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农业供应链论文8篇

时间:2023-03-24 15:11:38

农业供应链论文

农业供应链论文篇1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综述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7.3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7-82-02

目前,国内学者对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开始了广泛的研究,其中有一些文献将目光放在了研究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上面,总体来看,已有的研究成果根据研究的侧重点和方向不同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直接从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概念、特点以及稳定性评价等方面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进行的专门研究,另一类是从供应链主体间利益分配情况,供应链主体间的合作行为、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对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的研究和讨论。

一、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对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研究的相关成果

一是对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意义、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定性研究。于红莉、卢文思(2011)认为,供应链稳定性的大框架是由供应链资源、文化、市场、战略合作关系和信息等基本因素构成的,供应链的稳定性是一种相对的稳定性,保持供应链的稳定性是供应链可靠性、有效率、优势发挥、风险防范的基础和前提,他们的观点比较系统,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刘朝刚、马士华(2007)和陈新平(2008)从信任、关系亲密度、合作满意度、网络效应及“套牢”和信息协调等方面对供应链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金廷芳(2011)提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利益为纽带,契约为手段,整合成新型的一体化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从而降低农户的生产风险,稳定农产品供应链。陈硕(2011)研究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重要意义,分析了造成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从促进供应链成员间合作关系等方面提出保持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稳定的对策及建议。刘卫华、孙爱真(2012)探讨了农超对接供应链对接失败的原因,提出了增强农超对接供应链稳定性的建议。赵晓飞等(2008)通过研究发现供应链成员的心理预期通过利益分配起作用,进而对供应链稳定性造成影响。

二是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和度量。陆贝(2009)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系统理论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合作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并给出了衡量农产品供应链合作稳定性的案例,她的研究相对比较深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判断农产品供应链中各环节成员合作是否稳定的量化标准。柴磊(2008)认为,未来供应链整合的趋势是以物流中心为核心企业。他提出了稳定度的概念,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和灰色关联度法,度量了以物流中心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并最终给出供应链整体稳定度的理论值。杨叶飞(2009)在分析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时构建了一个串并联模型,他将供应链看作是由多个供应链上下游主体组成的串并联系统,并提出以供应链可靠度来说明供应链整体的稳定性。

除此之外,周树华(2010) 结合工作实际,从连锁销售商的角度出发,全方位、系统深入地阐述了农超对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系统全面的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现实原因,他对问题的分析很全面也很切合实际,对构建稳定的农超对接供应链有很强的实际参考价值。

二、影响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因素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供应链成员利益分配对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

利益分配问题是农产品供应链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供应链成员间利益分配是否公平合理是影响农产品供应链稳定的关键因素。现从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个角度对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

1、定性研究。施晟等(2012)提出应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建立合理的合作剩余分配机制,使人力、物力和智力资源在不同行为主体之间实现有效配置,并通过明晰的产权界定实现激励相容,从而让交易各方都有积极性维持供应链的合作关系。于红莉、卢文思(2011)认为,利益分配对供应链的稳定和整体绩效有着重要影响,他们提出设计供应链利益调节机制和公平分配机制应该遵循的原则。

2、定量研究。卜祥龙(2012)通过建立农户、流通加工商、零售商的利润分配模型论证了农产品供应链利润分配是否公平与合理是农产品供应链成员间能否形成稳定、长久合作关系的关键。朱力(2011)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基于Shapley值的利益分配方法针对第三方物流主导型的农产品供应链建立了利益分配的模型,分析了如何对此模式中供应链的参与企业进行利益分配的协调管理。朱军伟(2013)运用合作博弈的相关理论建立了农超对接的价格决策模型,通过设定产品价格、成本等变量运用数学公式推导出农户和超市之间利益分配因子的范围,从而找出农超之间利益均衡的区间。仇莉、阎维杰(2011)以农村经济合作社为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建立农超对接供应链的利益分配模型,计算了供应链参与主体之间的获利情况。李晓辉(2010)提出动态合作中利益分配机制的设计要点,通过建立基于多人合作博弈的利益分配模型构建了利益分配的机制和方案。

(二)供应链主体合作关系对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

农产品供应链保持稳定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供应链上成员间的合作关系稳固,现有文献对农产品供应链成员的合作关系主要从两个角度出发进行了研究。一个角度是对供应链主体的合作机制以及促进主体合作关系发展措施的研究,肖为群、 魏国辰(2010) 认为,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竞争力,关键是在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之间建立起双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吴云(2010)从供应链管理角度出发提出冷鲜肉供应链企业间合作机制的建立需要设计好相应的激励机制及信息协调机制。左娜(2009)在农产品供应链合作机制建设方面,运用博弈理论,研究生鲜农产品的生产者与超市合作的博弈过程,并对双方的博弈结果进行了分析后得出,供应链的合作双方应该利用高违约金和给予合理价格的方式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张俐(2011)分析了农产品供应链上企农合作过程中影响企业与农户行为选择的因素,利用博弈分析理论找到了对双方机会主义行为的治理办法并提出了龙头企业对农户实施激励的措施。刘璐琳(2010)运用交易成本等经济学基本理论对有机农业协作式供应链中农户与企业之间高度稳定的合作契约关系进行了诠释。

另一个角度着重对供应链成员间的信任机制进行研究,汤晓丹(2010)提出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中信任机制是基础和保障。陆杉(2012)通过对供应链成员完全信息条件下无限次重复博弈和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有限次博弈的分析,研究影响农产品供应链成员信任机制建立与完善的因素。赵阳(2009)从信用体系建设、法制建设等政策层面讨论了构建农产品供应链信任机制的措施。

(三)供应链的信息共享与沟通对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

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流动与共享研究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学者们大多认为信息的共享和沟通是保证农产品供应链稳定和进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必要前提和手段。于红莉、卢文思(2011)认为,供应链企业间信息的对称性、信息的共享程度直接决定着供应链的稳定程度。张敏(2007)提出供应链相关企业之间的信息畅通是实现整个供应链稳定的基本保证,也是实现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前提。杨申燕、陈向军(2009)认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现行模式存在着一些先天的不稳定性因素,其中最根本的约束在于农产品供应链信息流的阻断。要突破这种约束,就要求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建立一个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平台,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周树华等(2011)认为构建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体系必须与连锁超市的采购与物流流程变革过程同步进行,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构建供应链信息管理体系的思路。

三、文献评述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进行专门研究的并不是很多,已有的重点研究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概念、特点和意义进行了论述;第二,运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对某种类型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评价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量化标准;第三,从宏观方面或者依据定量的分析结果提出了构建稳定农产品供应链的对策和建议。总体来看,目前对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评价方法等定量研究比较统一也相对比较深入,但是对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内涵、稳定机制构建等方面的研究较少也比较分散,已有的很多文献在研究农产品供应链主体间利益分配、合作关系时都涉及到了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这可能说明现有文献对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内涵的研究还不够统一和深入,所以需要我们从不同的方面,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全面系统的研究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内涵,对影响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各个因素进行总结和梳理,力求对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研究能够更完整,更具有普遍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朝刚、马士华.供应链合作的稳定性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02).

[2] 金廷芳. 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02).

[3] 陈硕.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1,(09).

农业供应链论文篇2

关键词:涉农供应链;模块化;经济效益

一、研究背景

供应链管理源于物流体系,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国外。历史发展到今天,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供应链等物流体系的完善,不仅可以极大地降低成本,扩大社会生产的规模,提高生产的效率,从而增加生产者的利润,而且可以满足消费者快节奏的消费习惯,缩小生产和消费的“时间差距”。如今,国内外学者对供应链的研究多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对涉农供应链的研究并非主流。但是,从双汇、蒙牛等农业龙头企业的供应链实践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看,建立涉农供应链是未来的趋势,对涉农供应链的理论研究具有前瞻性。

基于我国特殊的国情而言,一方面人口众多,虽然非农产业发展迅速,但是农业仍旧占据基础性地位,而且短时期内不会动摇;另一方面,现代科技创新尤其是农业高新技术的引用推动了农业管理机制的重组,提高了涉农供应链的稳定性,从而缩短了涉农供应链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的时间差距。

农业生产的一系列物流链大致可以分为农业生产物流、农业供应物流和农业销售物流三个环节,涉农供应链也就是对农业供应物流的整合、提升。涉农供应链模块化就是从简化的角度将涉农供应链简化为价值模块和联系规则。通过模块化分工与专业化经营,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扩大生产量,实现更为显著地规模效应,进而形成超越其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众所周知,模块化供应链在钢铁、汽车制造、化工等产业应用较为广泛,而涉农供应链模块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都相对匮乏。本文将价值模块和联系原则引入涉农供应链的构建过程,通过涉农供应链有关环节的技术集成,增强农业与工业的联系,扩大农业和涉农工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和谐发展,推动我国经济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模块化视角下的涉农供应链构建

涉农供应链的雏形是农产品或涉农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并且最初阶段这个过程是零散且无序的,仅仅与采购、供应有关联。现在已然发展到由涉农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而形成的一个结构齐全、功能庞大的网络链,涉农产品通过该网络链传送到消费者手中。根据企业在涉农供应链上的不同优势地位,可以将涉农供应链的主要环节大致划分为以生产组织、加工制造、销售中介为核心的3种技术集成的模块。本文的模块化涉农供应链建立在这3种技术集成模块的基础上,形成产业性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其规模经济效应。技术集成后的模块化涉农供应链,如下图所示:

根据最初产生于制造业体系中的模块化思想,分散的农业品生产以外包、专业化经营等方式,以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农园”为雏形,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化生产基地;涉农的加工制造物流模块,可以通过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建立一个个价值单元,再组合成一个极具规模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模块;销售中介物流模块的形成,需要广泛的信息流、资金流,在此阶段需要大量协调型人才,但是此模块的建立可以降低生产者和消费者交易成本、减少社会福利的损失。

三、模块化视角下涉农供应链的经济效益分析

不同涉农企业在涉农供应链网络体系中会发生交叉和重叠,但是不同企业由于各种主观或客观条件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已然形成或潜在的竞争优势。涉农供应链模块化理论,可以使涉农企业结合外部市场需求、技术创新、竞争环境、政策环境等因素,明确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块,进而形成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降低企业的总成本,增加企业的附加值。具体来说,涉农供应链的模块化可以通过以下3条途经增加核心企业的收益。

(一)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利润

通过供应链的模块化可以降低企业成本,最主要的是库存成本。物流只是产品或生产资料在不同市场环境的转移,并没有实现价值的增值,“零库存”是企业所追求的目标,所以说这个阶段越短越好。通过涉农供应链的模块化可以大大提高这个过程的效率,从而缩短库存时间,节省库存成本,提高企业利润。

(二)满足消费者快节奏、多样化、高品质的需求,增强企业竞争力

在市场激烈竞争的时代,“消费者是上帝。”这句话得到了充分的诠释。一方面,生产者提供差异化的农产品和服务,消费者可供选择的农产品范围扩大了,互联网的盛行加剧了这种趋势,同时,人民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赋予消费者选择高质量产品的权利;另一方面,现代化的生活节奏刺激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涉农供应链体系的改善。模块化涉农供应链应运而生,通过核心企业模块化地构建,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增加农业品的差异性,缩短农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所经历的时间,从而满足消费者快节奏、多样化的需求。

(三)缩短农产品的循环周期,降低企业沉没成本

涉农供应链的模块化,通过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流通时间等方式,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马克思说过,产品的循环周期即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时间,是商品价值实现的周期。在充满竞争的今天,时间就是企业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时间的竞争。对于同质产品而言,它的循环周期越短,企业可以节省客户的时间,满足客户的需要,同时可以节约自身的时间,拿这部分时间进行其他的业务,避免了不必要的沉没成本。

参考文献:

[1]张晟义.涉农供应链管理理论体系构建――部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供应链实践[D].博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10.

农业供应链论文篇3

【关键词】涉农供应链 绩效评价 指标体系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下,完善而稳定的涉农供应链管理是涉农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工具。理想的涉农企业能够为涉农供应链上的企业组织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链上合作企业的优劣也将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发展和成长,进而影响到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水平。对于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水平高低的评价,需要建立一套精准、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能力较强的评价模型。这对于涉农供应链管理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一、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由于涉农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所以在建立指标体系的时候应该结合涉农企业的特性和供应链的特性,既要注重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目的性、科学性又要遵守以下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也可以叫作可实现性原则,涉农供应链的特点决定了其绩效评价工作的复杂性与繁琐性,因此,在构建评价指标时要确保其可操作性。在构建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时,要注意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实际意义,使构建的指标具有可操作性。

相关性原则。指共性与个性相关的原则,涉农供应链也有一般供应链的特性,可以理解为涉农供应链也是由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顾客等要素组成的系统,是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知识流等运动的集成。涉农供应链又是一种特殊的供应链,主要是指把具有生命体征的动植物、微生物等作为主要原材料,进行生产、加工、制造及分销直至消费者的过程。对涉农供应链的研究需要结合一般供应链的共性,同时突出涉农供应链的特殊性。[1]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也可称作可度量性原则。为了确保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合理、公平准确,在确定其评价指标时,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以使评价结果具有可度量性。对于一些可量化的指标,一般采用定量指标,但是定量指标不能包含所有的评价信息而取代定性指标,因此在评价指标中还需含有定性指标,保证评价指标的全面性。[2]

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评价原则。

尽可能多方面的搜集信息,实行多渠道、多层次和全方位的评价,有助于尽可能全面且有重点地反映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同时也有助于增强绩效评价的可实现性。例如,经常综合运用上级和下级考核、专家打分评价、同级评价、消费者评价等多种形式对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水平进行评价。[3]

二、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影响因素分析

绩效评价对涉农供应链上企业的经营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其效果并不显著,主要原因就是各个节点上涉农企业的评价指标不一致。因此,在涉农供应链中,绩效评价从实施之初到最终结果的运用都存在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将会影响涉农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效果。本文归纳总结了涉农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不一致的影响因素,主要从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外部影响因素

理论与技术因素。理论与技术因素在涉农供应链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中更应该注重理论与技术因素的考核。在涉农供应链原材料的供应阶段、产成品的运输阶段、贮存保鲜阶段以及销售阶段对运用的先进技术理论进行考核,有利于涉农供应链的优化重组,提高涉农供应链管理的绩效。因此,使用先进的无公害、电子商务、冷链保鲜等技术对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具有较大的影响。

经济与社会环境因素。经济与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影响涉农供应链管理的国内以及世界上普遍存在的经济以及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主要影响涉农产品的市场销售环境,比如涉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能够对涉农供应链的节点企业产生很大的影响;社会环境能够给涉农产品提供强大的政治保证,其中国家政策是涉农供应链的最大支持。因此,经济与社会环境因素都会给涉农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内部影响因素

涉农供应链内部流程机制。供应链哲学的本质是将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功能进行集成、共享和协调,达到减少浪费和提高供应链绩效的目的[4]。因为涉农供应链的内部流程牵涉到链上所有成员的生产经营运作,所以绩效评价指标就能够将各成员之间的绩效联系起来,构成涉农供应链的整体绩效。涉农供应链的整体绩效越高,也就说明节点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的一致性越高。

核心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主导作用。在组成供应链的所有成员中,会存在一个强势企业,凭借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其他的成员吸引在自己的周围,形成协调一致的网链结构,该企业就是核心企业[5]。在涉农供应链中,也存在这种核心企业,它既能通过自身的协调作用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益,又能够通过在供应链中的主导作用使涉农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指标得到统一。

各节点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系统整体功能取决于系统要素的功能以及要素间的关系[6]。涉农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优劣直接影响到涉农供应链的整体绩效。整体绩效越高,说明各节点企业的合作关系越融洽,也进一步说明各节点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一致性程度越高,通过相互竞争进一步改进本企业绩效评价目标和方向。

三、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初步确定与筛选

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按照指标构建的原则,从供应链的整体绩效出发,构建的能够全面评价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的指标体系。文章通过重复使用专家打分、分析筛选的过程,将那些代表性不强的指标剔除,留下符合研究对象目标指标。经过采用平衡计分卡这种相对平衡的方法,从以下五个方面筛选和确定具体绩效评价指标。

(一)财务子系统绩效评价指标

企业财务效绩评价指标主要反映企业的财务效益、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等。本文选取财务绩效评价指标首先通过阅读已有的文献,筛选出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边际收益、利润增长率等144个指标,将重复率最高的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企业运营成本、营业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现金周转率以及资产负债率等8个指标选出备用;然后参照2002年国家财政部等五部委颁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从财务效益、资产营运、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进行精简,通过社会打分调查筛选出平均分高并且方差小的5个指标: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企业运营成本、营业收入增长率、资产负债率。

(二)环境子系统绩效评价指标

涉农供应链环境子系统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主要是站在财务角度和环境质量角度的角度思考的。财务角度就是指企业发生的环境问题而产生的财务影响,这一角度主要选择了环保投资率;环境质量绩效是指各节点企业的加工过程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信息的批漏。该角度主要选择包装回收率、原材料回收再利用率、资源消耗率、环保满意度、环保设备的合格率、产品绿色包装使用度、环保目标的制定、环保违规率、可追溯机制、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率、检疫力度等12项指标。其中删除了环境违规率、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率两项指标,因为企业对这些具有负面影响的指标考核的时候会缺乏一定的真实性。最终确定原材料回收再利用率、资源消耗率、环保满意度、环保设备的合格率、产品绿色包装使用度、环保目标的制定等6个指标。

(三)利益相关者子系统绩效评价指标

在本文研究的涉农供应链中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农户(原材料供应商)、其他节点企业(供应商、生产商、零售商等)、顾客以及政府部门。在确定该子系统指标时主要根据已经阅读的文献筛选出308个指标,按照重复个数进行排序,选出重复个数在两个各及其以上的指标21个,其中在选择其他节点企业的指标时主要考虑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信息共享程度以及节点企业之间的信任程度等。最终确定链上企业合作关系柔性、顾客满意度、各节点间信息共享的准确度、上下游企业的信任度、契约企业流动率、应急预案的齐全度以及政府的扶持情况等7项指标。

(四)业务流程子系统绩效评价指标

根据涉农供应链的特点和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方法,按照涉农供应链管理的包装、采购、库存、运输、配送以及销售等模块与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关系初步筛选出了产品包装费用、原材料采购成本产品需求比率等21项指标。在社会调查阶段根据打分表删除了企业抗风险能力、产品出厂周期等13项指标。最终确定产品包装费用、原材料采购成本、库存周转率、供应链节点间运输总成本、企业产品的产销率、企业对市场需求反应时间、货物配送的及时性与产品市场占有率等8项指标。

(五)学习与创新子系统绩效评价指标

该子系统主要是确立企业创造长期的成长和改善就必须建立的基础框架,也就是目前和未来成功的关键因素,以此来弥补企业与其他企业在实际能力和实现突破性业绩所需能力之间的差距。本文主要从员工学习和企业技术创新两个角度确定绩效评价指标:员工培训率、企业科研投入比例、龙头企业对农户的指导频率、管理者的创新欲望以及企业专利技术的拥有率等5项指标。

四、结语

通过构建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对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进行评价,有利于每个节点企业健康稳定的向前发展,也有利于我国涉农企业的良性循环。只要涉农供应链上的每一个企业,都努力提高自己的供应链绩效水平,就会使涉农供应链管理绩效水平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刘永红,陈德良.绿色冷链综合绩效指标设计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011):32-34.

[2]罗蕴玲,李景焕,白玲.食品冷链整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17):156-157.

[3]中国物流产业网:http:///2014年4月3日.

[4]查敦林.供应链绩效评价系统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3.

[5]蔡惠芬.浅析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J].管理科学文摘,2007 (03).

农业供应链论文篇4

【摘 要】应用供应链管理思想,构建农业旅游扶贫供应链模式,并指导扶贫对象进行发展定位和角色定位,提出完善辅助节点和健全流程机制等策略提升农业旅游扶贫功效。

【关键词】农业旅游;旅游扶贫;供应链管理

我国旅游扶贫始于一些老、少、边、穷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实践,在国际PPT理念传入后,学者开始进一步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并越来越受到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在重视农业旅游扶贫发展并增加供给的同时,我们更要全面系统地思考供需对接,顺应旅游消费发展趋势,从而落实好国家支持旅游业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这是一个亟需重视的紧迫问题。

一、理论基础

供应链管理思想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许多学者将供应链管理思想应用到旅游业的研究中,形成了旅游供应链思想。Richard Tapper and Xavier Font(2003)指出“旅游供应链具体包括住宿、交通、吸引物、酒吧、餐馆、纪念品和手工艺品、食品生产、垃圾处理系统以及对旅游业的发展起支持作用的目的地基础设施等”。而对于旅游供应链的核心节点,学术界有不同的^点争议:一种是旅行社业处于核心的地位,应不断加强并发展,如李万立等(2006)对欧洲旅行社供应链管理的实践经验总结[1];另一种是旅游供应链应逐渐发展以景区等吸引物为核心,并关注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如路科(2006)以旅游景区/点为核心构建了旅游业供应链新模式[2];还有一种是持有发展不确定的观点,如笔者(2014)提出多元化结构中的一种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以旅游电子商务企业为核心的旅游业供应链模式等。总体而言,学术界的研究和旅游业的实践发展都明晰地体现了供应链管理思想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和指导价值,并且要重视旅游供应链上各节点的角色分工与合作。

本文基于这一领域的理论基础,分析构建农业旅游扶贫供应链结构模式,并依据模式指导提出农业旅游发展策略,为各级政府发展农业旅游推进扶贫工作提供借鉴参考。

二、农业旅游扶贫供应链模式的构建

从发展实践来看,旅游扶贫对象在参与农业旅游供给中,主要以物质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获得经济收入,从而实现脱贫。其中物质投入包括农业环境、农副产品等,人力资源投入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旅游业就业。由此来看,农业旅游扶贫供应链的设计应重点关注两方面内容:

第一,为保障扶贫对象物质和人力资源投入受益,应在农业旅游经营项目和产品供给中确保扶贫对象的参与,即农业旅游扶贫供应链上应设计专门由扶贫对象承担的供应节点,确保扶贫对象的物质和人力资源充分参与供应链的运营,从而获得回报,促进脱贫。

物质投入中,农业环境归入供应链上的旅游吸引物节点,农副产品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视需要融入二级供应商或一级供应商,这种划分可以用是否与旅游者发生直接接触作为标准。例如,旅游者直接食用的农副产品或直接接触的工作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即为一级供应商,此外即为二级或多级供应商。但在发展实践中应尽量保证扶贫对象尽可能充当一级供应商,从而获得更多经济回报以实现脱贫。因此,供应链上还需设置辅助节点以完善条件实现这一目标。如农村剩余劳动力适应旅游业就业的培训机构等。

第二,我国提出的扶贫发展战略,不仅关注物质扶贫,同时也注重同步的精神扶贫,以确保扶贫对象经济改善同时的精神文化建设。基于这一需求,农业旅游扶贫供应链的构建还要关注信息文化子链条的建设,以不断向贫困地区传输新的文化信息,保障扶贫对象精神文明世界的健康发展,避免经济腐蚀等负面效应。因此,农业旅游扶贫供应链应充分发挥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文化建设作用,以官方文化建设机构或非官方民间社团作为子链条的必要节点,推动扶贫区域的文化建设引领,保障上述目标实现。

综上,据这两方面的分析笔者构建旅游扶贫供应链模式如下(见下图)。

三、农业旅游扶贫发展策略

第一,农业旅游扶贫的核心定位。农业旅游之所以能扶贫,主要是因为农村、农业资源具有旅游吸引力,能实现经济价值。由此来看,农村、农业相关资源的旅游吸引力是农业旅游实现扶贫的核心价值所在,因此农业旅游扶贫的核心任务仍然是农村及农业的特色生产发展,以提高持续的旅游吸引力。

第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角色定位。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一定或者不应非要作为农业旅游供应链上的直接参与节点,即一级供给商,因为一级供给商直接面向旅游者服务,需要先进的、规范的管理知识和特殊的、标准的服务技能。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关注自身优势为其他供给商提品而成为二级甚至多级供给商,如提供环保绿色菜蔬果品、出租农舍土地等。而面对一级供给商的条件需求,则需要有关部门提供专业培养和技术培训。

第三,建立健全辅助机构。如上所述,农业旅游扶贫供应链需要建设保障、监督作用的辅助节点,如政府机关设置专门机构监督保障农业旅游扶贫的市场秩序,设立培训机构促进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以及建设精神文明保障机构积极推进“精神扶贫”等。

第四,加强网络设施建设改善发展机制。现代旅游供应链的发展,运作流程越来越多的依靠电子商务平台,农业旅游扶贫供应链的运作同样需要及时准确的信息传递,来实现产品需求与供给的快速对接,并帮助各节点掌握市场需求发展趋势,合理分配资源,制定发展方向,以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成本最低。

参考文献:

[1] 李万立,李平,张萍萍.欧洲旅行社供应链管理实践与启示[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1).112-115.

[2] 路科.旅游业供应链新模式初探[J].旅游学刊.2006,21(3).31-33.

基金项目:

本文受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面上项目“文化旅游供应链优化模式及其在渤海国遗址旅游开发中的应用研究”(12532376)资助。

农业供应链论文篇5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信息共享;协同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2

一、引言

供应链是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产物,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管理理念,并已在制造业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1],但农产品供应链目前的理论研究还很薄弱,将供应链理论应用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必将对我国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农产品供应链是基于农产品这一特殊产品所形成供应链的“链条”,相关学者认为,农产品供应链通过(下游向上游)前馈的信息流和(上游向下游)反馈的物料流和信息流来执行农业生产过程,经过生产资料的采购、农产品原料的加工、生产和销售等过程,与过程相应的参与者分别为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加工商、分销商和最终消费者所组成的一体化的和功能化的网链模式。陈易一(2004)关于乳品供应链的研究,提出保鲜乳品供应链规划、执行和控制[2];李晓红(2005)研究提出猪肉供应链的产业链组织模式实施的构建及运行过程,并从投资进入方式、产业链规模、资金筹措及政府管理四方面进行了策略研究[3];邓俊淼等(2006)对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的需求分析,构建信息平台来协调各环节信息与利益[4];员巧云(2006)分析了当前我国涉农供应链中信息流的复杂性、不通畅性和不稳定性,提出应健全供应链信息网络,并对信息流进行有效控制,控制方式包括信息标准化、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有效信息传递、信息提供方式选择、信息反馈的控制等[5];李岩等(2008)提出实现农产品供应链上信息有效传递,建立信息共享的平台[6];尹超(2011)从物流、产品质量保证、市场、电子交易四个方面对关键信息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的总体框架及构建思想[7]。

二、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用管理模式

(一)现存农产品供应链的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链在批发市场阻断。我国农产品的现行模式以各地批发市场为纽带,以批发市场为核心,农产品供应链必会是断裂的,对于上游的农产品生产者而言,不能掌握准确的需求信息,导致价格波动增大。

另一方面,农产品供应链中运作的协同化、标准化程度较低,价值增值实现难度较大;农产品供应链中各节点成员缺乏应有的信任与合作;上下游连接比较松散,加工企业不容易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加工企业和农户之间通常采用订单等松散的契约形式进行合作,不能长期进行合作。

(二)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用模式的建立

根据中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传统农产品供应链上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对生产缺乏必要的管理,中国农产品质量问题是相当严重的,实际上生产阶段是最薄弱环节,应当加大对农产品在供应链的各阶段上品质的保障;在现代化农产品供应链上,实现信息共享,及时对市场的需求状况及时进行跟踪与反馈;提高分散农户利用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的能力,促进生产水平和管理湮没无闻的提升。综上所述,建立满足上述要求的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用模式是当务之急,结合生鲜供应链、大宗农产品供应链、乳品供应链和猪肉制品供应链的相关模式,得出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用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用模式

从图1分析,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农产品供应链中重要的环节,随着农产品加工市场需求的日益剧增,它已成为了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用模式中,农户是最薄弱的环节,由于农户大多是分散经营,处于一个游离的地位,但农户却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联接生产最为紧密的环节或节点,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使农产品增值。如何将农产品供应链的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是这种模式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是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通过信息管理平台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农产品能够适时地满足市场供求的变化,解决农产品生产周期问题所造成的季节性差异,使农产品市场保持在一个动态的稳定的状态。

三、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构建

(一)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的体系基础

1.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化是指在生产、流通及服务等各项企业活动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和环境,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逐步提高企业集约化经营程度,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的一场革命,是带动企业各项工作创新和升级的突破口。企业信息化建设目的不仅是管理企业内部的资源,还需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将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和其他合作伙伴纳入到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之中,进一步实行信息的高效共享和业务的一系列链接。

2.协同供应链。协同供应链指强调从原材料供应开始、经过产品制造环节到销售网络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体的功能网络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计划、协调与控制的管理模式,确保在正确的时间内,将正确的产品送到正确客户手中,是对传统管理方式的突破,提高了企业对外部需求变化响应的敏捷性,有利于企业重组,实现整体最优;强调计划的有效性[8]。

协同供应链管理,即CPFR协同规划、预测和补给(Collaborative Planning,Forecasting & Replenishment,简称CPFR)。CPFR应用一系列的处理和技术模型,提供覆盖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合作过程,通过共同管理业务过程和共享信息,改善零售商和供应商的伙伴关系,提供预测的准确度,最终达到提高供应链效率、减少库存和提高消费者满意程度的目的。CPFR的关键在于将确定供应链上的需求和供给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图2表示CPFR的基本关系。CPFR利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和互联网等手段,在协作的作用下,将促销、预测、产品目录和订单需求等方面的信息与合作伙伴进行分享。通过参与各方的协作,向计划人员提供各自共同开发的信息,从而更为准确地确定出市场需求量,明确补货需求,并且使生产运作与实际需求相匹配。

图2 CPFR在农业中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

(二)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的系统构建

1.总体框架。本文依据CPFR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其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为消费需求提供全面资源整合的农产品供应链信息优化的解决方案,真实的模拟农产品供应链环境中各节点之间的协作配合操作。

依据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用模式,在上面介绍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确立其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的框架,如图3所示。

其中,关于信息管理部分的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信息的理论与方法,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应考虑到信息管理的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如信息传递、信息失真、信息风险和信息共享等内容;另外再针对每一个节点的信息管理的内容进行相关信息的处理,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存储和信息发送等过程。上述内容之间始终处于双向信息流的传递,各节点之间加入信息反馈,进一步减少信息运作过程的失真现象的发生。

图3 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用模式下信息管理系统的框图

2.逻辑设计。“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是通过对其所共享的数据采集、处理、加工及整理等过程,为农产品的相关农业企业提供基础、支撑信息,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客观需求,支撑物流各种功能的实现;同时通过共享信息支撑决策者或相关人员通过该平台进行决策。该系统一方面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部分,其中,系统包括供应商、生产商、零售商、物流公司、消费者的处理能力以外,还具有后台的企业管理、合作伙伴论坛管理和经营分析等功能;另一方面为信息管理和处理部分,其中,包括信息管理的内容和信息管理内容的处理。

(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功能模块。供应商(农户或合作组织)、生产商(加工企业)、配送中心、零售商(流通与零售)、消费者等五个实体形成农产品供应链,他们各自的分工不同,供应商需要提供生产资料的供应,是源头;加工企业负责将生产资料转化为终端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配送中心负责将产品送到零售商和消费者手中,在整个农产品供应链流程中十分重要,是联系各环节的纽带;零售商主要是通过渠道和销售平台把农产品最终销售给消费者;终端消费者就是农产品供应链末端的用户,他们从零售商处购买产品。

(2)信息管理部分。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的平台是总体框架中的信息管理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有:

①农产品供应链上信息管理平台是综合度最高的管理信息系统,它以农产品供应链共用基础信息系统为支撑,农产品供应链上相关节点间的信息交换与交流,实现信息的交换与共享,为农产品供应链上各节点间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②协同供应链是数字供应链的神经中枢,是实现农产品供应链的各节点成员之间资源整合与管理协作的基础。它为农产品供应链的所有节点成员提供统一高效的沟通界面,对其所涉及的需求信息和物流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以最优的资源配置、最佳的路径和方案的选择来满足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集成化运作的供给与需求。协同作业平台所涉及的运作环节包括采购管理、生产与计划、物流管理、库存控制等若干方面。

3.实施意义。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体系的建立,该信息系统平台真正实现了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集成化和实时性的管理,使其管理达到协同,进一步完善了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的管理。能够保证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的准确性、相邻节点的信息保持实时沟通、跟踪动态信息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可以保障农产品价格的相对稳定,提高相关农业企业的整体竞争力,降低相邻节点之间获取信息的成本。农产品供应链的各节点之间达到契约机制,展开积极性合作和共同参与供应链的相关决策,协调其利益分配机制。

四、结束语

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系统的构建是实施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的重要过程。本文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入手,通过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提出协同供应链的管理思想,依据CPFR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其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为消费者需求提供全面资源整合的农产品供应链信息优化的解决方案。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用模式为研究对象,确立其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的框架,包括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功能和信息管理功能。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并为参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的分析提供可靠的保障,并使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参考文献:

[1]马土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易一.中小乳品企业:如何打造保鲜供应链[J].乳业透视,2004(6):30-32.

[3]李晓红.中高档猪肉产业链组织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4]邓俊淼,戴蓬军.行业协会发展与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J].农村经济,2006(5):61-62.

[5]员巧云.涉农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流及其控制[J].江苏农村经济,2006(6):39-41.

[6]李岩,傅泽田,刘雪.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问题初探[J].农村经济,2008.3:39-41.

[7]尹超.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

农业供应链论文篇6

【关键词】物流;农村流通;供应链

一、引言

由于受到传统“重生产,轻流通”思想的深刻影响,现在我国农村流通产业的发展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成为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阻碍因素。城市的居民吃着“不放心”的蔬菜;农村的农民买着大量伪劣产品等问题在当今中国社会层出不穷。在农产品流通体系中,普遍存在农产品价格成倍上涨,农民在网上购物却不能享受送货上门的服务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农产品、农资流通缺乏严格的质量检验标准、农村流通渠道、流通信息不畅和农村流通基础设施落后造成的。所以,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易模式在我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电子商务的发展促使流通产业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不仅改变了流通组织内部的运作方式,也对流通组织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和手段,它的蓬勃兴起和迅猛发展,对传统的商贸流通业提出了挑战,大大促进了商务理念和商务模式的变革和创新,为流通领域带来了积极深刻的影响,使流通真正实现社会化成为可能。它导致流通费用的减少,提高流通渠道效率,改变现有流通模式与流通格局。

二、关于农村流通供应链研究现状

关于农村流通供应链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产品供应链方面的研究。夏英、宋伯生(2001)提出,我国农产品在种养殖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农药、化肥、工业“三废”的污染,加上激素的滥用等,给人体健康带来了严重隐患。为使我国的农产品生产达到ISO9000以及HACCP 认证标准,如何落实和执行农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是关键,这是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刘从九(2004)在《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组织重构》中分析了我国农产品流通中的问题,提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组织重构的基本思路和目标。刘美远(2006)在《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中提出对农产品流通供应链的模型并提出了建议。倪燕逾、燕翔在《农产品流通中第四方物流组织结构及其运作》中将第四方物流引入了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通过建立一个第四方物流的结构框架,对农产品了流通五个层次进行整体协同运作,以提供一个综合的农产品流通供应链解决方案。俞海宏在其博士论文《基于服务供应链契约协调机制的农村流通供应链运作优化研究》,他是基于服务型供应链的激励机制和协调机制理论来研究农村流通供应链的优化。鉴于此,本文从农村物流的角度对农村流通供应链进行优化研究。

三、我国农村流通供应链现状

我国现在的农村流通供应链模式如下图1所示: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农村流通供应链存在如下问题:(1)技术设施薄弱,销售网点总量不足,布局不够合理。(2)中间环节多,组织化程度低,缺乏规模化的农村流通企业。(3)农产品流通与加工技术水平不高。(4)管理缺乏统筹协调的机制与体制。(5)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交易行为不规范,监管成本高。(6)农村流通企业融资难度大,保险难度也比较大。

四、农村物流改善

1.农村物流组织。农村物流落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有规模物流企业的参与。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居民分散是阻碍物流企业进驻农村的关键因素。我国现阶段物流企业实力普遍不强也是造成其进去农村市场的主要原因。中国邮政有着百年品牌历史,多年来在每一位百姓生活当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深受农民信任;特别是设立在农村的代办员,对村里的情况比较了解,能够及时传递相关信息。同时在拓展市场以及大用户发展、新业务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邮政完善的网络体系,覆盖面广的实物投递网、信息通畅的信息网和方便快捷的金融网三网合一,使得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顺畅。所以,农村物流组织可以考虑利用“邮政+第三方物流”的模式。

2.农村配送中心建设。农村配送是一个区域配送的概念,是相对于城市配送而言的。同样按照配送的一般概念,可以认为农村配送是以农村经济生活消费为目的,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一种既包含集货、储存、拣货、配货、装货等一系列狭义的物流活动,也包括输送、送达、验货等以送货上门为目的的商业活动,是商流与物流紧密结合的一种特殊的综合性供应链环节。配送是农村物流发展的关键问题。我国现阶段的农村配送体系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然存在组织设置分散、实力较弱;配送渠道少、环节较多;配送技术水平低;配送缺乏统一规划等问题。这方面主要研究在农村连锁经验配送模式下如何构建农村配送网络体系,主要包括配送网络的规划,配送中心选址和配送中心运营三个方面。在配送方式也可以考虑先到镇,再到村的配送二级模式。

3.农村信息技术建设。在技术方面,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有了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支撑,将原本分离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供应链。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是构成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农民、供应商以及批发商零售终端、客户联结起来,实现对农产品物流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达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Internet等先进信息技术在国外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使用已非常普遍,无论是生产企业,政府监控部门,或者第三方物流公司等,都可以通过Internet相关信息。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中最重要的前提。我国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落后,严重阻碍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对农村流通供应链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本方面主要研究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如何构建出一个适合我国农村发展的农村信息系统。

五、农村物流改善后农村流通供应链

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利用改善后的农村物流优化后的农村流通供应链模型如下图所示:

六、结论

本文提供了一种从物流的组织、配送中心建设和信息技术建设三个方面对农村物流进行改善的思路,并建立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农村物流改善后农村流通供应链的模型。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对农村物流改善和建设的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述,这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更进一步的分析。

参 考 文 献

[1]李建军,苏庆艳,曲慧梅.电子商务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2]夏春玉.流通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3]牛东来.流通业供应来年管理与电子商务模型及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杜文宏.农村电子商务发展[J].商业现代化.2008(2)

[5]李海平.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及模型创新[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1(2)

农业供应链论文篇7

摘要:农产品供应链是供应链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我国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末端的超市,可追溯体系及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息化方面,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展望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道德风险、利益分配、信息流通和物流配送体系等方面的发展前景,应建立新型产销一体化供应链和流通体系,实现农产品流通的网络和信息化管理,使我国农产品进一步融入全球供应链。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可追溯体系;电子商务

abstract: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is one of the hot issues in the researches 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t causes wide concern of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reviews those researche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me,organizational model,traceable system,e-commerce,etc. it also discusses its future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moral hazard,interest distribution,information flow and logistics,distribution system,etc.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offer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key words: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organizational model;traceable system ;e-commerce

一、引言

在20世纪50年代物流研究的基础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90年代以来成为研究实践的热点。hau l.lee(1992,1995)、stevens(1993)、evens(1994)、harrision(1996)、phillip(1996)、wjndell(1995)等从不同的侧重点,给出了涉及不同范围的供应链定义。houlihan(1985)、jones(1984)、sterens(1984)、slott和west brook(1991)、lee和billingfon(1993)、lamming(1996)等认为供应链是物品从供应商向下流动到客户,而信息向着两个方面流动的一个由供应者、制造者、分销者、零售商和客户构成的系统。国内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马士华、林勇(2003)给出的定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售、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从研究危急中的美国杂货店开始的。目前关于农产品供应链源物质的定义和分类尚存在混乱,相互之间存在着包容关系而没有澄清和理顺,以至我们无法用适当的标准对其进行命名并定义。国外与此研究领域相关描述主要有“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agri-supply chain”和“agro-supply chain”,以及昆士兰大学peter nicholas教授使用“agribusiness supply chain”和华盛顿州立大学kenneth cassavant使用“food and agriculture supply chains”的表述,上述表述在国内目前尚无权威统一的译法。国内与此研究领域使用较多的名称有“农业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涉农供应链”、“食品供应链”、“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等。农产品供应链是一个为了生产销售共同产品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组织系统(孙剑,李崇光,2006),它类似一种超级组织(w.stern,1996),它包括交换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是交换的推动器(e.pelton,2002).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是指对农产品生产的原料供应、生产加工、产品物流和销售等环节参与者的关系的管理,具体的组织形式表现为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战略联盟(johnson,hofman,2004)。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理论在农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它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对其中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要素流动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以期获得农产品价值增值的活动过程。

根据国外农产品供应链成功运作和农业发展的实践经验,国内外研究者和农业管理者均得到以下结论:农产品供应链可以改变传统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个主体之间链接不紧密的关系,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方面工业化程度,是农产品经营者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农产品供应链可以解决农业及其关联产业所涉及的效率与竞争力问题、公共健康与生物安全问题、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并使我国的“三农问题”得到逐步缓解,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现状

现如今发达国家如荷兰、日本、美国、欧盟等,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冷志杰(2006)指出国际上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一般被用来在最低成本下改进农产品质量,同时也是保障食品安全和检验质量管理的有效渠道,更多地被用于战略、战术和可操作的供应链规划、供应链的设计和绩效管理等。供应链理事会(supply chain council)、国际食品和农业关联企业管理协会(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association,简称iama)、世界银行、国际食品和农业综合企业管理协会、wageningen农业大学及农业链能力(acc)中心都在致力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开发与推广,他们对农业供应链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在会员中分享经验和成果,提高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效率。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逐渐成为学术界、政府和农业企业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与国外相比,国内对供应链管理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问题的研究起步更晚。我国从1999年起开始有了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利用cnki检索表明,国内首篇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文献刊发于2000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所要求的硬件设施及其管理理念还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其研究仅局限于对整个或部分供应链进行初步分析、提出问题,给出政策阶段,缺少模型分析工具和建立供应链的方法论。因此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中都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领域等待开发。不仅需要新的理论研究来支撑,还需要研究者进行较多的实证定量研究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形成原因、发展过程、现存组织模式、合作机理模型及各环节上的利益分配机制和相关理论分析等方面。笔者将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对农产品供应链内涵、主题、结构、要素、组织模式等方面进行综述。

基于农产品供应链研究主体的不同特性,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涉及:食品供应链、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蔬菜供应链、一些重要经济作物的供应链(棉花、非散装谷物等)及畜产品供应链(乳品、猪肉等)等领域。农产品供应链微观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供应链各环节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主题的研究,宏观方面的研究有政府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宏观调控,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有效的预警、监督管理和惩罚等。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上主题关系的研究有:合作激励模型构建、投入信任理论分析、利益分配机制研究和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流通等问题。孙剑、李崇光(2006)指出,农产品经营管理的战略重点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效率阶段、质量阶段、快速反应阶段。效率阶段存在于以生产为中心的供给经济时代,主要通过降低农产品经营成本、提高效率获得竞争优势;质量阶段发生在农产品逐渐由供给经济时代向需求经济时代的过渡,这一时期市场更加关注农产品质量;在农产品需求经济时代,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偏好变化迅速,对产品质量、产品服务和产品特色等要求更严格。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日益呈现扩展、深化、精细和外部交融之势,许多农产品供应链研究涉及并结合了iso9000、haccp、tqm、透明化、冷链配送和可追溯性系统等已有的技术和理论。目前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是以蔬菜、水果、禽、蛋、肉、奶制品、水产品等生鲜农产品为研究主题。方昕是我国生鲜供应链初始研究的最有代表性的学者,他指出生鲜供应链资源整合的关键环节是生鲜加工配送中心,连锁超市集团的生鲜加工配送中心是一个连接上、下游的重要环节,生鲜供应链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农产品供应链下游的产后加工、流通和消费。黄祖辉、鲁柏祥(2005)等从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要素入手,指出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不能仅依据一般的现代物流管理思想与时间,而要考虑产品特性、技术支持、营销与竞争、组织成熟度、公共政策诸因素。蒋侃(2006)以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出从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围绕核心企业组织供应链资源、建立信息共享激励机制、建立协调的利益一体化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等方面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进行优化。韩美贵、周应堂(2007)指出生鲜农产品具有特殊的品质特性,从生产到销售整个供应过程中都有导致污染和不安全的因素存在。通过生鲜农产品安全产供销一体化制度的建设,逐渐形成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题,以生产基地为组织载体,以生鲜超市和综合超市为销售载体,加强流通环节的物流管理,可以促进生鲜农产品安全产供销一体化制度的建设。

国内以生鲜农产品为主题的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黄祖辉、傅新红关于生鲜蔬菜供应链的研究,黄祖辉构筑了生鲜蔬菜链形成的物流主题的组织化程度和物流活动的综合程度的二维空间理论模型;卢凤君、孙世民自2000年来一直致力于大中城市高档猪肉供应链构建的研究,他们指出构建以规模养猪场生猪供应商、大型屠宰加工企业为猪肉制造商、超市和专卖店为销售商、中高收入的理性消费者为最终用户的优质猪肉供应链是提高我国猪肉质量的最终途径;除此之外,还有陈易一关于乳品供应链、徐晔关于水果产业链管理等研究。

(二) 农产品供应链现存组织模式的研究

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农产品供应链有别于制造业供应链的特殊性,主要是源物质和产品自身的生物性、物流控制的管理的高难度性、主体构成的复杂性、时间竞争的局限性和质量安全的重要性等。农产品加工业的日益深入引发了农业的深化改造,加之农产品供应链特殊的市场需求,这将促使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组织模式进行整合以提高链条的效率与绩效。国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已较为成熟,我国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其进行了探讨和摸索。将上游广大分散农户有机地组织起来,与中游加工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同时加快“农改超”进城,以城市连锁超市或大型仓储为主要消费地点,提供安全、快捷、高品质以及高附加值的农业加工企业,打造一条以加工与配送为核心的供应链,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张雨、吴俊丽(2004)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给出了农民销售合作组织、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组织和食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三种比较成功的食品供应组织模式。谭涛、朱毅华(2004)从农产品供应链组织的动因出发,提出了我国现行以加工企业为核心和以物流中心为核心的两种主要的供应链整合模式,营造了一个符合当今转轨经济和开放经济环境下,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和运作约束机制的有效的组织模式。李晓明(2006)认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还是应以农民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为核心,即将上游广大分散农户有机地组织起来,与处于链条中游的加工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打造一条以加工与配送为核心的供应链,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邓俊森、戴蓬军(2006)基于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中物流损耗大、流通成本高、流通渠道长、流通主体混杂等现状,提出了以企业化的批发市场和超市为核心企业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农产品流通模式。胡定寰(2006)指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农产品的“供应组织机构”有密切的联系,提倡采用“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来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杨为民(2007)指出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模式是农业生产松散性的再造,更是供应链管理理念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路。

(三) 农产品供应链可追溯体系的研究

市场拉动因素对未来农业产生的影响,促进了对可追溯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可追溯性是食品质量和安全管理的一个预防性策略,确保食品从农场到餐桌的可追溯性,实现能够检测和组织食品安全危险、保留新鲜食品卫生及特性的认证和诊断测试,是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基本因素。欧盟管理法规no.178 (2002)要求从2004年起,在欧盟范围内销售的所有食品都能够进行跟踪与追溯,否则就不允许上市销售。2002年6月28日,日木农林水产省正式决定将食品信息可追踪系统推广到牡鲡等水产养殖产业,使消费者在购买水产品时可以通过商品包装获取品种、产地以及生产加工流通过程的相关信急。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 (fda)要求在美国国内和外国从事生产、加工、包装或掌握人群或动物消费的食品部门,于2003年12月12日前,必须向fda进行登记,以便进行食品安全跟踪与追溯。

樊红平、冯忠泽(2006)指出食品可追溯体系是一种旨在加强食品安全信息传递,控制食源性疾病危害和保障消费者利益的信息记录体系,目前已成为很多国家管理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袁康来、杨亦民(2006)指出农产品供应链上实施可追溯的技术可分为可追溯技术和追踪技术,产品及供应链活动的准确、及时的可追溯性已成为影响食品和农业综合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新因素。胡定寰(2007)指出严格意义上需要对安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加工过程和流通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农产品的可追溯体系是建立在供应链管理基础之上的。超市的发展为我国生产安全农产品创造了条件,超市内的大型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以保存和有效使用农产品可追溯体系中的所有信息资料。

(四)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农产品供应链

加入wto后农业发展的障碍由生产领域转向市场流通领域,而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流的复杂性、不通畅性和不稳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滞后及不对称和交易手段的单一,使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gimnez and ventura(2003)提出信息和通讯技术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相当重要,可以为农业关联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增加市场份额提供机会。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依托以internet为代表的网络工具体系和基于信息技术的电子商务,用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使农产品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建立协同关系提高整个链条的竞争力,使供应链整体向着系统化、集成化、精益化方向发展。

国内学者的研究中,王宁、黄立平(2005)认为企业首先应从内部整合抓起,建立共同的物流目标和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与协作机制并加强信息化建设;当企业的整合普遍达到一定程度后,通过在农产品供应链中搭建不同层次的信息平台进行外部整合,以形成供应链各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邓俊森、戴蓬军(2006)通过对行业协会信息服务职能和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的需求分析,认为我国应建立以农产品行业协会为主的第三方组织,构建信息平台来协调各环节信息与利益,保障信息畅通、利益均衡和食品安全。员巧云(2006)讨论了涉农供应链管理中信息流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不完全性等性质及其信息的有效和标准化、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控制模式,强调对信息流的管理是涉农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易法敏(2006)提出,可以参照其他行业成功运行的电子商务模式,建立网上农产品流通中心和集成化的农产品交易平台。袁康来、杨亦民(2006)提出了产业结构、产品复杂性和农产品交易的高接触性是影响农业综合企业及其供应链向b2b电子商务转换的三个决定性因素,从产业结构、市场和产品专长、住址发展三个方面构建了农业供应链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成功策略。

三、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现存问题和发展前景

通过查阅国内外资料和阅读相关文献,可以发现,与发达国家农产品供应链相比,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才刚起步不久,还没有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不管是农产品供应链所要求的硬件设施还是管理理念都存在非常大的差距。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呈现这样一些特点:(1)农产品生产市场主体比较分散,以分散经营的农户生产为主,市场意识薄弱,缺乏有效的供求信息;(2)我国缺乏实力雄厚的农产品核心加工企业,供应链组织困难;(3)物流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农村道路、通讯条件差,加剧了物流的不畅通;(4)供应链一体化程度低。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应该从重视组织体系的支撑,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快信息系统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系统等方面,从而完善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

国内外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已经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有借鉴价值的成果,这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我国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末端的超市、可追溯性体系及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息化,在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共享、设计和协调等研究方向有了一定的进展,虽然在深度上还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但确实能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当然,已有的研究文献还存在一些不足,集中表现为现象描述比较多,深入的定量分析比较少等,如果对农产品供应链经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可能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此外,通过上述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基础设施薄弱,相关的政策管理体制不健全,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没有拓展到农村,系统介绍国外农产品供应链的经验较少。全球农产品供应链的构建、农产品供应链成本分析、利益分配机制、农产品供应链的风险管理、电子商务融合农产品供应链配送系统的设计,将是未来农产品供应链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热点。

四、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展望

农产品供应链中的道德风险问题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农产品供应链中不完全信息及信息不对称及牛鞭效应的存在,会引起大量的不确定和道德风险,并影响最优委托权的安排。而目前针对此问题的研究还未有学者进行深入的探讨,因此随着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如何最小化农产品供应链中的道德风险是个重要的研究主题。

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利益合理分配机制是值得关注的研究焦点。运用利益分配机制模型,指出供应链各参与主题的能力和努力程度取决于供应链中的利润是否有效配置,而努力程度与能力水平决定了农产品供应链的整体绩效。农产品供应链的系统效能,来自于农产品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的真诚协作。由于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任何合作伙伴都不会为了其他合作伙伴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合作伙伴合作的最强大动力。因此,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实现合作伙伴间合理的分配收益是农产品供应链的构建与运作成功的关键。

在全球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量逐年增加,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构建和发展农产品供应链,将成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研究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全球农产品供应链的形成,将使得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变得更加畅通,它不仅将增大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效益,还能使单个农产品企业借助庞大供应链的整合优势,在竞争中更主动、更有发言权。同时将具有生产成本优势的我国农产品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这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物流配送实践有所发展,但对农产品物流配送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极少有文献对农产品物流配送做出专门的深入研究。建立新型产销一体化供应链和流通体系,实现农产品流通的网络和信息管理,使我国农产品进一步融入全球供应链。与此同时,物流配送系统设计早已成为物流研究领域的重要话题,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如何运用已有的配送系统设计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设计出高效的农产品配送系统,也是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研究中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韩美贵,周应堂.生鲜农产品安全供给几个关键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686-3689.

[3] 朱小平.农业供应链中影响b2b电子商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j].物流技术,2007(5):84-86.

[4] 凌宁波,朱锋荣.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91-94.

[5] 张莉.供应链管理文献综述[j].管理宝鉴,2004( 11):45-46.

[6] 李军民,朱有志.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提升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能力[j].江苏农业科学,2007(2):12:54-57.

[7] 黄祖辉,鲁柏祥.中国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和供应链管理的思考[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9-13.

[8] 季绍波,曲刚.国内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主题及方法述评[j].运作管理,2006(9):59-61.

[9] 方昕.生鲜供应链现状与发展方向分析[j].远程交易专刊:15-19.

[10]杨为民.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模式初探[j].农村经济,2007(7):33-35.

[11]胡定寰.建立健全农产品可追溯体系 强化食品安全[j].专题论述,2007(3):8-9.

[12]樊红平,冯忠泽.可追溯体系在食品供应链中的应用与探讨[j].生态经济,2007( 4):63-65.

[13]袁康来,杨亦民.农业食品供应链的可追溯性研究[j].物流科技,2007,29( 4):121-123.

[14]白云峰,陆昌华.实施可追溯体系的相关问题分析[j].中国禽业导刊,2006,23( 14):36.

[15]陈小霖,冯俊文.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综述与展望[j].经营有道:183-185.

[16]王凯.中国农业产业链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7]谭涛,朱毅华.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4(5):24-27.

[18]杨为民.中国蔬菜供应链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论文,2004:24-36.

[19]donna b.the global food chain,dairy foods [j].proquest agriculture journals,1999,100(3):41-43.

农业供应链论文篇8

摘要:农产品供应链是供应链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我国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末端的超市,可追溯体系及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息化方面,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展望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道德风险、利益分配、信息流通和物流配送体系等方面的发展前景,应建立新型产销一体化供应链和流通体系,实现农产品流通的网络和信息化管理,使我国农产品进一步融入全球供应链。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可追溯体系;电子商务

abstract: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is one of the hot issues in the researches 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t causes wide concern of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reviews those researche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me,organizational model,traceable system,e-commerce,etc. it also discusses its future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moral hazard,interest distribution,information flow and logistics,distribution system,etc.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offer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key words: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organizational model;traceable system ;e-commerce

一、引言

在20世纪50年代物流研究的基础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90年代以来成为研究实践的热点。hau l.lee(1992,1995)、stevens(1993)、evens(1994)、harrision(1996)、phillip(1996)、wjndell(1995)等从不同的侧重点,给出了涉及不同范围的供应链定义。houlihan(1985)、jones(1984)、sterens(1984)、slott和west brook(1991)、lee和billingfon(1993)、lamming(1996)等认为供应链是物品从供应商向下流动到客户,而信息向着两个方面流动的一个由供应者、制造者、分销者、零售商和客户构成的系统。国内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马士华、林勇(2003)给出的定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售、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从研究危急中的美国杂货店开始的。目前关于农产品供应链源物质的定义和分类尚存在混乱,相互之间存在着包容关系而没有澄清和理顺,以至我们无法用适当的标准对其进行命名并定义。国外与此研究领域相关描述主要有“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agri-supply chain”和“agro-supply chain”,以及昆士兰大学peter nicholas教授使用“agribusiness supply chain”和华盛顿州立大学kenneth cassavant使用“food and agriculture supply chains”的表述,上述表述在国内目前尚无权威统一的译法。国内与此研究领域使用较多的名称有“农业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涉农供应链”、“食品供应链”、“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等。农产品供应链是一个为了生产销售共同产品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组织系统(孙剑,李崇光,2006),它类似一种超级组织(w.stern,1996),它包括交换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是交换的推动器(e.pelton,2002).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是指对农产品生产的原料供应、生产加工、产品物流和销售等环节参与者的关系的管理,具体的组织形式表现为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战略联盟(johnson,hofman,2004)。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理论在农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它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对其中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要素流动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以期获得农产品价值增值的活动过程。

根据国外农产品供应链成功运作和农业发展的实践经验,国内外研究者和农业管理者均得到以下结论:农产品供应链可以改变传统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个主体之间链接不紧密的关系,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方面工业化程度,是农产品经营者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农产品供应链可以解决农业及其关联产业所涉及的效率与竞争力问题、公共健康与生物安全问题、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并使我国的“三农问题”得到逐步缓解,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现状

现如今发达国家如荷兰、日本、美国、欧盟等,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冷志杰(2006)指出国际上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一般被用来在最低成本下改进农产品质量,同时也是保障食品安全和检验质量管理的有效渠道,更多地被用于战略、战术和可操作的供应链规划、供应链的设计和绩效管理等。供应链理事会(supply chain council)、国际食品和农业关联企业管理协会(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association,简称iama)、世界银行、国际食品和农业综合企业管理协会、wageningen农业大学及农业链能力(acc)中心都在致力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开发与推广,他们对农业供应链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在会员中分享经验和成果,提高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效率。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逐渐成为学术界、政府和农业企业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与国外相比,国内对供应链管理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问题的研究起步更晚。我国从1999年起开始有了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利用cnki检索表明,国内首篇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文献刊发于2000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所要求的硬件设施及其管理理念还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其研究仅局限于对整个或部分供应链进行初步分析、提出问题,给出政策阶段,缺少模型分析工具和建立供应链的方法论。因此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中都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领域等待开发。不仅需要新的理论研究来支撑,还需要研究者进行较多的实证定量研究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形成原因、发展过程、现存组织模式、合作机理模型及各环节上的利益分配机制和相关理论分析等方面。笔者将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对农产品供应链内涵、主题、结构、要素、组织模式等方面进行综述。

基于农产品供应链研究主体的不同特性,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涉及:食品供应链、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蔬菜供应链、一些重要经济作物的供应链(棉花、非散装谷物等)及畜产品供应链(乳品、猪肉等)等领域。农产品供应链微观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供应链各环节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主题的研究,宏观方面的研究有政府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宏观调控,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有效的预警、监督管理和惩罚等。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上主题关系的研究有:合作激励模型构建、投入信任理论分析、利益分配机制研究和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流通等问题。孙剑、李崇光(2006)指出,农产品经营管理的战略重点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效率阶段、质量阶段、快速反应阶段。效率阶段存在于以生产为中心的供给经济时代,主要通过降低农产品经营成本、提高效率获得竞争优势;质量阶段发生在农产品逐渐由供给经济时代向需求经济时代的过渡,这一时期市场更加关注农产品质量;在农产品需求经济时代,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偏好变化迅速,对产品质量、产品服务和产品特色等要求更严格。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日益呈现扩展、深化、精细和外部交融之势,许多农产品供应链研究涉及并结合了iso9000、haccp、tqm、透明化、冷链配送和可追溯性系统等已有的技术和理论。目前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是以蔬菜、水果、禽、蛋、肉、奶制品、水产品等生鲜农产品为研究主题。方昕是我国生鲜供应链初始研究的最有代表性的学者,他指出生鲜供应链资源整合的关键环节是生鲜加工配送中心,连锁超市集团的生鲜加工配送中心是一个连接上、下游的重要环节,生鲜供应链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农产品供应链下游的产后加工、流通和消费。黄祖辉、鲁柏祥(2005)等从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要素入手,指出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不能仅依据一般的现代物流管理思想与时间,而要考虑产品特性、技术支持、营销与竞争、组织成熟度、公共政策诸因素。蒋侃(2006)以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出从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围绕核心企业组织供应链资源、建立信息共享激励机制、建立协调的利益一体化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等方面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进行优化。韩美贵、周应堂(2007)指出生鲜农产品具有特殊的品质特性,从生产到销售整个供应过程中都有导致污染和不安全的因素存在。通过生鲜农产品安全产供销一体化制度的建设,逐渐形成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题,以生产基地为组织载体,以生鲜超市和综合超市为销售载体,加强流通环节的物流管理,可以促进生鲜农产品安全产供销一体化制度的建设。

国内以生鲜农产品为主题的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黄祖辉、傅新红关于生鲜蔬菜供应链的研究,黄祖辉构筑了生鲜蔬菜链形成的物流主题的组织化程度和物流活动的综合程度的二维空间理论模型;卢凤君、孙世民自2000年来一直致力于大中城市高档猪肉供应链构建的研究,他们指出构建以规模养猪场生猪供应商、大型屠宰加工企业为猪肉制造商、超市和专卖店为销售商、中高收入的理性消费者为最终用户的优质猪肉供应链是提高我国猪肉质量的最终途径;除此之外,还有陈易一关于乳品供应链、徐晔关于水果产业链管理等研究。

(二) 农产品供应链现存组织模式的研究

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农产品供应链有别于制造业供应链的特殊性,主要是源物质和产品自身的生物性、物流控制的管理的高难度性、主体构成的复杂性、时间竞争的局限性和质量安全的重要性等。农产品加工业的日益深入引发了农业的深化改造,加之农产品供应链特殊的市场需求,这将促使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组织模式进行整合以提高链条的效率与绩效。国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已较为成熟,我国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其进行了探讨和摸索。将上游广大分散农户有机地组织起来,与中游加工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同时加快“农改超”进城,以城市连锁超市或大型仓储为主要消费地点,提供安全、快捷、高品质以及高附加值的农业加工企业,打造一条以加工与配送为核心的供应链,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张雨、吴俊丽(2004)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给出了农民销售合作组织、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组织和食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三种比较成功的食品供应组织模式。谭涛、朱毅华(2004)从农产品供应链组织的动因出发,提出了我国现行以加工企业为核心和以物流中心为核心的两种主要的供应链整合模式,营造了一个符合当今转轨经济和开放经济环境下,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和运作约束机制的有效的组织模式。李晓明(2006)认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还是应以农民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为核心,即将上游广大分散农户有机地组织起来,与处于链条中游的加工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打造一条以加工与配送为核心的供应链,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邓俊森、戴蓬军(2006)基于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中物流损耗大、流通成本高、流通渠道长、流通主体混杂等现状,提出了以企业化的批发市场和超市为核心企业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农产品流通模式。胡定寰(2006)指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农产品的“供应组织机构”有密切的联系,提倡采用“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来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杨为民(2007)指出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模式是农业生产松散性的再造,更是供应链管理理念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路。

(三) 农产品供应链可追溯体系的研究

市场拉动因素对未来农业产生的影响,促进了对可追溯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可追溯性是食品质量和安全管理的一个预防性策略,确保食品从农场到餐桌的可追溯性,实现能够检测和组织食品安全危险、保留新鲜食品卫生及特性的认证和诊断测试,是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基本因素。欧盟管理法规no.178 (2002)要求从2004年起,在欧盟范围内销售的所有食品都能够进行跟踪与追溯,否则就不允许上市销售。2002年6月28日,日木农林水产省正式决定将食品信息可追踪系统推广到牡鲡等水产养殖产业,使消费者在购买水产品时可以通过商品包装获取品种、产地以及生产加工流通过程的相关信急。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 (fda)要求在美国国内和外国从事生产、加工、包装或掌握人群或动物消费的食品部门,于2003年12月12日前,必须向fda进行登记,以便进行食品安全跟踪与追溯。

樊红平、冯忠泽(2006)指出食品可追溯体系是一种旨在加强食品安全信息传递,控制食源性疾病危害和保障消费者利益的信息记录体系,目前已成为很多国家管理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袁康来、杨亦民(2006)指出农产品供应链上实施可追溯的技术可分为可追溯技术和追踪技术,产品及供应链活动的准确、及时的可追溯性已成为影响食品和农业综合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新因素。胡定寰(2007)指出严格意义上需要对安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加工过程和流通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农产品的可追溯体系是建立在供应链管理基础之上的。超市的发展为我国生产安全农产品创造了条件,超市内的大型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以保存和有效使用农产品可追溯体系中的所有信息资料。

(四)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农产品供应链

加入wto后农业发展的障碍由生产领域转向市场流通领域,而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流的复杂性、不通畅性和不稳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滞后及不对称和交易手段的单一,使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gimnez and ventura(2003)提出信息和通讯技术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相当重要,可以为农业关联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增加市场份额提供机会。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依托以internet为代表的网络工具体系和基于信息技术的电子商务,用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使农产品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建立协同关系提高整个链条的竞争力,使供应链整体向着系统化、集成化、精益化方向发展。

国内学者的研究中,王宁、黄立平(2005)认为企业首先应从内部整合抓起,建立共同的物流目标和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与协作机制并加强信息化建设;当企业的整合普遍达到一定程度后,通过在农产品供应链中搭建不同层次的信息平台进行外部整合,以形成供应链各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邓俊森、戴蓬军(2006)通过对行业协会信息服务职能和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的需求分析,认为我国应建立以农产品行业协会为主的第三方组织,构建信息平台来协调各环节信息与利益,保障信息畅通、利益均衡和食品安全。员巧云(2006)讨论了涉农供应链管理中信息流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不完全性等性质及其信息的有效和标准化、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控制模式,强调对信息流的管理是涉农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易法敏(2006)提出,可以参照其他行业成功运行的电子商务模式,建立网上农产品流通中心和集成化的农产品交易平台。袁康来、杨亦民(2006)提出了产业结构、产品复杂性和农产品交易的高接触性是影响农业综合企业及其供应链向b2b电子商务转换的三个决定性因素,从产业结构、市场和产品专长、住址发展三个方面构建了农业供应链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成功策略。

三、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现存问题和发展前景

通过查阅国内外资料和阅读相关文献,可以发现,与发达国家农产品供应链相比,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才刚起步不久,还没有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不管是农产品供应链所要求的硬件设施还是管理理念都存在非常大的差距。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呈现这样一些特点:(1)农产品生产市场主体比较分散,以分散经营的农户生产为主,市场意识薄弱,缺乏有效的供求信息;(2)我国缺乏实力雄厚的农产品核心加工企业,供应链组织困难;(3)物流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农村道路、通讯条件差,加剧了物流的不畅通;(4)供应链一体化程度低。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应该从重视组织体系的支撑,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快信息系统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系统等方面,从而完善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

国内外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已经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有借鉴价值的成果,这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我国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末端的超市、可追溯性体系及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息化,在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共享、设计和协调等研究方向有了一定的进展,虽然在深度上还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但确实能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当然,已有的研究文献还存在一些不足,集中表现为现象描述比较多,深入的定量分析比较少等,如果对农产品供应链经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可能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此外,通过上述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基础设施薄弱,相关的政策管理体制不健全,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没有拓展到农村,系统介绍国外农产品供应链的经验较少。全球农产品供应链的构建、农产品供应链成本分析、利益分配机制、农产品供应链的风险管理、电子商务融合农产品供应链配送系统的设计,将是未来农产品供应链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热点。

四、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展望

农产品供应链中的道德风险问题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农产品供应链中不完全信息及信息不对称及牛鞭效应的存在,会引起大量的不确定和道德风险,并影响最优委托权的安排。而目前针对此问题的研究还未有学者进行深入的探讨,因此随着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如何最小化农产品供应链中的道德风险是个重要的研究主题。

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利益合理分配机制是值得关注的研究焦点。运用利益分配机制模型,指出供应链各参与主题的能力和努力程度取决于供应链中的利润是否有效配置,而努力程度与能力水平决定了农产品供应链的整体绩效。农产品供应链的系统效能,来自于农产品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的真诚协作。由于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任何合作伙伴都不会为了其他合作伙伴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合作伙伴合作的最强大动力。因此,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实现合作伙伴间合理的分配收益是农产品供应链的构建与运作成功的关键。

在全球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量逐年增加,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构建和发展农产品供应链,将成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研究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全球农产品供应链的形成,将使得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变得更加畅通,它不仅将增大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效益,还能使单个农产品企业借助庞大供应链的整合优势,在竞争中更主动、更有发言权。同时将具有生产成本优势的我国农产品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这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物流配送实践有所发展,但对农产品物流配送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极少有文献对农产品物流配送做出专门的深入研究。建立新型产销一体化供应链和流通体系,实现农产品流通的网络和信息管理,使我国农产品进一步融入全球供应链。与此同时,物流配送系统设计早已成为物流研究领域的重要话题,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如何运用已有的配送系统设计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设计出高效的农产品配送系统,也是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研究中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韩美贵,周应堂.生鲜农产品安全供给几个关键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686-3689.

[3] 朱小平.农业供应链中影响b2b电子商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j].物流技术,2007(5):84-86.

[4] 凌宁波,朱锋荣.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91-94.

[5] 张莉.供应链管理文献综述[j].管理宝鉴,2004( 11):45-46.

[6] 李军民,朱有志.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提升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能力[j].江苏农业科学,2007(2):12:54-57.

[7] 黄祖辉,鲁柏祥.中国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和供应链管理的思考[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9-13.

[8] 季绍波,曲刚.国内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主题及方法述评[j].运作管理,2006(9):59-61.

[9] 方昕.生鲜供应链现状与发展方向分析[j].远程交易专刊:15-19.

[10]杨为民.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模式初探[j].农村经济,2007(7):33-35.

[11]胡定寰.建立健全农产品可追溯体系 强化食品安全[j].专题论述,2007(3):8-9.

[12]樊红平,冯忠泽.可追溯体系在食品供应链中的应用与探讨[j].生态经济,2007( 4):63-65.

[13]袁康来,杨亦民.农业食品供应链的可追溯性研究[j].物流科技,2007,29( 4):121-123.

[14]白云峰,陆昌华.实施可追溯体系的相关问题分析[j].中国禽业导刊,2006,23( 14):36.

[15]陈小霖,冯俊文.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综述与展望[j].经营有道:183-185.

[16]王凯.中国农业产业链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7]谭涛,朱毅华.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4(5):24-27.

[18]杨为民.中国蔬菜供应链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论文,2004:24-36.

[19]donna b.the global food chain,dairy foods [j].proquest agriculture journals,1999,100(3):41-4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