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形式与形势论文8篇

时间:2023-03-23 15:12:08

形式与形势论文

形式与形势论文篇1

关键词 针对性 实效性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200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强调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使用”。因此,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不断提升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高校德育教育必须认真探索的重要课题。①

1 突出课程任务,是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

一是认知时事。即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使大学生认知国内外形势,为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积累必要的知识和阅历,提升政治敏锐度和鉴别力;二是认同政策。即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使大学生认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激发投身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热情;三是认清趋势。即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使大学生认清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趋势,对未来形势的趋向有一定的前瞻性。

2 注重教学内容的优化,是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基础

一是突出时效性。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是内容常变常新,与时俱进,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讲授内容,紧扣时代脉搏。但并非意味着什么内容都可以给学生讲,要把与学生有关的、学生关心的国际、国内时政热点讲给学生,不但要讲清是什么,而且要讲清为什么,并分析事情发展的趋势、利弊。讲大事可以吸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讲清了这些事情的本质和来龙去脉,就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是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必修课程,其内在地贯穿着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现自身功能的自觉追求。现代教育观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机统一,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形势与政策课肩负着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教学目标,其关键是看其能否培养出素质全面的人才,而培养素质全面人才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精神教育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学生个体的个性特点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偏见,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并不显著。现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更关注学生的个性诉求、人格完善及道德品质。在“中央16号文件”指导下,在“形势与政策”内涵建设上,应充分体现出关注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特点,有意识地注重人文精神的倡导和再造,这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而且还能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功能的内在诉求,培养出更多的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具有人文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3 强化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是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

其一,“注重主体性”。当前,许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教学形式仍是“满堂灌”,教师既是教学的主导者又是组织者。尽管每次上课前,任课教师都进行了大量的准备,课堂讲授也能“声情并茂”,但由于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的讲课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共鸣。要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关键在于切实贯彻“以学生为本”和“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教学原则,在教育中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探索“形势与政策”课的主体性教育模式,即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下转第114页)(上接第45页)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的主动选择、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形势与政策精神的主动内化,以及主动探究等形式来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目的一种模式。

其二,“注重实践性”。在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教师还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教师可根据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索适应学生特点的实践性教育内容和形式。实践性教学活动一般包括校内实践性教学活动。如演讲、辩论、案例教学、座谈会等,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消化和运用书本理论知识的能力。校内实践性教学活动还有“请进来”的教学方式,就是有针对性地邀请有关学者、专家到学校给大学生介绍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宣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师生开展直接的交流和研讨;实践性教学活动还有更加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参观与现场教学相结合、专题调查或暑期社会实践等等,使学生在感知丰富多彩生活场景的同时提升分析、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

4 改革创新专题化理论教学与主题性实践教学互动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方向

专题化教学,就是根据形势与政策课内在的特点与人文精神内涵,围绕课程教学的目的与要求,遵循课程各章内容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将课程内容划分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若干个理论专题,进而围绕各个理论专题确立教学方案并开展课程理论教学的一种教育方式。通过专题式授课,可全面、系统、客观地分析形势,宣讲政策,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基本理论及学生关注的重点、难点进行精讲,使学生能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标准观察分析形势。

主题性实践教学,是为弥补专题化理论教学的缺陷而设计的,专题化理论教学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关注不够充分,在引导学生能动感知和体验社会与生活方面也难以获得理想效果。主题性实践教学就是依据设定的理论专题,结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总体目标要求来确立相应的社会实践主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而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去感知社会丰富多彩生活场景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成效显著。可以看出,“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化理论教学与主题性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互动统一的关系。采用专题化理论教学与主题性实践教学互动模式对于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成效显著。同时这一模式的设计与实施,不仅能够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偏重于理论上的说教而脱离学生现实关怀的弊端,而且还能够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灵活的空间,进而实现理论说教与实践体验的有机统一。

注释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司〔2004〕13号).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简称中央16号文件);

形式与形势论文篇2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多维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272-02

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一系列的深刻变化:第一,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而成为教育的主旋律,开拓意识、拼搏精神、应变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成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第二,教学内容更趋综合化、现代化、多样化、系统化,新的知识不断充实到教学中来,同时,各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趋势也更为显著;第三,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先进性特征更为突出;第四,学生将彻底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而成为教与学的主体。在这样的条件下,“形势与政策”的教学,除了使学生掌握其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适应形势变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综合运用知识以及进行再创造的能力。

针对新形势的需要和旧的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我们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运用现代认识论、系统论、教育学等理论工具,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从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着手,通过近几年“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改革与探索,逐步建立并正在形成以系统论为指导的“多维立体教学模式系统”。我们把“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多个维度运用系统论理论分解为多个要素,并突出要素之间的“有机关联性”,达到了学生参与维、基础理论维、科技知识维、应用实践维、发现创新维等多维度的协调统一,实现了由单维度到多维度的过渡,形成了多维度立体教学的创新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突出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体现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实现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统一;显示了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特色,即注重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培养,逐步由重教向重学、重用、重行过渡,实现“以业为志,由技入道,转识为智,化性为德”的目的。

在多年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实践中,我们形成的“多维立体教学模式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生参与维度要素。学生参与维度要素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改变以往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改变“注入时”、“一言堂”、“教条式”等陈旧教学方法。把教学方法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先导,把学生由单一的客体变为主客体的统一体,实施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新的教学方法,诸如“专题辩论法”、“自讲互评法”、“演讲法”,通过课下多次举办“形势与政策”论坛,“形势与政策”、“沙龙”,重点把启发引导学生参与和平等讨论相结合。其目的在于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自学能力和参与意识。我们还把“形势与政策”论坛,“形势与政策”、“沙龙”中有代表性的论题提升到课堂上: 2007年10月,艺术系去甘肃写生实习的学生与陕西籍的两名同学在学校大礼堂做学生报告《水的故事》,各系通过电视直播组织收看,报告播出后,直接的效果是学校“长流水”、“长明灯”现象几乎杜绝了。高校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来自不同的家庭,让学生根据身边的故事讲身边的感受,在交流中理解社会的变革,从矛盾中体会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在了解中增进同学们的感情。

2.基础理论维度要素。“形势与政策”基础理论知识是学生掌握“形势与政策”精髓的基础所在,是掌握“形势与政策”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该维度要素主要是把 “形势与政策”课的基础概念和原理、基本内容和规律、基本方面和实质、基本观点和意义等一系列的理论问题,讲清、讲准、讲透、讲新、讲活;同时,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的训练,用现实的具体的案例说明基础理论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实践意义,其目的在于实现学生对基础理论的认真学习、准确地理解、系统地领会、完整地掌握。形势与政策融合多门学科又侧重政策教育,我们在设计教学专题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科知识结构,不同年级专题报告的教学内容、教学侧重点、教学深度各有不同,帮助学生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上提升认识和理解。一年级,配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我们开设介绍家乡和家乡新变化的课程,在帮助学生在增加了解的基础上认识我们国家各地的发展变化;三年级,我们把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和学生就业形势联系起来,聘请企业人士为学生作报告,受到普遍的欢迎。

形式与形势论文篇3

【摘 要】《形势与政策》课程面对新形势、新问题,积极探索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从课程管理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实现课程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5-0033-02

作者简介:苗国厚,男,电子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与网络思想教育。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独具特色,举足轻重。加强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学习,有助于大学生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客观科学地看待形势变化和社会发展,有助于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文章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研究现状作一梳理。

一、研究的背景

自1987年教育部首次将《形势与政策》课程设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列入大学教育全过程以来,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学科定位、教学原则、课时设置、教学安排、授课形式、考评规则、师资建设、经费支持等问题在全国高等院校早已得到普遍的贯彻落实,形成了独特的“三结合”教育模式,即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可以说,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已经初具规模,为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表明,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心目中的认可度其实并不高,属于比较边缘化甚至可有可无的学科。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更加多元、畅通和便捷,这门课程的边缘化趋势就更加明显和突出,面临着严峻挑战。不仅如此,作为受教育者的新一代大学生,他们都出生于改革开放以后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里,且大多是独生子女,思维活跃、个性张扬、特立独行,这也给形势与政策教育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和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正视新形势、新问题,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发展和创新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即中央16号文件)出台,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做出了重大决策,并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改革进行具体部署,要求建立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定期编写形势政策宣讲提纲,建立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与此同时,、教育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再次强调了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地位、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等,并强调要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工作。自此,关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研究开始蓬勃兴起,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也是蔚为大观,占1994年以来全部研究成果的86%以上。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中央16号文件)和教社政〔2004〕13号两个文件精神,自2007年7月到2008年2月,教育部社科司和时事报告杂志社联合在全国高校开展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优秀论文征集活动。征文集中反映了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的状况和取得的显著成效,并从课程建设的不同方面总结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这次征文活动极大地推进了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研究与探讨。

2011年5月,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北方工业大学举办了一场全国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与教学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总结交流经验,研讨形成共识,深化课程建设,增强教学实效。这次会议总结了全国高校多年来在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取得的成绩,指出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有两大特点:一是教学内容动态性强,二是教学任务十分艰巨;会议还分享了各地的成功经验,指出了当前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一步凝聚了共识,那就是: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体制机制、教学内容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深入研究,不断创新。

二、研究现状综述

1.从总体上把握《形势与政策》课改。谭来兴、刘社欣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中指出,必须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就教学内容而言,必须凸显其现实性、保持其连续性,并将稳定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就教学方法而言,要做到“四结合”,即系统的课堂讲授与重大事件的教育相结合、系统的课堂讲授与专家讲座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主动参与相结合以及课堂讲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就教学手段而言,要实现课堂教学多媒体化、充分发挥电化教学的作用和利用信息网络进行教学等。郭瑞燕、闫海玉在《〈形势与政策〉课“2+1”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指出,“形势与政策”课“2+1”模式从该课程时效性、导向性、现实性强的特点出发,通过专职教师系统讲授、专家学者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讨论和收看《新闻联播》的融合,切实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吴云志、刘伊娜在《“形势与政策”课多维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与实践》中指出,必须加大改革力度,抓住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多个环节,努力建构新时期“形势与政策”课多维教学模式。罗英、何玲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探索》中指出,通过规范教学管理制度、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扎实的课程建设、创新教学管理模式、突出特色教育、完善实践教学,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顾晓英以上海大学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为例,实践得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本质上是一项实践性的教育活动。上海大学在形势与政策课堂教育教学之余,还利用夏季学期进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二位一体的系列载体。朱绍友在《对构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新模式的探讨》中提出,积极探索课堂讲授、专题讲座和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努力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上海交通大学黄苏飞副教授主编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创新研究》,从“综合研究”、“课程体制研究”、“队伍建设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实效性研究”五个方面来论述高校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

2.重点对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张勋宗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探讨》中提出,专题负责制教学模式,每个老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选择相应的专题内容进行理论思考并深入研究。考试采取随堂测验与期末考察相结合方法。孟照伟、王丙辰、孙倩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提出,系统讲授与重点深入分析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启发互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相结合。崔海英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问题探讨式教学方法研究》中提出问题探讨式的教学方法,旨在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教”与“学”的有益结合,在师生互动中达到教书育人的实效。李学保在《关于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思考》中提出,灵活采取集中授课与形势报告会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努力破解教学难题。

3.重点对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苑方江、苑爽在《实践教学是解决“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矛盾的有效途径》中指出,实践教学可以巩固“形势与政策”课的独立课程地位,解决与其他课程内容重复问题,有效地解决形势与政策本身的发展规律与学生对其认知间的矛盾,是解决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脱节矛盾的有效途径。余精华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模式探析》中提出成功开展这一教学,需要建立“123”模式,即需要“明确一个宗旨、选择两种渠道、搭建三个平台”。其中,两种渠道指现实性和虚拟性两种渠道;搭建三个平台指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借助有组织的学生社团、利用广阔的社会平台。麦达松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性教学探讨》中指出,高校“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应该不断优化对学生造成影响的环境,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观念成熟发展的氛围。孙安宁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研究》中提出,按照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培养的要求,以“系统化、长期化、实用化”为目标,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以责任教育、文化活动和就业教育等三个模块为主的实践育人平台。

4.《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教学研究。何广寿在《网络环境下“形势与政策”课三位一体模式的构建》中提出,提升教学质量,完善课后教育系统,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可以开辟形势与政策的主题网站。黄昕、李晓衡、高征难在《“形势与政策”课网络教学的策略探究》中指出,高校要精心建设课程网站,开辟网络课堂,借助网络实现师生教学互动,利用网络开展课程考核。王萍霞、肖华在《〈形势与政策〉全程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认为,建立网络课堂,搭建师生教学互动平台,提高了教师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和网络资源优势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多样性和实效性。张亚军在《论网络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中提出,从教学环节来看,教学模式分为:“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个部分。南华大学李晓衡教授主编的《“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研究》,总结了高校“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研发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体会。

从以上的研究我们发现,《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效果,从单一的理论教学,逐渐向实践教学、网络教学拓展。《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课程,具有自己的学科基础和定位,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按照规定列入教学计划,排入课表,有学分。积极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工作,并从《形势与政策》课程管理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和实践探索,实现该课程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优秀论文征集评审情况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

形式与形势论文篇4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供给侧改革;个案研究;创新探索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4.029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099-05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门把握时代脉搏、紧扣国内外时政热点,宣传主流思想价值观,担负着培养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的使命,具有提升学生思想理论水平和培育政治素养的教学功能。但是,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社会时代环境,加之形势与政策课程本身的政策性、教育性和时效性等特点,资料收集繁杂、讲授要求高且考核难度大,存在着课程设置不重视、教学内容不切实、教学方法不科学、师资队伍不专业、考核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较大地影响了教学成效的发挥。因此,有必要从供给环境、供给内容、供给方式、供给主体和供给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形势和政策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存在的问题

自1987年形势与政策课程开设至今,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国内各高校基本都设有该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某种程度上讲,形势与政策课已经具备了一门课的基本形态。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师资力量,形势与政策课程与其他4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没能达到大学生的期望,在教学效果和考核上也未能尽如人意。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发展和建设仍任重而道远。

(一)课程设置不重视

虽然形势与政策课程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在大多数高校开设,但是不少高校对于其重要性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在课程性质上定位不清,以致其在课程设置上具有随意性。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导致形势与政策课程未能得到高校应有的投入和支持,在课程设置上常被忽视,课程地位逐渐边缘化。如:大部分高校都将学科建设重点集中在专业课和特色课上,并没有意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程对高校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资源投入甚少;部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往往都只有形式,而不注重实质性的规范,往往缩短课程的学时数,只安排在某一特定年级或某一固定学期,并没有开展覆盖大一到大四的连续性教学,降低了课程教学效果;不少高校仍停留在对上级部署和要求的简单照做,没有结合自身高校实际采取具体、有针对性的措施;有些高校没有将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落实到学校总体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中,或者即使有单独的教学计划和安排,在课时数、课堂教学要求等实际操作层面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二)教学内容不切实际

首先,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的初衷便是配合高校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和宣传,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多是为了自上而下地宣传国家和党中央的大政方针政策,教学内容多为方针政策的传达和解读,而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往往只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其次,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课程,要求紧扣国内外形势和党中央各项新政,但是很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好多年都一成不变,同样的课程内容往往讲授好几届学生,很少进行创新,加入时代新鲜素材。形势与政策课程与当前国内外形势和国家政策脱节,内容的滞后性,使得课程枯燥乏味,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和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再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大多是围绕着国内外形势分析和政策解读宣传展开,而较少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其他方面的内容,而第二课堂的出现,又弱化了常规性的课堂教学,忽略了科学地安排与平衡各个教学内容。最后,高校文理科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显然是不一致的,而高校往往忽略这一点,采取学的方式,使得有些教学内容文科生理解起来轻而易举,而理科生则不知所云。甚至有的高校部分年级,将大一到大四的学生混合组班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大部分高校忽视了不同年级阶段、不同专业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层次性和多样性的需求,授课内容缺乏针对性。

(三)教学方法不科学

形势与政策课程要求面向高校所有本科生开设,是高校所有课程中唯一要求“全覆盖、不断线”的课程,覆盖面广,加之专业老师匮乏,课程教学常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而大班教学的组织形式则限制了教师授课方式的选择。一个老师给一两百个学生上课,偌大的教室拉大了老师与学生间的空间距离,不利于师生开展互动,单向的、填鸭式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需求,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学生参与度低,课堂气氛沉闷,甚至出现了学生反感和抵触的情绪,翘课、玩手机、看专业书籍等屡见不鲜,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动态性,需根据社会环境和时代气息的变幻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程涉及面十分广泛,其动态性和综合性的特征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教师易采取单一固化的教学模式,多以PPT展示为主,进而影响教学效果的发挥。

(四)师资队伍不专业

首先,由于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视度不高,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配套设施等软硬件方面投入较小,对任课老师往往缺乏相应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且管理松散,加之课程内容复杂多变,知识体系面广,又没有规范的教学大纲和完整的理论体系,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导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较低。其次,形势与政策课程师资力量薄弱,任课教师多为高校党政干部、辅导员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社会科学相关专业教师。由于这些任课老师既要担任繁重的行政工作和其他课程的任务,又要兼任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往往时间精力不足,无法全身心投入该课程的教授,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最后,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涉及面十分广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多门学科都有交叉,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科技、生态等各个领域,是一门跨专业、多学科交叉的课程,而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的专业背景相对较为单一,无法将理论讲深讲透,且兼职教师多、流动性大、稳定性差,增加了课程建设的难度和教学效果的发挥。

(五)考核机制不健全

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认识不足、定位不清、重视不够,因此,很多高校π问朴胝策课程的考核也没有规范统一的制度,考核方式也较为松散滞后。一方面,是对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的考核和评价机制缺失。形式与政策课程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对教师的上课内容和教学方式没有规定,由教师自由发挥,带有随意性,在课程建设上缺乏监督,使其很难在学生思想教育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是对学生成绩评定的考核。形式与政策课程的考核多以命题考查的形式,而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的实际成效往往缺乏全面、客观的评价。目前,大多数高校将学生平时的课堂考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成绩纳入期末综合成绩的评定,而期末成绩的评定则以笔试试卷的方式(开卷或闭卷)或以课程论文、调研报告的形式,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综合后得出课程的综合成绩。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往往有所偏废或考教分离,只重视理论性知识的考查而忽视学生认知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而期末的课程论文和调研报告很多学生往往采用“移花接木”之术,鲜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并没有对国内外形势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党中央的很多政策也是一知半解。考核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程更难以调动学生关心国家大政方针和国际国内时政热点的积极性。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研究――以无锡太湖学院为例

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逐步认识到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开始积极探索和实践教育教学改革。2016年无锡太湖学院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成效,为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效作出了努力。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定位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湖学院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相关工作由校党委宣传部和学生工作部共同牵头负责,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逐步建立完备的工作机制。为进一步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太湖学院2016年人才培养方案将“形势与政策”课理论学时教学纳入课表,面向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设,同时在二、三、四年级持续开展“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形成“四年不断线,年年有亮点,全过程立德树人”的教学格局。

(二)教学组织机构与工作机制

1.党委宣传部统筹全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学生工作部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理论课时的教学组织工作。党委宣传部、学工部、校团委、教务处、基础教育部等部门分工协作,确保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2.学生工作部建立专门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组织机构,具体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理论学时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大纲制定、课堂教学计划执行、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等,保证教学正常进行;同时,参与全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讨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3.党委宣传部统筹安排,学工部、团委、各学院协调分工,开展多种形式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通过组织形势与政策报告会、党团活动等,增强形势与政策课实践环节教育教学成效。

(三)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1.整合校内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基础教育部和学生工作队伍等方面的优势,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

2.形势与政策课理论学时的教学任务主要由基础教育部专任教师承担。目前,选出8名教学经验丰富、深受学生喜爱的专任教师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老师,组成课程组,并从中推选一人担任组长。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党政管理干部等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工作,兼职教师须具有高校教师资格,综合考虑知识背景、教学经历经验等因素,面向全校择优选任8名。

3.形势与政策课实践学时的教学任务由学生工作部统筹协调,各学院分工负责,主要由辅导员承担。

(四)教学组织方式

1.形势与政策理论教学进课表,安排在第一学年,分两个学期进行,每学期开设16学时,分班教学,以中班为宜。要根据教育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要求,精选教学内容,形成教学计划,设计教学专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和国情,回应学生关切,阐释政策举措,解释疑惑,澄清是非,增强意识、奋发有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2.建立适应形势与政策动态性教学需要的课程教学体系,理论教学采取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团队教学组织模式,开展模块化专题教学。讲授同一专题的教师建立专题备课小组,加强对教案讲义编写、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组织的研究。根据目前课时和专题安排情况,每学期拟定讲授专题数8个,两位老师具体负责一个专题。

3.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要在引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报告会、班会、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紧密结合,组织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学生工作部统筹协调各学院共同组织好实践教学,明确教学要点,规范课程考核;要积极支持形势与政策课程组,加强对形势政策教育的理论研究,参与指导实践教学的开展。

(五)教学基本内容

2016年太湖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国际和国内两大模块。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国际方面的教育教学要点主要有:了解国际秩序规则之争动向;深刻认识大国关系演变态势;关注全球经济增长态势;宣讲“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重点;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国内方面的教育教学要点主要有: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方针政策;围绕重大活动和热点难点加强思想教育和引导;深入阐释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

(六)课程考核方式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实践考核和期末考核。平时考核:学生必须携带由教研室统一设计的《形势与政策学习记录表》,随堂填好每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在下课时上交任课教师,作为学生考勤与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专题授课结束后,由各专题教师交与课程教学组组长,通过检查《形势与政策学习记录表》数量和完成质量情况,对学生上课情况作出审核、确认事宜,并作为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的依据。实践考核:根据实践教学与自主学习的效果进行考核。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近期的时事新闻和党的会议等视频资源观看或者选择任课老师给定的学习研究主题,每次课堂前进行“时政新闻一分钟”的学生讨论。期末考核:结合课堂讲授内容撰写不少于2000字的时事评论和热点问题分析。最后成绩的评定也由平时成绩(满分60分)、实践成绩(满分20分)和论文成绩(满分20分)组成。

三、供给侧视域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创新探索

自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后,“供给侧改革”不仅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核心热点词汇,也成为学术界关注和探讨的焦点。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思想给教育领域的改革创新带来了新思考,提供了新思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工作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教育供给与教育对象实际需求之间的失衡。曾几何时,传统的教育一味强调理论灌输,内容乏味、方法单调,忽视需求侧的主体地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时间我们又过多地将重心转向需求侧,过于迎合学生需求,而忽视了供给侧自身须具备的引领力和影响力。因此,将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理论引入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从以往单方面纯粹关注教育对象需求侧的视角中转换出来,从供给侧发力,注重关注供给侧自身的提升与发展,以达到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一)供给环境:高度重视,明确责任要求

首先,提供基础环境。在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要性的基础上,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程本身内容宽泛、时效性强的特点,严格按照高校必修课的地位和要求制定教学大纲,并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各高校的自身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实操性的教学计划,强化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监督,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展提供基础环境,以确保形势与政策课程扎实开展。其次,创建制度环境。高校要制定明确健全的制度规范,明确各个部门和学院的责任和要求,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党委组织部应牢牢把握课程的总体发展方向,做好教育教学的监督和指导工作;校团委和学工处应注重挖掘资源,多组织开展和形势与政策课程相关的讲座、报告及参观学习等实践教学;教务处应在学生培养计划中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地位,重视对师资的引进培养和教育教学的经费支持;宣传部则应做好信息和成果的宣传及转化。最后,营造校园环境。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包括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在完善校园基础文体设施、美化环境的基础上,加强校园学术环境、人文环境和网络环境的建设,体现人文关怀和育人理念,将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工作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娱乐中。

(二)供给内容:融入实践,紧扣时代步伐

首先,增强供给内容的融合性和时效性。形势与政策课程讲授内容要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国防外交、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涉及政治学、哲学、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增加课程内容存量而非仅仅只讲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形势与政策课程对大学生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因此,对课堂内容要进行严格的筛选。选取那些政治性较强,能激发学生兴趣、能引发深入思考,能对学生的政治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影响和触动的内容,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境界。并且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的选取要重点考虑大学生思想所处阶段的特质,紧抓大学生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课程内容。最后,增强供给内容的实践性。在单纯的课堂教学中融入实践教学,如选取经典红色事件、图片和创作的展览、开展红色读物交流分享会、请知名专家作学术报告及红色基地的参观学习等,增强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供给方法:形式多样,提升教学实效

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供给方式。首先,应改革课堂教学方法,避免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拒绝单纯说教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背景,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其次,尝试讨论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甚至在精心组织和安排下,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讲授他们自己认为有价值和意义的教学内容,并进行深入探讨,而老师则负责引导、答疑和维持秩序。再次,注重运用现代科技。形势与政策课程可以运用视频教学、PPT展示、翻转课堂、微课堂、游戏课堂等形式进行教学。最后,注重开展实践教学。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和掌握需要学生身体力行,可以与相关单位和部门共建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入社会基层,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谋欢学习转向主动思考,不仅在理论上知晓,在情感上认同,并且能在实践中践行。

(四)供给主体:坚定信仰,加强师资建设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是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供给主体,师资水平和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的效果,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选拔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课老师要严把入口关,一定要选取政治立场明确、理想信念坚定、理论知识扎实、政治素养高的教师,以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政治性。其次,形势与政策课程对任课老师本身要求较高。为了确保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效性和动态性,任课老师必须要积极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具有敏锐的前瞻性和洞察力,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再次,教师队伍的多样化建设。形势与政策课程除了要培养专任教师外,还可以邀请校外学术水平高的专家学者、校内实践经验丰富的党政领导干部、学生工作经验较多的学工部、辅导员等担任课程兼职老师,专兼结合、各有所长,有侧重点地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成长成才需求。最后,高校应通过政策引导,激励教师投入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活动,鼓励教师多参加与课程相关的研讨会、学术论坛等科研活动,并经常选派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增强教师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和水平,以此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政治素养高、稳定性高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师资队伍。

形式与形势论文篇5

【关键词】互联网+ 形势与政策 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8-0039-02

一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背景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理论主渠道,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建设,教育部社政司每半年编写一个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育教学要点。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门涉及领域广、内容动态性强的课程,同时又是大学生关注度高、与社会实际和大学生思想实际紧密联系、常讲常新的课程,因此课程的建设也就没有止境,必须针对课程的特点适时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以适应形势的变化,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1世纪人类迈进了信息革命时代后,我们又迎来了“互联网+”时代。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高职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教学模式,为课程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网络教育以其独特的优越性更适应自主学习,更适应高职教育。

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已循序渐进地进行了初步的规范性建设,制定了严格的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往课程开设随意性大、教学计划得不到落实的局面。但是,面对形势的发展变化,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第一,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组织运行上是单一的面授模式,效率低下,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非常急迫的师资问题。人文社科部教学团队专职任课教师不足,由于承担全校另外两门思政课教学已导致工作量严重超标,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只好大量聘请校内外的兼职、外聘教师组织授课,不仅教学成本高,而且不利于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课程教学计划与管理运行不能实现统一,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

第二,单一的面授模式不适应高职校政企一体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要求,无法保证学生的有效学习,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而“互联网+”时代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为满足学生多样化、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可能。

第三,在单一的面授模式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设计理念落后,教师仅完成了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文化知识传授部分,而对课程校园文化的实践、课程社会文化服务根本无暇顾及,不利于学生达到知、信、行的统一,无法真正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育功能。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新问题,就必须改变单一的面授或网络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设计理念,创新我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模式。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就形势与政策教学模式创新进行了初步探索,摸索出符合高职学生特点且实效性强的“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知行合一”教学模式。

二 “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知行合一”教学模式创新的基本路径

1.重构实效性强、针对性强的课程内容结构

针对单纯面授的弊端,学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结构化改革。形势与政策课程构建理论知识传授、课程热点探析及实践教学体验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其中理论知识传授――观看网上课程视频占教学内容的50%;课程热点探析――人文大讲堂、翻转课堂占教学内容的30%;实践教学体验――课外实践活动占教学内容的20%。通过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创新,优化教学组织,实现教学内容的重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的创新、多视角的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突出高职生养成教育,实现理论与实践、素质与能力、内化与外化的相互支撑、相互转化和相互服务,使学生健康成才。

2.理论知识传授――构建情境与交互并行的网络授课模式

形势与政策理论知识传授采取网络授课模式。通过与网络公司合作,引进国内知名大学知名专家学者授课,通过整合最优质的资源,把最精彩的教学过程呈现给学生。知名专家学者在网络授课中创设不同的文化情境、问题情境、资源情境、活动情境,使学生形成对课程的认同感、归属感,更加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愉快学习、合作学习。通过科学合理的交互设计,通过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人机交互的设计,激发学生的情感、反应和学习动机,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中,主动在交互中获得理论学习成果,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3.课程热点探析――构建共享课堂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或单一的网络观看视频模式,课堂上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为主,课后以学生作业为主,重在知识传递,不重视能力培养。学校在设置网络线上学习的同时,加大了线下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通过设置见面课,采取集中释疑、小组讨论、知识竞赛、辩论赛、实践作品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促进知识到能力的内化,寓教于乐。大大提升思政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针对性,通过围绕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课程内容改革需要,开设涵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党的建设研究、形势热点研究等方面内容的人文大讲堂,有效弥补线上网络学习因时间有限而致内容有限的弊端。老师通过生动的讲解、激情的感染,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增强了学生的发展后劲,提高其高远的人生境界。

4.实践教学体验――构建理实一体化模式

实践教学体验是课程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重要环节,是思政教育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的桥梁。实践教学体验,将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第二课堂教育相结合。以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开展经典阅读、校园调查、社会调查、专题研讨、影视观摩、专题研究活动、志愿服务、课外活动等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实现实践育人的教育目标,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学生每学期按照课程教学要求至少参加1次实践教学体验活动。理实一体化模式打破了传统面授模式的弊端,也突破了目前网络学习中理实脱节、只知不行的瓶颈。此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打破了传统面授模式中存在的师资不足、课堂容量有限、教学秩序混乱的弊端,也突破了目前全国形势与政策网络学习的瓶颈――只是教授教学录像的重放,不能有效地组织社会实践,学生不能做到学中做、做中学。通过创新模式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入耳、入脑、入心,达到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教学目标。

5.考核模式多元化――构建综合全程考评模式

为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采取多元考核。将形势与政策课学生成绩评定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理论知识传授考核。理论知识传授考核实行自主学习、自主考核,不统一安排考试时间、地点,学生必须在课程规定的学习时间内自主完成网络课程所有环节的学习。理论知识传授考核采用百分制,理论知识传授环节考核占课程综合成绩的50%。

第二,课程热点探析考核。人文社科部根据不同课程,每学期推出涵盖思想政治教育类、心理健康教育类、人文素养教育类等内容的系列知识讲座,学生自主选择,每人每学期至少参加1次知识讲座。知识讲座(人文大讲堂)考核采取现场参与和微信参与相结合,参加讲座的学生通过南职院人文社科部微信平台参与互动,评定成绩。知识讲座成绩评定实行百分制。现场参与的得70分,现场参与且参与微信互动的得90~100分。学生必须亲自参加知识讲座,杜绝任何形式的抄袭、搭便车等行为。一经发现,成绩记为零分。课程热点探析环节考核占课程综合成绩的20%。翻转课堂通过教学成果的各类展示,获得10%的成绩。

第三,实践教学体验考核。每学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至少设置1项综合实践教学项目,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学生自主选择,每人每学期至少参加其中1次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考核采取现场参与和微信参与相结合,现场参与包括参加比赛、组织管理、观众参与等形式,微信参与包括微信讨论、点评等形式,以南职院人文社科部微信平台进行统一考核,评定成绩。

课程最终考核成绩由观看视频、完成作业、参与讨论、在线考试、社会实践教学成果、人文大讲堂、翻转课堂活动参与等组成,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结合人机互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突出教学评价全程化、评价主体多元性、考评结果科学化,凸显了形势与政策综合全程考评模式的特色。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增强了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生动性和多样性。充分利用互联网相关联的网络课堂,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效果融为一体,通过线下各类活动的设计,通过师生互动营造出一个立体的、动态的、活泼的教学氛围,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发动眼耳鼻舌身全方位地接受信息,大大地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实效性。

形式与形势论文篇6

【关键词】正能量 传导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 教学方式

一、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教学形式单一成因探析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委非常重视此门课程在高校的建设问题。从1987年1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正式决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课程伊始,至2005 年3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设置形势与政策课为“两课”必修课,以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至此,经过二十多年的历史发展和教学实践,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趋于成熟。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实效性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教学形式单一,创新度不够首当其冲。

究其原因,大致如下:

(一)学校不够重视,导致师资队伍不稳定。

(二)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两种观念的矛盾。教学方式的选择,最终由教学观念决定。其中包括对多媒体教学手段、教材、第二课堂等方式的选择。

(三)教师侧重对课程本身政治性、文化性教学,忽视“人本思想”。授课也是一种互动活动,一堂课的好坏最终由学生做出评价。

二、利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特点积极推进“正能量”教育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国家改革与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时代背景,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正确分析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把握未来,勤奋学习,成才报国。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的决定了其教学特点。

(一)教学内容时效性强。

形势与政策课内容随时事的变化随时调整,保持“最新”。

(二)教学内容知识面宽广。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跨度大,内容涵盖广,从宏观到微观不一而足。

(三)教学目的的针对性。

针对性之一:帮助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针对性之二:帮助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处理问题。

(四)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形势与政策课时效性强和知识面宽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的灵活性。《吕氏春秋》称:“世事时移,变法宜也”,说的就是要根据当前的形势来变革法制,这和高校形式与政策课的教学情况如出一辙――无论是国内外形势还是政策都是风云变幻,需要随时调整和完善,这决定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灵活性的特点。

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特点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多领域的、有目的地及时搜集有关“正能量”的素材,然后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效地传导给学生,以达到切实推进正能量教育的目的。

三、以正能量的有效传导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式

本文所说的正能量传导,是指把那些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催人奋进、引人向上的事物、思想、观念和理论等等通过某些教授方式予以向下传递的过程。在这个传导过程中,方式是关键,有效是目的。实际上,在现实课堂中我们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过程,也正是对正能量的传导过程。那么,探究正能量的有效传导方式实质上就是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式改良的思考。

(一)倡导课堂“头脑风暴”,释放正能量情愫。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势必产生多元化的文化及价值观。西方文化,东方文明孰优孰劣?追求拜金、享乐还是追求精神、奉献?先个人还是先集体?等等不同意识形态下诞生的价值观冲击着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精神防线。因此,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应该倡导学生们开展“头脑风暴”,明辨是非,坚定立场,释放正能量情愫。

1.精选素材,动“情”晓“理”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此类似。社会生活中每天、每时甚至于每分的新闻事件都层出不穷,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我们,应该利用自身的职业嗅觉以及专业素养,从这些纷繁芜杂的事件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提炼出有益于本堂课教学的素材,并结合有效教学方式、方法对这些素材进行在理地分析,做到授课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传导给学生正能量。

2.用心设计,教之以“法”

在目前应试教育依旧盛行的大环境下,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理论课教学大抵不过以下两种情况:第一,“填鸭式”教学方式依旧大行其道。教师们照本宣科式的讲授、“就事论事”式的讲解、模凌两可的回答、“吃老本”式的备课态度等等,再加之形势与政策课本身就政治性、政策性较重的特点,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暴涨,很容易对该门课程产生屏蔽心理;第二,“讲演式”教学方式逐渐兴起。这种教学方式主要出现在70后、80后的新生代教师身上,集中体现为激情洋溢式的讲授、旁征博引式的讲解、互动式的课堂教学、“网”“书”齐用的备课方式等等。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结合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手段,同时将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等等。正是由于第二种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竭力践行“生本位”思想,注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更加注重教师的授课方法,因此极好地推动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正能量的有效传导,激发了学生们的正能量情愫释放。

(二)追求理论教学联系学生实际,正确、有效传导正能量。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需要切实遵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多接触、多倾听、多沟通,贴近他们的真实生活,从学生自身发展和需求中寻找契合点,因势利导,传导正能量。

1.结合学生专业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高校中所接收的高考生依然是文理分科生,以此造成的负面效应是,高校的专业化教育中,学生偏科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于有的学生高中学文科,大学选择了偏理科的专业,高中学理科,大学却选择了偏文的专业,这种仅仅依照兴趣而完全忽视高中学习背景的做法,必然导致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学生厌学情绪高、正考挂科率高、就业满意度低的“两高一低”现象。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对象也正是如此,来自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知识面、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各有差异。文科学生比较感性,倾向于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理解,理科学生相对理性,倾向于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这种局面对我们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在完成授课内容的同时,还必须得考虑到授课方式的正确性、所授内容的有效接受度等问题。鉴于此,我们在力争讲懂、讲透的基础上,针对文科专业学生,可以适当增加所授内容的广度,横向联系;针对理科专业学生,可以伺机挖掘所授内容的深度,纵深发展。同时,针对具体专业行政班,我们也可以个体备课,提前做好教学设计,临场调整,多增加与学生互动环节,留出学生发问时间,给学生提供深度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机会。

2.结合学生就业

《就业形势分析》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必讲专题。除此之外,由于受当前我国教育水平所限,“上大学=好就业”的观念方兴未艾,因此几乎全部的形势与政策授课内容都会朝“就业”靠拢。与此同时,大多数高校奉行的“今年高就业率=明年高招生率”的观念也直接导致了就业话题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的分量。那么,如果形势与政策课能和学生就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帮助学生厘清就业思维,建立起正确的就业观,辅助学生设计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等等具体现实性的问题,从而实现正能量的有效传递。

3.结合学生自身发展需求

除了契合专业,结合就业以外,在当前社会经济水平稳速增长,物质文化空前充盈的大环境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还必须面对当今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需求日益增长的挑战,比如创业、考研、出国等等。教师除了课堂讲授知识以外,课外的“思想辅导”对于满足需求、坚定信念更为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开通网络课堂、微信、微博、飞信和QQ 等线上联系进行正能量的积极传导,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问题及时答疑解惑,有条件地尽量满足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扮演好“良师益友”的角色,畅所欲言,彼此启发,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总之,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从正能量有效传导的角度来改进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式,教师能否“知行合一”是关键。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明确的是,通过形势与政策教学所进行的“正能量有效传导”与“改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式本身”互为因果,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我们只有通过“两手抓――“线下传导”和“线上传导”――两手都要硬”的正确传导思路,在课堂、课外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现无缝对接,才能消除传统教育模式所造成的隔阂感,有利于思想的交流,从而真正地改进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式,实现其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舍娜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能量传导路径探析是责任担当[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9).

[2]范彬.从文化属性的角度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

形式与形势论文篇7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优学院;模式;创新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背景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是每名大学生的必修课。本门课程涉及国际国内重大、热点事件,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多方面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动态性强。本门课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任课教师需要在第一时间将大学生关注度高、与社会实际和大学生思想实际紧密联系的重大事件及社会现象进行信息传递与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形势与国家大政方针。

由于受到师资队伍、教学设备与场地、规章制度等限制,以往我院《形势与政策》课主要采取单一的面授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一般,学生认可度不高。单一面授的教学模式虽为传统、主导的教学模式,但不能很好地适应目前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环境与学生需求。

面对新挑战、新问题,就必须改变单一的面授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设计理念,创新我院《形势与政策》教学模式。从去年开始,我院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循序渐进开展了创新尝试,逐渐摸索出了一条符合我院学生特点且实效性强的教学模式。

二、依托优学院平台进行教学模式创新

1.重构实效性强、针对性强的课程内容结构

针对单纯面授的弊端,我们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了结构上的改革。将《形势与政策》课程由以往单纯以课堂理论讲解为主的模式改革为理论知识传授、课程热点探析及实践教学体验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其中理论知识传授DD学生登录优学院平台观看网上课程视频占教学内容的50%;课程热点探析DD人文大讲堂、翻转课堂占教学内容的30%;实践教学体验DD课外实践活动占教学内容的20%。

2.依托优学院平台构建网络授课新模式

《形势与政策》以往主要采取课堂讲解的方式,任课教师借助PPT课件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视频资源进行课堂授课,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一般。利用优学院平台,我们建立起网络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等机构权威专家进行专题策划和讲授,学生扫描二维码可观看专家同步讲授视频。

3.课程热点探析DD构建共享课堂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为主,课后以学生作业为主,重在知识传递,不重视能力培养。我们在设置网络线上学习的同时,加大了线下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通过设置见面课,采取集中释疑、小组讨论、知识竞赛、辩论赛、实践作品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促进知识到能力的内化,寓教于乐。大大提升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针对性,通过围绕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课程内容改革需要,开设涵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党的建设研究、形势热点研究等方面内容的人文大讲堂,有效弥补线上网络学习因时间有限而致内容有限的弊端。老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增强了学生的发展后劲,提高其高远的人生境界。

4.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

实践教学体验是课程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重要环节,是《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的桥梁。实践教学体验,将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第二课堂教育相结合。以优学院平台《形势与政策》理论课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开展经典阅读、校园调查、社会调查、专题研讨、影视观摩、专题研究活动、志愿服务、课外活动等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实现实践育人的教育目标,以增强《形势与政策》理论课的实效性。学生每学期按照课程教学要求至少参加1次实践教学体验活动。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打破了传统面授模式的弊端,也突破了目前网络学习中理实脱节、只知不行的瓶颈。通过创新模式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入耳、入脑、入心,使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

5.构建综合全程考评模式

为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们采取多元考核,将《形势与政策》课学生成绩评定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理论知识传授考核。理论知识传授考核实行自主学习、自主考核,不统一安排考试时间、地点,学生必须在课程规定的学习时间内登录优学院平台自主完成网络课程所有环节的学习。理论知识传授考核采用百分制,占课程综合成绩的50%。

第二,课程热点探析考核。人文素质部根据不同课程,每学期推出涵盖思想政治教育类、心理健康教育类、人文素养教育类等内容的系列知识讲座,学生自主选择,每人每学期至少参加1次知识讲座。知识讲座考核采取现场参与和微信参与相结合,参加讲座的学生通过信工观天下微信平台参与互动,评定成绩。知识讲座成绩评定实行百分制:现场参与的得70分,现场参与且参与微信互动的得90~100分。学生必须亲自参加知识讲座,杜绝任何形式的抄袭、搭便车等行为,一经发现,成绩记为零分,课程热点探析环节考核占课程综合成绩的20%。翻转课堂通过教学成果的各类展示,获得10%的成绩。

形式与形势论文篇8

摘 要: 作为高等教育的新鲜事物,民办高校发展历史不长、经验积淀较少、办学条件有限等因素致使形势与政策课在组织落实过程中出现问题,且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本文从民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供给机制出发,从教学供给方式、教学供给主体、教学供给内容三个方面对其不足进行研究,并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形势与政策 教学供给机制

1987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提出要把形势、政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在各高校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1987年11月,国家教委制定出台了《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规定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设置“大学生思想修养”、“形势与政策”等五门课,其中“形势与政策”为必修课。在之后的二十余年里,国家和教育部颁发了一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和界定了课程的性质和定位,不断对形势与政策课提出新要求。

作为大学生系统学习思想政治的主要阵地,形势与政策课对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了解党的理论政策、认清当前国际局势、提高社会觉悟等起到重要的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极为关键的一环。数十年来,各高校纷纷将形势与政策课列入教学计划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发展极不均衡,部分高校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落后,尤其在一些民办高校,由于教育资源不足、领导层缺乏重视等主客观原因,这一情况更为明显。

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实效性便成为民办高校思政教育课开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从民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供给机制出发,从教学供给方式、教学供给主体、教学供给内容三个方面对其不足进行研究,并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教学供给机制问题分析

教学供给机制存在于学校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良好的教学供给机制是教学活动高效、有序的重要保障。某些民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在开展过程中,学校的供给与学生的需求达不到平衡,也就是说,这些民办高校所能提供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出现供给抑制与供给约束的状况,具体来讲就是在教学供给方式、教学供给主体和教学供给内容上存在不足。

(一)教学供给方式单一,教学方法滞后。

教学供给方式,就是常规意义上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由于具有时效性鲜明、政治性明显、针对性较强、知识面广泛、实践性突出等特点,形势与政策课的开展注定有其特殊性,课程内容丰富,涉及内容纷繁复杂,包括国内外政治、社会、经济、军事、文化、历史等相关内容,而其最大的特点是时效性、变化快。因此只有采用合适的教学供给方式,随着社会出现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不断调整才能切实推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设,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认识国际形势,提高社会觉悟。

现阶段一些民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供给方式问题不少,单一的教学形式、陈旧的教学手段和落后的教育理念制约着形势与政策课对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引导作用。

从教学模式看,大多数民办高校采用单向模式作为其教学的主导形式,即教师授课、学生听讲的“灌输式”模式。这种传统的单向模式仅注重理论说教,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上缺乏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不重视教学情况的反馈。缺少变化的课堂,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倦心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从教学组织形式看,受制于教师、教室、资金缺乏等因素,形势与政策课“小班制”教学在民办高校中并不多见,绝大多数民办高校采用大课形式,以容量大的教室或者礼堂作为授课地点,听课学生少t一两百人,多则数百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教师有心,也无法照顾到所有学生,或者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

从教学手段看,当前民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某些民办高校教学仪器设备落后,某些老教师不能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一本讲稿、一张嘴”的教学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无法对青年大学生产生吸引力,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外,某些民办高校和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形势与政策课就是在播放各类教学视频、阅读PPT,缺乏对当前时事政治热点和重点的解析。

从教学理念看,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导致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的不足,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的不足反过来又阻碍教学理念的转变。这种循环使得当前一些民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理念与时代脱轨。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依旧秉持以理论教导为主的观念,对实践教学的认知存在偏差,没有形成多渠道的教学模式,忽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教学内容往往是从教师“如何教”出发,漠视学生“怎样学”的问题,教学效果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

(二)教学供给主体不明,师资队伍薄弱。

古有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教学供给的主体,是一门课正常开展,正常运行,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形势与政策课也不例外,相反由于其涉及知识面广、时效性强等特点,使得它对于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求更为严苛。

目前民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以专职与兼职混编为主,校内兼课教师一般由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从事思想宣传的行政人员或者学生辅导员担任。这对形势与政策课正常的教学供给产生不利影响。一方面兼职教师受制于自身的本职工作,无法抽出充足的时间与精力放在形势与政策课上,对这门课的重视程度不足。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有其特殊性,对于兼职教师而言,其教学水平有限和知识储备不足严重影响着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同时,民办高校持续扩招致使学生的数量增长速度远超过教师增聘的速度,师生比例失衡,导致形势与政策课的兼职老师占比越来越大,加剧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课程的质量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同样值得忧虑。民办高校往往难以应聘到专业素质过硬的专职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无论是专业背景还是理论水平都难以与公立高校相媲美,兼职教师混杂其中,使得民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青年教师虽然学历、专业背景较好,却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学理念有所落后,无法熟练使用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民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兼职教师因为缺乏专业背景,无法得到进修培训,导致教师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三)教学供给内容混乱,课程建设落后。

教学供给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课时的安排及考察方式的确定等。对于当前某些民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而言,教学供给的内容混乱,譬如教学内容随意性较大,缺乏针对性;课时数量太少,安排不合理;考察方式不完善,科学性不足等。

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建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四门具有相对稳定教学内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形势与政策课具有的特殊性与灵活性使得其教学内容无时无刻不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更新和调整。形势与政策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和社会等多个知识面,没有相对稳定的教材和教学内容。虽然教育部社政司会定期指定《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等期刊作为参考教材,并在春秋两季印发每年的教育要点以作为课堂教学指南,但无法满足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正常需要,这便要求高校采购足够的课程资料,组织社会实践进行辅助教学。民办高校难以按要求给学生配备相应的教辅材料,难以满足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随意。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千差万别,良莠不齐。

从课时安排看,教社政〔2004〕13号文明确规定“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专科期间的学习,计1个学分”,而在实际操作中,民办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视程度不够,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安排课时。教育部规定形势与政策课应当贯穿大学四年(专科三年)始终,也在近期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然而民办高校往往只开设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期的课程,大幅度削减课时数量。除去课时的不足,在课时安排的具体时间上,部分民办高校大做“文章”,将形势与政策课安排在晚自习、周末等时间,教师备课和上课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感,到课率受到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制约。

对于一门课程而言,考试是检验学生有无掌握到课程要点的重要途径。当前民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方式多种多样,但主要以开卷考试和撰写小论文为主。开卷考试往往题目简单,题型一般以选择、填空和简答题。教师出卷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为出发点,在考试中完全无法检查出学生的学习进度,难以分辨优劣,难以对学习效果进行追踪和评价。撰写期末论文的考察方式虽然具有操作简易、成本较低、时间安排灵活的优点,但在信息网络发达的今天,学生容易在百度等搜索引擎上随意搜索、复制,难以起到考察的作用。

二、教学供给机制改革思路

为解决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供给存在的问题,民办高校势必要从供给侧着手,从制度层面出发,对当前的教育供给机制进行改革,以实现加强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坚持形势与政策课“学科化”的建设理念和发展方向,结合形势与政策课自身的时效性、政治性、学理性等特点,从根本上突破其教学供给机制的瓶颈。

(一)优化教学供给方式,转变教学方法。

教学供给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关系到形势与政策课的生命力。在近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因此良好的教学供给方式在提高教学实效性、增强学生满意度、强化课堂吸引力等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需要民办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乃至教学理念加以改进和调整。

从教学模式看,民办高校应当抛弃传统以“单向模式”为主的教学模式,认识到实践教学、社会锻炼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的作用,转变思想,打造理论课堂、网络课堂、实践课堂、社会锻炼“四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民办高校应当依靠常规课堂为学生提供理论的支持,依靠网络为学生提供了解国内外形势变化的渠道,搭建平台让学生参与到实践锻炼和社会服务中,全方位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将理论课堂与网络课堂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网络不受时空限制、内容丰富、更新快速的优点为理论课堂提供教学素材。实践课堂和社会锻炼需要学校搭建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和社会锻炼平台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当然,理论课堂应该与校园实践相结合,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以社团活动为辅助手段,将校园文化和时事热点结合起来,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从教学手段看,民办高校教师要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改变“一言堂”的观念,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建立互动式的课堂,多创造学生自主讨论、自主研究、自主学习的机会,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将枯燥的理论学习变为趣味横生的情景式课堂,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总而言之,教学手段的革新应当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根据学生思想的变化与具体需求的不同,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手段。

教学供给方式的优化离不开教学理念的转变。理念决定方向,思路引导行动。为着力解决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供给机制出现的问题,民办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学校为学生而建、学生为学习而来,教师为学生而来”的理念,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理论教学为主向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转变。

(二)强化教学供给主体,破解教师供给困境。

强化教学供给主体,就是促使教师主体走上专业化、规范化发展道路。只有一支思想活跃、专兼结合、富有创造力的精干师资队伍才能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把握形势动态、了解学生思维方式,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民办高校加强形式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建设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按照优化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的要求,打造一支专业过硬、结构合理、比例适中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当前形势与政策课课时少、安排随便、课题变化快,高水平的教往往不愿意专门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因此,民办高校要从薪酬标准、职称评定、课题申请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并稳定专职教师比例。另外,形势与政策课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及国际关系等多门学科,因此要求教师的专业背景相符、具有深厚的理论背景、较强的教学能力,保证形势与政策课正常的教学供给。

考虑到资金投入不足和办学条件落后等因素,民办高校可以加大培养自有青年教师的力度,引进相关学科的高水平硕士、博士,一方面要通过授课学习、教学观摩、研讨沙龙、参与课题研究等途径,增进该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增加知识储备,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安排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参与校外交流学习,开阔其眼界,增长其见识。当然,民办高校还可以建立起“以老带新”的工作机制,鼓励具有丰富经验的中老年教师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帮助青年教师成长起来。

除了教师的专业水准以外,民办高校同样应当重视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师德修养,提高其政治理论素养。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课程之一,其任课教师更应当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有崇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这需要民办高校采取高质量的辅导和主题明确的研讨等措施,强化师风师德教育。

建设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离不开学校教学评估体系发挥的督导作用。民办高校可采用学生、其他教师、教研室、院系的四级考核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日常行为和授课水平进行公正合理的综合评价。这个评价的结果应当记入教师的个人档案,作为其聘任、考核、晋升、晋级的依据,对于师风师德不合格、教学水平常年反映较低的教师可实行“一票否决”制。

(三)规范教学供给内容,推进课程改革。

当前民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供给内容混乱的局面制约了正常的教学供给。这要求民办高校应正确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严格遵守课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教学内容,完善考核方式。由于时效性强的特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极易变动,不稳定。因此对于民办高校而言,规范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加强其课程体系建设。

虽然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变化极大,但是并不意味着其没有相对稳定的内容。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规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基本框架就是由这些相对稳定的内容和判断形势所需要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组成的。近期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此,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当在理论研究基础上,牢牢把握当前国内外的总体形势,对时下新闻热点进行深入的分析讲解,结合当前热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当然由于不同学生群体在不同阶段思想状况和特点的不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当“因材施教”,制定最贴近学生的教学内容,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

就考核方式改革而言,民办高校应当在坚持客观性和全面性相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具体来讲就是把期末考核与日常考核相结合,开卷考试与课程论文相结合,克服单一期末考核机制所带来的弊端,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其次,应当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既要进行卷面考核,又要进行实践考核,更客观地反映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邸艳英.浅议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创新[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6(5).

[2]李小鲁.学科化视角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理念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

[3]姜键,谢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问题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7).

[4]徐秦法.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03).

[5]苏琪.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太谷:山西农业大学,2014.

[6]刘会清.《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建设的规范性、时效性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

[7]葛彦东.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