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专业力学论文8篇

时间:2023-03-22 17:36:31

专业力学论文

专业力学论文篇1

关键词:教育研究 专业教育 教学实践 商务文秘专业

一、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目标

(一)职业意识

秘书工作有别于其它行业工作,有其特殊性。应向学生灌输严谨、敬业的职业意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礼仪风范,养成谦虚而落落大方的态度。

首先第一步是要让学生正确理解秘书工作的定位。秘书最基本的职能是为领导服务。秘书工作性质的辅,工作关系的从属性,决定了秘书在工作中是领导的助手、参谋和智囊,这是秘书首要具备的职业道德。秘书工作是辅助决策,而非自作主张,所以学生将来工作中应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把握好角色,不擅权越位。

同时秘书的工作性质处于“幕后”,是无名英雄,这就要求我们一开始就要培养学生任劳任怨、埋头苦干、服务服从的职业意识。秘书常常办会,但很少坐在主席台上;常常撰写文件,但很少签上自己的大名;常常办事,但大多为他人作嫁衣。服务性是其最本质特征。同时要意识到秘书是领导决策的坚定的执行者和坚决的维护者,而离开领导自行其是,别出心裁,都是职业道德所不允许的。

因为秘书的工作性质关系,我们还应培养学生具有保密意识。秘书由于工作性质,大量接触机要文件,掌握许多核心机密,一旦失密,就会给工作带来极大的被动。保密工作是秘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守本单位内部的机密也是秘书的职业精神。

(二)知识素养

秘书工作的综合性,要求秘书人员横向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纵向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知识。

1、基础知识。从事秘书工作的人员,尤其需要具备较为深厚的写作知识和逻辑常识。否则,今后工作中秘书的文字材料就会变得空洞、枯燥,出现逻辑错误甚至漏洞百出。

2、专业知识。这是需要学生牢固掌握秘书“办会、办事、办文”三大核心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

3、行业知识。我们还可让学生了解一些行业知识。如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必须具有行政管理知识,在工商企业工作的必须具有企业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

(二)人文素质。

现代秘书工作已不满足于传统秘书的被动性、事务性,其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协调、沟通能力也关乎秘书工作的成败。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具有秘书人员应具备的较强情商,双向沟通能力和与人协调的能力,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秘书工作事多而广,处于纷繁复杂具体事务中的秘书,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只有头脑冷静、有良好的自制力,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才能使各种问题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妥善的解决。这些能力也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

二、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目标

(一)、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应作为我们文秘专业学生核心的能力培养目标。商务秘书常常需要制定措施、编制计划,撰写各种报告,供企业决策时参考,不仅对材料要进行综合分析,还要对领导者的工作思路要进行演绎或归纳,所有这些都要靠规范、准确、精练的文字表达,因此运营性和商业性文书书面表达能力应是我院文秘学生必备基本功。教学中应通过大量的具体公文写作练习让学生真正掌握各种公文的写作方法,切实提高其写作能力。并要求学生把字写得端正、匀称、流利。

(二)、口头表达能力

秘书的口才,直接影响着他参谋和助手效能的发挥。这“说”的过程,一方面是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见解,另一方面也能在工作中跟领导、群众沟通。教学中要通过秘书口语这门课程培养学生说一口标准且流利的普通话,口齿清晰,不紧不慢。锻炼学生平时表达简明扼要,切忌罗嗦。说话有条有理,善于打腹稿,有的放矢。并让学生学会听说,能从别人的冗长、反复的发言中找出要领,或是从众加、激烈争论中抓住重点,快速地将其转化为自己简明的语言加以复述。

(三)、社交活动能力

现代社会中的秘书不再是整天坐在办公室整理文件或是伏案写作,而是要经常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所以,作为秘书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懂得各种场合的礼仪、礼节,善于待人接物。做到既能轻松愉快地完成工作,又能与外界保持良好的关系。因而,我们的教学中还要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使其掌握秘书工作的必需礼仪规范。

(四)、协调能力

秘书要善于发现机关与机关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机关与基层之间工作上的矛盾和不平衡;善于发现文件与文件之间政策、提法上的抵触或不一致;善于发现领导与领导、干部与干部之间的误解和不合,并及时加以沟通、协调。

(五)、熟练使用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能力

诸如电话机、录音机、扩音机、照相机、录像机、复印机、打印机、电子计算机、传真机、网络通讯设备等等。凡是办公室拥有的器械、设备,特别是计算机操作能力,教师都尽可能提供一切机会让文秘专业人员学会使用。在笔者任教的学校,有一个很好的作法是让商务文秘专业的学生到学校各行政办公室、系部办公室当值班学生,协助老师、行政人员处理一些办公室文件,帮忙接打电话,打印、传输文件等。在实际的办公环境中学生切实地接触到具体而琐碎的办公事务,也能从中学会熟练地使用各种现代化办公设备,为学生将来进入工作岗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过渡和准备。

(六)、判断能力

有人说:“最重要的才能莫过于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为了实现领导的指示,商务秘书必须正确领会领导意图,尽快地作出判断,准确无误地应对,才不致于出现工作失误或漏洞。因而,我们在具体的专业教学中都会使用案例教学,或是在实训中使用具体情景教学使学生学会怎样在工作中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判断。

(七)、应变能力

秘书的大部分工作都有章可循,并严格按照政策和规章制度办事。但有些工作,尤其是事务性工作,在特殊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也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秘书人员要有遇急不慌、临危不惧、处事冷静的应变能力,处理问题既要符合原则,又要有一定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八)、掌握外语的能力

随着市场国际化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管理者会进行国际贸易交际、商务谈判,签订合同等,这就要求商务秘书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掌握基本的外语听、说能力。

(九)、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文秘职业的特定性质,要求我们要更加关注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学会宽容、协作。

1、培养学生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现在的高职学生一般生活和学习一帆风顺, 当遇到挫折时, 容忍力较低, 有的甚至一撅不振。而秘书工作由于其综合性和复杂性, 工作中很容易遇到挫折和委屈。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应教会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多想想有利因素,学会从全局和长远看问题,缓解心理冲突, 平息情绪的波动。

2、培养学生应对压力的能力。由于秘书工作情景和事项复杂, 千头万绪, 工作时间冗长, 综合性和交叉性极强, 这种超负荷的运转使秘书感到巨大的压力, 身心疲惫, 容易导致心理失调。因此, 应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压力。把压力看成是秘书工作的一种正常现象。

三、如何提高文秘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转变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人们对秘书专业 一直理解为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仍然以学科体系为依托,而忽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其实,文秘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职业能力教育,我们应转变文秘专业的教学理念,以职业教育为自豪,把文秘专业学生的教育目标由“知识人”转变成“职业人”。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文秘教师多是“半路出家”,秘书学基础不是很扎实;即使是“科班”出身,也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必要的专业实践经验,而秘书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首先提高专业教师的水平是提高文秘专业学生竞争力的关键。

(三)教材创新

目前文秘专业教材虽“琳琅满目”,给老师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但大多是你抄我,我抄你,少有创新,基本上没跳出“办文办会办事”的框框。要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培养,就要在教材的选择上进行创新。

1、在理念上要定位准确,面向企业文秘人员,符合当前秘书实际工作需要,能解决文秘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的普遍性问题。

2、在内容上要与企业文秘工作的流程相吻合,具有可操作性,不是在诸多“意义”、“特点”、“分类”之后不了了之。

3、应有丰富的案例,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杨群欢 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探索;2004.11

专业力学论文篇2

1.1初建法规、案例数据库,培养学生法律职业能力之一———搜索查询能力我国传统法学教育课堂上使用的案例和法规都由老师提供,学生不仅学习被动,而且从未意识到搜索查询能力和积累案例、法规资料的重要性,而这些能力对于未来从事法律职业相当重要。为了培养学生的查询搜索能力,美国法学院有一门必修课,叫做LegalResearchandWriting,其主要是向学生讲授法律资料、法律信息的情况,包括如何查找案例和有关立法,查找书面法律出版物和网络上的法律信息资源。这源于美国是判例法国家,但培养搜索查询的能力对于对于我们成文法国家也同样需要。而我国没有相关课程,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只能考虑将搜索查询方法穿插于日常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搜索查询能力,笔者以建立法规和案例数据库为指向,让学生在学习过课程章节后,针对章节内容收集相关案例,课程内容全部学完,形成总的案例数据库。法规数据库则由学生在学期开始时就进行整体收集建立。最初形成的案例数据库比较杂乱,需要对案例进行分类,可以按收集时的课程章节分类,这种分类方便学生按课本章节内容查找案例;还有种方法就是按民事案由进行分类,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和法律实务直接接触。数据库教学法的优势在于:①自建数据库便于教学。国内的法律资料数据库,如,北大法宝等,内容过于繁复,不太适合教学。自建数据库内容简短,和课程章节结合紧密,便于教学。②自建数据库使学生学习变得主动,教给了学生搜索查询法律资料的技能,便于学生养成积累案例法规资料的职业习惯。在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老师的作用在于:教给学生收集法规、案例的方法、途径;帮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类,案件归类较难,需要对案件有深入理解。

1.2整理数据库资料,培养学生法律职业能力之二———归纳能力法律实务工作要求从业者能迅速概括案件事实,找出争议焦点,即要求从业者有极强的归纳概括能力。而我国法学日常教学对学生这方面锻炼较少,学生常常废话连篇、词不达意,概括归纳能力急需提高。对案例数据库的整理可以达到此目的,具体方法是:①让学生对案例资料进行案情提炼,提炼内容可以书面形式进行,也可口头进行,案情表达应在不失本义的情况下用最少的字数表达;②归纳争议焦点。争议焦点的归纳对于分析案情特别重要,需要学生准确把握案件争议,归纳也要力求简洁;③对案件进行简要法律分析。这种练习可课堂口头进行,也可作为课下作业让学生完成。对案件的分析应做到法律适用准确,条理清晰,文章简洁。通过这种方法反复练习,学生归纳、捕捉重点信息的能力将会大幅度提高。法规数据库的使用主要是学生课下阅读,让学生掌握课程的背景法规知识。

1.3分析使用数据库案例资料,培养学生法律职业能力之三———案件分析及文书书写能力分析使用案例库资料使我们想起判例教学法。判例教学法产生于美国⑥,是通过分析判例给学生提供运用法律知识、解决法律问题的实战机会。判例教学法为美国培养了大量杰出的法律人才。判例或案例教学法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受到了法学教育界的高度重视。然而,案例教学法的使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学者认为:目前中国法学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只在有限的功利和不甚合理的意义上发挥作用。⑦笔者观察课堂中的案例教学法,发现其有这些问题:案例分析重实体法分析,轻程序法分析,实体法课程和程序法课程老师割裂案例的实体法和程序法分析,学生无法实现实体法、程序法知识的衔接;重案例直接相关法条的运用,轻案例其它背景法条的分析,学生缺乏对相关法条分析整合的能力。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其外在体现———文书书写能力,笔者建议按下列方法使用案例数据库:①学生案例分析的结果应以法律文书或分析报告的形式呈现。法律文书形式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②对法条的使用,建议学生自己收集案例相关法条,老师不主动提供,让学生在寻找相关法条的过程中跨越单个法规的局限。③对学生的回答不断质疑,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对自己、对权威质疑。④上文中提到的学生思维局限的问题是对法学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法学专业应开设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相关课程,弥补法学专业学生视角的缺失。

2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

专业力学论文篇3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改革

自从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半个世纪以来,人力资源管理走过了事务性管理、分析服务管理和战略性管理三个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教育几乎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同时起步,经过50年的发展,国外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已日趋成熟,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也从“劳动经济学”和“劳动人事管理”专业脱胎换骨,成为高校专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50多所高校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随着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的迅速增长,作为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也因此受到相关各方的关注。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意义

现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在我国不过20年的历史,至今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专业教学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我国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向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实践教学正是摆脱高等教育困境的有效途径,它通过提供现实与仿真的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提高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和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进而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对学生而言,加强实践教学,不仅能够使其更深刻、更具体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全面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人际交往以及协同工作的能力,弥补他们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增强其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

对教师而言,实践教学的研究能够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铺设一条教与学、学与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路径,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促使教师走出课堂,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提高自身的素养。

对专业本身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由理论知识和实务技术两大模块构成的应用性学科,专业的性质就要求突出实践教学。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教学可以积累有价值的实证数据和资料,改善目前教学中联系实际情况不够、没有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内容体系、实用性较差等缺陷,推动“舶来”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本土化。

二、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

近些年,国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美国大学管理类的专业一般都有600~1300小时不等的社会实践要求,在人员测评与甄选、面试、培训等环节上均有模拟演练与实习。授课形式也多种多样,通常采用演讲课、讨论课、辅导课、实验课、个案研究、情景模拟、项目研究、角色扮演等课型,还有以学生为本的科研活动,通过导师耐心指导、同学密切协作,使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培养和锻炼。教师使用的教学工具比较丰富,录像机、录音机、投影仪、电讯网络等现代教学工具十分普遍。在英国,各种授课形式均非常普及,由于信息的社会化程度高,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可以获得较多的实习职位和实践机会,实习多采用分散、自主联系形式,实习内容有别于集体安排,突出个性特征。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建设已进入有组织的自觉发展阶段,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和探索正在丰富、扩展着高等教育的方法体系。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主要聚焦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实践教学的体系构成、实践教学的方法探讨、实践平台的构建四个方面。

关于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学者们围绕人才发展要求、学科性质和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做了比较充分论述并达成共识。

对实践教学的体系构成,一般认为包括案例、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社会实践与实习等环节。陈锦坤、孙正国指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形式、地点、时间诸项,就形式而言,有课程实验、课程教学实习、专业实践、实训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以及社会实践、咨询服务等;南志珍总结了国家教育部批准的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示范试点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做法,将实践教学分为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综合实习三部分构成的完整体系,其中实践教学学时数占专业总时的40%;侯箴则提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应设计为课程、案例、软件三大模块。在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中,社会实践与实习环节是探讨的热点。

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相对丰富一些。王贵军在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后认为,案例讨论与分析、情景演示与模拟、文献检索与论文撰写、社会调查、方案设计、视频播放与专题讲座、网上自学与网际互动、学长回校经验交流、学生自行讲课、人力资源协会活动、游戏活动、参观考察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案例讨论与分析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学生参与性高、教学效果好的特点,是教学中最常用也最易用的方法。他还指出,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组成课题攻关组、开展社会调查实践、组织学生暑期社会考察和“三下乡”活动等也值得尝试;萨茹拉提出了开设“实践课堂”来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建议,其中的“实践课堂”包括情景模拟、小组讨论、小组课外活动、与成功人士座谈、社会实践等;刘艳深入剖析了情景模拟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具体特征,并对情景模拟教学基本流程进行了阐述;黄昱方则对人力资源实验课程的目的、特点以及具体的课程设计做了探讨。

实践平台的构建是近几年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一大亮点,不仅研究者较多,而且还有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以人才市场、人才评荐中心作为实训基地的典范。王贵军具体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并指出在人才交流中心建立实训基地效果比较好;陈锦坤、孙正国研究了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2003年以来,历届“中国人力资源教学与实践研究会”都高度重视体验式教学、实践基地与专业实验室建设等实践环节的研究,并一再强调,加强实践教育十分迫切与必要。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已先后建成了心理技能实验室、员工招聘实验室、脑像实验室、人力资源实战演练室、workshop实验室、模拟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仿真实验室,走到了实践教学的前列。

虽然高等教育工作者已经普遍认识到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但是无论在理论探讨方面,还是实践应用方面,现有的尝试都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从体系完整性的角度来看,现有文献的研究是支离的、局部的,在困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的实战型教材、实践创新、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少有作为;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现有文献多是思路性、概括性、规范性的表述,缺乏实证调研和数据支撑;从运用价值来看,现有研究更多停留在构想阶段,迫切需要开发有效的实施手段与实用的操作流程。因此,探索适合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和我国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仍是任重道远。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1.转变教育观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必须首先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实现由专业对口教育向基本素质教育、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注重共性教育向强调个性教育、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

2.优化整合现有实践教学体系。以创新实践为导向,系统全面地设计实践教学的计划、方案、实务教材、实例、模拟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和实验教学等。尤其是实战型系列教材的建设方面,应该通过企业现场调研或企业课题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情与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组织有经验的专业教师编写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教材、教学案例集等,以改变现有教材脱离实际、缺乏特色的弊病。

3.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强调仿真性和互动性。案例教学既应该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举措的本土文化背景,又应该兼顾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发展的国际化趋势;情景模拟教学可以与实验室的建设结合起来,在人员招聘、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人员测评等课程的学习中,充分、合理地利用可能的教学资源、改善情景模拟教学的效果;同时,应该改革实验室管理的方法,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建立实验技术人员的学习培训机制,从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突破传统的模式,按照学生能力形成的规律,通过“知识的掌握与深化——基本实验能力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来逐步实现由理论到实际的过渡,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素质的协调发展;此外,对现有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改革,增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如绩效评估、薪酬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等)的课程设计学时,拓宽设计的内容,适当地制定一些激励学生参与设计的措施,使得学生由“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参与”;毕业设计则尽可能结合学生实习的单位或教师主持的课题,做到“真题真做”,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在实际教学中,这部分工作的难点是如何选择恰当的校外实习基地与学生的课程学习对接,使得学生能够在专业理论教学结束后、课程或毕业设计之前,及时进入实习基地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全方位地感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务。在这方面,我校人力资源管理系尝试与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共同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专家委员会,在承诺为委员会成员提供咨询、培训和毕业生优选等服务的基础上,与其签署构建实践平台的协议。这样,就可以在约定的时间内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见习等实习活动,保障实践教学地顺利推进;而且还可以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随时聘请相关单位的人力资源主管进行专题演讲、座谈、答疑、研讨或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保持学生与社会专业人士之间交流,随时掌握行业动态。这一做法目前已初见成效,可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有益经验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专业力学论文篇4

力学系列课程现行的教学方法大多是通过各种手段将这些课程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最后通过考前复习和考试对其归纳提高。在此过程中,学生多数处于被动、应付状态,难以摆脱从理论到理论,理论脱离实际模式的束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这与培养2l世纪人才模式很不适应,力学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已是当务之急。目前国内外许多大学的力学相关课程设置了课程设计实践环节,课程设计的数量有所增加。如中南大学的结构力学课程设计,吉林大学的材料力学课程设计,湖南大学的振动力学课程设计,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在理论力学增设了实践环节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增加课程设计数量的同时,一些高校更较重视课程设计内容的改革,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有限元课程设计是针对实际的索拉桥进行分析,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我校工程力学专业所设课程主要有CAD/CAM软件应用、.net程序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振动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有限元和工程分析软件及应用等课程,其逻辑性和系统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非常有利,但在力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会经常遇到一些没有见过的实际问题或力学模型,工程意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弱的人,往往思前想后不得其解,以至于束手无策;反之,工程意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强的人则往往能自如应对一切难题。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06年开始,我校力学专业开设了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如“有限元软件应用课程设计”和“工程力学课程设计”,2011年又增设了“结构优化设计”和“CAM/FEM软件应用课程设计”。但总的来讲,力学专业的课程设计综合性较差,特色不明显,课程设计题目的难度、涉及的知识面、能力的培养均有待改进。

二、工程力学专业课程设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课程设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设计题目和任务书拟定方面,均由指导教师事先确定分派给学生,由于指导教师所掌握的工程资料有限,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范围局限性较大,题目类型较少,研究方向也较集中,学生并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题目进行设计,而是一味进行强迫式学习,完成所谓的设计任务。学生目前经过课程设计后并不能应对就业后工作过程中复杂多样的技术难题。二是课程设计研究内容与工程实际问题有偏差。课程设计都是承接基础理论与工程实际的重要环节,学生非常希望将自己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际,在实际中检验自己的知识,但由于学生体会不到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课程设计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课程设计时间在安排上与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于理论知识不够扎实的部分学生来说,会有一种惧怕且无从下手的感觉,很难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认真完成课程设计。而课程设计形式基本上是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围绕一个核心题目完成不同方面的设计任务。由于学生的理论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差异,“能者多劳”的现象就会出现。如果指导教师指导不到位,检查力度稍低,就很容易出现个别学生不做或少做设计内容,甚至还出现抄袭他人成果的现象。由此可见,工程力学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的空间较大。

三、工程力学专业课程设计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一方面,课程设计应选取具有一定的工程或社会实际背景,体现应用性、先进性、综合性的题目,可以使学生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复杂性有一个初步认识,检验学生对该课程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运用该课程和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能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设计思想,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工作作风和严谨、谦虚的科学学风,更能使学生在自主性、探索性、创造性和合作性方面得到培养。

1.指导教师应该重视课程设计题目和内容的选择。

斯滕豪斯明确指出:教师的身份是“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学习者”,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发现法和探究法而不通过传授法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授理论知识,还要注意理论联系工程实际,通过列举工程实例、设置问题情境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理论学习是手段,实际应用才是真正目的。随着社会发展,各种资讯日新月异,教师不能仍保持传统的观念,而必须在教学生涯中通过不断学习搜集和处理更多关于课程内容的相关资讯,熟悉教育改革趋势和重点,更新补充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了解该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这样,教师才能根据课程内容确定适合教学目标和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设计题目,并且真正做到理论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全方位的展开学生的思维和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思想,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变思维能力。

2.课程设计应与工程实际相结合,针对不同课程内容及培养目标采用多种形式的课程设计方法。

比如《理论力学》,它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多是针对抽象化理想的力学模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通常感觉理论知识很好懂,但自己动手练习的时候却无从下手,理论和实际总是联系不到一起。为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采用工程实例教学法,即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启发性、时代性的实例,通过学习和讨论,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应用知识的热情。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相关知识的小论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的形式,深刻理解力学知识和工程实际问题间的联系。《材料力学》课程除可设置实验教学环节外,还可以确定一些简单。的等值杆结构,让学生从选择材料到外形设计,从安全校核到经济评价等实际操作过程中,去体会理论和实际问题间的联系。而这样的任务可以安排在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完成。对于那些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并且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的课程设计,可以安排在下一学期进行。由此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改变实践活动与教学内容游离的状况。

3.在课程设计中,强调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专业力学论文篇5

理解《社会保险》课程的特点,把握《社会保险》的课程教学现状,是改进《社会保险》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社会保险专业能力的重要前提。

(一)《社会保险》课程的特点作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社会保险》课程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理论性。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起始于工业化时期,后来不断调整、改革和完善。在社会保险制度建立与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受理论因素的驱使,比如新历史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政府干预理论、需求层次理论等;另一方面又产生出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保险理论,比如国家保险思想。因此,《社会保险》课程应该包含社会保险的基本理论,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社会保险理论基础。二是政策性。社会保险工作主要是社会保险政策的制定、实施、管理与监督,因而社会保险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事业。对社会保险政策的解读是《社会保险》课程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主要社会保险内容。在《社会保险》课程中,应该梳理社会保险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理解社会保险政策的经济社会背景,重点把握国内社会保险的现状,熟悉社会保险政策的实施过程与实施方法,借鉴国外社会保险政策,对未来我国的社会保险政策进行展望。三是应用性。应用性或实践性是《社会保险》课程最突出的特点之一。《社会保险》课程的讲授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充分了解社会保险政策及实施现状,了解社会保险的需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社会保险政策运用与实施的能力。《社会保险》课程的应用性突出了学生社会保险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四是交叉性。社会保险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保险学、财政学等学科密切关联。经济学是社会保险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尤其是福利经济学直接推动社会保险学的发展;社会保险法制的健全程度是社会保险制度成熟程度的重要体现;社会保险起始于社会问题的产生,有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要求运用社会学的理论;社会保险作为国家一定政治制度形态下的政策安排,因而与政治学密切关联;社会保险是传统社会保障与现代商业保险精算技术的产物;此外,社会保险与公共财政密切关联。可见,《社会保险》课程的学习,需要结合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五是动态性。社会保险的发展与改革永无止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保险制度也需要随之进行调整,只有实现社会保险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二者的互利双赢。由于社会保险的动态性,《社会保险》课程的学习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

(二)《社会保险》课程教学现状由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方面还处于探索过程之中,《社会保险》的课程教学也处于完善过程之中。在劳动与社会保障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各培养单位非常重视《社会保险》课程的教学,凡是设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高校,将《社会保险》列为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现了《社会保险》课程教学的重要性。《社会保险》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为提升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社会保险专业能力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目前《社会保险》课程的教学依然还存在许多问题,不能完全体现《社会保险》课程的特点和规律,在体现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面还未完全到位。我国社会保险事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不断提出新要求,迫切需要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社会保险》的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造成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社会保险》教学过程与专业实践结合的紧密度还有待加强,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在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目前的《社会保险》教学依然主要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呈现教学过程的程式化和教学手段的单一性、“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以灌输知识为主,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专业能力的提高。目前的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过程与实践相脱离。一些教师和学生认为理论学习就是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就是社会实践,而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社会保险》课程教学中。容易导致学生毕业后与社会脱节,不能适应社会保障的实际工作,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缺乏发展的后劲。此外,《社会保险》课程教学还存在教学计划制定不科学、教材质量差、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

二、基于专业能力提升的《社会保险》课程教学策略

结合《社会保险》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完善课程教学。

1.明确教学内容《社会保险》课程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理论知识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社会保险、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险管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核心概念。基本理论部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社会保险的外源理论,包括社会学、公共管理、法学、经济学、保险学、财政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二是社会保险的内生理论,即社会保险制度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体现社会保险自身规律的理论,包括社会保险模式理论、社会保险管理理论等。

(2)政策分析模块。应该对我国社会保险政策的发展演变进行深入剖析,使学生掌握我国社会保险的发展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尤其是对目前的社会保险政策进行细致剖析,让学生准确把握社会保险的政策现状。具体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进行剖析。此外,还应该对政策运行与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剖析。

(3)实践操作模块。社会保险实践能力的内容包括:社会保险行政管理实践、社会保险业务经办实践、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实践、社会保险基金投资实践、社会保险监督实践。在《社会保险》课程教学中,应该对实践的技能进行具体讲解和讨论,并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初步训练,使学生把握社会保险实践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技能。在课程教学中,实践能力部分既可以作为课堂讲授的内容,也可以单独作为实践模块。

(4)热点聚焦模块。在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热点问题,就目前而言,包括社会保险法制建设、养老金债务、双轨制、退休年龄、公费医疗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伤保险赔偿、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等热点话题,在《社会保险》课程学习中,应该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保险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

(5)国际比较模块。现代社会保险制度首先产生于西方工业化国家,并且率先在欧美国家发展完善,逐步趋于成熟。国外社会保险制度在建立、发展与改革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也存在一些教训,一些国家的社会保险模式与具体制度设计值得我国参考。因此,对于国外社会保险的比较分析也是《社会保险》课程的内容模块之一。

2.改革教学方法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单一的教学方法,围绕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设计科学、多样的教学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几类:

(1)参与式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法,更不同于传统的理论讲授法。参与式案例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组成小组)通过实地调查或其他方式获得典型的案例,并对获得的案例进行准确描述,通过事先的小组讨论形成案例分析报告,在课堂上进行介绍和讨论,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教师的指导与评价,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式案例教学法是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可以提高学生对社会保险问题的认识,增强学生的主体性,能够比较全面地训练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2)社会保险政策模拟教学法。应该围绕政策的制定、实施、反馈、修改等程序进行政策模拟教学,提高学生的政策分析能力。可以根据目前社会保险的发展状况,针对社会保险政策中存在的问题,确定某一社会保险的内容,并提出政策调研、修改的目标与要求,让学生组成政策分析小组,调研政策实施现状、政策背景、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修正方案、实施政策修改程序及政策修正的评估,并且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和汇报整个过程。社会保险的政策模拟,既可以是对一项新政策的制定,也可以是旧政策的改革和完善。

(3)研讨式教学法。包括:

1)课堂提问讨论,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2)课题研讨法,设计若干社会保险方面的课题,并由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并汇报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或者也可以引导学生申报学校的相关科研项目,对学生的科研能力进行训练;

3)课堂辩论法,围绕社会保险领域一些存在争议的热点问题,让学生进行辩论,比如关于延长退休年龄的问题、筹资方式问题;

4)名著与理论研讨,布置一些社会保险领域的国内外经典名著,由学生进行认真研读,进行课堂讨论和交流。

(4)情境模拟教学法。让学生对社会保险的行政管理、社会保险筹资、资金管理、基金投资、待遇计发、社会保险监督等内容进行情境模拟,并设计政府、单位、个人以及其它主体(比如医院、投资方等)等不同角色。由学生根据社会保险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政策,进行全面模拟设计,明确不同主体在社会保险中的职责、权利与义务。通过情境模拟,使学生熟悉社会保险管理与经办的全过程,全面把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实施过程。

(5)课堂讲授法。课堂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不能因为其它教学方法的运用而忽视了课堂讲授法。教师应该通过适当的课堂讲授,使学生掌握社会保险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尤其是对社会保险相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需要教师在课堂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通过课堂讲授,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课程教学的目标、重点和难点,更加有效地进行专业学习。

3.完善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教学实施的具体工具,教学内容的体现和教学方法的实施需要借助于相应的教学手段。

(1)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应该围绕提升学生社会保险专业能力的目标,根据《社会保险》的课程特点,修正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中充分体现社会保险的专业能力培养,根据《社会保险》的内容模块进行具体设计和完善,并且需要根据社会保险实践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使《社会保险》的课程学习更加贴近社会需要。

(2)组织开展社会保险调查。社会保险调查研究能力的提升,需要学生进行社会保险的调查实践。可以在《社会保险》的课程教学中专门安排一定的课时用于学生调查,或者要求学生利用周末、平时的课余时间就近开展社会保险的调查。由于社会保险涉及每一位劳动者,容易找到调查的对象。要求学生围绕社会保险的任一主题,根据事先准备好的调查提纲,通过小组或个人进行调查。通过学生对社会保险的调查,充分了解社会保险的需求与政策现状。

(3)建立网络课堂。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大学课程教学的信息化应该成为一种重要趋势。《社会保险》课程教学的信息化是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建立《社会保险》的网络课堂,实现《社会保险》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结合,通过网络课堂的建立实施网络教学,使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课堂平台进行互动,包括作业布置与回收、课程论坛、视频学习、案例分享等。此外,还应该充分利用Email、QQ、博客、微博等网络工具加强师生互动。

(4)加强社会保险实践与实验教学。动手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是社会保险专业能力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保险》的课程教学中,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可以组织学生到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进行见习,或者到社会保险业务经办机构进行课程实习,了解社会保险管理与业务经办的具体过程。还应该在校内建立社会保险实验室,引入社会保险相关的实验软件,进行社会保险管理与经办的仿真实训。通过校外实践与校内实验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社会保险实践能力。

专业力学论文篇6

中文专业的三大就业方向:教育,新闻,文秘。这三个方向对于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胜任的,也可以说是比较对口的方向。中文专业在校大学生就这三个就业方向进行社会实践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是有差异的。

一 中文专业文秘方向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文专业文秘方向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了解了公司文秘工作中的具体业务知识。为以后社会实践的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从个人发展方面说,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工作作风以及在工作过程中专业知识对工作的重要作用,因为这些都是在校学习中不曾接触过的方面。

社会实践是每个大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在校大学生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他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让他们受益匪浅,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秘书这个职位上,技术性的劳动并不多,大多是些琐碎重复的工作,因而秘书在工作中所会遇到的挫折主要可能发生在几个方面。与上司沟通不好;上司给的某份工作感觉吃力,难以胜任;对琐碎重复的工作感到怨烦;与上司发生争执等方面。

针对文员这个职位的特点,具体到挫折时,不妨从调整心态来舒解压力,面对挫折。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分析,从客观、主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树立一个辩证的挫折观,经常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要认识到正是挫折和教训才使我们变得聪明和成熟,正是失败本身才最终造就了成功。

学会自我宽慰,能容忍挫折,要心怀坦荡,情绪乐观,发奋图强。善于化压力为动力,改变内心的压抑状态,以求身心的轻松,重新争取成功,从而让目光面向未来。复印、传真、公文处理等文秘工作我都基本熟练。文秘管理要制发文件,处理文件和管理文件。在各种文件中,大部分具有不同程度的保密性,而且各级秘书人员经常接近领导,看一些重要文件,参加一些重要会议,所以,秘书人员在公共场合活动时要注意内外有别,把握分寸,对什么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要心中有数。

准确,是对工作质量的要求。文秘管理的准确性是指正确体现政策,正确表达领导意图,正确地办文办事,言行有分寸,文字能达意。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领导工作的准备性。文秘管理的准确性,涉及的方面很多,简要地说,就是:办文要准,办事要稳,情况要实,主意要慎。而要做到这些,必须态度认真,作风过细,不能疏忽大意,不能马虎潦草。否则就会贻误工作,甚至酿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通过社会实践,能够加深对文秘基本知识的理解,丰富实际管理知识,对日常文秘管理工作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认识到要做好日常企业文秘管理工作,既要注重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把实践与理论两者紧密相结合。

二 中文专业教育方向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于教育方面,社会实践的地方就不仅仅局限于学校,也有许多培训机构可以去。学生在假期找兼职的时候浏览的许多的求职网站,有许多的培训机构在招在校大学生做假期兼职,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社会实践的机会。还有就是大学生日常除了上课以外,课余时间是比较丰富的,他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去做家教兼职,对于家教而言,一般都是以初中,高中的学生作为对象来进行辅导,大部分都是他们学过的知识,难度较低。

各地方初中,高中对他们来说想获得一个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困难,所以他们应该把目光放在培训机构和家教这两个方面来。

在培训机构来实践可以说是实习性质的社会实践,就我们中文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来说,在培训机构里,能力强些的学生可以担任外国人学习中文的导师或导师助教,如果作为一名导师来说,就要对所教授的学生的大体中文能力进行评估,之后再根据教学时间来安排教学量及内容;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助教是个很不错的实践选择,在做助教的过程中,可以把自己当作半个学生,而学习的内容则是在老师教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所用到的方式方法,以及在这种方式方法下学生的理解情况,针对不同的理解情况老师又是如何应对的。当然,助教也不是一味的去学习经验,老师也会给助教安排一些能力所及的工作,对于这些工作就是作为助教的实践方式。

做家教这一方面较在培训机构实践来说要简单一些,因为家教所实践的对象是初中生,高中生,小学生。而中文专业的学生都是在高中时期的文科生,有的科目没有接触过,或是接触的比较少,那么他们就可以根据这些来选择他们实践的对象。对于高中生来说,高考是他们高中阶段的目标,中文专业的学生们可以对文综,语文这两大科目来进行实践,在辅导前要认真准备各个知识点,更多的是教授他们方法,用自己的经验来弥补他们的不足。实践对象的每一次考试都是对我们实践成果的一次检验,通过他们的考试卷来分析自己在辅导过程中有那些不足,有那些漏洞。

三 中文专业新闻方向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个新闻人,应该擅长主动和别人交流打交道。在此次实习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面对沉默不语的尴尬,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与别人主动交流,在工作的时候同样也要积极主动地与同事交流。在今后的社会工作中,注重的是团队精神,而且我还必须去帮助别人或是接受别人的帮助已完成工作。

自己准备一个记事本,对于刚刚才开始社会实践的我们来说,采访中的记录也是很重要的,或许老师在采访中不会记太多的笔记,那是因为他们已经有着很丰富的经验,而对于刚刚起步的我们来说,笔记对于后来的写作是大有作用的。

通过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参与采访的实际过程和写作,也开拓了视野,见识社会各界人士工作言谈。作为大学生,实践的地方可以选择地方电台,报道的内容仅为当地的社会经济服务,作为政府和民众的传声筒。地方电台的记者就站在本 地居民的角度上选择与百姓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来报道,这可以让学生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对于同一个事件,怎样抓住事件的关键,简明扼要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良好的文字能力是首要的。而新闻稿的写作必须是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必须交代起因、过程、结果。新闻业务能力方面,为优秀的新闻报道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好的新闻题材,好的采访技巧,好的写作手法。这些都是在校期间老师所教授的内容,而在社会实践时,这些学过的理论知识就很难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所以在实践的过程当中一定要虚心,认真听前辈的采访方式,写作方式。

日常工作都会比较繁琐,枯燥,在工作岗位上一定要勤于思考,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虚心的向人学习,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及时的与他人沟通。赵主管在这方面帮了我很大的忙,他指导我在思考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自己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新闻稿件写法技能。

善于观察。敏锐的观察力,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风起于青萍之末”就能闻风而动。新闻要有时效性,作为新闻人就应时时刻刻留意身边发生地一切事物,洞察一切有新闻点的讯息,这样才能及时挖掘新闻素材,透过现象抓本质,写出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新闻稿件。

专业力学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技校;文秘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据原人事部2008年的全国人才市场供求信息,文秘专业位居需求数量的第六位,其中,大部分需求是中初级文秘人员。面对巨大的就业前景,技校看到了办学市场,纷纷开设文秘专业,并推动着文秘专业的教学改革。由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训等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学校培养出来的文秘人员素质较低、技能不高、缺乏实战经验,造成文秘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高。人们可常听到一些企业高层抱怨手下的行政管理者只是一个“高级勤杂工”,经常埋头处理一些琐碎的事务,从不系统地全方位处理行政管理工作。因此,如何进行文秘专业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综合文秘职业能力,就成了当今文秘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

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了《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要求进一步深化技工院校教学改革,加快技能人才培养,加速技校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探索步伐。目前,各技工院校积极探索符合市场需求的、融“教学做”为一体的一体化教学改革,文秘专业的毕业生素质得到了稳步提高。

一体化教学改革对师资素质、课程设置、教材、实训场地等都有明确的要求,本文以秘书职业标准为依据,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要求,对文秘专业的教学改革加以探讨。

围绕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课程改革

目前,很多学校根据企业普遍喜欢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文秘人才的外在需求,对传统课程进行了改革,将课程开设得应有尽有。除了常规文秘专业课程,如秘书实务、文书处理与写作、商务沟通、办公自动化与日常事务处理、速记、商务英语听说、公关礼仪等,还开设了基础会计、经济基础知识、统计知识、世界文化遗产、财经应用文、企业管理基础、网页设计与网络应用、心理学、英文应用写作、酒店管理、茶艺、人力资源、公关关系等课程。但学校只顾及了市场的需求和企业的喜好,却无视自身的实际能力,造成某些专业课程连基本的实训场地都没有。在讲授课程时,教师只能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去想象。如此的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能力可想而知。

文秘专业在一体化课程改革中,应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能力及行业的特点,与行家里手一起,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共同完成课程改革。根据行业的需求,目前,技校文秘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可整合为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相关能力三部分。职业基础能力主要包括执行能力、礼仪运用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使用与维护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文书拟写与处理、会议管理、事务管理、文档管理、商务活动安排等能力;职业相关能力主要包括商务法律运用、电子商务、速记速录、英语应用、财务管理等能力。应根据这三种能力的要求来开设课程。这样,就能做到先确保核心能力与基础能力的教学,再强化职业相关能力的提高。

围绕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一体化教学过程“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特点,技校文秘专业教学通常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一)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现代教学观,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一体化

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学生需要面对每一个工作项目,课堂推进的主导力量是学生对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法的寻求,教师只是学生的引导者和课堂的组织者,是“导演”而不是“主演”。对每一个具体项目,教师只作基本的讲解,给定与实际工作岗位相同的工作任务,指出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过程和思路,由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来完成工作任务。

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方法实施教学,较成功地解决了文秘专业课如何面向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的难题。现实工作中,秘书工作人文性浓郁,工作过程灵活,流程性不强,多工作细节,多案头工作,少固定模式的流程,少过程性的产品,如会议场地布置,结果就是布置好一个符合会议主题的会议场地,而就会议场地如何布置只有原则和理念的指导,没有具体的流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明确学习目标,即明确所需掌握的秘书某一工作技能的前提下,教师可布置工作场景或相应的项目,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转换身份,真实操作。

(二)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将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与OTPAE教学模式相融合

现实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有的教学项目学生可以独立完成,而有的教学项目是学生无法独立完成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将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与OTPAE教学模式相融合。OTPAE教学模式即目标(Object)-任务(Task)-准备(Prepare)-行动(Action)-评估(Evaluate)“五步训练法”。我们将学生按照5人左右一组分成若干小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碰到问题先在小组内部进行分析讨论,然后再咨询教师,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完成项目工作任务。

(三)采用角色扮演法,提高学生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应变能力

采用角色扮演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背景材料设计场景和情节,学生在仿真场景中充当相应角色,身临其境地对相关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程序、人际协调等提出观点、方案或进行实际操作。应用角色扮演法组织教学的基本前提是教学内容的适宜情境化,教学内容的可情境化程度越高,则应用这一方法的效果就越好。比如,秘书实务课程的可操作性很强,因而其教学内容的可情境化程度相对也较高。因此,在秘书实务教学中,应用角色扮演法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能大大提高学生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应变能力。

(四)构建网络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网络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能够让学生更及时、更全面、更主动地去学习,而且能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办公的能力。学校可从两个方面构建网络教学环境:(1)利用网络上的各种免费资源,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以及利用信息能力,锻炼学生的网络办公能力。(2)校园网文秘专业教学平台可设置如下教学资源:在线秘书职业技能水平测试系统;教学软件和教学影像资料;课程网站;秘书论坛BBS交流系统;秘书职业技能考试题库;案例集及参考资料;学生作业提交系统等。

通过建立校园网教学平台,形成以网站为载体的教学资源库,可以使学生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地学习,从而加快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围绕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开展实践性教学

加强实训是培养文秘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实训教材的编写不仅要体现以现场教学为主、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的知识模块,也要体现以项目实践教学为辅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教学项目模拟真实秘书岗位业务工作,完成“工学交替”,实现课堂教学与秘书工作岗位一体化。

鉴于目前技工院校大都缺乏充足的、仿真度高的文秘实训场地,文秘专业教师应深挖资源,创设职业岗位,开展实训教学。秘书专业的实训教学可以在实训室模拟、校内实训、校外实训等几个形式来实现。

(一)做好学生在实训室的模拟实训

学生在校的第一、二学期主要以实训室模拟实训为主,配合课堂理论教学,教师设计实训项目,通过任务分配、小组合作、情景录像、案例教学等形式,要求学生在实训室模拟情景中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练习秘书实务的动作、语言以及处理各类突况的技巧,完成各项任务,强化实务技能,使学生初步体验秘书工作的特点以及职业定位,使理论学习成果得到初步检验。

(二)深挖资源,创设职业岗位,实行校内轮岗实训

学生在校的第三、四学期,除了实训室模拟实训外,文秘专业教师可配合学校的工作计划,结合教材,拟定实训教学大纲,利用校内的艺术节、运动会、文艺晚会、家长会等各种活动机会,创设职业岗位,让学生参与具体的项目策划和筹备。例如,起草策划书、开幕词、报告、计划等有关文稿,承担会议的组织、安排与接待工作等等。在整个过程中,相关岗位的教职工负责项目指导,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独立进行实地训练,参与组织管理全过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边干边学,使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提高操作技能。

在学生积累了足够多的实训经验后,从第四个学期起,文秘专业教师可以开发利用校内现有的场所资源,将学校一些部门与秘书工作相近或相关的岗位提供给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轮岗实习,如在文印室、档案室、学生科、图书馆、后勤管理等行政管理部门安排学生轮流实习实训,并逐步使这些部门成为较为稳定的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实践实训的需要,让学生在没有走出校门的时候,就获得了真正文秘人员的经历。在校内实训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写实训日志,使其在记录的过程中,结合理论知识,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索和独立的判断。校内实训结束阶段应进行实训总结,让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同学和教师面前展示自己在实训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相互讨论,加深印象,从而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多媒体运用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表达的能力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重视校外实训,建立多层次的校外实训基地

专业力学论文篇8

论文关键词:技校;文秘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据原人事部2008年的全国人才市场供求信息,文秘专业位居需求数量的第六位,其中,大部分需求是中初级文秘人员。面对巨大的就业前景,技校看到了办学市场,纷纷开设文秘专业,并推动着文秘专业的教学改革。由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训等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学校培养出来的文秘人员素质较低、技能不高、缺乏实战经验,造成文秘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高。人们可常听到一些企业高层抱怨手下的行政管理者只是一个“高级勤杂工”,经常埋头处理一些琐碎的事务,从不系统地全方位处理行政管理工作。因此,如何进行文秘专业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综合文秘职业能力,就成了当今文秘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

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了《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要求进一步深化技工院校教学改革,加快技能人才培养,加速技校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探索步伐。目前,各技工院校积极探索符合市场需求的、融“教学做”为一体的一体化教学改革,文秘专业的毕业生素质得到了稳步提高。

一体化教学改革对师资素质、课程设置、教材、实训场地等都有明确的要求,本文以秘书职业标准为依据,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要求,对文秘专业的教学改革加以探讨。

围绕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课程改革

目前,很多学校根据企业普遍喜欢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文秘人才的外在需求,对传统课程进行了改革,将课程开设得应有尽有。除了常规文秘专业课程,如秘书实务、文书处理与写作、商务沟通、办公自动化与日常事务处理、速记、商务英语听说、公关礼仪等,还开设了基础会计、经济基础知识、统计知识、世界文化遗产、财经应用文、企业管理基础、网页设计与网络应用、心理学、英文应用写作、酒店管理、茶艺、人力资源、公关关系等课程。但学校只顾及了市场的需求和企业的喜好,却无视自身的实际能力,造成某些专业课程连基本的实训场地都没有。在讲授课程时,教师只能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去想象。如此的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能力可想而知。

文秘专业在一体化课程改革中,应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能力及行业的特点,与行家里手一起,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共同完成课程改革。根据行业的需求,目前,技校文秘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可整合为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相关能力三部分。职业基础能力主要包括执行能力、礼仪运用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使用与维护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文书拟写与处理、会议管理、事务管理、文档管理、商务活动安排等能力;职业相关能力主要包括商务法律运用、电子商务、速记速录、英语应用、财务管理等能力。应根据这三种能力的要求来开设课程。这样,就能做到先确保核心能力与基础能力的教学,再强化职业相关能力的提高。

围绕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一体化教学过程“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特点,技校文秘专业教学通常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一)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现代教学观,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一体化

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学生需要面对每一个工作项目,课堂推进的主导力量是学生对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法的寻求,教师只是学生的引导者和课堂的组织者,是“导演”而不是“主演”。对每一个具体项目,教师只作基本的讲解,给定与实际工作岗位相同的工作任务,指出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过程和思路,由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来完成工作任务。

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方法实施教学,较成功地解决了文秘专业课如何面向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的难题。现实工作中,秘书工作人文性浓郁,工作过程灵活,流程性不强,多工作细节,多案头工作,少固定模式的流程,少过程性的产品,如会议场地布置,结果就是布置好一个符合会议主题的会议场地,而就会议场地如何布置只有原则和理念的指导,没有具体的流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明确学习目标,即明确所需掌握的秘书某一工作技能的前提下,教师可布置工作场景或相应的项目,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转换身份,真实操作。

(二)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将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与OTPAE教学模式相融合

现实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有的教学项目学生可以独立完成,而有的教学项目是学生无法独立完成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将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与OTPAE教学模式相融合。OTPAE教学模式即目标(Object)-任务(Task)-准备(Prepare)-行动(Action)-评估(Evaluate)“五步训练法”。我们将学生按照5人左右一组分成若干小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碰到问题先在小组内部进行分析讨论,然后再咨询教师,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完成项目工作任务。

(三)采用角色扮演法,提高学生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应变能力

采用角色扮演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背景材料设计场景和情节,学生在仿真场景中充当相应角色,身临其境地对相关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程序、人际协调等提出观点、方案或进行实际操作。应用角色扮演法组织教学的基本前提是教学内容的适宜情境化,教学内容的可情境化程度越高,则应用这一方法的效果就越好。比如,秘书实务课程的可操作性很强,因而其教学内容的可情境化程度相对也较高。因此,在秘书实务教学中,应用角色扮演法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能大大提高学生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应变能力。

(四)构建网络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网络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能够让学生更及时、更全面、更主动地去学习,而且能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办公的能力。学校可从两个方面构建网络教学环境:(1)利用网络上的各种免费资源,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以及利用信息能力,锻炼学生的网络办公能力。(2)校园网文秘专业教学平台可设置如下教学资源:在线秘书职业技能水平测试系统;教学软件和教学影像资料;课程网站;秘书论坛BBS交流系统;秘书职业技能考试题库;案例集及参考资料;学生作业提交系统等。

通过建立校园网教学平台,形成以网站为载体的教学资源库,可以使学生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地学习,从而加快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围绕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开展实践性教学

加强实训是培养文秘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实训教材的编写不仅要体现以现场教学为主、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的知识模块,也要体现以项目实践教学为辅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教学项目模拟真实秘书岗位业务工作,完成“工学交替”,实现课堂教学与秘书工作岗位一体化。

鉴于目前技工院校大都缺乏充足的、仿真度高的文秘实训场地,文秘专业教师应深挖资源,创设职业岗位,开展实训教学。秘书专业的实训教学可以在实训室模拟、校内实训、校外实训等几个形式来实现。

(一)做好学生在实训室的模拟实训

学生在校的第一、二学期主要以实训室模拟实训为主,配合课堂理论教学,教师设计实训项目,通过任务分配、小组合作、情景录像、案例教学等形式,要求学生在实训室模拟情景中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练习秘书实务的动作、语言以及处理各类突发情况的技巧,完成各项任务,强化实务技能,使学生初步体验秘书工作的特点以及职业定位,使理论学习成果得到初步检验。

(二)深挖资源,创设职业岗位,实行校内轮岗实训

学生在校的第三、四学期,除了实训室模拟实训外,文秘专业教师可配合学校的工作计划,结合教材,拟定实训教学大纲,利用校内的艺术节、运动会、文艺晚会、家长会等各种活动机会,创设职业岗位,让学生参与具体的项目策划和筹备。例如,起草策划书、开幕词、报告、计划等有关文稿,承担会议的组织、安排与接待工作等等。在整个过程中,相关岗位的教职工负责项目指导,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独立进行实地训练,参与组织管理全过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边干边学,使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提高操作技能。

在学生积累了足够多的实训经验后,从第四个学期起,文秘专业教师可以开发利用校内现有的场所资源,将学校一些部门与秘书工作相近或相关的岗位提供给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轮岗实习,如在文印室、档案室、学生科、图书馆、后勤管理等行政管理部门安排学生轮流实习实训,并逐步使这些部门成为较为稳定的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实践实训的需要,让学生在没有走出校门的时候,就获得了真正文秘人员的经历。在校内实训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写实训日志,使其在记录的过程中,结合理论知识,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索和独立的判断。校内实训结束阶段应进行实训总结,让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同学和教师面前展示自己在实训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相互讨论,加深印象,从而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多媒体运用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表达的能力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重视校外实训,建立多层次的校外实训基地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