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审计职业化论文8篇

时间:2023-03-24 15:12:20

审计职业化论文

篇1

关键词:审计 职业化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要求“着力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这在我国审计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由此可见,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是当前中国国家审计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未来审计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现代审计体制的必然要求。但当前审计队伍建设及职业化的发展中还存在诸多不足和困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加以改进和加强,才能保证审计职业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开端于1980年代初,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全国范围内来说,最为典型的表现是《审计规定(暂行)》、《审计条例》、《审计法》、《审计基本准则》、《国家审计准则》等系列法律规范的制定和颁发,将国家审计的功能不断拓宽;助理审计师、审计师、高级审计师三个技术级别确定及相关考试及评估工作的有序推进,确保了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在职称考评方面的落实及完善。就特定地域来说,国家审计职业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落实。但是,目前我国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程度及其有限,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存在上述问题及不足,既有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必然结果,有审计管理体制机制上的客观原因,有审计机关组织实施上的困难,也有审计人员自身的思想行为的主观问题。经调研分析,主要有以下这么几方面。

从当前审计职业化发展程度的分析来看,要加快推进审计职业化发展,关键是加快审计体制改革的制度变迁过程。具体操作来说,应选择从易到难,从审计机关内部管理变革到外部审计体制全面变革的方式,逐步推进。

(一)建立完善国家审计职业准入制度。这是当前推进审计职业化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步骤。目前全国统一的审计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已经建立多年,但并没有和审计人员的准入建立严格的联系。因此应当在进一步完善审计职业考试制度,提升其权威性、专业性的基础上,严格规定取得审计职业资格证书是审计机关现有人员从事审计工作的必备条件,也是社会人员报考审计机关、由其他单位调任审计机关领导干部的前提条件。审计机关现有的在职人员,也必须在一定期限内取得国家审计职业资格证书,才能继续从事审计业务工作。在规定期限内未能取得国家审计职业资格的在职人员,可随岗学习、从事辅的审计工作,但不能作为审计组正式成员,应当调整到其他岗位或调离审计机关。

(二)实行国家审计岗位分类设置和等级划分制度。要破除原有审计行政体制的惯性影响,首先要变革对审计人员的行政管理方式。因此应当根据审计工作需要,对审计机关人员的岗位实行分类设置。一是对于行政领导职务,可设置为正职领导、副职领导、总审计师、处长、副处长五类;二是对于大量的审计职业人员,实行等级设置,可分为首席审计师、主任审计师、高级审计师、审计师和助理审计师,每个等级又可以根据工作年限、业务能力、业务实绩等因素,细分为若干等级,并明确享受相对应的行政级别待遇,如审计师可享受副科至副处、高级审计师可享受副处至正厅、主任审计师可享受副厅级以上待遇。三是设置少量的综合服务保障类岗位,可以由人事部门按照综合类公务员标准统一招聘录用,由审计机关使用和管理。

(三)推进省以下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目前,全国审计机关已经着手推进省以下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有望在提高审计机关独立性上走出更大的步伐。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审计机关的独立性,从而推进审计职业化的发展。一是在审计机关行政领导的选用上,采取由上级审计机关提名、本级人大任免各级审计机关正职行政领导的办法;相应地,副职领导、总审计师、主任审计师等,由审计机关的正职领导提名,报请本级人大常委会任免;中层正副职及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下人员,由审计机关的正职领导任免。二是对基层审计机关录用人员,实行省级统考,且考试应突出专业特点,由审计机关会同公务员管理部门单独组织。报考条件除学历和国家审计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外,还应具备一定年度的相关行业、岗位工作经历,并突出专业实务考核。三是保障基层审计机关工作经费,彻底消除基层审计机关工资待遇、福利条件等与地方利益甚至投资建设审计项目审减额相关的情况,提高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四是对于优秀审计人员的选用,应不受地域、层级的限制,根据审计业务工作的性质,实行灵活调用。

(四)建立国家审计职业人员的终身管理体制。要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化水平是关键。一是根据审计实践发展的需要,建立审计从业人员终身培训机制,将职业技能的培训贯穿审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生命始终,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审计实践经验和技能,实现审计工作的专业化分工。二是建立和完善国家审计人员的考核评价、奖惩激励机制,将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职业质量与其职务晋升、工作待遇挂钩。三是实现国家审计人员与审计机关的相对分离,可以考虑引入外部的审计职业认证评价体系,促进审计人员在不同类型的审计组织、不同层级的审计组织间的自由流动。

(五)立法提升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审计职业化的发展需要审计体制向纵深改革,这种改革并非是行政系

统内部的权力微调,而是国家权力的重大调整,需要立法的支持和保障。这也是推进审计职业化发展的最根本举措,是审计职业化发展路径创新的最终动力。一是推进宪法的修订,使现行的行政型审计体制向立法型审计体制进行转变,彻底改变国家审计就是政府“内部审计”的现状,从根本上提升审计的独立性;二是进一步完善国家审计法,在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三是制定审计机关组织法,将最高审计机关和地方审计机关从各级政府中脱离出来,单独立法规定其组织程序和机构设置等。参考文献:

1.刘家义.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J].中国审计.2011(16):3-11

2.刘恋.论我国政府审计职业化管理[J].长沙大学学报.2010,24(4):34-35

3.彭新林.审计职业化思考[J].中国审计.2004(12):62-63

篇2

关键词:央行;内部审计;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央行内审工作经过10年的探索、实践,开始步入成熟期,正面临着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不断深化、寻求进

一步发展的新阶段。此时,开展央行内审文化研究,探索内审文化建设规律,加大审计文化建设力度,对于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加强审计机关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审计人员政治业务素质,推动审计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文化的定义

《辞海》中,关于文化的解释是:“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态。”

从上述解释中可以看出,文化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层面。这是最广义的文化概念,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自然”。文化是相对于人而言的,离开了人,无所谓文化;离开了文化,人也便还原为动物。这里的文化,其实就是文明化,是人类文明化的过程及其成果。二是社会层面。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经济”、“政治”。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整个社会是塔形结构:经济是基础,政治在中间,文化在上层。经济主要满足社会的生存需要,政治主要满足社会的组织需要,文化主要满足社会的精神需要。它们相互分工又相互协调,共同维系着社会的运转。三是精神层面。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哲学”、“宗教”、“教育”、“科学”等各种知识体系。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文化是理念、是精神,核心是价值观。人类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而形成的生活方式及其产品,无论是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无论是法律条文、管理制度,无论是交往礼仪、风俗习惯,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是文化的不同表现形态。

而“央行内审文化”概念当属第三层面,是文化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文化大海洋的一掬小浪花。央行内审文化又属于一种职业文化,它是央行内审部门及其人员在履行法定职责、实施监督行为时所恪守的理念、所追求的价值、所遵循的规范、所体现的风骨、所展示的形象。

二、人民银行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意义

加强人民银行内部审计文化建设,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响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主旋律,是央行塑造内部审计职业精神、巩固内部审计地位、促进内部审计职业繁荣的需要。

(一)内部审计文化建设是响应建设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文化建设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通过内审文化建设,可以为构建和谐央行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支撑。先进的内审文化建设,将大大提高人行内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文化素质,引导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更好地履行人行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和促进内审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并在央行全系统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二)内部审计文化建设是塑造内部审计职业精神的需要。内审职业精神是人行内部审计文化的核心,通过职业精神的塑造,可以形成稳定的职业特征和共识,产生职业的认同感、归宿感,可以激发央行内审干部的创造精神,促进加强团结协作意识,增强团队战斗力。

(三)内部审计文化建设是巩固内部审计地位的需要。内部审计文化促进人行内部组织之间的良好沟通和业务的持续改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声誉。当内部审计机构提供的服务与行党委及被审计部门的需求相互呼应,达到平衡时,对内部审计的信赖就会加深,内部审计地位随之日益巩固。

(四)内部审计文化是促进人行内部审计职业进步的需要。和谐内部审计文化促使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促进同事、同行间经验的交流,有利于及时了解和掌握内部审计技术,分享内部审计理论发展的成果,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推动内部审计制度体系的建设,增强机构独立性与规范职业行为,从而促进内部审计职业的进步。

三、促进央行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措施

为促进人民银行各部门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部控制机制、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有效履行职责,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就必须塑造具有核心价值观的内部审计文化。“依法、公正、务实、廉洁、敬业、创新”正是人民银行内部审计文化核心的体现,它是人民银行各级内审部门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创建和长期积淀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牢固的、优良的传统和风气。因此,促进央行内部审计文化建设,要坚持六个“必须”。

(一)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之所以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是因为人始终是生产力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强化职业责任,维护职业声誉,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最终还是要依赖人的努力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对构建央行和谐的内部审计文化而言,是极具生命力的价值选择。

(二)必须保持组织机构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内审精神”的灵魂,也是构建有职业特色的内部审计文化的前提。因此,要把“依法、公正”作为央行内审文化的精髓,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规制度为审计标准和原则,不畏阻力,依法审计。只有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审计报告才能如实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真实情况,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只有保障人行内部审计机构有充分的独立性,才能保障内部审计文化的特色,才能保持内部审计文化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在推动内部审计的发展方面有所作为。

(三)必须认真履行内部审计职业责任。内部审计的职业责任是内审职业道德在内审职业行为中的集中体现,是内部审计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职业责任将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命运与人行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要求内审人员要敢于说真话,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结合客观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对被审计单位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四)必须培养过硬的职业素质。内部审计人员是央行内部审计文化的执行者和塑造者,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决定着央行内部审计文化构建的效果。在信息时代,人才、知识、科技共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只有善于吸纳人才、培养人才和用现代科技武装起来的高素质的职业队伍,才能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才能建设先进的内部审计文化。因此,需要继续加强对现有内审干部的培训,既要有专业培训,也要有法律、法规培训,还要有政治理论培训,从而不断提高内审干部的业务水平和思想觉悟。

(五)必须维护良好的职业声誉。在和谐社会的环境下,内部审计文化应在社会诚信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赢得良好的职业声誉。内部审计要严格遵守公正、客观、保密、胜任的行为准则,树立专业公正,守法诚信的形象,展示其专业能力和职业魅力,赢得职业声誉。因此,强化“廉洁、敬业”是央行内审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内审人员要严格遵守廉政规定和审计纪律,抗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不迷失自我,树立审计干部的良好形象;要热爱内审工作,忠于职守,在审计岗位上认真负责,工作细致,不怕困难,有专业和专注精神,积极履行职责,不惧工作环境恶劣,甘当无名英雄,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此外,还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肩负起传播和谐内部审计文化的使命,使各级管理者了解和谐内部审计文化致力于价值理念、职业素质、制度体系和组织机构等方面的建设,以便加强内部审计职业自律。

(六)必须持续完善内审制度体系。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内部审计文化不断发展的有力保障。内部审计制度是塑造内部审计文化的必然过程,当制度的内涵被组织成员接受,形成习惯,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遵守与维护时,制度便凝固成内部审计的文化。

“创新”是人民银行内审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在央行的内审工作中,应认真分析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完善审计制度建设、健全审计工作机制、创新审计方法。用制度规范管理,全面规范审计行为,进而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着力创建学习型组织,逐步构筑以服务为宗旨、以制度为核心、以组织为保障的内部审计工作体系,保障内部审计文化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

参考文献:

[1]苏埭容.加强审计文化建设促进审计事业发展[J].审计与理财,2008.4.

[2]曹界国,肖亮.谈和谐社会之审计文化[J].中国经济评论,2007.9.

[3]王刚.从构建和谐社会看审计文化[J].中国审计,2005.12.

篇3

一、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涵义

《辞海》关于“文化”的解释是: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笔者认为,文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当代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培育文明风尚、达成民族思想共识、弘扬中华精神所体现的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体现为一种时代精神。

(一)审计文化的内涵 对于审计文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石爱中认为审计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从事经济监督和经济证明性质的管理活动所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大多数学者认为审计文化由审计物质文化、审计制度文化、审计精神文化三部分组成。笔者认为,审计是项目性很强的活动,审计文化与审计事业相伴而生,它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审计监督行为、审计鉴证行为、审计评价行为在实践活动中的反映,因此,审计文化还应包括审计行为文化。那么,审计文化概括起来就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过程中逐步培育形成的共同认可、遵循、倡导的,以审计人员群体价值观为其核心内容的,带有审计特色的价值取向,包括审计制度文化、审计物质文化、审计行为文化和审计精神文化等,其中,审计精神文化处于核心地位。

(二)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简单来说就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及遵循的行为准则。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一种价值判断,受社会环境、时展的影响,即使是同一种文化,不同社会环境、不同时代也有不同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总要求和总框架,审计文化的研究和实践必须要在这个总要求和总框架内进行。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是审计文化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审计实践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表明了国家审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要求,当代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就是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在长期审计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共同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包括审计指导思想、审计精神和审计职业道德三部分内容。审计指导思想即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二十字工作方针;审计精神结合总理在视察审计署工作时对审计人员提出的要求:“坚持原则,敢于碰硬;严谨细致,客观公正;廉洁自律,甘于奉献;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审计职业道德包括审计人员的职业品德、职业纪律、职业胜任能力和职业责任。

二、审计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历史溯源

中国古代审计文化博大精深,上至西周时期的官计审计文化,下至元明清时期的科道审计文化,审计官吏中的佼佼者所体现的思想、品格、气质和为人准则,是中国古代审计文化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在国与家、人与己、荣与辱、生与死、廉与贪、俭与奢、善与恶、勤与惰的选择上,都具有崇高的人生目标及价值取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中国古代审计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历史光辉。

(一)忠诚事业 忠诚事业就是要求审计人员忠诚于审计事业,对国家忠诚、对集体忠诚、对审计事业忠诚。在古代“忠诚”的根本要求就是真心诚意、尽心竭力地积极做人做事。追溯“忠诚”的传统文化根源,古人把它区分开来,分为“忠”和“诚”。“忠”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论语》、《左传》、《国语》就有不少关于忠的论述。《左传》中有“临患不忘国,忠也”,强调的就是对国家的忠。战国后期的著作,如《管子》、《商君书》、《荀子》、《韩非子》等大量讲的是臣对君的忠,以及忠君的具体要求。到了近代“道德革命”,孙中山主张在否定忠君之德后,将忠的对象移于国家、民族、人民和事业,给忠赋予了时代新意。而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以诚为美德。在先秦最早提倡诚并做论述的是《孟子》,后来《中庸》对诚做了系统的论述。诚既是道德规范,也是道德修养的态度和方法。诚的最基本要求是“真”。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诚是天道,天真实不欺,永远按客观规律运行,故能成就万物。

(二)独立公正 “独立”是指审计主体不受被审计单位经济利益等方面的支配,具有独立性,独立是审计的灵魂。早在距今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中国出现了带有审计职能的官职——宰夫,专门对国家进行审计;隋唐时期,在刑部之下设“比部”,建立了比较独立的审计机构;宋代设立审计院专门从事国家审计事务。“公正”是指审计人员公平正直,在审计工作中没有私心和偏见。中国自古视公正为美德,在《尚书》、《诗经》、《左传》、《管子》、《荀子》等先秦典籍中就多次出现“公正”、“公平”等词,并不乏对其进行明确定义:认为公正不仅是一般人的处事之道,而且是执政者的为政之道。因此,古代审计独立公正、依法办事保证了审计工作的权威。

(三)诚信为本 诚信是现代会计职业的道德支柱,也是审计人员必须信奉的道德准则。《孟子·万章》记载:“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孔子根据亲身的经验体会,提出了财务伦理原则“当”。“当”的伦理内涵深刻而丰富,会计“当”的内涵之一就是喻意关系人之间的和谐,从理论上阐述钱粮保管、会计和主管会计等所有相关关系人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关系人共生共荣、和谐和睦的状态。作为国家经济卫士的审计人员应当把诚信作为行业的立足之本、立业之道。

(四)清正廉洁 审计主体的廉洁与否,决定了审计机关是否能正确、全面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古代审计工作的性质是进行经济监督,要求审计官吏要正身守道。有守者乃能监督,无瑕者方可律人,己之不廉,而欲正人之贪污,自古及今未之能行。如《旧唐书·韩传》载“性持节俭,志在奉公,衣裘茵衽,十年一易,居处陋薄,才蔽风雨。弟洄常于里宅增修廊宇,自江南至,即命撤去之,曰:‘先公容焉,吾辈奉之,常恐失坠,所有摧圮,葺之则已,岂敢改作,以伤俭德。’自居重位,愈清俭嫉恶,弥缝阙漏,知无不为,家人资产,未尝在意。”正因为韩具有这样自律奉公、以身作则的品德,而在中国审计史上留名。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国古代优秀的审计文化对于当代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起着一定的引领作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文化核心价值内容体系构建

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包括指导思想、审计精神和审计职业道德三个层面:

(一)指导思想 党的十明确了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这些重大问题,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审计工作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奋斗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大力弘扬和积极践行“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工作方针,为审计事业发展提供思想基础、精神动力、行为引领和人才支撑。

(二)审计精神 审计精神就是审计人员应当具有的与审计职业身份相适应的意识、思维活动及心理状态。审计精神是审计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审计文化的灵魂。审计精神反映审计群体意识,是群体意识中主导意识的凝聚和表现。当代审计人应该坚持的审计精神是坚持原则,敢于碰硬;严谨细致,客观公正;廉洁自律,甘于奉献;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1)坚持原则,敢于碰硬的审计精神。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首先要坚持原则。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忠于自己的职守,以法律为准绳,按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进行工作,敢于向违法犯罪行为、违反国家规定的行为作斗争,不回避矛盾,敢于揭露问题,敢于查处问题,不看领导或客户的脸色行事,不掂量权衡自己的利弊得失。如果一味地去当老好人,那就是审计监督职能的缺失,也是审计人员的失职。其次要敢于碰硬。由于审计性质的特殊性,审计发现经济案件线索时,都会遇到一些障碍和干扰,特别是本地审计阻力会更大一些。审计人员一定要有敢于碰硬的精神,虽然有时会有一些不理解和反对的声音,但更多的是理解和支持。

(2)严谨细致,客观公正的审计精神。严谨细致是审计行业的鲜明特点,也是对国家审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审计工作相当繁杂琐碎,工作量大,责任重,工作中一点小的疏忽就可能会导致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群众利益受损,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勤勉尽职、严谨细致,将审计风险降至最低水平。客观公正就是公平正当、不偏不倚。国家审计机关是执法监督机关,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对有关事项的调查、评价和判断,既不能掺杂个人的好恶,也不能受审计对象的干扰和左右,更不能以牺牲一方利益为条件而使另一方受益。在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应该以事实为依据,以法规为准绳,绝不能先入为主、主观臆断。只有做到客观公正,才能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提出合理的审计建议,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

(3)廉洁自律,甘于奉献的审计精神。廉洁自律即是坚持自警、自省、自律,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大力弘扬清正廉洁的传统美德,廉洁自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自己做到了清正廉洁,才有资格去履行监督职能、评价职能。尽职奉献,即是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审计监督职责,以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勤勉敬业,恪尽职守,无怨无悔,不求回报。审计人员既然选择了审计事业,就必须热爱审计事业,强化敬业意识,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作用,当好公共财政的“卫士”。

(4)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审计精神。审计的创新精神更是审计一切工作的首要问题。审计工作不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审计人员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就必须善于在实践中不断开拓新视野,研究和探索先进的审计方法与审计手段。只有不断提高自己获取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收集整理和处理新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在工作中脱颖而出,实现工作的新突破和自身的新飞跃。

(三)审计职业道德 作为审计文化最基本的内容,审计职业道德是一种软性约束,它在道德观念上促使审计人员自觉保持审计职业应有的态度和风范。审计职业道德是审计人员在长期审计活动中信守的、具有继承性和舆论性的审计行为原则与审计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独立公正的职业纪律、诚信文明的职业品德、专业的职业胜任能力等内容。

(1)独立公正的职业纪律。独立是审计的灵魂。审计是对经济事务的监督、鉴证和评价,涉及相关各方的利益,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作为独立的主体,在执行审计公务时独立于利益相关各方,排除权、情、利等因素的干扰,也不受个人好恶的影响,依据收集到的客观证据,客观公正地做出职业判断,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如果丧失了独立性,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就会受到质疑,审计权威性和鉴证作用都将不复存在。

(2)诚信文明的职业品德。诚实守信是国家审计的职业纪律。审计活动所要探求的是确定性的事务,而不是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的问题,所要证明的是已经存在的事实,而不是人们编造的故事。所以,审计人员应该以诚实的态度,坦然地面对被审计单位及相关人员,赢得审计对象及社会各界的充分信赖。同时,要按照文明审计和低调行事的作风来开展审计工作。文明审计就是要做到依法按程序、遇事讲道理,要用审计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用理解自己的心情来理解别人,做到言谈举止文明。低调行事就是要谦虚谨慎,不事张扬,不炒作问题,不越权办事。

(3)专业的职业胜任能力。审计工作的知识性、专业性和综合性很强,要求审计人员掌握先进的审计理论和方法,积累丰富的审计经验和适用的技巧,能够运用“专业”的眼光,按照“专业”的规范和标准开展工作,做出“专业”的判断,得出“专业”的结论。对于审计人员来说,这种“专业”的水准和精神就是审计职业道德的一种具体体现。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践行路径

通过我国审计文化的历史渊源可发现,我国古今审计文化一脉相承。因此,培育和构建新时期我国审计文化,要在继承传统优秀的历史文化基础上,把我国审计文化建设同现实社会环境联系起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社会主义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

(一)以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整合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 一是要统一思想。以科学发展观、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体系为指导,把审计文化建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当中,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同时推进审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因此,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同时要根据审计工作的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审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二是要整合核心价值观。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为引领,形成审计文化中的核心价值理念,一方面将核心价值观灌输于每个审计人员,让审计人员熟知核心价值观内容,将其内化成为一种习惯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应通过一定的措施,将核心价值观予以不断强化,从而使核心价值观念为全体审计人员所接受,推动审计人员个人价值观和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融合。

(二)以教育培训为主导,培育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 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依靠教育。通过教育培育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审计文化意识,让其受到审计文化的熏陶,并在审计工作实践中贯之以行,薪火相传。一是开展审计文化意识教育。结合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特点,针对审计人员思想和工作实际,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场合,在审计机关开展的各类教育和培训中融入审计文化相关内容,适时进行审计文化意识教育。反复强调审计文化建设的意义,积极宣讲审计文化的主要内涵,使广大审计人员在理论水平、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得到提高的同时,对审计文化的历史沿革、优良传统、宗旨目标以及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增强其审计文化意识。二是开展审计文化理念教育。通过各种载体和形式,宣传当代审计文化理念,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审计机关教育的重要位置,弘杨爱党爱国、爱岗敬业精神,进一步增强审计人员献身审计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开展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审计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不可能是完全自发的,审计机关应当有计划地组织系统的审计职业道德教育,使审计人员全面理解“独立、公正、诚信、文明、专业胜任能力”等审计职业道德要求,自觉规范职业行为。

(三)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推广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人为贵”和“民本”思想。文化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现象,文化建设是做人的工作,审计文化建设要以具体的审计活动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审计活动是推广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一是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机关”、“表彰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等创先争优活动,树立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典型,总结一批审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加大对典型事例的宣传力度,在全系统营造学习先进、宣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激发审计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审计机关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氛围,形成并展现良好的审计精神风貌,增强审计文化的导向力。二是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加强审计人员建设学习型机关的自觉意识,通过教育引导、机制激励、活动促进,营造学习的氛围,使学习成为审计人员的习惯。通过学习使审计人员受到审计文化的熏陶,承担起审计文化传承的重任。三是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审计理论与实践征文、摄影、书画展览,以及知识竞赛、体育比赛和文艺汇演等活动,强化审计文化意识,营造健康向上的环境和氛围,引导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和宣示审计文化。

(四)以人为本,发展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 人是文化生成与承载的第一要素,文化应以人为载体。在我国审计事业近30年的发展进程中,无不凸显出审计人员睿智、执着、创新、奉献的身影。审计人员是审计文化的创造者,同时又是审计文化的传播者和发展者。审计文化建设中要强调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和信任人。审计文化建设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注重人性管理,通过一定形式和途径,加大对审计人员的“感情投入”,关心审计人员的生活、关爱审计人员的身心健康,使他们有精力、有时间去发展审计文化。同时,审计文化建设是一项基础工作。文化建设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见效,其建设周期长,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扎扎实实地推进。审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审计事业发展任重道远,支撑其发展的审计文化需要逐步培养,循序渐进地在广大审计人员中树立起共同追求的核心价值观,以促进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审计文化建设首先要制定发展战略,纳入长期发展规划之中,并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件,作为文化建设的契机。

参考文献:

[1]石爱中:《寻绎审计文化》,《审计研究》2005年第1期。

[2]方宝璋:《略论中国古代审计文化》,《现代审计与经济》2006年第5期。

[3]王金平、冉登峰:《审计文化的主要价值取向探析》,《中国审计报》2005年第1226期。

篇4

关键词:军队审计;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E2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一、军队审计职业化的科学内涵

军队审计职业化,即军队审计人员以行使宪法赋予的审计监督权为专门职业,并具备与其职业相匹配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享有确保其依法履行职责所需的职业地位和职业保障。

二、军队审计职业化的必要性

(一)军队审计职业化是提高军队审计队伍素质的需要

人是社会发展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决定着事业的兴衰成败。军队审计队伍建设是推进军队审计事业发展的关键。军队审计职业化的目的在于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精、作风优、能打硬仗的“审计铁军”,确保军队审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从而保障审计部门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实行军队审计职业化是提高军队审计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审计监督工作具有政策性、技术性和道德性的职业特点,在法律政策的熟知、专业技术的掌握和职业道德的具备等方面对审计人员有着较高层次的要求。

(二)军队审计职业化是提升军队审计工作质量的需要

由于我们审计专业知识的缺乏,在工作过程中存在无重点、难下手、低效率的现象,致使军队审计工作质量不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审计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三、军队审计职业化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职业准入制度

缺乏完善的职业准入制度,不利于保证军队审计工作的职业胜任。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军一直实行的是军队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制度,不存在专门的军队审计从业资格认证考试,更不用说以军队审计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为核心的相关职业准入制度。当前,军队审计职业资格认证尚处于论证阶段,并未付诸实践。不完善的职业准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军队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

(二)缺乏健全的继续教育机制

缺乏健全的继续教育机制,不利于提高军队审计人员的素质。当前,我军审计人员培训目标过于笼统,并未制定针对不同级别、程度的审计人员的阶段性目标;培训内容不够完善,存在重复培训、重点不突出、实用性不强的问题;培训方式较为单一;培训效果评估手段较不全面,仅以考试为主,缺少专门跟踪评估制度。不健全的培训机制无法满足军队现代化建设快速推进背景下对军队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依照相关条例,美军审计部门构建了严格的职务等级制度。以美陆军审计局为例,其审计人员共划分为8个等级,分别为一级审计员(见习)、二级审计员(见习)、三级审计员、四级审计员、审计师、高级审计师、审计项目经理、审计项目主管。职务晋升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从一级审计员到审计师属于“顺调”阶段,审计人员只需按职责要求完成规定任务,一年后即可晋升一级,其福利待遇和工作权限相应调整;高级审计师到审计项目主管属于“补缺”阶段,该阶段的岗位均属于管理层位置,审计人员需根据职位空缺,按照对应的资质要求互相之间进行竞争,以获得相应职务任命。此外,美军审计部门对每个等级审计人员的职责要求都进行了详细规定。

四、军队审计职业化路径建议

(一)建立健全军队审计职业准入及退出制度

军队审计职业化首先是一个军队审计人员遴选机制的问题。军队审计工作者担负着监督评价军费使用是否具有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重任,必然要有较高的准入“门槛”。在军队建立类似于注册会计师考试和司法考试的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应是确定这一“门槛”的必然选择。要进一步规范军队审计人员选任程序,统一军队审计人员选任标准,同时,通过建立退出和惩戒机制,对于发生不符合职业资格要求行为的军队审计人员,淘汰出军队审计队伍,有利于在军队审计队伍内部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保C军队审计人员的专业性。

(二)完善职业保障及激励制度

其一,强化审计人员职业权力的保障,审计人员应当依法独立公正行使监督权,排除机关、个人的干预,排除被审计单位和部门保护主义的干扰。其二,强化审计人员职业地位的保障,审计人员一经任用,除正常工作变动外,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各级审计部门特别是上级审计部门要坚决支持审计人员严格依法办事,支持他们依法履行职责。其三,健全审计人员职业激励机制,逐步提高审计人员的待遇,增强审计职业的吸引力,提升审计职业竞争力,也能从根源上防范审计人员的腐败,做到以薪养廉。

(三)建立终身职业培训制度

针对目前我国军队审计队伍的现状,当务之急是建立在职审计人员培训机制,活化“存量”。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伴随军队审计人员职业生命始终的审计培训机制。在培训目标方面,应该使审计业务执行部门高度参与培训目标和计划的编制,构建基于业务实践的审计培训体系;在培训内容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审计人员培训的规章制度,设置强制性的课程和对照审计人员自身职业规划的自选课程;在培训方式方面,应较多采用实地审计培训方式,由培训部门安排被培训人员前往实际工作现场进行审计工作,在相应岗位工作的过程中穿插讲授理论知识,使审计培训和业务操作相辅相成;在培训效果评估方面,应制定专门跟踪评估制度,评估审计人员在培训后进行审计工作的相关资料,以此来保证培训应用于审计实践的最终目的的实现。此外,我军审计部门还应加强审计人员培训管理,制定合理的审计培训管理程序,建立培训管理办法,使培训工作适应新时期我军审计事业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中信.论审计职业化――从特派办看审计发展趋势[J].中国审计,2003(18).

篇5

    1.国际内部审计的职业化。

    1941年,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的成立使内部审计开始成为独立的职业,内部审计作为一个独立的职业登上历史舞台。国际内部审计协会成立以来,在内部审计理论和实务界的共同努力下,从完善内部审计定义开始,不断加强内部审计标准建设,形成包括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标准、实务公告在内的较为完善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对内部审计职业化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国际内部审计协会通过持续完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框架,传播内部审计最佳实务,指导全球内部审计实践,在内部审计理论建设和业务实践中发挥了引领作用,对全球内部审计理论建设、标准建设和业务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我国内部审计职业化。

    我国内部审计协会成立以来,为我国内部审计规范化建设、提高内部审计质量作出了积极的努力。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内部审计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在国际先进内部审计实践的影响下,对我国内部审计职业化发展进行了积极的、艰苦的探索,加快了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步伐。我国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实务发展和理论探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是我国内部审计协会秉承“服务、管理、宣传、交流”的工作方针,以推动内部审计发展为己任,推进“内部审计的全面转型与发展”统领工作全局,倡导准确把握内部审计新理念,积极探索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以治理为目标的审计新模式为重点,加强调查研究,加大宣传力度,推动理论创新,组织经验交流,深化准则建设,提高培训水平,扩大国际交往,推动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二是自2003年以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陆续发布了《内部审计基本了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29项具体准则和5项内部审计实务指南,初步形成了我国内部审计准则体系。三是为促进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改善内部审计环境,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2012年4月发布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试行)》和《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试行)》。分别规定了评估目标、评估依据、评估主体、评估人员、评估内容、组织方式、结果利用等规则、流程、方法,对各类组织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工作具有较普遍的适用性,为有效提高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执行力,切实推进我国内部审计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制保障。

    二、内部审计质量的溢出效应

    (一)内部审计质量和溢出效应

    1.内部审计质量的概念。

    “质量”一词最先应用于对产品好坏的衡量。《礼记》中的“考工记”曾记载:“令百工审查五库器材之质量。”按照《辞海》解释,“质量”即为优劣程度。美国质量管理专家克罗斯比认为,质量是符合规定要求的程度。美国着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M.Juran)博士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提出,质量是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现代质量改进之父戴明认为,质量是顾客需要和想要的任何东西。在全面质量管理中,质量的标准是每次都能够在第一时间满足顾客的要求和期望。内部审计是以增加组织价值、改善组织运营为目的,为组织提供确认和咨询服务的专业活动,本质上是组织内部的一项专业服务活动。狭义的内部审计质量是指内部审计服务的硬质量,也就是内部审计服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程度。广义的内部审计质量还应包括软质量,也就是利益相关各方所感受到的审计人员的形象、态度、知识、修养等文化因素,以及对审计机构的整体印象。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内部审计质量反映了内部审计职能作用发挥的好坏,或内部审计成果满足审计委托人需要的程度。

    2.溢出效应的概念。

    萨缪尔森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行动可能在市场交易之外有利于或有损于其他人的利益,即存在着不发生经济支付的经济交易。这种现象被称为溢出效应,也称外部性。这种外部性又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外部经济是当一个经济主体对另一个经济主体造成好的影响,而另一个经济主体不能给与相应的补偿,也可以称为积极的溢出效应。外部不经济是当一个经济主体对另一个经济主体造成坏的影响,而另一个经济主体不能获得相应的赔偿,也可以称为消极的溢出效应。内部审计职业协会以促进实现内部审计职业正价值为目标,以职业知识和技术的传播方式,引导内部审计职业的发展,塑造先进的内部审计职业文化,帮助企业组织强化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促进公司善治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内部审计职业组织作为非营利性组织,其提供职业化服务并不以营利为目标,职业组织获取的回报与其输出价值的不对称性,使其具有类似公共产品的性质,从而符合溢出效应的基本特征。

    (二)职业化溢出效应的作用机理

    1.职业理念培育内部审计的精神品质。

    职业不仅是每个人的谋生之道,也是每个人享受人生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说道:“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这种职业不需要有不体面的行动,甚至最优秀的人物也会怀着崇高的自豪感去从事它。”因此,现代职业应该给人带来崇高感,这也是现代内部审计职业化的方向。这种理念要求从业人员通过创造优秀的工作成果,努力实践自己的职业价值。这种理念激励内部审计人员树立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学习意识,增强重大风险的识别能力、审计问题分析能力和审计建议能力。这些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将会在客观上提升内部审计服务的品质。

    2.独立精神成就内部审计的职业特征。

    职业化要求成立专业、独立的内部审计组织,从机构设置、人员、报告权限、经费等方面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这是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内部审计结论客观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基本保证。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核心是内部审计机构的报告对象在组织治理中的地位。实践表明,报告对象缺乏权威性,内部审计工作容易受到利益相关方的干扰,进而影响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另外,内部审计必须能够获得履行职责所需的足够的资源,因为拥有财务自由,也是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重要保证。

    3.职业标准建构结论公认的制度基础。

    一是确立评价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审计标准,也就是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建立适当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是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也是衡量内部审计服务质量的需要。国际内部审计协会持续完善的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为全球内部审计活动提供了最佳蓝本。二是内部审计应促进组织建立业务标准,这是审计人员作出客观判断的评价尺度。内部审计的职责在于评价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治理,因此需要确立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治理的规范,作为内部审计部门开展审计活动依据的评价标准。建立符合组织整体利益的业务标准是开展内部审计活动的基本前提。业务标准则经过适当的程序,得到组织最高层的批准,是审计评价权威性和审计结论获得被审计单位认可的制度基础。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原会长王道成在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座谈会上表示,内部审计部门代表董事会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董事会和管理层应制定相应的标准。IIA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也明确:“评估控制需要依据适当的标准,以确定目标和目的是否实现。内部审计师必须确认管理层制定适当标准的程度。”在具体审计活动中,两个标准缺一不可。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为内部审计活动确立规范,是建立内部审计服务获得外部信任的客观基础。业务标准是内外部制度的精华,是组织内部业务和管理规范的灵魂,是衡量组织业务和管理活动是否规范的内部法律。从审计实践来看,审计标准和业务标准是审计结论权威性的保证,也是内部审计赢得组织公认的制度基础。

    4.职业团队凝聚质量提升的核心要素。

    内部审计是对管理者的再管理,监督者的再监督,必须要有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的内审人员来完成。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建设职业化的内部审计团队是现代内部审计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持续提高的团队胜任能力和职业形象,建立现代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基础。内部审计人员依靠自身的努力,提升内部审计职业的社会价值和职业形象,增加内部审计的职业魅力,共同创造一个富有竞争力的受人尊敬的现代职业。内部审计职业化为内部审计搭建了经验分享和提升职业胜任能力的广阔平台,帮助内部审计人员及时掌握行业动态,学习国际领先实务,掌握先进的内部审计方法、技术,增强学习创新能力和专业胜任能力。内部审计职业化有利于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加盟内部审计队伍,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

    5.职业方法提供职业胜任的工具选择。

    “系统的规范的方法”是现代内部审计的特征之一。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日趋融合的背景下,风险管理方法成为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掌握的重要方法之一,促进了内部审计技术的创新。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技术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内部审计管理和运营当中,提高了内部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另外,审计对象信息化的推进促使内部审计人员大量使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创新审计手段,实现由手工审计向信息化审计转型。国家审计署原审计长李金华指出,作为内部审计部门来讲,必须要提高审计项目的管理水平,必须要改进审计的技术方法,加快审计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必须要强化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提高审计的规范化水平。职业化响应了内部审计的要求,有利于在内部审计方法和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方面巩固自己的优势。

    三、内部审计职业化发展和质量提升之路

    (一)共享职业成果,加快内部审计知识体系建构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经济全球化大趋势的发展和深化,需要内部审计业界在积极探索、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加速内部审计知识体系建构,逐步提升内部审计职业含金量。企业组织与职业协会应积极互动,加强职业国际交流,实现全球知识与经验的共享,借鉴中外理论和实践成果,不断完善内部审计知识体系,为内部审计服务层次和质量水平提升提供理论支持。

篇6

任何一项科学事业只有在更大范围和更广领域内共生,才有可能得到繁荣和发展,反之则会自我扼杀。内部审计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而产生的,并且在逐步扩大的世界领域中发展起来,这有历史佐证。1941年美国的大企业成立了审计委员会,这些企业的会计师们酝酿成立内部审计组织,并于当年成立内部审计师协会,之后,在美国各地、加拿大、英国成立了相应的分会。1948年内部审计师协会正式成为了国际组织。目前,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拥有会员15万余人,遍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个国际组织的座右铭是:“分享经验,共同进步”。从此,全球的内部审计人员有了一个提供培训服务、业务引导及支持的民间组织平台。在经验和知识共享中,我国内部审计正在或已经实践着国际内部审计走过的各个阶段。在内部审计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以“确保账目真实无误,符合本单位经营活动情况,发现舞弊行为,保护国有或私人财产”为主要目标。2004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提出了增加组织价值,研究和促进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治理方面的作用。我国的内部审计界在国际内部审计理论和实务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理论的探索和实务的践行,使我国内部审计很快拉近了与国际内部审计的距离。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教育、文化、科技的全球化,决定了我们的内部审计事业也必将融入世界内部审计的一体化之中。在我国内部审计国际化趋势中,大型经济实体率先在理论和业务中融入国际内部审计的新理念、新知识、新规则、新技能。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为此搭建了平台,提供了渠道,而且结合我国的现实制定出许多规范性的指引。但从全局来看,我们仍有提高对国际化的认识和融入国际一体并发展自己的需要。对内部审计国际化趋势的认识,主要应基于以下方面:首先,为了提升自身发展水平而需要国际化。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反映了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集聚了大量我们可以学习的经验,可以大大缩短我们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时间,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宝贵财富。一般来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理,经济发达国家的内部审计理念和技术方法肯定要先进于经济处于发展阶段的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先是要学习,才可能更好地发展自己,才可能进入先进领域。只有学习借鉴得丰富,达到一定的量的积聚,才可能使我们的内部审计发生质的变化,才可能使我们的内部审计更好地为祖国的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服务,也才能使中国内部审计在国际舞台上有发挥作用的条件和可能。其次,我们的内部审计经验也是世界内部审计经验的组成部分。

我们国家的内部审计经验所反映的是不同于其他国家、具有自身特点的经验,也是国际内部审计的财富和发展动力。通过向国际内部审计组织转达我国内部审计的主张,增强对国际内部审计事务的交流,可以提高我国内部审计的影响力,也是对国际内部审计的一种贡献。应该承认我国内部审计起步比国际内部审计发展的时间晚几十年,水平差距也事实存在,但我们的发展历程有自身特色,是中国政治经济体制下自上而下的一种发展模式,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也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所以这也是国际内部审计领域的宝贵财富,当然也要介绍给国际的同行们。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为中国内部审计搭建了交流平台,引领中国内部审计拉近了与国际内部审计水平的距离,提升了内部审计的地位,带领中国内部审计在很短的时间内走入世界大家庭,促进了中国内部审计的国际化。如今,广大内部审计人员树立新理念、探索新模式、推进内部审计的转型与发展,在创建“亚洲先进,国际一流”内部审计的进程中,无疑对国际内部审计也提供了一份宝贵的经验。最后,我们国家的内部审计已经和正在走向国际化。纵览和回顾近三十年我国内部审计发展历程,我们在职业培训上引进了国外的内部审计教材;在理论上宣传了国际内部审计的理念和对各项业务的理论探索;在实务上介绍了各项准则、标准、指南;加入了国际内部审计组织,参加了各种国际学术交流,加强了对外互访。这些活动使我们接触并开始了对国际内部审计的学习和思考。不可否认,从国际内部审计输入的业务观念,实务的观点、形式和方法对我们是有极大的启示的。在通过实践的探索后,使我们的思想认识得到了升华,思想的变革使我们有了更多的创新,理论研讨也随之更加繁荣。随着我国内审队伍素质的提高,更多的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到对中国内部审计的思辨和实践之中,这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这种量的积聚为我们内部审计国际化趋势将创造更好的条件。在职业内部审计师培养方面,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考试的引进,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掌握综合技能的年轻一代内部审计人员,使我们在审计标准、审计方法、审计技术、审计内容、审计管理等方面,能更直接地借鉴和分享国际内部审计的经验和成果。由于世界各国政治制度、经济基础不同,在文化方面也有较大差异,决定了我们内部审计在趋向国际化和学习外来经验时,在客观环境因素和主观能动因素条件下应该进行选择,要将国际内部审计经验适宜地落实到我们自身的发展中来。我们应承认和正确对待国际内部审计和我国内部审计的异同。科学的理论总是能包容植根于不同文化、经济基础的各种表现,体现的是人的自由,即选择文化和理论的自由、认识和实践的自由等。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及现状就是如此,需要互相尊重,才能保证事业的共荣。国际内部审计师年会的主题提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职业、同一个未来”就是感人至深的号召。

内部审计的自身发展

科学内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国际化最终都是要落实到自身的发展中来。简言之,既要学习国际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又要善于总结自身找出差距,更要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内部审计模式、标准和做法。近年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提出“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以治理为目标,以增值为目的”的现代内部审计思想;坚持“理念立审、技术强审、标准精审、队伍兴审”,使自身步入了价值提升的全新发展轨道。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2011年总结“十一五”期间工作时指出:推动力不足仍然是内部审计发展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现在:一是政府外在压力不强,缺乏刚性法律推动;二是组织内部需求不足,对内部审计期望值不高,审计地位较低,职能范围狭窄;三是审计资源配置不足,审计人员少,任务重,手段落后,观念陈旧,自信不足,制约了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同时,在对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时提出要求:“一是要赢得社会认同,提高组织对内部审计的期望值上取得重大突破;二是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出内部审计应突出的重点;三是要明确加快发展与规范管理是互为前提的统一体”,认为这是发展内部审计的关键问题。在借鉴国际内部审计经验和成果,在加快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中,应该有针对性地明确以下认识:一是国际内部审计与我国内部审计的体制不尽相同,决定了我们要走有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是国际范围的内部审计师民间组织。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名称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比较少了一个“师”字,虽然也属于社会团体,但实际是一个半官方组织。根据审计法的规定“,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国家审计署将审计法赋予的对内部审计工作指导和监督的职责委托给了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这样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就成了在审计署领导下的带有半官方性质、履行行业管理功能的社会团体机构。在这种从上到下的行政管理模式下的中国内部审计事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了规模,得到了飞跃发展,既符合我国的现实状况,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遵从、集权的内核。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我国内部审计现有的管理模式,是起了关键的积极作用的。但在人们强调服从的意识的同时,淡化了对内部审计自身发展是产生于社会经济管理需要的认识,所以当政府外在压力减小时,许许多多的单位就将内部审计机构进行了撤并。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70多年的发展史证实了内部审计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反映了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到中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除继续需要政府的引导外,更有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二是必须要确立内部审计的职业化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会产生一些新的学科、新的理论、新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就会出现新的职业,这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内部审计发展初期是生存于财务会计部门,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查错纠弊。随着经济活动的增加,经济规模的扩大,加强内部控制,追求经济效益成为新的需求,内部审计自然就从财会部门分离出来,成为一个新的职业。又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风险防范、公司治理等需求的产生,使内部审计的职业得到认同和强化,内部审计的职业化也就成了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基础。内部审计的职业化需要有内部审计科学成熟的理论支持,有较大范围的社会认同感,有其职业特点和职业需求,有经济社会发展到相当程度的条件,有法律法规的维护等环境。在我国,内部审计在职业上独立性不强,是由于职业内容更多的停留在“监督”上,所以常常处于为其他管理部门打工的地位,自身的职业特点没有得到突出表现,往往被其他部门同化,也削弱了社会的认同。内部审计的职业化应强调职业门槛,规定从业资格,提高职业的社会地位,这可以促进内审队伍的稳定,也才可能促进内审事业的发展,所以内部审计职业化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基础。我们要看到,中国内部审计职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执业证的制度也没有得到恢复。但我们又要看到,这支队伍在近十多年来发展是很快的,如学历水平有很大提高、平均年龄有很大降低、科研和理论水平发展很快、与国际接轨在加速等,这些积极因素使我们看到内部审计职业化道路的光明。三是内部审计要走向包容性发展的道路。一般从理论上来说,某一种专业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会走向边缘学科的发展,并通过融入其他科学理论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内部审计的实务也是如此,许多审计项目的实施需要借助信息学、管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建筑学等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审计学科也衍生出工程审计学、审计心理学、比较审计学等边缘学的设想。在审计实践上,许多审计机构在开展某些审计项目时,或借用了其他专业的技术人员参加审计组,或将某些审计项目外包给其他机构来完成。在内部审计的科研和理论研讨中,结合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这说明在内部审计自身的成熟中离不开与其他部门、其他学科的共同发展。我们需要及时认识到这一点,并以开放的姿态走出去、引进来,以加快自身的发展。当然内部审计在包容性发展中要坚守自己的根本,要警惕被淡化、被同化和被异化。四是树立内部审计的基本理念和职业理念,以获得社会的认同。

篇7

【关键词】 论语; 审计人员; 职业道德

国学精神源远而精深、历久而弥新,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的积淀,经部、子部、集部与蒙学等国学典籍中闪耀的中国文化思想精髓为职业道德的培养与实践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思维导向,特别如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为准则——《论语》,字里行间凝聚着中华优秀文明的智慧结晶。细细品味、研读这些名句箴言的时候,涵泳其中,发人深省,受益无穷。论语提出了孝、悌、忠、信、恭、宽、敏、勇、直等一系列道德规范,旨在启发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自觉道德精神,对于当代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而言,通过阅读论语明新译,更有利于尚道德、育灵魂、聚人心。

刘家义审计长在2012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总结了当代审计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即“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这十二个字高度概括了审计工作长期以来的实践探索,体现了审计人员的精神追求和国家审计的职业特点。当代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在从人本位的道德教育向心本位的道德教育升华,并逐步向着心性化的教育迈进,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越来越需要将古、今德行教育思想中共同的内在精神加以融合,将中国优秀的传统德行教育思想现代化,将现代职业道德教育的理念生命化,贯通古今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思想是源,行为是流,审视当代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应如何在论语精神的指引下闪耀人文的光辉呢?

常言道,道德能弥补智慧的缺陷,智慧却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换言之,审计人员的能力固然重要,但道德品质更为关键。依照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十二字核心价值观,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可分为四个境界:第一层是清廉与依法,即做审计事业的底线;第二层是责任与忠诚,即从事审计工作的脊梁;第三层次是独立,独立性是审计人员的生命线;第四层次是奉献,提倡自我要求的奉献精神,这是审计工作效率与质量的保障。

一、“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与清廉有行

“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出自《论语·述而》,是审计人员的大同境界,它彰示了一种为人清正之心。孔子认为对于志士仁人来说,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的富贵是一种耻辱,不值得羡慕与向往,在保持道德的前提下追求财富才是君子之道,君子不是不爱财,同样爱财,只是“取之有道”而已,否则宁愿一无所有,把采取“不义”途径取得的富贵视如“浮云”。

审计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有这种视不义富贵如浮云的清廉之心。审计职责是为了行使国家和社会的监督职能,审计工作的目标在于确实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勇于揭露和发现审计中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发挥审计在惩治腐败中的作用,确保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因此清廉从审是审计人员应有的意识和职业道德底线。将君子不取不义富贵的坦荡之心引申到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中,就是要做到清廉有为,通过具体的行为把“清廉”落到实地,做到知行合一,有效激发“行”的结果。通过严格执行审计人员行为“八不准”、明确审计纪律责任制、完善审计人员廉政档案、公布信箱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廉洁自律行为的学习等方法,倡导正风正气。正所谓“正人必须先正已,打铁更须自身硬”,对于审计人员而言,自身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看淡富贵、名利这些身外之物,坚持为人刚正的态度,切实履行廉政方法,正确处理得与失、苦与乐之间的关系,养心莫善于寡欲,才能守住“与我如浮云”的情操。

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与依法有道

孔子一直强调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德治是治思想,法治是治行为,以德治国是治本之策,依法治国是治标之策,在国民素质有待提高的现阶段,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成为维护社会秩序、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的重要手段。出自《论语·里仁》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的“义”即君子深明大义,知晓治国治家的法道。

对于“社会经济警察”审计人员而言,“依法审计”集中反映了审计精神的精髓,审计人“法”的思想、品格和行为准则,展示了“法”文化的内涵。怎么才能把审计“法”文化成为形之有效的法器呢?首先依法审计是审计实践活动的基础和载体,不能只当作一句空号,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政治文明,它是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和工作准绳,在个人意识上要形成职业习惯,在群体意识上要形成大家共识的执业规则,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依法有道。其次审计一系列法律法规是一代代审计人思想观念的结晶,是工作方法与执法艺术的积累,也是执行制度与内部机制的不断总结与完善,这需要审计人员通过不断地学习熟练掌握与运用法律法规的能力。此外,审计机关也应从制度上保证依法审计的执行,为加强和改善审计执法的质量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在干部选人、用人、奖励等方面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依法审计关键在于人,这需要教育的长期培植,需要每一位审计人修省躬行、坚持不懈地弘扬审计“法”文化,不断提高法治的力度。

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与责任有本

篇8

中国经济转入新常态,标志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重大转变。国家审计作为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改革、保障经济发展等重要使命。因此,亟需提升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水平,以支撑审计人员有效地履行其职能,应对新常态下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将探讨在新常态下推动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性;并且系统地阐述当前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最后深入思考在新常态下应如何有效地推进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

关键词:

新常态;国家审计;审计职业化;职业化建设

2014年11月,国家主席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时,首次公开全面地阐述中国经济的“新常态”。经济新常态具体表现为其一,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其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广大民众;其三,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中国经济转入新常态,标志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重大转变。国家审计作为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改革、保障经济发展等重要使命。因此,亟需提升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水平,以支撑审计人员有效地履行其职能,应对新常态下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常态下推动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中,将“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列入三项重点任务之一,并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加快推进,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方法措施。上述决议充分说明,在新常态背景下,推进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已被提上重要议程,并且迫在眉睫。

1、国家治理层面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并首次将审计监督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内,作为监督体系之一。在监督体系的具体说明中给予了审计监督超过三分之一的篇幅,其地位及重视程度远高于其他七大监督体系。此外,提出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现“四个审计全覆盖”,以配合新常态下的各项宏观调控部署和改革措施。这标志着在经济转型时期,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其职能定位将不断得到加强,这对于加快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同时,职业化建设对于优化审计管理、提升审计效率、加强审计质量都具有重大意义,能够为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改革创新层面

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都面临着改革创新。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新任务,赋予了新使命。审计人员要从心态上重视“新常态”、从全局上把握“新常态”,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国家经济社会运行“免疫系统”的作用。审计人员要充分发挥预防、揭示和抵御的作用,不仅需要提升职业素养、加强职业审慎性,而且还需要通过宏观、全面而系统的职业化建设配合。

3、发展模式层面

新常态以经济增速放缓和经济结构调整为特征,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行政事业单位均在转变过去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转而依靠集约型的发展模式,从而实现高质量、精细化和科学化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的转变,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确保尽量少出现违法、违规事项,为避免贪腐浪费及决策失误保驾护航,而且要为优化发展路径及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总的来说,新常态对国家审计工作要求进行了深化,若要持续稳定地适应这个要求,必须要有高水准的职业化建设提供支撑。

4、资源优化层面

新常态强调资源的合理配置,在转型时期会不断优化包括审计机关在内的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人员编制等要素,甚至可能会出现暂时性下调现象。对于国家审计而言,将被置于一个矛盾的境地。一方面审计工作的难度、深度及幅度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另一方面支撑完成审计工作的可用预算及其他资源却不能同步增加,甚至有减少的危险。因此,新常态下国家审计必须不断地提升工作效率,而推动职业化建设是实现持续稳定提升工作效率的关键途径。

5、民众参与层面

主席在阐述新常态时,提出“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基于此,刘家义审计长也提出“要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审计的最终目标”以及“审计工作的成果最终要由人民群众来评价和认可”。这标志着国家审计工作在参与行为上将发生转变,由审计机关及被审计单位两方参与转型为审计机关、被审计单位及相关民众三方参与。这就需要审计作为一种职业,能够被民众理解和接受。这个转型的过程,需要审计职业化建设提供帮助。

二、当前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具备部分职业化特征,但存在形式化和碎片化的倾向。本文认为,当前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1、缺乏独立性

虽然在《审计法》和《国家审计准则》等规范性文档中均明确了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原则,但在现有管理体制下,我国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往往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很多时候审计机关在人事和财政上均受制于同级政府,而上级审计机关对相应层级审计机关的指导及监督力度有限,从而导致国家审计在行政设置层面上缺乏应有的独立性。

2、缺乏职业保障

我国审计机关的职业待遇普遍偏低,特别是一些基层审计机关的人员收入微薄,仅够维持个人的生活所需。相较于企业而言,由于国家审计机关待遇缺乏吸引力,导致难以聘用到优秀的人才,特别是计算机、金融和精算等领域的精英。另外,审计机关的职业风险较高,特别是在新常态下,无论中央或地方,对审计的期望越来越大,对审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上对审计报告实行责任追究制等种种因素,造成了审计人员的职业风险与审计人员的职业待遇相背离的现象。此外,随着新常态下国家审计可用资源限度受到制约、审计力量不足、工作强度加大等问题日益凸显。低收入、高风险、高强度三者带来的强烈落差,极易导致审计机关人才因缺乏职业保障而大量流失。

3、缺乏职业发展

审计机关的人员在级别、升迁、待遇、离退上与公务员并无二致,受到公务员行政限定方面的严格约束,从而导致优秀的审计业务人员未必能获得职务上的晋升。由于晋升通道受阻,有的审计人员常年待在固定的岗位上,极易对审计工作产生懈怠。这种行政式的管理,无视业务能力的方式,严重影响了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优秀的审计业务人员,未必能成为一个称职的行政领导干部,当优秀的审计业务人员晋升为行政领导干部时,极有可能造成能力错位,反而无法发挥其真正的才能,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度浪费。

4、缺乏胜任能力

目前,从理论水平来说,审计机关的人员普遍缺乏对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趋势的了解,不能从机制、体制和法制等深层次的角度去评价日常审计中所碰到的问题,缺乏用宏观的、辩证的和发展的视野去评价客观经济事务的能力。从专业水平来说,审计机关的人员以财会、基建类为主,缺乏其他领域的专业人才,对政策落实、金融投资、资源环境、绩效评价等业务普遍缺乏胜任能力。从审查方式来说,审计机关以传统的手工翻阅账簿为主,仍然停留在查错究弊的阶段,对计算机辅助审计、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应用非常少。

三、有效推进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意见

推进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可以在借鉴国际通行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施行。新常态对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有着迫切的需求,本文认为可优先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独立性

一方面可以考虑审计机关的垂直化管理,以弱化同级政府对审计机关在人事及资源等方面的制约力度,有效加强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指导和监督;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将国家审计从行政系统中独立出来,成为与“人大”接轨的独立系统,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其独立性。

2、强化职业保障

首先,提高审计机关的权威性。为保障审计项目顺利开展及整改建议及时落实,应该给予国家审计更多的权限和更高的定位,例如适当地提高审计机关及负责人的层级,使其比其他部门高半级,从而有效避免同级审计中出现的配合问题。其次,维护审计人员的职业地位。除正常工作变更外,如果不经法定程序,不得擅自免职、降职、处分或辞退审计人员,以提供充分的职业保障。最后,保障所需的审计资源。建立相关机制,以确保审计项目的开展、审计人员的待遇等,获得充分而稳定的保障。

3、建立激励机制

审计工作通常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如果仅依照一般公务员的行政限定,即无法保证优秀的审计业务人员得到职务上的晋升,也不利于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应当从制度上建立起有效的职级晋升、撤离和薪酬标准,科学合理地设置职务层级,以调动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激励审计人员不断自我提升。

4、建立职业准入与退出机制

审计是一个对专业性有着较高要求的职业,很多审计工作需要依赖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建立起一套对选任审计人员的职业条件(如知识、技能、经验、资格认证等方面)进行审查并定期考核的程序。对不符合审计职业条件的人员,应建立退出机制,将不合格人员淘汰出职业队伍。

四、总结

随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国家审计在使命、定位、环境和要求等方面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它也强化了推进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审计职业化理念的发展。审计机关应积极响应并推进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从而为新常态下的宏观形式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金芳芳:新常态下推进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问题探究[A].江苏省审计机关第六届青年审计论坛论文集[C].2015.

[2]刘斌、刘俊:《框架意见》下审计职业化建设路径探析[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网站,2016-01-11.

[3]范超群:推进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初探[J].财审论坛,2016(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