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计算机信息处理论文8篇

时间:2023-03-27 16:38:44

计算机信息处理论文

计算机信息处理论文篇1

人工假体置换术作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所用的人工股骨头假体只能从固定规格的系列产品中选取,它与股骨腔吻合的效果较差,直接影响人工关节的长期稳定性、活动度及人工关节生物力学性能等。另外,传统的制造工艺加工零件原型,所需时间长并且费用昂贵,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竞争的要求。而在国外,通过将CT扫描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三维实体成型,可制造出与病人骨骼完全一致的模型,用于诊断、治疗及模拟手术过程等用途,具备较高的吻合度;同时,通过利用快速成型技术,自动、直接、快速、精确地将设计思想转变为实体零件,从而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产品开发成本和生产成本。

2三维实体重建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模式识别、计算机模拟、知识库和数据库等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能将物理、化学理论与大批杂乱的试验资料结合起来,用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为新材料的研制做出决策,为材料设计和实施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现代计算机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特别是快速原型制造技术与CT扫描、MR(I磁共振成像)等技术结合,都已成功地在医学上得到应用。而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可以在一定的控制条件下进行仿真研究。

2.1数据的采集

首先要对病人预置换股骨头处进行CT断层扫描,分别进行俯视图扫描、主视图扫描,目的是为了得到清晰的股骨头球面轮廓,如图1所示。然后将清晰的目标图像按照与实物1∶1的比例进行截图后扫描至计算机,并将图像转换成512×512Bit的数字图像,像素灰度为0~255,利用图像处理技术进行消除噪声、灰度校正等处理。

2.2图像边界轮廓提取与修整

通过AutoCAD中的光栅图像参考功能,将处理后的图片(1∶1)依次导入为背景,再利用多线段、剪切、圆等绘图工具对目标进行轮廓标记与识别。医学图像的轮廓识别比较复杂,主要是由于扫描进来的关节图像的粘连性较大,甚至会出现错误识别、假轮廓。为此,在轮廓跟踪处理完之后,必须对轮廓进行修正,使不符合要求的虚假轮廓得以清除,可采用自动修正或手工修正。对于没有平滑掉的杂点而产生的虚伪轮廓,根据比较两个封闭曲面内像素点的多少来进行清除,保留大轮廓,舍掉小轮廓,对于不能自动判断的粘连、不连续等失真现象,使用手工控制方法。删除底片保留轮廓线,利用软件将其进行贝塞尔曲线修整,结合CT扫描的尺寸数据按比例调整为建模尺寸。目前,关于三维重建的方法是:通过扫描仪将CT实体照片以高分辨率模式扫描为电子照片格式,然后利用PS对其进行二值化处理,使用Freeman进行链码提取并跟踪轮廓,再将每个断层外轮廓数据导入AutoCAD中,组成一个三维体数据,再进行曲面重建,最终利用蒙皮法得到三维形体。这种方法可以制造出与病人骨形完全一致的假体,关键是要精确地提取股骨头球面轮廓尺寸和形状,这样才能使股骨头与股骨腔吻合程度较高。

2.3矢量化处理

采用软件CAXA实体设计中的扫描、投影、放样和布尔运算功能可以更加快捷地实现建模。首先,将提取并修整后的轮廓放入实体设计环境中,编辑两个方向的轮廓截面,以轮廓中心点为基准,按照2∶3∶5的比例缩小轮廓,得到同心3个相同的轮廓截面;然后,按照主视图和俯视图轮廓显示的高度,激活三维球,将轮廓依次放置在底部、中间和顶部,并从上至下依次投影,以顶部底面为起始面、底部上面为终止面进行放样操作。此时,计算机会自动计算处理成型,由原先的3个面,得到1个完成的实体结构。最后,将两个方向上形成的实体利用三维球同心,进行布尔加法运算,得到组合实体,将组合体的多余部分利用“分割实体表面”功能完成股骨头的三维建模。

3快速原型制造

快速成型技术应用于人工关节和人造骨制造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成品的设计质量,还可以缩短产品的设计周期。目前,假体移植手术需求量大,为保证手术的尽快实施和手术的成功率,就必须采用快速成型技术。随着电子仪器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快速成型机应运而生,快速成型技术是医学领域与工程领域相结合的敏捷制造系统,主要有:光固化立体模型(SL)、选择性激光烧结(SLS)、层片叠加成型(LOM)和熔融沉积造型(FDM)。

3.1RPM成型机

传统的制造成型过程是利用铸造制造出毛坯,然后对毛坯进行磨光或抛光,形状和精度是通过从毛坯上去掉多余的材料来保证的,吻合度不高,而快速成型的基本理念则是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将材料精确地堆积成型,无需加工即可制造。将设计出的三维实体转换为快速成型机所能接受的STL格式,输入机器,该机的基本原理是将实体模型切片成一系列具有一定厚度的薄层,计算机控制其激光束按薄片截面轮廓形状将薄层材料切割出该层横截面的形状,然后层层堆积并得到实体。

3.23D打印成型

3D打印技术是根据CAXA分层模型所获得的两维像素信息,利用喷嘴向待成型体床上喷射黏结剂,每打印完一层后,粉料床通过底部活塞向下移动一段距离,并在粉料床的底部添加新的粉料,再根据计算机要求向新的粉料床喷射黏结剂,重复此过程,完成后去除未喷射黏结剂的粉料,立刻得到成型的实体。如果喷射的黏结剂中含有其他具有某种功能的成分,则可以控制零件中局部成分的变化;增加喷头数目,则可以得到在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功能和成分的整体零件。3D打印可以用于成型陶瓷、金属、金属陶瓷复合材料及高分子材料的假体中。

3.3快速成型制造技术在骨修复外科中的应用

随着材料科学和医学的发展,生物陶瓷在医学上尤其是矫形外科和骨修复外科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由于病人个体差异和实际情况的不同,使得骨修复体必须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来定制,而且在临床上为减少病人的痛苦又要尽量缩短定制时间。快速成型技术正好具有这两个优点,特别适合单件或小批量生产并且能够实现快速制造。快速成型技术可精确地复制出人工关节,从而使设计出的人工关节可以在由原型翻制成的模型上进行验证,确定其受力分布、结合面设计是否合理。目前,有关研究人员已经开始研究如何将CT扫描的数据直接传到快速成型机上,这样将减少中间环节较为复杂的三维重建过程,并减少因数据转换造成的误差,使快速成型产品直接应用于临床。

4结语

计算机信息处理论文篇2

关键词:数据通信;原理;分类

数据通信是以“数据”为业务的通信系统,数据是预先约定好的具有某种含义的数字、字母或符号以及它们的组合。数据通信是20世纪5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结合而兴起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它是计算机和通信相结合的产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与计算机远程信息处理应用的发展,数据通信应运而生,它实现了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计算机与终端之间的传递。由于不同业务需求的变化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通信经过了不同的发展历程。

一、通信系统传输手段

电缆通信:双绞线、同轴电缆等。市话和长途通信。调制方式:SSB/FDM。基于同轴的PCM时分多路数字基带传输技术。光纤将逐渐取代同轴。

微波中继通信:比较同轴,易架设、投资小、周期短。模拟电话微波通信主要采用SSB/FM/FDM调制,通信容量6000路/频道。数字微波采用BPSK、QPSK及QAM调制技术。采用64QAM、256QAM等多电平调制技术提高微波通信容量,可在40M频道内传送1920~7680路PCM数字电话。

光纤通信:光纤通信是利用激光在光纤中长距离传输的特性进行的,具有通信容量大、通信距离长及抗干扰性强的特点。目前用于本地、长途、干线传输,并逐渐发展用户光纤通信网。目前基于长波激光器和单模光纤,每路光纤通话路数超过万门,光纤本身的通信纤力非常巨大。几十年来,光纤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并有各种设备应用,接入设备、光电转换设备、传输设备、交换设备、网络设备等。光纤通信设备有光电转换单元和数字信号处理单元两部分组成。

卫星通信:通信距离远、传输容量大、覆盖面积大、不受地域限制及高可靠性。目前,成熟技术使用模拟调制、频分多路及频分多址。数字卫星通信采用数字调制、时分多路及时分多址。

移动通信:GSM、CDMA。数字移动通信关键技术:调制技术、纠错编码和数字话音编码。

二、数据通信的构成原理

数据终端(DTE)有分组型终端(PT)和非分组型终端(NPT)两大类。分组型终端有计算机、数字传真机、智能用户电报终端(TeLetex)、用户分组装拆设备(PAD)、用户分组交换机、专用电话交换机(PABX)、可视图文接入设备(VAP)、局域网(LAN)等各种专用终端设备;非分组型终端有个人计算机终端、可视图文终端、用户电报终端等各种专用终端。数据电路由传输信道和数据电路终端设备(DCE)组成,如果传输信道为模拟信道,DCE通常就是调制解调器(MODEM),它的作用是进行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转换;如果传输信道为数字信道,DCE的作用是实现信号码型与电平的转换,以及线路接续控制等。传输信道除有模拟和数字的区分外,还有有线信道与无线信道、专用线路与交换网线路之分。交换网线路要通过呼叫过程建立连接,通信结束后再拆除;专线连接由于是固定连接就无需上述的呼叫建立与拆线过程。计算机系统中的通信控制器用于管理与数据终端相连接的所有通信线路。中央处理器用来处理由数据终端设备输入的数据。

三、数据通信的分类

3.1有线数据通信

数字数据网(DDN)。数字数据网由用户环路、DDN节点、数字信道和网络控制管理中心组成。DDN是利用光纤或数字微波、卫星等数字信道和数字交叉复用设备组成的数字数据传输网。也可以说DDN是把数据通信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光迁通信技术以及数字交叉连接技术结合在一起的数字通信网络。数字信道应包括用户到网络的连接线路,即用户环路的传输也应该是数字的,但实际上也有普通电缆和双绞线,但传输质量不如前。

分组交换网。分组交换网(PSPDN)是以CCITTX.25建议为基础的,所以又称为X.25网。它是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将用户送来的报文分成具用一定长度的数据段,并在每个数据段上加上控制信息,构成一个带有地址的分组组合群体,在网上传输。分组交换网最突出的优点是在一条电路上同时可开放多条虚通路,为多个用户同时使用,网络具有动态路由选择功能和先进的误码检错功能,但网络性能较差。

帧中继网。帧中继网络通常由帧中继存取设备、帧中继交换设备和公共帧中继服务网3部分组成。帧中继网是从分组交换技术发展起来的。帧中继技术是把不同长度的用户数据组均包封在较大的帧中继帧内,加上寻址和控制信息后在网上传输。

3.2无线数据通信

无线数据通信也称移动数据通信,它是在有线数据通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线数据通信依赖于有线传输,因此只适合于固定终端与计算机或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而移动数据通信是通过无线电波的传播来传送数据的,因而有可能实现移动状态下的移动通信。狭义地说,移动数据通信就是计算机间或计算机与人之间的无线通信。它通过与有线数据网互联,把有线数据网路的应用扩展到移动和便携用户。

四、网络及其协议

4.1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ComputerNetwork),就是通过光缆、双绞电话线或有、无线信道将两台以上计算机互联的集合。通过网络各用户可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如文档、程序、打印机和调制解调器等。计算机网络按地理位置划分,可分为网际网、广域网、城域网、和局域网四种。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网际网;广域网一般指连接一个国家内各个地区的网络。广域网一般分布距离在100-1000公里之间;城域网又称为都市网,它的覆盖范围一般为一个城市,方圆不超过10-100公里;局域网的地理分布则相对较小,如一栋建筑物,或一个单位、一所学校,甚至一个大房间等。

局域网是目前使用最多的计算机网络,一个单位可使用多个局域网,如财务部门使用局域网来管理财务帐目,劳动人事部门使用局域网来管理人事档案、各种人才信息等等。

4.2网络协议

网络协议是两台计算机之间进行网络对话所使用的语言,网络协议很多,有面向字符的协议、面向比特的协议,还有面向字节计数的协议,但最常用的是TCP/IP协议。它适用于由许多LAN组成的大型网络和不需要路由选择的小型网络。TCP/IP协议的特点是具有开放体系结构,并且非常容易管理。

TCP/IP实际上是一种标准网络协议,是有关协议的集合,它包括传输控制协议(TransportControlProtocol)和因特网协议(InternetProtocol)。TCP协议用于在应用程序之间传送数据,IP协议用于在程序与主机之间传送数据。由于TCP/IP具有跨平台性,现已成为Internet的标准连接协议。网络协议分为如下四层:网络接口层:负责接收和发送物理帧;网络层:负责相邻节点之间的通信;传输层:负责起点到终端的通信;应用层:提供诸如文件传输、电子邮件等应用程序要把数据以TCP/IP协议方式从一台计算机传送到另一台计算机,数据需经过上述四层通信软件的处理才能在物理网络中传输。目前的IP协议是由32位二进制数组成的,如202.0.96.133就表示连接到因特网上的计算机使用的IP地址,在整个因特网上IP地址是唯一的。

计算机信息处理论文篇3

关键词: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数字全息

0引言

全息技术是物理学中一重要发现,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个行业。伴随着CCD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全息技术也得到一次质的飞跃,从传统光学全息到数字全息。传统光学全息将物光和参考光干涉得到全息照片来记录光的振幅和相位信息,而数字全息则用CCD记录物光和参考光的干涉,形成数字全息图,再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处理全息图。因此,影响数字全息技术发展有两个重要方面:CCD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本文将从计算机应用方面阐述图像处理技术在全息中的应用。

1图像处理技术

图像是现代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主要手段。人们用各种观测系统以不同的形式和手段获得图像,以拓展其认识的范围。图像以各种形式出现,可视的、不可视的,抽象的、实际的,计算机可以处理的和不适合计算机处理的。但究其本质来说,图像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模拟图像,包括光学图像、照相图像、电视图像等。它的处理速度快,但精度和灵活性差。另一类是数字图像。它是将连续的模拟图像离散化后处理变成为计算机能够辨识的点阵图像。从数字上看,数字图像就是被量化的二维采样数组。它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具有精度高、处理方便和重复性好等特点。

图像处理就是将图像转化为一个数字矩阵存放在计算机中,并采用一定的算法对其进行处理。图像处理的基础是数学,最主要任务就是各种算法的设计和实现。目前,图像处理技术已经在很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如通讯技术、遥感技术、生物医学、工业生产、计算机科学等等。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要求,可以将图像处理技术划分为许多分支,其中比较重要的分支有:①图像数字化:通过采样和量化将模拟图像变成便于计算机处理的数字形式。③图像的增强和复原:主要目的是增强图像中的有用信息,削弱干扰和噪声,使图像清晰或将转化为更适合分析的形式。③图像编码:在满足一定的保真条件下,对图像进行编码处理,达到压缩图像信息量,简化图像的目的。以便于存储和传输。④图像重建:主要是利用采集的数据来重建出图像。图像重建的主要算法有代数法、傅立叶反投影法和使用广泛的卷积反投影法等。⑤模式识别:识别是图像处理的主要目的。如:指纹鉴别、人脸识别等是模式识别的内容。当今的模式识别方法通常有三种:统计识别法、句法结构模式识别法和模糊识别法。⑥计算机图形学:用计算机将实际上不存在的,只是概念上所表示的物体进行图像处理和显现出来。

2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全息学中的应用

图像处理技术在全息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一是计算全息,基于计算机图形学将计算机技术与光全息技术结合起来,通过计算机模拟、计算、处理,制作出全息图。因此它可以记录物理上不存在的实物。二是利用图像的增强和复原,图像编码技术等对数字全息图像质进行提高以及实现的各种算法。它的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空域法和频域法:①空域法:这种方法是把图像看作是平面中各个像素组成的集合,然后直接对这一二维函数进行相应的处理。空域处理法主要有下面两大类:一是领域处理法。其中包括梯度运算(GradientAlgorithm),拉普拉斯算子运算(LaplacianOperator),平滑算子运算(SmoothingOperator)和卷积运算(ConvolutionAlgorithm)。二是点处理法。包括灰度处理(greyprocessing),面积、周长、体积、重心运算等等。②频域法:数字图像处理的频域处理方法是首先对图像进行正交变换,得到变换频域系列阵列,然后再施行各种处理,处理后再反变换到空间域,得到处理结果。这类处包括:滤波、数据压缩、特征提取等处理。

3模拟实验

本文运用matlab软件,利用图像处理技术,编写了程序,以模拟计算全息和实现全息图像的滤波。图1是计算全息实现流程图。

本文将运用matlab程序设计语言实现计算全息的制作、再现过程。标有“涉”一字,图像尺寸为1024像素×1024像素;。模拟实验中用到的参数为:激光模拟了氦氖激光器,波长为638.2nm;再现距离为40cm;因为原始物图的尺寸用像素为单位表示,所以像素分辨率为1。:

从模拟实验中可以看出,数字全息的处理过程其实就是计算机图像处理在全息技术的应用过程。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全息图进行了记录,将物光和参考光干涉得到了全息图。并利用图像的增强和复原对图像进行了处理,以消除噪声,得到更好的全息再现象。

本文仅模拟了计算全息的实现和再现过程,其实,计算机图像处理在全息技术中的应用是全方位的,用实验方法得到的全息图中包含了更多的其他无用信息(噪声),图像处理技术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全息技术必然会迎来新的一轮发展和飞跃。

参考文献:

[1]周灿林,亢一澜.数字全息干涉法用于变形测量.光子学报,2004,13(2):171-173.

[2]刘诚,李银柱,李良钰等.数字全息测量技术中消除零级衍射像的方法[J].中国激光,2001,A28(11):1024-1026.

计算机信息处理论文篇4

本文以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作为出发点,从会计职能的转变和会计目标的转变方面探讨了会计电算化对会计理论的影响,并从数据处理和信息存储方面探讨了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实物的影响。以期为提高会计信息处理整体工作效率和质量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会计理论;会计实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信息网络技术脚步的不断加快,应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会计信息处理模式逐渐取代以纸质为主的会计信息处理模式。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而且为构建完整的会计处理体系提供了保障。

一、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21世纪财务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促使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就需要企业管理者转变思维模式、改变传统的财务会计核算和信息处理方式。传统的财务信息处理主要以手工记录信息为主,采用这种方式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处理不仅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还会大大降低会计核算的效率。由于我国中小型企业本身财务管理存在缺陷,手工会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缺乏体制的约束,不能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因此,随着信息网络技术脚步的不断加快,我国大多数企业开始摒弃传统的手工会计,采用会计电算化方式进行会计信息记录和会计核算处理,促使我国的会计电算化整体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但是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会计电算化制度的不完善、会计电算化体系缺乏高效性等。虽然我国会计电算化整体水平没有国外发达国家电算化水平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另外,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不仅大大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节约了企业的时间成本,还能够避免企业财务信息的不真实性和不完整性,为构建一体化、制度化、系统化、标准化的电算化综合管理体系提供保障。

二、会计电算化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一)会计职能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传统的会计理论体系模式以不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传统的会计理论主要以会计电算化相关理论知识为主,较为单一,不能满足企业日益扩大的经济规模。因此未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以及企业规模扩大对会计计算机运用的要求,会计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学习《会计法》、《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等科目的理论知识学习。还需要学习计算机相关技术,并将计算机技术与会计理论知识做到有效衔接,不仅为会计点算化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石,而且为会计理论体系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就会计从业人员而言,传统的手工报表编制和手工记载形式其工作强度大,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多,从而大大降低了会计信息处理和报表编制等方面的工作效率。但是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会计从业人员的会计职能由传统的对外编制财务报表和财务年报逐渐向计算机作为数据处理模块的有效载体方向转变。与此同时,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任务由传统的站在财务状况分析问题逐渐向直接参与到企业的决策、经营与管理活动方向转变。由此可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在会计电算化中的普及与发展,会计从业工作人员的会计职能发生了质的飞跃。另外,传统的会计信息处理模式主要以部分结算为主,但是这种信息处理模式不仅导致会计责任逐渐变得不明确、不协调,还会导致许多会计人员对资金账户管理方法操作不熟练,对现金流入流出用途不明确。导致资金使用效益低下,会计人员记账不清楚,把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变成呆账、死账,造成虚假账目,导致贪污现象频发。但是会计电算化由部分会计信息结算方式向全面系统信息核算方向转变,不仅将部门与单位的经济状况利用计算机技术得到有效分析,而且将会计职能在会计实物操作中得到有效发挥和运用。

(二)会计目标的转变

所谓会计目标是指会计从业工作人员在特定的工作环境背景下对手中掌握的数据信息进行目标制定,其外在表现形式主要以计算机技术作为有效载体,提高会计报表编制信息和会计信息处理工作效率作为最终目标,以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效统一作为最终目的。企业要想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仅需要加大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科技投入和资金投入力度,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企业会计信息和数据模块进行有效处理,为提高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提供保障,从而有助于会计从业人员确定整体会计目标。

三、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实务产生的影响

(一)数据处理方法的改变

就企业会计数据处理模块而言,数据处理模块主要包括等级总账、记录应收账款和总账的金额和时间、总账账目的等级和往来账目等。一般情况下,企业采用会计电算化进行会计信息处理和会计数据的程序流程是:报账-总账-工资-固定资产-报表核算。有些企业比较重视报账或者成本核算,没有将重心放在核算管理以及数据处理方面,导致电算化管理功能不全面,从而大大降低了会计信息和会计数据处理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在会计信息处理和会计数据处理模块中的广泛运用,由计算机代替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不仅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工作效率和整体质量,而且降低了会计从业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大大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

(二)会计信息存储介质的转变

传统的会计信息处理主要以手工记录为主,这种形式的记载载体主要以纸质为主,以纸质作为记账凭证、账簿等。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纸质会变黄或者字迹模糊。不仅会影响后期的录入工作,进而耽误工作进度,而且会影响企业在决策、经营与管理中的科学性。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以纸质作为会计信息记载的载体已经被光盘、磁盘等载体所取代。以光盘和磁盘作为凭证和账簿的储存媒介形式不仅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和财务报表编制的效率,而且提高了数据处理和会计信息处理的整体质量,进一步将会计电算化落实到会计处理流程的每一模块。

综上所述,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以计算机作为会计信息处理和数据处理模块的有效载体逐渐成为时展的主流,从而在广大企业中得以广泛推广与发展。国家对会计电算化制度的不断规范,促使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向标准化、网络化、会计信息化方向发展。

作者:陈桂菊 单位:河南省工业科技学校

参考文献:

计算机信息处理论文篇5

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比较分析

1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概念的由来与含义

1979年,计算机应会计工作在我国拉开了序幕,当时人们的认识就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会计领域能够有效地提高会计的工作效率,学术界并没有提出一个权威性的概念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1981年于长春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问题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的概念。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含义是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领域,用会计软件指挥各种计算机替代手工完成,或手工很难完成、甚至无法完成的会计工作的过程。

2005年8月,由《会计之友》杂志社承办的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山西太原召开。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理念,与会专家就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用“会计信息化“可以更好地概括“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以进一步提升“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水平。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与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看到,两个概念是人们在不同时期、信息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来的。

2 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

2.1 信息技术环境的区别

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技术不是单纯的一种技术,而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信息感测技术等组群技术的简称。会计电算化阶段,人们谋求能够开发出解决会计领域的单项工作或整体核算工作的软件,从而帮助会计工作人员实现劳动力的解放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硬件方面则主要以单机环境或F/S(文件/服务器)架构为主,很少涉及网络通信技术和感测技术。会计信息化阶段,人们需要研究和开发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乃至决策支持等诸多子系统于一体的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属于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子系统,这个阶段的MIS(管理信息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SCM(供应链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等产品和概念的提出无不建立在网络和通信技术基础之上。

可见,电算化和信息化都应用了计算机技术;电算化较少使用网络通信技术,信息化则更多地依赖于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电算化几乎没有用到感测技术,信息化则会随着其发展越来越多的使用诸如条码感测、智能感测等感测技术。

2.2系统地位层次的区

会计电算化主要服务于财务部门的核算与管理,属于部门级应用;而会计信息化则是企业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会计信息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除了服务于财务部门外,还要为信息管理层、决策支持层和决策层提供服务,属于企业级应用。

2.3 系统目标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是人们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而提出的差异概念。会计电算化以解放生产力,提高工作效率为出发点,首先强调的是会计数据处理的规范化,改变手工会计的不规范现实,要求会计软件的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按照我国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规范操作,立足于财务报告的规范生成;而会计信息化则更强调会计输出结果的效率和增值性,这种增值效应依赖于网络环境下会计数据的快速搜集、实时传递以及对不同层次数据的深加工。会计信息化的成效依赖于会计信息输出的多元化研究。

2.4信息输入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条件下输入系统的是记账凭证,数据主要由财务部门自己输入;而会计信息化的大量数据可从企业内外其他系统直接获取,同时可以预见,随着原始凭证标准化问题的解决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的日臻成熟,经过数字签名的原始凭证会直接进入会计信息系统。

2.5数据处理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主要通过批处理方式处理业已发生的数据,而会计信息化使实时处理数据成为可能。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企业的业务部门通过Intranet(企业内部网)协同工作,所产生的各类数据信息存储于系统集成的数据库中,企业信息的内部用户可以通过对数据库的实时访问,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

2.6信息输出的区别

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的输出主要有显示、打印、磁盘等方式;信息化环境下,内部需求除了上述方式以外,更多的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信息传递与共享,通过授权、划分权限级次,企业内部各个机构、部门从信息系统上直接获取。随着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深入研究以及B/S(浏览器/服务器)体系架构在大型系统中的逐步推广和应用,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Internet上公布其财务信息。

3 区别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意义

3.1 有利于澄清教学中的模糊概念

目前,计算机会计教材比比皆是,名称不一,有会计信息系统、计算机会计学、会计电算化、电算化会计、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等诸多称谓,笔者不反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宗旨,但教学过程的授者是教师,受者是学生,名称和概念过多会导致授受双方无所适从,会使教学缺乏说服力,也会使学术研究缺乏统一的认识和思想,这可能是会计信息系统教材参差不齐、内容相左的重要原因。会计信息系统结合了信息论、系统论的思想,吻合了会计信息化的概念,适应了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是计算机会计教材名称的首选。

3.2 有利于企业正确定位自己的信息化进程

当然并非所有企业都适用C/S、ERP,所有企业都应该对自己的信息化程度进行正确定位,无论企业规模大小,无论企业的硬件架构和所选用的软件层次如何,不可否认的是企业一并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可见,会计信息化取代会计电算化已是趋势使然。

3.3有利于学术机构名称和职能的正确定位

为学术机构冠名以会计信息化并非文字游戏,学术机构担负着对本学术圈内学术研究正确引导的重任,学术机构的命名体现着时代色彩,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国家在该领域的研究应用水平。因此,适时转换名称是学术机构的必然选择。

计算机信息处理论文篇6

计算机正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当然在会计领域也是如此。对于会计工作人员来说,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与时俱进,必将被淘汰。本文主要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论述。

【关键词】

会计数据;会计信息处理;电算化

会计数据通常是把记录下来的会计事实,是产生会计信息的源泉。一般来说,会计数据包括数字和非数字数据。它们还不能作为人们判断、得出结论的可靠依据。在会计工作中,从不同渠道取得的各种原始资料、原始凭证及记账凭证等,都属于会计数据。

1 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是经过加上或者处理后的会计数据,是对会计数据的解释。它可以用数字、符号、文字、图表等来表示。依靠会计信息可以反映和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作出财务决策。

会计信息必须正确才有用,因为不准确的信息,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不可靠的信息,可能产生不良的后果,提至是不可收拾的结局。会计信息的提供和处理必须及时,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需要、信息必须及时修正或更新才有用。会计信息必须畅通。在企业管理中,各部门之间所用的信息应该流通、结合或者转化为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在会计部门内部,各种会计信息(资源信息、成本信息、利润信息等)也应互相交流,才能使会计信息发挥更大的作用。会计信息处理的方式有收集、加工、传送、存储、检索等。

2 会计信息处理的特点

会计信息处理有其自身的特点:会计信息处理必须符合会计法、会计准则和有关的行业会计制度;对大量的会计数据进行重复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简单的算术运算或逻辑判断;由于数据的分类、汇总、合并、整理等问题较多,故会计数据结构较复杂会计数据进行严密的管理;会计数据处理的过程要有一定的可审计性;会计数据的安全、正确要求性高,要通过正确的手段,保证会计数据的安全。要留有一定的审计线索;会计信息处理的结果往往需要以文档资料方式加以保护,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会计信息保存形式从纸质的转变为磁介质,从可视的转变为不可视。

3 会计操作技术的发展进程

手工操作就是利用人的眼、耳等感觉器官当作输入器,用纸和笔记录观察到的经济事实,存贮下来,以算盘、计算器作为计算工具,按照本书前述各种会计处理程序,在大脑的指挥下,进行分类、计算、记录、分析、检查和编表等一系列数据处理工作。手工操作的速度、记录速度和运算速度一般比较缓慢。

机械化操作就是运用各种机械手段来进行会计数据处理,其初始阶段就是单机操作,只运用个别的机器来替代一部分手工操作。例如:收银机是用于记录收入销售货款的原始资料;记账机是计算机和打字机的混合体,用于登记账页。

电算化操作就是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操作手段,来进行会计数据处理。电子计算机是一种运用电子技术,编码出特定的指令程序,按照人们的意图分析、处理数据,并得到预期结果的计算工具。电子计算机一般由输入、存贮、算术及逻辑运算、控制、输出五个部分组成。这打部分是相互连贯的。工作时相互配合、自动运行。其特点是:自动运算;速度快,精度高;具有记忆功能;能连续工作;具有选据、判断以及作出合理决定的逻辑功能;具有多功能的输入、输出设备。

4 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的比较

4.1 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的相同之处

4.1.1目标一致,无论是手工会计还是电算化会计,其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加强经营管理,提供会计信息,参与经营决策,提高经济效益。

4.1.2都要遵循基本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会计理论是会计科学的结晶,会计方法是会计工作的总结。目前的电算化会计必须遵循基本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

4.1.3共同遵守会计法规和会计淮则,会计法规是进行会计工作的法律依据。会计准则是指导会计工作的规范。

4.1.4基本工作要求相同,两者都有采集数据输入;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存贮记录和资料;制定各种程序,规定需要何种数据,于何时何地取得该项数据,以及如何使用和传递;编制输出报表等基本工作。

4.1.5复式借贷记账的原理相同,不管是手工会计还是电算化会计,对发生的经济业务都,要运用借贷平衡原理,编制会计分录,记入账户,再进行排序、分类、计算、记录、判断等加工处理,然后编制会计报表。

4.1.6都必须保存会计档案,会计档案是会计的重要历史资料,必须按照规定妥善保管,实行电算化会计,电算化资料档案备份消失而复制很容易,这就要求用更科学的方法,加强对会计档案的保管。

4.2 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的差异之处

4.2.1使用的计算工具不同,下工会计使用的计算工具是算盘、计算器等使用的计算工具是计算机。

4.2.2载有数据、信息的媒体不同,手工会计的所有信息都是以纸张为载体,电算化会计是以磁性介质作为信息载体。

4.2.3账簿形式和错误更正方法不同,手工会计中规定日记账、总分类账要用订本式账簿,明细账可以用活页式账册;账簿记录的错误要用划线更正法或红字冲正法更正。电算化会计打印输出的账页是卷带状的,可装订成一本订本式账册,作为会计档案保管;电算化会计中,输入数据要经过逻辑性校验(例如会计科目逻辑校验、借贷金额平衡校验),因此不需要用划线更正法来更改账簿记录,如果账簿记录有问题,那么一定是合法性问题,往往来用输入“更正凭证”加以更改,类似于红字冲正法,以便留下改动痕迹。

4.2.4账务处理程序不同,手工会计在进行会计数据处理时,根据会计业务的繁简和管理上的需要,选用其中的一种,规定凭证、账簿、报表之间的关系,以及怎样来进行记账。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不能避免重复转抄的根本弱点,随之而来的是会计核算人员和处理环节增多,如不加强内部牵制和相互核对,免不了出现错误和舞弊。

4.2.5对账、结账和期末账项调整的方法不同在手工会计中,填制记账凭证的差错、记账或过账的差错、数量或金额计算上的差错,以及财产物资盘被盘亏等,都难免发生。因此,在结账前需进行对账,但对账的形式和方法都发生了变化。例如:在电算化会计中不存在记账和过账上的差错。输入的凭证都经过计算机的逻辑校验,所有的日记账、明细账、总账都出于同一数据源,不会发生账证、账账不符的情况。如果要确保输人凭证本身的正确性,那么控制重点应放在输入凭证的审核上。至于财产物资的盘盈盘亏,那么只能依靠手工盘点,作为盘点表,输入计算机和机内的账存数进行核对,以确定盘盈或盘亏。

计算机信息处理论文篇7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方法;信息反馈;运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130-01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都随之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一个当代人必备的基础技能。为此,如何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机使用技能,就成为了技工学校当前计算机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内容。本文中所探讨的信息反馈教学方法是一种利用信息反馈来掌握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接受能力,并根据这种反馈的信息来改进教学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计算机这种理论与实践要求同样重要的课程来讲,信息反馈法是一种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下本文就针对这种教学方法在技工学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研究探讨。

1、技工学校计算机教学中信息反馈教学的重要性

从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来看,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的发展进程中,成为了一种基础的生产技术。为此目前社会各行业在选择人才时都要求其具备较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在人才培养教学中,计算机教学是非常有必要且很重要的教学课程。而具体的教学中,需要教师根据教学任务来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而学生必须要给予教师一定的信息反馈,这样才能使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完整的教学过程。为此,信息反馈法这种教学方法在计算机教学中是很有应用价值的。

2、技工学校计算机教学中的信息反馈运用

计算机教学做为一种新兴课程,并没有积累较多的教学经验。再加上计算机技术一直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更新换代,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改进变化,这就更是使教师很难把握教学效果。为此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搜集学生反馈出的教学信息,以此来不断的改进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既然在计算机教学中采用信息反馈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那么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运用信息反馈法进行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实现信息反馈法教学:

2.1 广泛全面的搜集反馈的信息

教师将所教学内容首先自己总结做好PPT展示在多媒体屏幕上,学生看着课本上的内容再根据屏幕上的内容跟进教师的进度,教师应多观察学生的反应,所提问,鼓励学生对内容多发言,并尽量做到观察入微,敏锐留意学生的反应与细节。适量找些难度适当且典型的题型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搜集到学生完成的成效,关注学生普遍难以攻破的难点重点。下节课时将上次课时中所讲的大概回顾一遍,加深印象并且观察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适量的进行测试,察看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的情况,可以偶尔播放一段精心挑选与课题有关但比较轻松的视频,观察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浓厚情况。搜集信息要多渠道、多方位的,不仅仅只限于课上,课下也可推荐与专业有关的视频栏目,也可介绍学生多去相关的网站上观看网上教学的视频,讨论学生最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

可以说,在计算机教学中,采用反馈信息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做好反馈信息的搜集工作。因为只有在搜集较为全面的反馈信息下才能更加真实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实际学习需求,才能为后期的研究反馈信息以及处理反馈信息指明方向,从而实现因材施教的良好教学效果。

2.2 有针对性的研究搜集到的反馈信息

将所有搜集到的信息有效的分析整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且尽量的整理出真实有用的信息。将信息层次划分清楚,进行比较,总结出准确无误的结论,并对情况做一个稳当的预测。主要研究教学中的普遍现象,对于个别现象要另做打算,主次得当。对大致的情形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保障教学能够张弛有度的进行完善。研究信息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判断与总结,正确有力的管理,力求做到深化的认识。研究信息最重要的是具备灵敏的判断力,对于形形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过滤,不厌其烦的验证得出的结论,需要教师对职业的高度热情和无法磨灭的职业道德。

作为信息的反映阶段,研究分析反馈信息是将搜集来的各种信息进行一个处理总结的工作阶段,也是信息反馈教学法运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因为从各处搜集到的教学反馈 信息未必全部都是真实的,也未必都对教学方法改进起到积极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实际的教学情况来做出最合理的判断,筛选出真实有用的反馈信息,并加以提炼与总结,来实现较高纯度的反馈信息,从而更利于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完善。

2.3 及时有效的处理反馈信息

研究出的结论,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教学组织中的阻碍。处理要结合实际且及时有效。发现问题理应及时研究对策并尽可能快的进行实施。拖得越久,只会像雪地里的雪球越滚越大,愈发难以控制与管理。处理过程应有针对性的划分,因人施教,对于个别与普遍现象作出不同的处理。学生中大多会发生的普遍现象,应有效的控制,个别的现象,应视情况而决定严禁杜绝或者推崇提倡。对于反馈回的真实信息尽量缩短处理的时间,处理问题应耐心细致,分文别类。并跟进不同的发展而不断的改变。这样处理方法灵活多变,不拘一格。避免在小阴沟里翻船,走进思维的死胡同。也就是说,在处理教学反馈来的信息时,教师不能对所有的信息都一概而论,全部采用统一的处理方法来解决,这样就会失去了信息反馈的意义和作用。只有对所反馈来的虚拟信息与实际的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起到信息反馈的作用和目的。在通过全面的信息搜集后作出有针对性的研究,再加以及时有效的合理处理后才算是完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信息反馈教学方法运用流程。

3、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计算机能力提出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迫在眉睫。在计算机教学中需要长时间的教学尝试,从而不断完善教学方法。而运用信息反馈教学方法就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但这是一个连续性的运作程序,问题研究处理后,并不代表就可以一劳永逸。新的问题和一直存在的旧疖参差不断的冒出,需要教师以无限耐心、细心、高度的灵敏度和与时俱进的知识层面,将所有运作方法合理的一点点渗透到真正实际教学中去,才能促使计算机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计算机信息处理论文篇8

关键词:会计理论;会计实务;审计;内部控制

一、绪论

会计电算化是现代化社会大生产和新技术革命的必然产物,它不仅是传统会计数据处理手段的变革,而且也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物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今天,已不是单纯的会计与计算机的简单结合,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延伸到通信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运筹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的推广应用不再是单纯的财务管理系统,而是正朝着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方向发展,甚至发展成为不同企业之间跨地区、跨行业相互链接的大型网络化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会计作为一个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会计电算化信息处理过程的改变

(一)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过程的特点

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是指应用电子技术对会计数据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现阶段主要表现为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以及替代部分在手工会计下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判断。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1、以电子计算机为计算工具,数据处理代码化,速度快,精度高。电算化会计是以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会计下用人工来记录和处理数据。它采用对系统原始数据编码的方式,以缩短数据项的长度,减少数据占用的存储空间,从而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精度。

2、数据处理人机结合,系统内部控制程序化、复杂化。电算化会计虽然以计算机为计算工具,但其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仍表现为计算机与人工的结合。计算机对数据(信息)的处理是通过程序来进行的,系统内部控制方式均要求程序化。比如,对操作权限的限制有密码程序,验证借贷金额是否平衡有校验程序等。同时,由于数据处理的人机结合和系统内部控制方式程序化,使得系统控制复杂化。其控制点由手工会计对人的控制转到对人和机器两方面的控制,控制的内容涉及人员分工、职能分离和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以及会计信息和会计档案的保存和保管。

(二)会计电算化对财会工作影响

会计电算化不仅大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大大提高了企业财会信息的处理和传递速度,更重要的是企业财会工作发生了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使企业财务真正做到统一规范。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企业可以轻松实现对财务数据处理和业务流程的规范,避免了在传统会计期间因人为因素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不统一和不对应,减少了实际工作中标准的模糊性以及主观人为地不确定性,增强了会计工作客观性和会计信息可比性,方便企业对财务及业务流程进行控制。

2、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由于基于网络化处理,不仅可以做到在财务各岗位间的资源共享,保证财务数据一体化;而且对生成的财务信息,在设置权限的情况下可以在同一时间内任意查询。在传统会计时期,由于分工传递和手工操作,不仅财务以外无法获得所需信息,即使在各财务各岗位间也无法实现资源共享。

3、便于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一方面最大可能地细化和明确了会计工作全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参照依据和考核标准,可以对会计人员和工作进行严格控制。另一方面实现了有效实时监控,所有数据及操作情况均记入系统日志,各分支机构弄虚作假的可能性减少。

4、强化了财务管理。在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信息的处理能力空前提高,使会计对经济活动的反映能力更及时和准确,反映的信息更加细致、全面和深入、信息查询对领导掌握财务运行提供了方便,保证了财务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三、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能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是会计事业发展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飞跃。审计和会计面临巨变环境的一致性,特别是两者的联系,使会计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直接导致审计的重大变革。会计电算化是审计变革的催化剂,它将大大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审计环境要求进行审计变革的进程。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对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务都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要求,必然对以会计为基础的审计产生重大影响,需要根据这些影响研究和采取相应的对策,以达到审计的目的,切实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一)审计线索的改变

由于会计实行电算化,使审计线索发生很大变化,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中的审计线索在电算化系统中将会中断甚至消失。在手工系统中,由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由过账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审计线索十分清楚。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完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为了能有效地审计电算化的会计个体,在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时必须注意审计需求,要留下新的审计线索。例如,要留下每笔经济业务的详细记录,而不能只留下更新后的当前余额。有些系统中的暂存文件,经过一定的时间就要被删掉。如果审计需要查这些文件,则应拷贝,以便查询。

(二)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改变

国际上近代的审计都是以系统为基础的,即审计师要对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进行审查和评价,以作为制定审计方案和决定抽查范围的依据。由于会计系统实现了电算化,手工会计系统原有的内容控制已不能适应电子数据处理的新特点,不能有效地降低电算化会计系统特有的风险。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表的第3号审计准则概论指出:“如果客户在其会计系统中使用了电子数据处理,无论应用是简单的带是复杂的,审计员都要充分地了解整个系统,使得能识别和评价系统的基本会计控制的特点。在包括较复杂的电子数据处理应用的情况下,审计员在执行必要的审计方案中将要就应用专业化的电子数据处理的专门知识”。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由于内部控制变化了,审计人员必然研究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掌握其审查方法。对程序控制,审计员要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进行审计。对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弱点,审计人员要能评估其影响,并向被审单位提出改进的建议。

(三)审计内容的改变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的监督职能虽然没有改变,但审计内容却发生了变化。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事项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如果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非法篡改,则计算机只会按给定的程序以同样错误的方法处理所有的有关会计事项,系统就可能被人不知鬼不觉地嵌入非法的舞弊程序,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这些舞弊程序大量侵吞企业的财物。系统的处理是否合规、合法、安全可靠,都与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有直接关系。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其固有的风险,决定了审计的内容要增加对计算机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和审查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以证实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和完整性,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

当一个系统已经完成并投用后,再对它进行改进,比在系统设计、开发阶段进行困难得多,费用昂贵得多。因此,除要对投用后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事后审计处,还应提倡在系统的设计、开发阶段,应有审计人员参与进行事前和事中的审计。

(四)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更高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由于审计线索内容控制、内容和审计技术的改变,决定了对审计人员的要求高了。不懂得计算机的审计人员,因审计线索的改变而无法进行审计;不懂得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点和风险而不能识别和审其内部控制;不懂得使有计算机而无法对计算机进行审查或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因此,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会计、审计理论和实务知识,而且要掌握计算机和电算化会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四、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传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是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数据处理,是以计算机以及数据传输和通讯设备作为数据处理系统的核心,完成从原始数据的搜集、记录、验证、分类、登记、计算、汇总、报告等一系列会计工作。会计从手工处理到电算化处理,表面上看是会计数据处理方法的变化,但实质上它影响了企业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在内部控制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一)手工会计系统下企业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最初起源于内部牵制,即为维护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性、完整性,保证会计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的正确性,确保各项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合法性而建立起来的业务分管责任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的产生和运用,内部牵制的范围得到的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就是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变化

会计电算化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相比,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数据的采集、存贮方面比手工会计系统形式上更多样,手段上更快捷;在核算形式上比手工会计系统更省时省力;在数据传输方面,更方便;账簿的概念已被抽象化;会计工作岗位设置出现了新的特点。

(三)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系统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明确各有关人员操作工作的内容和权限,规定了操作密码设置及操作流程中的具体实施细则。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保证了有关设备的保养,确定会计数据和会计软件的安全保密,防止对数据和软件的非法修改和删除,在保证会计数据的完整性方面都作了规定。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是重要的会计基础工作,规定了档案内容,保管人员及权限,管理方法及要点等。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的发展方向,是促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幺艳.浅谈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的影响[J].中国农业会计,2006(1).

2、春.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及对策[J].会计之友,2006(3).

3、孙红侠.浅谈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6(1).

4、刘全贵,杨敏.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J].山东机械,2005(6).

5、唐文化.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及对策[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1).

6、房琳琳.试论财务软件的国际化发展趋势[J].现代会计,2001(3).

7、仲晓峰等.中国软件企业的融资机制[J].国际财务与会计,2000(6).

8、财政部.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S].1994-06-30.

9、杨秀荣.网络会计的发展规律及前景[J].人大复印资料(经济类),2003.

10、曲淑晶.会计电算化的深入发展对会计的相关影响[J].财务与会计,2000(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