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新课改8篇

时间:2023-02-28 15:37:16
新课改篇1

关键词:目标 掌握 层次 性质 关键 新课改 创造性

新课改,改什么?是每一位在一线的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依我个人之见就是“一目标”、“二掌握”、“三层次”、“四性质”、“五关键”,具体的说就是――

一目标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认为:“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这就是说数学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目标,那么这个“一目标”是什么呢?就是:通过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操作和主动探索来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探索能力,教育学生养成爱惜时间、热爱数学。

二掌握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是指出了学习数学、在数学教学中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同时就是要把自己的知识准确的、有目的地教给学生。

达到“二掌握”,即:

一是掌握自己的学生学情,了解自己学生的个性特长,有利于备课、讲课和进行课后总结;

二是掌握好教材的内容,结合自己学生的情况,更大程度的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三层次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说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这些话说明着我们要以教材为依据,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根据学生区别不同的层次,即:学生层次、施教层次和评价层次。

综合学生的智力、个性和学习成绩等等因素,把特点相近的学生归纳为一个层次;在层次教学中,教师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条件与空间,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发展,教学素养得到明显提高。

层次艺术的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是人性化的应用之一。

四性质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现实、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抓住学生的心理,贴近生活实际,灵活使用教材,合理的变化课堂形式,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指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深入生活,利用分布于每个角落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说明白:新一轮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具有――

(1)趣味性:学习数学,特别是对于小学学生来说就要注重趣味性,这样就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兴趣、热爱数学;

(2)自主性:根据新课改理论的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就是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趣;

(3)实践性:让学生动手实践,能够促进小学学生动脑、动手、动心的系列化学习过程,对于小学学生显得十分重要;

(4)创造性:新课改理论提出了学生互相合作、讨论、探究的科学性,是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为什么要注重创新性呢?我认为:创新思维是对各种文化知识的综合利用,同时能够找到个人知识的不足之处。

五关键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倡导:“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挥。”。那么,新课改,改什么?其中关键问题就是――

一是教师就要更新教育理念

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强迫式、师生式的“师道尊严”教育体制,实现人性化、合理化、科学化的教育方式;

二是教师就要吃透课改教材

课改教材与过去的教材在实质上是没有改变的,勾股定理还是勾股定理、思想还是思想、《孔乙己》还是《孔乙己》,就是放大了空间,留下了思维的余地,重视了课内、课外的实践,需要一线教师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掌握层次,它有利于备课、讲课和评课;

三是教师就要创造课堂高效

创造课堂高效并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轻而易举能够实现,需要“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完美结合,需要合作、探究和总结,需要课前准备、课堂灵活和课后思维,才能够初见成效;

四是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探究

在课堂之前,教师就要列出重点问题,以便在课堂上引导提问、指导思维和强化理解;课堂之中,灵活掌握学生的思考动态、学习动态和认知动态,不能让学生信马由缰、不着边际和胡思乱想;

新课改篇2

【关键词】 新课改 课堂 质量 变通 推陈出新

教学改革一直是学校教育教学中探讨不休的话题,在当前如火如荼的新课改大潮中,更是不得不探讨的中心内容。新课改,改什么?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和兄弟学校介绍的经验,谈点浅见:

我们甘肃省金昌市第三中学,成立于2003年,是我市一所从原市一中分离出来的市直初级中学。建校初期,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家长持怀疑态度,纷纷将自己的孩子送转到周边声誉好的学校。本校招收的学生,总体上基础差,生源杂,(大多是成绩偏低,或者是无门路的、外来做生意的、打工者的子女)属于三流学校。作为新建学校,怎样摆脱困境,走出自己的路,学校领导和全校教师经过反复讨论、论证,确定了:“明确标杆(以当地教学成绩最好的学校为标杆)、学习借鉴、实干苦干、创出牌子”的办学思路。经过几年的艰苦拼搏,2006年,学校中考的成绩在全市总算有了立足之地,使社会影响有了初步变化。

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该怎办呢?2006年中考后,这个问题摆在了新上任校长亢万荣同志面前,也摆在了学校领导班子面前。

实践证明:课改就必须创新。创新首先要树立创新意识;其次要敢于继承和拿来;再次要善于努力不断变通;最后要勇于推陈出新。

1.要树立创新意识

常言道: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面对实际问题,学校上下展开了讨论。经过反反复复的讨论,作为掌舵人――亢万荣同志提出:我们必须走课堂改革的路子,打破旧有的教学模式,向课堂要质量。这也成了学校领导班子的共识。大家有了共同的意识,就有了创新课改的基础。

2.要敢于继承和拿来

就在这时,《中国教育报》登载了“山东杜郎口中学”课堂改革的纪实文章。于是有了亢万荣同志拍板,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李正荣同志亲自带队直赴“山东杜郎口”探路取经,以及后来多次组团取经学习的经历;于是有了2007年秋季初一两个新生班打破教学陈规开展课堂改革的试航实验,接着初一全年级也开始起航上路,继而全校进入了课堂改革的大潮中;于是有了课堂改革中的推门听课、互听、互评、师生共同探究的新的课堂教学,这里我们不仅善于保留课堂原有的积极内容,而且善于大胆借鉴吸收兄弟学校有益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善于寻找创出适合自己的新路子,进而归纳出了适合本校实际的“五四三”课堂教学模式。

“五四三”课堂教学模式基本表述为:通过五个环节,即“明确目标――自学导学――合作交流――展示提升――巩固生成”;强调四个优化,即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效果;实现三个目标,即民主课堂,活力课堂,高效课堂。

3.要善于努力不断变通

课堂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进而提升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向课堂要质量,就必须打破旧的教学模式,创立新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必须紧扣一个“变”字做文章。

3.1 变教师精心备教案为精心备导学案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教师精心备教案,课堂上基本是教师的独角戏,注重的仅是知识的传授为目标;新课堂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为引领,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科学引领为手段,以实现教学效益和学生发展最大化为目标。①因此,课堂的改革,首先要变教师精心备教案为精心备导学案。什么是导学案?河北邯郸的曹建召同志概括的不错:导学案有别于教材,是对教材的补充,对教材的重新整合;导学案有别于教案,教案更多地表现教师如何教,而导学案表现在如何有效促进学生的学;导学案有别于练习册,不是习题集,应该是在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时的小提示、小链接、小技巧,是孩子学习路上的一盏灯。②优质的导学案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设计出好的问题,这也是下一步展示环节的基础。这些问题不是简单的判断,也不是事实性的简单回答,而是具有思维含量和梯度的问题,是具有引起大家动起来积极探究的问题。

3.2 变教师精心设计怎么教为精心设计怎么导

传统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因此教师把大量的精力花费在备课上,精心设计的是怎样把要传授的知识讲清讲透,使学生容易接受,课堂上主要是教师的表演,学生完全是被动接受,久而久之耗掉了人性本来的创造性;课改中的新课堂,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同时还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否愉悦、学习的方法是否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否同步得到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把大量的精力花费在精心设计怎样引导学生愉快、高效的获取知识,积极开发创造性的思维,更多地赋予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权利,有机的展示理解和获取知识的程度,切实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课堂上师生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从而构建平等、合作、民主、和谐、互动、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3.3 变教师课堂随意性为有明确的目标性

传统课堂由于主要是教师讲解表演,课堂的随意性特别大;我们课改中的新课堂,开课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只有准确确定学习目标,师生双方清楚地知道本节课获取到什么、获取多少、学到什么程度,教与学才有方向,教学才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而且严防了课堂的随意性,达到课堂的高效性,较为准确恰当地走向目的地。爱默生说过:“向着特定目标前进的人,全世界都会为之让路”。教师通过充分了解学生认知结构,钻研教材,整合内容,想方设法提炼出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学习目标,并且创设少而精、有梯度的问题,就能不断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达到高效的学习效率。

3.4 变教师独角表演为学生群体展示

传统课堂主要是教师个人的表演,大多数时间是教师唱独角戏,满堂灌;几年课改的实践证明:在真正实施教学改进的课堂上,教师会尽可能多的给学生自主学习、展示自我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好奇心、学习兴趣得到重视和保护;学生的自主性和批判思维得到鼓励;学生责任感和合作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厌学情绪有了明显下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体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开始显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成为大部分教师的共识,新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巧、展示才华、提升能力、合理表演的舞台。

3.5 变教师画龙学生旁观为学生画龙教师点睛

传统课堂主要是教师的独角戏,满堂灌,可以说教师是画龙者、表演者,教师常常讲的口若悬河,学生往往听得昏昏欲睡,缺少重点、难点和要点的掌握,课堂效果不佳;新课堂教师和学生都是参与者,特别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生是主体,是画龙者、表演者,教师是导演者、引领者、合作者和组织者,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合作、融洽,教师走入学生中间,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建立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要点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探究之后,仍无效果之时,教师要言不烦、恰到好处的点到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成为真正的点睛者。课堂上唤醒了学生的生命自觉,激发了学生的生命张力,激起了学生的生命激情,师生都能力争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最大限度的达成所要实现的学习目标,做到教师教得轻松、导得适宜,学生学得愉快、考得满意,而且能推陈出新,健康成长,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4.要勇于推陈出新

时代在不断变化,课堂改革也必须与时俱进,不仅要打破旧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教学模式,还要善于大胆探究,用科学的方法甄别选取,把符合时代特点的新鲜内容及时容纳进来。比如:多媒体教学在新课堂中的有机合理运用,就是顺应时代特点的新型学习机制。也是我们在教学课改中实践证明的有效经验。这里强调的必须是:有机合理运用。

大家知道,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新课改课堂特别要求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人机交互、立即反馈是多媒体技术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其集成性、富含信息量、直观性、多样性、动态化,为课堂提供了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教学环境。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对教学也产生积极的效应,能为学生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那么,与普通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哪里?

一、 直观性,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二、 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

三、 动态性,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四、 交互性,现在家庭计算机的运用越来越多,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五、 通过多媒体实验实现了对普通实验的扩充,并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

六、 可重复性,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重点、要点,同时有效克服遗忘;

七、 针对性,使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成为可能。

八、 概括性,大信息量、大容量性,高效率综合概括,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新课改,改什么,我们课改中的一些做法已经初见成效。几年来,学生的中考、各种竞赛、科研制作等都取得骄人成绩。但是,课堂教学没有唯一的。这只能说是我们继承、借鉴、拿来、实践、变通的一份成果。路在延伸,课改探究永无止境。

参考文献

新课改篇3

连云港市罗阳镇中心小学 许小芳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课堂教学

【摘 要】:从数学课程标准出发,认识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强调数学课堂应“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好的课堂教学应“能促进有效学习的进行,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自主建构)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做数学中的数学思维”。制定教学方案要研究《标准》,研究教材,研究课堂数学活动,研究学生的差异。

【正 文】:

国家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和教材编写组经过近两年时间的艰苦努力,《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和《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数学》相继问世,七年级课程改革实验在全国38个实验区全面展开,作为实验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清楚的认识到,教育改革的新思想、新观念,只有真正融入教师的脑海和行动中,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积极的创造性的参与,其生命之树才能常青。新标准、新教材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但是,再好的理念、再好的教材,如果没有教师的教学观念实质性的变革,那么课堂教学只能是一种外在的、形式的变化,只不过是“穿新鞋走老路”。 以下问题是一位数学教师不得不重新思考的问题:

一、数学课堂应关注什么?学生从数学课堂学什么?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新数学课程突出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从过去的尖子生教育转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把学生从单纯的解题技巧和证明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学习真正的数学。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转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化,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数学课堂应“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数学教学是“通过数学的教育”,不再是“纯粹的数学教育”。按《标准》的理念来说,就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弹性原则,不必对每一位学生强求一律,应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差异的存在,允许同一问题的不同程度的理解,不同层面、不同方法的解决。

“关注学生的发展”,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让他们了解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可以用数学知识和各种有效的方法探索和解决周围的数学问题,从而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探索数学问题的不同方式。

“关注学生的发展”,还体现在教学模式的转变上。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经验、灵感、兴致和思考,参与数学活动。他们是一支支有待点燃的火把,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只有今天培养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善于思考、富于智慧,明天他们才会善于创造、善于超越。所以教学模式应从“教为主”转变为“学为主”;“教”应从“学”的角度考虑,从“传授知识与技能”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激励学生为特色,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通过创设好的问题情景,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处理新的任务,并构建他们自己认可的意义。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关于“再创造”,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H.Freudenthal是这样解释的:“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进行解释和分析,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我称之为再创造方法。”也就是说,数学知识应由学生本人在数学活动中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而不是由教师“灌”给学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身的探索、发现与创造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也许有的老师会问这样的问题:“学生探索不出来,发现不了怎么办?”,这里就有一个老师的引导作用问题。假如你是“抛一个足球让大家去抢”似的让学生活动和探索,当然很难有所发现。假如你能通过反复研究,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活动的效果自然就不一样了。有人也许又会问:“没有好的问题情境,找不到好的问题情境怎么办?”在你看来“没有”和“找不到”,并不表示这样的问题情景不存在,只是你找不到而已。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勤于学习、勤于钻研,就有一个“资源共享”的问题。如果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一定会找到更多更好的情境素材。

二、如何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者的关系?怎样的课堂教学是好的教学?

新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应坚决摈弃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坚决反对重纪律、轻情感、重知识、轻思维的现象。

“知识与技能”既是目标,也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学习环节;“情感与态度”是核心的部分。如果学生厌学,其他自然免谈。“情感与态度”的问题是考试考不出来的,“人的可持续发展”也不是仅通过考试就可以评估和衡量的。如果没有长远的眼光,课程改革就会流于形式。就会出现“考不好就怪罪于课程改革”,“放弃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拼命灌知识,搞题海训练”等现象。这样做,成绩可能会上去,可课程改革却断送掉了。“考不好”说明我们应该调整,但过去的一套肯定是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当然,考试也必须改革,如果不紧扣《标准》,偏偏出《标准》“删除的内容”、“降低要求的内容”来考试,而《标准》“关注的内容”、“增加的内容”却偏偏不考,这样的考试,学生自然无法考好。所以,出考试题不能随便拼凑,而要反复研究《标准》,以《标准》为纲。由于考试的压力,课程改革步履艰难,课堂教学走老路,学生的情感态度得不到应有的关注,这些问题应引起广大教育同仁足够的重视。

现在市面上大量的辅导资料是《标准》颁布以前的出版物,部分资料虽然是《标准》颁布之后出版的,标榜自己是按《标准》编写,但实际上大量的题目不符合《标准》。所以,我们应选择性使用。这样自然就增加了实验教师备课的难度(认真研究,亲自做做)。不想花费精力和时间,随便抓一本资料或几个题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收效甚微。由于费时费事,这里也有一个资源共享的问题,有一个发挥集体智慧的问题。

学生的情感态度体现在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一堂好课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某个知识点,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而更应该是一个创新的思维起点,一根创新神经的启动。好的教学的标志是:能够促进有效学习的进行。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的兴趣,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教学中不应该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要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要过早地将概念“符号化”,要延长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非正式定义”阶段;教学中不追求“统一化”和“最佳化”,而应当致力于“多样化”、“合理化”,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自主建构)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

三、如何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开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标准》提倡在关注获得结果的同时,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除了提出“了解、理解、掌握、能(会)、熟练”等行为目标外,特别提出了“经历、体验(感受)、探索”等过程性目标。这就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提供了相应的评价目标和评价空间。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

(一)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以全面了解他们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为评价的最终目标。既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既关注学习水平,更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个性倾向。如: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合作精神、作业情况、独创性等。

(二)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知识小结、小组活动、自我评价、提问以及日常观察、学生成长档案等各种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三)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做数学”过程中暴露出的数学思维过程。

(四)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评价结果:注重个体的发展与进步。包括课堂评价、作业评价、阶段评价、学期评价、学年评价、学段评价等。评价结果的呈现形式为:成绩(或等级)+评语(说明或建议)+成长档案材料。

总之,评价应是注重过程的、动态的、多样性的。

四、如何研究和制定教学方案?

备课时,首先应认真研究《标准》,研究教材:《标准》对教材该部分内容所提出的“知识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等是怎样说明的?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教材来体现和达到这些目标?《标准》对该部分内容提出的“教学建议”是怎样的?如何创造性的实施其“教学建议”?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些都是备课时应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由于不同地区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知识发展水平不同,全国统一教材只可能提供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按适合各地区一般学生的情况来编写,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每一部分内容都能提供丰富的情境素材,即使提供了一定的情境素材,也不一定就适合每一个班的学生。甚至由于编写时间的仓促,教材的编写内容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对教材的处理,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深入钻研《标准》、把握教材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科学的对教材进行删减、增补、重组等。

其次应认真研究课堂活动:这堂课有哪些数学活动可以安排?怎样组织数学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怎样与学生互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价和调控?哪些活动可以通过课件展开?哪些活动要借助其他媒体和工具进行?另外,学生在探索和“做数学”的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哪些?可能的发现有哪些?如何引导和评价?这些问题也应在备课时认真研究和思考。

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你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相信只要我们不懈的努力,认真研究和解决好以上问题,教学业务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课程改革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新课改篇4

【关键词】新课改 新理念 生活中学习 探究式教学

新课改,面对新的教科书,教学设计必须重新思考。首先,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其次,课改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 课程改革是全民族的一件大事,关系着下一代人才的健康成长。课改应是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事。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过程。我们常常说沟通从心开始,课改的对话就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几年的传统教学模式已基本定型,真要跨出这一步,实觉有些力不从心。通过与老师们的切磋、讨论和自己的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就上学期的教学情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让学习变成生活中的一件趣事。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力争从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探究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语文、理解语文,同时把学习到的语文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比如:让学生搜集广告语、错别字、店铺名、对联等,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语文而美丽。

2、让学生的努力得到肯定

教师的语言非常重要,一句激励性语言能使学生茅塞顿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对学生产生心理的催动和激励作用,能鞭策学生终生并使其铭记不忘。一句伤害性的语言能使学生消极沮丧,停滞不前。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你是最优秀的!你是最棒的!你是最好的!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一千个愿望,一千个计划,一千个决心,不如一个行动!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这些话语的运用,既让学生备感亲切,也充分表明了教师在鼓励学生、尊重学生,努力构建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上所做出的努力。可以预见,自信心与民主精神会在学生身上逐步得到体现。其实这一点已经在某些学生身上有所表现:如,有些学生能够充满自信地及时指出其他同学的问题,而被指出问题的同学也能够坦然接受。同时教师经常赞赏学生,能促进师生间的融洽与友谊,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3、以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新课改篇5

第一,新课改让人耳目一新。

新课改最大的好处是学生的阅读量、写作量、背诵量大大增加,以前做练习、背答案的时间都转移到了课外阅读上了,经典名著上了我们的课桌。其次,新课程不仅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还增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及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另外,“课外古诗词背诵”提高了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修养;“名著导读”丰富了我们的阅读量;“书法欣赏”使我们认识到汉字的美。同时新课改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信息教育等,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二,教师的角色得以切实的转变。

在新课程改革的舞台上,教师扮演着一个新的角色。以前教师以知识传递为重点,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以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教师单唱独角戏。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总会一字一句一段地进行细致的讲解,滔滔不绝、口沫横飞,这样效果虽然也很好,但却存在着很大的负面影响。学生只知抄现成答案,不知道自己去思考去探索,从而形成了不爱动脑筋思考,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

现在,我们教师成了一位导演,在课堂上,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教师成了一个配角,一个负责启发学生的人;与学生融为一体,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让学生能主动吸收信息。我在教学中就时常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质疑,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学习《拔苗助长》这则寓言故事时,我指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后,我就问:“从题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略加思考后就积极发言:是谁拔苗助长?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是怎样拔苗助长的?拔苗助长的后果会怎么样呢?然后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解决问题。有时课堂上我让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定势,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为使学生感悟“作者为什么把小女孩的死安排在大年夜,并且让小女孩带着微笑死去”这一问题,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设疑:大年夜富家的小孩可能在干什么?学生想象出了这样的画面:富人家的孩子此刻正在家人的陪伴下,坐在温暖的火炉旁,吃着香喷喷的烤鹅;或是在美丽的圣诞树下嬉戏,尽情的享受幸福的生活。而课文所描述的是小女孩冻死街头的悲惨画面。这样两个画面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会感到身临其境,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再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我让学生想象:乌鸦嘴里的肉被骗走后,他会对孩子们说什么呢?总而言之再课堂上我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让学生再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体验成功的喜悦。

第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改篇6

校长们特别呼吁,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有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系统作保障。如构建新课程的评价体系,即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好的教学、什么是好的教师。又如,提供专家的理论指导。国家课改实验区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有专家的直接指导。再如,适当增加和调整教师的编制。因为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做研究者,要做开发新课程资源的参与者,还要继续学习……但目前教师的编制却越来越紧,这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总之,校长们认为,教师队伍建设要围绕“提高教师学历、培养教师能力、增强教师实力、发挥教师潜力”等诸多方面进行。新课程与教育评价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如何进行教育教学评价、如何解决新课程与应试的关系,与会校长纷纷发表不同看法。有的校长说,以前的标准主要是从考试分数来评价教师和学生是否完与教与学的任务的,老标准易于操作。但新课程下的评价,立足点是看教师在一堂课里有没有创意、有没有创新,教师要用自己的创意去培养学生的创意,这不是用分数就能简单评价的。有的校长提出了评价的另一个问题,“新课改”后,教育追求的结果不是惟一的,因而评价教师的指标必然增多,在结果和价值多元的情况下,该如何进行评价?又该怎么进行比较?有的校长直言,目前的课改理论听起来非常完善,甚至可以说是滴水不漏的,但做起来却是另一回事了。一线教师非常困惑,即使对教师的培训已经进行了,课改工作也无法顺利推进。如果有一个简单易行的评价工具,能够拿来就用就好了。专家应该为基层制定出一些简单的评价工具来。也有的校长反映,目前的评价项目繁多,令教师疲惫不堪,最终使评价流于形式。如何做到对学生的评价简捷有效而又不增加教师的负担?应通过评价、引导将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学生的成长上,而非评价上。在评价指标的设置上,校长们认为,应继续减少一些机械性的评价指标,为教师腾出一些反思和自由创造的空间。还有的校长反映,专家对教育的评价与社会对教育的评价有一定的差距。很多家长并不理解学校的工作,他们把分数看得很重,当学校采用新的评价方式时,只要学生成绩稍有下降,他们便四处投诉。因此,教育评价如何赢得家长和社会的认同是推进课改的重要问题。校长们呼吁,要特别加强对社会的宣传,尤其是对家长的宣传力度。校长们认为,教育评价必须做到上下一致。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固然重要,但教育管理部门如何评价学校、如何评价校长的工作同样至关重要。校长的努力如果得不到上级的肯定,甚至有时还受到批评,那课程改革将无法进行下去。教育管理部门必须首先克服功利主义,否则评价的方向就摆不正了。在新的评价体系中,校长们特别关心考试和升学率的关系问题。一些校长认为,要注意对考试方法、内容和类型的评价,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考试的分析功能应受到重视,包括对教师的和对学生的。对于学生要考察综合质量,当然不能用昨天的标准来评价今天的教育。

关于自评,有的校长质疑:学生有没有自我评价能力?小学生怎样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怎样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行为与评价科学地结合在一起?这有待研究。还有的校长表示,教师自评与教师修养有关系,因为评价是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的,如果没有一定的修养,自评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新课程与校长管理行为及风格

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的管理行为应有哪些变化?校长们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1)过去的校长发号施令的多,而现在的校长应是研究者,只有校长搞研究了,才能带动教师搞研究。(2)校长应从指挥员变为排头兵,“新课改”迫使校长必须与教师一起去发观、分析、解决问题。(3)校长应从决策者变为设计者,课改要求校长必须提前作出规划,并和教师们一起参与,才能形成大家共享的结果。(4)校长应从行政领导变为专业指导,应具备宽厚的专业知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领头羊,才能让教师信服。(5)学校要创建学习型组织,要达成共享的目标,形成集体探索、一起奋斗的气氛,形成学习的制度和习惯,鼓励教师学会与人合作,鼓励教师自我超越。(6)必须把课程和教材的管理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校长有弱化教育的倾向,即过分强调校长管理的经营职能,而弱化了对课程和教学的领导职能。新课程背景下,校长必须回归教育,把主要精力放到课程和教学上。

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的领导风格应有哪些变化?经过讨论,校长们认为要有以下几点:(1)变有形管理为无形管理,强调人文色彩,以人文精神来管理教师,使无形的效力大于有形的管理。(2)应变慢板为快板,讲究效率,讲究实干。(3)校长要变“单口”为“群口”,即重视民主,强调合作与交流。校长应走近教师,成为教师的指导者、合作者,要提倡反思,构建良好的研究氛围。

还有的校长提出,校长管理风格和行为的变化需要有环境的保障。“新课改”要进一步放权,比如,校长选择教材的权利。只有校长有了一定的自,他才能干出自己的特色,教师才能有创新,学生也才能有创新。

“新课改”管理中的问题

1.“新课改”应该稳妥推进。进行课程改革,其思想准备、教材准备、人员素质准备以及组织管理工作方面的准备都是极为重要的。但就目前改革推进的现状来看,各方面的准备均不足,匆匆而上,存在着很浮躁的观象,如果不及时纠正,我们的改革将难保达成理想效果。所以,校长们认为,新课程的改革应该稳妥推进,应该提前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

2.要关注民办学校的课改问题。一些民办学校校长呼吁,要特别关注民办学校的生存状况。民办学校对这次课程改革的接受情况如何?是否有针对其的具体指导与监督?民办学校怎样参加深程改革?民办学校面临诸多特殊的问题,可以说是举步维艰。那么,在整个“新课改”中,民办学校这一块应该怎么做?其优势何在?又面临什么特殊问题?希望有具体的指导。

新课改篇7

[关键词]师生互动;尊重学生;和谐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8-0141-02

[作者简介]薛骊(1979―),江苏扬州人,本科,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教师,一级教师。

[教学内容]

教学生唱歌曲《买菜》;引领学生欣赏音乐《钉扣子》;做音乐游戏“买菜”“钉扣子”。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买菜》,并能表现出劳动时的快乐。

2.能伴随音乐,有节奏地律动,并回忆生活中劳动时的情景。

3.学会运用歌曲中的反复记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随《劳动最光荣》律动

师:你能说出歌曲中有哪些勤劳的小动物吗?谁又是不爱劳动,不爱学习的懒家伙呢?

2.回忆生活中劳动时的动作

师:相信大家都是勤劳的人,谁来复现一下在家里劳动时的样子,让我们猜一猜,看同学们都干了哪些活?

二、新歌教学

1.导入:同学们真能干。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他做了些什么?仔细听一听。(播放歌曲《买菜》)

2.熟悉歌词:引导学生说出歌词大意:“这位同学做了什么?他买到了哪些菜?”“同学们听得真仔细,看老师听到了什么?”教师一边按节奏念歌词,一边贴图片,利用图谱来帮助学生记忆歌词,读出反复记号;加上电子琴节拍器,有节奏地说:“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说一说。第二遍加上动作。”

3.再听范唱,学生轻声哼唱。

4.出示歌谱,提醒学生歌谱中两处反复记号。

5.教师逐句教唱歌曲。

6.教师电子琴伴奏,学生演唱。(过程中提示情感要求,并及时纠正问题,如“鸡蛋圆溜溜呀,青菜绿油油呀”要唱出节拍重音,“哎呀呀,哎呀呀,拿也拿不了”要唱出沉重的感觉)

7.学生边唱边表演。

三、创作歌词

1.师:菜场里的菜可多了,除了我们刚才歌中唱的,你还想买哪些菜?(学生说菜名,教师板书:菠菜、花菜、大白菜)

2.请学生说出歌曲中哪些节奏相同,并按这样的节奏再说几组。

3.引导学生按歌曲节奏说出六个字的一句话,如“虾子蹦蹦跳呀”“茄子紫莹莹呀”“南瓜金灿灿呀”“龙虾红彤彤呀”……

4.让我们和着音乐,唱一唱我们的劳动成果。(第一遍唱错的,第二遍纠正,并统一歌词)

四、音乐游戏

根据这首歌设计了一个买菜的游戏。学生分成四组,教师扮演买菜的人,学生扮演各种菜,教师在每一组里挑选一样菜,被选到的小朋友就要跟在教师的身后继续往前走,一起去买菜。最后,教师和学生要一起用整齐的步伐按音乐节奏把“菜”运回家。

(教师准备一些头饰,控制游戏节奏,提醒学生按节奏走动)

五、拓展

1.师:大家表演得真棒。老师体会到了看似简单的买菜,其实并不轻松。生活中还有一些劳动需要我们有耐心和细心,比如钉扣子。同学们见过大人们钉扣子吗?需要准备哪些东西呢?(引导学生说出针和线)

2.教师引导学生模仿穿针引线的动作。

3.歌曲第一段教师表演。(播放歌曲《钉扣子》)

4.第二段师生共同表演。(让学生关注歌曲,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规范)

5.延伸歌曲

师:相信大家都是爱劳动的勤快人,一起唱一唱《勤快人和懒惰人》。

六、小结

劳动最光荣,劳动还让我们这么开心。今天回家不妨就帮家里人做点什么,让爸爸妈妈瞧一瞧,我们已经长大了,甚至比大人还能干呢!

(学生随《买菜》音乐离开教室)

[教学反思]

在新课改理念下,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应成为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流露,从而建立一个和谐互动的音乐课堂。

一、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

新课改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优化“教”与“学”的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买菜》这一课中,教师请学生模仿在家里干活的动作,再让其他学生来猜测。学生积极参与,回忆劳动动作,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二)创设学习情境,寓教于乐

情境教学是教学方式中的重要方法之一。本课中教师采用贴图的方式让学生熟悉记忆歌词,如“鸡蛋圆溜溜呀,青菜绿油油呀,母鸡咯咯叫呀,鱼儿蹦蹦跳呀”,教师只需将“鸡蛋”“青菜”“母鸡”“鱼儿”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学生很快就能记住歌词,形象而直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油然而生。

(三)师生互动,创设和谐课堂

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敞开心扉,积极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感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感悟。本课中,教师时时注意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唱歌时用眼神、手势交流;音乐游戏时,用语言、动作互动。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近了,课堂就有活力了。

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注重学生的学习感受。首先,教师应尊重学生学习歌曲时的个体感受及情感流露。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感同身受,体会他们的情绪,以及时调整教学。如学生在歌曲掌握后,笔者让其跟随自己的内心,随音乐而舞。这立刻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手舞足蹈,虽然动作不如往日整齐划一,但课堂充满了快乐。

三、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中小学音乐教学新大纲明确指出,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是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发展想象力和思维力,让学生从音乐中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笔者在课堂中,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思维、丰富想象和创新能力。如:歌词创编环节,由说菜名“番茄”“豆腐”“龙虾”……到按×× ×× O×× ×节奏说菜名“菠菜”“花菜”“大白菜”……再到创编歌词“虾子蹦蹦跳呀,茄子紫莹莹呀,南瓜金灿灿呀,龙虾红彤彤呀……”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编结束时再让学生唱唱自己的作品,使学生充分感受创作的成功感。

四、评价是课堂的调味剂

以往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比较单一化,如“不错”“很好”“正确”“挺好的”……教师的评价语言应丰富生动,因人而异。如课堂上学生模仿劳动的动作,笔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你们真棒,个个都这么能干”,学生听了兴奋不已;在学唱歌曲《买菜》时,笔者有意识地评价学生哪些方面唱得好,这样既突出了重点知识,还能促进学生反思,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

不作“模棱两可”的评价,学生的错误及时纠正,语言委婉,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课中笔者请学生模仿“鸡蛋圆溜溜呀”说说其他的菜,一位学生脱口而出,“小雨哗啦啦呀”,笔者会心一笑,先肯定学生表达的句式节奏是正确的,然后指出我们要说的是“菜名”,请学生听清要求。这时,学生恍然大悟,笑笑点了点头。

在音乐教学中,笔者努力尝试评价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以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困难,建立自信。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笔者的音乐课堂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师生能够共同感受音乐的魅力,享受音乐的美妙。在新课改的浪潮中,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研究、实践,才能真正悟出有效课堂的真谛,才能真正地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让优美、和谐、动人的音乐旋律充满课堂。

参考文献:

新课改篇8

关键词:新备课;新课改;思维导图;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0

一、 新课改要求中学数学实施"创新教学"

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应该"融教育性、科学性、知识性、时代性于一体,集观察、实践、学习于一炉",倡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数学的"创新教学"应该具备如下特点:

1、 创新教学倡导情感教育

新课程倡导每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途,要以接纳、赏识、赞美、激励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学生的个性只有在尊重和信任的条件下才能得以健康地发展。

2、 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创新教学模式

探究模式从本质上讲是人类原始发现过程的高度浓缩,是教育意义上的重演,是一种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发现知识过程的活动。通过学生的主动体验养成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提高科学审美能力,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增长才干。

尝试教学模式其基本精神是"先练后讲"。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总结出一个多层次,不断尝试练习的基本模式,即:基本训练题尝试题第二次尝试题课堂作业题思考题。尝试教学法彻底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模式,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条件。学生尝试就可获得成功,这样,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又减轻了学生负担

3、 创新教学的整体性发展原则

数学创新教学强调学生获得整体性发展,要求以数学认识活动为中心,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社会---道德实践活动和审美活动中来,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知识,改进自己的行为。发展健康的社会交往经验和道德经验,形成一定的审美修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积极开拓、认真负责的个性,以及追求真理和不断批判的精神,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发展。

二、 "传统备课"与"创新教学"的不协调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实现精彩的生成"。高质量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质量,而备课是教师取得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1、传统备课的内容上存在缺点。传统的备课采取以教师教为主的单线设计思路,缺乏对学生主动学习和个性需要的关注,导致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互动性和开放性。具体表现为:⑴强调接受学习,忽视探究学习。⑵强调解题技巧,忽视生活运用。⑶强调知识传授,忽视激感。⑷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忽视课程整合。⑸忽视合作能力的培养。

2、现行的备课管理不够科学。备课形式要求单一,太注重备课的统一规范,不注重备课的个性发挥;太注重表面文章,不注重课堂实效。"清规戒律"太多,教师备课是备"查",而不是备"教"和备"学",大量教师把宝贵时间耗费在繁琐的文字撰写上,而真正用于深入构思课堂的时间太少。"备"、"讲"脱节,使备课成为一种无效劳动。这样的备课与新课程理念不相适应,必定会导致课堂效果的低效!

三、 引入"思维导图"开拓新的备课模式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概念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TonyBuzan)在研究大脑的力量和潜能过程中,发明的一种风靡世界的思维工具。它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结合了全脑的概念,包括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等。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层级图表现出来,如同全息照像一样把采集到的重要信息表达出来。

1、引入"思维导图"备课

引入"思维导图"备课的方法,能够用最少的文字把教学设计思路和意图表达得充分又直观,能够让课堂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分配合理,效率高。通过尝试,学生反映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写出的教案更清晰,更有用,对课堂的整体规划更合理,时间分配更有效,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构建知识结构,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学习更有成效。

2、"新备课"凸显出新课改对中学数学的要求

用"思维导图"备课,更能够凸显出新课改对中学数学的要求,具体表现如下:1、教学目标设计得更全面,更能够充分考虑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2、更重视教材的分析和生活、科学素材的积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3、"图"上专门突出了学生活动的设计,提醒教师不能让学生的自主体验流于形式,要让学生能真正在体验中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4、用"思维导图"备课,渗透了教师的情感体验,教师也更能够把科学方法研究的情感贯穿于整个教学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5、用"思维导图"备课,能够让教师用比较的眼光,批判的思维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更容易让教师记下课堂内外呈现的"智慧的火花",帮助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3、"新备课"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加速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备课对于每一个优秀教师来说,都必然地要经过"模仿--整合--创新--形成个性化风格"的发展历程。用"思维导图"备课,省时、实用,既有利于教师抽出时间辅导学生,又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研究自身教学中的问题。用"思维导图"备课时,要求教师胸中有丘壑,对章节知识结构、单元知识结构,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在中考中的地位有清楚的认识,对新的教学理论、教育理念有一定的了解,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研究学生,思考教法。

只有改革备课管理方式,备课才会有新面孔。让我们首率先冲破传统备课的清规戒律,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把教案备出新意,备出精彩。

参考文献

[1]北京出版社:张德伟、何晓芳主编《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推荐期刊