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企业经济审计对策分析

时间:2022-12-13 17:06:08
摘要: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而言,虽然对经济责任审计予以高度重视且将其作为常抓不懈的重点内容,但是仍在此项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从而对这项工作的后续开展造成影响,因此必须正视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及质量。
关键词: 企业 经济 审计

企业经济审计对策分析

企业经济审计对策篇1

一、引言

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做好审计工作,科学运用审计结果,将审计结果的作用用在企业建设中,对于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国有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在审计结果运用方面取得一定创新,但是在多项原因的作用下,现阶段一些企业在审计管理、结果应用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审计结果的实际作用难以充分落实,对企业建设发展、经济效益提升等产生很大负面影响。

二、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概述

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结果一般以报告的方式呈现,监督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具体执行情况,从而发现履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实现对审计责任的认定与审计结果评价,并给予相关审计人员处理意见或措施,能够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真实性、客观性以及准确性,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应用打下基础。当前,我国部分国有企业已经走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前沿,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与办法,使得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工作得以发展。但是大部分国有企业依然缺乏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机制,组织人事部门干部管理工作没有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实现衔接,从而导致审计结果的实际作用无法充分发挥,不利于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监管。为此,在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做好相关结果的分析优化工作,确保审计方式科学性。为了解决国企审计工作存在问题,国家相继出台了经济责任审计方面的规范性要求,需要国有企业领导与管理人员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加强审计工作得到结论的充分利用,并做好利用相关规定的制定工作,结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与指导,能够有效促进国有企业经济发展,使得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稳定,是全面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1]。

三、当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内部管理体系建设日益完善,但是由于缺乏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导致审计得到的结论没有得到有效运用,无法将其作用发挥出来,从而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效果不够理想。

(一)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存在问题

结合部分国有企业的实践工作情况来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存在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一是在审计得到结论应用过程中,该结论能够在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工作评价等领域进行应用,但是当前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没有得到落实,没有按照审计得到结论对管理人员的工作完成进行评价,从而导致评价科学性不足。二是在审计工作得到结论后,针对存在问题的部分需要对其进行整改,但是在具体整改过程中、审计整改不力问题以及多次错误重复发生的问题,被审计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没有及时进行追责与问责,从而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作用难以实现。三是通过审计工作得到的结果中,存在多项错误问题频繁、重复发生的问题,虽然经过了一定的整改,但是审计问题的整改不够彻底,经过多次整改后依然存在相同的问题发生[2]。

(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问题发生原因分析

结合部分国有企业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部分人员对于审计工作缺乏深入理解,不够重视审计得到结论的使用,得到的审计结果无法在整改中进行实施,缺乏对审计工作的重视,一些被审计单位处于审计工作的对立面,存在着被动接受审计的问题,对于审计工作的主动性不足,从而导致国有企业内部难以形成良好的经济责任审计氛围;同时,在审计问题整改方面也存在着被动问题,整改工作没有彻底落实,且没有对结果包含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导致审计问题多次发生。二是部分企业尚未制定完善的应用体系,在审计得到结论应用过程中较为随意,如何利用、利用程度等都没有明确规定,从而导致审计结果的作用无法发挥,使得审计工作效果不足,例如在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需要对其管理工作质量进行审计,但是得到的审计结果却没有应用,没有将其融合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中,从而无法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审计得到结论的运用没有具体流程规定,事件缺乏核查手段,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实际效果难以体现出来。三是审计报告作为结果的主要展现形式,是结论利用的主要方式,为了确保审计得到结论的充分利用,需要做好审计报告编制工作,确保编制报告完善性,但是结合部分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审计报告质量存在的问题较为严重,主要是受到审计人员自身工作能力的影响,还受到审计工作存在局限性问题的影响,导致审计报告质量较差,从而无法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有效运用,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经济责任审计得到结论,对于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建立在高质量审计报告基础上,从而提升审计结果运用工作效果。

四、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方式分析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对于国有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保障经济责任监督工作能够落实的关键所在,需要国有企业提升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工作充分重视程度,但是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国有企业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导致运用工作效果较差。因此,本文结合相关实践经验,总结如下科学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措施:

(一)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重视程度

内部审计工作不受到重视的问题广泛存在,导致审计得到结论无法有效实施,是当前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问题,管理人员、审计人员等对结论利用的重视不足,导致结论在提高国有企业管理质量方面的作用无法体现,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为此需要做好审计得到结论的利用工作,最大程度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率提升,使得国有企业不同部门能够共享经济责任审计信息,是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人员等需要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重要性,不断强化自身认识程度,从而构建良好的经济审计氛围,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能够得到全面利用,需要相关领导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能够促进经济责任设计结果运用科学性提升,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国有企业内部实现高效化利用,从而促进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完善[3]。

(二)提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

为了确保审计得到结论能够全面应用,必须做好审计工作质量提升工作,采用科学的审计方法,保证审计结果准确性,为后续的整改工作提供相应的支持,能够有效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工作效果提升。首先,需要对审计理念进行创新,确保审计理念符合当前管理工作需求,通过先进的管理理念,提升审计得到结果科学性,并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水平,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水平的内部审计队伍,优化内部审计队伍人员结果,合理配备专业的审计人员,并促进审计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确保审计人员对于岗位业务充分熟知。其次,需要加强审计项目质量管控工作,加强现代化审计技术的应用,并做好审计工作过程管理,确保审计工作资源合理化配置,按照审计项目的复杂程度、专业背景等选择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从而补充审计队伍存在的不足。最后,需要对经济结果评价体系进行完善,确保审计得到的结论能够充分在评价体系中运用,比如将其运用在干部人员的履责执行情况方面,能够提升评价内容完善性,为干部绩效考核等工作给予充分评价,确保评价客观性与准确性,合理界定责任范围,从而能够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效果,通过对审计结果的运用解决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存在的多项问题[4]。

(三)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领导人员管理方面的运用措施

领导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等,对于国有企业发展会产生直接影响,为了能够确保领导人员责任落实,需要将审计得到结论应用在领导的评价管理工作中,确保评价结果能够为领导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从而能够保证领导人员管理工作质量提升,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反映的被审计人员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需要严格依据相关标准化流程及法律程序,企业规章制度等对被审计人员及时启动问责和追责程序,依法对其作出处理。在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员任免工作中,需要做好任免程序的设定工作,不能出现存在问题依然提拔的现象,从而能够提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权威性。在领导人员的任免工作中,可以通过利用审计结果的方式,将其作为任免工作的主要依据,从而能够提升干部任免科学性,针对没有能够履行经济责任的领导人员,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处罚,从而能够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效能充分发挥,提高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命工作科学性。

(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纪检监察中的运用措施

建立审计问题在纪检监察的移交工作,对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所以需要采用科学的手段,为获取审计结果提供支持,需要快速着手调查,找到与事件有关的证据线索,确保相关事项能够及时上报上级部门;上级部门需要做好事件的分析工作,严格国家法律规定以及国有企业的规章制度,对被审计人员以及相关人员及时进行追责与问责,按照法律法规规定严肃处理,从而能够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作用充分发挥,在国有企业内部起到警示的作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质量,会对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产生直接影响,所以需要纪检监察部门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将其作为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部分,以此能够有效推动纪检监察工作质量提升,为纪检监察工作提供充分的保障,并提供科学的工作依据,还能够促进纪检监察工作体系完善,是推动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与纪检监察工作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5]。

(五)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提升管理能力方面的运用措施

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的规定来看,国有企业需要建立健全审计问题整改机制,明确整改第一责任人为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国有企业对内审发现的普遍性、典型性以及倾向性问题,需要及时研究并处理,构建完善的相关内控制度,以此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制度体系。为此,国有企业需要全面研究具有可行性的执行措施,内审机构需要构建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跟踪检查台账及机制,督促被审计单位加大整改力度,防止同样的审计问题再次发生;相关部门需要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融合在年度绩效考核体系中,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能够在实践中得以全面应用,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效果的有效措施。通过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在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中,能够全面促进内部管理工作质量提高,满足内部管理需求,以此为基础提升发展质量,能够为管理工作提供全新的路径,促进综合管理水平全面提高,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优化的重要意义。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简要阐述了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基本概念,并对当前部分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以问题为切入点提出多项能够促进运用水平提升的措施,希望能够对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帮助作用,不断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能力,从而推动国有企业经济发展。

作者:李锦中

企业经济审计对策篇2

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较强的支撑作用,新时期国企开展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能够有效防范国有企业发展面临的经济风险,帮助国有企业负责人有效开展监督工作,促进各部门、岗位相互监督、高效协同,更好地完成各部门工作目标,尽快推动国有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因此国企应深入贯彻实施内部经济责任审计。

一、经济责任审计概述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

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委托社会审计组织,以保障组织健康发展为目标,以党政领导干部、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任期内组织内部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等情况为依据,对其在任职期内履行组织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评价工作,同时,经济责任审计还会辅助开展问责、监督、服务等一系列工作[1]。在国有企业内部,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涉及企业工作的各个方面,面向领导干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利于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管。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职能分析

1.检查职能

审计是党和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通过采集审计信息开展相关检查、分析工作,能够对被审计对象在工作中是否存在失误、违规行为等进行衡量。审计的检查职能要求在开展审计工作时要结合审计目标,严格检查与目标具有较强关联性的审计信息。

2.验证职能

在开展审计活动时,要结合审计目标在获取相应审计信息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所采集的审计信息是否准确、可靠,验证审计信息的来源,明确审计信息产生时间及其完整程度。审计机构采集的审计信息多数需要由被审计对象提供,审计机构获取的审计信息是否完整、真实、准确存在一定不确定性,这就需要审计机构逐一对获取的信息展开验证,保证审计信息的可靠性。审计信息只有在经过验证之后,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才能展现出其应有的价值。

3.评价职能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人员收集到需要的信息,并对其进行验证后,应运用专业知识对审计信息背后的经济活动质量展开判断、评价,运用专业概括性语言总结被审计对象的情况,以为后续审计结果使用做好铺垫。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职能,属于对客观审计信息进行提炼与整合的过程。

4.报告职能

审计活动结束后主要通过编制审计报告体现活动的最终成果,其应将审计期间检查出的所有问题,编制为完整的报告并将其提交给委托方。审计报告是被审计对象向委托方证明自身的主要依据,其从侧面体现出了整个审计活动的价值[2]。

二、国企内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

(一)能够真实反映国企经营情况

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只有切实掌握自身经营情况,才能更好地结合市场发展趋势进行改革和创新。完整、准确的审计报告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力保障。通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结合审计报告,能够让国有企业更好地明确自身的经营情况。

(二)可以保障国企廉政建设

政府简政放权以后,国有企业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权,通过开展国企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可以从源头上杜绝领导干部的舞弊等行为,保证国企所有领导干部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在任职期间认真履行自身责任。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在国企内部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保障并推动国企进行廉政建设。

(三)能够强化领导干部责任

实施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加强对国企领导干部的监督和管理,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需要重视经济责任审计期间发生的问题,在领导干部考核、选拔、任免等环节善于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以此保障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帮助下,国有企业还能够增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和保护力度,运用量化指标完整反映出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国有企业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

(四)可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国有企业发展面临的重要工作目标,在缺少国企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情况下,可能无法厘清国企领导干部的职责,造成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易产生一些错误的思想。定期或不定期在国企内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够促进国有企业领导干部自我反省,保障国有企业健康发展,帮助国企更好地提高国有资产的实际价值。

三、国企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常见问题

(一)领导干部的认识存在偏差

部分领导干部对内部审计缺少足够的重视,审计人员接触国企财务、融资等相关数据的难度较大,导致审计活动难以顺利开展,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流于形式,影响了国企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正常进程及工作质量。部分国有企业更重视事后审计,国企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在时间上比较滞后。虽然事后审计能够客观反映出国有企业已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财务收支情况,但是由于缺少事前和事中的审计监督,导致审计工作的可预见性较差,不利于国企及时纠正经营期间的各项问题,也不利于其在经营期间规避管理风险,导致企业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风险。且在领导干部调任、离任后,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面临的工作难度较大,审计整改、审计追责难度更大,容易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制约国企发展。

(二)内部审计职责落实不均衡

我国国有企业集团受政府政策引导和扶持,集团总部的管理层主要由政府任命,对集团下属公司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目前已成为集团总部领导层进行人事管控的重要手段,也是内部审计部门需要承担的主要职责。但这种方式容易导致经济责任审计对集团总部领导干部的监督缺位,只能通过国家审计的方式实现。此外,在国企集团现行的管控模式下,其下属子公司应参照集团总部制度,结合公司自身经营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而目前部分国有企业的二级子公司更倾向于套用集团总部的制度,并未结合自身实际的经营情况在集团总部的引导下制定相应规章。在实际执行制度时,分公司主要以完成集团总部下达的任务、指令为主,事后再根据制度执行及任务完成情况补充相应资料,以此应对审计检查,导致相关规章制度的建设及执行流于形式,难以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实质表现进行总结。

(三)划分责任界限的难度较大

在经营期间,领导干部从做出决策到后期落实、产生结果需要经历较长一段时间,国企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要想根据权责发生制界定领导干部的责任有较大难度。目前,国企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跨度较长,国企领导干部任期时间长短不一,采用固定审计标准难以衡量较长时期前上任领导干部做出的决策,并且也无法通过已废止的规章制度对当前的决策事项展开评价,对国企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划分难度较大。

(四)现场查证不够细致

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关系到领导干部在职期间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包括国有企业的管理决策、廉政建设、发展战略等许多方面。审计人员需要通过查证领导干部任期内的履职情况,在获取完整审计信息的基础上撰写审计底稿,为后续编制审计报告、运用审计结果做好铺垫。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任务相对集中的工作,为提高内部审计的时效性,通常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审计工作,这也使得审计调查时间被严重压缩,容易对审计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造成影响,尤其是审计活动中可能会缺少必要的验证、检查等环节[3]。在审计人员专业性不强、工作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其可能缺少深挖经济责任根源的意识和精力,尤其是在被审计对象不积极配合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可能难以获取细致的调查结果,这也使得审计工作的难度大幅增长。

四、完善国企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建议

(一)及时转变国企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

国有企业开展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需在国家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深度参与的情况下,加大廉政宣传力度,引导国企领导干部思想观念转变,让领导干部认识到违法乱纪可能面临的后果,保证领导干部廉洁清正,善于倾听各部门、员工提出的意见,真正将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国有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在此期间,政府及国有企业要赋予审计人员相应的权限,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具体职责,需要进一步健全内部审计机构的信息披露和监督职能,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在国企内部的独立性,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有效防范、及时化解国企经营风险。要注重审计工作影响力及权威性的提升,保证内部审计具有较强的前瞻性,牢固树立全过程审计的意识,解决传统事后审计存在的弊端,将经济责任审计设置为一项常态化的领导干部监督工作。国有企业领导干部还需要重视对审计结果的应用,加大审计整改执行力度,善于倾听审计意见,在明确审计问题的基础上及时将结果反馈至国企管理层,并对问题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将自身经济责任落到实处,以进一步发挥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支撑国有企业健康发展的作用。

(二)转变国企集团总部职能

国企集团总部是国企集团资源协调、战略规划、绩效考评的重点,其需要在整合国企内外部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在监督和管理下属企业的同时,为下属企业提供更多资源和服务,提高企业集团整体实力。在开展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时,需要从国企集团总部入手,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进行问责追责,将责任落实到集团总部和下属企业的具体负责人,重点检查下属子公司是否参照集团总部制度,并结合自身经营发展情况建立相关制度体系。在此基础上要编制完善的审计报告,适当听取内部审计机构有关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建议,逐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在国有企业内部的影响力[5]。

(三)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展开界定

部分国企领导干部的任期较长,主要在离职时展开集中审计,这种审计方式面临的工作量较大,可能无法收集充足的证据,因此应在各届领导干部任期内开展动态跟踪的经济责任审计,明确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周期,以便及时发现领导干部任期内存在的问题。审计人员必须认识到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和价值,在开展审计活动时,需要对重大经济决策事项的背景、政策执行效果等展开深入调查。为了给国有企业创造更高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其需要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下,结合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提高国企领导干部运用审计结果的意识。

(四)注重现场查证的宽度和深度

现场查证是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核心活动,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整体质量与其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对此,审计人员要注重现场查证的宽度和深度,除了要保证查证需覆盖国企领导干部任期内的所有经济事项外,还需要保证查证深度到位,以便为责任界定、审计评价做好铺垫。对此,在进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计人员需要适当拓宽沟通交流的渠道,提高沟通频次,听取各业务部门负责人提出的意见,从中获取对内部审计有用的信息。考虑到交流沟通时所获取的信息可能存在一定主观性,这就需要审计人员不应只通过谈话的方式获取相应信息,还需要深挖证据。在现场查证时审计人员还需要规范撰写底稿,确保底稿可以真实、客观反映出现场查证的结果,以为后续审计报告的编制以及责任认定提供重要支撑[6]。审计人员在编写底稿时,必须查明事实真相,明确事情的全程经过,在底稿编辑期间了解不同经济事项中的风险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

(五)建立长效评价机制

国企要建立完善、长效的评价机制,保证评价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深入分析领导干部任期内做出的经济决策是否可以推动国企改革、发展,着重分析重大决策及项目的利弊。鉴于审计手段的限制,在对国企领导干部廉政建设相关方面展开评价时,审计部门还可以与纪检监察部门对接,以实现双方监督结果的高效共享。纪检监察部门通过信访等方式,可以帮助审计人员更好地了解国企领导干部的工作与生活作风,及时发现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存在的重大经济问题,为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五、结束语

国企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国企领导干部展开有效检查、监督的一种手段,能够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实际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需要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严格落实外部监督,保证领导干部积极配合审计人员的工作,以使审计人员能获取完整的内部审计信息,及时发现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存在的问题。

作者:任婷婷

企业经济审计对策篇3

近些年,不仅提高对国企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强度,并且监管部门也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国有企业如何开展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对于落实内管干部工长的管理监督及保障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格外重要。针对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而言,虽然对经济责任审计予以高度重视且将其作为常抓不懈的重点内容,但是仍在此项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从而对这项工作的后续开展造成影响,因此必须正视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及质量。

一、常见经济责任审计问题

(一)前期调查过于形式,收集信息并不充分因为需要集中进行审计任务,所以为保证工作的时效性,要求在20—25日完成调查、现场审计等工作,以此缩减审前调查时间。与此同时,一般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对象熟悉,在主观上没有认识到审前调查工作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虽然进行审前调查,但也只是局限在收集有关财务信息、企业发展战略等内容的调查。另外,因为信息收集的不充分致使应为审前调查的工作内容挤占用于现场查证的时间来完成,这样很容易对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二)组织形式相对固化,现场查证难以深入细致有关审计项目分工,未能依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企业经营特征、组织运行等要求进行人员配置,按照收支事项为基准的分工形式开展查证虽然没有多大难度,但会忽略管理决策、生产经营等内容;相对简单固化的组织分工,在审计环节,相关审计人员会将其等同于管理效益或者是财务收支审计,没有清楚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点及本质,因为其中涵盖领导干部在其履职期间的全部经济活动,所以审计人员需针对履职状态进行查证,可是无论是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或者收集资料,均会消耗一定的时间及精力。[1]加之一些审计工作人员欠缺这些方面的工作经验,缺少意识与精力进行深挖,在原因查找时未能深入透彻进行问题查证。若是被审计对象不能积极配合,会降低工作效率,提高审计查证困难度。

(三)评价标准没有细化,责任认定准确公允性低领导干部在履职期间产生的问题应清楚界定责任界。可是个人责任的界定会涉及很多影响因素,如现实和历史、经济与社会环境等,针对重大决策结果通常会在一段时间后体现,这样界定情况十分复杂。有关审计法规及其业务规范,界定的方法较为笼统与宽泛,具体操作时难以找到确切依据,不仅轻重程度无法量化,而且难以客观界定责任。

(四)先离后审普遍存在,成果应用不够全面有效“先审后离”是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作用和利用审计成果、加大对领导干部监督力度的重要原则和手段,但从目前来看,由于组织人事任免工作的特殊性,现在绝大多数经济责任审计还是“先离后审”。领导干部已经到其他岗位新任职或已被提拔任用后,要求审计部门在短时间内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如果审计工作无法落到实处,则难以发挥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转化作用。国家明确规定:“先离后审”是可以的,符合国家规定,不存在滞后问题。

(五)内部审计力量薄弱,影响审计质量和效果经济责任审计属于专业性特征显著的工作,基于审计方案的制订、审计意见的提出等,向相关工作人员提出较高的职业道德、技能素养、实践经验要求,而且需具备出色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对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掌握和把控能力。目前国有企业整体内部审计力量薄弱,内部审计队伍专业结构单一,审计人员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多数审计项目由内部审计部门与中介机构开展联合审计。中介机构的审计人员流动性大,参与现场审计的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审计人员经验不足,对企业实际情况了解不深,对现场审计重点把握不够准确,容易造成对任期内经济活动事项漏审或审得不深不透,不会梳理审计数据背后隐藏的线索,不能揭开深层次的问题,难以走出就事论事的套路。

二、解决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对策与应用案例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审前调查兼顾“宏观”与“微观”

第一,清楚分工调查事项。转变仅是少数组员及审计组长实施审前调查工作,大部分组员等候的工作模式,正式开展审前调查前,组长必须能够全面科学落实调查任务分工,旨在审计内容可以实现彻底覆盖,让全体成员一起参与及收集,进一步强化调查工作的针对性。

第二,掌握审计工作主方向。应对经济责任审计形成一个正确认识,关注每项决策的执行情况、重大风险化解、增强管理能力等。基于财务信息的充分收集,进行审前调查必须重点收集相关决策部署、重大经济事项等相关信息。

第三,通过大数据进行宏观分析。组员应在资料信息共享的基础前提下,按照被审计对象整体情况,分析并且收集相关资料,主要包含任期范围内变化的财务指标,资产变动情况等,然后借助大数据开展分析,立足宏观角层面充分掌握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责任人偏好等,为明确查证方向及审计重点提供基础。

第四,进行资料与信息的实时交流。各项有关经营管理数据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同样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更是彼此关联的一个整体。唯有分析关联性数据才会找出审计工作线索。基于此,进行审前调查时,应做好信息交流与资料共享,依托企业内部通信系统组建工作群,进行数据信息的交互及共享。[2]

(二)合理配置审计资源,组织方式兼顾“常态”与“动态”

第一,查证重点明确,实施方案细化。依据审前调查,科学编制具有较强可行性的审计方案,方案中需细化主要的审计内容,按照当前企业发展形势、经营现状等,列举细致的查证思路及实施方法。以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为例,针对上级决策部署的具体情况,根据企业近些年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重视被审计对象的机制体制革新情况、职能移交与分离情况,还要对以上重点内容采取走访座谈、现场查看等相关审计方法。

第二,收集审计资源,选用兼职专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具有多学科特征。审计对象差异,业务和特点不尽相同,由此建立审计小组时,需要认真测评已有审计资源,并结合审计对象特点分析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领域、业务能力及审计经验,需要配备熟知法律法规、企业安全环保等各学科内容的专家。与此同时,还需要配备一些技术人员用于为其提供相应的信息技术支持,科学进行审计方案的分工,从而实现清楚分工以及科学配置。

第三,组织模式灵活,分工合作有序。要以审计对象特点作为基础前提,通过灵活有效的组织模式,设计多样化的专业主审。并且在现场要听从审计组长安排,认真听取在查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掌握专业主审的具体推进进度,这样才会合理统筹审计时间。经济责任审计由于所涉及的查证范围广泛,采用多个专业主审可以对审计任务进行更确切、清楚的分解,体现审计方案的具体执行效果。还能依据审计人员所处的专业领域,细化审计组,如现场查证、信息支持、数据分析等相关专业小组,小组间相互配合,通力合作进行审计。

(三)优化审计工作思路,现场查证兼顾“广度”与“深度”

第一,通过多元信息渠道收集确凿证据。由于需要和领导班子进行谈话,因此在审计过程中,作为审计组需适当增强谈话的力度,不仅要与班子成员,还应与财务、生产等关键环节的负责人员谈话,确保听取更为全面详细的意见,由此获取具备更高价值的信息。因为谈话内容不可避免体现出谈话人员的主观意识,所以作为审计人员不要仅依据谈话信息进行审计事实的裁定,而是在得到相应的线索和信息后,采用具体可行的手段获取所需的客观证据,即发挥数据和证据的作用,从而进行判断。

第二,革新思想观念,摆明查证思路。关于企业领导层,对其实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审计,一方面可以实现“应审尽审”,另一方面可做到“有审必严”,确保审计工作没有死角。基于此,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应该转变观念,明确审计的要求与目的,放弃以往忽视管理重视财务收支、忽视追溯重视表面的传统观念,必须聚焦存在的主要矛盾,敢于将问题揭示出来并要善于处理问题。[3]

第三,底稿规范撰写。审计底稿是撰写审计报告和确定责任的重要依据,应能将现场查证最后成果清楚体现出来。由此,应将事实查清并如实表述有关要素,争取达到见事和见人的效果;分析底稿环节,要对潜在风险进行分析,还需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这样能够为界定责任、撰写审计报告等后续工作提供重要基础。

第四,开展“5W1H”分析。这种分析方法被广泛运用到企业管理工作中,同样也能应用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该方法会对待查证的各个事项,从“5W1H”层面深入思考且抛出问题,通过逐层的查证深入、追问思索,找出线索与疑点并厘清来龙去脉,确保将问题查深查透。

(四)明晰审计评价标准,责任界定兼顾“原则”与“创新”

第一,责任界定的常用方法。按照具体原则和相关要求,领导干部若是存在一定的履职问题,应该按照其领导及直接责任落实好界定分类工作。审计报告会对领导责任开展定性表述,并不要求呈现承担多少责任。基于此,借鉴评价内控中所存在的内控缺陷,按照相应标准实施分类定性。因为界定过程是按照履职问题的类型、性质判断的一个过程,建议采取决策树判断,凭借系统的分析判断工作,可以把界定责任进行明确划分。有关决策树分类,由于是树形结构,所以需结合分析对象各项属性开展分支判断,由此获得最终的决策结果。一是依据已经查证的事实,梳理判断主要的问题特征,判断其从属于环境保护、经营业绩等问题类型,保证定性分类的精确度。二是依据决策树分类渠道,按照领导干部具体的履职问题行为属性,采取逐层式的分析判断同时对责任初步界定。三是依据问题金额,通过“三个区分开来”规定标准“修正剪枝”决策树,也就是修正错误判断并清晰界定责任。

第二,界定责任基本原则。首先,一致性。针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的界定,必须遵守权责相符与匹配任期原则,由此将具体履职时间及其权责边界确定下来,保证责任界定的有关问题或是经济事项,不超过其权责时间范围,可以在时间及权责层面体现出清晰的一致性,从而有效防止界定工作发生遗漏、缺失或是越位等问题。其次,客观性。需要保证公正客观,作为审计人员应该依据独立审计的这项原则,把政策目标、规章制度等作为参考依据,针对企业领导的业绩展开公正评价,在此基础上反映并揭示问题,保证界定工作的客观性和避免臆断。最后,谨慎性。由于明确问题是否从属经济责任,应通过审计证据予以有效支撑,那么在审计工作中未曾涉及、没和审计对象产生关联的经济事项无须评价,更不会进行责任界定,但要是有界定责任或是审计评价的要求,则应坚持遵守谨慎的态度及原则。

(五)加大整改追责力度,成果应用兼顾“独立”与“合作”

第一,构建完善的问责机制,及时督促问题整改。不仅要将追责和问责机制不断完善,还应做到追究到人与落实到人,采取针对性举措助力问题整改。与此同时,该机制中需建立起健全的审计监督体系,将“三不放过”原则严格遵守,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需为其提供一份清单,还要整改问题进行全程监督。以往审计问题的实际整改情况,属于进行新轮审计工作的关键所在,旨在确保审计问题能够彻底整改,而且有效落实各项审计建议。

第二,积极主动作为争取领导支持。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领导干部任免和使用,需得到企业主要领导的认可和支持才能顺利开展,这样才会转化使用审计结果。由此,审计部门应能主动作为,进一步强化和上级领导之间的交流沟通,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隐患风险与重大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建议,由此为相关部门与领导的管理决策提供服务,让企业领导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从而提高使用审计结果的效果。[4]

第三,加大部门联动力度汇聚监督合力。各部门之间通过沟通协调,在审计环节将各方力量协调并落实好审计工作,审计结果依托纪检、人事等主要部门的转化运用到增强干部的管理与监督。企业审计部门应当会同人事、纪检部门参加审计现场进点会,面对审计技术无法核实的问题,通过纪检部门等妥善解决。完成审计之后,这些部门能把审计结果运用至干部的任用选拔与廉政监督,同样职能部门还能依据审计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不仅要予以一定的审计建议,还需制定切实可行的管控举措,从而实现“审”与“用”之间的有机结合。[5]

第四,形成长期规划,做好任中审计。对于任中审计来讲,主要是指审计任职期间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凭借任中审计,形成一份长期规划,转变过去仅是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做法,合理增大任中审计量,使之可以结合离任审计,实时监督审计对象并就工作问题进行有效整改。[6]

三、结束语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之所以要不断加强,一方面是落实全面深化改革、优化企业制度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要求。通过其职能作用的发挥,避免经营风险、提升经营效益,但是任何目标的达成无法一蹴而就,由此内部审计部门应遵循务实、科学的工作原则将各项工作做好,在保障审计质量的同时,让企业领导干部尽责有为,共同促进企业治理体系实现高度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黄红霞.新常态下的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分析[J].全国流通经济,2021(2):190-192.

[2]李卓莹.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投资与创业,2021,32(6):76-78.

[3]陈黎明.国有企业开展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及解决途径探讨[J].交通财会,2021(7):63-66.

[4]高莎莎,冯春鹏,徐宏光,等.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常见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国内部审计,2021(8):29-34.

[5]尤泳.新时代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路与方法[J].投资与创业,2021,32(13):120-122.

[6]王小敏.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常见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3(14):110-112.

作者: 韩慧娟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