.0689*D(LFR(-2)) + 0.0216*D(LFR(-4)) - 0.1208*D(LM2(-1)) - 0.04107*D(LM2(-3)) + 0.0042

模型稳健性良好,对模型中不显著的差分项进行了剔除,所有解释变量的差分项的系数反映各变量的短期波动对被解释变量的短期变化的影响。误差修正项的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为负值,说明通货膨胀在短期内具有向长期均衡水平调整的动态调节机制。从该系数(-0.1860)来看,系数的绝对值比较小,说明通货膨胀与汇率之间的均衡关系在偏离长期均衡状态时,模型对其调整到均衡状态的调整力度较小,即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的均衡时,将以0.1860的调整力度拉回到均衡状态,这说明CPI是趋于自我稳定。

汇改后的迹检验量以及最大特征根检验量表明LER、LM2、LER与LCPI四变量之间存在2个协整关系。

协整方程为:

LCPI=2.6373*LER+0.2603*LFR+ 04988*LM2+13.8326

(6.2912) (4.6952) (2.8329)

协整方程显示,与汇改前相同,长期内,人民币汇率波动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呈现正向关系,外汇储备与广义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呈正向变动。

相应的误差修正模型 (VECM) 为:

LCPI= - 0.0718* ECMt-1+ 0.0575*LCPI(-1) - 0.1173*LCPI(-3)- 0.2185*LCPI(-4)+ 0.2554*LER(-1)+ 0.0471*LER(-2) - 0.0911*LER(-3)- 0.0163*LFR(-3)- 0.0751*LFR(-4)+ 0.0245*LM2(-2)+ 0.0925*LM2(-3)+ 0.1199*LM2(-4)+ 0.0003

误差修正项通过了1%显著水平的检验, 说明长期均衡对短期波动的影响显著。从估计系数来看,名义有效汇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较为显著。模型的短期调整系数达到- 0.0718,各变量向均衡方向的调整速度较慢。同时,方程显示,人民币汇率变动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均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汇改前的人民币汇率波动对通货膨胀的负向影响要比汇改后小,二者之间短期波动的引致关系在汇改后的时期较为密切。

(二)人民币汇率对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传导效应

为进一步观察人民币汇率波动在短期内对通货膨胀造成的动态影响过程,本文运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法分析汇率变动在短期对通货膨胀产生动态影响的路径以及程度。这种脉冲分析方法不依赖变量在模型系统中的排序,因而结果更为稳健。分析结果如图1与图2。

图1显示,汇改前,在整个分析期内,短期内汇率的波动对通货膨胀率形成持续逆向冲击,冲击效应在第3期上升至零后开始快速衰退,逆向效应增大。由图2可知,汇改后,汇率波动在前3期对通货膨胀形成正向冲击,但从第3期开始快速衰退,之后保持长度约为9个月的负向效应,衰退的速度与幅度均要大于汇改前。由此可见,在短期内,汇改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更为敏感,且逆向影响强度更大。

由汇改前后两个时期的分析结果来看,无论在汇改前还是在汇改后的时期,人民币汇率波动短期内对通货膨胀形成的逆向冲击占主导地位,因此,从短期来看,汇率对通胀预期的冲击符合利率平价理论,即本币升值将导致国内名义利率水平上升和国内通货紧缩,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接下来以累积脉冲响应函数来量化人民币汇率对通货膨胀率的传递效果。用汇率冲击发生T个月后通货膨胀的累加变动率除以T个月后人民币汇率的累加变动率,得到汇率对通货膨胀的传递效应,见表4。

其中,是汇率冲击发生j个月后的通胀变动率,是相应的汇率变动率。

由表4可知,汇率冲击发生后,汇率变动初期对通胀的影响并不明显,但随着汇率波动对通胀逐渐产生逆向效应。汇改后的名义有效汇率的通胀传递效应在总体上要比汇改前的传递效应更强,且在不同的滞后期较汇改前的传递效应都要强。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构建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率传导理论模型,对汇改前后两个阶段的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到了许多重要的实证结论。

1.研究表明,在长期内,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长期的正向协整均衡关系。但在短期内,无论在汇改前还是在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对通货膨胀率有一定的逆向冲击,这种逆向冲击在汇改后的程度表现得更强。

2.从我国的实践经验与数据来看,短期内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抑制通货膨胀的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状态,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人民币升值在某种程度上仅仅有助于缓解部分外来输入型通胀压力,而对于来自内部原因造成的通货膨胀的作用不大。由于近年来国内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从根本上驱动了本轮通货膨胀,因此,汇改后人民币持续升值对抑制通货膨胀并未有多大的效果。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的不完全性导致汇率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度相对较弱,意味着人民币升值对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的抑制作用有限。

3.从长期看,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的正向均衡关系意味着,人民币升值会驱动通货膨胀率,这与汇改后的实践经验相符。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升值期间我国的物价指数也一路走高。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汇改后的人民币汇率波动较为频繁,并随着汇率形成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与改革,人民币汇率逐渐从低波动向高波动转变,当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时,升值的冲击显示出明显增强的持续性,体现出了升值预期的作用和人民币加速升值的趋势对通货膨胀率的驱动作用。第二,我国持续多年的巨额贸易顺差,加上人民币的单一方向升值使得热钱及套利资金流入,中央银行在进行被动对冲的同时,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持续上升,导致持续不断大量流动性推高了国内的相关物价水平。因此,人民币升值对国内物价上涨的持续推动效应远大于人民币升值对国内物价的紧缩效应 。

4.从上述研究结论可知,新汇制对我国货币政策绩效的改善效应有限,主要是货币政策受制于缺乏弹性的汇率政策,尽管现阶段人民币汇率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与利率、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相同的角色,但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胀的思路在通货膨胀高企时期是不可取的,汇改后的实践印证了这一点。这一结果暗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转轨时期,汇率制度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政策的效果有限。从现有的汇率政策而言,应增强汇率弹性,进一步放宽现有汇率波动幅度,在现有波动区间内加大各币种币值兑换的市场化程度,从而消除人民币升值预期,弱化人民币升值对通胀的驱动效应。

基金项目: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新时期中国财政货币汇率政策绩效评价与政策搭配研究:兼政策搭配管理当前通胀预期研究”(10YJA790007)

参考文献:

1.Menon J., 1995, “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 Vol.(9), No.2, 197―231.

2.Choudhri, D. and Hakura E. 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to Domestic Prices: Does the Inflationary Environm Matter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006, 25,614-639.

3.Leith, J. C., 1991, “The Exchange Rate and the Price Level in a Small Open Economy: Botswana”,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Vol.(13), No.2, 309―315.

4.Kim, Ki-Ho., 1998, “US Inflation and the Dollar Exchange Rate: A Vector Error Correction Model”, Applied Economics, Vol.(30), 613―619.

5.McCarthy, J., 1999, “Pass-through of Exchange Rates and Import Prices to Domestic Inflation in Some Industrialized Economies”, BIS Working Paper, No.79.

6.贝多广,朱晓莉.试析人民币对外贬值和对内升值并存[J].经济研究,2007(9):32-48.

7. Li, S. and He J. Excess Liquidity Control Requires Multi-pronged Approach. China Economist, 2007, 1, 19-29.

8.唐东波.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动态关系研究[J],经济科学,2008,(4).

9.哈继铭.货币紧缩和人民币升值是对抗通胀最有效的方式[N].上海证券报,2007-12-7(8).

作者简介:

货币升值论文篇8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层次 汇率储蓄保值

一、引言

在当前我国CPI一直高企的背景下,研究通货膨胀的成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1980年、1984-1985年、1987-1989年、1993-1995年以及2007-2008年发生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这几次通货膨胀有着不同的含义。对这几次大的通货膨胀进行总结,它们的相同点主要有:第一,通货膨胀与经济高速增长并存;第二,历次通货膨胀都伴随着农产品价格较大幅度的上升;第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猛,金融环境不稳定等。它们的不同点在于:第一,政策强度不同,虽然每次通货膨胀发生时,都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但是执行力度有较大的差异,这不仅取决与政策制定者对降低通货膨胀的决心,也与金融环境的敏感度有关,随着我国金融制度的完善,金融业对政策的反映也越来越敏感,保证金融业的稳定成为政策制定者考虑的重点;第二,成因不同,例如1987-1989年的通货膨胀与1984-1985年紧缩政策没有被彻底执行有关;第三,环境、形势有很大差异,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是在人民币升值、其他大部分国家普遍通胀、次贷危机、原油和粮食价格高涨等环境下发生的,这在之前几次通胀中是没有的,这给我们治理通货膨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文献回顾

(一)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

经典通货膨胀理论依据通货膨胀的原因将其分区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以及结构性通货膨胀。而现代通货膨胀理论又将中央银行过度的货币供给和预期因素作为通货膨胀发生上涨的重要因素。在通货膨胀的成因方面,国内外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在货币供给方面,不同学者之间的结论有很大的差异,Friedman(1968)认为,货币政策存在时滞效果。此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发展了一系列“政策无效”的命题,并指出积极的货币政策经常是反生产的,它会将经济推离其均衡位置,特别是当货币当局的政策意图或立场已为社会公众所知时,货币政策就难以减少产出与失业的波动而只会增加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李力、杨柳(2006)通过对1996至2005年我国通货膨胀以及宏观环境变化的分析,建立通货膨胀率的ARMAX模型,分析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固定资产投资以及能源价格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较难解释我国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联合课题组(2004)通过对通货膨胀和投资、产出、过度货币供给等宏观经济变量进行一系列的计量分析后认为,通货膨胀率上升也并不是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给的结果。以上学者和机构的研究结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较难解释我国我国通货膨胀率的变化。

(二)通货膨胀与汇率

通货膨胀和汇率之间的关系,理论上说,在其他因素给定条件下,如果一国存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顺差,而又不愿让货币升值,就会因流动性过剩导致通货膨胀上升,进而导致实际汇率升值,并最终回复国际收支平衡。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2007)认为,汇率只是一种价格,它反映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在自由浮动和固定汇率下,汇率都无法成为宏观经济政策工具。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可以人为调整。此时汇率政策主要是一种贸易政策工具,汇率变动主要取决于贸易政策目标,而不是抑制通货膨胀的需要。在经济过热时期,政府不应靠汇率升值来抑制由经济过热所导致的通货膨胀。正确的政策反应,应是采取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在抑制通货膨胀和维持汇率稳定这两个目标中,前者更加重要。

汇率变化对国内价格传导效应的大小亦是一个重要问题。过去20年间,出现了大批讨论汇率传导效应的经济文献,传统文献的重点是微观经济因素,如市场力量的作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歧视等。泰勒则于2000年提出了一种新视角。他认为,货币政策也会影响传导效应的大小,因为货币政策会影响到通货膨胀预期。梁红,乔红(2007)运用1992年―2007年1季度的季度数据,对中国的汇率传导效应进行了估算。假设其他条件不变,那么如果人民币的名义有效汇率升值1 O%,在1年内将导致以消费价格衡量的通胀率下降1.2个百分点,而2年和3年内的通胀率累计降幅将分别为1.5和1.6个百分点。

三、实证检验

(一)数据收集及处理(1999-2008)

本文使用的数据包括MO、M1、M2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其中,数据MO、M1、M2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pbc.省略),来衡量货币供给和汇率变动;数据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来源于数据库wind资讯,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的变动。本文对MO、M1、M2进行处理,在介绍处理思路之前,有必要对MO、M1、M2进行简短的阐述。我国对货币层次的划分是:

M0=流通中现金;

M1(狭义货币)=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2(广义货币)=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本文对数据进行处理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从以上我国对货币层次的划分依据来看,简单的使用MO、M1、M2来进行回归可能会出现多重共线性问题,影响回归的准确度;第二,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是用同比增长率来衡量的,是一个相对数,而MO、M1、M2和汇率是绝对数,有必要对其进行处理。本文的处理方法是:(1)将M0、M1转化为同比增长率;(2)在第一次回归中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对M0, M1与M0的差(M1M0), M2与M1的差(M2M1),汇率取对数进行回归以克服多重共线性问题。这在之前的研究是没有体现的,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

(二)模型设定与分析

相关度检验与分析――基于时间序列模型最小二乘法

模型①:

其中,cindex表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同比增长率,M0表示MO的同比增长率,M1M0表示M1与M0差的同比增长率,M2M1表示M2与M1差的同比增长率,erate表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RMB/$),T表示回归模型为时间序列模型,为回归误差。采用1999-2008的月度数据,对上述时间序列模型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Cindex=1.338616+0.051662 M0 +0.076796 M1M0 - 0.188895 M2M1

(0.186587) (0.037649)(0.037462) (0.050709)

-0.124611 log(erate) + 0.000396 T

(0.080780)(0.000115)

R2=0.608769, S.E.=0.014727, D.W.=0.288926, F=25.20775

分析回归结果可以的出以下结论:(1)对MO进行t检验发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不能拒绝零假设,MO同比增长率对通货膨胀没有显著的影响,即社会上流通现金的同比增长率对通货膨胀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在下文的实证回归中,本文将MO从模型中删除,不予考虑;(2)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汇率对通货膨胀也没有直接的影响。(3)M1M0的系数为正,这是本文的新发现。M1M0表示M1减去MO的差,即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等活期或短期存款之和,其回归系数为正,而且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拒绝零假设,说明该类存款每增加1%,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会增加0.076%,因此,该类存款的增加不利于降低通货膨胀,相反,该类存款增加会增加通货膨胀的程度,这与通常的直觉是不同的。

通过对模型①的分析,接下来对模型①进行修正,得到模型②,与模型①不同在于:(1)模型②不包括M0,因为M0在10%,甚至1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不显著,但包括erate,因为erate在1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显著的,为了更加准确的检验人民币升值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本文对汇率进行了进一步的检验;(2)模型②,将M1的同比增长率放进回归模型,同时将M1M0从模型中移除,重点考察M1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这样以来多重共线的程度会大大的降低。

至此,本文对不同层次的货币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做了初步的探讨,结合现实的政策建议,例如储蓄保值计划(GID)等,本文将在第五部分政策建议中予以讨论。学者王少平(1996)运用granger检验,验证了M1的同比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的因果关系,但是其使用的数据过少,本文在数据采集方面更为充分,准确度方面有较大提高。另外,本文进一步验证了准货币(M2与M1的差)与通货膨胀的因果关系,这是本文的又一创新。

(三)实证小结

通过上述两个阶段的实证检验与分析,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M0和汇率的同比增长率对通货膨胀没有显著的影响,在相关性方面,人民币的升值与通货膨胀负相关。

(2)准货币(M2与M1的差)的同比增长率与通货膨胀显著负相关,经因果检验后,准货币增长率下降是通货膨胀上升的结果而非原因。

(3)M1同比增长率上升是通货膨胀上升的原因,通货膨胀上升进而导致准货币同比增长率的下降,此时M2的减少转换为M1的增加,进而又刺激通货膨胀的上升,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四、政策分析

本文重点探讨在治理通货膨胀时,有关货币政策及汇率政策方面的政策。结合上述第四部分的实证研究,具体论证政策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给出本文关于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些观点。

(一)GID计划

结合本文研究,通货膨胀的上升将导致准货币增长率的下降,换句话说,就是通货膨胀的上升会使准货币同比减少,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和其他存款等定期类存款减少。适当的实行储蓄保值(GID)计划,不仅有利与抑制通货膨胀上升对准货币的影响,而且能够通过阻止准货币的下降,进而防止M1的同比增长,从而对抑制了通货膨胀的继续上升。至于GID计划是否昂贵的问题,本文认为GID计划并非针对所有的存款,其所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不会很高,是可行的。

(二)紧缩政策

以上讨论的GID计划是以间接的方式来治理通货膨胀的,最为直接的方式来治理通货膨胀是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结合研究结论,M1同比增长率的上升是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因此如何通过通货紧缩的方式来治理通货膨胀应成为政策考虑的重点。在引言部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的报告,证实了这一点,我国的货币政策更加关注如何反对通货膨胀,这将是治理通货通货膨胀最重要的工具;财政部于5月26日起发行280亿记账式国债这一点同样显示出在治理通货膨胀方面我国的政策取向。

(三)汇率政策

在第四部分的分析中,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检验了汇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虽然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降低通货膨胀,但是汇率的系数不显著,说明在治理通胀方面,汇率政策不应成为考虑的重点,这与余永定学者的观点不谋而合:在治理通货膨胀方面汇率政策不是抑制通货膨胀的需要,政府不应靠汇率升值来抑制由经济过热所导致的通货膨胀。

参考文献:

【1】Friedman.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8(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