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法制博览论文8篇

时间:2023-03-23 15:11:50

法制博览论文

法制博览论文篇1

【关键词】:博物馆;数字技术;传统技术

所谓数字展览技术主要集结了多种优势特点于一身,并不会受到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具有更强的直观性以及便捷性。数字展览技术能够综合处理文本、动画、图象、音频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将其应用于博物馆展览过程中,比传统展览技术相比更能够有效增强展品的细节表现、展示展品的原生环境、以动态过程直观展现、提高展览的互动效果。

一、博物馆展览中数字展览技术与传统展览技术的对比

博物馆展览活动中所展出的文物均具有较高的价值,所以在传统的博物馆展览过程中,出于保护文物安全方面的考虑,而限制了展品的活动空间。在这情况下,观众与文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隔阂,不仅降低了观众的体验质量,也为博物馆增加了陈列难度。而应用数字化展览技术,采用触控屏、影院系统和虚拟实现等方式,能够增强博物馆展品的直观性。同时,通过数字技术中的视频和音频技术能够准确的呈现展品的相关信息,有效改变了传统展览中需实物加文字的陈列方式,提升了展览的趣味性,能够有效激发观众的主动参与意识。具体来说,数字化技术与传统展览技术相比,有着如下几点优势。

(一)数字展览技术与传统展览技术相比,有利于增强展品的细节表现

采用数字化技术开展展览活动,有助于观众获取更好的体验。其中,尤其是数字化技术中的三维物体展示技术,能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向观众进行藏品展示,甚至可展示出展品内部中的不可见部分,观众的体验也更加完整。此外,现代数字化技术还支持局部放大功能,通过放大文物展品的局部部位,能将作品中的细微特征更清晰的展示在观众面前,这是传统展览技术所无法达到的。例如,首都博物馆就曾使用三维模型展示技术来展示夔金铜佛像,观众在参观过程中可以自主的切换观看的角度,大幅度增强了展品细节的观看。

(二) 数字展览技术与传统展览技术相比,有利于展示展品的原生环境

博物馆中,无论文物或藏品都与其原生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对藏品原生环境的研究,能获取相关藏品的自然、社会以及历史等背景信息,是研究藏品隐藏信息的重要途径。展品被收入博物馆的同时也切断了展品与原生环境之间的联系。传统展览方式无法展览展品的原生环境,而通过现代数字化技术中的视频技术,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将展品的原生环境生动的展示在观众面前。例如,中国古船博物馆在展示古船的过程中,通过视频将古船打捞钱在海底的状态与其所处环境形象的展示在观众面前,有利于观众获得更加直观的体验。

(三) 数字展览技术与传统展览技术相比,有利于将展品以动态过程直观展现

博物馆举办展览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展示单个作品或某件文物,而是要通过作品表达其背后的故事,如与展品相关的历史事件等。就以“失腊法”为例,若采用传统的展示方式,只是应用图示或模型的方式来表达,而这种方式需观众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否则也很难理解背后的文化。而采用数字化技术中的影像或三维动画技术,便能将该工艺的制作流程、变化过程以动态的方式生动、准确的展示在观众面前。

(四)数字展览技术与传统展览技术相比,有利于提高展览的互动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已广泛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接受信息的习惯,而传统博物馆所采取的展示手段已逐渐无法满足现代社会人们的需求。因此,在博物馆展览中利用数字展览技术,能够充分激发观众的主动参与意识,将观众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积极参与的状态,提升了观众的参与兴趣。例如,博物馆在展出藏品《唐人宫乐图》时,通过利用现代数字技术,观众可通过点击画面中宫女手中的乐器来产生相应的乐声。不仅让画作的内容更加生动,也激发了观众的参与热情,更提升了博物馆的展览效果。

二、结论

综上所述,传统博物馆的展览方式过于单一,这也使得本身枯燥的展品显得更加没有吸引力。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博物馆展览也应积极创新,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增强博物馆展览的吸引力,让博物馆在数字化技术的引导下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黄秋野. 博物馆中的数字化展览及展示技术研究[D]. 江南大学, 2008.

[2] 黄秋野. 数字技术对博物馆展览方式发展的影响[J]. 中国科技博览, 2008(22):80-81.

法制博览论文篇2

博览会的政治学:视线的近代

吉见俊哉著,苏硕斌等译,台北群学出版社,2010

这一两年,日本学者吉见俊哉的作品接续被翻译为繁体中文。继《媒介文化论:给媒介学习者的十五讲》之后,今年他的重要作品《博览会的政治学:视线的近代》再度被译为繁体中文。这本1992年出版的著作,被认为是研究博览会历史的必读著作,比起《媒介研究论》也有着更为广泛的影响力。对吉见俊哉作品的翻译,是一个有趣的学术流转过程,特别是台湾的媒介与文化研究深受英语世界研究著作的影响,吉见俊哉作品的翻译,或可视为另一种参照系的找寻过程。

为什么吉见俊哉成为这个找寻过程的对象?今年53岁的吉见俊哉,任教于东京大学,有几部重要作品出版,早已是日本媒介与文化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有趣的是,社会学出身的他,不断挑战媒介研究的临界点。在他的著作当中,我们会看到他多重的研究路线:对城市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注,如1987年的《城市的演出:东京娱乐空间的社会史》;从大量的社会史与文化史数据拉开媒介研究的新面向,如1995年的《“声音”的资本主义:电话、收音机、唱机的社会史》;此外,他也从战后日本流行文化的角度讨论日本与美国之间复杂的政治纠葛与依赖关系,如2007年的《亲美与反美:战后日本的政治无意识》。

《博览会的政治学》其实也暗合了这几条线索:城市的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化、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文化政治。在《博览会的政治学》中,他指出了世界博览会这个展示仪式,其实与西方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密不可分。从大航海时代以来,西方国家对“异域”(如“黑暗大陆”非洲等)事物便深感兴趣,在此过程中,每每带回大量动物、植物等“异域”珍奇异物的探险,扮演着关键角色。有趣的是,为了放置这些动植物,动物园与植物园也因此产生。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珍奇异物也成为知识体系的分析对象,当时法国的百科全书学派的知识运作逻辑就是搜集与分类,他们要将这些珍奇异物放置在不同的分类谱系当中。

搜集与分类是西方知识体运作的基础,而世界博览会则是以此为基础延伸出展示这个环节,展示的环节是世界博览会最富魅力之处。为了彰显工业革命之后的国家力量,西方各国纷纷投入资源举办世界博览会,除了英国的水晶宫,巴黎更是19世纪举办世界博览会次数最多的城市,透过博览会的举行,巴黎从一个污秽脏乱的城市演变为一个亮丽吸引大量观光客的璀璨城市。世界博览会所改变的不仅是城市,更包括会场内的展示品。世界博览会被称为科技界的奥林匹克,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发明家们期待自己的发明不仅能受到重视,更希望能进入大量生产的阶段,世界博览会便是技术发明与资本结合的最重要场合,今天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缝纫机、自行车乃至唱机都曾是世界博览会的展示品。此外,世界博览会既是彰显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力量的仪式,这个仪式也必须有大量的观光客前来才能达效果。在这里,我们会看到博览会与流行文化之间的结合。旅行是伴随工业革命铁路网络密集化的产物,旅行的大众化带来旅行社的成立、供火车乘客在车上打发时间的通俗读物的出版等,而世界博览会更成为当时旅行的最重要地景。不仅如此,世界博览会的运作逻辑与展示仪式也孕育了崭新的消费空间。20世纪30年代流亡巴黎的本雅明所关注的拱廊街曾是上中阶级的消费空间,然而,在1851年首次世博会举行之后,次年法国巴黎出现了全球第一家百货公司并出售便宜百货。这个现今仍经营的百货公司仿效水晶宫亮丽高挑的建筑风格,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对商品的搜集、分类、展示的逻辑。除此之外,19世纪中期是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时期,却也是帝国力量不断扩大的时间点。世界博览会的基本逻辑,搜集、分类、展示也被运用在帝国主义的文化政治当中。1889年在纪念法国大革命一百周年的世界博览会上,法国建造了“土人村”,供参访者观看殖民地“土人”的生活实况。

到这里为止,是《博览会的政治学》一书前半部分的基本架构。也许有人会问:既然西方国家有着举办世博会的丰富历史,难道没有相关的著作吗?翻译者与出版社为何看中《博览会的政治学》?英语世界的相关作品当然存在,例如文化研究领域的托尼・本尼特(Tony Bennett)的《博物馆的诞生:历史,理论,政治》(The Birth of the Museum: History, theory, politics)。不过,我们会注意到在英语世界的世界博览会历史叙事当中,多存在于正统的世界博览会,对于世界博览会展览、再现形式的流转、移植等鲜有在讨论范围当中。这个流转与仿效的过程便是《博览会的政治学》后半部分的主要内容。日本对世界博览会的认识与仿效,源自明治政权成立之后的特命全权大臣岩仓使节团。在造访西方的过程中,岩仓使节团参访了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博览会。在展览会场,使节团意识到这是一个技术发明的竞争,技术发明与国家大小无关,只要有足够的技术力量,“大国不足惧,小国不可欺”。这趟西方参访之旅,岩仓使节团写下五巨册的观察心得,其中也包括世博会。19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开始透过博览会的举行带动技术发明,纺织机尤其是当时最重要的产物。一如西方世博会的发展历程,除了技术发明的竞争与展示之外,博览会也与消费文化乃至帝国主义连结在一起。19世纪80年代,日本人类学研究在东京大学起步,其中,日后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坪井正五郎19世纪80年代末期赴英国深造。其间,1889年坪井正五郎也到巴黎的世博会参访,在那里,他看到“土人村”被殖民者的生活实境。1895年甲午战争的胜利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有着关键性的鼓舞作用,最主要原因在于对日本来说,中国长期以来是以一种巨大他者的形象存在。

日本学者小熊英二曾指出,日本与西方帝国的不同之处在于日本是一个后起的帝国,而在殖民政策方面经常在英国与法国两大帝国当中找寻可供借鉴之处。法国的“土人村”便是一例。1903年的大阪劝业博览会,坪井正五郎策划了展示琉球、台湾原住民、朝鲜与中国人等的“人类馆”,这个展示恰与日后日本帝国的外扩范围一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帝国疆域扩大的风景想象不断被复制,而且博览会的展示场所也不仅限于公家场地甚至也进入百货公司之类的消费空间,这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经常可见。帝国主义的文化政治如何从政治力量、意识形态进入流行文化当中,是从本书延伸出来的另一个有趣议题。

本书从西方世博会的举行如何与知识体系的架构、展示文化、流行文化的结合一路谈到日本对博览会的移植与仿效,直到1970年,日本在大阪举行了第一次世界博览会,在《博览会的政治学》当中,吉见俊哉也花了一章讨论大阪世博会。不过,战前战后日本的政治经济发展脉络有所不同,本书对于大阪世博会的讨论也似乎因此言有未尽之处。此外,现今的世博会与昔日古典的世博会在再现的文化政治上究竟有何不同?或许也是许多人的疑问。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举行的同年,吉见俊哉出版了《万博幻想:战后政治的束缚》一书,较完整地提出他对战后日本几个博览会乃至世博会的看法。基本上,他认为博览会的举行是对日本战后发展意识形态下经济高度发展的自我确认,这个经济高度发展来自政府主导,而在此过程当中也产生了战前难以想象的诸如丰田汽车等大型企业。有趣的是,日本政府与大型企业也成为世博会的推动者与重要参与者。值得注意的是,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与2005年的爱知世博会申办之前,分别存在反对的声浪,大阪世博会的反对声浪某种程度上是20世纪60年代反安保斗争力量的延续,而爱知博览会的反对声音则是从环保角度出发。在政府力量与大型企业合手打造的仪式当中,一般市民能否拥有参与决策的权利?对此,吉见俊哉援引德国社会学家贝克“亚政治”的观点倡议一般市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贝克与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等社会学者不约而同关注到微观的生活层面并分别提出亚政治与“生活政治”的观点。其最重要的理由在于政党政治功能的弱化以及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利益愈来愈个人化,在此情形之下,只有另辟新路,一方面一般人应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因为这与自身利害有密切关联;另一方面,在既有政治体制当中,应该拉出一个如同圆桌会议能吸纳民间不同意见、关注各方利益的机制,以补足既有体制的不足。事实上,这与近年来广被讨论的“公民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处。

法制博览论文篇3

[关键词]4I理论;博物馆免费开放;展览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2-0141-04

一、现代营销学与博物馆

现代营销学理论早在20世纪70年代即已传入我国。但在当时,国际上绝大部分博物馆仍然坚守博物馆的神圣以及与市场的不容。1982 年9 月7 日,美国《广告时代》杂志刊载了《博物馆跳进市场经济大潮》一文,第一次把博物馆与市场连接在了一起。20 世纪80 年代,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出版了《适用于非营利机构的市场学》一书,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在工商界一直通用的市场学原理和技术同样适用于非营利机构。作者将其归结为“一个计划以及实现与其它群体交换关系的系统工程”。①后来,这种观点逐渐影响到我国博物馆领域,但在实践中却并没有引起太多重视。1998 年,博物馆学家尼尔·科特勒与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编著的《博物馆战略与市场营销》一书出版,成为博物馆市场营销理论建设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专著。

20世纪末,安来顺先生在《中国博物馆》2000年第1期上发表《博物馆市场学的几个基本问题的讨论》一文,较为全面地将营销学理论在博物馆的运用理念介绍给我国博物馆界。此后,甄朔南等人也相继发表研究文章,进一步探讨营销学理论在博物馆运用的意义与方法。2006 年,《博物馆战略与市场营销》中文译本正式出版,②我国博物馆界对于博物馆市场营销有了更全面的系统认识,市场营销成为丰富和发展博物馆理论和指导博物馆实践的重要内容。

遗憾的是,大多数论述及博物馆实际操作都更多地把博物馆追求经济利益的经营创收和产品推销活动等同或类似于博物馆市场营销。对营销学理论的应用仅限于简单的展览推介以及衍生产品、复仿制品、工艺品、图书出版物和属于博物馆服务内容的餐厅、娱乐实施的经营和推销,很少有把市场营销学原理作为博物馆的发展战略加以研究和实践。尤其是随着现代营销学理论自身的发展,缺少对博物馆营销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应用。

当下,顺应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需求,免费开放政策的全面实施,使博物馆行业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面对观众如潮的场面,博物馆展览该如何营销?毋庸置疑,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社会文化服务机构,其使命就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然而,免费不是体现博物馆公益的唯一途径,仅仅敞开大门是不够的,关键还在于质量、效果和其持久性,“不要把受惠者看成接受施舍的人,而应该把他们看作必须满足的客户”。③因此,博物馆要发挥好公益性,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必须与时俱进、深入研究现代营销学理论。

二、博物馆学中的4I理论模型

自营销理论成型以来,市场几异其形,无论是竞争格局,还是消费者的思想和行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随着环境的变化,营销理论也随之发生了变迁,即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的4P理论④、以追求顾客满意为目标的4C理论⑤和以建立顾客忠诚为目标的4R理论⑥,到今天以互动为核心的网络时代营销的4I理论。

4P营销理论从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是营销的一个基础框架。然而,4P理论是一种静态的营销理论,没能把消费者的行为和态度变化做思考市场营销战略的重点,使得这一理论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变化。⑦4C营销理论从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但是没有侧重从企业整体运作的角度看待问题,更没有侧重从营销的核心目的去分析问题。4P和4C营销都是对营销过程中重点元素的静态描述。 4R营销理论则是二者综合提炼的结果,它满足营销的核心,而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 4R仍是粗放型的,远没达到“一对一”的精细化程度。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我们可以通过 4I理论模型来探讨精细化的关系营销。以互动为核心的4I营销理论组合要素为个性原则、趣味原则、互动原则、利益原则。

从市场营销学角度来分析,要求博物馆展览的展品必须有足够的吸引力,有明确的指向,有一定的知名度、美誉度,要给购买者(观众)物超所值的感受。什么样的展览、采用怎样的陈列手段和形式才能受目标观众欢迎? 4I营销理论指明了新时期博物馆展览营销必须遵循的原则:其一,即个体的识别和细分。博物馆展览有着特有观众群,对观众群的识别细分,了解分析观众需求,才能起到真正教育娱乐等目的;其二,趣味性原则。现代社会的发展,博物馆所面对的新使命,是如何经营并组合最佳的博物馆资源,让它比迪斯尼乐园有更深入的游憩体验,让博物馆更具亲和性。其三,互动沟通。博物馆与观众之间通过各种媒介的互动沟通,即时的交流与反馈活动,改进博物馆展览的策划和展示服务等。其四,即利益原则。现代博物馆必须以观众的需求为考虑,并以观众的教养取向,尊重观众的自主性与个别差异,以教育是在培养中完成的耐心和期许,让观众的参观经验具有自我成就的回馈价值。这四个组合原则始于展览策划之前、延续于展览结束之后。

三、以湖南省博物馆基于4I理论的展览营销策

近年来,湖南省博物馆独立策划或引进的大型展览,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其中,“国家宝藏展”入选当年长沙市的中考历史试题,影响深远;“凤舞九天——楚文物特展”入围“2009~2010年全国十大精品陈列”,并喜获“最佳综合效益奖”。经过近10年的努力,湖南省博物馆已经成为目前中央和地方共建的八个部级重点馆之一,跻身全国一流博物馆,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

(一)个性原则

个性原则的核心是个体识别,就是按照不同个体的差异化需求对市场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开展特色的业务和服务,打造不同的品牌。作为博物馆在组织策划展览时,同样需要研究市场,然后选择那些市场前景广阔、观众喜闻乐见的展览,才能较好地吸引观众,从而达到教育观众的终极目的。

观众的欲望与需求是展览营销的重要前提。目前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仿效国外博物馆设计问卷,利用网站或是现场作答等形式,来了解观众的需求,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通过确定目标市场制定营销策略,关键一点是通过市场细化将用户分为不同的群体,包括地理、人口、心理和对博物馆的忠诚度等,具体包括社会地位、文化传统、个人经历及学习方式等。走进博物馆参观或休闲的观众,是对博物馆工作某种程度的肯定,博物馆应该运用市场营销原理,对观众进行调查并研究观众行为,对不同类型观众进行特点分析和准确评价。潜在的观众就是博物馆潜在的市场,博物馆应该走向社会,进行宣传和研究分析,并努力使之成为实际的观众。通过市场细化,可以使博物馆了解社会需求,提供令观众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实现社会责任,进而在扩大博物馆社会影响和知名度的同时增加博物馆的资源。

在策展和设计制作中,湖南省博物馆积极融入“以观众为本”的理念,从展览选题、内容组合、形式设计等方面,针对目标观众进行量身定做。策展前,聘请专业的城调队做观众调查统计和抽样调查分析。同时,对历次展览的观众留言做仔细研究,了解观众的需求与意见,并融入展览策划之中。此外,组织在一线工作的安全员、验票员、讲解员、教育推广等有关人员进行讨论,通过他们与观众的接触,及时反馈观众的心声。展出期间,通过专业的统计调查对展览效果进行及时评估与反馈,了解观众的总需求和展览的社会影响力,为今后的展览决策和运作提供科学依据,寻找博物馆展览适应社会需求的途径。基于这些调查结果的分析思考,湖南省博物馆连续三年举办和引进的展览都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6年,举办 “‘走向盛唐’归国汇报展”,观众达18万余人次;2007年,举办“国家宝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展”,观众超过23万人次;2008年,推出“古典与唯美展”,观众达16.7万人次。这一系列展览对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趣味性原则

当今世界的主流文化趋势强调文化艺术的多元性和社会传播的广泛性,主张公众对文化艺术的主动接受和参与性。因此,无论是普及性还是学术性的展览都应该将公众的理解和参与放在第一位。这就要求博物馆策展人必须走出“象牙塔”,吸收多学科知识 “吃透”文物,钻研文物,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从观众的角度立场去思考展品,诠释文物;深入浅出,以浅显易懂的语言,通过语言和影像等方式的完美结合,引导观众解读文物,理解文化内涵和感受艺术魅力,并中提炼出富有教育启迪意义。

以2009年湖南省博物馆策划引进的“国家宝藏展”为例,该展被誉为“城市文化生活的一场盛宴”,丝毫不为过。此次展览汇集了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精品中的精品,诸如四羊方尊、曾侯乙墓出土大尊缶等,都是普通观众难得一见的珍品。其中,为了迎接四羊方尊的“回家”,湖南省博物馆展览增补了馆藏宁乡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三件,并向长沙市博物馆借调湖南宁乡出土的青铜铙四件,陈列在四羊方尊周围。展览将文物展台设计为一个祭坛式的建筑,四羊方尊被布置在前展厅中央,展台金黄色的纱幔低垂,映衬着束束灯光,通过场景的设计营造出一种神秘、庄重的气氛,令观众感受更为深刻。同时,将大量的文字说明与图片资料组合起来,制作成大幅写真作为文物背景,不仅增加了文物的图片资料、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形制描述等更多的信息量,更使观众能深入地欣赏理解每件展品。在“凤舞九天展览”策划中,配合展览档期,针对暑期中学生这一特有群体,将展品诠释与中学生课本、成语故事等紧密联系,设计了寻宝游戏等,在增强趣味性的同时,起到了很好得教育作用。

博物馆是建立在物基础上的感观教育机构,物是其重要教育元素。我们知道,阅读文字记录与观看实物感受是不同的,而观看实物照片与近距离接触到真实对象的感受也不相同。在观看真实物件的过程中,调动的不仅仅是观众的思维,更重要的是通过视觉等感官,调动观众的内心感受,从而引领观众去体验和欣赏,使其身心沉浸于展览中。基于这一点,现代博物馆开发出了许多参与性的学习项目:参观,近距离地观察、体验;听解说,了解更多知识。体验,通过各种模拟活动,自己动手,在亲身感受中得到知识。湖南省博物馆在“‘走向盛唐’归国汇报展”期间,精心设计的“物归原主”、“陶俑DIY”和“修复小能手”等互动游戏,每天都挤满了大批少年儿童。在“国家宝藏展”中推出了“变脸大比拼”、“自己动手做国宝”等活动,让那些原本只停留于历史上的对象、事件,变成手底可触可感的真实经历。

(三)互动原则

互动的沟通,是一种强调让顾客参与其中的营销手段。优质的沟通平台和及时的沟通体验,能极大地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博物馆不能把对观众面对面服务的完成看作整个营销活动的结束。营销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博物馆需要进行市场跟踪调查,重视观众市场的反馈,及时发现文化产品存在的问题,根据观众的意见或建议对文化产品进行改进,同时和观众保持长久的业务联系。

微博互动及在线博物馆的应用,是网络时代的新兴互动方式。这种方式不仅仅是对实体博物馆的补充和吸引人们走进建筑的营销手段,其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提供一种有别于实体的体验,真正实现与公众的即时交流,为信息的沟通创造了一种新的形式。通过各种博客、微博、论坛等,博物馆可以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发起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讨论组,打破经过传统官方主页和电子邮件广告及不可回复的刻板形象,形成人对人的交流而非机构对人的交流,从而增添了个人化的新面貌。目前国内很多博物馆都加入了微博主页,湖南省博物馆微博属于少数几个最早开通的中国各博物馆微博之列,也是目前最受欢迎的博物馆微博之一。从镇馆之宝、文物推荐到历史掌故、文博知识和展览活动介绍,微博里的博物馆说的依然是有关文物的那些事,但是毕竟用的是最流行的传播方式,于是又多了些“博物馆联萌”、“马王堆那些事”、“猜猜看”等顺时应景和互动性强的话题。

传统的博物馆以建筑实体、展览为中心,公众的实地体验是集中型的。首先,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西方建筑界就流行以宏大的空间表现意识和理念,以致今天许多沿用旧建筑的博物馆也常常呈现出庄严肃穆、神殿般的气势,大部分现代博物馆建筑也坚持类似的空间概念,完全孤立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外。而在建筑内,知识的制造、选择和阐释由策展人一手控制,信息以有型实物展示进行系统化的传达,展览与公众的对话是单向的。另外,公众在博物馆内获得的体验受各种因素左右——博物馆的游览路线、厕所卫生、服务质量、外部环境,甚至博物馆咖啡厅售出的一杯饮品,博物馆可以通过改善这些硬件设施来提升公众的情绪与感受。而在线博物馆提供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以用户为中心的分散型体验。它首先是一个信息分散的网络,公众从自己所在的位置——学校、办公室、家甚至公车上“游览”博物馆,而不必进入建筑实体。浏览的内容由用户自己掌握,进行双向对话——用户可以自由选择浏览的重点、直奔主题;可以自由设定浏览的界面,保存、转发各种信息;可以在不同机构、不同展览页面间随时跳跃,不需要跟随博物馆设定的路线。而他们的体验是个人化和本地化的,不受博物馆的控制。

对博物馆来说,网络技术为观众调查提供了便利。博物馆可以利用网络数据分析工具追踪主页访问的来源以及访问集中的页面,并根据访客的喜好对网站的相应内容进行调整。以湖南省博物馆为例,建设之初仅仅简单列出了博物馆的基本信息;随着网络越来越广泛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信息不断更新,并成为市场营销的重要工具,逐步具备了提供地理信息、展览信息、网上展览、藏品展示、活动更新、教育项目、讨论组等功能。现在湖南省博物馆主页的月访问量达到3.5万人次,与真正进实体游览的观众人数不相上下。网络游客中70%的访问来自中国本土,其余30%主要来自国外等地区。数据还显示,最受网民欢迎的页面是藏品页,网民在这个页面停留的平均时间达到30秒。此外,根据在馆内进行的观众调查结果,家庭观众、学习型观众都偏向主动从网站寻找展览更新和教育活动信息,博物馆据此也调整了相应页面的内容,以适应观众的需求。

(四)利益原则

菲利普·科特勒在其《营销管理》一书中指出:“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要以顾客的满意度为指针,要从顾客角度,用顾客的观点而非企业自身利益的观点来分析考虑消费者的需求。”作为非营利性机构的博物馆,其市场营销的目的不是获取最大的利润,而是通过营销手段吸引更多的观众,让观众走进博物馆,感知博物馆,从中获取有助于个人发展和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知识和信息。

民众对博物馆参观经验的期待是多元化的,包括知性的学习、感官的刺激与娱乐、情意的培养与陶冶以及人际的互动,具有教育性、娱乐性、互动性、参与性等不同取向,对于博物馆所能提供的文化休闲活动有着相当程度的期待与需求。参观者的收获大多是在增长知识、满足好奇心、视觉享受三项。显然,情意的认知与体会比知识的传递更重要。如果博物馆能提供给观众视觉的、感官的、娱乐的、社交的、学习的、庆贺的、迷人的各种综合经验,那么,相对的博物馆也就能够从观众那里获取支持、收益等实质利益。

免费开放以来,湖南省博物馆通过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机制,在场馆条件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为社会提供了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没有将免费开放简单地理解为“开门迎客”、“政府补贴”,也没有因为免费开放而偏离博物馆的专业水准,降低服务质量,而是不断改善参观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在全国率先创造性地实行为每一批观众免费提供核心基本陈列——“马王堆汉墓陈列”全程讲解的参观模式。湖南省博物馆还将优质服务覆盖到了展厅以外,延伸到了领票队伍的最后一位观众身上。通过科学设置参观环节、观众组织方式,确保观众激增下的参观秩序和观众、文物的安全;通过为特殊人群开辟绿色通道等人性化服务措施,最大程度地做到服务无盲点;通过电话、网络、现场预约,及时调整参观券的发放数额,为观众改签参观时段、领取机动参观券等,尽最大努力满足观众的参观愿望。正如湖南省博物馆馆长陈建明在一次接受记者的对话中所讲道:“博物馆免费开放,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大有可为。”湖南省博物馆每年举办各类临时展览,掀起了一次次参观热潮。同时,通过举办各类公众或学术讲座,为中小学生举办了专场鉴赏活动等,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同时,还创造性地推出“流动博物馆”,如“西蒙展”期间将世界名画送到衡阳、娄底、株洲等城市。观众的留言簿中,对博物馆免费开放表示赞赏,对接待服务表示满意的留言占到了留言总数的96%。

四、结语

诚然,免费开放给一部分博物馆带来了观众潮,但真正面临的是“好奇潮”,“猎奇潮”之后长期的寂静和门可罗雀。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更应该看到免费开放文化浪潮下,中国博物馆行业自身行业发展和博物馆学理论实践的深入所带来的良好的机遇和前景。对照4I理论,新时期的博物馆行业应该突破以典藏研究为主的传统博物馆营运思维,将顾客导向服务纳入主要服务行业,让每个观众都会产生值得参观和愿意再来的感受,让参观博物馆成为一种高雅文化消费,真正走近民众,形成民众博览文化消费的氛围。这是博物馆事业今后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注 释]

①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②美国·尼尔·科特勒、菲利普·科特勒著,潘守勇等译:《博物馆战略与市场营销》,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年版。

③美国·彼得·德鲁克著,吴振阳译:《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④麦卡锡、普利沃特在《基础市场营销》中第一次提出了著名的 4P营销组合策略,即产品( Product)、价格( Price)、渠道( Place)、促销(Promotion)。

⑤1990年,美国学者劳特朋( Lauteborn)教授从消费者角度出发,提出了与传统营销的 4P相对应的 4C理论,即消费者的需求与欲望( Consumer needs wants)、消费者愿意付出的成本( Cost)、购买商品的便利( 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

法制博览论文篇4

[关键词]博物馆;策展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26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20-0076-02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提供给社会的文化产品,是博物馆人与观众沟通的桥梁。博物馆策展就是在展陈空间内通过建立文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表达相应的主题,并进行艺术设计使其具备可观赏性。目前,国内外博物馆策展人主要是来自各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文博专业毕业生,专业素养包括策展能力的获得,主要依赖在校期间的学习。因此,博物馆策展教学对于策展人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策展人与策展教学

创作陈列展览的过程,就是策展。负责构思、组织和管理展览的专业人员,称为策展人。按照身份差异,将在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非赢利性文博、艺术机构专职负责策划组织展览的专业人员称为常设策展人,与之相对则称为独立策展人。

作为职业的产生,策展人与西方博物馆、美术馆体系的建立有密切关系。16世纪以来,随着私人博物馆的兴起,在馆内开始出现负责藏品研究、保管和陈列的专职人员。17世纪以后,私人博物馆开始面向公众开放,博物馆经常按时代或主题组织一些陈列展览,这样就出现了早期的策展人。18世纪以后,在欧美等地出现了众多的国家博物馆,特别是专业的艺术博物馆或美术馆,如英国大英博物馆、丹麦哥本哈根国立美术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国家艺术博物馆等。在这些规模宏大的艺术博物馆或美术馆中,又进一步按照地区或时代细分,出现了专门负责某个地区或时代艺术藏品、研究、保管和陈列的专业人员,他们也负责相关领域的临时性展览,但一般不负责整个博物馆或美术馆的经营管理。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艺术机构常设策展人。这些策展人专业背景通常是艺术史和博物馆学,其工作内容也主要侧重历史方面。

独立策展人在西方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前卫艺术的兴起或更早。①严格意义上的独立策展人则是20世纪后半期尤其是60年代左右才开始在西方社会出现的。一个较为明显的证据就是国际独立策展人协会于1975在美国纽约成立,该机构旨在通过国际巡回展览等相关活动,促进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和欣赏。20世纪80年代以后,独立策展人在西方当代艺术展览策划中已经开始扮演主角,影响力越来越大,他们的专业背景有艺术史、博物馆学、艺术批评、艺术管理,也有专门的艺术展览策划学。

为了满足社会对于策展人的需求,欧美众多高校开设了策展专业,如英国的皇家美院、金斯顿大学、中央圣马丁学院,美国的南加州大学等,专门培养策展人才,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策展人培养理念与完备的教学计划。②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国本土的独立策展人开始出现,如范迪安、高士明、卢杰、皮力、王璜生、施平、黄笃等,他们策划了多次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展览。然而,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中的常设策展人作为职位却没有普遍设立。

目前,我国策展专业的发展方兴未艾,仅有极少数高等院校开设策展专业,或在相关专业开设策展人才培养方向。本文所言的博物馆策展就是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下的培养内容与方向之一。博物馆策展教学还存在较多问题,如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未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过于偏重历史学、文物学和博物馆学,对艺术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教学投入有限等。

二、明确策展教学任务和目标

博物馆策展是策展工作的一个分支。从博物馆业务工作实际情况来看,策展与保管、宣教都是主要工作。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博物馆并未设立专职的策展工作岗位,从事策展工作的人员往往也从事保管、研究等工作。

博物馆策展教学是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在考古学、设计学等专业中也有相关课程的设置,旨在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策展能力,使其在进入相关文博单位后,可以胜任策展工作。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博物馆策展人是博物馆策展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三、丰富策展教学内容

策展是一项多学科交叉的业务工作,对于策展人的学识、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要培养造就具有创新意识的博物馆策展人才,在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学框架、课程设置与教学重点的确定来体现。因此,在策展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策展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主要是说明基础概念、相关术语,讲解策展工作流程、内容,使学生系统掌握博物馆策展的基本知识。实践教学是培养、锻炼学生策展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国外高校尤其重视。策展理论是陈列工作者长久以来工作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是策展工作的有益指导,实践教学应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这些有益经验。在实践教学中,可针对性安排陈列设计鉴赏教学,即指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从选题、内容呈现、陈列环境氛围、陈列厅设计、色彩、材质、灯光等角度给予专业评价,能指出所看陈列展览的优缺点。策展专业的学习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协作与适应能力,这是一种基于实践的学习和以研究为主导的教学。

从课程设置看,主要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策展人,能有效而又充满自信地开展工作。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课程设置上,要注意培养学生以下意识和能力:一是培养学生具有社会、文化与政治意识,要有自我反思能力以及对艺术伦理的实践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信实验激发创新思维,寻求创新发展;三是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能在各种情况下以灵活的方式找到资助、开展工作;四是培养学生具有清晰的沟通能力、制订合适的指标以及明确的目标定位;五是培养学生的协同能力,能够主动积极地协助策划。③显然,这样的课程设置既有思想性又有操作性。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循序渐进,首先应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利用理论知识评价陈列展览,协助策展,独立策展。策展实践教学主要是锻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评价陈列展览,熟悉策展工作流程和环节,提升策展能力。

四、创新策展教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博物馆策展知识,应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并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年的摸索、实践,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种有效的理论和实践策展教学方法。

在传统理论讲授中,主要采用PPT课件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对案例教学重视不够。纵览已有的博物馆策展教材,不难发现,文字表述几乎占据了全部篇幅,直观形象的图、表则较少。策展理论知识点往往较为枯燥,甚至晦涩难懂,纯粹的文本表述无助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在理论授课中,对于某一知识点,如配以相应的图片,“文配图”的讲解显然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当下,我国的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每年举办的展览超过万个,这些展览是各馆对策展理论的实践,水平参差不齐。在参观过程中,当以批判性的眼光来鉴赏,如发现某个场景与策展知识点相对应,或某个点违背了策展原则,就可以拍摄照片或视频,制成案例。在关注展览局部的同时,也可以整个展览作为案例对象,从整体来判断展览的效果如何,值得借鉴或应改进的是什么,依据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案例,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学生也易于理解枯燥的知识点。

策展实践教学要求很高,否则很容易流于形式,达不到既定效果,经过多次比较,笔者认为下列几种方法是可行的。

其一,分组教学法。结合策展注重团队工作模式的特点,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分组教学可延伸到理论学习阶段,学生通过组内讨论,可以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实践教学阶段,各小组又可变身为策展工作团队,进行分工协作,这与实际策展工作模式是一致的,有利于学生体验策展工作模式。

其二,实地参观教学法。可分为集中实地教学和个体实地自学,两种方法互为补充。集中实地教学法就是选择若干策展水平较高的陈列展览,组织学生实地参观,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产生直观印象。个体实地教学则是学生自己选择陈列展览,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欣赏、评价,锻炼了观察能力、解释能力和评判分析能力,在评价优劣的同时,也深化了对于策展的理解。参观学习的本质是一种模仿,亲身参与策展机会较少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有效积累经验的好方法。

其三,模拟策展法。让学生独立组织一次展览,熟悉策展的工作流程、注意事项等内容,积累策展经验。自2010年以来,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的契机,笔者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模拟策展活动,指导学生组建策展团队,通过校内问卷调查和团队讨论,选择、确定展览主题,撰写陈列大纲脚本,制作辅助展品,并在博物馆日当天展出。虽是模拟展览,规模也较小,但整个流程、工作内容与实际策展并无二致,因此,对于学生的锻炼价值很大。

五、结语

策展教学担负着为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培养策展人才的重任,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丰富教学内容,与策展实际工作无缝对接,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真正做好策展教学工作。

[注 释]

①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Bruce Altshuler. The Avant―Garde in Exhibition:New Art in the 20th Century.

法制博览论文篇5

[关键词]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竞争力;功能

一、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竞争力的构成

从多维度来分析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竞争力构成,属于会展产业的博览会竞争力由生产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技术竞争力、资本竞争力以及社会竞争力等构成,不仅具有经济、科技、市场等“硬实力”,还具有政治推动、制度建设、文化辐射等“软实力”,涉及到发展战略、需求状况、生产技术、相关辅助产业、政府行为、发展机遇等一系列因素所创造出来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博览会体现了以经济搭建政治外交平台的国家战略意义,政治外交的价值与经济文化的利益相辅相成,博览会竞争力构成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要素,要素之间是可以交叉的。

(一)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具有战略意义的制度竞争力

在制度安排上,博览会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一般商业会展所不具有的发展优势。从国际背景来看,博览会出于推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需要而产生,以中国一东盟11国共同举办、11国领导人共同推动为制度基础,以《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为法律依据,获得了国际性多边合作的发展优势;从国内发展来看,博览会具有国家战略意义,是中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的具体化,是中国与东盟发展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平台。博览会得到政府高度重视,并给予政策资金的强力支持,这是国内其他展会所没有的发展优势。中国与东盟11国政府的支持,成为博览会生产力培育的规则性平台。体制机制的优势框架,是博览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源泉。“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运作模式,获得了政府倾斜性、扶持式的政策机制、创业投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发展要素,对博览会竞争力的产生具有根本影响。

制度性优势,使博览会获得成长性的推动因素,也使它产生了相应的贡献力。直接的贡献力是达到了配合中国落实周边外交方针,推进中国与东盟合作发展的预期效果。间接贡献力是提高了中国与东盟各方的科技创新能力、产品研发能力、资源汇聚能力,拉动了各方相关产业的发展。制度的优势处于中国一东盟区域经济市场的中心位置,推动着博览会通过独到的“产品”和“服务”,发挥中国与东盟在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利合作的平台作用。

(二)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具有多方面的经济竞争力

博览会的制度性发展优势,只是一个外在条件,只有通过有效的经济运作才能变为现实的能力。博览会毕竟是一个以经贸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平台,追求经济效益和市场效益的最大化是其经济活动的主要目标,也是能否长期发展的重要依据。博览会只有以实际性的市场拓展能力、现实的经贸成效、相当的经济总量指标,才能完成以经济促外交的使命,产生市场竞争实力。

首先,博览会核心竞争力必须以明显的经贸成效,通过经济增加值的增长率、万元资产利税率、进出口总量等经济指标的稳定和持续攀升来实现。同时,博览会必须通过选择最佳的投入产出比以及动态指标来提升经济竞争力。博览会及其参展商的投入产出比越高,产业效益越高,产业规模越大,会展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就越强。所以,博览会必须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资产利税率以及展会经贸产品在中国与东盟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等指标,来追求最佳产业效益。

产业结构是博览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前提,应顺应市场需求,进行合理定位,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博览会以商品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为主要内容。第三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设置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农业先进适用技术、“魅力之城”及旅游四大专题,集中优选中国和东盟之间最有市场潜力、最具互补性的商品种类为参展商品,针对中国与东盟发展程度不同的特点,进口与出口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专业展支撑综合展,符合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此外,博览会的政治、外交和经济的聚焦效应,也有助于扩大关注度和关联度,通过上下游联动的产业链条,产生较大的产业关联竞争力,带动物流、交通、商业、宾馆、餐饮等行业的发展,其对中国与东盟参展国家利用博览会平台的资源投入,对参展内容进行深入开发而达到多方面产出,提供经贸合作、形象传播和品牌市场的附加值,有利于提高各方及广西的旅游业、交通业、广告业等相关产业的带动率。

(三)中国东盟博览会具有丰富的产业资源竞争力

1.博览会具有举办国际会展的条件资源。除了制度性资源外,还从多渠道获得举办国际会展所需的设施、资本、人力、技术、信息等方面的资源,也得到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专业人才、会展服务等方面的支持。资源竞争力,是博览会整体创新能力的基础。 3.博览会具有区域贸易投资机制自由便利的资源。在《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基础上,2004年底,双方签署《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自由贸易区建设进入实质性执行阶段。从2005年7月1日起,大约7000种产品降税进程全面启动,投资和服务贸易领域的便利化措施已进入谈判议程。

(四)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具有潜力巨大的文化竞争力

博览会经济为博览会文化力提供发挥效能的物质平台,文化也有助于提升博览会的竞争力。博览会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以双向互利为原则,以“交流、合作、发展、繁荣”为主题,显示了以人为本、平等互利、尊商重信的“合作共

赢”的文化价值,有助于增进中国一东盟各国的相互认同,促进各国政府和主体之问的相互沟通和有效协调,增强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群体凝聚力,推进区域的健康、有序、和谐、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丰富会展内容,提高会展品位,优化经贸环境。

博览会的交流平台,在加速区域经济要素流动的同时,也促进文化要素的双向互动。中国与东盟地缘相邻、文化相通,有助于双边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合作。博览会定位也强调文化参与,注重经贸活动与文化交流相结合,推介洽谈与研讨咨询相结合,举办论坛,使文化交流、文化产业合作成为博览会的正常职能。作为会展经济,博览会为中国-东盟文化发展搭建了平台,同期举办的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安排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增进了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友谊。

此外,中国与东盟在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的占有和特色方面互补性强。围绕博览会,凭借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有利于发展文化产业集群,在旅游产业、影视产业、演出娱乐业、音像出版业、文学艺术产业等领域,将有巨大的合作空间和发展潜力。2006年9月首届中国一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在南宁举办,认证了这种发展趋势,中国一东盟文化交流合作将对提升博览会的国际竞争力起到重要作用。

二、中国-东盟博览会竞争力的功能构成

作为国际经贸会展,中国-东盟博览会竞争力各要素的具体功能是不一样的。从功能发挥的作用层次上看,可分为核心竞争力系统、基础竞争力系统和环境竞争力系统三大层次。

(一)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核心竞争力

从发展的独到潜能、关键价值贡献力以及竞争对于难以模仿的角度看,博览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博览会作为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的平台的发展战略以及建立在中国与东盟发展密切的经济合作、谋求互利发展的强烈需求状况方面。

1.博览会面向中国-东盟的发展战略,决定了它在经营理念、治理结构、营销方式和竞争状况等方面的倾向性。反映11国需求、体现11国利益、实现11国互利共赢,就是以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为核心,政治、外交与经济利益的密切配合,由11国共办、11国领导人推动,博览会与商务与投资峰会相结合,建立由各国经贸部长担任组委会共同主任、司局长担任副秘书长、处长为联络官的二级共办工作构架,形成了博览会高官会议、联络官会议等磋商机制,邀请东盟国家商协会为协办单位等,建立平等尊重、共同主办、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这种制度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是其他展会所无法企及的。

2.建立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平台的需求是博览会发展的原动力。举办博览会以满足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发展的需求,反映了中国与东盟客商对提供经贸投资的交流合作平台的实际需要,具有国际和国内两个层次。有效需求能够不断刺激博览会对展会产品、服务的有效供给,进而促进博览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博览会根据实际需求,定位为综合性展会和专业化的结合,确定商品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等符合自贸区需要的合作领域,优选、集中中国与东盟各国互补性明显的参展商品,扩大双边贸易额较大的食品包装、加工机械、电力设备、汽车及配件等行业的参展规模,这样定位针对性强的展览产品和服务,在现有阶段满足了各方的实际需求,直接提升了博览会竞争力状况。

(二)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基础竞争力

博览会利用各种政策、资本、基础设施、人力、接待安保以及辅助产业系统等丰富的资源,形成自身在招商招展、展览服务、经营开发、影响力传播以及接待安保等方面的生产能力。 博览会由一系列产业价值链组成,起着带动城市建设、环境改善、区域形象塑造的多方面影响,具有商品展示交易、经济技术交流合作以及信息咨询、投资融资和商务服务等配套功能,产业关联度比较大。博览会竞争力优势的形成,离不开布展、广告、文娱演出、宾馆餐饮等会展辅助产业群的强大支撑;具备强大的辅助产业群有助于博览会产业集群的形成,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也能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由于政府推进和市场运作,博览会的接待保障能力得到增强,服务水平得到提高,商业旅游业发展很快。

(三)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环境竞争力

在博览会的成长过程中,发展的环境竞争力至关重要。博览会落户南宁并成功举办,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与东盟之间经贸合作的需求,但也得力于政府行为系统的强力支持和国际、国内发展的机遇因素的垂青。

培育博览会,政府政策的环境因素发挥着关键作用。博览会的举办属于中国与东盟国家顺应双边政治、外交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而采取的一项具体行为,是国际合作的需要。为此,政策制定的适时性得到体现。为支持博览会,11同政府及时采取扶持力度,推动市场的规范发展。表现在:由中国和东盟10国经贸主管部门共同主办,11国领导人、主办单位部长、主要商协会负责人率团出席;为推动博览会的发展,同期举办商务与投资峰会,邀请国家领导人、政府高官、工商界领袖和专家学者登台演讲;设置国家专题“魅力之城”,政府直接参与。中国政府对博览会的扶持更为鲜明,为各国参展客商提供便利通关、开设绿色通道服务,专门开通南宁与东盟国家主要城市之间的直航包机,增开香港-南宁的航线,方便客商中转,还在会期举办各种相关论坛,促进多领域交流,举行民歌艺术节、高尔夫精英邀请赛、名人邀请赛等活动,愉悦参会客商精神。中央给予举办地资金支持,加强城市建设及会展基础性建设,改善文化软环境,调动社会公众的主动性参与,也对此起到重要的催化作用。

三、中国-东盟博览会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东盟博览会竞争力是在博览会举办的动态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从产业竞争力米源的系统分析出发,可以考察博览会竞争力形成的内在关联:博览会竞争力=博览会竞争力资产×博览会竞争力环境×博览会竞争力过程。

博览会竞争力的形成是博览会的竞争力资产、竞争力过程和竞争力环境的整合统一的结果。博览会竞争力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将博览会竞争力资产和博览会竞争力环境转化为竞争力的过程,需要不断优化博览会的产品、服务,加强业务活动和管理。博览会竞争力资产包括“硬资产”和“软资产”,涉及到场馆、宾馆、交通以及购物娱乐、旅游等硬件设施、设备,以及博览会的政策优势、机制、品牌价值、市场信誉、企业文化等软实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带有智力特点的知识、经验、技能的软实力,对于博览会的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逐渐成为核心竞争力,必须加以系统管理和提升。博览会的政治特殊性,也使竞争力环境的建立和优化成为维系博览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法制博览论文篇6

2016年,中国义乌进口商品博览会成功通过全球展览业协会(简称UFI)认证,成为义乌第3个通过UFI认证的重要展会,通过UFI认证的展会数量位于全国县级市首位。义乌市先后被评为2016金五星优秀会展城市、中国会展标志名城、中国十大会展名城、中国会展最具办展幸福感城市等荣誉。义乌旅博会、电商博览会和装博会入选中国十佳品牌展览会,义乌进口商品博览会被评为中国十佳优秀特色展会。幸福湖国际会议中心和国际博览中心分别荣获中国最具影响力会议型酒店和中国会展最佳城市形象展馆。

目前义乌已形成了义博会、文交会、森博会、旅博会、装博会、电商博览会、进口商品博览会等政府主导的展会与民营企业举办的袜机展、框业展、美容美发展、家居展、汽配展、汽车展等专业品牌展会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新培育举办了2016义乌照明灯饰博览会暨电工电气电线电缆展览会;2016义乌广告印刷包装技术产品展览会暨涂料油墨、胶粘制品展;义乌智慧城市安防技术、应急装备、安全防护劳保展览会;2016中国义乌物流产业博览会;双赢家居行业展等7个新兴产业的专业性展会。义乌市旅游与会展管理委员先后组织当地17家文化企业和14家家居时尚设计企业分别参加了中国文化用品商品交易会和中国(上海)国际时尚家居用品展览会。年内已受理会展业专项资金申请11件,其中组团参展项目5件,原创展览项目6件,使用展业发展专项资金350万元。

2016年,义乌加快实施了会展“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积极引进或合作举办优秀会展项目。2016年,义乌成功引进举办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互联网C2M平台高峰论坛、2016义乌双赢家居行业展、法兰克福by-IF家居风尚大奖等3个优秀会展项目,并与法兰克福、汉诺威米兰和慕尼黑等国际知名展览公司保持密切联系,开展相关合作事项。

同时,义乌加快“一带一路”沿线展会布局,开拓国际化服务。义乌以义博会为突破口,稳步实施会展业“走出去”战略,年内组织义博会越南展和马来西亚展2个义博会境外展,参展企业54家,展位数97个,有效帮助本地企业开拓了境外市场,并为义乌市场“走出去”提前检验了市场环境。2016年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义乌还组织了73个境外展, 1015家企业参加,共设展位数1606个,补助企业专项资金2000多万元,积极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政策、资金和平台服务。

法制博览论文篇7

关键词:深圳博物馆;观众评估;问卷调查;建议

一、前言

博物馆观众评估是以观众为研究对象的评估活动,它是衡量博物馆展览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方式和实现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交流与沟通的重要途径①。博物馆学者戴维-蒂恩与盖瑞-爱德森在1994年合著的《博物馆手册》(The Handbook for Museums)中认为,博物馆观众评估是一项围绕“博物馆与观众”的研究活动,内容包括目标观众的定位、观众动机、观众心理等,以便对博物馆的学习环境做出综合性的评价。②戴维-蒂恩同年出版的《博物馆展览》(Museum Exhibition)中认为博物馆展览评估是对展览效果的评量,其根据直接来自观众的反馈信息,以便对博物馆展览内容、设计、规划、阐释手段等做出更客观的评判,从中汲取经验教训。③可见博物馆评估对博物馆展览的制作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展览及研究方法的介绍

本文是观众对深圳博物馆历史文化馆《古代深圳》展览的评估。此览面积730平方米,展出文物500多件(组)。④分为:“先民足迹”,记录了新石器时代中期至战国时期远古深圳先民的历史及其文化遗存。“城市开端”,展示秦汉至南北朝时期东官郡、宝安县的设置与更替、深圳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海洋经济”,描绘隋唐宋元时期海洋经济主导下各行业的发展状况。“海防重镇”,阐述明清时期抵御外侵的军事堡垒作用。⑤

本文主要是对深圳博物馆《古代深圳》展览做评估调查,以发放问卷和访问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博物馆观众基本信息和评价及建议。观众评估是展览结束后的评估,这可使博物馆更加了解观众的要求,为日后做展览提供经验。

问卷分为观众基本信息和观众对展览的评估两部分。发放地点选在《古代深圳》展厅出口处。时间为2011年5月11-12日两天。发放问卷107份,收回有效问卷101份。

三、调查得到的基本数据

1.观众基本信息

观众基本信息可以了解观众的基本情况。下面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旅游方式等五项进行说明:

性别:男62人,女39人;

年龄:15岁以下19人,16-25岁12人,21-25岁7人,26-30岁18人,31-35岁7人,36-40岁9人,41-45岁7人,45-50岁2人,51-55岁4人,56-60岁3人,60岁以上10人;

文化程度:初中以下37人,高中26人,中专21人,本(专)科13人,硕士2人,博士1人;

职业:学生23人,公职人员9人,军人1人,工商业8人,其他60人;

旅行方式:个人62人,家庭、朋友31人,旅行团28人。

以上数据可知观众的部分基本情况。性别选项中男性多于女性,这和国内很多博物馆观众调查问卷的结果一致。由此笔者认为博物馆观众男性多于女性应是博物馆界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在展览中要适当照顾女性观众。可增加些女性观众感兴趣的展览内容。

年龄统计结果可看出参观博的大部分为20-30岁之间的人。60岁以上的观众占了10%,其参观展览时间最长,平均半小时左右。

文化程度统计的结果显示大专以上的只有15人,硕士和博士就更少,分别为2人和1人,其余都是高中以下的文化程度。通过年龄和职业两项来分析20岁到50岁之间有一半人学历为高中及以下。低学历的比例非常高。

2.观众对展览的评估

统计结果如下:

展线流畅性:评价为好89人,一般12人,不好0人;

展览内容:评价为好86人,一般15人,不好0人;

展览设计:评价为好85人,一般16人,不好0人;

教育效果:评价为学到很多知识57人,学到一些知识43人,没什么收获1人;

效果较好的部分:评价为文字说明部分20人,图片部分26人,实物部分58人,多媒体部分16人,都不太好0人;

需要改进部分:评价为文字说明部分31人,图片部分6人,实物部分20人,多媒体部分21人,都不太好35人;

对展览整体评价:评价为非常好43人,好46人,一般2人,不好0人。

根据以上统计数据,在展线流畅性选项中,选“好”的有89人,“一般”的有12人,“不好”为0人。这说明观众认为该展览的展线流畅,只要顺序参观就可以了。

在展览内容和展览设计两个选项中,选择“好”的有86人,“一般”的有15人,“不好”为0人。说明观众对展览是持肯定态度的。结合问卷结果和访问结果,笔者认为展览的形式要更加多样化,增加体验式互动,使观众能动手或动脑参与展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

教育效果一项认为学到很多知识的有57人,学到一些知识的有43人,认为没什么收获的只有1人。教育是博物馆展览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很多发达国家,博物馆已经成为国民终身教育的第二课堂。但是博物馆观众在知识背景,兴趣需求等方面有所差别,所以观众的参观态度也会有很大区别。同一个展览对不同的观众来说有不同的收获也是正常的。根据统计结果来看,99%的观众都觉得有所收获,证明他们通过参观《古代深圳》展览对深圳古代的历史都有了更多的认识。

效果较好的部分的选项中实物部分占了57%,说明观众主要对文物感兴趣。在随机访问中了解到观众觉得古代深圳的文物不够多,精品少。深圳虽然有7000年的历史,但是历史上发展相对滞后,相对于文物大省(市)来说,发掘出来的精品文物比较少,不能满足观众看更多精品文物的要求,但是我们力求实物场景一体化,对现有文物做全方位的介绍,使观众对文物有更全面的认识。

需改进部分一项选文字说明的31人,根据和年龄一项的交叉分析,选择该项的观众多为60岁以上。这部分观众视力相对差些,如果版面文字不够大,或者行间距小,都会让他们看起来感到不够清晰。还有观众认为文字说明过多,浪费很多参观时间。这提醒我们要兼顾到各年龄段观众的需求,说明文字要简单扼要,字体放大。

对展览的整体评价一项,观众的好评率达到了98%。证明绝大多数观众对我们的展览是满意的。

四、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98%的观众对《古代深圳》展览感到满意。博物馆的观众文化程度相对来说不高,年轻的观众多为外来务工人员或者高中以下的学生,要将展览做得简单易懂,对专业术语做详细解 释,使观众更好理解展览内容。要摈除简单的陈列方式,利用多种陈列方式(如制作场景,播放影片)进行展示,增加体验式互动,让观众动手动脑参与展览。展览的文字部分语言要简单扼要,文字不要太小,要利于各年龄层的观众观看。增多观众最感兴趣的文物部分,并对文物做全面的介绍,会使观众获得更好的博物馆参观体验。

①李林:《博物馆展览观众评估研究》,复旦大学2009年硕士毕业论文。

② Gary Edson and David Dean:The handbook for museums [M] ,London and NewYork,Routledge, 1994,p175-180.

③ David Dean:Museum Exhibition [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p91-93.

法制博览论文篇8

一、博物馆科学管理方式的意义

博物馆作为记忆、传承、创新人类文明的重要文化场所,对人们了解历史文化、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博物馆管理工作作为博物馆发展繁荣的重要标志,必须得到重视。优化藏品的管理工作,一方面,博物馆可以充分发挥藏品的价值作用,实现文化资源共享,为社会进步发展服务;另一方面,促进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扩大了藏品收藏的范围,增加了收藏品的种类,为博物馆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促进博物馆走向繁荣。

二、博物馆管理工作的不足

1、工作人员专业素养较差目前,我国的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专业文化素养和知识有限,从事的都是保管、看护藏品这类较为简单的工作,不能对藏品进行专业的讲解介绍,更不能研究藏品的历史,发挥藏品的价值,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博物馆管理工作的发展,而且对博物馆的公众形象产生了影响。1974年6月,广西博物馆文物仓库和书画库出现大面积虫害,由于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一心只想赶快消灭虫害,在没有专家论证、没有做实验的前提下,“请市粮库有关技术人员喷射消毒除虫药物”,使大批书画文物遭受药物熏染,造成严重的损失。现实的教训告诉我们,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正确处理好博物馆职业道德和提高专业技能的关系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现意义的。

2、藏品展览手段单一多年来,博物馆的藏品展览一直都是延续传统的方式,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更加不能满足时代进步对藏品的需求。传统的展览方式与人们数字化的生活渐行渐远,无法吸引人们前来参观。博物馆应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传统的展览手段进行突破创新,以推动博物馆的发展壮大。

3、制度及具体措施不健全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为人们了解历史文化、扩展视野提供了条件和机会,但由于藏品的管理工作不到位,这一好事变成坏事。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制度的推行,响应的参观者的人数也会增加,会出现各种突发事故,许多博物馆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人员无法对突发事故进行及时的处理,后果不堪设想。文物藏品如果管理不善,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还会造成被盗、损毁等情况。新疆博物馆的珍贵文物由于管理不善,两次被盗,其文物库房的大量少数民族民俗文物还因长期堆积于潮湿的环境而发霉虫蛀。管理藏品作为博物馆的重要工作之一,对博物馆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发展不全面根据国家的规定,博物馆的大部分场馆是免费开放的,国家为此投入了许多资金,但是往往入不敷出,资金的缺乏使得博物馆的管理机制和设备无法及时的更新和完善,制约了博物馆的进一步发展。对此,应针对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分析,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根据社会的需求,创新展览方式,扩宽资金来源,使博物馆公益性事业得到快速的发展。

三、藏品管理工作策划

1、打造专业管理团队打造具有专业素养的管理团队,方法很多。例如,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专业素养,领会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精神,不断地经过学习和经验积累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以满足大众化的需求。定期请专家来博物馆,对管理人员进行文物鉴赏、鉴定,及专业知识的培训。面对市场的需求,要求博物馆的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对现有的不对应的政策进行调整,实行奖励优秀员工政策,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满足市场需求随着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更高了,审美标准、欣赏水平日益提高,若博物馆不适应市场需求,及时创新,就会使参观者产生审美疲劳。因此,博物馆的管理工作需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在藏品陈列展览方面着重考虑,充实其内容,将知识交流、审美情趣有机结合,打造适应社会的精品展览。例如,将地方文化特色与展品结合起来,以独特的方式展现出来,吸引参观者的参观欲望,增进地方文化的交流。广西博物馆建馆以来,在展览方面具有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建有铜鼓群雕,有壮、瑶、苗、侗等民族的民居和代表性建筑,辅以生产、生活用品原状陈列和民族风味小吃,节假日还组织传统工艺和民族民间文艺表演。除了在本馆举办陈列展览外,还多次赴国外以及国内的一些城市举办专题展览,或引进国外及国内的展览到本馆展出,以此促进文化交流。随着文物院文化主体概念的创新、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博物馆馆藏品资源的有效利用,扩展了博物馆的发展空间,推进了博物馆的的可持续发展。

3、健全制度与措施对于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政策,要求其管理工作更加到位,对于突发事故能及时反应并制定解决措施,合理的控制参观人流量,一定程度上确保参观者及藏品的安全性。进一步完善管理措施,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的藏品的特性,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分工,加强管理观念和残品保护意识,是管理人员及参观者能充分认识到藏品的价值及历史意义。

4、坚持“本性”走向产业化贯彻博物馆公益性事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强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最大资源利用化。对于经费不足等情况,应找准根源,制定相应的策略,推动现有的文化发展,引进市场机制,形成多元投入机制。青海位于中国西部,是中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简称青,省会为西宁。青海省博物馆,是青海省文化厅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建于1986年9月26日,是青海省最具有价值的博物馆之一。青海省博物馆收藏的藏品有1万多件,而且充满青海民族文化特色。由收藏品的种类和价值就可以看出,青海省博物馆的实力还是相当雄厚的,能够很多文化遗产,文物完美的保留下来,收藏更多有价值的东西。2015年4月27日,青海省少数民族知名书画家向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捐赠了4幅书画作品,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长代表博物馆接收了这些作品,并颁发了收藏证书。这些作品入藏民族文化宫博物馆,不仅丰富了馆藏资源,今后也将在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展览中发挥更大的文化传播和宣传教育作用。

四、藏品展览策划对博物馆的意义

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以收藏、保管、科研、展示文物及服务功能为主的博物馆,想要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必须不断坚强文化竞争力。而提升文化竞争力可以通过文物展览实现,展览藏品可以使参观者充分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并产生情感共鸣,成为保证博物馆文化竞争力的关键。通过藏品展览策划,可以将藏品的历史性内涵直观的展现在参观者眼前,充分的挖掘文化的共性,使其产生共鸣,更能推动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带动历史文化的进步。近年来,国家逐步加大对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这对博物馆藏品的展览陈列提出来更高的要求,既要全面展示藏品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要将科学思想和欣赏水平融合一致。因此,陈列展览策划成为博物馆发展的必然选择。

五、藏品展览策划

1、空间布局博物馆的陈列艺术与空间展示密不可分,陈列艺术就是对充分利用空间的艺术,设计人员巧妙的对空间进行个性化创造,将展示空间与藏品进行艺术的结合,提升参观者的审美情趣,吸引其前来参观。

2、明确定位博物馆的定位决定着博物馆展览体系的走向,而科学、严谨的体系构造,必须经过全面的分析思考,针对博物馆各方面的条件,从而得出定位方向。例如上海博物馆是艺术型的展览体系,各展馆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并且从历史的角度展现了我国古代历史的辉煌,给世界各国展现了中国文化,发挥了展览特色,促进了文化交流。

3、营造氛围一座博物馆的成功与否,不仅体现在统计数据上,更重要的是将历史文化传递给社会,满足其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营造展览氛围至关重要。在藏品展览过程中,营造历史文化氛围,使参观者感觉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进而产生情感共鸣。某

城市属于红色旅游区,该市博物馆利用这一特点,将旅游与藏品展览结合起来,分区域设计展馆,让参观者既能了解到该藏品的历史价值,又进行了文化交流与传播。4、创意展览博物馆在产列展览的创意、设计、制作等方面,应不断的引进新理念,走环保低碳路线。例如位于慕尼黑的布兰德霍斯特博物馆,其馆内所有展示材料都采用白墙和橡木地板,为藏品的展览提供了最纯粹的背景,让参观者获得视觉享受的同时,也最大程度的感受到藏品的价值。

六、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