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动画专业论文8篇

时间:2023-03-25 10:44:01

动画专业论文

动画专业论文篇1

现阶段高校数字影视动画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存在若干问题,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与市场需求的脱轨高校影视动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常是院校根据自身的师资、设备等软、硬件条件确定,或偏重艺术层面,或偏重技术层面,往往忽视了市场、行业对相关人才的素质要求。人才培养目标的偏差导致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设计的一系列问题,课程教学中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重技术轻艺术,一种是重艺术轻技术。偏技术型学生可能会熟练操作动画制作软件,但由于美术功底不扎实,导致在造型上无法深入;在进行动画影片后期处理中,虽然对剪辑软件能很快上手,但由于对镜头语言把握不精准,使后期剪出来的影片效果不佳。偏艺术型学生又很可能由于硬件设备的局限与自身实际操作能力的缺失,即使前期有思想有创意,后期制作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设备投入不足影视动画专业的教学需要有大量先进、昂贵的数字化设备作为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支撑,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设备的性能与基本操作技巧后,才能更为全面地了解动画的创作流程,熟练掌握某些制作环节的关键技术。由于组建数字影视动画实验室投资巨大,而且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硬件设备升级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一些高校难以跟上设备更新的速度,只能删减相关课程或是采用价格便宜的替代设备和软件,导致已建的动画实训基地和工作室只能是象征性投入。由于这些软、硬件设备投入不到位,本应重视的实践教学只能局限于小规模、小范围、单体的动漫形象的构思与制作,因此,影视动画的实践教学大多数形同虚设。

3.师资力量薄弱影视动画的发展虽然已有100余年的历史,而影视动画专业则是近年才兴起的新专业,它是影视和绘画艺术的交叉学科。现阶段计算机技术被大量运用于影视动画的制作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应同时具备影视、动画艺术功底,又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编辑等软件。由于以前动画生产人员的培养只依靠美术电影制片厂,员工大多没有教学经验,其快速发展的动画产业也没有多余的人员参与教学,导致许多院校的动画专业是在早期的美术、计算机等专业基础上嫁接的,部分动画专业的教师边学边教边探索。有的教师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能从事动画专业的理论研究,但缺乏实际动手与创作能力;有的教师具备实践能力,但理论功底弱或教学经验、能力不足。另外,近年来,由于一些高校片面追求教师的职称和学历,使得社会上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能型人才被挡在校外,补充进教师队伍的大都是刚毕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生,他们自身专业知识体系尚不完备,实践经验缺乏,能力结构还有待完善;学校即使聘请了相关的技术性教师和专门的短期培训动画教师,但又面临外聘教师不便管理、教学时间与效果无法得到保证等问题。

二、对高校影视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只有明确了高校影视动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合理设置课程结构与教学目标,才能培养出紧贴市场需求的既懂艺术又懂技术的高素质影视动画人才。高校可依托自身专业的学科群与人文环境,如影视文学、影视编导、影视表演、影视节目制作、录音艺术、戏剧美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相关学科优势,并与企业共建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企业掌握的最新市场信息以及前期对区域产业、行业技术与就业岗位的调研分析,细化影视动画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素养,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影视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影视学科、计算机软件的基础知识,能熟练掌握各种影视动画制作软件,具有较好的艺术鉴赏能力与创作能力,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学习迁移能力与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与人文素养。

2.加强工作室、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动画制作需要多方面的实践技能。高校影视动画专业通过基训实践、专业实践、实习、毕业设计等,可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有针对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影视动画应按专业进行阶段化教学,建立包括影视动画拉片观影室、数字手绘工作室、透写拷贝室、线拍系统工作室、动作捕捉系统工作室、渲染器合成室、二维动画创作室、三维动画创作室等动画实验室,并注重各个工作室之间的配合与协作。高校影视动画专业还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大与外界的交流互动,扩充优质的社会教学资源,与社会行业以及动画企业共同建立比较稳定的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学校在利用好校内资源建设实验室、工作室的同时,更要利用好校外资源建立生产性、制作性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可在校内为企业免费提供场地,企业负责配备相应的设备,共建动画设计工作室,并按企业实际生产情况进行设置;校企联合共建校内外的实践教学基地,并通过企业的动画制作人员将动画创作的精神与技巧以真实项目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3.完善影视动画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动画是技术与艺术的集合,它集影、光、声、色于一身,融文学、绘画、摄影、设计于一体,只有技术的动画是不完美的。动画人才应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故高校影视动画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涵盖对学生美感、技术与创意等多个方面的训练,每门课程之间彼此衔接呼应又逐步深入。设置课程要合理地协调理论与实践、软件学习与艺术修养等课程的比例,同时还可以开设不同专业方向的选修课和跨学科选修课,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学过程加大真实课题、项目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既符合教育规律、艺术规律,又紧跟时代前沿、与市场需求和发展同步。高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应建立课程内容遴选机制,包括建立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信息反馈制度,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校企合作交流会,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教材是课程的载体,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应注重教材的更新以及与企业合作开发教材,确保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在课程内容上,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结构,实行模块化教学,构建起基于影视动画生产任务和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专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时以项目教学为主,使教学言之有物、学生学以致用。

4.加强专业师资建设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教师培养规划,提供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可以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第一,采取“外送”。对本校教师可以鼓励一部分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到优秀动画公司、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参与实际项目,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系统地获取实践经验,提升自身综合专业素质与水平。学校还可输送部分教师到国内外办学经验丰富、实践教学有特色的重点院校进行学习深造或短期进修,以开阔眼界,学习专业前沿知识,掌握最新的制作技术。第二,采取“外引”。可以聘请业界的资深人士、一线的创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补充进教师队伍,以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技能水平,壮大本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第三,采取“内训”。高校可以引进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具有高级职称或职务的其他高校教师补充进来成立“名师工作室”,既可以对优选的学生单独组织“精英教育”强化性教学,还可以作为指导教师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在岗培训”,指导并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结语

动画专业论文篇2

1.在这样的大环境和新形势下,有专家认为可以通过理论学习+实验研究+项目实训的教学模式,用专业术语解释实际上就是“教材、教法、能力”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能改变学生实践能力欠缺的弊端。有研究表明,合格的动画人才应该具备较好的产业适应度、文化知识修养;在专业技能方面有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独立学习能力、独立创新能力;在个人品质方面应具有艰苦创业品质和强烈的责任感。这些方面的能力在“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中都能得到较好的锻炼。“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在现代因素的渗透下,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与内容,构架出一套生态体系,它不仅可以为动画行业培养创新型的复合人才,更可带动创新设计教育改革,为当前创意文化产业输出创新人才。因此对“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研究既有现实意义,更有战略意义。

2.“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在动画专业课堂设计的程序包括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理论学习(教材及案例)”。这个阶段的学习,采用传授接受式与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来完成。传授接受式教学模式在我国广为流行,它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动画教师在深入挖掘教材和深刻领会大纲的基础上,依据教材以及其他参考资料向学生传授专业课程基础知识及要领。当然,动画专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纯理论课程的知识并不多。第二个阶段是“实验研究(方法探索与实验)”。当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学习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然后我们通过探究式与合作学习模式把理论知识变成实践。教师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方法分析并更加深入地理解教材或者脱离教材。这一过程是学生熟悉所学的理论知识,自己动脑理解和分析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在教师德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究式和小组合作的模式,把理论变成实践的一个探索与实验过程。第三个阶段是“项目实训(综合能力实践)”。当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实验研究的经验后,要想成为真正与市场接轨的动画人才,还需要参与项目实训的课程,这部分的课程要与市场接轨,与动画公司合作并参与它们的动画制作是最好的选择。可是大部分院校都没有这种合作的条件,所以我们可以采用工作室的模式,建立工作室制度,采用小组负责制,让学生运用已经学习和初步掌握的方法,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按照市场动画项目的制作程序,去尝试独立分析和解决现实的问题,并完成项目实训的过程。

二、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特色

动画专业论文篇3

动画专业教学内容的思考

综合类高校动画专业的素描、色彩基础课应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应在巩固学生的造型能力的基础上,紧密围绕专业特点进行素描学习和主观色彩、归纳色彩的表现与训练。例如素描,综合类高校的素描课程不像美院量大且集中上课,学生入学的专业底子也往往相对偏弱。对此,在动漫素描课程中须加强人物及动物速写的训练,目的让学生理解各部分解剖结构,掌握连贯动作、动势线、动势重心。教学中设置头像表现素描,须有夸张、幻想的造型训练。一般学生不理解动态速写的重要性,观察方法及手上技巧也跟不上。这就需要专业教师有技巧有步骤地引导。针对动画学生初期慢写速写放不开作画,局部作画,忽略结构,教学要以动态线、重心,骨骼结构的理解为主,设置人物几何体造型表现课题,课时为8节。随后课堂设计中加入技巧,强化人物动势线训练,课堂练习速度加快。训练眼手的协调一致,让学生围成环形,中间为模特儿(设定一个动作连续的2~3个姿势),同学们顺时针走到其他同学的画面上作画,在短时间内完成一张人物姿态。这种训练持续到每位同学都能2分钟内画出一张动态速写。这种教学改革让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对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局部作画的惯性,学习到他人的长处。老师则把主要精力放在课堂帮助学生解决动态结构及表现方法的问题。课外布置定量的动态速写及默写作业,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是动画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也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一般我们单一地把它作为动画基础教学。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传统教学只注重理论讲解,兴趣不高,其认识仅停留在浅层面上,待进入动画设计制作课程时无所适从。而后续课程《二维动画设计及制作》实践教学偏后,使学过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大打折扣。面对此问题,将“动画造型设计”“动画运动规律”“二维动画设计与制作”三门课程整合为“动作与角色设计”课。从基础“动画速写”课程入手,通过准确把握动作的关键姿势及迅速捕捉动作的全部过程,转入“动画造型设计”课程的角色设定,再到“动画运动规律”课程对运动时间的控制和调整,最终通过“二维动画设计与制作”实训课程使动画角色的性格、动作得到验证,完成短片。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更新与整合,使课程环节由基础知识到专业理论、由专业理论再到实践操作,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完全同步的课程整合模式。

有的综合院校学生在大四作毕业设计前,还没有合作完成过一部片子。所以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成片作品设计,将成片创作(毕业设计)转化为市场需要的产品,突出设计与生产的关系,改变原来互不相干、各自独立的课程设置。如二维、三维及偶类动画片创作实践将所学动画专业基础知识与这几类动画制作软件相结合,独立制作完成一部动画短片,以此检验和巩固所学基础知识,熟悉各类动画的制作流程及创作要领。艺术采风。主要是深入有深厚传统文化的地区,研究民间美术的创作内容、特点及思想根源,收集生动的且具有现实意义的民间故事、传统艺术等,为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实习。主要是到动画或游戏公司实习。学生通过实习积累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为毕业后迅速融入社会打下基础。但现在综合类高校动画学生真正去专业实习的不到一半。毕业实习。通过毕业实习,将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但是我们的毕业实习往往和毕业设计相冲突,可以考虑提前进行毕业实习,这样也使得毕业设计的教学和质量得以保证。

动画专业论文篇4

目前,我国动画从业人员大约为40000人,而缺口为15万人。2006年,我国开设动画专业的高校从2000年之前的两所增加到447所,开设了与动画、漫画专业相关的院系达1230多所。截至2005年,我国动画专业相关的本科毕业生达到6.4万人,在校大学生46.6万余人。截至2009年年底的数据显示,全国开设动漫专业的本专科院校1279所,设置动漫相关专业1877个。所以,目前我国动画教育规模比动漫产业大,也就是说,按照我国目前动画教育规模,培养的专业人才应该能充分满足产业的需求,而事实并非如此。据有关统计,目前我国有2000家省市电视台,动画频道有4个,少儿频道25个,少儿栏目289个,动画栏目有200个,动画片播放年需求量是26万分钟,如果与以上相适应,需求动画人才数量应该在15万人以上。动漫企业虽然需求大量人才,但求才无门。现在高校动画本科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科班出身的毕业生不适应动漫产业的需求而找不到工作,动漫企业缺乏动画人才,不缺动画人员。一是动漫产业需要大量人才;二是大量科班出身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毕业就意味着失业。以上就是我国动画教育培养人才既过剩又不足、与产业相脱节的表现。

二、教学模式单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众所周知,动画专业是一门跨学科、复合型的特殊专业。在高校本科开设动画专业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因此,动画本科教学是沿用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的。随着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以前艺术类专业几个或者十几个学生在一间教室上课,这能保证艺术类学生的质量,而现在很多院校设计、动画专业招生规模太大,上专业课只能实行大班授课甚至几十个学生在一间教室进行专业课学习。一位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质量怎么能够保证呢?怎么能够因材施教呢?

1.教学模式单一在本科生的四年学习中,第一年是素描和色彩基础课训练,学生毫无目的地去练习绘画的基础,不知道画这些能做什么,学习也毫无动力,绘画基础没有和动画专业课很好联系起来,以至于绘画的基础课对将来的专业课起不到作用。通过两年的动画教学,学生跟我说,在上大一学素描色彩的时候,他们觉得很茫然,不知道画这些是为了什么,没有任何动力。还有学生说,这些素描色彩画,在高中的时候他们画过,为什么本科学习还画这些?这说明学生在上基础课的时候,认为这些基础课并没有和他们的专业联系起来,这对后面的动画专业课起不到美术基础的作用。

2.培养目标不明确理论和实践没有很好结合,高校动画专业培养的学生与公司需求很不相符,高校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的学习,实践能力太差。高校出来的毕业生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也因为和高校动画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设置不规范有关。本科教学要讲求务实,结合社会实际,公司需求什么就去做什么,因为动画创作是一个集体完成的,一切都要服从制作环节的要求。所以在本科教学中,应让学生结合工作实际的需要,去磨炼学生的性格,去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知识。

三、生源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报考动画专业的人数逐年增加,即便是就业前景不乐观。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因是动画专业的升学考试要求考生的美术基础低于传统绘画专业,文化课的要求也低于其他文理科的考生,这就造成了这些“非艺术”“非文化”的学生报考动画专业。艺术专业的考生文化课分数相对较低。因此,很多学生是为了能考上大学,临时调整改学美术,临时报考辅导班学习素描和色彩,训练时间较短,学习目的也不明确。由于很多考生只是为考大学而盲目选择动画专业,造成所录取的大部分的艺术类考生基本功薄弱,缺乏专业素质,光是混文凭的现象很严重,并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四、教师与社会行业缺乏交流,教育质量不高

目前,很多教师长期在校内教学,不与社会相关行业交流,使得其专业技术水平有所下降。企业要求员工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并了解最新、最前沿的动画制作技术,目前高校动画专业学生无法达到要求。院校设置专业大多着眼于理论层面,培养周期长,教师对新技术的掌握相对较少。学校不能像企业一样,能很快得到最新的资讯,动漫教育与动漫产业相脱节,专业教师与实践相脱节,动画专业课程设置与动漫产业要求相脱节。动漫产业迅速发展,没有人才的积累,大多数动漫师资从相近行业如绘画、设计、计算机行业转到动画专业,都是“半路出家”。又加上高校逐年大规模扩招,动画师资怎能跟得上发展呢?这样的师资,怎能让他们的学生满足动漫产业的高标准要求呢?所以,目前我国高校动画专业培养的人才无法达到企业的要求。

五、教学设备更新慢

当今的数字时代,使整个社会的发展加快了脚步。高校作为传统的教学单位,全部依靠行政投入,所以软硬件设施更新滞后。很多高校动画专业的学生长期在这样条件下,使用已经陈旧的软硬件,这必然导致学生对学习动画的兴趣下降,导致他们动手能力跟不上,进入实际工作不适应等问题。这也是高校动画本科教学与产业相脱节的一个重要因素,无法培养出产业需求的人才。

六、利用社会培训力量帮助学生成才

一个相对完整和成熟的动画产业教育仅仅在高校完成是远远不够的,我国高校的动画教育和社会企业需求相脱节,让学生实践的机会太少,学生一开始学习动画,就没有商业的意识,只是为学习而学习、为创作而创作。因此出现了学生毕业后还要另付学费去报培训班学习软件等现象,或者在校学生在学校学着专业,还要再付学费报一些动漫培训班。他们学习动画的情绪很被动,而又面临毕业找工作,对就业觉得很茫然,只能额外报培训班增加就业的自信。据了解,国外有三分之一的课程采用商业化的动画公司的专业人员来授课,这样就把商业动画和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很多动画公司将自己的动漫项目带入校园,学生根据自己的申请加入到项目进行部分的设计制作,这样学生就相当于开始工作了,学生的毕业创作本身就是一个成功的项目,教育与产业的紧密结合,实际上就是产业教育。事实上,电影、动画这样的专业,必须要依托产业背景来发展,把培养的人才送到这个产业来发展,让其成为产业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这才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七、总结

动画专业论文篇5

动画专业美术基础课与专业课脱节,导致美术基础课不能发挥动画专业教学的基础作用,是现阶段动画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除了个别早期成立的动画专业(如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等),我国高校动画专业的成立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美术学院或设计学院的基础上创建的,另一种是在计算机系或软件学院的基础上创建的,这就是动画专业美术基础课与专业课脱节的根源。在第一种情况下,由于所有跟美术与设计有关的专业的基础课都是由素描、色彩和三大构成等组成的,所以一部分学校就想当然地把美术或者其他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照搬过来,再加上近年很多大专院校一哄而上办动画,以致动画专业、动画系乃至动画学院遍地开花,但合格的动画师资还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于是,很多学校就把动画系的基础课直接交给以前教美术基础课的教师去教,中间没有任何过渡。第二种情况是,在计算机系或者软件学院基础上创建的动画专业,因为本系没有艺术专业教师,所以就只能借用外系师资甚至直接到社会上聘请教师教基础课,这就很容易造成教学上的盲目性与不可控性。另外,过去大学的美术课又大多是分阶段上课,这样看起来简单快捷,但往往容易造成上完基础课以后的学生直接上动画专业课倍感突兀与无所适从,甚至会产生基础课对专业没有作用的误解。造成以上结果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上述专业基础课不是真正直接服务于动画专业教学的,其与动画专业课是各自分开的。

动画专业的基础课,顾名思义,它起到的是基础性的重要作用,这个基础为动画专业的其他教学创造了条件。那么,如何上好这个基础课呢?这就要涉及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有机衔接问题,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第一,造型基础课教学。这里的造型基础可以与美术专业的素描、速写课对应来看,传统的美术基础课教学解决的同样是造型上的问题,但更倾向于对事物的结构、透视、光影的静态感受的再现。写生教学多以模仿性教学为主,素描教学模式一般表现为对石膏像、静物、头像等对象的静态写生。对于这些内容,学生在入校前大多已经有过大量的训练,如果教师仍然以“学前班”的方式教学,学生难免会有疲惫感。高校的动画专业应该把以往的以静态再现为主的教学模式变为动态的以表现性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以人体的动态速写、头部的转面写生练习为主,以表现为主,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对象,并初步了解夸张变形的规律,使写生与创作对象抽象化与光影化,从而动画化,在教学中以记录性速写、设计过程草图、成图阶段三段式教学法开展教学,在培养学生美术功底的前提下,强化学生的动画设计理念。另外,注重在日常学习中收集和整理大量的造型素材,也是日后学习专业课的重要方法之一。有了以上在造型基础课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动画造型思维与理念,基础课就与动画专业课形成了关联,与动画的本质特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更重要的是为以后的角色设计与动作设计课程打下造型基础。

第二,色彩课教学。色彩课教学是动画基础课的重要环节,是场景设计、角色服饰设计等专业课的基础课程。传统美术专业或设计专业的色彩课教学一般都只遵循色彩的规律性特征,教学方法最常见的是静物写生、色彩写生等,关注的是事物的客观现象与色彩之间的关系。动画专业的色彩课教学要关注的更多是对学生主观色彩审美意识的培养,使色彩课教学与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有机结合起来。传统的色彩理论认为,画面的色彩构成更多的是依靠色彩的空间关系去表达,但在许多现代派、后现代派大师的作品中,这种理论已被打破,艺术家根据自己对事物的认知,重新分配、安排色彩关系,并根据画面的需要,把色彩结构上的位置关系、强弱关系重新组合。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主观色彩感知能力。另外,在色彩基础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色彩氛围烘托的练习与对色彩情感的培养,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主要为以后的场景设计课程提供感性认识。总之,色彩教学的根本目的有两个:一是认识角色的客观规律;二是提高学生对色彩的主观能动性感知力,让学生学会运用色彩表达情感,为场景设计、角色设计、角色服装的色彩搭配、人物与场景的融合、色彩的气氛营造等环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三,构成教学。传统的构成教学分为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统称“三大构成”。在动画专业的基础课教学中,构成教学仍然很有必要,但其教学必须符合动画的专业特点。如,对于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构成训练,教师要突破图案简单的组织法则和其他专业平面构成纯理性几何形式的局限,把具象形的创作和抽象形的创作融合起来,在具象形的创作中注入较多的理性成分,在抽象形的创作中注入较多的感性因素,使画面更具设计感。又如,在色彩构成教学中,教师要强调色彩训练和几何形态训练的统一,并将色彩的基本属性、色彩心理等组织成严谨科学的系统理论知识,将物理学方面研究色彩的要素运用到生理学方面,研究色彩的视觉规律,进而从心理学方面研究色彩的感情及象征意义和符号学应用。再如,立体构成对三维动画的造型设计以及动漫周边产品的开发都起到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校自身情况进行选择性训练。另外,场景中随着光影的变化这样的视觉认知、镜头的视觉语言、对学生“镜头感”的培养等,都离不开“三大构成”教学的基础性训练的注入。

传统的美术或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教学一般采用以周为单位的教学方式,如静物素描若干周,接着是人像写生若干周,这样顺延下去。这样的教学方式表面上没什么错,但被用到动画专业的基础课教学中,就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基础课与专业课不相关联的错觉,也不利于课程训练中对学生能力的强化。所以根据动画专业的特性,建构交叉融入式课程教学方式,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其具体操作方法为:改变以周为单位的阶段式教学为以学期为单位的融入式教学,同时在动画基础课训练中融入穿插动画专业设计课的表现元素,在专业课程中强化基础课相关内容,使基础课与专业课相互穿插与贯穿,这样就可实现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相得益彰和交互强化。如,在第一学年,把基础课分配在每一个学期的每一周中,也就是说每周都会有4到8个学时的素描课、色彩课或构成课,与专业设计课交叉进行教学,从而形成基础课与专业课相互交叉和融入,使学生通过专业课训练挖掘、展示其潜能,并因有了目的性,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此外,由于专业课与基础课的相互交融,学生在基础造型训练中的艺术表现综合设计能力得到提高。#p#分页标题#e#

动画专业论文篇6

当前,高校动画专业进行课程群建设和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课程群的建设可以促进教学资源整合,提高教学效率,课程群的整体教学能够最大限度避免教学过程中的重复,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内容;其次,通过课程群的建设可以整合、更新和充实各课程的教学内容,这有利于专业知识的更新,扩展学生专业视野,同时多门课程的关联性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理解;再次,动画专业课程群建设也能锻造一支高水平的课程师资队伍,通过教学中的师资团队合作,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科发展并影响其他学科及艺术相关课程。总体来说,动画课程群的建设目的是为了优化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动画专业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提高人才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建设中的特色办学能力。高校通过将相关动画课程科学地整合,删除重复和过时的内容,产生新的课程群体系,从而起到优化教学资源,实现课程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也将有利于创办出独具特色的动画教学风格。

二、动画专业课程群建设与改革的思路

1.强化对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动画教学侧重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符合当前动漫产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标准。因此,课程群的设计和教学应当要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引进和开展多样化的动画实践项目教学,提供给学生足够多的实习机会,真正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应用的转化。课程群的建设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上的优化和提升,课程群在教学上应当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并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实践课程中设置多个创意性的小目标,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构思,自主独立设计,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构建合理的师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是课程群建设与实施的主体,建立一支高效的教学科研师资团队,使其在学历层次、职称、年龄等方面呈较合理的梯度,是高校进行课程群建设的前提条件。平时要注重加强教师团体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学术氛围的培养,如在专业课程群教学大纲改革、课程评价标准体系建立、各部门管理工作与协调等方面展开合作。总之,开展课程群的教学研讨和教学改革,离不开专业课程群教学团队之间的密切配合,构建一个合理的师资教学团队尤为必要。

3.教材与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必备工具,合适的教材将更加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升。在动画专业课程群建设过程中,需要对现有教材与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对同类专业课程中有着互相交叉重复部分的专业课程内容进行归类,大胆删除多余的部分。这样既能节约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效果,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拓展课程群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在课程群的专业教学中,也要注重教材创新,多引用当前产业的前沿信息和案例,始终保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4.教学大纲与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课程群的建设对于现有课程教学大纲与评价体系必然带来一定的冲击,如何优化专业教学大纲,升级教学评价体系,是课程群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动画课程群教学评价体系,尤其是考评机制,要能够突出学科之间的联系,在学生综合完成课程群整体任务后获得相应的学分,设立奖励机制,以项目教学为主要方式,学科教师相互协作完成课程群的总体教学目标,从而区别于以往教学中教师教学的单打独斗,最后的考评也应该是以几个课程群教师的综合评价为依据。

5.课程流平台的建设动画专业课程群是一个教学组合,建立便捷、有效的交流平台非常关键,除正常的日常教学沟通之外,为了各组合课程之间便于管理与交流,应当建立并充分发挥网络课程优势,同时设立多种沟通平台,促进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如利用网络论坛、QQ群、微博等进行课程作业交流和实践经验交流。实践证明,随着手机智能互联的普及,学生更愿意通过网络交流自己的想法,完成相应的课程任务。因此,时尚、快捷的沟通渠道网络平台整合建设,会是课程群教学的有益补充。

三、结语

动画专业论文篇7

传播学的基本构成要素包含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当然,构成和影响传播过程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绝不仅是以上五种,本文力图将借助的模型简洁化,从而更加灵活地指导实践行为。那么,反观实践教学,可以比较清晰地将它的内容划分为以下几类:传播者:动画学院教学办公室受传者:动画学院全体学生讯息: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课堂内实践教学和课堂外实践教学)媒介:基于中观上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包括校内和校外)的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大众传播系统、互联网络系统、邮政系统、电话系统等反馈:实践教学考核及评价体系以上各要素中涵盖的内容,从人的角度来划分,可以分为人的因素和非人的因素;人的因素中包括传播者和受传者,非人的因素中包含实践教学内容的定位和设计、条件建设、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选择、制度建设等。

2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培养规格定位

基于实践教学体系的要素分析,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环节,首要前提是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规格定位,其次是要明确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目的和意义。普通高校的学生培养目标与应用型本科教育学生培养目标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服务方向上,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基层单位,而普通高校主要面向科研设计等部门;二是在规格类型上,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而普通高校培养的则是偏重于理论型或应用设计型的人才。从具体目标来看,普通高校通常是承担培养继承、发展、传播科学技术、文化理论,实现科技向生产力第一次转化所需的人才;而应用型本科教育更多地是培养从事科技向生产力第二次转化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即培养技术型工艺人才,所承担的工作是把成熟的技术规范、管理规程用于现实的生产和工作中,把管理层决策的意图具体贯彻到实际业务工作中。

3应用型办学定位下的实践教学目标的确立

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应用能力既不是普通教学的实践能力,也不是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而是从社会应用岗位的需求出发,面向专业应用的能力总和。

4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核心环节

通过以上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实践教学体系要素、前提、目的的分析,其核心环节的设计思路上已经柳暗花明,如何具体地设计出环环相扣的几个环节呢?

4.1师资队伍培养是前提

从传播效果的角度看,作为传播主体,广泛的师资队伍概念在这种传播形式中处于流程的第一个环节,由学校领导、院系领导、任课教师、管理服务人员、各个岗位上的教职工组成。作为处于教育传播学意义上最优越地位的师资队伍,不但掌握着传播工具和手段,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的取舍选择,作为传播过程的控制者发挥着主动的作用。其信誉,包括诚实、客观、公证等品格及专业权威性,即传播者对特定问题是否具有发言权和发言资格,构成了能否成为合格的传播主体的基础。为此,学校要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其师资队伍尤其是任课教师的培养。以黄淮学院动画学院为例,近几年来,学校采取新教师引进、教师进修、企业教师兼职、业内专家聘请、外籍教师引进等措施,努力打造出一支专兼职结合、多元化、动态化的师资队伍。另外,从理念的更新看,必须要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做到每个人的工作都有标准可依。

4.2实践教学内容精选是关键

作为传播过程中互动的介质,实践教学内容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此,精选实践教学内容尤为核心,其直接依据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目标,其注意事项应该体现在:第一,遵循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第二,要符合专业的性质、特点及职业技能规范的要求;第三,要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第四,要注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双向对接。从授课的地点来划分,实践分为课堂内实践教学和课堂外实践教学。以动画专业“3+1”培养方案为例,课堂内实践教学指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培养过程中包含于具体课程(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四个模块)内的实践部分,具体体现在某一具体课程的教学大纲内有专门的实践教学大纲,包含项目实施及考核方式、学时分配等。以动画设计方向为例,目前实践学时比例占到32.5%,实践学分比例占47.9%。以“二维动画软件”为例。课堂外实践教学是围绕总体专业培养目标,从第一年到第四年连续的不断线的实践教学活动设计。结合黄淮学院“3+1”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发展规划,动画学院在2012年12月份之前,已初步构建出“大一(写生、外出考察)大二(二维动画创作)大三(三维动画创作)大四(实训实习、毕业设计)”一套系统的实践教学模式。

4.3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是基础

实践教学条件是实现整体传播目标的基本平台,基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解、应用、执行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条件的构建应该依托校企合作、学校、地方行业等资源,体现条件建设的立体化和多元化。具体可体现在:第一,加强实验室建设,要建成从基础实验到专业实验、模块实验到综合实验的立体实验教学体系;第二,加强专家工作室建设,为师生提学研结合的活动平台;第三,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政府机关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项目共担、发展共赢,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职业技能培训平台;第四,加强职业认证基地建设,建立健全职业资格认证管理制度,规范职业资格认证的培训、考试等环节,为学生提供认证咨询、认证培训、认证考试、证书申领等一站式服务。基于以上立体化、多元化的教学条件建设及教学内容的分类型、分层次的选择,其对应的实践教学形式应该是灵活的。真正的教育面对的不是少部分学生,也不是多部分学生,而是所有学生,如何在固有模式下兼顾到每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依赖于教师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4.4规范实践教学管理是保障

以动画学院为例,近几年来,结合培养方案,完善明确了教学大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的项目实施及考核方式;针对专业特殊性,为强化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内容与行业做到科学、规范,有章可依,特制定《动画专业外出考察方案》《动画专业外出写生方案》《黄淮学院动画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指导任务书》《黄淮学院动画学院2013届本科生毕业设计工作细则》和《动画学院2013届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分配意见》等管理办法;结合“3+1”培养模式,组建集业界名师、行业专家、教研室主任、国内外专业教师、往届优秀毕业生于一体的科学的论证团队,共同研究、制定出《动画专业实训课程大纲》《动画专业实纲》。在上述的方案或细则中,应明确规定各类实践教学活动中涉及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践教学配套文件、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等环节,使实践教学内容和标准符合行业技术规范的同时,通过完成专业技术培养的过程和途径、方式和方法,探索更加有效的训练模式,并且严格评价、及时反馈,最终实现实践教学效果整体优化的目标。

5结语

动画专业论文篇8

1.1过于关注学生对软件的学习,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论和艺术修养动画人才和一般的艺术人才不同,他们不但是艺术家,还是工程师,他们不但需要创意,更需要技术能力。而当前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是重复劳动的工匠型人才,没有自己的创意与特色。过分强调软件的学习,也把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与跨领域创作的可能性抹杀了,这样对学生进行过早的职业定型不仅不益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还导致学生陷入将来调整职业方向的余地特别小的困境。

1.2没有开发出足够的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新与职业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当前,虽然每个高职院校都有相当明确的课程改革方向,也有可以进行方法借鉴的比较成功的范例,但是这项工作的具体操作仍然是非常艰巨的。

1.3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的数量远不能满足需求当前,我们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即使一些学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但是高职教材的建设远远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发展的需求,数量严重不足。

1.4顶岗实习管理不便顶岗实习不但是学生技能打磨的平台与学校教育的拓展延伸,还是企业对员工进行考核选聘的窗口。因此,其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新时期,学生的顶岗实习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使得顶岗实习管理逐渐变得困难。

2.帮助我国高职院校走出影视动画专业校企合作困境的对策

2.1构建艺术修养教育体系艺术修养能够把学生的学习面拓宽,促进学生的深层次发展。但是,艺术修养是在各知识领域与社会生活不断积累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1)加强对文学修养培养的重视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知识面宽广、行为举止良好、对世界与历史有独立的见解、对社会有一定的了解等都是一个人文学素养的体现。文学修养对于动画专业的学生尤其重要,因为如果没有深厚知识的沉淀,只有熟练的技艺,他们制作出的只能是有着绚丽画面但是缺乏主题的作品,不会对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动画专业的学生要想使其作品具有真实的意义,就必须不断的积淀理论知识,培养丰厚的文化修养。

(2)注重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小蝌蚪找妈妈》、《西游记》、《葫芦娃》等中国传统的题材,运用了泥偶、剪纸、水墨等进行创作,这些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我们应该传承并大力发扬下去的,这样,我们才能制作出优秀的动画片。所以,我国的动画教育需要把开发自己民族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础。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所以我国人民有着自己特有的审美情趣,我们创作的动画还要能够适应中国的传统文化。

(3)注重养成音乐修养音乐美学特征最突出的表现是它的社会性与哲理性。音乐能够表达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反映人的生活、有着强烈的民族特色与社会特色,这就是音乐的社会性;而音乐能够给人提供艺术,使人体会到人生的价值与目的,这就是音乐哲理性。由于动画专业是一门试听艺术,所以动画专业的学生要注重音乐修养的养成,在艺术创作中深入生活,使自己各方面的生活体验融于创作,努力使作品更具艺术生命力。

2.2建立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专门部门与激励机制首先,要请一些专家,成立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专门部门;其次,建立科研或项目开发的激励机制,加大对调研、培训、考察等的资金投入;再次,在有现场从事技能、管理工作、技术工作人员参加指导与咨询的基础上,对职业资格和岗位进行调研研究,并且调研的同类单位不能少于两家;最后,依照实事求是、保证质量、分布实施、研以致用的原则开展课程开发的工作,具体做法是:

(1)构建课程体系;

(2)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情境;

(3)优先开发条件和重点相对具备的课程;

(4)进行推广和总结。

2.3深化教材改革,突出高职特色

(1)教师要在当前实训指导书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实际工作案例,在教材中编入新标准、新内容、新方法等,把有特色的校企合作实训教材开发出来。

(2)校企合作开发的教材要在紧密结合课程建设的前提下,邀请企业人士一起探讨,广泛听取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意见,共同努力开发出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教材。

(3)教材的具体内容必须满足“必需”、“够用”的原则,删繁就简,针对学生的基础与认知特点,把原来的旧框框、完整性、系统性打破,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的能力,方便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岗位适应。

2.4把信息反馈渠道建立起来,将顶岗实习的调控机制加以完善

(1)学校要准确把握顶岗实习的定位。顶岗实习是学校育人的实践教学的一部分,所以,一定要有技能和知识提升的有关内容。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