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设计方法论文8篇

时间:2023-03-22 17:33:43

设计方法论文

设计方法论文篇1

【论文摘要】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设计是关键,因为教学方法的设计,既要考虑用什么方法讲课,又要针对课程特点和教会学生用什么方法进行学习。教学方法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文章作者就如何进行教学方法的设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了三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学生和教材(教学内容),这三个因素的集合并相互作用,就形成教学过程。从教师与教材的关系看,教师必须钻研教材;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必须了解学生;而教师从学生与教材的关系上看,教师必须考虑教法,即研究如何使教材内容易为学生所掌握,如何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设计是关键,因为教学方法的设计,既要考虑用什么方法讲课,又要针对课程特点和教会学生用什么方法进行学习。教学方法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可见,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措施。一个教师的教学方法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所以,注重教学方法的探索与设计绝不是无关紧要的。

教学方法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教学中处理好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关系

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教学是传授知识的最有效的形式。学生在校期间,要用主要精力和时间,在教师指导下去接受人类数千年积累下来的科学知识,即通过接受间接经验去获得反映客观世界的科学知识。教学也因此显示出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需要大量感性材料的堆砌,而是要求感性材料的典型性。所谓典型性,就是指所举的材料能充分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教师所用的事例,引证的材料,做的实验、演示等等,都能够典型地说明所要讲的那个原理。一个好教师,一节好课,不在于课堂上引证了多少材料,而在于这些材料能否充分说明所要讲的规律性知识。课堂中说东道西,“旁征博引”,罗列了许多材料,学生尽管听得很感兴趣,但所得规律性的知识并不多,这样的课,其实并不是好课。衡量好课的标准不在于具体事实和现象列举了多少,而在于是否将可能的最大量的科学原理教给学生。所以,一个好教师的备课,要在设计一条正确的认识路线(掌握知识的途径)方面下功夫。也即,教师备课应在教法上下功夫。教法就是学法,就是设计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程序。因而,教师要让学生结合教学去取得一定的直接经验,要注意有效地利用“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式来组织教学,以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从而克服接受间接经验中所带来的一些局限性。

2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思维能力的关系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主张“学”与“思”结合,朱熹讲究的“熟读、精思”,要求“读”与“思”结合。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力、思考力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独立精神。可见,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很重视掌握知识同发展思维能力的关系。

知识与思维是两个既相关联而又不同的概念。传授知识与培养思维能力都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两个教学任务既统一在同一的教学活动中,又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中。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知识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思维活动要以知识为基础,比如人的思考主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来进行,而“概念”本身就是知识。丰富的想象也离不开平时知识的积累。因此,思维能力的发展对知识有着一定的依存关系。离开了知识的传授,单纯的思维训练是不可能进行的。当然,思维能力的发展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思维能力的高低密切地影响着知识掌握的速度和质量。在教学过程中,一定的知识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能更好地促进知识的掌握。

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既系统地传授科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首先,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要告诉学生“是什么”,而且要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学会怎样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启发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学中力求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对知识的渴求状态。

再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是规律性的知识,学生只有掌握了规律性的知识,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由已知推向未知,才具有了真正的思维能力。最后,教师要随时把新知识有机地加入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去,力求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以利于今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3教学方法要注重整体设计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的研究,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集合。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元复合的整体。自觉进行教学方法的整体设计,才有可能整体优化,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的整体设计中,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新颖。新,就不能翻来复去,总是陈词旧例重复使用。久闻芝兰不觉香,要推陈出新,常讲常新。比如在讲“矛盾的特殊性”时,就不必老调重弹,而可另辟溪径,以湖泊为例。首先讲世界上有多种多样的湖泊,有盐湖,甜湖(湖水含碱和氧化钠,碱微甜),火湖(湖中有荧光素和荧光酵素的生物),死湖(湖中没有任何生物)……等,使学生懂得仅湖泊就有这麽多不同的特点。然后从这样具体而有趣的事例入手,引导学生理解“所谓矛盾的特殊性,就是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接着再以湖泊的特点,进一步分析矛盾特殊性的几种表现,如甜湖,其矛盾的侧面是含有碱和氯化钠,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碱与氯化钠的含量也不同。当氯化钠的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湖水就咸;当碱的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湖水就微甜,而且在湖里洗衣服不用洗涤剂也能除去油污。这样就把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寓于湖泊的种种特点之中,使学生听得明白而有趣,且印象深刻。同时,还向学生展示了知识的广阔无边,科学的深邃奥妙,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二是准确。语言作为思维的表达形式,准确是极其重要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沿着教师的语言开拓思路。如果教师用语词不达意,含混不清,就会使学生茫然不知所从。所以,讲课一定要做到概念正确,事例准确,数据精确。知识的问题是个科学的问题,任何模棱两可、含糊其辞都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这就要求教师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和条理性,做到导言、结语、议论、讲述要言不烦,板书简明扼要,醒目易记。教学中,尤其要注意确切地使用概念,凡是涉及到实质性内容的,每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要力求表达明确,比如,《法律》课中的“上诉”和“申诉”二概念就不能混用。申诉和上诉都是受法律所保护的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但二者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即,上诉是指当事人对法院第一审判决裁定不服,依照法定期限程序提请上一级法院重新审理,而申诉是指当事人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不服时,依法向法院或检查院提出重新处理的要求。二者反映了当事人的不同诉讼权利,上诉权利是行使在发生法律效力之前,而申诉权利的行使是在发生法律效力之后。在《法律》课教学中,这两个概念绝对不能混淆。实践证明,教师的语言只有做到准确,才能确切地表达授课内容。讲课时,要力求用最准确、经济、鲜明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说得多,不一定就能讲明白;说得准,讲在点子上,学生则易于接受。

三是诱导。诱导包括设置悬念,有意预留知识的“空白”,激励学生参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古今中外有学之士,一直把疑问喻为智慧的萌动,求知的开端,创造发明的起点。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有疑,有问,才有思,才有究。史丰收在小学上算术课时,曾向老师提出过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加法和乘法要从低位数算起呢?有没有比这算得更快的办法呢?……正是这些疑问,引导他创造了快速计算法。疑问是可贵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作练习、做实验,是提高课堂艺术的关键所在。学生头脑中有了“为什么”,就有了接受和消化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的授课和其他教学手段才有可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在中国教育史上,比较全面地把教学与设疑联系在一起的是宋代的张横渠。他认为:一切知识都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把一切学问都看得容易,而自觉无一可疑的人,一定是未曾学习的人;因为未曾学习,虽有疑难也不知道。张横渠的见解说明学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进步”与“疑难”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但作为教师,却可从中得到启示:精心设疑是诱导学生“再发现”的一个突破口。韩愈在《师说》中谈到了教师的责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惑即是疑问,为学生解答疑问,是教师的任务之一,但作为现代教师当然不能仅仅满足于为学生“解惑”,还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解惑”,并且在“解惑”的过程中能“另辟新径”。学生的“学”,往往取决于教师的“教”只有在教学中精心诱导,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波澜,点燃智慧的火把。为此,在教学中,就必须不满足于对问题的一般理解,教学生“于不疑处有疑”,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大胆地去探求知识,并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发展。可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给学法是关键,会学比学会更重要,点金术比黄金更金贵。

总之,任何教师,只有在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并拥有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从容地走上讲台,娴熟地驾驭课堂,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在学生的心中建立起知识的“大厦”。

参考文献

[1](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

设计方法论文篇2

目标模式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博比特(F.Bobbitt)和查特斯(W.Charters)两人的贡献,他们首先认识并提出课程需要编制,泰勒(R.Tyler)作出“理性的课程编制”,他的学生塔巴(H.Taba)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发展,使之更加有序。威金斯(GrantWiggins)和麦克泰(JayMcTighe)则在持续、深化研究的基础上,于20世纪末期把目标模式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逆向课程设计,促进了目标模式在当代的新发展。由于逆向方法切合了课程改革“基于标准设计”的需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再次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亮点,突显出独特的意义和价值。针对学校课程脱离现实社会的实际,在“八年研究”的基础上,泰勒于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提出根据一定程序设计课程的观点。泰勒认为,课程设计主要围绕着四个问题展开: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学习经验,才能达到这些教育目标?如何有效地组织好这些学习经验?我们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实现?这四个基本问题可进一步归纳为“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实施评价”,这就是“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2]泰勒模式,虽然由于其线性设计及价值负载缺失等问题,受到严重批判,但仍一直为各国所采用,指导其课程设计。预设目标对课程与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没有预设的课程目标和统一的标准要求,教育质量难以保证。随着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运动的出现,基于泰勒的目标模式,威金斯和麦克泰进一步深化研究,提出逆向课程设计模式,认为:基于标准的课程设计应该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过程,是一个价值负载的过程,强调评价优先于课程组织与实施,实现了对泰勒模式的超越。20世纪90年代至今,逆向课程设计理论不仅成为课程改革中一种重要的思潮,而且成为一种引导实践的运动。国内有学者概括了逆向设计的特征:立足以学生为本,重视教学情境因素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源于课程标准;评价设计优先于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紧扣课程标准。[3]逆向设计凸显了课程标准对教学的指导性,体现了目标、教学活动、评价的一致性。正因为逆向设计以上的特征与优势,国内外很多学者都给予了认可,认为该模式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典范之一,值得探索与实践。可见,逆向课程设计作为超越泰勒模式发展起来的理论学说,不仅仅成为渗透于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思潮,而且成为一种推进实践的运动,对当今世界课程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那么,逆向课程设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是怎样的一种形态呢?这指引我们进一步探索它的丰富内涵和意蕴。

二、逆向方法的内涵与意蕴

1.基本观点和结构

逆向课程设计涉及两个理论假设:第一,进行课程开发前,首先确认经过教学努力学生能够取得的成果类型;第二,也是更为重要的,把评价或评估放在第二阶段,即放在教育目的确认和具体内容或学习经验组织之间。对比泰勒原理与威金斯和麦克泰的逆向课程设计模式(见表1),两者都首先预设目标。但在泰勒模式中,评价放在四个问题的最后,威金斯和麦克泰的模式中,评价优先于课程组织和实施。此外,泰勒模式中将知识看做是授受的,同时将学习分解成为可测量的行为目标,威金斯和麦克泰的逆向模式中避免了这两点。正是对目标模式的崭新发现和独到认识,威金斯和麦克泰促进了目标模式在当代的新发展。

2.理解力培养:“发现”的方法

传统课程设计重传授轻思想,与传统课程设计相对,威金斯和麦克泰认为逆向方法具有“发现”的特质。他们认为致力于促进学生理解的课程设计往往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提问、激发他们的新思路以及对熟悉的内容进行重新思考,他们能够理解复杂、抽象及非直观的观点。“发现”这一概念与逆向设计的精神实质相一致,它要求指导学生对抽象的观念进行深层次的探询,从而使这些观念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此时,它们也会显示出其意义与价值,从而为人所理解与接受。[4]在威金斯和麦克泰的设计大纲中,“发现”指的是重点内容优先理解的方法。对于学习内容来说,哪些是需要发现并理解的?威金斯&麦克泰阐明了四个标准:(1)持久的价值(代表一种重大的观念,具有超越课堂的持久性价值);(2)学科的中心(居于本课程的中心);(3)需要发现(深入探讨抽象的、易于误解的观念);(4)有吸引力(对学习者有潜在的价值)。[4]逆向课程理论所珍视的重要观点就是学科领域的主要知识结构。具有持久价值的重要观念是指:“我们希望学生能够领会这些重要观念的实质或灵魂,即便不能记住大部分细节,他们仍能知道并理解这些内容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框架。”[4]从这方面来看,理解显然包括深度和广度。作为逆向课程的设计者,教师应当探究理解的方式,彻底挖掘每个学科领域。通过这种方式,选取并意义建构重要的观念。作为课程设计的一部分,逆向课程原理要求课堂中的教师意识到那些对学生有潜在价值的学习材料。

3.评价:教师成为评估者

逆向课程原理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强调评价。逆向课程计划模式中凸显评价的地位,在评价中,与开发者相对,教师成为评估者。威金斯和麦克泰说:“逆向设计要求在设计课程前,教师应该像评估员一样思考。对很多教师来说,这种能力并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旦我们有了学习目标,我们更加习惯倾向于像活动设计者一样思考。也就是说,我们轻易且无意识地跳跃到逆向设计的第三个阶段。对此,我们并没有反问自己,我们能不能证明,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的核心,即实现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我们也没有反问一下自己,教学是不是在朝向这一目标。”[4]在逆向课程的倡导者看来,课程的概念与葛拉松(AllanA.Glatthorn)及其同事发起的源于专家领域的推荐课程运动中的课程相似。在这场运动中,几乎每个学科领域的专业团体都了本领域的课程标准。值得一提的是,推荐课程在教育中扮演了一个有力的专业引导角色,使我们确信“这些标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框架,帮助我们明确教学与学习行为中的轻重缓急,并引导我们进行课程与评价方式的设计”[4]。简而言之,如果没有评价支撑,标准就毫无意义,换言之,如果没有标准引导,评价就毫无意义。确切地说,标准常常用来选出学科领域中预期的理解目标。威金斯和麦克泰认为,理解至少包括六个维度:解释、释译、应用、洞察、移情、自我认识。逆向课程评价系统旨在确认多维度理解的价值。显然,逆向课程的盛行正是因为它对此评价系统的强调。逆向课程中评价的方法通过探究理解的概念,促进学习者学习并改进教学,它与源于预期目标的重要观念联系在一起,在设计教学前就需要做好准备。针对这一目的,逆向课程设计者在课程设计的第二个阶段(如何证明实现了教学目标),设计配套了一些方法,比如:(1)表现性评价任务;(2)小测验、测试、学术提示;(3)非正式观察讨论;(4)学生自我评价。

三、逆向课程设计的实践与应用

明确了逆向课程设计的内涵,在实践中如何利用其理论设计课程就提上了议程。运用逆向设计方法设计课程,教师首先需要向学生澄清,课程结束时,预期学生学习和理解的东西。在逆向课程设计中,教师把课程设计的重点由课程内容转向课程成果。这样的方法让老师可以回答经常被学生提到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做这项任务?它的目的和实用性是什么?”逆向课程设计回答了以下3个问题:1.课程结束后,不依赖活动和文本,学生通常会学到或能够做到什么?2.如何证明学生具备了这些能力?3.哪些主题、活动和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达到预期目标?逆向课程设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分为四个阶段,要求教师尽可能精确地设计出预期目标、评估方法和教学策略。表2结合案例概览了逆向课程设计的方法,每个阶段下边的设计要点阐述了教学设计中如何促进所有学生达到更高层次的理解。

第一阶段:学习者需求分析。了解学习者是课程设计的基础。[5]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都要考虑学习者的需求。首先,分析班级需求。确认班级信息,除了常规的信息,如哪个班、哪个年级、哪门课程外,更重要的是考虑影响学生的情境变量以及学生学校外的经验组成,比如:社区地理、资源、社会经济水平、教育背景等,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影响着他们带进课堂的先验知识和图式。其次,分析学生个体需求。在设计评价和学习活动前,必须确认有特殊需求的个体,密切关注学生的优缺点,了解什么样的方法或技术对支持学生的学习理解是有益的。正是因为学生的需求从而塑造了教学设计。

第二阶段:课程优先性分析。首先,确认国家或地方课程标准。确认标准时,选取关键标准,推动单元学习,促使学生能从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理解目标。比如,西南地区抗日战争历史的学习,这是一个广义的标准,可以融入一些其他标准,如西南地区的自然资源、云南和重庆的地理位置、国共合作的政治运动、西南联大变迁的教育与文化等。其次,提出关键性问题。关键性问题从某种方式上架构了单元标准,引导学习者理解单元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围绕标准生成意义,促成了课程与标准之间的联系。[5]关键性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究,而不是得到一个简单的答案。不断修正关键问题,使学生关注“重要观念”,通过持续思考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促进自己对单元标准和主要目标的理解。最后,确定必备知识和技能。确定标准时,检查并考虑完成这一单元学习学生的必备知识和技能是什么?因为支架式学习对发展学生图式和理解力至关重要。[6]教师需要思考,如果学生不具备学习某一单元课程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时,课程该如何进行?是不是在单元课程中教授这些必备知识和技能?还是先学习必备知识和技能再进行课程学习更有意义?

第三阶段:设计评价框架。在这一阶段,持续不断的评价对架构学生的理解至关重要。设计评价框架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超越记忆事实层面的学习,在情境中促进对内容意义的理解,并和其他概念相互关联。这种理解力,根据单元标准要求不同而不同,但通过评价(包括解释、释义、应用、分析、综合、自我评价等),学生能够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关键问题是:哪些证据证明学生理解了单元标准?证据永远不是单一评价的产品。[7]这个评价框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表现性评价任务;二是口头或书面提示;三是小测验或测试;四是非正式评估。

设计方法论文篇3

设计理念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然而学生却不知社会和市场为何物?学设计专业懂设计理念而不知设计最终做什么?这无疑是在质疑设计教育本身,突出的表现就是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几乎要很长时间需要与市场磨合,甚至有些学生无法继续专业对接,距离之大,显然设计教学方法出了问题!

深究原因,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对专业的理解,漠视对市场的认识。课程设置严重缺失相对应的课程,专业教师市场实践能力不足都是问题所在。还有教育者不知设计应该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由市场的需求类分和细化来展开设计对应的设计语言,进而运用恰当的手段和方法,这些认识的盲区,都严重的阻碍了设计教育的准确定位,结果就只能流连在概念性的述说,或以绘画教育的方式来替代。让学生几乎不关注和具备发现市场问题的能力,缺少设计去寻找市场依据的主动,当面对复杂的市场问题时又没有精神准备,所以失态就在所难免。面对如此状况,设计教育该如何反省呢?我们都在教设计的方法与形式,让学生理解如何审美,怎样创意,如何表现,但却忽略了告诉学生为什么设计?创意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设计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为什么的背后还牵扯到哪些问题?

现有的设计教育模式,基本上是以学科中心论为理论构建,以设计理念传授为主,强调“道”的重要,轻视“术”的掌握,多元学科渗透不够。设计赖以存在的市场也被放弃,完全违背应用学科的规律和特点,无视“道”与“术”两者相互作用的关系,过分强调艺术设计所谓的“纯粹性”。中心任务就是做装横修饰和表现,教学沿袭传统的绘画思维进行,把一种自我感性表达看成是设计的归属,甚至部分学校鼓励那种把设计当成“”的倾向,忽视设计应该具有的市场性,背离设计所从属的物质功能原则,忘记设计所承担的社会使命。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就成为必然。

师资结构的不合理也是其原因之一,部分教师从学校到学校,在教学中自然的就会把以往的经验方式沿续下来,侧重的就只能是书本上的知识,在能力构建上容易忽略甚至放弃部分实践设计,从概念到概念。这一脱离应用学科规律的模式被不断复制,呈现为现今众多学校普遍的现象,其后果影响极深。突出的现象就是常遇到学生对部分专业课不感兴趣,仔细观察后发现,教学内容与现实应用之间缺少白然衔接,很多教师无法谈及设计与市场的关系,难以从根本上梳理设计依据是问题所在。特别是在详解细节时,不能一针见血,从市场需求来量化演绎视觉元素,以亲历者角度来看待问题,因而更加剧了这种现象的发展。此现象日积月累又导致授课者底气不足,继而只能以司空见惯的方式照本宣科,这让学生更加厌倦专业学习,甚至逃课。

如何改变这些现象,首先是改变观念,尊重艺术设计的客观规律,分析多变的现实社会和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真正以学生未来需要出发,帮助建立市场意识。在这里仅就自己对教与学之间存在的六个主要问题做一个浅析,以便找到影响设计教学的真正症结所在。

1、学生变化

现今学生普遍受多元文化的浸润,特别是受西方文化影响,观念和意识有着明显的复杂性。聪明、易变、拟成人化、喜欢激情活动、偏爱快餐文化、善于接受新事物是其特点。同时也表现出一些负面的缺憾,目标不明确,做事专注度不够,信心不足,生活上比较关注自己,团体意识比较淡薄。他们喜欢圈子、喜欢有多种类型的伙伴,但是不喜欢过于紧密地归属于某个圈子,希望保持自己在圈子里面的差异化选择自由。渴望短时间内实现目标,乐于自我表现和享受,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在学习方面极容易把计算机的熟练操作当成设计学习的根本,喜欢借用网络手段来丰富知识和了解信息,但常常又被手机和网络游戏所困,浪费较多宝贵的学习时间。生活缺少规律,习惯晚睡,上课时又精力不济。这些差异和不同是教育者必须认真研究和面对的问题。

2、双向缺失

艺术设计的学生,普遍是应急考试而进人学校,考前学习了部分绘画知识,时间相对较短,缺乏对专业设计的学习和了解,特别是刚进学校由于对专业理解的局限,基础的空白,极容易出现心理真空状态,没有明确目标,心情焦虑,难以找到着力点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学生还存在因文化考试不佳,才勉强学艺术的错误认识,原本内心激励的动力不够,学习变成一种无奈的选择。由于认识的偏离,容易导致注意力和兴趣点转向娱乐、电子游戏等活动上。加之缺少自我约束能力,又没有家庭管束的环境,荒度时日便成为很多学生的常态。所以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培养起学习的兴趣,清楚认识艺术学习需要良好的文化基础知识,更需要天赋和刻苦努力的精神。

教学模式的老化,师资结构的不合理,设施设备严重短缺,也促成了教学氛围的不到位和教学效果的堪忧。迂腐的教条标准,单一的教学形式,缺乏有针对性的入学预热教育,从而使得本就迷茫的同学更加沉沦无助。这一切必然会导致教学的无效,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3、教学盲区

不少学校指导思想保守,不同层次专业目标缺乏定位,更有无视自身教学资源和能力,盲目开设不具备条件的专业,不按市场需求培养人才,无限扩大招生规模。在教学课程设置上随意安排课程内容,课与课之间缺少逻辑顺序,以非专业眼光看待专业教学。根本上否定了艺术设计应用学科的专业特点,一味强调一般意义上的文本考试。殊不知,艺术设计教育是让学生具备将思想、观念、情感、市场等要素转化成文本化的能力,而这种文本是诉诸感官的形式,形式的创造又离不开对艺术技巧的掌握,所以培养这种技巧能力才是其首要任务,而考查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更应该强调多元呈现和物质创造,而不是蔑视艺术技巧。艺术设计作品首先是物,设计的创作过程就是对“物”的再造,通过其形式表达明确的思想和观念,艺术设计是心灵物质化和物质心灵化的活动。设计是受教育者将具体的艺术操作规程、技巧和自身的感受体验融合在一起,生发出新的情感体验,继而创造出新的意象。正是这一特质明显区分出艺术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不同,因此,清楚认识到这点非常必要。反之,势必造成学生创造和动手能力不足,其危害性必然是学生只会“纸上谈兵”,根本无法对应市场实际的需要。

4、观念的冲突

在设计教育认识上存在有两种纷争,一种是强调设计的纯粹性,也被称为流程派,隐而未言的目标就是那种高度理想化,黑白分明,按部就班的教学法。而另一种是组合派,强调设计实际的运用,打破固有的模式,坦然承认其功利性的目的,在学习期间就为学生们准备一份光鲜的记录,毕业后借此谋得一份好工作。对组合派来说,流程派脱离大众,曲高和寡。而对流程派来说,组合派浮华的教学充满铜臭味,浅薄而无创新。由此两种观念的冲突,无形中也影响教师观念的差异,势必在面对市场问题上会有不同的选择。就其两种观点而言,不管何种流派,应该两者兼有,切不可偏颇。设计必须从实际需要出发,从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来选择,既不可对设计太理想化,太自我、主观,不切实际,又不可一味迎合市场,满足众云之说,结果丧失设计的创新立场。

5、设计故事

设计教育者为什么要有自己的故事?这里的故事是指设计的经历。道理很简单,设计者必须亲身去经历设计,感悟过程中的隐形道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妙所在。解决设计中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服务各种各样的客户,去战胜困难,感受快乐。把一个没有掩饰的设计过程告诉学生,才可以负责任的说,我们是在教设计。如果教师没有这些体会过程,又怎能教懂学生那些设计背后的关联呢?绝对只能是空泛的说教,隔靴搔痒,注定不会赢得学生的掌声和尊敬。

请注意一个问题,部分教师也做了不少设计工作,有设计故事,但这些工作是否真正意义上是市场设计?是否经过时间的验证?更重要的是是否通过设计创造了价值?这点是评判故事质量的最终标准。

设计教师经历设计实践,一是检验理论是如何指导实践?二是实践中可以验证理论正确与否?学生会为你既能讲出理论道理,又有实际操作能力而折服,随之会心生敬意,这在教学中最具感染力,教学目的也更容易实现。如果身为教师却缺少亲历的设计故事,只能拿别人的故事来演绎。缺少切身体会,那绝对是件遗憾之事。学生会在心里反问“老师都没经历的过程怎么能准确的告诉我们呢?”这将大大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对教学效果肯定会带来诸多负面的影响。

设计故事积累会逐渐转换成一种自信,这一心理特点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丰富的设计故事是自信的底色,随时可信手拈来,更重要是学生乐于接受以故事而展开的教学形式。当然设计故事需要精心梳理,要以“趣”传意。经验告诉我们将设计的道理藏于故事中,以故事充当媒介,把复杂抽象的概念尽量用浅显案例来解析,用对应准确又充满趣味的故事来深化主题,让学生愉快的接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热情,提高学习主动性,把教室变成一个互动舞台,从而推进教学目的实现。

6、专业之外

提升学生对市场的关注度,还应从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考虑,告诉学生明确职业身份就是与市场磨合的开始,掌握设计能力只能算是拥有一种资源,还需要开发和经营。真正经历过设计历练的人,一定会对设计经营有深刻的感悟。过去在学校教育中很少去涉足此话题,接受的大多是设计的表现,艺术的伟大,如何当好一个螺丝钉等教育。殊不知设计要遇上比稿;方案修改数遍后被否定;根据市场局限改变设计创意;要看客户的脸色行事等令人沮丧的事。如何赢得胜利?绝不是设计表现得“酷”就可以完事,其中市场的关联问题和解决间题的方案,才是获胜的关键。学校应教会学生思考如何面对未来构建自己的知识,如何发现并激活参与竞争的自我特点,如何推销自己,理解客户为什么要选择自己的设计等。当教学能够在学生意识中建立起这些区隔和能力时,就不会让我们再面对本文开始所提到的尴尬。

设计方法论文篇4

(一)教学方法改革

1.课堂教学引入项目教学法

以产品对象的模具设计作为项目展开教学和学习。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加强启发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将CAD/CAE以及动画演示引入课堂教学

将模具主要零部件和典型结构三维化,并进行动态拆装,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立体化;通过CAE技术将塑性变形过程进行动态演示,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理解。

(二)考核方法改革

1.调整原有课程成绩构成比例,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

2.考核形式多样化,变终结性考核为全程性考核。

3.改革期末考试考核内容,突出应用能力的考核。

(三)实施情况

1.项目设计与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本次项目化教学主要以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为主,包括冲裁、弯曲、拉深模具设计各一套。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后,原来的教学资源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需要,所以,对原有资源进行了调整、补充和整合。主要完成了教学内容的调整、项目解决方案及考评体系建设、模具零件三维建模及装配、经典模具动画选择与制作以及材料成形过程CAE分析等。

2.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以冲裁模具设计为例,在讲解冲裁工艺及模具设计的引言时引出项目任务。要求学生在学完本章内容后完成该零件的工艺分析、方案制定、工艺计算、模具总体设计及主要零部件设计,绘制二维零件图和装配图,并进行模具零件的三维造型和装配。教学和学生自学均围绕该项目任务进行,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穿插于项目教学过程,教师主要对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查阅资料和完成项目。这样既保持课堂教学的紧凑、重点突出,又时刻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6个学生。分组时注意合理搭配,保证小组有良好的学习和讨论氛围,利于提高项目完成质量。学生通过课堂听课、课后自学、查阅教材及工具书、网络媒介、小组讨论等方式按模具设计流程完成零件的模具设计任务。通过上述过程学生完成知识的自主构建过程,这种在实践中学到的知识比课堂听课要深刻得多。每个任务完成过程中进行阶段汇报和教师检查,督促学生及时完成项目任务。每个项目汇报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工艺分析、工艺方案制订以及必要的工艺计算;另一部分是模具总体设计和主要零部件设计。这样每个小组6个同学各汇报一次,保证全员参与。学生汇报后进行答辩,指出项目中的不足,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避免抄袭、代做等现象。项目评价主要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其占项目成绩的比例分别为:学生自评占15%、小组互评占15%,项目汇报及答辩占70%(教师评定)。项目成绩以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

3.考核方式改革。

以往的考核中,总评成绩由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出勤、纪律、作业,共占15%)和实验成绩(占15%)综合评定。这种方式操作方便,但弊端是期末成绩所占比重大,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临考前的突击上,对平时的教学过程不够重视,不能全身心融入到课堂教学,教学效果差。本次考核改革后,总评成绩构成为:平时成绩(考勤5%,课堂表现5%)占10%、小论文(主要是关于模具行业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材料成型新技术、新工艺等主题)占3%、期中考核占7%(平时测验4次,每次占1%,期中考试1次,占3%)、项目考核成绩占15%、实验成绩占15%、期末成绩占50%。通过调整成绩构成及比例,降低期末成绩比重,加大教学过程中的考核,使课程考核分散在各个阶段,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都有考核环节,且与课程的教学过程密切相关,不同考核方式侧重点不同,从而使学生重视整个教学过程,积极参与,保持一贯的学习态度,起到信息反馈和激励鞭策作用。此外,改革期末考试考核内容,突出应用能力的考核,加大综合分析题的比重,减少识记性内容的考核。

二、改革效果

(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

通过上述教学和考核方法改革,学生融入到了平时的教学过程,针对模拟实际工作环境的项目任务,更能激发学生思考,通过逐步完成项目任务,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不仅掌握了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二)学习态度转变,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

学习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训练,端正的学习态度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在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不同的教学形式显现有趣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每堂课后都有具体的项目任务需要完成,考核多样化和全程化,学生不能再把主要精力放在考前突击上,而是在平时就要完成各项任务,并按时参与考核,学生学习态度明显转变。完成项目任务不能仅仅依靠一本教材,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和工具书,甚至需要不断讨论和交流,学生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变为自主构建知识,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

(三)沟通协作能力提高

沟通协作能力在项目化教学中非常重要,可以增强教学团队的凝聚力,使教师和学生互相信任,无阻碍沟通,做到友好相处。项目化教学的优点是边学边做,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对于每一个项目任务,工作量都较大,涉及知识面广,很难由一个人在短期内完成,需要小组成员间密切协作,这与未来的工作环境是相似的。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结论

设计方法论文篇5

1.注重培养自我超越精神

我们的主导教师应该在开展整个技术项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坚持自我超越的理念,使学生在这种精神理念的带动下,树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相联系的操作意识,摆脱安于现状、被动式的接受知识的狭隘思想,在执行任务时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应该承担的责任,从而能深切认识到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必要性。

2.注重培养表述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桥梁,人们可以通过语言的表达来完成自我形象的定位,通过外在语言的表达来完成内在性格的确立。语言扮演的不仅仅只是交流工具,更是对某种动机、某种秩序、某种选择、某种观念的导向和维护。由此可以看出,语言的表述在当代教育体制中不应该单纯的被认为是个人独我观念的陈述,还应该被认为具有协调各层级、各立场不同思想意见的作用,使不同层级、立场相通并随缘自适。工作室教学方法向来提倡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行业与专业相结合。对于一名专业的教师来说,真正最困难的并不是将知识点进行归纳、分配,而是与学生间互动式的答疑解惑。所以,在推行工作室教学的教学方法时,应该充分认识到语言表述的真实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语言的魅力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加强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通过不断地进行互动式的鼓励,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自我表达,明确自我价值,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广告设计课程的分析探讨

广告设计是一门集心理学、市场营销、传播以及美学等多种学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这一在市场经济、网络媒体等高速发展下出现的新型学科具有应用学科、边缘学科等多重特质。伴随着市场经济、网络媒体的持续发展,社会各业对广告设计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广告设计人才更是求贤若渴。对此,我国的很多高等院校陆续将广告设计专业加入院校专业之列,计划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广告设计人才。但是,实现这种输送人才的伟大目标,各个院校在广告设计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培养方法等方面还有很多亟需完善的地方。如何进一步完善教学方式,建立最适合的教学体系,成为了各个院校必须面对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工作室教学方法在广告设计课程中的应用探讨

1.培养学生树立实践的意识,激发其实践创新能力

以教学过程为载体,将教室、教学内容、实践工作等有机融合是工作室教学最大的教学特色。它完全的打开封闭的教室大门,将课堂扩宽到网络、图书室、资料室、甚至是广告市场,拉近了课堂与真实社会的距离,使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式的接受前人定下来的结论,而是自由的进入到网络、图书室、资料室、甚至是广告市场,主动的去探索、归纳、汲取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这种将实际合作项目纳入教学重心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培养了自身的实践意识,而且使老师在教学形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通过一些独特的教学形式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性,拉近与学生的教学关系。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可以让老师实时掌握学生各方面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式的学习。而探索式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和思考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和实践创新能力。

2.加强学生的专业课知识的学习能力

项目式教学是工作室教学的主要教学模式,它主要将“培养学生的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作为教学导向,将相关单位的设计项目搬进课堂,结合相关职业岗位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需求,来设定教学系统中的教学目标。这样一种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单一课程内容教学的形式,扩张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利用开放式的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利用各类学科的交叉和渗透,锻炼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3.提高学生离校进入社会就职以后的适应能力

工作室教学还致力于通过组织素材、市场调研、企业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前直接参与到广告设计的设计实践活动中。这样一种教学形式能够让学生将课堂学习到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直面企业和市场,通过理论知识技能与实践的相互摩擦,来完成工作经验的积累。学生在这样一种学习过程中,总结和归纳广告设计市场的真实需求,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进一步完善自我,完成自我的改造与建构,在提升自己学习能力的同时,磨练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4.培养出极具现代特色,满足时展的优秀教师团队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工作室教学最大的不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这就要求工作室教学中的授课老师不仅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需要具备更为突出、更为优秀的实践教学能力。为了引进一批优秀的教育人才,很多高校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大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设计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种方式,让广告设计的社会需求以一种顺理成章的形式进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企业与学校为了实现培养高等艺术设计人才的共同目标,会自觉的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企业设计师与院校老师之间会积极的进行交流与学习,在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教学氛围中建立一个极具现代特色、满足教育需求和时展的优秀教师团队。

四、结语

设计方法论文篇6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有了对设计创作的感知。从刻在石壁上的“岩画”,到陶器上的“绳纹”,这些无处不在的篆刻和纹样使设计有了发展契机。从广义上说,艺术设计是从“绘画”上发源出来的,自资产阶级始,人类的思想浪潮得到了解放,使艺术设计到达了新的高潮。随之崛起的建筑设计时代触发了工业设计、包装设计、服装设计等更多设计产业。艺术设计是一切设计产业的基础,是囊括了以上设计元素的大综合。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设计在各大院校充分展开。教育界对设计人才的培养进行了计划、革新和开拓。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艺术类学生的课程设立中,艺术设计是各项设计课程的基石,对学生的设计思维至关重要。

二、高等职业艺术设计的发展

高等职业艺术设计的发展特点鲜明,它随着时代的更替而更替,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设计的需求面不断扩大,从服装、建筑到产品,基本覆盖了衣食住行的各个阶段。艺术设计俨然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断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在高职艺术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已经脱离和狭隘的路径,成为了一种必需的审美教学,而不是单纯的情感体验。艺术设计从最开始的“副科”到现在“职业教学”,无限拓宽着人们的能力。尤其是在职业教学中,设计教学将学生的生活、学习、实践紧密连接在一起。职业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运用手绘、计算机辅助等技术延伸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三、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学方法策略

艺术教育教学是教和学相互融合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每一堂课都成了艺术最贴近生活的表达。在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学方法的融合上,有很多需要探讨的方面,具体如下:

(一)高职艺术设计合作教学法的应用合作教学法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相互配合学习的教学方法。对于职业教育学生来说,他们现阶段生活在校园里,终有一天会面对社会,学校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不应脱离。合作学习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更能增进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可以将学生以四至六人为单位,进行分组任务的完成。例如,在精细素描的任务布置中,教师选择了一页柔皱的纸和一颗坚韧的石头搭配,让学生进行分组写生。在小组内评选最具有表现力的画作。这一方法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探讨,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能力。教师可进行小组之间的简要评比,细化艺术设计基础任务,从而加强学生的画面感。在这个教学方法中,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二)艺术设计探究法融入教学艺术设计探究法是近些年才得到大范围推广的教学方法。它不同于传统教学对学生个性和张力的束缚,而是倾向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支持学生发扬个人的探索价值,摒弃灌输式教学。这一方法更加适用于高职艺术设计的基础教育。一方面,艺术设计需要个性与创意的头脑风暴,另一方面,探索式教育强化了学生思维表达,职业教育具有强化作用。例如,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布置一些需要学生自主探索的任务,然后由学生发扬主观能动性,探索解决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布置任务,针对某款适合年轻人的饮品,进行海报、包装等资料的展示。而对于这款饮品的企业定位、价值体现、情感侧重则需要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理解。在这个教学任务的完成上,学生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通过学生对网络文库、图书资源、社会调查等方式的整合,达到最终的设计表达。

(三)艺术设计实践教育融入生活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它的教育方向都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和发展的实用性人才。有所区别的是,高职教育在初始阶段就已经开始了对学生的专业强化。尤其是艺术设计,更加专业和具体,室内设计、服装设计、纺织设计都出现了重点方向。应试教育下,实践教育的各方面都有待加强。例如,在艺术设计实践活动的开展上如何让学生按照预先设计的方向前进非常重要。

(四)生态教学让学生进行有氧呼吸对高职学生来说,面临着就业这个巨大的挑战。这是当今形势下对人才的最大挑战。生态教育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以学生为中心地位,强调每一个学生的需求、自主和发展。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构建在民主和谐的基础上。通过生态教学的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想知道的都可以和教师分享和解决。例如,在学习中外美术史等史论类课程中,很多学生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比较感兴趣,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搜集一些资料,进行关于艺术大师的专题探讨。通过观看影视作品、自主讨论、发表意见等过程,学生了解了艺术设计的许多知识,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显著的增强。

四、总结

设计方法论文篇7

【关键词】生态设计产品设计产品生态设计

设计活动是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然而,工业化所引发的高消费、高能耗却违背了设计的根本目的。为了人类未来的生活可持续性,人们开始提倡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绿化环境。在设计界,更加提倡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设计。美化环境、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成为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有人称之为“循环再生”设计,表明设计不仅仅是为产品设计而设计,也要为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生存设计。生态设计的思想由此应运而生。

一、生态设计涵义

生态设计也称之为生命周期设计,即利用生态学的思想,在产品生命周期内优先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除了考虑产品的性能、质量和成本外,还要考虑产品的回收和处理,同时也要考虑到产品的经济性、功能性和审美等因素。在以往的现代意识驱动下,人们追求更新、更好、更高级的产品。产品的不断更新,以刺激消费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目标,追求人均占有的则富和能源,这些价值代表了现代化。在这种价值观念的驱使下,设计的产品往往寿命很短,不把产品的使用寿命放在第一位,无视后续的产品生产及使用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但是,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设计对环保所起的重要作用,与环境友好的生态设计成为关注的焦点,从重新发现简朴,节制复杂性,优先使用来源充分、易再生、对人类和环境无害的材料,设计寿命长的产品,在未来设计中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生态设计。

二、产品设计理念的演变历程

1.传统产品设计理念

产品设计是一个将人的某种目的或需要转换为一个具体的物理形式或工具的过程。传统的产品设计理念,是以人为中心,以满足人的需求和解决问题为出发点,无视后续的产品生产及使用过程中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传统的产品设计一般包括产品功能需求分析、产品规格定义、设计方案实施、参考产品评价4个阶段。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市场消费需求、产品质量、成本、制造技术的可行性等,很少考虑节省能源、资源再生利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产品绿色设计理念

为确保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旨在保护环境的“绿色”行动在世界各国纷纷兴起。“绿色设计”、“绿色产品”、“绿色制造”等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产品绿色设计是指在产品的设计意识、设计定位及设计方法等问题上,将生态意识、环境因素融入到整个设计理念中,即在产品生命周期内,优先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产品生态设计理念

由于绿色设计的局限,现代意义上的生态设计成为设计时尚。这种设计在产品生命周期内优先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除了考虑产品的性能、质量和成本外,还考虑产品的回收与处理,以及产品的经济性、功能性和审美等因素,从而设计出对环境友好又能满足人的需求的产品。在具体实施上就是将工业生产过程比拟为一个自然的生态系统,对系统的输入与产出进行综合平衡,而在这一平衡过程中需要进行整个寿命周期分析,即产品全生命周期分析,从而设计出安全可靠且具有耐久性的产品。

三、产品生态设计的方法

1.注重材料的性能。在产品满足设计功能的前提下,在制造、使用过程中材料、能源消耗得越少越好,对环境影响越小越好。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对空气的影响、水的消耗量和对水的污染、对土壤的影响、制造和使用时的发热和能量的消耗、废物再生可能性、使用寿命等等。德国标准研究所提出,与传统产品相比,对环境友好的产品应当满足使用要求.在制造、应用和回收处理中需要较少的资源,对环境造成较少的负担。这就是说除了高性能质量外,生态产品还要求产品的生态质量,产品制造过程中的生态制造以及回收处理的生态化。

2.选择对环境友好的材料。以来源充分自然生长的、对人体无害的、节省能源的材料来满足产品功能的需要,以最少的用料实现最佳的效果。TBMPS/2E微机的零部件百分之百可以回收重新利用,被称为绿色PC机。1994年德国公司Foron设计了无氟冰箱,它采用简单碳氢化合物物丙烷、丁烷作为制冷剂,首先使压缩机把它液化,然后让它汽化吸热,这种冰箱减少了70%的能耗,达到了既对环境无害又节约能源的双重功效。

四、我国企业如何开展产品生态设计

1.将产品生态设计纳入到企业战略管理层次中。产品的生态设计涉及企业各个部门,最关键的是得到企业领导的认可和支持。只有将产品生态设计纳入企业战略管理层次中,才能真正提高产品环境绩效。主要原因是致力于长期的产品设计战略可以较早地发现未来可能出现的环境机会和威胁,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和企业竞争力。

2.注重企业内部合作。产品生态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产品设计部门是生态设计的关键,但采购部门选购材料,生产部门生产产品,营销部门最终销售产品,这些部门都对产品的环境绩效起着不同的作用。目前,我国企业应该重视生态设计中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如研发部门提出的设计方案需要得到企业内部其他各个部门的认可并提出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态设计的成功实施并切实有利于提高企业产品的环境绩效,提升企业的绿色形象和国际竞争力。

3.加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进行产品的生态设计,必须考虑上游供应商的生态设计状况,与环境效益良好的供应商紧密合作,才能真正生产出环境效益良好的产品。同时,只有对产品进行生态设计,才能成为重视环境效益的下游企业的供应商。

我国企业可以借鉴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对于生产最终产品的企业,对上游企业的环境绩效进行评估,并把结果集成到产品生态设计中,实现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于生产中间产品的企业,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改进产品的环境绩效,从而争取成为国外企业长期稳定的供应商。

参考文献:

[1]王庆斌.绿色包装之绿色设计[J].郑州工程学院学报,2001,(2):64-67.

设计方法论文篇8

在工程设计行业,cad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设计及绘图效率。cad应用软件的开发也越来越重要。

在给排水设计领域,cad开发应用起步较晚。有些设计院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尝试进行cad开发,但进展比较慢,多数是图块和小型实用程序,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存在着差距。从1993年以后给排水cad开发步伐开始加快。1994年底全国给排水学会和给排水技术情报网组织召开了“计算机技术在给排水专业应用研讨会”,对给排水软件开发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目前在给排水cad开发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是建筑室内给排水方面涌现出一些比较优秀的给排水cad软件,如洛阳的一家软件和北京的几家软件。这些软件都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给排水平面图、自动生成系统图、自动统计材料表;进行室外给排水管网计算、自动生成图形等功能,其中个别软件已在室外设计和泵房设计等方面有了新的进展。

现有软件都偏重于民用建筑给排水方面,而且也有待于继续完善、发展。在给排水的其它领域,由于难度大,投资回报较低,软件公司还不愿涉足,所以进展缓慢。应用cad进行给排水及水处理系统的优化设计更是少有人涉足。此外,目前还没有专业设计cad软件的标准和规范。商业化软件多数都不经过权威部门严谨的技术测试和鉴定,所以其数据库、计算方法、设计方法和生成图形的准确性还没有严格保障,这一点还可能成为工程设计质量的隐患。

现在设计部门的给排水cad应用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购买或自行开发了给排水专业软件,提高了设计绘图效率。有的只是在用autocad的简单命令绘图,虽提高了cad出图率,却根本谈不上利用cad提高效率。给排水专业cad应用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关键词:软件开发,给排水,CAD,给排水设计软件来自

目前许多有精力的设计院及研究部门都在研究开发本单位适用的专业软件及应用程序,但由于开发经验不足,成绩不明显。本文将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着重论述有关给排水软件开发的原则、思路、方法及步骤,旨在抛砖引玉,促进给排水cad软件开发工作。

二、给排水软件包开发思路及原则

由于现有建筑给排水软件已经比较成熟,且仍在继续开发、升级。一般开发者在水平和起点上均与这些软件开发有一定差距,所以应该购买此类软件,而着重开发适合本单位使用的实用程序、应用软件或优化设计软件。高起点开发者则应在深度及广度上向更高层次冲击。

1.给排水cad软件开发依据及原则

(1)设计依据为有关设计规范、制图标准以及设计手册等;保证数据库、计算方法和设计方法的准确性。

(2)软件包开发设计首先要突出专业水平,把专业设计思想转化为计算机语言是专业软件包的关键所在。

(3)符合设计人员思维习惯及设计习惯,人机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易掌握。

(4)适用性强,容易修改,容易扩充,容易发展。

(5)尽量使用效率高、功能强的计算机语言及开发工具。

(6)严格执行标准化及规范化。

(7)通过自动绘图以及建立标准图库,提高图纸复用率等途径,提高设计绘图速度,真正发挥计算机的优势,把设计人员从图板上解脱出来。

2.设计开发步骤

(1)开发适合于给排水专业应用的cad软件环境,包括autocad的优化配置及常用专业图块及绘图工具。

(2)开发一些独立的专业绘图软件,发展标准图形库,由浅到深,从易到难,逐步提高自动成图及图纸复用比例,使软件包成为覆盖面广,功能齐全的专业绘图软件包。

(3)开发给排水专业高阶段设计方案优化软件,以及设计、绘图一体化软件,逐步成为智能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专家系统软件包。

3.开发人员配备软件开发是一项较复杂的脑力劳动,对开发人员要求也较高,专业软件开发人员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档次:

(1)初级水平:专业人员掌握一些基本计算机知识及开发工具可以进行一些专业图块制作,简单的实用程序开发。

(2)中等水平:较高专业水平加上较高计算机水平。熟悉专业设计习惯,有较丰富的设计经验的专业人员,如果掌握先进的cad开发技术,可以开发出较高水平的cad应用软件,可以提高设计效率,特别是可以大大提高绘图效率。

(3)高级水平:高深的专业水平加上先进的计算机开发技术。在专业方面应该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有丰富的工程设计经验,善于总结专业设计思路,发现规律,具有较强的系统工程及方案优化水平。在计算机方面要掌握LSP、ADS、DCL等开发工具(或其它高级开发工具)。这类人员开发专业CAD软件是最理想的。 

由于给排水专业涉及面广,而且不同行业给排水设计习惯也不尽相同,不可能有软件可以覆盖所有给排水领域,适用于所有设计院,所以目前仍然需要分行业、分类进行开发。前述的个别建筑给排水软件包及开发人员属于较高水平,其开发设计思路非常值得向给排水其它领域延伸。 ^#tZu;?l`2[yoV=Q8u€OjyE0aqn&E€|7微电子学论文yKVqB^t(€h?n1DqMGTd7J(

4.开发工具(软件方面) 

目前较常用的CAD开发工具主要有AUTOLISP语言、ADS、DCL语言以及数据库处理,也有的开发者使用BASIC、FORTRAN等高级语言与AUTOCAD的图形数据交换接口进行开发;还有用C++开发或用VB等在WINDOWS界面下开发的;此外,网络技术也越来越重要。 

开发CAD软件,需要非常熟悉AUTOCAD命令,以及其中的各参数、系统变量、图层、图块、线形等,这样才能方便灵活地在程序中执行各种命令,掌握CAD开发技巧,例如图块的属性可以带许多信息,一条LINE线的厚度可以存入管道的管径等。此外现在有些软件使用数据的后处理方式,使软件和AUTOCAD结合得更好,这些技术还需要对AUTOCAD图元数据库和数据图形交换等有更深的了解。 

论文给排水设计软件开发方法探讨来自免费

AUTOLISP是在AUTOCAD内部使用的语言,用AUTOLISP编辑的程序可以定义变量,对数据进行处理和作出图形,并可能自定义函数,比较适合搞人工智能工作,特别是它的表处理功能以及递归等功能比较独特,在CAD工作中它可以独立工作,也可能与DXF图形交换文件互相配合。其不足之处是速度慢,且程序代码几乎无法保护。 

ADS是AUTOCAD11.0版以后新增加的用来开发应用的一个C语言编程环境。它运行速度快,代码保护性好,能更有效地利用内存空间以及访问设备与系统,具有更强大的开发功能。但掌握ADS要比LISP困难,要求开发人员具备C语言编程经验并熟悉ADS库中各函数用法。一般商业软件应该用ADS。 

AUTOCAD还提供了可编程对话框(PDB)工具,使用户可以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用DCL语言构造自己的对话框,从而改善界面,提高CAD软件效率。 

目前最流行、最实用的专业CAD开发工具是ADS、DCL,加上少量AUTOLISP。 

三、开发过程

1.专业绘图环境的开发 

(1)AUTOCAD的配置及改善 

A.选择AUTOCAD版本。目前最常用的是汉化AUTOCAD12.0版。但其汉字输入不太方便,应配上较先进的汉字系统,或用12.0版FORWINDOWS(中文)。 

B.对AUTOCAD系统变量进行重新优化配置及设定,主要包括系统变量及尺寸变量设置,层、线形设置等,使ACAD.DWG成为理想的样板图。 

C.对ACAD.MNU进行优化,将许多常用命令放在最容易拾取的位置或固定位置。专业菜单部分可加入ACAD.MNU,也可以独立编写。 

D.利用ACAD.PGP做简化命令(10.0版以前的版本可在ACAD.LSP中用DEFUN函数设定),编写ACAD.LSP。 

(2)专业绘图功能 

A.专业图框绘制:可由菜单点取或用屏幕幻灯菜单点取,自动生成各种图框。 

B.专业常用图块:由菜单点取生成,自动插入断线。 

C.开发实用的专业绘图工具程序:如标注标高、管径、坐标、管道立管、代号、各种管件等的程序,绘制单、双线管道的程序,生成专业设计说明、图例、专业词组的程序,以及文字、线形、线宽编辑和表格操作等实用程序。

D.开发或引进建筑图绘图程序。 

专业CAD软件包都应具有高效的绘图环境,否则一旦自动生成等功能出现故障或不能适用时,用户就只能用AUTOCAD简单命令来画图了。 

2.专业绘图软件的开发 

在专业绘图环境的基础上逐步开发一些相对独立的专业绘图软件,逐步形成功能强,覆盖面广的给排水综合软件包。 

目前已开发的较成熟的软件有:民用建筑给排水CAD软件包、室外给排水管网计算软件、给排水管道纵断面图绘图软件、给排水外部管网设计软件等。 

正在开发,初见成效的软件有泵房设计软件、平流沉淀池软件、机械加速澄清池软件、和市政管网cad软件等。

尚未深入开发,开发难度大,但预期效果好的软件包括:辐射沉淀池、旋流沉淀池、水塔、综合管沟、架空管网、过滤间、软水站、污泥脱水间设计等项目。

给排水软件开发的另一条思路是发展给排水设备和构筑物的标准cad图形库,从而提高图纸复用率,这比编制自动成图的软件要容易得多。标准cad图形库还可以由权威部门编制后,作为标准图出版。此外,标准图还可作为软件包的一部分,即软件包可以交互式自动生成图形,也可以通过自动计算直接调用相应的标准图。

3.高阶段设计及方案优化设计软件的开发在

利用cad进行高阶段设计及方案优化设计方面,除在民用建筑给排水领域有个别公司研究外,在其它给排水领域中的研究国内还未见到报道。方案优化软件的难点在于系统化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经验向计算机程序的转化,其中给排水及循环水流程的方案优化模型的建立本身就是给排水设计的一个难题。目前这方面进展缓慢的原因首先是它对开发人员要求高,这一领域的理想人选稀少;其次是给排水专业行业多,领域广,需开发的软件工作量巨大,具备这方面精力的研究部门或公司还很少。

总之,给排水专业绘图软件包开发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创造一个规模生产,流水线开发的环境,投入一大批高层次的人才。各部门的研究人员既要知难而进,又要避免重复劳动,在各行业、各领域开发出各有特色的实用专业软件。

四、给排水cad软件包开发实例———bywat

1.软件包结构

专业绘图环境-caautocad12.0汉化版

autocad配置及改-系统配置

参数设置

菜单优化

命令简化

专业绘图功能-

专业图框绘制

专业图块绘制

专业工具程序

绘建筑图程序

bywat-(2.0)b.

专业绘图软件-is泵及s泵基础绘图软件

水泵底座绘图软件

材料表等填充软件

给水管纵断面图绘图软件

排水管纵断面图绘图软件等多常

2.软件包主要技术特点

(1)符合设计人员设计习惯,简便易学。

(2)速度快,可提高设计绘图速度3到5倍。

(3)可由用户幻灯菜单自动点取专业图框。

(4)有丰富的专业图形符号,插入时管道自动断线。

(5)可方便地绘制建筑图。

(6)具有各种类型的标高、管径、坐标等标注功能以及一些方便实用的程序。

(7)绘材料表只需在屏幕菜单中点取材料名称即可将名称、材料、单位、标准图号等填入材料表中的合适位置,序号、数量也特别方便,速度快,辅助功能及提示功能强。如果需要,还可以自动填入单重,自动计算并填入总重。

(8)各型号水泵基础自动绘制,半自动生成水泵底座图形,自动计算和生成材料表。

(9)给排水管道纵断面图软件交互式、参数化绘图,可自动计算,并有辅助功能。

3.专业软件实例———排水纵断面图绘图软件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