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色彩观念论文8篇

时间:2023-03-22 17:34:10

色彩观念论文

色彩观念论文篇1

关 键 词 (冒号):色彩观念 创新性 绘画语言

19世纪以前的绘画寻求形色并重互补的结合,在“色彩”方面主要体现在固有色基础的经营中。印象派动摇了模仿自然色彩为全部目的的传统绘画信念,完成了西方传统范畴内的条件色体系的色彩探索。特别是印象派画家莫奈致力于大自然中环境与光线的研究,突破了传统绘画原来以褐色调子为主的基调,采用鲜明的色彩和笔触直接描绘在阳光下的物象,表现微妙的变化。根据画家的观察和情感抒发,不再强调画面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而是将光线和色彩作课题进行研究,表现物体在1定的环境中和具体时间下给人的视觉感受。这在绘画色彩观念上引起了重大的革新,而莫奈的色彩观念是值得我们去深深体会和研究的。

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不仅是艺术家技艺性情的不同造成的,而且也是艺术家不同的色彩观念造成的。莫奈运用灵动的色彩语言表现他的情感,用创新的色彩观念在瞬间唤起人们的视觉注意与感情共鸣,从而表现了艺术品真正的艺术生命力。

1.色彩观念的创新性

16世纪的威尼斯画家就开始关注光和色彩,提香、鲁本斯等作品中都有色彩的表现,特别是维米尔善于描绘阳光,对色彩表现进行了探索。wWw.133229.COm先前的美术思潮和艺术流派以及英国风景画的发展给色彩观念的转变提供了土壤,莫奈在此基础上追逐着“光”和“色彩”的变化,突破了传统绘画原来以褐色调子为主的基调,在阳光下根据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作画,表现物体的色彩在光照效果下的微妙变化。莫奈善于从光与色彩的相互关系中发现前人从未发现的某种现象,他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光与色彩上,从而找到了最适于表达光与色彩的明度差别变化的形式,他把这种光色明度的差别变化从绘画的其他因素中抽象出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这是先前画家所没有找到的切入点,也是莫奈色彩观念的表现。

2.色彩观念对情感的抒发

艺术家都给予自己的作品以感情的表达。莫奈作品的感染力不在于扎实的写实能力,也不在于丰富的故事情节,而是在于色彩观念的转变有利于对情感的抒发。色彩艺术语言既要表现色彩敏锐的感觉又要表现色彩的规律性,在此基础上对色彩进行综合概括从而完成艺术家情感的抒发。艺术家在缤纷的世界中捕捉有价值和感兴趣的事物,富有感情地用独特的色彩语言描绘生活,在作品中凝聚着自己的心血和感情。《鲁昂大教堂》就是莫奈典型的代表作,不同色彩不同情绪的鲁昂大教堂体现了莫奈对太阳光谱的迷恋,同时也是这位艺术家特殊情感的表现。在其狂放不羁的笔触中,人们看到了莫奈在捕捉光的效果,随着光线的变化而调换画布进行绘画创作,形成独特的色调表现。观者就从这色调中体验或感受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情趣,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所以色调在抒发感情方面是重要而有力的绘画语言。

3.色彩观念对形体的解构

莫奈对光色的专注远远超越物体的形象,他在绘画中用自然色彩表现瞬间的印象,使得物体在画布上的表现消失在光色之中,他让世人重新领悟到光与自然新的结构。其绘画所散发出的光线、色彩的活力,取代了以往绘画中严谨构图和造型的传统主义。

莫奈1生关心的是正确的层次关系,在《鲁昂大教堂》中,我们可以看到莫奈对光和色彩的探索独具匠心。在光照下教堂的轮廓被冲淡了,随着光的变化引起色彩的改变,教堂形态也发生了变化。画家注意捕捉每1瞬间表面色彩与长久不变的形体结构的对比关系。正是因为此,莫奈能够轻而易举地表现出他所看见的事物,色彩就成为他在创作中的关键点,不是集中表现景物形体,而是关注景物周围的空间环境、光线、烟雾、气流所产生的效果。因此,这种艺术观念1旦成为主导思想,就有可能导致只抓住了细微的变化,反映了微妙的色彩层次,而在1定程度上失去了对全局的把握。

4.色彩观念对绘画语言的表现

莫奈捕捉外光下景物光线变化的色彩瞬间印象,用细碎笔触的厚涂法将对比色并置,认识到暗部或阴影并非单纯黑色的浓淡变化,而是透明的、有冷暖倾向的色块组成的,并形成微妙的过渡。莫奈淡化了景物的体积感,强化了色彩因素,不再依靠明暗和线条形成空间感,而是依据光反射原理,用色彩的冷暖形成空间,表现鲜明生动的景物。所以说莫奈的景物描绘,打破了“固有色”对物体的限定,诠释了“条件色”的色彩语言和风格,这是莫奈特殊色彩艺术语言的表现,充分表现出大自然给予物体的灵动之美。

莫奈有着对色彩的敏感,有着对局部色彩细微变化的关注,他就是在这种细微的关注中体会色彩的魅力。其画作《日出——印象》中雾气交融的景色,让人感受到艺术的境界,体会到大自然的奇妙。莫奈不只满足于能够画他所看到的事物,他想要创造1种独特的效果,他喜欢使人眼花缭乱的东西,他描绘的河水、天空、房屋和树木都洋溢着非同寻常的生命感。他对同1主题反复在1天中的不同时间写生描绘,画出不同的光景与气氛,用极其熟练和简练的色彩语言描绘的《睡莲》,达到了艺术的高峰。

莫奈色彩观念的转变给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出现了注重强烈色彩效果的野兽主义;通过色彩和笔触表现心理的表现主义;纯粹以色彩的点、线、面构成画面的抽象主义,莫奈色彩观念的转变在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只是从上述4个方面探索莫奈的色彩观念,通过对色彩的感悟和领会,对莫奈的色彩观念作1些阐释,其他方面还有待人们进1步体验和探讨。

参考文献 (冒号):

[1](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发展史.天津美术出版社.

[2]孔新苗.中西美术比较.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3]吴甲丰.印象派的再认识.3联书店,1980.

色彩观念论文篇2

【关键词】色彩 单色 四季 地理

园林景观是“拘于自然,安于庭院”的一种美的设计,表达了人们对于自然的渴望以及回归自然的喜悦。自然当中色彩千变万化,所造景物层次分明而又匠心独运,所以当人们在追寻园林景观效果的同时,也格外注重景观当中的色彩搭配以及色彩变化理论,在西方主要以英国自然风景园林、法国勒・诺特式园林、意大利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园林这三种园林模式当中的色彩理论为基础,在我国则以淡雅、富丽两种风格理念主导的色彩理论为基础。但随着时代与人们的欣赏角度发生变化,新的色彩理论不断出现,在本文中笔者试举三例,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一、“单色”层次变换理念

一种颜色作用在相同物体上,通过不同的角度、位置、浓淡等方式的变换,映射出的效果自然也会发生千变万化的效果,而单一色彩的运用更加赋予物体本身的神秘感。在园林景观设计当中,我国古代多以黑、白、灰、黄、绿等色彩为主,在进行色彩搭配的同时,也比较注重色彩的过渡,黑色向白色过渡时,总会在过渡地带留有“灰色假山设计”,“过渡”这一理念便是单色层次变换理念的雏形。

再如以黄色调为主的园林景观设计中,我们可以将一种颜色通过由浅到浓、由浓至浅、浓浅交替等手段进行交相使用,充分发挥出金黄的富丽、古黄的浓重、淡黄的典雅、浅黄的温馨。就屋顶而言,通过色彩的调配,将金黄色的琉璃瓦与古黄色的屋脊瓦交相搭配,延伸出一种彩杭交错成文、色彩明丽鲜活的效果。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一“单色”理念是一种色调主旋律的体现,通过各种过渡色彩所交相辉映,从而将一种主流色彩搭配、发挥到极致的表现,当然这一理论的应用虽然广泛,但是单色无论怎样变换都略显单调,在现代园林设计当中,这一理论只能成为大景观当中的局部点缀,不能放眼全局。

二、色彩四季理念

“水光澈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园林既然是自然景观的缩写,那么当然要赋予园林景观一种属于四季变化的自然理念。无论是水光澈艳、山色空蒙,还是淡妆出尘、浓妆贵雅,自然四季当中所有的变换理念都会赋予园林景观鲜活的自然生命,就像诗中所写的“总相宜”一样,这是一种色彩搭配的绝妙理念。

在大自然当中,冷暖变化刚好可以用四季表示,“春夏秋冬”成为了自然变化的理念,比如在园林景观当中“春色”勾勒桃红柳绿;“夏色”化作碧水蓝天;“秋色”演绎高贵成熟;“冬色”链接艳丽脱俗,四种色系组成了四大空间,而在园林景观设计当中,每一个空间的变化又是衬托其他空间不同的前提。在日本岐阜县的一处园林中,设计师玛莎・施瓦茨用红、绿、黄、蓝组成了四种别具一格的庭院,以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感受进行景观内事物的组合。在夏季庭院中,无论是小品、配置、盆栽都赋予了青蓝色调,使人每每走进庭院都能感觉到清风习习,心旷神怡。

国际上认为,无论是色彩四季理论还是现在的十二季色彩理论并不适合黄种人,而比较适合西方人。比如十二季色彩理论是祺馨色彩创始人刘纪辉女士从《Clour Me Beautiful》带来的,她同时制定了黄种人色彩季型划分的国际标准。但笔者认为,四季色彩理论与勾股定理一样,不管是到什么样的国度,都是不变的。这是一个行业的理论基础。不管以后是6、8、12、36,或者48、72,都是一种商业元素的加入,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越来越多,不要被单纯的数字所局限,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其色彩搭配以及变换形式充分运用到园林景观设计当中,以组合的形式延续这一理论的发展观念。

三、色彩地理学理论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色彩地理学的影响最大,环境、气候、地域文化、自然因素等都是作为“可影响”元素存在的客观事实,而这些元素也正是我国地方形成不同文化的主要来源,如果充分地将这些因素运用到园林景观色彩设计当中,不仅能够充分的展地域文化,同时还能构建不同的景观风采。比如江南水乡气候宜人,地理环境颇为温和,所以在色彩的搭配上,江南等地的设计师更喜欢运用冷色调以及绿色,这样不仅能突出江南风景的修理宜人,还能对燥热的天气添一丝凉意;东北地区冬季寒冷、夏季宜人,并且有着广袤的田野以及独特的雪景,所以当地的设计师多以暖色调为主,暖色调不仅弄够突出宽广的环境气息,还能够为冬天添加一丝暖意。当然地理色彩的应用远远不止这些,色系与色系之间的联系也因当地的各项要素而逐渐变化,在设计时最为重要的就是不拘一格,既要联系当地的实际情况,又要从表象的意义当中脱离出来,针对当地的地理环境,赋予最为贴切的“感官色彩”。

结语

“不拘于型、不拘于色”是我国传统文化园林景观当中的意念重点,在设计当中应注重型与色的地域性搭配以及空间概念搭配,不单单运用一种色彩,也不将复杂化作为颜色变换的重点。在我国古代,园林大师们虽然技艺手法不同,但是对于色彩的运用却偏爱使用“三种色彩”,也就是说在一个园林当中,最多能看到三种主色调的色彩,秉承了“过多而不及”的中庸思想。而现代,我们更注重思想文化的开放向,对于视觉刺激有着热衷的喜好,所以园林景观设计当中加入了微妙的色泽变化,通过细微的感觉影响色彩的搭配,当然无论今古,各有千秋,本文当中的三个理念只是一种比较倾向于现代文明的思想,希望能有更多有识之士为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施淑文.建筑环境色彩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2]宋建明.色彩设计在法国[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色彩观念论文篇3

一种颜色作用在相同物体上,通过不同的角度、位置、浓淡等方式的变换,映射出的效果自然也会发生千变万化的效果,而单一色彩的运用更加赋予物体本身的神秘感。在园林景观设计当中,我国古代多以黑、白、灰、黄、绿等色彩为主,在进行色彩搭配的同时,也比较注重色彩的过渡,黑色向白色过渡时,总会在过渡地带留有“灰色假山设计”,“过渡”这一理念便是单色层次变换理念的雏形。再如以黄色调为主的园林景观设计中,我们可以将一种颜色通过由浅到浓、由浓至浅、浓浅交替等手段进行交相使用,充分发挥出金黄的富丽、古黄的浓重、淡黄的典雅、浅黄的温馨。就屋顶而言,通过色彩的调配,将金黄色的琉璃瓦与古黄色的屋脊瓦交相搭配,延伸出一种彩杭交错成文、色彩明丽鲜活的效果。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一“单色”理念是一种色调主旋律的体现,通过各种过渡色彩所交相辉映,从而将一种主流色彩搭配、发挥到极致的表现,当然这一理论的应用虽然广泛,但是单色无论怎样变换都略显单调,在现代园林设计当中,这一理论只能成为大景观当中的局部点缀,不能放眼全局。

二、色彩四季理念

“水光澈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园林既然是自然景观的缩写,那么当然要赋予园林景观一种属于四季变化的自然理念。无论是水光澈艳、山色空蒙,还是淡妆出尘、浓妆贵雅,自然四季当中所有的变换理念都会赋予园林景观鲜活的自然生命,就像诗中所写的“总相宜”一样,这是一种色彩搭配的绝妙理念。在大自然当中,冷暖变化刚好可以用四季表示,“春夏秋冬”成为了自然变化的理念,比如在园林景观当中“春色”勾勒桃红柳绿;“夏色”化作碧水蓝天;“秋色”演绎高贵成熟;“冬色”链接艳丽脱俗,四种色系组成了四大空间,而在园林景观设计当中,每一个空间的变化又是衬托其他空间不同的前提。在日本岐阜县的一处园林中,设计师玛莎•施瓦茨用红、绿、黄、蓝组成了四种别具一格的庭院,以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感受进行景观内事物的组合。在夏季庭院中,无论是小品、配置、盆栽都赋予了青蓝色调,使人每每走进庭院都能感觉到清风习习,心旷神怡。国际上认为,无论是色彩四季理论还是现在的十二季色彩理论并不适合黄种人,而比较适合西方人。比如十二季色彩理论是祺馨色彩创始人刘纪辉女士从《ClourMeBeautiful》带来的,她同时制定了黄种人色彩季型划分的国际标准。但笔者认为,四季色彩理论与勾股定理一样,不管是到什么样的国度,都是不变的。这是一个行业的理论基础。不管以后是6、8、12、36,或者48、72,都是一种商业元素的加入,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越来越多,不要被单纯的数字所局限,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其色彩搭配以及变换形式充分运用到园林景观设计当中,以组合的形式延续这一理论的发展观念。

三、色彩地理学理论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色彩地理学的影响最大,环境、气候、地域文化、自然因素等都是作为“可影响”元素存在的客观事实,而这些元素也正是我国地方形成不同文化的主要来源,如果充分地将这些因素运用到园林景观色彩设计当中,不仅能够充分的展地域文化,同时还能构建不同的景观风采。比如江南水乡气候宜人,地理环境颇为温和,所以在色彩的搭配上,江南等地的设计师更喜欢运用冷色调以及绿色,这样不仅能突出江南风景的修理宜人,还能对燥热的天气添一丝凉意;东北地区冬季寒冷、夏季宜人,并且有着广袤的田野以及独特的雪景,所以当地的设计师多以暖色调为主,暖色调不仅弄够突出宽广的环境气息,还能够为冬天添加一丝暖意。当然地理色彩的应用远远不止这些,色系与色系之间的联系也因当地的各项要素而逐渐变化,在设计时最为重要的就是不拘一格,既要联系当地的实际情况,又要从表象的意义当中脱离出来,针对当地的地理环境,赋予最为贴切的“感官色彩”。

四、结语

色彩观念论文篇4

论文摘要:以户县农民画的设色特点为例,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民间美术色彩的选择特点及文化内涵,运用文献研究和例证相结合,论述民间美术色彩这种文化语言,更直接地使创作者与受众进行直接对话。古人独有的色彩观念,使中国色彩区分于西方的“色调”理论,正是因为中国色彩有自己的调色、赋色法则,才制约着华夏民族的色彩选择,并赋予民间美术色彩的文化内涵。

色彩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民族情感、经验和思想在色彩应用过程中的显现。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民间美术,在数千年的传承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特性。色彩作为其重要的构成元素,是人们寻求精神上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以不同的色彩表达特定的观念,反映了民族民间美术的传统习俗及审美观念的延续和发展。民间美术色彩深层次地体现了创作者与受众进行对话的一种文化语言。

一、户县农民画中色彩选择的特点

户县农民画在我国整个民间艺术的庞大体系中可称得上是独放异彩。画风粗犷豪放,构图饱满稚拙,用色单纯夸张,具有清新浪漫的生活气息。户县农民画贴近生活,多以描绘人民丰收的景象,节日的欢腾,幸福的家庭等,使每一个观赏者都能够感受到激昂的情绪和自豪的心情。户县农民画,粗犷中蕴涵着细腻,浓艳中蕴涵着淡雅,稚拙中有着精巧。

单纯明快与夸张刺激的色彩表现是民间美术色彩选择的显著特点。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体现着充分的饱和度。红、黄、蓝、白、紫等鲜亮的色彩,使人感受到豁朗的情感和明达的风格,正是民间艺术单纯明快的装饰性色彩的充分体现。以具有代表性的户县农民画设色体系来说,“色要少,还要好,看你使得巧不巧。”这是户县农民画用色的简要口诀,由此体现了民间美术用色简练的特征。户县农民画诀亦云“红红绿绿,图个吉利”,“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色更新”等,都体现了民间美术色彩高纯度、强对比的特征。这种纯粹的色彩运用,使农民画色彩醒目而和谐。其色彩搭配,运用大色块的红丹与品蓝形成强烈的补色对比,而小色块的竹绿、品桃、紫黄色加上墨线稿的穿插,使画面色彩响亮而又简洁明快。用色虽然只有五种色彩的搭配,极为单纯简练,却显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姿。

民间美术的色彩运用补色、高纯度的色相对比原则,是民间美术色彩选择的主要倾向。人们喜爱色彩,往往喜爱有一定纯度的色相,不同程度的色相对比,可以满足人们对色相感的不同要求。我国历史上的传统色彩调配形式,运用色相对比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其中,补色对比在民间美术中应用尤为广泛,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体现着朦胧的补色感知,极力显示对比色特有的张力和刺激性。

当然,民间美术的色彩在表现夸张刺激、鲜艳夺目效果的同时,也非常注重色彩的统一和谐。所谓“光有大红大绿不算好,黄能托色少不了”,就表露了追求统一性的色彩意识。 色彩的审美心理不是孤立的,它必然受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的影响,受到整个审美意识的制约。

二、户县农民画中的色彩文化

在中国传统思想和民间习俗的影响下,民间美术中的色彩显现着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审美特征,从而造就了民间美术色彩的热烈喜庆的气氛。在民间美术作品中,色彩是民间艺人和受众进行对话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语言,有着多方面的表现功能。

(一)装饰功能

民间美术的色彩首先是为了饰美娱目。特别是装饰性较强的户县农民画作品,其设色是极富代表性的,用色艳丽浓烈、丰富鲜明,突出吉祥喜庆红火热闹的气氛。画中配色口诀:“红与黄,喜煞娘”,“要喜气,红与绿,要求扬,一片黄”等都体现了这种心理,富有节奏的对比,同时又讲究和谐统一,色彩整体效果鲜艳、热烈、轻松、明快。当然,除了对比热烈、色彩浓重的农民画,也有追求雅致调和的色彩效果,这类农民画在使用纯度较高的色彩后,常以粉蓝、粉绿、灰色、金色等加以调和,又用墨线加以衬托和稳定,因而画面素雅委婉、清淡优雅。即使如此,农民画也仍以喜庆、绚丽、丰富为主。无论哪类色彩的运用,又都是写意不写形,不求现实的真实,色彩在原来基础上更为大胆。

户县农民画诀亦云:“红间黄,喜煞娘;红间绿,花簇簇”,“青紫不并列,黄白不随肩”等,都是肯定原色的运用,色彩搭配体现出朦胧的明度对比,色相、色彩的冷暖以及面积的搭配与对比。明度的对比使画面疏朗、透气,色调清新,而多种色彩冷暖的不同和面积大小的对比则易产生丰富、绚丽、热闹红火的气氛,这种色调风格也正是民众喜爱并表达思想情感的最恰当的形式。同时,色彩的冷暖对比丰富、强烈,极具现代装饰色彩效果。

(二)象征功能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色彩最能引起人们奇特的想象,它最能拨动感情的琴弦。色彩效果不仅体现在视觉上,更体现在象征意义上,使大众得到心理上的体验和理解,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所谓“象征”,就是用以代表、体现、表示某种事物的一种物体或符号,重视色彩的象征性在我国历史上有着自己的传统。民间色彩象征意义丰富,根据华夏民族古老的五色观进行组织搭配,在五色(青、红、黄、白、黑)的观念内涵上,根据需要去突出某一色的主旋律,以达到表达审美和生存上的追求。在民间美术创作中,对色彩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依托是时常要遵循的。“红红绿绿,图个吉利”这句流传在老百姓中的口头禅,作为一般的民间艺诀,可以说是整个民间美术的色彩特征。“图个吉利”是在传统的民间文化观念下表现出的审美观念,以表达求生、趋利、避害等功利意义为主。

老百姓常常是依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功利愿望去理解和使用色彩。“吉利”所包含的审美意义,在广大民众心目中总是和纳福招财、避害去灾等基本生活需要和世俗意愿交织重叠。户县农民画多是歌颂丰收的田野,欢腾的畜群,崭新的房屋等,其中绿色寓意万年长青,红色寓意四季红火,在民间美术中,色彩是一种喻意和心理暗示,是用色彩与形式的特定形象满足大吉大利,祈福迎祥,发财平安的心理。色彩的作用超出了视直觉与自然环境等同的色彩结构和这种表现形式。

色彩的这种观念性的象征意义被纳入包罗万象的中国古代宇宙论的框架中,与传统的价值观、哲学思想、等级意识、宗法观念、伦理道德相互交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三、民间美术色彩选择的文化内涵

从民间美术设色的整体观念和特征来看,对传统的色彩观念有依有背,既遵循了传统色彩的象征、比附意义和内涵,具有深沉的文化底蕴,同时又重视色彩的视觉审美效果,呈现出斑斓多彩的热闹景象。可以这样说,色彩在民间既是观念的、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审美的,它不仅诉诸于视知觉,同时还受到文化传统、环境的制约,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因而对民间美术色彩的认识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而必须对包蕴其中的观念性涵义和文化历史内容予以领悟和把握。

作为一种原生态的、历史演化的视觉表现形式,我国民间美术的色彩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突出表现为深受中国传统设色观念的影响。其中,五色观的影响自始至终贯穿其中。它们与自然、社会和人生诸方面的观念形态相关联,因而具有丰富的比附性意义,这些意义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意识。色彩情调与民间文化观念相重叠,深受民众生活的制约,与庶民百姓的生活态度、价值标准、审美情趣是相一致的,具有与生俱来的民族亲和力。这也是其备受关注的原因所在。

我国古人的色彩选择不是建立在对色彩物理性能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而是以宗教化和伦理化的色彩选择习俗为根据的。早在先秦时期国人就已形成色彩等差观念,众多的色彩被区分为正色和间色两个等级。这对整个封建社会的色彩选择习俗都有支配性影响。色彩等差观念是在五行说的影响下形成的。在强烈的神秘感和崇拜心理的驱使下,古人以五行为中心,用比附、推导等方法,把木火土金水变成5种象征性符号,使之与各种具体的、抽象的、已知的、未知的、经验的、迷信的、自然的、社会的事物相对应。

中国民间美术色彩作为一种物理性的现象也与民间文化观念相关联,被作为一种象征手段加以描述,并延伸、拓展了它的内在性质,与其他事物相联系。色彩与特定的观念相关联的原因,自然也与人的实践活动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客观自然世界生命循环的特征也表现在自然界有规律的色彩的变换,先民对大自然的现象予以描述、总结,并加以附会,得出了“青、赤、黄、白、黑”这五种基本色相,并体会到这五色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有着密切的利害关系,所以被中国古代视为五种“正色”,并暗含了吉利祥瑞的意义。随着阴阳五行说的产生与发展,五色被认为是构成世界秩序的成分,并与其他构成成分相对应、关联。在这里,色彩已完全成为一种观念性的阐释和象征性的比附,而不单纯是一种视觉的、感性的知觉形式,人们对色彩的运用成为一种主观的符号和图式,并被赋予特殊的情感和文化理念。

色彩观念论文篇5

论文摘要:以户县农民画的设色特点为例,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民间美术色彩的选择特点及文化内涵,运用文献研究和例证相结合,论述民间美术色彩这种文化语言,更直接地使创作者与受众进行直接对话。古人独有的色彩观念,使中国色彩区分于西方的“色调”理论,正是因为中国色彩有自己的调色、赋色法则,才制约着华夏民族的色彩选择,并赋予民间美术色彩的文化内涵。

色彩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民族情感、经验和思想在色彩应用过程中的显现。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民间美术,在数千年的传承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特性。色彩作为其重要的构成元素,是人们寻求精神上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以不同的色彩表达特定的观念,反映了民族民间美术的传统习俗及审美观念的延续和发展。民间美术色彩深层次地体现了创作者与受众进行对话的一种文化语言。

一、户县农民画中色彩选择的特点

户县农民画在我国整个民间艺术的庞大体系中可称得上是独放异彩。画风粗犷豪放,构图饱满稚拙,用色单纯夸张,具有清新浪漫的生活气息。户县农民画贴近生活,多以描绘人民丰收的景象,节日的欢腾,幸福的家庭等,使每一个观赏者都能够感受到激昂的情绪和自豪的心情。户县农民画,粗犷中蕴涵着细腻,浓艳中蕴涵着淡雅,稚拙中有着精巧。

单纯明快与夸张刺激的色彩表现是民间美术色彩选择的显着特点。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体现着充分的饱和度。红、黄、蓝、白、紫等鲜亮的色彩,使人感受到豁朗的情感和明达的风格,正是民间艺术单纯明快的装饰性色彩的充分体现。以具有代表性的户县农民画设色体系来说,“色要少,还要好,看你使得巧不巧。”这是户县农民画用色的简要口诀,由此体现了民间美术用色简练的特征。户县农民画诀亦云“红红绿绿,图个吉利”,“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色更新”等,都体现了民间美术色彩高纯度、强对比的特征。这种纯粹的色彩运用,使农民画色彩醒目而和谐。其色彩搭配,运用大色块的红丹与品蓝形成强烈的补色对比,而小色块的竹绿、品桃、紫黄色加上墨线稿的穿插,使画面色彩响亮而又简洁明快。用色虽然只有五种色彩的搭配,极为单纯简练,却显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姿。

民间美术的色彩运用补色、高纯度的色相对比原则,是民间美术色彩选择的主要倾向。人们喜爱色彩,往往喜爱有一定纯度的色相,不同程度的色相对比,可以满足人们对色相感的不同要求。我国历史上的传统色彩调配形式,运用色相对比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其中,补色对比在民间美术中应用尤为广泛,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体现着朦胧的补色感知,极力显示对比色特有的张力和刺激性。

当然,民间美术的色彩在表现夸张刺激、鲜艳夺目效果的同时,也非常注重色彩的统一和谐。所谓“光有大红大绿不算好,黄能托色少不了”,就表露了追求统一性的色彩意识。 色彩的审美心理不是孤立的,它必然受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的影响,受到整个审美意识的制约。

二、户县农民画中的色彩文化

在中国传统思想和民间习俗的影响下,民间美术中的色彩显现着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审美特征,从而造就了民间美术色彩的热烈喜庆的气氛。在民间美术作品中,色彩是民间艺人和受众进行对话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语言,有着多方面的表现功能。

(一)装饰功能

民间美术的色彩首先是为了饰美娱目。特别是装饰性较强的户县农民画作品,其设色是极富代表性的,用色艳丽浓烈、丰富鲜明,突出吉祥喜庆红火热闹的气氛。画中配色口诀:“红与黄,喜煞娘”,“要喜气,红与绿,要求扬,一片黄”等都体现了这种心理,富有节奏的对比,同时又讲究和谐统一,色彩整体效果鲜艳、热烈、轻松、明快。当然,除了对比热烈、色彩浓重的农民画,也有追求雅致调和的色彩效果,这类农民画在使用纯度较高的色彩后,常以粉蓝、粉绿、灰色、金色等加以调和,又用墨线加以衬托和稳定,因而画面素雅委婉、清淡优雅。即使如此,农民画也仍以喜庆、绚丽、丰富为主。无论哪类色彩的运用,又都是写意不写形,不求现实的真实,色彩在原来基础上更为大胆。

户县农民画诀亦云:“红间黄,喜煞娘;红间绿,花簇簇”,“青紫不并列,黄白不随肩”等,都是肯定原色的运用,色彩搭配体现出朦胧的明度对比,色相、色彩的冷暖以及面积的搭配与对比。明度的对比使画面疏朗、透气,色调清新,而多种色彩冷暖的不同和面积大小的对比则易产生丰富、绚丽、热闹红火的气氛,这种色调风格也正是民众喜爱并表达思想情感的最恰当的形式。同时,色彩的冷暖对比丰富、强烈,极具现代装饰色彩效果。

(二)象征功能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色彩最能引起人们奇特的想象,它最能拨动感情的琴弦。色彩效果不仅体现在视觉上,更体现在象征意义上,使大众得到心理上的体验和理解,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所谓“象征”,就是用以代表、体现、表示某种事物的一种物体或符号,重视色彩的象征性在我国历史上有着自己的传统。民间色彩象征意义丰富,根据华夏民族古老的五色观进行组织搭配,在五色(青、红、黄、白、黑)的观念内涵上,根据需要去突出某一色的主旋律,以达到表达审美和生存上的追求。在民间美术创作中,对色彩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依托是时常要遵循的。“红红绿绿,图个吉利”这句流传在老百姓中的口头禅,作为一般的民间艺诀,可以说是整个民间美术的色彩特征。“图个吉利”是在传统的民间文化观念下表现出的审美观念,以表达求生、趋利、避害等功利意义为主。

老百姓常常是依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功利愿望去理解和使用色彩。“吉利”所包含的审美意义,在广大民众心目中总是和纳福招财、避害去灾等基本生活需要和世俗意愿交织重叠。户县农民画多是歌颂丰收的田野,欢腾的畜群,崭新的房屋等,其中绿色寓意万年长青,红色寓意四季红火,在民间美术中,色彩是一种喻意和心理暗示,是用色彩与形式的特定形象满足大吉大利,祈福迎祥,发财平安的心理。色彩的作用超出了视直觉与自然环境等同的色彩结构和这种表现形式。

色彩的这种观念性的象征意义被纳入包罗万象的中国古代宇宙论的框架中,与传统的价值观、哲学思想、等级意识、宗法观念、伦理道德相互交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三、民间美术色彩选择的文化内涵

从民间美术设色的整体观念和特征来看,对传统的色彩观念有依有背,既遵循了传统色彩的象征、比附意义和内涵,具有深沉的文化底蕴,同时又重视色彩的视觉审美效果,呈现出斑斓多彩的热闹景象。可以这样说,色彩在民间既是观念的、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审美的,它不仅诉诸于视知觉,同时还受到文化传统、环境的制约,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因而对民间美术色彩的认识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而必须对包蕴其中的观念性涵义和文化历史内容予以领悟和把握。

作为一种原生态的、历史演化的视觉表现形式,我国民间美术的色彩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突出表现为深受中国传统设色观念的影响。其中,五色观的影响自始至终贯穿其中。它们与自然、社会和人生诸方面的观念形态相关联,因而具有丰富的比附性意义,这些意义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意识。色彩情调与民间文化观念相重叠,深受民众生活的制约,与庶民百姓的生活态度、价值标准、审美情趣是相一致的,具有与生俱来的民族亲和力。这也是其备受关注的原因所在。

我国古人的色彩选择不是建立在对色彩物理性能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而是以宗教化和伦理化的色彩选择习俗为根据的。早在先秦时期国人就已形成色彩等差观念,众多的色彩被区分为正色和间色两个等级。这对整个封建社会的色彩选择习俗都有支配性影响。色彩等差观念是在五行说的影响下形成的。在强烈的神秘感和崇拜心理的驱使下,古人以五行为中心,用比附、推导等方法,把木火土金水变成5种象征性符号,使之与各种具体的、抽象的、已知的、未知的、经验的、迷信的、自然的、社会的事物相对应。

中国民间美术色彩作为一种物理性的现象也与民间文化观念相关联,被作为一种象征手段加以描述,并延伸、拓展了它的内在性质,与其他事物相联系。色彩与特定的观念相关联的原因,自然也与人的实践活动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客观自然世界生命循环的特征也表现在自然界有规律的色彩的变换,先民对大自然的现象予以描述、总结,并加以附会,得出了“青、赤、黄、白、黑”这五种基本色相,并体会到这五色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有着密切的利害关系,所以被中国古代视为五种“正色”,并暗含了吉利祥瑞的意义。随着阴阳五行说的产生与发展,五色被认为是构成世界秩序的成分,并与其他构成成分相对应、关联。在这里,色彩已完全成为一种观念性的阐释和象征性的比附,而不单纯是一种视觉的、感性的知觉形式,人们对色彩的运用成为一种主观的符号和图式,并被赋予特殊的情感和文化理念。

色彩观念论文篇6

论文摘要:以户县农民画的设色特点为例,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民间美术色彩的选择特点及文化内涵,运用文献研究和例证相结合,论述民间美术色彩这种文化语言,更直接地使创作者与受众进行直接对话。古人独有的色彩观念,使中国色彩区分于西方的“色调”理论,正是因为中国色彩有自己的调色、赋色法则,才制约着华夏民族的色彩选择,并赋予民间美术色彩的文化内涵。

色彩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民族情感、经验和思想在色彩应用过程中的显现。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民间美术,在数千年的传承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特性。色彩作为其重要的构成元素,是人们寻求精神上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以不同的色彩表达特定的观念,反映了民族民间美术的传统习俗及审美观念的延续和发展。民间美术色彩深层次地体现了创作者与受众进行对话的一种文化语言。

一、户县农民画中色彩选择的特点

户县农民画在我国整个民间艺术的庞大体系中可称得上是独放异彩。画风粗犷豪放,构图饱满稚拙,用色单纯夸张,具有清新浪漫的生活气息。户县农民画贴近生活,多以描绘人民丰收的景象,节日的欢腾,幸福的家庭等,使每一个观赏者都能够感受到激昂的情绪和自豪的心情。户县农民画,粗犷中蕴涵着细腻,浓艳中蕴涵着淡雅,稚拙中有着精巧。

单纯明快与夸张刺激的色彩表现是民间美术色彩选择的显著特点。WWw.133229.cOM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体现着充分的饱和度。红、黄、蓝、白、紫等鲜亮的色彩,使人感受到豁朗的情感和明达的风格,正是民间艺术单纯明快的装饰性色彩的充分体现。以具有代表性的户县农民画设色体系来说,“色要少,还要好,看你使得巧不巧。”这是户县农民画用色的简要口诀,由此体现了民间美术用色简练的特征。户县农民画诀亦云“红红绿绿,图个吉利”,“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色更新”等,都体现了民间美术色彩高纯度、强对比的特征。这种纯粹的色彩运用,使农民画色彩醒目而和谐。其色彩搭配,运用大色块的红丹与品蓝形成强烈的补色对比,而小色块的竹绿、品桃、紫黄色加上墨线稿的穿插,使画面色彩响亮而又简洁明快。用色虽然只有五种色彩的搭配,极为单纯简练,却显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姿。

民间美术的色彩运用补色、高纯度的色相对比原则,是民间美术色彩选择的主要倾向。人们喜爱色彩,往往喜爱有一定纯度的色相,不同程度的色相对比,可以满足人们对色相感的不同要求。我国历史上的传统色彩调配形式,运用色相对比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其中,补色对比在民间美术中应用尤为广泛,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体现着朦胧的补色感知,极力显示对比色特有的张力和刺激性。

当然,民间美术的色彩在表现夸张刺激、鲜艳夺目效果的同时,也非常注重色彩的统一和谐。所谓“光有大红大绿不算好,黄能托色少不了”,就表露了追求统一性的色彩意识。 色彩的审美心理不是孤立的,它必然受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的影响,受到整个审美意识的制约。

二、户县农民画中的色彩文化

在中国传统思想和民间习俗的影响下,民间美术中的色彩显现着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审美特征,从而造就了民间美术色彩的热烈喜庆的气氛。在民间美术作品中,色彩是民间艺人和受众进行对话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语言,有着多方面的表现功能。

(一)装饰功能

民间美术的色彩首先是为了饰美娱目。特别是装饰性较强的户县农民画作品,其设色是极富代表性的,用色艳丽浓烈、丰富鲜明,突出吉祥喜庆红火热闹的气氛。画中配色口诀:“红与黄,喜煞娘”,“要喜气,红与绿,要求扬,一片黄”等都体现了这种心理,富有节奏的对比,同时又讲究和谐统一,色彩整体效果鲜艳、热烈、轻松、明快。当然,除了对比热烈、色彩浓重的农民画,也有追求雅致调和的色彩效果,这类农民画在使用纯度较高的色彩后,常以粉蓝、粉绿、灰色、金色等加以调和,又用墨线加以衬托和稳定,因而画面素雅委婉、清淡优雅。即使如此,农民画也仍以喜庆、绚丽、丰富为主。无论哪类色彩的运用,又都是写意不写形,不求现实的真实,色彩在原来基础上更为大胆。

户县农民画诀亦云:“红间黄,喜煞娘;红间绿,花簇簇”,“青紫不并列,黄白不随肩”等,都是肯定原色的运用,色彩搭配体现出朦胧的明度对比,色相、色彩的冷暖以及面积的搭配与对比。明度的对比使画面疏朗、透气,色调清新,而多种色彩冷暖的不同和面积大小的对比则易产生丰富、绚丽、热闹红火的气氛,这种色调风格也正是民众喜爱并表达思想情感的最恰当的形式。同时,色彩的冷暖对比丰富、强烈,极具现代装饰色彩效果。

(二)象征功能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色彩最能引起人们奇特的想象,它最能拨动感情的琴弦。色彩效果不仅体现在视觉上,更体现在象征意义上,使大众得到心理上的体验和理解,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所谓“象征”,就是用以代表、体现、表示某种事物的一种物体或符号,重视色彩的象征性在我国历史上有着自己的传统。民间色彩象征意义丰富,根据华夏民族古老的五色观进行组织搭配,在五色(青、红、黄、白、黑)的观念内涵上,根据需要去突出某一色的主旋律,以达到表达审美和生存上的追求。在民间美术创作中,对色彩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依托是时常要遵循的。“红红绿绿,图个吉利”这句流传在老百姓中的口头禅,作为一般的民间艺诀,可以说是整个民间美术的色彩特征。“图个吉利”是在传统的民间文化观念下表现出的审美观念,以表达求生、趋利、避害等功利意义为主。

老百姓常常是依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功利愿望去理解和使用色彩。“吉利”所包含的审美意义,在广大民众心目中总是和纳福招财、避害去灾等基本生活需要和世俗意愿交织重叠。户县农民画多是歌颂丰收的田野,欢腾的畜群,崭新的房屋等,其中绿色寓意万年长青,红色寓意四季红火,在民间美术中,色彩是一种喻意和心理暗示,是用色彩与形式的特定形象满足大吉大利,祈福迎祥,发财平安的心理。色彩的作用超出了视直觉与自然环境等同的色彩结构和这种表现形式。

色彩的这种观念性的象征意义被纳入包罗万象的中国古代宇宙论的框架中,与传统的价值观、哲学思想、等级意识、宗法观念、伦理道德相互交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三、民间美术色彩选择的文化内涵

从民间美术设色的整体观念和特征来看,对传统的色彩观念有依有背,既遵循了传统色彩的象征、比附意义和内涵,具有深沉的文化底蕴,同时又重视色彩的视觉审美效果,呈现出斑斓多彩的热闹景象。可以这样说,色彩在民间既是观念的、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审美的,它不仅诉诸于视知觉,同时还受到文化传统、环境的制约,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因而对民间美术色彩的认识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而必须对包蕴其中的观念性涵义和文化历史内容予以领悟和把握。

作为一种原生态的、历史演化的视觉表现形式,我国民间美术的色彩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突出表现为深受中国传统设色观念的影响。其中,五色观的影响自始至终贯穿其中。它们与自然、社会和人生诸方面的观念形态相关联,因而具有丰富的比附性意义,这些意义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意识。色彩情调与民间文化观念相重叠,深受民众生活的制约,与庶民百姓的生活态度、价值标准、审美情趣是相一致的,具有与生俱来的民族亲和力。这也是其备受关注的原因所在。

我国古人的色彩选择不是建立在对色彩物理性能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而是以宗教化和伦理化的色彩选择习俗为根据的。早在先秦时期国人就已形成色彩等差观念,众多的色彩被区分为正色和间色两个等级。这对整个封建社会的色彩选择习俗都有支配性影响。色彩等差观念是在五行说的影响下形成的。在强烈的神秘感和崇拜心理的驱使下,古人以五行为中心,用比附、推导等方法,把木火土金水变成5种象征性符号,使之与各种具体的、抽象的、已知的、未知的、经验的、迷信的、自然的、社会的事物相对应。

中国民间美术色彩作为一种物理性的现象也与民间文化观念相关联,被作为一种象征手段加以描述,并延伸、拓展了它的内在性质,与其他事物相联系。色彩与特定的观念相关联的原因,自然也与人的实践活动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客观自然世界生命循环的特征也表现在自然界有规律的色彩的变换,先民对大自然的现象予以描述、总结,并加以附会,得出了“青、赤、黄、白、黑”这五种基本色相,并体会到这五色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有着密切的利害关系,所以被中国古代视为五种“正色”,并暗含了吉利祥瑞的意义。随着阴阳五行说的产生与发展,五色被认为是构成世界秩序的成分,并与其他构成成分相对应、关联。在这里,色彩已完全成为一种观念性的阐释和象征性的比附,而不单纯是一种视觉的、感性的知觉形式,人们对色彩的运用成为一种主观的符号和图式,并被赋予特殊的情感和文化理念。

色彩观念论文篇7

    论文摘要:以户县农民画的设色特点为例,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民间美术色彩的选择特点及文化内涵,运用文献研究和例证相结合,论述民间美术色彩这种文化语言,更直接地使创作者与受众进行直接对话。古人独有的色彩观念,使中国色彩区分于西方的“色调”理论,正是因为中国色彩有自己的调色、赋色法则,才制约着华夏民族的色彩选择,并赋予民间美术色彩的文化内涵。 

    色彩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民族情感、经验和思想在色彩应用过程中的显现。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民间美术,在数千年的传承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特性。色彩作为其重要的构成元素,是人们寻求精神上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以不同的色彩表达特定的观念,反映了民族民间美术的传统习俗及审美观念的延续和发展。民间美术色彩深层次地体现了创作者与受众进行对话的一种文化语言。 

    一、户县农民画中色彩选择的特点 

    户县农民画在我国整个民间艺术的庞大体系中可称得上是独放异彩。画风粗犷豪放,构图饱满稚拙,用色单纯夸张,具有清新浪漫的生活气息。户县农民画贴近生活,多以描绘人民丰收的景象,节日的欢腾,幸福的家庭等,使每一个观赏者都能够感受到激昂的情绪和自豪的心情。户县农民画,粗犷中蕴涵着细腻,浓艳中蕴涵着淡雅,稚拙中有着精巧。 

    单纯明快与夸张刺激的色彩表现是民间美术色彩选择的显着特点。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体现着充分的饱和度。红、黄、蓝、白、紫等鲜亮的色彩,使人感受到豁朗的情感和明达的风格,正是民间艺术单纯明快的装饰性色彩的充分体现。以具有代表性的户县农民画设色体系来说,“色要少,还要好,看你使得巧不巧。”这是户县农民画用色的简要口诀,由此体现了民间美术用色简练的特征。户县农民画诀亦云“红红绿绿,图个吉利”,“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色更新”等,都体现了民间美术色彩高纯度、强对比的特征。这种纯粹的色彩运用,使农民画色彩醒目而和谐。其色彩搭配,运用大色块的红丹与品蓝形成强烈的补色对比,而小色块的竹绿、品桃、紫黄色加上墨线稿的穿插,使画面色彩响亮而又简洁明快。用色虽然只有五种色彩的搭配,极为单纯简练,却显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姿。 

    民间美术的色彩运用补色、高纯度的色相对比原则,是民间美术色彩选择的主要倾向。人们喜爱色彩,往往喜爱有一定纯度的色相,不同程度的色相对比,可以满足人们对色相感的不同要求。我国历史上的传统色彩调配形式,运用色相对比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其中,补色对比在民间美术中应用尤为广泛,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体现着朦胧的补色感知,极力显示对比色特有的张力和刺激性。 

    当然,民间美术的色彩在表现夸张刺激、鲜艳夺目效果的同时,也非常注重色彩的统一和谐。所谓“光有大红大绿不算好,黄能托色少不了”,就表露了追求统一性的色彩意识。 色彩的审美心理不是孤立的,它必然受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的影响,受到整个审美意识的制约。 

    二、户县农民画中的色彩文化 

    在中国传统思想和民间习俗的影响下,民间美术中的色彩显现着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审美特征,从而造就了民间美术色彩的热烈喜庆的气氛。在民间美术作品中,色彩是民间艺人和受众进行对话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语言,有着多方面的表现功能。 

    (一)装饰功能 

    民间美术的色彩首先是为了饰美娱目。特别是装饰性较强的户县农民画作品,其设色是极富代表性的,用色艳丽浓烈、丰富鲜明,突出吉祥喜庆红火热闹的气氛。画中配色口诀:“红与黄,喜煞娘”,“要喜气,红与绿,要求扬,一片黄”等都体现了这种心理,富有节奏的对比,同时又讲究和谐统一,色彩整体效果鲜艳、热烈、轻松、明快。当然,除了对比热烈、色彩浓重的农民画,也有追求雅致调和的色彩效果,这类农民画在使用纯度较高的色彩后,常以粉蓝、粉绿、灰色、金色等加以调和,又用墨线加以衬托和稳定,因而画面素雅委婉、清淡优雅。即使如此,农民画也仍以喜庆、绚丽、丰富为主。无论哪类色彩的运用,又都是写意不写形,不求现实的真实,色彩在原来基础上更为大胆。 

    户县农民画诀亦云:“红间黄,喜煞娘;红间绿,花簇簇”,“青紫不并列,黄白不随肩”等,都是肯定原色的运用,色彩搭配体现出朦胧的明度对比,色相、色彩的冷暖以及面积的搭配与对比。明度的对比使画面疏朗、透气,色调清新,而多种色彩冷暖的不同和面积大小的对比则易产生丰富、绚丽、热闹红火的气氛,这种色调风格也正是民众喜爱并表达思想情感的最恰当的形式。同时,色彩的冷暖对比丰富、强烈,极具现代装饰色彩效果。 

    (二)象征功能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色彩最能引起人们奇特的想象,它最能拨动感情的琴弦。色彩效果不仅体现在视觉上,更体现在象征意义上,使大众得到心理上的体验和理解,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所谓“象征”,就是用以代表、体现、表示某种事物的一种物体或符号,重视色彩的象征性在我国历史上有着自己的传统。民间色彩象征意义丰富,根据华夏民族古老的五色观进行组织搭配,在五色(青、红、黄、白、黑)的观念内涵上,根据需要去突出某一色的主旋律,以达到表达审美和生存上的追求。在民间美术创作中,对色彩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依托是时常要遵循的。“红红绿绿,图个吉利”这句流传在老百姓中的口头禅,作为一般的民间艺诀,可以说是整个民间美术的色彩特征。“图个吉利”是在传统的民间文化观念下表现出的审美观念,以表达求生、趋利、避害等功利意义为主。 

    老百姓常常是依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功利愿望去理解和使用色彩。“吉利”所包含的审美意义,在广大民众心目中总是和纳福招财、避害去灾等基本生活需要和世俗意愿交织重叠。户县农民画多是歌颂丰收的田野,欢腾的畜群,崭新的房屋等,其中绿色寓意万年长青,红色寓意四季红火,在民间美术中,色彩是一种喻意和心理暗示,是用色彩与形式的特定形象满足大吉大利,祈福迎祥,发财平安的心理。色彩的作用超出了视直觉与自然环境等同的色彩结构和这种表现形式。 

    色彩的这种观念性的象征意义被纳入包罗万象的中国古代宇宙论的框架中,与传统的价值观、哲学思想、等级意识、宗法观念、伦理道德相互交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三、民间美术色彩选择的文化内涵 

    从民间美术设色的整体观念和特征来看,对传统的色彩观念有依有背,既遵循了传统色彩的象征、比附意义和内涵,具有深沉的文化底蕴,同时又重视色彩的视觉审美效果,呈现出斑斓多彩的热闹景象。可以这样说,色彩在民间既是观念的、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审美的,它不仅诉诸于视知觉,同时还受到文化传统、环境的制约,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因而对民间美术色彩的认识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而必须对包蕴其中的观念性涵义和文化历史内容予以领悟和把握。 

    作为一种原生态的、历史演化的视觉表现形式,我国民间美术的色彩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突出表现为深受中国传统设色观念的影响。其中,五色观的影响自始至终贯穿其中。它们与自然、社会和人生诸方面的观念形态相关联,因而具有丰富的比附性意义,这些意义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意识。色彩情调与民间文化观念相重叠,深受民众生活的制约,与庶民百姓的生活态度、价值标准、审美情趣是相一致的,具有与生俱来的民族亲和力。这也是其备受关注的原因所在。 

    我国古人的色彩选择不是建立在对色彩物理性能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而是以宗教化和伦理化的色彩选择习俗为根据的。早在先秦时期国人就已形成色彩等差观念,众多的色彩被区分为正色和间色两个等级。这对整个封建社会的色彩选择习俗都有支配性影响。色彩等差观念是在五行说的影响下形成的。在强烈的神秘感和崇拜心理的驱使下,古人以五行为中心,用比附、推导等方法,把木火土金水变成5种象征性符号,使之与各种具体的、抽象的、已知的、未知的、经验的、迷信的、自然的、社会的事物相对应。 

    中国民间美术色彩作为一种物理性的现象也与民间文化观念相关联,被作为一种象征手段加以描述,并延伸、拓展了它的内在性质,与其他事物相联系。色彩与特定的观念相关联的原因,自然也与人的实践活动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客观自然世界生命循环的特征也表现在自然界有规律的色彩的变换,先民对大自然的现象予以描述、总结,并加以附会,得出了“青、赤、黄、白、黑”这五种基本色相,并体会到这五色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有着密切的利害关系,所以被中国古代视为五种“正色”,并暗含了吉利祥瑞的意义。随着阴阳五行说的产生与发展,五色被认为是构成世界秩序的成分,并与其他构成成分相对应、关联。在这里,色彩已完全成为一种观念性的阐释和象征性的比附,而不单纯是一种视觉的、感性的知觉形式,人们对色彩的运用成为一种主观的符号和图式,并被赋予特殊的情感和文化理念。 

色彩观念论文篇8

京剧是在清代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的一个戏曲门类。在当时剧坛多种声腔剧种并存的背景下,徽调赢得了更多群众的喜爱,从众多剧种中脱颖而出,此后经过京剧界鼻祖程长庚和谭鑫培等众多京剧名家和演艺人员半个多世纪的经营与发展,从最初的地方剧种不断融汇、锤炼、升华,从而形成代表性极强的国粹――京剧艺术。

京剧在今天中国戏曲舞台上的瞩目地位并非偶然,而是民族文化的审美选择。中国文化在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中,在传统艺术样式的传承与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审美观念。这种传统的审美观念认为,宇宙间化生万物的“道”是美的根源。《庄子・知北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名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与天地之谓也。”这与以古希腊文化中“美的模仿说”为渊源的西方审美观念是有极大区别的。中国传统审美观念认为美虽然不能离开形,但美的本质却不在形而在神。追求“神”美的艺术审美观念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认为美的根源是“道”的观念是一致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在中国各种传统艺术形式中逐渐发展出了对艺术作品“意境”的追求。这些传统的审美观在中国古典戏曲――京剧中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与其他的舞台表演种类一样,京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与西方戏剧的写实性相比较,京剧表演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它是一种虚实结合的艺术,语言与色彩抽象精炼,表演与道具写意传神,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民族审美观念在京剧中的具体体现。

二、中国传统色彩观的历史溯源

人类对色彩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史过程的研究。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前,人对色彩的认识更多是来源于对自然界的感官认知,这是人类从自然界中提炼和积累色彩经验的初级阶段。随着人类的发展规模扩大形成人类社会以后,人对色彩的认知也逐渐融入了特定社会阶段的文化内涵,色彩不再仅仅是一种感官认知,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辅助指导和规范社会生活的文化理念。据考古研究证实,人类在冰河世纪之前就本能地使用颜色了。为祈求食物丰足而在洞窟岩壁上涂绘猎物和狩猎场面;以赭土或鲜血涂抹身体以祈求某种力量的传承和转换;在制作的陶器上彩绘动物或图腾标志等。但那时的原始初民所使用的颜色只局限在从自然界直接得来的简单色彩,如从赤铁矿粉、赭土或血液里得来的红色,由碳化物得来的黑色和从大地土壤、植物中得来的黄色,通常为三色,再加上兽骨、贝壳等具有的天然白色,通共四色。此后由于自然气候、地理环境和宗教传统等的不同,古代原始部落又有各自热衷的颜色追求,色彩民俗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逐渐形成了。

中国传统的“五色观”也正是在这样的人类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据现有资料考证,“五色观”最早源于周王朝,史书《周礼》记载:“画绩之事杂五色。”这是我国最早关于“五色”色彩理论的记载,由此奠定了我国传统美学色彩观的形成。这比源于西方古代哲学四元素说的“四色理论”(约公元四世纪)色彩观要至少早一个世纪。

由于“五色体系”的观念,因此而产生了“正色”与“间色”的概念。五色观最早源于人类的朴素色彩认识,被赋以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五行理论的框架体系之后而具有了更深远的社会文化内涵。自此开始,传统的色彩观真正融入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过程,色彩的内涵被最大限度地扩展,不仅具有感官认识的作用,更成为“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也成为商周以后统治阶级有效的政治与文化统治手段。《白虎通》曰:“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为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周朝关于服饰形制、色彩规定之严谨与周密是所谓“垂衣裳而天下治”。到了春秋时期,“正色”与“间色”的色彩观念进一步强化和扩散。《礼记・玉藻》记载道:“衣正色,裳间色,非列采不入公门。”《孔疏》曰:“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黄是也。”自此,五行、五色的观念和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政治、军事、天文、地理、医学等各个领域,并不断在华夏历史的沉淀中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使色彩的发展融入中国文化的精髓,塑造和形成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民族色彩审美观。

三、京剧服饰色彩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观的具体体现

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念是对神韵和意境的追求高于单纯对形体和形式的追求,这在中国的传统建筑、诗歌、绘画、舞蹈、乐曲等单纯的艺术中都有深刻的体现。戏曲作为传统艺术的综合表现,它集上述各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并且根据戏曲自身的题材和表演需要进行了艺术的加工和提炼,从而使京剧成为融娱教功能、艺术审美情趣功能于一体的艺术种类。在京剧艺术的唱、念、做、打四项基本表现形式中,又可以从艺术的抽象元素方面将其概括为色彩、造型、声音三种基本的抽象元素。笔者在这里主要探讨京剧的色彩元素。

京剧色彩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服饰、脸谱中。京剧服装是在古代日常生活的服装基础上,经过提炼、夸张、美化、装饰形成的一整套类型化或者说是程式化的专用服装,行话称其为“行头”。京剧服装有通用性,可不受年代、季节、剧目的约束,比如一件蟒龙袍,皇帝在春、夏、秋、冬的季节都可以穿这一件,而且同一件服装,在不同的戏里都能穿。京剧服装还有很强的表现力,也就是说,它的直观性和象征意义很强,如剧中人身披一件斗篷,就表明天气寒冷或夜已更深或欲行路;穿一件缀有各种颜色绸子块的富贵衣,则说明此人目前是一个生活潦倒者,但将来还是要飞黄腾达的。另外,京剧服装因需适合演出而夸张、变形。例如武将头上的翎子,传说古代的禁卫军用一种不太长的()尾插在头盔上,以象征其勇猛果敢。而运用到舞台上以后,便把它大大地加长了,这种夸张不仅增加了武将的威风、美感,而且还给演员提供了表演工具,拓展了演员的表演区域。

京剧服饰用色彩来表达特定的思想内涵和人物关系,不同年龄、地位、尊卑的人物戏装使用特定的色彩体系,这些色彩体系正是在中国古代传统色彩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服装的色彩归纳不是按历史时代的实际面貌,而是从历朝历代的实际生活中归纳、抽象出来的特殊形制的“绘画服饰”,这些服装无论在色彩还是形制上本身就已经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再配合特定人物身份的表演程式,因此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戏衣的色彩主要有黄红、绿白、黑的上五色(或下五色)及紫、兰、粉红、湖色、香色的下五色(或称副色)。实际上副色的运用已远不只五种。这些颜色都十分鲜艳明快,使用时根据人物的身份、地位和年龄而选用,因此对表现人物性格特征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服饰色彩的程式来感受传统色彩观念的具体体现,如皇帝穿正黄色,王爵、太子穿杏黄色,元老穿香色或白色,侯爵穿红色。服装的基色除了与人物的身份地位有直接的关系之外,与人物的性格也有直接关系,如正直的人穿红色或绿色,粗鲁或奸猾的人穿黑色或白色。根据年龄,年长者穿黑色或蓝色,中年人穿红色、蓝色,少年穿红色、粉色等。茶衣和老斗衣多为下层劳动人民穿着,颜色一般为蓝色、褐色和米色,质料是布质或绸质,不绣花。女性、地位低下或年幼的角色多饰以间色。如京剧服饰三衣箱中的彩裤分为三类,红、黑彩裤大都为男性所穿着,杂色除个别小生行当外,大都为女性穿着。

京剧的色彩表现除了体现在服饰色彩的配置中,还体现在脸谱的色彩和形式中。京剧脸谱和京剧服装共同构成京剧色彩的象征性意义和典型性特征。脸谱多以体现人物性格特征为主要目的,从而与京剧的服饰色彩更完整地结合在一起,塑造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典型角色形象。

除了通过色彩中的正色与间色表现人物的尊卑长幼之外,色彩的感官心理暗示对艺术表现也起了很大作用,如赤――热情、兴旺、健康;忠诚、勇猛、喜庆。

黄――光明、忠诚、温和;忠诚、勇猛、阳刚。

绿――清新、希望、生机;有生命力、活力、正直。

紫――豪华、高贵、典雅;智勇、肃穆、尊贵。

蓝――凉爽、恬闲、明朗;豪爽、勇猛、异域文化。

白――单纯、明洁、坦诚;无明确个性显现、含蓄、有城府。

灰――衰弱、萎靡、消极;中性。

粉――幼稚、娇柔、妖冶;女性因素、阴柔。

赭――糊涂、阴暗、邪恶;生命力委顿、中庸。

黑――神秘、沉寂、悲哀;不可言说、玄妙、是非倾向明确。

京剧脸谱的设计将色彩的文化传承与感性特征巧妙地结合,使观众在观看和欣赏京剧剧目时不会被那些浩瀚的纷繁复杂的京剧行头所困惑,可以更直接地体会到剧目表现的主题与灵魂。

四、当代背景下的多元色彩文化

进入现、当代社会以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变得更频繁、密切,形成了多元文化背景的当代中国文化生态。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工业文明进程加快和商业化发展,传统的民族色彩观被打破,更多元的色彩文化观念形成,多元的色彩文化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重的物质和审美文化享受。但同时,我们的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也在这一进程中逐渐被淡化。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量化发展阶段。原有的灰瓦白墙、蓝天绿树、崇尚自然生态、宜人的城市肌理和色彩,突然之间演变成为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的世界,灰色、黑色、镜面玻璃、金属质感、人造材质,还有各色的陶砖和涂料,色彩缤纷杂乱,对色彩的使用也不再延续传统建筑中将传统色彩观与环境和人的生活密切联系的美学原则。传统建筑的地域性区别在这种城市文化和都市文化的发展背景中变成了累赘,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城市文化建筑以及建筑色彩的一律性。冷漠的工业社会的理性化、秩序化的色彩美学原则,最终导致了中性色彩的国际主义风格充斥世界。

在这样的城市文化背景下,在钢筋水泥等人造材料营造的非自然的第二生态里,与商业文明的需求相适应的是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的色彩模式。在这样的需求中,色彩的视觉和情感直觉成为被首要考虑的因素。色彩的使用规范应用较多的是西方科学的色彩理论体系,而不再是具有独特民族性的文化内涵或历史传承的色彩文化观念。虽然传统色彩观规范下的色彩搭配与西方科学色彩观念所指导的色彩配置会在很多角度重合,如在商业广告招贴或影像中补色关系的恰当应用是使色彩的视觉冲击力变强的必要手段,但毕竟我们在对这些色彩体系进行配置时出发点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

工业文明的发展与商业化的进程虽然冲击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但其发展也扩展了文化的范畴和领域。从现代的色彩观念来看,多元的色彩观念在淡化传统色彩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引入了其他民族和地域的色彩观念,对本民族色彩观念起到了充实和扩展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和国民自信心的提升,我们对本民族文化传统又开始重视,我们从对外的盲目学习和引进转为理智的思考和带有反思的接受。各个领域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开始研究民族文化色彩的自身规律以及民族色彩观念在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试图在当下多元文化背景中建立起一种拥有更大基础的当下的民族色彩观,以实现对民族文化的继承性发展。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