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课堂讨论论文8篇

时间:2023-03-30 10:38:52

课堂讨论论文

课堂讨论论文篇1

新课程实验已经3年有余,对课改实验,广大实验区的教师投入了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劳动。新课程给实验区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当前,课堂讨论主要存在讨论小组的设置比较随意,讨论时机把握的不够好,讨论方法不科学以及讨论氛围没形成等问题,从而导致课堂讨论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任何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又能动得好?才能达到讨论的最佳效果呢?本人结合我教学实际来谈谈体会!以便同各位同人共享。

一、讨论小组的建立要合理

以往的讨论一般按原先的座位同桌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学生讨论,这样可能导致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强,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弱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分组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组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兼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同时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

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为此,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三、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学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高潮,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此外,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在讨论的效果上做文章。

四、讨论的方法要科学

常见教师把题一呈现,便马上让学生讨论,讨论了两三分钟,教师便草草收场,只留于表面形式,没有注重效果。教师不能由于时间关系,相互交流未充分展开就终结,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大空间。在教学实验中,我曾经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对问题直接讨论,第二组独立思考,第三组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经过多次实验结果发现:第三组学习效果最好,第一组效果最差。第一组的学生容易注意到别人的意见,思维活动受到了束缚,容易得出一些倾向性的结论;第三组表现在它的“预热效应”上,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活动,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学生积思广益的学习。第三组的学生无论是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质量上都优于其它两组。可见,讨论的方法很值得推敲。

五、讨论的氛围要和谐

讨论应营造一种氛围,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小组中的成员不是批评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听、补充、完善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即使错了,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才能真正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

六、要培养学生“三会”

有的老师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小组讨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讨论后,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课堂讨论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音乐理论;讨论课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音乐教学法作为师范生的一门教学能力训练课,其理论部分不仅教师教起来乏味,学生学起来亦深有枯燥、单调之感。因为,仅仅依靠课堂讲授,一是难以让学生认识到教学能力的重要;二是很难转变学生对该学科的偏见,即学教学法理论不如学技巧课(音乐、键盘和器乐)来得快。所以,我们必须从教学方法上加以改革,改变过去单一的“灌注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经过对近三届学生的教学实践,笔者体会到,课堂讨论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讨论课的前提

首先,课堂讨论这一教学方法的使用应有选择。在讲授概念集中、观点和理论较难理解的章节(如“音乐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之间的关系”、“国外五种音乐教学体系”、“怎样评价一堂音乐课”、“音乐欣赏是一切音乐教育的基础”)时,适合采用这种方法,也可以安排在前后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章节之后、以及在实践课和见习课之后。对于一般容易理解部分的章节,不必搞讨论,以免流于形式。其次,讨论必须建立在平时课堂精讲和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只有当学生对课程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而对某些概念吃不透,掌握不准,通过看书、见习或做模拟教学之后又发现存在疑雁点时,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展开讨论。再次,教师事先必须做好安排,为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应有意识地拟定几名学生重点发言,内容要尽量要求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还要有说服力。这样可以避免课堂上面面相观,即使是启发,也需要时间。

二、讨论课的准备

课堂讨论的准备工作,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教师方面,二是学生方面。教师方面主要是要恰当地选择讨论思考题,这是确保讨论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值得注意的是,讨论题不是太抽象(太抽象容易使学生望而生畏,讨论不起来),也不能太简单(太简单容易人云亦云,大家没兴趣)。在这个问题上,笔者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的。

(1)加深对比较难的概念的理解。如“奥尔夫教学体系中‘节奏人手’的核心”、“奥尔夫教学法中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差距”、“原始的歌唱与情感”、“审美心理的形成”等等。

(2)前后概念的比较。如“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学说与奥尔夫的‘节奏’入手的异同”、“唱歌是提高识谱能力的简捷方法”、“节奏训练在视唱教学中的作用”、“歌唱的潜意识与审美”等等。

(3)综合思考题。如“音乐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之间的关系”、“中学音乐课为什么不能以唱歌教学为主”、“欣赏是一切音乐教育的基础”等等。学生方面,要根据思考题立意,除参阅教师提供的辅助资料之外,还要根据线索扩大范围,多查阅、多搜集有关文章、报导及实例,必要的还可以做些调查和实践,以掌握更多、更准确的理论依据和数据,为在课堂讨论中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而做好充分的准备,使之既有深度、有具体事例剖析,又有广度,能举一反三,以理服人。但是这两方面的准备工作仅仅是为了课堂讨论取得好的效果的一种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希望借助于思考题的启发,使学生头脑中的模糊想法归结为一个系列问题,并通过讨论暴露出来,以达到对音乐教学法理论理解。

三、讨论课的实施

课堂讨论的实施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布置阶段,二是反馈阶段。布置阶段是指在课堂讨论的前一周,先把思考题发给学生,人手一份,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准备。与此同时,要向学生讲清课堂讨论作为音乐教学法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音乐教学法概念的有效方式,希望大家根据各自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多查阅、多观摩、多思考,认真准备思考题,相信通过讨论肯定会有所启发和收获,但如果马虎对待,收获当然不大。提示他们在准备中对暂时不理解的概念和内容可以记下来,在讨论课上提出来,以求其问题的解决。此外,还要要求学生将发言材料整理成书面文章交上来,作为一次平时考核。文章确有见地的,将被推荐给有关报刊和杂志。这样一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课堂讨论的热情和兴趣,其认真程度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也逐渐上升。可见,课前的布置交代是课堂取得较好效果的必要保证和先决条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反馈阶段主要是指课堂上的组织讨论。一般可以分小组进行,也可以全班集体讨论。如果教学计划安排的好,时间允许的话,我们主张以小组形式为宜,这样可以使海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尤其对那些有胆怯心理的学生,既可以减少心理紧张程度,又为培养其口头表达能力提供必要的条件。在进行小组讨论时,人员不宜过多,以五到八名为宜,其中要设组长和记录员各一名。组长负责正常讨论,记录员负责把讨论中碰到的难点及不同看法的争论焦点记录下来。教师可巡回参加各个小组的讨论,但只发表一些启发性的意见和提示,尽可能利用这个机会,多听取来自学生方面的教学反馈,千万不能让自己变成小组的主角。对学生讨论中不完整或不正确的发言,教师也不必急于纠正,可以在适当的机会,有的放矢地提些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即使争论起来也无妨。这种采用“生问生答”的教法,可以使他们在激烈的论辩中,自己发现问题、纠正错误。

小组讨论结束后,要安排一次各组长及记录员的集中汇报,因为教师不可能完全了解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这样的汇报,实际上是安排各小组的代表集中再讨论,老师从中可窥一斑,同时,各组的意见也相应地得到了沟通和交流。此外,教师还应该把各组的原始记录加以整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一次课堂总结,既是对讨论中遗留问题的解答,也是对全部内容的归纳。

四、讨论课容易出现的问题

课堂讨论论文篇3

以往的讨论一般按原先的座位同桌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学生讨论,这样可能导致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强,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弱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分组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组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兼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同时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

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为此,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三、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学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高潮,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此外,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在讨论的效果上做文章。

四、讨论的方法要科学

常见教师把题一呈现,便马上让学生讨论,讨论了两三分钟,教师便草草收场,只留于表面形式,没有注重效果。教师不能由于时间关系,相互交流未充分展开就终结,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大空间。在教学实验中,我曾经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对问题直接讨论,第二组独立思考,第三组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经过多次实验结果发现:第三组学习效果最好,第一组效果最差。第一组的学生容易注意到别人的意见,思维活动受到了束缚,容易得出一些倾向性的结论;第三组表现在它的“预热效应”上,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活动,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学生积思广益的学习。第三组的学生无论是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质量上都优于其它两组。可见,讨论的方法很值得推敲。

五、讨论的氛围要和谐

讨论应营造一种氛围,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小组中的成员不是批评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听、补充、完善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即使错了,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才能真正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

六、要培养学生“三会”

有的老师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小组讨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讨论后,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为此老师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课堂讨论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它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当然,课堂讨论还应注意讨论的问题应有多种解决途径,讨论中教师应适时加以指引、点拨,讨论的组织形式应多样化,尽量避免一问一答的形式,如何防止两极分化等问题,这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

摘要: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又能动得好?才能达到讨论的最佳效果呢?一、讨论小组的建立要合理;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三、讨论的时机要恰当;四、讨论的方法要科学;五、讨论的氛围要和谐;

课堂讨论论文篇4

关键词:讨论法;语文课堂;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305-01

一、讨论法的意义与好处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深入,并朝着更加务实的方向日趋理性地健康地发展,教师们也多由以前的“满堂灌”转化为关注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上来。这是教育发展进步的表现,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而讨论法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方法,灵活、热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进了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讨论法呢?讨论法有什么意义和好处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的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1、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讨论能让学生们都参与进来,谁也不能做旁观者。学生由被动听讲转化为主动参与,思考,自己的体验、判断能迅速及时地在小组内交流、反馈,这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兴趣,调动他们参与,这是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

2、促思增能,培养分析创造力

讨论法能促进他们思考分析。学生们为了在交流中有良好的表现,往往更加集中注意力,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运用自身的生活常识和知识积累,分析判断,冥思苦想。而在交流中,同伴的新的思想观点,又进一步点燃其思考的激情,让他们去发现、探索、思考。学生的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3、及时反馈,提高教学针对性

讨论法能较好地照顾学生的新发现、独到的思考,并及时反馈到教师这里来,进而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和不足,发现教学的问题,及时调整方向。当学生们对文本理解出现偏差时,或者对知识把握存在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及时纠正、补充。

4、交流碰撞,培养团结协作习惯

学生在讨论探究中产生情感体验,思想碰撞,这一切都依赖于团结协作、并伴随着情感交流而实现的。讨论法能培养学生协作的习惯,增进他们的团结和友谊。通过讨论,交流了思想,融洽了感情,提高了学生们与人相处、合作的能力,兼容并接纳他人的胸怀和习惯。

5、畅所欲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班级教学模式下,尽管教师努力调动学生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但公开集体发言的机会还是很有限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讨论,很多原本性格内向的学生变得活跃起来,变得健谈起来。因此,长时间坚持运用课堂讨论法,必能对提高学生表达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但是,是不是只要采用讨论法,就一定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呢?事实上,和其他教学手段一样,讨论法也有其注意要领,并且教师使用时必须从课堂和学生实际出发。

二、如何增强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讨论法如果把握不好,不但收不到教师期待的效果,反而弄巧成拙,事与愿违,学生乱成一团,毫无收获。久而久之,会让学生养成懒惰、浮躁、态度不严肃等不良习惯。

1、科学合理组建讨论小组

分组很重要。科学的分组,应该是人员搭配合理。学生性格多种多样,能力参差不齐,有善于深度思考的,有偏重感性认识的;有富于创造的,有喜欢借鉴学习的;有乐于表达的,有相对腼腆羞涩的。教师在分组时,须对“学生资源”宏观整合,优势互补,让各组都能讨论起来,让人人都能活跃起来。这样,有的小组争得面红耳赤,热火朝天,有的小组则群龙无首,冷冷清清,收获寥寥。

2、合理设置讨论问题

讨论要有质量,首先是要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这是齐前提,是方向。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拿来讨论半天,为讨论而讨论,浪费时间不说,还容易养成学生坏习惯,败坏课堂风气。什么样的问题具有讨论价值。

3、精心捕捉讨论机会

讨论应该用在什么时候?简单地说,就是应该用在最有必要讨论的时候,用在“非讨论不可”的时候。教师抛出问题就让学生讨论,让学生措手不及,可能出现讨论冷场、中断,或者讨论质量低下。而且,一些学生可能自己不动脑筋,等着别人给他提供现成的答案或结论,久而久之,容易养成学生懒惰、依赖性强的毛病。

4、教师精当指导点评

讨论法固然要充分体现课堂民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毕竟是不够成熟的,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不可袖手旁观,不闻不问,而应或点拨,或调控,或总结,对课堂讨论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引领作用。

(1)营造氛围,鼓励放开。

(2)及时引导,随时调控。

(3)讨论手段多种,形式多样。

(4)调和“众议”,合理作结。

参考文献:

[1] 杨翠蓉.张振新《论有效的课堂讨论》发表于《全球教育展望》,2005(5).

[2] 《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讨论》(美)黒尔.(美)斯蒂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2):1.

[3] 庄《课堂讨论的四大策略与五个“避免”》发表于《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4] 崔 燕《浅议有效的课堂讨论》发表于《中学语文》期刊.

课堂讨论论文篇5

一、进行课堂讨论教学的优点:

1、能够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目的、意志相辅相成,而兴趣是成功的必备条件。因此,首先先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巧妙地提出问题、设计有启发性的思考,组织学生讨论、辩论,帮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只有形成一种讨论研究、争辩的氛围,才能促成学习竞争场面。大多数学生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即使是那平时内向的学生,一旦形成一个氛围,自然而然地就会加入这个行列。

2、能够启发思路,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上下工夫,打开学生各个学习实践环节的思路,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形成一种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精于分析的能力。这样,不仅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且也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3、能够活跃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在课堂讨论教学中,学生必须用心听别人发言,领会各人说话的要旨,综合各人说话的要点,然后快速遣词造句,阐明自己的意见。在发表意见的同时,还需要听自己的语言。不断调节,如此,在讨论中,学生思维的敏拇和言语表达的流畅得到很好的锻炼。通过讨论,可改变部分学生发言时面红耳赤、说话结巴,词不达意的现象。再者,学生相继发言,其信息量超过教师自己的话语。课堂上,每个人的兴奋思维中心一直处于亢奋状态,学习积极性提高,智慧的火花也就进发出来了。

二、课堂讨论教学的实施

1、教师提问,组织讨论。

教师的课堂提问与评价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手段,教师提出课堂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在思考中生疑、质疑,而后通过讨论解疑释疑,例如在学习《幽径悲剧》时,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问题,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再通过交流讨论,加强了对课文的理解,突破教学重难点:1找出文中描写幽境之美的段落文字,有哪些美境?如何写出这些美境?2作者在描写美境的同时流露出什么感情?你能理解吗?说一说体会。3研读7-10段,想一想这部分描写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要集中笔力描写古藤萝之美?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的?4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感想?这些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要比较全面正确地回答须发挥集体的智慧,而只有通过交流讨论,才能激发兴趣活活跃思维、集思广益,互相启发,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实现教学目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2、学生提问,组织讨论。

课堂提问与评价并不是教师的专利,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问与讨论中来,因此有时要鼓励学生的提问。“学起于思,思起子疑”。学生在学习思考中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得出的结论也就有所不同。例如:在学习文言文《狼》(蒲松龄)时,有学生提问:一断其股’中的‘股’是什么意思?,一学生立即站起来回答说:“这不简单,就是‘屁股’的意思。”话音刚落,教室里爆发一阵哄笑,有学生说。“不对,不是‘屁股’的意思”第一回答题的学生坚持自己的看法,还论证说;“作者前文用‘尻’,后文用‘股,都是表示‘屁股’的意思。这样,使行文有变化,避免用词雷同,又显示作者的水平。”也许觉得他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一时,教室里安静了许多,有的学生在沉思,有的同桌在小声争论,有的学生在期待。此时,教师适时参与到同学的讨论中来,他首先表扬同学们积极思考、深入探究的好习惯,然后启发学生说:“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头悬梁,锥刺股’中的‘股’是身体的哪部分?”学生异口同声回答说“大腿”,“对!再请有字典的同学查查‘股’的解释。”很快,一位同学站起来并大声说出“股”的几种含义,还特别强调说没有“屁股”的意思,教室里又是一阵笑声。最后同学们形成共识:“断其股”中的“股”应解释为“大腿”。这堂课自始自终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参与,教师不失时机,巧妙高超的点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功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组织课堂讨论要注意几个问题

1、教师要善于提出值得讨论而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课堂讨论教学中,教师既是战斗员又是胸有全局的指挥员。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具体细节上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善于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并且起点拨引导作用。1当学生思路不畅时,教师就应点拨、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突破口,2当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疑问很多时,教师就要帮助归纳、妥善整理学生零乱的思路;3当学生众说纷纭;观点不一时,教师就应当机力断、集思广益、陈述己见,想出好的办法、好的主意,作画龙点睛的讲解,让学生豁然开朗。4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正中下怀、但是还没有展开讨论时,教师要有耐心等待时机,不必急于讲解。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勇于发表不同意见,顺水推舟、自然而然地比较、分析以后,作出结论。

2、讨论的问题要让学生抓住问题的实质,切中要害。

不能让学生无所适从,出现冷场。也不能过于肤浅,表面热火朝天,实际一问便知,要让学生抓住问题的实质,切中要害,这样一来,不仅提高课堂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课堂讨论论文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348-02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课堂讨论法主要是指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相商量,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的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基本教学方法。

一、做好充分的准备

课堂讨论前师生都要在思想、知识和资料上做好充分准备。如果没有准备,讨论中学生就可能陷于被动,教师也可能难以引导讨论深入下去。所谓准备,对学生来讲就是要对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对教材进行预习;对教师来讲就是要把重点部分揭示出来,还要指导学生的准备过程,如认真划分小组,培养学习骨干,鼓励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发言。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课文介绍的是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有过三次相遇、相处并成了好朋友的故事。这时,我提问:“一个世界有名的大科学家和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不仅有利于导入新课,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思维的积极性。

二、选准课堂讨论焦点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听到有的教师说,课堂讨论真累,有时候冷冷清清,有时候没完没了,弄得该上的内容没上完,甚至拖堂。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是教师组织讨论时没有合理组建讨论小组以及选准讨论的焦点,导致课堂教学结构呈涣散状态,也使部分学生无所适从、紧张不安,找不准思考的着力点,难以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一种最佳的状态。所以,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教育学生的契机,选准讨论的焦点内容,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以培养学生的鉴赏、思辨能力。

三、把握时机

时机是具有时间性的机会,是事物发展的连接点和转化的关节点,抓住了时机也就抓住了关键、抓住了要害。因此,要有效地开展课堂讨论,教师还需要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捕捉讨论的最佳时机。常见的最佳时机有:

1、当需要突出重点时

教学内容有主次之分,课堂教学必须重在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使得突出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而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讨论的方法,则是突出重点的有效办法之一。这样不仅准确把握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而且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从而达到的一种事半功倍的效果。

2、当需要扩展和深化知识时

大纲和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课堂教学必须抓纲靠本,但这绝不意味着,教师教授的内容全部就是照本宣科,照念教材。课本中的有些内容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接受能力予以进一步拓展、充实、深化,以拓宽视野和发展思维。

3、当学生的认识普遍发生偏差时

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认识偏差,与学习活动是存在紧密联系的,利用它引发讨论,对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有效纠正学生的学习错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4、当教师的提问出现“卡壳”时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由于受智力因素(比如认知结构等等)和非智力因素(比如兴趣等等)的影响,课堂中出现卡壳、冷场现象并不少见。当一出现这种状况,教师既不能一手包揽,给他们灌输知识,也不能“穷追猛打”,一定要逼迫他们说出答案,更不能冷言相讥,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发挥团队精神,依靠集体智慧,使"卡壳"的学生茅塞顿开,明确知识掌握的薄弱点在哪里。

5、当学生的思维进入“低谷区”时

课堂教学的构思和组织,要以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教学为中心。从一节40分钟的课来看,学生的思维活动并非时时刻刻都处于亢奋状态的,而是有张有弛,高低起伏的,一旦发现学生的思维进入“低谷区”时,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拉开发散思维新的一幕,将学生的思维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使学生对文本解读更加深入。

四、小组讨论和大组讨论结合

对于全班性的大组讨论来说,小组讨论可以起较好的酝酿作用。绝大多数的学生并不喜欢以及习惯在大众面前发表自身的看法,小组讨论的气氛适于学生敞开心扉自然真实地畅谈发表言论,同时也能够方便大家集中精力,使大家的话题有所集中,认识有所明朗。在此基础之上,可以更好地活跃大组讨论的课堂气氛和效果,特别在人数较多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尤为突出。当然,小组讨论本身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对于一些简单性话题不需要进行大组讨论,但是对于一些较复杂的讨论话题或者需要进一步深入讨论的话题,则应该开展全班性的讨论。一方面让学生打开视野,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路,另一方面,在大组讨论中老师可更有效地发挥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启发引导作用,使讨论能够在更高的层次以及更广的范围内进行。

五、准确评价讨论结果

课堂讨论结束之后,各组可推荐代表发言。此时,教师要对讨论结果作出准确、客观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讨论的气氛是否热烈,讨论进行中存在哪些问题,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结论是否合理,等等。

对于课堂讨论中表现积极的学生,教师要点名表扬;对于注意力不集中或未曾发言的学生,教师可不点页名批评。这样做有助于维护课堂纪律,更好地组织下一次的课堂讨论。

对于讨论中取得的进展和成效,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对于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则要客观对待。对于语言表达流畅、思维条理而富有逻辑性的学生,教师要加以肯定;而对于学生在语言表述中存在的逻辑问题、语法问题,教师要认真指出,及时纠正。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出恰当的讨论问题,精心设计讨论运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从而使讨论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罗立.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讨论[J].基础教育研究.2002(S2)

[2] 温雪梅.课堂讨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教学参考.2010(15)

课堂讨论论文篇7

关键词:课堂讨论 现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154-01

近些年,经历了多次课改的现今课堂教学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于教学中心的位置,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旨在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及合作、自主、探究,就不得不谈谈课堂教学中有关讨论的问题。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讨论,现代汉语中这样解释: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评论。我们明确它是一个动词,意味着它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的过程,这就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是调动课堂氛围的一把钥匙。讨论进行的程度和达到的效果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掌控,什么样的问题要讨论,为什么要讨论,都是需要语文教师考虑的,在很大程度上考验一线语文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和教学的基本技能。

一、中小学语文课堂讨论的现状

农村语文课堂与城市语文课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笔者调查了吉林省多个地区乡镇小学,情况大致相同。语文课堂的氛围较好,提问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回答的结果差强人意,相比答案的准确性,学生更享受于被选中成为回答者的乐趣。城市小学语文课堂的情况大相径庭。中学语文课堂更多的是“一言堂”模式,课堂讨论特别少,尤其是高中阶段,学校安排的课程种类多、课节少,规定的课程内容讲不完,语文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更直接地传输课程内容,有些学校规定每堂课必须有讨论的环节,造成某些教师为了讨论而讨论。如在《祝福》一课中,教师让学生讨论鲁迅的生平,这样的讨论流于形式,毫无意义,让本来有限的上课时间更加紧迫。此外,由于学生个体学习情况的差异,讨论的意义也明显分化,基础好的学生能随着教师的思路前进,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观点,上升到了探究的层面,基础薄弱的学生需要教师的引导,其中主动配合者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成因分析

首先,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响应号召,积极推陈出新,意识上出现了偏差,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攀比”之风,在缺少实际调研、反复实践的状况下,竞相推出种类繁杂的创新课堂,部分结果弄巧成拙。其次,教师教学技能不合格。这点向上延伸可追溯到大背景下的师范教育,如今高校扩大招生,生源质量下降,非师范生也可报考教师资格证,他们中的一部分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在实际教学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无法解决的问题,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学生。再次,学生素质不高。偏远的农村地区学生整体素质不高,由于家庭和生活方面的原因,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较差,很难在课堂上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讨论氛围,经常出现上课溜号、趴桌子等现象。

三、农村语文课堂讨论的有效策略研究

(1)创建良好的课堂环境。首先,学校的总教学目标要体现“活力课堂”的内容,适当放缓教学进度,留足讨论的时间。其次,教师要摆正态度,不要一味采取题海战术,追求应试成绩。强制的压迫,虽然学生表面上接受了,实际可能会产生抵制的情绪。适当地放缓脚步,留给学生们表达个人观点的空间,让他们自己体味语文的诗意和浪漫,这样学生才不会因为迷恋沿途的风景而迷失方向。第三,需要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教师与家长及时主动地建立良好的沟通。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微信成为迎合快节奏生活的首选便捷方式。语文教师把孩子的表现、建议通过微信告知家长,家长随时向教师请教。此外,针对一些性格腼腆,不愿在课堂上主动发言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以微信群聊的方式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讨论。

(2)全面提升教师素养。农村地区教师的素养弱于城市教师。农村环境闭塞,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不多。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尽可能多地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同时语文教师也要做出实质性的努力,多读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书,在理论的维度丰富自身内涵。

(3)采用小组讨论的合作学习方式。根据人数和座次把全班同学分成固定人数的学习小组,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还有利于学生的全方位思考,吸收借鉴其他人的意见,一方面拓展了思路,培养了创新意识,另一方面,使每位参与到课堂讨论的学生的想法得到尊重,在相互辩论的过程中不断被肯定、否定,提升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4)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讨论过程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了节省时间,有些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在学生讨论方向有偏离的时候立即打断,严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不要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要让学生明白讨论的意义。农村语文课堂的有效讨论是十分必要的。辩而后能思,思而后能长,长而后能新,新而后能通,通而后能得。

⒖嘉南祝

课堂讨论论文篇8

新课程实验已经3年有余,对课改实验,广大实验区的教师投入了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劳动。新课程给实验区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当前,课堂讨论主要存在讨论小组的设置比较随意,讨论时机把握的不够好,讨论方法不科学以及讨论氛围没形成等问题,从而导致课堂讨论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任何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又能动得好?才能达到讨论的最佳效果呢?本人结合我教学实际来谈谈体会!以便同各位同人共享。

一、讨论小组的建立要合理

以往的讨论一般按原先的座位同桌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学生讨论,这样可能导致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强,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弱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分组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组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兼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同时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

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为此,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三、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学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高潮,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此外,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在讨论的效果上做文章。

四、讨论的方法要科学

常见教师把题一呈现,便马上让学生讨论,讨论了两三分钟,教师便草草收场,只留于表面形式,没有注重效果。教师不能由于时间关系,相互交流未充分展开就终结,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大空间。在教学实验中,我曾经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对问题直接讨论,第二组独立思考,第三组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经过多次实验结果发现:第三组学习效果最好,第一组效果最差。

第一组的学生容易注意到别人的意见,思维活动受到了束缚,容易得出一些倾向性的结论;第三组表现在它的“预热效应”上,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活动,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学生积思广益的学习。第三组的学生无论是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质量上都优于其它两组。可见,讨论的方法很值得推敲。

五、讨论的氛围要和谐

讨论应营造一种氛围,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小组中的成员不是批评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听、补充、完善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即使错了,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才能真正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

六、要培养学生“三会”

有的老师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小组讨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讨论后,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