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色彩心理学论文8篇

时间:2022-12-12 05:09:25

色彩心理学论文

色彩心理学论文篇1

一、家装设计中对色彩心理的基本要求

在进行家装设计时,家居本身的室内环境和居住者自身的性格都被考虑在内,居住者对不同色彩的不同受激反应也会被考虑在内。在不同的方位上,不同的时间上,室内的色彩会因着自然光线的改变而不同,色调冷暖也不同,自然给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有经验的家装设计师会将空间和时间的影响相结合,极尽所能的去调整室内的色彩,以期创造最好的居住环境。例如,使用空间的对象不同,他们对色彩的要求就会不同;根据居住者在室内活动时间的长短不同,就会对视线条件的规格提出不同的要求;再者,色彩和环境的关系尤为密切,色彩的反射会影响其他颜色,从而对居住环境和居住者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研究由色彩的变化引起的情感的变化,对于家居装饰的设计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二、关于目前家装设计中色彩运用的思索

1.色彩的搭配问题。正如梵高所说:没有不好的颜色,只有不好的搭配。家装亦是如此。不同颜色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着色彩的效果,而同一颜色在不同的条件下也有可能呈现处不同的视觉效果。在家装色彩的搭配中,色彩之间要有主次关系,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房间布局,色彩的主色调也应有所不同。色彩搭配时要考虑背景色、主题色以及强调色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背景色决定主体色,而主体色又决定了强调色。为了达到更好的装饰效果,可以更好的利用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色彩的统一和变化,得到更适合居住者的家装风格与环境。

2.不同的场合应该具有不同的色彩心理。对于居住者来说,不同的空间,例如客厅、餐厅、卧室及书房场合的不同,具备着不同的功能,在家居设计时,设计者应该根据不同的功能,充分利用色彩对于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影响。例如,客厅一般使会客和家庭聚会的场所,在设计时,最好采用暖色,带给客人和主人以亲切感。客厅色彩的色调应该是以明亮而又舒适为主,并且具有较大的色彩跳跃度,将突出的重点放在装饰部位,显示主人高贵典雅的气派。

3.色彩明暗度的对比要适中。在如今的家居装饰设计中很容易产生的一个问题是明度和暗度之间的调和不合理,及色彩的明暗对比度没有达到一个舒适的状态,要么过强,要么过弱。设计师应该明白,所有的色彩都可以归纳为不同的系列色,同一种系列色也会有不同的色彩上的深浅差异,而不同的系列色之间也会有不同的明暗上的差异,因此在室内的色彩应用上,应该更加注重色彩明暗度的不同所带来的视觉以及心理的变化,从而合理的利用色彩明暗度的不同空间关系更好的调和。

4.忽视了色彩的色性在家装中的作用。色彩的冷暖属性即为色彩的色性。不同的颜色都有自己不同的色性,色性不同,带给人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黄色色系和红色色系能够带给人温暖的感觉,这种能够带给人温暖感受的色系属于暖色系。而蓝色色系属于冷色系,一般带给人冰冷的感觉。现如今的家装设计中,往往忽视了色彩带给人的冷暖感受,而仅仅是追求视觉上的冲击感,对色彩进行随意的搭配,却忽视了彩色色性的重要作用,居住者通过家装,期望得到的效果是自己的居住环境变得更加适合居住,更加令人心情舒畅,而不仅仅是色彩的渲染,仅仅追求视觉上的震撼,却忽略了家装原本的目的是“宜居”。

色彩心理学论文篇2

色彩的心理作用有很多具体的表现,比如,面对红色或者处于红色环境中,人们的心跳会加速,血压有所升高,情绪处于兴奋和冲动的状态;处在蓝色环境中,人们的脉搏会减缓,情绪处于沉静、沉闷的状态。色彩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理,从人的脑电波可以看出,人的脑电波对于红色反应是警觉、警醒,对于蓝色的反应是放松、自然。色彩的心理作用能力能给人的感觉带来巨大的影响。而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因此在设计中,必须重视色彩,重视色彩心理学在各种艺术设计门类中的不同应用特点。色彩在室内设计中起着改变或者创造某种格调的作用,会给人带来某种视觉上的差异和艺术上的享受。人在进入某个空间最初几秒钟内得到的印象百分之七十五是对色彩的感觉,然后才会去理解形体,所以,设计师要重视色彩对人们产生的第一印象,这是是室内装饰设计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

在商业设计中,要考虑到人们对颜色的方式。在Logo设计和其他商品形象设计中,要用不同的色彩和色调限定对于商品的情感基调的表达。心理学家们曾寻觅一种强有力的色彩和情绪反应之间的相关性,选择正确的颜色,决定品牌的形象。比如,可口可乐用红、黑二色作为形象标识;德芙用黑、褐色作为形象标识;麦当劳,德克士、必胜客,肯德基,等快餐店用红色、橙色等欢快的、青春的、热情的颜色作为形象标识;一些高端的奢侈商品,则用黑色、灰色、银色、金色等作为标识。

在影视设计中,色彩心理学的应用也十分重要。很多电影都巧妙地运用色彩来制造各种各样的心理效果。有的电影以一种色调贯穿始终,有的电影则在特定的场面使用特定的颜色。比如张艺谋的作品,就善于用色彩,在运用色彩营造情绪和情境的基础上,用色彩来叙事,比如经典的电影《英雄》就用了五种不同的颜色讲述了五段不同的故事,传达了五个不同的段落主题。

二、设计色彩心理的培养

在进行设计色彩心理培养的时候,首先要专注色彩共性的学习,比如每一种颜色的集体认知、民族认知、社会认知等,在此基础上,还要重视对于色彩个性心理的训练。要在色彩表现中重视主观情感的表现,使色彩拥有主观之美是色彩设计师要重视的。在设计师学习了色彩的基本知识,认识了所有的颜色之后,可以进行色彩主观性表达的专门训练。可以在设计中思考十几甚至二十几种固有的色彩,这些色彩要丰富,冷色、暖色、中性色应有尽有。要求设计师凭自己的色彩爱好挑选五种以下的颜色,将这五种色彩扩展到画面中所有的物体设计对象中,对其它颜色可以完全忽视。如设计师选了橄榄绿、土黄、赭石等中性色,就可以以这几种颜色为主,代替设计对象所呈现的其他颜色。这种训练有色彩设计的理念和色彩的创意,转换设计师的色彩观念,改变设计师对自然色彩的过分依赖态度,变被动为主动,提高设计师对色彩的感悟力和创造力。

色彩心理学论文篇3

摘 要:在VI设计中,各式各样的要素影响着作品的效果,色彩则是其中一个影响着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的要素,一个好的VI设计作品必然会有引人入胜的视觉传达效果。文章简述了色彩在VI设计中的重要性及影响,结合作者参与的项目论述了色彩在实例中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VI设计;色彩;标准色 

1 色彩与VI设计 

VI全称Visual Identity, 即企业VI视觉设计,通译为视觉识别系统。是将CI的非可视内容转化为静态的视觉识别符号[1]。为了更加有力的传播企业理念、树立知名度、塑造企业形象,人们往往要充分做好VI设计,施行科学的视觉识别系统。随着VI设计需求的日益增长,要想在这方面赢得优势,就不得不对影响作品效果的各种因素进行更深的研究和探讨,其中,色彩是设计中最重要的视觉元素。 

在VI设计作品中,色彩的应用在传递作品本身信息的同时也同样寄托着设计者的精神情感。因为对生活经验、记忆或知识的积累,所以我们总会将映入眼帘的色彩和与色彩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称之为色彩的联想。人们在日常的消费中往往离不开对色彩的联想,尤其是在卖服装,工艺品、装饰品和其他需要展现外观的商品时,必定会从商品的色彩上产生与之相对应的联想[2]。消费者对色彩的联想对于商家来说也是一种启示,如果能够将色彩对人各种联想和心理作用恰到其处的应用到VI设计中的话,将对作品的效果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从色彩的功能上看,色彩主要有识别与符号的功能,从识别功能看,其实就是同一双方的认知过程,使得色彩自身的表现力和外界对色彩的认知达到基本一致。例如当我们看到“粉红色”时就会认为这是粉红色而不是其他什么“粉紫”或“紫红”色。这就是我们对色彩的认知。从色彩的符号功能来看,色彩在本身情感属性上就是一种符号的表现,不同的色彩具备不同的符号意义,而受众对不同的色彩同样会有不同的认知[3]。色彩其实可以看作一种载体,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识别性,一个好的VI作品甚至会让人一看到和作品有着相同的颜色的事物就能立刻联想到作品本身,这就对作品的传播扩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 标准色与校园VI设计 

标准色是指企业在塑造独特的企业形象时确定的某一特定的色彩或者一组色彩系统,应用在所有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媒体上,通过色彩特有的知觉刺激和心理反应,来表达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产品服务的特点[3]。标准色有三大特点,分别是科学化、差别化、系统化。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受本身生活经历、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而对色彩迸发联想和抽象的感情,因而标准色的运用还需注意两点:要注意色彩自身所含的特性,使其较好的结合设计理念,防止产生较大偏差;其次在应用标准色的过程中还应该避免与一些风俗习惯发生冲突。比如在法国人们不喜欢绿色,因为纳粹军服也是绿色的,容易产生联想。由于法国在举行葬礼时有铺撒绿叶的习俗,所以他们很忌讳用绿色的地毯。所以在做各种设计之前,必须按照各种特征,充分发挥色彩的功用,标准色选用则要尽可能单纯、简明,要尽最大努力做到以小见大,从而准确快速地传达信息。校园VI的设计也可以通过标准色的这些特点来表达和传递学校的价值理念。 

3 项目中色彩的具体应用 

在以我校的《校园VI设计》项目中,项目组成员对校园VI设计中的色彩选择进行了详细的斟酌和讨论,包括讨论了校徽、名片、明信片、信封、录取通知书等一系列的校园VI设计的色彩的选择和设定。 

3.1 校徽色彩的选定 

校徽的再设计与标准色设定是校园VI设计的核心,因为校徽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的象征。经过项目组再设计后的校徽增添了代表我校特色的元素,与原母体学校校徽进行了区分,主体仍然与原母体学校校徽一样采用圆造型,保留了上半部分的简约地球符号,象征学校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办学思路,下半部则用南国商学院的简称SCBC进行合理抽象化形成一个整体,既保证了与广外的关联性又体现了我校的独立性。原校徽主体以中蓝色为基调,背景为白色,简约明快,寓意大学的学术自由和独立精神。中英文校名为红色,醒目突出,体现热情、智慧与活力。再设计后的校徽保留了原校徽的红色,用红色作为此次校徽的标准色,寓意传承和创新,加之临近我校20周年校庆,从古至今,每逢佳节喜事人们都会选用有关红色的各式东西加以装饰来表达对喜事的喜悦之情。红色不但表达了人们庆祝节日的欢快之情,更是营造了浓郁的喜庆氛围,恒久的喜庆气息也正从这象征传统吉祥的红色中传递开来。因此在校徽设计上内部整体都采用红色,字体则选择了和大红对比鲜明的黑色,代表着学校对办学的严谨态度。再设计后的校徽与原校徽如图1。 

3.2 色彩应用的心得 

在此次项目中还有明信片,录取通知书等一系列的校园VI设计在色彩的选定和搭配上需要仔细讨论。就明信片而言,小组成员共设计了两种风格类型,一种是风景写实风,另一种是动漫风。风景写实顾名思义是以风景为主,因此在一些细节的色彩选择中还是以此次项目标准色红色为主。动漫风明信片的色彩则会丰富许多。在此次项目中如果换用其他标准色也不是不可,之前也有考虑过,色彩有着传递信息和情感的作用,所以无论选用何种颜色,都是应该以正确传递该VI设计的理念为前提。其次再在创新方面考虑。在以我校为例的校园VI设计项目中,其实也可以继续以原来的校徽颜色蓝色为标准色来继续进行其他VI设计。为此,小组也进行过多次对比讨论,将各种设计方案放置校内公众号,让同学们来进行投票选择。大概是校庆临近带来的喜庆氛围使大部分同学选择了红色调的校徽,最后综合投票结果票选出了此次项目的再设计校徽。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色彩是最明显的外化表现,起到对物体的渲染作用,不止在校园VI设计,在其他任何VI设计中作为影响作品的重要因素都应给予慎重考虑。为了充分发挥色彩的巨大的魅力和功用,在选择标准色的过程中必须对色彩的象征意义和心理效应进行充分了解,同时还要考虑一些忌讳或风俗习惯,避免造成误会。 

参考文献 

[1]田梅.论标准色在VI设计中的应用[J].大舞台. 

色彩心理学论文篇4

摘要:本文通过对传统的五色理论进行研究,并且综合中医、现代医学和现代色彩心理学的观点对传统五色的作用进行分析,总结出五色的传统意义和在当代所蕴含的独特时代含义。之后,结合我国现有网站的设计,阐述传统五色理论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五色理论;网页设计;色彩设计

老子曾提出关于“五色令人目盲”的论述,这个观点的提出主要是站在朴素辩证法理论的基础上。对于这个理论,一般是作为艺术美学的鉴赏来探讨。在艺术设计中,对于色彩的运用,如果只是单纯无节制的追求感官的享受,就会失去艺术品本身对于美的初衷。而对于色彩的运用的不合理,同样会事与愿违,达不到预期的艺术美感。

1五色理论

所谓“五色”,便是指红、青、黄、白、黑这五种颜色,也有解释为青、赤、黄、白、黑。在美术知识中我们学到,三原色“红黄蓝”的组合可以生成数种颜色,而唯独这“五色”却是不能用三原色直接调和出来的。五色理论的提出对我国名族精神的影响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为我国儒家和道家的色彩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为中华名族审美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无论是在古时的服装设计、生活用品设计,还是经济文化和政治舞台上,五色理论都作为人们的一种审美情趣贯穿在其中。而且五色理论突破了阶级的限制,无论是王族贵胄还是贫穷百姓都以此为审美准则。

2“五色”的含义

通过对现代心理学和色彩心理学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颜色通过人们的视觉感受影响人们的心理,甚至会对人的生理产生影响,大脑接受不同颜色产生的光作用之后产生不同的心理感觉。而且,色彩心理和色彩生理具有相互性,人们生理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就是人们审美的目的。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作用。

(1)黄色。黄色属土,包含橙色,橙黄色等颜色。中医认为,黄色系具有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促进消化吸收等作用。由于在古代黄色是属于皇家的专用色,所以黄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位尊贵的含义。在我国的宗教用色中,黄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黄色还具有一种宗教色彩。由于“柠檬黄”是最显眼的颜色,所以黄色还代表一种青春、阳光和高调的意义。

(2)青色。青色属木,包含绿色,黄绿等颜色。现代色彩心理学和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青色系具有缓解视觉疲劳、精神疲劳的作用,具有舒缓心情、缓解躁动的作用,具有稳定血压、调节血压的作用。由于绿色代表自然,故在很多的色彩设计案例中,绿色往往是和环保、生态相关联。

(3)红色。红色属火。红色具有使人精神兴奋的作用,会导致人的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具有增进食欲的作用。由于红色和血液颜色一样,所以在某种程度下,红色具有一定的恐怖之感。由于红色是中华名族的传统色彩,所以红色在中国还具有一种精神作用,而且常用于政治场合。

(4)黑色。黑色入肾,属水。黑色能使人从激动的情绪中回复平静,但过度的黑色也会导致相反的结果。在现代的色彩心理学研究中发现,黑色常给人尊贵典雅的感觉,也会给人一种高档之感。

(5)白色。白色入肺,属金。白色具有巩固并净化人体的作用,可以保证人的新陈代谢。经过现代色彩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发现,由于白色给人一种纯洁无暇的心理感觉,故在很多的色彩设计中运用到一些具有特定意义的设计之中。

3五色理论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

同平面设计一样,页面的色彩设计能给人留下最直观的印象,能在一瞬间决定读者是否有继续阅读下去的兴趣。评判一个网页设计的好坏,最直观的评判标准就是对于页面的色彩设计和搭配。网页页面上的色彩块面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在设计时应考虑运用类比方法和同构成原理,用最简化的配色方法完成五色理论中“可接受的着色”原则。下面我们相对应的来看五色理论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

(1)红色。红色是激情、昂扬、冲动、活力的色彩代表,可以树立积极的形象。而我国的国旗、国徽等政治性的标志等都是以红色为主,所以红色有具有一种特俗的含义。

但是在已有的网页设计中,整体红色的设计风格显然是没有案例存在的,以红色为主调的设计的数量也不多,所以红色往往是以较小面积的陪衬的形式出现。相对的,运用红色的网页设计主要是政府网站、党政机关的页面。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主页设计,该页面红色的应用相对于其他网页就算多了。但是面积却并不大,最显眼的中上部位置,用红色的版块将网站名称标出,起到提示作用。同样,页面中主要的标题也采用红色标出,起到提示和强调的目的。

(2)黄色。黄色象征着青春、活力、希望和快乐,是明度最高、最跳跃的色彩。黄色是在网页设计中运用最多的色彩之一,为了达到清晰明了和突出的作用,往往和黑色搭配使用。我们观察一些少儿类的网页设计,他们大量使用黄色,能达到吸引小朋友目光和喜爱的目的。

(3)青色。青色包含绿色,代表了生命、资源、环保等意义。看到青色系的色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满目葱郁的山林之类的景象。如中国环境保护网的主页设计,刚打开页面,展现在人眼前的就是满目的绿色,绿色的版块,绿色的文字。让人从看到页面的之初就产生一种自然和谐的心理感觉,让人联想到此网站的名称和功能。

(4)黑色。黑色除了在特定场合有丧葬的含义之外,在大多数情况下代表的是尊贵和典雅。在中国古代,很多诸侯国或是名族就常以黑色为名族色。在网站设计中,一些大型的会所等场所经常以黑色最为页面的主色调,以突显高档和时尚。并且在网页设计中,多数的页面设计在字体上均采用黑色字体,给人稳重、踏实之感。

(5)白色。白色可以说在网页设计上面积使用最大的色彩之一,有些页面整体以白色为底,这也是最百搭的颜色,这种搭配一般是不会出错的,是最能让人接受的设计。因为很多的字体均采用深色,白色为底,能有效的突出页面上的所有内容。

4结语

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中国五色理论不断发展和成熟,促成了我们名族艺术分格的形成,更是渗入到人们思想、行为、宗教等的各个方面,形成独具特色的东方色彩文化体系。将五色理论运用到网页设计中,不断丰富网页设计的理论研究从而指导实践,发挥五色理论的优势力量。

参考文献:

[1] 余雯蔚,周武忠.五色观与中国传统用色现象[J].艺术百家,2007.

色彩心理学论文篇5

关键词: 景观色彩;景观规划;秦咸阳宫国家遗址公园

中图分类号:TH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053-01

0 引言

景观空间源于生存需求,发展于自身特色。目前各地的城市建设欣欣向荣,对于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都比过去有了很大提高,许多城市在塑造城市独特形象上费尽心思。景观形象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视觉是第一要素[1]。色彩是附着于实体之上,体现实体功能、塑造实体形象的一种手段,因此景观设计免不了要考虑色彩的选取与搭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同步发展的跨文化传播,源于人类共同特征产生的文化同一性和源于千差万别的人类生存环境所产生的的文化差异性,这两种相互交织的力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而地域文化景观更加注重于特定地理范围内的文化差异性造就的景观特质。这就进一步需要将不同地理范围内的文化视觉特征进行提取设计。

1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1 色彩学 色彩学的这个部分涉及生理学、感知心理学,并且大量运用心理物理学的方法来研究。色彩会因不同观者、不同条件而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引发出色感(冷暖感、胀缩感、距离感、重量感、兴奋感等,由此可将色彩划为积极的与消极的两种倾向)、对色彩的好恶(包括对单色或复色、不同色调的好恶)、色彩的意义(象征性、表情性等)、色听现象(即联觉)等问题。简言之,这部分主要研究在特定条件下色彩与观者的感受、情感的关系,它是以个性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的。

1.2 景观色彩体系 景观环境是一种更趋于自然,更多提取自然色彩的存在形式。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呈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景观设计学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

城市景观色彩与城市色彩的概念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两者都包含城市的自然、人文及社会景观,但城市景观色彩涉及的范围比城市色彩要广,城市色彩只是强调城市外部空间中的景观,而城市景观色彩则涉及城市的方方面面。由于城市景观概念既可以指整个城市整体风貌,也可以指城市中的具体景物,因此“城市景观色彩”所指代的内容则可从反映整个城市色彩面貌的“城市色彩”概念到反映具体城市景物的色彩,即从抽象到具体,涉及宏观与微观,有一定的层次性[2]。

2 景观色彩设计的原则与目标

色彩属于心理与视觉艺术感受,景观色彩组合也应满足视觉与心理需求为原则。即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满足文化的继承和延续性,色彩分区原则性。虽然视觉与心理感受有着不断变化更新发展的不稳定性,但是它也有相对稳定的方面。视觉需求相对稳定的一面是指人们的色彩观念常受到理性文化传统的影响,即这种观念与当地文化、风俗习惯、密切相关,不易变更。另一方面,在景观色彩的组合时,也应注意到视觉与心理需求不断发展、变化这一特点,以求景观环境色彩的组合顺应时代要求。

进行景观设计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创造出适合人类生存的人居环境。在城市色彩景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的今天,城市化所带来的文明成果和社会负担同时摆在人们面前,如何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建立一个良好的城市环境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也是城市色彩景观研究的基本理论原则和目标之所在[3]。

3 景观文化中色彩提取与塑造的手段

3.1 研究区域景观概况 秦咸阳宫国家遗址公园基址位于泾渭新区南部,秦汉大道东侧,兰池大道北侧。北依五陵塬,南滨渭河生态景观带。向南通过横桥可达长安城。东西两侧为渭北商务发展带。是泾渭新区乃至整个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核心区。

地块内绿化状况良好,大面积的农耕用地视线通透,秦宫墙遗址内有一定数量的绿化种植和林地。散布多个村庄,乡土风味浓厚,但风格特色多样。

3.2 总体形象建构 在规划设计中,协调景观风貌之间的关系,并与规划分区结构相一致,重点突出遗址风貌景观,保留自然风貌景观。景观规划目标:①推进发展,刺激增长,依托秦咸阳宫遗址,打造极富秦风秦韵的特色商区。②多元融合,发展文化产业,打造休闲娱乐地带,营建促进和谐交往的动感空间。③重建滨水生态系统,构件泾渭新区低碳、节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人居环境。④保护和展示秦咸阳宫遗址,塑造泾渭新区大秦文化形象,形成大秦文化品牌。

3.3 研究区域景观色彩提取与塑造 秦咸阳宫国家遗址公园概念规划设计的色彩提取方式主要以借鉴和概括为手法,收集大量秦文化遗存的文物典籍等进行归纳,最终选定凸显大秦气势的黑色与深灰色为主色调,饰以深红与暗金色,借以挖掘代表秦风文化的色彩内涵,直观地表达出规划思想有的人文精神。秦代文化中的黑色是大量典籍中出现描述的色彩,此处的黑色不仅受到美学因素的影响,还深深地打上了阴阳五行学说的烙印,进而延伸出鲜明的等级意义。

在夜景模式上顺型起光,用不同造型和色彩的光环境打造大秦盛世的繁荣景象。并在不同的分区采取不同的色光环境,同时强调当时“国”和“城”的概念,将色彩,灯光,形体,流线有机的融合。

4 结语

景观色彩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美学信息,在人文环境的保护和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建设中发挥作用。色彩还饱含着城市丰富动人的文化情怀,对色彩主题的确定和恰当运用,可以使景观既有整体美感又散发个性魅力,把城市景观渲染成高质量的艺术环境[4]。景观色彩的提取塑造研究为今后的城市景观色彩规划提供有益的根据和参考,本文只是对此进行了一个实践性研究,在今后的多个课题和项目中仍需进一步修正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毅柳.城市景观色彩设计研究[D].西北大学学位论文,2011.

[2]卢春霞.城市建设中的色彩问题一对扬州城市色彩的考察与思考[D] 南京艺术学院学位论文,2001.

色彩心理学论文篇6

【关键词】设计色彩课程 空间色彩训练 色彩归纳训练 抽象色彩训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C-0174-02

设计色彩是以设计概念为先导的色彩造型形式,是以艺术设计为教学目的而进行的各种色彩写生、色彩研究和色彩实践活动。就设计专业教学而言,如何在教学中使色彩训练成为设计的基础训练,而不是感性艺术的基础训练,改善设计色彩教学,适应当前设计专业发展的要求,成为艺术设计教学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探索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

一、色彩是感觉和欲望的开端

汉斯·霍夫曼曾经说过:色彩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表现力量。色彩是视觉语言中最为敏感的形式要素,它的性质直接影响和作用于我们的感情。研究表明,人们观察外界的各种物体,首先引起反映的是色彩,色彩是人体视觉诸多元素中,对视觉刺激最敏感、反应最快的信息符号。人在观察物体时,最初的20秒色彩感觉占80%,而形体感觉占20%,两分钟后色彩占60%,形体占40%,5分钟后各占一半,并且这种状态将继续保持,可见色彩给人的印象是迅速、持久的。瑞士色彩学家约翰内斯·伊顿曾说过:色彩是一种力量,无论我们对它觉察与否。色彩效果不仅在视觉上,而且应该在心理上得到体会和理解。这说了人的视觉在大脑的支配下感受到色彩的同时会产生一定的生理、心理反应,从而影响人的情绪,在人的心里激发出某种感情。

二、设计色彩是设计艺术一门不可缺少的基础课程

设计色彩是设计者必备的基础知识,在艺术设计中,色彩关系到设计作品整体的色调感觉及给人的心理感受,因而在设计中色彩的重要性往往是第一位的。设计色彩是设计师自由地应用色彩语言设计表现其设计意念的基本能力。当今艺术设计教学中,设计色彩地位越来越重要,是设计艺术一门不可缺少的基础课程。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色彩理论和色彩训练。色彩理论是以科学理性的方法系统介绍色彩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掌握色彩规律,并能将其运用到设计工作中;色彩训练则是在理论的指导下,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学习运用颜色表现对象的技巧,培养学生对色彩感觉的敏锐度,掌握色彩整合技巧的能力;这两部分在教学中相互融合、密不可分。

三、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训练方法

要开展好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设计色彩是广泛地针对学习设计者的造型基础训练,它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思维与创造能力,通过系统的色彩理论学习,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色彩语言自由地表达其设计构想,并通过色彩的相关训练将设计提升到艺术层面。设计色彩教学要求学生应用色彩规律,从相对限定对象的光色关系,从色彩认识和写实的描绘能力研究入手,逐步进入较大空间、相对整体的空间色彩的研究,再进入对色彩的调式处理和色彩整合能力的训练,最后进入对色彩具象、意象到抽象的研究与训练。通过观察理解与动手实践,结合色彩理论系统地学习和研究色彩的成因、现象及色彩的符号意义,为对色彩付诸设计实践奠定基础。

设计色彩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视觉思维、色彩整合和色彩符号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色彩理论的指导下积极探究自然光色关系,在动手调色与色彩写生实践过程中认识光色关系与物象色彩的成因,了解色彩三原色以及调色与色彩塑造的科学依据与方法,从感性的绘画色彩的研究角度出发,用绘画色彩方法来认识、感触色彩,并利用色彩知识与能力准确地描绘对象,在实践中验证并掌握色彩规律,逐步从绘画的感性色彩研究的基础进入与设计活动相适应的实践。通过设计色彩的教学,学生深入理解色彩符号,认识到色彩符号不仅具有审美功能,同时也具有辨识、呈诉与驱动的实用功能。

设计色彩教学主要有以下三个训练方法。一是空间色彩训练。空间色彩训练是针对学生的写生习惯开设的训练,目的是改变以往学生习惯于小组景物,常规视角的构图练习。在写生对象的布置上组织较复杂的空间环境,扩大学生写生的空间范围。写生的视角要求有特点。空间色彩写生训练要求学生充分理解色彩理论中色彩的组织与秩序,强化学生以空间的心态重新审视色彩的基本规律,主要解决以下五个问题:色相的空间变化特征;明度的空间变化特征;纯度的空间变化特征;同时对比的运用;冷暖变化的空间体验。前三个问题是对色彩理论中色彩三属性的深入理解,而后两个问题是色彩理论中人的生理及心理的体验,即同时对比是观察色彩时生理的必然反应,冷暖变化是人心理感觉的体验,不同的个体由于生活经历、个性特质的不同会有一些差别。这就要求学生在充分认识和理解色彩理论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好大空间中的色彩区域,对色彩变化与成因结合理论进行解析性的理解,充分理解空间位置的特点,在空间组织上将层与深度把握好,将空间的节奏控制好。

二是归纳色彩训练。归纳色彩训练主要是提高学生对色彩理论中的调式的理解,以及对色彩的调和与对比的理解,即在实践中要做好色调的提炼、色彩的归类、色彩面积的控制工作,以及对色相、明度、纯度进一步巩固,继续提高对色彩的心理及生理反应的敏锐程度,使学生的色彩视觉思维进一步提高。归纳色彩写生是由我国著名工艺美术教育家、水粉画家李有行先生倡导的。最早是结合染织专业图案设计的需要,对花卉素材加工变化而创建的一种带有装饰效果的色彩写生方式。几十年来,这种色彩写生方式为国内愈来愈多的艺术设计专业所采用,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表现对象由原来的花卉发展到静物、人物、风景,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艺术设计专业色彩基础课程。归纳色彩写生的重要作用是使造型基础训练与专业设计接轨,为学生通向艺术设计架桥铺路,为学生学习专业设计夯实基础。

归纳色彩写生要求学生面对客观物象写生时,在注重主观感受的同时,强调理性分析和发散思维,在写生中强调主观性、装饰性,重视画面的设计因素。色彩归纳写生要求学生捕捉主要色彩,强调固有色,合并同类色,用相对较少的色彩数目表达主观感受,一般要求学生掌握“明暗归纳”、“结构归纳”、“平面归纳”、“创意归纳”四种表现方法。归纳色彩写生训练注重培养学生对客观物象的综合概括能力,同时突出设计意识,对学生学习专业设计起到衔接作用。

要学好归纳色彩写生,应注意作画计划问题。学生刚接触归纳色彩写生训练,往往缺乏作画计划,只凭一时的感觉绘画。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观察、感受的基础上,认真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从客观物象中发掘形式美,剖析形式美的构成要素,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

三是抽象色彩训练。抽象色彩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写实的色彩表现到抽象色彩的认知及表现能力,是从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升华到更高感性的教学手段。它的前提是学生较好地掌握色彩理论知识,及在实践中具备了一定的运用色彩的能力。它冲破了以往色彩学教学过程中具象、刻板、艰苦的图案作业方式,代之以开放、自由、愉悦的能动作业的方式。视觉创作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兼有多种思维形式一体化的特征,提高学生的对色彩学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由于设计色彩功能指向性极强,抽象色彩训练必须有主题,学生必须始终围绕主题,对未来出现的效果进行理性的预期和准备。创作主题可由教师指定,也可由学生个人自由选择。主题可以根据色彩的心理、历史及文化等因素,通过“具象联想”、“抽象联想”及“共感联想”等方式来设定。就抽象色彩训练而言,通过对物理空间色彩相貌及形态的间隔、重叠、透叠、并列、交错等,来匹配多种性质的心理空间联想,以此寻求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抽象的形(点、线、面)与色(明度、纯度、色相)来表现对色彩的领悟,拓展色彩语汇“质与量”的认知范围,使学生具备使用色彩符号的能力,具有设计色彩思维模式。

总而言之,教师应从基础切入,以色彩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为主线,以引导式教学为手段,使学生逐步掌握设计色彩语言。除上述训练外,教师还应有针对性地利用冷暖色区、点、线、面,不同工具、材料、绘画肌理等进行带有一定联想和主题的分类、综合,构成设计色彩练习。并有意识地使学生运用设计色彩语言,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感受色彩语言构成的训练,使学生在感性与理性相统一中,得到设计语言的积累,从而提高审美素质。

【参考文献】

[1][瑞士]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M].杜定宇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2]李广元.色彩艺术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1

[3]赵云川,安佳.色彩归纳写生教程[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

[4]周刚.体验设计·色彩[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5]钟茂兰.装饰色彩写生[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色彩心理学论文篇7

关键词:歌德;色彩研究;《色彩学》;色彩观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2)04—0017-09

歌德于1810年5月11日致信施泰因夫人:“我不后悔为它牺牲了我那么多时间。我因此达到了一种文化,这是我从任何别的方面都难以达到的。”他想告诉后者,他关于色彩现象的巨著《色彩学》(Zur Farbenlehre,1810)即将付梓,从而他在色彩领域长达二十多年的研究活动将暂告一段落。在《色彩学》出版之前,或许只有支持歌德从事自然研究的席勒最清楚,这项事业在歌德心中那“石头”般沉重的分量。1798年11月9日,当歌德的色彩研究的主要部分接近尾声时,一直关注歌德的自然研究的席勒致信说:“我真诚祝贺您的色彩研究获得了成功,如果您心里的这块石头落了地,这将是很大的收获。”不久,深知挚友从事色彩研究之甘苦的席勒再次(1798年11月30)写道:

您在色彩学上付出的长期劳动,以及您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必将得到酬报,获得非同寻常的成功。您必须作出一个榜样——因为您有这个能力,告诉人们怎样去作物理学方面的研究,而这部著作的科研成果必将和它的治学方法一样对学术界富有教益。

然而,歌德的大多数同时代人对歌德的色彩研究知之甚少,免不了要因歌德就自己为色彩研究付出的努力给予的至高评价感到吃惊,因为他竟然说:“我因此达到了一种文化。”后世不少人知道,歌德在色彩研究学领域的斗争最终输给了牛顿;然而却少有人清楚,歌德为他的《色彩学》付出了难以估量的时间、心血和激情。故此人们不免感到诧异:既然歌德的《色彩学》明明是“谬误”,他何至于坚信,自己竟然通过研究色彩赢得了一种“文化”?我们读了歌德晚年与艾克曼的谈话,甚至会感到更加惊讶:歌德关于色彩问题的谈话比比皆是,他对自己《色彩学》的评价,几乎都是高度的肯定,无不洋溢着对自身作为色彩学家之成就的自信和自豪。例如,就在辞世前一年,歌德仍然坚信,他的“《色彩学》像世界一样古老,从长远看,它既不会被否认,也不会被束之高阁。”那么,《色彩学》究竟是一本什么书?要谈这个问题,首先有必要了解,诗人歌德为何不辞劳苦地去研究色彩现象。

一、歌德为何研究色彩问题

《诗与真》告诉我们,少年歌德不仅注意到落日的余晖,而且对斑斓的彩虹印象深刻,对绘画更是难以割舍。青年时期,在写给画家奥泽尔的信中,他留下了关于光明、黑夜和晨昏的描绘。在莱比锡大学,讨厌法学的歌德怀着对科学的极大兴趣旁听物理学讲座,并深信不疑地接受了牛顿的物理学。后来,歌德读过一些光学方面的著作。在布洛肯山上,细心的他注意到了“有色阴影”,即“色影”(farbigeSchatten)现象。他在《色彩学》的“作者自白”里承认,直到1790年,他都“跟世人一样坚信,所有的色彩都包含在白光里;我从没听过别的观点,我也从没发现任何最细微的理由,让我怀疑它。”

对于歌德的色彩研究来说,他的意大利之行(1786—1788)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关键点。此前他从未料到,自己有朝一日会研究色彩问题,更没想到自己将会跟当时已经作古半个多世纪的牛顿斗争长达四十多年。其实,如果我们了解歌德研究自然的动因,就会发现,歌德反牛顿起初不是出于理论上的对立,而是出于一种实践上的需要。可以设想,若非在意大利遇到了绘画艺术中的色彩问题,歌德也许会一直信赖牛顿。他在意大利对古代造型艺术作品的研究,在罗马跟画家们的交往,尤其是热爱绘画的他在给自己的画作配色时积累的经验和遇到的难题,逐渐让他产生了一些挥之不去的困惑:油画的色彩效果是否跟色彩规律有关?油画中的构图,色彩分配和选择,对自然对象的明暗与色彩的模仿,是否也必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上可以解释的秩序?由于当时的画家们对这些规律并不了解,歌德在色彩问题上的求知欲在罗马未能得到真正的满足。于是勤于探索的歌德决定,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答案。他在《色彩学》的“作者自白”里道出了自己的信念:“因为我终于明白,人们首先必须从自然方面把色彩看作物理现象,如果人们想要为了艺术的目的获得某种关于色彩的认识。”

对于身在意大利的歌德来说,“从自然方面”首先意味着,观察大气色彩的绚丽多姿,例如在日出日落时可以看见的主宰色彩的那种梯级序列,又如彩虹的颜色排列——自然里的色彩现象似乎也符合歌德对自然秩序的理解。“从自然方面”同时也意味着,歌德试图为自然界里司空见惯的色彩“游戏”之梯级现象,寻求自然科学上的解释。当他客居意大利的时候,现代自然科学之父牛顿的光学理论对他一直具有指导意义,这是不言而喻的。怀着对未来成果的预感,歌德1788年3月1日于罗马写道:“我想,凭着自己的不断练习和持续的思索,我也能享受世界表面的这种美[色彩]。”正是成果丰富的意大利之行让歌德产生了研究色彩现象的念头。

有论者反对作为自然研究家(Naturforscher)的歌德,常常指责说,歌德以诗人和艺术家身份闯入了自己完全陌生的领域;他的整个自然研究都犯了一个错误:他任由艺术家的思维把自己诱人并迷失在自然科学的思维和方式方法中,结果他的自然研究最终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学创作。平心而论,这些言论就自然研究对歌德创作的影响来看,是不无道理的。但如果我们纯粹以这类评价来“打发”歌德这位自视甚高的自然研究家,则未免太草率。至少歌德的植物学和比较解剖学研究成果已经表明,这种说法和做法是不公道的。对于歌德的色彩研究而言,这份不公道的批评其合理之处倒也在于:歌德此时的问题设置,本来就是为了解决艺术上的需要,即解决绘画中的配色问题。从而那些认为歌德企图通过研究色彩问题牛顿理论的说法,其片面性就在于把结果当作了原因。实际上,仅当歌德日益感受到牛顿理论对他的色彩研究的压制和拒斥时,联想丰富的他才合乎逻辑地把自己一再被科学界打压的现象,上升为一种主流与非主流、权威与弱势者之间的矛盾来诠释。

在意大利逗留的最后一段时间里,歌德越来越明白,他的天赋不足以从事造型艺术。但他无法与造型艺术彻底分手。取而代之,他开始研究绘画理论。用歌德的话来说:“我身上适合造型艺术的自然天赋变得越少,我就越想寻求规律和法则;我对绘画技术问题的关注,远胜于我对诗艺的关注。”可见歌德产生这种退而求其次的念头时,还根本没有想到什么牛顿理论。

就此而言不妨说,色彩研究对于歌德来说,成了一种心理上的替代和补偿,因为他再也不可能成为他梦想的画家。歌德本身具有研究家的禀赋,具有持之以恒的勤奋以及足够的思维力量——所有这些因素形成的合力,产生了《色彩学》这样一部既含有明显的谬误、也含有巨大发现的奇特作品。

二、《色彩学》的产生

从意大利返回魏玛之后,大约1790年2月或3月,歌德使用一副借来的棱镜仓促地做了一次牛顿发明的光的色散实验。可是,他眼前的白色墙壁上并没有像牛顿所说的那样,出现一道七彩光谱,而只在墙壁边界产生了一道狭窄的有色边沿。于是歌德草率地判定,牛顿的光学理论是个错误。因为歌德自己的实验表明,色彩只能产生于明与暗的交界处。进而,歌德意识到,对于色彩现象,不仅画家而且连牛顿这样伟大的物理学家,都不能提供令人满意的解释。实际上,牛顿的光学理论在当时确实无法解释大气中的色彩现象。随后,为了阐明自己的论点,歌德在1791至1792年间写了一些关于光学的文章,合称《光学论文集》(Beitrage zur Optik),其中含有对牛顿的尖刻批评。然而此时,他还没有仔细研读过牛顿的著作。1791年5月,歌德在书信中首次使用了“色彩学”这一提法,暗示他将对色彩现象进行系统的研究。随军征法和出征美因兹(1792—1793)时,歌德虽然置身于炮火纷飞的战场,却能专心致志地继续搞他的光学试验,包括光的折射试验。他当时的目的就在于证明,光的折射并非牛顿说的那样,是色彩的成因,而是从属现象。除了后来被他称作“物理颜色”(即光学色)的现象,1792年,歌德已经完成了对“化学颜色”的初步研究。

1792年7月2日,歌德致信著名解剖学家索梅林,表示要用“极性”(Polaritat)概念作为色彩研究的主导思想。他在信中谈的是色彩的主动和被动性质。歌德认为,可以借用化学中酸与碱的极性关系来解释不同颜色之间的现象。就在同一年,由于遭到巨大的压力,他暂时按下了自己关于“色影”即有色阴影的提法,因为他觉得自己对这种现象所做的物理上的客观解释,此时还显得不太充分。至迟1794年,歌德产生了“生理颜色”的想法。它指的是这样一类颜色:它们只是在眼睛的共同作用下短暂地出现,比如在视疲劳的时候,人的眼前会出现某些闪烁不定的颜色,这种现象主要与今天所说的视觉生理学有关。这类颜色是歌德在与索梅林和哥廷根大学物理教授利希滕贝格的交往中逐渐认识的。生理颜色后来成了歌德整个色彩学的基础,被放在1810年出版的《色彩学》理论卷之首。歌德写道:

这些颜色,我们之所以合理地将其放在最前面来讲,是因为它们属于主体,因为它们一部分是完全地、一部分是最大程度地属于眼睛。虽然这些颜色构成了整个色彩学的基础,并且向我们展示了一种饱受争议的“色彩之和谐”。可是迄今为止,它们却一直被看作不重要的、偶然的,被看作“假象”和“缺陷”。从而,尽管这些现象很久以前就已为人所知,可由于它们具有倏忽易逝的特性,人们无法“捕获”它们,于是便将它们逐入了“可耻的幽灵之国度”……

1794年7月,歌德进行了一系列“余像”(Nachbilder)实验。在黑白图像中,余像会以明暗交替的形式出现;在彩色图像中,余像以“补色”形式出现。歌德认为,眼睛总是“要求”(fordern)一种特定的颜色,以便能把从外部产生作用的东西,完善成一个和谐的统一。此时,他把“色影”也归人生理颜色之列。1798至1799年间,在一位有色盲症的大学生协助下,歌德进一步加强了对生理颜色的研究。从1793年起,歌德开始设计自己的圆形色谱,他称作“色环”(Farbenkreis)。他借助色环对各种颜色进行归类,就像在形态学研究中那样,以便从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他把蓝色和黄色看作两种最基本的纯净色。此时,“升华”(Steigerung)概念得到了重视。它在歌德的色彩学中指的是颜色的加强与减弱,或者说加浓与减淡。他将两种混合色再次混合,并逐级“升华”,从而得到了其余的所有颜色。蓝色和黄色直接混合产生绿色。“升华”后的蓝色即是蓝红(紫)色。相应地,黄色也可以变成黄红(橙)色。最后,他把升华后的蓝红色和黄红色这两种混合色和谐地混合,结果得到了特别高贵的紫色。就这样,歌德建构了自己的色谱。

歌德与同为耶拿“自然研究学会”成员的席勒在1789至1799年的交流,对于歌德的色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例如,1797年1月21日席勒告诉歌德:“由于您正在研究色彩问题,所以我把我今天观察一只黄玻璃杯时的发现的一种现象告诉您。……我讲的这些可能对您并不新鲜,但我希望知道,我对这个现象解释得对不对。”歌德两天后的回答是:“您用黄玻璃对颜色的观察做得很好,我相信,我可以把这个情况归入我已经知道的一种现象,不过,我还是很想到您那里做一番实地观察。”

显然,这是一种合作性质的对话。事实上,在擅长哲学思辨的席勒的参与下,歌德从自己的色环里各种颜色的相互关系中,看到了一种从生理学上获得了证明的“和谐”。同时,“极性”也被引入色彩研究——蓝色与黄色被看作对立的两极。由此,歌德开始有意识地把以前那些分散于大量预备研究中的物理、生理和心理的等各种因素结合起来,置于统一的视角下。也就是说,他用“极性”和“升华”这两种普遍规律来解释林林总总的色彩现象。这样一来,歌德的色环就获得了具有理论支撑的整体性,使他能从中推导出不同颜色之间的和谐关系及其对人的心理作用。

如是观之,不同颜色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色环或日色谱之整体,而这个整体内部的各种颜色之间的相互衍生与对立关系,又体现了一种总体上的和谐。就这样,从和谐论与色彩的心理效应出发,歌德的色彩学超出了纯自然科学的语境,广泛地辐射开去。这首先让人想到,艺术与自然虽然看似彼此分离、互不相同,但在歌德色彩学的视角下,它们可以从属于同样的规律。此间,歌德和席勒共同制作了一个名叫“气质玫瑰”(Temperamentenrose)的图示,它把颜色、气质、性格及职业等因素联系起来考察人的特质。这种有趣的尝试再次证明,歌德的自然研究始终指向他最初的目标——从认识自然到认识人自身。

歌德跟席勒的合作还促使歌德最终决定:把色彩学的主体部分划分为生理颜色、物理颜色和化学颜色等几大板块。它们构成了《色彩学》“理论卷”(Entwurf einer Farbenlehre)的基本框架,其内容就是我们通常提到的歌德“颜色论”。尽管歌德很早就完成了这一部分的研究工作,但他并没有立即出版它。从1800到1810年的整整十年,他一直在完善和扩充自己的色彩学,其审慎和严谨作风由此可见一斑。在此过程中,对牛顿理论的揭露即色彩学的“论争卷”(Enthallung der Theorie Newtons)也逐渐形成。《色彩学》的“历史卷”(Materialien zur Geschichte der Farbenlehre)则致力于描述历代著名人物的色彩观和性格特征,它实际上是歌德对色彩学史和精神史的描述,从而远远超出了色彩领域固有的狭窄范围,充分显示出歌德作为科学史家的能力。

此外,《色彩学》的出版并不意味着歌德色彩研究的止步。他在色彩领域内的探索一直持续到他生命的最后日子。就在1832年2月25日,他还与艺术评论和收藏家布瓦西埃通信讨论彩虹现象。

三、《色彩学》的主要内容

如同创作《浮士德》和两部《迈斯特》小说一样,歌德也在《色彩学》上花费了数十年的心血,并且把它看得比他的文学作品还重要,以至于直到1829年2月18日他仍然坚称:

对于我作为诗人所达到的一切,我一点也不抱幻想。在我这个时代有许多杰出的诗人,在我之前有过更加杰出的诗人,在我之后还会有更加杰出的。但是一个世纪以后,在色彩学这个艰巨的领域,我将是唯一正确的人,我将使自己获益匪浅,因此我有一种意识:我比许多人都强。

歌德对《色彩学》的强大的自信由此可见一斑。这部巨著由论争、理论和历史三部分组成,并附有一册十六组歌德自己的色彩实验示意图。全书共有一千多印刷页,在规模上远远超过了《浮士德》。以下我们主要借助歌德自己的话来了解歌德《色彩学》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该书第一部分的完整标题是“一种色彩学的纲要”。歌德首先把“数不胜数的各种色彩现象归结为一些主要现象,按特定秩序逐一论述”:生理颜色、物理颜色、化学颜色、色彩内部的普遍情况、相邻关系、色彩的感官与伦理效果。它们构成了《色彩学》理论卷的六个章节,表明歌德试图从生理学、物理学、化学、心理学乃至病理学以及日常实践经验等各种角度去理解和解释颜色现象。第二部分的完整标题是“对牛顿理论的揭露”。之所以要揭露牛顿,是因为歌德坚信,“迄今为止,这种理论一直与人们关于色彩现象的自由见解相对立”,所以他要考辨牛顿23岁时提出的“白光是复合光”这一论断的真伪。他把牛顿的色彩理论比作一座“古堡……其缔造者当初在青春的仓促中草率地建起它。……如今却没有人发现,这座古老的建筑早已变得不宜栖居”。所以歌德认为,“我们要动手从山墙和屋顶开始,将它义无反顾地拆毁”。攻占牛顿色彩理论这座“巴士底狱”——这正是《色彩学》第二卷的目标与任务。该书第三部分即历史卷,是歌德以天才诗人和经验丰富的自然研究家之双重身份,以绝无仅有的方式实践的一种历史书写。其时间跨度从原始时代一直到歌德时代。在长达五百多页的篇幅中,他对历史上凡就色彩问题发表过意见的人物,进行了性格刻画并描述了他们的色彩观。歌德之所以采取这种独特的历史书写方式,是由于他认为,“人的历史就是对人的描述”,相应地,“科学的历史就是科学自身”。可是,为什么要涉足色彩研究史呢?对此问题,歌德的回答是:“我们不可能彻底认识自己所占有的东西,除非我们已经完全懂得,如何认识前人已经占有的一切”,更何况,“只要牛顿理论依旧存在着,想要撰写一部色彩学的历史,或者仅仅是为此历史的最终书写作些预备工作,都是不可能的”。可见歌德的历史书写,也是为了从历史上为自己的色彩学寻求支持和定位,同时清除牛顿的影响。歌德很看重他的色彩实验。他强调:“我们不能忘了那些插图”,它们是“全文的补充”,是不可或缺的,“甚至可以将它们的某些部分视为必要的仪器之组成部分”。他还谦逊地提醒人们:“请注意我们这部著作的不完整和不完美性——这也正是我们的作品和所有这类作品共同难免的缺陷。”在写作风格上,诗人歌德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这又是因为他主张,像《色彩学》这样讨论自然现象的著作,如果“它读来应当令人觉得是一种享受,并且有所裨益,那么读者就必须能够真正地或者在想象中回到自然。”

歌德对其《色彩学》的跨学科性质十分清楚。他在理论卷第五章里描述“不同颜色之间的相邻关系”,是由于“我们的色彩学也希望能以这样的关系跟其它领域的知识、行为与活动和谐相处。”他还信心十足地希望赢得来自各个相关领域的感谢:“我们力图追踪种种现象,直至其本源,直至到达它们以‘纯现象’(das reine Phanomen)形式存在之处,到达再也无法从它们自身获得解释之处”,也就是达到歌德所谓的“原始现象”(Urphanomen);进而“我们把诸现象纳入一种便于一目了然的秩序之内”,所以“哲学家肯定会表示欢迎,即使他们对于这种秩序本身可能并不完全赞同。”他接着说,“负有观察和维护眼睛这一器官,并矫正其缺陷和疗救其病障之职责的”医生们,必定会得益于他的色彩学,而他关于“病理颜色”的论述,更会让医生们“如鱼得水”。歌德还天真地幻想:“对我们显得最为友善的,也许会是物理学家。得益于我们的工作,他们便能轻松自如地谈论已被纳入所有其它现象之序列中的缤纷色彩,同时可以使用一种和谐一致的语言——它甚至跟其它知识领域所运用的话语与符号相同。”

歌德似乎看见了,自己的色彩理论走进了课堂,一举取代了牛顿理论,因为后者对于色彩现象只是“三言两语地地胡乱搪塞了事”,同时他还指出,“如果说牛顿的理论很容易学习,而其实际应用则显示出了无法克服的困难;那么,我们的理论虽然可能更加难于掌握,可应用起来却很容易,因为它本身就与应用随时相伴。”可见歌德很自信,他的色彩学平易近人,不像牛顿理论那样令普通人望而生畏。歌德还希望,“通过我们的描述,并且也通过我们所建议的相应术语,使色彩重新获得化学家们的尊重。”

然而歌德深知,近代科学革命以来,人们判断一门学问有无科学性的根本依据,就是看它是否运用了数学知识。歌德的《色彩学》恰好没有用到数学,因此他难免担心,“我们的工作会令数学家心怀不满”,因为他明白,“通过诸多情况之间的一种特殊关联,色彩学也被拖到了数学家的裁判席前,尽管这样做并不合适。”歌德对这种情况的解释是,“色彩与视觉的其它法则之间,存在某种亲缘关系”,而处理那些法则正是数学家的天职。他的意思很明显:他所处理的恰好是无需数学的色彩现象。有必要顺便指出,歌德对数学和数学家本身并不反感,他反感的只是把一切数学化这种做法。

上文说过,歌德当初研究色彩现象的动机源于实践。与此相应,他的研究也服务于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他不无自豪地说:“技术人员和印染工们会感谢我的《色彩学》,他们常常思考印染坊内发生的各种色彩现象,但却从不满意至此为止的任何一种色彩理论。他们也正是第一批发现牛顿理论之缺陷的人。”最后,歌德明确表示,他是“从绘画方面,从表面的美学倾向方面跨入了色彩学领域”,并且通过《色彩学》第六章“色彩的感官与伦理效果”,使色彩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符,从而“也就为画家作出了最值得感谢的贡献。”这一章探讨的实际上是色彩心理学,至今仍然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也是在这一章,歌德回答了油画的配色问题,也就是当年促使他研究色彩的疑难问题。此处,我们不妨设想一下,令歌德一生难以释怀的画家梦,由于《色彩学》的完成,也算得到了一种“升华”了的实现。歌德的自然研究特别是他用心最多的色彩研究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歌德从解决实际问题,到观察和研究自然现象,再到理论思考乃至历史考量的、合乎逻辑的自然认识和研究路径。这条路径也是绝大多数自然科学家必然走上的道路。就此而言,那些认为歌德是科学的门外汉或者用研究自然打发时间的评论家,他们对自然研究家歌德的评价是很片面的。

四、歌德的色彩观及其思想基础

在色彩研究中,歌德直接为人的眼睛赋予了特别重要的地位。此时的眼睛不再是单纯的客体或者说观察手段,它越来越多地成为主、客体之间的联系环节——个体与外部世界在此相遇,彼此融合。就这样,眼睛与光逐步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进而,人与世界统一于他所看见的现象。歌德相信以泰勒斯为代表的古希腊“伊奥尼亚学派”的见解:只有彼此相似的事物才能达成认识。为了说明“光”与“眼睛”具有相似的性质,歌德引用了一位神秘主义者的说法:“若非眼睛宛如太阳,/我们何以看见光芒?/若非上帝的伟力就寓于我们内中,/神性的事物何以令我们欣然迷醉?”歌德指出:

眼睛里面有一束静止的光,任何来自外部或内部的、哪怕最细微的动因都会激发它。在黑暗中,我们可以借助我们的想象力,在眼前幻化出最明亮的图像;而我们梦中的事物也如同处在白昼;在清醒状态下,我们能觉察到最轻微的外部光线作用。是的,一旦眼睛这种器官感受到机械刺激,光与色彩就会立即跃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事实上,歌德研究的色彩“是视觉官能感受到的一种基本的自然现象。正如其它所有现象一样,这种现象也能通过分离与对立、混合与统一、升华与中和、传播与分配等方式加以解释,并能借助这些普遍的自然形式得到最好的直观与理解。”从而歌德当然不会相信,白光可以分解。相反,他笔下的光是自然里的斑斓色彩的“创造者”。他要研究的就是光的“创造力”。这就是歌德色彩学的出发点。从而不难理解,歌德为什么开篇就颇有宗教悲情地说,色彩是“光的业绩(Tat),业绩和苦难(Leiden)”——这种口气让人想起耶稣所遭受的苦难。也就是说,光就像一位英雄,它与黑暗遭遇,同它斗争,迫使它在相应情况下“同意”相应色彩的产生。可想而知,难怪物理学家们会嘲笑歌德的《色彩学》是“物理小说”。歌德的色彩观今天听起来似乎很荒谬。但我们必须考虑到,歌德时代的科学家们对视觉原理尚无更好的解释。歌德写道:“整个自然通过色彩将自身呈现于眼睛的官能面前。明、暗和颜色一起,形成了让眼睛得以将对象与对象彼此区别,同时也将对象本身的各部分彼此区别的那种东西。”显然,他的意思是,眼睛的存在得益于光,因为“是光从那些漠然无知的动物性的辅助器官中,唤醒了一种官能。这种官能与光具有相同属性。从而,因为有光——并且也是为了光,眼睛才得以形成,以便内在的光与外在的光彼此相遇。”可见歌德认为,光、颜色和眼睛三者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由此他就把人自身也引入了自然科学的视野。歌德这种认识,正表明了他的重要发现:眼睛或者说视觉能力的发展与光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牛顿和他的支持者们根本就没有朝这个方向考虑问题,所以他们会觉得歌德的光学思想难以接受。基于上述认识,歌德把完全或者主要由眼睛而非外界刺激产生的颜色称作生理颜色;而歌德的前人和光学家们,却把这种颜色称作“视错觉”或“视觉欺骗”。在歌德看来,生理颜色揭示了眼睛对光的反应规律。其实歌德很早就获得了这一认识。1793年,歌德写信告诉索梅林:“色彩现象中,生理因素的影响比人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只不过,此时如要区分主观与客观,困难比别的情况下大得多。”从而可知,正因生理因素对色彩现象的至关重要性,歌德才把生理颜色放在《色彩学》理论卷第一章(§1—135),用它构成了“整个学说的基础”。这一部分讲的实际上就是今人所说的色彩生理学。歌德在这个领域对后世的视觉生理学很有启发,其贡献最终也得到了现代科学的认可。

简言之,生理颜色部分作为歌德色彩理论的核心,表明了歌德关于颜色产生原理的主导思想:视网膜非常活跃,它总是处于一种“逆反”状态,总是要求现状的对立面(极性),当人眼前出现亮光,它就要求黑暗,反之亦然。对于彩色而言,眼睛总是交互地要求特定颜色的互补色,蓝与黄,红与绿,黄与紫,包括它们各自的深浅变化——眼睛会自主地让人感受到这些强弱变化(升华)。尤其重要的是,在歌德看来,这些彼此互补的颜色也处于相互对立状态——这表明眼睛在色彩感知中具有“极性”倾向。这种极性倾向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完全符合“生命的永恒法则”。如此一来,眼睛与光的关系就证实了一种无处不在的、适用于一切生命现象的自然规律:呼气与吸气、收缩与舒张。歌德甚至认为,极性规律在电磁现象上也得到了证实。其中显然蕴含着一种辩证思想。

由此,歌德越是研究色彩与眼睛的关系,就越是高度评价眼睛的作用。与此相应,他当然不主张借助感官以外的工具去认识自然。1808年6月22日,他写信给挚友音乐家策尔特说:“人自身,就其能够使用自己健全的感官而言,就是我们已知的一部最庞大而精确的物理设备。一个巨大的不幸却是……人们……仅仅通过人为的设备去认识自然。”在逝世前一年,歌德仍然深信:“人也属于自然,只是他懂得,把整个基本现象里那些最温柔的关联纳入自身,并予以调整和修正。”歌德的这些见解虽然经不起现代自然科学的定量分析和拷问,然而却让人不由得联想到当今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与真实的自然距离越来越远,我们与自然即使有联系,中间也隔着作为工具的种种仪器设备。

正是出于对眼睛的近乎崇拜的态度,歌德甚至不无极端地写道:“谁要是说有光学欺骗,就是在渎神。”出于这样一种近乎固执的信念,歌德在其晚年那首题为《遗嘱》的诗中写道:“你要信赖你的感官,/只要你的理智让你清醒,/它们就不会让你看见任何伪劣者”。要言之,歌德的色彩观与牛顿的光学理论,确实不可同日而语,两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完全可以用“极性”来描述。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歌德眼里,不可穷究的自然作为具体的现实存在具有两方面的特征——稳固与活跃,多样与统一。歌德深信,自然本身总是在逃避人们对它的终结性定义,他说,自然“没有系统,……它是出自一个未知的中心的生命和结果”,从而对自然的研究“因此就是无限的,可以从最细微处着手分析它,也可以从总体上、从广度和高度上去追踪它”。可见对于歌德而言,“自然”首先是一个有待认识的、不无神秘感的各种现象之总体,认识自然——这意味着不断观察和思考纷纭复杂的自然现象。歌德深信,事物的本质,只在其现象中呈现自己。这些现象逐渐被人类即认识的真正主体揭示,故不存在现象与所谓自在世界之间的鸿沟。亦即歌德心目中的自然,是指一切存在着的事物及其可能的显现方式之总体;而牛顿的自然,则是一种经验的对象,人惟有离开感性的、直接存在的现象,并将其局部从整体中孤立出来,通过追寻其可用数学公式描述的内核,才能获得这种经验,因为现代自然科学的基本立场是:自然并非裸的,人不可能仅凭感官就直接看透它;一切现象犹如一层坚硬的外壳,隐匿于其后的本质,才是我们认识的最终对象;从而牛顿创建的以数学描述为特征的经典物理学,把客体与主体分离,以求获得最客观、精准的结论——在今天,这已是连中小学生都能理解的常识;可是在歌德的研究中,主体和客体始终是一个完善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观察和研究结论难免会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性。

色彩心理学论文篇8

关键词:艺术教育;色彩文化学;教学方法;创意产业;设计艺术

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现代消费社会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以文化创新个人创新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撑为理念的新型经济产业。它是基于当下互联网信息传播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并结合了文化艺术与经济的特征。艺术教育可以提高从业人员艺术素养,是创意产业发展与提升的基础。在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强调创意的先行性,创意人才的培养模式要进一步完善来适应产业需求。现阶段,我们需要使艺术教育真正适应创意产业发展,努力培养出高素质的原创人才。在现阶段高校艺术设计课程中,色彩文化学是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基础课程之一,这门课程不但提升学生对色彩表现主义的认知,还推动了学生设计观念的创新。探究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文化学的教学方法,以培养高校学生的色彩应用创新认识,加快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色彩文化学的内涵

色彩文化学理论教育课程是本科艺术学生所学的基本课程。这门课程不但影响着高校艺术学生对色彩、艺术的审美认知,还对今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着深远的作用。整体来看,色彩文化学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

首先是色彩文化学包含着对传统民族色彩文化的运用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人对色彩的独特审美意识形成了中国个性化的色彩文化学。中国古人在对色彩的认知上基于文化的本质,他们把自然界看成了一个巨大的色彩世界,人类社会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对色彩的渲染,如黄河流域的汉族对黄土、黄河深刻的“尚黄”思想,雪域高原的藏族对白色纯洁哈达的崇敬之情等。同时,在建筑方面中国北方喜爱红砖绿瓦等鲜明的色彩,而中国江南地区则多用黑白分明的色调渲染。从思想上来看,在中国儒家、道家、释家以及“五行”思想影响下形成的“五色”意识,更是对于后世的色彩运用意义巨大。而且,中国的色彩文化突出意象的表现,注重从人的内心出发表达一种“随类赋彩”、“以色达意”的意境,这就使中国的色彩文化有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庞大的设计体系以及广阔的应用前景。其次是色彩文化学同样囊括着对当今世界流行色的使用。色彩文化学包含色彩地理学,而城市环境的设计势必离不开对色彩地理学的运用。色彩地理学主要是指某个区域的海洋、土地、文化中偏重的色彩。譬如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不但是建构我国色彩文化学的前提,也是现代流行色发展的重要标杆。

二、创意设计背景下对色彩文化学的新要求

(一)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色彩文化教学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水平的提升,传统色彩构成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色彩应用的需求。在人性化产品发展的今天,就创意设计而言,设计师在设计色彩时更强调人本体对色彩的认知和感受,这就使色彩设计更多地与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在此前提下,若想更加合理、灵活的利用色彩,就应该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色彩文化教学体系,全方位的掌握更多和色彩相关的知识、通过多学科交叉的角度进行色彩文化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深入了解和把握色彩变化的规律,从而探知色彩设计的基本规律,避免在色彩设计上过度随意性和偶发性、

(二)与现阶段流行的创新艺术设计结合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文化学习必须根植于大的文化背景下,并与创意产业设计发展产生良好的对接与共鸣,使色彩文化学形成专业的、综合性的课程体系,并真正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起到设计导论的作用。在具体的色彩设计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色彩基础知识学习和现阶段流行的创新艺术设计结合,设计必须是把握创新潮流的最前沿脉博,努力使色彩设计和专业的设计无缝对接,让色彩文化学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专业的创意设计中去,使抽象的色彩知识变得直观而易懂,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运用色彩文化时更为得心应手。

(三)引入产学结合以提升学生色彩设计应用能力

对知识的学习最终是为了应用,尤其是现代创意产业的发展,促使设计与色彩应用结合紧密,这就使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色彩文化学相关理论的同时必须加强自身对色彩设计的应用能力。设计色彩同样是设计的一门必修课,其对于创意产业中有关广告设计、产品包装设计、环艺设计、建筑设计等同样有作用,而且各个设计门类与色彩文化之间也发生着不同的关系。只有协调这些门类的色彩设计应用,才能使色彩的设计产品最终成功投放到市场,并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因此,在整个高校本科教育开展阶段,教师在讲授色彩文化学相关理论时可以把这些知识与实践设计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独创性设计思维的扩散,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设计能力。

三、创意设计背景下色彩文化学的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传统色彩设计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手绘技能培养,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用在训练学生的手绘制作色彩表现技巧上,而忽略了对学生色彩赏析能力的培养。这就容易使学生对色彩关系的研究不透彻,对色彩理论的学习不扎实,从而影响学生对色彩设计的思考、观察和创新意识。可以说,缺乏对色彩设计的整体认知,学生不可能达到对色彩设计的全方位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与时俱进,采取理论和实际结合教学的方式,推进色彩理论和实践教学平行发展。

一是注重对学生的色彩理论方面教学,训练学生对色彩的感性认知能力。在当代色彩设计领域,有一大批设计师本身并不是绘画大师,但他们对色彩也有着较强的敏感度和认知度,就在于他们对色彩文化学的认真学习。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设计学习上,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色彩理论学习,强调学生对色彩的情感认知,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色彩的感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并形成一个完整的色彩学科体系。

二是让学生对配色工具适当使用,培养学生色彩设计的兴趣。创意设计产业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数字媒体技术下色彩的设计工具发生革命性改变,电脑调色已经基本代替传统的手工调色,成为色彩设计的常用工具所以,在高校色彩设计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创新性的色彩设计思维,采用标准的色卡让学生对色选色和调色。学生利用这些专业色卡进行色彩学习,可以让其更为直观的认知到色彩的变化规律,从而使学生对色彩的认知和实践能力大幅度提升。以电脑科技作为载体,适当利用电脑的配色让学生感悟色彩调配、提取、试验的一系列过程,也可以利用PHDTDSHOP和ILLUSTRATOR等绘图软件让学生体会色彩的明度、纯度色相等色彩设计知识,学习使用图层笔刷等工具来设计完成色彩方案,以此丰富色彩文化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色彩设计的感悟。

三是利用实验提升学生对色彩文化的实践能力

色彩文化学建构在色彩情感的基础上,而色彩情感则来源于学生对设计色彩的兴趣以及对色彩的认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色彩感情,调动学生学习色彩的积极性,让学生能真正感悟色彩文化的内涵。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