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课堂主体教学8篇

时间:2022-11-18 04:32:01

课堂主体教学

课堂主体教学篇1

关键词:“主体性”教学;教学创新;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120-02

主体性是人类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它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基本本质特征。作一个教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改革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果仅仅对学生进行单一、死板的课堂教学,“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难免会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束缚。教师应摒弃“填鸭”式单向的信息传递,创造“主体性”课堂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1.创新课堂教学势在必行

1.1 “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手段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手段是在有限的课堂中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总书记曾指出:“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当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教育已为人们所认同。这也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无法回避的严峻课题。

1.2 学生是学习的内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内因,教师工作的效果主要通过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来反映的,如果教师教了,而学生不学,我想再好的教师,再好的教学条件,都只是学习方面的“摆设”。因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师有效进行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1.3 “我说你听”的传统传统教学效果不佳。在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数学课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赏常听到有的数学教师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个问题,我讲了几遍,几十遍,甚大至几百遍了,学生还是理解不透。”究其原因,这与教师的“讲”大有关系。尽管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多年,但据我了解还是有许多农村及乡村结合部的数学教师,还是在用传统的讲叙法上课。一堂课里,基本上都是老师边写边讲解,必要时插入一两个例子加以解释,学生能做的事也就是听,考起试来成绩遭透了,学生只会死背公式定理,理解、判断、推理能力极差,根本不会灵活运用,甚至连一些基础的知识,换一种说法就答不上来。可见如此的教学方式既达不到应试教育的目的,更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怎样让“枯燥”的数学课“鲜活”起来?怎样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怎样激发学生好学、勤学、巧学的积极心态?这就必须突破原有的“我说你听”的教学观念,尽快创造“主体性”课堂教学。

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旧观念,解放思想,把课堂主体的位子还给学生,这才符合时展的要求,才能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2.当好导演,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

2.1 “情境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体现了他们需要多方面的滋润,他们要动、要唱、要跳。遗憾的是,当前他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与成才特点产生了十分突出的矛盾。升学率的攀比、分数的重压,终日把他们紧紧束缚在课桌上;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又常使他们感到学习如同嚼蜡。而“情境游戏”开展却可以使枯燥、呆板的教学内容从纸面上站起来,给学生以亲切感和新鲜感,使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由教师的单纯讲授变成师生双方的配合表演,则又能增加教学的主动性和直观性。

如我在讲《概率》一章内容时就特别设置这么一个情节:由一个学生扮演成街边的小青年,摆着一个抽奖小摊。当中有各种有奖或没奖的小球都放在一个纸箱中。当这个学生刚进教室时,全班同学都哄了起来,就连平时一上数学课打瞌睡的学生也兴奋起来。开始我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算中奖的概率,与商家给出的中奖情况比较是否一致,得出结论后,让大家判断商家在此过程中是否有欺诈行为。尽管这只是一节课当中的一个小插曲,但经历过这个小游戏以后一整堂课大家都保持了极高的热情和求知欲望。这也是我们数学教师想要的东西。

2.2 实话实说。数学的特点就是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特别是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学生们尤为感兴趣。如果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仅讲一些陈旧的、不在我们身边的事例,肯定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因而要不断选用一些新素材补充进教学内容。

如我在讲《二元一次方程》一章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实际应用”时就举了这么个实际例子:正在进行的CBA总决赛中广东宏远队在本赛季(2011~~2012)常规赛中进行了32场比赛,其中每胜一场2分,负一场1分,赛完32场比赛他们一共得了59分,问他们胜了多少场,负多少场?当问题一呈现给大家,全班同学兴趣来了,特别是一些爱运动的同学,马上七嘴八舌讨论起来。(本赛季的CBA比赛被认为是CBA17年历史最为精彩的一季,观众的关注率非常之高)当然从中我向大家介绍了些篮球明星,这时大家的求知欲更浓了。如果在数学课堂中,我们老师在设置例题时,用来自生活,来自学生身边事例,他们会感到亲切,也易于学生接受。这样的数学课能使学生由被动学生学习转向主动参与。

2.3 “舞台空间”――展现自我增风采。初中的课堂仅有短短的40分钟,因此在课堂上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多写多练教师不要“越俎代庖”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如: 在复习《二元一次方程》一章内容时,我就这样设计:全班分八队,四队为一个大组把学生带到运动场,相距有30m的两处各有四块黑板,分别写上不同的《二元一次方程》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同时起跑,到达终点时完成相关题目后方可结束,本组全体成员的累积时间为本组竞赛的成绩,这样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予意识,考察了学生的适应掌握程度,同时能增强了同学间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我记得特级教师魏书生先生认为:“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效率高得多,即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魏书生不但倡导竞争教学这一理念,而且在他的课堂教学中积极贯彻这一理念取得了很大成功。

当然“主体性”课堂教学要求老师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和宽广的知识面。为此我们老师必须在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真真正正地做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参考文献:

课堂主体教学篇2

主体课堂的教学智慧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水到渠成。主体课堂强调学生的学习原生态呈现,主张学生个体思维的生长、发散。教学定位于教师运用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借助学习媒介、创设学习环境、搭建学习平台、运用教学策略、凝聚教学智慧,帮助学生认识、确立并达成自我学习目标,进行能力、素养、知识自我增值的专业活动。预测而不预设,指导而不引导,暗示而不指示,自主而不他主,特别突显学生学习中个体生成的价值。荀子有言: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对于学生而言,自己杯子里的水并不是从教师的一桶水里倒来的,而是在教师的开掘下,自然喷涌的一汪清泉。有的教师长辔远驭,牢牢控制着学生思维之缰,一个接着一个把预设好的任务或问题抛出来,当学生答不对、说不好、解不出,偏离了教师预设的轨道的时候,就立即打住,进行一步一步诱导,甚至自己揭示谜底,预设问题全都按程序“解决”,达成“教学目标”。有的欲擒故纵,课堂学习控制的痕迹虽然不那么明显、不那么,但他们安排学生课堂上自学、讨论、互评……安排学生完成事先规定的课堂学习任务,主导学生课堂学习内容和讨论方向,追求预设的自学和讨论结果;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受篱笆之囿,生成以教师划定的区域为界,学习成果以教师个人的定制为衡量目标。

知彼知己。先说“知彼”,这里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或者叫“知学”。“知学”应该有三个维度,一是知道学生需要学什么,二是知道学生怎样学,三是知道学生学到了什么。传统意义的学情分析更多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且往往以测试、作业检验的形式量化地、直观地、片面地定性学生的学习水平。这种学情分析处于课堂的前位,是教师课堂设计的依据,比起对学生不管不问、目中无生的教学的确是很大的进步,但这种学情相对于课堂是静态的,课前有学生、课上无学生。而对学生学习动机、思维过程的忽视,很可能导致教师所教与学生的真实学习风马牛不相及。老师怨愤:真是对“牛”弹琴;学生感叹:其实“牛”在弹琴。强调“知彼”,就是突出教学针对性,实现因材施教。在主体课堂上,学生参照学习指导书独立自学,进行开放研讨,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展示即时的、动态的、多元的、真实的学情。老师不断观察、调整、自省,最终达到讲有所依、讲有所对、讲有所值。再说“知己”,教师的“知己”包含许多方面,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对自己所教学科知识的透彻理解。这一点,对于“优秀教师”似乎不是问题,他们明晰课标考纲、清楚重点难点、熟知模式题型,但是在这样的学科知识“理解”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学生的影子。主体课堂要求教师把学科知识放到学生学习的坐标系中重新定位,哪些是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或合作学会的,哪些需要老师稍加点拨,哪些必须由老师讲清讲透。主体课堂的“精讲原则”(不讲、略讲、详讲),就是让教师心中不仅有学问,还要有学生的学习,因此是从“教”的角度对“主体”的保证。学生的“知己”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元素。与“钱学森之问”对应的现象是,国内著名高校的教授都感慨,现在的学生提不出问题――学生不知道自己哪里不懂,或者无力把疑惑表述成问题。其实,教学的一大任务就是让学生“知己”――认识自己的学习。从知识层面,认识到自己的已知是探索未知的起点,认识到自己的未知是发现问题的起点,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意义是理解的起点。从学习策略层面,知道自己怎样想才会建构图式,完成自己的目标。主体课堂的学习指导书同时还发挥着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作用,开放式的研讨为学生提出问题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曲径通幽。人们往往喜欢走坦途以便直奔目标,不过,从欣赏风景的角度,曲径比直道更有味道。因为“幽”也许在这“曲径”之中,“美”可能源于这回转之间。教学也是如此。常常看到一些老师因为学生接二连三地回答错误而手足无措、心急火燎、恼羞成怒,这里除对课堂的高度控制思想在作祟外,还有对学习的片面理解使然。他们把学习目标窄化为知识问题的正确解答,忽视思维过程、新旧知识冲突、成功与失败体验在学习中的重大价值,片面地相信对了就是会了,不去反思学生在讲了许多遍的内容上依然犯错的深层原因。他们是优秀的出租车司机,而不是优秀的导游,优秀的导游宁可绕弯路也要让游客感受三步一景的旖旎风光,旅游的收获首先在旅途。还看到一些老师很害怕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不同的观点或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采用避而不谈、生拉硬扯、当头棒喝的办法,且不说学科功底扎实与否,这种现象实际上是由教师不懂得学生课堂生成的重要价值而造成的。从教的角度,学生的课堂生成是学习的原生态,是最真实的学情,是教学的最佳切入点。从学的角度,大胆质疑、错误观点、混沌思维、异想天开恰是真正理解学习发生的征兆。主体课堂的教师鼓励生成、欢迎生成、期待生成,借生成而生发,由生发而升华,从升华而生长。

大智若愚。主体课堂的教师要学会让出舞台、留下缺憾。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习,不是规定学生积累知识,也不是展示教师学识水平。鱼跃鸟飞需要海阔天高,海阔天高需要教师后退一步。真正的优秀教师不是给学生讲了多少,而是让学生学了多少;不是解决自己安排的问题,而是解决学生学习的问题。是知识本位,是教师本位,还是学生的主体本位?教师的站位很重要。教师把身段放低一点、权威弱化一点、心态平和一点,不要自己酣畅淋漓,学生云里雾里。课堂教学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讲,有所不讲;有所应,有所不应。当留白处且留白,不要面面俱到,不要滴水不漏,不要密不透风。该出手时则出手,出手则一针见血,举一反三,以一当十。

主体课堂的教学智慧,一言概之,就是教师聪明地教,学生聪明地学。教师的聪明表现在能否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得到探究的体验,培养出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聪明起来。从教书匠转变为智慧教师,就像鹰的重生。据说,鹰的寿命可达70年,在它40岁的时候,它的喙、指甲、羽毛都成了累赘。它飞到绝壁上,敲掉喙,拔掉指甲和羽毛,3个月后,新的喙、指甲和羽毛长出来了,鹰就可以再翱翔30年。无论是课程改革还是课堂改革,都需要教师教学理念的重生。

课堂主体教学篇3

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真正地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主动发展,即怎样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正成为我们广大教师努力探索的问题。

外语是人类知识的载体,它对智能的开发作用不可忽视,它更可以促进人们交际能力的发展,外语教学对学……当前,小学英语课在很多方面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如在目标上,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教法上力求多样,并能从视听入手,进行听说训练,教学过程强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一定的层次性等等。但仍就存在着不利于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问题,如: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层次性,教学要求“齐步走”,致使部分学生在小学英语学习上掉队,过早出现两级分化,为学生今年进一步学习造成障碍:在组织教学活动方面注重形式,学生参与的深度不够,效益不高等等。

为此,广大教师要进一步更新观念,从基础教育的大教育观出发,把英语教学的基点转移到人的素质培养上来,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Learningtoknow”,“Learningtodo”,“Learningtolivetogether”,“Learningtobe”,即要着眼于人的发展,在课堂上更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的主体性焕发出来,以提高教学实效。

二、对主体性理论的认识

主体性是主体在主客体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质属性,马克思说:“主体性是人的最本质属性”。教育中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指导下,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动性,很多专家以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来概括主体性,其中自主性侧重于主体权利,表现为主体对活动诸因素的占有和支配,能动性侧重于主体能力,表现为主体活动的自觉选择和参与,创造性是人的能动性、独立自主性的集中反映,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现代社会的开放、发展要求重视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到主体,使其具有主体性是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们面对的小学生是处于生长发展过程中的儿童,他们的主体意识、主动作用于客体的能力都相对于成人较弱,应该说是一个发展中的主体,待进一步开发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是需要培养、提高和引导的,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因此我们把启动人最本质的属性——主体性作为我们落实素质教育于课堂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着力点,在英语课教学这一主渠道,促学生主体性发展。

三、教学实践的途径与策略

1.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简单的认知体,要把他们看成是有完整生命的人。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让他们懂得教师只是他们的疏导者和助学者。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从被动地接受中走出来,把自身当作认识的对象。

经调查研究发现影响外语学习的几个主要因素是:动机占33%,才能占33%,智力占20%,其它占14%。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动机,使其在主观上产生动力,要让每位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I”也是“me”,教师要帮助学生强化“I”的主体意识,帮助“I”对自己的英语学习提出适当的要求,督促自己主动学习,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2.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

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是学生学习情绪的主导者,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情绪饱满,对上课充满信心,带着轻松自信的情绪走进课堂,以良好的情绪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充满信心,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多看学生优点,当学生出现发音、拼读等错误,当学生由于胆小、害羞而不敢开口,当学生根据自已的理解错用语句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谅解和适度的宽容,不要嫌他们“不聪明”、“耽误时间”,不要怪他们不能如教师所愿。而要引导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在自己的学习中,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加信心,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际上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要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兴趣,是促其主体性发展的基础条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从采用多种教法入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创设情景教学法,利用电教手段和直观教具形象地、有层次地将所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将传统教学媒体(如语言、教材、板书、实物、挂图、模型等)与现代教学媒体(如电视、录相、录音、计算机等)相结合,强化学生的视听感觉,尽量做到能听的让他们听,能看的让他们看,能摸的让他们摸,充分发挥多种器官的作用,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引发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满怀激情地学习,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另外,要想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兴趣,还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会的乐趣,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小环节,多台阶;多变化,勤鼓励”。即,将每个教学环节化解为几个小环节,且做到易精易小,每个小环节都紧扣教学内容,且做到环环相扣,层层接近,为学生搭好学会的台阶,感受会学的乐趣。同时教学环节的处理易多变化,做到教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得到满足。另一方面,教师鼓励性的语言会让学生充满自信,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真正成其为主体活动。

3.精心设计主体活动

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通过活动表现的。活动是更新教学观念,开创英语教学新局面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活动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关键。课堂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更是通过学生参与的主体活动实现的,因此要精心设计主体活动。

组织活动要了解主体、客体、环境等方面的情况。主体情况指学生的认知水平、英语基础;客体情况指英语特征、教学的目的和内容;环境指英语输入和输出的外部条件。精心设计主体活动就是要根据阶段性教学要求,把主体、客体、环境等方面情况联系起来,并寻找出三者间相互作用的最佳联结点,使学生能够参与,乐于参与并在参与中得到听说读写方面的有效训练。

按照英语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活动可分为:a.呈现活动;b.练习活动;c.交际活动。每一类英语活动都有很多方式,很多活动是可以交叉进行的。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时要考虑以下几点:

(1)呈现活动的设计要以旧带新,在复习旧课的基础上创造情景,呈现新的教学内容,要力求生动形象,使学生处于积极状态。

(2)练习活动的设计要多层面,要考虑不同程度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可能性,要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练习活动。无论在学习内容还是在参与形式上,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一个机会可锻炼,可自我展示。

(3)交际活动要从头抓起,从培养交际意识到交际能力要循序渐进,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师生活动、生生活动,使交际活动在模拟的或课堂教学本身真实的环境中展开。

按照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一般过程,可将学习活动分解为理解——操练——表达三部分。教师教学中要抓住教材特点,抓住学生学习语言的一般规律,恰当地选择教法,让学生有效地参与时要兼顾以下几点:

(1)情景中引出教学内容,降低学生理解语言的难度。

课堂主体教学篇4

关键词:教学主体;自主;创新;合作式学习;师生关系

英语作为当今社会被广泛应用的一门外语,被人们所接受。在英语教学中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英语知识。以往的英语教学,采用“一言堂”的模式,机械地将教与学分开,只听见教师在课堂说,以自己为主导,让学生围着自己的思想转,显然是一家之言。处于从属、被动地位的学生只会被动地去学。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不得而知,更谈不上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才能设计高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知识面最大化,彰显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角色。那么,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的角色,通过何种有效的课堂教学实现呢?

一、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自主、创新、合作式学习的学习方式

对知识的学习主要由学习者的主观愿望决定,知识不是教出来的,是学出来的。学生选择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教师要从三方面指导学生的学习。

首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被动学习是靠教师的指令,单纯接受教师的授业解惑,有依赖性,离开了教师的指挥棒,就不知从何下手,怎样学习。自主学习是在教师教的基础之上,使学生发挥主动性,在学习中学会思考、探索、分析,是有思想的学习。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非常重要。教师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步骤、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让自主学习有方向标。

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所谓“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比如:在预习时,教师给学生几个知识点、问题,让学生能围绕中心找出自己疑惑之处,标注出来,或做好笔记,在上课时讨论、释疑。学生能有效利用课堂时间,紧跟老师的思路;让学生坚持每天听、朗读,学生自己要备有录音磁带,抽空就听,要熟读全部课文,并做到背诵重要语句和段落,坚持不懈,才能提高听力、口语水平。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语音材料,也可以在课上举行朗读比赛等活动,增强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养成扩大英语阅读范围的习惯。加大阅读量,增加课外阅读,广泛涉猎社会政治、自然科技、史地文学等读物,延伸信息量,开阔思路;英语学习中,多练笔有利于英语写作。按照课文练习中的写作要求,勤于多练,不要怕写不对句子,懒于练笔。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在写作上妙笔生花了。利用工具书,自己排疑解难,教会学生使用英汉词典,扫除自主学习的障碍。

其次,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同志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国民素质教育的核心。现在的教学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学习负担重,教学实行题海战术,以考试成绩为目标。学生作业繁重,复习资料多,考试频繁,业余时间被补习班占用。学生没有机会发挥对数学的好奇心,探究数学的兴趣。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朱棣文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他指出了教学中的弊端。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加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同于汉语的多变性,英语教材词汇比较单一和固定,增加了记忆的难度,教师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教法,让学生改变机械记忆的模式。可通过比较法、类比法、归纳法等,让学生的思维呈层次感。在课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情境教学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让单调的内容生动化。如可在课堂上运用道具讲学,让学生用英语互相问候等。课堂上运用设疑质问,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让学生大胆地去想问题,发挥联想和想象力,让学生参与到教与学的互动中,让学生积极展现所学的知识。

再次,引导学生在合作式学习中共同进步。合作学习是学生互助形式的学习。通过分组共同学习来实现学习目的,将心理学的合作原理应用于教学之中,合作学习在我国的英语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团队合作精神和正确的竞争思想,通过集体的协调互助,让学生看到自身学习的不足之处,吸取他人的优点。将个体思维融入到整体,多样的思维中,丰富了知识,完善了学习达到了资源共享,比老师单纯在课堂反复强调某个知识点更有效。心理学认为,学习取决于智商(记忆、思维等)和情商(情感、兴趣、性格等)的共同作用,有很高的情商才能更好地发挥智商。学生在互助学习中,要积极、乐观、活跃,养成发言的习惯,积极阐述自己的见解。一定要自信,克服消极自卑的心理,融入到集体中。合作学习能调节课堂严肃的气氛,在热闹的讨论声中放松了学生的思维,间接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素养

课堂主体教学篇5

[关键词]课堂 教学 主体

几年来,我始终冲在课改的第一线,并试探着在数学课上从重视情感知识,注重学法知道,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进行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现将我的一点点教学经验介绍给大家,敬请提出宝贵建议。

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富于活力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语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半句天月寒。”由此可知一句话对人的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我对每一位同学的发言、每小节知识的学习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评价,哪怕是一个手势、一个微笑都能让学生随时都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激励,时刻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我还经常改变教师用语,如“这个想法不错”、“真聪明,连老师还没考虑好呢!”、“再说完整一点更好”、“谢谢同学们的合作”……对学生回答错了的问题我一般都不给予正面否定,而是因势利导。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再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索等方式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在愉悦地气氛中通过自身努力不断得到提高。这样学既增强了学生自信心,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注重学法指导,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1.学会学习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让学生学会自学是当前课堂教学的重点。怎样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呢?比如:利用问题自学,联系旧知识自学,同桌或小组合作讨论自学,尝试操作自学等。这样,通过学生的自己的实践自学后,能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对教师的讲解就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体会。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满足其表现的欲望。

2.重视动后操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随着新课程体系的确定,课程内容实施了整合。淡化了学科界限,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新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我在教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首先就是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用手摸等方式去感知这些物体的多部特征,再通过组内摸一摸、推一推、滚一滚、搭一搭、拼一拼等形式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些物体特征。这样,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通过他们自身操作感悟,突破教学难点,发展了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了实践能力,落实了学生学习主体性。

三、优化教学内容,着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随着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教材也相应做了调整,删除了部分“繁”、“难”、“偏”、“旧”的知识,适当增加了现代信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努力钻研新教材,在牢牢把握课时教学目标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教学内容做出不同程度处理。

1.提供研究材料,让学生自主探索

课堂上,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不能实行满堂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应放手让学生自主研究、探索新知,从中提示规律。如我在教学“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一课时,我一开始让学生从0、1、2、3、4、5、6、7、8、9任选三个数组成三位数,看看组成的数哪些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3整除?哪些能被5整除?”经过学生自主思考后,来回答这个问题。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写数,四人一组合作讨论:“能被2、3、5整除数有什么特征?”学生经过分析比较、讨论交流,很快说出能被2、3、5整除的特征。

2.设计开放课,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在课堂上,如果上课采用一种方法,评价一个标准,练习一种形式,就会使学生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造成优生不够“吃”,学困生“吃不完”现象。因此,我一般在学生学好基础同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设计一些形式的题目,以次来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思。如教学“约数和倍数意义”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整除和除尽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从中获得了不曾有过的思维方式。

四、改变教法,强化学生主体性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不断地改变和充实自己的教法,才能适应新时期教学要求。教学中,让学生参与讲课,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营造宽松环境,注重学生交流等能够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思考状态,发挥他们学习的潜能。进而落实其学习的主体性。

1.让学生参与讲课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在双向互动的情境中进行的。在教学中,如果改教师“讲”学生“听”为学生“讲”教师“听”。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而且还能提高学习质量。如在教学生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先提出有的长方体表面积不是6个面。结果学生就能利用粉刷教师举例验证。有的学生说教师地面不用刷,所以是5个面,有的学生还说出门窗和黑板不用刷,也应除去,还有的同学说四面墙有的地方刷油,也不用粉刷。这样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轻松学到了知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处于主动地位,思维得到了很好发展。

2.营造宽松环境,注重学生间交流

当前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的态度必须有过去的居高临下式转变为平等融洽式,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合作气氛中感受新知,积累新知,运用新知。教学重视小组讨论、同桌合作,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的活动空间和广泛交流的机会。如在教学“基本性质”一节时,我从“分子、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数”到“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到“为什么零除外”的讨论,展示了学生依靠同伴之间的交流讨论逐步获得新知,得出规律的过程。体现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课堂主体教学篇6

一、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要提高学生素质,关键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扎扎实实地组织教学。实际上,也只有观念正确了,才会去设计合理的教学,去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不应该只是满足让学生把握教材,更主要的是引导他们借助教材的学习来发展思维、情感和分析判断能力等。通过学习,让学生不断地修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掌握理解与运用政治理论的本领,提高认识世界的水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出来。所以,正确地协调与处理好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关键之处。

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头脑中要有学生,应时时思考学生原有基础如何?他们能接受吗?他们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水平怎样?等等,简单说来,就是在头脑中,带着学生的实际水平去钻研、处理教材,才能在课堂上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的用好、用活教材。

二、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主体性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活动气氛,让学生身体在课堂中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内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让学生阅读教材时,借用媒体充分地利用脑、眼、手等感觉器官,反复地去体验。在理解教材、领悟人生意义的同时,不断地提高思维能力。

和谐的课堂是流动变化着的。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力,能迅速地捕捉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反应,调整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及时设疑,解疑。在学生紧张又兴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是使课堂教学富有变化、富有激情的关键。而这种点拨不是即兴发挥,也是精心设计的结果。可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和谐的教学活动,师生双方都能产生求知的愉悦,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利用问题导学,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了教与学的方向。传统的目标教学是向学生展示“理解…掌握…”等,学生虽然能掌握结论,但往往靠死记硬背,不能充分发挥主体性,其创造能力也受到遏制。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把教学目标转化成目标思考题,设计恰当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索求知,最终掌握知识,并在这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

四、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

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知识结论的教学。教学活动是教师讲结论,学生背结论,其结果是学生里掌握了知识,但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知识,而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必须把结论的教学转变为过程教学,突出“学”在教学中的地位。当然要正确处理“学”与“导”的关系,重视教师的“导”,教师的“导”应体现在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独立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必要时还应参与学生的讨论,巧妙地把讨论引向深入。

五、因材施练,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训练是学生深化理解、巩固新知、培养能力的过程。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课堂教学中的训练就要依据预习时设计的问题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要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扎实地练,做到全面性强;对于新旧知识易混淆点采用对比练,做到求同存异;对于知识与能力结合点采用创造练,做到举一反三;对于重点、难点知识采用反复练,做到常练常新;对于同类知识采用典型练,做到触类旁通。

训练题的设计要思维容量大、思维过程强,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迁移的过程。(后附问题设计实例)训练的方式要从实效出发精心安排,多样活泼,不要拘泥于寻找问题答案。

通过练习训练不仅使学生巩固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教师可以获取教学反馈信息,进行补偿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因而意义重大。

六、构建知识网络结构,形成网络化知识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让学生掌握结构化的知识,是培养学生技能、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前提。在新课的学习中,学生获取的往往是分散的、缺乏联系的、无序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就必须从结构上把握并去解决。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和搞清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总结概括,连接知识链条,将知识重新编码、排序,使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网,由无序到系统。

课堂主体教学篇7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1-0099-03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力度加大,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也引起了体育界学者、体育教师的广泛关注。当大家对学生普遍不喜欢或厌恶体育课感到震惊,对学生走出校门后远离体育而感到痛心疾首,井反省体育教学失误之时,纷纷提出了改善体育课教学的对策和建议,如顺应素质教育的展开,对愉快教学、成功教学的引入等等都体现了体育界人士在此方面所做的努力。尽管如此,其效果却不甚理想,原因在于多数体育教师的教学观方面,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主要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根深蒂固,表现在体育课堂中是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主要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把握教材,按照教案执行就能进入规范。整个过程容易被教师所接受,并且深刻地体现在体育教师的日常行为之中。这种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需求,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改变教师和学生的观念,从以教师为主体转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将体育教学由学生被动地学到主动地学,进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可能让体育课堂教学焕发勃勃生机。

1 主体性教学与体育主体性教学

主体性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是一种主体性相当强的实践活动,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是通过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来展开的,而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就是人的主体性素质的不断培养和展现的过程,因而教育过程也就是一种对受教育主体素质的培育过程。教育活动中教师、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客观地要求体现出人的主体性。

体育主体性教学是一种现代体育教学形式,其突出特点是“主体参与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运动认知特点和教材特点,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井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创设良好的条件,在教师提出问题或启发之下,突出学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以获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主体与对象合二为一,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自身体育学习过程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促进了人的个性的发展。因为主体性教学遵循的是从他控到自控、从单维到多维、从不自觉到自觉、从缓慢提高到自我监控的飞跃的过程。所以说,体育主体性教学实际上又是学生自我监控的学习过程。

2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

课堂教学作为基本教学方式在我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和到粉碎“”,学校恢复教学时一直沿用前苏联凯洛夫的教学理论:上课时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传统的教学方式包括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考试评价;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权威,忽略了学生的主体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教材为中心,学生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一步一步地教,学生亦步亦趋地学。尤其是体育课原为发展少儿爱好运动的天性,却也被“填鸭式”的教学分解的支离破碎,体育学习开始异化,直到学生的好动天性殆尽,开始厌恶体育课,以至远离体育。

弘扬人的主体性是时展的主旋律,现代社会为人的主体性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又对人的主体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才的生产成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前提条件,“本世纪末,世界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是学校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上”。在此背景下,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的教育改革探索一条由教法改革到学法改革,再到教学整体改革的道路。一些成功的改革证明:教学改革不仅需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更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入90年代,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呈现出两大特点:其一,立足于素质教育,其二,强调改革的整体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便指出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可以说,90年代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增强人的主体性。

目前全国推行的基础教育改革中,采用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中提出的体育课程中有四个理念,其中一条便是――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3 对教师与学生地位关系的认识

如前所述,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是过于强调教师主导的作用,而忽略学生的主体性需求。教育界对这个问题有着长期深入的认识过程,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一些研究结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其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李枝军等人认为:体育教学过程是由体育教师、学生和教学影响(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三个因素构成。根据“主体”与“客体”的定义,可以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者”,即主体,又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即客体。体育教师的主体性,指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施教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其客体性,指体育教师在施教的同时又是学生认识和作用的对象。而学生的客体,指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教师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其主体性,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张伟l‘‘等人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性、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发展性的主体。体育教学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在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学生主体地位为归宿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以教师主导作用为条件和根本的主体地位。

可以看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进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的同时,注重教学情境、协作等环境因素,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是主体者与主导者的关系,而李枝军等人认为教师占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两者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总而言之,这三种观点有一个共同点,都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作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即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地位,维护学生的尊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主体性体育教学,这是相对于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客体性体育

教学而言,主体性体育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把教师当作教学的带动者;让学生主动、合作的学习体育适应和运动技能。主体性体育教学是现在科学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物,它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维护了学生的学习权利,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因材施教,注重个体的差异,从而使学生积极、愉快的参与体育学习,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当然,提出主体性体育教学并不否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而是指体育教师作用的发挥更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使体育教师“输出”与学生“输入”渠道更为通畅、有效。主体性体育教学概念提出的意义在于其对师生关系的理解超越了主客体对立的思想模式,倡导一种在过程中彼此敝开、共同创造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以民主为基础、以对话为纽带的师生关系,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4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现主体性教学

4.1 设立科学的主体性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目标,就是指体育教学所要达到的标准,是体育教师期望学生取得的进步。科学的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前提。传统的体育教学目标建立在对学生片面认识的基础上,即学生是教师加工的产品,只有作为接受主体性的要求,没有形成主体性的独立性、创造性。因此,无法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独立的主体。2001年《课标》中明确指出体育课堂的学习领域的目标是“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这是国家体育教育领域中的发展。这是作为主体性教学期望学生作为统一的有机体在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发生相应的变化,由于

4.2 树立正确的学生主体观 学生主体观是指将学生看作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学生把外部的知识信息、动作技能主动纳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中并把这个过程当作学生的积极体验和个性发展的过程。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必要条件,但其作用必须加以诱导、启发等方式当作学生主体性生长的适宜条件,使学生的内部结构得以优化。同时,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性,体育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独立性的基础上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因此,树立学生的主体观就是要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变学生单向接受为多维学习,变传统教学方法“灌”“压”“管”为“启”“引””导”。

4.3 诱发学生的学习心向 我们在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时,应该认识到学生首先是情感、兴趣的主体,然后才是掌握知识的主体。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要引导学生对体育保持强烈的兴趣和持久的参与动机,要使学生产生体育学习的责任感,还要使其产生上体育课的满足感。前几年提出的体育成功教学、体育自主教学的出发点莫过如此。

以往造成体育教学局面被动的主要原因是体育教师没有或忽视正确引导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你不愿学,我要你学”,这种强制灌输关系,没有考虑学生的感受,是否“乐于接受”与“能够接受”。学生缺乏对体育“愿学、想学”的动机,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开始厌恶体育课,在压抑活泼好动的天性的同时,也在疏远着体育教师。

其实热爱学习是人的天性,爱好运动也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学习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理应能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我们启发学生的学习心向,首先要加强学生的目的性教育,从现实角度出发,让他们懂得教学环境,使学生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需求,如降低难度要求的运动比赛,设置具体活泼的教学情境等。

课堂主体教学篇8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生最主要的特点是是好奇、好动、好问的探究心理。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认识,情感,行为等多方面因素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的情境,往往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迅速由抑制达到兴奋,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自我需要,使学生在趣中生疑,疑中生奇,奇中生妙,在情境中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耳目睹,不断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教学相遇问题时,选用学生熟悉的迎面走情境,学生非常喜欢,也观察的很投入。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展开思维,在情境中领会了相遇的概念,真可谓“学欲至浓,求异拓展,课堂气氛活跃。鼓励学生将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实践经验带到数学课堂中,促进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愉快中学习,掌握新知识

二、尝试自学,动手实践。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本身就是活动”。新教材的编写抓住了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好动,乐于模仿的特点,教材合理取材,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使抽象的知识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获得。在教学中,通过找出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正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师通过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讨论、交流、实践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提供时间空间,让学生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可以是师生的交流,但是更主要的应该是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必须为学生充分合作和竞争搭建平台,努力营造全员参与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认识水平,思维能力,语言表达等各方面都比较接近,在合作中,他们以平等的地位参与,每个学生都能在相互的讨论、交流、启发、帮助、协作中,各抒己见,大胆设想、大胆探索,从中发现不同的思路和方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探索求新的能力,同时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为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和环境,让他们在优生的帮助下,达到求知的目的;优生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各方面的能力,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和帮助他人的喜悦;中等生则在他们的启发下,跳一跳摘到了“桃子”。每个学生都能从别的同学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习惯,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境界。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一课时,我采用小组合作活动进行学习。先让学生用2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并作好记录;再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讨论,从而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课堂焕发出生机生机勃勃的活力。

四、实践小结,体验成功。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