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生态防护工程论文8篇

时间:2023-03-21 17:06:01

生态防护工程论文

生态防护工程论文篇1

【关键词】生态防护 高速公路护坡 生态工程 植被护坡技术 边坡工程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自从进入21世纪中期以来,环境问题成为阻碍人类生存的一大危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同时各类资源日益枯竭,生态也遭受破坏,环境问题成为了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为了保护地球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各行各业开展节能环保工作。由于公路工程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同时又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在公路工程中,要利用合理的空间,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弥补或通过扩建植被的方式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度。高速公路中,公路的护坡能有效降低噪声污染和光污染,能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能净化大气和起到调节小气候的作用,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二.高速公路护坡中的生态防护的目的和意义。

高速公路边坡护坡方法中,通常可以分为工程防护和生态防护两种。工程防护的施工中取材较为方便,施工技术较为成熟,在处理深层失稳坡是的安全性较高,由于诸多优点被广泛应用到公路护坡施工中。工程防护的缺点是造价较高,同时容易对公路沿线的自然风景、景观等造成生态失衡。这与当今重视环境修复和环境保护的发展原则是相违背的。生态防护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植被防护,是采用鲜活的植物,通过采取植物或植物同土木工程结合、植物同非生命植物材料结合的方式,来减少对坡面的侵蚀,和减轻坡面的不稳定性。生态防护是利用植物体中的蓄水保土作用,来实现边坡的稳定和对环境的保护,其施工技术中涉及工程学、土壤学和植物学等多种科学。在高速公路建设中,由于施工中的开挖,会不同程度的造成边坡或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加上诸多不稳定的边坡存在,容易发生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为了防止此类灾害对高速公路造成破坏,同时避免影响行车安全,为了提高高速公路沿途的生态机能,出现了生态防护技术,这也包含了植物护坡技术。

生态防护和植物护坡,提高的边坡的稳定性,同时对于恢复破坏的植被,改善原有的生态环境等具有积极作用,有效的解决了边坡工程中公路建设和生态环境破坏之间存在的矛盾。边坡生态防护不仅仅可以对边坡进行加固,能起到保土涵养水源的作用,对减少水土流失有较好效果,同时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保护生态的作用,能充分保证行车安全,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生态防护现状。

目前,我国的生态防护技术基本上是依靠从国外引进,各种生态材料也有赖于直接进口,造成生态防护技术成本过高,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加上生态防护技术受到气候、地形、施工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往往造成防护效果并不明显。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环境美化和生态防护效果,还需要加大对高速公路生态防护技术的系统研究,要提高我国的生态边坡防护工程的设计水平,合理选择生态材料,降低工程的造价,通过广泛推广生态防护技术,来减少和防止对道路造成破坏,来确保高速公路的道路安全和稳定,保障高速公路的边坡综合防护能力,提高生态恢复水平。

四.生态防护技术应用。

(1)铺草皮、撒草籽。

铺草皮,撒草籽是一种较为传统的边坡植物防护措施,通过人工播撒草籽、栽种灌木、铺贴草皮等形式来完成。此种防护方法一般适用于草皮的来源较为容易,公路边坡坡度不高、坡度较缓和的土质路堑、路堤边坡中使用。铺草皮、撒草籽施工的优点是施工工艺简单,造价较低,但由于在施工中草籽的撒播分布无法保证均匀,其种草的成活率较低,同时由于草皮和草籽等容易被雨水冲走等等原因,往往在施工后无法达到预期的防护效果,造成边坡坡面出现冲沟,水土流失等病害,加大了边坡修复和整治工程,加上移植草皮会造成新的环境破坏,导致铺草皮、撒草籽的防护技术应用越来越少。

(2)三维植被网植草护坡。

三维植被网植草护坡技术是近些年新开发出的护坡技术,是一项集植物防护和坡面加固为一体的复合型边坡防护技术。三维植被网的材料是一种边坡防护的新材料,通过特殊工艺生产而成的三维立体网,具有加固边坡的功能,在三维植被网上,利用播种初期的影响,能起到保持土壤、防止冲刷等作用,以保证草籽生长,随着三维植被网山的植物发芽、生长、成熟,高速公路的坡面也逐渐被植物所覆盖,通过三维植被网和边坡的共同作用,能对边坡起到长期防护和绿化的作用。

(3)植生带护坡。

植生带护坡技术是采用专用的施工机械设备,依据特定的施工工艺,将草种、保水剂和肥料等材料,按照一定的密度,使用降解无纺布,经过机器的滚压和针刺等操作进行复合定位,生产成为具有一定规格的护坡产品。通过利用植生带来增植草坡,技术较为新颖,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各类边坡绿化中。

(4)客土喷播。

客土喷播是一种用于改善边坡的植物生长环境,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的环境,将普通条件下无法达到的绿化效果,或者是在绿化效果较差的情况下,通过客土喷播,实现立体绿化、草灌结合,以此来恢复自然植被的技术。客土喷播在理论指导下,通过精心配置用于特殊条件下的客土(植物生长基质)和种子,利用相关原理和对应的操作方法,通过应用机械动力,利用液压进行传送,将含有能促进种子生长的附着剂、复合肥、草种子、纸纤维、清水、保湿剂等,混合在喷播机内部,经过机械的充分搅拌,形成了配置均匀的混合液,经过机械的高压泵作用,将混合液喷播到坡面上,实现对边坡的绿化和防护。

(5)灌木防护。

灌木防护是通过在边坡中栽种一种或多种灌木,通过灌木群落的共同作用,来提高边坡的稳固性能,以此来防止水土流失。高速公路中,在边坡干旱和瘠薄的特殊环境中,和草本植物相比,灌木对水和肥料的需求更少,灌木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其生命长久,有利于特殊环境下的边坡防护。在绿荫遮盖的坡面上,能抵御暴风雨的溅蚀。高速公路的路基边坡平台中比较适合种植灌木,来增强对边坡的立体绿化防护。公路工程中,常使用的灌木有:夹竹桃、野蔷薇、紫穗槐、山植等。

五.结束语

高速公路的边坡防护,对保证行车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对边坡环境和减少水土流失,恢复高速公路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具有弥补作用。通过更多生态防护技术的应用,增强高速公路的生态能力,(语句不通)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参考文献:

[1] 李志清 胡瑞林 吴礼舟 熊野生 戚萍 徐华 吉回照LI Zhiqing Hu Ruilin WU Lizhou XIONG Yesheng QI Ping XU Hua JI Huizhao 生态防护在高速公路护坡中的应用研究[期刊论文] 《工程地质学报》 ISTIC PKU2005年2期

[2]胥应龙 植被护坡工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以湖南省高速公路为例 [学位论文]2007 湖南农业大学:观赏园艺学

[3]唐清山 公路路域植被退化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研究 [学位论文]2011 长安大学:环境工程

[4]王晓梅 岩质边坡植物防护理论与应用研究——以荆宜高速公路红色粉砂岩边坡为例 [学位论文]2009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岩土工程

[5]谭少华 汪益敏 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技术研究进展与思考 [期刊论文] 《水土保持研究》 ISTIC PKU2004年3期

生态防护工程论文篇2

关键词:水利防洪工程;生态护坡;护坡建设;建设方法;施工要点

河道护坡建设是水利防洪工程中重要的施工项目,没有河道护坡就意味着水利防洪工程建设不够完整,并且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会能力大减。作为重要的建设项目之一,对其质量要求当然也会绝不含糊。但是由于护坡建设过程中施工难度比较高、工作量大,所以对施工技术以及施工方案的要求也很高,不仅要求理论知识强,并且实践经验也要丰富,同时相关的监督与管理也要到位,搭建完整的水利防洪工程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一、生态护坡的概述

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现今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并采用各种宣传方式加大了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理念的教育,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从长远的发展角度考虑,要想稳定生态平衡发展,建设水利防洪工程河道护坡是必行的。河道护坡对生态环境保护有很强的作用,因此被人们成为生态护坡,在生态护坡施工期间对材料、施工方案、结构设计等方面的要求非常高,并且还需要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督与管理,以保证施工质量、施工标准、施工进度能够满足水利防洪工程河道护坡建设要求。

随着现代化水平发展,水利防洪工程中的生态护坡建设已经从传统的单一的土石材料转变成以绿色植被、土木材料为主的施工材料应用,不仅能够丰富河道护坡的外观美感,还能够促进生态价值增长,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节省部分材料投资成本,创造经济价值。就目前我国生态护坡建设来看,已经有很强的理论性,但是在实际建设中,理论性知识的呈现还不够明显,相关经验较少,技术掌控能力有待提升,所以对生态护坡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还需更进一步研究。

二、生态护坡的施工特点

1、生态护坡与传统护坡的区别

虽然现代化的生态护坡建设是建立在传统的河道护坡建设经验以及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不断优化与改进,但是生态护坡与传统的河道护坡有着一定的区别,从概念、施工技术以及结构构架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同,首先与传统生态护坡的结构不同,生态护坡更加偏重对周边环境的保护处理,具有开放创新、协调控制的特点,更加注重对水环境、路地环境及其生物链的保护。其次生态护坡的施工材料从传统的单一石材逐步发展为天然材料、环保材料,降低了资源的浪费耗损,如植被草、灌木群等,提高了环境控制的和谐性,同时具有后期维护较为便捷的特点,整体施工成本较传统护坡大幅度降低。

2、生态护坡与河道净化

现代生态护坡施工中,从河道净化、控制污染角度出发进行处理,国内现代化建设项目不断增加,引起水污染、空气污染较为严重,导致城市水循环系统的污染残留、化学破坏等状况较为严重,对当地生态体系的破坏作用较强,经济损失过于严重。现代化生态护坡主要从控制污染、净化河流的角度出发,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地理地势等进行设计施工,全面实现了生态护坡的合理建设。

三、国内常用的生态护坡建设方法

1、单纯植被护坡理论分析

一般根系发达对植物的固水、固土效果具有积极影响,国内相关研究人员针对护坡功能需求,对生态护坡的合理建设进行了理论研究,一般采取根系发达的植物进行施工效果较好。一般情况下,施工人员借助相应的播种技术进行种植,待植物成长至稳定期后可起到护坡作用能。施工方法一般以喷播技术操作,这种技术是指施工方事先将经过特殊处理的植被种子与水混合,然后一起喷洒在需要播种的坡面上。这种技术与人工移植法以及草皮卷法相比,播种速度快、施工效率高,同时这种技术还不会受到气象条件变化的影响,可以做到全天候施工。

2、土工材料固土种植技术分析

这种护坡方式又分为土工材料网垫固土种植和土工单元固土种植。这种护坡方式的原理就是利用土工材料对植被进行一定的固定,从而增加植被抵抗雨水冲刷能力。土工网垫固土种植的具体操作是:将砂土和植被种子放入由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网垫中,由于这些网垫存在合适的空间,因此植被可以在网垫空间内生根发芽,并且透过网垫将根扎入坡面土壤中。这样网垫、植被以及土壤就能够牢牢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植被的稳定力和抗冲刷能力。土木单元固土种植的具体操作是:施工方事先将聚乙烯材料拼接成蜂窝结构的大单元,然后在每一个小单元内填草,最后将整个单元铺设在河道坡面上,从而达到坡面的防护效果。

3、植被护坡与混凝土施工结合方法分析

该法操作中,先进行多孔混凝土的配置,浇筑后混凝土上方进行表层土的处理,并在表层土上方再进行植被种植。一定时间后,植被种子生根发芽,穿过混凝土空隙可进入坡面,保证植被、混凝土与坡面充分融合,实现了二者结合的目的,具有抵抗冲刷的目的,同时具有提高边坡稳固性,增加其保护功能的效果。

4、三维网护坡技术分析

该技术将土工合成材料与植物根系结合,在坡面实现了自身防护体系,具有良好的抗冲刷效果。三维网护技术借助多层聚合网状物质处理,可增加边坡的稳定性,网包中包括植草、根系发达的植物,可充分借助茎叶植被现对雨水的抵抗作用。三维植被网从结构功能上分为抗拉纤维层和固土网包两个部分,根据上下边坡不同的物理特征,选用其抗拉能力、抗剪能力和固土能力的不同的层网使用,通常是薄层应用于下边坡,厚层应用于上边坡。

四、生态护坡的施工要点

1、水利工程生态护坡技术的实效性分析

作为现代水利工程项目的重点部分,生态护坡技术的重要价值较高,其防洪功能、生态效果需要先进行防洪等主导功能的全面落实,其生态恢复需要建立在该主要功能的基础之上进行处理。坚持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地理地势条件等进行处理,保证实现因地制宜的控制管理目标,切实实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的协调管理控制,避免生态护坡成为名存实亡的项目工程,充分加强整体实际功能的全面落实。

2、水利工程生态护坡技术的创新价值分析

水利工程具有综合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同时护坡材料需要具有良好的抵抗变形、抵抗风化、避免侵蚀的特点,加强坡体建设的稳固性建设。为此,生态护坡建设中需要加强性能提升、创新价值的实现,增强对应工程主体的抗冲刷能力、抗侵蚀风化能力,充分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加强水利工程中护坡工程的工艺研发、技术研发、设计优化,对该工程建设的合理性、低耗性、经济性具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生态防护工程论文篇3

【关键词】水利工程,防洪堤,生态环境,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之相对应的,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伴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水利工程的防洪堤坝的建设对环境保护和生态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的水利工程的防洪堤坝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要求不是很高,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从而给社会的长远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防洪提有其特有的生物和环境特点,它是许多生物的繁衍和栖息之地。因此本文笔者主要从生态堤防建设的现状出发,对水利工程的堤防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进行一些探讨,希望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作用。

二.水利工程生态堤防建设的现状分析

水利工程的堤防的最大的作用在于防洪,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水利工程堤防的生态维护作用。生态堤防的建设主要是为了修复水利工程堤防的生态环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生态堤防建设的数量十分有限,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修建了一些堤防,主要是为了防洪之用。但是在98年全国大洪水以后,我国对于水利工程堤防建设的重视程度开始提高,从中央到地方,开始了兴建水利工程堤防的浪潮。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些堤防工程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堤防工程,这些堤防工程仅仅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很少进行考虑。这就造成了一个严重的后果:我国的生态堤防建设水平落后,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大。这些就是我国目前的生态堤防建设的现状,是十分不乐观的。

三.水利工程生态堤防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1.生态堤防建设过多的强调对天然河道裁弯取直

天然河流往往是比较弯曲的,同时天然河流的分叉也不是很规则,他们的宽窄也是不同的,天然河流的深浅也是不同的。而在过去的生态堤防建设中,我们过多的追求对天然河流的裁弯取直,同时对堤防线的布置要求平直单一,这样的要求就会造成河流的生态形态不断的变得平直化。同时我们将岸坡坡脚附近的河床也都填的平整,这就造成岸坡坡脚附近的深潭不复存在了。造成了河道的断面形态变成了十分规则的矩形或者是梯形了,这就使得河道断面不再是天然的不规则化,相应的就改变了原有河流的水温生态环境,这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2.过去的生态堤防建设过多的追求保护面积的最大化

传统的堤防工程比较多的追求堤防防洪面积的最大化,这就造成在进行堤防设计时,就向这方面进行倾斜。这种设计方法会导致河槽变得比较窄,同时大部分河滩也会消失。这就使河道原有的天然的开放性不复存在了,给生物物种的生长和繁衍造成了重大的影响,使他们失去了栖息的环境。

3.堤防工程施工现场秩序混乱

过去的堤防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进行堤防工程的施工时,肆意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这些破坏主要表现在对堤防工程施工现场、材料场以及弃渣场的简单粗放处理。同时在堤防工程竣工后,对于道路没有进行相应的清理,恢复到施工前的状态。以及对于道路的边坡、陡坎没有进行相应的防护处理,这就为岸坡冲刷埋下了隐患,造成岸坡冲刷失稳。

在进行水利工程堤防建设过程中,进行护岸施工而修建的围堰没有进行有效的清除和处理,这就会造成水土流失,引起河床的淤积。在施工过程中,对料场以及弃渣场使用完以后,没有进行合理的整治和修复,造成这些地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还造成该地沟壑纵横、土壤在表面,一片杂乱无章的景象。这就必然会引起水土的流失,对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四.水利工程生态堤防建设的对策和方法分析

1.更加注重堤线和堤型的选择

提高对堤线布置以及对于堤型的选择多样化,为生物物种的多样化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河流的规则化和整齐化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对于生物物种的多样性造成影响。因此,我们在对堤线的布置上应该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尽可能的使河流的原始自然状态保留下来,使河流尽量呈现出其蜿蜒曲折、错综复杂和凌乱分散的状态。这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将湿地保留下来或者是采取一定的措施将湿地、河湾、急流、深潭等自然形态恢复起来。同时在一些具备条件的地方应当尽量的使堤线能够远离岸坡坡顶,这样做具有以下两点好处:

(一)可保证足够的行洪断面和堤身的稳定。

(二)可保持岸坡的天然形态并保护岸坡的天然植被,一般不宜紧靠岸坡坡顶布置堤线,这样刻意追求保护面积的最大化,对岸坡稳定会产生不利影响,也会改变河道的天然形态,使河道渠化,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堤型的选择对生态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合理选择堤型十分重要。选择堤型时,要结合场地及周围环境因素,通过多方案比较,择优选用。

2.河流断面设计

自然河流的纵、横断面也显示出多样胜的变化,浅滩与深潭相间。

3.岸坡的防护

(一)尽可能保持岸坡的原来形态,尽量不破坏岸坡的原生植被,局部不稳定的岸坡可局部采用工程措施加以处理,避免大面积削坡,导致全堤段岸坡断面统一化。

(二)尽可能少用单纯的干砌石、浆砌石或混凝土护坡,宜采用植物护坡,在坡面种植适宜的植物,达到防冲固坡的目的,河道坡岸植物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保持土壤,即固土护坡。在河岸坡面上的土壤侵蚀一般包括3个基本过程:

(1)坡面土壤表层被雨水溅蚀、动物踩踏或机械耕作后疏松和破坏。

(2)疏松土壤被坡面径流冲刷和搬运。

(3)滑坡或崩塌导致的块体运动。从上游侵蚀到下游沉积,不同的立地条件表现不同的侵蚀方式。最终土壤流失是侵蚀力和土壤抗侵蚀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坡岸植物通过机械效用和水文效用减弱侵蚀力或增强抗侵蚀力而保持土壤。

(三)尽可能保护岸坡坡脚附近的深潭和浅滩,这是河床多样化的表现,为生物的生长提供栖息场所,增加与生物的和谐性。因此,岸坡防护工程的设计应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要求出发,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生态和景观的护岸形式多种多样。

4.对已建堤防作必要的生态修复

由于认识和技术的局限性,以往修筑的一些堤防,尤其是城市堤防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存在的,可以采用必要的补救措施,尽可能减少或消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修”复为主,杜绝“整改”,尽量不破坏河岸原有的植物。

五.结束语

在城市防洪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认识城市河道具有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两重属性。随着人们对生态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一些解决堤防建设生态问题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持。在选择防洪工程措施时,应充分考虑河道景观、生态的要求,

在河道走向、河道断面、护岸工程、河滩地利用、堤顶处理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好堤防的生态建设。

参考文献:

[1]唐启坤 张忠英 堤防建设中生态问题与对策研究[期刊论文]-陕西水利2010(3)

[2]高至国 矫之明 胡湘 于奎 牡丹江河道生态护岸研究[期刊论文]-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 2010(3)

[3]韦荫新 论堤防建设的生态问题及对策[期刊论文]-人江2007

[4]朱三华 黎开志 刘飞 浅析生态堤防设计[期刊论文]-人江2005

[5]丁惠君 游文荪 麻夏 堤防建设中的生态水利工程理念[期刊论文]-江西水利科技2008

[6]叶伟娟 浅析当前生态堤防设计理念[期刊论文]-中国水运(下半月)2010 10(6)

生态防护工程论文篇4

【关键词】冲击波;多流体网格法;数值模拟

0.引言

在现代生活中,爆炸灾害的发生与日俱增,造成建筑物和设备的破坏及人员的伤亡。大多数的工业灾害事故是由爆炸引起的。由爆炸产生的空气冲击波遇到目标,如建筑物、军事设施等会发生反射和绕射现象,研究这些现象对于摧毁敌方的军事目标和加强我方的防御工事,以及对危险品生产车间的防护都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本文采用多流体的Euler型算法,运用自行编制的NM-MMIC通用程序,模拟了在爆点周围有无防护挡墙的二维爆炸场,并通过考虑防护挡墙的形状对其后爆炸场的影响,给出了一些对工程设计有参考价值的结果。

1.计算方法

1.1总体方程组

爆炸冲击波的形成过程可用二维不定常弹塑性流体力学方程组描述[1]。在冲击波的数值模拟中,涉及到三种介质:炸药、土和空气。炸药采用TNT, 爆轰产物的初始条件采用瞬时爆轰模型,状态方程分别为:对于空气,近似采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对炸药采用JWL状态方程,土介质所采用的状态方程是:

p=8.626×10ee (1)

式中,P为压力, εpv为体积应变。

图1带防护墙的初始图

1.2数值计算方法

计算域(z×r)取150×150m,网格划分(z×r)为600×600个。网格步长取0.25 。边界条件为:左边界取对称边界,其他三边取连续边界条件,计算采用显式差分格式。应力,密度,比内能,速度,应力偏量等均定义在网格中心,人工粘性定义在网格边界中点[2]。对于含两种物质的混合格,运用Youngs界面处理技术,当混合网格中有三种物质时,采用简单线界面技术(SLIC)。图1为正梯形挡墙的计算模型。

2.数值模拟结果

本文研究了无挡墙、矩形挡墙、正梯形挡墙、左斜右直挡墙等不同形状和位置的防护挡墙对爆炸空气冲击波的影响,考察了圆柱形区域的高压气体对地面和防护挡墙的冲击波流场的发展规律[3]。图2为正梯形挡墙的爆炸过程。

图2 正梯形挡墙的爆炸过程

通过计算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靠近爆心一侧的防护挡墙形状对远场压力的影响较大,梯形挡墙要好于矩形挡墙;而远离爆心一侧的防护挡墙形状对远场压力的影响不明显,梯形挡墙与左斜右直的挡墙对远场的效果差别不大。

(2)无防护挡墙的超压要比有防护挡墙时大得多,这表明防护挡墙在减弱远场压力方面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

(3)在挡墙后方高度的2倍距离处的峰值压力比无挡墙时要大得多,这是因为在此处形成马赫反射的缘故。这一点在设计防护挡墙时应特别注意。

3.结论

本文针对爆炸冲击波问题,采用多流体网格法,研究了防护挡墙对爆炸效应的影响。针对不同位置、不同形状的挡墙,给出了爆炸场的各个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了远场压力对防护挡墙的依赖关系,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十分有用的数值分析手段。

【参考文献】

[1]宁建国,张文耀,郑祖国,李伟.爆炸与冲击数值模拟的可视化.兵工学报,第21卷增刊,2000,8:89-91.

生态防护工程论文篇5

论文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河道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防洪保安之外,开始关注水域的生态系统,以及河流的自然景观。从堤防工程建设的需求出发,参考国外经验和最新技术进展,针对我国目前的堤防工程建设,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堤防工程,并应用到文安县堤防工程的规划建设中。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人类社会与自然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共存的,人类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善待好自然环境,就是善待人类自身。因此,要使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步发展的关系,既是当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是人类延续和惠及子孙的大事。就水利行业而言,今后要坚持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作为指导各项水利工作的核心理念,推动治水事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治水思想的贯彻,要求调整人类活动行为,减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各项工作中,需要遵循有关规范和技术导则,把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落到实处。 

1998年大洪水后,为满足堤防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要求,我国先后颁布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和《堤防工程施工规范》,这两个规范技术重点是确保堤防安全,满足防洪的需要。规范的颁布贯彻,对于指导我国的堤防工程建设起到了重大作用。但这两个规范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对于堤防工程的环境效应和生态补偿重视不够。在修建防洪堤时,我国只注重堤防本身的安全性与经济性,而不注重或不太注重修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及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对修建在堤体内的建筑设施的规定也有待规范。 

1生态环境保护于堤防工程中的重要性 

河流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其生态系统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要求人类在开发利用水资源、建设水利工程的同时,必须维系良好生态环境系统。 

随着科学进步,人们认识到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包括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河床材料的硬质化。二是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包括筑坝导致顺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筑堤引起侧向的水流联通性的破坏。从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充分认识这种负面作用,积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于受损河流生态系统予以必要的补偿,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流域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科技界和工程界针对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如何进行补偿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河流生态恢复的理论与工程实践。如德国提出的“河流生态自然工程”,美国提出的“自然河道设计方法”,日、韩等国提出“与自然亲近的治河工程”理念。与之相对应,一些发达国家在河道整治工程和堤防工程设计施工规范中增加了有关河流生态建设的内容,或者颁布了专门的河流生态工程设计导则,如德国的《防洪堤》(din 19712),该标准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很注重修建防洪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及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同时对修建在堤体内的建筑设施要求非常严格;英国的《河流恢复技术手册》;美国的《防洪墙、堤防和土石坝景观植被和管理导则》;美国陆军工程师团出版的《河流管理-河流保护和恢复的概念和方法》和《河流恢复工程的水力设计》;澳大利亚水和河流委员会出版的《河流恢复》。这些方面的经验均值得我们借鉴。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在进行防洪建设和河流整治工程中,已经采取了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尝试河流的生态建设,比如采用生态型护坡技术,堤防绿化措施等。但是对很多问题的认识比较片面、模糊或高度不够,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应用技术指导,在设计和施工中缺乏标准和依据,迫切需要有关技术规范和技术导则的支持,使河流整治工程建设更具科学性和规范化。 

2现代化堤防工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水利工程建设有了新的要求,在考虑水利设施安全经济的同时,着重提出了生态景观的需求。城市现代化防洪堤工程应与生态与环境保护相结合,防洪安全的同时考虑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及城市居民的休闲。有这样要求的堤防工程区别于以往的仅以防洪安全考虑的堤防工程,符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称其为现代化堤防工程。 

城市建设的不同方面对河道有着不同的要求。这些要求在许多方面存在着矛盾,特别是防洪与生态、景观、用地的矛盾尤为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河道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防洪保安之外,开始关注水域的生态系统,以及河流的自然景观。因此,治理河道不仅要满足防洪要求,还要能够满足人们对亲水和景观方面的要求。 

2.1规划原则 

1)堤防工程规划设计中,应进行工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权衡满足人的需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即进行工程项目经济技术及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改变现行的单一经济技术评估指标体系。 

2)在进行堤防工程的规划时,应明确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按照“河流生态廊道”的范围,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 

3)在进行工程勘察时,除常规的水文、地质的测量勘察外,还要补充相关范围的生态系统的调查,重点是生物群落的历史与现状调查。 

2.2设计原则 

1)在堤线布置时,应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蜿蜒性或分汊散乱状态,即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 

2)堤防间距的确定,应遵循宜宽则宽的原则,要处理好行洪和生态保护要求与土地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河槽和河漫滩不仅要能满足设计洪水行洪要求,还要保持一定的浅滩宽度和植被空间,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栖息地,发挥河流的自净化功能。 

3)堤型的选择原则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外,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 

4)河流断面设计时,应按照自然河道纵、横断面的多样性变化特征,尽量避免河床的平坦化,采用非规则断面,浅滩与深潭相间。有助于增加与生物的亲和力及与自然风景相协调。 

5)岸坡防护工程的设计应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生态和景观的护岸形式多样性。在典型的岸坡防护结构中,应尽量使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堆石及多孔混凝土构件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尽可能避免使用硬质不透水材料,如混凝土、浆砌块石等,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 

6)在城市水域整治的景观建设中,应强调保留江河湖泊天然的美学价值,应更多注重生物栖息地建设,避免将水流置于过多的亭台楼阁等混凝土与砌石形成的人工环境之中。水利工程设施要造成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环境,现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应更多注重生物栖息地建设。水利工程还应为公众广泛参与和对儿童进行水环境保护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如水生态公园、河流小型博物馆等。 

7)工程施工时,应强调施工期对生物栖息地进行保护和恢复,避开动植物发育期进行施工。对特殊区域的物种,在施工期要采取相应的辅助保护措施。采料场开挖后应进行适当处理,以满足美观和环境方面的要求,应合理设置排水、平整地形和改善有利于植被生长的条件。料场区应进行植被恢复,与周围景观相一致。

8)为降低施工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保障工程效果的实现,并延长生态工程的寿命,应加强生态工程的前期养护和后期管理,包括维护、监测和评估,并积累数据和经验。 

3工程实例 

文安县位于河北平原中部,北与霸州市接壤,西靠雄县,南临任丘市、大城县,东接天津市静海县。全县总面积1028平方公里,其中近860平方公里土地处于海河流域的主要蓄滞洪区文安洼内,地势低洼封闭,最低地面高程仅有3.6米(大沽),历史上承受着清南地区5100多平方公里的沥水及大清河、子牙河的决口洪水。八十余年来,大清河、子牙河两河决口十五次,文安洼积水达三十七年之久。千里堤是大清河系的主要防洪屏障,担负着保卫清南地区、华北油田、天津市和津浦、京九铁路防洪安全的任务。近年来,文安县在大力加强市政工程建设的同时,坚持把发展水利工程建设,特别是把堤防工程建设与城市景观、环境建设相结合,努力提高城市防洪减灾能力,促进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的发展。 

目前,文安县正在筹建新防洪堤38.5公里,配套完善了河堤休闲娱乐场、生态风景带等公益项目,增强防洪堤的实用性和观赏性。该工程不仅能够减轻洪水对县城的威胁,而且扩展了市民休闲娱乐空间,成为扮靓城市的一盏明灯。 

文安县城现代化堤防工程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1)建设新的堤防工程,加固现有堤防工程将彻底改变城镇建设受防洪堤影响而存在的封闭和畸形状态,为新城区的规划、建设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相应的城区排水、市政道路建设问题也将得到很好的改善。 

2)堤防工程的兴建可以为本县的项目建设提供可靠的防洪安全保证,使城区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堤防工程增加的安全区域也为兴建工业园区,搞好项目建设提供了广阔空间。 

3)现代化堤防工程的建设,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理念,将县城防洪安全与城区生态景观环境相结合,通过详细合理的堤线、水系、园林规划,建设文安县成为一个生态优美、环境和谐的美丽城区,为生态文安建设起到示范作用。 

4结论 

现代水利的突出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人类的生产活动与自然规律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应力求使每一项水利工程尽可能成为生态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恢复和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水利工作的基础性目标,把水利工程建设成“生态工程”,使水利工程一方面要满足水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要求,使水利工程发挥生态效益和环境美化功能;另一方面是指水利工程要满足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各项要求,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在工程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充分重视每一项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问题,才能兴利除弊,把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化堤防工程提出了防洪安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这是我国以往工程较为忽视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具有了一定的反哺生态环境的经济基础,为现代化堤防工程的开展提供了保障。现代化堤防工程符合科学发展观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要求,势必是将来防洪工程的主要发展方向,也对其他水利工程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260-98),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3]董哲仁,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与补偿,水利水电技术,2003,7. 

生态防护工程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堤防工程 防洪 生态 景观

论文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河道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防洪保安之外,开始关注水域的生态系统,以及河流的自然景观。从堤防工程建设的需求出发,参考国外经验和最新技术进展,针对我国目前的堤防工程建设,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堤防工程,并应用到文安县堤防工程的规划建设中。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人类社会与自然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共存的,人类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善待好自然环境,就是善待人类自身。因此,要使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步发展的关系,既是当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是人类延续和惠及子孙的大事。就水利行业而言,今后要坚持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作为指导各项水利工作的核心理念,推动治水事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治水思想的贯彻,要求调整人类活动行为,减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各项工作中,需要遵循有关规范和技术导则,把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落到实处。

1998年大洪水后,为满足堤防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要求,我国先后颁布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和《堤防工程施工规范》,这两个规范技术重点是确保堤防安全,满足防洪的需要。规范的颁布贯彻,对于指导我国的堤防工程建设起到了重大作用。但这两个规范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对于堤防工程的环境效应和生态补偿重视不够。在修建防洪堤时,我国只注重堤防本身的安全性与经济性,而不注重或不太注重修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及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对修建在堤体内的建筑设施的规定也有待规范。

1生态环境保护于堤防工程中的重要性

河流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其生态系统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要求人类在开发利用水资源、建设水利工程的同时,必须维系良好生态环境系统。

随着科学进步,人们认识到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包括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河床材料的硬质化。二是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包括筑坝导致顺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筑堤引起侧向的水流联通性的破坏。从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充分认识这种负面作用,积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于受损河流生态系统予以必要的补偿,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流域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科技界和工程界针对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如何进行补偿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河流生态恢复的理论与工程实践。如德国提出的“河流生态自然工程”,美国提出的“自然河道设计方法”,日、韩等国提出“与自然亲近的治河工程”理念。与之相对应,一些发达国家在河道整治工程和堤防工程设计施工规范中增加了有关河流生态建设的内容,或者颁布了专门的河流生态工程设计导则,如德国的《防洪堤》(DIN 19712),该标准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很注重修建防洪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及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同时对修建在堤体内的建筑设施要求非常严格;英国的《河流恢复技术手册》;美国的《防洪墙、堤防和土石坝景观植被和管理导则》;美国陆军工程师团出版的《河流管理-河流保护和恢复的概念和方法》和《河流恢复工程的水力设计》;澳大利亚水和河流委员会出版的《河流恢复》。这些方面的经验均值得我们借鉴。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在进行防洪建设和河流整治工程中,已经采取了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尝试河流的生态建设,比如采用生态型护坡技术,堤防绿化措施等。但是对很多问题的认识比较片面、模糊或高度不够,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应用技术指导,在设计和施工中缺乏标准和依据,迫切需要有关技术规范和技术导则的支持,使河流整治工程建设更具科学性和规范化。

2现代化堤防工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水利工程建设有了新的要求,在考虑水利设施安全经济的同时,着重提出了生态景观的需求。城市现代化防洪堤工程应与生态与环境保护相结合,防洪安全的同时考虑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及城市居民的休闲。有这样要求的堤防工程区别于以往的仅以防洪安全考虑的堤防工程,符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称其为现代化堤防工程。

城市建设的不同方面对河道有着不同的要求。这些要求在许多方面存在着矛盾,特别是防洪与生态、景观、用地的矛盾尤为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河道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防洪保安之外,开始关注水域的生态系统,以及河流的自然景观。因此,治理河道不仅要满足防洪要求,还要能够满足人们对亲水和景观方面的要求。

2.1规划原则

1)堤防工程规划设计中,应进行工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权衡满足人的需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即进行工程项目经济技术及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改变现行的单一经济技术评估指标体系。

2)在进行堤防工程的规划时,应明确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按照“河流生态廊道”的范围,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

3)在进行工程勘察时,除常规的水文、地质的测量勘察外,还要补充相关范围的生态系统的调查,重点是生物群落的历史与现状调查。

2.2设计原则

1)在堤线布置时,应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蜿蜒性或分汊散乱状态,即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

2)堤防间距的确定,应遵循宜宽则宽的原则,要处理好行洪和生态保护要求与土地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河槽和河漫滩不仅要能满足设计洪水行洪要求,还要保持一定的浅滩宽度和植被空间,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栖息地,发挥河流的自净化功能。

3)堤型的选择原则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外,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

4)河流断面设计时,应按照自然河道纵、横断面的多样性变化特征,尽量避免河床的平坦化,采用非规则断面,浅滩与深潭相间。有助于增加与生物的亲和力及与自然风景相协调。

5)岸坡防护工程的设计应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生态和景观的护岸形式多样性。在典型的岸坡防护结构中,应尽量使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堆石及多孔混凝土构件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尽可能避免使用硬质不透水材料,如混凝土、浆砌块石等,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

6)在城市水域整治的景观建设中,应强调保留江河湖泊天然的美学价值,应更多注重生物栖息地建设,避免将水流置于过多的亭台楼阁等混凝土与砌石形成的人工环境之中。水利工程设施要造成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环境,现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应更多注重生物栖息地建设。水利工程还应为公众广泛参与和对儿童进行水环境保护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如水生态公园、河流小型博物馆等。

7)工程施工时,应强调施工期对生物栖息地进行保护和恢复,避开动植物发育期进行施工。对特殊区域的物种,在施工期要采取相应的辅助保护措施。采料场开挖后应进行适当处理,以满足美观和环境方面的要求,应合理设置排水、平整地形和改善有利于植被生长的条件。料场区应进行植被恢复,与周围景观相一致。

8)为降低施工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保障工程效果的实现,并延长生态工程的寿命,应加强生态工程的前期养护和后期管理,包括维护、监测和评估,并积累数据和经验。

3工程实例

文安县位于河北平原中部,北与霸州市接壤,西靠雄县,南临任丘市、大城县,东接天津市静海县。全县总面积1028平方公里,其中近860平方公里土地处于海河流域的主要蓄滞洪区文安洼内,地势低洼封闭,最低地面高程仅有3.6米(大沽),历史上承受着清南地区5100多平方公里的沥水及大清河、子牙河的决口洪水。八十余年来,大清河、子牙河两河决口十五次,文安洼积水达三十七年之久。千里堤是大清河系的主要防洪屏障,担负着保卫清南地区、华北油田、天津市和津浦、京九铁路防洪安全的任务。近年来,文安县在大力加强市政工程建设的同时,坚持把发展水利工程建设,特别是把堤防工程建设与城市景观、环境建设相结合,努力提高城市防洪减灾能力,促进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的发展。

目前,文安县正在筹建新防洪堤38.5公里,配套完善了河堤休闲娱乐场、生态风景带等公益项目,增强防洪堤的实用性和观赏性。该工程不仅能够减轻洪水对县城的威胁,而且扩展了市民休闲娱乐空间,成为扮靓城市的一盏明灯。

文安县城现代化堤防工程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1)建设新的堤防工程,加固现有堤防工程将彻底改变城镇建设受防洪堤影响而存在的封闭和畸形状态,为新城区的规划、建设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相应的城区排水、市政道路建设问题也将得到很好的改善。

2)堤防工程的兴建可以为本县的项目建设提供可靠的防洪安全保证,使城区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堤防工程增加的安全区域也为兴建工业园区,搞好项目建设提供了广阔空间。

3)现代化堤防工程的建设,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理念,将县城防洪安全与城区生态景观环境相结合,通过详细合理的堤线、水系、园林规划,建设文安县成为一个生态优美、环境和谐的美丽城区,为生态文安建设起到示范作用。

4结论

现代水利的突出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人类的生产活动与自然规律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应力求使每一项水利工程尽可能成为生态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恢复和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水利工作的基础性目标,把水利工程建设成“生态工程”,使水利工程一方面要满足水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要求,使水利工程发挥生态效益和环境美化功能;另一方面是指水利工程要满足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各项要求,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在工程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充分重视每一项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问题,才能兴利除弊,把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化堤防工程提出了防洪安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这是我国以往工程较为忽视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具有了一定的反哺生态环境的经济基础,为现代化堤防工程的开展提供了保障。现代化堤防工程符合科学发展观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要求,势必是将来防洪工程的主要发展方向,也对其他水利工程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260-98),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董哲仁,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与补偿,水利水电技术,2003,7.

生态防护工程论文篇7

环境保护承诺书

一、主要职能

(一)组织拟定全省生态保护和农村土壤污染防治政策、规划,协调并监督相关部门开展生态保护工作;

(二)组织编制全省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提出新建和申报的各类省级、部级自然保护区审批建议;

(三)指导、协调、监督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环境保护工作;

(四)开展全省生态状况评估;

(五)监督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重要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破坏恢复工作;

(六)协调和监督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环境保护、荒漠化防治;

(七)牵头负责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物种资源(含生物遗传资源)和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八)组织协调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组织指导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指导生态示范建设与生态农业建设;

(九)监督管理农村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二、服务内容

审批省级生态乡(镇)、村和提出新建和申报的各类省级、部级自然保护区审批建议。

三、服务对象

设区市、 县(市、区)乡镇政府、村委会、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站)、各相关厅局。

四、服务承诺

(一)强化高效服务、开拓创新、争先创优、勤政廉洁的意识;杜绝办事拖拉、推诿作风;坚决克服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现象。认真执行勤政廉政有关规定,树立良好形象。坚决做到不利用职务之便吃、拿、卡、要、报。

(二)提高申报部级自然保护区评审论证时限:自然保护区申报材料初审合格后20日内召开协调会组织论证,并向省政府报告论证意见;

(三)提高新建省级自然保护区审批建议时限:召开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后3日内,行文征求省直有关部门意见,收齐省直有关部门意见后5日内向省政府行文提出审批建议;

(四)提高调整省级自然保护区审批建议时限:自收到省政府办公厅转来公文处理单后15日内完成组织专家现场考核论证和向省政府提出审批建议。

(五)广泛接受新闻媒体、监管部门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工作人员不满意或发现违反服务承诺的行为,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附:安全环保承诺书

尊敬的相关方:

我公司为制造酚醛树脂的企业。能与贵方合作是我们的荣幸,现将我公司的管理方针及有关环境和健康安全方面的要求报告给贵方,望能协助我公司做好环境保护和危害预防的工作,以便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保护环境、减少安全隐患是每个公司进行生产、活动和服务时都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认识到,与其他经济组织一起,节约能源,保护生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加强安全管理,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因此,在积极推进公司技术和经济许可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及危害预防行动的同时,为了加强与公司相关方在这些方面的合作,实现污染预防以及危害预防的持续改进,对物料和服务供应商、工程合同方、废弃物处理方等相关方特作出以下要求:

1 所提供的产品及产品的原材料、生产过程、服务应满足(或设法满足)国家、地方、行业的有关环境保护和健康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要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确保安全性能,并减少包装材料的使用。

2 在生产、活动或服务过程中排放的超标污染物(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噪声等应制定计划、采取措施达到国家或地方的排放标准(每年都要有明显的削减,直至达标)。

3 在生产、活动或服务过程中应加强安全管理,预防安全事故及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同时,应确保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安全性能要求。

4 在生产、施工过程中,应优先考虑采用无污染/少污染、无危害。少危害的生产工艺、生产与施工设备、先进的施工方法等,不得采用国家或地方已禁止使用的生产工艺与施工设备。

5 妥善保管易燃、易爆或有毒有害危险物品,应采取防范措施,防止储运过程中发生火灾、爆炸或泄漏等事故,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及对人身的伤害。

6 在储运过程中,应保证运输车辆状况良好,车辆排放的废气、噪声及车辆冲洗废水要符合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不得扰乱场区居民的生活。车辆运行过程中,应遵守交通规则,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

生态防护工程论文篇8

关键词:绿色;环保;生态林业工程

一、绿色环保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绿色环保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主体思想是以林业的发展促进环境的改善,保障农、牧等其他各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且不危及后代人发展的战略思路;是通过科技手段,经过合理的区域性布局,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及林业的经营方式,以生态系统为核心,以自然环境的保护为基础,拓宽林业发展的潜力和途径,实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环境稳定性、经济高效性、社会持续稳定性。

绿色环保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可概括为持续、稳定、适度、协调的发展。即强调社会发展的稳定健康,资源使用合理适度,世代分配均衡,社会管理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生态平衡的良性循环。在伦理上遵守“人与自然的协调”、“互惠互利、“共建共享”的原理,它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及相互促进,要求通过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即发扬城市生活的种种优点,又不失自然的纯美、清新和平静,达到社会文明公正、经济高效繁荣、环境优美洁净、生态良性循环的目标。

2、效益协调一致原则

绿色环保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目标,是使林业具有强大的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能力。在生态效益方面要实现生态再生,使自然再生产过程中的林业自然资源更新速度大于或等于利用速度,在经济效益方面要实现经济再生,使社会经济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总收入大于或等于资产的总支出,保证林业扩大再生产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3、生态工程技术配套原则

生态林业工程技术是将生态学原理与经济建设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在人工辅助的能量和物质参与下,使林业生产实现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现代工程技术的系统配套,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物流、能流的合理循环。

生态工程技术原理包括:食物链原理、生态位原理、整体效益原理、生物共生互利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因地制宜进行区域性生态建设原理、优化功能结构提高效益的原理以及林业生产限制因子作用原理等。

二、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绿色环保生态林业工程是集生态学和林业学于一体,利用其理论对其进行生态和林业建设,这不仅有效的实现了对环境的保护,而且通过林业的建设,还有效的确保了空气的净化。目前我国生态林业建设刚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一些防护林的建设也充分的发挥出了应用的效果,但在当前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所以还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完善。

1、生态保护观念意识还较为淡薄

目前大部分人生态保护观念意识都不断提高,这对环境保护和林业发展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对林业发展的意义还缺乏必要的认知能力,无论是观念还是环保意识方面都较为淡薄,滥砍滥伐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一些原始生态林业受到较大的破坏,从而导致这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一旦遇到大雨天气,则山体滑坡较为严重,给林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阻碍。

2、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逐渐扩大对生态林业的建设造成了阻碍

近年来,城镇化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不断扩张,一些林业用地大量的被征用,这不仅不利于生态林业的建设,而且还对原始生态林业带来了较大的破坏,特别是近年来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无限制的对土地进行征用,对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所带来的影响非常严重。

3、我国的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缺乏经验

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并不是简单的进行种树,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不仅需要进行系统的规划,而且还需要技术上的支持。但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缺乏经验,所以需要充分的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对林业工程进行有效的规划,从而更好的推动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

三、绿色环保生态林业工程技术的管理

1、积极更新林业品种

林业工程的建设与发展从根源上控制了林业生态环境的不良发展,维持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支持并带动着整个林业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可以围绕天然林进行分类,不断更新林业品种,积极引进新型品种,优化林业资源的经营发展方向,积极培育并保护天然林,保护林业生态圈,支持并带动整个林业工程的积极建设与健康发展。任何一类林业品种、资源等的引进、培育与发展都应该以生态、健康、良性等为目标,这样才能体现林业工程技术管理的积极意义。

2、生态化可持续管理

无论任何一种林业种植技术、培植技术,都应朝着生态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林业技术所建设培育的工程项目,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本着生态化、可持续化的思想理念,从林业技术的引进、研发到推广,林业主管部门都要进行严格审核,坚决杜绝一切危害生态环境、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林业品种,同时,应该制定林业技术生态化发展的法规制度,严格要求林业经营企业在法规制度范围内进行生态化经营。

3、创建防护林工程系统

防护林工程是一项大型工程项目,也是生态林业发展的必要举措,我国应该加大防护林工程建设力度,支持防护林建设,拓展防护林的建设范围,形成一个健全的防护林工程系统,利用防护林系统来防护自然灾害,发挥其自然环保功能,形成一个纯天然的生态化防护系统,从而支持并带动整个林业经济的生态化、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鲁敏.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环保事业.青年工作论坛,2004.(7):13-15.

[2]鲁敏,林玉贵.因地制宜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1999,(7):23.

[3]王礼先等.林业生态工程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