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新课标教学论文8篇

时间:2023-03-30 10:40:09

新课标教学论文

新课标教学论文篇1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教学效果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课堂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来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呢?这又是摆在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又一课题。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制定符合学情的教学方案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是根据我们国家的国情制定出来的。同样,我们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搞好初中数学的教与学。学情,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能的客观过程,它又可分为本质学情和具体学情。本质学情,指的是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实际情况;具体学情,指的是一个学生或一类学生甚至一个班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所反映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具体的学习特征。教师在钻研教材、按新课标要求进行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学情基础设计教案,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难点,克服教学工作中的主观盲目性。

二.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的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上课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教什么,学生就死记硬背什么。教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不一定吸引每一个学生,对讲授内容已经掌握的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这样很容易开小差。而自控能力差、基础差、听不懂的学生更改变不了上课说话、睡觉或看小说的状况。学生在这样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情境中,养成了不动脑、不动手、不爱看书,过分依赖老师的被动学习的习惯。这既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是违背了新课标的要求。因此,我们不应当把课堂当成教师的一言堂,而应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自觉主动地观察、思考,并让学生动手做、动口说。教师应鼓励和启发学生打破常规,对一个问题要从多方面、采用不同的方法寻求答案,使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应有的培养与发展,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加强学法指导,积极开发学生智能

新课标要求我们不但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智力,而且要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摆在教学活动的首位。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埃得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自学的人。“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加强学法指导。为此,应抓好以下几个主面:如何看书、预习、听课、做笔记;如何做作业、复习、小结;如何发现问题、质疑;如何有效思考等。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才能学到广博的知识,进而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四.及时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反馈,是为了使学生课堂学习的正确认知过程和结论得到及时的强化,使不正确的认知和结论得到及时的矫正。控制论中的信息反馈理论告诉我们,要使信息反馈达到预期效果,除了保证实现预期的正/负反馈的正确之外,反馈信息的相位(或时间延迟)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只有恰当时刻和恰当强度的反馈信息才能保证最佳反馈效果,信息反馈过迟,对于纠正大多数学生头脑中的错误来说,基本上是无效的。所以信息反馈的时机选择非常重要。把传统的”教师背着学生改作业“变成课上改,把教师替学生改变成学生自已改,把重点改正本子上的错误变成重点改正学生头脑里知识系统中的错误。教师课堂组织的信息及时反馈,可使教师根据学生的听课反应,及时调节教学方法。学生课内练习的信息及时反馈,可使教师及时调节课外练习的数量和难度,避免机械重复。形成性测试的信息及时反馈,可使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缺陷,及时调整教学要求,制订补救方案和措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使教与学两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充分地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育研究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邵瑞珍等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新课标教学论文篇2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创新教育

二十一世纪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社会,致力于受教育对象创新思维的发展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新的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的人文科学,内蕴丰富,知识层面复杂,既具体生动、血肉饱盈,又思想深厚、风光蕴藉。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初中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急需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自觉摒弃以分数、应试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积极开创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的新格局职称论文。

一、语文创新教育的目的

实现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再是单纯地一味地接受,为学生创造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语文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努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亲近自然、触入社会、认识自我的意识,以及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关注自己周围社会的态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能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初步的问题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并逐步发展他们与他人交往和经验共享的能力。加强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社会实践性,从而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充分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成的教育真谛。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由单一的线性结构模式向多元的立体结构模式转化。能使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更多的学习知识,掌握信息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当前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教学交流方式多数局限于师生的一问一答单向交流,课堂气氛显得沉闷。所有问题是老师提出,学生没有质疑,学生被动地学习,缺乏主动探究思考,思维停滞、萎缩。

其次是语文课堂授课上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探讨研究活动少,死记硬背的多鼓励创新的少,没有很好地去鼓励学生进行富有创意的表达,表达独到的见解。在写作的练习上,拟题和指导构思没有给学生的自由写作、自由表达、自由探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写作题目单一,构思内容雷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缺乏自己的感悟和探究,读出来的是教师分析的内容。学生在笔记本上所记的也是教师讲授的内容,没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丧失了话语权。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导致学生无法真正产生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以致学习不够深入。

三、初中语文课堂创新教育的策略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角色转化。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学氛围关键所在,也是激发学习兴趣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我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非常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互主体性”关系,以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教与学民主、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相长,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和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要具备民主、平等意识,以及优秀的人格品位。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理智地同情、关怀、了解与辅导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通过调查活动、查看档案、开家长会、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做相应的记录。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预习、讨论、总结。同样,学生也应该对教师有基本的了解,体谅教师,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

其次,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或精心启发、悉心观察,或耐心等待、有心保留、导而有方,营造最佳的教学气氛,使学生都学有所得。

2.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第二课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它自身的特色。语文学科的第二课堂丰富多彩,可以是校报、校刊、学校美化校园的标语、征文比赛等,这就要求学生勤于观察,写日记、作笔记,平时有所积累,在需要时才有好的东西利用。第二课堂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巩固了所学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遇到了更多的比语文教学中更为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极具挑战性,促使学生大胆思维,转化角度,变化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因此,第二课堂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最宝贵的机会,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

3.重视人文特点,增强创新内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注意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在这方面,语文教学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材,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教材中有许多充满人性美、人情美与语言艺术美的风光蕴藉的华章。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积极地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带给人的崇高的审美趣味和愉悦的审美感受,则必将加速学生精神自由的回归。加快人文价值体系,包括理想道德、个人信念、审美趣味的回归,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感等将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教学就要通过语言载体,充分挖掘依附其中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对他们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从而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情操得到陶冶,兴趣得到激发,意志得到锻炼,并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认识需要和审美需要。而这种内在动力一旦充分发挥出来,就会表现为一种创造渴望,从而形成语文教学与创造力培养的良性循环。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育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只要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告别传统模式,勇于创造,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一定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缪克锋.初中语文创新教学浅探.作文教学研究,2007.4.

新课标教学论文篇3

一、精心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兴趣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起定向作用和动力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那么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在进入新的课程改的今天,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到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开放性特点,并与之相关的诸多变数和不确定性,而具有相应的灵活调整,随机应变,变化选择等预应机机制。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富于变化的群体活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处在不断转换之中。这种转换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很强的现场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满堂灌”,缺少灵活性和现场性,出现“老师在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台下听得昏昏欲睡”的局面,导致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负担,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最后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厌恶。

二、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改革理念是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我们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

皮亚杰曾说过:“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把漂亮的语言,丰富的词汇传授给生,更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的导航者,教会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探求新知。

在教学《理想的风筝》一课时,我是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和老师课前设计的思考题自主探究学习的。如(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2)文中所描绘的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作者从几方面来描写人物的?(3)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的情景怎样,二者有什么关系?以上这三个问题,紧扣课文,由浅入深,既促使学生认真地读课文,又给学生装指明了思考的方向,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空间。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基本任务。把创新精神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是创新的萌芽。有读才有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论,才会有创新。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题,并由学生讨论解决,教师可做适当的补充点拨不足之处。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教学《珍珠鸟》一文时,学生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不能正确地理解。我便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信赖”、“美好的境界”再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学生都能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并懂得了我们应该和动物和谐相处,保护生态平衡。这时又有一学生质疑了,他问:“老师,我们要保护动物,那我们家买回来的鸽子是不是也要放生,不要吃了。”这时班上又开始雀跃起来。对于这个问题,我及时地向学生补充他们的空白,让他们明白对任何事物不要随便破坏,也不要没有节制地使用,要让他们有繁殖的机会,这样就不会造成生态环境的失调。

四、善于发现语文教学中的闪光点

新课标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 新课标 语文教学 创新

课堂亮起来了、动起来了、响起来了。声光电、唱念打,各种手腕纷繁退场,把课堂打扮得花枝招展……语文公开课的课堂教学都是那么华美,那么繁华。我们听课者都会沉醉于小手常举、小口常开的氛围,满足于多媒体全方位轰炸和教员的激情豪放,观赏于大快人心的评价艺术。当我静下心来时,常常在思索:语文课堂上五彩缤纷、沸沸扬扬的表象里,涵盖的终究是什么?学生们在这样看似繁华的课堂里,学到的又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缺失呢?首先,这能否与没有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有关呢?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全面进步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以语文才能为中心的,而读与写的才能是语文的根本才能。语文课改应该有利于增强与进步学生的读写才能。但是当前的语文教学,注重了“全面”,而对“中心”问题却有所无视。

1 不要淡化教学过程中的语文认识

语文认识是指教员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有清醒而明晰的进步学生语文才能的意念,一直不遗忘一个语文教员的职责。一是学生在个体阅读以后交流感悟体验的时分,教员常常只关注学生所说的内容,如意义能否正确,能否有创意,至于言语表达得如何就不计较了。二是在阅读文本的根底上拓展阅读的时分,有时应用文本表达上的委婉朦胧或留下的空白,需求学生用本人的生命体验去诠释去补充,或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充盈去丰厚;这些时分常常时间仓促,不容学生经过比拟鉴别、剖析归结的思想活动,然后付诸言语表达本人的阅读感受。这样,好事没有做到位,没有做踏实,拓展性阅读徒具方式而已。三是把上述口语交流的内容转化为书面文字的时分,以为内容根本正确就能够了,文字表达方面的评议常常敷衍塞责、马马虎虎,以至就基本不加评议。

2 不要把阅读教学课上成阅读了解课

大家晓得,阅读了解与阅读教学有不同的目的任务。阅读了解是“经过书面言语的感知取得意义的思想过程”(《教育大辞典》),是“搜集处置信息、认识世界、开展思想、取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规范》)。这是每一个阅读者阅读所要到达的目的和必经的过程。简而言之,“读懂了”,阅读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而阅读教学就不同了,它是为培育学生的阅读才能和良好的阅读习气,为学生今后的独立阅读打根底而停止的“教与学相分离或相统一”的活动,是“学生、教员、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不只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而且要在此根底上学会阅读。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不只要经过言语文字的载体了解内容,而且要关注言语文字载体自身的物质存在。其实,所谓课文(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文章”)的意义就包含着内容意义和方式意义两个方面,只需内容意义而无视方式意义,是不完整的阅读教学。两者统一得好,教学得法,是能够到达“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性境地的。多数状况下,教学还是要走一个来回,即让学生从言语文字动手了解内容,在了解内容的根底上看看言语文字是怎样表达内容的。

3 增强语文认识

笔者以为语文教员在课堂上必需树立“无时不语文”的思想,时时处处都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首先,有明白的言语表达锻炼认识。学生无论是口头说还是书面写,都是锻炼言语表达。既然是锻炼言语表达,都必需有内容和方式上的请求,就得在言语表达上下时间。锤炼言语就是锤炼思想,言语流利了就是思想伸展了。

其次是学生有充沛的言语理论时间,有注重学生在理论中积聚和运用言语的认识。教员有意引导学生不时内化语言,不时丰厚充盈本人的言语库存。学过的词汇和句子在练习表达时,能不时显于笔下或口语之中。而不是一味鼓舞学生“用本人喜欢的方式”(即头脑里固有的言语)来表达,与吸纳语言脱分开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员一直据守本人的“岗位”,种好本人的“义务田”。

新课标教学论文篇5

新课标教材共有七本书,三本必修,四本选修。光必修本教材,每本都在一百七十页以上。中职学校新教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内容上都多于旧教材。中职学校素来以专业为主,文化课课时量少,有限的课时难以完成这么多的教学任务。另外新教材内容编排上有些地方详略不当。比如《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课,把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帝国主义瓜分狂潮与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放到了一起。像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只列在了简表里,没有战争过程的描述。

由于内容大幅缩减,再加上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掌握不牢固,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囫囵吞枣的感觉。另外教材还有多处重复之处,比如《古代政治制度》中教材第10页的内容里有“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教材的第12页出现了类似的内容。知识的重复,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降低了学习兴趣。针对这些问题,要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整合,精炼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重点,使教材知识能够紧凑、简明、系统,便于学生学习、记忆。

二、从教材入手,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新课标新教材的专题体例把历史分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部分讲述,使三者之间的联系割断了,不利于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要从教材入手,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比如讲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经济侵略方式发生变化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做对比,提到两个概念,“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如果用书面语言来解释,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要结合必修一的内容,通过把两次工业革命做对比,并使政治与经济相联系。不仅形象地解释了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的概念,让学生知道了资本输出的危害比商品输出更大,从而明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了。

三、从教学入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新课标教材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对教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旧教材中对许多历史现象都有结论,老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容易。但长此以往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长期发展。而新教材中结论性的内容较少,给教学留有很大余地,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讨论中来,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探究能力。但艺校学生由于知识基础较差,探究能力不足。

中职学校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以及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是做好教学的关键。一是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让历史课变得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二是改变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这样使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深刻,学习效果更好。三是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质疑。在此基础上老师要巧于点拨,善于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对历史问题、历史现象深入探究,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客观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新课标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教学内容 拓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B-0027-01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文内容比较单一、枯燥,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密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都不能得到有效激发和培养,这对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不利的。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我们必须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拓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

语文教材选取的课文多是有代表性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教材是个例子”,通过有代表性的典型文章,让学生能够明白很多知识,并能举一反三。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主要途径有两种:一是拓展课文内容。比如,学习《赠汪伦》时,可以向学生讲解“诗仙”李白的生平以及这首诗背后的传说故事;学习《军神》时,不仅可以对受伤的经过进行拓展延伸,还可以给学生讲解古代关云长刮骨疗毒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使学生深入地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拓展与课文主题相同的作品。还是以《赠汪伦》为例,这是一首送别诗,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以“送别”为主题的诗作,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等,离别之情虽然痛苦,但是离别诗可“不作悲酸语”,或是明朗轻快,或是豁达大气,或是昂扬向上,如同《赠汪伦》,哀而不伤,歌颂了真挚的友谊。学生通过了拓展学习,不仅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涵,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了解。

二、将语文与其他学科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拓展

新课标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这就意味着在“大教育”的框架内,语文学习可以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语文学习中适当添加其他学科内容,也可以在学习其他学科时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如学习《赵州桥》时,就可以联系物理知识:拱形能够承受压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小实验:用硬纸板做一个类似赵州桥的拱形,将砝码放置其上,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其承压能力,进而明白赵州桥设计是非常科学的。在语文学习中,将其他学科的内容融合进来,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也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拓展

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对于感兴趣的内容好奇心旺盛,求知欲望强烈。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学生的“兴趣点”加以激发,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进而提升教学质量。比如,在学习《可爱的草塘》时,课文中“我”在水泡子里逮鱼的场景肯定会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于这样的生活很是向往,希望自己也是文中的主人公,也能在泡子里逮鱼,尽情享受那种收获的喜悦之情。教师要利用文中这些生动有趣的描写,抓住学生的心理,拓展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感受到“心痒”,进而情绪饱满地完成课文学习。这样的拓展,不仅让学生顺利地学到知识,也能提升学习积极性,可谓一举两得。

四、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能力。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基础知识、语言的基本用法,也要与生活实际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运用语言,即教学要有实效性。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拓展:一是让学生讲述身边的故事,或是生活中的经历,或是自己遇到的一件事、一个人,或是身边的好人好事,或是自己喜欢的一项运动,或是自己心中的困惑等等,学生都可以讲出来,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交流。二是可以将社会新闻、国家大事、国际形势拿来讨论,比如我们身边发生的热点新闻、网络上的热点话题、国家领导人出访等,同学们在交流这些社会信息、生活信息的同时,不仅将语文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也拓宽了视野,提升了综合素质。

五、在语文实践中进行知识拓展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一味地注重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也要在实践中学习语文,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是新课程提倡的重要理念。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去”,或是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或是自己动手编抄报,或是去“采访”,或是去实地调查等等,不仅在实践中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展,阅历得到丰富,也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学习了《桂林山水》《七月的天山》等课文,学生对祖国的自然风光有了深刻印象,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本地的名胜古迹、自然景观进行游览,然后进行交流总结,学生们兴致高昂,迫不及待地与大家分享所见所闻,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总之,在新课标理念引导下,拓展语文教学内容,加入更多的延伸知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好知识拓展工作,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新课标教学论文篇7

学术论文的语言表达应该力求做到语句通顺达意,句子结构完整,词语搭配正确,标点符号使用恰当。要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语言,正文中尽量减少中英文交替使用的现象。我本人在审稿过程发现语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句子结构不完整,句子缺主语的现象最为突出;

(2)词语搭配不当,如“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倡导”应为“要求”。

 (3)语言的口语化现象突出,如“想在一个单一的任务型活动设计中体现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的整体思路是不大可能的”,“学生能够学会质疑,体现学习的主体性,这是好事”。

 (4)重要信息与次重要信息的位置颠倒,如“高三英语教学的目标是高考,这是教师们普遍的看法”。

新课标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即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自20世纪末开始,从考试、课程、教材到教学模式改革,不仅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索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可以一展才华,而且为人类发展和时代所需要多方面人才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一、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开展,各地语文教学虽取得了一些值得肯定的成绩,但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改变了教学的方法,改变了以往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采取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在此过程中不断交流经验、不断学习,也使自己的教学能力有了提高。

2.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评价的功利性弱化了其自身的发展功能。多数地方把基础教育办成了升学教育,这样的应试图景与我们教育教学评价不无关系,现在的教学评价简单地用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来代替全面和发展性的评价,教育效益的滞后性与长效性和教育评价的功利性之间出现了矛盾。

(2)教师对课程变革缺乏深入的理解。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与实施起着关键的作用,起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中介作用,所以教师在新标准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课程的开发及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影响着其教学的效果,而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仍未突破原有的思维框架,因而抱残守缺。

(3)语文选修受到限制。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必须在高中语文必修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设置相应的选修课,以提高和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然而,在语文教学中设置选修课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意愿和社会的需求,在高考的压力之下将选修课变成必修课来上,除此之外,由于师资力量匮乏及教师自身理论知识、学校经费不足等因素,都制约着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展。

(4)教学改革的行政干预弱化了改革的内部动力机制建设。从总体上看,有三种力量推动着课堂教学改革,即行政力量、学术力量和学校力量。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改革基本上是行政力量推动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它通过制定教育方针和重大法规对教学改革进行宏观指导和监督;对具体问题的关注和指导影响教学改革。政策上鼓励和支持教学改革探索,张扬创新的组织个性,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改革的外在张力。然而这种缺乏学校变革内部动力的来自学校外部的动力只是暂时的,长期的行政干预使学校教师有了依赖,销蚀弱化了参与变革者的主动性和学校变革内部动力机制的建设。

二、新课程改革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1.变革教学文化。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和本校实际的教学文化,课堂教学中成功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一种包括课堂、关系、显性与隐融的文化,教学过程实质是一个价值选择、生长及实现的过程,应该超越过程主体物化工具的缺陷和功利的强化而凸显主体性、生命性和人文性。因为语文教学有着极为特殊的一面,文字是一种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所以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要求培养熏陶学生情感、价值观念,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学生学习的特点及经验,帮助其与教师互动,逐渐养成相互合作、自主探索的良好的学习方式,更好的适应时代的需求及人类发展。

2.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从整体上看,无论国内或者国外,注重人文性的发展趋势日趋显著。目前,在我国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教学评价的改革应当与语文课程的改革同步进行,应包括机制、内容、形式及招生、考试的改革。与此同时,教学评价的改革既要服务于教学改革,以实现其改进的教学功能,又对教学改革起着监督与监测的作用。语文教学的评价机制应跟其他学科有所区别,其更应注重学生对语言、生活的一种感受及在长久沉淀下来的一种文学气质和对我国语言的一种领悟。因此,在评价时应将这些考虑进去。

3.教师合理转变自身角色。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要求要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事实上,传统的教学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有着许多的不能平等对话地方,或者说教师是“权威”的一方,在这种传统教学的背景下,新课程标准开展实施就必须依靠教师自身对于课堂设计、文本引导、把握并且创建和谐、轻松学习氛围的理解和付出。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以学生作为主体,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并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使其得到更多的熏陶。

4.学校加强教师培训、增强师资力量、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学习。随着时代突飞猛进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水平及知识水平也应该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不断提高。在新课程改革的图景下,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强大师资力量已刻不容缓。一直以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深远影响,尤其是课堂教学,教师习惯根据教材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文本上的知识“倒灌”给学生,并没有进行及时的扩展和提高、更新,以至于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及学习知识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就应当为教师加强培训工作,改变教师僵化的观念,使其充分深刻理解和领会新课改的精神,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提高自己,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虽然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的突破,但目前仍存在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对于当前的教学环境仍有许多方面的不适应,但是,以学生为改革的重点,是必须坚持下去的,同时教师应当合理的转变自身的角色,以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学生为己任,及时更新旧的知识、观念和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提高自己,做好引导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久的将来,就是丰收的季节。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