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公司绩效管理论文8篇

时间:2023-03-27 16:39:08

公司绩效管理论文

公司绩效管理论文篇1

1.存在财务指标权重过大、非财务指标权重偏小的评价倾向。例如国有企业效绩评价模型中财务指标占80%的权重;而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与《中国证券报》合作提出的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分模型,选取的指标则全部为财务指标。由于财务指标具有综合性和数据易收集等特点,必然成为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财务指标权重过大所带来的弊端也显而易见。首先,财务指标权重过大,导致企业过分重视短期财务结果,助长管理者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行为,使得企业不愿意进行可能会降低当前盈利水平的资本投资,从而影响了公司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其次,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特殊性,企业只有投资和关注于顾客、供应商、员工和技术创新等各个方面,才能完成创造未来价值的行为,但财务指标评价体系显然不能实现对这一过程的指导,它评价和描述的是过去的事情,用来指导和评价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显得捉襟见肘。而且,现行的会计制度对企业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做出了很严格的限制,企业的很多无形资产不能在企业的财务报告中体现,使得财务指标在评价企业无形资产方面也显得力不从心,而这恰恰是评价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长期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绩效评价体系中财务指标权重过大,易导致企业重短期业绩评价,轻长期业绩评价,重过去财务成果,轻未来价值创造;重有形资产业绩,轻无形资产业绩等倾向。

2.存在评价内容不具全面性的缺陷。由于财务指标权重过大,上述评价模型涉及企业战略性发展的指标较少,对顾客、员工和内部流程方面的指标涉及较少或几乎没有涉及,不利于企业的战略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例如财政部的绩效评价模型中,其定量分析指标全部是财务指标,没有对企业经营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等其他方面指标进行设计。此外,上述评价模型大多是从企业经济利益出发进行评价,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较少考虑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取得的社会效益,对企业社会贡献未作评价。现代社会的企业追求的不仅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还要考虑其作为社会组成部分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应该将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作为其价值导向。但在上述评价模型中,未涉及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评价。

3.评价结果不够准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由于设计不合理而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准确的现象。在财政部的绩效评价模型中,整套财务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有些是正指标(如存货周转率),有些是逆指标(如不良资产比率),但却同时进行加权平均,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例如基本指标中的资产负债率,修正指标中的不良资产比率、资产损失率等都是适度指标或逆指标。模型对适度指标资产负债率进行了特殊规定,但对逆指标不良资产比率等未做说明,而是与资产负债率一道直接与其他指标进行加权计算,使计算结果缺乏科学性。此外,在中国证券报和亚商企业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公布的1999年和2000年“中证亚商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排行榜”上,东方电子连续两年位列排行榜首位,评价结果显示该公司在财务状况、核心业务、经营能力、企业制度、管理层素质和行业环境等方面均有良好的表现,公司具有良好的持续发展能力,但随着东方电子财务造假曝光,评价结果和公司真实情况之间的差异使得该评价体系也开始受到市场的质疑。

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模型的价值取向及设计原则

一、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模型的价值取向

企业的价值取向是指其经营目标的基本取向。作为经济活动的参与单元,企业经营目标的基本取向是实现收益最大化。追求收益最大化是企业的天性,中国上市公司的价值取向也离不开此。但随着市场形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经营目标和价值取向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经历了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和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三个阶段。

1.利润最大化。传统的财务理论认为,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则说明企业的财富增长得越多,越接近企业的目标。但是这种观点没有考虑利润取得的时间,承担风险的大小,也没有考虑所获利润和投入资本额的关系,因此,利润最大化不应该是中国上市公司在经营决策时的价值取向。

2.企业价值最大化。由于利润最大化观点存在的种种弊端,企业经营目标和价值导向开始发展为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观点认为,股东创办企业的目的是为了扩大财富,由于他们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价值最大化就是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对于已经上市的股份公司而言,其在公开市场上的股票价格代表了企业的价值。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股价的高低,代表了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客观评价,体现了投资者对企业过去和未来收益、时间性和风险性、股利政策等等综合因素的考虑。但这种股价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紧密联系有一个依赖的基本前提,即证券市场要达到强式或半强式有效,股价的波动才能衡量企业价值的变化。这也就是说,利用股价来评价公司经营业绩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从属的证券市场的有效性。而在中国新兴的证券市场中,股价受到诸多正常和非正常因素制约,并不能完全代表企业的真实价值,因此,在中国利用股票价格来衡量上市公司的价值往往会出现较大偏差。此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观点将企业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看待,没有考虑其与所处社会经济环境中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协调发展的问题,容易导致企业过分关注经济利益而忽视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3.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企业开始进入战略经营时期,这一时期的企业经营目标和价值导向开始演变为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这一概念包括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其他相关利益者,诸如员工利益最大化、政府利益最大化、债权人利益最大化等等。系统论认为,系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个企业对于它下设的各个部门和基层单位来讲,是一个大系统,而对于它所属的城市、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讲,又仅仅是一个子系统。为此,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从企业本身来考察,还必须从企业所从属的更大社会系统所定的规范和目标来考察。企业要在激励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必须与其周围的环境取得和谐,这包括与政府的关系、与员工的关系和与社区的关系等,因此企业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包括解决社会就业、讲求诚信、保护消费者、支持公益事业、环境保护和搞好社区建设等。“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就是要求企业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与其利益相关者协调发展,形成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间的良性循环关系。

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是现代企业追求的基本目标,这一目标兼容了时间性、风险性、可持续发展等重要因素,体现了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也是本文所采纳的企业价值取向观点。在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下,中国上市公司绝大多数属于国有控股性质的国情下,中国上市公司更应将追求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并贯彻到经营决策过程中。

二、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根据知识经济时期中国上市公司所面临的特殊经营环境、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考虑到指标体系的可执行性,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应遵守以下原则:

1.一般原则

(1)可操作原则。可操作性主要是指指标体系本身的可行性以及指标项目有关数据收集的可行性。如指标体系过于详细则会导致繁琐,同时如果某项评价指标虽然有用,但为获取该指标数据所花费的成本大于其所能带来的利益时,一般应放弃该项指标转而选取其他可替代的指标。

(2)系统性原则。在确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时,一要注意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协调,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协调。财务指标主要反映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非财务指标体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态势和竞争力;定量指标主要以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和统计资料为依据,定性指标则从其他方面反映企业的运作状态,因此需要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进行有机结合。二是要注意评价内容的协调。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体系是一套综合的绩效评价体系,对能够反映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各个方面要全面考虑,关键性指标要互相衔接,并赋予适当的权重。

(3)重要性原则。这里重要性原则是指全面性和重要性相结合的原则。强调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因为它有助于从不同侧面显示企业的经营业绩。但过于面面俱到的评价指标会使整个评价体系变得模糊不清,不利于围绕核心问题来展开评论。因此在选取指标时,应按照重要性原则的要求,选择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主要方面,而不是每个方面。

2.特殊原则

(1)社会效益原则。根据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下,考虑到中国上市公司大多数是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国有控股公司,因此在评价中国上市公司的整体绩效时,必须考虑其为社会所做的贡献,即社会效益原则。例如上市公司在提供就业岗位、上缴国家税收、诚信程度、环境保护、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关注等方面,都是衡量一家上市公司整体绩效的重要因素。

(2)激励性原则。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为中国上市公司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奠定基础,因此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应将评价范围限制在管理者所能控制的范围内,非可控指标要尽量避免出现,否则会引起管理者的抵触。此外,指标水平应是平均先进水平,这对管理者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以激发其工作潜能。

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

根据系统管理理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战略经营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内外部一系列因素,因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既要考虑上市公司内部各种影响战略经营目标实现的重要方面,更要考虑外部环境对上市公司经营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特别是要考虑中国上市公司所处国情特点和环境的特殊性。在设计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要体现以下几个结合: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结合、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结合、过去业绩评价和未来发展能力评价的结合、内部层面和外部层面的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只有实现以上几个结合,才能很好地避免中国现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缺陷。具体来说,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包括定量指标(评价指标)和定性指标(评议指标),其中定量指标分为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包括五方面:财务层面评价指标、顾客层面评价指标、内部流程层面指标、创新与学习层面指标、社会责任层面指标;定性指标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管理者基本素质、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发展创新能力、经营发展战略、基础管理水平、社会综合贡献、信用操守情况等八方面。整个体系完整反映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方面,避免评价内容不全的弊病。我们在对财政部颁布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改、补充完善的基础上,设计了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内容详见表1。

表1: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表

评价指标

评议指标

指标分类

权数

基本指标

权数

修正指标

权数

评议指标

权数

财务60

财务效益状况

28

净资产收益率

总资产报酬率

18

10

主营业务利润率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每股收益

每股股利

每股净资产

6

6

9

5

2

公司治理结构

管理者基本素质

产品市场占有能

力(服务满意度)

发展创新能力

经营发展战略

基础管理水平

社会综合贡献

信用操守情况

18

16

14

12

12

10

10

8

偿债能力状况

15

资产负债率

已获利息倍数

9

6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速动比率

8

7

发展能力状况

17

主营业务增长率

资本扩张率

9

8

三年主营业务平均增长率

三年资本扩张平均增长率

9

8

顾客15

市场占有状况

15

主营业务市场份额

15

顾客满意比率

15

内部流程10

资产管理状况

10

总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

5

5

存货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

优良资产比率

产品合格率

3

3

2

2

创新与学习10

技术领先状况

10

人均利润

生产工人人均生产设施

5

5

研发投入比率

培训支出比率

员工稳定率

员工人均收入

4

2

2

2

社会责任5

社会效益状况

5

就业岗位比率

上缴税收比率

3

2

社会公益捐赠比率

5

80%

20%

二、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基本指标体系

基本指标是对企业绩效的主要计量指标,是整个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通过基本指标评价,可以反映出企业的基本效益水平。基本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主营业务增长率、资本扩张率、主营业务市场份额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人均利润率、生产工人人均生产设施、就业岗位比率和上缴税收比率。其中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主营业务增长率、资本扩张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8个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与财政部《国有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相关规定相同,其余指标含义及计算公式如下:

1.主营业务市场份额。主营业务市场份额是企业本年营业收入净额占国内该行业营业收入总额比率。其计算公式为:主营业务市场份额=本年营业收入净额/该行业营业收入总额。该指标是衡量企业产品和服务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表明了其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

2.人均利润。人均利润是指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同员工平均人数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人均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员工平均人数。它从企业人均创造价值的角度,反映了企业的技术领先状况和生产效率状况。

3.生产工人人均生产设施。生产工人人均生产设施是指企业经营用固定资产总额同车间生产工人平均总数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生产工人人均生产设施=企业经营用固定资产总额/车间生产工人平均总数。该指标从企业固定资产投入的角度考察了企业的技术领先状况。

4.就业岗位比率。就业岗位比率是指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与平均资产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就业岗位比率=企业平均人数/平均资产总额。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每单位资产提供的就业岗位,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贡献。

5.上缴税收比率。上缴税收比率是指企业上缴的国家税收总额同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上缴税收比率=企业上缴的国家税收总额/平均资产总额。该指标反映了企业上缴国家税收的情况,从税收角度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贡献。

三、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修正指标体系

修正指标的基本功能是对基本指标评价中的不正确和不全面的情况根据客观情况进行修正。通过修正指标评价,可以使企业评价结果更加真实准确。本指标体系中部分修正指标含义及计算公式如下,其余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与财政部《国有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相关规定相同。

1.顾客满意比率。顾客满意比率是无顾客投诉营业收入与营业收入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顾客满意比率=无顾客投诉营业收入/营业收入总额。该指标主要用来衡量顾客对企业提品和服务的满意程度。

2.优良资产比率。优良资产比率是企业年末优良资产总额占年末资产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优良资产比率=1-(年末不良资产总额/年末总资产额)*100%。其中企业不良资产包括3年以上应收款项、积压存货、不良投资、待处理资产损失、费用性资产等。该指标用来衡量企业现有资产的营运状况,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可以参加正常生产经营的资产越多,资产利用率越高。

3.产品合格率。产品合格率指企业一定时期内生产出合格产品与全部产品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产品合格率=合格产品产量/全部产品产量。该指标体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控制质量的能力。

4.培训支出比率。培训支出比率是指企业当年员工培训支出与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培训支出比率=员工培训支出/主营业务收入*100%。该指标是衡量企业在人力资源投资方面的重要指标,体现了企业在未来的竞争能力。

5.员工稳定比率。员工稳定比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稳定员工与员工平均总数的比率。计算公式为:员工稳定比率=1-(年内流动员工比率/员工平均总数*100%)。该指标体现了企业的凝聚力。一般来说,该指标过低反映企业人心涣散,员工士气不足。

6.员工人均收入。员工人均收入是指企业工资性支出与员工平均总数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员工人均收入=企业工资性支出/员工平均总数。该指标体现了企业员工的平均报酬水平,是衡量企业保障员工利益的重要指标。

7.社会公益捐赠比率。社会公益捐赠比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社会公益捐赠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社会公益捐赠比率=社会公益捐赠总额/平均资产总额。该指标是衡量企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指标。

四、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评议指标体系

评议指标概括了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社会综合贡献等方面的非计量因素,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管理者基本素质、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发展创新能力、经营发展战略、基础管理水平、社会综合贡献和信用操守情况等指标。

1.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设置是否符合监管部门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关要求,运作是否规范,是否体现了“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的原则,是否保障了全体股东的权益。

2.管理者基本素质。经营者基本素质是指公司现任领导班子的治理素质、品德素质和能力素质等,具体包括知识结构、道德品质、敬业精神、开拓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等因素。

3.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产品市场占有能力主要用于工业企业,指企业主导产品由于技术含量、质量水平、品牌优势和营销策略等因素而拥有的占有市场的能力。服务满意度是用于服务行业的评议指标,指消费者或服务的质量、种类、速度和方便程度等的心理满足程度。

公司绩效管理论文篇2

关键词:平衡记分卡保险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价值链

平衡记分卡(BalancedScorecard,简称BSC)是哈佛大学教授RobertS·Kaplan和复兴方案咨询公司总裁DavidP·Norton于1992年提出的一套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在管理会计研究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BSC是一系列财务绩效衡量指标与非财务绩效衡量指标的综合体,包括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和学习发展四方面内容。

平衡记分卡相关内容简介

540)this.width=540"vspace=5space="15">

540)this.width=540"vspace=5space="15">

平衡记分卡财务方面的指标与传统的财务衡量指标类似,一般包括收入、成本和利润等方面。但是两者又有所不同,由图1可知,平衡记分卡的财务方面指标不是孤立的,它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紧密联系,集中体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及实现情况,是企业追求的结果,是另外三个非财务方面的最终目标和衡量标准。非财务指标不是对财务指标的取代,而是对财务指标的补充。如表1所示,客户方面是指企业从客户角度出发评价企业经营效果,主要包括客户满意度、市场份额等内容。将客户方面纳入平衡记分卡绩效管理体系,有助于企业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制定相应的市场战略和战术,进而产生满意的财务绩效。内部运营方面是指企业从内部业务角度评价企业运营状况。内部业务是形成企业竞争能力的内因,是企业改善经营业绩的重点。顾客满意、实现股东价值都要以内部经营过程为基础。学习发展方面是从企业的学习发展角度评价企业竞争能力的。学习发展是以上三个方面的驱动因素和成功基础,此方面的衡量主要以员工为基础,主要标准有:员工掌握技能的能力和获取战略信息的能力等。平衡记分卡全面考虑了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财务与非财务的平衡。在平衡记分卡中,既包括了财务指标,如营业收入、利润、投资报酬率等指标,又包括了非财务指标,如客户保持率、合格品率、雇员满意度等指标。

结果与动因的平衡。在平衡记分卡中,既包括了结果指标,又包括了动因指标。如客户满意度指标能促使企业扩大销售,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在这里,利润作为一种结果指标,而客户满意度作为它的动因指标。

长期与短期的平衡。在平衡记分卡中,既包括了短期指标,如成本、利润等指标,又包括了长期指标,如客户满意度、雇员满意度、雇员培训次数等指标。

外部与内部的平衡。在平衡记分卡中,既包括了外部评价指标,又包括了内部评价指标。例如,客户满意度指标是通过对客户的调查而得到的,反映了外部人员对企业的整体评价,是外部评价指标。而合格品率、雇员培训次数、雇员满意度等指标则是企业内部对企业的整体评价,是内部评价指标。

客观与主观的平衡。在平衡记分卡中,既包括了客观评价指标,又包括了主观评价指标。如利润、投资报酬率、合格品率、雇员培训次数等指标均是依据数据计算出来的,是一种客观指标。而客户满意度、雇员满意度等指标则是主观判断的结果,是一种主观指标。

运用平衡记分卡构建保险公司绩效评价体系

平衡记分卡在保险业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已初具规模,并初步形成了以国有商业保险公司为主,中外保险公司并存的竞争新格局。按WTO协议约定,5年过渡期后,我国保险市场将完全开放,与外资企业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竞争日益激烈。为提高我国保险业的核心竞争力,除了完善现有的市场体系外,还应加强监管、调整产业政策等外部环境因素,也应在调整产品结构、管理服务水平等内部业绩动因上进一步提高,所以必须运用更加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进行评价反馈。

保险业是特殊的行业。保险是一种平均分担经济损失补偿的活动和转移风险的机制,保险产品是在未来给予经济补偿或给付的承诺,是一种典型的无形产品;保险费率的厘订涉及对未来损失分布的正确预测;保险合同的解读需要一定的金融与法律知识,而这些将导致保险消费者的信息劣势。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突出及保险产品无形化的特征,消费者对于保险产品的选择会产生一定的困惑。除了需求动机外,影响消费者投保行为的主要因素是保险公司的形象和服务,这要求保险公司将无形的服务有形化,所以有人认为买保险就是买服务。从上述保险业具有的独特之处来看,单一的财务评价方法侧重评价过去,过于重视短期财务结果,缺乏预测性,不能揭示业绩改善的关键动因,无法反映保险业竞争最重要的产品质量、售后服务、顾客和员工满意度等决定性因素。而平衡记分卡不仅包含传统的财务目标,还引入了三个基本非财务目标,突破了传统业绩评价的局限性,能够真实反映出保险公司的实际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

本文通过引入平衡记分卡绩效评价体系,并结合保险业特点,运用平衡记分卡为国内保险业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保险公司平衡记分卡绩效评价体系

由表1可知,保险公司平衡记分卡指标体系是从平衡记分卡最基本的四个方面出发而建立的。首先,根据四个方面的特点建立各自的战略目标,根据所确定的战略目标分析其关键成功因素。从关键成功因素出发,分析反映和影响关键成功因素的关键业绩指标。但是这些关键业绩指标都是滞后指标,还要进一步分析影响这些业绩指标实现的因素驱动指标,即领先指标。

保险业是一个信息密集型、注重衡量的行业,其特点是从做出某一决定到取得相应成果之间要有很长一段时间。例如,评估风险和决定费率是保险业务的核心,但是直到理赔提出和解决之后,这些工作的效率才能显现出来。如果平衡记分卡只包括滞后指标,将无法为管理层希望早日获得成功指标提供信息;也不能促使企业把注意力放在未来成功的驱动因素上,也就无法指导员工的工作,更不能实现未来的成功业绩。所以,领先指标和滞后指标的结合对于激励和衡量保险公司业绩是至关重要的。其中财务方面的领先指标空缺,并不代表没有领先指标,而实际上,三个非财务指标整体构成了财务方面的领先指标。

表1的指标体系只是针对一般保险公司而建立的,在对具体的保险公司建立指标时,应根据公司的特点和战略目标建立适合该公司的平衡记分卡业绩评价体系。另外,平衡记分卡中的四个方面及其指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公司战略及其企业特点适当增减。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应不断地调整和改进平衡记分卡的内容和指标,这样才能适应实际情况,保证企业沿着既定的战略目标发展。

公司绩效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绩效管理;ERP

1项目研发背景

绩效管理体系是公司职业化管理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责权利”运行机制的有机循环,是经理人员以“以战略为起点、结果为导向、数字为依据、协同为手段”的职业化管理行为体现。

国内外铝业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国外企业因绩效管理的发展时间较长,管理工具先进,管理制度完善;国内众多企业引入绩效管理理念较晚、管理工具相对落后、管理水平有限等,这就需要国内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思想,结合公司实际,制定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为公司的绩效提升创造条件。

笔者了解到国内铝业同行业众多新老企业,吸收经验,发现不足,在同行业的调研中发现很多企业组织结构臃肿、人员众多,组织绩效和员工绩效水平低,对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视度低,在绩效管理工作中没有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绩效管理工作繁琐。

因此,为加强公司绩效管理,笔者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在ERP系统基础上研发了绩效管理系统,并应用于实际。

2绩效管理系统研发思路及构架

2.1研发思路:该项目研发主要运用激励理论、目标管理理论、KPI管理理论建立绩效管理系统。系统设计的整体思路:梳理公司战略定位,明确战略目标;梳理公司主要业务流程、部门职能、关键岗位职责,然后明确绩效管理的基本策略和管理框架,再运用战略平衡记分卡将战略目标分解到各部门,和目标绩效管理子系统接口,然后沿主要业务流程和职能职责选取关键岗位KPI。

2.2系统构架: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该系统主体构架包括如下几部分:

2.2.1绩效计划:即主管领导与员工合作,就员工下一年应该履行的工作职责、各项任务的重要性等级和授权水平、绩效的衡量、领导提供的帮助、可能遇到的障碍及解决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并达成共识的过程,是整个绩效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

2.2.2动态、持续的绩效沟通:即领导与员工双方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随时保持联系,全程追踪计划进展情况,及时排除遇到的障碍,必要时修订计划。这是绩效管理体系的灵魂与核心。

2.2.3绩效评价:纳入绩效管理体系的考核则可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如果绩效计划和绩效沟通认真执行,则考核时产生严重分歧的可能性很小。

2.2.4绩效诊断与辅导:一旦发现绩效低下,最重要的就是找出原因。一旦查出原因,领导和员工就需要齐心协力排除障碍。

2.2.5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系统实现了员工对绩效评估结果的查询,从评价方法、各项绩效指标评价结果、评价意见、绩效工资的算法以及最终的绩效工资,使员工对绩效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他需要知道自己下一步该怎样做,如何能提高自己的绩效,从而提高了激励作用。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中的核心环节,绩效评价与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招聘录用、培训开发、职位变动和薪酬福利等环节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3绩效管理系统的信息化

3.1实现绩效管理系统信息化的效果:绩效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功能解决了绩效评价数据收集难、数据处理复杂、绩效评价过程难以监督控制等问题。在绩效管理工作开展初期,通过纸制的文档来进行考核评价,不仅数据收集难、数据处理复杂,而且工作效率低、管理成本高。没有信息化,在公司人员相对精简的情况下绩效管理工作无法及时监督与控制,绩效管理制度不能得到有效执行。

绩效管理体系的信息化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该系统操作的界面简单、易懂,这为绩效管理体系提供了便利。绩效评价信息可以通过ERP进行收集、汇总并在公司内部广泛共享,信息形成了有效的集成管理。此外,通过ERP能够对绩效评价过程有一个良好的控制与管理,能够发现绩效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绩效体系的不断完善提供有效的支持。最后,该系统开放性及强大的二次开发能力能满足公司发展、市场变化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业务流程需要不断的改进的需求。

3.2绩效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功能模块:绩效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实现了绩效管理体系每个模块的需要,通过公司ERP系统完成,在ERP系统中,针对绩效管理中的关键绩效指标、绩效评价、绩效考核、绩效沟通、绩效工资进行系统实现。

本文限于篇幅原因,以“部门关键绩效指标管理”模块来说明绩效管理功能模块的流程:

3.2.1流程图,见图2。

3.2.2流程说明

(1)绩效指标管理责任部门开始评价时,系统根据设定的部门关键绩效指标模板生成部门月度绩效指标体系,评价人员根据量化指标填写评价,系统自动汇总评价结果。

(2)绩效指标管理责任部门领导确认评价人员评价结果并提交审核。

(3)人力资源部绩效管理专责接受并检查责任部门提交评价数据,在所有责任部门提交完毕并检查后提交部门领导审核。

(4)人力资源部领导审核确认部门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数据并。

(5)各部门查看月度绩效指标评价结果。

4结论

笔者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司绩效管理系统,实现了“计划管理为龙头、预算管理为基础、财务管理为核心、过程控制为保障”的经营管理思路;实现了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部门负责人的领导、管理作用。通过调研了解到,与同行业同规模设备管理企业对比,因公司实施绩效评价体系,人员精简近800人,按人工成本6万元/年计算,每年仅人工成本节约近4800万元。

参考文献

公司绩效管理论文篇4

论文关键词:上市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考察

 

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公司治理与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收益率的关系上,对于公司治理与净资产收益率,一些学者在深沪上市股票的A与B股整体上已经取得普遍的、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结论。但创业板上市公司是一个独特的板块,其风险和收益都与其他的上市公司不同企业管理论文,因此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创业板上市公司治理的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利于提高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绩效。

二、文献综述及研究假设

(一) 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股权集中程度、股权制衡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说不一论文开题报告。Demsetz 认为控股股东的利益和外部中小股东的利益常常不一致,控股股东可能以其他股东的利益为代价来追求自身利益,股权分散型公司的绩效要优于股权集中型的公司。而Thomsen 和Peder sen研究了欧洲12 国的435 家公司后发现:股权集中度与资产收益率显著正相关。孙永祥、黄祖辉研究发现有一定集中度、有相对控股股东并且有其他大股东存在的制衡型股权结构,总体上最有利于公司治理机制的发挥。黄渝祥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股权制衡确实能起到限制可能存在的掠夺行为,进而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作用。但也有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赵景文和于增彪的分析结果表明股权制衡公司的经营业绩差于同行业、总资产规模相近的一股独大公司。本文认为,第一大股东可能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来谋求自身利益,其他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相对制衡作用有利于公司成长及绩效的提高。所以我们提出两个假设:

H1: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显著负相关;

H2:股权制衡度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论文开题报告。

(二) 董事会规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Lipton认为随着董事数量的增加,董事会的监督能力提高,但是协调和组织过程的损失将超过董事数量增加所带来的收益,所以大董事会不如小董事会有效。Conyon[等用来自英国、法国、荷兰、丹麦和意大利的公司样本研究了董事会的规模效应,结果显示董事会规模和净资产收益率负相关。国内学者孙永祥等的分析同样表明,公司董事会规模与净资产收益率呈现显著的反函数关系。在这里由于我们考虑到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可能存在二次关系,我们用董事会规模的平方作为变量。因此我们提出第四个假设:

H4 :董事会规模的平方与公司价值显著负相关。

(三)流通股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

所谓流通股是指流通在外,能在二级市场能够进行买卖的股票。流通股一般是被相当多的散户所持有,他们中单个股东对管理人员的监督所获得的收益要低于所付出的成本企业管理论文,在这种情况下,散户进行监督就会导致其他单个股东很容易形获取搭便车的收益论文开题报告。如果都有这种想法,则散户就不会去监督公司经营。黄晓波和冯浩的实证研究也表明流通股股数与公司绩效呈显著负相关。因此本文也认为他们之间是负相关。所以提出第六个假设:

H6:流通股股数与公司绩效显著负相关。

(四) 外部董事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Baysinger 和Butler的研究结果表明,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比例与企业经营业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王跃堂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更多的独立董事有助于促进公司绩效。但李常青和赖建清研究表明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负相关论文开题报告。中国的独立董事制度设计目的是防止控制股东及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损害公司整体利益。所以我们提出第五个提出假设:

H5 :独立外部董事所占比例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

(五) 高管激励机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对于高管薪酬激励与公司的绩效关系,得出的结论不一。J ensent 和Meckling认为增加高管的薪酬企业管理论文,就有可能减少他们在职消费、剥夺其他股东财富和进行其他非价值最大化行为的动机从而提高公司绩效。而国内有些学者却得出相反的结论,如魏刚研究就表明高层薪酬激励对公司的绩效呈显著负相关。但本文基于常识认为在物质化还相对比较严重的社会里,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越高,其激励效果就越佳企业管理论文,他们就越会为公司努力工作,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提出第三个假设:

H3 :经理薪酬激励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论文开题报告。

(六)董事长与经理合一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国外的研究者博格和斯密斯(1978)以《财富》杂志所列示的200家公司为研究样本进行了经验研究,结果表明:两职合一与投资报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相负关。李东明和邓世强以1997年6月至1999年5月发行上市的全部222家公司为研究样本企业管理论文,实证分析也同样得出相同的结果。为了不使董事长即是比赛的球员又是裁判员,董事会能对总经理进行有效的监督。我们提出第七个假设:

H7:两者合一对公司绩效呈负相关

三、样本选取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所选取的81个样本全都来自于创业板上市公司,剔除了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最后得到37个有效样本企业管理论文,样本中包含的行业有电器行业,电子信息行业,化工行业等等。本文用的软件有:Excel和EViews,其中Excel是用来对数据进行统计企业管理论文,EViews是用来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指标选择

本文分别用净资产收益率( )作为公司绩效衡量标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来 衡量股权集中度,用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 来代表其他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董事会规模的平方();流通股比例(),独立董事比例()企业管理论文,总经理薪酬(),引进哑变量()总经理与董事长两职合一则=1否则就等于零。本文的这些数据全都来自于光大证券软件论文开题报告。

(三)描述性统计

上述表示公司绩效的指标和表示公司治理机制的指标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如表1所示。

表1农业类上市公司2002~2004年公司治理和公司绩效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净资产收益率

16.707

4.719

8.091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51

9

30.296

第二大到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和

60.04

16.08

32.885

董事会平方

196

49

99.833

流通股比例

0.2067

0.0807

0.1981

独立董事比率

0.4444

0.2857

0.3243

总经理薪酬

225.88

6

45.166

总经理与董事长是否合一

公司绩效管理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上市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考察

 

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公司治理与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收益率的关系上,对于公司治理与净资产收益率,一些学者在深沪上市股票的A与B股整体上已经取得普遍的、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结论。但创业板上市公司是一个独特的板块,其风险和收益都与其他的上市公司不同企业管理论文,因此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创业板上市公司治理的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利于提高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绩效。

二、文献综述及研究假设

(一) 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股权集中程度、股权制衡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说不一论文开题报告。Demsetz 认为控股股东的利益和外部中小股东的利益常常不一致,控股股东可能以其他股东的利益为代价来追求自身利益,股权分散型公司的绩效要优于股权集中型的公司。而Thomsen 和Peder sen研究了欧洲12 国的435 家公司后发现:股权集中度与资产收益率显著正相关。孙永祥、黄祖辉研究发现有一定集中度、有相对控股股东并且有其他大股东存在的制衡型股权结构,总体上最有利于公司治理机制的发挥。黄渝祥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股权制衡确实能起到限制可能存在的掠夺行为,进而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作用。但也有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赵景文和于增彪的分析结果表明股权制衡公司的经营业绩差于同行业、总资产规模相近的一股独大公司。本文认为,第一大股东可能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来谋求自身利益,其他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相对制衡作用有利于公司成长及绩效的提高。所以我们提出两个假设:

H1: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显著负相关;

H2:股权制衡度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论文开题报告。

(二) 董事会规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Lipton认为随着董事数量的增加,董事会的监督能力提高,但是协调和组织过程的损失将超过董事数量增加所带来的收益,所以大董事会不如小董事会有效。Conyon[等用来自英国、法国、荷兰、丹麦和意大利的公司样本研究了董事会的规模效应,结果显示董事会规模和净资产收益率负相关。国内学者孙永祥等的分析同样表明,公司董事会规模与净资产收益率呈现显著的反函数关系。在这里由于我们考虑到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可能存在二次关系,我们用董事会规模的平方作为变量。因此我们提出第四个假设:

H4 :董事会规模的平方与公司价值显著负相关。

(三)流通股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

所谓流通股是指流通在外,能在二级市场能够进行买卖的股票。流通股一般是被相当多的散户所持有,他们中单个股东对管理人员的监督所获得的收益要低于所付出的成本企业管理论文,在这种情况下,散户进行监督就会导致其他单个股东很容易形获取搭便车的收益论文开题报告。如果都有这种想法,则散户就不会去监督公司经营。黄晓波和冯浩的实证研究也表明流通股股数与公司绩效呈显著负相关。因此本文也认为他们之间是负相关。所以提出第六个假设:

H6:流通股股数与公司绩效显著负相关。

(四) 外部董事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Baysinger 和Butler的研究结果表明,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比例与企业经营业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王跃堂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更多的独立董事有助于促进公司绩效。但李常青和赖建清研究表明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负相关论文开题报告。中国的独立董事制度设计目的是防止控制股东及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损害公司整体利益。所以我们提出第五个提出假设:

H5 :独立外部董事所占比例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

(五) 高管激励机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对于高管薪酬激励与公司的绩效关系,得出的结论不一。J ensent 和Meckling认为增加高管的薪酬企业管理论文,就有可能减少他们在职消费、剥夺其他股东财富和进行其他非价值最大化行为的动机从而提高公司绩效。而国内有些学者却得出相反的结论,如魏刚研究就表明高层薪酬激励对公司的绩效呈显著负相关。但本文基于常识认为在物质化还相对比较严重的社会里,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越高,其激励效果就越佳企业管理论文,他们就越会为公司努力工作,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提出第三个假设:

H3 :经理薪酬激励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论文开题报告。

(六)董事长与经理合一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国外的研究者博格和斯密斯(1978)以《财富》杂志所列示的200家公司为研究样本进行了经验研究,结果表明:两职合一与投资报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相负关。李东明和邓世强以1997年6月至1999年5月发行上市的全部222家公司为研究样本企业管理论文,实证分析也同样得出相同的结果。为了不使董事长即是比赛的球员又是裁判员,董事会能对总经理进行有效的监督。我们提出第七个假设:

H7:两者合一对公司绩效呈负相关

三、样本选取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所选取的81个样本全都来自于创业板上市公司,剔除了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最后得到37个有效样本企业管理论文,样本中包含的行业有电器行业,电子信息行业,化工行业等等。本文用的软件有:Excel和EViews,其中Excel是用来对数据进行统计企业管理论文,EViews是用来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指标选择

本文分别用净资产收益率( )作为公司绩效衡量标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来 衡量股权集中度,用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 来代表其他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董事会规模的平方();流通股比例(),独立董事比例()企业管理论文,总经理薪酬(),引进哑变量()总经理与董事长两职合一则=1否则就等于零。本文的这些数据全都来自于光大证券软件论文开题报告。

(三)描述性统计

上述表示公司绩效的指标和表示公司治理机制的指标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如表1所示。

表1农业类上市公司2002~2004年公司治理和公司绩效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净资产收益率

16.707

4.719

8.091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51

9

30.296

第二大到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和

60.04

16.08

32.885

董事会平方

196

49

99.833

流通股比例

0.2067

0.0807

0.1981

独立董事比率

0.4444

0.2857

0.3243

总经理薪酬

225.88

6

45.166

总经理与董事长是否合一

公司绩效管理论文篇6

一、理论论文联盟基础研究简述

检索国内外大量学者的研究文献可知,对管理层薪酬与公司绩效的研究基本都是以理论为理论基础,它要求管理者薪酬计划的设计应使管理者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相一致。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由于国外资本市场的起源和发展比较早,也比较迅速,国外的企业制度和结构也相应的发展的比较成熟,其关于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的研究远远早于我国。

1.二者之间不具有相关性或者相关性很弱

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taussings&baker,1925。他们的研究结论是发现公司的经理报酬与公司业绩之间的相关性很小。对于这种弱相关的结果,taussings&baker也比较吃惊,因为和他们理论预测的想法相差较大。

jensen&murphv(l990)估计了1974一1986年间1295家公司的10400名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绩效敏感度,结果表明股东财富每变动1000美元,ceo的报酬有3.25美元的同向变动。研究结论可以看出,ceo的报酬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联程度微弱。

andjelkovic,boyle&mcnoe(2001)以新西兰的公司为研究样本,结果发现,新西兰公司ceo薪酬与公司绩效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2.二者之间具有相关性

mcguire,chiu&elbeing(1962)以1953一1959年的45家企业为样本,研究销售额、利润额与管理层现金报酬的相关性,发现销售额和利润额与管理层报酬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murphy(1985)利用1964一1981年美国73家大公司样本,研究分析了管理者薪酬与股东收益之间的关系,发现管理者薪酬对股价绩效的弹性是明显的,在统计上是有意义的。他还将工资和资金(现金激励)、期权激励和总的激励加入其模型中,发现现金激励和总的激励对于公司价值的弹性b近似为0.11。

coughlan&schmidt(1985)基于1978一1982年的149个公司的样本资料,研究了ceo现金薪酬的变化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研究结论与murphy(1985)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即薪酬变化与股价绩效成正相关关系。

hall &liebman 在1998 年利用美国上百家公众持股的最大商业公司最近15 年数据,研究经营者报酬与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得出经营者报酬与企业业绩具有强相关的特征的结论。

(二)国内研究现状

由于我国1998年才要求上市公司年报披露高管层报酬,因此国内关于管理层报酬的计量研究近十年来才逐渐兴起。

1.二者之间不具有显著性关系

李增泉(2000)、魏刚(2000)分别以沪深两市1998年年报数据为样本,运用线性回归模型,根据对我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披露的高级管理人员年度报酬的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得出高管报酬与企业绩效不相关的结论。

杨瑞龙和刘江(2002)采用1999年我国家电行业上市公司年报的相关数据,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对管理层薪酬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理报酬和公司业绩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谌新民和刘善敏(2003)通过对上市公司经营者的任职状况、报酬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经营者的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有显著性弱相关关系。

2.二者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陈志广(2002)以我国2000年沪市的57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选取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公司绩效指标,考察了高管人员的报酬情况。他的研究发现样本公司高管人员的报酬绝对值低、差距不大,与公司绩

转贴于论文联盟

效、公司规模及法人股比例等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特别是以净资产收益率roe及主营业务收益率croa为指标的公司绩效与高管人员报酬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

张俊瑞、赵进文、张建(2003)利用127家上市公司2001年的年报数据,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持股等激励手段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呈现较显著的且稳定的正相关关系。

高雷、宋顺林(2007)利论文联盟用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报酬及财务数据,选取a股上市公司2002一2003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分析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报酬现状及其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高管报酬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

徐向艺(2007)选取深、沪a股上市公司1107家,对高管人员报酬激励与公司治理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论表明:高管薪酬、公司治理绩效与成本显著负相关。

公司绩效管理论文篇7

一、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1932年,Berle&Means在其名著《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中分析了美国200家大公司所有权结构广泛分布的特点后提出了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著名论断。沿着Berly和Means的思路,Jensen和Meckling(1976)最早开始了对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关系的正式研究。其著作《企业理论:管理行为、成本与所有权结构》,文中通过对比一位管理者拥有一家公司100%剩余索取权时的行为和他向外出售部分要求权时的行为,来分析外部股票的成本问题。按照他们的观点,成本最小的情况是管理者是公司惟一的所有者即管理者拥有公司100%股份,因为只有此时管理者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完全统一;管理者花费自己的一块钱和花公司的一块钱也没有什么区别,此时成本为零。但当管理者只拥有公司的部分股份时,情况就完全不同。通俗的说,管理者为公司挣一块钱,而自己挣不到一块钱而花公司一块钱,自己也花不到一块钱。在管理者完全不拥有公司股份时,这种成本达到最大值。所以减少成本的有效方法就是让管理者持股。另外,Jensen在1986年的《自由现金流的成本、公司财务和接管》一文中从另一个角度指出管理者持股有助于减少自由现金流量的成本,增加公司价值。

支持正相关的实证研究有很多,如Jensen & Murphy(1990)通过对73家列入财富500的公司1969―1983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无论是以股票期权的形式出现,还是以内部股票所有权的形式出现,管理者持股均有明显的激励效果。Jain&Kini(1994)得出了上市公司业绩与管理层持股比例正相关的结论。Mehran(1995)利用1979―1980年随机抽样的153家制造业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对CEO的激励报酬是CEO提高公司绩效的动力,而ACEO持股比例与企业业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国内方面,刘国亮、王加胜(2000)在控制了行业、股权分散性、职工持股比例等变量后,对管理层持股比例职工持股比例与ROA,ROE,EPS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所作的实证检验与Jensen和Murphy(1976)的结论一致,即经理人员持股比例与公司经营绩效正相关。张晖明、陈志广(2002)的研究也得出相同的结论,以沪市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公司绩效与管理人员报酬和持股比例显著正相美。

二、管理者持股与公司绩效负相关

一部分学者认为大股东有足够的控制力去掏空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来保证自己的利益,所以更多的管理者股份往往会导致公司绩效的降低。如Jensen(1986)认为管理者会为了增加可控资源以扩张自己的权力而进行过度投资。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在公司股份既定的情况下,管理者持股数量的增加所带来的市场流动性的降低和分散化投资机会的减少都会加大股票投资者的风险,这就使得公司的融资成本相对提高,最终会对公司绩效产生不利影响。这一观点体现在Fama&Jensen 1983年写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中。Fama&Jensen(1983)认为当经理人员只拥有少量公司股权时,市场约束可以迫使经理人员趋于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相反,如果管理人员拥有的所有权增加,其受外界约束的程度减弱,他会更多地去追求自身的利益,而偏离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而且管理层持有的股份越多,企业被购并的可能性就越小,这也使得控制权市场对管理层的压力减弱。另外,Denis等人(1994)选取1985―1988年间1689家美国上市管理层变更情况为样本,发现管理层持股在1%及以上时,随着管理者所有权的增加,公司价值下降,存在掘壕自守效应。

在我国,内部人持股与公司绩效呈单一负相关关系的结论并不多见。只有俞鸿琳(2006)的检验结果发现对于国有上市公司,管理者持股水平和公司价值负相关,并在1%的水平下显著,但是对于全部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而言,管理者持股水平和公司价值正相关,但不显著。

三、管理者持股与公司绩效非线性相关

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管理者持股与公司绩效不存在明显的单一方向的相关关系,而是一种非线性的相关关系。

1988年,Morch,Shleifer&Vishny在他们的论文《管理者所有权与公司价值的实证分析》中采用1980年《财富》杂志评出的522强中的371家美国公司的管理者所有权和公司绩效的相关分析表明,管理者所有权与公司绩效确实有很强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并不是单一的,管理者持股数的增加既可以促使公司绩效的提高,也可能对公司绩效带来不利影响。在管理者持股比例的不同区间,公司绩效有不同表现。基本结论是:当管理层持股比例介于0%―5%之间时,两者正相关,利益趋同假说有效;介于5%―25%之间,负相关,防御战壕假说有效;超过25%时又正相关,利益趋同假说又重新有效。他们的研究解释了利益趋同效应和防御效应的作用和这种作用的渐次转换。

这方面的文献还有很多,如Stulz(1988)通过对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关系进行建模分析发现,公司缋效先随着内部人持股的增加而增加,当内部人持股达到某一水平后反而开始下降。Griffith(1999)也发现CEO的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不是呈单调线性关系。具体说来,当CEO持股在0%―15%时,Q值上升;当CEO持股上升到50%时,Q值下降;大于50%时又上升。

在国内,徐大伟等(2005)以净资产收益率和托宾Q值作为公司绩效的指标,并加入控制变量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是一种非单一相关关系,当管理者持股比例在0%―7.50%的范围内,上市公司经营绩效ROE值与管理层持股比例正相关,在7.50%―33.35%之间时表现负相关,大于33.35%又恢复为正相关。杜兴强、漆传金(2008)以2001―2005年深沪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委托理论、团队生产理论等为基础,通过构建混合横截面数据分析管理层持股与公司业绩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得出管理层持股与公司业绩之间呈二次非线性关系的结论。

四、管理者持股与公司绩效不相关

支持不相关观点的学者认为每一个公司的所有权结构是多种因

素的综合反映,也是一个长期演进的自然结果,与公司绩效无关。

Demsetz&Lehn在1985年的文章中明确指出,公司所有权结构是企业的价值最大化规模、潜在控制、系统管制和潜在享受等四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而与公司绩效没有显著相关,尤其没有显著的正相关。管理者所有权与公司绩效不相关的观点也同样有相当多的支持者。Cho(1998)认为,所有权结构是在均衡中被内生所决定的,它取决于公司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如行业、投资机会、成长性、商业风险和信息不对称,所以公司的管理层股权和公司绩效之间不存在系统的关系。

我国学者袁国良等(2000)以1996年和1997年年报为依据,随机抽取了10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这些上市公司高级管理层的持股比例与公司经营业绩的相关性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目前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与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之间基本不相关的结论。高明华(2001)对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ROE、EPS)的关系进行偏相关分析检验,表明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基本上不相关。李增泉(2000)认为,持股制度虽然有利于提高公司业绩,但大部分公司经理人员的持股比例都比较低,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五、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差距

尽管我国有许多学者从事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关系方面的研究,但是与西方国家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相比较,仍存在差距:首先,西方的股票市场发展历史悠久,发达国家的公司股权结构比较完善,外国学者实证研究时采用的样本数据多来自于发达国家的公司。其次是因为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具体环境又是不同的,这就有造成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结果的差距。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目前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管理层激励与公司业绩是否相关这样的基础层面的问题;而西方国家的学者已经将该领域的研究重点转向了内生性问题,认为管理层股权是内生的,从我国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的重点显然还没能集中到管理层持股的内生性问题上来。

参考文献:

[1]刘国亮,王加胜,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激励制度及绩效的实证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5,40-45

[2]于东智,董事会、公司治理与绩效: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3,3,29-41

[3]俞鸿琳,国有上市公司管理者股权激励效应的实证检验,经济科学,2006,1,108-116,

公司绩效管理论文篇8

 

CEO政治关联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综合了经济管理和政治学的跨学科研究课题。由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程度和政治制度的不同,这方面的研究结论非常复杂。下面本文梳理了国内外CEO政治关联与公司业绩之间关系的文献研究。

 

目前,理论上对于政治关联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尚无一致结论。大多国内外文献认为政治关联对公司绩效具有显著正面影响。国外相关文献大多采用事件研究法,即研究企业“建立”或“失去”政治关联这两类事件对关联企业股票价值的影响。如Fisman(2001)对印尼公司的研究,Johnson et al.(2003)对马来西亚公司的研究,Ramalho(2004)对巴西公司的研究,Faccio(2006)对47个国家20,202个公司的研究,Bunkanwanicha et al.(2009)对泰国公司的研究,Goldman et al.(2009)对美国公司的研究,Boubakri et al.(2009)对23个国家公司的研究等都表明政治关联建立后公司业绩显著提升,或者政治关联失去后公司业绩显著下降。也有很多学者对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进行了研究,Li et al.(2007)对中国民营公司的研究发现,党员身份与公司业绩有正向关系。吴文锋等(2008)发现高管的地方政府背景在政府干预程度较强的地区能提高公司业绩。姜跃龙(2008)发现高管更替中,具有政府背景的高管继任显著提高公司业绩。贺子龙(2009)发现我国非国有企业高管的政府背景对公司业绩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政治关联对公司业绩负向影响的文献大多从问题和公司治理角度展开分析。很多学者认为政治家通过政治关联攫取政治利益并牺牲公司业绩最大化目标,从而扮演了“掠夺之手”。Boubakri et al.(2008)研究了41个国家的私有化公司,发现政治关联公司的业绩差于非关联公司。Hung et al.(2008)发现我国国有企业的强政治关联降低了海外上市对上市后股票市场表现的正面影响。邓建国、曾勇(2009)研究发现我国民营企业的政治关联程度越高,企业的经营效率越差。王文庆、吴世农(2008)发现政治关联在国有企业中是“掠夺之手”,在民营企业中是“扶持之手”。

 

高管政治关联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文献大多仅考虑了公司整个高管层的政治关联情况,并没有对不同职位高管的政治关联进行区分。而胡永平,张宗益(2009)以国有电力生产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董事长政治关联的绩效显著为正,而总经理则为负。这主要是因为CEO(总经理)负责公司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拟定并实施公司具体的经营计划和管理制度。因此,总经理更需要有公司经营管理的经验和专业技能,否则容易使公司经营管理失去控制,致使效率低下,降低公司绩效。

 

基于不用理论的视角,CEO和董事长两职设置状态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有不同的结论。委托理论认为,两职分离能够提高董事会对CEO的监督力度,从而提升公司业绩。Bhagat和Rechner等发现CEO两职分离绩效更好。Brickley等分析两职分设绩效更好。蒲自立等的实证结果认为两职合一与公司绩效负相关。现代管家理论认为CEO出于对自身尊严、信仰以及内在工作满足的追求会努力经营公司,两职合一使CEO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公司。Peng等研究发现,在中国上市公司的所有权由完全国有向部分私有转变过程中,CEO两职合一与公司业绩正相关。环境依赖理论认为不能简单判断两职设置情况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要视环境不确定性而定。Elsayed利用埃及上市公司证据研究发现,CEO两职合一与公司业绩的关系因行业类型而不同。对于CEO政治关联的公司,两职合一能够使得CEO手中握有更大的权力,更加有效地使用政治资源,满足其对工作的追求,从而提升公司业绩。虽然两职合一会降低董事会的监督力度,但假设公司样本的董事会、监事会是健全、科学的,两职合一对股东的监督权力没有很大的侵害。从这个意义上讲,两职合一有利于CEO合理使用政治资源,从而改善公司业绩。而对于CEO不存在政治关联的公司,有的实证基于委托理论认为两职分离有利于改善公司业绩,有的实证基于现代管家理论认为两职合一反而有利于改善公司业绩,有的研究则基于折中的环境依赖理论认为由外部环境决定两者之间不同的相关关系。因而,对于CEO不存在政治关联的公司,无法推断出相同的结论。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