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8篇

时间:2024-03-16 08:12:03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篇1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一、前言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的过程,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当今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在实施新课程的改革,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是每位老师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分析

1.课堂形式的单一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形式过于单一,教师和学生就像演员和观众一样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课堂的推进基本上是依据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教案和线路进行的。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并且被要求保持整齐统一的坐姿,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和课堂互动。

2.学科之间渗透性差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接受的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知识系统,很难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不但减少了教学的趣味性,而且使小学教学整体效率大大降低。这种科学之间的隔离对学生的联想力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使学生总是囿于一个既定的范围进行学习,很难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容易造成为了学习而学习的状况,使学生了解不到知识的实际应用以及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做不到触类旁通,学以致用。

3.课堂缺乏情感交流

语文教学是培育学生健全情感和人格的有效措施,但是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极大地忽视了语文教育这一巨大作用,使课堂教学变成书本知识的再介绍,教师运用填鸭式的方式将死板的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浪费了利用课堂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机会。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1.打破旧模式,创设新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以往,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内容,仅仅限于教师的传授,死记硬背,机械地训练,久而久之使学生感到有一种压力,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为此,必须打破旧的授课模式,结合学生实际创设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在活动中自觉接受及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例如:我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前,我出示中国地图:西沙群岛在什么地方?西沙群岛在祖国的最南端,是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的海防前哨,被人们称“南大门”,它不但风景优美,还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地方呢?我用包含激情的语言介绍西沙群岛,起到了引人入胜、激发兴趣的作用。再引出课题,接着趁机问:“为什么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好地方呢?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又体现在哪里呢?”于是学生对《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产生强烈的探究心理,迫不及待地到课文中寻找答案,以满足求知欲,维持心理平衡。这样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其态度自然更认真,效果自然更好了。课前的激发工作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素质,学生就会主动探求,去质疑问难。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从中发现客观规律,再肯定学生的成果,学生心情自然舒畅,整个课堂趣味无穷。

2.以互动合作为策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观念与合作学习能力很重要,教师可辅助学生成立相应的学习小组,学生在小组中可通过明确分工、共同交流、互帮互助等方式,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例如,在讲解《两小儿辨日》一课时,教师可采用分角色表演内容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中,选一名学生扮演孔子,另选两名学生扮演小儿,尽量采用课文中的文言文进行辩论。经过练习,学生深刻理解了文言文内容。在辩论过程中,学生各自寻找有利的证据,理解课文,从而掌握文章核心思想。

3.加强教师情感投入,注重师生感情交流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仅限于课堂上对问题的问答,教师更多的关注点是在对知识的讲解以及题目的训练上。小学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相比之下小学语文更具有情感上的魅力,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使得他们对语文知识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且在情感上渴望得到教师的关心和关注。新课改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掌握正

确的教学方法,在课堂知识讲解上加强感情投入,可以在课堂阅读时可以通过音调的高低来增加一些感情色彩等。

4.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由灌输者变为参与者

传统的教学模式多是以教师作为主体进行知识的灌输,一些学生是被动地学习的,这使学生渐渐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感。在新课程下,要以学生作为主体进行教学,教师由灌输者变为参与者。学生提出疑问后,先相互讨论,并总结出具有价值意义的信息,教师在此基础上,对问题提出意见,让学生分析。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不仅能避免教师强制性灌输带来的不良影响,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5.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发散学生的思维

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这样,课堂气氛很活跃。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我问学生:“你怎样理解父母这两句评价语?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小组中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6.利用多媒体,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轻松愉快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为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教师要通过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频、视频等,在课堂上营造与课文教学相关的氛围,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感觉器官,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用心去感受和体验所学内容,陶冶情操,挖掘潜力。例如:教师在讲述《颐和园》《桂林山水》等课文时,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将预先准备好的与颐和园、桂林山水相关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其逐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同时,教师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向学生讲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

四、结束语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孩子自由地开拓思维,发散思维,从被动的接受转化成主动的领悟。新课程犹如冬日暖阳吹进每位老师的心田,作为语文教师,应和学生一道走进新课程,在新课程中共同幸福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中国科技信息,2011,(01).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合作;探究;交流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对话”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而学生与文本对话最能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我们应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独特感受和独创性的见解,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储备,多角度、多层次地体悟文本所涵盖的信息,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真切地体验他们在特定的背景中的喜、怒、哀、乐,达到情感的共鸣,得到人生的感悟,获取语感的积累。几学期下来,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在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此过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可以自己独立学习,也可以与人合作,与老师交流…….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真正把学习的自还给学生,进一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研究证明人的潜能在一生中大约只开发了5%,那么,还有95%的潜能处于待开发状态。这说明,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大部分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自己质疑并解疑的。这时的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协调,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学生可根据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选出认为最优秀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向全体同学进行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功能,使全班同学都能详细地看到展示同学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此教师可适时进行调控并提出相关问题,以引起全班同学更深层次的思考。

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目前最佳的课堂教学合作模式是“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这是因为如果长时间让一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就势必只能当听众,达不到“动”的目的,不利于其他学生的发展。“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则能让每一位学生在互动中交往,在交往中互动,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在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组建好合作学习小组(以6―8人为宜)、培养好合作组长、宏观调控好合作学习的时间,更要精心设计好问题情境。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这些问题具有目标性,问题的难度恰好落在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就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能力上,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产生一种“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成功的愉悦感,因此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积极实践――活动性学习

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活动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式和发展,体会学习语文的过程和方法。活动性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倡导活动性的学习方式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教师可变示范性教材为探究性材料、变封闭性提问为开放性课题、变终结性结论为过程性探究,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性的氛围。

四、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大力倡导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启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在探究性学习中,强调教师知时、必要、谨慎、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教师首先发倾听学生各自的理解,再以一个研讨者的身份适时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由于学生的经验与知识背景的缺少,由于教师的专业出身与经验阅历,教师的参与往往会令整个研讨过程发生喜剧性变化。

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相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举个例子来说: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这样大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合作交流――互动性学习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篇3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设计;新理念;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118-01

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旧模式的变革。当我们把视角投向新一轮课改的时候,应该用课改的新理念来透视教师备课的真正意义、诠释教学设计的本质内涵。在新的课程背景下,我们必须冲破传统备课的种种清规戒律,以崭新的教学设计代替传统的教案。怎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具有上述特征和功能呢?我想最关键的是树立新的理念、创新设计策略。

一、教学设计的新理念

根据新的培养目标、新课改精神、新教材特征和教育对象的认知特点,教学设计应以下面的新理念作指导:

1、一本——就是以人为本,体现“三个一切”。

这里所说的“一本`”,就是指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要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以如何教为重点,转到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获得发展为重点,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现代教学理念。具体地讲,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的基础上,设计出真正关注学生、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策略。同时,又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教材的精华,并对学科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的策源地,通过激活教材,使教学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2、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

(1)为什么要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首先,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是“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在“教学建议”中要求:“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其次,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规律所决定的。我们经常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大语文呼唤大课堂(社会)和大教材(生活)。

(2)如何才能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首先,要让语文走向生活。其基本策略是以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培养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尝试——发现”为基础方法,组织指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其次,要让生活走进语文。其基本策略是引领学生融入现实社会,投身于大自然,以充实他们的生活;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开展调查研究、多做实践活动,以引进社会上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指导学生适度、科学地接触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使“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二、教学设计的新策略

1、文本解读——教学设计的前提。

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敢走进课堂。要从教师本人解读文本入手,才能解决单纯依赖教参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设计的个性化、多样化、创新化。

2、目标设定——教学设计的方向。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也要从“三个维度”出发,注重体现综合性和全面性。

3、资源准备——教学设计的基础。

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其实,课程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4、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的延伸。

(1)为什么要重视教学反思?研究表明:一个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一个人或许工作20年,但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20次重复。因为,通过反思,教师会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反思,教师能在学生的“错误”中寻求发展,在自身的“失败”中找到出路,在教材的“局限”中谋求进步;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从冲动的、例性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以审慎的、意志的方式实施教学行为;通过反思,还可以使教师从教学主体、目的和工具等方面,从教学前、中、后等环节获得体验,变得更加成熟。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反思是教师取得特定实践成就、走向解放和专业自主的工具。因此,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当强化反思意识、知晓反思内容、掌握反思策略、形成反思习惯。

(2)教师怎样进行教学反思?一是要明确的内容(包括技术层面的反思、观念层面的反思、解释层面的反思、解放层面的反思、宏观背景层面的反思);二是掌握反思的策略(包括写反思日记、课堂录像、同行观摩、校际赛课、专家观摩等)。

参考文献:

[1] 沈建民《论基于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及设计》《课程。教材。教法》,2003:9.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方法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历史的瑰宝。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我们的祖先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灿烂文化精髓。先秦散文、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是华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因此,加强古诗词教学,重视古诗词习诵,对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意识,丰富想象能力、提高创造能力,培养人文精神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探究

古代贾岛和尚“推敲”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推”和“敲”一字之差,贾先生为何茶饭不思,值得后人深思,更值得我们在学习古诗时进行“推敲”了。贾岛和尚反复琢磨“推”和“敲”哪个更好,他也是在进行探究。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我们积极倡导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而字词凝练、讲究意境的古诗又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有的一首诗之精、神、韵就体现在一两个字词中,如学习《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两句,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诗句时,设下一疑:对诗句中这个“晚”字,有人认为是“傍晚”的意思,也有人解释为“晚秋”,老师想听听同学们的看法,你们认为应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于是学生又沉入到对诗句的品读中去。在对诗句描绘的意境进行反复体味后,学生们开始发表他们研究的结果了。有同学支持“晚秋”的说法,他从“霜叶”一词中领会到当时肯定的深秋,到了“晚秋”,经过霜打的枫叶才会红得像二月里的花;也有的同学认为“晚”应该是傍晚的意思,其理由是因为当时夕阳将落,在火红的霞光映衬下,枫叶才会红得快要燃烧一样,几乎超过了二月里的鲜红的花朵。双方争持不下,各从诗句的字词中,从介绍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中,寻找说服对方的证据。不管结果怎样,这种学习方式对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肯定大有好处。

二、巧妙分析、理解诗意

1.借助历史,使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诗意。

在唐宋浩瀚的诗海中,有大量的古诗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产生的一种心声,及对人生遭遇的一种感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在了解创作背景后,才能对诗意有全面、正确地领悟。如林升的《题临安邸》,课前可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历史背景:中原被占,宋高宗不思恢复,而是安于一隅,在杭州建明堂,修太庙。达官显宦,富商巨贾也相继营造宅第,杭州成了他们的安乐窝,具有了当年汴京的规模。而当年的汴京,也是巨宅别墅,秦楼楚馆,歌舞无虚日,以至朝廷倾覆。

有了这些知识,我们便可以正确理解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并不是南宋的繁华景象,而是苟且偷安的证据;“西湖歌舞”并不是升平气象,而是亡国之音;“游人醉”并不是对太平盛世的陶醉,而是乐不思蜀的醉生梦死之态。

教师如能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搜集资料,适当补充一些与诗歌有关的历史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消除一些由时代造成的隔阂,还可锻炼学生课外积累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学习古诗时,是有历史的“东风”可借的。

2.围绕重点词句展开分析。

大部分诗,它的内容是围绕一个词或一句话展开的,这就是诗中的重点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个集中点,或是全诗内容所围绕的一个中心,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找重点词句的方法,并将它作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译”诗意的重点。例如《早发白帝城》是李白在唐乾元二年春天遇赦,离白帝城乘舟东下时所作的。全诗采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创造出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艺术画面:晨曦初露,彩霞满天,从白帝城飞出一叶扁舟,沿着滚滚长江顺流直下;两岸猿声,不绝于耳;层峦叠嶂,夹道迎接……好一幅长江三峡行舟图啊!看来全是写景,诗人是怎样在写景中抒发自己的感情呢?我们可以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来再现这个意境。诗一开头,诗人用一“辞”字,把告别白帝城时的气氛写得十分自然而亲切,接着用“千里江陵一日还”相对照,表现了诗人轻松愉快之情。猿声用“啼不住”修饰,足见诗人心情的喜悦。而以“轻”饰“舟”,足见诗人心情的轻松。通过这些关键词、句的点染,诗人披霞乘舟,顺江东下的鲜明形象便历历在目,其欢快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描绘了诗歌的“境”,点出了诗人的“情”,学生的想象自然会进入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适时拓展、提高能力

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诗歌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古诗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如:教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一诗时,我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再引导学生演一演“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中的蝶和莺,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学生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也成功体验了诗的意境。学习完这首古诗后,我采用以诗引诗的方法,让学生把学过的《春晓》,课外画一画,学生在似曾相识的意境中,再次体会到了生活的诗情画意和诗人热爱春天的情感。

四、古诗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篇5

一、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是可以在同一个过程中进行的。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养应该是建立在有学科联系的新的语文课程基础之上的。在一定层面上可以拓宽语文的运用学习领域,注意到现代的科技手段的运用以及跨学科的了解学习,立足于现实,面向未来和全世界,树立并且实施一种新的学习语文的思想。如果要提高语文的素养不仅仅是要着眼于当前学生的语文学习,还要注重为学生将来的学习、运用语文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进行观念上的转变

1、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教师主要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人物,新课程的改革需要的是新型的教师。他们已经逐渐变成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管理者,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和促进者。新型教师应该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中去,将心比心,用感情来赢得学生的感情,与学生们一起交流、活动,并且同学生们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发展个性的课堂学习氛围。只要教师们能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一定程度的从知识输出者转化成为学习者,变成可以和学生并肩学习的探究者,并在共同探究过程中共同地发展。只有这样教师才可以和学生一起成长,与新的课程变动一同成长。总而言之教师的角色转变要把学生放在主要位置,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更有效率地适应全新的语文课程的教学。

2、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新课程主要强调的是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师的教学应该依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各学生的自身需要特长以及不同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独特认知进行因材施教。教师们要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点的教育新观念,在一定层面上为学生们的现在将来奠定强实的基础。如果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就要转变教学思想,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是要丢弃掉以往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思想,重点是在培养学生们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可以学习并且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要转变课程观念。所谓的课程指的就是学校为学生们提供人类的知识和经验总和,在新的课程理念之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并不是仅仅在课堂之上,也在课堂之外,他们是课程有机的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的主体,更是课程缔造者,他们共同开发创造了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不只是课程地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只有这样教学与课程之间才能互相转化与促进,更进一步的相互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更大程度的实现课程同教学的整合。在教学时教师们不能把自己困在教科书中,要懂得创造性地去使用教材。

4、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新课程的宗旨核心就是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的前提下,教师们要学会用发展的角度来认识了解学生。新课程提倡的是用乐观积极态度来发掘学生的天性,始终相信每位学生都是可塑之才。每个学生都是有巨大潜力的,教师要重视对这些学生潜力的开发,应该了解到学生身上的不足,适当的帮他们改正错误,促进他们的发展,同时也要使每个同学都可以得到新的提升。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构建新型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首先就是要创新语文课堂。一般的课堂教学可以说是实施创新的教育的主要阵地。在语文的教学中,只要时时刻刻将创新的手段融入到课堂之中,课堂才能充满创新的活力。教师要会创造性地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各种教学情境。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积极引导学生们排除学习障碍,标新立异的寻求新的教学模式。

其次,就是构建一个师生可以互动的语文教学课堂。这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挑战,新的课堂模式需要老师与学生之间有对话交流,从而构建一个互动课堂。这种形式的互动不但能够凸显出学生是主体的地位,同时也可以培育出一批新型的教师。新的课程理念要求语文课堂要有整体的树立语文教学的概念。此外还要注重培养有活力的课堂气氛。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来把握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老师们也要擅长于激发他们的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方法等方面,让学生们可以始终保持一个愉悦的学习心态。

最后,构建一个高效率的语文课堂氛围也是很重要的。新的课程模式带给我们一个不但有效而且高效率的课堂。如果要实现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其中就必须首先确定属于现代学生的学生观念,除此之外教师们还要真正的发挥他们的主导力量,教师们也要把属于学生的主动权还给他们,从而让学生们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们要学着自主去学习思考并且学会探索研究,慢慢养成学习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必要的学习能力以及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老师要把握同学们的学习心理状况,时常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使他们始终保持快乐积极的心理状态。

四、结语

如今的教育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随着人们对教育的深入研究,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冲击。小学的语文新课程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这种教学理念可以增进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得彼此间的感情与观念得到升华,同时这种交流能够生成新的知识,得到新的发展。我们始终相信,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启动发展,教师和学生们可以携手为提高中学的语文教学质量做出他们应有的责任和贡献。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篇6

一、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就是教师教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掌握知识,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会因为授课的教师而放弃学习或是不断地努力,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与授课教师有着巨大关系,所以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喜欢自己,热爱自己讲授的学科。例如,在学习《水妈妈的孩子们》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让自己当妈妈,让学生当孩子,与学生构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增进情感。在平时授课的时候,经常用关心的词语劝慰学生,用积极的词语鼓励学生,不伤害学生心理,不忽视每一个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从心理上具有正确的学习方向,不辜负教师的期望,努力学习。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兴趣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篇7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语文 教学创新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语文教学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笔者就小学语文教学谈一些体会。

1. 把发现带进课堂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激励氛围。使学生乐学。因此,我经常和学生走进文本,一起研究,一起感悟,甚至感动。不能把自己的经验加给学生,只能怀着一颗童心,从孩子的角度重新理解课文。我经常倾听,欣赏学生的“真情告白”或者“奇思怪想”允许“百花齐放,各抒己见”。如在教学《恐龙的灭绝》时,出示思考题:你最喜欢哪种恐龙?请自己读课文第二、三节,然后说出它的样子。学生纷纷介绍自己喜欢的恐龙。突然,有一个学生大声嚷道:“老师错了,龙和翼龙不是恐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有的反驳他,有的指责他,我叫他说出理由。该生说:“书上说,鱼龙和翼龙是恐龙的亲戚,而有的同学也把它们当恐龙介绍了,所以我说错了。”没等我说话,学生们就议论纷纷,有人不同意,反对他说:“是恐龙的亲戚,就不是恐龙了,那你家的亲戚就不是人了?”一时间争论不休,把我这个老师都给晾在一边。说实话,要在以前,我肯定扳起脸,整顿纪律。但现在,我却带着欣赏的心情看着他们争辩,因为他们已经学会发现问题,能在读书中提出问题,真正学会读书了,和以前相比,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2. 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在从事低年级教学时,我感觉到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儿童喜欢诵唱儿歌,教学时我经常自编儿歌引发学习兴趣,组织教学。如“上课了,快坐好,仔细听,动脑想。”(指导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男生、女生来比赛,看看谁能争第一?”(展开男女生朗读,识字等各项小比赛);“眼睛,眼睛看哪里?眼睛,眼睛看黑板。”“一个同学没做好,请你快快来坐好”。(集中学生注意力);“真棒真棒,你真棒!像你学习我也行!…… 这样既简单,又节奏感,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没有走神的机会,同时还能消除学生厌烦心理,维持课堂纪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3.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学生很容易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自觉的去学习。如:《四个太阳》一课,要想仿照课本的句式说太阳还会从哪里出来,对一年级孩子来说是还难的,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在黑板上先画个一朵白云,又在白云旁边画了一个太阳,说:“天空中,太阳是从白云间冒出来的。小朋友,你能和老师一样画一画,说一说吗?”这个环节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画各种各样,想象丰富,创新思维的萌芽由此形成。一个学生画了大树,在树梢上画了一个有眼睛而且张开嘴巴笑的太阳,他说,森林里,太阳是从树后笑哈哈地升上来的。一个学生画了大海,画了一群小鱼,说:“大海里,太阳是彩虹送出来的。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在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在黑板上贴出了很多亮晶晶的小星星,当学生表现好的时候,就到黑板上“摘”一颗小星星,这样,把学习知识与评价有机结合,使学生始终保持了高涨的学习情趣。

4. 正确适当地评价学生,调动学习积极性

正确适当地评价学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而多花样、多渠道、全面地评价学生又是鼓励学生乐学、会学的手段之一。对学生的作业评价,不只是简单的日期,也不只是一个“优”或一个“好”,而是老师发自内心真诚的鼓励与赞美。如在识字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这样的评价,“你真是个有心人,在生活中认识了这么多生字,小朋友们都佩服你。”“你通过想象,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字,这个办法真好。”“你用换偏旁的方法记住了这个字,这真是一个记字的好方法。”如:“你真棒”“你的字真漂亮”“你的作业老师很满意”“好样的”“继续努力”“老师很欣赏你”学生的作业本上有了这样的批语,不仅心情愉快了,而且还会逐渐喜欢老师,喜欢语文。有谁会拒绝一个欣赏者呢?好的批语可以把沉睡的学生激活,可以让学生信心倍增。

5. 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

新课程空间自由度大,实施的灵活性大,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的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自己不自觉的由教学的“中心”走向教学的“边缘”,甚至退出教学舞台当“观众”。 对于那些后进生,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及时发现问题,做好转化工作。

总之,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机遇。新课程实施中,我们要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乐学、会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建林.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刍议[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10.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篇8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教学 尝试

一、多渠道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以巨大的情绪力量感染学生,激发创造的潜能。教师如只顾和尚念经似的传授,不根据课堂信息反馈灵活调整自己的教法,那就是盲目的教学,是教育智慧处于最原始状态的表现。教师要以渊博的学识、民主的理念、丰富的情感、形象的语言、思辨的哲理、灵动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有了,就有了学习进步的可能性。课堂上,一些学生思维涣散,目光呆滞,无所事事,制造混乱,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的课缺乏吸引力、感染力。有时候,一则笑话、一句广告词、一联诗句、一段歌曲、几句声情并茂、形象可感的话语、数帧促成思维飞跃的多媒体演示,都能产生惊奇、赞叹的效果。当然这些都是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的自然延伸,而不是牵强作秀,摆花架子。教师要在大脑迅速处理视听反馈信息,把学生“从那童年的美妙的独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学生乘坐的认识的快艇上来。”有的学生胆小,老师多年的“棍棒”使他积成了一种“思维的惰性”,这时教师要激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怕讲错了,要敢于破胆儿,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学生怕写作文,老师可引导他们去感受现实生活,看人家怎么写的,只要他一次作文写出来了,他就会有写不完的事、抒不尽的情、讲不完的理,他也最终会因对语文学习有兴趣而走向成功。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通过”文以载道“的形式,促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感的质变,从而改变整个学习的面貌。

二、强化资源意识,广泛开展阅读

语文是博大精深的,数、理、化学科,有现成公式可套,可语文的学习材料是整个人类文化,浩如烟海。一些学生语文成绩不好,根源就在于积淀不丰厚。苏轼说:“厚积才能博发。”读多了,见识就广了,思维也就活跃了,写作自会有套路了。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手段。”信息社会,广告招牌,网络文化,名胜古迹,风俗民情,生态环境等都是阅读的文本,面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秋兴八首》)的信息浪潮,“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受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的超过出声的读的能力。”也就是快速阅读的能力。老师们请记住:“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三、利用教学手段,激发写作兴趣,培养真挚感情

有的同学一提作文就头疼,更甭提写作了,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调动课内教学资源,挖掘有力的因素,调动多种教学手段,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意境中,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兴趣的浪花,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那么怎样使学生们跳出固有的写作圈子,激发写作兴趣,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品呢?

借助实物,在讲台上摆放盆景,一缸金鱼,或把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挂起来,让学生说一说,写一些。

在学习人物外貌描写的等特征时,挑选几个学生分别扮成各种行业的人物,如警察、律师、农民、教师等让大家当场观摩描写,然后再由同学们读一读,大家做评委,是否突出人物了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既有吸引力,又有乐趣,还不失教学实用性。

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学手段,在上作文课之前,教师先提前备课,可以制作一些幻灯片,上课时将朱自清《背影》中四次催人泪下的片断以慢镜头的方式回放,尤其是父亲在火车站为“我”买橘子的情景,在放映时教师再给予适当讲解,让学生领悟其中的父子情深。再演示《回忆我的母亲》中几组母亲带孩子辛勤劳动的事件,中间配以歌曲《懂你》渲染气氛,勾起学生对感情的升华,然后趁此时机,对学生进行移情作业。这样,学生底思路打开了,犹如一股清澈的甘泉,汩汩流出。产生了兴趣,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在一种愉悦、舒畅的心理支配下,快速进入思维的最佳状态,写起文章来文思泉涌、得心应手,文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有血有肉、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了。

四、灵活应用的能力

教师如果只给学生教授死板的教条,让他们死记硬背,当面对变化多端的的题山题海时,只能望卷兴叹了。“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这是使儿童变得愚笨,以致最终丧失了学习愿望的一大弊病。”教师要以反复的阅读、生动的语言、丰富的直观、“自然的旅游”唤起学生的表象和想象;要在平时的课堂讲授中,拟定明确的目标,有针对性的训练思维,不要代他们思考,要善于集中群体智慧,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学综合性学习。他们若以自己的思维解读了文本中的问题,就会去掉思维的惰性,使脑瓜变得灵光起来,就会因成功的乐趣,激发更大的创造潜能。还要有针对性的训练一些题目,通过实践演习,聚合发散,分析概括,对比思辨,整合筛选,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践中摸索出应试的技巧与策略,形成方法论的集合。教师要随时针对教学实践得来的反馈信息,思考教学策略。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

朱熹有言:“教不见意趣,必不乐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同时又在学习中不断地获得快乐,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就能激发上进心,增强自信心,语文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杨硕.语文教学的金钥匙[J].课外阅读,2013.

[2]李敏.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浅谈[J].读写算,2014.

[3]李艳红.浅谈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秘诀[J].青年科学,2012.

[4]王建宇.引爆璀璨的智慧之花[J].吉林画报,2014.

[5]李霞.提高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能力的思考[J].学园,2010.

[6]王苹.引爆璀璨的语文教学之花[J].读写算,2013.

[7]赵雅静.如何在语文课上引爆璀璨的教学之花[J].素质教育论坛,2009.

[8]郭雪娟.浅谈语文教学经验[J].科学导报,2013.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