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医学人文教育论文8篇

时间:2023-03-25 10:44:38

医学人文教育论文

医学人文教育论文篇1

1.1人性的内涵与教育在人性发展中的作用

所谓人性,一是指人的性格;二是指人的属性。前者指人对人、物、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的心理特点;后者指人所具有的性质和本性。关于人的性质或本性,古今中外众说纷纭。一曰性善,认为人有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之心;二曰性恶,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如自私、贪婪、欺诈和残暴等;三曰无善恶,人既不性善也不性恶,人性是可塑的,是后天培养的,通过教育可以使人向善;四曰或善或恶,认为人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即世上既没有绝对善的人,也没有绝对恶的人,而是善恶、是非兼具,但人通过修身可以去恶兴善。事实上,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只是人性变化的前提或基础,不管人性善、性恶,但抑恶扬善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也正是对善的追求,人类才能得以繁衍、发展和进步。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育场域中,即便承认上述人性假设,教育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在本质上是追求善的,性善论者主张通过教育发展人性,性恶论者主张通过教育改造人性,性无恶善论者主张通过教育塑造人性,性既善又恶论者主张通过教育抑恶扬善。不管他们对人性持有怎样的观点,但都认为教育对人性有重要影响。从教育的本质看,其要义为“善”的影响,或使人向善。[2]应从生成论的人性假设出发,张扬人性中的善,使人性中的善从潜在状态转变为现实;抑制人性中的恶,把人的恶性矫正到理想的善行上来,引导人的善性自觉,这是教育亘古不变的使命。我国古语“苟不教,性乃迁”,明确地指出了教育在提升人性中的巨大作用。西方近现代教育也有类似的思想,如,康德深刻指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人是教育的产物。卢梭也指出,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3]从上述论说我们可以断言,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善性的生成,成就人的“圆满人性”。

1.2医学人性与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医生是最富有人性的职业。医学人性是人性中的善在医学领域的表现,具体来说,它是指按照人性的要求,认识、理解、关爱人,从人的自然本能方面维护人的生命健康,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在社会关系方面公正、平等地给人以关爱;从人的精神方面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为人施以终极关怀。我国传统医学将医术称之为“仁术”,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强调医生对病人要有仁爱之心、仁慈之心、仁义之心的仁者情怀;要求不仅要竭力为病人寻求治疗和缓解病痛的措施与方法,更要以同情、慰籍、关爱等态度和行为方式给予病人情感关照。正如大医孙思邈所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悲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就是对医学人性的精辟诠释。前已述及,教育对塑造人性有巨大作用,然而,教育又有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分野,二者在人性教化中的作用却是不同的。科学的功能在于探寻自然规律、发现客观真理,科学教育使人达理、求真、重利,它虽能给人带来实在的物质利益,却忽视人的精神。而人文的主要作用在于关注心灵、陶冶情怀,人文教育使人通情、求善、尚美,它虽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但不能给人带来实在的物质利益。正是由于科学的实用和人文的虚空,科学压倒了人文。长期以来,医学界也出现了“技术至善论”,高等医学教育也遭到技术主义的深度控制,出现了“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医学教育更多地关注先进诊疗技术的传授,忽视人的精神理念与个性的培养。于是,人的医学变成了病的医学,医学教育变成了针对病的职业技能训练。事实已经表明,忽视了医学所蕴涵的价值理性和人文精神,必然造成医生人文精神的式微和人性的淡漠。当下医学技术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人们对医学进步的回应却是“做的越好感受越坏”———专科化消解人的整体性,技术化忽略了人的心理,市场化漠视人的情感。殊不知,医务“不仅仅是一项专业性工作,还充满了对社会的理解、对人性的认识、对人尊严的尊重和对人生活目的的终极关怀”。[4]如果医学技术不以人文精神为其进行价值定向,它不仅不能造福于人类,甚至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这就要求高等医学教育不仅应重视学会“如何做事”的医学专业教育,也应该注重学会“如何做人”的医学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性的教育,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旨趣,以人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4]它通过对医学生人文知识的传授、人文精神的熏染与浸润和人文情怀的培育,对医学生的态度、观念、精神进行教化,对医学生的行为进行归训,塑造和提升医学人性,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因此,高等医学教育应该一只眼盯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向医学生传授医学科学知识和先进诊疗技术;另一只眼关注医学活动中的正义、公正、义务、美德、仁慈、责任、同情等,培育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感知、对痛苦的倾听与理解、对病人权利的尊重和对社会的责任,用医学人文教育消解医学过度的科学主义和功利主义,抵御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遮蔽与侵害,重建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之间的平衡。为此,《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明确提出,要通过医学人文教育培养医学生的“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通过“医学知识、临床技能”和“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的协调发展,使得“专家”不只是流于“专技”,而由“专技进乎道”,重塑医学的德性与灵魂。

2医学人文教育的进路:以医为核心整合人文教育资源

如上所论,提升医学人性需要医学人文教育,通过医学人文教育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重建医学生内心崇高的生命意识和道德法则,使他们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医术与医德并进,这既是医学教育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医学目的的必要条件。在这一点上,目前高等医学教育界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但如何通过医学人文教育全面发展医学人性、提升医学的人性自觉,还有许多问题亟待探索和深入研究。为了避免目前医学人文教育边缘化和外在化的倾向,医学人文教育应深入医学、置身医学,与医学融为一体,使医学人文教育真正成为医学的人文教育,这样的人文教育将不再是附加于医学的,而是医学自己的。

2.1以医为核心整合人文教育课程,使医学生的医技充满人性关怀

医学不仅是关乎人的科学,也是一项社会事业。这就决定医学人文不仅涉及人文学科,也包括社会科学,这些学科对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无疑都具有重要价值,但医学专业的学制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掌握精湛的医学技术,又提升医学人文素养。笔者认为,以医学为核心对上述人文社科学科知识进行重组、整合,是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如台北医学院开设“医学与艺术”课程,包括:“美”的概念在中西方美学思想发展史中的逻辑概念,美学范畴系统中之“美”“丑”“崇高”“悲剧”及“喜剧”,艺术、音乐、文学创作与医学的关系,天才之悲剧,莎士比亚作品内的医学,红楼梦里的疾病及影响,三寸金莲———从妇女的足痛到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屈原创作的源泉———抑郁症,曹操的头痛与他的性格,李白之死,杜甫的创作心理,贝多芬的耳聋,严复的气喘病与返本复古,宏通的心灵世界等共16讲[5]。试图以医学为主线,用伦理、历史、社会、文学、艺术等方法探寻人性的本质、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崇高,涵育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又如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等,以病人和社会为主线,将医学伦理、卫生政策、医患沟通、行为医学、预防医学、文化多样性等内容整合起来,开设“医生、病人与社会”跨学科课程,其目标在于发展同病人相关的技能,并在医疗实践中同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6]这种打破原学科体系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医学生利用多门学科的方法、概念审视所学专业,达到开阔视野,培养综合能力的作用。鉴于许多高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师资等教育资源较为缺乏,开设这样高度综合的课程有较大的难度,可开设适度交叉、综合的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医学文学等。通过上述课程的学习、讨论,使医学生了解生命、死亡,健康、疾病,快乐、疼痛,治疗、康复之于人类社会的意义,理解医学和卫生保健之于人类社会的价值和道德责任,从而激发他们珍视生命、关爱病人、维护尊严的人文情怀,唤起他们对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执守,形成惠民济世、兼善天下道德人格。

2.2充分挖掘医学内涵的人文元素,“以医载道”,使医学生医术与医德共生共进

医学人文教育论文篇2

医学教育中,医学人文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之一。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治疗患者生理上的痛楚而且要对患者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压力给予关怀和照顾。近年来全国各大院校的医学人文教育发展很快,大多开设了包括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语言学、临床交流技巧、医患沟通学等包含医学人文教育的各门学科。然而,医学生将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了博大精深的医学科学上从而忽略了医学人文教育的部分。医学毕业生在毕业后的医学工作中面对患者不能很好地进行沟通,构成“只看到病段看到人”的工作方式,使得医患关系紧张,从而产生医患纠纷等恶性循环。有研究表明,某医院的医疗投诉中的88%与医学人文服务有关。由此可见,目前,医学院校中的医学人文教育是普遍欠缺的从而导致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不高。

二、临床技能教学中医学人文教育的缺乏

防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作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过硬的临床实践技能。临床技能学是每一位临床医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门临床实用课程包括病史采集,病例分析,内、外、妇、儿等学科中的临床技能操作部分等内容。授课的主要方式则是在各种医学模拟人上进行各种如腰椎穿刺术、胸膜腔穿刺术等临床操作技术。由于整套教学均在实验室中的医学模拟人上进行同时授课教师只注重讲授操作技术的理论和操作手法忽略了医学人文教育,导致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严重缺乏。在临床技能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刻不容缓。

三、医学人文教育在临床技能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理论教学中体现人文精旅5绪论6是一门课的开端池是一门课的缩影是学生对5临床技能6的初次接触5绪论6课讲授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门课是否产生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望“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教与学模式仍然是目前我国大学的主要教育模式。这种教与学的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在将来的实习与工作中就会出现医学人文素质不高的现象。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到临床技能教学中对于医学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5绪论6中重点讲述医生应有的救死扶伤、锲而不舍、崇尚科学的精神。

(二)在实训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临床技能的教学,除了课堂讲授、实验室教学外,还要进行各种临床技能训练。人文精神的培育不是知识教育,而是素质培养、人文精神的获得与提升,需要通过实践逐渐去体验感悟。只有通过实践掌生才能真正理解人文精神的内在涵义,在耳闻目睹中亲身感受和体验人文精神从而产生丰富的人文情感。一是实训基地人文精神建设:在实训教室内及走道悬挂国内外名医照片事迹介绍等,以及一些医学名家的格言,这些精神层面上的建设,可使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完善实训教学大纲,重点通过情景式互动教学促使学生人文医学理念的建立。二是在实训教学中增强学生的主动性:这是学生实践人文观的重要途径。尽可能给予学生机会主动参与。每2一3人为1个学习小组通过在多媒体电子模拟人教学区、操作训练区进行身体评估的练习教师应当给予相应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的情景中模拟或描述如何运用评估技巧采集病史、医患沟通、身体评估等。

(三)在考核中体现人文精神。对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进行评估。一是理论考核方式的多样化通过设计不同的题型,做到对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全面评价。如果你是一位儿科医生在给1例患儿腰穿时由于患儿哭闹不配合导致穿刺失败,患儿家属对你意见很大,态度恶劣,面对这种情况你如何去做?请把你的处理方式以及这么处理的理由写下来。二是完善操作考核标准:包括医生素质(分仪表、仪容、行为举止、语言态度);操作前对患者、环境的评估;操作后评分(操作效果、医患沟通情况、患者反映评价);中间操作步骤不过分强调标准化总体要求原则是舒适、安全、有效。

医学人文教育论文篇3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它强调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人文素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其中人文知识是基础,人文行为是表现,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教育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方式,教育的结果是使学生具备人文知识、彰显人文精神、外化人文行为,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的教育,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2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困境

我国传统的高等医学教育模式受前苏联教育思想影响较深,对于医学生的培养较注重医疗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弱化了人文知识的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进入21世纪,虽然医学界和教育界已经意识到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状况仍不容乐观,人文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仍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医学生的人文知识匮乏,文化底蕴浅薄,人文精神缺失,究其原因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制约:

2.1传统教育管理体制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对师生的评价和考核主要以考试为主,在这种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教师和学生只注重对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的学习,造成了知识结构的严重失衡。医学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为理科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忽略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出现了明显的知识结构缺陷,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医学学习的课业负担过重,使得医学院校学生无暇顾及人文知识的学习,造成医学生人文素质缺失。医学生虽有一技之长,但精神世界空虚,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容易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大环境中缺失自我,迷失方向。

2.2医学生人文课程结构失衡

课程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载体,现阶段人文课程的课堂教学是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医学生人文课程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共同组成,大多数医学院校只将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一些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息息相关的其他人文学科课程仅仅作为选修课开设,教师开课的随意性与学生选课的盲目性,破坏了人文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严重削弱了人文教育的教学效果。在人文课程设置时间上,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各医学院校普遍将人文课程安排在第一、二学年开设,当学生进入医学专业课课程学习和临床时间教学阶段,几乎中断了医学人文的教学,导致人文课程体系缺乏横向的关联性与纵向的序贯性。

2.3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以理论课程教学为主,课程内容按照固定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设计,讲授内容与客观实际严重脱节缺少时代适应性,致使医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仅仅停留在完成知识学习的层面上,而没有将知识内化于身心并付诸于实践,只是把受教育当成一种应试活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课程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方式被广泛采用,多媒体配合适当的视频资料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听课兴趣有所改善,但教学方式仍以灌输为主,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被动地听,缺乏情感上的体验和理性的思考,师生之间不能形成思想上的共鸣,阻碍学生人文知识的内化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2.4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

我国医学院校大多为医学专科院校,学校文化底蕴不足,人文学科建设薄弱,人文教育师资匮乏,医学院校为数不多的人文社科类教师几乎全部毕业于非医学院校,尽管在医学院校受到一定医学环境的熏陶,但对于医学知识缺乏基本的、系统的了解,不能根据医学专业教育的特点,在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中有机生动地结合医学知识和临例进行授课,导致文医分离。医学院校的基础课和临床课教师多毕业于医学院校,受传统医学教育观念的影响其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精神淡薄,人文素质参差不齐,所以医学专业教师一般都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学生人文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在医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缺少对人文知识的渗透;临床带教医生只是把患者当作工作的对象,多注重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病情的变化,缺乏对其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尊重,不能将临床查房与医学人文精神有机的结合起来,忽视了对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医文分离。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导致医学院校人文教育或是专业教育中存在文医两张皮的现象。

3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探析

卡尔•雅思贝尔斯在其著作《现时代的人》中提出:专门的知识和技术往往是“价值中立的”,并不能为人类整个生活世界的发展提供价值指导。医学生的内心态度、价值观念能够引导其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用于“有价值的现实”当中。医学的本体是生命,医学所表达的是对人类最深切的终极关怀,为人的生命服务是医学的终极目的。当今医学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医学科学发展和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趋势,树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整合人文教育内容,营造素质教育环境,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以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为切入点将人文教育融合到整个医学教育系统当中进行统一设计和优化完善。

3.1树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知识结构需要具备两大支柱: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是立事之基,它教人求“真”,人文是为人之本,它教人向“善”。医学学科包括科学和人文两种不同属性的知识,作为医生不仅应该具备丰富的医学理论和技能知识,更要掌握深厚的人文知识,并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体现在医学行为当中。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首先要更新教育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医学教育理念,明确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形成具有科学意识的人文教育和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教育,两者有机融通的教育理念。

3.2建构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

加强课程设置和教学上的综合性,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学习阶段医学生特点整合教学内容,构建贯穿于医学教育始终的、完整的、科学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1)人文公共知识教育阶段,改革和调整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突出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因素,使学生实现由知识层面向智慧层面的跨越;(2)医学基础课程教育阶段,通过科学论证选定一些医学人文核心课程,树立医学生正确的行医价值观;(3)医学专业课程教学阶段,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容人文知识于专业课程教学当中,在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自觉渗透人文知识,构建人文知识教育体系;(4)临件教学阶段,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对其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关爱。医疗实践过程中增加法律意识、道德观念、人生价值等方面教学内容,特别是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技能,处理好医患关系。

3.3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环境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指导人的行为。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升华,是人的一种自觉和自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不仅需要人文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更需要通过环境的熏陶和影响使学生在行为中自我教育,在实践中自我养成。医学院校应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环境的营造,拓展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场所和教育形式,形成适合医学生特殊心理和特殊社会角色的氛围,减少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除了要对学生进行课堂人文知识的传授,还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深入生活,让学生作为社会一员,去了解当前基层的医疗卫生状况,了解“看病难、看病贵”的事实,了解病人的需要,使学生从社会角色层面感知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在实践中将知识内化为能力。从而唤起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人文精神,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4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医学人文教育论文篇4

论文摘要:如今,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都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而迫切的问题,那就是在医学教学中过份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是绝对不可行的。要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医学人,就要让学生既要掌握医学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各方面的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所以加强人文教育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1世纪的今天,我国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剧转型,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医学生正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目前医学教育重专业轻人文的现状,加上新闻媒体不断曝光的医疗纠纷,医疗行业的服务态度问题,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这些信息正在向我们传达一个重要的信息,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迫在眉睫。那么如何在医学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就变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医学院校主要以培养医务工作者为己任,是培养与人的生命打交道的人才事业。从本质上来讲,医生是通过与人交往而挽救人的生命的职业,这就要求“救死扶伤,体现人道主义”等基本的职业理念必须体现于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内在素养之中。怎样才能培养出不仅有较高的医技,而且有博大的人文情怀、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医学人才呢?必须要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将医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的融合”,然而在融合的过程当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哪些方面的问题呢?在这些方面我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重视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人文素质

想要在医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教师的自身素质便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必须要精通本专业,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进行扎实的学术研究,力图接近本学科的最高峰、最前沿,以一流的学术水平进行教学,这是基础和前提。其次教育是一个过程,而人文素质教育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决定了他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也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言行,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微笑,一个惊讶,都会影响学生,都在随时随处地对学生发挥着示范作用。同样教师本身的人文修养也会自然而然的反映在他的言谈举止之中,甚至衣着都会有人文素质的映照。所谓“为人师表”的意义也就在于此。然而在日常教育中,言传较易,身教甚难,因为身教需要教师本人与所教之物的和二为一,需要教师不仅能“知道”,而且能“体道”。故教师要言于律己,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必须做到;如果要学生学会‘关心’,自己首先必须善于‘关心’,关心学生,关心同事,以心换心;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自己首先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治学严谨;要教育学生学会创新,自己就必须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拼搏,善于创新。

二、抓住核心部分,关注人本身

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教育是对人本身的认识,包括人的情感、意志、道德感、责任感、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科学教育关注的是人之外的事情,它不能解决人自身的问题,只有把两者真正的结合起来,人才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社会才能得到真正的进步。医学教育更是如此。比如说医疗器械与人的关系,为什么在医疗器械已经能代替人做许多事情的今天,还要继续强调医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医生不是机器,医生做的也不仅仅是单纯的手艺活。他们要面对的是人和社会的关系,这都不是“技术”和机器本身能解决的。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医疗纠纷事件,有许多是由于医生的素质较低引起的纠纷,其中有些是与医生的技术素质有关,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医生对人的生命的漠视和利益取向所致。所以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人文教育更应该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出对生命的关爱。让他们懂得医疗工作是关乎人的生命的职业。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病人的就诊就是把自己对生命的希望寄托于医生,庸医害人,会贻误生命,而对人的生命的漠视更是对人的生命的戕害。三、注重价值导向,树立理想的道德品质

科学技术本身是价值中立的,但科学技术用于实际,既可能为人类造福,也可能为人类带来灾难,这其中就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学习和研究医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增进人类身体健康,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要本着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学好医学,以造福人类,同时也要防止由于知识的不正当运用和误用给人们带来不幸。医科学生作为人的存在,不能沦落为“灵魂的空场”,否则必然会在这种精神的黑暗中迷失自己前进的方向。作为医学教师,应时刻把传授学生善与恶的概念、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的思想境界和争做白衣天使的崇高理想,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医学一旦丧失人性是非常可怕的。20世纪最骇人听闻的两大案例,也是当代医学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就是日军731部队在中国东北与德国纳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惨无人道的人体“科学”实验。尽管历史已离我们远去,但人民不应停止反省。

四、严格规范,杜绝虚假行为

医学所面对的是一个个生命,正因为如此,它的规范性和严肃性是任何一个学科所不可比拟的。就拿临床诊断和治疗来说,对一个病症必须用理论知识考虑全面,如果由于知识片面或者仅凭想当然以及不严格遵循治疗原则而进行诊疗,都可能对病人带来无法挽回的生命损失。然而现阶段部分医科学生却存在着缺乏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情况,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实验马马虎虎,实验结果弄虚作假,表现在实习阶段临床观察敷衍了事,病历书写主观臆造,临床操作图方便快捷。这些问题应该让我们引起高度的重视。有这样一句话:‘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会学坏。’对于医学教育我们更应该以严字当头,努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相信这对学生今后一生的学习和工作都会起到关键的作用。

教书与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同时我们也要解决:“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的问题,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我国卫生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对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有着重大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润铃.实施医学规范教育,抓好医学生教育与管理[J].安徽医药教育,2004,(2).

医学人文教育论文篇5

(一)教育力量薄弱,办学体制尚待完善

虽然我国政府部门对于医疗事业的发展非常重视,但是由于医学成人教育机构大部分由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联办,办学形式单一、经费紧张,无法充分地突出医学成人教育的办学特色;一些企业资金雄厚,但是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不高,单凭政府力量无法实现与其他教育的平头并进;另外,更为严峻的是长期以来,“普教化”的倾向在我国医学成人高等教育中越来越明显,历经一段时间发展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仅是把普通高教的教学模式简单套用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使用教材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没有进行合理的改进,与实际的医生需求有脱节,使学员的积极性受到打击,效果不明显。

(二)教育理念偏颇,办学目的尚不明确

由于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足,大多数医学成人教育学校经济条件较差,把招收大量学员当作学校吸纳资金的一个重要项目,严重的甚至把招收医学教育学员当作维持学校生存的手段,在这种“以钱为本”的办学理念下,导致学校领导、老师对学生不负责任,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的安排、教育考试等环节出现“注水”现象,在此背景的影响下,学生大多抱着“混文凭”的心态,表现在课堂上,平时上课时签到率很低,无故迟到、旷课情况十分严重,一般只有百分之四十的学生签到上课,有时更低,甚至有的学生从开学到毕业老师只见过几次。两方面的原因造成教学质量很低,学以致用无从谈起。

(三)教育师资匮乏,教师素质尚待提高

目前,有很大一部分医学成人教育教师得到了一定的认可,但是,不得不说还有一部分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首先,一些教师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认为医学成人教育就是利用作业和考试证明学生资历有所提高的工作,从而忽视了真正的技术水平和职业修养的教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发展;其次,教师业务水平良莠不齐,一些教师本来是教育学校的管理人员或者其他人员,根本没有专业培训资格,这一现象导致教学效率普遍较低。

二、提高医学成人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优化教育体制,综合社会力量给教育注入生机

针对目前医学成人教育体制问题,应当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以从基础环境上保障教育的健康发展。首先要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立足于终身教育,积极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其次,联合多方社会力量共同办学,吸纳企业资助,并将优秀学员推荐到企业实习工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教育健康发展;另外,开展办学形式多样化渠道,如成人高等教育脱产、夜大函授等,学历分为高中起点专科、高中起点本科、专业起点本科,从而扩大教育范围,提升整体医疗水平,让医学成人教育真正地为我国医疗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创新教育理念,凸显医学特色为教育拓展空间

根据现阶段医学成人教育理念陈旧,办学目的不明确的问题,需要从整饬教育管理部门工作态度开始,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时期教育工作。首先,协调好工学关系,大部分学员都是在职医生,忙碌的工作与学习难免产生冲突,因此,成人教育除了采用面授形式以外,还可以采用函授、网络远程等多种方式授课,提供灵活而丰富的学习渠道;其次,更新教材内容,确保医学成人教育内容能够为以后的工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并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理论用于临床实践,真正的提高学员的技术水平,激发学员学习积极性。

(三)优化教师队伍,壮大师资力量给教育坚强后盾

教师队伍建设是当今医学成人教育中的薄弱点,也是提高医学成人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点,要求必须联合有关组织和部门提高学科教师的专业水平,可以利用暑假时间,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作为一线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成教要求,认真备课,专心授课,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在教学实践中完善自我,不断反思,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从而推动整个医学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三、结语一直以来,我国成人教育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教育体制体系,只是一味地沿用、照搬普教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因为成人教育学生学习自觉性相对普教学生来说较差,导致普教存在的多种弊端如重理论灌输、轻实践、轻能力培养等,在成人教育中越发严重,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效果。目前,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人类社会的一个核心,知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知识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而知识的吸收、利用、扩展与更新,更多地需要成人教育所创造的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机会来完成。

三、结语

医学人文教育论文篇6

教育专家逐渐认识到这些问题,他们认为专门的思想道德课程,对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的帮助不大,在课程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这种方法更深入、更持久,学生也乐于接受。因此,在医学院校化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是促进其成长为复合型人才的起步。

2医学化学教学与人文教育情境结合

医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还要培养其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以追求真、善、美的崇高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2.1具体实施

(1)化学教学设计中渗透医学人文教育。

教师除了讲授物质的化学结构、性质、作用外,还要分析该化合物的合理使用、使用不当或滥用对医学、环境、食品卫生、人体健康的影响。明确化学物质既可以成为挽救生命的良药,也可以成为损害人类的利器。由教师提供或在学生互动中选择一些共同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将所学的化学知识与社会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进行讨论,紧跟社会相关热点信息。导入化学知识,由点入手,点滴渗透,使学生在参与中理解并巩固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逐步构建与现实相关的化学知识情境,形成学习兴趣与行为规范。

(2)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增加实验室和化学药品安全使用的考核

将《实验室安全卫生制度》及《化学危险品管理办法》的学习和执行情况纳入学生实验考核中,监督其做好危险化学药品的取用记录。教导学生本着科学认真的态度对待化学实验的每一个环节,指导其精准、规范、合理地取用化学药品。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可以训练其严谨认真的实验态度。互动的实验环境是师生相融、合作交往人文精神传播的良好契机。

(3)社会活动的实践教育。

通过化学科普以及相关讲座、社会调研将人类精神文明成果通过公益性活动传播至全社会。将所学知识融入社会实践,科学普及与人文精神培养十分重要。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不仅是人类一切知识的原点,而且还是人类的信念之基、力量之源,昂扬向上的现代人文精神是激发一切创造的灵魂所在。因此,让学生参与医学化学科普,能够使其人文素养普遍提升。

2.2实践中的改进

(1)医学化学理论学时与实验学时有限,相关课外科普活动也要占用很多时间

学生在选题、查找资料、参与社会调查、分析讨论、总结汇报时,需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灵活分配时间,课内与课外开展指导教学活动。由于采用主动型学习方式,学生在选题初期会无从下手,选题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困难和迷惑。应从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入手,将知识获取、平时学习与社会活动结合起来作为人文关怀的重要载体,在实际活动中引导学生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2)医学化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融合,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学识水平与人文修养。

只有加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教师才有能力和经验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同时还要能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进行引导,从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推动教学过程中化学知识与医学情境的融合。教师指导学生解决遇到的具体问题时,要以平等、博爱的心去关注学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3医学化学教学与人文教育情境结合的意义

医学人文教育论文篇7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著名的医学科学家和教育家吴阶平院士曾说过,“一个好医生应该具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艺术的服务”,三者缺一不可。医生的医德和人格修养是医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动力,体现的是医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格特点。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特殊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医患关系呈现出日趋紧张的趋势,这不仅冲击着整个医疗服务市场的稳定性,而且已成为导致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国家卫计委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发生医疗纠纷7万件左右,医患关系紧张已经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社会因素、医患双方的认知差异、医患双方缺乏沟通。2014年8月10日湖南湘潭县一产妇因羊水栓塞死亡,引发广泛关注。在此次事件中,院方相关人员和患方家属沟通不够充分、院方应急处置机制不够完善是导致这次严重医患纠纷的重要原因。此外,事后医护人员出于害怕等原因,离开手术室,留死者在手术台上的做法,缺乏对死者遗体的尊重,更加重了患者家属的不满情绪。一项对医务人员及患者的调查显示,沟通欠佳是影响医患和谐的最主要因素。有些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表现出不愿向患者多解释、不愿多倾听,缺乏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与情感交流,在与患者交往中也不太注重沟通技巧,因而会存在医生在门诊不愿意多听病人的病史,在病房使用简单或命令式的语言等现象。然而,针对上述问题,一味责怪或埋怨医生是有失公允的。我们从深层次分析中发现,出现上述问题与多年的医学教育体系存在缺陷有关,因为无论本科在校教育还是毕业后的医学继续教育,医学生和医生们几乎没有系统接受过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知识的教育及实践,而这些知识储备又与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医患沟通技巧密切相关。由于医疗卫生服务的对象是人,这种特殊性对医生的职业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等医学院校要重视学生的医学基础及临床知识教育,更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医疗卫生工作岗位的需要。

二、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一)理论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是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医学院校要将人文素质教育的系列课程合理整合到医学教育体系中,从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就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形成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并重的新型医学教育模式。高等医学院校可通过“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技巧”和“职业礼仪”等课程加强对医学生医德意识的培养。我国法制建设的日益完善使医疗卫生事业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同时患者的维权意识在逐渐增强,这些变化都要求医务工作者要相应地增强依法行医的意识,增强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的能力。对此,高等医学院校应通过开设“法律基础”、“执业医师法”等课程,加强医学生的法律意识。在学校教育阶段加强学生医、德、法并治教育,这样医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才能从容应对所出现的问题。除了开设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外,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将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穿插其中。例如,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教师可以结合授课内容选用学科发展史上著名的科学家的事迹或者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启发教育学生,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讲到神经递质这个部分时,教师可引入20世纪初期德国科学家Loewi发现“迷走素”(即乙酰胆碱)的故事。通过17年的执着探索,Loewi终于在1920年首次成功地阐明了神经系统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机制,他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医务人员和医学生很容易出现浮躁和急于求成的心理,在基础医学的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这种科学家对知识执着追求的精神,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当然,这种渗入到基础医学课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精心组织,合理规划课堂时间。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医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环节。

(二)实验课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实验课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课的重要补充。作为多门基础医学实验课的实验对象,动物对医学发展的贡献不可忽略,因此,我们在实验课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善待实验动物,体现人类对生命的关心和爱惜。例如,在实验中合理限制动物的使用数量,规范手术操作步骤,优化实验流程等。这种对实验动物的人文关怀要从规章制度层面上逐渐渗透到医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中,使他们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就树立起爱护和珍惜生命的意识。基础医学的学习阶段,医学生还没有接触病人,实验动物是医学生首先接触的对象,珍爱生命,从正确使用和爱惜实验动物开始做起;严格规范实验动物的使用和操作步骤,培养医学生感受医疗工作的严谨和认真;实验结束后将动物处死后再统一丢弃,更是培养医学生尊重逝者的职业道德。作为一门形态学课程,实验课在解剖学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尸体标本是解剖学实验课的主要教具。尸体解剖可以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学习医学知识是多少逝者的奉献,尸体作为曾经活着的人,尽管生命已经结束,但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大部分医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尸体标本时,会产生恐惧和厌恶的心理,教师应该对此进行细致耐心的解释,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在解剖学的实验课中,医学生应尊重尸体标本,满怀敬仰和科学的态度,认真仔细进行组织解剖,对组织碎片要妥善处置保管,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对逝者的尊重,践行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伦理道德观。

(三)其他形式的人文素质教育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高等医学院校还可以结合各种宣传平台,如利用广播、板报、校报、特色校园网等宣传先进人物的事迹,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例如,2013年,我校护理学院的李娟同学被确诊患有黑色素瘤。在李娟患病期间,学校利用各种宣传平台举办了“‘捐’‘娟’细流,你我同在”的募捐活动,为李娟同学奉献爱心。2014年2月28日,李娟因黑色素瘤不幸去世,按照她生前愿望,遗体捐赠给母校用于医学研究。李娟的大爱行为在全校师生中引起了强烈震撼,报纸、网络和电视等多种媒体对李娟同学及其家人的大爱举动表示了敬意和感谢,对李娟同学热爱医学、献身医学的崇高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人民日报》以《生命虽逝梦想仍在延续》为题,介绍了李娟的先进事迹。学生对于这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典型事例印象深刻,学校可以利用正面的舆论和榜样的力量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服务患者、回报社会的意识。此外,医学院校还可以开设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讲座,聘请医德高尚的名医或专家为医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讲座;广泛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仁心仁术”的思想品德,让“医者父母心”从口号变成医务工作者实实在在的行为准则。

三、小结

医学人文教育论文篇8

一、促进医学生对医学本质的思考,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医疗观

中华民族具有乐生恶死的民族性格,普通民众对医学知识的知之甚少和对死亡的恐惧导致他们对医疗有着过高的期望值,患者希望能药到病除、妙手回春。然而,现代医学虽可延缓但终不能阻止死亡的到来,医学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医生与病痛、死亡的亲密接触,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医学的发展伴随着生命、病痛和死亡,本质上是一门人学。医学生应对医学的未知领域充满敬畏感,审视人类对攀登生物医学高峰的沾沾自喜,脱离技术主义的桎梏,了解医学的本质,回归医学对人的终极关怀的反思。生命与死亡同样美丽而庄严,现代医学对死亡的遗忘是科学主义对医学的规训,是技术文明对医学的形塑,是消费主义对医学的侵染,现代医学寻回被遗忘已久的“死亡”背景是必须的,尽管这是一个艰难的重构医学立场的过程①。医疗剧是基于现实典型案例的艺术化表现,将医疗剧引入医学人文教育,通过案例的讨论和分析解读医疗实践中的种种伦理问题,如生命与死亡的定义、临终关怀等,使医学生能够立体化地了解医学实践所面对的生命与死亡,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实习医生格蕾》中的实习医生ChristinaYang热爱医学,对于实习期间的手术实践十分渴求,在第一季第4集中当她得知格雷斯医院的退休护士Fallon因晚期胰腺癌住院,表现十分积极,希望可以参加惠普尔胰腺肿瘤切除术,而医院从没打算手术治疗,只是希望Fallon在她工作一生的医院安详、舒适而有尊严地离开人世。Fallon护士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给Christina上了一堂课。在Fallon最终离开的时候,Christina终于理解了医生所面对的是病人而不仅仅是疾病。医疗剧不仅展现医学的救死扶伤,还有医学的无力回天。医学绝非无所不知,医生绝非无所不能,其原因有医学科学发展的客观有限性及医疗风险的主观不可避免性。医学领域充满着未知和变数,加之复杂的患者个体差异性,即使在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国内外一致承认的疾病确诊率仅为70%,各种急症抢救的成功率也只在70%~80%。②在医疗实践中,很多因素都会导致医疗风险的发生,医学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医学生更应“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严谨,在临床实践中心怀敬畏。从主观上来讲,医生过于自信和不谨慎都可能增加医疗风险,如《周一清晨》第一季第一集中优秀外科医生TylerWilson接诊了一位因橄榄球比赛撞了头部的7岁男孩,结果CT检查显示颞叶肿瘤,经向患儿母亲了解无特殊病史后当即决定手术,术中失血过多致患儿死亡。院方事后调查得知患儿从未见过的生父患有冯维勒布兰德氏病(VWD),一种以出血时间延长和凝血因子缺乏为特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在周一早晨311会议室召开的病例研讨会上,院长指出Wilson医生“未征求同行意见即决定手术、忽视搜集全面而彻底的病史”的自大,导致了患儿的死亡。《周一清晨》中切尔西综合医院通过这样的病例讨论会对医疗实践中的技术、伦理问题进行尖锐的质询,促进行业的反思。医疗剧的典型案例应用于医学人文教育,可促使医学生在直面医学、心灵震撼的同时对医学本质进行思考,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医疗观。

二、促进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反思,塑造医学人文精神

医疗剧将医院、医疗活动、不同的病例生动地展现出来,将医生可能遇见的各种困境摆在观众的面前,医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不得不去设身处地地感受和思考:如果自己面对这样的情况会怎样处理?我国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体制的、社会的、医方的、患方的,而其背后都是由一个个非常具体的问题、一次次非常具体的医患交往交织而成的。如果医者能跳出医患相互对立的怪圈,倾听患者、社会、媒体的声音,走出医患沟通、医社沟通、医媒沟通的第一步,逐步完善医院管理机制,塑造医学人文精神,医患矛盾的缓解将不是奢望。以《医者仁心》中的大学生患者王欢为例,王欢是独生子,是父母的精神支柱,第一次肾移植术后因家庭经济困难停止服用排异药物而导致病情恶化,二次肾移植术后死于多器官严重衰竭引起的爆发性肝炎,患者家庭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欠了医院巨额的治疗费用。从患者家属的角度看,王欢的父母亲是典型的老实本分人,在王欢的疾病诊治过程中对医生和医院的态度由信赖到质疑,到最后的对簿公堂,家属不能理解一个好好的孩子送进医院后越治越差、不断抢救,最后还是死亡的结果;从医生的角度看,主治医生武明训同时代表着医院管理者,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竭尽全力,在了解王欢的家庭已经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情况下依然不惜代价地抢救患者,并代表院52理论前沿栏目主持:大木hinaCielevTsion0142方为患者筹集、减免治疗费用,却被患者家属告上法庭,医生也很委屈、寒心;从媒体的角度看,热心记者叶惠林打着代表弱势群体、为患者讨说法的旗号,未经调查发表系列报道激化医患矛盾,扰乱医疗秩序,自认为在为正义而发声,却因不够客观真实而有失公允,记者也很困惑。众多矛盾的原因是各方缺乏有效的沟通,剧中钟立行医生在法庭辩护上的一席话是对王欢案例的全面分析与总结,是医方与患方、媒体、社会的一次大沟通,最终得到了王欢父母的理解。再以最近热播的医疗剧《产科医生》为例,在前两集中,某患者在剖宫产手术关腹后出现大出血,进行了髂内动脉栓塞介入手术,当晚再次大出血又进行了凝血酶灌注手术(剧中提示产科临床应用尚有争议),最终保全了子宫,转危为安。案例在呈现医务人员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生命的同时,又将医院院长选拔、复杂的医际关系等因素全面展现。在剖宫产手术中,助手医生对于进修医生朱医生主刀手术存在不满情绪,检查娩出胎盘不仔细,轻率做出“胎盘完好”的报告,误导了第二次手术方案的选择;魏丽丽副主任在安排医生重新检查胎盘排查大出血原因的同时,抱有侥幸心理,确定了由肖程主刀的髂内动脉栓塞介入手术方案,但未能起到彻底止血的作用;最终,由医院新近进修医生何晶主刀的凝血酶灌注手术成功止住大出血,而作为院长候选人之一的曲晋明副院长顾虑学生肖程作为新任主任的威信树立及事件对院长选拔的影响,做出了隐瞒第三次手术的错误选择。在第10集的病例讨论会上,魏丽丽还原事实,勇于承担责任,肖程递交了关于患者的完整病例报告,诠释了全剧的主题“诚实”。医生不是神,也会犯错,面对医疗差错应该秉持什么态度?“诚实地面对工作、同事、患者”是《产科医生》所弘扬的医务人员从业美德,而降低医疗差错需要医务人员规范医疗行为,也需要医疗差错应对机制的不断完善。医疗剧中来源于现实的活生生的案例是很好的教学素材,在医学人文教育过程中,医学生可以随着剧情的发展立体地从医生、患者、医院管理者、媒体等不同角度思考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在教学实践中经过小组讨论集中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医院管理层及医务人员对于缓解医患关系应该做什么的问题中去,在未来医学实践中能够对患方有更加细微的体察,养自觉。

三、促进医学生对生命的感受,培养共情的能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