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餐饮管理与服务论文8篇

时间:2022-05-29 15:47:59

餐饮管理与服务论文

餐饮管理与服务论文篇1

关键词:餐饮业;海底捞;人性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719.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6.1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26-03

一、 中国餐饮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餐饮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素有“民以食为天”的传统,餐饮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中的一个支柱产业,一直在社会生产与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餐饮业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势头,营业额逐年提升。我国餐饮业自“八五”以来,已经连续20年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发展势头。“八五”期间,全社会餐饮业营业额年均增长率达30.8%;“九五”期间增长率达19%,年均安置就业人员约160万人;“十五”期间前4年仍以年均16.6%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我国餐饮业发展的质量和内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行业的经营领域和市场空间不断拓展,经营档次和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经营业态日趋丰富,投资主体和消费需求多元化特点更加突出,网点数量和从业人员数量继续扩大;餐饮市场更加繁荣,消费的个性化和特色化趋势更加明显;集团化、品牌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步伐加快,餐饮现代化的进程不断推进。

(二)餐饮业存在的问题

1.餐饮企业盲目发展,缺乏准确的定位和科学的管理

从目前餐饮行业的投入和市场定位看,缺乏鲜明的个性,无序发展较为突出。不少餐饮企业是跟风投资,没有明确的客源定位,产品趋同现象较为严重。餐饮企业平均存续时间只有2—3年,真正留下来的餐饮品牌企业屈指可数。同时,国内大多数的餐饮企业都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流程不规范、家族管理色彩浓厚、不尊重人才等现象,科学管理的缺失,严重制约了餐饮行业的发展壮大,因此,餐饮行业的管理水平急需提升。

2. 餐饮业行业地位较低,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人员流动频繁

传统观念认为餐饮业是伺候人的工作,社会地位低下,很多人不愿意进入餐饮行业。同时,较低的经济收入和高负荷的劳动强度也阻碍了劳动力的供给。观念的束缚、较低的待遇使餐饮业员工大部分为受教育水平低的农村人口,这与当前餐饮业高速发展的人才需求状况不相适应。同时,由于企业与员工之间缺乏稳定的雇佣关系,近年来,餐饮企业人员流动频繁一直是企业发展的瓶颈。人员的短缺和流失现象,给企业持续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

面对这种状况,要想使中国餐饮业取得更长足的发展,必须全面提高餐饮业的管理水平,同时,餐饮业是一个以提供人的服务为主体的行业,所以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提高餐饮业对“人”的管理。

二、管理理论的借鉴

(一)服务业的特性

服务业所提供的产品是服务,而服务作为一种特殊产品,具有如下特性:第一,无形性。服务在购买之前是不可触知的。第二,不可分割性。服务与其提供者是无法分开的,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第三,多变性。服务品质会因提供者、时间、地点以及服务方式的不同而有差异。第四,不可保存性。服务无法储存以备之后销售或使用。

基于服务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得服务行业成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因此对服务行业的经营管理应该探索其特有的方式。

(二)国内外对“人”管理理论的总结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管理学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虽然它兴起至今不过百年历史,真正进入国内更是只有短短20余年,但纵观百年管理理论的风云变幻,探索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无疑能使企业更积极、更主动、更清醒地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西方的管理理论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百年来,管理理论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其中主要的对人管理的理论有人性理论、需求层次理论、激励理论和领导理论。这些理论分别从人性假设、人的需要对员工的激励以及领导决策模式论述了如何处理好企业对员工的管理。

同时,对于服务行业的管理理论,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管理学科内产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服务管理。服务管理是面临服务竞争社会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虽然已经历长达30多年的研究过程,虽然在产生的必要性及其概念、特征和一些理论探讨方面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但是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最早对服务管理提出的普遍所接受的定义为将顾客感知服务质量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第一驱动力。从定义便可看出服务管理的核心是服务质量。因此,对餐饮业的管理核心便是如何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管理以使员工能为顾客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三、民族餐饮服务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总结——海底捞的成功案例

(一)海底捞目前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状况

餐饮业作为一种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产业,竞争日趋激烈。而其中作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火锅行业更加成为了竞争的热点。在这样一个鱼龙混杂、竞争激烈的市场里,要想脱颖而出并不容易,海底捞却做到了。

这家成立于1994年的火锅店,从一个不知名的小火锅名店起步,在17年的时间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型的餐饮服务公司。目前,海底捞在北京、上海、天津、西安、郑州、南京、沈阳等全国多个城市拥有50多家直营店,4个大型现代化物流配送基地和一个原料生产基地,并先后获得了“消费者满意单位”、“名优火锅”、“最受欢迎10佳火锅店”等多项殊荣。2011年海底捞实现销售额约20亿元,同比增长25%。从每家海底捞饭店门口等位区差不多和就餐人数相同的等待者便能清楚地看出海底捞在中国市场和消费者心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二) 海底捞的经营管理模式

海底捞的成功离不开其独特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

1. “服务至上、顾客至上”的理念造就了其优秀的企业文化

海底捞虽然是一家火锅店,它的核心业务却不是餐饮,而是服务。它所提倡的个性化的特色服务,以创新为核心,改变了传统的标准化、单一化的服务方式。在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的情况下,其服务“特色”也日益丰富。海底捞将用心服务做为基本经营理念,致力于为顾客提供“贴心、温心、舒心”的服务。这种理念和服务方式使海底捞塑造了其独特的企业文化。

2. 优质的服务吸引了更多的顾客

对于海底捞这样一家火锅店,大概给顾客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其优质的服务。在海底捞,顾客能真正找到“上帝的感觉”,走访几家海底捞你会发现几乎每家海底捞都是一样的情形:等位区里人声鼎沸,等待的人数几乎与就餐的相同。这就是传说中的海底捞等位场景。等待,原本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海底捞却把这变成了一种愉悦:手持号码等待就餐的顾客可以享用免费的水果、饮料、零食;如果是一大帮朋友在等待,服务员还会主动送上扑克牌、跳棋之类的桌面游戏供大家打发时间;正是这样无微不至的服务为海底捞赢得了更多的顾客。

3. 独特的人力资源体系成就其核心竞争力

服务行业最重要的是人,特别是在餐饮业这样的行业中,用人机制直接决定了顾客的感受,进而也就决定了企业的成败。大家都知道海底捞赢在其独特优质的服务,而这种优质的服务恰恰缘于其独特的用人机制。海底捞从顶层的管理人员到直接服务人员大部分都来自农村。餐饮业大部分服务人员可能很多都是来自农村,而很多人质疑为什么在海底捞管理人员也都是接受教育很少的、从农村走出来的年轻人,其实很简单,海底捞用人的一大原则是必须从服务员做起,这样就使得海底捞的从业人员都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同时,领导层很容易理解服务人员的心里。这也成为其他企业学不到也永远无法超越的原因。

4. 对员工的有效管理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从业人员

对于这样的一种用人模式,没有有效的管理也是行不通的。海底捞的服务员的脑海中都认为只要努力,自己的命运可以自己掌握;只要努力,他们也可以成为管理人员,因此员工把海底捞当成自己改变命运的方式,把海底捞当成自己的家,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同时,在如今的科技社会,不了解现代化的工具是无法适应的,因此海底捞还对员工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各种培训,使其更好地融入他们所生活的社会。

(三) 可借鉴的成功之处

海底捞在短短不到20年的时间里在中国发展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餐饮品牌,这对餐饮服务业的经营管理起到了很强的借鉴意义。其中海底捞的独特之处主要在于其对员工的管理,而这也是海底捞成功的关键。

1. 真心关爱员工

服务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因此服务业的从业人员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大众的眼中服务业是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的行业,从业人员大都是学历较低、来自农村的年轻人,而这些从农村来的服务员并没有像在其他地方打工一样住着城里人不住的地下室。海底捞给这些服务员租城里人住的正规楼房而且地址都是在离餐厅很近的地方,因为不想让他们在人生地不熟、交通不便的北京受奔波之苦。海底捞就是这样把员工当成家人来对待,关心着他们的衣食住行,满足他们生理的需要,让员工把海底捞当成家,员工自然为了海底捞奋力工作。

2. 充分信任员工

一般情况下,我们所熟悉的餐厅服务员只是作为“打工者”,他们在企业中出卖的只是体力劳动,因此,服务员才被认为是地位低的工作。而在海底捞,这种情况改变了,在对待顾客上,海底捞给每位服务员充分的信任和授权,因此在海底捞我们永远也见不到为了不必要的小事而服务员难为的只能找经理解决的场面。在海底捞,服务员可以根据情况给顾客赠送、打折甚至免单,这种模式使得顾客在就餐时遇到问题得以迅速的解决,大大减少了顾客的不愉快。这也是对服务员的一种尊重,虽然这些服务员大都来自农村,但他们跟所有的人一样有马斯洛所说的被尊重的需要,因此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海底捞的员工便得到了很好的激励。

3. 为员工创造机会

传统意义上来讲,餐饮行业服务员的工作是所谓的没有前途的工作,服务员就只能是服务员,他们所做的只能是重复性的体力劳动。而在海底捞,服务员也和大多数行业一样,有不断提高自己和晋升的机会。之前的企业所能做的最多是给优秀的员工以奖励,而海底捞有一个让人大为惊讶的举措是所有的经理层都是从服务员做起,这个看似荒唐的政策给了所有服务员以很大的鼓励,而且现实证明这个政策是有效的。海底捞的服务员始终抱着双手改变命运的信念,为海底捞奉献自己的一份热情,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为海底捞献言献策,用心做好自己的工作,等待着自己实现自我的机会。

海底捞这种特有的人才管理模式充分验证了管理理论的现实可行性,海底捞从人是“复杂人”的假设出发,充分考虑员工的需求,从底层的生理安全需求到顶层的社会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海底捞都能得到极大的满足。这样的管理自然使得员工和企业形成合力,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可能。

(四) 值得商榷的部分及不足之处

不断发展壮大中国的餐饮业,最终目的是使中国的餐饮业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今年下半年海底捞也准备要进军海外市场,然而这样一个企业要想在世界市场上立足仍有其值得商榷的地方。

1. 在国外市场的品牌定位

目前,大部分中餐业进军国外市场后都很难形成规模,面对的消费群体大部分还是国外的华人,但是海底捞却准备把分店开在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商业区,想要征服美国人的胃口,这就存在一个产品定位的问题。一般中式餐饮在国外主打中低端市场,人均消费大概在20~30美元,而海底捞的负责人表示,海底捞在国外主打中高端市场,在美国人均消费40~50美元。在美国中餐业发展并不是很繁华的情况下,这样的市场定位能不能走得通,还是一个未知数。

2. 服务是否能成为国外市场赢得顾客的关键

在中国,海底捞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靠的就是其优质的服务,而海底捞向国外市场发展的同时能不能将其独特的服务模式复制出去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就餐要有家的感觉,因此海底捞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会让用餐者很舒心,而在美国这样一个本身追崇“顾客至上”的国家,这样的服务会不会凸显出来。同时,美国人比较注重个人的隐私,他们所追求的服务是一种适度的服务,海底捞这种主打贴心、主动、积极的服务能否受到美国消费者的欢迎同样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3. 对人员的独特管理如何形成规模

海底捞靠师傅带徒弟建立起来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在国外市场上形成规模,如何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组建服务团队将成为海底捞能否在国外市场上站稳脚跟的关键。把国内的员工带到国外去,完全采用中国的模式没有办法实现。那么,服务员本土化,在国外招聘员工,能否做到像在中国一样把海底捞当成家、真正地为顾客服务就成了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必须研究如何把原来固有的经营特点有效地嫁接当地的市场和文化。海底捞长期在中国形成的这种人员模式,能否在国外市场上形成规模也成为了海底捞能否在国外市场上取得成功的关键。

四、结论

中国餐饮业要想不断发展壮大,参与市场竞争,必须形成可行的人性化管理模式:这种人性化的管理关键是如何让员工形成对企业的归属感。因此,管理者应该尽量避免那些不合时宜的硬性制度规定,给员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为员工提供发展的空间,在此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出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从整体上改变人们对餐饮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认识,壮大餐饮从业人员的规模,提高他们的素养。现代餐饮企业在建立管理模式的同时,应充分考虑企业所处的阶段以及发展方向,切忌盲目跟风,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人性化管理模式,从而使餐饮业更加快速的发展,参与更高水平的竞争。

参考文献:

[1] 池进.餐饮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01).

[2] 荆林波、马彦华.当前我国餐饮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商业时代,2010,(01).

[3] 吴青.从海底捞的激励模式看我国连锁餐饮业一线员工的激励问题[J].经营管理者,2009,(13).

餐饮管理与服务论文篇2

关键词: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53-02

《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是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对餐饮服务基本技能,餐饮服务程序,餐饮原料采购,餐饮产品生产、销售、服务管理等内容进行阐述,使学生掌握餐饮服务与管理工作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目的在于提高学生餐饮服务技能与团队协作、创新、应变等职业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使学生适应餐饮服务与管理各个岗位的要求,为毕业后从事餐饮行业工作奠定基础。

一、《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学比例大,理论与实践缺乏良好的衔接。《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许多理论知识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理解,通过操作掌握基本技能。但是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教学为主,尤其是餐饮管理部分,教师注重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缺乏实际操作和训练,学生只是识记课堂上教师讲的内容,参加期末考试,考试结束后将知识抛诸脑后,很多学生毕业后进入餐饮企业不能直接上岗,甚至需要重新学习相关知识。

2.教学方法传统、单一。《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有两部分内容,餐饮服务部分内容还可以采用演示法、实践操作、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但是餐饮管理部分内容仍习惯性地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满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结果是学生对菜单制作、餐饮原料采购、餐饮销售等环节只是概念化的理解,而欠缺真正的融会贯通和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

3.实训、实习场所较少,缺少实践训练平台。校内实训室、实体酒店、餐厅、校外实践基地等是《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的场所,也是学生通过实践验证和理解理论知识的最佳平台。但是由于设施设备、成本耗费等问题,该课程校内实训室、实体酒店、餐厅的建设与管理成为一大难题,实体酒店和餐厅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却没有办法真正地经营管理以致盈利,所以只能训练摆台、托盘、餐巾等基本技能,餐饮管理知识仍然是“纸上谈兵”,得不到实际训练。校外实践基地需要企业、学生、学校三方面的沟通与配合,大多数餐饮企业只是把实习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不给予轮岗和充分学习的机会,更不会为实习学生提供管理岗位使其能进行实际操作,所以该课程要建立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

4.缺乏“双师型”教学人才。《餐饮服务与管理》是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作为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具有全面的综合知识结构和开阔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实际操作的能力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但是该门课程的教师大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和行业工作经历,所以在教学时仅限于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讲授。

二、《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增加实践教学比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在该课程餐饮服务知识部分的学习过程中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手段,理论和实训教学融为一体,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融为一体。例如中餐宴会摆台基本技能的教学,按整个操作过程进行分解教学,由教师示范、讲授为辅,学生练习强化为主,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个中餐宴会标准台面的规范操作,既要求操作美观又要求操作速度。在该课程的管理知识部分,教师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在系统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可适当安排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对餐饮企业及其相关行业进行实地调查,了解把握企业自身运行的规律和特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譬如去调查学校所在城市的大型农贸市场,了解食品原材料的市场价格,掌握餐饮企业食品原材料的采购原则和采购程序等。通过一系列的实地调查,学生们既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切实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又能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紧跟企业发展的步伐,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很快适应餐饮企业的需要打下基础。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教学方法,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提升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等,如项目教学法是教师设计出具体的项目或任务,由学生在一定时间段完成其项目或任务的教学方法,授课教师可在讲课后布置某个项目课题,如某某生日宴会的策划、固定菜单制作过程中菜肴的选择、餐饮产品的销售策略等,提出课题任务和目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提高其创新、组织策划、协作、沟通等综合能力。教学手段也要不断创新,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借助典型图片、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同时可以购买相关教学软件,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操控,以更好地掌握餐饮管理的各个环节。

3.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实践教学搭建平台。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包括模拟餐厅和实体酒店,模拟餐厅主要用于餐饮服务技能的实践训练,包括摆台、餐巾花折叠、托盘操作等,将行业工作标准引入到训练过程中,使学生毕业后一进入餐厅就能上岗。建立实体酒店,该门课程讲授之前安排学生进入实体酒店观摩。高薪聘请往届本专业的毕业生进行经营管理,在盈利的基础上,为应届学生实训创造条件,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及结束后可以安排学生进行餐饮管理环节的实际训练。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选择设施设备、管理机制良好的餐饮企业,构建与企业的沟通机制,实现实习岗位轮换制。加大对实习工作管理的力度,由任课教师直接带队,指导、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餐饮服务与管理》是专业性、应用性以及行业指向性非常强的课程,所以在招聘专业任课教师时要有意识地吸引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的资深人士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采取措施对专业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进行培养,通过进高校脱产学习、到企业挂职锻炼、顶岗教师跟班实习等方式,使任课教师迅速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另外,要求教师从事餐饮服务与管理实践活动,可根据课程安排情况确定时间,最好在半年至一年之间,这样既能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又能使教师了解到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提高其教学能力。

5.举办专业技能大赛,改革教学考核评价方式。定期举办专业技能比赛,包括中餐摆台技能比赛、餐巾折花技能比赛、菜单设计比赛等,邀请行业专家或者企业管理人员做评委,使学生不断提升服务技巧和能力。

改革《餐饮服务与管理》课堂教学考核评价方式,不但要考核餐饮服务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要评价学习的态度、学习的能力等,所以考试内容可以是基础知识的理论考试,也可以是基本技能的实践考试。考试可以采用笔试、口试、实践操作等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勇平.餐饮服务与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6

[2]杨婷婷.《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现代教育管理2013.1

[3]魏晓明.浅议高校《餐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集体经济・培训教育2010.7

餐饮管理与服务论文篇3

积极推进餐饮文化和餐饮企业的管理与创新,充分发挥网络工具的优势已经成为餐饮企业发展的共识。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为进一步发展餐饮文化,提供了发展的前提。新媒体环境下,微信以及微博是新型的企业与民众的交流平台,与以往的民意沟通渠道相比,更具透明性和开放性。网络媒介的出现,对餐饮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网络时代充分运用微信和微博更好地沟通民意,使新型的媒介平台起到上情下达,转“危”为“机”,从而发挥民众“口碑”的作用是当前网络餐饮企业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就餐饮企业网络管理创新发展机制而言,需要借助于网络平台,加强餐饮企业管理创新,进一步提高企业与民众之间的交流互动,深化企业管理职能,提高餐饮企业管理效率,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缓解餐饮企业矛盾,改善企业形象,构建餐饮企业主义和谐餐饮企业。当下进行网络餐饮企业管理创新发展机制的探索,适应了餐饮企业发展的需要,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推广意义。

二、用企业微博与微信公众号沟通民情

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宁波市充分认识到互联网以及微博、微信的重要性,积极完善餐饮企业管理,有效探索企业微博的民意沟通机制。为适应“微”时代的网络舆情态势,进一步提高网上监督能力。餐饮企业微博群的总粉丝量已经突破200万。长沙市的企业微博与公众号已经成为新品、沟通民情,引导网上舆论、服务民生的重要平台。具有、时效性高、覆盖面广、工作量大、餐饮企业影响大等特点。

(一)明确定位,发挥企业微博与公众号功能

餐饮企业微博与公众号主要起到“三个注重”的功能:一是注重公开信息,提升形象。吸引了大量吃货积极关注我市餐饮文化发展建设。二是注重权威,引导舆论。针对突发事件和餐饮企业热点问题,及时准确权威信息,主动引导网上舆论。指导通过微博与公众号及时权威检测信息进行辟谣,有效消除了网上负面影响。三是注重沟通民情,服务民生。通过微博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妥善回应网民关切的食材安全问题,餐饮企业从业人员素质问题等。

(二)扩大影响,增强餐饮企业微博与公众号实效

餐饮企业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努力扩大餐饮企业微博影响,取得了明显实效。一是借助日常运营机制。“每天更新10条以上的有效信息。同时,适当转发相关部门或区地方微博的民生类信息。为畅通网上沟通渠道,提高工作实效。

三、打造主流媒体舆论场

为提高餐饮企业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借助现有的网络平台,餐饮企业微博反映出来的问题可以提交、归类到该平台的各个相关部门部门,部门在论坛进行权威答复后,以促进服务型企业建设,及时准确地权威信息,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发挥网络互动优势,构建餐饮企业与网民之间的沟通桥梁,服务民生为宗旨。网上发言人制度及其平台建设是促进餐饮企业公开透明的重要抓手,是建设和谐餐饮企业、实现营业额增长的有力举措。例如,可以要求餐饮企业部门网上发言人针对网民的问题以部门名义在24小时内给予受理,3个工作日内给予回复,最长不超过10天。涉及本企业的突发事件,要求在事发后4小时内予以在网上进行新闻信息,充分发挥了网络在线互动的功能。以求最大限度发挥网络信息面广、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等优势。打造主流媒体舆论场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具有以下特点:

(一)促进餐饮企业公开透明,打造服务型企业形象

为促进餐饮企业公开透明,打造服务型企业形象而努力。网上作为网络监督和网上民意的表达平台,将上万家餐饮企业对网民所反映问题和意见的受理回复,置于企业、网站、民众的三重公开监督之下;既有利于促进餐饮企业企业部门服务意识和管理创新的切实改进,提高服务效率,提高食品质量;又通过反映意见和回复信息的透明传播过程,在问题和疑惑得以解决的同时,促进了企业和网民之间和谐互动关系的生长,为逐步构成一个常设、透明、广泛和互动的餐饮企业信息分享交流机制,促进餐饮企业公开透明,打造服务型企业做出了贡献。

(二)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构建和谐网上环境

关注餐饮企业热点、难点,搞好网上舆论监督。作为网络有餐饮企业责任与舆论监督功能。微博上曝光某些餐饮企业的不文明现象与违规操作现象;以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争取让这些问题能早日得到解决。

(三)反映网民诉求,服务民生排难解忧

利用互联网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及时反映网民诉求,服务民生,网民们在网上反映的问题投诉包括方方面面,大到食物中毒,小到碗里吃出一块石头,都可以及时的转给企业及相关部门进行受理回复。这可以使餐饮企业认识到:有些“小事”或“具体事”,虽然不都是事关宏旨的大问题,但是现代餐饮企业和餐饮行业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却会在这种日复一日的提问、监督、回应和反馈中,得到实在的锻炼和提升,并逐步化为餐饮企业规则成为常态运作。

四、综述

餐饮管理与服务论文篇4

[关键词] 景区餐饮 评价指标 可持续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景区餐饮作为景区内的配套服务设施,是景区产品的一部分,景区餐饮服务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也会影响旅游景区的整体形象。据了解,目前景区内的餐饮业仍停留在经验型、作坊式的传统经营模式中,品质和效益无法保证。随着我国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标准的进一步完善,我国景区内餐饮业的评价标准也应提到日程上来,以便使景区的餐饮建设与景区的等级建设相协调。

然而,景区餐饮与社会餐饮不同,景区餐饮具有如下特征:首先,景区餐饮的经营场所在旅游景区内。其二,景区餐饮的消费者绝大多数是来自异地的旅游者。其三,景区餐饮由于受当地旅游淡旺季的影响季节性强。其四,景区餐饮受景区环境容量的制约较为明显,对其在美学、环保、安全等方面的要求较高。鉴于景区餐饮与社会餐饮的诸多不同,我们不能完全以社会餐饮业的标准来衡量景区餐饮业,所以,提出符合景区餐饮特征的评价标准对于提高景区餐饮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依据及评价因素分析

本文从消费者的需求和景区环境容量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分别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景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对景区餐饮业评价因素的提出进行了理论分析。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游客对景区餐饮产品特质的需求可以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即: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游客来到旅游景区的主要目的是游玩,但作为一个人,一日三餐是少不了的,吃是生存的需要,只有吃饱吃好,游客才能保持旺盛的旅游精力,因此,食品供应的多少、种类就成为游客评价景区餐饮业好坏的标准之一。安全的需要意味着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因此餐饮食品的安全、卫生,餐饮场所的清洁,餐具的卫生、绿色、环保就成为游客的共同需求。我们知道,游客大多是想通过旅游活动来满足自己愉悦心情、求知、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餐饮食品的色、香、味、形,食品的特色、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技能等对满足游客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价格是以上五种需要能否实现、实现到什么层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限制因素。如果餐饮产品的价格高,超出人们的支付能力,那么游客的需要就不能得到满足,或不能得到全部的满足。因此,价格也是游客评价景区餐饮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之一。

2.景区可持续发展理论

何为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彭德成认为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以界定为:在确保旅游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对旅游景区资源的合理利用,既满足当代人对旅游景区产品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对旅游资源利用的需要。

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景区餐饮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没有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景区餐饮就成为无源之水。因此,景区餐饮的建设和评价要考虑其对景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例如:景区餐饮单位的数量、规模是否超出了景区环境的承载力,餐饮建筑风格是否与景区环境相协调,餐饮产品的种类是否与景区文化相和谐,景区内餐饮单位类型的比例是否合理,景区餐饮企业的排污是否符合相应的标准等等。

三、评价因素的定性研究

本文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景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同时参考《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修订)(GB/T17775-2003)标准,对景区餐饮的评价因素进行了定性的研究,并从景区餐饮的食品,服务和硬件三个方面提出了评定景区餐饮业的若干指标和评价标准,如表所示。

四、结论

通过对景区餐饮评价标准的定性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评价指标不仅涉及了和游客需求息息相关的食品和服务两方面的若干指标,更是从景区的环境容量来考虑对景区餐饮的规模、数量、餐饮建筑设施、餐饮服务设施和排污处理设施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在景区餐饮评价指标的具体实施中,还需要具体景区具体分析,不同等级的景区对景区餐饮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仅望本文提出的景区餐饮的定性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能对景区餐饮的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文杰:打造快餐业的“航空母舰”[J].北京工商管理,2001(1),20~21

餐饮管理与服务论文篇5

关键词:餐饮 服务质量管理 对策

餐饮服务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街边摊贩到高雅厅堂,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转变,实现了质和量的双重飞跃。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今餐饮业已进入客户选择和挑剔的时代,餐饮业必须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加强全面服务质量管理,进行服务创新。为提高餐饮服务质量,应从深入查找分析国内餐饮业服务质量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不足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餐饮服务质量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一、餐饮服务质量管理的概念

服务质量狭义上仅指服务人员提供的劳动所带来的效果,广义上是一个完整的质量体系,即设备设施、服务产品、实物产品、环境氛围和安全卫生的质量,包括有形产品质量和无形服务两个方面。这是一个全方位、全过程涵义,即餐饮以其拥有的设备设施为依托,为顾客所提供的优质服务的实用价值的大小。所谓餐饮服务质量管理就是餐饮企业或餐饮部门运用管理职能,为宾客提供各项服务以满足其需求,促使餐厅的每一项工作都围绕着给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来展开。服务质量管理是餐饮的生命线,它贯穿于餐饮服务工作的始终,餐饮的一切管理工作都是围绕着服务质量来展开。服务质量管理决定着餐饮管理工作的成败,也标志着餐饮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餐饮企业各级员工必须高度重视服务质量管理工作。

二、餐饮服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餐饮业虽已进入科学管理的阶段,但历史发展较短,故在服务质量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营销团购形式,顾客期望与实际感知差距较大。近年来餐饮销售较流行的手段之一就是网络营销,主要以团购的形式来进行推销。较多知名餐饮企业在运用网络营销、扩大顾客群体、增加企业收入上比较重视,但是在服务质量上没有投入更多精力,有的甚至降低了服务质量。顾客购买时期望的是知名餐饮业的优质服务,感知到的却是服务速度很慢,菜品质量差,卫生环境差,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随着消费者对服务质量认知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挑剔和选择餐饮业,那么服务质量差的企业必然会被顾客所抛弃。

2.员工服务模式运用不系统,服务质量管理认知不全面。受入职门槛低、入职培训未完成就已上岗、行业招聘员工难、人力资源缺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餐饮业服务人员整体素质还不够高,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管理者和员工对多样化的服务模式的认知和运用不系统、不全面。多数餐饮企业重视标准化服务,但缺乏一定的灵活性。部分中低端餐饮管理者施行无差异,即指对所有客人提供的统一的服务模式,以主动、热情、耐心服务等为标准。也有餐饮管理者实行多方位服务,但缺乏主动性, 以被动接受为主。餐饮业对超值服务重视不够,或者根本没有提供。

3.服务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水平较低。餐饮管理者理论认知上强调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决策行动中缺乏系统有序的工作程序和方法。管理层在质量管理手段中表现乏力,无论在组织机构、人员保障、管理方法和管理措施上,都无法对质量实施全面的管理。质量管理过程流于形式,质量管理中只注重控制、检查,而不注重事先防范,往往质量事故发生之后,再去追究责任,使质量管理成了马后炮。

三、提高餐饮服务质量管理措施

针对国内餐饮服务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结合相关理论和企业实践案例,建议从顾客满意度、员工认知实践和制度管理三方面提高国内餐饮服务质量管理:

1.顾客满意度方面:以顾客为中心,以人力资源为重点,也就是说,餐饮在经营中应以顾客满意度为指针,从顾客的角度,用顾客的观点来分析顾客的需求,并提供其所需的服务。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要使餐饮的每一位员工,包括从最高管理层到普通员工,都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并真心投入到其中来。为此,就必须激励、培训员工,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发挥每个员工的潜能。

2.员工认知实践方面:①通过主题活动来提高餐饮服务质量。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主题活动,为员工搭建起形式多样的服务质量锻炼平台,强化员工的服务意识,锻炼服务技能,提高服务质量。如“用心服务每一天”、“用心做事,真情服务,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关怀在于殷勤真诚”、“信心、和谐、信赖”构筑温馨之家等。②通过服务创新来提高餐饮服务质量。按照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以培养忠诚顾客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实用性及有效性,在规范化的基础上提升个性化、细微化、情感化的服务。

3.管理制度方面:①通过管理制度创新来改善餐饮服务质量。不断改进服务质量的管理制度创新主要包括四个基本步骤:确定改进的机会;对需要改进的目标领域进行分析;制定和实施改进措施;对改进过程进行评估。②用战略思维来构建全面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提高餐饮服务质量。餐饮企业最高领导者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在制定战略计划时充分认识到质量是实现餐饮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最有力的竞争要素,并全面深入调查研究顾客和市场的需求和期望,以此制定餐饮服务质量标准,寻找和开拓新的餐饮市场机会。

参考文献:

[1]贾依·坎达姆普利.程静能,韩哥等译.服务管理——酒店管理新模式[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6-20.

[2]黎开丽.服务的特色与服务质量管理[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2):52-54.

[3]王玉梅,从庆.提高酒店服务质量的理念与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3):148-150.

餐饮管理与服务论文篇6

关键词:餐饮;会计信息系统;存货采购;存货计价

一、绪论

1.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会计信息化逐渐进入我国会计核算领域,迄今为止,已经有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几乎所有的会计人员已经基本具备了将会计电算化应用到实务中的能力。在未来的十年中,被称作会计电算化更高层次发展的会计信息化,将在我国得到进一步充分的普及和发展。高校后勤是高校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是高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餐饮服务是高校后勤为高校提供的三大保障服务之一,应当具备的最重要的性质是公益性质,以盈亏平衡或者略微亏损为餐饮经营的目标,而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因受限于这一性质,使得高校后勤的餐饮服务存在自主资金缺乏,员工素质不高的现状,从而使得高校后勤餐饮服务的信息化程度低、缺乏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以经验管理为主要方式、总体管理水平偏低等局面。

首先,本文研究规范和提升高校后勤餐饮存货的采购能够降低高校餐饮成本,给师生带来便利,通过采购的规范化和系统化也是保证高校食品安全的最重要环节。其次,高校与企业在管理与经营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适合一般企业的存货管理系统是难以满足高校后勤餐饮对存货管理系统的要求的。并且,通过开发高校后勤餐饮的存货管理系统,有利于为信息化薄弱、人员素质差的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借鉴。最后,将会计信息系统应用到高校餐饮服务存货采购与计价将能提高高校后勤餐饮存货管理的水平。

2.高校后勤餐饮服务存货采购与计价的主要目标

第一、保证食品安全。第二、节约存货成本。第三、保证高校食堂餐饮计价的合理性,满足高校食堂对存货消耗的需要。第四、针对市场行情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应地措施。

3.研究现状

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存货管理理论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应用,但总体来看,关于高校餐饮服务存货管理的更深层次的研究仍然较为缺乏。同时,从上述文献当中可以看出,高校餐饮服务只有加强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才能在应用这些存货管理理论时得心应手。

高校后勤存货管理主要存在三种模式,分别是相关企业专门地面向高校后勤开发的包括存货管理系统在内的高校后勤管理系统、实力雄厚的高校自行开发或委托开发的针对本单位的存货管理软件以及采用已有的会计核算软件所包括的存货管理功能来解决自身的存货核算问题。这三种模式有他们各自的优缺点,且分别适合不同情况的高校后勤。

二、我国高校餐饮存货采购与计价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

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采购过程不够透明;采购较分散,难以形成区域性采购效应;缺乏统一管理,仓库管理相对无序;业务内容个性明显,不适用通用存货核算软件;手工统计的工作量非常大,造成数据不够准确。

三、关于优化高校餐饮服务存货采购与存货计价的建议

由于存货餐饮采购对及时性要求非常强,需要在尽量快的时间内,把所需的食材保质保量地运送到需要的地点。因此,高校的餐饮采购可以参照企业生产运作中的准时化生产(Just In Time)来进行管理与运作。

准时化生产基本的思想是:在合适的时间,把合适的数量、质量的物品供应到合适的地点。高校餐饮则可以借鉴丰田公司准时化生产这一管理思想而实施准时化采购。

要实施准时化采购,首先要建立一支由企业的生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搬运人员等高素质人才组成的采购团队,然后再由这支高素质采购团队进行货源寻找、价格商定,并且良好发展与供应商的协作关系进而不断改进。在此基础上,还应将该团队分成两个小组,一个小组负责处理供应商的事物,另一个小组则负责协调本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事物,并且还要监督采购过程中的浪费现象。同时高校餐饮业还应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采购策略,并与供应商共同商定准时化采购目标与措施,以期达到信息共享,避免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高校餐饮业与供应商之间应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所以应当做到互信、公开、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这样才能创造出竞争优势,从而获得更大利润。

因此,高校餐饮业应当从质量、价格、服务、应变能力以及企业规模、位置、财务等方面入手,进行充分调研,选择出最好的供应商实现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不仅保证质量,还能降低成本。但由于这是一种新型的采购模式,为了降低风险,应选择某一食堂或者某种原材料作为试点进行工作,然后通过试点进行经验总结,为正式进行准时化采购的实施打下基础。同时,准时化采购策略是需要供需双方共同合作的,所以无论哪方都应做到信息共享,这样才能实现合作双赢。最后,高校餐饮业应特别注意,准时化采购是一个持续改善的过程,需要很大的耐心,同时领导不仅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和计划,还要向员工倡导这一企业文化,了解Just In Time的核心在于消除浪费,从而降低整个供应过程中的成本。

与师生关系最密切的是菜品计价,目前多数高校对菜品进行定价计价,几乎是粗略地按照荤素进行计价,然而就蔬菜而言,其价格是有很大差别的,这样的粗略定价是缺乏合理性的,也是在没有会计信息系统得以应用时的做法。如果能够将会计信息系统应用到高校的餐饮计价当中,则菜品的价格就可以根据不同原材料的价格通过计算机采用合适的计价方法,不仅可以更快地计算出饭菜的价格,节约广大师生的时间,而且还能使各种菜品的价格更为透明,方便广大师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条件进行选择。

而与高校餐饮业关系最为密切的当属原材料成本了,目前最普遍的方法还是简单的流水账记录方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懂,但是统计量太大,不方便计算也容易出错。如果可以将会计信息系统应用到成本的统计当中去,不仅能使各种原材料的价格一目了然,也使总价的统计方便了很多。这种做法有利于高校餐饮业在提供保障质量的饭菜的同时,有效控制原材料的成本,从而增加利润,也会进一步促使高校餐饮业提供更好更有质量的饭菜。

餐饮管理与服务论文篇7

关键词:微课 项目教学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F719-4

《饭店餐饮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对于酒店管理专业、以及学习旅游管理专业酒店方向的学生至关重要。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更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着重培养学生不仅需要掌握餐饮服务与管理的基础理论,还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实际技能,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餐饮服务具体操作流程。本课程一般会通过理论讲解、模拟训练、模拟管理,运用案例分析和实训场景教学使学生掌握餐饮服务管理技能。

教育部在教高[2006]16 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1、 微课的概念

微课、慕课是随着大数据,网络时代给每个教学工作者带来的新的概念,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与创新。以下列举两个笔者较为认可的对于微课的定义。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魏民认为:“微课是以教学点为单位,教学时长较短,可以组成微课程的课。”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微课教育研究专家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它一般以一个小主题或者问题(小题大做是微课的思路)展开,主要围绕难点、疑点、重点、考点、增长点。” [1]另外引用一句网络上教师论坛中对于“微课”的认识,较为流行的说法:“微课就是路过教室时里面正在上的某个吸引人的片段。”在笔者看来好的微课作品如同美丽舞蹈中定格下来的惊鸿一瞥,短暂但是惊艳,难忘、触目而经心。

2、 项目教学的概念

项目教学法(Project-learning)是指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探究

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共同实施一个完整“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兴趣与需要基础之上,经有目的的活动作为教育过程的核心或有效学习的依据,它对于打破科学体系、实施跨单元、跨学科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3、 微课应用于《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项目教学

现价段《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基本会将课程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吻合,与项目教学相推进。

3.1《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项目教学现状

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的《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为例,该课程共分为五大项目,其中包含各个相关模块,主要突出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目标。课程在学期中,依据学生今后职场、职业生涯的发展,对学生主要提出三大要求,分别为:基本入门--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餐饮服务人员,熟练掌握餐饮服务技能。职业突破--能够自主创业,开办经营餐饮企业,这三大要求层层递进,呈阶梯式发展。

目前《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主要分为:项目一入门与入职,包括模块一行业认知,模块二技能训练,模块三中餐零点服务,模块四咖啡厅及房膳服务。项目二进阶与拓展,包括模块一中餐宴会服务,模块二西餐厅服务,模块三自助餐与会议服务,模块四酒吧服务

。项目三运营与督导,包括模块一组织机构,模块二岗位职责,模块三人员配备,模块四班次安排,模块五服务质量。项目四筹划与经营,包括模块一市场调研,模块二物资管理,模块三经营计划与编制,模块四市场推广策划。项目五主题餐饮店策划,包括模块一餐饮文化与大众需求,模块二市场调研与主题确定,模块三开店手续与政策了解,模块四餐厅布局与设备选购,模块五市场询价与费用预算,模块六装饰布置与物资选购,模块七人员架构与招聘培训,模块八物资到位与调试营业。

3.2微课融入《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项目教学实践

“短小精悍”的微课可以作为教学案例,课后指导,课后练习等融入《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教学中,使《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的教学更加生动,直接,使教学效率、效果提高。具体实践实施可以表现在:项目一入门与入职中,学生主要学习的是餐饮服务的基本技能,对于餐厅、饭店的认识可以通过微课以加深对餐厅饭店的认识。项目二进阶与拓展中,中、西餐服务、酒吧服务等可以分别制作《中餐服务流程》《西餐服务流程》等小视频。项目三运营与督导中,可以制作一些对客服务的小视频,作为教学案例,加强学生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与沟通技巧。项目四筹划与经营和项目五主题餐饮店策划,主要要培养学生的餐饮管理能力与自主创新创业能力。

以《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项目一入门与入职中模块二技能训练为例,餐饮服务技能中有一项非常受学生欢迎,但是又具有一定难度的技能,餐巾折花。笔者制作了微课《奇妙的餐巾折花――出水芙蓉》(http:///play.asp?vodid=169196&e=3),微课时长一共10分钟,其中包括具体学习出水芙蓉花型,课中还提供两个短视频练习,花型分别为含苞、蝴蝶。这个微课制作后,在微博与微信中传播度较高,基本上即使没有任何餐饮服务技能和基础的人都可以学会,而该微课在《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的教学中运用效果也较好。可以说微课《奇妙的餐巾折花――出水芙蓉》的制作是对于大众(网络)与小众(学校教学)都是有用的。

4.结语

面对现今的网络时代,教师教学如果不采用新思维,新手段以突破传统教学,必将被时代淘汰。移动互联与智能终端等新方式是学生们每天时时刻刻接触的,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将“微课”运用于《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可以将职业教育课程变得更有趣、更生动、更高效、更真正能为学生今后职业所用。

餐饮管理与服务论文篇8

关键词:连锁餐饮业 标准化 个性化

一、绪论

1.选题目的意义

面对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扩大,其中餐饮业是第三产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深受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而连锁餐饮是餐饮业中所占比重最大,因此,连锁餐饮的服务体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标准化服务是餐饮业的基石,有利于连锁餐饮的日常管理,能够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成本,是推动餐饮业制度创新的基本要素。然而个性化服务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协调统一是餐饮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服务标准化与个性化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转化。服务个性化是服务的后标准化的必要准备,服务的后标准化巩固了个性化服务中听取的成果,并为新的个性化服务开拓道路。因此,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促进连锁餐饮业的持续发展。

2.餐饮项目未来餐饮市场的趋势和发展

(1)人均餐饮消费水平快速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

居民外出就餐的需求不断增加决定餐饮消费的增长,这是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29992元,比上年增长1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实际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实际增长6.8%。

(2)商务活动促进餐饮消费成效显著,黄金周拉动作用逐步减弱

全年月度消费最高是12月份,月度最低是4、5月份,餐饮消费不再像前几年那样集中在黄金周”暴饮暴食”,经常性的居民家庭外出餐饮消费和频繁的商务活动已经成为餐饮业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全年后4个月商务会展活动的主要集中举办和中秋、国庆、圣诞节等节庆假日,拉动了餐饮消费的大幅增长,已成为餐饮消费的重头戏。与此同时,以旅游为特征的黄金周对餐饮业的拉动作用已经减弱,从前几年的情况来看,5月份零售额基本上处于中上水平,今年下降到全年倒数第二位,比全年月平均额低13.7个百分点。

3.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1)访谈法

通过去小肥羊和海底捞就餐与服务人员和顾客进行交谈,了解顾客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通过不同的问题、顾客的感受、服务人员的管理搜集各方面资料,比如,顾客对服务人员态度,操作的规范性是否满意;服务人员对公司的福利、工资、升职制度满意度等进行研究分析。

(2)文献资料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以往资料进行分析,针对小肥羊的标准化管理以及海底捞的个性化管理进行比较,凸显他们的优缺点,从而了解现在连锁餐饮业的发展状况,来探讨连锁餐饮业的发展趋势。

4.相关概念

(1)服务标准化概念

服务标准化是以服务活动作为标准化对象,其研究范围包括国民经济行业中的全部服务活动。开展服务标准化工作,有利于规范各服务行业市场秩序、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撑。

(2)服务个性化概念

服务个性化也称服务差异化,是指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在业务开发与推广上,重视对目标市场的研究和需求的细分,努力提供多种业务应用,满足不同目标客户群的个性化需求,对客户的不同需求而提供的个性化服务与资费选择,是一种市场细分的营销策略。

(3)服务价值链概念

服务价值链是企业通过基本服务活动和辅助服务活动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形成一条循环作用的闭合链。服务价值链模型体现了企业以顾客为导向的经营理念,表明了内部服务品质、员工满意度、员工忠诚度、员工生产力、为顾客创造价值、顾客满意度、顾客忠诚度对企业创造价值的直接影响及与企业盈利和成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时也反映出企业的服务环境、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经营管理对企业创造价值的支持关系,这为我们有效整合服务价值链、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创造更多价值、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成长指明了方向。

5.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近百年来,国际餐饮业走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可以分别名之为农业化阶段、工业化阶段、信息化阶段。农业化阶段以分散化、手工操作为基本特点,多零散餐饮店铺,少规模连锁,时间主要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而工业化阶段则以规范化、标准化、连锁化为基本特点,以麦当劳等巨无霸餐饮连锁企业迅速崛起为标志;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普及,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个性化、多元化消费的不断发展,餐饮业的发展也进入了信息化阶段。信息化阶段的餐饮以个性化、差异化为基本特点,从规范标准化发展到突出个性、差异性。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连锁餐饮业服务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服务质量和服务营销。

对服务质量的研究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建立模型来分析影响餐饮顾客服务质量的因素。谢永珍、王维祝(2009)设置了由企业服务的理念与员工的服务意识、餐饮服务的设施配置质量、服务人员素质及服务的能力、现场服务四个方法组成反映餐饮业顾客服务质量指标体系,建立模糊评价模型,评价餐饮业的顾客服务质量,找出在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餐饮企业提高服务质量提供依据。

二、服务标准化在连锁餐饮业中的应用——以小肥羊为例

服务产品的有形部分和无形部分共同构成了服务整体,称之为“服务产品组合”或“服务包”,由显要素、隐要素、实体产品要素、环境要素等四个要素构成。所有产品的构成要素都要由顾客经历,并形成他们对服务的感知。不管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形式如何,服务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顾客购买某个产品组合时,他们对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感知才真正决定了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因此,本章对小肥羊的服务产品标准化构建主要围绕餐饮产品的四个组成要素展开。

1.实体产品要素

餐饮企业中实体产品要素主要指的是顾客所实际接触的产品,即菜肴。如果一位客人两次在同一家连锁店用餐,相同的菜却得到不同的口味或分量,那么顾客就会对餐馆的服务质量大打折扣。实体产品要素虽然至来源于顾客对菜肴的实际感知,但其质量标准化管理却贯穿于采购生产加工的全过程。一个好的标准化菜谱可就菜肴的成分、衡量方式、准备方法、烹饪温度、烹饪时间、分量、出菜量及所用设备提供所有的必要的标准。

小肥羊的的精细化菜谱管理程度令人称奇。每一个菜品都要单独称重,误差不能超过5克;在单店毛利统计方面,它并不是整体核算,而是对每一个菜品进行核算。而在一些高档连锁,毛利率只要整体超过55%就能过关。

2.隐要素

隐要素主要与顾客的心理预期有关。顾客对隐形服务要素的评价主要来自服务态度、气氛、便利性、保密性、安全性等方面。

小肥羊的服务标准化是依靠《运营手册》、《服务手册》、《操作手册》来规范的。区别则在于《手册》的内容自小肥羊多年的经验提炼,其核心精神反映的是小肥羊“顾客价值最大化”的理念。小肥羊对餐厅服务员的素质要求非常的高,餐厅服务人员直接代表公司接待每一位客人,而服务的水平高低、质量的好坏,是通过餐厅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着公司的声誉和经济效益。

3.显要素

显要素是指顾客对服务的具体感知,是顾客评价企业服务质量的基础,其主要通过企业的形象、质量形象与员工的形象等作用与顾客,服务的流程标识化,提供服务标准化。这就要求餐厅经理人在管理制度上采取相应的措施,标准服务项目的设置要到位,服务时间的安排要合理,服务程序的设计要科学,服务方式的选择要恰当,服务标准的制定要适度,员工的服务技能要培训等。服务人员的餐厅服务理念的具体执行者和体现者,对服务人员的要求将保证服务标准的最后落实。

小肥羊的工作服务流程。

准备工作---迎接工作---席间工作---收尾工作

4.本章小结

连锁餐饮产品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组合产品,产品在生产、销售和服务的过程中有风险。餐饮企业只有通过规范化的管理,可以使其连锁餐饮产业化,并提高顾客感知的价值,建立一个良好的、长期的客户关系。餐饮企业通过实施标准化管理:一方面,它可使产品质量性易于控制,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从而极大地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获得范围经济;另一方面,餐饮企业通过标准化的管理,可以集中采购生产经营各种各样的原始的、和辅助材料,从而有效地控制原材料的供应,产品生产,产品的质量。

三、服务个性化在连锁餐饮业中的应用——以海底捞为例

本章重点研究海底捞连锁餐饮的个性化服务。海底捞连锁餐饮的个性化服务特点:服务理念独特;味道地道,特色突出,物美价廉;员工管理独特。海底捞成功的经验:善待员工;新人员工;人性化和标准化的结合;用心创造差异化;尊敬公平和希望。海底捞成功的启示:只要我们做好了员工满意度这一环节,自然会带来客户满意和公司受益。

1.员工管理独特

海底捞对员工的管理及对客户的服务均可谓之”人性化”,这个价值转移的过程简而述之,就是”企业对员工好——员工有干劲——员工对客户好——客户体验良好——忠诚顾客再次消费和口碑推广——企业获利”这样一个很简单的逻辑。

2.员工服务个性化

“服务高于一切,服务是海底捞最大的特色”的理念,把客人的每一件小事当做自己的大事,用热情周到、细致服务好每一位顾客,力求每位客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每一家海底捞都有专门的泊车服务生,主动代客泊车,停放妥当后将钥匙交给客人,等客人结账时,泊车服务生会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忙提车?”如果客人需要,立即提车到店门前,客人只需要在店前稍作等待。如果你选择在周一到周五去用餐的话,海底捞还会提供免费擦车服务。按着网友的话说,“泊车小弟的笑容也很温暖,完全不以车型来决定笑容的真诚与温暖的程度”。

3.人性化标准化相结合

海底捞的人性化管理无疑加速了企业的利润循环,然而在人本管理的背后,仍然离不开作为一家连锁餐饮企业的整套标准化流程,而海底捞模式的成功,就在于人性化与标准化的出色结合。

4.本章小结

海底捞企业管理的核心竞争力——以“人”为本,员工是企业的资本,给员工最优厚的福利和最好的职业激励规划。让员工认可公司,用发自内心的微笑照顾顾客;激发员工潜能,使其发挥自己所长,实现自己的目标;海底捞通过提升员工的满意度最终实现客户满意度,从而使公司受益。其他可以通过标准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来实现盈利。

四、标准化服务与个性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1.标准化服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实力不足

标准化制定的过程需要花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某些技术和财政资源需要用来实现标准化过程,所有这些投资的连锁经营成本是更大的,而不能在档期回收。大多数的连锁餐饮业的经营者都没有这样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标准化的实施受到限制。

(2)技术水平低

每个连锁店因为之间存在地理位置的差距,连锁总部和各个连锁店都需要有一个信息系统,以确保准确的业务经营信息。不仅在每个餐馆内部建立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建立一个内部网络在管理系统内部,有益于每个连锁店信息之间的交流和资源的共享,也便于总部控制和管理每家连锁店,以便准确做出集团的战略决策。

2.个性化服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硬件设施的问题

餐饮的硬件设施难以体现个性化,设计上过于单一,追赶时尚的同时却忽略了塑造文化的氛围;

另外,连锁餐饮的许多设施过于固定,难以加工和改变,设施往往只能满足某一年龄段、某一层次顾客的需求,不利于服务广大顾客和为广大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

(2)个性化服务存在的惯性问题

个性化服务尚未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基础性工作还处于原始起步阶段。很多客史档案的记录和服务项目的总结过于简单,甚至有的仍旧单纯依靠服务人员的记忆,对记录在计算机系统的顾客信息又缺乏专业人员的维护;服务人员对个性化服务的操作规范缺乏深刻认识,实施个性化服务难以形成习惯。

(3)与服务人员相关的问题

服务人员一直在被灌输“顾客至上”“客人永远都是对的”这些单方强调顾客重要性的理论,而其自身的地位长期得不到重视和提高,于是在心理上形成了自卑感,在对客服务过程中缺乏自信、热情和创造性。

3.本章小结

在餐饮服务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既有行业的通病,也有个别的因素。对此应当充分准确地认识,并在服务过程中扬长避短,有针对性的进行操作,以提高服务的顾客满意度。

五、标准化与个性化发展对策

标准化是为客人提供差异化客户体验的基础,餐饮管理者应努力将看似矛盾的“标准化”与“个性化”完美结合,为客人提供标准化的个。实现前厅个性化管理和后厨标准化管理推动连锁餐饮业经营,例如,后厨火锅底料、原料、辅料的采购、制作、配送,以及洗碗等一系列后厨工作实行标准化;对员工提供高水准工薪水平和福利等个性化服务。

1.标准化建设对策

连锁餐饮业将在未来10年内持续快速扩张。然而,关键细分市场的激烈竞争、日益提高的顾客期望以及旅行者需求的不断分化,将使连锁餐饮业面临价格压力。为了保持利润水平,餐饮经营者需要关注成本控制,并打破消费者对餐饮的商品化印象。矛盾的是,标准化不仅是成本控制,而且是为客人提供所渴望的差异化客户体验的重要基础。

2.个性化建设的对策

(1)提供个性化餐位

有许多类型的就餐的客户,大多只是正常饮食,但仍然有诸如生日聚会,家人聚会,朋友或爱人共进晚餐,具有独特的氛围用餐的这些就餐。因此,连锁餐饮业将根据客人能的结构和特点,构成具有特点的席位、包厢、聚会桌等。但只为成年客户提供个性化饭店餐桌还不足,例如在家庭聚会,一起与孩子用餐的父母,连锁餐饮企业应建立安全或建立更适用就餐的环境,应该积极的为这些小孩子提供特定的椅子,提供儿童饮料和一次性儿童围兜。

(2)提供情感服务

情感服务主要内容包括一个领先的服务意识、超值服务和超质服务,等等。先进的服务意识,顾名思义是所有一切都是要做在客人之前。在客人需求和服务员实现服务之前有时间差,在这段时间服务人员应该全身心地为客人服务。这不只是客人的主动意识下的服务,而且酒店服务高水平的反映,更体现了高水准服务。对于超值服务,是服务人员在工作范围之外,收取服务费用,这应该是服务人员帮助客人做个人应该做的事所得到的回报。我们齐心协力服务在某些体现在酒店服务基于需求的增长的一个或多个附加价值,并让顾客享受酒店服务也会引起精神和心灵的共鸣。

3.推进标准化与个性化的结合

(1)为更小的细分客户群服务建立资料库

首先,餐饮应接受为更小的细分客户群服务的理念。服务更小的细分客户群要求制订全面的计划,在每个客人交互点一致地了解并满足客人的偏好。每个客户交互点的设计都应在满足客人需求的同时收集客人的偏好信息。这些接口应利用这些偏好,并以有助于日后轻松访问和分析数据的方式存储这些信息。

(2)向每个客人提供自

很少有餐饮为客人提供自,使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餐饮体验。真正的授权从客人启动餐饮预订即已开始。互联网正成为旅行预订的首选渠道,但大多数餐饮在这方面并没有突出的表现,旅行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选择餐饮并预订。更个性化的预订体验将帮助客人缩短在线选择餐饮的时间,并增加他们快速选出满足需求的餐饮的几率。另外一种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客户首选的沟通设备并在期望的时机与客户沟通。由于大多数餐饮可以使用多种通信工具,因此,根据客人的沟通偏好联系客人并不是问题。

4.本章小结

个性化的概念可能与标准化的概念互相冲突。但对于经验丰富的餐饮管理者来说,这两个目标可以完美地协调起来。餐饮业要在做好标准化服务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开拓思路,不断地追求、满足并超越顾客对服务的需求,才能真正做好个性化服务。连锁餐饮业中的个性化服务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去模仿,完全取决于管理者和服务者是否敢于用心创新和尝试,是否处处为顾客着想。

六、结论

随着连锁餐饮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连锁餐饮的服务体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服务标准化与个性化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转化。服务个性化是服务的后标准化的必要准备,服务的后标准化巩固了个性化服务中听取的成果,并为新的个性化服务开拓道路。因此,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促进连锁餐饮业的持续发展。本文以小肥羊和海底捞为例餐饮连锁企业的标准化与个性化发展策略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分析了小肥羊标准化管理下的显要素、隐要素、实体产品要素、环境要素等四个要素组成的“服务产品组合”。

2.分析了海底捞员工管理独特,员工个性化服务,人性化标准化相结合,尊敬公平希望等方面。海底捞以“人”为本,员工是企业的资本,给员工最优厚的福利和最好的职业激励规划。

3.通过总结标准化与个性化存在的问题。标准化服务中存在资金实力不足,技术水平低,人才匮乏,中式餐饮的自身特点决定了中式快餐标准化的难度巨大。

4.提出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对策。个性化的概念可能与标准化的概念互相冲突。但对于经验丰富的餐饮管理者来说,这两个目标可以相互地协调起来。我认为通过为更小的细分客户群服务建立资料库,向每个客人提供自,通过对员工人性化管理满足客人独特需求这三个简单的建议提高个性化服务,并推动标准化的实施,有利于连锁餐饮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干千,张学占.论餐饮产品标准化管理.云南财贸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唐攀.论餐饮服务标准化.理财.2011.

[3]熊瑞红.论饭店的个性化服务.管理学刊.2010-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