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石油安全论文8篇

时间:2023-03-24 15:12:34

石油安全论文

石油安全论文篇1

一、对石油供应安全必须坚持“两点论”

石油供应安全是指任何时候都能以合理的价格获得足够数量的石油。这里面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供应既不能中断,也不能严重短缺(按照国际能源署IEA的标准,供应短缺量达到上一年进口量的7%,就标志着进入了不安全期);二是不能出现难以承受的高油价。

1.传统的石油安全观

传统的石油安全观认为,石油安全是指减少石油消费和进口的依赖性。石油供应安全度用石油进口依赖度来表示,石油进口依赖度越高,石油供应安全度越低。

自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和1974年IEA成立以来,国际石油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供应者增加,探明储量和石油储备增加;价格变得灵活和透明,由市场而不是垄断来决定;世界的紧张局势总体有所缓和;贸易更加发达,自由化和全球化进一步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石油供应国没有再使用过石油制裁的武器,世界上也没有出现过真正的石油短缺。即使一些石油供应国受到联合国或其他国家的制裁,也未影响世界石油贸易或引发石油供应短缺。

2.新的论点

今天,一部分人心目中的石油安全观在悄悄地改变,石油安全已成为进口国和出口国共同的问题--大部分石油进口国渴望有可持续供应的资源和稳定的市场以保证供应安全,而石油出口国也渴望有一个稳定的出口市场,以保证需求安全和可持续的收入。高油价是一柄“双刃剑”,不仅伤害石油消费国,也伤害石油供应国。因为高油价既能使石油出口国获得更多的利润,也会促使消费国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及替代燃料,从而加速改变石油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

由此,一些专家认为,石油已从战略性资源和“武器”回归到一般商品的属性,石油进口依存度的提高,不值得大惊小怪,它与石油供应安全没有直接的关系。动用很多资金去搞石油储备,是得不偿失。有的专家甚至认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已使我国可以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在国际市

场上买到任何所需要的矿产资源。

3.石油安全的两点论

应该承认,产油国与消费国之间的关系正在向以互相依赖为共识的合作方向发展。但是,正如1999年5月IEA部长理事会发表的声明所指出的那样:虽然故意中止石油供应的危险得到了缓和,但自然灾害、技术上的障碍以及政治混乱所引起的危险仍然继续存在。

今后如果再发生石油危机,其原因不一定是产油国的企图。例如,2002年12月至2003年3月,委内瑞拉内战一触即发,其石油行业几乎陷入全部瘫痪的状态,造成了1990年8月海湾危机以来最严重的石油供应中断,高峰中断量达到260万桶/日。

过去发生的石油供应中断事例,大部分都与中东地区的局势有关。中东拥有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三分之二,其石油产量占世界的30%,其石油生产成本在世界上是最低的,而且中东原油占国际市场原油总贸易量的44%,今后20年世界石油需求对中东的依赖程度将进一步增加。最近的伊拉克战争所引发的高油价更说明,中东产油国局势的不稳定是世界石油供应安全的潜在威胁。

IEA在不久前的《2004年世界能源展望》中指出,“能源安全在短期内将有更大的风险。近年来的地缘政治形势以及能源价格飙升也印证了这一判断。多数OECD国家、中国、印度等油气进口大国将越来越依赖产自遥远、动荡地区的进口能源。石油供求的灵活性将下降。石油将越来越集中用于交通运输,且没有唾手可得的替代能源。对石油与日俱增的需求将由少数几个拥有庞大储量的国家来满足,如欧佩克的中东成员国和俄罗斯。贸易的蓬勃开展将强化进口国和出口国之间的相互依赖。与此相联系,海盗、恐怖袭击或者事故导致油井或者管线封闭、油轮停航的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大。”

鉴于客观的现实,我们认为石油安全观必须坚持两点论:一方面承认国际石油市场有了很大的发展,石油安全形势有了很大的改进;另一方面,认识到天下并不太平,发生大规模石油供应中断并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我们对石油安全问题必须提高警惕,丝毫不能麻痹大意。

二、我国石油安全对策及评价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的研究,2020年中国石油的需求量将为4.5亿~6.1亿吨,届时国内石油产量估计为1.8亿吨,进口量将为2.7亿~4.3亿吨。进口依存度将处于60%~70%。IEA《2004年世界能源展望》的预测值是能源研究所的中值5.3亿吨。

有专家认为,当一国的石油进口量超过5000万吨时,国际市场的行情变化就会影响该国的国民经济运行;当一国的石油进口量超过1亿吨以后,就要考虑采取外交、经济、军事措施以保证石油供应安全。当石油进口依存度超过60%时,石油供应的不安全性加大。

确保石油安全,需要采取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

1.大力节油

2000年我国的原油消费量为2.33亿吨,如果我们希望将2020年的原油消费量控制在4.5亿吨以内,原油消费的年增长率就必须低于3.4%。实际上,2003年我国的原油消费年增长率超过了11%,2004年上半年超过了20%。显然,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必须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石油应主要用于交通运输业和石油化工业。当前的问题,一是小轿车增速过快,如不加引导,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1.3亿~1.5亿辆,燃油需求将达3亿吨,将难以实现把石油需求控制在4.5亿吨的目标;二是一部分人追求豪华的高耗油的大排量小轿车,增加了石油消费,而相比之下,许多发达国家的小轿车都在向1.3甚至1.1的排量发展(例如德国);三是目前我国机动车的燃料消耗水平普遍比世界发达国家高10%~20%。值得欣慰的是,“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强制性国家标准已经正式颁布,将于2005年7用1日起实施,这必将大大改进机动车燃油利用的效率。

与邻区和发达国家比,我们的油品税相当低,以油品税占售价的比例计,日本为50%,新加坡为40%,韩国为65%,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为56%,而我国大陆地区仅为10%左右。我国的油价大大低于日本和欧洲,为什么我国不能提高税收和油价以抑制石油消费过快的增长?为什么议论已久的燃油税还不能出台?笔者认为,贯彻总理的指示,“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机制,抑制油气消费,节约和合理使用油气资源”已刻不容缓。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将节油工作推向一个新水平。

2.加强国内油气资源勘探

根据2000年以来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对部分盆地进行的油气资源重新评价,全国有石油地质资源量1041亿吨,最终可探明地质资源量619亿吨;全国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约150亿吨,目前已探明可采储量65亿吨;可采资源探明率为43%,尚有85亿吨可采资源待探明。全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属于中等勘探程度,未来储量增长仍有较大潜力。石油资源量还将随着地质理论的创新、勘探认识的深化、工程技术的进步和勘探投入的增加而增加。

为鼓励石油公司加强风险勘探,建议国家设立风险勘探基金。一是可以仿照日本政府对石油公团的做法,石油公司可以向国家申请风险勘探基金使用权。一旦获得重大发现,可从利润中收回资金用于新的风险勘探。勘探无发现时,沉淀的资金由石油公司和政府按比例分担。二是免征稠油、高凝油和三次采油的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三是制定“尾矿”政策,促进老油田、低渗透油田的开发利用。

3.开展石油资源的国际化经营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保守评价,全球拥有石油可采资源总量4582.2亿吨(含天然气液),约3.35万亿桶。截至2003年,全球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2693.7亿吨,其中剩余探明储量1567亿吨。从资源的探明程度上看,全球尚有41.2%的石油资源,即1888.5亿吨,有待进一步发现和探明。截至2003年底,世界已累计采出石油1126.7亿吨,约占全球石油可采资源总量的24.6%。IEA《2004年世界能源展望》指出,“根据多数估算结果,探明石油储量足以满足未来30年的全球累计需求。我们的分析显示,如果必要的投资能够到位,全球常规石油的生产到2030年之前还不会达到顶峰。天然气和煤炭的探明储量比石油还要充裕。未来发现更多油气煤资源的潜力还是很可观的。”

除常规石油资源外,世界上的非常规石油资源(如重油、沥青、焦油砂和油页岩等)颇为丰富。据估计,全球拥有非常规石油资源4000亿~7000亿吨。非常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委内瑞拉和前苏联。目前,加拿大沥青砂生产的合成油和委内瑞拉超稠油生产的奥里诺科乳化油已成为商品,技术进步也将使油页岩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可行性。因此,随着技术和经济条件的改善,非常规石油在今后的石油产量中将占据重要的份额。

未来全球能供应石油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东、非洲以及俄罗斯。根据IEA预测,到2030年,全球每天的原油供应量约为6600万桶,中东地区仍将是全球最大的原油出口地区,其每天的原油产量将达到4600万桶,占全球每日原油供应量的69.7%,而非洲将超过俄罗斯成为原油的第二大供应地区,其每天的原油产量为800万桶,占全球原油供应量的12.1%。俄罗斯则将以7.6%的占有率排在每日原油供应量的第三位。中国的三大石油公司已经将注意力投向了这些地区,实行石油的国际化经营。

从目前看,中国石油集团在海外有三个战略选区;以苏丹项目为基础的北非战略区:以哈萨克斯坦项目为基础的中亚和俄罗斯战略区;以委内瑞拉项目为基础的南美战略区。已签项目合同26个。中国石化集团的战略区更多在中东。现在它已经进入伊朗油田进行合作开发,并已在卡山区块风险勘探中成功地打出了高产油气井。目前重点跟踪评价的海外油气项目还有20余个,今后两年内,将根据研究和评价情况对其中有利项目进行投标或报价。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已经收购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的三块石油天然气田,并且并购了西班牙雷普索尔公司在印度尼西亚5个海上油田的部分石油资产,这将带来每年约500万吨份额油。

中国的“走出去”战略已经在苏丹、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等国取得了成绩,但是也并非一帆风顺。2002年,中国石油集团在最后一刻被迫放弃收购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2004年7月下旬以来,随着美国推动对苏丹的经济制裁,中国石油集团在苏丹石油的开采成效很可能遭受影响;中国企业在印尼、苏丹、哈萨克斯坦等敏感地区的海外油气田作业,存在着一定的政治风险。一些专家认为,过去一段时间,中国公司在进行国际能源合作的过程中,由于调研不够,动作迟缓,各自为政,谋略欠缺,错失了许多机遇。为此,建议政府建立海外协调机制,协调三大石油公司的海外活动,以减少内耗,降低成本,集体作战,提高效率;同时,对石油公司的海外活动给予多方面的支持。

4.保障运输通道安全

目前中国的原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非洲和亚太地区,2003年从这三个地区进口的原油分别占进口总量的50.9%、24.3%和15.2%。进口原油的运输量的约五分之四需通过马六甲海峡,而从中东到东亚的这条海上经济命脉,存在着一系列的安全威胁。这就要求中国寻找更多的运输线路和运输手段,提高运输通道的安全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输油管道意义重大。从俄罗斯远东地区进口能源,距离短、成本低,而且相对稳定,是能源进口多元化的较优选择。经过10年的起起伏伏,俄罗斯终于在2004年的最后一天做出了远东石油管线的决策,决定由俄罗斯国营石油运输公司修建一条从泰舍特至纳霍德卡的石油运输管道,即“泰纳线”。“泰纳线”比“安纳线”北移150千米,减少了污染贝加尔湖的风险,并有利于俄罗斯实现石油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战略目标。虽然俄政府的决定暂没有确定分阶段修建该管道等其他具体细节问题,也没有说明输油管道建成的确切日期,但修建至中国的原油管道已写入俄2020年前的能源战略中。另外,俄罗斯将用铁路增加向中国的石油供应。

中哈石油管道的“阿塔苏-阿拉山口”段已于2004年9月28日正式破土动工,并将于2005年12月竣工。工程第一阶段完成后每年至少为中国输送1000万吨原油,随后展开的管道二期工程将使输油能力达到2000万吨,这将缓解中国的石油供应紧张局面。

解决马六甲海峡问题的另一大胆设想是开凿横穿泰国南部的克拉运河。这条运河将横贯泰南,全长120千米,宽400米,深25米,预算耗资达200亿美元,耗时10年。运河建成后,从中东来的油轮无须经马六甲海峡就可直接从印度洋到太平洋,对中国石油进口必将产生有利的影响。另外,横贯马来半岛的泰国管线项目,也是缓解中国石油运输压力的备选方案。泰国计划在取得相关国家的支持后,在泰国南部克拉地峡地区修建一条长达260千米的石油管线,该工程包括位于克拉地峡两端的两个深水油港、石油储库和连接印度洋安达曼海与太平洋泰国湾的输油管道。但输油管道或运河的建设成本非常之高,泰国的力量能否支撑,尚不敢肯定。另外通往缅甸的石油运输管道也在考虑中。但是考虑到复杂的政治关系,这条管道的修建绝非易事。

预计,今后中国石油企业还将进一步加快走出去。然而,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石油资源的竞争将更趋激烈。对中国来说,不论是进口石油或是企业在海外获得份额油,都需要经过安全的运输通道将油运回中国,这仍将是有待解决的课题。

5.燃料替代

(1)煤制油

用煤制油的工艺可分为“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种,从世界上来看,无论哪一类液化技术,都有成熟的范例。

“直接液化”是对煤进行高压加氢直接转化成液体产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早在1927年纳粹德国就从战略需要出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煤炭直接液化厂,年产10万吨飞机和坦克发动机燃料,到1944年产量达到423万吨。“间接液化”是先将煤气化,原料气经净化后再行改质反应,调整氢气与一氧化碳的比例后生成液体。20世纪50年代,南非为了应对进口石油的制裁,成立了南非萨索尔公司,主要用煤生产汽油、柴油、乙烯、醇等120多种产品,年总产量达到700多万吨。目前,这家公司的3个液化厂,年耗煤4590万吨,年产合成油品1000万吨。

自1997年至今,中德、中美、中日通过政府间的科技合作,对我国煤炭直接液化示范厂进行了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神府煤田、内蒙古东胜煤田和云南先锋煤田的煤都可以液化。2004年8月25日,中国神华集团“煤制油”直接液化工业化装置已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开工,成为世界上第一套煤直接液化的商业化示范装置。2008年一期工程建成后预计可年产合成油产品500万吨。

对于煤制油技术是否符合我国的发展方向,国内专家有不同的观点。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它的经济性。神华案例研究中采用的煤价是80~100元/吨,这有无代表性?既然经济,国外为什么不发展?我国煤炭供应已经紧张,今后能不能支持用3~5吨煤转换为1吨油以供汽车消费?笔者认为:如果我们讨论的是石油供应安全,我国又是富煤少油的国家,我们就需要煤制油的技术以应不测;至于发展多大的规模,可在工业化示范评估后,视当时的油价和煤制油的技术进步状况再定。重要的是应不失时机,加快工业化示范项目建设的速度。

(2)生物质制油

燃料乙醇

燃料乙醇在汽油机上的应用技术已经完全成熟,美国和巴西已经大量使用。现状表明,应用燃料乙醇,发动机不需改造,动力性能基本不会改变,可使一氧化碳排放减少30%以上,碳氢化合物排放减少10%,油耗略有降低。

我国已批准建设燃料乙醇项目共4个,主要是利用陈化粮做原料。吉林60万吨/年第一条生产线已经运行,河南等地也在加快建设,2004年底可望建成90万吨规模装置。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等省已经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计划2004年底东北三省车用乙醇汽油的市场覆盖率达到80%,2005年底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5省及湖北、山东、河北、江苏部分地区将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汽油替代其他汽油。

推广燃料乙醇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生产成本尚高于普通汽油,目前由财政补贴解决;二是目前我国燃料乙醇的原料主要是玉米、甘蔗、甜高梁等,平均每生产一吨燃料乙醇需要3.3吨玉米。转换陈化粮显然是合理的,但是每年的陈化粮数量有限,在规划生产规模时应考虑上述因素。

生物柴油

生物柴油是利用动植物油脂为原料,经反应改性成为可供内燃机使用的一种燃料。全球对此一致看好,生物柴油的生产能力已达200万吨/年。在美国,生物柴油已成为增长最快的车用替代燃料。发展生物柴油不仅可缓解我国车用燃料油中的柴汽比矛盾,还可减少二氧化碳、多环苯类致癌物和“黑烟”等污染物排放,亦可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我国生物柴油已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建成了年产万吨生产规模的生产厂。建议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制定生物柴油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标准,出台经济激励政策,规模化发展生物柴油。

6.石油储备

IEA主要国家有着成熟的石油储备经验。从美、日、德三国的战略储备制度比较中可以发现:三国都在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开始对战略石油储备立法,三国对于储备目标和规模在法律中都有明确规定。在政府储备方面,美、日、德的储备量或目标储备量分别是10亿桶、3.15亿桶和5350万桶。加上民间储备,美、日、德的石油储备量分别相当于本国158天、169天和117天的净进口的石油消费量。

三国的储备体制各有不同。美国实行自由市场型,石油储备的主体是政府,对于民间储备,虽然有一些优惠政策和存放服务,但没有任何资金支持,也不进行管理。日本是政府导向,储备主要由政府进行,但也严格规定每一个石油企业都有一定的储备额度,没有完成的要被罚款。德国是“联盟储备”机制,官民联盟储备、政府储备、民间储备量的比率为57∶17∶26。

我国“十五”能源规划指出:为保证石油安全供应,提高政府调控国内石油市场的能力,应加快建立国家石油储备制度,逐步形成我国完备的石油储备体系。“十五”期间要争取建成一定规模的国家战略储备能力,同时也应鼓励企业扩大储备。根据上述精神国家已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建立了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负责处理国家石油储备事务。

石油储备包括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两种。国家储备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握,主要功能是防止和减少因石油供应中断、油价大幅度异常波动等事件造成的影响,保证稳定供给。企业储备是企业在与生产规模相匹配的正常周转库存的基础上,按有关法规承担社会义务和责任所必须具有的储存量。其主要功能是稳定市场价格、平抑市场波动。

石油储备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件大事,一般应首先立法,明确储备目标、政府和企业各自的职责、管理机购、运行规则、储备地点、资金筹措等问题。

石油储备是一件长期的工作,不宜操之过急。油价高时缓进口,油价低时多进口,避免不必要的花费。

石油储备不能单靠一国的力量,要加强国际合作。IEA成员国(目前共有26个国家)通过国际能源协议(IEP)组成了应付石油紧急事态的国际合作共同体。这是石油进口国对抗石油输出国组织利用石油作为武器的措施,应该说是有效和成功的。据IEA估计,2000年全球石油库存量在8亿吨左右,相当于90天的世界石油消费量。其中战略储备1.7亿吨,商业库存6.3亿吨。2000年IEA成员国的石油储备规模约为3.7亿吨,相当于110天的净进口量。如有可能,我国应参加IEA的活动,交换信息和观点。

目前亚洲除日本和韩国这两个IEA成员国外,持有的石油储备都不多,而今后亚洲国家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应当早商对策。近年来,日本、韩国一些人士建议成立东北亚能源共同体,虽然呼声很高,但是未能产生实质性的结果。笔者认为,我国应该积极主动倡导和参与东北亚和东南亚石油安全共同体的建立;亦可仿照IEA的做法,在北京或其他城市建立石油安全的研究中心,从事信息收集、政策研究,提出问题,供各国政府协调各国的行动。当前立即可从事的工作是合作研究如何加强马六甲海峡运输通道的安全和开辟第二通道。

参考文献

[1]WorldEnergyAssessment.UNDP,UNDESA,WEC,2004

[2]2003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国际石油经济,2004(3)

[3]China’sWorldwideQuestforEnergySecurity.IEA,2000

[4]WorldEnergyOutlook2004.IEA,2004

[5]周凤起.中国石油供需展望及对策建议.国际石油经济,2001(5)

[6]EricaStreckerDowns.中国寻求能源安全2000

石油安全论文篇2

一、对石油供应安全必须坚持“两点论”

石油供应安全是指任何时候都能以合理的价格获得足够数量的石油。这里面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供应既不能中断, 也不能严重短缺(按照国际能源署IEA的标准, 供应短缺量达到上一年进口量的7%, 就标志着进入了不安全期);二是不能出现难以承受的高油价。

1. 传统的石油安全观

传统的石油安全观认为,石油安全是指减少石油消费和进口的依赖性。石油供应安全度用石油进口依赖度来表示,石油进口依赖度越高,石油供应安全度越低。

自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和1974年IEA成立以来,国际石油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供应者增加,探明储量和石油储备增加;价格变得灵活和透明,由市场而不是垄断来决定;世界的紧张局势总体有所缓和;贸易更加发达,自由化和全球化进一步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石油供应国没有再使用过石油制裁的武器,世界上也没有出现过真正的石油短缺。即使一些石油供应国受到联合国或其他国家的制裁,也未影响世界石油贸易或引发石油供应短缺。

2. 新的论点

今天,一部分人心目中的石油安全观在悄悄地改变, 石油安全已成为进口国和出口国共同的问题--大部分石油进口国渴望有可持续供应的资源和稳定的市场以保证供应安全,而石油出口国也渴望有一个稳定的出口市场,以保证需求安全和可持续的收入。高油价是一柄“双刃剑”,不仅伤害石油消费国,也伤害石油供应国。因为高油价既能使石油出口国获得更多的利润,也会促使消费国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及替代燃料,从而加速改变石油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

由此,一些专家认为,石油已从战略性资源和“武器”回归到一般商品的属性,石油进口依存度的提高,不值得大惊小怪,它与石油供应安全没有直接的关系。动用很多资金去搞石油储备,是得不偿失。有的专家甚至认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已使我国可以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在国际市

场上买到任何所需要的矿产资源。

3. 石油安全的两点论

应该承认,产油国与消费国之间的关系正在向以互相依赖为共识的合作方向发展。但是,正如1999年5月IEA部长理事会发表的声明所指出的那样 :虽然故意中止石油供应的危险得到了缓和,但自然灾害、技术上的障碍以及政治混乱所引起的危险仍然继续存在。

今后如果再发生石油危机,其原因不一定是产油国的企图。例如,2002年12月至2003年3月,委内瑞拉内战一触即发,其石油行业几乎陷入全部瘫痪的状态,造成了1990年8月海湾危机以来最严重的石油供应中断,高峰中断量达到260万桶/日。

过去发生的石油供应中断事例,大部分都与中东地区的局势有关。中东拥有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三分之二,其石油产量占世界的30%,其石油生产成本在世界上是最低的,而且中东原油占国际市场原油总贸易量的44%,今后20年世界石油需求对中东的依赖程度将进一步增加。最近的伊拉克战争所引发的高油价更说明,中东产油国局势的不稳定是世界石油供应安全的潜在威胁。

IEA在不久前的《2004年世界能源展望》中指出,“能源安全在短期内将有更大的风险。近年来的地缘政治形势以及能源价格飙升也印证了这一判断。多数OECD国家、中国、印度等油气进口大国将越来越依赖产自遥远、动荡地区的进口能源。石油供求的灵活性将下降。石油将越来越集中用于交通运输,且没有唾手可得的替代能源。对石油与日俱增的需求将由少数几个拥有庞大储量的国家来满足,如欧佩克的中东成员国和俄罗斯。贸易的蓬勃开展将强化进口国和出口国之间的相互依赖。与此相联系,海盗、恐怖袭击或者事故导致油井或者管线封闭、油轮停航的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大。”

鉴于客观的现实,我们认为石油安全观必须坚持两点论:一方面承认国际石油市场有了很大的发展,石油安全形势有了很大的改进;另一方面,认识到天下并不太平,发生大规模石油供应中断并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我们对石油安全问题必须提高警惕,丝毫不能麻痹大意。

二、我国石油安全对策及评价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的研究,2020年中国石油的需求量将为4.5亿~6.1亿吨,届时国内石油产量估计为1.8亿吨,进口量将为2.7亿~4.3亿吨。进口依存度将处于60%~70%。IEA《2004年世界能源展望》的预测值是能源研究所的中值5.3亿吨。

有专家认为,当一国的石油进口量超过5000万吨时,国际市场的行情变化就会影响该国的国民经济运行;当一国的石油进口量超过1亿吨以后,就要考虑采取外交、经济、军事措施以保证石油供应安全。当石油进口依存度超过60%时,石油供应的不安全性加大。

确保石油安全,需要采取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

1. 大力节油

2000 年我国的原油消费量为2.33亿吨,如果我们希望将2020年的原油消费量控制在4.5亿吨以内,原油消费的年增长率就必须低于3.4%。实际上,2003年我国的原油消费年增长率超过了11%,2004年上半年超过了20%。显然,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必须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石油应主要用于交通运输业和石油化工业。当前的问题,一是小轿车增速过快,如不加引导,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1.3亿~1.5亿辆,燃油需求将达3亿吨,将难以实现把石油需求控制在4.5亿吨的目标;二是一部分人追求豪华的高耗油的大排量小轿车,增加了石油消费,而相比之下,许多发达国家的小轿车都在向1.3甚至1.1的排量发展(例如德国);三是目前我国机动车的燃料消耗水平普遍比世界发达国家高10%~20%。值得欣慰的是,“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强制性国家标准已经正式颁布,将于2005年7用1日起实施,这必将大大改进机动车燃油利用的效率。

与邻区和发达国家比,我们的油品税相当低,以油品税占售价的比例计,日本为50%,新加坡为40%,韩国为65%,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为56%,而我国大陆地区仅为10%左右。我国的油价大大低于日本和欧洲,为什么我国不能提高税收和油价以抑制石油消费过快的增长?为什么议论已久的燃油税还不能出台?笔者认为,贯彻总理的指示,“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机制,抑制油气消费,节约和合理使用油气资源”已刻不容缓。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将节油工作推向一个新水平。

2. 加强国内油气资源勘探

根据2000年以来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对部分盆地进行的油气资源重新评价,全国有石油地质资源量1041亿吨,最终可探明地质资源量619亿吨;全国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约150亿吨,目前已探明可采储量65亿吨;可采资源探明率为43%,尚有85亿吨可采资源待探明。全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属于中等勘探程度,未来储量增长仍有较大潜力。石油资源量还将随着地质理论的创新、勘探认识的深化、工程技术的进步和勘探投入的增加而增加。

为鼓励石油公司加强风险勘探,建议国家设立风险勘探基金。一是可以仿照日本政府对石油公团的做法,石油公司可以向国家申请风险勘探基金使用权。一旦获得重大发现,可从利润中收回资金用于新的风险勘探。勘探无发现时,沉淀的资金由石油公司和政府按比例分担。二是免征稠油、高凝油和三次采油的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三是制定“尾矿”政策,促进老油田、低渗透油田的开发利用。

3. 开展石油资源的国际化经营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保守评价,全球拥有石油可采资源总量4582.2亿吨(含天然气液),约3.35万亿桶。截至2003年,全球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2693.7亿吨,其中剩余探明储量1567亿吨。从资源的探明程度上看,全球尚有41.2%的石油资源,即1888.5亿吨,有待进一步发现和探明。截至2003年底,世界已累计采出石油1126.7亿吨,约占全球石油可采资源总量的24.6%。IEA《2004年世界能源展望》指出,“根据多数估算结果,探明石油储量足以满足未来30年的全球累计需求。我们的分析显示,如果必要的投资能够到位,全球常规石油的生产到2030年之前还不会达到顶峰。天然气和煤炭的探明储量比石油还要充裕。未来发现更多油气煤资源的潜力还是很可观的。”

除常规石油资源外,世界上的非常规石油资源(如重油、沥青、焦油砂和油页岩等)颇为丰富。据估计,全球拥有非常规石油资源4000亿~7000亿吨。非常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委内瑞拉和前苏联。目前,加拿大沥青砂生产的合成油和委内瑞拉超稠油生产的奥里诺科乳化油已成为商品,技术进步也将使油页岩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可行性。因此,随着技术和经济条件的改善,非常规石油在今后的石油产量中将占据重要的份额。

未来全球能供应石油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东、非洲以及俄罗斯。根据IEA预测,到2030年,全球每天的原油供应量约为6600万桶,中东地区仍将是全球最大的原油出口地区,其每天的原油产量将达到4600万桶,占全球每日原油供应量的69.7%,而非洲将超过俄罗斯成为原油的第二大供应地区,其每天的原油产量为800万桶,占全球原油供应量的12.1%。俄罗斯则将以7.6%的占有率排在每日原油供应量的第三位。中国的三大石油公司已经将注意力投向了这些地区,实行石油的国际化经营。

从目前看,中国石油集团在海外有三个战略选区;以苏丹项目为基础的北非战略区:以哈萨克斯坦项目为基础的中亚和俄罗斯战略区;以委内瑞拉项目为基础的南美战略区。已签项目合同26个。中国石化集团的战略区更多在中东。现在它已经进入伊朗油田进行合作开发,并已在卡山区块风险勘探中成功地打出了高产油气井。目前重点跟踪评价的海外油气项目还有20余个,今后两年内,将根据研究和评价情况对其中有利项目进行投标或报价。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已经收购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的三块石油天然气田,并且并购了西班牙雷普索尔公司在印度尼西亚5个海上油田的部分石油资产,这将带来每年约500万吨份额油。

中国的“走出去”战略已经在苏丹、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等国取得了成绩,但是也并非一帆风顺。2002年,中国石油集团在最后一刻被迫放弃收购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2004年7月下旬以来,随着美国推动对苏丹的经济制裁,中国石油集团在苏丹石油的开采成效很可能遭受影响;中国企业在印尼、苏丹、哈萨克斯坦等敏感地区的海外油气田作业,存在着一定的政治风险。一些专家认为,过去一段时间,中国公司在进行国际能源合作的过程中,由于调研不够,动作迟缓,各自为政,谋略欠缺,错失了许多机遇。为此,建议政府建立海外协调机制,协调三大石油公司的海外活动,以减少内耗,降低成本,集体作战,提高效率;同时,对石油公司的海外活动给予多方面的支持。

4. 保障运输通道安全

目前中国的原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非洲和亚太地区,2003年从这三个地区进口的原油分别占进口总量的50.9%、24.3%和15.2%。进口原油的运输量的约五分之四需通过马六甲海峡,而从中东到东亚的这条海上经济命脉,存在着一系列的安全威胁。这就要求中国寻找更多的运输线路和运输手段,提高运输通道的安全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输油管道意义重大。从俄罗斯远东地区进口能源,距离短、成本低,而且相对稳定,是能源进口多元化的较优选择。经过10年的起起伏伏,俄罗斯终于在2004年的最后一天做出了远东石油管线的决策,决定由俄罗斯国营石油运输公司修建一条从泰舍特至纳霍德卡的石油运输管道,即“泰纳线”。“泰纳线”比“安纳线”北移150千米,减少了污染贝加尔湖的风险,并有利于俄罗斯实现石油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战略目标。虽然俄政府的决定暂没有确定分阶段修建该管道等其他具体细节问题,也没有说明输油管道建成的确切日期,但修建至中国的原油管道已写入俄2020年前的能源战略中。另外,俄罗斯将用铁路增加向中国的石油供应。

中哈石油管道的“阿塔苏-阿拉山口”段已于2004年9月28日正式破土动工,并将于2005年12月竣工。工程第一阶段完成后每年至少为中国输送1000万吨原油,随后展开的管道二期工程将使输油能力达到2000万吨,这将缓解中国的石油供应紧张局面。

解决马六甲海峡问题的另一大胆设想是开凿横穿泰国南部的克拉运河。这条运河将横贯泰南,全长120千米,宽400米,深25米,预算耗资达200亿美元,耗时10年。运河建成后,从中东来的油轮无须经马六甲海峡就可直接从印度洋到太平洋,对中国石油进口必将产生有利的影响。另外,横贯马来半岛的泰国管线项目,也是缓解中国石油运输压力的备选方案。泰国计划在取得相关国家的支持后,在泰国南部克拉地峡地区修建一条长达260千米的石油管线,该工程包括位于克拉地峡两端的两个深水油港、石油储库和连接印度

洋安达曼海与太平洋泰国湾的输油管道。但输油管道或运河的建设成本非常之高,泰国的力量能否支撑,尚不敢肯定。另外通往缅甸的石油运输管道也在考虑中。但是考虑到复杂的政治关系,这条管道的修建绝非易事。

预计,今后中国石油企业还将进一步加快走出去。然而,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石油资源的竞争将更趋激烈。对中国来说,不论是进口石油或是企业在海外获得份额油,都需要经过安全的运输通道将油运回中国,这仍将是有待解决的课题。

5. 燃料替代

(1) 煤制油

用煤制油的工艺可分为“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种,从世界上来看,无论哪一类液化技术,都有成熟的范例。

“直接液化”是对煤进行高压加氢直接转化成液体产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早在1927年纳粹德国就从战略需要出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煤炭直接液化厂,年产10万吨飞机和坦克发动机燃料,到1944年产量达到423万吨。“间接液化”是先将煤气化,原料气经净化后再行改质反应,调整氢气与一氧化碳的比例后生成液体。20世纪50年代,南非为了应对进口石油的制裁,成立了南非萨索尔公司,主要用煤生产汽油、柴油、乙烯、醇等120多种产品,年总产量达到700多万吨。目前,这家公司的3个液化厂,年耗煤4590万吨,年产合成油品1000万吨。

自1997年至今,中德、中美、中日通过政府间的科技合作,对我国煤炭直接液化示范厂进行了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神府煤田、内蒙古东胜煤田和云南先锋煤田的煤都可以液化。2004年8月25日,中国神华集团“煤制油”直接液化工业化装置已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开工,成为世界上第一套煤直接液化的商业化示范装置。2008年一期工程建成后预计可年产合成油产品500万吨。

对于煤制油技术是否符合我国的发展方向,国内专家有不同的观点。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它的经济性。神华案例研究中采用的煤价是80~100元/吨,这有无代表性?既然经济,国外为什么不发展?我国煤炭供应已经紧张,今后能不能支持用3~5吨煤转换为1吨油以供汽车消费?笔者认为:如果我们讨论的是石油供应安全,我国又是富煤少油的国家,我们就需要煤制油的技术以应不测;至于发展多大的规模,可在工业化示范评估后,视当时的油价和煤制油的技术进步状况再定。重要的是应不失时机,加快工业化示范项目建设的速度。

(2) 生物质制油

燃料乙醇

燃料乙醇在汽油机上的应用技术已经完全成熟,美国和巴西已经大量使用。现状表明,应用燃料乙醇,发动机不需改造,动力性能基本不会改变,可使一氧化碳排放减少30%以上,碳氢化合物排放减少10%,油耗略有降低。

我国已批准建设燃料乙醇项目共4个,主要是利用陈化粮做原料。吉林60万吨/年第一条生产线已经运行,河南等地也在加快建设,2004年底可望建成90万吨规模装置。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等省已经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计划2004年底东北三省车用乙醇汽油的市场覆盖率达到80%,2005年底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5省及湖北、山东、河北、江苏部分地区将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汽油替代其他汽油。

推广燃料乙醇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生产成本尚高于普通汽油,目前由财政补贴解决;二是目前我国燃料乙醇的原料主要是玉米、甘蔗、甜高梁等,平均每生产一吨燃料乙醇需要3.3吨玉米。转换陈化粮显然是合理的,但是每年的陈化粮数量有限,在规划生产规模时应考虑上述因素。

生物柴油

生物柴油是利用动植物油脂为原料,经反应改性成为可供内燃机使用的一种燃料。全球对此一致看好,生物柴油的生产能力已达200万吨/年。在美国,生物柴油已成为增长最快的车用替代燃料。发展生物柴油不仅可缓解我国车用燃料油中的柴汽比矛盾,还可减少二氧化碳、多环苯类致癌物和“黑烟”等污染物排放,亦可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我国生物柴油已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建成了年产万吨生产规模的生产厂。建议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制定生物柴油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标准,出台经济激励政策,规模化发展生物柴油。

6. 石油储备

IEA主要国家有着成熟的石油储备经验。从美、日、德三国的战略储备制度比较中可以发现:三国都在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开始对战略石油储备立法,三国对于储备目标和规模在法律中都有明确规定。在政府储备方面,美、日、德的储备量或目标储备量分别是10亿桶、3.15亿桶和5350万桶。加上民间储备,美、日、德的石油储备量分别相当于本国158天、169天和117天的净进口的石油消费量。

三国的储备体制各有不同。美国实行自由市场型,石油储备的主体是政府,对于民间储备,虽然有一些优惠政策和存放服务,但没有任何资金支持,也不进行管理。日本是政府导向,储备主要由政府进行,但也严格规定每一个石油企业都有一定的储备额度,没有完成的要被罚款。德国是“联盟储备”机制,官民联盟储备、政府储备、民间储备量的比率为57∶17∶26。

我国“十五”能源规划指出:为保证石油安全供应,提高政府调控国内石油市场的能力,应加快建立国家石油储备制度,逐步形成我国完备的石油储备体系。“十五”期间要争取建成一定规模的国家战略储备能力,同时也应鼓励企业扩大储备。根据上述精神国家已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建立了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负责处理国家石油储备事务。

石油储备包括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两种。国家储备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握,主要功能是防止和减少因石油供应中断、油价大幅度异常波动等事件造成的影响,保证稳定供给。企业储备是企业在与生产规模相匹配的正常周转库存的基础上,按有关法规承担社会义务和责任所必须具有的储存量。其主要功能是稳定市场价格、平抑市场波动。

石油储备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件大事,一般应首先立法,明确储备目标、政府和企业各自的职责、管理机购、运行规则、储备地点、资金筹措等问题。

石油储备是一件长期的工作,不宜操之过急。油价高时缓进口,油价低时多进口,避免不必要的花费。

石油储备不能单靠一国的力量,要加强国际合作。IEA成员国(目前共有26个国家)通过国际能源协议(IEP)组成了应付石油紧急事态的国际合作共同体。这是石油进口国对抗石油输出国组织利用石油作为武器的措施,应该说是有效和成功的。据IEA估计,2000年全球石油库存量在8亿吨左右,相当于90天的世界石油消费量。其中战略储备1.7亿吨,商业库存6.3亿吨。2000年IEA成员国的石油储备规模约为3.7亿吨,相当于110天的净进口量。如有可能,我国应参加IEA 的活动,交换信息和观点。

目前亚洲除日本和韩国这两个IEA成员国外,持有的石油储备都不多,而今后亚洲国家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应当早商对策。近年来,日本、韩国一些人士建议成立东北亚能源共同体,虽然呼声很高,但是未能产生实质性的结果。笔者认为,我国应该积极主动倡导和参与东北亚和东南亚石油安全共同体的建立;亦可仿照IEA的做法,在北京或其他城市建立石油安全的研究中心,从事信息收集、政策研究,提出问题,供各国政府协调各国的行动。当前立即可从事的工作是合作研究如何加强马六甲海峡运输通道的安全和开辟第二通道。

参考文献:

[1] World Energy Assessment. UNDP, UNDESA, WEC, 2004

[2] 2003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国际石油经济,2004(3)

[3] China’s Worldwide Quest for Energy Security. IEA, 2000

[4] World Energy Outlook 2004.IEA,2004

[5] 周凤起. 中国石油供需展望及对策建议. 国际石油经济, 2001(5)

[6] Erica Strecker Downs. 中国寻求能源安全2000

石油安全论文篇3

笔者根据工作实践及查阅相关的资料,现总结出当前时期下石油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石油企业安全意识十分淡薄,忽略安全生产

浮躁以及形式化是石油工程安全生产的一个典型表现。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某些企业不顾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一味地追求利益最大化以及短时间内取得高效益,对改善劳动条件的资金进行最大程度地挤压,从而使得石油生产过程中各种安全事故频频发生。预防石油生产过程产生的各类安全事故,关键就在于提高人们的安全认识水平,在完善以及强化安全管理的同时,必须对石油工程现场工作的每个环节或细节加以夯实。一个企业,毫无安全意识的人极少,但是安全意识淡薄的员工却大有人在。

2.忽略安全管理的有效作用

石油企业属于一种危险程度较高的行业,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经常强调安全生产的概念,然而由于工作时间比较紧凑,石油工程作业任务重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使得石油企业完全忽略了安全管理,直到发生事故后才开始追究责任,使得安全管理长时间处于被动的位置。为了能够从根本上对上述问题加以解决,保证企业平稳以及高效地完成每年的安全生产任务,我国政府于2002年颁布了第一部全面规范安全生产行为的法律法规,即:《安全生产法》,该部法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安全生产领域已经有法可依,我国安全生产的法律化建设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其对促使石油生产企业安全生产势必会产生强劲的推动力。

3.石油工程企业安全管理经验说教多,但理论联系实践少

作为风险较高的石油企业,应该对安全生产与管理的重要性给予高度的重视,在这个方面所做的工作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改进。自1997年开始国内石油行业便陆续了关于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以及环境管理体系等多个行业标准文件,这些标准性文件的颁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国内石油企业的健康以及安全管理水平,大大推动了国内石油企业尽快构建以及实施HSE管理体系进程与步伐,节约了大量的企业成本,改善了企业的形象。同时,国内率先构建HSE管理体系的部分石油企业在这个方面也获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二、石油工程安全生产的人性化管理策略分析

基于当前时期下石油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加强石油工程安全生产的人性化管理势在必行,具体策略如下:

1.积极构建安全文化氛围

以安全文化为基础,构建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能够很好地提高安全生产的人性化管理的效率及质量。对于石油企业而言,应该对安全生产的人性化管理给予高度地重视,可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等,在企业员工生活区设立人性化安全生产的宣传与教育栏,对安全事故发生的诸多隐患、风险、石油化工安全生产中的各个细节、注意事项等进行详实地宣教与讲解。在这样理想的宣教氛围之中,可循序渐进地对员工的安全意识加以强化,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安全生产习惯,可有效地减少习惯性违章,自觉遵守安全生产纪律。同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也能时刻牢记安全生产规则,在石油工程安全生产中将安全意识完全融入其中。

2.符合人性化的根本需求

安全生产是保障石化企业长久生存以及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保证,管理工作是其工作的核心内容。根据安全生产的人性化管理的本质特征可以得知,人性化管理应该集中对员工的基本需要、员工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员工的工作激情以及员工对企业的态度、职责等加以体现。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可采用安全事故积分管理制度,将员工的各项违章行为进行按照一定的条件进行分类,如可按照事故发生的严重程度分为一般、蓄意及严重等级别的违章类型。总体而言,应该遵循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这样就能够很好地体现人性化的特点。

3.加强应急及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注意突出抓好应急预案的实战性演练及编制,各家石化公司及企业应该按照一定的规定,分类及分级健全完善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以及响应预案等。根据相关规定向当地政府及有关分管部门上报,做好与地方政府的良好衔接及联合预演。

4.强化制度约束

在实际的石化工程安全生产之中,应该将人性化管理的思想有机地融合其中,首先应该注意加强制度上的约束力。很多石化企业管理人员往往会陷入误区,即他们经常认为只需要进行安全生产就可以了,不需要加强人性化管理,也不需要制定具体的人性化管理制度,认为人性化管理是一个形式化的管理模式,对管理制度也不够重视,甚至在管理制度实施、落实之后很难将其落实到位,并对制度置若罔闻,不仔细对待等,从而给安全管理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因此,需要对人性化管理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反思。根据石化企业所具备的特点、生产工艺以及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等,制定较为完备的安全生产人性化管理制度,对于工作人员的各类生产活动进行切实有效地约束,使其能够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且主动地采取各项预防措施,保证石油工程生产的安全性,从而提高石油工程生产的效益。

5.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石油化工安全生产工作若要达到理想的效果,最终还是需要管理者所采取的有效手段及一线员工将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但是,由于一些管理者综合素养较差,制定工作计划粗枝大叶,工作内容在安排时也缺少这缺少那的,在工作现场仅仅是形式化的检查、粗略的根据制度进行,从而造成工作上所出现的各种漏洞,从而对石化工程安全生产造成了非常大的阻碍。因此,应该不断地提高员工的综合素养,笔者认为,应该采取如下措施加以解决:(1)定期地或者不定期地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各项学习,如讲座、培训等,不断强化员工队伍的业务素养,并设立监督组确保各项培训工作落实到位;(2)将遵守纪律作为员工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3)在对员工进行培训过程中,还应需要将思想道德建设纳入至实际的培训过程之中,使其职业道德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树立员工主人翁意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三、结语

石油安全论文篇4

夏冬两季是安全事故的高发期,企业应当根据季节特点,制定科学详尽的安全保障措施,保证日常的生产安全及人员安全。以制度规定切实做好规范生产、规范操作,“防高温、防火、防盗、防爆、防触电、防中毒、防冻凝”的事故“八防”措施。具体来说,一是企业生产部门应当针对不同季节从管理人员到一线员工,长期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全员规范操作以及自我保护的意识;二是要提前做好夏季防高温规范作业和冬季防冻保温工作;三是应当加强重点设备的长效监控,对于配电室、氧气乙炔气库等形成责任监管制度,要求专人负责,提高监察频次。

2、实行安全例会常规制度,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例会对于任何企业生产施工部门来说,都是日常工作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石油钢管生产企业来说,定期召开安全例会不但能有效地开展人员安全生产教育,还能定期回顾一段时期内的生产情况并进行总结,对有无出现违规操作、安全隐患或事故进行分析、讨论。企业各部门,特别是生产部门应当严格执行每周一次安全例会,每天班前会的制度:一方面按照HSE体系的运行要求,认真传达HSE文件精神[1],并利用HSE体系对当期安全生产的现状及形势进行分析总结,并部署下期工作。并据此开展员工绩效考核,将安全生产作为员工薪酬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利用周例会和班前会,积极开展员工的安全生产教育。同时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双管齐下从思想上提高员工对于安全生产的重视。

3、强化安全风险控制

石油钢管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还应当包括安全风险(隐患)的控制,除了积极开展分级式的风险评价外,对于生产车间及班组来说,还应当积极组织员工根据自身作业实际学习如何有效辨别并处置危害因素。按照生产管理岗位、工艺流程所涉及的岗位为划分标准,认真编制车间级和班组级的生产安全风险控制手册,同时根据风险的大小不同设置不同的负责人及不同的处置权限。要求生产线员工人手一册,定期组织风险控制培训和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员工不予上岗,并按照中石油的HSE作业指导,结合企业风险控制手册进行适当进行修订,要求员工及时学习和掌握[2]。

4、加强安全监督检查力度

加强实地监督检查是确保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企业应当严格依据现有的安全监管制度对各生产部门的作业场所,特别是对安全风险高、危害大、事故易发的场所,从管理漏洞、设备本身风险、人员不当操作等多层面开展监督检查,及时详尽地做好排查情况统计汇总。在监督方式上,应当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结合,加大频次,设置专门的安全生产监督小组,安排专人负责。对于在检查过程中出现生产安全隐患的,要及时上报,追查相关责任人,并及时严厉处罚。

5、加强特种设备的维养管理

石油钢管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涉及到不少的特种设备。加强对于特种设备的维养管理,实时获取设备的动态运行情况,能够提高对生产作业的监管和控制。一是严格落实国家《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及时更新监控管理台帐,严格落实特种设备的定期检测和到期报废制度。二是对于特种设备的操作要求,严禁没有操作资格的人员上岗,确保操作安全。三是采取特种设备的两级领导监管责任制,要求监管领导必须每月对负责设备进行实地检查,并提出相关意见。四是加强对高危作业的控制,除了严格执行企业危险作业/禁止作业目录,执行前要求严格审批流程,划分责任人,执行过程中要求操作、管理监督各方人员必须到场,做好现场记录与评估。

6、结语

石油安全论文篇5

内容提要:中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缺口日趋增大,石油安全已成为一个现实性问题。供求因素将影响中国石油安全。21世纪,中东石油的储产量仍居世界之冠,战略中心地位将不改变,我国将不得不倚重中东石油,但面临挑战。因此,我们应探求符合我国国情的中东石油战略。 论文关键词:中国 中东石油 石油安全 作者简介:杨中强,男,1969年9月生,华东师大法政系博士。 在21世纪到来之际,中国石油对外依赖程度仍趋加重,而中东石油将是中国不得不倚重的主要外来油源。因此,我们有必要以战略的眼光,关注中国石油安全趋势,研究和确定中国的中东石油战略,做好中东石油大文章。由于我国石油资源的后备储量限制,20ro年后我国石油将可能出现衰减,据专家估计,到2005年和2020年,我国石油进口量将分别达1.8亿吨和2.5亿吨,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由此可见中国石油安全态势之一斑。 一、中国石油安全态势我国石油工业经过30一4O年的发展,已取得了斐然的成绩,石油产量一直保持在1亿吨以上。然而,在成绩的背后却隐藏着严峻的形势。其中最令人担优的就是供求失衡加剧,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说oo年代以前,我国石油还自给自足,“略有节余”的话,而自1993年开始则一直人不敷出。我国虽是石油消费大国,但人均石油资源占有量却相对贫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8.3%。不仅如此,国内石油生产能力不容乐观,人均产油量仅占世界水平的21.4%,①未来原油产量增长率仍将下降。 客观上讲,我国未来石油短缺仍将进一步增大,2005年我国石油缺口t将达0.5亿吨,而到2010年,缺口量将增大到1.17一1.42亿吨。②2001一2010年,石油供量增长将在1.08一1.81%,一般来说,中国石油的供给性因素和需求性因素将影响其石油安全。 二、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的主要因素 (一)供给性因素 1.石油资源状况。目前,中国石油最终可采储量为114.93亿吨,仅占世界总量7.7%,居第9位,③而人均占有量仅ro吨,居世界第41位。④此外,中国的石油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3吨,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5%,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再者,我国剩余可采储量连年徘徊不前,储采比为14:l(而世界 石油论文出石油 我国现在的石油储t仅能生产20年左右的时间,即使科技进步了,石油储里亦不可能有大幅度提高,因世界石油发现的高峰期已过,1985一19叭)年全球新增储里仅有25%是新发现的。据统计,地球上的大部分常规石油资源已被发现(约为oo%),是导致石油发现率趋低的根本原因,这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显然,中国也不例外。 2.石油生产能力。中国东部高产油田已进人中晚期,出水比出油还多,自然递减严重,难度增加,成本上升。其实,自1987年以来,中国原油基本上没什么变化,现已达到增长曲线的顶点;虽然中外地质学家认为我国海洋石油丰富,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足以改变中国石油战略的大型油田。自1982年以来,我国累计投资62.5亿美元,仅获得40 亿吨石油储量,其中近期可供商业性开采的储t还不到50%。真乃杯水车薪;我国西部石油开发已启动,此乃我国“东稳西进”战略的重大举措。但投资大,技术复杂、建设周期长(形成规模至少10年),即使发现了大油田,恐怕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总之,中国石油生产有较大飞跃的可能性不大,到2010年左右,原油产t不会有大的突破。 (二)需求性因素 首先,一般而言,石油摇求的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成正比。据估计2(XX)一2010年,中国仍将保持7%左右的经济增速,因而国内石油消费必将“水涨船高”。其次,今后10年第二产业在中国发展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仍将继续加强,石油消费必将持增。此外,自“轿车工业在我国开辟新纪元”以来,我国国产轿车年产最已达30多万辆,进口t亦已接近此数。所以,在我国汽车工业大展宏图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一幅石油狼奔系突的画面。再次,人口增长是石油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人口数为12.9亿,到2010年、2015年将分别达到14亿和巧一16亿。这必将增加人口对石油的需求。从趋势上看,人均CDP愈高,人均石油消费亦愈大。 此外,中国在能源替代和节能方面

石油安全论文篇6

所谓企业安全行为管理,就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对人的安全行为的管理,它强调员工的自我控制,正确处理好人、机(物)、环境的关系,从而确保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劳动安全心理学认为:人、机(物)、环境是安全生产中的主要因素。而人的因素又是第一位的。因为人的行为受生理、心理、社会以及自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生产实践中,人是生产的主要因素,但又是一个最不稳定的因素,任何事故基本的责任都在于人——操作者或管理指挥者,都是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所以在安全行为管理中,只有抓住人的主观因素,通过人、机(物)、环境的最佳配合,才能有效地杜绝事故发生,达到提高劳动效率和确保安全生产之目的[1]。

2石油天然气钻井施工安全行为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造成事故的影响行为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管理因素、技术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等,还有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就石油天然气钻井施工而言,安全行为主要影响因素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2.1操作工艺简单,作业安全重视程度不够操作程序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或信息的传递方式不当;或操作者责任心不强,技术不熟练,缺乏对工作危险性的警惕,以至造成失误。如:XX井施工期间,员工操作气动绞车拉钻具速度过快而发生人身事故。该气动绞车操作十分简单,唯一的操作手柄往前推就是起升,操作手柄往后拉就是下降,但是起升与下放速度靠人工进行控制,手柄开启的角度大,则速度快,否则就慢,手柄处于中位则气源断开,气动绞车不工作。如此简单的操作酿成大的事故其根本原因还是员工安全意识被比较淡薄,作业重视程度不够。2.2安全标志、提示不醒目“,因陋就简”操作者缺乏必要的刺激;或操作环境差,噪音严重超标等,使操作者进入误区。如XX井钻井施工期间检修泥浆泵,司钻在刹把上放一个油管母接箍便组织班组人员开展检修工作。值班干部上钻台发现司钻操作室无人,取下刹把上的油管母接箍活动钻具,结果发生钻具下砸事故。油管母接箍“因陋就简”成为安全标志是本起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2.3机器设备不完好带病运行,或信息显示不清晰,控制部件不易分辨;或安全防护设施、连锁装置不健全等。物的不安全因素再加上人的心理因素,使得操作者进入误区。如:X井开展固井工作,固井需潜水泵供水,使用潜水泵事前无人检查是否漏电时,使用时漏电保护器失效,导致员工触电。2.4员工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如有功能失调、头昏目眩者;失恋及家庭纠纷,或酗酒后心理失态等。如:X井在年末开始搬迁,当班员工晚上接到妻子电话问春节是否回家,该员工告知年底要施工预计回不了家,夫妻为此怄气。第二天早上,该员工打电话询问小孩学习情况,告知成绩很差。该员工精神恍惚,施工井队开完班前会后开始工作,吊车吊井架底座时躲闪不及时,被底座挤伤。2.5思想麻痹,存侥幸心理那些只凭经验,简化操作程序以及盲目从众者,其结果往往是“小河沟里翻船”,区区小事酿成大祸,自吞其苦果。如:X井搬迁安装设备,安装一个钻台的台板,重量只有几十公斤,但距离较远,吊车司机在值班干部反复劝说下,冒险作业,结果吊车倾翻,幸无人员伤亡。

3如何抓石油天然气钻井施工企业员工安全行为管理

钻井施工企业长年在野外露天施工,工作环境十分恶劣,劳动强度大,作业风险很高,员工思想高度紧张。抓好钻井施工企业员工安全行为管理,除针对钻井施工安全行为主要影响因素一一采取对策外,具体开展如下工作:3.1首先要了解员工的心理规律节假日、季节变换(夏季、冬季)、家庭变故、身体疾病、外部环境变迁等,均要对员工的心理产生影响,从而使员工的工作行为出现偏差,导致事故发生。因此,在各种情况下正确把握员工的心理规律,积极进行疏导,如节假日,单位开展一些有益于身心的娱乐活动;季节变换合理安排工作;家庭变故要对员工加以恰当的疏导等。员工情绪可能发生波动的任何情况,管理者均要适当的进行干预、正确的引导,扎实开展员工帮扶计划,避免员工安全行为不当,导致事故发生。3.2其次要正确把握员工的行为动向员工行为的产生总是与某种需要有关,无缘无故的行为是不存在的。体面的工作,安全是最基本的条件。每个人都有安全需要,包括职业安全、环境安全、经济安全等等,其中职业安全就是人们追求避免人身事故和职业病侵袭而产生的需要。员工在具体作业过程中,现场管理人员(包括但不局限于班组长等)要组织班组作业人员进行必要的观察与沟通,重点风险作业还应该开展“十分钟安全小讲堂”,即:风险作业前停下来,班组长组织讲解安全作业要求,作业人员明白安全注意事项后方可开始作业。作业期间要注意观察员工的作业动向,及时发现并制止违章从而避免事故发生。3.3扎实开展教育培训对新员工务必开展好“三级教育”,上岗后给新员工找一个合格的师傅,要让新员工开始工作就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施工班组要每月开展一次安全活动。如劳动竞赛、案例分析、事件讲评、业务学习等,不断强化作业者安全意识,让安全作业成为一种本能。3.4及时进行事故善后干预事故总与生产相伴,发生事故岗位,员工会感觉缺乏安全感,就必然会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如在某一生产岗位上,一旦发生了重伤或死亡事故,往往就会使从事同类工作的员工在心理上产生恐怖情绪,以至影响生产,此时,就应注意对员工的安全行为教育,及时调整其动机的指向,稳定其情绪,使其摆脱外界环境对心理因素的影响,避免同类事故的发生。

4结论与建议

石油安全论文篇7

目前石油运输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管道

目前,石油的陆路运输主要采用的是管道运输。管道直径为0.72米,一年可以运输2000万吨左右的原油,和一条铁路的运输量相当。它的最大特点是运输量大、便捷、安全、经济。管道运输能耗少、成本低,单位耗能量不足铁路的1/7。同时,管道密闭安全,一般不受气候影响,能长期稳定、安全运行,有利于实现自动化管理。再者,管道运输受地形限制小,占地面积少,容易选取捷径路线,基本不产生废液废渣,不污染环境。因而,管道运输是各国油港、提炼中心和油田之间不可缺少的纽带。

2.铁路

铁路运输是管运和海运最重要的补充方式。它虽然运量小、成本高,但可以灵活调整运输量。一旦海运和管道运输受阻,铁路运输能够迅速弥补国内石油供应短缺局面。目前,我国进口石油铁路运输最主要的线路是中俄铁路和泛亚铁路运输。铁路运输有利于分散海运和管道运输风险,确保石油安全运输。

3.海运

国际石油贸易最主要的运输方式是海运。它具有通过能力强、运量大、运输成本低等特点。海运石油量占整个消耗总量的50%以上。我国石油进口主要来自非洲、东南亚和中东地区,所以游轮运输是我国主要的石油进口方式。但是,目前我国石油进口海运路线还比较单一,主要依赖于好望角、赫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目前,马六甲地区的动荡局势,对我国海上石油运输安全造成一定影响。

二、我国石油运输存在问题

1.油管爆炸

2010年7月16日18时,大连中石油输油管道爆炸事件震惊全国。2000多名消防官兵通宵奋战,直到17日上午火势才基本扑灭。这次爆炸导致大连海域至少50平方公里海面被污染。同时,火势直逼剧毒二甲苯存储区,险些造成更大灾难。另外,还有20个左右的储油罐在被烧储油罐附近,中间间隔不足10米。

2.石油泄漏

调查显示,每年由于各种原因泄入海洋的石油,占世界石油总量的0.5%,其中游轮海难造成的石油泄漏最为显著。石油泄漏主要危害有三点:第一,危害海洋生态环境。石油泄入海洋后,对鸟类造成危害最大,特别是那些潜水捕食的鸟类;第二,危害渔业。成鱼嗅到油味后可以快速游离溢油水域,但是幼鱼大多生活在浅水域,容易受到污染。另外,养鱼场网箱的鱼不能及时逃离,一旦受到污染将不能食用。近海岸养殖的海带、扇贝也如此。第三,影响浅水岸线。贝类、珊瑚、幼鱼、海草多生活在浅水岸。溢油对该区域的危害异常严重,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三、石油工程运输安全管理措施

1.开辟新路线

国民经济和石油企业的快速发展,要求建立多方向、多通道、多种运输方式的石油进口体系。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加强与他国合作,主动参与到石油通道建设中,通过股份制企业的建立和邻国或石油运输过境国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从而确保运输通道安全、运输过程畅通。

2.引进HSE体系

HSE管理体系要求企业科学分析风险,确定可能发生的后果与危害,从而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风险的发生,进而减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这种现代化管理模式强调持续改进与预防,具有完善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是现代企业的必备制度。把HSE管理体系合理运用到石油运输中,能够确保运输人员自身安全、减少环境污染、降低事故发生率和经济损失。

3.加强运输安全管理

打破石油运输企业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束缚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首先,要提高相关人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到企业发展与规划中,自觉摒弃自由、散漫的工作态度,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石油运输工作中。其次,加强专业运输知识培训,建立一批专业化运输管理人员。最后,定期检查油管、游轮、输油管道,防止泄露和爆管。同时,运输过程中要严格执行石油运输管理条例。

四、结束语

石油安全论文篇8

1.1规划阶段的安全文化建设在该阶段建设的过程中,某钻探公司注重对人员安全文化观念体系的控制,加强人员对各项安全操作的意识,提升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质量效果。在安全文化建设规划的过程中,企业从安全制度、安全行为、安全物质三方面深入文化建设,确保形成系统化、层次化规划设计结构。构建层次化安全文化设计内容:对自身的安全文化体系构建人员进行合理选取,依照专业化需求建设高质量、高效益的安全文化宣传、教育、管理队伍,确保上述人员能够有能力完成公司安全文化建设内容;对企业人员进行调研:对当前自身发展过程中人员的工作状况进行调研,对自身大致外部环境及内部环境进行了解,确保后续工作能够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符合企业发展需求。

1.2强化阶段的安全文化建设在该阶段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对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宣传,确保人员在意识层和精神层上形成安全文化意识,提升对企业安全文化的认知,最大限度改善企业文化面貌,为公司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上述发展的过程中,安全宣传内容需要从公司员工安全意识出发,对当前常见的公司安全问题进行全方位分析,确保人员能够正确认知各项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加大对本行业中模范企业和模范人员的安全管理及安全行为的宣传,树立良好的安全文化标杆,让人员能够充分认识到安全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公司还通过文艺汇演、舞台剧等形式对安全文化内容进行解读,确保通过生动的形象内容展现价值观,改善企业安全文化体系构建效益。根据企业文化宣传部门的演出统计,在2013年度的文化表演中共举办14场演出,其中有8场为文艺汇演、6场为舞台剧本。文艺汇演的主题多是安全生产相关,例如“安全你我,共筑和谐”、“认真来操作,安全一大家”。舞台剧则是企业内部宣传人员自编自导的剧本与表演,通过模拟钻探的实践操作,模拟各项危险状况下的应急处理措施,让职工意识到安全作业的切身重要性。在演出之后,各工作部门均会安排人员写一下观后感,并将优秀文章在企业内部进行巡展,提高自身意识。自近年文化活动丰富以来,企业内安全事故明显降低,收效显著。

1.3巩固阶段的安全文化建设在该阶段建设过程中,公司针对不同文化内容对企业安全巩固建设进行评析,从不同场景内容出发,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体系。将公司安全文化内外环境有机结合在一起,对人员班制进行合理规划,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系统管理效果。首先注重人员文化素质的需求,确保人员能够持证上岗,保证人员符合公司安全文化需求,对公司安全文化管理进行全方位控制。例如,公司开展绿色工程教育,实施班组制教育、培训,对人员实施定期考核,最大限度提升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改善企业安全管理效益。其次从管理层强化管理控制效益,从管理层着手,带动其他部门的安全文化发展质量,提升对公司安全文化建设的巩固效果。再次实施责任制体系规划,对监督管理机制进行完善,确保日常管理操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保证人员能够在工作的过程中严格依照安全操作需求落实各项技术,实现正确应急处理。最后,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突出,设置安全文化提示,对容易出现安全事故或质量问题的区域进行标识,巩固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意识。

1.4改进阶段的安全文化建设在该阶段建设的过程中,公司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在人员安全工作的考核上实施对应处理,确保对当前的安全文化建设进行拔高和提升。公司对员工的安全意识提升水平、安全管理水平进行分析。通过日常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各项内容,对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指标、设备不安全系数、环境不安全因素等进行判断,确保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实施动态数据采集,提升后续工作的准确性。公司依照上述数据构建绩效评价体系,对绩效评价内容进行确定,形成良好的文化建设氛围。从人员工作效益出发,将人员效益、工作质量与绩效工资结合在一起,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绩效管理结构。与此同时还对绩效评价内容实施持续跟进,对自身安全文化建设效益进行跟踪评审,对各项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和反馈,合理优化相应的安全文化体系。

1.5中石油某钻探公司安全管理措施落实公司管理人员在进行安全管理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公司安全文化建设直接关系着员工从事石油生产经营活动的身心健康,在管理中既要包括零损害、不伤亡的物质条件和作业环境,同时还包括员工对安全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思维。通过一系列的安全教育,提升公司员工的整体安全文化意识,在工作中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降低自身工作危险性;第二,加强公司内部的安全体系建设,增强整体文化安全意识,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企业内部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和正确的安全行为规范,激励员工要爱岗敬业,降低企业内部管理的风险性,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内部环境。

2结束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